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红细胞的生成和功能

红细胞的生成和功能

红细胞的生成和功能
红细胞的生成和功能

红细胞的生成和功能

脊椎动物和个别无脊椎动物血液中一种含有血红蛋白成分的细胞。新鲜红细胞聚集成堆时呈红色,并以此命名(erythros,希腊文,红色的意思;cyte希腊文kytos,容器、细胞之意)。红细胞对动物机体内氧和二氧化碳的交换和在血液中运输起着重要作用。

无脊椎动物和低等脊索动物中,除个别动物(如环节动物中多毛类,蜿足动物中海豆芽类)外,一般没有红细胞。红细胞普遍存在于脊椎动物血液中。在鱼类、两栖、爬行及鸟各类动物中,红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中有细胞核。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不具细胞核,一般高度特化呈双凹圆盘形(个别动物如骆驼红细胞为卵圆形)。

人的红细胞寿命约为120天,因此更新极快,每公斤体重每天生成和破坏各2.5×109个左右。生成和破坏在正常时处于相对平衡。3周的人胚中,卵黄囊的间充质细胞形成血岛,血岛内的细胞分化为原始的有核红细胞。6周时肝脏内的网状细胞分化为血细胞。两个半月的胎儿中,卵黄囊失去造血功能,脾脏成为造血器官,第5个月开始,骨髓成为重要的造血器官。婴儿出生后,几乎完全依靠骨髓造血。4岁以后,在骨髓腔中出现脂肪组织,并随年龄逐渐增多。18岁以后,只有脊椎骨、肋骨、胸骨、颅骨及长骨近端骨骺才有造血组织。但当骨髓造血组织功能低下或衰竭时,肝、脾又会进行髓外造血来部分代偿。成人各种血细胞(除淋巴细胞外)均在骨髓中发育成熟,并储存在骨髓中,根据生理需要规则地释放入血。造血干细胞为所有血细胞的共同来源。具有自我复制保持本身数量稳定和分化形成髓系、淋巴系干细胞进而分化成巨核系DFU-M、红系CFU-E、粒单系CFU-GM、嗜酸性粒系CFU-EO、T淋巴系CFU-TL、B淋巴系CFU-BL定向祖细胞的能力。造血干细胞是一种分化程度很低的原始细胞,形态类似中、小淋巴细胞,数目很少,每1000个骨髓有核细胞中仅有一个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又称脾集落生成单位(CFU-S)。CFU-S在各种不同的造血刺激因子刺激下和不同的造血微环境诱导下,可以向不同类的定向祖细胞分化。如刺激粒细胞生成的集落刺激因子(CSF)在促进干细胞向粒系分化的同时,抑制其向红系分化;反之,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促进干细胞向红系分化,同时抑制向粒系分化。干细胞开始分裂时进入细胞周期;分裂后,一部分仍然保持干细胞功能,另一部分经过逐步分化增殖成为各类血细胞。这样既保持造血干细胞数量稳定,又不断生成新血细胞。同时,大部分(约占90%)造血干细胞处于不进行细胞分裂的相对静止态。造血干细胞绝大部分存在于骨髓中,周围造血细胞<1%。红系定向祖细胞自我更新复制能力大为降低。每次分裂生成后代细胞基本都继续向前分化。红系祖细胞分早期祖细胞,称为爆增型红系细胞集落(BFU-E);晚期祖细胞,称为红系细胞集落(CFU-E)。BFU-E形成集落大,细胞数多,需要一种爆增型红系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刺激其生长。CFU-E 形成集落小,细胞数少,需促红素作用才能生长。红系祖细胞进一步增殖,分化为从形态可以辨认出的幼稚红系细胞,分化顺序是原始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一般幼稚红细胞经历3~5次细胞分离,至晚幼红细胞不再有分裂能力,每一个原始红细胞约生成20个成熟红细胞,历经180小时。在增殖分化中,幼稚红细胞核渐消失,细胞变小,形态由球型变为双凹扁平盘状,细胞内核糖核酸合成率下降,血红蛋白浓度不断增高。网织红细胞生成后在骨髓中再贮存2~3天,然后穿过骨髓血窦壁入血。周围血中网织红细胞约占成熟红细胞的1%,增高时代表红系造血过度活跃。

成熟红细胞内无细胞核和细胞器,主要成分为血红蛋白,其代谢所需能量靠无氧代谢提供。细胞内富含葡萄糖酵解、磷酸戊糖旁路代谢、2,3-二磷酸甘油酸(DPG)支路代谢所需的

酶。细胞内存在大量谷胱甘肽,具有抗氧化、维持含有巯基(-SH)酶和其他膜蛋白处于还原状态的作用,对保持红细胞正常功能有重要意义。①红细胞膜:以脂质双分子层为骨架的半透膜,氧气和二氧化碳气可自由通过。膜上有Na+ -K+泵活动,维持细胞内高K+浓度,低Na+浓度。膜上有网状的肌纤维和肌动蛋白,与红细胞的运动和变形性有关。膜上还含有决定血型的物质,人主要分二种血型系统:A、B抗原系统决定A、B、O、AB4种血型,Rh系统决定Rh 阴性或阳性血型。②血红蛋白:由珠蛋白和血红素结合而成。血红素含原卟啉和Fe2+,可与氧结合并携带、输送氧气。每一血红蛋白可逆性结合4个氧分子,完全饱和时,每克血红蛋白可结合1.34ml氧。呈氧合血红蛋白(HbO2)形式运输。其特点为反应快、可逆、不需酶催化、不耗能量。受氧分压影响PO2。当血流经PO2低的组织间HbO2离解,释放O2,又变成Hb,呈暗紫色。当血中氧离解Hb>5g/100ml血液时,皮肤粘膜会出现紫绀。

