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枣八南刘国良1.3地球运动第三课时

枣八南刘国良1.3地球运动第三课时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3课时

2012/10/9

课标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教学目标:

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成因及其纬度变

课时:1课时

教学模式:学案导学、问题探究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多媒体辅助、合作探究

教学环境:教室

教学过程:

【诊断提问】

投影:读下面光照图,完成下面两题

1关于圈中信息,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下一刻D点将进入白昼

B.C在夜半球

C.AB是晨线

D D、E两点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2.此时,地方日寸为6:00的经线是 ( )

A.150°E B.150°W

C.20°W D.60°E

【新课导入】

目前城市里高楼林立,许多住宅一楼在六月份阳光充足,到了一月份阳光怎么就被前排楼房挡住了呢?这又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便来解决这个问题。

【授导新知】

[学生活动1] 完成学案活动1:昼夜长短的变化。让学生针对学案中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精讲]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昼弧和夜弧。同一纬线圈上,若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反之昼短夜长;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点拨]昼夜长短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

(1)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该半球为夏半年),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另一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纬度越高,白昼越短。

(2)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时,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时,情况相反。

(3)直射点的纬度越高,地球上各地昼夜相差越大,出现极昼极夜的范围越大。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而南半球则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则相反。

(4)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春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

(5)太阳直射的纬线或地区白昼不一定最长。

漠河是我国纬度最高的地方,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漠河成为我国昼最长夜最短的地区,该地区黄昏和黎明相连而出现白夜现象。

[精讲]升旗早即日出时间早,则日落时间晚,白昼长。故国际劳动节升旗比国庆节早。从国际劳动节至夏至日,升旗渐早,夏至日为一年中最早;从夏至日到我国国庆节,升旗渐晚。[举例] 下列节日中,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长的是( )

A.国际妇女节 B.国际劳动节 C.国际儿童节 D.中国教师节

答案 C

解析回答此题必须明确两点:一是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长为夏至日(6月22日左右);二是选项中提供的各节日的具体时间,即国际妇女节为3月8日,国际劳动节为5月1日,国际儿童节为6月1日,中国教师节为9月10日。从这四个节日的时间比较来看,国际儿童节与夏至日相差的时间最短,因而白昼时间最长。

[学生活动2] 完成学案活动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让学生针对学案中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精讲]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地球上,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同。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最大(90°),正午太阳高度由此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点拨] 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季节)变化规律

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季节而变化。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离太阳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几个特殊时间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如下:

(1)夏至日????

?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 达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的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2)冬至日????

?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 达一年中最大值

北半球的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3)春、秋分?

??

??

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其他地区介于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由于冬至日我国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因此作为居住建筑日照间距以冬至日作为标准。

[举例] 下图是位于120°E 经线上不同纬度三地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读图回答(1)~(2)题。

(1)三地的纬度从高到低的排序是( )

A .①②③

B .①③②

C .③②①

D .③①② (2)此日昼长时间从短到长的排序是( )

A .①②③

B .②①③

C .③②①

D .③①② 答案 (1)A (2)C

解析 (1)解答本题应注意理解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即自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题中显示的时间是夏至,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图中显示同位于一条经线上的三地太阳光线均从南方射来,说明三地均在北回归线以北,从三地的太阳高度角比较来看,③地的太阳高度角最大,说明它最靠近北回归线,纬度应是最低,而①地太阳高度角最小则纬度最高。

(2)解答本题应注意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各地纬度越高,则昼越长,夜越短,结合上题答案即可分析三地的昼长状况。

【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知道了地球的季节变化和五带划分的原因。重点是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板书设计】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

【当堂检测】

见学案“当堂检测”相关内容

【课后作业】

1.《自主学习丛书》P17—18题目。

2.完成地理填充图册P6第11题

【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1)本课目标明确,难度较大,活动充分适当,理解了原因知道了方法,加深了印象达到了教学目标,有较好的效果。

(2)利用教具演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学生形象的理解教学内容,同时也达到了晨昏线判读的目的。

(3)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知道了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2.不足之处:知识难度大,练习较少,以后的习题对学生来说,困难较多。

3.改进措施:新课的学习典型案例应设计全面一些。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3课时)

『目标导读』明确任务目标实现高效学习

1. 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成因及其纬度变化规律。

2. 了解四季的形成原因和划分方法。

3. 理解五带的形成原因,了解五带的划分及各带日照情况。

4. 能够准确画出两分两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课前预习』自主学习教材 独立思考问题

一、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北半球为示例)

(1)空间(纬度)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

。 (2)时间(季节)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示例)

1.四季更替 (1)成因

(2)划分(以北半球为例)

(1)划分依据: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2)五带的划分

特别提示昼夜现象、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的区别

(1)昼夜现象与地球为不透明球体有关,昼夜更替的主要原因是地球自转;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公转,它们都是地球运动的结果。

(2)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赤道地区最小,纬度越高,变化越大,极圈内有极昼、极夜现象。

[我的疑问]

请你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问题写在纸条上,课前交给老师。

『交流探究』合作探究重点互动撞击思维

活动1:昼夜长短的变化

时间:8分钟

探究材料

漠河“白夜”奇观

白夜是漠河独有的自然奇观。在中国方圆960万平方千米的大地上,漠河位于祖国的北端,由于纬度高,随着季节的变化其白夜之景十分壮观。因此游人多称漠河为“不夜城”。每当夏至到来,便有国内外数千人到北极村观看白夜和极光,游客在北极村渡过白夜的时候,经常通宵达旦,在村旁的大江之滨点燃堆堆篝火,载歌载舞,唢呐声声,歌声阵阵,大自然把人们陶醉在白夜之中。

1.利用上图说明昼夜长短变化形成的原因。

2.根据下图分析昼夜长短变化时空分布与太阳直射点有什么关系?据此说明“白夜”现象为什么出现在夏至日前后的漠河地区?

