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城市流浪儿童的调查

关于城市流浪儿童的调查

关于城市流浪儿童的调查
关于城市流浪儿童的调查

关于城市流浪儿童的调查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0912326 吴雪)

摘要:流浪儿童作为一类特殊的社会群体,其形成背景、原因、状况一直都是我们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结构是访谈的方法对天津市流浪儿童救助中心的两位儿童进行交流,试图了解关于这一社会弱势群体的最新状况,更加深化我们对他们的认识。

关键词:流浪儿童调查问题

前言

“流浪儿童”近年来一直是各大城市中的普遍现象,为了了解他们的生存状况,更深刻地探究对城市流浪儿童的救助措施,我和同伴通过联系相关机构获准去天津流浪儿童救助中心进行交流访谈。在此期间,我们对救助中心中有过流浪经历的个案进行研究并记录下了访谈内容。通过进行沟通我们和两位主人公建立了一定程度的信任,他们也向我们坦露了其成长经历和现实状况。就内容而言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情况部分、分析部分、建议部分以及总结部分。

正文

一、情况部分

我和同伴于2011年6月3日在天津儿童流浪儿童救助中心进行本调查的访谈,经过对儿童情况的

基本了解我们采访了两位有过流浪经历的孩子,谈话内容如下:

访谈地点:天津市流浪儿童救助中心

访谈时间:2011年6月3日

访谈对象:小鹏(化名)

访谈内容:

1、小鹏你今年多大了?

今年16岁

2、你来到天津市流浪儿童救助中心有几年了?

大概四年了

3、小鹏你现在觉得快乐么?

快乐,因为有朋友,不会挨饿,有学上,不用像以前一样害怕。

4、那你以前为什么感到害怕呢?

以前没人帮助我,总是跟着别人干活,经常吃不上饭,没有地方住。感觉

自己没有未来。

5、你为什么吃不上饭,你的父母呢?

我很小的时候就和父母一起到天津来打工。白天他们外出打工,我就一个

人在家等他们回来。后来有一天,他们一直没回来,来的是他们工地上的

工友。他们说我的父母在干活时发生意外,死掉了。

6、那你还有亲人吗?怎么没和亲人住在一起?

我有一个姑姑,出事以后,他们把我送到姑姑家。姑姑家也很穷,有很多

孩子,也养不起我,还经常打我。我不想待了,就出来打工了。

7、后来呢?你是怎么出现在这里的呢?

我从家出来后,就到处找活干,好多地方不要我,说我太小,不让干。后

来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还被检举,不让干了。我就四处找零活干,后来遇

到一个老乡,他说可以和他一起挣到钱,我就和他走了。后来发现他们是

让我去偷东西,我不敢,他们就打我,让我去偷。我偷了半年多,就被抓

住了。警察问我有没有家里人,是哪里人,我想到姑姑对我也不好,更养

不起我,我就说没有。后来我就不记得了。反正在警局呆了一个星期,就

把我送到了天津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

8、那你觉得福利院好么?

比以前好多了,至少不用在流浪了。

9、那你还想回家么?

不想,爸妈不在了,我没有家,姑姑对我也不好,还不如待在这。

10、救助中心的叔叔阿姨对你好么?

好,他们从不打我,还给我饭吃,让我住下。

11、如果有一个机会让你有一个新的家,你愿意去么?

不愿意,我觉得现在挺好的,不想改变。我已经不记得家是什么感觉的了。

12、那你将来有什么打算?

我想学点东西,想有门手艺,出去后可以不再受欺负,还能有饭吃。

访谈对象:小萌(化名)

访谈内容:

1、小萌你今年多大了?

13岁

2、你来这里多久了?

已经2年了

3、那你现在适应这里的生活么?

刚开始还不太习惯,现在觉得还行。总比以前在外没吃没喝强。

4、你现在最想要的是什么?

我想俺爹妈

5、那你的爹妈呢?

他们不要我了。

6、他们为什么不要你了呢?是因为你不乖么?

不是的。我是家里最大的孩子,父母一直希望再有个儿子。后来家里真的

有了一个弟弟,爹妈就不管我了。他们天天让我干活,还让我照顾弟弟。

他们还经常打我,我实在受不了了,就和同村的姐妹一起出来打工了。

7、离开家后,你都做过什么呢?

出来后,才知道,我们还小,人家不要我们。我们就四处晃悠,最后钱也

花完了,就开始捡破烂,要饭。

8、流浪的生活是不是很辛苦?

