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电子信息行业市场环境分析

电子信息行业市场环境分析

电子信息行业市场环境分析
电子信息行业市场环境分析

电子信息行业市场环境分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电子信息行业市场环境分析一、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宏观环境分析

行业分析

行业内部结构分析

二、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企业内部环境

企业独特竞争力分析

企业内部环境分析的方法

三、内外环境综合分析:SWOT模型SWOT分析

W——企业所欠缺的资源劣势

O——企业所面临的营销机会

S——企业所拥有的资源优势

T——企业所面对的挑战

公司宏观环境分析(PEST)

–人口统计环境

–经济环境

–物质环境

–技术环境

–政治法律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

当前,电子信息产业作为主导性、战略性产业受到各国的重视。随着信息化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提升,电子信息产业跨国投资和跨国生产的发展,加深了这种趋势。我国在积极承接国际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产业规模逐步壮大,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技术、市场、资本和人才诸方面存在瓶颈约束,另外,受国内外宏观环境变化的影响,近年来还出现了成本上升和外资企业投资转移的现象,值得我们关注。

电子信息全行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和宏观调控措施,积极应对技术业务转型升级和宏观政策环境变化的新形势,不断推动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使产业经济运行呈现平稳发展态势,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2010年,全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比上年加快个百分点;实现销售产值63395亿元,同比增长%,比上年加快个百分点;软件产业收入万亿元,增长30%左右,实现出口交货值36661亿元,同比增长%。

全年生产呈现前高后稳态势,内外销共同推动行业增长,行业结构调整趋势加快,内外资企业出现新的趋向,沿海周边和川渝地区正在成为新的增长极。

2010年,电子信息产业投资持续增长,增速创近年新高,投资结构不断调整,投资主体、区域布局出现新的变化,在推动工业投资和促进产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2010年投资增速创近年新高,全年呈前低后高趋势,资金到位良好,国家预算内资金和贷款大幅增长,新开工项目增速下滑,电子元件、光纤光缆降幅较大,投资结构出现调整,光电器件成为投资热点,内资与港澳台企业投资增长较快,外资企业投资呈现新特点,东部投资回升较快,中部地区增势明显。

2010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额突破万亿美元,全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0128亿美元,同比增长%,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其中出口5912亿美元,同比增长%,占全国外贸出口%;进口4216亿美元,同比增长%,占全国进口%。外贸规模持续增长,贡献不断加大。进出口呈恢复性增长,外贸进入平稳发展期。出口增速逐季回落,前高后低态势明显。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基础行业比重提升。贸易结构逐步改善,加工贸易比重下滑。企业结构发生转变,内资企业比重提高。贸易伙伴日趋多元,新兴市场快速增长。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中西部地区出口比重提升。

近年来,跨国公司日益专注核心技术和业务,产业链的分工与整合日趋深入。

首先是制造环节代工化。以台湾地区企业为代表的代工企业基于成本和规模优势,不断介入整机制造领域,在产业发展中占据强势地位,甚至出现产品制造通吃的苗头,使产业的生产模式发生调整变化。

其次是非核心业务外包化。跨国公司除将制造环节委托代工厂外,开始将一些非核心的服务外包给发展中国家的软件企业。近年来,印度、爱尔兰经济取得快速发展,正是大力发展面向欧美跨国公司的信息服务外包业务所致。

第三是业务外包的整合化。代工制造从OEM(原始设备制造)、ODM(原始设计制造)向IDM(一体化制造)+EMS (电子制造服务)发展的趋向明显,服务外包从原来的ITO (信息技术外包)、BPO(业务流程外包)日益转向KPO (知识流程外包)、BTO(业务转型外包),外包内容从单独的生产、设计或服务转向综合生产、设计、材料、物流、维修、测试等在内的一揽子体系,而且生产与服务重组、软件与硬件融合的趋势愈加明显。

由于国内企业的业务相对单一,在产业链中处于较低的环节,面临产业链的发展变化,亟需加强资源整合,才能适应更高层次的竞争

当前,全球正兴起一股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热潮。最为典型的代表来自欧盟,近几年先后颁布了ROHS、WEEE、REACH 指令,对电子信息产品的生产、回收等提出了明确的生态要求。2007年8月,欧盟又有一个重要指令生效,即用能产品的生态化设计要求(EUP指令),该指令针对包括电子信息产品在内的用能产品,在设计阶段,对其生命周期涉及的节能、环保要求提出全面的框架性指令,将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带来深远影响:

