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把语言之脉 探文本之义

把语言之脉 探文本之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17530735.html,

把语言之脉探文本之义

作者:黄勇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8年第08期

浙江省著名特级语文教师沈大安曾说:“好的课来源于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而好的教学设计又来源于正确深入的文本细读。”何为文本细读?用吕叔湘先生的话——擦亮语言,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由此可见,语言乃是文本细读的起点与终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指出,在阅读过程中要注重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

作用。因此,作为教师在阅读过程中要有较高的语言敏感度,要注重把语言之脉,探文本之义。那么,如何把握语言之脉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挖掘文本内容中的“骨”字

清人李扶九在《古文笔法百篇》中提出“一字立骨”的文学创作手法。所谓的“一字立骨”即精选一字作为立言之本,揭示主旨,内容上勾联全文,结构上振起全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紧扣文本“骨”字细读文本,挖掘文本内涵。如,杜甫《孤雁》中“孤”字。雁本是群居动物,这里作者是如何刻画雁之孤这一形象的?杜甫为什么要着意表现雁之孤这一形象?《于园》是苏教版初一年级的一篇课文,这篇文章以一“奇”字立骨:开篇交代于园地理位置之后,点明于园地位之奇;接着写磊石之奇;然后写于园环境之奇,整篇文章通过一个“奇”字立骨,来表现对园林主人以及中国古代园林建筑艺术精妙奇巧构思的赞叹。类似的还有《皇帝的新装》中的“骗”字、《口技》中的“善”字以及《陋室铭》中的“陋”字等等。抓住“骨”字也就等于抓住了语言之脉,通过语言之脉来探究文本内涵往往能够收到“一字之功、旨意毕现”的奇效。

在教学范仲淹《渔家傲》时,笔者就紧紧抓住末句“将军白发征夫泪”中的关键字“泪”字来引导学生展开文本细读。主要教学流程如下:

1.结合注释,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词,说一说在这首词中你看到了哪些画面?

2.古人云:诗缘情,诗言志。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词中最能表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说说理由。

3.在“泪”前加一个表示情感的词语,并结合具体语句谈一谈原因。(在学生深入词作分析的过程中适时穿插相关链接、背景知识和手法的分析讲解。)

纵观以上教学流程,师生紧扣文本“骨”字“泪”对文本内涵进行深入探究。在“把握情感”的主线上,整合了众多相对游离的教学内容,使得整个教学具有较高的聚焦度,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言:“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因此,在细读文本过程中教师对文本中的每一个字词尤其是文本的“骨”字不能轻易放过,抓住了文本“骨”字就等于抓住了文本细读的钥匙,拎起了挖掘文本内涵的锹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