嗯,捡破烂、要饭都干过。还经常吃不饱,更没地方住。

9、那你又是怎么出现在这里的呢?

后来有一天,我遇到一对好心的叔叔阿姨,他们看我可怜,就把我送到了

警察局。警察问我家在哪,我不想回家,就说不知道。他们也没办法,最

后就把我送到了流浪儿童救助中心。

10、那你现在生活的快乐么?

快乐,至少有个住的地方了。

11、你将来有什么打算?

我不知道,还没想过。以后的事,谁知道呢。

二、分析部分

笔者将根据第一部分的情况进行几方面的分析:流浪原因、流浪经历、现实状况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1、流浪原因

由访谈记录可知,这两个孩子都是由于家庭原因而成为流浪儿童的。第一个是由于父母双亡不愿意跟姑姑住在一起便外出务工成为犯罪分子利用的工具,第二个则是因为家庭负担重、家庭关系淡薄而流浪街头。笔者曾经在《关于流浪儿童的文献综述》中指出过,家庭因素是造成流浪儿童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从案例中不难看出这一点。同时,我们也能了解到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比如说案例一:小鹏在父母双亡后为什么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救助?社会各部门为什么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正是因为这种各方职责的缺失使得小鹏变得无助最终走上了流浪之路。家庭只是主人公流浪的初因,相关职能部门的缺失和社会环境的恶化才是他流浪的最重要原因。这便是笔者在文献综述中所说的“政府的社会保障职能缺位”。作为社会基本组织的家庭固然重要,可是政府的职责同样不能忽视。在家庭失责的情况下,我们的政府及其他社会组织更要及时填补这个职责空缺。

我们再来分析案例二:受经济方面及农村传统观念的影响,小萌遭到了家里的遗弃。从中反映出两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不包括家庭),一是经济因素,二是文化观念。由于经济条件差带来的家庭负担重使得案例二的父母只得选择了放弃再加之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小萌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家里的牺牲者。纵观两个孩子的流浪原因,不外乎经济方面、家庭方面和社会方面(笔者在文献综述中还提到过教育方面,在这里不太显现)。

2、流浪经历

两个案例中的孩子都是在十岁之前就开始了流浪生活,呈现出流浪儿童的低龄化特征。

同时,从其经历中不难发现两人都因为年龄方面的缘故而无法生计。小鹏是因为做童工被检举揭发,而小萌是压根儿找不到工作,客观方面的因素促使他们选择了流浪。在小鹏的案例中,由于年龄小他被不法犯罪分子所利用被迫偷盗,而这也正是很多流浪儿童的现实写照。所幸的是他遇到了警察,经过他们的帮助来到了儿童福利院结束了自己的流浪生活。在小萌的案例中,出于好心人的帮助她被送到了警察局,由于年龄小对自己一无所知,几经周转和小鹏一起进了流浪儿童救助中心。两个人的流浪经历在某种程度上有相似之处:在流浪中受到过社会制度的制约(不准使用童工)以及在第三方即警察的帮助下才来到流浪儿童救助中心。从中我们可以窥探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社会制度对流浪儿童的形成是有影响的。如果忽略掉“不得非法使用童工”这一条规定,那么更多的流浪儿童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其次、机构组织为流浪儿童提供的帮助具有滞后性。

相关机构不是主动地去寻找流浪儿童对他们提供援助,而是等着他们自己或经过第三方

求助。此外、社会治安问题也是一大病垢。正是因为社会治安不好才使得犯罪分子有机可乘,更加恶化了流浪儿童的生存状况。同时,非政府组织参与救助工作不足。由于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和非政府组织自身也有不足之处等原因,目前非政府组织在流浪儿童救助保护领域中的作用仍然很有限。

3、现实状况

两个个案都在流浪儿童救助中心待了不少时间,从采访中可以看出他们对自己的目前状况还是很满意的,不想有所改变(在问到是否想组成一个新家时,小鹏摇了摇头)。其实这种满意更多的是来源于早年悲惨的流浪经历以及物质方面的满足,当然心理上不用担心害怕也是一部分。但采访中他们也不经意间流露出了对亲情的渴望(小萌想爸爸妈妈)。通过对他们现实状况的分析,笔者总结出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机构组织在提供的帮助范围内做的还是不错的,能够满足流浪儿童的大部分需求,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其次、总体来说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还是不错的,孩子们对这些叔叔阿姨都比较满意,我们在访谈观察中也发现了这些工作人员还是比较和善的。再次、相对于物质方面的帮助,精神方面还是有所欠缺的。部分孩子特别是女孩对父母的思念、对亲情的渴望都表明了这一点。工作人员要做的不仅仅是给他们温暖还要给他们爱的呵护。

