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

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

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
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

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

摘要:在当代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的大格局下,农业现代化可用一个高度概括的综合指标来描述:本国主要大宗农产品的生产成本要降低到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中国要实现这个指标,须经土地集约化、生产企业化改造。土地集约化和生产企业化改造。需要的大量资金,单靠农业自身的微薄积累以及政府有限的农业补贴难以成功,必须依靠本国已经富余的工商资本的引进。农耕地及农宅地的资本化改革是吸引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动因。农耕地资本化就是变土地租赁制为土地产权制,为现时农民颁发土地产权证;农宅地资本化就是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将农宅房(地产)迁移纳入城市房地产开放轨道,从而不仅减轻农宅房迁出地补偿资金的负担,而且可为迁入地(城市)增加房地产开发用地指标,并缓解业已存在的城市空置房的压力。土地集约化为种植业企业化经营创造了条件。现代化农业企业的指标可概括为五化:产品技术现代化、生产规模化、生产设施现代化、生产过程标准化、产品质量标签化,本文就为实现上述“五化”所需的政策调整作了建设性的讨论。

关键词:中国;土地集约化;生产企业化;农业现代化;农耕地资本化;农宅地资本化

中图分类号:F323.2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1-0001-05

收稿日期:2014-11-05

作者简介:缪炳良(1960―),男,江苏张家港人,研究员,主要从事杂交水稻育种及种子营销工作。Tel:(025)86566044;E-mail:miao.binglia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b715569931.html,。1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指标与路径

实现农业现代化一直是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梦想。早在1964年,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在20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50年过去了,如果说中国在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建设上已有所建树的话,那么在农业方面,离现代化的目标还相去甚远。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落后的农业不仅拖了我国整体现代化的后腿,而且已经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整体协调运行,因此,该是工业反哺农业的时候了。但是这种反哺不仅仅是多年以来实行的政府农业补贴,而是同样要以政策为推手,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将工商资本与管理导入农业,从而不仅使农业快速实现现代化,而且通过资本纽带,将工、农业融入统一的市场经济体系,从而从体制上消除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保证国民经济协调平稳地向前发展。

现代化的指标是动态的,我国政府和学者在不同时期对

农业现代化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指标[1-2],这些明显带有计划经济范畴的指标描述,显然已不适用于当代农业。在笔者看来,在当代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的大格局下,农业现代化可用一个高度概括的综合指标来描述:本国主要大宗农产品的生产成本要降低到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围绕这个综合指标,剖析阻碍生产成本降低的生产关系要素――着手政策变革、剖析影响生产成本降低的生产力因素――进行引资改造提升,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图1)。

2农耕地集约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性条件

不管是农业还是工业,生产技术与生产规模就是产品的竞争力。技术既是产品成本价格的减量竞争力,又是产品销售价格的增量竞争力,规模则是产品成本和销售价格双向的减量竞争力。可以肯定的是,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社会主义特色市场经济建设30多年来,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是巨大的,目前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单产水平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但是单产的提高并没有带来单位生产成本的相对下降,相反,随着我国工商业的高速发展,人力价格的快速上涨,农业生产成本成倍提高。高成本带来高销售价格,例如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的生产成本约是其他亚洲稻区国家的2倍,因而稻米国内市售价格约是进口报价的2~3倍。

目前我国过高的大宗农产品生产成本已经显露2个严重

问题:一是农民种田不如务工商,农村随处可见抛荒田,造成粮食安全隐患。二是高额差价刺激粮食进口及走私,造成国内粮食供应充足的假象,或将进一步削弱国内自给粮的生产力。因此,农耕地分散经营,不仅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瓶颈问题,更是涉及国家粮食供应安全的大问题,所以,推行农耕地集约化已势在必行。

2.1农耕地资本化的意义

在当前农耕地国有且非资本化的情况下,推行农耕地集约化经营不可能有大的突破。只有实行农耕地资本化改革(笔者注意到,就在本文撰写期间,国家出台了承包权与经营权分开的流转承包新政策,新政策虽然已显现农耕地产权、经营权资本化的雏形,但远非笔者提出的农耕地资本化的彻底改革),才能真正推动农耕地集约化经营,因为:

2.1.1发挥土地本来就是资本载体的作用古今中外,土地历来是最重要的资本载体之一。如果将农耕地产资本排斥在市场资本外,那么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不完整的。我国现有红线耕地面积1.2亿hm2,如果以现有耕地转包全国平均价格12 000元/(年?hm2)、转包期限15年(离2030年承包合同到期)作为我国农耕地资本量的起点测算,则全国现有红线耕地市值约20万亿元。

2.1.2吸引富余的工商资本转投农业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先后由轻工业、重工业、房地产业等领航我国国民经济

增长,现在,面临房地产业的产能过剩,富余的工商资本下一步将向何处引导的问题已经摆在中国政府面前。笔者认为,资本的海外输出和投资农业将是我国富余工商资本下一轮的投资热点,尤其是农耕地产资本化后土地产权与经营权的竞争,或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新的生长点。农耕地集约化改革,以及由此带来的种植业企业化改造,需要大量的资金,如果单依靠农业自身的积累来推进集约化,则集约化遥遥无期,所以说农耕地集约化改革的成败就在于工商资本有效引进的与否。在经过地产权资本化改革后的农耕地集约化过程中,外来工商资本的投资取向有地产权竞标和经营权竞争2种选择。由于地产权资本具有永久性保值增值和易以传承的置业投资特点,所以更能吸引工商资本独立投资;至于经营权的竞争,外来工商资本须与农业既有资本(包括技术资源和管理资源)结合,才会取得更好的投资预期。今后,在农耕地集约化的推进过程中,政府对土地经营权的管控应以企业化的标准,对注资企业的经营资质加以政策考量与制约。因此,在农耕地集约化运作的初期,政策层面倾向外来工商资本快投地产权竞标(独资圈地)、缓投经营权竞争(合资办企)。中央土地流转承包政策的出台本意是引进工商资本推进农耕地集约化,但是该政策实行已有10多年,进展不大,究其原因就在于:(1)“流转承包”仅解决了经营权的“招商引资”,而对需要更大资金量的地产权的引

资尚未触及;(2)现行由“流转承包”获得经营权,尚未在政策层面上以企业化资质要求加以制约,从而招致外来工商资本投机行为的发生,如将农耕地挪作非农用地开发、钻农业补贴政策空子等。当然,我们不能因为眼前的投机行为而动摇引进工商资本的决心,因为单独依靠农业微薄的自身积累以及有限的政府补贴来实现农耕地集约化几乎是不可能的。要知道我国现有工商经济的繁荣离不开当初的改革开放、外资引进。笔者相信,我国的农业,随着农耕地资本化、农宅地资本化、种植业企业化等系列政策的出台,将自动消除工商投资人的投机行为,真正吸引大量旨在发展农业的工商资本进入,从而迎来飞速发展的时代。

