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谈化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政治教育[1]

谈化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政治教育[1]

谈化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政治教育[1]
谈化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政治教育[1]

谈化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河北省乐亭县闫各庄镇闫各庄初级中学杨建红

我是一名普通的初中化学教师,任教已经十几年了。从刚一上班起,国家就提倡素质教育,知道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公民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教育。其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为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和思想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政治课、思想品德课,单纯的政治课、思想品德课大多数采用灌输法。在化学教学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则主要采用渗透法。渗透法即结合学科教学内容,把知识内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渗透给学生,教师要在知识——能力——教育的结合点的关键处抓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加以点拨,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因此,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结合化学知识、化学史料、化学思想、化学方法等内容的渗透,努力在化学教学中实现科学性、文化性与思想性的统一,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政治导向,情感陶冶,意志培养,使化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在十几年的化学教学中,我主要从爱国主义教育、环境保护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科学态度与科学方法教育、意志品质与理想前途教育

五大方面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下面我就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做一总结。

一、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对祖国深厚的民族感情,热爱自己的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及对世界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是让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的最好素材。因此,在教学中,我结合有关教材,从网上查找有关材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在讲《酸碱盐的应用》这一课时给学生补充了侯德榜以及侯氏制碱法。20世纪初,当时在美留学的侯德榜先生,得知我国的制碱业被一个英国公司所垄断,十分愤慨。他说:“外国人能办到的事,中国人也一定能办的更好。”于是,他怀着炽热的爱国之心于1921年返回祖国,在唐沽建起了永利碱厂。他刻苦钻研,全身心的投入到制碱工业的改良,1926年在美国举行的博览会上,中国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获得了金质奖章。之后,他又精心试验,对氨碱法扬长避短,终于在1943年成功的提出了名震中外的侯氏制碱法,使中国化工技术登上了世界舞台,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再如讲《蛋白质》时向学生讲了1965年我国成功获得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于1981年又在世界上第一个用人工方法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2003年我国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上天,这些成就,标志着我国的科学技术已达

到世界先进水平。联系教材内容,适当加以展开,让学生了解新中国在各个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学习科学家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把爱国主义的觉悟和情感变成刻苦学习的动力。

二、环境保护教育

环境问题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这是涉及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世界各国已纷纷建立有权威性的国家环境保护机构,制订环境保护法律。我国与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环境保护事业已经走向了法律化。在众多的环境污染因素中,由化学品所造成的污染最为严重。因此,我除了在化学课上向学生介绍一些化学与环境污染知识,要求学生进行实验时注意环境保护以外,还在课外活动中向学生渗透环境保护意识。例如,组建学生课外活动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到污染严重的地方,去取水样检测,捡拾白色垃圾,让学生在检测的过程中,捡拾白色垃圾的过程中去体会污染的危害,从而爱护环境、体验社会、关怀社会,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三、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规律的揭示和反映,都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我在化学教学中,通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来阐述化学知识,解释化学现象,分析化学过程,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辩证

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比如在讲分子的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这一概念时,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我用一根粉笔,设想把它无限分割,同时指出,当我们把它分割到最后一个分子时,它还保持着原物质的化学性质吗?假如我们继续分割,破坏了最后一个分子时,它是否还保持原物质的化学性质呢?学生会很快答出,这时就不能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了。通过这个形象的比喻,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了分子定义,又从中向学生进行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思想。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氧气与臭氧因构成分子的原子数目不同,引起质变;碳在氧气中燃烧由于两者质量比不同产生的生成物不同而引起质变等等,这些事例都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有可能由量的变化达到质的飞跃,使学生对事物的质变上升到理论的认识。再如,讲解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物质的氧化性与还原性、物质溶解时的吸热与放热、溶解与结晶等知识时,告诉学生这些都是对立统一规律在化学中的反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存在正反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的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动力,教育学生可以利用化学知识,使两个相互联系的对立面向有利于我们的一方转化,造福于人类。在学习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用途时运用两点论,使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勿将事物的好坏绝对化,从而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又如讲氢气和氧气可以反应生成水

时,告诉学生这是变化的内因,但如果不点燃,就永远得不到水,这是外部条件对物质变化的制约,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通过分析物质的性质和反应的条件,使学生理解反应产物与物质性质和反应条件的关系,加深对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时必须指明反应条件原因的认识,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

四、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巴甫洛夫认为“认识一个科学家的方法远比认识他的成果价值更大”。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特别指出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例如学习纯碱知识时,突出侯德榜“挂车读书”,非常重视实验和观察,用实验检验化学理论、化学工艺流程和化工设备,用实验探求新知识和新方法,经过了千百次失败的煎熬和考验,生产出中国人自己的纯碱的情况。科学家坚强意志、献身科学的精神和对科学实验的钟情,对学生有很强的感染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勇于探索的严谨学风和科学的态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自然科学,“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正是由于化学教学中有实验的存在,才使化学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化学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学生形成实事求是、不怕困难的意志品格。实验,

特别是学生实验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成功,应允许学生失败,但在实验过程中必须实事求是。对出现的问题,要认真思考和分析,不能用预想的现象来代替实验结果,一旦发现类似情况,除进行说服教育端正他们的态度外,实事求是地帮助他们查找原因,不能主观臆测。实验中出现了误差,应引导学生尊重实验事实,如实填写实验报告,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探讨、分析。这些都可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

