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获嘉姓氏志

获嘉姓氏志

获嘉姓氏志
获嘉姓氏志

中国姓氏人口排名

中国最新姓氏人口数目的排名,由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统计,列出了前100名。 1李2王3张4刘5陈6杨7赵8黄9周10吴 11徐12孙13胡14朱15高16林17何18郭19马20罗 21梁22宋23郑24谢25韩26唐27冯28于29董30萧 31程32曹33袁34邓35许36傅37沈38曾39彭40吕 41苏42卢43蒋44蔡45贾46丁47魏48薛49叶50阎 51余52潘53杜54戴55夏56钟57汪58田59任60姜 61范62方63石64姚65谭66盛67邹68熊69金70陆 71郝72孔73白74崔75康76毛77邱78秦79江80史 81顾82侯83邵84孟85龙86万87段88章89钱90汤 91尹92黎93易94常95武96乔97贺98赖99龚100文 101庞102樊103兰104殷105施106陶107洪108翟109安110颜 111倪112严113牛114温115芦116季117俞118章119鲁120葛 121伍122韦123申124尤125毕126聂127丛128焦129向130柳 131邢132路133岳134齐135沿136梅137莫138庄139辛140管 141祝142左143涂144谷145祁146时147舒148耿149牟150卜 151路152詹153关154苗155凌156费157纪158靳159盛160童 161欧162甄163项164曲165成166游167阳168裴169席170卫 171查172屈173鲍174位175覃176霍177翁178隋179植180甘 181景182薄183单184包185司186柏187宁188柯189阮190桂 191闵192欧193阳194解195强196柴197华198车199冉200房 001、李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4%。就地区而言,李姓在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较高,一般在8%以上,而在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一般不足8%,尤其在东南沿海诸省中,比例仅在4%左右。 002、王姓:约占汉族人口的7.41%,人口众多。 003、张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总数的7.07%。尤以山东、河南、河北、四川四省为最多。004、刘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5.38%。北方地区的河北、内蒙古、辽宁、京津地区中刘姓比率较高,约占该地区汉族人口的8%以上。 005、陈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4.53%,南方地区多陈姓。在台湾、广东二省,陈姓约占本省人口10%以上,为省内第一大姓。 006、杨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3.08%,在全国分布极广,尤以长江流域的省份多杨姓。007、赵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总数的2.29%。 008、黄姓: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2.23%。黄姓在要集中于江南地区,广东省的黄姓人口最多,约占全国汉族黄姓人口的19%。四川、湖南、广西、江西等省黄姓人口也比较多,以上五省的黄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黄姓人口的56%。 009、周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2.12%。在长江流域的省、市中,周姓所占比例相对其他地区要高。 010、吴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总数的2.05%。江南各省吴姓均占省人口总数的2%以上,尤以福建为高,约占该省人口5%,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江南大姓。

地方志与地方文化

弘扬方志文化:关于建设陕西文化大省的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文化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新一届省委、省政府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重大决策,这是我省文化建设史上的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实际部署和重大举措。文化和经济历来是联系在一起的,一切经济领域无不包含着文化,文化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又都产生着广泛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其深层原因,就在于陕西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就在于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传统与当今时代旅游业发展的有机结合。编修地方志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在文化大省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一、方志文化的特征 地方志作为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其历史之悠久、涵盖之广阔、品类之繁多、卷帙之浩繁、内容之精深,在世界文化史上堪称一绝。历代保存下来的旧志书,仅宋元以来就有9000余种,10万多卷,约占我国现存古籍的十分之一。这种连续、广泛的方志资料,是其他任何一种著作都无可比拟的。方志文化的这一本质属性,使得地方志长期以来被人们誉为“博物之书”、“一方之总览”、“一方之百科全书”。 第一,方志文化具有区域性特征。历史是文化创新的基础,特色是文化的魅力所在。地方志记载的是某一地方发生的人和事,是本土文化最直接、最明显的体现之一。陕西方志与秦腔、秦人一样有着天然的本地化特色,凸显陕西文化形成的历史底蕴。陕西建设文化大省核心就是发展三秦文化,与陕西地方志工作有着相同的目标指向。 第二,方志文化具有广泛性特征,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载体之一。内容上包罗万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取材上有文字材料、实物资料、口碑资料、声像资料。而且地方志本身就记述了不同的文化类别,如陕西的陕南文化、关中文化、陕北文化、周秦汉唐文化等等,这进一步推动了陕西文化的多样性。 第三,方志文化具有连续性特征。中国地方志工作指导小组通过的《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第二条指出:“编纂地方志是一项长期的具有连续性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对全面了解和反映我国地情国情,对推动我国两个文明建设,对积累和保存地方文献有重要意义。” “我国编修地方志的历史有两千多年,广东修志的历史,从东汉杨孚的《交州异物志》算起,也有1900多年,至今保留的旧志有400多种。这些连绵不断的志书,对当代人了解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进程,进而正确认识社会和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有很大的帮助。从历史学的角度,也为寻找广东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建设广东文化大省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方志在文化体系中的基础地位 文化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经历了数千年一代又一代人的承袭、改良和完善,构成了这个地区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质。它由物质文化层、制度文化层和精神文化层三大内容有机构成,地方志则记录了中华文明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历史,代代相济,永不断章,成为弘扬民族精神和地域文化的主旋律。汤因比的一段话上古时期的世界六大文明,除了中华文明一直延续发展下来以外,其他五大文明都先后中断或衰亡,很多国家的历史由于没有文献记载而失传,与世界各国相比,方志文化是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化,为保存中华文明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地方志的丰富程度,从某种意义上决定着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底蕴。 党的三代领导人非常重视地方志在文化建设中的基础作用。江泽民同志指出:“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是承上启下,

