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华尔街第三章

华尔街第三章

华尔街第三章
华尔街第三章

“如果人类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进行统治,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这句话出自一本叫《联邦党人文集》的书,它从人性的弱点出发,论证了政府存在的合理性,以及权力的边界。汉密尔顿就是这本书的作者之一。

制宪会议召开的时候,托马斯·杰斐逊正在法国出任公使,他目睹了法国大革命,认为欧洲的革命和流血都是由于工业化带来的利益冲突造成的。他为自己的国家庆幸,因为这个国家拥有广袤的土地。他希望,这片足够丰饶的土地,能够安抚人性中不安的欲望,使美国人停留在自己的土地上,而不是在追逐工业化的利益中,失去平静而优美的生活。

“杰斐逊展望一个都是年轻农场经营者的国家或世界,这些年轻的农场经营者拥有自己的农场并为之工作。”戈登说。

“汉密尔顿觉得如果美国在未来想成为一个强国就要变成制造国。”希勒说,“所以他更推崇为企业家、工厂提供资金的金融系统。”

纽约,不是杰斐逊喜欢的地方。他所希望的美国是一个由理性与美德来推动的国家,这种理想,为野心勃勃的华尔街埋下了一面坚固的道德围墙。

1790年初夏,杰斐逊和汉密尔顿都住在华尔街上。汉密尔顿还在游说国会通过他的“旋转门”计划。而杰斐逊要尽早把美国的政治中心带离这里。两个同样焦虑,同样需要妥协与支持的开国元勋,托马斯·杰斐逊和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终于在1790年6月20日坐在了一起。那是一次决定美国未来的谈话,这次谈话在接下来的1个月中,

见到了成果。很快汉密尔顿的“旋转门”计划在国会中得到了通过。1790年8月,联邦政府离开了纽约。从此,华尔街和华盛顿沿着不同的方向,各自成长。开始了政府权力和金融势力之间的扶持和较量。现在,每天行走在曼哈顿大街上的美国人,都会看到悬挂在墙上的一个电子显示器,它实时更新着美国的债务总额。2008年,美国国债进入10万亿美元时代。

200多年来,这个国家的经济,跟随着这些巨大的债务数字,一路走到了世界的最前端。

在这本200多年前的账册里,记录着汉密尔顿上任的4年内,财政部的账目。到1793年,这个国家共发行了6 420万美元的新国债,足以还清全部旧账。从债务到恩赐的故事,是被汉密尔顿这样完成的。他把债务变成了一种新的金融产品,投向了华尔街。经纪人们使国债的价格不断攀升,年轻的华尔街显露出了它控制资本的力量。1794年,美国的债券在欧洲获得了最高的信用等级。从此欧洲的资本开始漂洋过海,流入了这个年轻的国家。汉密尔顿发行的国债启动了美国,也启动了华尔街。

在华尔街上,总是有人怀疑华盛顿的动机。政府是想解决危机,还是想利用危机?美联储已经向华尔街注资超过上万亿美元,华盛顿以一种救赎者的姿态,成为了华尔街的股东之一。

然后,奥巴马政府在2009年6月推出了金融监管新政,12月又出台了金融监管改革方案。这一系列改革把美联储武装成了一个权力空前的全能型监管者,一个最强大的中央银行。

这间国家独立公园里的仓库,曾经是美国的中央银行。汉密尔顿在1791年创建了这家银行,作为联邦政府的财政代理机构和融资机构来发行国债和国家货币。

“那是第一个美国中央银行,不能算是监管者,但至少是个中央机构,可以监视银行。”金融史教授查理斯·盖斯特说。

不过,汉密尔顿创建的中央银行,立刻受到了杰斐逊及其支持者的严厉指责,比“旋转门”计划更让他们无法容忍的是,政府权力开始直接向市场延伸。

“在美国,对于权力的集中,我们总是有巨大的恐惧,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这个国家,直到20世纪,1913年才有中央银行。”前美联储纽约分行副行长彼得·巴克斯坦斯基说。

1842年,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开始了美国之行。在日记中他这样写道:上床睡觉之前,我从住所的窗户向外张望。马路对面有一幢漂亮的白色大理石建筑,呈现出一丝幽灵般的哀伤。第二天早晨起来,它的大门仍紧紧关闭,空气冰凉。狄更斯看到的,就是在汉密尔顿和杰斐逊的争论之下,最终被关闭的美国中央银行。

在此后漫长的时间里,华盛顿和华尔街渐行渐远。政府不再以任何形式管理市场,而在权力真空之下,华尔街的私人金融机构却趁机独揽了美国的金融大权。

对于生活在19世纪初期的人们来说,即使是看到了铁轨断裂、蒸汽锅炉爆炸、两列火车相撞,或者更严重的事故,也不能阻止他们对于火车这种崭新力量的幻想与痴迷。失去了中央银行的美国,就像这些

激动而失控的列车,虽然仍然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但却成为西方世界中最自由,也最不稳定的一个经济体。

2009年2月,纽约州审计署公布,在美国失业率高达10%,在普通民众的工资萎靡不振的背景下,纽约华尔街证券业员工2009年的奖金增长约为17%,达到203亿美元,创下历史最高水平。华尔街的高薪,挑战着华盛顿的底线。

“如果这些公司已经状况好到可以发放巨额奖金,那么它们的状况也可以把纳税人的每一分钱都还回来。我们将要回我们的钱,而且我们会拿到它。”2010年1月14日奥巴马演讲时说。

一些华尔街人认为,在美国有双重标准,一个是给华尔街的,另一个是给剩下的整个美国的。

“你可以看到一个半月前,奥巴马总统来到华尔街的情形,他来到华尔街,神情严肃地作了一个演讲,人们坐在那儿,听完以后和他握手,但是谁也高兴不起来。第二天,他去了汽车俱乐部,表现得像参加大选一样,发表了一场声情并茂的演讲,说为他们而工作,还责备了华尔街。我想说的是,这里有两个不同的总统,但确实是一个人,就他向国人宣传的方式而言,很明显,华尔街不值得被信任。”在美国证券业与金融市场协会年会上有人说。

在美利坚合众国200多年的历史上,华尔街得到华盛顿信任的时间似乎并不多。1799年,一个叫威廉·杜尔的人,死在了纽约的监狱里,只留下了一张独立战争时期的借条,纽约州的农民把两头奶牛借给了大陆军,而签收的人正是这个死去的囚犯,华盛顿和汉密尔顿信任的

战友威廉·杜尔。

今天,在华尔街上,威廉·杜尔这个名字更多的是和美利坚合众国的第一次经济危机联系在了一起。当华尔街还是一条年轻而粗糙的街道,就被指责,充斥着股票骗子和投机分子。人们交易时遵循的基本规则,就是买家自己小心。1792年,一些关于纽约银行的谣言出现在华尔街上,致使这家银行的股票大幅下跌,然后,有人开始偷偷地大量买进。这个人就是威廉·杜尔,谣言也是他散布的。

这时的威廉·杜尔,是汉密尔顿的助理,他的行动源于一条内幕消息:中央银行将收购纽约银行。汉密尔顿将很快着手这个计划,而威廉·杜尔要在此之前,收购到足以控制纽约银行的股票。他疯狂地四处借钱。最后,居然用承诺支付高额利息的方法,骗取了城市里的小业主、园丁、女佣等普通民众一生的积蓄。

1792年3月,城市里聚集起可怜的投资者,他们声讨威廉·杜尔这个骗子,掠夺了他们所有的财产。纽约,有一半人倾家荡产了。泡沫在欲望的挤压下,终于破灭。恐惧第一次降临华尔街。从此,每隔大约20年,就会有类似的贪婪和绝望在这里反复出现。