五、意志品质与理想前途教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向学生介绍化学与振兴家乡经济的关系,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及科学技术发展的美好前景等,以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并教育学生,这些美好的未来,必须依靠同学们扎扎实实地从现在做起,努力去开创,坐享其成是等不来的,使同学们明白自己肩负着重任,从而树立起为振兴家乡经济,为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而努力的远大理想,以促使他们自觉并努力地学习。

总之,初中化学教材中具有内涵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意知识与能力的结合,而且要找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精神需求的最佳结合点,增强教育的适时性和针对性。只要大家有信心、热心、诚心,一定能使化学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水乳交融,有计划地在教学中自然渗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在学习知识、发展

智力的同时,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得到提高。

中学化学教学中美育的探索

中学化学教学中美育的探索 摘要 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美育在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美育自身的发展要求。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当前的教育中更显示出重要的作用和地位。而化学是一门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散思维,空间想象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基础教育学科,也是与美育联系最紧密的学科之一,尤其是中学化学的教学,在化学教学中实施美育教学,将美育与化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更能体现当前教育的发展趋势,弥补教育过程中的不足。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结合教学期间对学生的询问及学生的反馈意见,完成本文的书写。在其中提出将中学化学教育与美育结合在一起的前提条件和融合措施。这样的结合不光只是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让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激发他们对化学的学习兴趣,用轻松自如的心情去接受知识,改变学生对化学的认识。 【关键词】化学教育美育 前言 “美育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应该切实加强。”1基础教育改革以来,我国学校美育工作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人们对美育的重要性认识还是不足,人们把美育实施途径也仅局限于艺术课程这一狭窄范围,因此,美育仍是学校教育中相对薄弱的环节。很多教育工作者是提倡将美育融入各个学科的教学中,但由于长期以来对各学科的认识,美育的教学还是不全面。尤其像化学这样的学科,化学本身就是一门很有趣的教育学科,其中蕴含的美数不胜数,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长期的教育影响,学生一度认为这是副科,更有人认为化学是一门只需要背诵的学科,教师更是只重视学生的成绩,这样一来化学中的美完全被忽略,这样的教学也跟不上素质教育的脚步,抹杀了 ①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c7526352.html,/edoas/website18/19/info3319.htm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试论化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试论化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的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或愿望、观点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凡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反之,就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 学习中的情感与学习的认知活动是紧密联系的。皮亚杰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教师充分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以优良的情感去波及和感染学生,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这是当今教育成功的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在化学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应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和认识特征,遵循优良情感发展的一般规律,从化学学科特点出发,做到以境育情、以知育情、以理育情、以情育情、以需育情。 一、以境育情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的产生起综合的作用,此即"情感的情境触发规律"。根据这一规律,在化学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浓烈的氛围可以感受,有愉快的活动可以参与,触"境"生情,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例如,在讲述"电子云"时,教师可以运用投影叠加法,将氢原子的电子云图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屏幕上,创设一幕微观世界的情境,引导学生愉快"入境",领略原子结构的奥秘。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会情不自禁地产生探索的欲望,就可在好奇与欣喜中直观地理解原本抽象的"电子云"概念。又如,在"盐类的水解"教学中,针对"盐溶液是否都呈中性"的问题,可创设实验探索的情境:将分别盛有NaCl、CH3COONa、NH4Cl三种盐溶液的烧杯置于学生面前,先让学生推断它们的酸碱性,然后引导学生用PH试纸或紫色石蕊试液测试、验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实践中发现问题,形成认知冲突:盐不能电离出H+或OH-,为什么有的盐溶液却会呈现酸性或碱性?由此激起学生的探索热情。在教学中还可创设演讲、悬念、试误、竞答等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以知育情 情感与认识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规律。一方面,认识是情感产生和发展的理性基础,认识越深刻,情感也越深刻;认识越浅薄,情感也越浅薄;认识不正确,就会产生错误的情感。另一方面,情感又反作用于认识。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识活动有动力、强化等功能。动力功能指情感对认识活动的增力或减力的效能,即健康积极的情感对认识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抑制作用。强化功能指情感对主体认识活动的巩固或改变的效能,积极情感体验对认识起巩固作用即正强化;反之,起改变作用即负强化或

《化学与环境保护》教学设计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 初一是新课改年级,所以我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缺乏意识或者有时候抓不住重点和本质,缺乏对教学诊断、调整、纠错的能力。提高对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敏感度。养成一种对教学的自觉反思行为、习惯。冲破经验的束缚,从而使自己从“经验型”教师走向“学者型”教师。形成“学会教学”的能力。 从平时的练习和检测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惰性表现突出。在新授的知识中,理解的内容少,记忆的内容多,特别是学生对记忆,掌握不够,容易出现三天不记,几乎忘记的现象。另外家庭实验支手的少,上课提问鸦雀无声。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掌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其首要任务是树立正确的数学观,积极地自觉地促进自己的观念改变,以实现由静态的,片面的、机械反映论的数学观向动态的,辩正的模式论的数学观的转变。特别是实现对上述问题的朴素的不自觉的认识向自觉认识的转化。 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人。“眼中有人”是指关注现在的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认识并肯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爱护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培养学生自觉自理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主动参

