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述离骚的艺术特点及思想内容

论述离骚的艺术特点及思想内容

论述离骚的艺术特点及思想内容
论述离骚的艺术特点及思想内容

根据《离骚》分析楚辞的艺术特色

离骚》是一篇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作品。它发展了我国古代人民口头创作——神话的浪漫主义,成为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由于理想的崇高,人格的峻洁,感情的强烈,这个形象就远远地超出于流俗和现实之上。《离骚》又自始至终贯串着诗人以理想改造现实的顽强斗争精神,当残酷的现实终于使理想破灭时,他更表示了以身殉理想的坚决意志。这些都表现了《离骚》这首长诗的浪漫主义的精神实质。同时,《离骚》又大量地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这突出地表现在诗人驰骋想象,糅合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自然现象编织幻想的境界。如关于神游一段的描写,诗人朝发苍梧,夕至县圃,他以望舒、飞廉、鸾皇、凤鸟、飘风、云霓为侍从仪仗,上叩天阍,下求佚女,想象丰富奇特,境界仿佛迷离,场面宏伟壮丽,有力地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的精神。此外,诗人也常常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事物的特征。如关于诗人品格的描写:“熙木根以结苣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丽丽。”“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惟昭质其犹未亏。”诗人以花草冠佩象征品德,已富有优美的想象,而这种集中的夸张的描写,就把诗人的品格刻划得异常的崇高,具有了浪漫主义的特质。 《离骚》的另一艺术特色是比兴手法的广泛运用。它“依诗取兴,引类比喻”,继承了《诗经》的比兴传统,而又进一步发展了它。《诗经》的比兴大都比较单纯,用以起兴和比喻的事物还是独立存在的客体;《离骚》的比兴却与所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具有象征的性质。如上述以香草象征诗人的高洁便是。其次,《诗经》中的比兴往往只是一首诗中的片断,《离骚》则在长篇巨制中以系统的一个接一个的比兴表现了它的内容。如诗人自比为女子,由此出发,他以男女关系比君臣关系;以众女妒美比群小嫉贤;以求媒比求通楚王的人;以婚约比君臣遇合。其他方面亦多用比喻,如以驾车马比治理国家,以规矩绳墨比国家法度等。比兴手法的运用,使全诗显得生动形象,丰富多采。 抒情诗一般篇幅短小,没有故事情节。《离骚》不只篇幅宏伟,而且由于前一部分是在诗人大半生历史发展的广阔背景上展开抒情,后一部分又编造了女须劝告、陈辞重华、灵氛占卜、巫咸降神、神游天上等一系列幻境,便使它具有了故事情节的成分。这种内容和结构上的特点,就是波澜起伏,百转千回,看看似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转眼却又出现一个新的境界。这样就把诗人长期的斗争经历和复杂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离骚》的形式来自民间,但在诗人手中有了很大发展。他一面采用民歌的形式,一面又汲取了散文的笔法,把诗句加长,构成巨篇,既有利于包纳丰富的内容,又有力地表现了奔腾澎湃的感情。《离骚》基本上是四句为一章,字数不等,亦多偶句,形成了错落中见整齐,整齐中又富有变化的特点。《离骚》的语言十分精炼,并大量地吸收了楚国的方言,虚字也运用得十分灵活,又常以状词冠于句首,造句也颇有特点。此外,《离骚》除了诗人内心独白外,还设为主客问答,又有大段的铺张描写,绘声绘色,对后来辞赋有很大影响。所有这些也都表现了《离骚》的艺术特点与成就。浅论《离骚》的艺术特色 【摘要】:本文认为《离骚》有几个方面的艺术特色,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比兴手法的拓宽,结构语言方面的特点,但《离骚》狂放和奇艳的艺术特色最为突出。其狂放的艺术特色是与楚民族"剽轻"的性格特征和屈原悲剧性的人生际遇分不开的。其奇艳的艺术特色除受当时的时代风气影响外,还与屈原对荆楚秀丽山川和楚地重繁饰的巫教的艺术体验有关。 【关键词】:《离骚》浓烈的激情奇幻的想象独立不屈比兴结构语言狂放奇艳 【正文快照】:

《离骚》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离骚》之我见 思想内容: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离骚》艺术地表现了屈原如下思想: 第一,大一统思想。希望由楚国完成统一中国的伟业。《离骚》在谈自己的美政理想时,反复提到那些具有一统地位、曾在一定程度上统一中国并有所作为的君主--尧、舜、禹、汤、周文、周武等,歌颂他们的一统业绩、政治措施、治国方法,希望楚王能效法他们。如“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先王之踵武”。 第二,德政思想。诗人认为有德者在位,无德者失国。如:“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第三,打破贵贱等级和“世卿世禄”制,举贤授能,明修法度。例如:“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注:其中的傅说、吕望、宁戚等皆是地位低下而有才能的人。) 艺术特色: 一方面,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采取铺张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例如:““启《九辨》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巷。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固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浇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日康娱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颠陨。夏桀之常违兮,乃遂焉而逢殃。后辛之菹醢兮,殷宗用而不长。”另一方面,诗中又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如:“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竢时乎吾将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所谓“《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王逸《楚辞章句》),说的就是这一艺术特色。 同时,诗中的比喻,并不仅仅停留在个别事物的类比上,还体现于整个形象体系的构思中,因而又含有整体上的象征意义。《离骚》在语言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句和十字句,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统篇隔句句尾用“兮”字,句中则往往配以“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也有全句不用虚字的。《离骚》中又多用对偶。据统计,全篇对句在百句以上;并已出现了错综对,如“固时俗之工巧兮,□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在一句中,还往往以双声配双声,叠韵配叠韵,前者如“!?□郁邑而□傺兮”,后者如“聊逍遥以相羊”,等等。这就形成了《离骚》的诗句在错落中见整齐,在整齐中又富于变化的特点,读来节奏谐和,音调抑扬,具有一种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离骚》

离骚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离骚》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离骚》(《离骚》篇名的意义,司马迁引淮南王说:“离骚者,犹离忧也。”班固解为遭忧,王逸解为别愁,二说虽不同,但都可以讲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也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 诗人写作《离骚》时已经度过了大半生。他为了实现政治理想,不断遭到腐朽的贵族集团的排挤和打击,这时已经再被放逐,到了救国无路的地步;而楚国也由一个颇有希望的国家,被弄到了濒临危亡的绝境。诗人瞻前顾后,感慨万分,他把坚持奋斗而不能实现爱国理想的沉痛感情,熔成了这篇激动人心的诗歌。 《离骚》对诗人的理想有清楚的完整的表现。在七雄纷争、各国存亡处于紧要关头的战国时代,诗人的理想就是把祖国推上富强的道路,甚至由它来统一中国。他列举历史上兴国的圣君和乱亡的昏君,希望楚王以“遵道得路”的尧舜为榜样,以“捷径窘步”的桀纣为戒鉴,把楚国建设成为强大的国家。不仅如此。处于当时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大变革时期,诗人为了真正达到这一目的,还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反映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提出了革新政治的主张:“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所谓“举贤而授能”,即不分贵贱选用贤能来治理国家;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即修明法度,严格按法度办事。这是与维护贵族特权的世袭制度和“背法度而心治”的原则针锋相对的。可以说,祖国的富强是诗人理想的目标,进行政治革新则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手段。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与追求进步政治的精神紧紧结合在一起的。这既说明了诗人思想的进步性,也说明了他的爱国理想的深刻性与人民性。 《离骚》的基本内容就是表现诗人对实现这一崇高理想的热烈追求和不懈的斗争。全诗可分为前后两部分。从篇首到“岂余心之可惩”为前一部分;从“女须之婵缓兮”到篇末为后一部分。前一部分是诗人对已往历史的回溯。他叙述了家世出身、生辰名字,以及辅助楚王进行政治改革的斗争。诗人从早年起就汲汲自修,锻炼品质和才能,并决心把这一切献给祖国的富强事业。他对楚王说:“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但是诗人这一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愿望,却因为触犯了贵族集团的利益,招来了重重的迫害和打击。贵族群小向他围攻,极尽诬蔑诽谤之能事;楚王听信谗言,不仅不信任他,

《离骚》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思想内容: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帝高阳之苗裔兮: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子孙,朕皇考曰伯庸:我已去世的父亲字伯庸。摄提贞于孟兮:摄提那年正当孟陬啊,唯庚寅吾以降:正当庚 陬zōu 寅日那天我降生。皇览揆kuí余初度兮:父亲仔细揣测我的生辰,肇锡余以嘉名:于是赐给我相应的美名.名余曰正则兮:父亲把我的名取为正则,字余曰灵均:同时把我的字叫作灵均。(开头八句,叙述说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祥瑞和美好的名字,表现出高度的庄重自爱。) 品德、又重之以修能:我不断加强自己的修养。 扈江离与辟兮:我把江离芷草披在肩上, 纫秋兰以为佩:把秋兰结成索佩挂身旁。 汩余若将不及兮:光阴似箭我好像跟不上, 恐年岁之不吾与:岁月不等待人令我心慌。 理想春与秋其代序:四季更相代替变化有常。 惟草木之零落兮:我想到草木已由盛而衰, 恐美人之迟暮:害怕君王逐渐衰老。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利用盛时扬弃秽政, 何不改乎此度(也):为何还不改变这些法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乘上千里马纵横驰骋吧, 来吾道夫先路(也):来呀,让我在前引导开路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荃quán不察余之中情兮:你不深入了解