“1792年的恐慌、危机让杰弗逊更进一步质疑汉密尔顿的政策,但对于汉密尔顿来说,虽然我们不渴求金融危机,但如果你要经济现代化,那这就是不可避免的。”希勒说。

汉密尔顿向人们解释:在华尔街上,值得尊重的股民、券商与无耻的赌徒之间,存在着界限。而杰斐逊说:华尔街根本就是人类本性的大阴沟。

1792年的这场危机结束两个月后,有21个经纪人和3家经纪公司,在华尔街63号的一棵梧桐树下,签订了一个协议。经纪人们庄严宣誓并承诺对外交易将收取佣金,彼此交易拥有优先权。1792年5月的《梧桐树协议》被认为是华尔街最早的自我管理,基本的交易规则开始渐渐形成。自此以后,在华盛顿的视线之外,华尔街开始了一个世纪的自我生长。华尔街的经纪人们建立起自我约束的证券行业协会,以自律的方式,防止危机的发生,从而避免政府的干涉。自此以后,在华盛顿的视野之外,华尔街开始了一个世纪的自我生长。1896年5月11日下午2时,摄影师威廉姆·赫斯,用一个叫“摄影机”的设备,第一次捕捉到了现代化的城市生活。城市,沿着汉密尔顿的目光,已经又向前走了一个世纪,它就要到达辉煌的、属于它自己的“美国世纪”了。

从19世纪中叶开始,美国经济迅速崛起。农业耕作的机械化使得农场对于劳动力的需求急剧减少,农村的年轻人随之大量涌进城市。1900年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首次超过英国,成为世界上经济总量最大的国家。这一年,美国证券总值约600亿美元,是国内生产总值的3.2倍。华尔街的势力越来越大。以摩根为首的富豪们云集在这里。洛克菲勒、梅陇、卡耐基这些名字至今如雷贯耳。他们实际上掌控了这个国家的金融权力。

离纽约不远的哈特福德,是金融魔术师约翰·皮尔庞特·摩根出生的地方。摩根相信自己的团队会对国家资本市场进行诚实与适当的管理,当危机出现的时候,他希望一切能够宏伟、大胆且有远见地展开。

在20世纪初的美国,谁能成为担当这一切的力量?

“当时政府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在摩根的有生之年,美国没有联邦储备委员会,所以他自己承担了中央银行的责任。”摩根传记作家琼·施特劳斯说。

1901年,华盛顿迎来了一个年轻而充满斗志的新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他强烈地感觉到了,在华盛顿之外,已经形成了另一个强大的权力高地华尔街。罗斯福总统想把它置于政府的控制之下,然而,华尔街是一个已经习惯了自由的市场,并拥有了自己的力量。摩根,华尔街上最有权势的人物,走进了罗斯福的办公室。

摩根问道:政府在作决定之前为什么不事先通知华尔街呢?罗斯福说:事先对华尔街发出警告,是我们恰恰所不愿做的事情。摩根说:如果我们做错了什么,请派您的人和我的人会谈,他们可以修正。罗斯福说:我们不会那么做,我们不愿意修正错误,而是想结束错误。这是华尔街与华盛顿的第一次正面交锋,政府似乎占据了上风。但是5年后,摩根所带领的华尔街,将在金融危机中证明,谁才是强者。今天,麦迪逊大道上的摩根图书馆是一个安静的地方,摩根的曾外孙,罗勃特先生说,摩根家族现在已经没有过去那么辉煌了,后代们从事着各种行业。凭借自己的能力而生存,他也从没有过要当银行家的想法。在这间曾祖父的办公室里,他还是会感觉一种模糊不清,却浩瀚无边的力量。

从19世纪末开始,美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但是,到1907年,美国人开始变得狂躁而焦虑。他们担忧养老、疾

病和就业等问题,担心移民数量和人种。1907年中旬,股市开始暴跌,人们开始争着从银行取出自己的存款,一家信托公司总裁开枪自杀,倒闭和恐慌开始了。

“那时候的银行界在老摩根的领导下团结在一起,共同努力,试图为市场带来流动资金,让华尔街及国家经济重新站稳脚跟。”金融史学家查理斯·盖斯特说。

1907年10月22日,财政部长从华盛顿来到摩根的图书馆。摩根告诉财长立即注资2 500万美元以增加流动性。当储户能从银行取到钱的时候,恐慌就会散去。在这种危急的时候,所有人都不由自主地臣服于这个当时全世界最有能力的银行家,尽管他已经是一个70岁的老人。

“他召集了其他几家银行的行长,来这里开会,就在隔壁的房间。为了帮助政府渡过金融危机。他锁上了房门,除非这些行长拿出钱来缓解危机,否则不开门。”摩根的曾孙罗伯特·彭诺耶说。

摩根知道,要彻底结束这场危机,他需要一大笔资金,而且要快。他把银行家们留在这间书房里讨论,而自己在办公室里等待结果。这些银行家不愿借钱给要倒闭的企业,如果有一家倒闭,就会引起市场的恐慌,那将是一场无法挽救的金融骚乱。

“最后,凌晨四点,摩根走进房间,拿出了一份声明让他们签字。摩根抓住其中一个公司总裁的袖子,把他拖到桌子前面,拿出一张纸说:在这里签字,笔在这儿。这个人这才同意签字,其他人也都同意签字。”琼·施特劳斯说。

最后,银行家们同意出资2 500万美元去解救这场危机。摩根用个人的力量控制住了1907年的金融危机,使它没有长时间持续,也没有造成巨大损失。他是自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以来,华尔街上另一个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强势人物。他在1907年应对危机的措施,深远地影响着美国今天的金融体系。

但是,很快,美国人就为在他们的国家里,一个私人银行家拥有了如此大的权力而感到害怕。1913年摩根去世,9个月后美国国会立法批准设立美国联邦储备系统。从此美国又有了中央银行。

在此后的近100年里,美联储在货币调控中所承担的职能,在一步步地转移和分化着经济权力。它被政府逐步授权为了一个强大的监管者,这也持续引发着华尔街的忧虑和追问。

“自从中央银行开始控制系统中的资金量,它就不是自由市场了,许多人管这叫监控。”格林斯潘在一次电视节目中说。

“这才是问题,市场本该发挥作用、清除自身弊病、再从头开始。就是这样,这就是市场要做的事情。”罗杰斯说。

“政府可以告诉你什么是合法的,但只有行业本身会告诉你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好的商业行为。”哈维·皮特说。

1804年,杰斐逊已经成为了美国的第三任总统。而汉密尔顿则淡出了美国政坛。这年夏天,就在这条河上,汉密尔顿划着船去对岸的新泽西州参加一场决斗。在决斗前他在日记里写下:将不会向对方开枪。结果对方的子弹击中了他的胸膛,47岁的汉密尔顿在第二天不治身亡。那是美国历史上最著名也最神秘的一场决斗。他的死,让整个纽

约一片悲伤。今天的华尔街,是被汉密尔顿的理想引渡过来的。

汉密尔顿去世后的第5年,杰斐逊回到了阿巴拉契亚山脉中间的一个农庄,他一生对土地和劳作充满敬意。1826年7月4日,这天是《独立宣言》发表50周年的纪念日,就在这天,83岁的杰斐逊静静地离开了。8年的总统生涯,微薄的薪水使他早已入不敷出。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在贫困中去世的总统。

2008年以来,华盛顿和华尔街就像一对需要相互警惕的同行者,一起度过危机中的每一天,小心地寻找着走出去的道路。2009年9月14日,这一天,是雷曼兄弟银行倒闭一周年的日子。就在这天,美国第四十四任总统奥巴马将在华尔街纽交所对面的联邦大厅发表演讲。

“很荣幸来到这座历史悠久的联邦大厅,两个多世纪前,我们的第一届国会在这里成立,我们的第一任总统也在这里宣誓就职就在这儿,在合众国最初的日子里,汉密尔顿和杰斐逊就在争论,如何才能最好地管理这个年轻的经济体,如何才能回馈人民的天赋与激情。两个世纪后,我们仍然在这些问题中挣扎,这些问题在危机中,变得更加尖锐而重要。”奥巴马说。