中国姓氏人口排名

中国姓氏人口排名表,看看你的姓排第几 中国最新百家姓氏人口数目排名1中国最新姓氏人口数目的排名,由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统计,列出了前100名。李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4%。就地区而言,李姓在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较高,一般在8%以上,而在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一般不足8%,尤其在东南沿海诸省中,比例仅在4%左右。002、王姓:约占汉族人口的7.41%,人口众多。003、张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总数的7.07%。尤以山东、河南、河北、四川四省为最多。004、刘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5.38%。北方地区的河北、内蒙古、辽宁、京津地区中刘姓比率较高,约占该地区汉族人口的8%以上。005、陈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4.53%,南方地区多陈姓。在台湾、广东二省,陈姓约占本省人口10%以上,为省内第一大姓。006、杨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3.08%,在全国分布极广,尤以长江流域的省份多杨姓。007、赵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总数的2.29%。008、黄姓: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2.23%。黄姓在要集中于工江以南地区,广东省的黄姓人口最多,约占全国汉族黄姓人口的19%。四川、湖南、广西、江西等省黄姓人口也比较多,以上五省的黄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黄姓人口的56%。009、周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2.12%。在长江流域的省、市中,周姓所占比例相对其他地区要高。010、吴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总数的2.05%。江南各省吴姓均占省人口总数的2%以上,尤以福建为高,约占该省人口5%,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江南大姓。011、徐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总数的1.73%。尤以河南、山东、浙江最多!012、孙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1.52%,为中国人口最多的超过1%的十九个姓之一。尤以福建、广东、湖南最多!013、胡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1.31%,为中国人口超过1%的十九个大姓之一。四川、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山东、湖南多此姓,上述八省胡姓约占全国汉族胡姓人口65%。其中四川省约占全国汉族胡姓13%。014、朱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1.26%,为中国人口最多的超过1%的十九个姓之一。尤以安徽、江苏、山东最多。015、高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1.21%,为中国人口最多的超过1%的十九个姓之一。尤以江苏、福建、广东、江西、云南等地为多。016、林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1.18%,为中国人口最多的超过1%的十九个姓之一。尤以福建、广东、台湾三省多此姓,三省林姓约占全国汉族林姓人口60%。017、何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1.17%,为中国人口最多的超过1%的十九个姓之一。以四川、广东、湖南三省多此姓。018、郭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1.15%,为中国人口最多的超过1%的十九个姓氏之一,。万以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四川等省多此姓。019、马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总数的1.05%,为中国人口最多的超过1%的十九个姓之一,同时也是我国回族大姓。020、罗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86%。其主要分布在四川、广东、湖南、江西、贵州、湖北等省,六省罗姓约占全国汉族罗姓的70%。021、梁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84%。尤以广东多此姓,约占省人口4.7%,全国汉族梁姓人口35%在广东。022、宋姓:023、郑姓:024、谢姓:025、韩姓:026、唐姓:027、冯姓:约占汉族人口的0.64%。尤以广东、河南、河北、江苏、山东、云南等省多此姓。028、于姓:029、董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61%。尤以河北、山东、山西、云南、辽宁、浙江等省最为集中。30、萧姓:031、程姓:总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57%。主要分布在河南、安徽、湖南、四川、山东等省,这五个省的程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程姓人口的60%。032、曹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57%。尤以四川、河北、河南、湖北等省多此姓。033、袁姓:034、邓姓:035、许姓:036、傅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51%。主要分布在山东、湖南等省。037、沈姓:约占全国汉族总数的0.50%,历代多以江南为其主要的分布地区。038、曾姓:039、彭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49%。尤以湖南、四川、湖北等省多此姓。040、吕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7%,尤以山东、河南二省多此姓。041、苏姓:042、卢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7%。043、蒋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7%。在我国历史上蒋姓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尤以四川、江苏、湖南、浙江等省多此姓。044、蔡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6%。尤以广东、浙江、江苏、四川等省多此姓,

新编地方志面临的几个问题

新编地方志面临的几个问题 新编地方志面临的几个问题 按:在思索方志编纂问题时,回顾了个人写的一些文章。其中这一篇是我参加地方志工作后不久写的,但现在看来,其中提出的问题,似乎至今还没有真正得到解决,在目前正在进行的二论修志中,似乎还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现在上载在此,供大家参考。 近几年参与编写地方志,对方志的改革和创新产生了一些不成熟的看法。现趁省第四次地方志工作会议召开之际,写出来向大家求教。 一、我以为,地方志的创新要考虑它所处的文化环境。 大家在谈到编写地方志的重大意义时,常引旧志利用的实例作证明。正是这些议论引导着地方志的编纂方向和读书界对新方志的评价标准。当新编地方志达不到这种要求时,就产生了“行人不想看,外行人看不懂”的责难。这种情况的产生,是不重视新旧方志迥异的文化环境所致。 一年多来,笔者收集分析了100多条方志利用的实例,大致可分四大类:一是为各种专业史研究提供史料;二是利用方志资料开展乡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三是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咨询,例如发掘地方传统产品、技艺,开拓了生产门径;四是平反错案,了结悬案,纠正错讹。而在利用性质上,又