2.1.3使高度分散的农田集成规模经营成为可能针对现

行“分田到户”的政策,农耕地资本化政策的出台,首先要对农户持有的承包田以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现在至2030

年承包到期)维持农户承包地既得利益(转包市场价格)为标准,进行资本化评估。对经过评估后的农耕地产权资本,农户可选择自主经营、合伙经营或出售。一句话,农耕地资本化后,自然会形成农耕地经营权的交易市场,并吸引工商资本入市,进而自然会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加上适度的政策推动)形成农耕地集约化经营。

2.1.4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市场化流动在农耕地资本化后,农户在自主经营“入不敷出”的窘况下,以及在其后跟

进的农耕地产权和经营权分开、农宅地产权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在城市生活有低保的新政下,自然会选择永久性地离开他的“一亩三分地”,带着他的承包地产资本和农宅地产资本,到城市谋求更好的生活。

2.1.5大幅提高的农村人群购买力,或成为工商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农耕地产及农宅地产资本化后,广大农村的农民,有点像城市拆迁户,变成“有钱人”,对工业品和教育的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尤其会刺激房地产再次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焦点。

2.2农耕地资本化的改革――用市场经济规律推行农耕地集约化

2.2.1新中国成立以来3次农耕地改革的历史回顾我国第1次土地改革是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土地革命。本次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没收地主土地,均分给农民。毋容置疑,本次革命性的土改,消除了2 000多年来封建制的土地经营模式,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有效地推动了当时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的发展。但是非常遗憾的是,限于当时管理者对市场经济规律认知水平,对下放的土地经营权未能以资本的手段加以农户与国家的双向节制,为日后不成功的第2次土地改革埋下了隐患。我国第2次土地改革是始于20世纪50年度末的人民公社运动。本次改革的核心是曾经下放农户的农耕地被再次收起来(没有资本化的节制,造成政府可对农耕地随放随

收的权力失控),建立以生产队为核算单元的农耕地集体经营模式。历史已经证明,这种“土地是国家的”的集体经营模式,国家、生产管理者(集体)和农民三者的责权利关系不明,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致使我国实行人民公社制近20年,农业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倒退。我国第3次土地改革是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至今的“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本次改革的核心是将生产队的农耕地按人口均分到户,农耕地产出按定额提成上缴国家。本次改革使束缚了多年的农民生产积极性爆发,农业生产力得以迅速恢复,只用了几年时间就解决了困扰几亿农民的温饱问题,有力地支持了当时的工业经济改革和发展。实际上,所谓家庭联产责任制就是“地主+佃农”的生产关系模式,与封建社会不同的是,“地主”是整个国家。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次土地改革前期的成就仅仅是弥补了“人民公社”给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带来的欠账,但后期的停滞不前显然是因为仍然是落后的“地主+佃农”生产关系模式不能适应现代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要。

2.2.2本次农耕地资本化改革相当于第4次土地改革笔者期望我国第4次的土改就是从现在开始的农耕地资本化――私有化的改革。本次改革的核心是建立农耕地产私有化制度,以期通过农耕地产私有化,达到农耕地集约化、企业化经营的目的,从而将农业纳入整个国家的市场经济轨道,通

过市场竞争检验,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笔者认为第4次土改已刻不容缓。我们应该灵活地理解邓小平“土地承包制50年不变”这句话里的时间概念,当生产关系明显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时候,不改不行,这是小平同志一贯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改革思路。笔者认为农耕地集约化改革应提前在2005年前后开始试行,现在已晚了10年。大家知道台湾农业已比较现代化。实际上台湾现代农业与大陆现代农业同样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的土改,土改内容同样是将集中在地主手中的农耕地收缴后分配给农民,所不同的是,台湾土改在不改变农耕地产资本属性的前提下,当局收购地主农耕地有偿分配给农民,而大陆是没收地主农耕地产租赁分配给农民。因此台湾第1次土改后,也形成了分散经营的模式,这种模式像我们的第3次土改一样,经过短期的促进生产力后,很快成为机械化、规模化经营的羁绊,为此,台湾于20世纪70年末推行了以农耕地集约化为目标的第2次土改,这次土改因为有农耕地资本化的基础,所以很快产生了成效。这么算来,在时机上比较大陆与台湾的农耕地集约化改革,我们在人民公社耽搁了20年,在近期又耽搁了10年,至少比台湾晚30年,所以,不能再等了。台湾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值得大陆借鉴。

下面笔者就农耕地产资本化改革所要触及的的系列政策调整进行建设性的讨论:

2.2.3改革农耕地租赁制为农耕地产权制度修订农耕地产权法,将农户现有的农耕地租赁合同变更为农耕地产证,建设农耕地产权交易平台,帮助农户实现农耕地产权的价值评估与转让交易。

2.2.4改革农宅地产权制度农耕地集约化必然带来农村居民城市化,必然带来农宅房拆迁安置补贴的问题。农宅房拆迁安置与补贴是个很大的政策问题,处理得当则可顺利推进农村农耕地集约化,处理不当则使农耕地集约化化成泡影。笔者认为,农宅房拆迁安置补贴理应参照现有城市拆迁标准。农村拆迁安置方案可由农户选择自由安置和就近安置2种。自由安置:农户可凭持有的农宅房地产证在国内任何一个城市申请置换“国家安置房”;接收城市可凭收集的农宅房地产证,向国家申请自由安置房开发用地追加指标;自由安置房房产开发商负责农户拆迁补偿。就近安置:在“自由安置”无去向城市的情况下,农户可向本地政府申请“国家安置房”,本地政府(县级以上)可凭收集的农宅房地产证,向国家申请就近安置房开发用地指标,同样由安置房房产开发商负责农户拆迁补偿。农村拆迁户可自由选择安置去向的设想或将是一举多得的好政策:首先,减轻了迁出地政府的拆迁补偿资金压力,解决了农耕地集约化过程中的最大困难;其次,将农村拆迁安置用房建设纳入城市商品房开发轨道,既能缓解迁入地城市的商品房开发用地指标

的紧张度,又能防止农村拆迁安置房再度重复性的过量开发(据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报告称,农民进城市,使大量城镇的农宅房空置,2013年,我国城镇住房空置率22.4%,约5 000万套),节约更多的农耕地,缓解业已存在的城市空置房压力,刺激城市房地产业再度复苏。

农村农耕地产资本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农村拆迁安置去向自由的政策,将给我国9亿农民带来20万亿元的农宅地产资本(据重庆市市长黄奇帆估算,中国9亿农民拥有2亿多亩宅基地,按使用权价值计算形成资产,那么农民将增加20多万亿元的财产),加上20万亿元的农耕地产资本,合计40万亿元资产,人均4.4万元。预计本轮改革将用10~15

年时间完成,到时我们的农民真正富裕了,“三农”问题将不复存在。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工商业的迅猛发展已经消化了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可以说,工商业的改革成就已经为农村土改、农民进城创造了条件。“农民工”这个无奈而苦涩的称谓已经伴随改革开放30多年,他们为国家改革、为城市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得到的回报太少了,如今已有2代“农民工”的孩子出生在城市,却只能养在农村,因为城市没有他们的家呀!我们欠农民兄弟的实在是太多了。诚然,近年来,陆续有许多补贴性政策(包括2006年起取消农业税)回报农民,结果是杯水车薪、越补越穷(相

对于城市居民享受的改革成果)。因此,该是让农民切实、公平享受改革成果的时候了!