与性,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不以同一标准去衡量学生,更不要以学生的分数论英雄。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提出“为什么?”“做什么?”怎样做?”鼓励学生敢于反驳,挑战权威,挑战课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对于上一学期的初一数学教育教学工作,我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反思: 一、对教学目标反思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的首要环节,是一节课的纲领,对纲领认识不清或制定错误必定注定打败仗。对于我们新分教师来说我自认为有以下几点不足: 1、对教学目标设计思想上不足够重视,目标设计流于形式。 2、教学目标设计关注的仍然只是认知目标,对“情感目标”、“能力目标”有所忽视。重视的是知识的灌输、技巧的传递,严重忽视了教材的育人功能。 3、教学目标的设计含混不可测,不足够具有全面性、开放性。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序与认知水平。制定的教学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学生发展。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这道题都讲过几遍了还不会做”,碰到这样情况,教师不应埋怨学生,而要深刻反思出现这样状况到底是什么原

学科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让学科教学在美中绽放 --------浅谈学科教学中美育渗透 杨润美 【摘要】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艺术。教师在教学前认真研究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生个 性特点,努力挖掘学科知识体系中“美”的素材;在教学活动中自觉争当好学生的“美的 启迪者”,引导学生去赏析学科知识中的“美”,引领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享受知识的探究 “美”;在教学评价中展现学科人文美,当好学生鉴赏“美”的“伯乐和导游”,以美来激 发学生学习欲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教师、学生、美育 众所周知:“教学是一门科学,同时教学也是一门艺术”,好的艺术作品能给人以无限“美”的感受,而低劣的艺术作品让人“品之如同嚼蜡”。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过程,实质上也是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是“美”的创造与赏析的过程。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一些教师强调了教学的“科学性”,忽略了教学“艺术性”,填鸭式的向学生灌输知识;片面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忽略知识的“灵动性”;强化了知识“结论的真”,忽略知识“探究的美”;关注了学生学习结果的“绩”,忽略了学生学习过程的“美”。造成学生误以为学习就是被迫记住一大堆机械定律和呆板的公式,是一种机械的,生硬的、毫无乐趣可言的活动,从而让学生产生惧学心理,厌学的情绪,进而不再学习!这与当前的教育思想,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是相违背的。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美育,使“科学”与“艺术”有机地结合,让教学由“机械”转变成“优美”,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及对新知识的探究性。创造性地开展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笔者谈些粗浅看法,供同仁参考指正。 一、努力挖掘学科中“美”的素材,给学生当好赏析美的“导游” 有些教师认为技校所开设的学科,特别是机电类专业学科根本无“美”可言,有的只是“冰冷的机械”、“深奥的电子”。记得罗丹大师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是的,美是到处都有的,我们缺少的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机电类专业学科也是如此! 例如《金属工艺学》,有些老师认为这是一门抽象、深奥、空洞、枯燥、繁杂、缺少系统性的学科;而在我眼里,《金属工艺学》一是件极优美的艺术品,它聚材料学的神奇美、加工工艺的创造美、机械设备的精妙美于一身,尤如一个被赋予了“灵魂”的“人”,鲜活且灵动,神秘却又真实。如《金属工艺学》中的“铁碳合金相图”(见图1),一个由七八条线条组成的简简单单的图形,却揭示了:(1)不同成分的铁碳合金的组织随温变化而变化的规律;(2)同一温度下,铁碳合金的组织随含碳

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摘要:本文论述了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可行性和重要性,主要阐述了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勤俭节约和劳动观念的教育、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关键词:化学教育德育化学是初三新开的一门学科,它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的物质着手,采用丰富多彩的化学实验迅速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激情,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其实化学的意义不仅仅限于此,通过对化学的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教会他们如何做一个真正健康的、乐观的、会生活的“人”乃至“人才”。一、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化学中的辩证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如通过浓硫酸因浓度不同而性质不同,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规律;酸和碱、氧化剂和还原剂是对立的两类物质,通过它们之间相互反应可以使学生认识对立统一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通过铁丝在空气中锈蚀生成氧化铁,在氧气中点燃生成四氧化三铁等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物质变化的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 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科书中的化学实验是前人科学实验的精华,每一个实验都可能引出一个科学故事或一段佳话。例如,在做“碳酸钠性质实验”时,引导学生阅读“候氏联合制碱法”简介,学习我国纯碱工业的先驱和奠基人——侯德榜先生,为了发展民族工业,放弃国外优

厚待遇,毅然接受永利碱业公司的聘请而回国,献身化工事业,为国争光的感人事迹;在研究物质性质与变化时,向学生介绍因发现钋和镭以及发展镭的应用方面而两次获得诺贝尔奖金的女科学家——居里夫人热爱祖国的精神:即使在她身居异乡,第一次做出重大的贡献——发现放射性元素钋的时候,也时刻不忘为被沙皇侵占的祖国争得荣誉,把这个新元素命名为钋,以纪念她伟大的祖国波兰。三、进行勤俭节约和劳动观念的教育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必须从学生进实验室开始抓起,从点滴做起。1.在实验教学中,每次实验都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实验要求用量取药品,严格控制化学试剂的用量。2.实验中要求学生爱护实验仪器。3.实验前要认真预习,掌握仪器的性能与使用方法。损坏仪器要登记,并按有关规定进行赔偿;能回收的药品,要教会学生回收;实验中要以主人翁的思想,注意随手关闭水龙头,节约用电、用气等。这样学生的勤俭节约意识就会被唤起并得到强化。四、进行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化学实验过程中可产生废气、废液、废渣,即“三废”。因此,化学实验教师应把环保教育贯穿实验过程始终。1.教师要向学生讲清实验废弃物的危害,结合教材和资料详细讲授“三废”的预防措施及科学的处理方法。2.可改革实验内容及仪器装置,向无污染方向发展。在实验中尽可能避免使用对环境有害的化学试剂。3.可开展微型实验,避免消耗过量的化学试剂,节约资源,减少污染。通过实验室工作实践,使学生明白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不仅是化学专业学生的基本文明道德,