我的忠心, 反信谗而齌jì怒:反而听信谗言对我发怒。 余固知謇謇jiǎn之为患兮:我早知道忠言直谏有祸, 忍而不能舍也:却不会因此而忍耐不进谏。 ,斥责了楚王昏庸指九天以为正兮:上指苍天请他给我作证,夫唯灵修之故也:一切都为了楚王你的缘故。 曰黄昏以为期兮:分明约好了在黄昏(结婚)。(此句为衍句) 羌中道而改路:为什么中途又改变了主意? 初既与余成言兮:你以前既然和我有成约, 后悔遁而有他:现另有打算又追悔当初。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我并不难于与你别离啊, 伤灵修之数化:只是伤心你的反反复复。、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余既滋兰之九兮:我已经栽培了很多春兰, 又树蕙之百亩:又种植香草秋蕙一大片。 畦留夷与揭车兮:分垄培植了留夷和揭车, 杂杜衡与芳芷:还把杜衡芳芷套种其间。 冀枝叶之峻茂兮:我希望他们都枝繁叶茂, 愿竢sì时乎吾将刈:等待着我收获的那一天。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它们枯萎死绝有何伤害, 哀众芳之芜秽:使我痛心的是它们质变。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大家都拼命争着向上爬,

浅析《离骚》的艺术特点

《离骚》的形式来源于楚国人民的口头创作,诗人又将之加以改造,构成长篇,使之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它的语言精炼,吸收了楚国的不少方言,造句颇有特色。比、兴手法的运用,在《离骚》中是非常多见的,如他以香草比喻诗人品质的高洁,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以驾车马比喻治理国家等。 中国古代文学中讲究文采,注意华美的流派,最终都可以溯源于屈原。在诗歌形式上,屈原打破了《诗经》那种以整齐的四言句为主、简短朴素的体制,创造出句式可长可短、篇幅宏大、内涵丰富复杂的“骚体诗”,这也具有极重要的意义。比兴艺术创作手法,在《诗经》中已经得到了确立,但是,这一重要的艺术手法不仅在《离骚》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而且还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离骚》的比兴都是虚构、想象之辞,是诗人积极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组成部分,是对传统比兴的发展;《离骚》的比兴,不只是以具体的事物比具体的事物,而且以具体的事物比抽象的事物,内涵极为丰富复杂;而且一系列的比兴,相互联缀,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构成一种诗的艺术境界,有机地表现出全诗的内容,因而给人以整体的美的享受。特别是诗人创造的“香草美人”意象,已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艺术传统。值得特别研讨的,是屈原首创的“两性喻”和“芳草喻”以及《离骚》的比德艺术。下面就结合作品进行论述。 一、两性喻 历史意识是属于理性的、刚性的东西,当诗人带着他的历史意识返回现实世界的时候,必须使之与情感的、柔性的东西相搭配,相融合,以期创造一种刚柔和济、情理互通的美学机制。于是出现了《离骚》中的“两性喻”: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斋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日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对国王以夫君相称,又称朝中群小为众女,把君臣关系说成夫妻关系,男女关系,有人称为“两性喻”。两性喻将政治斗争生活化,将君与臣、臣与臣之间的明争暗斗和权势起伏代以夫妻间的离合悲欢,男女间的感情纠葛。有效地消解了读者心中的陌生感,并且化抽象为具体,平添了许多人情味。这样的比喻是有其事理根据的。在那个时代,君臣之间君为尊,夫妻之间夫作主,两者是平行而相似的。诗人既以妇人自比,那向国王进谗言的朝中群小,自然就和心怀妒嫉,离间人家夫妻关系的坏女人有些相像了。诗人不时借用男女情爱的心理来表达自己的希望与失望,坚贞与被嫉,苦恋与追求。屈原的悲剧是政治悲剧,但他对君国的忠诚哀怨眷恋之情,用爱情来比喻,用爱情心理来刻画,就更为曲折尽致,深微动人。 屈原首创的这种两性喻,在后代诗歌作品中,时有看见,而且不限于比喻君臣关系。 二、芳草喻 “芳草喻”是以自然界芬草香花之类来象征人的品格,意蕴更为丰富,具有特殊的审美效果: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汨会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o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借众多花卉草木的象征烘托,来表现诗人的美好服饰、美好心情、美好品行、美好形象,同时,这些事物又各自成为独立意象,散布在诗篇中,给人以斑斓绚丽的视觉和馥郁芬芒的嗅觉,呈现为一种华美繁富的艺术风貌。这种比喻的妙用还在于:诗人以第一人称自颂美德,