2013年我国的GDP总值为56.8万亿元,也许40万亿元的改革成本听起来太吓人了,但是政府不必担心,国家花在此次土改上的钱,不会超过现行的农补,反而会通过农耕地产权交易、农宅地产权交易增加财税收入。那么土改成本的钱哪来呢?来自市场。其中,农耕地集约化的成本来自工商资本的引进,农宅地迁移的成本来自房地产商资本的引进。

试想一下,如果通过成功土改,用10~15年时间,将农民40万亿元人民币的存量资本兑现并融入GDP总量中,到时(无需到2050年)我国的经济总量无疑将是世界第一。

2.2.5改革实行全国统一的户籍制度、低保制度农宅房拆迁安置农户可自由选择迁入城市的政策必然触动现在的“城市与农村”差别化、歧视性的户籍制度的改革,实现全国统一的、以常居地房产证为入籍依据的户籍管理制度。新户籍制度实行后,将已经迁入城市的原职农民视为城市产业工人,享受城市失业人员的低保待遇。新的户籍制度消除了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为社会主义特色市场经济一体化扫除了障碍。

2.2.6实行农耕地经营许可证制度农耕地私有化后,可实行农耕地产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政策。农耕地经营者必须凭农

耕地产证注册企业,领取经营执照及相关作物的生产许可证。实行企业化经营许可证制度,便于其后跟进的初级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管理与监督、初级农产品质量标签化管理与监督。只有实现初级农产品标签化后,关于食品质量的追踪追诉才成为可能,我们的食品安全才真正有了保障。

3农业生产企业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标志

简单地理解农业现代化,就是学习现代工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的农业就是工业化的农业。随着第4次土改的推进,农耕地产资本和农宅地产资本与城市工商资本的融合,农业作为独立的产业体系不复存在,一个经济一体化的工商产业体系宣告产生。今后的农业,如同重工业、轻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旅游业等一样,将成为一体化工商产业系统的一个分支领域存在于市场。

农业产业按照生物链分成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3个层次。种植业为其他2个层次提供初级农产品,是最重要的农业基础产业。目前在我国,这3个层次哪个离传统概念的工业越近,则企业化经营水平越高。我国的副食品加工业、酒业、奶业和肉食品加工业等加工类产业已经有较大的企业规模;我国的养殖业也有现代化的百万只养鸡场、万头养猪场;唯独最重要的种植业还在农耕地承包经营的分散模式下运作。作为基础产业,落后的种植业,不仅拖了“四个现代化”的后腿,也在本产业领域内影响了养殖业和加工业的企

业化发展。近10年,一些大型奶业企业、肉食品加工企业频出食品质量事故的症结之一就在于种植业的不规范生产上。因此,本文后面讨论的农业企业化经营,主要是指经过农耕地集约化后,种植业的企业化经营。

3.1种植业企业的规模化经营

3.1.1设定最小工商注册面积的政策设定最小注册面积,目的是为了发展机械化栽培――快速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最低面积的定额应根据所在行政区域的土壤生态条件如平原、丘陵、山地等,作物类型如粮作、经作、林业等,和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如沿海、内陆、边区等分别确定。例如江苏的两湖(太湖和洪泽湖)平原、沿海平原,为大宗粮食作物稻麦轮作区,已有较好的机械化栽培基础,可建设适合中大型机械作业的、面积在333.33 hm2以上的中大型农场。再例如河南的信阳丘陵地区,也为稻麦轮作区,有一定机械化栽培基础,可建设适合中小型机械作业的、面积在33.33 hm2以上的小型农场。设定最小注册面积的做法是荷兰农业的成功秘决之一。荷兰粮食作物(马铃薯)种植农场的最小注册面积为100 hm2。

3.1.2继续实行生产设施现代化的农补政策在种植业企业发展的初期,农场的规模还普遍较小,资本实力有限,国家应在农田配套设施(农机、农水、农电、道路、晒场、仓储等)和农资(种子、化肥、农药等)上予以政府补贴,以

期在人力成本大幅度下降的同时,降低农资成本,争取在短期内使我国的农产品生产成本接近到国际平均水平。关于农田配套设施的政府资助最好以项目名义下达,而且随着种植业企业的发展,政府资助侧重于大型企业的重点项目如农用水库(河渠)、智能灌溉系统、大型粮仓等。荷兰的农产品为什么在欧共体乃至世界上有很强的竞争力,是因为荷兰政府对种植业企业有强有力(法定的)的农补,而且这种农补多以项目名义(暗补)下达,有效回避了关于“不正当竞争”的国际法规。荷兰农补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3.1.3支持种养加资本联姻的超大型产业集团建设的政策在农耕

地资本化的条件下,作为二、三层次的养殖业和加工业必然会投资种植业,建设自己的种植基地,以确保原材料供应的数量和质量,进而确保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竞争力与信誉度。政府对超大型产业集团的支持除了上述生产设施内容外,更重要的是信贷政策的倾斜。种养加的联动规模发展,其意义不仅在于降低种植成本,更重要的是在于培育企业品牌。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工业化时代,企业应追求品牌竞争力。在农耕地分散经营的情况下,不用说种植业自身难以形成企业品牌,就连企业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养殖业和加工业也很难培育企业品牌。说到这里,我们应敬重一个人――褚时健,他从农耕地集约化种植开始,抓住烟叶生产质量,神话般地创立了“红塔”品牌。类似的例子还有“青岛”啤酒,拥有

长期固定的专用品种啤酒大麦生产基地。可惜,类似的例子不仅少、而且没有涉及大宗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笔者相信,随着农耕地私有化改革的推进,将涌现一大批“种养加”“种加商”等集团企业与品牌。

3.2种植业企业的标准化栽培

所谓标准化栽培就是在流程管理模式下,对栽培全流程投入的农资要素如土壤、种子、灌溉水、农药、化肥等进行定时定量并机械化实施。流程管理模式[3],即计算机辅助的程序化管理模式。今后的农业与现代工业一样,员工可坐在计算机房内,对诸如灌水、喷药、施肥等栽培环节进行自动化作业。企业依据所要生产的作物种类及品种不同、所要生产的产品质量等级不同,分别制定标准化栽培执行标准(相当于工业企业的工艺流程)。等级不同,如水稻栽培的普通栽培、绿色栽培和有机栽培,技术相距甚远,应分别确定标准化栽培指标。今后,不仅要有标准化栽培的企业标准,还要有国家标准。对国民经济影响大的大宗作物,尤其是粮食作物,国家要出台强制性的标准化栽培国家标准,从而从生产源头上保证食品的生物学质量和安全质量,尤其是保证食品的安全质量。