4、对未来的展望

在问到未来有何打算时,小鹏提出想要有门手艺能够自力更生,而年纪稍小的小萌则一脸茫然的告诉我们她自己也不知道。其实即使是小鹏他也不清楚自己到底需要的是什么,他只是觉得他要是有了门手艺就不会被欺负。虽然这只是两个人的情况,但我们仍然能够看出一些问题:比如说在流浪儿童的培养方面有所欠缺,相关人员要注重对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让他们了解社会、了解自己,把自身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同时,还要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以帮助他们走出过去的悲惨经历。

三、建议部分

根据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目前流浪儿童救助工作做得还不错,但仍有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政府的社会保障职能缺位;其次、关于流浪儿童的救助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再次、非政府组织参与不足;此外、相关机构工作人员部分职能的欠缺。针对以上各方面的问题,笔者在这里提出一些个人建议。

第一、相关政府部门要严格落实有关政策,确保因各种因素造成的孤儿及弃儿得到妥善处理,避免这部分孩子成为流浪儿童。同时,要及时走访社区及乡村,保证

政府部门能够获得最新消息。

第二、全社会各部门要加强协作,努力形成一个覆盖全社会的流浪儿童救助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流浪儿童能够被及时发现、及时救助,避免他们因为无助而被社

会上的不法犯罪分子利用。

第三、积极鼓励民间组织的有效参与。民间组织的救助具有分散性和及时性,这样更能帮助解救流浪儿童,弥补政府参与的不足,减轻官方救助的压力。

第四、注重对机构工作人员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努力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

工作人员作为流浪儿童的直接接触者,他们的态度对流浪儿童会产生重大影响。

本来就缺乏关爱的流浪儿童如果在救助机构也得不到关爱的话,可能会造成他

们精神世界的空虚及落寞,感觉自己是被世界遗弃的孩子,对他们的成长成才

极为不利。

结束语

流浪儿童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之一,他们的生存生活状况是我们这个社会必须关注,是政府必须切实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我们每一个社会人的职责。一个国家文明发达的程

度从来都不是看这个国家有多富有,而是看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有没有得到照料、有没有共享国家发展的成果。目前中国的流浪儿童问题的解决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在救助流浪儿童上,要坚持救助理念正确、法律体系健全、救助方法得当、社会各方配合的原则,多管齐下,形成流浪儿童救助的合力,形成流浪儿童预防和救助的长效机制,确保未成年人特别是像流浪儿童这样的特殊人群的合法权益,确保社会长治久安,推动社会持久稳定繁荣。

关于流浪儿童的需求报告 完整版

关于流浪儿童的需求报告、介入计划和评估方式 ——以社会工作为视角 刘建永一、背景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的规定和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精神,在我国,流浪儿童是指年龄在18岁以下,脱离家庭和离开监护人流落社会连续超过24小时,失去基本生存和可靠保障而陷入困境的少年和儿童。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加剧以及城市人口流动的加速,流浪儿童的数量日益增多,成为一个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其负面效应已经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城市流浪儿童的生存状况极其恶劣。居住无定所。一般都把车站、码头、桥洞、城市待拆废墟作为暂时的栖身场所;衣食无保障。很多初次流浪的儿童以乞讨或拾破烂为生,常常忍饥挨饿、食不果腹;生病无人照料;受到家庭和社会歧视;受到不法的侵害。普遍存在下列问题: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法律知识欠缺;缺乏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措施;生活习惯和行为偏差,几乎都有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如邋遢、随意、无组织、无纪律、相容性较差等;存在消极的心理倾向,主流社会的歧视和排斥,给流浪儿童心灵带来了很大的创伤。在当今大力倡导以人为本,发展社会主义社会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关注流浪儿童,对其进行有效的社会救助亦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关于流浪儿童的需求分析 “ERG”理论认为,人们共存在3种核心的需要,即:生存的需求(Existence),包括心理与安全的需求;相互关系和谐的需求(Relatedness),包括有意义的社会人际关系;成长的需求(Growth),包括人类潜能的发展、自尊和自我实现。具体而言,流浪儿童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需求: 1.基本需求 基本需求指流浪儿童在衣、食、住、医疗等生存和安全层面上的需要。我们发现,无论是逃家儿童、打工受挫儿童还是长期在外流浪乞讨的儿童,他们中很多都有过食不果腹、衣不遮体、露宿街头、有病无法医治的经历。在这方面,未保中心提供了比较完善和有效的救助保护服务,完全能够满足流浪儿童的需求。 2.心理健康的需求 调查显示,,流浪儿童都曾受到过不同程度的身体伤害和心理伤害,这些伤害在每个流浪儿童的身上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来,轻微的可能只表现为不适当的行为偏差,严重的则表现为

