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文学鉴赏试卷十七

中国文学鉴赏试卷十七

中国文学鉴赏试卷十七
中国文学鉴赏试卷十七

《中国文学鉴赏》试卷十七

1、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对《莺莺传》(《会真记》)中崔、张爱情故事作了哪些根本的改变?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以唐代元稹的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为蓝本,进行了再创造。作品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人物性格方面都突破旧格,对崔、张爱情故事作了许多根本性的改变,使西厢故事展现出全新的面貌,为王实甫《西厢记》提供了新的坚实的基础。

首先,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完全改变了《莺莺传》中的主要矛盾冲突,从而改变了剧本的主题思想。《西厢记诸宫调》以张生、莺莺、红娘(包括法聪)与老夫人、郑恒之间的矛盾冲突作为主线来展开故事,这是一种本质的矛盾冲突,是追求爱情自由的青年与封建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因此,作品完全改变视崔莺莺为“尤物”,视张生始乱终弃为“善改过”的封建观点,而以莺莺和张生在封建礼法的压力下毅然出走,终于取得自主婚姻的胜利,代替了《莺莺传》中张生抛弃崔莺莺的悲惨结局,提出了“从古到今,自是佳人合配才子”的主张,揭露了封建礼教的罪恶,歌颂了男女青年为争取婚姻自由而进行的斗争,第一次在张生、崔莺莺的爱情故事中赋予了反封建的主题思想。也正是因为如此,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积极社会意义,大大超过了一般的描写爱情与婚姻题材的许多说唱文学作品,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杰作。

其次,对《莺莺传》中的故事情节进行可大胆的改造,几个重要的关目的设置安排,使作品主题更加深刻,古时更加曲折跌宕。老夫人前后二次赖婚,是作者着力之处。《莺莺传》中,既无张生求婚,也无老夫人许婚。自然也不存在赖婚的问题,不涉及封建家长的干预。而《董西厢》改变了这一情节,通过赖婚,表现了封建势力的凶狠残酷,加深了莺莺和张生结合的积极的社会意义,赋予鲜明的反抗精神。另外,作品中“借厢”,也是董解元的再创造。作品强调了青年张生对爱情的执著以及自主婚姻的来之不易。“团圆”的结局,更是彻底改变了《莺莺传》的旧格,充分表现了莺莺和张生经过艰苦斗争,取得自主婚姻的胜利,洋溢着胜利的喜悦之情。

另外,根本改变了《莺莺传》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赋予崔、张爱情故事

的新生命。《西记厢诸宫调》对人物进行了再塑造,作品中的崔莺莺虽然依然温柔美丽,但不再是一个屈从命运、寄哀怨于诗束的柔弱女子。作者通过她对自主婚姻的执著追求,表现了她的斗争性和叛逆性格。张生,更是从一个无行负心的文人变成了一个用情专一、忠于爱情的“志诚种”,他和莺莺一道,为了共同的幸福而斗争。红娘在《莺莺传》中并不重要,而在《董西厢》中成了一个热心促成崔、张生结合的活跃人物,在她的身上体现了社会大众的愿望和爱憎。老夫人是《莺莺传》中的一个正面形象,没有很多的活动也没有突出的个性,而董解元把她作为典型的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作为崔、张的对立面,着力表现了她的世故圆滑。

总之,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大胆改造和发展了《莺莺传》,尽管还存在一些不足,但它体现了崔、张爱情故事长期在民间流传过程中广大人民的愿望,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宝库的一件珍品。

2.元杂剧是怎样形成的?

元杂剧是北方地方戏院本和宋金古典传统的诸宫调两者结合的产物。它是在综合和继承前代文艺形式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一种新型文艺样式。它并不是某一个作家发明的。中国戏曲,在唐代就已经形成了;宋杂剧、金院本较之唐代的参军戏、歌舞戏又有了新的发展。宋代杂剧不仅能演出《相如文君》、《王宗道休妻》、《李勉负心》、《崔智韬艾虎儿》这类具有曲折故事的戏剧,而且还能演出《目连救母》这样的连台本戏。为了适应当时的剧场情况,它还有一套演出的体制:先演一段寻常熟事,称之为“艳段”,相当后来的“闹台锣鼓”或“等客戏”。而后才是正杂剧,分两段;最后是“杂扮”,以调笑滑稽为主,相当于后代的“余兴”。艳段、杂扮是即兴表演的小玩意儿,不能代表宋杂剧的艺术水平;能代表宋杂剧的正是杂剧。因此在严肃场合演出时,可以无艳段,也可以无杂扮,而不可能无正杂剧。从《武林旧事》所载二百八十个“宫本杂剧看数”剧目来看,当时的戏剧常借用大曲的音乐,因此留下了大量的带有音乐标记的剧目,如《崔护六么》、《莺莺六么》、《裴少俊伊州》、《郑生遇龙女薄媚》等等。到了金代,宋杂剧更名为金院本,而且有了新的发展,这首先反映在剧目上。《辍耕录》著录的金院本目就有六百九十四种,不仅数量可观,而且从可考知内容的剧目来看,剧本题材十分丰富,剧情也十分曲折,其中许多剧目都为元杂剧所继承和改编。值得重视

的是,带大曲音乐标记的剧目大大减少,不带音乐标记的剧目大大增加,少数剧目还有采用诸宫调音乐的标记,这些都说明金院本的戏剧音乐,较之宋杂剧有一个很大的发展,而且为元杂剧的音乐构成作了有益的摸索。元杂剧普遍仿效诸宫调的组曲形式,显然是金院本戏剧音乐的发展。从戏剧行当来说,据《梦粱录》、《武林旧事》、《辍耕录》、《正音谱》、《笔花集》等书的记载,宋杂剧、金院本的行当远不止五种,除人们熟知的末泥、引戏、净、副末、装孤(或装旦)外,还有戏头、末色、净色、贴净、装外、正末、靓、狙、捷讥、鸨、猱等名色。可以这么认为,元杂剧中的行当,在宋杂剧、金院本中都早已出现了。总之,在剧目、戏剧行当、戏剧音乐、戏剧表演等方面,元杂剧显然都受到了宋杂剧、金院本的直接影响。而元杂剧的四折,则显然是宋金正杂剧两段的扩充。他们最明显的差别,也许仅仅在这一点上:金院本只有少量剧目采用诸宫调的组曲形式,而元杂剧则全效仿诸宫调的组曲形式。所以我们说元杂剧是在北方地方戏院本和宋金古典传统的诸宫调两者结合的产物。

3、元杂剧在形式上有何特点?

元杂剧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其特点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结构。元杂剧的结构以折为单位,一折相当于现代戏的一幕。一个剧本一般是四折带一个“楔子”,个别为一本五折,或一本六折。折是故事发展的自然段落,也是音乐的组织单位,折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以是一场,也可以是多场。楔子相当于过场戏,只有一、两支曲子。楔子或在剧本的开头,或在折与折之间。有的剧本无楔子,个别的也可以包含两个楔子。每折戏都包含唱、白、科三项内容。每本杂剧的末尾还有“题目”“正名”,或两句,或四句,总括全剧内容;剧本以正名的末后一句为剧本的全称。如《窦娥冤》的“题目正名”是:“秉鉴持衡廉访使,感天动地窦娥冤”。后一句就是此剧的全称。

二、音乐。杂剧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组成一套曲子。除楔子外,每折不得少于三支曲子。每折最末的曲子,照例用“煞”或“尾”作为这套乐曲的结尾。元杂剧的宫调通常用北九宫。一般来说,第一折多用仙吕宫,第二折多用南吕宫或正宫,第三折多用中吕宫或越调,第四折多用双调。同一折中的若干支曲牌,其排列顺序有一定习惯。同一折的曲词都押同一类韵,不另换韵,差不多句句都押韵,以北方音韵为准,平、上、去三声通押,入派三声。个别剧本还

有“借宫”的,但这都有严格的规定,不可随意乱借。

三、宾白。元杂剧以唱歌为主,以说白为辅,故称说白为“宾白”,简称为“白”。唱,一般用于抒情;白,一般用于叙事。说白有下列几种形式:对白——剧中人物的对话;独白——剧中人物的自言自语。独白又分为:旁白——又叫“打背供”、“背白”,假设同台演员听不见,专对观众说话;定场白——角色第一次上场时的自我介绍;带白——剧本上写作“带云”,是唱中间插入说白。

四、科。剧本中的舞台提示,大概包括三方面:动作表演的提示,如“打科”、“跪科”就属于这类提示;表情提示,如“做悲科”、“做疑怪科”就属于这类提示;舞台效果的提示,如“内做风科”、“雁叫科”就属于这类提示。

五、角色。元杂剧的角色可分为四大类:末、旦、净、杂。旦,扮剧中的女角;女主角叫正旦,此外还有副旦、贴旦、外旦、老旦、小旦、搽旦、花旦、色旦等名目。末,扮演剧中的男角;男主角叫正末,此外还有副末、冲末、大末、二末、三末、小末、外末等名目。净,以扮演刚强拧猛的人物为主,多饰男角;此外还有副净、二净等名目。杂,扮演不属于上三类的各种人物,根据扮演人物的不同,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如:孤(官员)、孛老(老头子)、卜儿(老妇)、俫儿(小孩)、邦老(强盗)、细酸(书生)、曳剌(la)(番兵)、祗从(侍从人员),等等。在元杂剧中,主唱的一般只有正旦、正末,其他角色一般只有道白。

4、元杂剧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元杂剧的繁荣,既有深远的艺术渊源,又有着特殊的社会背景。就其艺术渊源来说,元杂剧不仅直接继承了宋杂剧、金院本的艺术,而且广泛地吸取了各种表演艺术和其他姊妹艺术的丰富的艺术营养。古代的俳优活动,古代的歌舞、唐宋的大曲、法曲、传奇,宋代的诸宫调、唱赚,以至于唐诗、宋词、杂技、武术、绘画、造型艺术、地方民歌,等等,无不对元杂剧产生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可以说,元杂剧是我国肥沃的艺术土壤上开出的一朵十分鲜艳的花朵。

其繁荣的社会原因,则有下列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第一,城市经济的发展。宋代的城市经济就已相当发达。元蒙贵族进入中原后,把掠夺来的财富和括来的工匠集中于城市,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马可波罗游记》里说,当时中国城市“既大且富,商人众多,商业工艺之民,大多制造丝、武器与鞍鞯,以及各种商品”。“营业之妓女,娟好者达两万人;每日商旅及

外侨往来者,难以数计,故均应接不暇。至所有珍宝之数,更非世界上任何城市可比。”城市经济的繁荣,为戏剧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第二,社会矛盾的尖锐和民族文化的交融。元代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曾激起人民长时间的反抗。这种斗争不仅为剧本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而且激起了剧作家的创作激情,象关汉卿那样的杰出作家,就公开宣称:“一枝笔在手,敢搦孙吴兵斗!”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许多剧作家借用和改造历史题材,折光地反映了现实,表达了当时人民的愤慨和希望。作为时代风云的晴雨表,作为时代的产儿,元杂剧深深地扎根于元代社会的土壤之中。元朝作为多民族的统一的国家,国内民族的文化交融也以空前的速度在进行,少数民族的生活反映在元杂剧之中(如关汉卿的《拜月亭》,《哭存孝》,王实甫的《丽春堂》,石君宝的《紫云亭》),少数民族出身的剧作家(如李直夫等)登上了剧坛,少数民族的音乐和曲调则丰富了元杂剧的音乐。