化学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化学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发表时间:2014-04-02T16:39:12.263Z 来源:《新疆教育》2013年第4期供稿作者:户美超 [导读] 学校的一切教育理论和科学知识的传播,往往都必须通过实际的课堂教学的主渠道来实施。 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联纺学校户美超 学校的一切教育理论和科学知识的传播,往往都必须通过实际的课堂教学的主渠道来实施。可以说,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教学是教学的最高理想。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促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在美育教学的课堂中才能使学生轻松愉悦地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美育教学学习兴趣现代教育强调素质教育,学生素质的高低与国家未来的发展息息相关,因而我们必须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素质。实际上,各门学科都有美的因素。每个教师都必须充分认识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应从本门学科的特点出发,结合学生实际,加强美育教学。在教学中的一系列活动,都不能忽视美育。作为自然科学之一的化学,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其应用的科学,便是充满美的和谐体,蕴涵着化学世界丰富多彩的物质美和化学家的精神美,其无穷的魅力耐人寻味,催人追求。因此,化学是渗透美育,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肥沃土壤。那么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实践美育教育呢? 1 寓美育于化学教学的德育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化学教学中,应该对学生加强德育。加强德育最有效的途径是美育。美育的核心就是德育。通过美育,可以促进德育过程的顺利进行和不断深化、完善。因此,教学中应该变抽象的说教为具体的、壮丽的史实来感染学生,激励他们对化学科学的热爱。在绪言课里,我给学生介绍了我国科学工作者克服重重困难、闯过道道难关的事迹。学习空气的组成时,介绍了拉瓦锡经过多次实验,否定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燃素说”,而提出了科学的燃烧氧化学说。学习元素知识后,我重点介绍居里夫人的巨大成就:“居里夫人是法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她与丈夫居里共同研究放射性现象,先后发现了钋和镭两种放射性元素。婚后的第十一年,丈夫不幸去世,但她仍继续研究放射性,获得了巨大成功。她先后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为了纪念她的祖国,抒发她的爱国热情,她以她的祖国名字命名了新元素。居里夫人是伟大的,丈夫的不幸去世,没有把她压倒。如果她没有对科学的执着追求,没有对科学实验充满火一般的热情,尤其没有对全人类作贡献的美好心灵,她哪里会两次获得世界发明大奖呢?”听到这里,学生眼里放射出异样的光亮。事实证明,通过这些生动具体的史实,培养了他们的思想品德与情操、刻苦学习的精神、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2 寓美育于化学用语的教学中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语言。它具有国际性、科学性、准确性的特点。化学用语本身高度抽象,具有囊括、包容“万象”的美的容量。例如“Na”它是大自然中含有11 个质子的一类原子的高度集电,可谓形式简洁,内涵深远。而由元素符号组成的化学式,具有同样的特点。因此,化学式的书写,就显得较为困难。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要求学生在书写化学式时,一要合乎科学,二要体现美观大方。各元素符号大小均衡,排列整齐,书写规范,疏密适度,让人看后,心情舒畅。并通过一些正面引导练习,来自学生的错误的校正练习,收到了一定效果。通过这种教学,使学生确实受到了美的熏陶,增强了热爱科学的情趣。 3 寓美育于化学实验的教学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洞察化学世界的窗口。一项好的实验,往往本身体现着对美的追求。化学实验中涉及到的仪器、装置、物质的变化、现象的产生等等,均是美的体现,均具美的因素。化学仪器,一般都晶莹、透明,给人一种愉悦清新之感,点线面的有规律的变化,使人产生对称、稳定之感。因此,我在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在画图时、装配仪器时,注意比例适当,结构紧凑,重点突出,层次清晰,线条分明,组合大方,井然有序,操作方便,给人以美的享受。 4 通过化学实验课,让中学学生认识事物是具体的、真实的,提倡反对假、大、空美育论告诉我们,世界上只有那些存在、具体、实在的东西才是真的、美的、具体的,才会给人造福的。否则,那些不存的,虚幻的、往往是假的,不美的。有一位高水平的化学教师,组织中学学生上化学小实验课,经过反复实验、反复比较、反复观察,学生们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眼前通过化学实验产生的化学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具体的、组织结构在放大镜下面观看是具体的。这位教师以此为指导,教育学生说,真实的化学东西来自然,来自实验,因此它是美的。美就是真、具体。因此,我们应该提倡美,热爱美,反对假、丑、恶。 5 通过化学实验让中学学生看到化学物质是有漂亮色彩的我们应该热爱色彩,热爱自己五彩多姿的生活。有一位中学化学教师为了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他在小课堂上做了不少化学实验。通过化学实验,产生的物质有些是红色,有的是晶莹的白色,有闪闪发光的天蓝色……化学教师让每位学生都仔细观察,告诉中学生,化学物质是有色彩的、美丽的、多彩的、太美了,我们的生活也是美丽而多彩的,因此,我们要热爱美丽多彩的生活。 6 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化学中也有丑的一面,比如对人体的危害、对环境之污染美的教育不仅是正面的,还有反的一面,通过反面的认识,我们可以认识美的世界中往往是对立与统一高度集中,美与丑、真与假往往处于对立与统一之中。比如,化学物质有些利用于人类,服务于人类,造福于人类,这是美的;然而化学物质中丑的东西也不少。比如,毒害人体的“苏丹红”能吃吗?化学物质大量污染环境,污染河流、海洋,危害人类生存,难道这些物质不是丑吗?这样一教育,既可实现美育教育,也可实现环保教育。 总之,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美育还很多,它渗透在我们的教材和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它需要我们教育者不断的发现挖掘。相信经过不懈的努力,美育之花会深深根植于化学教学中。