一是产业发展面临全新的理念。企业要从设计源头重视产品的生态发展,建立生态参数档案,并将生态评估贯穿于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结合国际惯例和我国实际,建立电子信息产业的生态设计、评估和管理体系成为产业发展的新课题。

二是出口面临新的壁垒。欧盟是我出口第一大市场,2007年出口超过600亿美元,其中欧盟EUP工作计划拟优先采取措施的产品(包括彩电、计算机与显示器、充电器、打印机等)占1/3以上,影响范围巨大。我出口企业的成本也将大大增加,企业将因原材料、设备更换以及内部机构调整和设计生产流程变革而增加生产成本,相关的检测成本也将提高,这对我国电子信息产品的成本优势是一个新的挑战。

一是随着产品更新加快,部分产品售后服务(如平板电视、手机等)跟不上技术发展步伐的问题日益突出,基础产品标准不统一也对市场规范和环境发展造成一定的冲击。

二是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形势日益严峻,由于国内法制建设并未健全,导致工作开展相对滞后。

三是代工业快速发展,市场上出现许多无品牌但功能齐全的电子产品,对企业营销思路和行业监管模式提出了新的课题。

四是随着产业融合趋势加快,大型运营商和渠道商不断介入制造业,基于增值服务的产品定制步伐加快,渠道商开始发展自己的品牌产品,都使国内品牌企业面临与市场关系割裂的格局。

(一)出口形势有喜有忧

从忧的方面看,一是全球经济增长有趋缓迹象。受美国次级债信贷危机和国际原油及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全球经济增长将因通涨压力增大而有所减缓。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预计,2008年全球经济增速将慢于2007年,将保持在5%以下的水平。电子信息产业外贸依存度很高,全球经济发展趋缓必然影响其增长水平。二是投

资增长放慢将影响出口增长。2007年电子信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特别是外商投资企业增速出现大幅下降,由于后者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其投资减少必然影响2008年的出口。

从喜的方面看,一是产品市场将出现结构性增长。随着信息技术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数字化和网络化产品及平板显示终端逐步成为市场的主流,传统的产品因无法兼容新技术面临被淘汰的命运,由此引发了一股更换电子产品的热潮,特别在手机、计算机、电视等领域表现尤为明显,这也成为了下一步市场增长的主要空间。二是新市场将不断兴起,特别是印度、巴西、俄罗斯等国家市场潜力巨大,随着其信息化建设日益深入,将对全球电子信息产品市场带来明显的拉动效应。

目前,多个国际权威研究机构对2008年全球电子信息产品市场保持谨慎乐观态度,预计增长较快的领域主要来自智能手机、平板电视、笔记本电脑、半导体、软件服务等,其增速有望保持两位数的水平。

(二)投资前景不容乐观

一方面,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将影响投资的增长。目前,国家为遏制国内经济从偏快转向过热的势头,将调控固定资

产投资增长作为重要的举措,并将于2008年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严格控制信贷过快增长;同时在土地供应上将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特别是东南沿海的工业土地供应将日趋紧张,因此产业投资增速受此影响可能有所减缓。但是,如果能争取国家在投资上对信息产业予以倾斜,并引导地方将信息产业作为经济结构升级的突破口,调控措施对产业投资的冲击将有所弱化。

另一方面,加工生产的成本比较优势弱化将进一步导致外资转移的扩大。目前,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环境的调整,特别是人民币升值加快、两税并轨正式实施、新的劳动合同法生效等,国内生产制造的成本逐步上升,原有比较优势有所弱化。自2007年起,外资企业开始将部分投资外移转向越南、菲律宾等国家,2008年这种现象可能有扩大的趋向。

相比而言,对外投资前景看好。目前,国内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提高,通过对外投资调整结构的趋动力日益增强,部分大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探索开始走向正轨;国家为缓解贸易顺差过快增长和促进经济结构升级,出台了鼓励对外投资的措施意见,这些都为电子信息企业对外投资的扩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国内市场将保持稳步增长

党中央在“十七大”中首次将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并列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任务,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目前,各部门、各地方正积极将这一精神落实到具体的领域,有利于加快电子信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为产业的发展创造新的巨大空间。

国家日益重视和谐社会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将为中西部地区和农村信息化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并在增强低收入人口购买力上提供更多的支持,中小城市和乡镇农村的市场前景看好。