《入侵华尔街》观后感

《入侵华尔街》观后感 班级:2014国贸1班学号:201442601133 姓名:黄珊珊 《入侵华尔街》这部影片讲述的是生活在大城市纽约的一名普通保安吉姆,生活虽不富足但过得很安定。2008年金融危机时,吉姆妻子身患重病,每周要做300美金一次的基因治疗,才有希望痊愈,然而保险公司拒绝赔付这种罕见的病例。吉姆为了给妻子治病,几乎花光了所有的家产,吉姆想动用积蓄,却收到基金投资不动产连续亏损的消息。华尔街的金融家操纵金融市场,导致吉姆投资的金融产品不但没有赚钱,反倒欠了银行一笔巨款,妻子也在家中绝望地自杀了。吉姆负债累累,丢失工作,妻子自杀,房子被法院会收回,朋友的无能为力,世人的冷漠,让吉姆成为仇恨的复仇者,走上了以极端方式报复之路。 我们都期待有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健康有活力的身体,幸福和睦的家庭,然后在如今的社会却变成了一种奢侈。富人更富,穷人更穷也成为了一种循环模式。吉姆失去赖以为生的工作,失去了挚爱的妻子,失去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切。让他身陷囫囵如此落魄的是谁呢?正是那些贪婪嘴脸的资本家。当吉姆的仇恨到了极点的时候,他便以极端方式报复,他将仇恨聚集在把枪支子弹上,枪杀了使他落魄至此的罪魁祸首,并在华尔街上挑起了恐慌事件,进行一场大型的屠杀。暴力镜头在影片后半部分,男主角来到华尔街,躲在一处高层

建筑物的停车场里,用狙击枪杀死了那个害他倾家荡产,家破人亡的经纪人,又冲进投资银行总部里,乱枪扫射在交易室里的基金经理和交易员,还丢了两颗雷,炸死一大片华尔街精英。 当时的华尔街是美国垄断资本,金融和投资高度集中的象征。然而现实中的华尔街是纽约市曼哈顿区南部从百老汇路延伸到东河的一条大街道的名字,全长仅三分之一英里,宽仅11米,街道狭窄而短,从百老汇到东河仅有7个街段,却是“美国的金融中心”。这里曾是美国大垄断组织和金融机构的所在地,集中了纽约证券交易所、美国证券交易所、投资银行等,成为美国和世界的金融、证券交易的中心。关于华尔街的看法和评价主要有两个,或批判,或赞扬,因为华尔街在带给世界财富的同时,也大大加剧了人们失去财富的风险。华尔街的强权政治和割喉形态的资本主义也造就了这批不负责任的资本主义家,许多类似男主人公吉姆的小市民一生都栽在了华尔街这个资本主义市场,成为邪恶的资本主义家赚取暴利的垫脚石。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金融危机就如一颗摧毁世界经济的炸弹,有人从中坐收渔利,有人却因此身无

央视财经频道纪录片《华尔街》第8集

央视财经频道纪录片《华尔街》第八集 明暗创新 自金融业诞生那一天起,金融创新就与它为伴,并备受争议。 2003年12月29日,受疯牛病影响,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市场活牛期货价格继续下跌。 2009年9月,金融危机发生一年之后,与华尔街咫尺之遥的佩思大学礼堂,一场重要的论坛正在举行,参加会议的有政府官员、学者和银行家。 这次论坛的主题是金融危机与金融衍生品的关系。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很多人认为,由金融创新创造的金融衍生品就是这场危机的元凶。有人甚至怀疑金融创新本身的意义。 信贷消费 在美国,早在19世纪中期,就发生了一场重大的金融创新,这就是信贷消费的出现。 19世纪中期,美国流行储蓄文化,现金消费是美国中上层市民根深蒂固的消费观念,赊账和借钱消费都被看作有违常理,许多商家更是担心贫困的消费者会借钱不还。 借钱消费无法在一个农业大国里传播开来,即便在大城市也是阻力重重。创建于1858年的梅西百货是世界上最大的百货店之一。上世纪三十年代之前,梅西百货是现金消费模式的代表,它的目标客户是高收入家庭。当时的梅西百货从来不接受消费者的赊账,并以此为荣。

在梅西倡导的现金消费模式流行于美国之际,另一种消费理念悄然诞生,并开始被越来越多的美国普通家庭接受。创造这种新消费理念的是缝纫机厂商——胜家公司。 电动缝纫机的出现在很长一段时间被看作是工业化的标志之一。然而,在19世纪中叶,缝纫机价格昂贵,一台缝纫机售价大约一百美元,1851年,美国家庭年平均收入是500美元,缝纫机算是巨额投资了。购买一台缝纫机就可能让一个普通家庭背上沉重的债务。 1856年,胜家的合伙人——律师克拉克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允许美国妇女租用机器,用低廉的租金来抵扣高额的货款。这种方式在当时被称为?租购?,实际上就是分期付款。克拉克先后设计了首付、周付和月付几种模式,妇女们可以每周支付一美元。 人们接受了?租购?这一新的消费方式,因为他们发现,正如胜家所宣传的那样,?租购?让他们既买得起缝纫机,又不会让家庭陷入债务危机。 ?租购?这一新型销售模式使胜家缝纫机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竞争对手们纷纷模仿胜家的?租购?模式。 胜家创造的消费模式就是信贷消费。然而,这样的消费方式被大多数美国人接受还是80年以后的事情。 梅西仍然固守现金消费,直到1929年?大萧条?的来临。 ?大萧条?的第一年,梅西艰难地度过了。到了第二年,?大萧条?结束的迹象迟迟没有出现,梅西当时的大股东之一史密斯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 简介······ 这本书解释了《华尔街日报》为什么产生了那么多令人惊叹的报道。 如果你是一个记者——这本书的前身是《华尔街日报》的内部讲座,专门培训那些为《华尔街日报》头版提供特稿的记者。它告诉新闻记者们一件事情,就是如何用高品质的报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让这种注意力一直保持下去! 如果你虽不是记者,但会时常用到写作——这本书会让你明白,到底是哪些元素让你听写的东西从本质上变得有趣和吸引人! 所有被称为伟大的故事,都来自伟大的创意,几乎在所有伟大的故事创意中,都有一种人性的展示。 作者简介······ 威廉·E.布隆代尔,《华尔街日报》的资深头版撰稿人,曾获得迈克·博格新闻奖、莱伊霍华德公共服务奖以及美国报纸编辑协会颁发的无期限特稿作品杰出写作奖。 引言 第1步怎么找到好故事 第2步好故事该如何构思 第3步让故事吸引人的元素 第4步计划与执行 第5步组织材料和结构 第6步处理导语、数据和引语的诀窍 第7步让字和句抓住眼球 第8步万字以上的长篇故事 第9步如何有效地修改 附录样文 ······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的评论 做新闻也好,做营销也好,甚至作公司报告,我感觉最好的方法,就是讲一个好故事。讲故事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沟通,而沟通的目的,其实就是让对方去做你想让他去做的事情。 一次好的沟通,可能是报纸上的一个豆腐块,让读者明天再来买你的报纸,也可能是一份描绘了远大前景的计划书,为你带来一笔数量客观的投资。 国内的相关图书,往往更倾向于一些思想的讨论,比如某某的作品有着什么样闪光的思想,所以为社会所认同,或者作者的修养如何深厚,才能写出这样优秀的作品等等。但像这种内容其实是几乎不能学习的,一个人的修养是靠自己的社会经验等等积累的,真正能够学习的是技巧。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THE ART AND CRAFT OF FEATURE WRITING)

华尔街 纪录片 观后感(6-10集)