化学与环境保护 论文

化学与环境保护 从环境保护出发,介绍了环境污染的现状、防治方法及我国环境污染防治取得的成绩,综述了绿色化学的定义、特点及研究内容。指出绿色化学是近年来国际上普遍提倡和开展的研究课题,绿色化学的发展能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将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 人类在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进程中,特别是20世纪,随着有机化学工业的发展,石油、天然气生产的急剧增长,化工污染越来越突出,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不可否认,环境科学的研究成果和化学知识的应用为推动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化学及其制品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但另一方面,由于只注意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环境保护,污染环境和危害人类健康的事件接连发生。在水体方面,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湾被化工厂排放含汞废水污染,诱发水俣病,使一些人四肢麻木、精神失常、一会儿酣睡、一会儿兴奋异常,惨痛而死。而大气方面,有马斯河谷烟雾事件、多诺拉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原因就是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转化成硫酸雾,导致人们胸闷、咳嗽、呕吐,年老体弱者因而死亡。环境污染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如何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2.环境污染与治理 2.1水污染及治理 水是一切细胞和组织的重要成分,是构成自然界一切生命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名副其实的生命之源。由于人类大规模的生产活动,使某些有害物质进入水体,引起天然水体发生物理和化学上的变化,造成水污染。水污染按污染物质的类型可分为:病原体污染、需氧物质污染、植物营养物质污染、石油污染、热污染、有毒化学物质污染、无机物污染、放射性污染。 在水污染防治技术上,我国科技工作者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历时五年的“甲基汞污染综合防治与对策研究”取得可喜成果;“长江中下游浅水湖生态渔业研究”通过了专家鉴定;无磷洗衣粉的研制生产……为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做出了积极贡献。 2.2大气污染及治理 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有二氧化硫、飘尘、氮氧化物、碳氢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大气污染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生活污染源,包括饮食或取暖时燃料向大气中排放的有害气体和烟雾;二是工业污染源,包括火力发电、钢铁和有色金属冶炼、各种化学工业给大气造成的污染;三是交通污染源,包括汽车、飞机、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的烟煤、尾气排放。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大气层的主要变化及环境问题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加导致气候变化,二是大气臭氧层破坏形成臭氧层空洞,三是酸雨和污染物的越界输送。 为了保护全球大气环境,改善本国的环境质量,一些国家在治理大气污染方面制定了新的计划。比如,英国政府宣布实施为期10年的“全球空气质量战略”计划,以使英国的空气变得清新;我国已经加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修正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公约》,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从调整能源政策入手,改善能源生产结构,增大一次能源中水电、核电及太阳能的比例。 3.我国化学污染防治的成绩

[美育,数学教学,中学]浅析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浅析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启迪学生积极思维,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数学教材中蕴含着数学美育的丰富素材,我们要深入挖掘和精心提炼,设计出充满美感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学习中去感受美、理解美、鉴别美、创造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培养学生认识数学美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出一些数字、公式、定理、定律等所蕴涵的数学美,学生一定会在享受美的同时,爱上数学,只要学生对数学有了兴趣,他们自然就能主动地而不是被动地去学好数学。 利用数学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去认识数学美。数学既是一门优美的学科,又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在创造和发展数学的过程中曾留下了许多数学家呕心沥血、执着追求数学真理的动人篇章和趣闻轶事,将这些名人轶事引入课堂,可培养学生认识数学美的兴趣。 结合解题教学,培养学生的兴趣。在解题过程中,充分展示数学的简洁美、和谐美、奇异美等各种数学美,可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好奇心,使他们在惊叹如此绝妙之后,为之折服,从而产生追求数学美的欲望。 通过介绍数学美的巨大作用,培养学生的兴趣。著名的黄金分割揭示了线段比例关系中的和谐美,它不仅在数学中,而且在音乐、美术、建筑、医学、生物及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此外,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和回收体现了数学的精确美;数学家用笔算出了海王星的奇迹,电子计算机神奇的功能都是以表明数学的奇异美。通过各种方式向学生介绍数学在现代化科学和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可激发学生认识数学美的浓厚兴趣。 二、揭示数学美的内涵,培养学生数学美感 从表面上看,数学是数字和符号的堆砌,线段单调、枯燥,但是,就是这些数学和符号中蕴藏着发人深省的数学美。英国人的学界老大罗素曾讲道:数学,如果公正地看,包含的不仅是真理,也是无上的美,一种冷峭而严峻的美,恰像一尊雕刻一样。我国著名数学家徐利治曾这样阐述数学美,作为科学原理的数学,具有一般语言文学与艺术所共有的特点。数学在其内容结构和方法上也具有自身的某种美,即数学美。它主要包括简单美、对称美、和谐美、静态美、动态美、结构美、形式美、符号美、机智美等等。这些美遍布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数学美不同于自然美和艺术美,它是一种带有哲理性的美,不容易为中学生所接受,这就需要教师作耐心细致的剖析,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揭示数学美的内涵,使学生明白什么是数学美。数学中,还有许多美的命题、美的方法。例如正弦、余弦定理的对称美,圆幂定理的和谐统一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简洁美等等,数学教师应该通过数学中精美的图形、有趣的数字关系、和谐统一的简洁式子、比例结构的匀称协调、命题或定理间的关系相似、对称、奇异等唤起学生美的意识,使学生获得数学美的体验。