血液复习题讲解

血液复习题 姓名:学号:客观题得分:试卷总分: 一、填空题(31分) 1.血浆蛋白中主要参与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是_____;主要担负免疫功能的是_____。 参考答案是:白蛋白球蛋白 2.血浆中无机盐的生理作用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是:2.形成血浆晶体渗透压缓冲酸碱平衡维持神经肌肉兴奋性 3.当红细胞的表面积/容积之比增大时,红细胞的渗透脆性将____________、其可塑性将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是:增加下降 4.将血沉增快病人的红细胞置于血沉正常的人的血浆中,此时血沉的速度将__________。这说明影响血沉快慢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是:正常血浆成分 5.正常成人白细胞总数约为________,其中中性粒细胞约占_________、淋巴细胞约占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是:(4.0~10.0)×109/L 50~70%20~30% 6.外周血液中出现大量分叶少的中性粒细胞称__________,常提示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是:核左移有严重感染 7.血小板具有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的生理功能。 参考答案是: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促进生理止血参与血液凝固 8.维生素K可促进肝脏合成___________________凝血因子,故可加速机体凝血过程,而柠檬酸钠可_________________,故具有抗凝作用________。 参考答案是:Ⅱ、Ⅶ、Ⅸ、Ⅹ与血浆中Ca2+形成可溶性络合物降低Ca2+浓度 9.Rh血型阳性者其血红细胞上有___________抗原,Rh血型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参考答案是:D Rh阳性或阴性者体内均无天然抗Rh抗体 10.交叉配血试验,主侧是指________________,次侧是指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是:10.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相混合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相混合 11.正常人血浆的pH值为_____________。主要决定于血浆中的主要缓冲对__________的比值。

红细胞的代谢

第二节红细胞的代谢 ※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在发育中的形态与代谢的变化 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网质红细胞→成熟红细胞 ⒈早、中幼红细胞:含有胞核、内质网和线粒体,具有合成核酸和 蛋白质的能力,并可以通过有氧氧化获得能量。 ⒉网质红细胞:无细胞核和DNA,不能合成核酸,但尚有少量线 粒体和RNA,可以合成一些蛋白质及有氧氧化供能。 ⒊成熟红细胞:有细胞膜和胞浆,无细胞器,不能合成核酸和蛋白 质,也不能氧化供能,其能量主要来自酵解途径。 一、血红蛋白的生物合成 述: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最主要的蛋白质,是在红细胞成熟之前合成的。成年人的血红蛋白由两条α链、两条β链组成。 1.结构:含4个亚基,每个亚基结合1分子血红素 2.组成:珠蛋白和血红素 (一)血红素的合成 述:血红素是含铁卟啉衍生物,是Hb的辅基。 1.合成的组织和亚细胞定位 ⑴合成组织:红细胞的线粒体及胞液 ⑵亚细胞定位:骨髓的幼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主要) 2.合成原料:琥珀酰辅酶A、甘氨酸、Fe2+等 3.限速酶:δ氨基γ酮戊酸(ALA)合成酶(辅酶:磷酸吡哆醛)4.合成过程 ⑴δ-氨基-γ-酮戊酸(ALA)的生成 *关键酶:ALA合酶 *反应部位:线粒体

*反应式:课本P158,图13-2 述:维生素B 6缺乏时,血红素合成发生障碍,造成维生素B 6 反应性贫血。 ⑵血红素的生成 ①胆色素原的生成 述:ALA 生成后从线粒体进入胞液。 + AL A 脱水酶 2H 2O ALA ALA 胆色素原(PBG ) ②尿卟啉原与类卟啉原的生成 4x 胆色素原 尿卟啉原Ⅰ、Ⅲ同合酶 尿卟啉原Ⅲ 尿卟啉原Ⅲ脱羧酶 类卟啉原Ⅸ ③血红素的生成 述:胞液中的类卟啉原Ⅲ再进入线粒体 类卟啉原Ⅲ 类卟啉原Ⅲ氧化脱羧酶 原卟啉原Ⅸ 原卟啉原Ⅸ氧化酶 原卟啉Ⅸ 亚铁螯合酶 血红素 述:血红素生成后,迅速进入胞液与珠蛋白结合生成Hb 。 在珠蛋白多肽链合成后,一旦容纳血红素的空穴形成,立 刻有血红素与之结合,并使珠蛋白折叠成其最终的立体结 构,再形成稳定的αβ二聚体;最后,由两个二聚体构成 有功能的α2β2四聚体-血红蛋白。 COOH CH 2CH 2C C O H H H H N H OH O O H O N H 2

生理学题库血液

第三章血液 姓名:学号:客观题得分:试卷总分: 一、填空题(31 分) 1. 血浆蛋白中主要参与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是;主要担负免疫功能的是。 参考答案是:白蛋白球蛋白 2. 血浆中无机盐的生理作用主要有、、 参考答案是:2.形成血浆晶体渗透压缓冲酸碱平衡维持神经肌肉兴奋性 3. 当红细胞的表面积/容积之比增大时,红细胞的渗透脆性将、其可塑性将。 参考答案是:增加下降 4. 将血沉增快病人的红细胞置于血沉正常的人的血浆中,此时血沉的速度将。这说明影响血沉快慢的主要因素是。 参考答案是:正常血浆成分 5. 正常成人白细胞总数约为,其中中性粒细胞约占、淋巴细胞约 占

参考答案是:(4.0 ?10.0 ) X 109/L 50 ?70% 20 ?30% 6. 外周血液中出现大量分叶少的中性粒细胞称,常提示。 参考答案是:核左移有严重感染 7. 血小板具有、、的生理功能。 参考答案是: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促进生理止血参与血液 凝固 8. 维生素K可促进肝脏合成凝血因子,故可加速机体凝血过程, 而柠檬酸钠可,故具有抗凝作用。 参考答案是:□与血浆中2+形成可溶性络合物 降低2+浓度 9 血型阳性者其血红细胞上有抗原,血型的主要特点是。 参考答案是: D 阳性或阴性者体内均无天然抗抗体 10. 交叉配血试验,主侧是指,次侧是指。 参考答案是:10.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相混合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相混合 11. 正常人血浆的值为。主要决定于血浆中的主要缓冲对的比值。参考答案 是:7.35?7.45 323

12. 合成血红蛋白的基本原料是和,红细胞成熟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子是和,调节两个不同阶段红系祖细胞的生长的是和。 参考答案是:12.蛋白质铁维生素B12 叶酸爆式促进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 二、判断题(10 分) 1. 将红细胞置于某一溶液中,若红细胞出现皱缩,则表明该溶液为低渗溶液。 正确不正确 参考答案是:不正确 2. 血浆中出现大量血红蛋白,提示血液运氧能力增强。 正确不正确 参考答案是:不正确 3. 当红细胞膨胀、膜表面积与容积之比减小时,红细胞的可塑性变形能力将大大降低。 正确不正确 参考答案是:正确 4. 血液在4C条件下保存2?3周后,其红细胞中的浓度将降低,血浆中的浓