有两种情况:对于旧志的利用,常常是志书本身发挥资料作用,属直接利用性质,天文、地震、人物事迹之类,多如此;而新志的利用,则往往是修志工作中发现的原始资料起了作用,属间接利用性质,志书仅起中介作用。从上述情况中,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1.旧方志时期,许多学科尚未形成或分化出来,省、地、县都不可能有专业资料的管理机构和系统配套的专业著述。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地方志就备载万物、巨细无遗,成了全方位的综合资料书。传之后代,就自然成为现代科学探寻本学科历史资料的宝库,如地震资料、天文资料(如太阳黑子活动的记载)、国际文化交流资料(如关于日本沙门志满的记载)、各种专业技术资料、灾异资料等等。到了民国时期,近代科学在中华文化中迅猛崛起,分科也细了。但各学科的发展还不可能普及到地县,尽管县志的容开始缓慢地近代化、科学化了,也不影响地方志作为全方位综合资料库的作用。到了现在,新方志处身其中的文化环境是大不一样了,特别象这样的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以慈溪为例,就有许多资料机构,有专门提供综合资料的统计局和已配套成龙的档案馆、室;有各专业的观测、研究、情报机构如水文站、气象站、虫情测报站,各种科技情报所,各级专业资料室等等;还有对重大县情的较大规模的普查,如地质普查、土壤普查、资源普查、水文调查、人口普查等。而上述种种活动,最终

论地方志的六大服务功能

论地方志的六大服务功能 俞慧军 《地方志工作条例》第5条明确指出:县级以上的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主管本行政区域的地方志工作,履行的职责之一就是“组织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著名史学家顾颉刚曾指出:“每地修志,主要目标在于补行政官吏之鉴览,以订其发施政令之方针。”刘世锋:《浅谈地方志的价值与作用》,《中国地方志》1999年第4期。李铁映指出:“修志的目的在于用,不仅为当代人用,也为后代人用。”李铁映:《在全国地方志颁奖大会上的讲话》,《中国地方志》1997年第5期。笔者认为,撰修方志是为了经世致用,造福桑梓。修志的过程,同时也是利用资料服务社会的过程,志书编成出版后,方志机构要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宣传志书,使志书进入社会,进入大众视野,进入寻常百姓家;走向世界,走入国际市场,加入国际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文明。方志的服务功能越大,服务的对象越多,服务的范围越广,方志的社会效益就越大,存在的价值也就越大。以笔者浅见,在新时期,方志和地方志机构在服务党的中心工作中有六大功能。 一、服务政治的功能 方志要服务好政治,成为本地党政领导管理一方的参考书。“资治”是社会主义新方志的一大传统功能。新方志所记述的丰富而翔实的资料,有助于在党的领导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小康社会的政治建设。1992年1月,《沙洲县志》张家港市的前身为1962年建立的沙洲县,故1992年第一轮出版的志书为《沙洲县志》(下限至1985年),1986年9月撤县建立张家港市。出版后,成为张家港市历届党政领导了解全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资政地情书。首先,《沙洲县志》主要记载本地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产生和活动情况,并对1962年建县至1985年历届人代会的情况进行了客观翔实的记载,这给历届党政领导在政策的制订时提供了主要的参考依据;也给广大人民群众在行使自己的权利时提供了参照,激励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管理,从而促进全市(县)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进程。其次,《沙洲县志》作为社会主义新方志,还对政府机构进行了客观翔实的记载。《沙洲县志》除了记载机构设置演变的情况及历届政府主要领导人的更替情况外,还着重记载了各个时期干部的编制变化情况和分布情况、干部的年龄结构和工龄情况、文化程度、调动和分配情况、退职和离退休情况等,这些为总结干部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提供了资料,从而有利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促进政府机构的自身建设。再次,司法、执法的民主化,是小康社会民主建设和政治建设的重要方面。《沙洲县志》所记载的刑事、检察、民事调解和处理等方面的内容,有助于执政者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司法、执法公开、公正和民主的程度。新方志服务政治的功能更集中地体现在二轮修志的实践中,二轮修志中对国家权力机关、政府机构、司法和执法机关、政党、统一战线等方面的客观记载,对一个地方社会中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政治建设都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多年来,在历届新任市领导上

中国姓氏人口数量列表

中国姓氏人口数量列表 英法德欧洲三大国,人口都不到8500万。 01.李9200万 02.王9000万 03.张8500万就可以成立三国! 中国姓氏人口数量现在中国正在使用的姓有4000多个,其中占人口前叁位的是李、王、张, 这三大姓的人口有近2.7亿,占了中国总人口的21%。占人口千分之一以上 的有129个姓,占人口万分之一以上的有325个(总人数为11.8亿,占了中 国总人口的94%)。以下给出人口排名在前300位的姓,排名第一的是姓李的,2006年初的人口 有9200万,现在可能达到了1亿人,排在第300位的是姓满的,人口是14万 ,没有在名单中的姓,那麽人口数是少於14万。注意:前面的是名次,後面的是人口,单位:万。2006年初统计资料。第1-100名01.李9200 02.王9000 03.张8500 04.刘6700 05.陈5800 06.杨4000 07.黄3100 08.孙2600 09.周2500