第三,封建传统观念的松动。元代统治者虽也曾任用过一些“理学名儒”,如许衡,吴澄等人,但推行儒教的积极性远逊于前代。他们以马上得天下,始终迷信武力,而对思想统治的威力,对意识形态中的复杂斗争,还不十分敏感。作为游牧民族的奴隶主贵族,元蒙统治者虽有其落后的一面,但他们的生活礼俗却能突破封建礼教的某些禁忌。例如对封建的闺范、封建的贞操观念,他们就采取了一种不同的态度。这种思想的松动,不仅部分地解放了剧作家的思想,而且扩大了剧本表达的思想领域。从今天保留的元杂剧和元杂剧剧目来看,只要不正面抨击当时的权势者,不妆扮四大天王、十六天魔,剧作家似乎可以相当自由地驰骋自己的才力。剧作家思想束缚的一度松弛,无疑促进了元杂剧创作的繁荣。

第四,作家和人民的接近。元代长期停止科举考试,广大知识分子无进身之阶;后来虽恢复了科举制度,但如《草木子》所言,“至于科举取土,只是万分之一耳,殆不过粉饰太平之具”。广大知识分子的地位并没有因此而改变,他们始终是“儒人不如人”。知识分子地位的下降反而使他们与人民的地位靠近了,因而了解人民、同情人民,这才写出了许多优秀的剧目。而元杂剧的繁荣,又是以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作家和作品为标志。

第五,统治者对戏剧、歌舞的爱好和提倡。这虽不是元杂剧繁荣的根本原因,但我们也应该想到“上有好者,下有甚者”的规律。

5.什么叫“末本”?什么叫“旦本”?

末本、旦本是元杂剧演唱体制的名称。每本元杂剧,一般由一个主角主唱,;由正末主唱的剧本,称为“末本”;由正旦主唱的剧本,称为“旦本”。如《汉宫秋》、《李逵负荆》分别由正末扮演的汉元帝和李逵主唱,这就属于“末本”。《窦娥冤》、《救风尘》分别由正旦扮演的窦娥和赵盼儿主唱,这就属于“旦本”。

一般一个剧本中的正旦或正末始终扮演同一人物,例如《窦娥冤》中的正旦,始终扮演窦娥;《汉宫秋》中的正末,始终扮演汉元帝,但有少数剧本,正末或正旦在同一本戏的不同折里,扮演的是不同人物。例为《陈州粜米》第一折正末扮张憋古,第二、三、四折正末扮包公,《单刀会》第一折正末扮乔公,第二折正末扮司马徽,第三、四折正末扮关羽;《哭存孝》第一、二、四折,都由扮正旦的李克用妻子邓夫人主唱,而第三折却由扮正旦的莽古歹主唱;《黄粱梦》第一折由扮正末的钟离权唱,第二折由扮正末的院公唱,第三折由扮正末的樵夫唱,第四折由扮正末的邦老唱,但院公,樵夫,邦老都是权离的化身。上述例子,正旦或正末虽换了人,但仍符合正末主唱的原则,仍应称为“末本”或“旦本”。

破坏旦本、末本常例的,在元杂剧中只有少数剧本,如《张羽煮海》第一、二、四折由正旦唱,第三折却由正末唱;《西厢记》第二本共五折戏,前三折分明由莺莺、惠明、红娘主唱,第四、五折又由莺莺主唱。这都属于变例,表现了作者的创新精神。

6、什么叫做“楔子”?

楔子原指木工用来塞紧器具的隙缝或头榫的木片。元杂剧中的楔子是四折以外的过场戏。其作用是:(一)或用来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委,以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剧情或剧中人物。这类楔子常安排在剧本的开头。如《窦娥冤》开头的楔子,为了介绍窦娥的悲惨身世,先选择“送女”作为悲剧的序幕,一开始便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罪恶是造成窦娥悲剧命运的根源,同时也为后来窦娥反抗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二)或用来联系前后剧情,以严密剧本的结构,使不留下漏洞。这类楔子常安排在折与折之间,如《神奴儿》的楔子就安排在第一折、第二折之间,既交待了李德义作案过程,又为案件的勘破留下了一个伏笔。

元杂剧的楔子一般都很短,所以不用套曲,只用一、二支单曲。《庄周梦》楔子用三支单曲,算是多的了。只有《西厢记》第二本开头的楔子,用了【正宫

?端正好】套曲,共有十一支曲子,实际上等于一折戏;所以后世把它作为单独的折子戏,叫做《惠明下书》,而且常在舞台演出。但这是仅见的特例,或者说是《西厢记》的创新。

7、元杂剧的唱有何特点?

其特点表现在唱法、唱词两个方面:

(一)唱法的特点:1、一般由一人主唱;2、先白后唱;3、唱的中间可以插入说白。前两点,使它区别于南戏和传奇;后一点,使它区别于诸宫调。

(二) 唱词的特点:1、全剧四折,用四个不同宫调的组曲;2、每折的唱词一般一韵到底,平、上、去三声通押,入派三声;3、全用北曲;4、可以加入“衬字”、“增句”;5、韵脚很密,有的甚至句句押韵;6、多用元代北方地区流行的口语,如“村少漾势”(意即粗鲁)、“方头不律”(指为人正直),被评论家称为有“蒜酪味”;7、具有很强的音乐性、抒情性和文学性;8、很重视语言的个性化,决不是千人一腔;9、许多优秀剧本的唱词,常常将口语与诗词、经史、稗官野乘的词句,熔于一炉,做到“雅俗兼收,串合无痕”,形成一种区别于诗词的却富有表现力的文学语言。

8、何谓“曲白相生”?

戏曲的曲与白虽有分工(白常用于叙事,曲常用以抒情),但这种分工决不绝对的。它们在剧本中构成统一的艺术整体,彼此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呼应;有时由白引出曲,这叫“白生曲”;有时由曲引出白,这叫做“曲生白”;白生曲,曲生白,循环不已,这就叫“曲白相生”。

例如《西厢记?长亭送别》开头有莺莺的白:“……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引出了【端正好】,【滚秀球】这两支写“暮秋天气”和伤离怨别的曲子,这就是“白生曲”;而【滚秀球】中“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谁恨知”这几句唱词,引出红娘看莺莺,问莺莺“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这就叫做“曲生白”。整折戏就这么白生曲,又曲生白,循环不已,这就叫做“曲白相生”。

9、关汉卿的剧作在思想上与艺术上有何特色?

关汉卿是我国最伟大的剧作家。他一共写过六十多个剧本。从他现存的剧作来看,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就思想内容来看,其剧作可

分为三类:一类是反映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揭露统治者的贪残、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的公案戏,如《窦娥冤》、《蝴蝶梦》、《鲁斋郎》等;一类是描写妇女尤其下层妇女的生活和斗争,突出表现她们在斗争中的机智和勇敢,表现她们对生活理想的追求的,如《救风尘》、《金钱池》、《望江亭》、《拜月亭》等;一类是歌颂英雄人物的历史戏,如《单刀会》。上三类戏题材虽异,主旨亦不相同,但具有一些共同特点:(1)突出正面人物的坚强性格和斗争精神,表现了生活的乐观精神和大无畏的气魄;(2)对压迫者表现了极大的鄙视和痛恨,并充分显示了他们外强中干的本质;(3)对被压迫者的深切同情,这种同情不是居高临下的悲天悯人,而是在同情之中饱含着爱与敬,因而这种同情使人感到十分亲切。

在艺术上,关剧有这样一些显著特色:(1)采用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他用现实主义的精神来表现社会生活,揭露社会矛盾。但在黑暗现实的面前,他没有悲观失望的情绪。他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看到了理想。他在正面人物身上,常集中了人民的智慧和美德,闪烁着理想的光辉;在处理戏剧矛盾冲突时,并没有把敌人写得如何强大,而是常常采用滑稽多智的情节、浪漫主义的手法,使这些坏蛋遭到可耻的失败,有着浓厚的幽默感和浪漫气息。(2)具有“当行”、“本色”的特点。他的戏剧情节、戏剧场面、戏剧语言,都给演员提供了广阔的表演空间,剧本很适于舞台演出。在关剧中,情节的进展自然而有层次,人物和事件的安排都处处有戏。甚至剧中次要人物的出场,都是不可或缺的。如《窦娥冤》中赛卢医的三次出场,都在故事情节发展的环节上起着衔接的作用。又如《拜月亭》全剧四折,把广阔的生活图景和丰富的故事情节集中在错认、旅店、拜月、团圆四个场面之中,表现了作者高度的剪裁本领。关剧的场面安排集中、紧凑、富有典型性;一方面能从不同人物的处境出发,展开冲突,引向高潮;另一方面又巧设悬念,变化多端,使人不能预测其发展。关剧的语言,自然、真切,不重藻饰,但富有表现力,富有个性化,有一种“天然去雕饰”的朴素美,达到了“人习其方言,事肖其本色,境无旁溢,语无外假”的炉火纯青的地步。(3)善于塑造各种各样的典型人物。在他的笔下,剧中人物大多数个性鲜明,血肉饱满,有很强的概括力和典型性。他常把人物放在强烈的戏剧冲突中去迸发其性格火花,给人们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他很重视典型性格与典型环境的内在联系,例如窦娥的反抗性格就和她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环境有着必然的联

系。同样,谭记儿、赵盼儿、王瑞兰的性格,都是典型环境的产物。(4)艺术上的多面手。他写作的悲剧、喜剧、历史剧都有很高的成就,但他尤其是喜剧的天才。他的各类剧本中,都包含了很丰富的喜剧因素,都具有“滑稽多智”的喜剧特色。喜剧《望江亭》、《救风尘》固然为此;就是悲剧《窦娥冤》里也有许多耐人寻味的喜剧场景。关善于提炼生活中的喜剧因素,甚至能把悲剧性的内涵以喜剧的形式表现出来。如窦娥的婆婆白发苍苍又准备做新娘,窦娥对此尽情地揶揄,嘲讽。这的确是一副充满心酸的讽刺画面。而迫使她这样的是恶棍及孽生恶棍的那个万恶社会。由于掺进了这类喜剧色彩,就使悲剧色彩衬得更浓了。

10、为什么说窦娥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

《窦娥冤》是感天动地的大悲剧,“即列之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王国维《宋元戏曲史》)

剧中女主角窦娥是在苦水里泡大的。她的一生是悲惨的一生。她三岁丧母,七岁别父。为了给父亲抵债,作了蔡婆婆的童养媳。好容易熬到十七岁,与丈夫成婚,可是三年后丈夫又不幸死去。剩下婆媳二人,相依为命。她本想就这样安安静静地度过这一生,万没有料想到流氓张驴儿父子突然闯进了她的宁静的家庭。从此张驴儿要霸占她,霸占不成便坑害她,最后“官吏每无心正法”,受害者反被官府杀害。对窦娥来说,可谓“没趣一齐来”,封建社会妇女所遭受的种种不幸,几乎全聚集在她一人身上。她的命运的确是很有典型性的。透过她的毕生遭遇,我们可以看清元代社会的种种罪恶。正是这许多罪恶的势力,联合在一起,对付这个弱者,制造了惨绝人寰的悲剧。从这个意义来说,窦娥的悲剧有着深刻的时代根源,决不是个人的偶然的不幸,而是一个悲剧时代的典型悲剧。