人体造血的主要原料是

人体造血的主要原料是 C A 铁和维生素B12 B 铁、维生素B12和叶酸 C 铁和蛋白质D维生素B12和叶酸 E 蛋白质 甲型血友病缺乏哪种因子C A 因子Ⅹ B 因子Ⅻ C因子ⅧD因子Ⅶ E 因子Ⅲ 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差容易发生D A 溶血 B 脆性增加 C 血栓形成 D 叠连 E 以上都不是 在ABO血型系统中,O型血血清与其它型红细胞相混时B A 无任何反应 B 将会发生凝集反应 C 将会出现凝固 D 将会发生红细胞叠连 E 以上均不正确 血小板释放的物质中不包括D A 儿茶酚胺 B ADP C 5—羟色胺 D 氨基酸 E CA2+ 机体细胞内液与组织液通常具有相同的B A NA+浓度 B 总渗透压 C 胶体渗透压 D Cl-浓度 E K+浓度 在下列白细胞中免疫细胞是指C A 单核细胞 B 中性粒细胞 C 淋巴细胞 D 嗜酸性粒细胞 E 嗜碱性粒细胞 内外源性凝血系统的根本区别在于C A 参与凝血的全部因子不同 B 最后形成的凝血块不同 C 起动因子不同 D 内源性凝血不需要稳定因子 E 凝血速度不同 子宫、前列腺素等器官受损时不易凝血,其原因是器官中含有较多的C A 抗凝血酶 B 纤溶酶 C 纤溶酶原组织激活物 D 纤溶酶原 E 纤溶抑制物 关于血型的描述下列哪项不正确B A O型血红细胞不含血型抗原 B A型血的血清中含有抗A凝集素 C B型血红细胞有B凝集素 D 血型抗原由遗传因素决定 E AB型血的红细胞上既有A凝集原,又有B凝集原

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份是C A 球蛋白 B 纤维蛋白原 C 白蛋白 D 血红蛋白 E 血浆中胶体渗透压 在一病人的血液样品中,即使加入凝血酶也不会凝血,该病人血液中缺少的因子是C A 因子ⅩB因子Ⅻ C 纤维蛋白原 D 因子Ⅴ E 因子Ⅲ 在0.5%的氯化钠溶液中红细胞的形态是B A 正常 B 膨大 C 缩小 D 皱缩 E 难以判断 血凝块回缩是由于C A 血凝块中纤维蛋白收缩 B 红细胞发生凝集 C 血小板的收缩蛋白发生收缩 D 白细胞发生变形运动 E 缺乏水份所致 枸橼酸钠抗凝机理是D A 去掉血中的纤维蛋白 B 破坏凝血酶原激活物 C 使凝血酶失活 D 与血浆中CA2+结合形成可溶性络合物 E 促血小板提供磷脂表面 构成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主要物质是D A 纤维蛋白原B白蛋白 C 葡萄糖和尿素等 D 氯化钠等无机离子 E 血细胞 肝素抗凝的主要机制是B A 抑制凝血酶原被激活 B 增强抗凝血酶Ⅲ与凝血酶的亲和力 C 去除CA2+ D 抑制因子Ⅹ激活 E 增加CA2+浓度 是血小板聚集的重要物质是D A EDTA B 血小板释放的5—HT C 外源性的C AMP D 血小板释放的内源性的ADP E 外源性的cGMP 在凝血过程中血小板提供的最重要的物质是B A PF2 B PF3 C PF4 D PF5 E CA2+ 一般能使血小板聚集均可使血小板内C A A TP减少 B ADP减少 C C AMP减少 D C AMP增加 E cGMP增加 无论外源性或内源性凝血,一旦形成了活化的哪种因子,其后的过程是相同的D A Ⅴ因子 B Ⅶ因子

红细胞生成过程关键步骤确定

红细胞生成过程关键步骤确定 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每天必须生成1千亿个新红血细胞,才能维持其血液循环中的红细胞数量。来自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的一个研究人员小组确定了红细胞生成过程中一个关键的步骤。这一研究发现可能不仅有助于阐明如贫血等血液疾病的病因,还使得医生们的梦想离现实更近了一步:在实验室能够制造出红血细胞,由此提供一个潜在的取之不竭的血液主要成分资源,用于输血。 红细胞,其本质就是一袋将氧气输送到全身的血红蛋白。其生命起始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经历一个高度受控的增殖和分化过程后,获得其最终的身份。 在这一分化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步骤就是线粒体自噬(mitophagy)。随着线粒体耗尽,细胞血红蛋白负载能力达到最大。然而直到现在,都还没有清楚了解控制线粒体自噬的机制。 在发表在本周《科学》(Science)杂志上的一篇论文中,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Isabelle Barde及其同事通过试验证实,KRAB型锌指蛋白与KAP1辅因子协同作用,以精细且复杂的方式调节了线粒体自噬。 论文的资深作者、病毒学家Didier Trono多年来一直对KRAB/KAP1系统感兴趣。众所周知,其在“沉默”哺乳动物基因组反转录因子元件中发挥作用,已有3.5亿年历史。它们最初是可以整合到感染生物体遗传密码中的逆转录病毒。“它做着如此好的一份工作,以致在进化过程中它被指派完成了很多其他的事情,”Trono说。 KRAB/KAP1系统承担的职责之一就是调控线粒体自噬。研究人员发现,遗传改造缺失KAP1的小鼠迅速变得贫血,因为它们无法生成红血细胞。更特别的是,他们发现,干细胞分化过程在成红血细胞(erythroblast,红细胞前体)中线粒体降解的阶段停止。且在人类血细胞中敲除KAP1也会产生相似效应,表明其调控线粒体自噬的作用在从小鼠到人类的整个进化中是保守的。 研究人员进一步证明,KRAB/KAP1系统是通过抑制线粒体自噬阻遏物来发挥功能。换句话说,就像负负得正,它激活了这一靶过程。这表明,这一调控系统中的各种元件突变有可能导致了如贫血和某些类型白血病等血液疾病,从而反过来指出了这些疾病的未来治疗靶点。它还指出了有可能在实验室中模拟红血细胞合成的途径。 但这些研究发现还具有更广泛的意义。虽然线粒体对于许多细胞正常功能至关重要,但如果它们生成破坏性自由基(某些情况下细胞呼吸作用的副产物)对于细胞也会是致命的。这些自由基引起的氧化性应激与肝脏疾病、心脏病和肥胖有关联。因此,了解线粒体自噬受控机制,有可能促成更好地了解以及治疗这些疾病。 Trono认为这一多层次组合调控法则或许适应于广泛的生理系统。“它为自然完成生理活动赋予了极高水平的模块性。”他将之比喻为管风琴的运行方式。 每个风琴师都有一个键盘,以及受他掌控的脚踏板。他通过各种组合应用它们来调整乐器产生的声音。相似的,微调一个或几个控制元件可以在许多生物过程中产生显著的影响。尽管其中任何一个元件发生突变都可能导致故障,但由于每个的贡献很小,损害往往是有限的。反过来,这赋予了系统稳固性。Trono相信,这种稳固性是数亿年来进化一直在选择和改进的。(来源:生物通何嫱) 更多阅读 《科学》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A KRAB/KAP1-miRNA Cascade Regulates Erythropoiesis Through Stage-Specific Control of Mitophagy 1.Isabelle Barde1,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在肝缺血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在肝缺血 再灌注损伤(HIRI)中的作用 周志东徐国海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良好的血液循环是组织细胞获得充足的氧和营养物质供应并排除代谢产物基本保证。各种原因引起组织器官血液灌注量减少时常发生缺血性损伤,而缺血的组织、器官经恢复血流灌注后不但不能使其功能和结构恢复,反而加重其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的现象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肝缺血再灌注损伤(Hepatic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HIRI)是肝脏外科手术期间非常重要的并发症,一些长时间的肝脏大手术尤其是肝脏移植手术往往会存在肝脏缺血的过程[1],同时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还可以影响肝切除后肝脏的再生及肝功能的恢复,因此,如何进行围术期的肝脏保护研究,合理用药,防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主要产生机制主要为(1)氧自由基生成:(2)钙超载的损伤作用;(3)细胞凋亡;(4)炎性介质的释放;(4)kupffer细胞激活及中性粒细胞的聚集、黏附并活化,增强与内皮细胞黏附[2];(5)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浓度的失衡;(6)血小板激活因子的作用;(7)微循环功能障碍等。HIRI是由于各种机制相互影响,综合作用的结果。 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是一种刺激骨髓造血的糖蛋白类激素,是一种含唾液酸的酸性蛋白。人类EPO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长臂22区,相对分子量为34,000,有4个糖基化位点。自从1989年美国Amgen公司[3]在国际上首次研制成功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 rHuEPO), 其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活性与天然内源性红细胞生成素相同。EPO 通过与靶细胞上特异性的EPO 受体(erythropoietin receptor,EPO-R)结合发挥生物效应。传统认识中,EPO 是一种作用于骨髓造血细胞,促进红系祖细胞增生、分化和成熟的内分泌激素,对机体供氧状况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随着近年来研究不断深入,对于 EPO 的认识产生了一次革命性的飞跃,EPO 还可表现出非促红细胞生成作用。最近的研究[4]认为EPO是一种由缺氧诱导因子 ( hypoxia-inducibh factor, HIF)家族诱导产生的多功能细胞因子超家族成员,对于多种器官均有保护作用[5]。 研究已经发现,EPO 不仅在肾脏和肝脏中分泌,而且在脑、卵巢、输卵管、子宫和睾丸都有EPO 的分泌,而EPO 受体在骨髓的红细胞的前体细胞