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方式的探讨

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案例 高二化学李晓玲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原则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育在学习的个性发展中至关重要。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道德是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光源”。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教师必须把德育渗透在学科教学中。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被很多数理化教师所忽视。他们认为德育是班主任或文科老师所要做的事,而理科只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传输与思维的训练。其实,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在学校里每一位教职工都是德育工作者,无论哪个科目。教学中既要注重智力的培养,同时又要注意德育渗透。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化学新课程标准中,对于关系德育教育做了明确规定: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化学课程体系,理解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不仅是可行,也是必要的。下面谈谈笔者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进行积极的、成功事例教育渗透德育 化学的发展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化学家,他们取得的成就也是举世瞩目的。但是很多科学家在小时候的处境比现在的许多学生要差得多,但是通过自身努力最终取得了伟大成就。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科学家的介绍对学生进行成功教育,树立学生积极成功的自我意识。 进行环境问题的讨论进行德育教育 人类面临着两大环境问题:一是生态平衡的破坏;二是因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人类活动而导致了洪水泛滥、大气污染、海河污染、地球升温等,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因此在化学教育中教师可以结合课程设计一些环保知识。 以事件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在二氧化硫的性质和应用的教学中有关酸雨的教学中让学生课前先自行调查二氧化硫气体的来源及其危害。课堂让学生把自己的调查的结果做一个汇报。 学生一:从生活中有关SO2的来源进行调查: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主要是由含硫燃料燃烧和生产工艺过程中采用含硫原料所产生的。原油、煤以及铁、铜、铅、锌、铝矿石等许多原料中都含有硫。煤和油等含硫燃料的燃烧、原油的炼制、金属矿石的冶炼等过程中,燃料和工业原料中的硫与氧结合,生成二氧化硫气体,排放到大气中,达到一定的量时,就会产生二氧化硫污染。

试论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试论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发表时间:2010-10-11T11:39:14.967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0年第17期供稿作者:魏海连 [导读]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的产生起综合的作用,此即“情感的情境触发规律”。 魏海连 摘要: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学习中的情感与认知活动是紧密联系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认知欲望。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学;情感教育;教学情境 作者简介:魏海连,任教于山西省柳林县联盛中学。 从信息论的观点看,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间的信息流通过程,是以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的教学信息控制过程。课堂教学信息系统是由语言信息、行为信息和情感信息三个要素构成的。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充分发挥语言信息和行为信息的要素功能,而且要发挥情感信息的要素功能,使三者呈立体交叉排列、优化组合、协同作用,以师生紧密合作、共同活动来实现教学信息系统的整体优化。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的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或愿望、观点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凡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反之,就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 学习中的情感与学习的认知活动是紧密联系的。皮亚杰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教师充分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以优良的情感去波及和感染学生,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这是当今教育成功的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化学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和认识特征,遵循优良情感发展的一般规律,从化学学科特点出发加强情感教育。 一、抓住教学情境,培育学生学科情感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的产生起综合的作用,此即“情感的情境触发规律”。根据这一规律,在化学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浓烈的氛围可以感受,有愉快的活动可以参与,触“境”生情,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例如,在讲述“电子云”时,教师可以运用投影叠加法,将氢原子的电子云图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屏幕上,创设一幕微观世界的情境,引导学生愉快“入境”,领略原子结构的奥秘。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会情不自禁地产生探索的欲望,就可在好奇与欣喜中直观地理解原本抽象的“电子云”概念。又如,在“盐类的水解”教学中,针对“盐溶液是否都呈中性”的问题,可创设实验探索的情境:将分别盛有NaCl、CH3COONa、NH4Cl三种盐溶液的烧杯置于学生面前,先让学生推断它们的酸碱性,然后引导学生用PH试纸或紫色石蕊试液测试、验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实践中发现问题,形成认知冲突:盐不能电离出H+或OH-,为什么有的盐溶液却会呈现酸性或碱性?由此激起学生的探索热情。在教学中还可创设演讲、悬念、试误、竞答等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改变学生苦学、厌学现象,增强学科情感 情感与认识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规律。一方面,认识是情感产生和发展的理性基础,认识越深刻,情感也越深刻;认识越浅薄,情感也越浅薄;认识不正确,就会产生错误的情感。另一方面,情感又反作用于认识。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识活动有动力、强化等功能。动力功能指情感对认识活动的增力或减力的效能,即健康积极的情感对认识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抑制作用。强化功能指情感对主体认识活动的巩固或改变的效能,积极情感体验对认识起巩固作用即正强化;反之,起改变作用即负强化或称“情感校正”。根据这一规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善于以知育情,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端正和加强其情感的倾向性、深刻性和稳定性,让理智支配情感。其次,教师要善于以情促知,针对学生苦学、厌学现象,要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增强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情趣,提高教学艺术,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苦学、厌学转化为“乐学”、“好学”。在化学教学中,对许多知识难点的分化,教师必须运用恰当的方法,做到深入浅出,让学生易学、易记。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非但不感到艰涩、困苦,而且还能够饱尝成功学习的欢乐。例如,在上述提及的“盐类的水解”教学中,可先以“探讨醋酸钠溶液呈碱性的原因”为范例,通过设计一系列富有启发性、逐步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循着一条清晰的逻辑思路,积极思维,深入探索CH3COONa的水解过程,使学生认识到:CH3COO-与H2O电离产生的H+结合成弱电解质CH3COOH,引起H2O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而导致溶液中[H+]<[OH-[。然后,启发学生由此及彼地独立探索NH4Cl等其它类盐溶液呈不同酸碱性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总结、概括出“盐类的水解”实质。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成功之处就在于运用典型范例指导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 三、挖掘学科教材德育素材,培养爱国情感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在化学教学中,注意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科学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爱科学的情感,是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这一点上,化学较其它学科有着许多独特的优势。但必须采取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方法,做到有理、有据,以理育情。 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从小热爱祖国,学习勤奋。留美8年获博士学位后,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七·七”事变,天津沦陷,日本鬼子威逼永利合作时,侯德榜态度坚决,断然拒绝,后率众入川,筹建了川厂。在他的努力下,经过多次的摸索和试验,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名震中外,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 丹麦著名物理学家玻尔在二战时期被迫离开被德国占领的祖国。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把诺贝尔金质奖章溶于王水隐藏起来。后来纳粹分子窜进玻尔的住宅,而那瓶溶有奖章的王水溶液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战争结束后,玻尔又从溶液中还原提取出金,并重新铸成诺贝尔奖章。重新铸成的奖章显得更加灿烂夺目,因为它凝聚着玻尔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科学家的这些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创造的科学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四、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用富有情感的学科语言,点燃学生对学科的情感 情感活动具有泛化扩散的规律。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一些人,移情到与此相关的一些物上,此即情感的感染和迁移功能。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校长肩负的重大责任对他的精神世界——他的道德情操、智力素质、意志品质提出了许多要求。其中一个最