离骚的艺术成就

《离骚》的艺术成就? 总提纲: 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浪漫主义色彩 象征手法 抒情性 新的诗体形式和诗歌语言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离骚》是一篇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作品。它发展了我国古代人民口头创作——神话的浪漫主义,成为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由于理想的崇高,人格的峻洁,感情的强烈,这个形象就远远地超出于流俗和现实之上。《离骚》又自始至终贯串着诗人以理想改造现实的顽强斗争精神,当残酷的现实终于使理想破灭时,他更表示了以身殉理想的坚决意志。这些都表现了《离骚》这首长诗的浪漫主义的精神实质。同时,《离骚》又大量地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这突出地表现在诗人驰骋想象,糅合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自然现象编织幻想的境界。如关于神游一段的描写,诗人朝发苍梧,夕至县圃,他以望舒、飞廉、鸾皇、凤鸟、飘风、云霓为侍从仪仗,上叩天阍,下求佚女,想象丰富奇特,境界仿佛迷离,场面宏伟壮丽,有力地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的精神。此外,诗人也常常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事物的特征。如关于诗人品格的描写:“熙木根以结苣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丽丽。”“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惟昭质其犹未亏。”诗人以花草冠佩象征品德,已富有优美的想象,而这种集中的夸张的描写,就把诗人的品格刻划得异常的崇高,具有了浪漫主义的特质。? 《离骚》的另一艺术特色是比兴手法的广泛运用。它“依诗取兴,引类比喻”,继承了《诗经》的比兴传统,而又进一步发展了它。《诗经》的比兴大都比较单纯,用以起兴和比喻的事物还是独立存在的客体;《离骚》的比兴却与所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具有象征的性质。如上述以香草象征诗人的高洁便是。其次,《诗经》中的比兴往往只是一首诗中的片断,《离骚》则在长篇巨制中以系统的一个接一个的比兴表现了它的内容。如诗人自比为女子,由此出发,他以男女关系比君臣关系;以众女妒美比群小嫉贤;以求媒比求通楚王的人;以婚约比君臣遇合。其他方面亦多用比喻,如以驾车马比治理国家,以规矩绳墨比国家法度等。比兴手法的运用,使全诗显得生动形象,丰富多采。抒情诗一般篇幅短小,没有故事情节。《离骚》不只篇幅宏伟,而且由于前一部分是在诗人大半生历史发展的广阔背景上展开抒情,后一部分又编造了女须劝告、陈辞重华、灵氛占卜、巫咸降神、神游天上等一系列幻境,便使它具有了故事情节的成分。这种内容和结构上的特点,就是波澜起伏,百转千回,看看似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转眼却又出现一个新的境界。这样就把诗人长期的斗争经历和复杂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离骚》的形式来自民间,但在诗人手中有了很大发展。他一面采用民歌的形式,一面又汲取了散文的笔法,把诗句加长,构成巨篇,既有利于包纳丰富的内容,又有力地表现了

浅析离骚的艺术特点

浅析离骚的艺术特点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离骚》的形式来源于楚国人民的口头创作,诗人又将之加以改造,构成长篇,使之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它的语言精炼,吸收了楚国的不少方言,造句颇有特色。比、兴手法的运用,在《离骚》中是非常多见的,如他以香草比喻诗人品质的高洁,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以驾车马比喻治理国家等。 中国古代文学中讲究文采,注意华美的流派,最终都可以溯源于屈原。在诗歌形式上,屈原打破了《诗经》那种以整齐的四言句为主、简短朴素的体制,创造出句式可长可短、篇幅宏大、内涵丰富复杂的“骚体诗”,这也具有极重要的意义。比兴艺术创作手法,在《诗经》中已经得到了确立,但是,这一重要的艺术手法不仅在《离骚》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而且还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离骚》的比兴都是虚构、想象之辞,是诗人积极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组成部分,是对传统比兴的发展;《离骚》的比兴,不只是以具体的事物比具体的事物,而且以具体的事物比抽象的事物,内涵极为丰富复杂;而且一系列的比兴,相互联缀,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构成一种诗的艺术境界,有机地表现出全诗的内容,因而给人以整体的美的享受。特别是诗人创造的“香草美人”意象,已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艺术传统。值得特别研讨的,是屈原首创的“两性喻”和“芳草喻”以及《离骚》的比德艺术。下面就结合作品进行论述。 一、两性喻 历史意识是属于理性的、刚性的东西,当诗人带着他的历史意识返回现实世界的时候,必须使之与情感的、柔性的东西相搭配,相融合,以期创造一种刚柔和济、情理互通的美学机制。于是出现了《离骚》中的“两性喻”: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斋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日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对国王以夫君相称,又称朝中群小为众女,把君臣关系说成夫妻关系,男女关系,有人称为“两性喻”。两性喻将政治斗争生活化,将君与臣、臣与臣之间的明争暗斗和权势起伏代以夫妻间的离合悲欢,男女间的感情纠葛。有效地消解了读者心中的陌生感,并且化抽象为具体,平添了许多人情味。这样的比喻是有其事理根据的。在那个时代,君臣之间君为尊,夫妻之间夫作主,两者是平行而相似的。诗人既以妇人自比,那向国王进谗言的朝中群小,自然就和心怀妒嫉,离间人家夫妻关系的坏女人有些相像了。诗人不时借用男女情爱的心理来表达自己的希望与失望,坚贞与被嫉,苦恋与追求。屈原的悲剧是政治悲剧,但他对君国的忠诚哀怨眷恋之情,用爱情来比喻,用爱情心理来刻画,就更为曲折尽致,深微动人。