《华尔街》纪录片观后感 早期的华尔街是富人俱乐部,他们在这里投资、获利,尽情游戏,普通人望尘莫及。 道琼斯指数的出现第一次为投资者提供了投资信息,此后一系列重要的投资方法应运而生,凯恩斯的技术分析,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指数投资,人们从混沌的股票市场中,总结出投资之道,在众多投资者的失败基础之上,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就此诞生。他的成就甚至盖过了他的老师格雷厄姆。 “他总是能买到非常便宜的股票,他非常小心谨慎,在2008年末、2009年初的时候,有许多这样的投资机会,由于当时的人们已经对股市产生了恐惧心理,所以许多股票的价格都很便宜,他能够从中获得。”(美国格雷厄姆证券分析和价值投资领域的研究专家珍妮特?洛尔)。巴菲特成为很多年轻投资者的梦想,华尔街的每个成功故事都吸引了更多的投资人的参与,华尔街就是像个藏有巨大宝藏的城堡,人们一直在这里寻找创造财富的钥匙,有人成功,有人失望,虽然成功的人远在少数,但依旧阻挡不了在这里进进出出贪婪逐利的人们。 人们孜孜不倦的追逐金钱、利益,贪婪是投资人们无法更改的动力与本性。2008年麦道夫150年的漫长刑期就是为他过度的贪婪所食的恶果。麦道夫事件使人们开始质疑华尔街的贪婪是否是导致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何才能有效地遏制华尔街的贪婪成了更多人开始思考的问题。美国的资本市场的监管原则,一直沿用100多年前联邦大法官布兰代斯的名言: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灯光是最好的警察,阳光交易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信息的公开透明。 但20世纪前,监管原则被束之高阁,市场上没有具体的规则规范投资交易,股票的份额不是个必须公开的信息,股市基本上只有一条的规则,就是买家请小心!大量的股票家们仿照丹尼尔?德鲁靠着掺水股发财。 一位早年有经验丰富的新闻记者经历的查尔斯?亨利?道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一段特殊的经历,与另一位合伙人爱德华?琼斯创立了道琼斯公司,他的道琼斯指数第一次将交易大厅内的信息传递出去,并且沿用至今。 在今天的监管环境之下,实际上是很难去违规,一个违规行为不可能不被发现,特别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被发现。但麦道夫利用虚假信息、内部交易等黑暗手段重演了庞兹骗局,等待他的是150年的监狱生活。 阳光包括政府监管、法律监督、媒体揭露,阳光包括每个人的善良之心。 2009年秋天,华尔街正在进行着规模巨大的整休工程,与此同时,全球资本市场也在对自身进行着深入的反思,在纽约佩思大学里来自世界各地的政府官员、银行家、学者正在举办“梧桐树下再聚首”的研讨会。期货定价模型的创立者、诺贝尔奖得主休斯教授与华尔街资深投资银行家布克斯泰伯正在围绕金融创新进行着激烈的辩论。在资本市场里,人们创新不断,当然风险也不断。 2008年的金融危机,华尔街已经把世界的经济变得伤痕累累,然而只要金融业存在,这就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寻找危机发生的规律,以及政府的拯救措施,在今天金融危机再次上演的时候以史为鉴。 今天的华尔街,没有人知道下一次危机将何时到来,会从哪里开始,在危机不断上演的历史长河里,每个人、每个机构、每个国家要想减少危机带来的伤害,唯一能做的是在下一次危机到来之前做好准备。

华尔街-纪录片1-10全

本集片名:曼哈顿的一天 【主题】 华尔街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到底意味着什么,它如何影响着世界?13万亿的日交易量是一个怎样的概念,这些钱是属于哪些国家、机构和个人,谁在操纵着这些钱?华尔街这张300年编织的“网”,有多广,多深?有多大的力量,又有多么地脆弱? 【序】 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带着西班牙国王给中国皇帝和印度君主的国书,率领船队经过70昼夜的艰苦航行,终于发现了陆地,这块被哥伦布坚持认为是印度的大陆,现在被称为亚美利加洲。 1609年,荷兰商人继续寻找通往富庶中国的航海道路,但犯了与哥伦布同样的错误,他们的商船几经展转,最终驶入了现在的纽约港。 荷兰人给当地印第安人送上了他们不曾见过礼物——美酒,荷兰人也因此得到了丰厚的回报——曼哈顿。“曼哈顿”在特拉华印第安人的语言中就是“与君同醉的地方”。 华尔街街口的石碑上,刻着这样一个看上去像是“与君同醉”后的算术公式:24美元 x 370年= 300亿美元,它记载了曼哈顿发生的第一笔大交易。荷兰人当年用了24美元的饰物,从印第安人那里买下了整个曼哈顿地区,现在仅曼哈顿的华尔街土地价值就达到300亿美元以上。 其实不仅是土地,这个算术公式在今天的华尔街到处都行得通,华尔街所能聚集的财富甚至是这样的计算方式都无法满足。370年间,曼哈顿从一片荒芜变成了现在的金融森林,它主人也从最初的荷兰人,变成了英国人,又变成了美国人,现在成了来自世界各个国家的人。 有人说华尔街成就了美国的崛起,从传统农业到传统工业,从现代科技到网络信息,华尔街一直在为美国的强盛铺平道路。也有人把华尔街称作“人类本性堕落的大阴沟”,因为它刺激了人类本性的贪婪和丑陋,以至于整个世界都要为此付出代价。 这就是华尔街,一直充满是非争议,一直被世人所关注。 【正文】 凌晨,华尔街街道上空无一人,但在迷宫一样的纽交所交易大厅里,150名技术人员正在小心翼翼的检查和测试各种各样的电脑交易系统。 离开市还有7个小时,纽交所第一批技术人员已经开始了新的一天,确保每一台机器都能正常运转,每一个程序都不会对交易系统有任何影响是他们每天都要做的工作。仅在纽交所的一个交易大厅里,就有5000台以上的显示器,1万多个电脑终端,1000多种电子系统。 采访:技术人员A 大致内容:只要纽交所存在,我们不会丢掉这份工作,只是在这个时期,我们必须要检测的更仔细些,因为那些交易员们经常会把他们的郁闷发泄到我们的工作上。 每年纽交所用来支付各种各样的电子系统以及技术支持费用高达10亿美金以上,这个数字不会因为证券交易指数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系统技术维护在金融危机笼罩下的华尔街成为了最稳定的职业。 曼哈顿中城摩根斯坦利的摩天大楼里,5楼交易大厅里空无一人,只有上千台显示屏在

观华尔街纪录片有感

《华尔街》观后感 趁着学期初的空闲机会,我观赏了由耶鲁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陈志武等筹拍的《华尔街》。该记录片以华尔街金融危机为契机,梳理了现代金融的来龙去脉。 第一集和第二集中介绍了华尔街的基本概况。华尔街是美国资本市场和经济实力的象征,它早已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名词。现在,绝大多数金融机构与这条500米长的街道不再发生直接的物理关联,华尔街人也完全成为了一种精神归属,资本已经进入无眠时代。不仅是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贪婪与疯狂似乎是上天专门为华尔街设下的魔咒,它始终弥漫在华尔街的每一处空间。华尔街在不断为他人创造着财富,但又在不断地剥夺着他人的财富,华尔街在固守着自己的生存法则,但又在不断冲破传统的束缚。华尔街是矛盾的结合体,它在自身双面性的较量中,不断遭到毁灭,又不断得到重生。华尔街是英语“Wall Street”的中文音译,它起初就是一道墙,是由最先买下纽约曼哈顿的荷兰人建立的。因为成功打通了北美和亚洲海上贸易通道,世界上的第一个金融中心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诞生,他们发明了股票,创造了股票交易模式,并建立起了现代银行体系。但因为郁金香泡沫而引发的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金融危机,使世界金融中心的航船开始起航,在绕道伦敦后,奔向纽约。华尔街的历史完全可以代表纽约的历史,华尔街墙的建立与消失,以及后来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的核心,都在着力塑造着纽约这座资本之城。 第三集介绍了纽约的发展道路的那次选择。停留在广袤的土地上,依赖着纯朴的美德,过着平静而优美的田园生活,是开国元勋托马斯杰斐逊为美国描绘的明天;而另一位开国元勋,第一任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希望,美国将是一个运用理性,不回避人性弱点的未来世界,它将是由现代金融业支撑起的工业强国。本集通过对美国建国之初的债务问题,反复出现的经济危机,时存时亡的中央银行,华尔街上的强势人物摩根,以及当下的金融危机等典型历史片段的描摹,呈现了在两种治国理念的冲突与制衡下,政府与市场的博弈。琐碎的历史牵连,轮回的人性善恶,使得今天的美国人依然挣扎在这些选择中,寻找着回馈他们的天赋与激情的方法,和走出金融危机的道路。 第四集介绍了改变纽约城市历史的是一条贯穿美国东西的人工运河——伊利运河。200多年前纽约州政府通过华尔街发行工程债券完成了这条投资巨大的人工运河,运河的开凿使得纽约成为美国第一大港口,而债券的发行也让华尔街备受关注。四年的美国内战中,华尔街给北方军输送了源源不断的战争资金,战争结束后,一位南方的将军说我们不是被北方的军队打败的,是被北方的金融打败的。当JP摩根出现在华尔街上的时候,就注定华尔街的历史和地位将被改变,摩根时代美国没有中央银行,摩根以一己之力担当了这一特殊的角色,化解了华尔街与华盛顿政府的诸多矛盾,摩根还掀起了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产业并购狂潮。19世纪,是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也是华尔街的镀金时代。 第五集介绍了以硅谷为代表的美国高科技公司、高科技产业的崛起帮助美国实现了产业升级,实现了经济可持续发展。如果说硅谷创造了美国的现在,那么又是谁创造了硅谷的现在?硅谷对世界科技具有巨大影响且久盛不衰,令人禁不