3.3种植业企业的产品标签化制度

3.3.1产品标签化的意义产品标签,或称商品标签,是生产者与消费者关于商品特性、质量和价值的契约。在商品化

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每天涉及的无数商品,绝大多数是标签化的产品(工业的三无产品已几乎绝迹),而恰恰是最重要的一日三餐的主食还没有标签。主食产品无标签化是我国14亿人民每日面临的、真实的食品安全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食品的安全意识越来越强。近年来,蔬菜、牛奶、肉食品等质量事故频发,每次事故都会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应。试想一下,你每天所食用的主食可能有质量问题,你可以通过市场检测――技术上完全能用仪器快速检测,来证实这种可能――如江苏的粳稻栽培,一季用农药8~10次,政府职能部门和稻米经销商谁能、谁敢担保农民不用违禁药,但你无法凭检测结果对问题食品进行追踪追诉,因为我们的主食是由千家万户农民生产的,你找哪个索赔?即便是找到事主,农民也没有能力给你赔钱。因此,主食产品无标签化是我国农业落后局面的真实写照。在土地分散经营的状况下,根本无法做到主食产品的标签化。只有在种植业进行企业化改造后,才能强制企业进行标准化、标签化生产,才能对食品质量进行追踪追诉,食品的安全才有保障。

3.3.2产品质量标签化的内容种植业产品质量指标分为

生物学质量指标和安全性质量指标。生物学质量指标如粮食作物,主要指营养成分等;安全性指标如粮食作物,主要指农药残留等。同类、不同品种食品之间的商品价值依据营养

成分和安全性等级有较大的差异。如大米,有??米、粳米、籼米之分,因营养成分不同而价格不同;有普通、绿色、有机之分,因安全等级(允许的农药留指标)不同而价值相去甚远。

4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教育、科研改革

农业现代化建设离不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进步离不开教育与科学研究。目前我国教育与科研体系还有较深的计划经济模式痕迹,尤其农业科研还是以事业性研究为主,显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如果上述农耕地改革得以实施,那么,目前的农业教育与科研势必随之改革,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下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4.1适应现代化农业建设需要的教育改革

4.1.1提倡农业素质教育笔者希望在中小学课程中,融入农业素质教育内容,以增进学生对现代化农业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体质)。所谓融入农业素质教育,内容不仅限于将素质教育融入现有的生物学专门课程,还要融入语文、数学等课程。笔者至今记得20世纪70年代语文课本中《江都抽水站》一文,那“使3 000万亩粮田旱涝保收”的磅礴语句让人终生难忘。

农业素质教育重在开放性教育,要在大型农业企业建立中小学农业素质教育实习基地,让学生从实践中认识到:现代的农业庄园(农业企业)已不是父辈们概念中的农村,现

代的农业产业工人与城市的产业工人一样,是操作电脑和机械的知识型人才,而不是简单田间劳作的农民。

对学生的农业素质教育,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投身农业的思想,更重要的是要转变全社会“农业低人一等”的观念,使我们的新人在今后职业生涯或投资理财中,不至于因观念落后而放弃农业,从而保证农业现代化建设后继有人。

对学生的农业素质教育,也是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教育。现在,我们的学生,知识水平是一代比一代高,生活能力是一代比一代低。许多学生离开学校、家庭后,饭不知道怎么烧,菜不知道怎么炒,只好热衷于洋快餐。实际上,我国农产品地大物博,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的饮食质量岂是洋快餐能比?培养学生饮食上的自理能力,仅需几次开放式的生活体验课教育,对学生考分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较大的帮助。

对学生的农业素质教育,也是全民健康修养培养提高的基础教育。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国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关心自己的健康。周围的中青年朋友经常向我这个学农的请教,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吃什么对自己身体有益?吃什么对自己身体不利?这些再简单不过的问题,我这个学农的说不清楚,但我知道,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中医学能回答这些问题。事实上,中医和中草药是中华民族悠久农耕文化的

一部分,是中华民族从农耕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强身健体之道。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就没有必要再去理会中医、西医孰重孰轻的争论,要强身健体还是要学习掌握一些中医学的基本原理。那么,中医学以及相关的农业(食品)基础知识完全可以作为素质教育内容融入到中小学的教育课程中。

笔者认为,目前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全民热议与全民科学知识、农业知识的普遍贫乏不无关系。转基因本是个高科技的议题,普通百姓之所以加入这场热议是因为担心转基因食品的安全。实际上转基因热议中包含2个层次不同的食品安全概念:其一是粮食供应安全,其二是食品质量安全。这也就是吃饱与吃好孰重孰轻的问题,我们当然首先要保证吃饱,才有资格去追求吃好。转基因品种或将在降低农本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粮食作物产量,因此从粮食供应安全的角度出发,中国必须重视转基因研究,培育自己的转基因品种,一方面满足耕地日益减少、人口日益增长情形下的口粮需要;另一方面防止他日转基因品种受控于他人而威胁粮食供应

安全。当然,在食品质量安全上,转基因品种及产品必须经过更为严格的、如上所述的经营许可和标签化审核。今后,作为普通百姓如要真正关心自己的食品安全,只需选择标签化食品。只要是标签化的食品,不管是转基因还是非转基因,是安全(有法律保障)的;反过来说,无标签化食品即使是非转基因的也不见得安全。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和战略选择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和战略选择 梅方权 20世纪50~60年代,主要发达国家相继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到了80年代,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只是处于走向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在全球学术活动的舞台上,人们对于农业现代化的研究和发展似乎失去了过去的那种高度热衷。这不仅因为受到发达国家转向发展经济学研究的影响,而且更由于对实现农业现代化以后的农业将走向何处,缺乏明确统一的认识。我们对过去20多年的实践探索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分析表明,中国农业现代化是一个非传统的农业现代化,中国农业现代化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中国将在21世纪40年代完成农业现代化建设。 一、农业现代化基本内涵的发展 农业现代化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特征的变化,具有不同的基本内涵。建国以来的近50年间,有三次发展。 第一次是在50年代中国开始现代化建设的初期,处在学习苏联模式的时期,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是指农业实现“四化”:即农业机械化、农业化学化、农业水利化、农业电气化4类技术指标。 第二次是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处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总结了过去的历史经验,思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有了发展,实现三化:农业基本建设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内涵扩大了,延伸到了经营管理,指标也有所增加。 第三次是在90年代中后期,是在中国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建立市场经济新体制,农业和农村经济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出现持续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广泛吸收了国内外的发展发验,在大量调查研究和指标评价分析的基础上,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有了明显的新发展,要实现六个方面的现代化:农民生活消费现代化,农业经济结构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资源环境现代化。其基本内涵已经扩大到农民生活消费和农业资源环境,注意了吸收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经验教训,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且经过大量指标分析,提出7类22项评价指标,可以比较全面科学地判断农业现代化的水平和所处的发展阶段。为跟踪、判断、评价农业现代化的状态,农业现代化阶段的划分,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中国将在21世纪前半期实现一个非传统的农业现代化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可以认为是一个非传统的农业现代化。这是因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目前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很不相同。其中,在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环境特征,是处在全球走向信息化时代和现代生物工程技术迅速崛起,全球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之下。 过去,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所处的环境,是在探索寻找现代化技术的工业化时期,是在探索寻找农业现代化技术的工业装备农业的时期,是在以工业化大机器替代手工劳动和简单的手工农具的时期,是在没有成熟的农业现代化技术可以借鉴的时期,也是在基本没有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生物工程技术,以及现代石油工业带来严重环境污染、自然资源过度消耗和遭受严重破坏的背景下建设农业现代化。 现在,中国农业现代化所处的国际环境,是在现代化科学技术相当成熟的时代,是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走向产业化的时代,是在信息化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是发达国家已经完成现代化而正在走向信息化时代的过程中和正在建设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是在全球日益重视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并要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建设农业现代化。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不可能完全照搬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技术,不必完全重走发达国家走过