《离骚》的艺术成就

《离骚》的艺术成就 《离骚》是一篇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作品。它发展了我国古代人民口头创作——神话的浪漫主义,成为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由于理想的崇高,人格的峻洁,感情的强烈,这个形象就远远地超出于流俗和现实之上。《离骚》又自始至终贯串着诗人以理想改造现实的顽强斗争精神,当残酷的现实终于使理想破灭时,他更表示了以身殉理想的坚决意志。这些都表现了《离骚》这首长诗的浪漫主义的精神实质。同时,《离骚》又大量地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这突出地表现在诗人驰骋想象,糅合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自然现象编织幻想的境界。如关于神游一段的描写,诗人朝发苍梧,夕至县圃,他以望舒、飞廉、鸾皇、凤鸟、飘风、云霓为侍从仪仗,上叩天阍,下求佚女,想象丰富奇特,境界仿佛迷离,场面宏伟壮丽,有力地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的精神。此外,诗人也常常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事物的特征。如关于诗人品格的描写:“熙木根以结苣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丽丽。”“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惟昭质其犹未亏。”诗人以花草冠佩象征品德,已富有优美的想象,而这种集中的夸张的描写,就把诗人的品格刻划得异常的崇高,具有了浪漫主义的特质。 《离骚》的另一艺术特色是比兴手法的广泛运用。它“依诗取兴,引类比喻”,继承了《诗经》的比兴传统,而又进一步发展了它。《诗经》的比兴大都比较单纯,用以起兴和比喻的事物还是独立存在的客

体;《离骚》的比兴却与所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具有象征的性质。如上述以香草象征诗人的高洁便是。其次,《诗经》中的比兴往往只是一首诗中的片断,《离骚》则在长篇巨制中以系统的一个接一个的比兴表现了它的内容。如诗人自比为女子,由此出发,他以男女关系比君臣关系;以众女妒美比群小嫉贤;以求媒比求通楚王的人;以婚约比君臣遇合。其他方面亦多用比喻,如以驾车马比治理国家,以规矩绳墨比国家法度等。比兴手法的运用,使全诗显得生动形象,丰富多采。抒情诗一般篇幅短小,没有故事情节。《离骚》不只篇幅宏伟,而且由于前一部分是在诗人大半生历史发展的广阔背景上展开抒情,后一部分又编造了女须劝告、陈辞重华、灵氛占卜、巫咸降神、神游天上等一系列幻境,便使它具有了故事情节的成分。这种内容和结构上的特点,就是波澜起伏,百转千回,看看似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转眼却又出现一个新的境界。这样就把诗人长期的斗争经历和复杂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离骚》的形式来自民间,但在诗人手中有了很大发展。他一面采用民歌的形式,一面又汲取了散文的笔法,把诗句加长,构成巨篇,既有利于包纳丰富的内容,又有力地表现了奔腾澎湃的感情。《离骚》基本上是四句为一章,字数不等,亦多偶句,形成了错落中见整齐,整齐中又富有变化的特点。《离骚》的语言十分精炼,并大量地吸收了楚国的方言,虚字也运用得十分灵活,又常以状词冠于句首,造句也颇有特点。此外,《离骚》除了诗人内心独白外,还设为主客问答,又有大段的铺张描写,绘声绘色,对后来辞赋有很大影响。所有这些也都表现了《离骚》的艺术特点与成就。

《离骚》(节选)赏析

《离骚》(节选)赏析王书云学习目的 1.学习屈原的爱国热忱、坚强意志和高洁品格。 2.了解《离骚》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学习重点 1.? 体味《离骚》的抒情主人公的爱国精神、斗争意志和高洁的人格。 2.? 认识《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3.? 掌握《离骚》的比兴手法。学习难点 1.? 阅读和理解课文。 2. 浪漫主义特色思考练习题目屈原的人格美在何处 ,它有什么现实意义的浪漫主义手法是如何表现的本文的“比”“兴”手法意义何在 * * 阅读与理解: 1.《离骚》简介:《离骚》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诗歌,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是一篇自序性的抒情诗。《离骚》又是楚辞的代表作,人称楚辞为“骚体”或“骚”。“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是一种具有楚文化特征的新诗体。以六言、七言为主,长短参差、灵活多变,多用语气词“兮”。汉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楚辞》。于是《楚辞》又成为《诗经》之后的另一部诗歌总集。题目“离骚”二字,原是楚国民歌乐曲名,即“牢骚”、“牢愁”的音转;它又含有遭遇忧患、内心抑郁不平的意思。司马迁认为是“离忧”,班固认为是“遭忧”,王逸理解为“别愁”。《离骚》全篇可分三层意思:第一层写诗人的身世、品质、抱负、与楚王和谄人的矛盾及矢志不渝的斗志;第二层写诗人对“美政”理想的追求和追求的失败。并对不见容于君,不受知于世,感到难以忍受的苦闷;第三层写诗人想出国远游,寻求实现抱负的机会,却终于不肯背离祖国,准备以身殉国。 2.译文(节选部分):我是高阳帝的后代呀,我尊敬的父亲名叫伯庸。在寅年的正月啊,寅庚日我降生到人间。父亲端相我初生时的气度啊,便赐给我一个美好的名字。给我取名叫正则啊,给我的字叫灵均。我有许多内在的美质啊,又加之以美好的仪态。我把江离和辟芷披在身上啊,把芬芳的秋兰结成佩饰戴在腰间。时光象水流一样快呀,只恐年岁不等我。早晨到高坡去摘取木兰啊,晚上到沙洲去摘取宿莽。时光飞逝不会久留啊,春秋四季频繁地更替。看见草木如此凋零啊,担心美人转眼到了暮年。楚王为何不趁年轻抛弃秽政?为什么不把这种法度改变?楚王如肯委任贤臣啊,我愿做先驱前来探路。昔日三王德行醇正啊,那一定是群贤荟萃的地方。岂但把蕙芷结成佩饰?申椒和菌桂也戴在身上。那唐尧和虞舜光明正大啊,遵循正道前途无量。夏桀、商纣何等猖狂恣肆,走上斜路而寸步难行。那结党营私的贵族苟且偷安,把楚王