华尔街日报如何将故事——九大步骤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九大步骤 第一步:怎样找到好故事? 一、依靠阅读 1、广泛阅读阅读一直以来都是获取故事的最简单办法,尤其是现在有互联网,要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快捷便利。作者提供的第一种方法“广泛阅读”针对网络来说,我感觉最好的办法就是阅读相关的博客论坛,然后再到专业网站去阅读官方的文章。这么做的原因是现在的博客论坛等等往往能够提供一些正式场合看不到的内容,包括技术含量很高的分析甚至行业内幕,但因为是非正式的,内容的真实度就没有保证,而且很多内容也相对粗糙主观。所以就需要再到官方的网站或者线下出版物等等,对应相对主题找类似的文章,然后大量阅读,读上最少五六篇。相当于是你和五六个人开了一个关于这个主题的会议,而他们的发言也会给你足够的资料,来得出自己的观点。 2、记录灵感任何一本有关写作设计或者广告绘画等等图书都会介绍这个技巧。因为灵感的到来是没有预兆的,而且存在的时间也是很短暂的。一个好主意可能随时随地出现,在公车上、在飞机上或者上厕所的时候,但这个主意出现的时候可能没有任何意义。比如你是做程序员的,但你突然想到了一个关于延长电灯寿命的点子,这个点子目前对你来说没有任何意义,所以你很快就忘了,一辈子也不会再想起来。但这个点子出现肯定是有他的原因,比如你更适合做电灯的工程师,依靠这个点子你可以开自己的工厂等等。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先记录下来,然后看有没有实施的可能性,或者提供给其他人,不要让它溜走。 3、为选题做档案做档案其实就像是一个人的家。有些人思路清晰,善于管理。进到他家中可能你会看到他的书柜,书籍按照分类放得整整齐齐,然后在他需要的时候他就可以轻易找到他需要的书。对于其他东西也是如此。和选题相关的材料如果可以做好分类档案,不但便于找到相关信息,而且最重要是可以把这个主题不断的深入研究,档案的增多代表着你对这个题目的了解增多,而了解的越多就了解的越清晰,对现在的判断和对未来的预测就越准确。 二、依靠中间人 作者介绍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最了解事情深度资料的是所谓的高层人员,但他们往往是秘密的保守者,不愿意给出更多的信息,所以需要和高层人员身边的中间人联系,获取更多信息。这些中间人往往以透露出一部分内部消息为荣,而且如果你以学生的姿态,把

华尔街第二集观后感

华尔街第二集观后感 美国的华尔街与北京的金融街完全不同,他们与美国政府的关系就像杠杆。当股市崩盘时,几乎没有人会知道金钱都流向了哪里,连美国政府都不知道。但在这部电影里,有两个人似乎知道。第一个人是人格闪亮的白胡子老头,我非常欣赏他那宠辱不惊的处事方式,乃至于最后谈判时的苦苦哀求让我感到非常难过。后来,这个优秀的老头子不玩了,真正的故事也开始了。 很久以来,我一直苦苦思索着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世界上的钱都去哪了。在中国,这个问题似乎很容易解释,钱都在领导手里,可每天都热衷于拿金钱做游戏的领导却并不多见。而在美国,一个股票交易员如果想搞到十几万美金的月薪似乎也并非幻想,但这些只是小钱,那些被用来做游戏的大钱都去哪了?中学生都会说,钱在股市里,钱在银行里,钱是会流动的。但这部电影似乎更新了一些常识——钱在信息里,或者说,信息可以操控金钱流动的方向。 所以,传媒业对金融业的走向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力的。片中男主角的女友是一家新闻网站的负责人,这家新闻网站不已盈利为目的,因为网站的名字是“说真话”,他们做的事情也是说真话。电影里有段对话提到了这家网站,说他们做的很好,“每天大概有五万的点击”。这句话说完的同时,我听见旁边来自豆瓣的员工兄弟轻轻的发出了“切”的一

声来表示心中的不屑,其他几位同事哈哈大笑。我也会心一笑,因为我突然想到了四天前刚刚倒闭的一家网站,倒闭的原因则是说了太多真话。 在金钱面前,善-恶-有-报不再有效,成王败寇才是终极真理。在道格拉斯饰演的投机皇帝戈登·盖柯出狱时,我就隐约感觉到这个老家伙会狡黠地笑到最后,不过他的再次欺骗确实让我错愕不已。男主角杰克的复仇失败倒是在意料之中,不过一篇爆料就能搞垮一家公司的故事也实在太缺乏真实性了,尽管这看上去更像几滴催化剂。女婿和老丈人居然就这样在并不默契的情况下联手打败了老对手。 “金钱永不眠”这个副标题取的非常好,因为这部电影并非只从华尔街一个简单的角度去诠释的货币的流通性。杰克的母亲是一位爱上炒房的退役老护士,在中国,这种个体有一个比较专业的名字,叫“房虫”。他们与炒房团最为明显的区别就是非常容易因为一些自己并不知晓的原因而莫名陷入被动,在资金上往往受制于人,赚钱不多却经常提心吊胆,不过一旦有了游资就会再次投入到房市,乐此不疲。这也正是2009年的中国人普遍的想法,一旦有了钱势必要买房玩,而所有的买房者在某种角度看来几乎都赚了不少钱,这一大笔利润从何而来?似乎跟老百姓的刚性需求上涨过快并无太大关系,因为今年不再有人买房了。 别人都说钱很好赚,但我老是觉得钱不好赚。记得有天