高利贷猖獗,流氓横行,知识分子穷困潦倒、被逼得鬻儿卖女,官吏贪赃枉法、草菅人命,这些在元代社会都司空见惯。冤狱遍天下,无辜人民惨遭杀害,这在元朝更是家常便饭。仅元成宗大德七年,查出来的冤狱就有5176宗。可见,窦娥的屈死概括了元代无数下层人民悲惨命运,从这个意义来说,窦娥的悲剧自然也应当说是社会的悲剧。

窦娥是不幸的,但她决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无数的灾难磨练了她,形成了她的善良而又富有反抗的性格。她的行动,是符合“压迫愈盛,反抗愈烈”这一社会规律的。当黑暗势力来袭,她并不屈服;就是一直到死,她也并没有屈服。

倒是这些压迫拨亮了她的眼睛,使她破除了对官府的幻想,使她对天地神灵产生了怀疑,而获得了更高觉悟。窦娥的悲剧不仅使人感到悲苦、悲哀,更使人感到悲愤。它揭示了生活的本质,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基本特征,从这个角度说,这个悲剧更应当说是社会悲剧。

11、王实甫的《西厢记》在哪些方面与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不同。

张生与莺莺的爱情故事,在“董西厢”中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本书已有专题论述)。“王西厢”不仅将这一故事戏剧化,搬上了杂剧舞台,而且在思想上、艺术上也有了新的发展,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王西厢”所展开的矛盾冲突,以及通过这一冲突所表达的主题,虽然和“董西厢”是一脉相承的,但矛盾冲突更加激烈,主题思想也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在“董西厢”中,作为矛盾冲突一方的封建统治势力的代表老夫人,在她身上体现的封建本质并不是那么鲜明的;例如她并没有露骨地赖婚,也没有主动地逼试。而作为冲突的另一方面的莺莺和张生,他俩的叛逆和反抗也是很有限度的。特别是莺莺,只是在张生病染沉痼并探望了他以后,也就是在很晚以后,她才毅然决然地走向了公开叛逆的道路;而在此之前,她基本上还是以贞静自保的封建意识来压抑自己的真实感情的。因此,这就不能影响到作品所展示的封建统治者和叛逆都的矛盾性质以及矛盾冲突的程度,进而影响到作品反封建思想的深度。“王西厢”正面弥补了“董西厢”的缺憾和不足。一方面加强了老夫人作为封建礼教统治者的形象,更多地赋予她以专制、权诈、虚伪、机变等性格征,赋予她更典型封建主义本质;另一方面,则又突出了莺莺和张生这两个封建礼教叛逆者的形象,赋予他俩以更多、更强烈的叛逆性和反抗性。这样,不仅矛盾的性质更加鲜明了,而且冲突的程度也愈加深刻和突出了。

(2)“王西厢”删改了“董西厢”中有损人物性格发展逻辑的细节和情节,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合理。如张生跳墙赴约,遭到变卦了的莺莺拒绝之后,“董西厢”写张生要求与红娘权作夫妻,使人感到这个人物轻佻,而不是什么“志诚种”,这不仅有损于这个人物,也有损于作品的主题。“王西厢”删去这类败笔。

(3)“王西厢”把“董西厢”中的重要人物法聪率众僧与孙飞虎作战场面删掉了,使戏剧冲突更加集中,有利于集中写好主要人物,突出主要矛盾。

(4)“王西厢”在“董西厢”所提供的人物性格的基础上,对红娘的基本性

格特征的每一个方面都作了充实和加强,因而红娘这个形象更加丰富,更有立体感。例如赖简一节,“董西厢”写张生应约来时,是红娘先让张生少待;连曰:“容妾报之,容妾报之!”突然红娘奔至,又连曰:“至矣,至矣!”这里,心急慌乱的红娘未免过于鲁莽粗心,把自己暴露在一场理应只该当事人双方得知的幽会里,因而召来了莺莺的赖简之变。“王西厢”笔下的红娘在此事件里则要细心聪明得多:红娘陪莺莺来至庭院后,借口去“看一看”角门,走开了;后在角门上碰上张生,特别嘱咐他:“你休从门里去,只道我使你来。你跳过这墙去。”莺、张相见时,她压根儿就未搅和,只是蹑足潜踪在暗处悄听。莺莺虽然照样赖简,但这不是红娘的过错,而是旧的教养使莺莺还一时难以突破“心防”。经过这样改写,红娘才真不愧为红娘,而不是个冒失鬼。

(5)在文学语言上,“王西厢”无疑胜过“董西厢”,不仅漏洞、败笔少了,而且更性格化了。“王西厢”既吸收了民间艺术中有生命的口语,又巧妙地熔铸了诗词中的诗剧语言,形成了“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

12.王实甫《西厢记》在艺术上有何突出成就?

元朝贾仲明在吊王实甫的《凌波仙》曲中称赞说:“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对《西厢记》作了高度评价。这不仅因为它具有丰富的思想性,他的着眼点恐怕更主要的还在于它的突出的艺术成就:

(1)富有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严谨合理的情节结构。剧中以老夫人为一方,以张生、莺莺、红娘为另一方而展开的维护和反抗封建婚姻制度的斗争,是整个戏的主要矛盾冲突。从老夫人方面讲,她许婚——赖婚——再度许婚——逼婚——再度赖婚,真实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波澜起伏,跌宕多姿。从张生、莺莺方面讲,他们钟情——追求——失望——相爱——挫折——团圆,同样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使读者与观众时常关切他们的命运,使人看了欲罢不能。“王西厢”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它深刻地写出了两个营垒之间的冲突,而且在于它以生动细腻的笔触,写出了同一营垒内部的受基本矛盾制约而展开的人物之间的性格冲突,因而使整部作品更显得错综复杂、妙趣横生。剧中所写的莺莺与红娘之间、莺莺与张生之间、红娘与张生之间的矛盾,决不是“误会法”的产物,而是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通过这种冲突,不仅写出了他们的不同的教养、不同性格、不同的生活道路,而且折光地反映了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在青年男

女之间所造成的距离、隔膜、猜疑和防范,反映了封建势力对青年男女自由爱情的禁锢。

《西厢记》全剧五本二十一折,结构空前宏大,但无明人传奇那种拖沓松弛的毛病。作者善于把各种矛盾组织成一个艺术整体。剧中没有可删的闲笔,没有多余人物;每一个人物和事件都牵动着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线索,所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牵一发而动全身。全剧的情节安排,张弛交替,悲喜相生,有时出入意表,却又在情理之中,造成了生动活泼的喜剧情节和宏伟严谨的艺术结构。

(2)采用了多种手法对人物心理进行了精雕细刻的描写,不仅写出了很有心理深度的丰满的人物性格,塑造了不朽的典型,而且表现了人物性格成长的历史,含蕴着十分丰富的历史生活的内容。

(3)高度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不管是唱词还是道白,人物的语言都能让人闻其声而知其人。以唱词来看,张生的唱词爽朗、热烈,莺莺唱词典雅、深沉,红娘的唱词天真、泼辣,无一不肖似人物的性格。

(4)优美旖旎的诗剧风格。“王西厢”作为一部喜剧作品,还继承了诸宫调“董西厢”叙事、抒情和写景三者有机统一的艺术特色,自始至终洋溢着浓郁的抒情诗意,堪称为我国古典戏剧中一部最有代表性的诗剧。明代戏剧家朱权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才情发越,自是卢、骆艳歌、温、韦丽句,恐将来永传,竟在彼不在此”;并说“王西厢”“主韵度风神,太白之诗也”。这都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王西厢”作为一部优美旖旎的诗剧的艺术特色。

13.王实甫《西厢记》在艺术形式上有哪些新的创造?

其创造性突出地表现在这些方面:

(1)突破元杂剧用一本四折带个楔子来表演戏剧故事的局限,而用五本二十一折来描写一个情节曲折、人物众多的戏剧故事,使形式适合内容,而不削足适履。

(2)部分地突破了元杂剧旦本、末本的局限,有的不限于一人主唱,张生、红娘、莺莺都有主唱的折子,也有两人对唱或三人分唱的折子。

(3)一般元杂剧在一个剧本里只塑造一两个人物,《西厢记》则成功地塑造

了众多的人物,其主要人物更是精雕细刻。

(4)把剧与诗高度地结合起来。

14.白朴的《梧桐雨》杂剧在题材的处理上与白居易的《长恨歌》有何不同?白朴的这种处理客观上产生了什么效果?

白朴的《梧桐雨》杂剧主要是根据白居易的《长恨歌》再创造的。但在题材的处理上与白居易的《长恨歌》有两点不同。

第一、白居易笔下的李杨爱情不涉及男女秽事,显得很纯洁;白朴在杂剧中增加了有关李杨宫廷艳史的交待和描写,对这些进行了欣赏性的揭露。唐明皇夺儿媳为妃子和杨贵妃与安禄山的私情如两个赘瘤,破坏了爱情机体的纯洁,因而这种同情和前边的揭露显得矛盾。这一题材处理上的失误给作品带来致命伤,使全局就总体面言只以文采取胜而缺乏思想的光华。

第二、删去了《长恨歌》结尾临邛道士“上穷碧落下黄泉”为唐明皇寻觅太真仙子,太真仙子托道士给唐明皇捎回爱情信物的浪漫主义笔墨,而以唐明皇思念杨贵妃成梦,醒来只听雨打梧桐,更添愁闷结束全剧。对这一题材处理上的变动,作者用整个第四折来完成。

在《梧桐雨》第四折中,作者反复渲染唐玄宗思念杨贵妃的迷惘状态,展开了细致的心理描写,使作品在深沉的悲剧气氛中结束。虽然这种心理描写不少地方都表现了李隆基对过去豪华风流,沉湎声色的帝王生活的缅怀,如他哭太真妃遗像时只想到:“虽然是快染能描,画不出沉香亭畔迴鸾舞,花萼楼前上马娇,一段儿妖娆。”(见[滚绣球])另外还有“常记得碧梧桐阴下立,红牙筯手中敲,他笑整缕金衣,舞按霓裳乐。”至于“见芙蓉怀媚脸,遇杨柳忆细腰,依旧的两般儿点缀上阳宫”更是把肮脏的生活当宝贝来追忆,使人觉得他除了面对爱妃遗像“雨泪嚎咷”,“泪染龙袍”外,早已不配有什么好希望。

但是,第四折的曲辞能把人物的心理刻划和写景,抒情结合起来,辞句清缓,意境苍凉。如唐明皇在梦中同杨贵妃刚得欢会,却被窗外“梧桐雨”惊醒,他感到雨打梧桐叶的声音似“珍珠落”;拟“笙歌闹”;似“寒泉瀑”;似“征鼙操”一系列形象的比喻构成他的多半生生活的艺术回顾,把眼前景和心中事联系起来,使他感到:“这雨一阵阵打梧桐叶凋,一点点滴人心碎了。”此时,这位“退君谢位”的迟暮老人,真象一株秋夜风雨中的落叶梧桐,无怪他要叫喊“兀的不

恼杀人也么哥!兀的不恼杀人也么哥!”(以上引文,均见[叼叼令]),[倘秀才]二曲)。这两支曲子,写尽此时此景中的唐明皇悔恨交加,懊恼不已的心境。

正因为这种悔恨交加,懊恼不已的心境,又面对想修一座杨妃庙也不能如愿的现实,这个曾经致唐中兴,颇有作为的一代君王更清醒些了。第三折马嵬兵变时闪过的“可知道陈后主遭着杀伐,皆因唱后庭花。”(见[风入松]曲)的忏悔又在他心头荡漾,他终于唱出了一支难得的[滚绣球]:“长生殿那一宵,转迴廊说誓约,不合对梧桐并肩斜靠,尽言词絮絮叨叨。沉香亭那一朝,按裳霓舞六么,红牙筯击成腔调,乱宫商闹闹炒炒(吵吵)。是兀那当时欢会,载排下今日凄凉,厮辏着暗地量度。”唐明皇未能以政治力量庇护长生殿的誓约,也未能因牺牲爱情而保住皇帝的宝座,在权柄和爱情两失的苦闷彷徨中,他不能不想到“今日凄凉”是昔日繁华埋下的恶果,这确实是繁华阅尽后,置身于冷雨孤灯里的警觉心理,这种描写是符合历史的准确性的。尽管作者想用这种悔恨的痛苦来净化前期爱情的目的基本上没有达到;但这样来处理题材及为这种处理服务的成功的心理描写却使爱情的不幸始终贯穿于唐明皇的政治悲剧中。在客观上可以使读者和观众认识到:杨、李爱情的失败是由于政治腐败,而政治的失败又源于荒唐的爱情。这种认识上的客观的效果显然具有积极意义。

15.白朴的《墙头马上》是怎样歌颂妇女的反抗精神的?