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初三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 摘要:初中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学生初次接触,学习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对化学的热爱的激情是很关健的,这种激情来自对化学的认识和理解,而这种认识和理解,通过老师向学生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一种途径。 初中化学是学生正式接触学习比较系统的化学知识的开端。学生对化学的认识,理解,兴趣,爱好是学生能否学好化学的前提,而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不仅是教学大纲中对培养人的需要,也是学生学好化学的需要。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征对学科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一、结合化学发明的过程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思想教育 结合化学史,德育教育便不再空洞乏物、苍白无力。如在讲解空气的组成的发现过程时,让学生们会认识到,空气这种与人们朝夕相伴的物质,它的存在与成分的发现经历了一个多么复杂的过程。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发现、制取了氧气,这比以前人们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物质已是一种进步,拉瓦锡进一步得出空气是由氧气、氮气组成的,到后来,有了更先进的仪器与现实手段,人们才认识到空气里还有其它物质存在,较精确测定了其组成的百分比。并研究掌握了其中很多重要的物质的性质和用途,这些用途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通过这些引导性的分析,使学生对化学家产生了无比崇敬和热爱,也激发学生们探索研究的欲望。同时,我顺势鼓励学生,化学科学中还有很多未知东西,只要我们热爱科学、坚定信心、勇于探索,相信你们将来的某一天也会象这些科学家一样发现更多未知的事物,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化学试验对学生自然科学方法论的教育更具优势 化学试验不是盲目地乱撞,而是有一定的研究程序,即科学的研究方法: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处理数据、结论、评价,用得到的结论指导进一步的实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以生活中常见的蜡烛燃烧为例,不同的学生,观察结果不一样,老师的不同的提示,观察的结果也不一样。我在让学生观察时

浅谈化学教学中情感价值观的渗透和培养精选版

浅谈化学教学中情感价 值观的渗透和培养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浅谈化学教学中情感价值观的渗透和培养 苏州高新区东渚中学李雪龙 作者简介:本文作者自1989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初三毕业班的化学教学工作,近二十年的一线教学工作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至今已撰写的多篇论文在国家级、省级等杂志上发表,并获得好评。现为学校的理化生组教研组长,中学一级教师,98年被评为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内容提要:在平时的化学教研活动中,经常听到很多老师的教学观:书上重要的知识点讲给学生听就可以了,做什么实验!考什么教什么,忽视学生素质的培养。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了一条适合农村中学学生的教学经验,那就是教学中加强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和渗透,并取得理想效果。 素质教育一词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我国教育界的众多领军人物几乎每天在各种各样的场合对其大谈阔论。遗憾的是响了这么多年的雷,也没见到下了多少雨。大部分学校只是在嘴吧上说说而已,过过场子,暗地里还是拼命地抓升学率,更有甚者某些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在会议上曾公开表白: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大张旗鼓抓应试教育。在这种大气候、大环境下,我们的一线教育工作者紧紧跟着中考、高考的指挥棒转,一味追求分数,一味地抓智育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德育教育、美育教育、情感教育等,久而久之,使得我国近年来培养的知识分子呈现出一种分数高、能力差、甚至有些道德败坏的不良趋势。针对此种情况,我认为我们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应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从娃娃开始,从幼儿园开始,在教学实践中慢慢渗透素质教育,特别是情感教育,以把学生真正培养成既有较高知识层次,又有良好情感价值观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现代化人才。下面我想谈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首先是实验教学方面。化学是一门以实验探究为主的自然科学,在学习过程中要遇到很多实验,然而学生在实验中轻过程重结果,往往会忽略很多地方,譬如实验的基本操作、药品的用量、以及实验后废液的处理等细节问题。如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要做硫粉在氧气和空气中燃烧的演示实验。演示前我强调一定要仔细观察实验的操作细节以及实验过程中伴随的现象。接下来我有条不紊的把整个实验完整的演示了一遍。然后我立马逐一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①实验中取用硫粉的量你认为多吗?②给你影响最