八大经典的哲理故事

(一)谁能把斧子卖给总统 2001年5月20日,美国一位叫乔治-赫伯特的推销员,成功地把一把斧子推销给了布什总统。布鲁金斯学会得知这一消息后,把刻有"最伟大推销员"的一只金靴子赠予了他。这是自1975年该学会的一名学员成功地把一台微型录音机卖给尼克松以来,又一学员获此殊荣。 布鲁金斯学会创建于1972年,以培养世界上杰出的推销员著称于世。它有一个传统,在每期学员毕业时,设计一道最能体现推销员能力的实习题,让学生去完成。克林顿当政期间,他们出了这么一个题目:请把一条三角裤推销给现任总统。8年间,有无数个学员为此绞尽脑汁,却最终都无功而返。克林顿卸任后,布鲁金斯学会把题目换成:请把一把斧子推销给布什总统。 鉴于前8年的失败与教训,许多学员知难而退。个别学员甚至认为,这道毕业实习题会和克林顿当政期间一样毫无结果,因为当今的总统什么都不缺,即是缺什么,也用不着他亲自购买;退一步说,即使他亲自购买,也不一定正赶上你去推销的时候。 然而,乔治-赫伯特却做到了,并且没有花多少功夫。一位记者在采访他的时候,他是这么说的:我认为,把一把斧子推销给布什总统是完全可能的,因为布什总统在德克萨斯州有一农场,那儿种了很多树。于是我给他写了一封信,说:有一次,我有幸参观您的农场,发现种着许多矢菊树,有些已经死掉,木质已变得松软。我想,你一定需要一把小斧子,但是从你现在的体质来看,小斧头显然太轻,因此你仍然需要一把不甚锋利的老斧头,他是我祖父留给我的,很适合砍伐枯树。假若你有兴趣的话,请按这封信所留的信箱,给予回复......最后他就给我寄来了15美元。 乔治-赫伯特成功后,布鲁金斯学会在表彰他的时候说,金靴子奖已经空置了26年。26年间,布鲁金斯学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推销员,造就了数以百计的百万富翁,这只金靴子之所以没有授予他们,是因为我们一直想寻找这么一个人:这个人从不因有人说某一目标不能实现而放弃;从不因某件事情难以办到而失去自信。 点评:乔治-赫伯特的故事在世界各大网站公布之后,一些读者纷纷在网上搜索布鲁金斯学会,他们发现在该学会的网页上贴着这么一句格言:不是因为有些事情难以做到,我们才失去自信,而是因为我们失去自信,有些事情才显得难以做到。 (二)三个销售代表的境遇 在20世纪70年代的香港有三位大学生阿雷、阿伟、阿彬毕业后在一家英国公司工作,他们都是销售代表。 阿雷把它当作自己的事业,坚持在实战中学习提高,经常花费双倍的时间、精力和脑力解决市场中的问题,积极思维,乐观面对;阿伟也把它当作自己的事业,但往往为自己的失误找些借口逃避责任;阿彬则把它当作谋生的手段,只完成公司规定的份内事情。 二十年后,阿雷被聘为一家大公司的销售总裁,阿伟被聘为一家公司的部门负责人,阿彬则在另家公司仍然从事销售代表工作。 点评:态度决定一切。 (三)足球赛场上的草皮

华尔街读后感

华尔街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华尔街读后感(一) 在吴敬琏先生为该书作的序中写道:以华尔街为代表的资本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核心架构。它的一举一动、一起一落,都对这一体系中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每一个人的生活发生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和了解它的特点和规律,就成为试图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们必做的功课。然而,华尔街却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机体,要把它看清楚和说明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华尔街证券市场建立两百年来,对它进行报道、评论、称颂和抨击的文章乃至影视作品可谓车载斗量,但是它们对华尔街的评价言人人殊,莫衷一是:有人把它称为金融的神殿,美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驱动机;也有人说,华尔街乃是金融罪恶的渊薮,制造了历次金融危机。 华尔街创造财富的力量远大于破坏财富的力量。一方面,由于华尔街贪婪、逐利的本性,不断引发金融危机,对财富造成了很大破坏,这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尤其明显,如全球股票市值2008年末几乎较高峰时下跌了一半,金融衍生产品名义价值下降了近60万亿美元,全球信贷损失也将超过2.2万亿美元。另一方面,华尔街是撬动美国经济的杠杆,从独立战争、南北战争到两次世界大战,从19世纪末美国工业化进程到20世纪末新经济转轨,华尔街在美国不同的历史时期承担了不同的使命,并创造出了巨大的财富,从某种意义上讲,

华尔街创造了现代美国。 创新是华尔街的生命。从资产支持证券到货币市场基金,从浮动利率债券到远期利率协定,从外汇期货到货币互换,从利率掉期到各式各样的信用衍生品,华尔街总是能够层出不穷地创新金融产品,并藉此推动金融市场的颠覆性变革。华尔街创新的秘诀在于了解与适应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特征。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对于这一次的金融危机,华尔街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中国的金融市场要如何在吸纳华尔街的宝贵经验的同时,客观评价与理性看待危机后西方各国的金融监管改革呢? 华尔街读后感(二) 相信大家对华尔街这个名词一点也不陌生,那么什么是华尔街呢?它又代表着什么呢?华尔街是纽约市曼哈顿区南部从百老汇路延伸到东河的一条大街道的名字,全长仅三分之一英里,宽仅11米,是英文“墙街”的音译。街道狭窄而短,从百老汇到东河仅有7个街段,却以“美国的金融中心”闻名于世。美国摩根财阀、洛克菲勒石油大王和杜邦财团等开设的银行、保险、航运、铁路等公司的经理处集中于此。着名的纽约证券交易所也在这里,至今仍是几个主要交易所的总部:如纳斯达克、美国证券交易所、纽约期货交易所等。“华尔街”一词现已超越这条街道本身,成为附近区域的代称,亦可指对整个美国经济具有影响力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 而在《华尔街》这本书中,你会与“股神”巴菲特聊聊独特的投

《华尔街》(央视大型纪录片)解说词(全)

央视大型纪录片——《华尔街》1~10解说词 第一集资本无眠 华尔街是美国资本市场和经济实力的象征,它早已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名词。现在,绝大多数金融机构与这条500米长的街道不再发生直接的物理关联,华尔街人也完全成为了一种精神归属,资本已经进入无眠时代。不仅是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贪婪与疯狂似乎是上天专门为华尔街设下的魔咒,它始终弥漫在华尔街的每一处空间。华尔街在不断为他人创造着财富,但又在不断地剥夺着他人的财富,华尔街在固守着自己的生存法则,但又在不断冲破传统的束缚。华尔街是矛盾的结合体,它在自身双面性的较量中,不断遭到毁灭,又不断得到重生。 【主题】 华尔街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到底意味着什么,它如何影响着世界?13万亿的日交易量是一个怎样的概念,这些钱是属于哪些国家、机构和个人,谁在操纵着这些钱?华尔街这张300年编织的“网”,有多广,多深?有多大的力量,又有多么地脆弱? 【序】 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带着西班牙国王给中国皇帝和印度君主的国书,率领船队经过70昼夜的艰苦航行,终于发现了陆地,这块被哥伦布坚持认为是印度的大陆,现在被称为亚美利加洲。 1609年,荷兰商人继续寻找通往富庶中国的航海道路,但犯了与哥伦布同样的错误,他们的商船几经展转,最终驶入了现在的纽约港。 荷兰人给当地印第安人送上了他们不曾见过礼物——美酒,荷兰人也因此得到了丰厚的回报——曼哈顿。“曼哈顿”在特拉华印第安人的语言中就是“与君同醉的地方”。 华尔街街口的石碑上,刻着这样一个看上去像是“与君同醉”后的算术公式:24美元x 370年=300亿美元,它记载了曼哈顿发生的第一笔大交易。荷兰人当年用了24美元的饰物,从印第安人那里买下了整个曼哈顿地区,现在仅曼哈顿的华尔街土地价值就达到300 亿美元以上。 其实不仅是土地,这个算术公式在今天的华尔街到处都行得通,华尔街所能聚集的财富甚至是这样的计算方式都无法满足。370年间,曼哈顿从一片荒芜变成了现在的金融森林,它主人也从最初的荷兰人,变成了英国人,又变成了美国人,现在成了来自世界各个国家的人。 有人说华尔街成就了美国的崛起,从传统农业到传统工业,从现代科技到网络信息,华尔街一直在为美国的强盛铺平道路。也有人把华尔街称作“人类本性堕落的大阴沟”,因为它刺激了人类本性的贪婪和丑陋,以至于整个世界都要为此付出代价。 这就是华尔街,一直充满是非争议,一直被世人所关注。 【正文】 凌晨,华尔街街道上空无一人,但在迷宫一样的纽交所交易大厅里,150名技术人员正在小心翼翼的检查和测试各种各样的电脑交易系统。 离开市还有7个小时,纽交所第一批技术人员已经开始了新的一天,确保每一台机器都能正常运转,每一个程序都不会对交易系统有任何影响是他们每天都要做的工作。仅在纽交所的一个交易大厅里,就有5000台以上的显示器,1万多个电脑终端,1000多种电子系统。 采访:技术人员A 大致内容:只要纽交所存在,我们不会丢掉这份工作,只是在这个时期,我们必须要检测的更仔细些,因为那些交易员们经常会把他们的郁闷发泄到我们的工作上。 每年纽交所用来支付各种各样的电子系统以及技术支持费用高达10亿美金以上,这个数字不会因为证券交易指数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系统技术维护在金融危机笼罩下的华尔街成为了最稳定的职业。