白朴的《墙头马上》在尖锐的戏剧冲突中塑造了李千金这样一个封建叛逆者的形象,用以歌颂妇女的反抗精神。

李千金这个人物的时代真实性,是植根在元代市民阶层思想意识发展的基础上的。她虽为高级武官家的小姐,实际上作者赋予她更多平民色彩,因此显得特别泼辣。李千金爱上裴少俊后,来不及等待裴少俊得官后前来求娶,坚决地选择了弃家私奔的道路。两人在裴家后花园同居了七年,生下一双儿女。后来被裴少俊的父亲裴尚书发现,逼走了李千金,最后经过波折,夫妻重新团圆。在全部过程中,李千金一直光明磊落地维护她和裴少俊的爱情和自己行动的合理性,两次大的戏剧冲突都按着这一线索展开。

第一次是裴尚书在后花园发现了李千金,裴尚书骂她是“淫奔”,“败坏风俗”,她却理直气壮地声称,“我则是裴少俊一个”。“这因缘是天赐的”!裴少俊在他父亲的压力下写了休书,面临着一场势不均力不敌的冲突,她的处境是严峻的,但

并不畏葸。她敢指责裴尚书“毒肠狠切”,也敢嘲笑裴少俊“软揣些些。”她不知有错,也不认错;她虽然失败了,却不肯低下倔强的头。

第二次冲突发生在裴少俊状元及第不忘旧情,裴尚书年老致仕闲居,一双儿女想念母亲的情形之下。裴家三代都来请她回去做妻子,做儿媳,做母亲。但她不愿回去。还嘲笑裴少俊的“三昧手”只会写休书,按手模,当裴尚书解释说不是不喜欢她的家庭和她这个人而是不赞成“私奔”。她理直气壮地说:从古到今,“私奔”的不止我一人,那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故事还是千古佳话呢。最后还是两个孩子的哭声,纯真的母子之爱使她动心,夫妻团圆,矛盾冲突解决,全剧在李千金“怎将我墙头马上,偏输却沽酒当垆”的胜利歌声中结束。

在两次尖锐的戏剧冲突中,作者不仅描写了李千金以私奔的行为来冲击封建礼教,还着重描写了她敢于和封建礼教的维护者裴尚书当面争论。而她对丈夫的一度软弱的揶揄更衬托出她精神上的坚强,反衬出这个叛逆女性的反抗斗争,这种反抗斗争,是古代妇女反抗精神的一种生气勃勃的表现。

16、马致远的戏剧创作具有何种特色?

马致远的一生大约创作了十四种杂剧,现存七种,其中《汉宫秋》是他的代表作。从《汉宫秋》这部不朽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马致远戏剧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深刻地反映宋元时期的社会生活,尤其是反映当时北方少数民族上层统治者为争夺中原地区所制造的战争与祸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表达人民对不义战争的厌恶,对昏庸皇帝和无能大臣的批评,对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奸贼的切齿痛恨;表现作者强烈的民族思想和对故国的深切怀念。马致远戏剧的另一个特色是:他的杂剧大多描写读书人的生活,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元朝社会中这一阶层人们的理想,要求和情绪;这类杂剧全面,深刻地写出了元代社会中大多数读书人(当然也包括马致远自己)所走过的追求功名、为官作宰、归隐山林的生活道路——《荐福碑》写读书人对功名的锐意追求,但是在那个“儒人不如人”的社会里,他处处遭到摧残和迫害,痛不欲生;《黄粱梦》写读书人“看破红尘”后归隐山林的悠闲生活。这些描写的本身虽然带有相当的幻想成分,并且存在一些消极的东西,但是作者的笔头却触到了元代社会的疮疤,反映了元代特别突出的歧视读书人的社会问题。

17、马致远《汉宫秋》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它的第三折的具体描写显然与

历史事实不符、作者为什么进行了这样的艺术虚构?这折戏的戏剧语言有些什么特色?

《汉宫秋》是元杂剧的著名作品,它通过昭君和番的历史故事,表现了热爱祖国、反对屈膝投降、反对不义战争、希望民族和睦的思想,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昭君和番的故事发生在西汉时期,这一行动为汉匈两个民族的团结和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可是,自昭君出塞直至元朝初年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中,我国北方各民族之间的矛盾斗争不断发生,中原地区多次遭到少数民族奴隶主武力威胁和破环,由于这一原因,历代文人在以昭君和番的故事为题材进行文艺创作时,不断地改变这个故事的内容,加进了许多虚构的成分,用以表达当时人民的思想感情。《汉宫秋》的第三折写昭君留下汉家衣裳和投江殉国的情节,同历史事实完全符。这是因为在北宋和南宋的整个历史时期,中原地区和长江以南地区先后遭到辽、金、元等统治者的侵凌,屠杀和掳掠,人民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流离失所,社会生活陷入长期的战乱之中。作者在《汉宫秋》第三折中通过昭君留衣和投江的行为表达了当时人民强烈的民族思想和爱国精神,通过昭君的爱情生活的被破坏和她被迫离乡远嫁的屈辱反映了当时人民生活的苦难。剧中所写汉元帝和大臣们昏庸无能,正是宋朝君臣的写照,而对毛延寿的鞭挞,正反映了人民对当时的汉奸卖国贼如秦桧之流的痛恨。总而言之,作者是为了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才在历史故事中加进一些虚构成分的。

这一折的戏剧语言的特色,是它的曲词写得既通俗易懂,又文采斐然;既使用了许多俚语、俗语,如“您但提起刀枪,却早小鹿儿心头撞”,又化用了许多诗词中的句子,如“旧恩金勒短,新恨玉鞭长”,写得婉转缠绵,感人肺腑,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尤其是【梅花酒】和【收江南】两支曲子,历来脍炙人口,传诵不绝。

18、《李逵负荆》杂剧是怎样塑造水浒英雄形象的?

《李逵负荆》是一部著名的元人杂剧,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所塑造的李逵和宋江等“水浒”英雄的形象,对后来的小说《水浒传》和明清时期的水浒戏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逵是这部杂剧中最重要的人物,作者主要是采用误会和巧合的艺术手法,通过偶然性的戏剧情节来塑造这一英雄形象的。李逵上场时深情地欣赏着梁山景

色;“俺这里雾锁着青山秀,烟罩定绿杨州(洲)”。并且声言“人道我梁山泊无有景致,俺打那厮的嘴!”这一情节写了初李逵的思想和性格的某些特征。他对农民起义军的根据地的山山水水和一草一木的爱恋,表现出他对梁山事业的热爱和忠诚;他不允许任何人说梁山泊的坏话,甚至对梁山风景有所挑剔也不行,否则他就要“打那厮的嘴”。这种言行虽然可笑,但形象地显示了李逵那率真、粗直、鲁莽的个性。这种豪犷的性格他那高尚的思想结合在一起,使人们感到这一形象非常可敬可爱。在王林酒店里,李逵喝得醉醺醺的,迷糊中听到王林哭诉自己的女儿满堂娇被贼人抢走,贼人就是梁山头领宋江和鲁智深。最后,李逵硬是用“押解”的方式,把宋江等人带到王林酒店里,要同王林对质。原来强抢满堂娇的不是宋江和鲁智深,而是另外两个冒了他们姓名的贼人。这一场闹得梁山上下不得安宁的误会,看起来似乎纯属偶然,其实是属然有深刻的必然性的。首先,由于李逵性情憨直、头脑简单,加之又喝了酒,他才会在听到王林的哭诉才不辨真假,甚至连具体的细节都不询问,便主观武断认定这是事实,误会也就由此产生。其次,由于李逵对梁山革命事业的热爱和忠诚,当他发现内部有人违背梁山的宗旨,鱼肉人民时,便按捺不住心头的怒火,暴怒得象一只发了狂的狮子,一心只想除暴安民,纯洁梁山队伍,为梁山洗刷名声,当然也就来不及作起码的调查研究,一场误会也就不可避免了。正是在这种“合情合理”的误会当中,作者通过强烈吸引观众的戏剧情节,进一步表现了李逵光明磊落、正直无私、急公好义,嫉恶如仇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酒店对质后、案情真相大白,这对于主观武断的李逵来说、不啻是迎头浇了一桶凉水。然而他并不执迷,而是知错认错,心悦诚服地负荆请罪。这表明这位“水浒”英雄是襟怀坦白,以梁山的革命事业为重,不计个人得失的,表现了李逵的劳动人民淳朴的本性和高尚的心灵。

通过这场误会,宋江、吴用、鲁智深等“水浒”英雄的形象很好地塑造出来了,尤其是宋江的形象更为突出,宋江是梁山的最高头领,当部下在他头上挥刀弄斧,恶言相犯时,他并不计较这是什么以下犯上的问题,而是诱导李逵弄清事实真相,严惩匪徒,保护人民的利益。酒店对质以后,按梁山的规律他可以砍李逵的脑袋,但是他宽恕了李逵,让他戴罪立功。这样描写,反映了梁山内部那种完全不同于官军的兄弟般的上下关系,表现了宋等严于律已、宽于待人、恢宏大度、爱护部下的品质,表现了他既执法严厉,又能以大局为重,注意维护内部

团结的大将风度和农民革命家的胆识。此外,吴用、鲁智深等“水浒”英雄也都能给以深刻的印象。

19、《陈州粜米》这类公案戏为什么在元代出现得特别多,有人说这是“清官戏”,应当否定。试以本剧为例,谈谈这类戏的积极思想意义。

在元人的公案戏中,仅写包公的戏就有十本之多,《陈州粜米》是其中最优秀、最有代表性的一部。

元代是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特别深重的时代,社会混乱,政治黑暗,司法腐败,衙内、权豪横行、流氓、刁棍逞凶,人民群从众生命财产毫无保障,时时会有飞来横祸,或者被人罗织成罪,冤狱遍于全国,处在这种暗无天日的社会,人民渴望摆脱苦难,得到正义援救,于是幻想清官出现,来平反冤狱,伸张正义,惩处恶人。这就是元代公案剧产生的社会基础。可以说,是社会现实中无数冤狱申告无门、贪官酷吏遍于全国,造成了元杂剧中公案清官戏的大量涌现。