第三章 血液生理

第三章血液 学习要求 1 掌握体液和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与稳态)。 2 熟悉血液的组成、理化特性及主要功能。 3 掌握血浆晶体和胶体渗透压对细胞和小血管内外液体平衡的不同影响。 4 掌握红细胞的数量,形态和生理功能:红细胞的脆性与溶血,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和血沉,红细胞比容,红细胞生成原料及辅助因子,红细胞生成的调节,促红细胞生成素。 5 了解白细胞生理:白细胞分类和计数量,各类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6 熟悉血小板生理特性和功能。 7 掌握生理止血:生理止血的过程、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抗凝系统。 8 了解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9 掌握血型及输血原则:ABO血型系统。 10 熟悉交叉配血。 11 了解Rh血型系统。 各型试题 一、填空题 1 血浆中最主要的缓冲对是。 2 血液的比重主要决定于,其次是。 3 离心沉淀后的抗凝血液,其上层是下层是。 4 血浆蛋白分为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和,其中含量最多。 5 血液呈性,pH值为。 6 红细胞中的主要成分是,它具有和的功能。 7 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原料是和,成熟因子主要是和。 8 红细胞是由中的原始血细胞分化而来。 9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为,衰老的红细胞主要被所吞噬破坏。 10 白细胞中吞噬能力最强的是,能释放组织胺和肝素的是,与机体免疫功能关系密切的是。 11 调节红细胞生成的激素是和。 12 参与体液性免疫的淋巴细胞是,参与细胞性免疫的淋巴细胞是 13 在凝血和止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血细胞是。 14 血小板是由演变而来。 15 正常成人血液总量约占体重,血浆蛋白总量为,白蛋白/球蛋白为。 16 正常成人的红细胞比容,男性为,女性为。 17 正常成人红细胞数量男性为,女性为血红蛋白含量男性为,女性为。 18 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构成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 19 临床常用的等渗溶液是和。 20 临床上用测定方法来检查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成熟过程哺乳类动物红细胞在成熟过程中要经历一系列的变化