10.吴2400 11.徐1900 12.赵1800 13.朱1500 14.马1500 15.胡1400 16.郭1400 17.林1300 18.何1300 19.高1200 20.梁1100 21.郑1100 22.罗1000 23.宋900 24.谢900 25.唐780 26.韩760 27.曹730 28.许730 29.邓730 30.萧730 31.冯700 32.曾680 33.程660 34.蔡650 35.彭640 36.潘620 37.袁620 38.於600 39.董590 40.余580 41.苏580 42.叶580 43.吕570 44.魏570 45.蒋540 46.田520 47.杜520 48.丁470 49.沈470 50.姜460 51.范460 52.江450 53.傅450 54.锺440 55.卢440 56.汪430 57.戴430 58.崔420 59.任420 60.陆420 61.廖420 62.姚410 63.方410 64.金380 65.邱丘380

全国各省市姓氏排名前10位

全国各省市姓氏排名前10位: (一)广东省最新百家姓排名 前十位依次是:陈、李、黄、张、梁、林、刘、吴、罗、杨。(二)海南省最新百家姓排名 前十位依次是:陈、王、李、吴、符、林、黄、张、周、郑。(三)重庆市最新百家姓排名 前十位依次是:李、张、陈、刘、王、杨、周、黄、罗、唐。(四)山东省最新百家姓排名 前十位依次是:王、张、李、刘、孙、赵、杨、陈、徐、马。(五)福建省最新百家姓排名 前十位依次是:陈、林、黄、张、吴、李、王、郑、刘、杨。(六)浙江省最新百家姓排名 前十位依次是:陈、王、林、张、李、叶、郑、吴、徐、刘。(七)江西省最新百家姓排名 前十位依次是:刘、李、陈、张、黄、王、吴、周、胡、徐。(八)内蒙古最新百家姓排名 前十位依次是:王、张、李、刘、赵、杨、郭、孙、高、陈。(九)湖南省最新百家姓排名 前十位依次是:李、刘、陈、张、王、周、黄、杨、唐、罗。(十)河南省最新百家姓排名

(十一)北京市最新百家姓排名 前十位依次是:王、张、李、刘、赵、杨、陈、孙、高、马。(十二)江苏省最新百家姓排名 前十位依次是:王、张、陈、李、徐、周、朱、刘、吴、杨。(十三)山西省最新百家姓排名 前十位依次是:王、张、李、刘、赵、郭、杨、陈、武、高。(十四)湖北省最新百家姓排名 前十位依次是:李、刘、张、陈、杨、胡、黄、王、徐、周。(十五)天津市最新百家姓排名 前十位依次是:王、张、李、刘、杨、赵、陈、孙、高、马。(十六)宁夏最新百家姓排名 前十位依次是:王、张、李、刘、杨、陈、赵、吴、马、孙。(十七)辽宁省最新百家姓排名 前十位依次是:王、李、张、刘、赵、孙、杨、陈、于、高。(十八)上海市最新百家姓排名 前十位依次是:张、王、陈、李、朱、徐、周、沈、吴、陆。(十九)河北省最新百家姓排名 前十位依次是:张、王、李、刘、赵、杨、高、陈、马、郭。(二十)安徽省最新百家姓排名

试论地方志与地方史的关系

试论地方志与地方史的关系 自古至今,志和史这两种著作一直是同源异流,殊途同归,同时并存,共同发展,不能强求合并,既有共性,又各有特点。地方志和地方史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遗产。盛世修史、懿年纂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我国编史修志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各个朝代都设有史官,隋唐时期就确立了史志官修制度。新中国成立后从中央到地方都设有中共党史和地方志机构。我国官修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保证了编史修志的延续不断。在当代,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修志工作。江泽民同志指出:“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是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世的千秋大业”;胡锦涛同志指出:“浩瀚而宝贵的历史知识既是人类总结昨天的记录,又是人类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的向导”。足以说明地方志和地方史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地方志发展过程中在内容、体例方面吸收了史书的不少特点,有着基本相同的治学要求和编写原则,都有资政教化的作用。从内容和体例看,可谓史中有志,志中有史。志为史提供资料,史又为志提供资料,但史、志又有别,不能以史代志。两者都要记载历史事实,都要服务当代。本文试从地方志和地方史(中共地方史)的联系与区别的角度来探讨两者的关系。 一、地方志与地方史的联系 1、两者互为借鉴。地方志虽以记述本行政区域的历史