公案戏中的清官形象,一般说来是被美化了的。除了他们的个人品格被写得很好外,还赋予他们以很大的权力,甚至浪漫主义地写清官有超人的智慧和神奇的能力,如白日审人,夜间审鬼等。这类清官戏思想虽较复杂,也有局限性,但总的看,都正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阶级压迫,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政治的黑暗,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元代黑暗统治的憎恨和反抗,是不能否定的。特别是象《陈出粜米》这样的公案戏,更无疑是元杂剧中的杰作。它写陈州三年大灾,百姓“几至相食”时,贪官污吏却还趁放赈之机大肆盘剥中饱私囊,坑害人民。剧本的重心放在写人祸上,这就抓住了社会的主要矛盾,揭露了贪官污吏横行的黑暗现实,这是对元代社会本质的揭露,是有积极意义的。

更难能可贵的是,《陈州粜米》还写出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张憋古的形象是很具典型意义的。他因为公开与贪官斗争而被打死,临死时还嘱咐儿子一定要找到包公告状报仇。这既写出了人民的反抗精神,也写出了人民在现实苦难中对清官的呼唤,表明了清官是人民愿望的体现。寄希望幻想,但这至死不灭的反抗复仇精神却是表现得很充分的。而剧中的包公也确实是“与那州百姓每分忧”,代民伸了冤报了仇,这无疑是符合人民愿望的。

20、《陈州粜米》是怎样塑造清官包公的形象的?

《陈州粜米》中的包公形象,与其他包公戏中的一样,是富于传奇色彩的人

物,被压迫人民在这个形象中寄托了理想和愿望。不过,此剧中的包公又极有特色,他不是清官概念的化身。而是一个个性鲜明、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在塑造包公形象方面,《陈州粜米》超过了所有元代包公戏。

《陈州粜米》既着力刻画包公刚直不阿、嫉恶如仇的性格特征,也细致地写出了他在权奸当道时的复杂内心矛盾。他历尽宦海浮沉,以至产生了急流勇退的念头。但当他得知权豪势要横行害人时,又坚决要与百姓分忧。这一起伏转折,不但从包公思想深处的矛盾写出了元代权豪势要横行不法到何等严重的程度;而且更鲜明地突显了包公刚直不阿,嫉恶如仇的性格特征,使这一形象血肉丰满起来,也更令人可信了。

许多戏曲中包公形象都是铁面森森的,《陈州粜米》中的包公虽然也是刚正和机巧。但他还既有诙谐风趣,平易近人。他本已打定主意要“与那陈州百姓每分忧”,却故意推辞,要刘衙内举荐才肯去,以调侃这个权豪;微服私访,他开张千的玩笑,要给他“吃那一口剑”,但风趣中显现了清廉,他为妓女笼驴,“显要龙图职”“伴花鬼胡缠”,引人发笑,但却巧妙地查清了贪官的劣迹,拿到了铁证,一举除恶;等刘衙内手捧赦书匆匆赶来,他却把“则赦活,不赦死的”的赦书,变成了小憋古的护身符。作者就通过这些望富于喜剧色彩的情节,刻画出一个富有个性特色的活生生的包公的艺术形象。

21.什么叫做话本?什么叫做拟话本?

话本,是宋元时期民间“说话”艺人口头演述故事所依据的底本,它主要供“说话”艺人自己揣摩演习和备忘之用,也供师徒间传习或子孙后代相守从事“说话”这一行业所用。在宋元时期,“说话”这种民间技艺的繁盛,因此,涌现出相当数量的丰富多彩的话本。

随着话本由口头讲说到初步的文字记录,再到整理刊印,由不公开的秘本到公开贩卖、供人阅读的演进过程,正式的白话文学也随之成长起来。可以说,话本开辟了中国小说的新阶段,是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话本通常分为小说、讲史、讲经、合生四家,现流传下来的主要是小说、讲史两大类。

话本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特别是市民生活,深受当时社会大众的喜爱:

话本的体制也别有特点,除题目以外,篇首常用一首诗或一首词开头,接着是“入话”——即一两个小故事或闲话,亦称“头回”或“得胜头回”,主要用以候客、垫场、引人入胜或点明本事之用。然后才书入正传,称之为“正话”。篇尾往往用一首诗或一首词结束,总结全篇大旨、或对观众加以劝诫,对事物加以评判。

话本的情节曲折动人、开始注意人物形象的刻画和细节描写,语言通俗质朴。

拟话本是宋元之后的文人模拟宋元话本的形式而创作的供人们阅读的通俗白话小说。拟话本脱离了民间说唱的艺术范畴,成为独立的书面文学形式。明代作家冯梦龙的《三言》、凌蒙初的《二拍》是影响甚大的拟话本代表作。

22、什么叫“讲史”?讲史对后代小说的发展产生过什么影响?

“讲史”,是宋元说话四家之一,深受当时市民欢迎,影响深远。

在宋元说话中,“讲史”和“小说”分庭抗礼,二者有联系,亦有区别。“讲史”着重于长篇历史故事,篇幅长,以说白为主,主要演述历代兴废和战争故事,并据史进行“真假参半”的艺术加工串联生发。纪录时多浅近的文言,成为讲史话本,这是我国小说史上最早具有长篇规模的作品,后来即发展为“演义”。

“讲史”对后代小说的发展有显著的影响,这首先在于讲史话本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它取材历史,而又可以作不同程度的虚构和艺术加工;它讲述前代兴废之事,着重于社会政治经济斗争,涉及重大题材;线条粗略,风格雄浑,长于铺叙、议论;基本采用正史的书面语言,同时融汇当代口语,形成半文半白的浅近文体;篇幅漫长,关目繁多,采取分回形式;政治倾向明确,爱憎褒贬鲜明;艺术上更以“记问渊源甚广,讲得字真不俗”为胜。这些特点直接为后代小说创作提供了艺术经验。

其次,讲史虽然敷演历代兴废战争之事,但时代感很强,常常直接通过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判,表现了对现实的评判。很明显,讲史在元代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很快,具有一定民族意识和民主精神的宋代历史英雄故事加强了“讲史”的思想性,进一步开拓了“讲史”的领域。这一点对后代历史小说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另外,在不断充实、发展的过程中,长于铺叙长篇历史故事的“讲史”与善于敷演短篇时事的“小说”逐渐合流,开拓后代小说创作的崭新天地,迎来了明清长篇章回小说的诞生。“讲史”不仅直接滋润了后代历史小说的发展,而且奠

中国文学欣赏论文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国文学欣赏》课程论文 题目:《且说说李白》 课程《中国文学欣赏》 班级市政1002 学号1013300201 学生姓名杨海峰 任课教师潘水根 二○一二年四月

且说说李白 实话说来,李白,苏东坡,李清照等人,总是频繁在各类作文中出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被引用了不下千次,而苏东坡的“十年生死两茫茫”又似乎最能触动人心底最柔软的一面,绿肥红瘦的李清照要是泉下有知,也必定被这般光景感动得涕泗横流,满心的喜悦连双溪舴艋舟都载不动了吧。这般来掘古人的墓实在过于残忍,然而他们留给我们的一大批精神财富却又永远享受不完,不求甚解,也得观其大略,抽出时间来细品些许,也倒图个自在,拨弄点趣味。 此三人中,最欣赏便是苏东坡,真性情,满腹才气,余秋雨先生《山居笔记》中所述东坡突围一章我几乎可以背的下来,浩荡人生,起起伏伏,殷勤昨夜三更雨,不过浮生一日凉,惊起回头的苦楚,枫栖沙洲的落寞,最后倒不如徜徉在西子湖畔,暮山好处,空翠烟霏。 作为苏东坡的前辈,李白可比东坡洒脱的多,他多数的唠叨也就是酒饮千杯不醉的乐趣,至于仕途,能顺则顺,不能顺就置身其外。一首洋洋洒洒的《蜀道难》只为换取个官做似乎太过于浪费,得个“谪仙人”的称号也算名满天下。高力士脱靴,杨国忠磨墨,这种被人说烂了的桥段才是我们的太白仙人追求的生活,你们这些权贵达人,在我看来也就是些市井之徒,我为你杨玉环写了那么多违心的赞美的诗词,却都不及高力士这宦官几句挑拨,罢了罢了,你们也只配与我脱靴磨墨的份,什么仗剑去国,什么去国怀乡,不及我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长安城小,壶中日长,不如就做个侠士,管他什么政治! 苏东坡写多了,自然也有些审美疲劳了。看看李白,倒也显得休闲自在,那么,且说说李白。 痛饮狂歌空度日 飞扬跋扈为谁雄 那一双傲慢的靴子至今还落在 高力士羞愤的手里,人却不见了 把满地的难民和伤兵 把胡马和羌笛交践的节奏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模拟试卷三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模拟试卷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徐志摩写过一首爱情诗( D 《雪花的快乐》),其中化用了冰雪红梅的典故。 [A] 《我的失恋》[B] 《我不知道风——》 [C] 《小河》[D] 《雪花的快乐》 2、在丁西林的话剧《酒后》中,丈夫是一个( D现实主义者)。 [A] 理想主义者[B] 颓废者[C] 浪漫主义者[D] 现实主义者 3、巴金创作的《家》塑造了多种青年的典型形象,其中的(B觉慧)是作者给青年“应该怎么做”提供的“榜样”。 [A] 觉新[B] 觉慧[C] 祥子[D] 天保 4、《诗八首》中对爱情复杂性的思考达到了很高的程度,而它的作者在写作时仅仅24岁,这位作者是( C穆旦)。 [A] 冯至[B] 徐志摩[C] 穆旦[D] 戴望舒 5、在1920年代后期的中国文坛,女作家( C丁玲)脱颖而出,以迥异于五四时期女性作家婉转低回的笔墨,大胆书写五四之后知识女性的苦闷,她的自叙传小说是对五四郁达夫开创的自叙传小说的总结和结束。 [A] 冰心[B] 凌淑华[C] 丁玲[D] 淦女士 6、巴金的《家》是其( D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A] 《春秋三部曲》[B] 《雷电三部曲》 [C] 《风雪三部曲》[D] 《激流三部曲》 7、《自己的园地》是作家( D周作人)的散文集。 [A] 朱自清[B] 冰心[C] 梁遇春[D] 周作人 8、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文前有一篇用( A文言)写成的小序。 [A] 文言[B] 白话文[C] 文白夹杂[D] 韵文 9、1933年,23岁的曹禺在大学读书期间创作了自己的戏剧处女作(B雷雨),出手不凡,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A] 《日出》[B] 《雷雨》[C] 《原野》[D] 《北京人》 10、1932年9月,林语堂开始主编(B论语),创刊号即一鸣惊人。 [A] 《莽原》[B] 《论语》[C] 《人间世》[D] 《语丝》 11、曾和废名共同创办了《骆驼草》的作家是( C周作人)。 [A] 鲁迅[B] 茅盾[C] 周作人[D] 钱钟书 12、鲁迅曾经把冯至称为( A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A] “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B] “中国优秀的抒情诗人” [C] “有后劲的年轻诗人”[D] “中国抒情诗人” 13、《酒后》中没有出现的人物是(B孩子)。 [A] 妻子[B] 孩子[C] 一个男子[D] 丈夫 14、下列作家不是《语丝》杂志主要撰稿人的是( C何其芳)。 [A] 鲁迅[B] 周作人[C] 何其芳[D] 林语堂 15、关于《死火》的风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色彩华丽)。 [A] 色彩黯淡[B] 色彩华丽[C] 平直淡泊[D] 通俗明快