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途径和方法

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途径和方法什么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首先,中国有七八亿农民,人均耕地1.41亩,越是这样,我们越是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用工业化的思维抓农业,依靠科技来提升农业,依靠农业机械化来进行规模经营,依靠农业龙头企业来组织高效农业。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可以概括为: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产品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作用,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供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这是在总结国内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验、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基本国情、概括许多专家学者观点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途径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农户的经营规模较小,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均较低,人力资本积累少,这是我们的国情,因此,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其实现途径如下: (一)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农业基础建设既包括深化农业基础地位认识,保障农产品供给,又包括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基本支撑,还包括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内容。第一,完善强化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业农村投入力度,集中力量办成几件大事。第二,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第三,着力强化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第四,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第五,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村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二)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突破资源约束的"瓶颈"。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要以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主要目标,发展"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农业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科技进步。要在日益严峻的资源约束条件下,实现农业的持续稳定增长,关键在于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在加大保护资源环境力度的基础上,走依靠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耕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应建立以国家为主体,企业、农民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确保在农业科研和推广方面的经费投入以及科技成果的及时推广应用。 (四)着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业竞争力。政府应制定支农、惠农、强农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坚持城乡统筹的发展方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以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五)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培养现代农民。实现农业现代化固然必须提高农业的设备和武装水平,但归根结底,还必须依靠现代农民。针对农村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偏低的现状,必须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储备人力资本。政府部门必须多形式多渠道地大规模培训农民,不断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继续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组织实施农村实用人才"百万中专生计划",扩大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范围,构筑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大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是党中央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阶段作出的、将载入史册、有世界影响的重大战略决策。(2020年时,一个将具有14亿人口的基本实现工业化的中国,将超过现有27个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人口的总额(9.265亿),从而使全球范围内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的人口的比重大大提高,加速整个世界的工业化进程,这无疑是一件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事件。)如何深刻理解、正确实践这一重要决策,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国之大事、党之大事、民之大事,不得不察。 下面谈三个看法,跟大家交流学习上述论述的体会,不足之处望各位批评。 一、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 所谓工业化,一般认为工业化是指从传统的以农业和手工业为基础的经济体系向以现代的以先进工业为基础的经济体系转变的历史过程。这一概念包含了工业化的三大特性:一是过程性,工业化不是一个时刻概念,而是一个时期概念;一个国家要基本实现工业化往往要化几十年、上百年的时间,比如英国从18世

纪30年代工业革命发生到19世纪40年代它基本实现工业化经过了100多年的时间,比如我国从建国后即推进工业化的进程,经过50多年的努力,至今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艰巨的历史任务;二是先进性,强调的是以先进工业为基础的经济体系的转变,先进具有相对和动态的含义,相对是对传统来讲的,动态是说先进本身也具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比如机器化工业与手工业相比,是现代工业,而电气化工业与机器化工业相比是现代工业等等;三是体系性,强调的是整个经济体系的转变,而不单单是工业的发展;不仅工业要用先进技术武装,而且其他产业也要用先进的技术进行改造,从而实现整个经济体系的的现代化,包括价值观念的更新、生产方式的变迁、经济组织方式的演变,经济结构的演进、经济体制、制度的改革等等,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工业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不同历史阶段含义不同。 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阶段,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由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这是生产力发展的一般规律,工业化作为承上启下的阶段不可逾跃。道理很简单,只有工业化,才可能拥有先进的技术和装备,知识经济才能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比如信息产业、计算机产业、基因工程等产业的关键设备如芯片等都是工业经济的产物。工业化也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现代化作为一个社会发展概念,内涵十分丰富,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人的发展等多方面的内容,

资本农业引领中国农业现代化走向光明前景(一)

资本农业引领中国农业现代化走向光明前景(一) 摘要: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经验表明,大农场排挤小农场是不可逆转的客观经济规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小农制趋于衰亡”的科学论断并没有过时,所谓“小农经济富有生命力”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当前我国亟待解决的两大实践难题是如何实现小农制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如何培育和发展资本农业,归结起来就是“人往哪里去”和“钱从哪里来”。 关键词:小农制;小农经济;现代农业;劳动集约型;资本集约型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其基本内涵是指“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生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综合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但在中国,正如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在农民群众方面,中国几千年来都是个体经济,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这种分散的个体生产,就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而使农民自己陷于永远的穷苦”1](p934)。时至今日,在我国13多亿人口中仍有9.49亿农民和2.6亿多个小农户分散居住在380多万个自然村,其中包括63%的农业人口、60%的劳动年龄人口、66%的老年人口和70%的少儿人口。下一步,我国如何实现小农制与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成为理论界和政府部门亟待深入研究的一个重大实践课题。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小农制趋于衰亡”的科学论断做一番回顾性阐释,无论是从思想史还是从现实需要的角度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小农制趋于衰亡”科学论断的回顾性阐释 人类进入现代文明社会以后,无论是在斯密的自由经济论中,还是在李嘉图的国民分配论中,都是没有自耕小农和小农制的历史地位的。马克思曾经指出:“小块土地所有制按其性质来说就排斥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社会形式、资本的社会积聚、大规模的畜牧和科学的不断扩大的应用。高利贷和税收制度必然会到处促使这种所有制没落。资本在土地价格上的支出,势必夺去用于耕种的资本。生产资料无止境地分散,生产者本身无止境地分离。人力发生巨大的浪费。生产条件日趋恶化和生产资料日益昂贵是小块土地所有制的必然规律。对这种生产方式来说,好年成也是一种不幸”2](p910)。因此,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形式的发展,割断了农业小生产的命脉;这种小生产正在无法挽救地走向灭亡和衰落。……资本主义的大生产将把他们那无力的过时的小生产压碎,正如火车把独轮车压碎一样是毫无问题的”3](p485)。所以,恩格斯晚年在《法德农民问题》一文中反复强调指出:“我们永远也不能向小农许诺,给他们保全个体经济和个人财产去反对资本主义生产的优势力量。我们只能向他们许诺,我们不会违反他们的意志而强行干预他们的财产关系。……假如我们不得不等到资本主义生产到处发展以后,等到最后一个小手工业者和最后一个小农都变成资本主义大生产的牺牲品以后,再来实现这个改造,那对我们可就太糟了。我们在这个意义上为了农民的利益而必须牺牲的一些社会资金,从资本主义经济的观点看来好像只是白花钱,然而这却是一项极好的投资,因为这种物质牺牲可能使花在整个社会改造上的费用节省9/10。在这个意义上说来,我们可以很慷慨地对待农民”3](p500-501)。总的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小农制趋于衰亡”的科学论断并没有过时,尤其是对于无产阶级政党夺取国家政权后如何对待农民的态度以及如何改造小农生产方式的方针政策和策略,至今仍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然而在19世纪末,一些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却提出:“用不着有丝毫怀疑,农业的每一部门在中小生产内就如同在大生产内一样可以同样合理地经营,而且甚至和工业的发展相反,农业中集约耕作就使小经营较大经营有极大的优越性。因此,在农业的资本主义发展中并没有走向大生产的倾向,恰恰相反,在农业发展的范围以内,大生产并不常是较高的