3.北京天安门广场每天早晨升国旗时间是根据日出时刻而定的。国际劳动节和我国国庆节相比,升旗早的是哪一天?从国际劳动节到我国国庆节,升旗时间是如何变化的?

练习:下列节日中,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长的是( )

A .国际妇女节

B .国际劳动节

C .国际儿童节

D .中国教师节 活动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时间:8分钟

探究材料 目前,城市中少数楼盘为了“有效”利用土地,竟然缩短了楼间距,降低了居室的日照标准,关于居民呼吁“阳光权”的新闻屡见不鲜。下表是我国部分住宅的日照间距。

1.总结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2.说明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分析我国城市居住建筑日照以冬至日作为标准的理由。

【练习2】 下图是位于120°E 经线上不同纬度三地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读图回答(1)~(2)题。

(1)三地的纬度从高到低的排序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③①②

(2)此日昼长时间从短到长的排序是(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③①②

『拓展延伸』拓宽知识视野联系生产生活

四季的划分类型

地球公转产生的最重要的自然地理现象之一就是在地球的温带地区产生了明显的四季变化。温带地区一年有春、夏、秋、冬季节之分,合称“四季”。

(1)天文四季:四季作为一种天文现象,表现为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一年中白昼时间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就是夏季;一年中白昼时间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就是冬季;春秋两季就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2)西方欧美四季:西方国家习惯于以二分二至日作为四季的开始。春分之后为春季;夏至之后为夏季;秋分之后为秋季;冬至之后为冬季。

(3)我国传统四季:我国习惯于以四立作为四季的开始:立春之后为春季;立夏之后为夏季;立秋之后为秋季;立冬之后为冬季。这样我国的四季开始时间恰好比西方四季晚了一个半月。

(4)气候四季:北温带的国家在划分四季时与气候结合并且考虑到统计方面的便利,常把每年的3、4、5月划为春季,把6、7、8月划为夏季,9、10、11月划为秋季,12、1、2月划为冬季。

『网络构建』梳理归纳总结串联整合网络

『当堂检测』学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

一、基础巩固(不看课本,独立作答)

1.北半球每年从春分日到秋分日,太阳直射点:()

A.一直向南移 B.一直向北移

C.先向南移后又向北移 D.先向北移后又向南移

2.有关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赤道上每天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B.正午太阳高度就纬度分布而言,春秋二分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降低

C.正午太阳高度就季节变化而言,赤道以北的纬度,每年6月22日前后达最大值,12月22日前后达最小值

D.南北回归线上,太阳每年直射两次

3.晨昏线与经线圈的关系是()

A.每天重合一次 B.在二分日重合

C.在二至日重合 D.不确定

4.6月22日这一天,下列城市中白昼最长的是()

A.莫斯科 B.悉尼 C.新加坡 D.广州

二、能力提升(发展思维,提升能力)

1.下图表示夏至日或冬至日四个不同纬度地区的昼夜长短情况(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四地纬度从低到高的正确排序是( )

A.①③④②

B.①②③④

C.③①②④

D.④③②①

读图,完成2~3题。

2.若EF为赤道,P点出现极昼现象,则太阳直射的范围是

( )

A.0°~20°N

B.0°~20°S

C.20°N~23°26′N

D.20°S~23°26′S

3.若EF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PQ为地轴,下列变化可信的

是( )

A.福州冬季均温升高

B.北温带范围变小

C.全球极夜范围扩大

D.悉尼(约34°S)夏季昼变长

4.读太阳光照示意图(甲图)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移动示意图

(乙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甲图中画出晨昏线和夜半球。

(2)这一天,图中A、B两地先见到日出的是_______;A、B、C三地白昼最短的是________。

(3)这一天,正午太阳高度由______向南北两侧降低;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的范围是________。

(4)甲图所表示的日期在乙图中的对应点是_______(填数字);该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向________(方向)移动。

(5)乙图中北半球白昼变短、黑夜变长的时段是______(选择填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参考答案

一、基础巩固

1.D 2.B 3.B 4.A

二、能力提升

1. A 解析:夏至日或冬至日,全球各地的昼长均达到最长或最短。若此时仍昼夜平分,则该地一定在赤道上,纬度最低;若此时出现极昼或极夜,则该地在南北极圈内,纬度高;若既不平分,也没有极昼、极夜,则介于赤道和极圈之间。按昼夜长度相差越大,纬度越高的原则来判断。

2~3 C A 解析:第2题,若EF为赤道,PQ线与地轴夹角为20°,P点的纬度为北纬70°;P点出现极昼现象说明北纬70°以北肯定是极昼,但不能确定北极圈与北纬70°之间极昼范围的大小,只能判定出现极昼的最低纬度在66°34′N~70°N之间;因此,利用太阳直射点纬度与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互余的规律,可确定直射点的纬度范围为20°N~23°26′N。第3题,当EF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PQ为地轴时,黄赤交角减小到了20°,太阳只能直射在南、北纬20°之间,因而福州冬至日时的太阳高度比现在大,冬季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能相应增加,均温将升高。

4. (1)画图略 (2)A C(3)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4)②南 (5)BC

解析:晨昏线平分地球,晨昏圈所在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延长过地心的太阳光线与地面的

交点即为太阳直射点,从图中可以看出,此刻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即图乙中的②点,所以图示日期应为北半球的夏至日,此日后太阳直射点会向南移动,北半球的昼开始变短夜开始变长,直到太阳直射到南回归线时,北半球白昼达一年中最短,黑夜达一年中最长;正午太阳高度从直射点(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所以三点中C点白昼最短;同一纬线上白昼时间长短相同,日出日落的地方时相同,所以是东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