化学教学课例分析

化学教学课例分析 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主要手段之一。俗话说:“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学生总喜欢那些越来越喜欢自己的教师,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因此,教师应主动沟通师生感情,运用情感教育打动学生的心扉,以情感人,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心。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比如:(1)微笑:微笑是很有感染力的,教师的微笑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经常有学生对我说:“张老师,您每天笑眯眯的上课,我们被您看得不好意思走神”。微笑营造了轻松的学习环境,学生思想上轻松了,思维上就敏捷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学习任务圆满完成。(2)目光:在教学过程中目光的接触也是沟通彼此情感的一条重要的渠道。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目光来组织教学,虽与学生目光接触,但不过多凝视,以免造成学生的心理压力,视线重点在教室的后排,既可弥补因空间距离形成的与后排学生的沟通障碍,有利于统摄全班。当发现有学生注意力分散时,用目光去暗示、提醒;当学生在回答问题胆怯、畏缩时,用目光去鼓励、支持等。这不仅会大大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产生一种被重视感、被关注感,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会大大增加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他们不断产生温暖感、亲切感。充分发挥这种无声的语言在情感交流中的特殊魅力,让“无声胜有声”。 (3)手势:手势既能进行直观教学,又可活跃课堂气氛,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如在讲酸、碱的通性有五点时,教师可以伸出五个手指;当教师讲到某重点知识时,可以用手握拳,表示强调。

手势的灵活运用,不但能增强语言活动的感染作用,而且使学生心领神会、兴趣大增,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和理解。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由于与学生之间的感情贴近了,学生课堂‘插嘴’现象增多了,有时遇上教师一时无法回答的问题的时候,教师就说:“你真会动脑筋,提了个问题把老师也给难倒了。”从心理上满足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学生觉得教师也和他们一样需要不断学习,然后教师请学生互相讨论,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这样,一个学生的质疑就激发了全班的求知欲,每个学生都被调动了积极性,教师也适时加入进去共同学习。这样处理使教学内容变成完全符合学生求知需要的东西,不仅让学生增知识,长智慧,学会学习,也是对学生学习情感的唤醒、激励。再把这样的情感延伸到课外,与学生一起聊他们喜欢的话题,比如兴趣、爱好、交友、学习及家庭情况。这样我就可以更清楚的了解到学生的家庭、社会等环境对教学的影响的知识,知道学生上课之前,懂些什么?不懂些什么?哪些预备知识需要加强。这样课堂才会比较精彩,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等才不会变成问题。 我们组织教学并不是每堂课都要刻意设计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快乐体验。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学习内容,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就是看你的学生有没有发展和进步。有效教学关注教学的效益,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不断地设问自己:“怎样教才是有效的”、

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教案.doc

课题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一些环境保护的知识及“绿色化学”的思想; 2、通过收集、调查、发言,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科研实践、组织表达等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课前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社会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 2、课堂中,学生根据准备的材料进行发言,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参加环境教育活动,学习一些环境知识,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主人翁社会责任感,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点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难点课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课前准备1、提前一周印发阅读材料,布置学生分组进行调查,收集资料,访问身边的人群,为课堂的讨论发言做好充分准备。 2、小组长负责召集成员进行原始材料的收集和分类整理,准备发 言内容。 3、材料可以是图片、文字(报刊杂志,复印材料等)、实物、影 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播放幻灯片《森林狂想曲》 这是一幅多么迷人的自然美景。然而,如今的地球正在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灾难 2、播放幻灯片《环境污染》 (边播放边讲解)大气污染加剧、水污染严重、赤潮、酸雨、臭氧空洞、固体废弃物与日俱增、温室效应、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于是,全人类大声疾呼:“Save Our

Soul”,(拯救生命),保护地球,保护环境。 3、播放幻灯片《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 [引言]纵观历史,从使用火到水、木材、煤、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人类能源的来源全部都是从自然界中得到,仅仅注重资源开发是远远不够的,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到合理开发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资源,还要保护好环境,而化学不仅在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上发挥重要的作用,在环境保护方面也大有用武之地。 [展示]幻灯片《大气环境和水环境监测》 要了解环境的污染情况,消除和控制污染以及研究污染物的存在、分布和转化规律,就需要对污染物的存在形态、含量等进行分析和鉴定,提供可靠的分析数据。化学工作者承担着繁重的环境监测工作。 二、组织学生发言、讨论,了解一些环境污染及防治措施知识 [引言]俗话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难防,不等于不触防。隐藏在我们身边的无形杀手究竟是什么?下面请第一小组同学代表给大家讲讲。 [问题1]居室污染的来源、危害及防治措施。 [学生活动]讲述居室污染的来源、危害及防治措施。 [问题2]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工业上常利用它们与一些廉价易得到的化学物质发生反应加以控制、消除或回收利用。请举例说明这些方法的化学反应原理和类型。 [学生活动]讲述酸雨的防治措施 [问题3]含氮、磷的大量污水任意排向湖泊、水库和进海海域,会出现水华、赤潮等水体污染问题。你认为在农村和城市造成的这种水体污染各有什么特点,并查阅资料了解有关的污染及治理情况。 [学生活动]讲述水体富营养化及治理 [问题4]“世界环境日”的来历怎样?历年“世界环境日”主题是什么?古人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每个人应该为环境保护作些什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