中国古典小说鉴赏(沈鸣鸣版)2019尔雅答案

…………………………………………………^_^………………………………………………… 1.1 1 【单选题】“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是谁的观点?( ) 答案:王国维?A、梁启超 ?B、胡适 ?C、鲁迅 ?D、王国维 2 ?【单选题】“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 请问是谁的观点? 答案:鲁迅?A、梁启超 ?B、胡适 ?C、鲁迅 ?D、王国维 3 【多选题】《汉书艺文志》“诸子十家”,其中包括( )。ABD ?A、阴阳家 ?B、名家 ?C、兵家 ?D、纵横家 4 【判断题】1904年林传甲编中国文学史,对古典小说完全排斥。 ( ) 答案:√5 【判断题】胡适认为所谓《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是“乌有先生亡是公”,即假托的名字。 ( ) 答案:×

1.2 1 【单选题】以下哪一部不属于唐代传奇?( ) 答案:《错斩崔宁》 ?A、《长恨歌传》 ?B、《错斩崔宁》 ?C、《虬髯客传》 ?D、《聂隐娘传》 2 【单选题】以下小说中题材类型不同的一部是( ) 答案:《世说新语》 ?A、干宝《搜神记》 ?B、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 ?C、《世说新语》 ?D、《聊斋志异》 3 【多选题】以下属于爱情主题的唐传奇有( )。答案:《莺莺传》《李娃传》《霍小玉传》 ?A、《枕中记》 ?B、《莺莺传》 ?C、《李娃传》 ?D、《霍小玉传》 4 【判断题】凌濛初编撰了“三言”、冯梦龙编撰了“二拍”等小说集,开创了全新的文人拟话本小说。 ( ) 答案:错误 1.3 1 【单选题】“中国文学史上何尝没有代表时代的文学?但我们不应向那‘古文传统史’里去寻,应该向那旁行斜出的‘不肖’文学里去学。因为不肖古人,所以能代表当世。”请问这是谁的观点?( ) 答案:胡适 ?A、梁启超 ?B、胡适 ?C、鲁迅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教学大纲 责任教师:王文章 一、课程的性质: 中国古代作品选读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设的一门选修课,内容为上起先秦下至近代的一些颇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名篇名作或其节录,按文学史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近代七个部分。授课学期为一学期,课内授课总计72学时,学分4分。 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将通过对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些名篇名作的分析鉴赏,使学生通过“以点带面”式的学习,充分熟识中国文学代表性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创作特色,并进一步了解不同文学体裁的创作特色和艺术风貌。通过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与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同时对于陶冶情操、升华性灵,提升自身的艺术文化修养和认识生活的能力也大有裨益。 三、教学材料与教学媒体: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的课堂教学材料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葛晓音、周先慎编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四、教学重点掌握内容及教学进度表: 一、先秦(8课时,第三周、第四周、第五周): 神话:《精卫填海》、《女娲补天》 诗经:《伯兮》、《七月》 先秦散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逍遥游》、《劝学》 楚辞:《离骚》 二、两汉(6课时,第五周、第六周、第七周): 两汉辞赋:《鵩鸟赋》 史记:《李将军列传》

两汉乐府诗:《陌上桑》、《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并序》 汉代古诗:《古诗十九首》(《上山采蘼芜》、《十五从军征》) 三、魏晋南北朝(4课时,第八周): 建安诗赋:《蒿里行》(曹操)、《燕歌行》(曹丕)、《白马篇》(曹植)、《七哀诗》(王粲) 正始诗文:《咏怀》其一(阮籍) 西晋诗歌:《悼亡诗》(潘岳)、《咏史》其二(左思)、《游仙诗》其一(郭璞) 东晋诗文:《读山海经》、《桃花源诗并记》(陶渊明) 南朝乐府民歌:《子夜歌》、《读曲歌》(吴声歌曲)、《西洲曲》(西曲歌) 北朝乐府民歌:《幽州马客吟》、《捉搦歌》、《敕勒歌》、《木兰诗》 南朝诗文:《登池上楼》(谢灵运)、《拟行路难》其四(鲍照)、《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玉阶怨》(谢眺)、《与朱元思书》(吴均) 北朝诗文:《水经注》(郦道元)、《国江诸人》(刘义庆) 四、隋唐五代(8课时,第八周、第九周、第十周、第十一周): 初唐诗歌:《在狱咏蟬》(骆宾王)、《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盛唐诗歌:《凉州词》(王翰)、《次北固山下》(王湾)、《春江花月夜》(张若虚)、《临洞庭》(孟浩然)、《从军行》、《长信秋词》(王昌龄)、《终南山》、《送元二使安西》(王维)、《蜀道难》、《行路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岑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蜀相》、《登高》(杜甫) 中唐诗文:《滁州西涧》(韦应物)、《宫怨》(李益)、《游子吟》(孟郊)、《山石》(韩愈)、《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段太尉逸事状》(柳宗元)、《西塞山怀古》(刘禹锡)、《长恨歌》(白居易)、《金铜仙人辞汉歌》(李贺)晚唐诗文:《早雁》(杜牧)、《贾生》、《无题》(李商隐)、《读“司马法”》(皮日休、《菩萨蛮》(温庭筠)、《菩萨蛮》(韦庄) 敦煌曲子词:《菩萨蛮》 五代词:《谒金门》(冯延巳)、《摊破浣溪沙》(李璟)、《清平乐》、《虞美人》(李煜)

2018年度尔雅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读标准答案

对“文学”的理解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文学是能指的自由游戏,这一观点出自()。 窗体顶端 A、弗洛伊德 B、海德格尔 C、德里达 D、王德伟 我的答案:C得分:33.3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文学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这一观点出自()。 窗体顶端 A、车尔尼雪夫斯基 B、叶芝 C、华兹华斯 D、别林斯基 我的答案:C得分:33.3分 窗体底端 3 【判断题】亚里士多德认为文学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 我的答案:√得分:33.4分 在什么情况下会遇到文学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这副对联纪念的人物是()。窗体顶端 A、鲁迅 B、李济 C、胡适 D、吴宓 我的答案:C得分:33.3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这首歌的歌词作者是()。窗体顶端 A、 胡适 B、 刘半农 C、 俞平伯 D、 鲁迅 我的答案:A得分:33.3分 窗体底端 3 【判断题】《尝试集》是中国现代第一部白话诗集。() 我的答案:√得分:33.4分 如何与伟大的文学相遇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多选题】关于《巨流河》的描述,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窗体顶端 A、一部反映中国近代苦难的家族记忆史 B、一部过渡新旧时代冲突的女性奋斗史 C、一部台湾文学走入西方世界的大事记 D、一部用生命书写壮阔幽微的天籁诗篇 我的答案:ABCD得分:50.0分 窗体底端 2 【判断题】润物细无声,这是文学发生作用的独特方式。() 我的答案:√得分:50.0分 文学与生命经验息息相关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中国文学欣赏教案

中国文学欣赏 绪论(讲6个问题) 一、什么是名着 二、为什么要读名着 三、欣赏名着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培养和提高鉴赏能力 五、中国文学的特点 六、课程的内容 一、什么是名着 (选定名着的标准(6条)名着与通俗读物的区别 1.名着是经久不衰的畅销书; 2.名着通俗易懂, 面向大众; 3.名着永远不会落后于时代的, 不会因政治风云的改变而失去其价值; 4.名着丰富耐读 , 一页之内容往往会多于许多书籍的整个内容; 5.名着最有影响力 , 最有启发效益 , 含有独特的见解 , 是言前人所未言,道人所未道; 6.名着探讨的是人生长期未解决的问题 , 在某个领域有突破性的进展。 名着与通俗艺术的区别 从美学的角度讲, 名着是真正的艺术, 它与通俗的艺术是有区别的。从艺术生产的角度看, 名着作用于人们的审美的艺术感觉;而通俗艺术作用于人的多是生理感觉。从艺术

消费的角度看, 名着具有“永久的魅力”,可以满足人们多次消费;而通俗艺术是一次性消费, 用过就扔。 二、为什么要读名着 名着可以培育鉴赏能力。歌德说过,“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完成的。”这是深刻的经验之谈。19 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画家安格尔也讲过类似的话:“每个人判断力无论如何薄弱,他们对与艺术的理解和对美的事物的感觉始终有必要反复地同荷马进行交流, 因为他所取得的最纯洁的乐趣要归功于荷马”。所谓“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 不免为下”就是这个意思。 三、欣赏名着必须树立的正确的审美观 正确的审美观能指导审美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取得具有积极意义的成效。错误的审美观、庸俗的艺术情趣, 会导致美丑不分, 甚至以丑为美 , 使欣赏活动走入歧途。 1.欣赏者和欣赏对象之间必须有某些相通之处,才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作品的感染。 2.正确的审美观能接受作品的进步思想, 抵制一些消极或错误的东西。 四、如何培养和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1.需不断地进行欣赏实践。 2.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 3.掌握科学的文学理论。 4.掌握与文学名着有关的背景。 五、课程的内容 巧记中国文学名着28字 东西三水桃花红,官场儒林爱金瓶。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欣赏》教学大纲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欣赏》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4261319 英文课程名: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Appreciation 总学时:37学时 学分:2学分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对外汉语 先修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要求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欣赏》是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该课程将系统地为学生讲解文学作品的各种体裁与文本特点,并结合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著作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赏析技巧,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经典文学作品的能力。通过阅读和分析经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学及文化的了解。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共分四章 第一章:中国经典诗词欣赏 10课时 第一节:诗词的产生及体式特征 2课时 1、诗的产生及各类体式 2、词的兴起、特征及分类 第二节:先秦诗的顶峰——《诗经》、《楚辞》 2课时 1、《诗经》——《关雎》、《蒹葭》赏析 2、《楚辞》——《离骚》、《湘夫人》赏析 第三节:繁花似锦唐代诗——李白、杜甫、李商隐 2课时 1、李白——《将进酒》、《蜀道难》赏析 2、杜甫——《春望》、《登高》赏析 3、李商隐——《夜雨寄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赏析 第四节:宋词三大家——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2课时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2、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赏析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赏析 第五节:中国现代新诗三大家——郭沫若、徐志摩、戴望舒 2课时