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中央党校教授

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 刘艳梅 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 在这一讲当中我主要讲三方面的内容:首先,第一部分,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什么是农业现代化;第二部分,是什么原因阻碍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第三个方面,怎么样去实现我国的农业现代化。 一、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一)农业发展阶段和农业现代化 农业是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一个部门,先于工业,然后农业发展了,才有了工业和服务业,那农业发展阶段大体上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的,原始农业阶段——传统农业阶段——现代农业阶段。原始农业阶段生产力水平很低,基本上满足人类的生存状况,到了传统的农业阶段又分为古代和近代的农业阶段,传统农业主要是以手工劳动,以畜chù力和人力为主的农业发展阶段。现代农业是在现代的工业和现代的科学技术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农业,这也是相对于传统农业的一个概念。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化的生产资料,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去改造传统农业,生产力水平逐步提高,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现代的农业有三个要素,即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的经营管理方法,这些现代的要素融入了进去,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了现代农业,这是农业的现代化,“化”是事物性质的一个转变,而农业现代化是要将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这样一个过程。 (二)农业现代化的核心特征 农业现代化很多核心特征,如信息化、产业化、一体化、科技化、规模化,在这儿我就把核心特征归纳为四个方面: 1、农业产业化 第一个方面,产业化。农业的产业化,有学者提出来说,农业的产业化其实是要打造农业的第六产业,什么是农业第六产业?1+2+3=6,1×2×3=6,一产、二产、三产,把农工商的产业链打通,这是农业的现代化。国外称为“农业的一体化”,从田野到餐桌一体化,这是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的好处很多,它可以让小农户更多地去参与社会化的一个大生产

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

1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迫切需要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 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首先,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最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理论 6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及科学内涵 思想路线的内容:党的思想路线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 “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善与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一步从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个方面做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创造。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就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是真理,而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7“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1】第一,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相较于改革开放前,片面强调生产关系) 2】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结合第11章) 需要注意的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必须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在根本任务与发展目标的辩证统一中,全面准确的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9十八大首次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10如何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是提出“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深刻揭示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形象描绘了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历史过程,集中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愿景。 中国梦的思想内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时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中国梦的实现途径: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11毛泽东思想内容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最新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认识

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认识 “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 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① 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还处于一个相对低的水平。世界农业发展的实践显示:从原始农业转变为传统农业,再从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任何国家和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何从传统农业发展和过渡到现代农业,我们国家的农业发展正面临哪些困难,这些问题是我们应该思考的迫切且现实的问题。 (一)中国农业发展的现状 中国现在是一个人口接近十四亿的大国,而耕地总量约为13000万公顷,人均耕地小于0.1公顷。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许多地方有只搞经济而忽视了农业发展的现象,农业中土地、人力、农业资源等大量流失。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政府在加强对经济宏观调控的过程中,也采取了一些促进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的措施,使得中国的粮食生产能力有了提升。当前中国的粮食问题,使得市场上出现了有的地方过剩而有的地方短缺的问题,这个问题使得当前整个农业生产面临着一个矛盾,从而导致了农产品价格在总体上持续低,因此,农民要增加收入很困难。 (二)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首先,我国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小农家庭生产方式居主导地位。家庭农业生产经营分散、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化的农业经济,所以劳动生产率低。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在生产方式上回到了中国以前传统的小农经济,这种生产方式落后、停滞不前。其次,自给自足、很少依赖外界提供物资和服务的传统,使得农业经济很难具有现代化的条件。再次,集约型的劳动生产使得农业生产效率低,它带来的结果就是农民不愿意投入过多的劳动力去进行农业活动。而且,生产技术的落后和对科技知识缺少认识也是制约农业增产的因素。最后,农业生产规模小,加上资源的不足,投入过多但收益甚少,缺少技术支持和资金来源,也是一大问题。

浅论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一)

浅论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一) 论文摘要]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回顾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出党和政府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不断深刻。发展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既要遵循世界农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要结合国情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本文提出从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信息化三者互动发展,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论文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全国人民梦寐以求的愿望,也是党和政府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毛泽东在建过初就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强调全党要高度重视农业。农业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农业现代化道路是解决农业问题的出路。建国以来,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大致分为四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2O世纪5O年代初至5O年代末期。我国农村经过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土地产权的明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这时,中央人民政府提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设想和目标。1954年9月,周恩来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农业”的构想。1955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实现这一构想的“两步走”的战略步骤,即,第一步实现农业集体化,第二步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由此初步形成了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即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和电气化。这一阶段主要是从改进生产手段和生产条件出发,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第二阶段:2O世纪6O年代初。我国国民经济进行第一次调整,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指导下,强调农业的基础作用,提出以农业为基础,按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并指出,经过2O年到25年的努力,基本上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1964年,周恩来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指出:“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把农业现代化作为“四化”建设的内容之一。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对这一目标的追求被中断。 第三阶段:20世纪7O年代末8O年代。这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197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出了全面部署,同时,对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作了扩充,增加了农业布局,区域化、专业化、社会化,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农畜产品加工以及小城镇建设等。8O年代初期,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全面实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运用,产生了极好的效果,各地根据自身特点.建立了农业现代化实验区和示范点,更加丰富了农业现代化的内容与实践。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20世纪末。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表明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商品化、生产要素市场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为农业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从而大大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从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提高,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逐步深刻。跨人21世纪以来,随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下降,加入唧后国内、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压力的增强,学界认为,研究农业现代化要以“农民大国”为背景,重视对农村文化的研究,跳出农业、立足整体国民经济研究农业现代化,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从世界经济的角度研究我国的农业现代化问题.。这些观点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从广义上理解现代农业及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吸收了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同时还认识到,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一定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下应将农业以及与之相关的主要社会经济问题纳入农村这一大系统之内综合分析,从农村和农业与其他相关社会经济方面的相互关系中研究农业发展问题,而不是简单地谈论农业自身的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业现代化进程第一节率先实现农业现代 化的战略部署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性、历史性、国际性的概念,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实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就是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技术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管 理方法和理念来管理农业。 农业现代化包括生产手段、生产过程、生产条件、经济结构、经营管理、流通和消费等方面的现代化。其追求目标是:在优化生态环境、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前提下,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加工增值率,实现农区产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包括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和电子化。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包括培育优良品种,使动物、植物、微生物有一个生长发育的良好条件,用现代方法去控制和改善环境条件。农业生产管理现代化,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全过程中,其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产前、产中、产后等方面及各环节上的全部经营管理活动,采用现