第三章红细胞 一、红细胞成熟过程 哺乳类动物红细胞在成熟过程中要经历一系列的变化: 早幼红细胞具有分裂繁殖的能力,细胞中含有细胞核、内质网、线粒体等细胞器; 从骨髓进入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称为网织红细胞,细胞仍有合成血红蛋白的功能,另外也可见有少量线粒体; 红细胞进入外周血1~3天后。核蛋白体等细胞器消失,成为成熟红细胞。 二、红细胞的基本结构 成熟红细胞是结构功能高度特化的细胞,无细胞核,也无细胞器。 红细胞内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含卟啉铁的蛋白质。约占红细胞重量的33%,易与酸性染料结合,染成橘红色。 成熟红细胞直径7.5~8.5um,呈双凹圆盘状,表面光滑,中央较薄,约1um,周边较厚。约1.9um,在血涂片标本上显示,中央染色较浅周边较深。这一形态结构特点增加了红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相同的球形结构相比表面积增大约25%,还可使细胞内任何一点距细胞表面的距离都不超过0.85um。由于胞质细胞内充满了血红蛋白,最大限度地增强了气体交换的功能。 红细胞的数量及血红蛋白的含量随生理功能而政变。婴儿高于成人,运动时多于安静状态,高原地区居民高于平原地区居民。红细胞形态和数量以及血红蛋白的质与量的改变超出正常范围,则表现为病理现象。一般认为红细胞计数<3.0×1012/L,血红蛋白<100g/L,则为贫血(anemia)。红细胞计数>7.0×1012/L、血红蛋白>180g/L,则为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 单个红细胞在新鲜时为淡黄绿色,大量红细胞使血液呈猩红色。多个红细胞常叠连在一起呈緡钱状。 红细胞有一定弹性和形态可变性,它能通过自身的变形而顺利通过直径更小的毛细血管。红细胞正常形态的维持需足够的ATP供能以及细胞内外渗透压的平衡。当缺乏ATP供能时,其形态由圆盘状态变为棘球状,当ATP供能状态改善后亦可恢复。当血浆渗透压降低时,血浆中的水分进入红细胞内,细胞肿胀呈球形甚至破裂,称为溶血,残留的红细胞膜囊称为血影;若血浆渗透压升高,红细胞内水分析出胞外,致使红细胞皱缩,也可导致膜破坏而溶血。 三、红细胞膜的结构 红细胞膜是成熟红细胞存留的唯一细胞器,它对保持红细胞的形态和维持红细胞的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红细胞对外界的所有联系及反应,包括物质运输、免疫反应、信号转导、药物反应等,都由红细胞膜来完成。 人的红细胞膜是由蛋白质(约占49.3%)、脂质(约占42%)、糖类(约占8%)和无机离子等组成,蛋白质与脂质的比值约为1:1。电镜下观察红细胞膜呈三层(暗-明=暗):外层含糖脂、糖蛋白、蛋白质,为亲水性;中间层含磷脂、胆固醇与胆固醇酯、蛋白质具有疏水性;内层主要包含蛋白质,呈亲水性。即红细胞膜基本结构与其他细胞一样以脂双层为主体,蛋白质镶嵌在脂双层中。蛋白质大多与脂质及糖类结合以脂蛋白或糖蛋白的形式存在。这些蛋白质既有维持红细胞结构的作用,又有各自特定的功能。 1、红细胞膜蛋白 发现红细胞膜上有10种主要蛋白和一些少量蛋白质。 红细胞膜在包膜内表面可见一网状结构支撑着整个细胞,称为膜骨架,主要由血影蛋白、锚定蛋白、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球蛋白、加合素、4.1蛋白、4.2蛋白、4.9蛋白相连接构成。这种网状结构通过锚蛋白固定在细胞膜上。 膜骨架系统对维持红细胞的形状、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

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作用

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作用 良好的血液循环是组织细胞获得充足的氧和营养物质供应并排除代谢产物基本保证。各种原因引起组织器官血液灌注量减少时常发生缺血性损伤,而缺血的组织、器官经恢复血流灌注后不但不能使其功能和结构恢复,反而加重其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的现象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肝缺血再灌注损伤(Hepatic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HIRI)是肝脏外科手术期间非常重要的并发症,一些长时间的肝脏大手术尤其是肝脏移植手术往往会存在肝脏缺血的过程[1],同时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还可以影响肝切除后肝脏的再生及肝功能的恢复,因此,如何进行围术期的肝脏保护研究,合理用药,防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主要产生机制主要为(1)氧自由基生成:(2)钙超载的损伤作用;(3)细胞凋亡;(4)炎性介质的释放;(4)kupffer细胞激活及中性粒细胞的聚集、黏附并活化,增强与内皮细胞黏附[2] ;(5)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浓度的失衡;(6)血小板激活因子的作用;(7)微循环功能障碍等。HIRI是由于各种机制相互影响,综合作用的结果。 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是一种刺激骨髓造血的糖蛋白类激素,是一种含唾液酸的酸性蛋白。人类EPO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长臂22区,相对分子量为34,000,有4个糖基化位

点。自从1989年美国Amgen公司[3]在国际上首次研制成功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 rHuEPO), 其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活性与天然内源性红细胞生成素相同。EPO 通过与靶细胞上特异性的EPO 受体(erythropoietin receptor,EPO-R)结合发挥生物效应。传统认识中,EPO 是一种作用于骨髓造血细胞,促进红系祖细胞增生、分化和成熟的内分泌激素,对机体供氧状况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随着近年来研究不断深入,对于EPO 的认识产生了一次革命性的飞跃,EPO 还可表现出非促红细胞生成作用。最近的研究[4]认为EPO是一种由缺氧诱导因子( hypoxia-inducibh factor, HIF)家族诱导产生的多功能细胞因子超家族成员,对于多种器官均有保护作用[5]。 研究已经发现,EPO 不仅在肾脏和肝脏中分泌,而且在脑、卵巢、输卵管、子宫和睾丸都有 EPO 的分泌,而 EPO 受体在骨髓的红细胞的前体细胞(erythroidprecursors)、巨核细胞(megakar -yocytes)、内皮细胞、脑的一些区域培养的神经元细胞以及胎盘、肾脏、心脏、肝脏均有表达。现有研究显示:rHuEPO 可与机体各处的 EPO-R 受体结合,发挥器官保护作用。目前,国内外研究报道,rHuEPO 对心、脑、肾等的 IRI 有保护作用,尤其对心、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较多,而对肝脏的IRI的保护作用研究较少。研究表明促红细胞生成素除能调节红细胞生成以增加组织供氧外,还具有抗氧化、抗凋亡、抗炎及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在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机制。