中国文学欣赏课后感想

中国文学欣赏感想 上了大学之后,就没有再上过语文课。对于文学方面的知识,已经很陌生,偶尔提起一些诗词,只是觉得很熟悉。上过潘水根老师的中国文学欣赏,暂时离开繁琐的数理统计经济现象,再一次接触了很多中国古代文学,感到很亲切。同时也通过听课知道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事情。 潘老师上的课,初听觉的很不可思议,讲的外星人和古代文学的千丝万缕的练习,一开始对我来说实在有些不能接受,不敢相信,好像天方夜谭。不过慢慢地仔细想想。那些推理的确很有道理也很有说服力,也许外星人真的曾经来过我们地球,甚至统治过一段时间,现在到其他星球去了,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先进的思想技术,还有很多难解之谜。 听到很多古代的传奇,觉得很是奇妙。早在那么多年前,就已经都那么先进的技术的思想,不得不感慨大自然和人类的神奇。 在经过无数次的冥思苦想后,我若有所悟。以下都是我的一些想象。我认为在很久以前,我们居住的地球在经历了若干纪,无论从温度、土壤、水啊等刚刚具备了生物生存的环境,抑或说是外星高科技生命改造了我们的地球,让地球变得适合于生命的生存。那时期的地球还处于蒙昧时代,尚未开发。是外星高科技生命人类把最初生命带入了地球,在此之前,地球上也许有了一些初级生命现象。至于外星人到地球来的原因,是为了实验、占有、开发还是为了流放犯罪,不好一概而论,因为在此先后来到地球的并不是一个外星球的外星人,而是由很多家,就像清末侵华的八国联军,对于这些来自不同科技水平,不同星球的外星人到地球来的目的也是不尽相同的。那时的地球,就这样被这些外星人所瓜分占有。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地球上有黄种、白种、黑种等不同的人种,有基督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汉族、蒙古、不同民族的真实起因吧。 另外,听老师讲了很多李白的故事,从身世到官场经历,从友谊到身边的女人。似乎古代诗人的感情生活都很复杂,李白前前后后有四个女人,而且一些是门第比较好的,让人想到倒插门女婿。对那些女人似乎也没有什么感情,很奇怪。他竟然还会丢下自己的儿女不顾,执意一个人是寻找他的人生理想,这让我感到很不理解。不过文人思想跟一般人肯定不一样,古人的思想和现代人的思想也不一样,不能拿自己的想法主观臆断。不管怎样这不能改变他就是中国文明千古的一大文豪的事实。 一直以为李白是个豪放派。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体现出他的潇洒俊逸;抒发个人的理想抱负,体现出他的浪漫豪迈;表达对亲友的关心思念,体现出他的重情重义。李白无愧于“诗仙”的美誉。李白的诗作能够千古流传,不仅因为这些诗作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更是因为其中蕴含的作者动人心魄的人格魅力。 其实他也是个落魄的失意的政客。二十五岁时,他离开了家,千里迢迢地去了万里之遥的长安城,找寻他的政治理想。李白毫不掩饰他对功名事业的向往,同时又因为自己绝对无法接受的那些取得富贵利禄的附加条件而弃之如敝屣;他热爱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对其中不合理的现象毫无顾忌地投之以轻蔑。所以李白虽然曾在天宝初年供奉翰林,但因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后来还因永王事件受到牵连,险些丧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诗中悲愁失意之情显而易见。在其他诗句中李白也时时流露出报国无门的愁绪,却也始终能坚信有“直持云帆济沧海”的一天。而终究没有等到这一天的他也实在是个可怜的政客。

阶段测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阶段测评3 1.单选题 1.13.0 黄述泰和妻子秀姑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 您答对了 a《蜗牛在荆棘上》 b《送报夫》 c《桃园》 d《拜堂》 中篇小说《蜗牛在荆棘上》,以黄述泰与新婚妻子秀姑的一场离婚风波为主要情节,叙述了从旧中国乡村外出当兵的黄述泰与秀姑、与乡村的绅僚和周围邻居之间的矛盾冲突,塑造了一个朦胧的觉醒者和原始反抗者的形象,表现了主人公身处旧时代的痛苦与无聊,以悲剧性的基调凸显了一种原始的反抗和批判精神。 1.23.0 《山峡中》以第几人称视角展开( ) 您答对了 a第一人称 b第二人称 c第三人称 d转换人称 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叙述土匪团伙的生活,在叙事方式和小说题材上别开生面,小说以真实生动、惊险传奇的土匪生活场景为珠,以“我”想离开土匪团伙的思绪为线,使得小说情节波澜起伏,同时也利于从内外两个层面来描叙土匪生活。 1.33.0 《山峡中》出现的唯一女性是( ) 您答对了 a我 b小骡子 c野猫子 d小黑牛 小说中的野猫子是一生动的艺术形象,她是土匪头子的女儿,从小失去母亲,跟随父亲在刀尖上过日子,泼辣、凶狠,富有野性,加上偷布时的机敏狡猾、怀抱小木人时的善良温柔、唱歌时的天真以及对无忧无虑生活的向往,使得这一形象十分丰满动人。 1.43.0 台静农小说的特点是( ) 您答对了 a语言婉转流畅,注重词藻 b内容多以大都市女子的生活为主 c将幼年、青年时代家庭生活作为写作的素材 d多取材于乡村的贫苦生活 台静农的小说风格朴实,多取材于乡村的贫苦生活。 1.53.0 鲁迅所评论的“很谨慎的,适可而止的描写了旧家庭中的婉顺的女性”,这个作品是( )

中国文学作品选

第一讲唐宋词概说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序》 赠别(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虞美人·听雨(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诗词之别 一、外部形式的差异 格律诗的整齐划一(古体诗与近体诗)与词体的参差不齐 词的别名: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琴趣、近体乐府……) 二、与音乐关系的差异 (1)汉魏以前的“雅乐”:《诗经》 《史记·孔子世家》: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从合乐到口诵 (2)汉魏时期的“清商乐”:乐府诗 南朝乐府民歌:《乐府诗集·清商曲辞》 北朝乐府民歌:《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 (3)隋唐时期的“燕乐”:声诗与长短句 燕乐:中国本土的传统音乐(主要是清商乐)和胡部音乐(主要是西域音乐)融合而成的一种新音乐。 唐声诗的流行 声诗:选词以配乐 《碧鸡漫志》卷一:李唐伶伎,取当时名士诗句入歌曲,盖常俗也。 旗亭赌唱 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时风尘未偶,而游处略同。一日,天寒微雪。三诗人共诣旗亭,贳酒小饮。忽有梨园伶官十数人,登楼会讌。三诗人因避席隈映,拥炉火以观焉。俄有妙妓四辈,寻续而至,奢华艳曵,都冶颇极。旋则奏乐,皆当时之名部也。昌龄等私相约曰:“我辈各擅诗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讴,若诗入歌辞多者,可以为优矣!” 俄而一伶,拊节而唱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昌龄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妓讴曰:“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适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曰:“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半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昌龄则又引手画壁曰:“一乐府。”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复习材料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复习材料 一、名词解释 赋:即平铺直述,采用铺陈排比的修辞手法进行叙述; 比:即比喻,相当于现在的比喻修辞; 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相当于现在的象征修辞方法。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共305篇,还有6篇笙诗。又称《诗三百》。 变风、变雅:出自《诗.大序》:“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因此,变风变雅是指西周王朝衰落时期的作品。 楚辞:1、是指楚地的歌词;2、是指一种诗歌的体裁;3、是指诗歌总集的名称。 风骚:风是指《诗经》里的国风;骚是指屈原所作的《离骚》,后来泛指文学。 春秋笔法:是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据说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

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这种作法被称为微言大义,或者春秋笔法。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是鲁国庆父后裔。我国古代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被后世称为亚圣。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后来退居讲学,著有《孟子》七篇。《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孟子》有七篇十四卷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二、简答题 1、离骚的主题思想以及艺术特色 反映了诗人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感情,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离骚》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浪漫主义抒情诗,诗中无论是主人公形象的塑造,还是一些事物特征的描绘,诗人都大量采用夸张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神话传说的充分运用,展开了多彩的幻想的翅膀,更加强了《离骚》的浪漫主义气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鉴赏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创作背景]这是王勃供职长安时写的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因送别对象赴蜀地做官,诗中表现出的气象与一般送别诗不同。 [鉴赏步骤] 首联点明送别之处和友人即将宦游之地,背景苍茫,气势雄伟,渲染出送别的气氛,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颔联写对友人的安慰,动之以情,说你我同是宦游之人,离别在所难免。 颈联写对友人的鼓励,喻之以理。其妙处:既申述了作者对离别的看法,又揭示了人生的道理,情理兼融,富有概括性;一扫一般离别诗中的悲凄情调,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情怀;化用曹植诗句,但较之更精炼更含蓄。 尾联写对友人的劝勉,劝他不要在分手的岔路口,象小儿女一样流泪沾巾。 [写作特色] 全诗以"离别意"为诗眼,分别抒写了送别时对友人的安慰、鼓励、劝勉等不同的感情层次,境界开阔,情调高朗,表现出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 从章法来看,首联扣住题意,颔联加以承接,颈联转出新意,尾联就题结束,完全符合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规则。从韵律来看,全诗押平声韵,首句入韵,平仄安排也基本符合律诗要求。可见这是一首比较成熟的五言律诗。 从军行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思想内容]《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写征战军旅之事。此诗抒写报国立功的慷慨之气。 [鉴赏步骤] 首联交代从军的原因。战争由敌人入侵引起,而且烽火已传到京城,说明军情紧急;作为一个热血青年,心情自然不能平静,产生从军报国的念头。这为全诗定下豪迈雄放的基调。颔联写出师场面的威武。"牙璋"、"铁骑"连同上下文中的"烽火"、"军旗"、"战鼓",是古代战争题材不可或缺的意象;"凤阙"、"龙城"象征敌我双方,空间跨度大;"辞"、"绕"表明用兵神速。 [鉴赏步骤] 颈联写战斗场面的激烈。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来表现:大雪纷飞,军旗上的彩画为之暗淡;北风怒吼,夹杂着进军的战鼓声。这一联写战斗激烈,不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意象来暗示。 尾联以书生投笔从戎作结,进一步表现了报国立功的思想情怀。 从军行 [写作特色] 这首边塞诗没有正面描写环境的艰苦和战斗的激烈,而是集中歌咏青年书生投笔从戎、报效祖国的尚武精神和壮烈情怀。 对仗工整,节奏鲜明,语调刚健,笔势飞动,充分表现了强烈的书生意气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1)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1.创作讽刺喜剧《一只马蜂》、《压迫》的剧作家是(A) A.丁西林 B.李健吾 C.陈白尘 D.田汉 2.在现代小说家中,为农民写作,写农民,作品具有农民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化群众化特色的作家是(D) A.周立波 B.丁玲 C.孙犁 D.赵树理 3.穆旦是哪个诗派的成员(B) A.七月诗派 B.九叶诗派 C.现代诗派 D.中国诗欧会 4.《慕尼黑》一诗采用的艺术手法是(B) A.比喻 B.拟人 C.象征 D.对比 5.在中国文学史上,把议论性散文发展为具有文学性杂文的是(C) A.陈独秀 B.李大钊 C.鲁迅 D.秋白 6.“农食是本,自有人类,就是每日在忙这个。可固在其中,终于还不太像人。”这一人生磁悟出之于(A) A.《棋王》中的“我” B.《棋王》中的画家 C.《棋王》中的脚卵 D.《棋王》中的专区文教书记 7.穆旦是(D)的代表诗人。 A.早期象征诗派 B.浪漫诗派 C.唯美诗派 D.九叶诗派. 8.鲁迅作品中,创造了众多象征性形像和梦境及荒证境界的是(C) A.《故事新编》 B.《朝花夕拾》 C. 《野草》 D. 《彷徨》 9.小说《在山区收购站》在人物塑造上,运用的艺术手法是(C) A.象征手法 B.心理分析法 C.烘托、对比手法 D.意识流手法 10.下列表现妇女解放主题的作品是(D) A.《在医院中》 B.《白毛女》 C.《倾城之恋》 D.《终身大身》 11.下列属游记散文的是(B) A.《荷塘月色》 B.《钓台的春昼》 C.《白马湖之冬》 D.《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 12.何其劳的散文《雨前》的主题是(C) A.抒发了20世纪五四高湖时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狂佩突进的激昂乐观的时代情绪. B.抒发了20世纪20年代五四落潮时期走出家庭又找不到出路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忧郁感伤情绪 C.抒发了20世纪30年代尚未走上革命道路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既不满于黑暗现实,又找不到出路的忧郁感伤的情绪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赏析