与现状为范围,但包罗万象,以其翔实、典型的地情资料,为地方史研究提供丰实而具体的内容,验证当代史研究的规律和成果,为地方史研究的深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起到了拾遗补缺的作用,有助于更加全面、系统、客观地展现地方历史面貌。地方志是地情书,以特定区域为记述空间范围,以特定地情为研究对象,记一方之史,言一方之事,综合记述一个地方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涵盖天文、地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人物等,各门类应有尽有,甚至一些细小而有趣的奇闻逸事也有收录。资料性是地方志作为一种著述的本质属性,地方志汇集了大量真实、可靠的地情资料,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而史料正是历史学的研究基础,历史研究之所以有价值,最关键的就是靠史料说话。地方志为编修地方史保存了大量一手地情资料,而且资料鲜活准确,“地近则易核,时近则迹真”,无疑有助于当代人治当代史,有助于地方史研究的拓展和深入。 2、两者具有共同的对象。两者的共同点是记载对象的一致性,都是要记述以往和既发的事物、事件、人物。地方史是指在某个特定区域的历史记录。地方史主要是记述过去人类社会的活动,包括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变化发展,重大的政治、经济、军事事件等。但是,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变化,阶级斗争开始转化为人民的内部矛盾,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人民的内部矛盾更为明显。什么是地方志?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明确指出:“地方志是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可见,地方志和地方史虽互有联系,但又各

地方志与姓氏文化开发

地方志与姓氏文化开发 罗生福 (广西百色市地方志办公室533000)摘要:姓氏是公民生来就被赋予的一种标志。如果一个人在异国他乡遇到同姓的人,不管彼此之间的关系有多么远,可能都会显得特别亲切。像这种小小的感情牵系,却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之间互相团结的力量表现之一。在今天的社会,姓氏成为一种被大众忽视的可利用资源,事实上,姓氏当中蕴含着祖先丰富的宗族文化,是一份绝无仅有的历史资料。其实,只要充分的利用姓氏资源,将姓氏提升到一种文化产业的高度,那么,将可能实现创造出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的长远目标。 关键词:姓氏起源文化产业 地方志与姓氏在中国都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推本溯源,两者之间其实存在着极其密切联系。方志界同仁都认为方志为“一方之全史”或“地方志百科全书”。我认为姓氏谱牒可以说是一族或一家之全史。所以无论是第一轮还是第二轮出版的志书,多多少少都记有姓氏谱牒的内容,内容比较多的有云南省《楚雄县志》和贵州省《毕节县志》,前者在“社会卷”设“姓氏”章,分“姓氏源流”、“姓氏分布”、“称谓、家规、会馆”三节,介绍了在楚雄县境内1982年人口普査345个姓情况;后者在“民俗”篇设“姓氏、宗祠、寺庙、同乡会”章,其中“姓氏”6802字,介绍了毕节姓氏的发展演变。河南省《信阳地区志》更加详细,虽然仅设一节,节下分“源于本区的姓氏”和“姓氏分布”两目,但能把已知起源于信阳境内的21个姓氏的来源一一介绍。为研究历史学、社会学、人口学、人才学、伦理学、人类学、经济学、方志学、民族学等积累一些资料;对研究中国家族制度的形成、发展、基本特点、家庭管理、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提供了历史依据,成为现实的资料库。由于姓氏谱牒具有其他地方文献的不可代替性。中国是家谱和地方志文化的发源地和始作佣者,林林总总的志书、家谱不胜其数,然至当下为止,不但方志、族谱学没有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而且大学中关于家谱和地方志方面的专门教育和人才培养更是阙如。就是出版的志书有关姓氏谱学,也是无人问津,更不说“组织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了,这不能不说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家谱和方志文献资源大国的悲哀和不幸。因此本文侧重从

中国姓氏最新排名2010年

中国姓氏最新排名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国总人口为十三亿七千万(1370536875)人。其中: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339724852人;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为7097600人;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为552300人;台湾地区人口为23162123人。中国最新姓氏人口数目的排名,由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统计,列出了目前中国人口最多的前十大姓和人口最多的前300名姓氏。 李王张刘陈——中国五大姓人口近4亿 一、中国人口最多姓氏排名——中国人口最多的前十大姓

1. 李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7.94%=95,300,000人。 2. 王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7.41%=88,900,000人。 3. 张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7.07%=84,800,000人。 4. 刘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5.38%=64,600,000人。 5. 陈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4.53%=54,400,000人。 6. 杨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3.08%=37,000,000人。 7. 赵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2.29%=27,500,000人。 8. 黄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2.23%=26,800,000人。 9. 周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2.12%=25,400,000人。 10. 吴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2.05%=24,600,000人。 中国人口最多的前100名姓氏:前十名总人口约为5.5亿人。 01李02王03张04刘05陈06杨07赵08黄09周10吴11徐12孙13胡14朱15高16林17何18郭19马20罗 21梁22宋23郑24谢25韩26唐27冯28于29董30萧 31程32曹33袁34邓35许36傅37沈38曾39彭40吕 41苏42卢43蒋44蔡45贾46丁47魏48薛49叶50阎 51余52潘53杜54戴55夏56钟57汪58田59任60姜 61范62方63石64姚65谭66廖67邹68熊69金70陆 71郝72孔73白74崔75康76毛77邱78秦79江80史 81顾82侯83邵84孟85龙86万87段88漕89钱90汤 91尹92黎93易94常95武96乔97贺98赖99龚 100文第101—200名: 101庞 102樊 103兰 104殷 105施 106陶 107洪 108翟 109安 110颜111倪 112严 113牛 114温 115芦 116季 117俞 118章 119鲁 120葛