生理学强化练习题及答案

《生理学》强化练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A型题: 1.人体生理功能调节机制中,最重要的是C A.自身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调节 D.免疫调节 E.以上均非 +迅速大量内流,属于:NaD 2.可兴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而兴奋时,膜外A.胞纳B.单纯扩散 C.主动转运 D.以通道为介导的易化扩散 E.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 3.肌肉的初长度取决于:A A.前负荷 B.后负荷 C.被动张力 D.前负荷和后负荷之和 E.前负荷和后负荷之差 4.血浆的比重主要取决于:E A.红细胞数量 B.白细胞数量 C.血小板数量 D.血浆含水量 E.血浆蛋白含量 5.红细胞生成的原料是:B 2+2+和蛋白质 C.内因子和蛋白质 B.Fe A.Ca 和蛋白质D.叶酸和蛋白质 E.VitB和蛋白质12 6.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过程的区别在于:A A.因子Xa形成的过程不同 B.凝血酶形成过程不同 C.纤维蛋白形成过程不同 D.纤维蛋白多聚体形成过程不同 E.纤维蛋白稳定过程不同 7.心肌细胞超常期内兴奋性高于正常,所以:D A.兴奋传导速度高于正常 B.动作电位幅度大于正常 C.动作电位0期去极速率快于正常 D.刺激阈值低于正常 E.自动节律性高于正常 8.心室肌的前负荷可以用下列哪项来间接表示?E A. 等容收缩期的心室容积 B. 等容舒张期的心室容积 C. 心室舒张末期的动脉压 D. 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或压力 E. 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或压力 9.生成组织液的有效滤过压等于:E A.血浆胶体渗透压 - (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静水压) B.(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毛细血管血压 C.(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静水压) - (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D.(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 (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E.(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 (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红细胞的生成过程 红细胞系发育的过程是从原红细胞开始的。原红细胞体积大,胞核也大而圆,染色质细粒状,核仁1~3个,胞质呈强碱性。由原红细胞发育成为早幼红细胞时,核染色质变粗,胞质内开始合成血红蛋白。早幼红细胞约经四次分裂发育为中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胞体较小,核染色质呈粗块状,胞质内血红蛋白渐增多。中幼红细胞再增殖,分化,发育成为胞体更小、核固缩、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的晚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已无分裂能力,它脱去细胞核后就成为网织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再发育成为成熟红细胞而释放入血液循环。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组织缺O2是促进红细胞生成的有效刺激。不论何种原因而引起的组织缺氧,都能促进红骨髓加速生成和释放红细胞。实验表明,缺O2能促进肾脏产生一种红细胞生成酶,此酶作用于血浆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原,使它转化为促红细胞生成素(激素)。这种激素由血液运送至骨髓,作用于原红细胞膜上的受体,促使这些细胞加速增殖分化并发育为成熟的红细胞,此外,肝细胞和巨噬细胞也可能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 雄性激素不但能直接刺激骨髓成血组织,加速红细胞生成,而且还能作用于肾脏使红细胞生成酶的活性提高,从而使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增多。这就可能解释成年男性红细胞的数量多于女性的原因。 红细胞的破坏 红细胞因衰老而被破坏,但也可因其他物理的、化学的或其他病理原因而被破坏。正常时红细胞的更新率每日约为1%,比其他组织为高。红细胞衰老时,细胞膜的可塑性减小而脆性增加,它可因血流撞击血管壁或因穿过毛细血管被压挤变形而破裂,此时膜内酶活性下降也影响膜的坚固性而导致破裂。此外,麻醉剂和毒素等也可使红细胞膜的脂质溶解;在免疫过程中,抗体和补体吸附到细胞膜上可使红细胞致敏并产生凝集现象,最终导致细胞破裂。红细胞破坏后,血管中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可将其吞噬,也可当血液流经肝和脾脏时,被其中的网状内皮系统的巨噬细胞清除。红细胞被吞噬后,血红蛋白分解成珠蛋白和血红素,二者均可被摄取回收再利用。 红细胞异常增多与贫血 红细胞不断被破坏,也不断再生成,形成动态平衡,使红细胞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如生成或与破坏发生异常,即造成红细胞数量过多或过少。 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数高达6~8百万/mm3,或以上时,称之为红细胞增多症。例如由于空气中氧含量减少或由于机体运输氧的功能发生障碍,造成组织缺氧,使造血器官活动加强,生成更多的红细胞。它也可以由于造血器官过多增生或癌发而造成。红细胞数量增多可使血液粘滞度增加,使微血管易于阻塞,循环阻力加大,心脏负担加重。 贫血外周血液中血红蛋白量或红细胞计数低于正常值,均称为贫血。它的发生可以由于①生成原料缺乏:最常见的为缺乏Fe2+时,为缺铁性贫血;其次是缺乏VB12、叶酸等促使红细胞分化和成熟的物质,为恶性贫血。②造血器官功能障碍:某些化学毒物或X、γ射线的

人红细胞生成素EPO说明书

人红细胞生成素(EPO)酶联免疫分析(ELISA) 试剂盒使用说明书 本试剂仅供研究使用目的:本试剂盒用于测定人血清,血浆及相关液体样本中红细胞生成素(EPO)的含量。 实验原理: 本试剂盒应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标本中人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用纯化的红细胞生成素(EPO)抗体包被微孔板,制成固相抗体,往包被单抗的微孔中依次加入红细胞生成素(EPO),再与HRP标记的红细胞生成素(EPO)抗体结合,形成抗体-抗原-酶标抗体复合物,经过彻底洗涤后加底物TMB显色。TMB在HRP酶的催化下转化成蓝色,并在酸的作用下转化成最终的黄色。颜色的深浅和样品中的红细胞生成素(EPO)呈正相关。用酶标仪在45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OD值),通过标准曲线计算样品中人红细胞生成素(EPO)浓度。 试剂盒组成: 样本处理及要求: 1. 血清:室温血液自然凝固10-20分钟,离心20分钟左右(2000-3000转/分)。仔细收集上 清,保存过程中如出现沉淀,应再次离心。 2. 血浆:应根据标本的要求选择EDTA或柠檬酸钠作为抗凝剂,混合10-20分钟后,离心 20分钟左右(2000-3000转/分)。仔细收集上清,保存过程中如有沉淀形成,应该再次离心。 3. 尿液:用无菌管收集,离心20分钟左右(2000-3000转/分)。仔细收集上清,保存过程 中如有沉淀形成,应再次离心。胸腹水、脑脊液参照实行。 4. 细胞培养上清:检测分泌性的成份时,用无菌管收集。离心20分钟左右(2000-3000转/ 分)。仔细收集上清。检测细胞内的成份时,用PBS(PH7.2-7.4)稀释细胞悬液,细胞