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 从2000年9月起,总局党委组成了“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研究”专题组,分成7组到9个分局和部分农场进行了调查研究,在广泛征求垦区各方人士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分别在北京与哈尔滨两地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省科顾委专家对《规划》进行咨询论证,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提升《规划》的科学性和权 威性。 2000年11月6日,《规划》在北京通过专家论证。这次论证会得到了省政府和农业部、计委、财政部、水利部、国家开发银行的关怀和支持。出席论证会的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局长、研究员卢迈,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柯炳生,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食品学科评议委员李里特,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副院长于新华,水利部松辽委副总工程师、规划研究室主任李金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教授杨志福,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农产品贸易研究中心主任、外经贸部WTO农业谈判组组长程国强,中国农学会高新技术 农业应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信乃诠等专家和学者。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胡鞍钢: 人口众多,农业资源相对紧缺,粮食消费量大,农业供养人口能力不足,这是中国国情的突出特点。如何以占世界10%左右的耕地、6.5%的水资源养活占世界20%左右的人口,长期以来都是现代中国面临的头号发展难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农业发展与转型本质上是农业现代化,特殊国情决定了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既是“中国总道路”的具体道路之一,又是中国“五位一体”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我们这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已是被历史反复证明了的客观规律。[1]本文考察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发展过程、特点和前进方向,以期展望中国农业发展的明天。 一、农业初步转型发展期(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是中国农业现代化与转型的历史起点。这一时期中国不仅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而且是第一农村人口大国,也是第一贫困人口大国。毛泽东对中国这一基本国情的认识相当深刻,他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中国还有大约百分之九十左右的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这是落后的,这和古

代没有多大区别,我们还有百分之九十左右的经济生活停留在古代”。“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的农业和手工业,就其基本形态说来,还是和还将是分散的和个体的,即是说,同古代近似的。”[2]这表明,中国是十分典型的传统农业社会和欠发达国家。 1952年中国农村总人口比重为87.5%,农业劳动力比重为88.0%。当时农村人口几乎都是绝对贫困人口。实际上,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极其低下,据安格斯?麦迪森的计算,如果按1987年不变价格计算的话,1952年中国农业增加值仅相当于1933年的92.3%,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当于1933年的94.8%。这表明,1952年中国农业的发展水平还不及1933年的水平。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农业生产水平大大低于1936年的水平,全国农业生产比1936年下降了25%,其中粮食下降了22.1%,棉花下降了48%。[3] 历史上,中国还是一个十分典型的饥荒大国。 1946年和1947年南方大饥荒,两年间仅粤桂湘三省就饿死了1750万人。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农业生产明显恢复,但按不变价格(1987年价格)计算,1952年中国农业总产值仅相当于1933年的93%,农业增加值相当于92.3%。

中国农业现代化现状与实现途径

中国农业现代化现状与实现途径 【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是中国远远不是一个农业强国。虽然中国的城市现代化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但是中国的农村却没有相应地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而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中国农业必须实现现代化,才能解决当今中国出现的诸多问题。本文试论述中国农业现代化现状与实现途径。 【关键词】三农问题;现代化;实现途径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基础牢固的农业,就不可能有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农民的小康生活,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更高水平的小康,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更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解决好农业的发展问题始终是全党乃至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中国的现代化已经迈进了一个新的时代,城市化的进程发展迅速。但中国的农村却没有得到相应地发展,中国的三农问题一直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因此,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

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业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农业现代化指的是农业生产方式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是一种从旧的模式转变为新型模式的过程。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现代农业是在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现代产业,因而现代农业应是发达的科学农业,它是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也是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的、可持续的农业。”①很显然,中国农业离现代农业的距离是很大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农业随着经济、环境、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呈现不同的面貌,发展水平也大相径庭,农民的收入情况和经济条件也很迥异。例如东三省的农业发展农业发展状况和我国西部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就有很大的差距,由于我国东北地区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有良好的适合农业发展的环境,再加上东北地区工业发达为现代化农业提供了现代化设备,因此东三省地区农业发展先天条件优越后天设备先进,很快地很好地走上了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但是,中国西南、西北等偏远地区由于人多地少,土地贫瘠,工业发展相对落后,现代化机械设备少,那里的大部分地区依然保留着一户人、一头牛、一把锄头的传统耕作方式,导致人力投入大反而农业产量少,农民的生活条件并没有得到改善,仍旧保持着贫穷的面貌。因此,中国的农业需要实现现代化迫在眉睫。