流浪儿童的社会救助

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结课作业 论文题目:浅谈当前我国流浪儿童的社会救助 院系: 班级: 姓名: 学号:

浅谈当前我国流浪儿童的社会救助 摘要:流浪儿童的社会救助问题是我国社会救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很好的解决流浪儿童的管理救助事关未成年弱势群体的未来发展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目前在解决流浪儿童的社会救助方面还存在非常多的问题,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流浪儿童的社会救助本身具有很大难度,但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社会救助制度还不够完善。本文通过数据以及相关的文字分析来阐述中国的流浪儿童的社会救助还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关于改进的一些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流浪儿童社会救助 一、我国流浪儿童的基本情况及成因 (一)基本情况 根据《儿童权利公约》的精神,我国政府将流浪儿童(street child)定义为年龄在18周岁以下,离开家庭或监护人,流落于社会超过24小时,造成基本生存条件失去可靠保障而陷于困境中的少年儿童。 流浪儿童数量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体制的改革不断成上升趋势发展。据国家民政部门统计,目前我国约有15万人次的流浪儿童。从性别上看,男性占70%,女性占30%;从流出地看,来自农村的占83%,来自城镇的占17%;从受教育程度看,文盲占20%,小学以下的占65%,初中以上的占15%;从年龄分布上看,7岁以下的占10%,8~12岁的占23%,13~15 岁的占63%,16~18 岁的占4%;从离家次数看,初次流浪的占60%,有两次以上流浪经历的占40%。我国流浪儿童无论是来自农村还是城市,却几乎都是集中在城市进行流浪乞讨。流浪儿童群体的形成,对城市环境和治安构成一定的威胁,也对现代文明和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城市犯罪后备军。 (二)成因 造成儿童离家出走、四处流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经济原因 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目前约有592个贫困县和4600万的贫困人口。贫困

流浪儿童救助方案

流浪儿童救助方案 一、问题分析 1、小刚在行窃被抓住之后被送到流浪儿童保护教育中心,这是一个为流浪儿童提供暂时住所,并对流浪儿童进行教育的机构。该机构提供儿童基本的生活需求,并负责联系流浪儿童的监护人,将流浪儿童送回家。除了流浪儿童教育保护教育中心,我国还有一些面向流浪儿童的服务,如孤儿院,儿童福利院等。 2、这些机构和一些福利、服务并不能解决流浪儿童的问题。正如材料中提到的,小刚不喜欢流浪儿童教育保护中心,因为在他看来一点都不自由,生活枯燥;另外,这里缺少基本的人文关怀,小刚提到在“儿保”挨打,工作人员“不管”,一方面可能是流浪儿童教育保护教育中心的管理不善所致,另一方面可能是管理人员认为只是儿童的打闹,没有过多的制止;而且上的课形式化,不满足儿童的兴趣。 3、窥一斑可见全豹,可见“儿保”在管理流浪儿童方面的工作还要进一步改善。流浪儿童教育保护教育中心会联系流浪儿童的监护人将其带回,但这样就能解决问题了吗,答案是否定的。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小刚根本不想回家,以至于回家一天后就又去上海流浪了。要想彻底解决问题,需要各方面的努力。 二、救助方案 如果我是社会工作者,我会从两个角度找出最佳方案 (一)直接服务角色角度 1、找到流浪儿童,先将他们安置在流浪儿童保护教育中心。在