华尔街 观后感

姓名:刘思静 班级:金融1003班 学号:1021073 《华尔街》纪录片观后感 “很久以前,他是印第安人的土地;400年前,他是荷兰人的一道墙;200年前,他是梧桐树下的金融种子;100年前,他塑造了美国的崛起。今天,他是一张撒向世界的金融之网,这张网强大而脆弱,光明又黑暗,他能让经济加速,也能让经济窒息,他就是华尔街!”伴随着这样的独白开始讲述华尔街,华尔街的历史可以算是美国甚至是人类资本市场的发展历史。 《华尔街》第一集《资本无眠》主要介绍华尔街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全世界的资金聚集在这,投资银行是融通资金的中介,通过华尔街这些资金可得到优化配置,使工业发展加速,使许多的不可能都像变魔术一样成为可能,但贪婪的人性驱使这张资本之网,无限的扩张造成不可避免的危机,我们要合理的驾驭这张资本之网。第二集《墙在哪里》,主要阐述资本市场的发展概况,世界金融中心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转移到英国伦敦,英荷为争夺海上霸权、控制海上贸易,英荷战争爆发,荷兰溃败,英国人占领了曼哈顿岛,英国国王将新阿姆斯特丹更名为新约克就是现在的纽约,随着英国人在岛上控制范围的扩大,原来那个用来防范印第安人的墙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它被推倒后改造成一条城市中的道路就是华尔街,而随着在纽约华尔街下的梧桐树下的协议才有了美国资本市场的开始。第三集《两条道路》主要介绍了,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亚历山大哈密尔顿和总统托马斯杰斐逊的两种不同理念,也就是华尔街与华盛顿之间的争论,介绍了汉密尔顿提出的旋转门计划,即新债代替旧债、新币代替旧币并且维了护政府信用。而杰斐逊不希望工业化过快发展,希望美国这块富饶的土地能够安抚住人性中不安的欲望。两种不同的观念决定了华尔街和华盛顿两种完全不同方向的发展模式。开始了政府权力和金融势力的扶持和较量。第四集《镀金时代》主要讲述早起美国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工业革命的开始,南北战争的爆发,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都为华尔街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为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带来重大的推动作用,同样,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有更多的资金建立运河、铁路,为工业革命、技术发展带了更大的可能,但是资本市场的过度繁荣,其中泡沫也必然终会破裂,让人们尝到了贪婪和不断膨胀的恶果,在挫折和发展中,美国资本市场体系不断健全。第五集《硅谷方程》,介绍了以硅谷为代表的美国高科技公司、高科技产业的崛起帮助美国实现了产业升级,实现了经济可持续发展。以硅谷为例揭示华尔街在科技创新、科技产业化以及加速产业升级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升级到底要靠政府、市场、企业、资本家、科学家合理分工,以促进其发展。第六集《投资之道》在资本市场的活动,就像玩扑克牌,总有人会倒霉,介绍了熊市和牛市的来历之一。道琼斯公司是华尔街发展迅速的一家证券公司,道琼斯公司选择了在纽约证券公司上市的12家最具行业代表性的公司,将他们股票价格的平均值取名为道琼斯指数,介绍了选美理论即资本市场中的跟风现象。第七集《阳光交易》主要告诉我们早起的华尔街同样会经历“谎言”和“内务交易”的时代。股市影响公众利益的大小决定着政府介入的力度。美国金融监督除开政府之外还有媒体和中介结构,在每一次动荡之后都会有法案产生。第八集《明暗创新》带我们重温了一次次贷危机的因果,告诉我们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并生,华尔街对金融产品进行复杂的创新,让人们沉

华尔街2观后感

《华尔街2:金钱永不眠》观后感 作为一名学经济的学生,《华尔街》系列电影我们不得不看。 奥利弗·斯通拍《华尔街》时,那个标志现代性的摩天大楼还赫然耸立着。但二十年后,在《华尔街2》的浮光掠影中已再难觅到它的挺拔,斯通似乎有意回避十年前的疮疤,用家庭和亲情抹平曾经的硝烟,也试图抹平华尔街的贪婪。 一 《华尔街2》拍摄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后,这是斯通重拾华尔街题材最好的时机。华尔街这个曾经世界经济的风向标、美国精英文化的象征,这个号称可以“杠杆撬地球”的庞然大物,伴随贝尔斯登和雷曼兄弟的倒闭,已丧失信义和权威。至今次贷危机的噩梦依然挥之不去,学者们开始反思,危机源于体制还是源于人的贪婪。 或许至今还有人记得,《华尔街》中戈登·盖葛在股东大会上为贪婪所做的辩护。“贪婪是美德,它可以厘清一切,是一切形式之所在……贪婪激发了人类向上的动力,它不仅能挽救泰达纸业,更能挽救机制失调的美国。”而《华尔街2》中,刚刚出狱的戈登似乎幡然悔悟了,他的新书竟对曾经的信仰露出了疑惑的表情,“贪婪真的是美德吗?” 很难相信鼓吹金钱至上的戈登,竟会大彻大悟,对自己赖以生存的贪婪背信弃义。但之后我们看到了真相,戈登将贪婪隐藏起来,使之不再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赢得女儿和准女婿的信任,并获得了可以东山再起的资本。 恩格斯说,“人类的贪婪、欲望和永不满足,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杠杆”。资本主义抓住了人类身上的投机主义,让我们贪婪的本性无休止的蔓延,它无所不在,可以让每个人对其丧失免疫力。尽管《华尔街2》的画外音总在强调,华尔街是系统化的癌症,它可以吞噬一切对其趋之若鹜的人,尽管戈登在资本市场如沐春风时突然选择悬崖勒马,回归家庭,但谁能否认这可能只是金融大鳄面对家庭压力的一次短暂收敛呢? 加拿大通讯社的克里斯丁·勒梅尔说,尽管《华尔街2》的结尾看起来温和而可笑,但它依然证明了“贪婪是美德”这句话。试问面对高达30倍杠杆的投资诱惑,眼看戈登在金融市场中翻云覆雨,将一亿资本变为十亿,谁又会无动于衷呢? 二 《华尔街》里,充满野心的年轻人巴德,用从父亲那里获悉的商业机密换取了戈登的信任,并在其帮助下走向成熟和自信。然而当父亲的航空公司沦为戈登敛财的牺牲品后,巴德决定与这位“精神导师”分道扬镳,并通过秘密录音收集其违规交易的证据,最终完成反戈一击。而《华尔街2》中,虽然巴德换成了杰克,但换取戈登信任的仍旧是年轻人的企图心。 两部影片都有着成长与涉世的主题。奥利弗·斯通在《时代周刊》的访谈中说,“这是一个关于身处金融风暴中心的年轻人成长的故事,他必须借助戈登的帮助,才能趟过华尔街的浑水。”不难看出两个故事架构中,两位年轻人都是因为“父”的权威受损而走向成熟的。 巴德父亲的公司蓝星航空因卷入戈登的收购重组计划,面临解体变卖的危机,巴德看望病榻上插满导管的父亲时,他不得不面临道德与金钱的博弈,选择维护包括父亲在内的工人阶级的利益,还是选择不择手段追逐金钱的戈登?而《华尔街2》中杰克的“精神教父”身体力行,并有望投资他的梦想——海洋能源计划,却沦为华尔街商业投机的牺牲品,因此影片中每每面临抉择时,杰克脑海里总会浮现出“精神教父”鞭笞他追逐梦想的身影。 《华尔街2》中有一幕飙车戏,在风驰电掣中,观众领略到人物的剑拔弩张。作为小字辈的杰克与华尔街投行老板的竞争本身是不均衡的,因为在商场经验和社会地位的较量中,杰克明显处于下风,然而赛车中决定胜负的是勇气和身体机能,显然奥利弗·斯通试图用这场戏扭转两人较量中的不平衡,告诉观众,年轻而更有闯劲的杰克才是华尔街的未来,而那些将华尔街搞的乌烟瘴气的老古董们终究会退出历史舞台。 这场较量过程中,两人各怀鬼胎,投行老板想考验杰克的忠诚,杰克则想借助他的影响