离骚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离骚》(《离骚》篇名地意义,司马迁引淮南王说:“离骚者,犹离忧也.”班固解为遭忧,王逸解为别愁,二说虽不同,但都可以讲通)是屈原地代表作品,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地抒情诗,也是一篇光耀千古地浪漫主义杰作. 诗人写作《离骚》时已经度过了大半生.他为了实现政治理想,不断遭到腐朽地贵族集团地排挤和打击,这时已经再被放逐,到了救国无路地地步;而楚国也由一个颇有希望地国家,被弄到了濒临危亡地绝境.诗人瞻前顾后,感慨万分,他把坚持奋斗而不能实现爱国理想地沉痛感情,熔成了这篇激动人心地诗歌.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离骚》对诗人地理想有清楚地完整地表现.在七雄纷争、各国存亡处于紧要关头地战国时代,诗人地理想就是把祖国推上富强地道路,甚至由它来统一中国.他列举历史上兴国地圣君和乱亡地昏君,希望楚王以“遵道得路”地尧舜为榜样,以“捷径窘步”地桀纣为戒鉴,把楚国建设成为强大地国家.不仅如此.处于当时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地大变革时期,诗人为了真正达到这一目地,还突破了贵族阶级地局限,反映了新兴阶级地政治要求,提出了革新政治地主张:“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所谓“举贤而授能”,即不分贵贱选用贤能来治理国家;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即修明法度,严格按法度办事.这是与维护贵族特权地世袭制度和“背法度而心治”地原则针锋相对地.可以说,祖国地富强是诗人理想地目标,进行政治革新则是达到这一目标地手段.他地爱国主义精神是与追求进步政治地精神紧紧结合在一起地.这既说明了诗人思想地进步性,也说明了他地爱国理想地深刻性与人民性.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离骚》地基本内容就是表现诗人对实现这一崇高理想地热烈追求和不懈地斗争.全诗可分为前后两部分.从篇首到“岂余心之可惩”为前一部分;从“女须之婵缓兮”到篇末为后一部分.前一部分是诗人对已往历史地回溯.他叙述了家世出身、生辰名字,以及辅助楚王进行政治改革地斗争.诗人从早年起就汲汲自修,锻炼品质和才能,并决心把这一切献给祖国地富强事业.他对楚王说:“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但是诗人这一热爱祖国和人民地愿望,却因为触犯了贵族集团地利益,招来了重重地迫害和打击.贵族群小向他围攻,极尽诬蔑诽谤之能事;楚王听信谗言,不仅不信任他,反而放逐了他;他为实现理想而苦心培植地人才也变质了.当诗人回顾到这些,想到自己地理想遭到破坏,祖国地命运岌岌可危,便抑止不住满腔愤怒地感情,向腐朽反动势力进行了猛烈地抨击.他痛斥贵族群小“竞进以贪婪”,“兴心而嫉妒”,“面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指出他们蝇营狗苟,把祖国引向危亡地绝境:“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他怨恨楚王地昏庸,不辨忠邪:“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齐怒.”他还大胆地指责楚王反复无常:“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对人才地变质,诗人也表示了深深地惋叹:“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但是诗人并没有被这种沉重地感情压倒,也决不向反动势力屈服,他宁肯承担迫害,也不变志从俗:“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他深信自己地正确,要永远坚持自己地道路,忠于理想:“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离骚》后一部分是描写诗人对未来道路地探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人被腐朽地贵族集团排斥在现实地政治生活之外,他苦闷彷徨地面对着未来,究竟选择什么样地道路呢?首先,女须劝他不要“博謇好修”,应该明哲保身.但诗人通过向重华陈辞,分析了往古兴亡地历史,证明了自己态度地正确,否定了这种消极逃避地道路.于是,追求实现理想地强烈愿望,使他升腾到了天上.