詹姓人口及其在各姓中的排位

詹姓人口及其在各姓中的排位 詹定初 宗亲之间交谈,经常会涉及詹姓人口及其在百家姓(泛指各姓氏)中的位置问题。查阅有关姓氏专著及宗内刊物,差异颇大,现据二方面的资料归纳如下: 据袁义达、丘家儒主编的《中国姓氏三百大姓》称:宋朝时期,詹姓约有10.3万多人,占全国人口7923万人的0.13%,排在111位。主要分布在江西、福建、浙江、安徽等省;明朝时期,詹姓约有18.6万多人,占全国人口9300 万人的0.2%,排在第93位,福建为詹姓第一大省,依次为江西、浙江、安徽等省;当代詹姓人口约89万人,占全国人口的0.071%,排在第147位,广东、台湾、福建、浙江、四川为詹姓人口最多的五个省。清朝以后,全国逐渐形成了以粤、闽、台为中心的向外递减的詹姓分布带。 值得注意的是:在该书中,明、清时的百家姓中名不见经传的“占”姓人口16万,占全国人口的0.012%,排在295位! 另据2008年7月提取于“公安部全国公民身分查询服务中心”资料显示:大陆詹姓为984339人,占姓为355215人。从目前掌握情况看,几乎所有“占”姓都由“詹”而来,应可计入詹姓之列。再据《台湾詹姓宗亲总会第四届第二次会员大会手册》,台湾詹姓133131人,列当地第37位(一说第35位),大陆与台湾合计,詹姓人口为1472685人。 人口统计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数据,它与统计的时间、口径、方法等关系极大。两组数字相比,詹姓由89万人增至984339人,比增10.6%,而“占”姓由16万增至355215人,比增122%,由此可知,自上世纪后期误用简化汉字以来,“占”姓的发展势头之猛。詹姓宗内大都知道,“占”姓由“詹”而来,“詹”、“占”本是一家(至少绝大部分如此)。也许再过几代,就不知其所以然了。所谓姓氏研究者、专家更不明真相,懒于考究。江西、湖北本是当代詹姓人口大省,均因“占”姓比例过半而被排除在前五名之外,就是例证。

地方志的概念和性质

一、地方志的概念 什么是地方志?要准确理解“地方志”的概念,还必须从地方志这三个字说起。 所谓“志”,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日:“志者,记也”。《辞海》的解释是,“记事的书或文章”。可见,“志”,作动词,是利用文字记录事物的行为。作名词,则是一种记述式的写作文体。简单的说,志书,就是客观的记录事物的一种文体或书体。古代除专门的志书外,正史中也有“志”,如《三国志》等。 所谓“方”,即地方,方域。所谓“方志”,即“地方志”的简称,古代也叫“地志”、“志乘”、“书契”。如《郑志》、《晋乘》等,乃是春秋时诸侯国的国史。 “方志”一词,最早见于战国时成书的《周礼》(即《周官》,一本关于典章制度的书)。该书第十六卷“司徒教官之属”记载:“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东汉郑玄在《周礼注》中注解说:“四方所识久远之事,谓之方志。”意指记载各诸侯国古今情况的典籍(国别史)。这里所说的“方志”,与今天的志书虽然不能看作一回事,只能看作是“史书”。但是,古人的史书与志书的概念,是分的不那么清楚的。梁启超就曾说:“最古之史,实为方志。”古代方志的概念,较之现代方志的概念,宽泛的多。凡记载一个地方客观事物、风土人情、历史事件、人物传记的书,都可叫方志。随着历史的发展,文学的进步,史和志后来逐渐演变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种文体。 方志之名后来被历朝历代相沿袭用,如晋代左思所写《吴都赋》中说:“方志所辨,中州所羡。”唐太宗李世民称赞当时的地理著作《括地志》时,说该书“博采方志,得于旧志”。可见,方志一词遂成为省、府、州、县等所编各种志书的总称,是对一个地方的记载、记述。一个地方、地区的记载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一部完善和成功的方志应是一个地区的综合性资料书,它要求对该地区的全部已有事业、客观条件、社会状况等作如实记载。简而言之,方志者,地方之全史也。它属于史学范畴,但又不是国史、正史,而是地方史;由于它记载面十分广博,故推而论之,方志亦可称地方的百科全书。现存最早的全国性地方志,是公元813年唐代李吉甫编的《元和郡县图志》(后因图佚,改名《元和郡县志》),共40卷,后有部分散失。它以唐代的47镇为纲;每镇一图一志,详细记载了全国各州县的沿革、地理、户口、贡赋等。南宋以后,地方志大量增加,尤以明清两代最多。据1976年统计,我国仅现存的地方志即达8000多种,约12万卷。 但是,地方志在古代一般只称“志”或“志乘”、“方志”,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始有“地方志”之称,如1935年朱士嘉编有《中国地方志综录》。 地方志的地方,不仅仅是相对中央的那个地方,也不只是行政区划界定的区域,而是广义上的某个区域。它既可以是某个行政区域,如省域、市域、县域、乡域、村域等。也可以是一个地理概念,如江河的流域、山脉所在的区域、海域等。还可以是国域,国外的某个区域,如某个国家、某个国家的某个区域、跨几个国家的某个区域等。 地方志发展到今天,其概念又有其特定的含义。2006年5月18日,国务院颁布《地方志工作条例》,给地方志的概念作了明确的定义。《地方志工作条例》第三条指出:“本条例所称地方志,包括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地方综合年鉴,是指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地方志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编纂的地方志,设区的市(自治州)编纂的地方志,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编纂的地方志。” 由此可见,今天地方志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地方志包括地方志书和地方综合年鉴。狭义的地方志是指地方志书。 二、地方志的性质 地方志的性质,是指地方志本身所固有的本质属性,具体说就是地方志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它记载的对象、内容究竟是什么。地方志的性质,决定着地方志的编纂原则、体例、体裁、篇目、编纂方法、收录内容等,它直接关系到地方志的编纂质量。 关于方志的性质,20世纪80年代以来,方志界的讨论大致经历了四个重要阶段。分别为启动期(约1981—1989年)、发展期(约1989~2003年)、成果期(约2004~2006年)、持续期(2006年至今)。对方志性质的界定由传统方志学的属性认识发展到定义概括,虽由《地方志工作条例》作出结论但仍持续进行学术性研讨。参与研究的人员,早先主要是学者,之后逐渐以修志专家为主。方志性质的研究推动了方志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化。归纳起来,主要的