央视大型纪录片 华尔街 解说词5

本集片名:投资之道 【主题】 人们对财富的欲望和恐惧构成了投资者的不同面孔,多种多样的投资方法是人们通往财富的不同道路,本片为如何塑造更加理性的投资者提供经验和帮助。 【序】 公元前几百年,古罗马帝国开始争战世界,战争成为了最好的投机活动,财富迅速从世界涌来。人们对财富的追求,千百年来都未曾改变,从战争时代的刀光剑影,到市场中无形的拼抢厮杀,似乎战场永远存在。那些不断进场和退场的人,从科学家牛顿,到政治家丘吉尔,从华尔街上的基金经理人,到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家,市场承载过他们的梦想,也曾破灭过他们的希望。人们渴求更高的智慧,从古老的占星术,到现代的组合投资理论。 在通向财富的道路上,前人的成功与失败为后人铺下基石,它变得更平坦了吗,还是变得更加曲折?让我们透过这条狭窄的街道,穿透几百年的迷雾,看它的过去与未来。 【正文】 【华尔街铜牛】 在华尔街的显著位置,有一头身长5米、重达6300公斤的铜牛。每个来华尔街旅游的客人,特别是炒股票的人都要争先恐后抚摸铜牛塑像,希望沾一点运气,买到牛股,遇到牛市。华尔街铜牛已经成为力量和勇气的象征,似乎只要它在,股市就能永保“牛”市。 在铜牛的身后,是著名的纽约证券交易所。人们紧张注视着大屏幕上或绿或红的数字,盘算着每一次股价的起落带来的财富变化。 今天,这些数字所产生的威力已经穿过这条老街,穿过繁华的曼哈顿,到达千家万户。 【郊区中产家庭 ben一家】 傍晚,美国一个普通中产阶级家庭,男主人ben正在收看CNBC一档关于大盘分析的节目。 BEN一家四口,包括ben,ben的妻子,ben的9岁的儿子和6岁的女儿。Ben一家居住在波士顿郊区的一幢两层小楼里。妻子是家庭主妇,女儿和儿子都在念小学。 【采访】BEN 对于投资的关注,表达主要的关切:子女教育、养老退休、房子车子等还按揭,富足生活的愿景,其他的小愿望 (具体假设如下:Ben一家的年收入税后约8w美金,女儿住在家中读高中一年需约1w 美金,儿子大学的学费生活费支出需6w美金。住房40万美元,每年利息7-8%。车,分期付款?每年平均生活费用?退休准备?) 【美国CNBC投资节目演播室现场】 工作人员正在录制Mad Money栏目 Mad Money是CNBC收视率最高的节目,在这一个小时的节目里,主持人Jim Cramer会和嘉宾一起告诉观众如何在疯狂的金钱世界里让你的财富增值,打入电话的观众也可以咨询关于股票的问题。每天下午6点,美国观众会在电视机前收看这档节目。

纪录片华尔街观后感

课程名称:金融市场学 报告名称:《华尔街》观后感 姓名: 学号: 班级: 提交时间:2012年10月17日

关于《华尔街》 纪录片《华尔街》的首播是在零八年金融危机爆发两周年的时候,也是我刚刚接触金融、走进大学的时候。初发现它感觉很惊喜,脑海里恍惚还有金融危机时,白岩松深入华尔街录制节目那沉重严肃的脸孔,但细细看过这十集的纪录片,心里却有了比惊喜更丰满和深远的情绪,因为在这里面并没有充斥着对金融危机的反复究查和对华尔街的严厉责问,令人触动的是,它以客观公正的角度和简洁易懂的话语为观众展现了200年间资本市场的发展历史和承载着这段历史的华尔街的沧桑变化。 在资本市场的起源和发展中,中国并没有扮演过重量级的角色,甚至迄今为止,我们依然和欧美发达的资本市场相差甚远,但《华尔街》的上映迅速地让国人对这个看似虚幻却影响深远的市场有了整体且清晰的认识。在纪录片中,我没有看到任何国人和媒体中惯有的轻视、斥责和自大,它以一种庄重的口吻和对历史的尊重将华尔街带给世界的变化和欲望带给华尔街的变化娓娓道来。这像是一次大范围的科普,却让人们在其中体会到了金融那诱人的魅力和与贪婪相伴的恐惧。 历史的偶然,让华尔街一步一步成为金融历史的试验田,也成了世界金融的和世界金融史的地标式建筑,甚至可以说,华尔街就是资本市场历史的浓缩,中国人通过公正地解读这段历史来向世界证明我们将用正确和积极的态度来面对资本市场发展的大潮流。 关于华尔街 关于华尔街的看法和评价堕入牛毛,但主要观点只有两个,或批判,或赞扬,因为华尔街在带给世界财富的同时,也大大加剧了人们失去财富的风险。面对这种矛盾的境遇,华尔街前进的方向和速度就取决于它的参与者们的欲望和理智了。华尔街证券市场建立二百年来,推动了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本市场对资本这一关键性的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有效配置起了决定性作用,这是华尔街历史最光辉的一面。然而华尔街的另一面却也写满了丑陋和黑暗,当人

《华尔街投资之道》观后感

《华尔街投资之道》观后感 导读:本文《华尔街投资之道》观后感,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华尔街投资之道》观后感 黄钦昀 看了央视纪录片《华尔街》中的第六集,银行家们在道琼斯平均指数中努力寻找资本市场的投资法则,但不得不说投资是具有高风险的,一系列的投资方法如:技术分析、价值投资都是必要的。 但其中最重要的应该是理性是分析和推断,纪录片中“股神”巴菲特正是充分具有这种能力才能准确推断股市。他在1968年美国股市牛气冲天时清算手中股票,1969年美国股市之下进入熊市,巴菲特又带着一千万美元重新杀入,十年之后,这些股票市值达2亿美元。 “低价买入高价卖出”被视作价值投资的核心,大部分的投资者都明白这一点,而巴菲特之所以能够成功盈利,他的深谋远虑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他从不期待一夜暴富,他考虑的是在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以上可能影响他投资的因素。 当我们在羡慕巴菲特的财富时,也应该想到残酷的股市给其他股民带来的伤害。因为“如果每个人都是价值投资者的话,就没有人有机会赚钱了。”巴菲特的成功是建立在其他投资者的痛苦之上的。 投资的方法是多样的,巴菲特通过挖掘价值洼地成为“股神”,而华尔街最权威的卖空大师查诺斯则认为寻找价值泡沫,是获得巨额

利润的前提。同大多数投资者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在熊市中赚钱。在证券市场借股票卖出,再按保证回报股票拥有者,赚取价格差价带来的利润。同巴菲特相同,查诺斯同样具有专业而理性的判断。毕竟卖空风险大,若没有正确地判断出股市的涨跌,而选择了错误的时机,那损失将是惨重的。 凯恩斯总结出的选股理论,又称选美理论,同样体现了华尔街金融家的高深分析,选择股票就像选美,要选符合大众审美标准的。运用到资本市场就是说不要选择你觉得赚钱的,而要选择大家都觉得赚钱的。 短短四十几分钟的一集纪录片,从道琼斯指数一直讲到1988年的美国熊市。纪录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便是“风险”和“理性”这两个词。“不承担风险,就没有回报。”既然选择冒险那么就必须具备审慎的判断以及巨大的勇气,面对风险的承担能力同时也是投资者必须考量的因素。盲目的跟风投资只会让你成为别人盈利的基石。所以,在这高深莫测的股票市场中,还是要选择你最了解的投资,最适合你的投资,运用理性让财富翻倍。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