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教案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星期五高一20班第四节杨进武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3.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 二、能力目标 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 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 【教学媒体教具】 投影片、投影仪、吹塑圆片一个(圆片上系一红绳)、地球仪、彩色墨水、滴管、椭球仪、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纸模型。 教学过程 【设疑引入】毛泽东主席有一句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说法是否科学呢?我们的夏半年和冬半年是否相等呢? 【学生回答】是 【总结讲解】我认为这种说法要辨证的去对待,若位于赤道地区,说法很科学,但对于我们这个地区而言却不是很科学,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的夏半年和冬半年并不完全相等。这些主要是由于地球的运动造成的,这节课我们就解决这些问题。 【板书】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过渡】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两种形式,下面我们逐一学习。 【板书】一、地球的自转 1.方向 【提问】教室的东西南北方向。 【学生回答】略。 【演示】教师转动地球仪。 【提问】描述自转的方向。 【学生回答】略。

【演示】 转换地球仪的观察角度,分别从北极和南极上方观察转动的地球仪。 【提问】 描述从北极看和南极看到的地球自转状态。 【学生回答】略。 【板书】 记忆方法:右手——四指半握,大拇指代表 地轴指向北极星,四指为自转方向 【提问】 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 【学生回答】略。 【演示】 地球仪自转。 【提问】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呢? 【学生回答】略。 【过渡】 刚才同学回答的很好,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随观测参照物的不同而不同。我们一般以太阳和天空中的恒星为参照物,相应的周期我们分别称之为太阳日和恒星日。 【演示和讲解】运用“太阳日和恒星日”(课本第13页)投影片分析“恒星日与太阳日图” 注意交代:恒星(除太阳外)距离地 很遥远,不论地球公转到何处,所 到的恒星方位几乎不变 【同时用吹塑片演示】 (1)在黑板上框按一图钉代表太阳S ,将一个吹塑片上的红绳固定,让该吹塑片如课本插图中的E 1状态,在吹塑片和绳的交点上作记号P ,在黑板上描出红绳和地球的位置; (2)让该吹塑片以P 为参考点自转并绕日公转到E 2位置,作图。在黑板上用虚线连接太阳和E 2,P 点未在此线上,说明以太阳为参考点时,地球还未自转一周。在黑板上做E 2到P 的延长线,此线的上方为遥远的宇宙中的一颗恒星H ,该线与SPE 1线平行,以该恒星为参考点,则说明地球自转了一周。 结论: 恒星日23h56 '4''(3600)——自转的真正周期 太阳日24h(360059')——昼夜交替的周期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时教案新人教版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 2.地球公转和四季变化、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 1.实例解释时差现象。 2.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 课时:3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方法1播放“地球运动”录像导入。 方法2“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 中的诗句。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

行八万里呢?原来地球不是固定不动 的,而是始终在运动着。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在赤道上每天随地球自转一 周正好是八万里。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及其产生的 现象。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讲授新课] 设问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呢?请同学们先看一个演示,大家要注意仔细观察。 演示教师用三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如没有三球仪,教师可在讲桌中假设一 个太阳,用地球仪进行演示) 提问从刚才的演示中同学们观察到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 生答一是围绕地轴自转,二是围绕太阳公转。 过渡大家说的很好,下面我们就共同来看看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中有哪 些规律。

板书一、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活动1.投影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比较表(见板书设计),并指导学生画到笔记 本上。 2.引导学生认识球体旋转,必须绕轴转动,并用地球仪演示,得出结论:地球自 转的旋转中心是地轴。 3.教师用地球仪自西向东慢慢旋转,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得出结论: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然后指导学生用手中的小地球仪(没有地球仪的学 生可将课本卷起来,一端标出北极,另一端标出南极代替地球仪)自己或以小 组演示,也可让部分学生上讲台进行演示。 4.让学生将地球仪的北极对着自己演示地球的自转,观察地球做什么样的运动? (逆时针转动) 5.让学生再将地球仪的南极对着自己演示地球的自转,观察地球做什么样的运动?

最新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测试题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测试题 一、填空: 1、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关于地球和地球的运动,他提出了地心说理论。他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而且静止不动;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并在临终前出版了他的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他认为太阳处于宇宙中心,而且是静止不动的。法国有一位叫傅科的物理学家,根据他在日常生活中的发现,用实验证实了地球在自转。 2、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的昼夜交替,是因为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3、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着太阳转动,称为地球的公转。 4、我国目前统一采用的地方时是北京时间。 二、判断: (× )1、同一时间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是一样的。 (√ )2、极地一年中有长长的白天或长长的黑夜现象。 (√)3、在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中,手电筒代表太阳。 ( × )4、北半球在冬季时,太阳直射点在南极。 (√)5、摆具有保持摆方向不变的特点。 (√)6、一年四季中,其他的星星都围绕着北极星东升西落。 (√)7、恒星的周年视差,也能够证明地球在围绕着太阳不停地转动。 (× )8、乌鲁木齐比北京先迎来黎明。 (√ )9、人们在观星时发现,天上的星星每天围绕着北极星顺时针旋转。(√)10、当2008年8月8日晚上北京奥运会开幕的时候,美国纽约的人们将会在上午通过电视直播观看到盛大的开幕式。 三、选择: 1、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 C)。 A、24小时 B、一个月 C、一年 2、地球转动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 B )。 A、头顶正上方 B、北极星 C、北斗星 3、秋分时,太阳直射在( B )。 A、南极 B、赤道 C、北极 4、在不同夜晚的同一时间观察星座时,会发现天空中的星座的位置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 B )移动。 A、由西向东 B、由东向西 C、由北向南 5、在星星旋转的照片中,圆环中心的亮点就是(C )。 A、月亮 B、北斗星 C、北极星 6、在不同的季节,同一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会发生变化,这是因为( B )。 A、地球公转轨道不断发生变化 B、地轴是倾斜的,并且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 C、地球自转的轴不断发生变化 7、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指示南北方向的线叫做( C ) A、赤道 B、纬线 C、经线 8、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 B )个时区。 A、12 B、24 C 、36 9、傅科是通过观察( B )而发现地球在自转的。 A、星星 B、摆 C、水流