浓度达到100万/ml左右。通过反复冻融,以使细胞破坏并放出细胞内成份。离心20分钟左右(2000-3000转/分)。仔细收集上清。保存过程中如有沉淀形成,应再次离心。5. 组织标本:切割标本后,称取重量。加入一定量的PBS,PH7.4。用液氮迅速冷冻保存备 用。标本融化后仍然保持2-8℃的温度。加入一定量的PBS(PH7.4),用手工或匀浆器将标本匀浆充分。离心20分钟左右(2000-3000转/分)。仔细收集上清。分装后一份待检测,其余冷冻备用。 6. 标本采集后尽早进行提取,提取按相关文献进行,提取后应尽快进行实验。若不能马上 进行试验,可将标本放于-20℃保存,但应避免反复冻融. 7. 不能检测含NaN3的样品,因NaN3抑制辣根过氧化物酶的(HRP)活性。 操作步骤 1.标准品的稀释与加样:在酶标包被板上设标准品孔10孔,在第一、第二孔中分别加标 准品100μl,然后在第一、第二孔中加标准品稀释液50μl,混匀;然后从第一孔、第二孔中各取100μl分别加到第三孔和第四孔,再在第三、第四孔分别加标准品稀释液50μl,混匀;然后在第三孔和第四孔中先各取50μl弃掉,再各取50μl分别加到第五、第六孔中,再在第五、第六孔中分别加标准品稀释液50ul,混匀;混匀后从第五、第六孔中各取50μl分别加到第七、第八孔中,再在第七、第八孔中分别加标准品稀释液50μl,混匀后从第七、第八孔中分别取50μl加到第九、第十孔中,再在第九第十孔分别加标准品稀释液50μl,混匀后从第九第十孔中各取50μl弃掉。(稀释后各孔加样量都为50μl,浓度分别为36 IU/L ,24 IU/L,12 IU/L,6 IU/L,3 IU/L)。 2.加样:分别设空白孔(空白对照孔不加样品及酶标试剂,其余各步操作相同)、待测样 品孔。在酶标包被板上待测样品孔中先加样品稀释液40μl,然后再加待测样品10μl(样品最终稀释度为5倍)。加样将样品加于酶标板孔底部,尽量不触及孔壁,轻轻晃动混匀。 3.温育:用封板膜封板后置37℃温育30分钟。 4.配液:将30(48T的20倍)倍浓缩洗涤液用蒸馏水30(48T的20倍)倍稀释后备用。 5.洗涤:小心揭掉封板膜,弃去液体,甩干,每孔加满洗涤液,静置30秒后弃去,如此 重复5次,拍干。 6.加酶:每孔加入酶标试剂50μl,空白孔除外。 7.温育:操作同3。 8.洗涤:操作同5。 9.显色:每孔先加入显色剂A50μl,再加入显色剂B50μl,轻轻震荡混匀,37℃避光显色 15分钟. 10.终止:每孔加终止液50μl,终止反应(此时蓝色立转黄色)。 11.测定:以空白空调零,450nm波长依序测量各孔的吸光度(OD值)。测定应在加终止 液后15分钟以内进行。 注意事项: 1.试剂盒从冷藏环境中取出应在室温平衡15-30分钟后方可使用,酶标包被板开封后如未用完,板条应装入密封袋中保存。 2.浓洗涤液可能会有结晶析出,稀释时可在水浴中加温助溶,洗涤时不影响结果。 3.各步加样均应使用加样器,并经常校对其准确性,以避免试验误差。一次加样时间最好控制在5分钟内,如标本数量多,推荐使用排枪加样。 4.请每次测定的同时做标准曲线,最好做复孔。如标本中待测物质含量过高(样本OD值大于标准品孔第一孔的OD值),请先用样品稀释液稀释一定倍数(n倍)后再测定,计算时请最后乘以总稀释倍数(×n×5)。

第二章 红细胞检查

第二章红细胞检查 一、A1 1、染色血涂片中,嗜多色性红细胞增多见于 A、急性失血性贫血 B、巨幼红细胞贫血 C、再生障碍性贫血 D、先天性贫血 E、多发性骨髓瘤 2、下列网织红细胞概念,错误的是 A、它是介于晚幼红细胞与成熟红细胞之间的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B、经活体染色后,嗜碱性物质凝聚成紫色颗粒 C、通常比红细胞稍大 D、通常以网织红细胞的百分率表示 E、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3、红细胞大小不一最常见于 A、缺铁性贫血 B、巨幼细胞性贫血 C、失血性贫血 D、再生障碍性贫血 E、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4、下列不属于血细胞比容增高的是 A、大量呕吐 B、大手术后 C、腹泻 D、各种贫血 E、大面积烧伤 5、下列关于血细胞比容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与红细胞数量有关 B、与红细胞大小有关 C、是抗凝血自然沉降后所测得的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D、在各种贫血时血细胞比容会降低 E、大面积烧伤病人的血细胞比容常增高 6、不属于红细胞异常结构的是 A、染色质小体 B、杜勒小体 C、卡波环 D、嗜碱性点彩 E、寄生虫 7、魏氏法血沉测定使用的抗凝剂是 A、双草酸盐 B、草酸钠

C、乙二胺四乙酸钠 D、草酸钾 E、枸橼酸钠 8、关于有核红细胞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急性大失血患者外周血中不出现有核红细胞 B、1周内婴儿血涂片仅可见少量有核红细胞 C、外周血涂片中出现有核红细胞提示红系增生减低 D、巨幼细胞性贫血外周血涂片中不会出现有核红细胞 E、正常成人外周血中可偶见有核红细胞 9、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常引起 A、缺铁性贫血 B、再生障碍性贫血 C、失血性贫血 D、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E、溶血性贫血 10、下列何种物质能促红细胞形成缗钱状聚集 A、清蛋白 B、纤维蛋白原 C、球形红细胞 D、镰状红细胞 E、卵磷脂 11、红细胞破坏后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不出现 A、血红蛋白分解为血红素和珠蛋白 B、红细胞主要在脾被破坏 C、珠蛋白降解为氨基酸 D、血红蛋白与结合珠蛋白结合为复合体 E、红细胞被分解成铁、珠蛋白、胆红素 12、卡波环现认为可能是 A、核残余物 B、脂蛋白变性 C、色素沉着 D、血红蛋白聚集 E、胞质发育异常 13、缺铁性贫血细胞形态学表现是 A、正常细胞性贫血 B、小红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C、大红细胞性贫血 D、正常低色素性贫血 E、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14、SDS-Hb测定法与HiCN法测定血红蛋白相比最大优化点是 A、操作简便 B、呈色稳定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生产与应用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生产与应用 任雅怡3090102202 摘要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是成功应用于生物医药领域的重组蛋白药物产品。科研领域 对其性质和合成方法已有了成熟的了解。工业生产者也早已开始大量生产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并且取得了不俗的市场成效。 关键词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生产工艺应用市场开发 一、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性质 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简称EPO)最早于1906年被发现。EPO属唾液糖蛋白激素,由165个氨基酸组成,为人体内源性化合物,糖基化位点为Asn24、Asn28、Asn83和Ser126,有2对半胱氨酸组成的二硫键(Cys7-Cys61和Cys29-Cys33),分子量为34~36 ku (SDS-PAGE)、30.4 ku(超滤)或60 ku(凝胶电泳),疏水性极强,pI为3.75~4.15。它主要来源于肾脏(少量来源于肝脏),由皮质管周围的间质细胞合成。 由基因重组技术合成的rhEPO相对分子质量为30400道尔顿,为含165个氨基酸糖的酸性糖蛋白,由哺乳动物细胞培养产生,结构与天然EPO极为相似,其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活性与天然内源性红细胞生成素相同。其不同点是基因位点在7号染色体。在基因重组技术诞生前,EPO主要从贫血患者的尿和绵羊血中提取,提取率非常低,且极不稳定,理化和生物性质难以测定。1985年,人EPO基因克隆和表达的成功,使rh-EPO的制备成为现实。 二、重组菌构建过程 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是以重组DNA技术生产的红细胞生成素,将红细胞生成素的基因连接到表达载体上,转化CHO细胞,从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纯化得到红细胞生成素。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与天然人红细胞生成素具有相同的体内、体外活性,比活基本相当。 Jacob等人从基因文库中克隆并测序了编码红细胞生成素的DNA片段,同时,以核酸探针从λ噬菌体cDNA文库中筛选得到了编码红细胞生成素的cDNA片段,以此构建了SV40病毒启动子驱动表达的载体,在猴肾纤维母细胞COS-1中进行瞬时表达,测得了红细胞生成素的生物活性。Lin等人(1985)由人基因组中获得编码红细胞生成素的基因,将其转入中国仓鼠卵巢细胞系(CHO)中,获得稳定的表达。Quelle等人利用昆虫SF9细胞中的杆状病毒系统表达rhEPO。虽然经转化的SF9细胞生产的rhEPO的产率有所改善,但是目标产物rhEPO的糖基化程度较天然红细胞生成素为小,因而其分子量亦较小。Mori等人构建了一个含有干扰素-α基因启动子的rhEPO表达载体,并利用该rhEPO表达载体转化B 细胞白血病BALL-1细胞。经以仙台病毒转染后,转化的B细胞白血病BALL-1细胞比现有技术所得的转化株能产生较高量的rhEPO。重组红细胞生成素在大肠杆菌中也得到表达,但所得rhEPO仅具有体外抗原结合活性。至于家蚕体内的表达系统,也存在糖基化简单,药物在体内稳定性较低、活性较差等问题。在哺乳动物细胞CHO、BHK细胞系统中表达,