《离骚》比兴象征手法艺术特色

《离骚》比兴象征手法艺术特色 摘要:《离骚》是屈原倾注整个生命写作而成的伟大政治抒情诗篇, 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自叙性浪漫主义诗歌珍品。自《离骚》问世以来, 一直震古烁今, 以其闲深的思想力量和巨大的艺术力量拨动着亿万读者的心弦, 陶冶着亿万读者的灵魂, 成为哺育我们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情操的传统教材。《离骚》之所以历久不衰, 永远闪耀着不灭的光辉, 其根本原因在于它的爱国主义政治主题与积极浪漫主义艺术的完美结合, 而《离骚》积极浪漫主义艺术的特点之一则在比兴象征手法的大量运用,本文就这一方面作一些综合性论述。 关键词:《离骚》、比兴象征、广泛性、多样性、深刻性 运用的广泛性 《离骚》比兴象征艺术的第一个特征在于运用的广泛性。在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诗经》中, 比兴手法即已为众多的民间歌手所采用。然而, 将比较单纯的比兴手法发展为高超的比兴象征艺术, 更广泛地将其运用于艺术形象的塑造与政治主题的表达,使之呈现出丰繁复杂、异采多姿的面貌,则是诗人屈原的伟大创造。综观《离骚》, 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结论: 诗篇几乎以90 % 的篇幅大量地运用了比兴象征艺术。凡自然界的日月星辰、风云雷电, 神话传说中的蚝龙凤凰, 王母佚女, 古代的先王圣哲, 昏君侯臣, 楚地的香草异卉、恶草臭木, 无一不根据诗篇政治性主题的表达与诗人浩荡激情倾泻的需要, 被驱遣于作者的笔端, 构成为一条五光十色、异彩纷呈的比兴象征画廊。在作品中, 诗人既将比兴象征艺术运用于对现实世界的描摹, 又将比兴象征艺术运用于对未来道路的探索, 既以之写自然, 又以之写社会, 既以之写天地, 又以之写鬼神, 既以之写物, 又以之写人, 既以之写实, 又以之写虚。 众所周知, 文学艺术的特质是形象。政治抒情诗的特质则是在激烈的现实政治斗争的旋涡中塑造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因此, 在《离骚》中, 诗人屈原集中笔力着重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 而为了使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 诗人便广泛运用了比兴象征艺术, 进行铺叙描写。假如说, 《诗经》的比兴手法还只是比兴艺术的朴素形态, 只是感物而发, 由彼及此, 或以彼喻此, 那么, 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的比兴艺术则比中有兴, 兴中有比, 合而为一, 寄托深远, 意在言外, 丰富多彩, 是它发展的高级形争态。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广泛地运用了比兴象征艺术, 以一系列彼此衔接的比兴象征形分象表现了作品的深广内容, 从而使全诗熠熠生辉, 令人目不暇接, 百读不倦! 表达的多样性。 《离骚》的比兴象征艺术还具有表达方式多样性的特色。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指出《离骚》的比兴象征艺术大略有下列四种方式:以古比今(咏史)、以仙比俗(游汕)、以男女比君臣 (艳情)、以物比人 ( 咏物 ) 。关于诗篇比兴象征艺术方式的多样性, 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异物同喻,诗人选取不同的喻体, 对本体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描摹形容。另一类是同物异喻,即喻体只有一个, 而本体各异。正由于诗人在比兴象征艺术的驾驭上做到了异物同喻, 同物异喻, 诗篇更显委婉有致, 摇曳多姿。

《离骚》的评价

《离骚》的评价 《》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诗人鲜明的个性光辉,这在中国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离骚》的创作,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采取铺张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诗中又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所谓“《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灵修美人以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王逸《楚辞章句》),说的就是这一艺术特色。而且其中的比喻,并不仅仅停留在个别事物的类比上,还体现于整个形象体系的构思中,因而又含有整体上的象征意义。《离骚》在语言形式上,突破了《》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句和十字句,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统篇隔句句尾用“兮”字,句中则往往配以“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也有全句不用虚字的。这种新的表现形式,为《诗经》以后兴起的骚体文学奠定了基础。 《离骚》中又多用对偶。据统计,全篇对句在百句以上;并已出现了错综对,如“固时俗之工巧兮,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在一句中,还往往以双声配双声,叠韵配叠韵,前者如“郁邑而兮”,后者如“聊逍遥以相羊”,等等。这就形成了《离骚》的在错落中见整齐,在整齐中又富于变化的特点,读来节奏谐和,音调抑扬,具有一种起伏回、一唱三叹的'韵致。同时,《离骚》又大量运用楚地的方言词汇,如“”、“”、“莽”、“冯”、“羌”、“”、“”、“阖”等,并常将状词冠于句首,带有浓厚的南国情调和地方特色。诗中对形容词的使用也十分恰切并具有新意,如写云霓腾之貌,“岌岌”喻高冠耸然之势,“蜿蜿” 状神龙游动之态,都可谓循声得貌,曲尽其妙。《离骚》在艺术上取得的高度成就,与它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光照千古的绝唱,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曾赞之为“逸响伟辞,卓绝一世”(《汉文学史纲要》),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离骚》的艺术成就