数字奥运建设步入实质阶段,基于奥运题材的信息网络建设和电子信息产品市场日益升温,特别是高清平板电视的市场需求将有一个较大的提升;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启动在即,新的移动通信设备和终端市场前景看好,特别是3G技术的商用、手机智能化、新兴增值业务的出现等,将拉动国内手机用户的增长。

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自20世纪90年以来,以通信、计算机及软件产业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以其惊人的增长速度,成为当今世界上最主要的战略性产业。它在激烈竞争和产业结构升级中高速发

展,增长速度基本保持在8%-10%之间,平均为同期世界GDP 增长率的倍。

世界电子信息产业不但总量增长迅猛,而且由于其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污染少、潜力大,对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其他各部门能起到带动作用,因此,不论发达国家还是新兴

发展中国家对本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都投入了极大的热

情和关注。目前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形成了新的发展态势:

第一,产业发展梯次化、产业分工全球化。电子信息产业

具有广泛的国际性,其全球性采购、全球性生产、全球性经销的趋势日益明显。发达国家凭借其资金、技术和品牌优势,主要从事系统集成和高技术产品的开发与销售,而把技

术含量低的产品的生产,大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就使得

发达国家在行业中的地位更为显赫。

第二,产品生产规模化、产品设计个性化。电子信息产品

大部分都有显着的规模经济效益,如果达不到一定生产规模,那么产品就很难在市场竞争中立足。随着技术进步和生活

水平的提高,消费个性化逐渐成为潮流,人们对电子产品的

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为了定位市场的这一变化,柔性生产技术得到快速发展,满足不同消费群要求的产品应运而生。

第三,主导企业国际化,企业模式网络化。近年来,跨国公司发展迅猛,他们依仗自己掌握的核心技术和资金优势,逐渐成为行业的主导,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力量。另外,全球信息化和信息网络化趋势也使电子信息产业传统发展模式面临严峻挑战。以信息网络为基础的新型企业模式开始崭露头角并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第四,产业界线模糊化,技术创新一体化。电子信息技术与机械、汽车、能源、交通、轻纺、建筑、冶金等技术互相融合,形成了新的技术领域和更广阔的产品门类;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相互渗透、彼此融合、交叉经营、资源共享;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信息产品的共享,个人计算机、传真机、手机等大量进入家庭,使投资类和消费类产品的边界趋于模糊,3C技术的融合,使传统家用电器、计算机、通信终端逐步融为一体的信息家电出现。第五,竞争核心技术化,竞争领域集中化。持续的技术创新不仅能够保证企业获得超额利润,关键技术或关键产品的技术创新更能为企业树立行业领袖地位。因此,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的竞争核心集中在关键技术的创新和垄断上。电子信息技术的竞争主要集中在软件、集成电路和新型元器件。软件是电子信息产品的核心,而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则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基础,并具有较高的附加值。

第六、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出现新变化,出现产业“软化”的趋势。这种软化趋势表现为三个方面:与硬件技术产业相对的软件产业和信息服务业开始成为信息产业的主导;硬件的功能作用发挥及其发挥程度主要取决于软件的功能水平并表现出软件技术快速、大面积扩散和渗透的倾向;软件产业与信息服务业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其他生产部门,其产值比重日益高于硬件制造业,将成为未来世界电子信息产业最重要的增长点。

1 企业的物质基础分析

企业的生产能力

企业的生产能力包括企业完成业务的能力和保证企业生产产品质量的能力。决定企业生产能力的因素较多,如技术水平、劳动积极性、管理能力、经营能力等。

企业的开发能力

企业的开发能力取决于创新能力,多数企业可开发的领域很广,既包括技术开发,又包括人才开发、产品开发和市场开发。企业的开发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显得越来越重要。

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分析

不同企业之间体现不同能力的关键因素一般说来是经营管理能力,它影响着企业的组织力、创新力、市场开拓力、资源利用率和经营效果。

企业的财力

现在市场要求提高资本经营水平,对企业的财力(包括理财能力)要求更高。发展集团化企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聚积财力,有足够的财力,才有足够的竞争力。企业必须清楚是否有充足的财力支持持久的竞争。

企业的人力

人力既包括劳动力,也包括管理人员的能力,两方面都需要优秀的人才。多数企业正向智力密集型发展,因此要从三个方面提高智力总水平:①利用好现有人才;②引进人才;③开发人才,即大力提高现有人才的水平。