高中地理 1.3地球的运动最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1.3 地球的运动 1.3.1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3.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 二、能力目标 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 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 【教学媒体教具】 投影片、投影仪、吹塑圆片一个(圆片上系一红绳)、地球仪、彩色墨水、滴管、椭球仪、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纸模型。 教学过程 【设疑引入】毛泽东主席有一句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说法是否科学呢?我们的夏半年和冬半年是否相等呢? 【学生回答】是 【总结讲解】我认为这种说法要辨证的去对待,若位于赤道地区,说法很科学,但对于我们这个地区而言却不是很科学,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的夏半年和冬半年并不完全相等。这些主要是由于地球的运动造成的,这节课我们就解决这些问题。 【板书】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过渡】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两种形式,下面我们逐一学习。 【板书】一、地球的自转 1.方向 【提问】教室的东西南北方向。 【学生回答】略。 【演示】教师转动地球仪。 【提问】描述自转的方向。 【学生回答】略。 【演示】转换地球仪的观察角度,分别从北极和南极上方观察转动的地球仪。 【提问】描述从北极看和南极看到的地球自转状态。

【学生回答】略。 【板书】 记忆方法:右手——四指半握,大拇指代表 地轴指向北极星,四指为自转方向 【提问】 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 【学生回答】略。 【演示】 地球仪自转。 【提问】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呢? 【学生回答】略。 【过渡】 刚才同学回答的很好,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随观测参照物的不同而不同。我们一般以太阳和天空中的恒星为参照物,相应的周期我们分别称之为太阳日和恒星日。 【演示和讲解】运用“太阳日和恒星日”(课本第13页)投影片分析“恒星日与太阳日图”中 注意交代:恒星(除太阳外)距离地 很遥远,不论地球公转到何处,所 到的恒星方位几乎不变 【同时用吹塑片演示】 (1)在黑板上框按一图钉代表太阳S ,将一个吹塑片上的红绳固定,让该吹塑片如课本插图中的E 1状态,在吹塑片和绳的交点上作记号P ,在黑板上描出红绳和地球的位置; (2)让该吹塑片以P 为参考点自转并绕日公转到E 2位置,作图。在黑板上用虚线连接太阳和E 2,P 点未在此线上,说明以太阳为参考点时,地球还未自转一周。在黑板上做E 2到P 的延长线,此线的上方为遥远的宇宙中的一颗恒星H ,该线与SPE 1线平行,以该恒星为参考点,则说明地球自转了一周。 (3)要保证以太阳为参考点的自转一周,地球必须继续向前公转到E 3点,使S 、P 、E 3三点一线。从图中可以看出,一个太阳日比一个恒星日多转出一个角度SE 3H 。 结论: 恒星日23h56 '4''(3600)——自转的真正周期 太阳日24h(360059')——昼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时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 运动时教案新人教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 2.地球公转和四季变化、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 1.实例解释时差现象。 2.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 课时:3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方法1播放“地球运动”录像导入。 方法2“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 中的诗句。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

行八万里呢?原来地球不是固定不动 的,而是始终在运动着。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在赤道上每天随地球自转一 周正好是八万里。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及其产生的 现象。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讲授新课] 设问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呢?请同学们先看一个演示,大家要注意仔细观察。 演示教师用三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如没有三球仪,教师可在讲桌中假设一 个太阳,用地球仪进行演示) 提问从刚才的演示中同学们观察到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 生答一是围绕地轴自转,二是围绕太阳公转。 过渡大家说的很好,下面我们就共同来看看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中有哪

些规律。 板书一、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活动 1.投影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比较表(见板书设计),并指导学生画到笔记 本上。 2.引导学生认识球体旋转,必须绕轴转动,并用地球仪演示,得出结论:地球自 转的旋转中心是地轴。 3.教师用地球仪自西向东慢慢旋转,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得出结论: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然后指导学生用手中的小地球仪(没有地球仪的学 生可将课本卷起来,一端标出北极,另一端标出南极代替地球仪)自己或以小 组演示,也可让部分学生上讲台进行演示。 4.让学生将地球仪的北极对着自己演示地球的自转,观察地球做什么样的运动? (逆时针转动) 5.让学生再将地球仪的南极对着自己演示地

教科版五下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作业答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练习 第一课:昼夜交替现象 一、填空: 1、地球是一个( )形的天体。 2、地球向着太阳的一面是( ),背着太阳的一面是( )。 3、我们进行昼夜交替现象的实验属于( )实验。 二、我会选择: 1、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正确的解释是: A.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B. 太阳不动,球转绕着地太阳 C.地球自转 三、我会做: 1、小明在家用地球仪当做月球,用手电当做太阳照到地球上,如图,太阳光能照亮整个地球吗?请用阴影表示不能被照亮的部分。不能,(阴影略) 第二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一、填空: 1、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了( ) 的理论;他认为( )处于宇宙中心,而且静止不动。 2、波兰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 )的理论,他在临终前出版了他的史著《》。他认为( )处于宇宙中心,而且静止不动。 二、我来回答:: 1、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了“地心说”的理论和波兰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的理论的两种观点有哪些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 第三课:证明地球在自转 一、填空: 1、摆的特点是( )。 2、法国一位物理学家名叫傅科,他用摆的实验证明了( 地球在自转 )。 3、( )作为地球自转的有力证据,现已被世界所公认。 4、地球自转产生了( ) 二、我来回答: 1、我们在地球上看到太阳东升西落,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第四课:谁先迎来黎明 一、填空:

1、地球自转一周大约需要( )小时。 2、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 )向( )。 3、我们在自转的地球上看到地球以外的星体都是( )升( )落。 4、人们以( 地球经线 )为标准,将地球分为( )个时区,将通过( )的经线,定为 0 度经线。从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 ),向西180度属于( )。经线每隔( )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 )。 5、由于地球自转的方向是( ),也就意味着越是( ) 的时区就越先迎来黎明。 二、我会选择: 1、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指示南北方向的线叫做( C ) A、赤道 B、纬线 C、经线 2、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 B )个时区。 A、12 B、24 C、36 3、在世界时区图中,每相邻的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A)。 A、1小时 B、12小时 C、24小时 4、在“谁先迎来黎明”的模拟实验中,围成一圈的同学代表( B) A、太阳 B、地球 C、地球自转轨道 三、我来思考: 1、小明就要到美国去旅行了,小明想,如果北京是中午,是12点,纽约就是晚上23点,你说在下面的地球仪上A、B两点,哪个点代表纽约和北京?请在()中填上北京或纽约。A 代表(北京)B代表(纽约) 2、写出图中北京、上海、重庆、拉萨、哪个城市先迎来黎明,请按先后顺序进行排列。(5分)(1)上海(2)北京(3)重庆(4)拉萨(5)乌鲁木齐

第三讲 地球的运动(二)(试题部分)

第三讲地球的运动(二) 备考篇提纲挈领 【考情探究】 课标解读 考情分析备考指导内容解读 昼夜长短的变化 地球运动的 地理意义近5年高考对本讲内容的考查较为频繁,试题 以生活情境、时事热点或天文原理材料为背 景,考查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 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具有调动、运用知识的 能力,突出对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 养的考查 备考时要继续加强对晨昏线、昼夜长短变 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理解,特别关 注这些知识与日常生产生活的联系,强化典 例训练,提升获取信息的能力 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 【真题探秘】

基础篇固本夯基 【基础集训】 知识1 昼夜长短的变化 太阳能正在掀起未来能源的革命,我国科学家通过技术创新,研制出能在阴雨天发电的太阳能电板。下图为我国某地 (30°N,120°E)太阳能屋顶景观,图中太阳能电板与水平面夹角约为30°。据此完成下题。 1.下列日期中,该地太阳能电板发电时间最长的是( ) A.1月1日 B.4月1日 C.7月1日 D.10月1日 答案C 小雪(11月22—23日)是二十四节气之第二十节气。据此回答下题。 2.与泸州小雪节气昼夜长短相同的日期大约是( ) A.1月21—22日 B.2月21—22日 C.7月21—22日 D.10月21—22日 答案A 知识2 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 下图是江西省境内一幢乡村住宅楼及某日不同时刻的太阳光线,该地6月日照时数(太阳实际照射地面的时数)少于8月。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前阳台正对的方向是( ) A.东南 B.东北 C.西南 D.西北 答案A 2.该地6月日照时数少于8月的原因是6月( ) A.白昼短 B.风力强 C.云量多 D.气温高 答案C 综合篇知能转换 【综合集训】 考点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下图示意我国某同学在两个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北京时间07:10)站在E点看到的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图中a、b),图中MN 代表南北方向,EF垂直于MN。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2018河北沧州教学质量检测,20)该同学所处的省(区)可能是( ) A.四川省 B.广东省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D.江苏省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名师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 运动名师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概念、方向、周期。理解昼夜交替、四季的更替的原因和五带的划分的含义。通过回顾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理解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由近到远、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 通过观察地球仪自转和公转的演示以及参与各项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思维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等。 本节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建立地球体的空间概念,锻炼空间思维和想象力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对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的过程。是对科学的探索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时机。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从动态的角度研究地球的本质属性——地球运动。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同地球在宇宙中的空间位置,特别是同太阳的空间位置分不开。充分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及地理意义,是了解地理环境结构特点、揭示地理规律,解释自然地理现象的关键,也是学好以后各章节的基础。本节内容都是重点,四季产生是难点。但本节内容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很难直接感知,会使学生感到抽象。 由于知识点多,程度深,初一的学生,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处在起步阶段,最好是精讲,设计学生能直接参与的动手动脑的活动,使他们对空间充分感知,有利于空间概念的形成。 教法建议: 出发点:为学生展现认识的过程和思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尽量使教学形式多样化。 第一课时,首先介绍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转入对地球运动规律的探讨。“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通过观看演示,初步建立自转的空间概念,明确自转的方向。实物演示和讲解提问相配合,通过对地球不同地点的昼夜更替的观察,理解周期和晨昏圈的概念。通过现场对太阳高度的观测或指导课后做观测作业,加深学生对昼夜更替、太阳高度和地方时的理解。通过举熟悉的自然和生活实例,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第二课时“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是难点,关键抓住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的指示方向不变,从现象入手,通过观看演示,初步建立公转的空间概念,明确方向和周期。