《离骚》的艺术成就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是一篇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它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造诣和独特 的风格。它的艺术特色和艺术成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创文人鲜明个性的创作 楚辞出现以前,中国诗歌还基本上属于群性的创作,一般说来,它们内容比较单纯,句式和 篇幅也比较短,特别由于是群众创作,因而还缺少全面反映诗人性格的作品。何其芳在〈〈屈 原和他的作品〉〉一文中曾评论说:“《诗经》中也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作品,不能说那些 作品没有作者个性的闪耀,但像屈原这样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和热情以至整个生命在他的 作品上打上了异常鲜明的个性的烙印的人,却还没有。”屈原出现以后,中国文学史上才出现 了伟大诗人的名字,出现了集中反映诗人全部思想感情和个性的诗篇。屈原的〈〈离骚〉〉塑 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这篇富有个性的诗篇,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爱国 激情,具有崇高政治理想和峻洁人格的庄严而伟大的诗人形象。 (二)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离骚》是一篇积极浪漫主义作品。它吸收和发展了古代人民口头创作——古代神话的 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它不是按照现实的本来样子去描写现实,而 是更多的表现作者由于社会现实的刺激而迸发出来的激情,表现作者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和反抗 现实的叛逆精神。而屈原伟大作品《离骚》正具有这样一些显著特征。离骚的前半部分, 着重与诗人对于自己经历和遭遇的描写,但湿润在表现手法并不是完全实写的,而是把自己生 活上的经历和感情升华为一种善与恶,美与丑,光明与黑暗的不可调和的斗争,以新奇的比喻 ,夸张的描写,表现善与美的崇高,恶与丑的卑鄙龌龊,表现了光明与黑暗的势不两立,从而 把一个时代的面貌整个呈现出来,启发人的认识,给人以正确的爱憎,激励人的心灵。在后半 部分,诗人更完全采用幻想的形式,虚构的意境,写出了他的深刻的内心世界。诗中用上天下 地描写,希望和失望的回旋反复,尽情地吐露了诗人的郁闷,表现了湿润周围环境的黑暗和冰

(苏教版)《离骚》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离骚》教案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了解屈原诗中的“香草”“美人”表达自己的政治 理想及人格节操。 3、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丰富的想像、形象的描述。 4、掌握文言诗词、虚词。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3、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 的理解。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屈原及《离骚》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 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 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

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 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 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 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 、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 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 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 ,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的作 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 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 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 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 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 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 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

离骚教学设计一等奖

离骚教学设计一等奖 2015-12-1816:3513435次 共3课时 5离骚高中语文人教2003课标版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标 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2重点难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感受浪漫主义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3教学过程3.1第一学时评论(0)学时重点 1、了解有关文学知识; 2、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3、诵读诗歌,把握生字词,把握骚体诗的节奏,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评论(0)学时难点 3、诵读诗歌,把握生字词,把握骚体诗的节奏,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了解背景及文学知识,整体诵读诗歌 由“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句导入课题 活动2【讲授】二、屈原及相关文学知识简介 1.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他一生的活动主要在楚怀王和 楚襄王时期。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巨大成就的爱国诗人。 1953年,他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 作为政治家的屈原,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诬陷,被楚怀王疏远,又被顷襄王放逐。屈原被流放

离骚的艺术成就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是一篇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它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造诣和独特 的风格。它的艺术特色和艺术成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创文人鲜明个性的创作 楚辞出现以前,中国诗歌还基本上属于群性的创作,一般说来,它们内容比较单纯,句式和 篇幅也比较短,特别由于是群众创作,因而还缺少全面反映诗人性格的作品。何其芳在〈〈屈 原和他的作品〉〉一文中曾评论说:“《诗经》中也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作品,不能说那些 作品没有作者个性的闪耀,但像屈原这样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和热情以至整个生命在他的 作品上打上了异常鲜明的个性的烙印的人,却还没有。”屈原出现以后,中国文学史上才出现 了伟大诗人的名字,出现了集中反映诗人全部思想感情和个性的诗篇。屈原的〈〈离骚〉〉塑 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这篇富有个性的诗篇,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爱国 激情,具有崇高政治理想和峻洁人格的庄严而伟大的诗人形象。 (二)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离骚》是一篇积极浪漫主义作品。它吸收和发展了古代人民口头创作——古代神话的 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它不是按照现实的本来样子去描写现实,而 是更多的表现作者由于社会现实的刺激而迸发出来的激情,表现作者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和反抗 现实的叛逆精神。而屈原伟大作品《离骚》正具有这样一些显著特征。离骚的前半部分, 着重与诗人对于自己经历和遭遇的描写,但湿润在表现手法并不是完全实写的,而是把自己生 活上的经历和感情升华为一种善与恶,美与丑,光明与黑暗的不可调和的斗争,以新奇的比喻 ,夸张的描写,表现善与美的崇高,恶与丑的卑鄙龌龊,表现了光明与黑暗的势不两立,从而 把一个时代的面貌整个呈现出来,启发人的认识,给人以正确的爱憎,激励人的心灵。在后半 部分,诗人更完全采用幻想的形式,虚构的意境,写出了他的深刻的内心世界。诗中用上天下 地描写,希望和失望的回旋反复,尽情地吐露了诗人的郁闷,表现了湿润周围环境的黑暗和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