我国新型工业化的特征和实现路径

我国新型工业化的特征和实现路径 【摘要】新型工业化是我国应对国际发展形势和国内发展结构变化的必然选择,十八大对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提出了明确要求,本文就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历程和理论内涵进行了分析,并就实现路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中国特色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工业发展面临新的形势。从国际看,欧美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进程加快,高端制造业不断回流;新兴经济体利用资源要素成本优势,吸引传统制造业向本地转移,对我国工业发展形成双重挤压。从国内看,消费需求不足,要素成本上升,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工业下行趋势明显。加速新型工业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方向,是提升区域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支撑,是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 一、工业化是缩小发展差距的必然选择 所谓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差别,从已有实践来看主要原因是工业化发展程度的不同。自第一次产业革命之后的数百年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过程。发达地区经过了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已经进入或正在向后工业化阶段迈进,而随着对工业化的“觉醒”,欠发达地区也逐步踏上了工业化发展的征程,欠发达地区在加快工业化的生动实践中逐渐证实,农业、服务业由于商品经济落后和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的供给制约,无论在规模上还是质量上都无力承担地区经济发展的重任,必须通过工业化来逐一解决发展中所遇到的诸多矛盾。而放弃工业化发展道路必将使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持续拉大,导致自身内生增长能力的萎缩与竞争力的不断削弱,最终陷入“贫困-低水平工业化-落后-更加贫困”的恶性循环。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在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过程中,经济取得飞速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成了工业化大国。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不少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等。外部环境的变化也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连续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内需不足,严重依赖外资、外需,政府投资带动经济,这些都将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 十多年来,我国很多地区先后都在实践新型工业化这一战略举措,大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已取得了突出成效,然而由于自身工业基础的薄弱,人力资源的匮乏,落后的社会经济条件等原因,要真正推行新型工业化道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二、我国工业化进程 我国的工业化是从19世纪60年代清朝晚期洋务运动开始,但是到新中国成立时,我国仍然是农业为主的国家,工业十分弱小。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1949~2019年)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1949~2019年) 2019-09-18 08:58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作者: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 人口众多,农业资源相对紧缺,粮食消费量大,农业供养人口能力不足,这是中国国 情的突出特点。如何以占世界10%左右的耕地、6.5%的水资源养活占世界20%左右的人口,长期以来都是现代中国面临的头号发展难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农业发展与转型本质上是农业现代化,特殊国情决定了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既是“中国总道路” 的具体道路之一,又是中国“五位一体”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我们这个 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已是被历史反复证明了的客观规律。[1]本文考察了中 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发展过程、特点和前进方向,以期展望中国农业发展的明天。 一、农业初步转型发展期(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是中国农业现代化与转型的历史起点。这一时期中国不仅是 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而且是第一农村人口大国,也是第一贫困人口大国。毛泽东对中国这 一基本国情的认识相当深刻,他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中国还有大约百分 之九十左右的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这是落后的,这和古代没有多大区别,我们还有百分之九十左右的经济生活停留在古代”。“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 的农业和手工业,就其基本形态说来,还是和还将是分散的和个体的,即是说,同古代近 似的。”[2]这表明,中国是十分典型的传统农业社会和欠发达国家。 1952年中国农村总人口比重为87.5%,农业劳动力比重为88.0%。当时农村人口几乎 都是绝对贫困人口。实际上,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极其低下,据安格斯?麦迪森的计算, 如果按1987年不变价格计算的话,1952年中国农业增加值仅相当于1933年的92.3%,农 业劳动生产率相当于1933年的94.8%。这表明,1952年中国农业的发展水平还不及1933 年的水平。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农业生产水平大大低于1936年的水平,全国农业生产比1936 年下降了25%,其中粮食下降了22.1%,棉花下降了48%。[3] 历史上,中国还是一个十分典型的饥荒大国。 1946年和1947年南方大饥荒,两年间仅粤桂湘三省就饿死了1750万人。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农业生产明显恢复,但按不 变价格(1987年价格)计算,1952年中国农业总产值仅相当于1933年的93%,农业增加 值相当于92.3%。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业发展直接受到政府农业改革政策的影响。安格斯?麦迪森 认为,1949年以来,中国有过六次影响农业制度的重大政策变化[4],但并非每次政策 调整都能成功,这是一个不断调整、不断完善的过程。这种政策调整本质上是在加速工业

发展绿色产业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

发展绿色产业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 [摘要] 发展绿色产业是生态经济建设的重要内涵也是新型工业化替代传统工业化的重要途径。在发展绿色产业过程中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由于利益目标的驱使普遍存在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和环境效益等问题;社会公众则因个体认识的短期性和局限性而持观望或被动参与态度。因此强化宏观经济利益主体的政府行为、规范微观经济利益主体的企业行为是发展绿色产业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 绿色产业;新型工业化;政府行为;企业行为一、传统工业化是高消耗高污染的工业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到20__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20.9407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0.7%。但是在经济实现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社会经济中潜在的矛盾也逐步暴露出来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工业化、现代化与生态化、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的交织和叠加形成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障碍阻碍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全面落实。传统工业化道路基本上是一条数量扩张型工业化道路必然导致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当前全国大气污染排放总量仍处于较高水平城市空气污染普遍较重酸雨面积已占全国面积的1/3。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约占38%。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达1.7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8.2%受荒漠化影响的人口达到4亿。我国日排污水量在1.3亿吨左右使水质严重恶化。全国每年由于污染造成的捕捞量损失经济

价值约30亿元人民币经济渔业品种日渐衰减。大气污染排放总量多年居高不下城市空气污染普遍较重;七大水系近一半河段污染严重近岸海域水质恶化。要使我国现代化快速、健康发展必须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要发展绿色产业新型工业化包括五个方面:一是科技含量高。我国是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推进工业化的因此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并肩发展促进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新型工业化要求必须走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 二是经济效益好。我们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即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通过技术进步、加强科学管理、降低成本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是资源消耗低。我们是在全球化程度不断深化的基础上推进工业化考虑到我国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的实际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在全球化范围内配置资源。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四是环境污染少。我们的工业化不能像一些发达国家那样为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付出自然环境严重污染、生活环境质量严重

智慧农业: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智慧农业: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来源:学习时报作者:陈定洋 智慧农业通过生产领域的智能化、经营领域的差异性以及服务领域的全方位信息服务,推动农业产业链改造升级;实现农业精细化、高效化与绿色化,保障农产品安全、农业竞争力提升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智慧农业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需要从培育社会共识、突破关键技术和做好规划引领等方面入手,促进智慧农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粮食产量“十二连增”,蔬菜、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的人均占有量也排在世界前列,但代价不菲。一是化肥农药滥用、地下水资源超采以及过度消耗土壤肥力,导致生态环境恶化,食品安全问题凸显;二是粗放经营,导致农业竞争力不强,出现农业增产、进口增加与库存增量的“三量齐增”现象,越来越多低端农产品滞销。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大力发展以运用智能设备、物联网、云计算与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为主要手段的智慧农业。 智慧农业推动农业产业链改造升级 升级生产领域,由人工走向智能。在种植、养殖生产作业环节,摆脱人力依赖,构建集环境生理监控、作物模型分析和精准调节为一体的农业生产自动化系统和平台,根据自然生态条件改进农业生产工艺,进行农产品差异化生产;在

食品安全环节,构建农产品溯源系统,将农产品生产、加工等过程的各种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并存储,并能通过食品识别号在网络上对农产品进行查询认证,追溯全程信息;在生产管理环节,特别是一些农垦垦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型农场等单位,智能设施与互联网广泛应用于农业测土配方、茬口作业计划以及农场生产资料管理等生产计划系统,提高效能。 升级经营领域,突出个性化与差异性营销方式。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打破农业市场的时空地理限制,农资采购和农产品流通等数据将会得到实时监测和传递,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目前一些地区特色品牌农产品开始在主流电商平台开辟专区,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有实力的龙头企业通过自营基地、自建网站、自主配送的方式打造一体化农产品经营体系,促进农产品市场化营销和品牌化运营,预示农业经营将向订单化、流程化、网络化转变,个性化与差异性的定制农业营销方式将广泛兴起。所谓定制农业,就是根据市场和消费者特定需求而专门生产农产品,满足有特别偏好的消费者需求。此外,近年来各地兴起农业休闲旅游、农家乐热潮,旨在通过网站、线上宣传等渠道推广、销售休闲旅游产品,并为旅客提供个性化旅游服务,成为农民增收新途径和农村经济新业态。 升级服务领域,提供精确、动态、科学的全方位信息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