目录 一.《狂人日记》赏析 二.《阿Q正传》赏析 三.《凤凰涅槃》赏析 四.《荷塘月色》赏析 五.《子夜》赏析 六.《家》赏析 七.《雷雨》赏析 八.《骆驼祥子》赏析 九.《断魂枪》赏析 十.《再别康桥》赏析 十一.《死水》赏析 十二.《金锁记》赏析 十三.《雨巷》赏析 十四.《围城》赏析 十五.《边城》赏析 十六.《大堰河——我的保姆》赏析 十七.《小二黑结婚》赏析 十八.《王贵与李香香》赏析 一.《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早年曾

留学日本,回国后曾任职教育部,辞职后曾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和《且介亭杂文》等。 《狂人日记》最初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鲁迅语)而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这篇小说受到俄国小说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的影响。 这是一篇白话日记体小说,包括小序和正文两个部分。小序主要用文言介绍写作的背景和缘起;正文共有13则白话写就的“疯子”的日记。小说的主人公是日记的“作者”——狂人。 狂人,从作品的叙述来看他确实是个疯子,他有种种疯子的病症: 狂人总是时时害怕着,提防着被人活生生地吃掉,作品具体写出了他的狂态:(1)变态的心理。他把平常人的交往如探视、抚摩都看作是吃人行为的一部分。如“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将别人善意的“笑”理解为暗藏杀机的吃人者的表面文章,完全背离了正常生活的心理轨道。(2)混乱的逻辑。狂人在这种变态的心理下,正常的逻辑必然会被打破,这就造成了逻辑的混乱。“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赏析

2 015 /2 016 学年第1 学期 课程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 赏析 课程题目《边城》赏析 课程代码32000230 姓名Anjiri Simon 学号1312030193 Nandwa 日期地点三教114 成绩教师徐晓力

摘要:每个国家有都自己的特色。我刚来中国(这美丽土地)的时候我对中国的历史,文化,语言,文学,法学等等非常好奇。我想通过学中文去了解中国。在中国这三年多,我学会了中文,学过中国法学概念,通过电影,电视剧和一些电视节目了解了中国历史和战争时机的故事,跟中国朋友交流过程中了解了中国基本文化,但从来没有接触中国文学。这个学期我终于有了机会选择了这一门课,通过这门课我学会了很多,了解了很多中国作家如沈从文,鲁迅,李白等作家还有他们的精彩作品。我看过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沈从文的边城,蒲钰的脑袋开花这些作品,那么今天想通过这篇作文来简单介绍沈从文的边城里面的故事情节和重要人物形象。 边城 作家介绍 沈从文(1902--1988),是湖南凤凰人,汉族,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他1927年参加“新月社”,曾任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作品着力描绘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一系列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中的代表作。 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中国文学常识大全

文学常识大全(1) 1. 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 2.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3. 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4. 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5. 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6. 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 7. 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8. 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 9. 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 10. 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 11. 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12.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13. 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14. 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 15. 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 16. 乐府双璧:木兰词孔雀东南飞,加上《秦妇吟》为乐府三绝 17. 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 18. 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 19. 大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20. 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郭沫若 21. 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22. 三代:夏商周 23.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24. 三王:夏禹商汤周公 25. 三山:蓬莱方丈瀛洲 26. 三教:儒释道 27. 三公:周时,司马司徒司空 西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清明,太师太傅太保 28.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29. 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30. 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楼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 31. 岁寒三友:松竹梅 32. 三辅: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 33. 科考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和自的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 34. 殿试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 35. 中国三大国粹:京剧中医中国画 36. 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 37. 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38.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39.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0. 郭沫若“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果棠棣之花41. 茅盾“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42. 巴金“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43. 第一部国别史:国语 44. 第一部记录谋臣策士门客言行的专集:国策战国策 45. 第一部专记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 46. 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47. 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357句,1785字) 48. 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典论?论文》(曹丕) 49. 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陶渊明 50. 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刘勰的《文心雕龙》 51. 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钟嵘的《诗品》 52. 第一部科普作品,以笔记体写成的综合性学术著作:北宋的沈括的《梦溪笔谈》 53. 第一部日记体游记:明代的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 54. 第一位女词人,亦称“一代词宗”:李清照 文学常识大全(2) 1. 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2. 我国第一部介绍进化论的译作:严复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他是一个由不懂外,却成了翻译家的人。 3. 我国第一部个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4. 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短篇小说是:狂人日记 5. 第一位开拓“童话园地”的作家是:叶圣陶 6. 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西游记 7. 第一篇报告文学作品是:(夏衍)包身工 8. 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其作品是;龙须沟 9. 先秦时期的两大显学是:儒墨 10. 儒家两大代表人物是:孔丘和孟子,分别被尊至圣和亚圣。 11. 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有两大词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以王维,孟在为代表的其风格,前者雄浑豪,后者恬淡疏朴12. 常把宋词分为豪放,婉约两派。前者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后者以柳永,周邦彦,李清照为代表。 13. “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大旗:反对旧礼教,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14. 两篇《狂人日记>>的作者分别是:俄罗斯的果戈里我国的鲁迅 15. 世界文学中有两大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 16. 佛教三宝是:佛(大知大觉的)法(佛所说的教义)僧(继承或宣扬教义的人) 17. 三从四德中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品德辞令仪态女工

1804-全国-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自考真题及答案

1804-全国-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总分:100 一、单选题(共30题,共30分) 1、现代文学中第一次艺术地表现女性“灵肉”分裂与矛盾的小说是()(1分) A:许地山《春桃》 B:萧红《小城三月》 C: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 D:孙犁《荷花淀》 2、小说《金锁记》中,童世舫最终未能与长安结合的直接原因()(1分) A:童世舫得知长安吸食鸦片 B:童世舫与异国女友恢复关系 C:长安移情别恋 D:长馨作梗 3、报告文学《包身工》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呈现出来的主要特点是()(1分) A:冰糖葫芦式的一人多事 B:漫画式的个体形象勾勒 C:杂取种种合成一人 D:群像描绘与个体描绘相结合 4、诗句“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的出处()(1分) A:田间《给战斗者》 B:臧克家《老马》 C:徐志摩《白旗》 D: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5、诗歌《防空洞里的抒情诗》中,诗人通过对潜藏在现实深处苦难本质的想象和思考,把所抒写的现实苦难的表层空间,设置在()(1分) A:充满战寻热情的防空洞 B:战争残酷场景里的防空洞 C:孕育浪漫爱情故事的防空洞 D:带有日常生活气息的防空洞 6、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思想意蕴是()(1分) A:歌颂了劳动妇女的勤劳无私,批刻了罪恶的社会 B:表达了对生身父母的感恩 C:表现了身我的孤独感伤和爱情的幻灭 D:抒发了对祖国和土地的感恩之情 7、戴望舒诗歌创作所受的影响主要是()(1分) A:法国象征派和中国古典诗歌 B:法国象征派和美国自由诗

C:日本俳句和中国古典诗歌 D:日本俳句和美国自由诗 8、小说《送报夫》中的“我”背井离乡,不得不忍受老板残酷盘剥的根本原因是()(1分) A:闹士匪 B:日本殖民统治 C:抓壮丁 D:被骗签“卖身契” 9、诗歌《凤凰涅槃》中,在吟唱中追问年轻时候的新鲜、甘美、光华和欢爱哪儿去了的动物是()(1分) A:凤 B:凰 C:鸽 D:鹰 10、小说《绣枕》以“绣枕”为中心所表达的思想意蕴是()(1分) A:揭露了工厂主对女工的剥削压榨 B:表现了大小姐渴望爱情而不得的落寞 C:批判了旧礼教对儿童天性的戕害 D:叙写了封建家长对自由恋爱的扼杀 11、小说《小二黑结婚》描写了新一代的农民在成长,其发生故事的背景是()(1分) A:解放战争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北洋军阀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12、散文《钓台的春昼》中,作者通景物描写所抒发的情感态度是()(1分) A:对社会现实的返歌与赞美 B: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和愤懑 C:对亲情爱情的讴歌与赞美 D:对人性黑暗的揭示与批判 13、散文《寄小读者》(通讯七)中的第一篇主要写的是()(1分) A:“我”乘船在海上的所见所感 B:“我”住在上海邓脱路的见闻 C:“我”在慰冰湖畔的感悟 D:“我”在“北平”寓居时的感受 14、小说《断魂枪》叙写沙子龙月夜练枪和孙老者的形象时所采用的手法是()(1分) A:白描 B:意识流 C:夸张

中国文学名著欣赏论文

中国文学名著欣赏论文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成绩: (论文首页纸) —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中国文学名着欣赏 任课教师:亢巧霞 论文题目:品《阿Q正传》 学号:MDA08049 姓名:景亚旭 年级: 3 专业: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 班级: 1 提交日期:2011年 1 月 4 日

内容摘要:鲁迅先生的这边《阿Q正传》描述了阿Q这一个典型人物来反应当时社会状态,通过阿Q主义讽刺了人的劣根性。小说的心理描写是一大特色,很好的刻画出了人物的思想。 关键词:阿Q主义艺术表现心理描写 一阿Q的悲剧是时代的必然 我们读完《阿Q正传》这篇小说,或许会觉得阿Q这人一生很悲惨,有点同情。然而我们有不难发现,阿Q这人物的悲剧又是当时时代的必然所趋。 阿Q主义这种思想意识与阿Q阶级属性及其自身利益是相矛盾的,但阿Q却反而把它当成护身法宝,这正表现了阿Q的不觉悟。鲁迅写农民的不觉悟,正是表现了他对农民命运的深切关注。他要考察农民和革命的关系,寻找妨碍他们起来革命的原因。他批判阿Q的阿Q主义,也是批判农民的落后性,教育人民认识到封建阶级的精神毒害以及阿Q主义消极、落后的本质,使被压迫人民懂得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必须摆脱它的道理,同时也提醒革命者注意,必须高度重视启发农民的觉悟,因为这是关系到民主革命成败的重大问题。 阿Q是一个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个性的活生生的人物,阿Q主义是阿Q这个人物性格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特征。鲁迅写阿Q,不仅仅是要暴露农民思想的弱点,他所要鞭挞的不仅仅是表现在农民身上的阿Q主义,而是为了“提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精神胜利法”既然来自统治阶级,是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这种思想就在不同的阶段、不同阶层的人们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是在清末民初的历史条件下的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