这之间不要急于找寻他的家庭地址,而是先和他进行沟通,了解他离家出走的原因,了解他在流浪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修复流浪儿童身心与情感的创伤,矫正其不良行为。和他进行一次深入的交流,尽力拉近和他的距离。 2、对于联系到家长的孩子,先到他家了解情况,主要从经济、家庭、学校按各方面进行调查走访,充分了解各方的情况。和孩子的父母交流,让他们知道孩子的想法,以及自己的孩子在流浪的日子里所经历的苦痛。鼓励父母亲自去流浪儿童保护教育中心接自己的孩子,使孩子在亲情的感化下自愿回家。 3、孩子到家之后和孩子以及父母坐在一起交流,或许他们之间的交流不会那么顺利,尽量做好他们之间的沟通工作,让孩子与父母之间加深了解。 (二)间接服务角色角度 1、依靠基层政府,加强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保障这些儿童的基本生活。对问题家庭,对不履行监护责任的父母,要做好工作,必要时要依法停止或者转移监护人,来保证儿童的权益。对一些流浪儿童的主要流出地区,将对这些地区进行警示,对工作不力的将提请综合治理委员会实行一票否决,并且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2、积极开展外展工作,实施街头帮服,主动救助,并且在交通比较便利的地方、公共场所设立引导牌。现实中有些流浪儿童因年幼、智障患有重病等原因无能为力求助;有些流浪少年儿童受成年人的控制并被当作赚钱的工具,不能求助;还有些流浪少年

浅析社会小组工作方法介入流浪儿童救助服务的思考

浅析社会小组工作方法介入流浪儿童救助 服务的思考 【摘要】当前流浪儿童问题的无疑是社会救助中的重要问题,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救助服务,注重于救助服务本身,往往忽视儿童的根本需求。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核心价值理念和社会小组以人为本的工作方法,对于补充政府救助服务职能的局限有非常大的帮助。注重分析社会小组工作法对介入流浪儿童救助服务的优势,结合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伦理价值和专业知识技能,明确社会工作者将担负起更多救助、保护、服务、教育流浪儿童的责任。 【关键词】小组工作方法;流浪儿童;社会救助服务 一、流浪儿童基本现状 流浪儿童,顾名思义,流浪儿童就是居无定所、四处游走,没有受到法定监护人的监护、处于自立与被监护的中空状态中的未成年人。在我国社会迅速发展时期,流浪儿童的出现及其救助保护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重点问题。 流浪儿童问题我国当前社会的一个特殊现象。目前我国已有30万人次的流浪儿童,再加随父母外出打工的街童,

实际人数可能远远超过30万。学者研究发现,流浪儿童离开家庭、学校等环境过早地走进社会,融入社会生活往往表现出不利于自生生存和长远发展的现象。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流浪儿童中处于学龄期者居多,表现出明显的学习障碍,心理与情感焦虑、抑郁和退缩,自我意识能力较差,依懒性偏重的倾向,这些不良表现所透露的需要往往是流浪儿童根本需求。研究发现当前的救助模式注重救助行为本身,忽视儿童需求,再者随着社会参与度的不断上升,流浪儿童救助服务问题显然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 二、当前流浪儿童社会救助的思考 (一)政府主导的救助服务 总体来说政府主办和组织实施救助、保护流浪儿童的工作,具有一定的优势。如:工作的力度大、见效快,流浪儿童能被政府机构部门迅速收容救助;市容市貌短期内改观.流浪儿童实施的犯罪案件也迅速下降等。但这仅是短期效应,政府主导管理体制行政化,使一些民间机构失去自身发展的上升空间,缺乏创新性。尤其是一些NGO组织受政府导向会使其失去自身特色,难以发挥专业知识技能。 (二)民间服务机构参与现状 由于种种因素,我国的民间救助力量发展滞后,影响其为社会救助服务承担更多的责任。再者加上政府部门未有效监督与管理,导致民间救助服务出现“无章可循”的现

第二版流浪儿童社会救助现状分析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以信誉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设计(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设计(论文)中引用他(她)人的文献、数据、图件、资料均已明确标注出,论文中的结论和结果为本人独立完成,不包含他人成果及为获得重庆科技学院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其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设计(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毕业设计(论文)作者 年月日