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姓氏排名

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姓氏排名 ①前100名 01李02王03张04刘05陈06杨07赵08黄09周10吴 11徐12孙13胡14朱15高16林17何18郭19马20罗 21梁22宋23郑24谢25韩26唐27冯28于29董30萧 31程32曹33袁34邓35许36傅37沈38曾39彭40吕 41苏42卢43蒋44蔡45贾46丁47魏48薛49叶50阎 51余52潘53杜54戴55夏56锺57汪58田59任60姜 61范62方63石64姚65谭66廖67邹68熊69金70陆 71郝72孔73白74崔75康76毛77邱78秦79江80史 81顾82侯83邵84孟85龙86万87段88雷89钱90汤 91尹92黎93易94常95武96乔97贺98赖99龚100文 ②第101—200名 101庞102樊103兰104殷105施106陶107洪108翟109安110颜111倪112严113牛114温115芦116季117俞118章119鲁120葛121伍122韦123申124尤125毕126聂127丛128焦129向130柳131邢132路133岳134齐135沿136梅137莫138庄139辛140管141祝142左143涂144谷145祁146时147舒148耿149牟150卜151路152詹153关154苗155凌156费157纪158靳159盛160童161欧162甄163项164曲165成166游167阳168裴169席170卫171查172屈173鲍174位175覃176霍177翁178隋179植180甘181景182薄183单184包185司186柏187宁188柯189阮190桂

地方志与地方志的写法

地方志与地方志的写作方法 (晋中市史志院副院长李新文) 一、什么是地方志?(地方志的概念) “方”者地方也,“志”者记述也。“方志”者地方之记述也。 地方志是记载一个地方自然与社会的各个方面的历史和现状的科学的资料性著述。 二、地方志的性质、功能、特点。 1、性质:资料性著述。 2、内容:包括自然与社会两个方面,既反映历史发展,又呈现现实状况。举凡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文化、人物、灾异等包罗万象,应有尽有,被称为“一方之百科全书”。 3、取材范围:一个特定的行政区域,如《祁县志》即记祁县现行区划范围的事情。驻在祁县的国家、省、市管单位,行政上虽不属祁县管理,但处在祁县地域,应在记述范围。 4、功能(作用):古称“存史、资治、教化”,今引伸为“存史、资政、育人”。 “存史”就是记载当地历史并传之后世;“资治”就是帮助当政者了解当地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并以次作为主政的历史借鉴和制定决策的参考依据。因为自从隋朝实行地方官吏回避制度后,一直到明清都是不让当地人在当地做官。地方官到一地任职,必定要翻阅地方志了解当地情况;“教化”即教育,就是通过阅读地方志,自觉不自觉地会受到爱国、爱乡的教育。今天,又有学者提出了“交流”的功能。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世界要实行经济全球化,国家要实行对外开放,从地方上来说,要加强开放力度,引进外资,扩大交流,要走出去。地区之间互相依赖、互相补充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志书可以让外地人全方位地认识本地、了解本地,提高知名度。所以,志书的功能今天越来越多样化。有关志书在各地政府招商引资中所起的作用的例子已经很多。 5、记事时限:即志书的时间界限。如这次《祁县志》就是从1978年1月1日记起,到2010年12月31日结束,不能超越时限。 6、目的:地方志被称为“一方之全史”,即通过记载自然、社会各个方面的历史变化,反映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当今状况,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和现实服务。 历史变迁:写清某一事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兴衰起伏,反映事物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历史轨迹。 当今状况:各项事物在志书下限,如祁县2010年底呈现的状况。 例如:记祁县1978年起的行政区划变化,必须反映1978年时实行的是社队制,有多少个公社多少个大队,各自的隶属关系,之后有什么变化,即调整、增减情况;到1984年改乡镇村制,有多少乡镇多少个行政村多少个自然村,各自的隶属关系;之后有什么变化,即调整、增减情况,特别是2001—2002年的撤乡并镇之后乡镇的重大变化情况,移民并村后,行政村、自然村的变化情况以及隶属关系等;最后交代清楚到2010年底的乡镇村变化情况。 7、六个特性:具有时代的鲜明性(思想性)、编纂的科学性、使用的资料性、明确的区域性、内容的广泛性、编纂的连续性。 ①时代的鲜明性(即思想性):它是时代的产物、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任何时代的志书,都是为一定的阶级服务的,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封建社会的志书充斥着大量的封建糟粕,比如宣扬封建迷信、倡导封建礼教,大量记载节妇烈女,就是为了禁锢人们的思想,维持封