2 企业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分析

企业组织结构

企业组织结构是企业组织内部各个有机构成要素相互作用的联系方式或形式,以求有效、合理地把组织成员组织起来,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协同努力。组织结构是企业资源和权力分配的载体,它在人的能动行为下,通过信息传递,承载着企业的业务流动,推动或者阻碍企业使命的进程。企业组织结构的合理性在于组织结构既适合自身的现实特点和发展要求,又适应外部环境。但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各种影响因素均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随着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企业组织结构也必须不断进行调整。企业通过组织结构的分析,充分借鉴成功企业经验,发现

和保持自身组织结构的先进性,是现代企业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把企业内部全体员工结合在一起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管理制度、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是企业进行战略管理的重要前提。企业应分析现有的文化是否适应现行战略和新战略的需要,如果有差距,应抓紧建设新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主要由历史感、整体感、归属感和成员间的交流四个因素组成。历史感有助于加强企业的内聚力;整体感表现在确立领导和角色模式及对规范和价值标准进行交流两个方面;归属感有助于组织的稳定;成员间的交流作为一种组织活动,能加强成员间的接触,为成员参与决策并协调一致提供环境。企业文化通过“文化优势”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和推动力,它反映和代表该企业员工的整体精神,对企业员工有感召力和凝聚力。

3 企业关键成功因素

企业的成功,不仅在于它是否具有强有力的内部能力,而且在于这些内部能力是否与外部环境,特别是行业环境相匹配。因此,内部环境分析要涉及外部环境,特别是行业环境相匹配。因此内部环境分析要涉及外部环境,特别是

行业环境。在行业中获得成功的核心环境称为关键因素,不同行业的关键因素各不相同。

为了使关键的成功因素真正发挥作用,还要对其进行估计,以了解企业的优势和劣势。如果企业在某个因素上具有特殊的能力和有利环境,这一因素就是优势。如果企业在某一方面做得很糟,或无能为力,而竞争对手又具备竞争能力,这个方面就是企业的劣势或缺陷。企业估计关键成功因素的优势或劣势的方法有:①与现在的和潜在的竞争对手进行比较。优势的利用和缺陷的避免,主要取决于所选择的战略。企业管理者制订战略前,应该将自己的主要内部能力与对手作一番比较,借此了解优势和劣势。②回顾过去的经验情况,因为企业的历史经验是识别关键成功因素的基础。历史经验有延续性,但应注意,由于情况的变化,历史经验有时不适用于未来,所以不应教条地相信历史经验。

4 内部分析与环境分析

企业环境包括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两部分,企业外部环境由存在于组织外部、通常短期内不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所控制的变量所构成。企业内部分析的结果要与环境状况联系起来,判断企业能力是否与外部需求环境相匹配。①企业处于有力的竞争地位,它独特的能力与在行业中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相匹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追求一种充

分利用自己优势的、进取型的战略。该战略有几种特征:增长,追求市场支配权;扩大投资,增加市场份额;多种经营,进一步强化企业能力。企业应与竞争对手正面挑战。②企业处于较弱的竞争地位,它拥有在行业中取得成功的一些能力,便非常勉强,企业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与此相适应,企业应缩小自己的选择范围,选择防御性战略,履行节约,削减开支,企业应缩小自己的选择范围,选择防御性战略,履行节约,削减开支,在小范围的市场上,保持自己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策略不应该是发展,相反,应该考虑变卖或转产,只有存在一种和几种能力还可以改进时,该企业才有资格采用逐步增长的战略。③企业的能力与行业中并键成功因素不匹配,处于这种情况的企业,应最大限度地利用机遇和优势,同时把危险和缺陷降低至最低程度。即企业把成功的基础放在自己的优势之上,而不是放在劣势上。如果企业要逐步走向成功,就有必要调整自己的能力或大力寻觅环境机会,以追求基于主要优势的进取型稳定增长战略。④企业拥有一定优势但非常有限,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选择走向稳步增长的战略,以保持现有的地位,减少风险,减少对薄弱环节的依赖。换言之,用有效的战略改进关键能力,将是处于这种情况中的企业比较合适的战略。该企业不可能,也

不应该选择与主要竞争对手相抗衡的战略。企业应攻击对手的弱点,占领不太引人注意的市场。

5 结束语

文章通过企业内部分析与环境分析反映出企业在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生产、研究与开发等各方面的长处与短处并加以概括和评价,为制定有效的企业战略提供必要的基础信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