生理题目血液

第三章血液 一、名词解释 1.血浆 2. 血清 3.血浆晶体渗透压 4等渗溶液 5.红细胞比容 6.血沉 7.红细胞渗透脆性 8.生理性止血 9.血液凝固 10.凝血因子 11.纤维蛋白溶解 12.血型 13.凝集原 14.红细胞叠连15.红细胞凝集 二,填空题 1.血浆中最主要的缓冲对是———。 2.正常成年人白细胞总数的正常值是———。中性粒细胞占——%,嗜酸性粒细胞占——%,嗜碱性粒细胞占——%,淋巴细胞占 ——%、单核细胞占——%。 3临床常用的等渗溶液是———和———。 4·正常人的红细胞比容,男性为———,女性为———。 5·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原料是———和———,成熟因子主要是———和———。 6·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可导致———贫血。 7.正常成年人红细胞数,女性为———,男性为———。 血红蛋白含量女性为———,男性为———。 8·血型是依据———凝集原的类型而定的,临床上最重要的是。———血型系统。 9.红细胞膜含A凝集原者,其血型可能为———型或———型。 10·输血原则是———。ABO血型系统的输受关系是———、 ———和———。

1 l·把红细胞放在1.9%的尿素溶液中红细胞会———。 12·调节红细胞生成的激素主要有———和———。 13-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衰老的红细胞主要被———吞噬破坏。 14.白细胞中主要通过吞噬病原菌发挥作用的是———和———,能释放组胺的是———,参与机体免疫功能的是———。 15·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包括———、———、———、———、———和———。 16·启动内源性凝血的因子为———,启动外源性凝血的因子为———。 17·正常成人血量约为自身体重的———%。60kg体重的人的血量约为———L。 18.一次失血量在———ml以下,而不超过全身血量的———%时可无明显临床症状。 19·溶液渗透压的大小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成正比。 20·Rh血型系统中红细胞上有Rh因子为———,无Rh因子为———。 三、选择题 (一)A型题 l-通常所说的血型是指 A·红细胞膜上受体的类型 B·红细胞表面凝集素的类型 C·红细胞表面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D·血浆中特异凝集素的类型 E-血浆中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2·某人的血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凝集,而其血清与B型血的血细胞不凝集,此入血型为 A.A型 B B型 c.O型 D.AB型 E.B亚型 3.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是由于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浅析促红细胞生成素——兴奋剂 摘要:促红细胞生成素是由肾脏分泌产生的一种特异性糖蛋白,能够促进骨髓红细胞的增殖与成熟。其最早用来治疗遗传、癌症、慢性肾衰以及其他一些炎症引起的的贫血症,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更新,促红细胞生成素被作为一种兴奋剂逐渐应用于竞技比赛中,造成运动员身体的损伤以及比赛的不公平。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从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起源,解剖,功能及检测几个方面系统的整合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相关知识,为后续读者提供一个较为全面而清晰地学习框架。 关键词:EPO;兴奋剂;运动医学 EPO是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的英文简称,自从发现以来被广泛应用于耐力运动项目中。人体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能够促进红细胞生成,明显提高人体的红细胞数量及血红蛋白的含量, 从而提高人体运输氧气的能力,提高人体的最大摄氧量, 所以EPO 与运动尤其是耐力运动关系十分密切。应用基因重组技术成功制造人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 rhEPO) 后, 有些运动员试图通过服用rhEPO提高运动成绩, 但却忽略了服用rhEPO 的副作用,服用红细胞生成素可以使患肾病贫血的病人增加血流比溶度(即增加血液中红细胞百分比)。人体缺氧时,此种激素生成增加,并导致红细胞增生。EPO兴奋剂正是根据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原理人工合成,它能促进肌肉中氧气生成,从而使肌肉更有劲、工作时间更长。 一、EPO历史来源 (一)EPO简介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Erythropoietin)也称为红细胞集落形成刺激物(ECSA)和红细胞生成刺激因子(ESF),为哺乳动物调节红细胞生成的主要调控因子,1948 年Bonsdor 与Jalsvisto 首次发现,并于1977年由Migake从尿中分离纯化出来的。 人体内的EPO 为一种糖蛋白激素,大部分是肾脏中的酶样物质红细胞生成酶(Erythrogenin)作用于肝脏所生成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Erythropoietinogen)在血浆中转变而成的。一方面经血液运输到骨髓造血组织,可促进A LA 合成酶的生成。( r—酮基—8—氨基戊酸) ,促进血红素的合成,血红素生成后迅即与球蛋白结合成为血红蛋白( Hb) ,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