【教学】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教案

【关键字】教学 《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九江三中兰主进 [课标要求] 本节要求学生学会分析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能从方向、周期、速度等方面分析自转和公 转的一般规律。 2.了解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过程及其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能够准确地画出从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科学的宇宙观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线速度和角速度。 2.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教学难点] 1.恒星日和太阳日、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变化规律、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2.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1.运用对比的方法学习“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2.运用FLASH动画演示,并适时提出研讨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寻找地球自转 和公转的规律。 [教具准备] 地球仪、多媒体课件 [讲授过程]: (引入新课) 1.直接引入:前面两节课我们主要研究的是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从本节开始,我们把关注的焦点由宇宙空间转移到地球本身。研究其作为行星的基本特征之一——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是很复杂的,除了自转和公转以外,还有其他许多形式的运动。一般情况下,我们只谈地球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即自转和公转。 2.演示引入:运用FLASH 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3.诗词引入:让学生边看边思考毛泽东同志的一句脍炙人口的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为什么这样说呢? (学习新课) 【板书】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科教版科学第四单元 地球的运动 教案讲解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昼夜交替现象 教学目的: 1、对昼夜交替现象能作出自己的解释。 2、和小组同学合作设计模拟实验,研究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 3、和小组同学分工协作,做好模拟实验。 4、在实验过程中实事求是,严谨认真。 5、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 教学难点: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原理。 教学准备:小皮球(乒乓球)、手电筒(蜡烛)、白纸、水彩笔、小组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每天早上,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每天晚上,太阳又从西 边落下……就这样,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2、思考: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昼夜为什么交替出现?关于昼 夜,你知道哪些?还有什么问题? 二、提出问题: 1、交流: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昼夜现象为什么交替出现? 2、解释:哪些情况可能出现昼夜交替?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④地球自转。 3、讨论: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我们怎样知道哪种解释是正确的 呢? 三、实验探究: 1、演示实验: (1)如果让乒乓球当作地球,手电筒当作太阳,被“太阳”照亮的一面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呢? (黑夜)。 (2)在“地球”上贴(或画)一个小纸人,怎样才能让小人在同一地点(例如贴小纸人的地方)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用实验的方法检验每一种假设。 2、学生分组实验。

(1)对以上四种假设进行模拟实验验证,看这四种假设能不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2)小组分工合作进行模拟实验。 3、交流汇报。 分小组汇报研究结果。 4、讨论: 这些解释你赞同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四、小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很多情况都会使地球上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昼夜交替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同学们也可以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看看科学家是怎样研究得出结论的?把你们的资料和全班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④地球自转 教学反思: 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教学目的: 1、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及其内容。 2、认识到对同一种现象可能有许多不同的解释。科学的观点是建立 在证据的基础上。 3、对收集到的资料能进行批判和借鉴。 4、通过认识科学家对昼夜现象的解释,修正自己对昼夜现象的认 识。 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有关“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图片、课件及文本资料。教学过程:

第二讲 地球的运动(试题部分)

第二讲地球的运动探考情悟真题 【考情探究】 考点内容解读要求 5年考情 预测热度考题示例考查点 一、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1.地球的自转 ①地球自转的方 向、速度、周期 ②昼夜交替现象 ③水平运动物体 的偏转现象 ④地方时与区时 的区别及计算 ⑤国际日期变更 线 b b b c b 2018浙江4月选 考,28(4),3分 时间计算、太阳 高度计算 ★★★★☆ 二、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2.地球的公转 ①地球公转的方 向、速度、周期 ②地球公转的轨 道、黄赤交角及图 示 ③正午太阳高度 的时空分布规律 ④昼夜长短的变 化规律 ⑤四季变化和五 带分布 b c c c b 2019浙江4月选 考,29(4),3分 2018浙江11月选 考,29(4),3分 2017浙江11月选 考,29(4),3分 2017浙江4月选 考,29(4),3分 2016浙江10月选 考,28(4),3分 2016浙江4月选 考,28(3),4分 2015浙江10月选 考,28(3),4分 正午太阳高度变 化及正午太阳方 位 正午太阳高度、 日出地方时的比 较 日落地方时、晨 昏线判断 正午太阳高度、 地方时计算 太阳视运动轨 迹、正午太阳高 度 日影面积大小、 太阳视运动轨迹 正午太阳高度、 日出日落地方时 计算 ★★★★★

分析解读考查知识点相对集中:时间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和应用(太阳高度和日影的相关关系)、昼夜长短变化和太阳方位(太阳周日视运动)等为重点考查内容。 近几年试题的考查特点有: (1)综合考查,不单独考查某一知识点。如“自转”结合“公转”,“时间计算”结合“太阳方位”,“昼夜长短”结合“太阳高度”等。 (2)以“图”为主,重在“说理”。考查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 (3)多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考查“生活地理”“有用地理”。多以生活中出现的现象为切入点,考查这些现象与地球运动知识的结合。 【真题探秘】 破考点练考向 【考点集训】 考点一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一、课标 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 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 二、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自转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三、学情分析 (一)预测本班级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 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旋转中心:95%学生能够掌握 2、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85%学生能够掌握 3、用事实举例说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60%学生能够掌握 (二)普遍性问题: 用事实举例说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四、教学目标 1、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旋转中心。 2、能解释所产生的昼夜更替与时间差异现象。 3、能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让学生获得学习地理的成就感,并且深切感受到生活离不开地理,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 五、教学过程 【构建动场】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经历白天和黑夜,每天都能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为什么太阳会东升西落,为什么有白天和黑夜的更替?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背后的地理原理。 【讲授新课】 活动一:地球自转的特点 活动目的:对应教学目标1 活动程序: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归纳提升 1、自主学习

(1)阅读课本,找出地球自转的概念。 (2)观看视频,并阅读课本,自主学习完成下列表格: 2、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合作演示地球自转,并仔细观察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正面看,标出地球自转方向 (2)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 (3)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 3、展示交流:小组内交流,互相演示地球的自转。通过提问、演示的形式展示 学生交流后成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评价。 4、归纳提升 在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方向;在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顺时针方向。并强调标注方向的方法。 活动策略:本部分为基础知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学会。对于使用地球仪演示 地球自转一定让学生演示。教师结合学生的演示及时反馈纠正,后总 结提升。 活动评价:学生通过观察地球的自转且动手演示地球的自转,通过生生、师生交流,检查、纠正。使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能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和旋转中心。 多媒体展示: 转动方式 转动中心 方 向 周 期 地球自转 0° S 0° N