2020年中国最多的姓氏

2020年中国最多的姓氏 2017年中国最多的姓氏是李,比排第二的王姓还多640万人,所以短时间内不会被超过了。 李王张刘陈——中国五大姓人口近4亿,好庞大的数字啊! 中国人口最多姓氏前十排名: 1.李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7.94%=95,300,000人。 2.王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7.41%=88,900,000人。 3.张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7.07%=84,800,000人。 4.刘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5.38%=64,600,000人。 5.陈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4.53%=54,400,000人。 6.杨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3.08%=37,000,000人。 7.赵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2.29%=27,500,000人。 8.黄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2.23%=26,800,000人。 9.周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2.12%=25,400,000人。 10.吴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2.05%=24,600,000人。 前十名总人口约为5.5亿人。 中国人口最多的前100名姓氏 01李02王03张04刘05陈06杨07赵08黄09周10吴 11徐12孙13胡14朱15高16林17何18郭19马20罗 21梁22宋23郑24谢25韩26唐27冯28于29董30萧

31程32曹33袁34邓35许36傅37沈38曾39彭40吕 41苏42卢43蒋44蔡45贾46丁47魏48薛49叶50阎 51余52潘53杜54戴55夏56钟57汪58田59任60姜 61范62方63石64姚65谭66廖67邹68熊69金70陆 71郝72孔73白74崔75康76毛77邱78秦79江80史 81顾82侯83邵84孟85龙86万87段88漕89钱90汤 91尹92黎93易94常95武96乔97贺98赖99龚100文 第101—200名: 101庞102樊103兰104殷105施106陶107洪108翟109安110颜 111倪112严113牛114温115芦116季117俞118章119鲁120葛 121伍122韦123申124尤125毕126聂127丛128焦129向130柳 131邢132路133岳134齐135沿136梅137莫138庄139辛140管 141祝142左143涂144谷145祁146时147舒148耿149牟150卜 151路152詹153关154苗155凌156费157纪158靳159盛160童 161欧162甄163项164曲165成166游167阳168裴169席170卫 171查172屈173鲍174位175覃176霍177翁178隋179植180甘

地方志与地方史的区别

地方志与地方史的区别 自古至今,地方史和地方志这两种著作一直是同时并存的,不能强求合并、统一为一种体裁。我们不妨简单回顾一下地方史、地方志的渊源和演变。 这两种著作大体上都是起源于汉朝,现在所知最早的是东汉的作品。东汉的《越绝书》和《吴越春秋》,在《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中都列于杂史。东晋的《华阳国志》在《隋书·地理志》列于霸史,在两《唐书》列于伪史,现在有不少人把这几种流传到今天的汉晋著作看成是最早的地方志,实在是不恰当的。因为这几种书的内容显然是地方史,而不是地方志,所以隋唐的《经籍志》、《艺文志》都不列于地理类下,而列入杂史、霸史或伪史一类。 不过,地方志的渊源确乎也可以追溯到汉朝,从《华阳国·巴志》里可以看出,东汉桓帝时巴郡太守但望的疏文里提到了《巴郡图经》,可见,在此以前已有了图经。图经就是一方的地图加上说明,图就是地图,经就是说明,这就是方志的滥觞。 东汉以后,从隋唐到北宋,图经大盛,到南宋以后,才改称为“志”。当时由朝廷责成地方官编写地方志,每州或郡

都要编写,以后县以上行政单位编写志书成为制度。据朱土嘉先生的统计,流传到现在的有八千多部。 东汉以后的地方史有各种名称,见于隋唐《经籍志》、《艺文志》的有《会稽典录》、《建康实录》(今存)、《敦煌实录》等,还有某地的“耆旧传”、“先贤传”、“人物志”、“风俗传”等。这些书都列于史部旧事类、杂传类,不入地理类。唐宋以后地方史远比地方志(即图经、方志)少,但一直沿袭到清朝,并未断绝。如江苏扬州有汪中的《广陵典录》、姚文田的《广陵事略》,苏州有吴昌绥的《吴郡通典》,南京有陈作霖的《金陵通传》,四川有郭允蹈的《蜀鉴》,清代有张澎的《蜀典》、彭遵泗的《蜀故》。云南更多,唐代有樊绰的《蛮书》,明代有杨慎的《滇载记》、倪铬的《南诏野史》,清代有冯更的《滇考》、师范的《滇系》和倪蜕的《滇云历年传》,民国有袁嘉谷的《滇绎》等等。民国时各省还都有此类著作,不过不大有名。 在地方志盛行以后,仍然不断有人写地方史,这一点可以证明两者是不能互相代替的,而是并行不悖的。特别是建国以来的三十多年间,各地编写的地方史比地方志还多,一般说来其成就还在新编地方志之上。所以决不能说有了地方志就可以不要地方史了,两者是完全可以、也应该相互补充的。 从内容来看,因为两者都是以某一个地区为记叙对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