七年级地理上册 1_2 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地球的运动》教案(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公转形成四季和产生五带;记住公转中二分二至点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记住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度数、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2、通过师生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能将地球公转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解释四季形成和五带产生等自然现象。 3、初步形成对地球运动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培养学生学习数量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1.二分二至点的时间和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2、五带的名称和界限。 3、四季的形成和五带的产生。 【教学难点】 1.二分二至点的时间和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2.四季的形成和五带的特征。 【教学用具】 地球仪、手电筒,几幅热、温、寒带的景观图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地球公转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这个问题。 新课教学: 板书:2、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活动一:地球公转演示 教师把手电筒(拎下灯罩,当作太阳)立在讲台中间,手拿地球仪绕其转动。请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时,其轨道是什么形状? (2)地球公转时是斜着身子还是直着身子? (3)地球公转时地轴指示的方向有没有发生变化? (4)太阳直射点最北可以到达哪里?最南可以到达哪里?太阳直射点在一年内几次经过赤道? 生:答略

师:请同学们看教材13页“地球公转示意图” 地球在公转时,由于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有个夹角,所以,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这样,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就不完全相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 板书:(1)形成四季 活动二:分组讨论填表 节气日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月份北半球季节南半球季节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说明:二分二至是我国24节气中的4个节气。 生:答略 师:假设地球是直立着自转和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哪里?还会有四季吗?同学们课后讨论完成。 活动三:用两个手电筒,一个垂直照射黑板,一个斜射黑板。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知识点和复习题教科版

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知识点和复习题 A科学概念 1.地球确实在自传和公转;证据不仅有来自地球卫星的观测,而且还有来自观察和的试验多种现象。 2.傅科摆是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性证据。 3.地球自转的特征有: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或自西向东,自转周期为24小时,地球在围绕地轴在自转,地轴是倾斜的。 4.与地球自转相关联的现象有:地球上的昼夜现象,地球上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北极星不动等。 5.恒星周年视差是历史上证明地球公转的关键性证据。公转过程中,地球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形成极昼和极夜现象。 B目标测试题 一、填空题 1.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着太阳转动,称为地球的(1)。 2.昼夜现象与(1)有关。 3.(1)和(2)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3)。 4.当我们同车、船、椅子一起运动的时候,看到车、船、椅子外的景物会向(1)方向运动。 5.(1)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2)。 6.在地球的南极、北极附近,太阳升起就不落下去的日子叫(1),只有黑夜而没有白天的日 子叫(2)。 7.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1)而发生的现象。 8.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1),即(2)或(3)。 9.(1)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2)西边晚。 10.不同地区所处的(1)决定了地区之间的(2)。 11.在地球的南极和北极,有许多事情令人感到奇怪。如:北半球夏季时,北极中心地区的 白天可达半年时间,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1)。 12.天空中星星围绕(1)(2)旋转,北极星相对“不动”,是(3)产生的现象。 13.从(1)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测出(2)。 14.公转就是地球围绕着(1)转动;公转的方向是(2);公转一周是(3)。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 编写人:王盘永审核组长:郑海燕审核主任:陈振强温馨寄语:心灵纯洁的人,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 【使用说明】 1、结合课本将课前预习内容填好并记住,准备上课检查 2、找出不明之处做好标记,写下问题,交给课代表 3、合作探究部分以小组为单位积极讨论,由组长汇总讨论,发言人准备发言。 4、学案在合作交流,纠错并标记(用不同颜色)后,上交检查 【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有特殊的行星。(2)能够运用有关资料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小组探究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课前完成) (四)地球公转与季节 ①春分—秋分(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阳直射半球, 是半球日照时间最长的季节。北半球各纬度昼长 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夜越。 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夜,北极圈内出现 现象。南半球相反。 1.昼夜长短的变化②秋分—次年春分(北半球的冬半年);太阳直射半球, 是半球日照时间最短的季节。北半球各纬度昼长 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夜越。 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夜,北极圈内出现 现象。南半球相反。 ③春秋分:太阳直射,全球。 ④赤道上:终年。 ①同一时刻:由直射点向递减。 ②夏至日:由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其 以北各纬度,达一年中最大值;达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年中的最小值。 ③冬至日:由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 以南各纬度,达一年中最大值;达 一年中的最小值。

④春秋分:由向南北两极递减。 ①四季的形成:除赤道外,同纬度地区,和随 季节而变化,也随季节有规律的变化,形成四季。3.四季的更替②天文四季 ③气候四季(北温带) ④中国传统四季 二、典题解析 1.右图为地球自转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夜晚,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 此时() A.M地的白天比N地短 B.M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大于N地 C.当N地为下午7时,M地是次日上午5时 D.M地大约3点钟日出, 21点日落 解析:由图可知,此时是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越往南极点,白昼越长;越靠近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所以M地的白天比N地长,但M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小于N地。N地位于日界线(180度经线)以东,日期 应减一天,故C项错误。答案:D 2.下图为地球某日太阳光照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 其他地区为白昼,读图判断: (1)该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____________,出现极夜现 象的纬度范围大致是______________。(2)此时,900E的 区时是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时,北京时间是 __________时。 (3)此时,赤道下晨昏线相交点的经度分别为() A.45°W,135°W B.135°E,45°W C.60°E,120°W D.0°,180 (4)此时,与上海处于相同日期的经度范围为() A.90°W向东至180°B.0°向东至180°C.90°W向东至90°E D.0°向东至90°E (5)此日,会出现的地理现象是__________(多项选择)。 A.黄赤交角略微变小 B.东京白昼时间比悉尼长 C.上海的日出时间比北京晚 D.上海的正午太阳高度一年中最小E.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呈反时针方向流动 F.地球自转线速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 解析:(1)通过观察北极圈以内有极夜现象,太阳直射在23°26′S,出现极夜现象的范围为 (66°34′N---90°N)。 答案:23°26′S(或南回归线) 66°34′N--90°N(或北极圈及以北地区)(2)太阳直射在23°26′S,北半球对应的节气为冬至日,即12月22日,而90°E为东六区的区时,因此90°E的区时为12月22日12时,北京时间为东八区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复习提纲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复习提纲 班级姓名 1、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了[地心说]。 2、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他的著作有《天体运行论》。 3、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4、[“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证明[地 球在自转]。 5、[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6、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地球自转方向;[逆时针]或[自 西向东]。 7、[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8、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9、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 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从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东经,向西180度属西经。经线每隔[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1小时。10、北极星不动的秘密;[地球围绕地轴转动,北极星正好处在地轴的延长线上,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这就是北极星相对“不动”的秘密。] 11、从[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测出[地轴是倾斜的]。 12、公转就是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动;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是[一年]。 13、[恒星的周年视差]是[贝塞尔]观察到的,证明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 14、在围绕某一物体[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 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15、[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16、[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17、[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 18、阳光的直射和斜射造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气温的不同。{} 19、在地球的同一地点,不同季节的正午观察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冬季最长, 夏季最短,春季和秋季适中。] 20、现在人们已知道,地轴倾斜度大约是[23]度。 21[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22、地球公转的证据有哪些? 答;一、星座的位置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东向西移动。二、恒星的周年视差。 三、从卫星、飞船上的观测。四、利用太空望远镜观测。 23、北极星为什么不动?

七年级科学下册(浙教版)教学设计:4.3-地球的绕日运动(第2课时)教案和反思

地球的绕日运动(第二课时) 一、教材内容 浙教版 二、教材准备 课件、地球仪 三、设计说明 从教材和学习内容来看:它对前1节课中的正午杆影长度为什么随不同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是因为太阳高度会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为什么正午太阳高度会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呢?在这节课中对这一问题做了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因为地球绕日运动所造成的。接下来,教材以围绕地球的公转如何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而变化为主线展开,层层引导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所在,同时为下节课所学的昼夜长短的变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学生已学的知识来看,已初步了解杆影会随季节发生变化是由于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化所引起的,也知道了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有了进入此课的知识学习的基础。但此课的地球公转的一系列问题,具有一定的空间难度,学生难于理解,所以辅以多媒体课件、小组合作交流,师引导学生读图、师生互动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具体,突破教学重难点。 从教学策略来看,本节课采用复习上节课知识,然后采用设疑引入,很自然过渡到引起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的原因→地球的公转(多媒体flash动画地球公转姿态、周期和方向,引导学生读图,幻灯片展示地轴与地球公转的轨道面之间有一个夹角)→地球在公转轨道面不同的位置→太阳直射点季节变化规律(多媒体课件太阳直射点变化,引导学生看图,学生讨论、交流后得出结论)→多媒体课件太阳高度变化,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四、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含义及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地轴倾斜等特点。 2、理解地球公转引起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的基本规律。 3、使学生相信科学并利用科学,体验科学就在身边,科学存在生活中。 重点:地球公转引起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的基本规律。 难点:地球公转引起正午太阳高度在季节与纬度上的变化情况。 五、教学过程 复习:1、一天的正午,杆影朝正南或正北方向时杆影最____,而晨昏时杆影最____。正午太阳高度最___,晨昏时太阳高度最____。 2、太阳位置越高,太阳高度越____,影子越____。 3、某地(同一点)夏天正午太阳高度______,杆影______,冬天正午太阳高度______,杆影______。(点击返回,返回后点地球公转图标) 设计问题导入新课: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资源拓展试题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知识能力 1.(2018 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 ) A.昼夜交替 B.四季变化 C.昼夜长短变化 D.五带划分 下图示意小红用铁丝和乒乓球制作的地球仪。读图完成 2—4 题。 2.(2017 广西梧州中考)给地球仪上的赤道标注纬度,应标注 ( ) A.23.5°S B.0° C.23.5°N D.90°N 3.(2017 广西梧州中考)作为地轴的铁丝ab 与地球仪的水平底座的夹角是( ) A.23.5° B.30° C.66.5° D.90° 4.(2017 广西梧州中考)地球的自转方向是( ) A.自西向东 B.自东向西 C.自南向北 D.自北向南 5.(2019 重庆万州期中)如图,地球公转至d 位置时,北半球的节气是( )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下图为“地球运动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读图,完成 6—7 题。

6.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图示时间只能是春分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 C.内蒙古可能多沙尘天气 D.图示范围大部分地区属于东半球 7.A 点几小时后进入黑夜( ) A.6 小时 B.8 小时 C.12 小时 D.24 小时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 8—9 题。 8.当地球公转到甲位置时,这一天北半球的节气是( ) A.夏至 B.秋分 C.冬至 D.春分 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公转到丁位置时,日期为 9 月23 日前后 B.地球公转到乙、丁位置时,太阳直射赤道 C.6 月初,地球位于乙和丙之间 D.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每年受到一次太阳直射 读图,回答 10—12 题。 10.地球公转的周期为( ) A.12 小时 B.1 天 C.1 个月 D.1 年 11.图中四个位置,泉港白天最长、黑夜最短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2.泉港的小蓉同学在图中四个位置观察了正午身影长短的变化,下列哪个图最接近丁位置的情境示意( ) 13.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