摘要 近几年来,中国城市流浪儿童日益增多。据民政部门统计,目前全国约有15万人次的流浪儿童,加上随父母外出打工的街童,实际人数可能远远超过30万人。他们绝大部分是文盲或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年龄多在10岁至15岁,大多数来自经济落后的地区,尤其是农村。这些年龄在18周岁以下的儿童,离开家庭或监护人,流落社会。他们中的大多数生活没有保障,更无法享受义务教育和计划免疫。疾病、饥饿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和生存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孩子还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2011年3月2日民政部召集了十几个省市进行座谈、研究,讨论流浪乞讨儿童的现状和救助问题。与此同时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的记者会上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说,温家宝总理责成民政部对流浪儿童救助问题要抓紧研究、提出意见,并且向国务院作专题汇报。根据总理的批示,民政部进行了调查研究,对流浪儿童形成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且制定出相应的方案如何预防流浪儿童的出现和救助流浪儿童的方案。可见当前政府对流浪儿童的生活状况,以及救助现状非常关切。 流浪儿童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原因,背后有需要解决的很多问题,政府、社会、家庭、儿童本身都需要参与到流浪儿童救助的行动中去,简单的收容遣送无法让流浪的孩子回归正常的生活,因此在现阶段的流浪儿童救助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关键词:流浪儿童救助困难对策

流浪乞讨儿童的问题现状及社会工作介入

流浪乞讨儿童谁来解救? 摘要:当我们走在繁华都市的街头,总会看到那些被埋没在来往人群中却艰难的生存着的人,有老人、孩子、青年人。乞讨儿童问题是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的流浪儿童群体也日趋庞大,他们的生存、人身、教育、发展等权利得不到切实的保障。流浪乞讨儿童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及涉及到伦理道德问题,又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但无疑也是一个重要的法律和公共管理问题.本文将对 关键词:乞讨儿童;微博解救;福利政策; 引言 解救乞讨儿童,是近期微博上最受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2011年1月17日,一名失踪儿童的母亲给中国社科院教授于建嵘发了一封求救信,希望通过网络找到自己的孩子。于建嵘随后通过微博向网友求助。在接到更多的寻人信息之后,于建嵘教授专门建立了一个“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微博,号召网友们随时留意身边的乞讨儿童,帮助他们和亲人团聚。解救乞讨儿童的微博不仅在热心人群中反响强烈,还受到了名人微博和公安微博的推荐与回应。 城市中的流浪乞讨儿童可以说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一个群体,这类特殊的群体一直被当作污染城市环境的垃圾,但是他们背后所隐藏的却是当代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法治等各方面发展所面临的深层次的问题,他们的产生及大量涌入城市必将会对城市的管理与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对这一群体进行现象分析、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寻找合理有效的救助方式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乞讨儿童的现状分析 丐是社会的私处,我们天天羞于示人,却又天天感觉存在;丐又是极端传说,丐到洪七公的境界,皇帝都不做,丐到残疾童丐的境地,则暗无天日,江河无语。 根据民政部《十一五流浪乞讨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体系建设规划》提供的数据,我国现有流浪乞讨儿童100-150万,其中80%有盗窃、抢夺等违法行为,45%的儿童常年以违法行为为生,74.4%的儿童在流浪乞讨两个月后就会出现违法行为。 (一)流浪乞讨儿童的乞讨方式 1.沿街流动行乞,这种方式较为普遍,或行走在商业区,或在过街天桥,或在地下通道。 2.示残型乞讨,主要是展示残疾或畸形的肢体,以获取路人的同情。 3.卖艺型乞讨,主要采用吹拉弹唱、表演杂技等方式进行乞讨。 4.以贫病等虚假理由欺骗行乞,以天灾人祸,本人落难,家人生病,无钱就医等理由进行乞讨。 5.纠缠尾随等强讨恶要,采用抱住行人大腿,强拉硬拽的方式,这类儿童一般受人暗中教唆。(二)、流浪乞讨儿童的特点分析 1.被操控性及团体化乞讨现象突出 操控行为主体往往是成年人,包括其亲人、老乡、陌生人等,通常以幕后操控或者带领乞讨为主要形式来组织、控制流浪儿童的乞讨。操控主体与流浪儿童的关系主要有三种,第一种以亲人为主,带领或近距离控制流浪儿童以示弱方式为主要手段进行乞讨。第二种主体与这些儿童大多无直接的血缘关系,以收养、领养、租、捡、买、诱骗等方式获得婴儿、病童、残疾儿童等,并以其为工具进行乞讨。乞讨所得基本为操控者所占有。第三种,成人通过哄骗、威逼利诱等方式控制流浪儿童,限制他们的人身自由,把他们组织起来,经过培训,操纵行乞从中获利。例如大街上的一些卖花童,操控卖花童的有些是亲人,但大多是老乡或陌生人,他们组织卖花童以抱脚、纠缠情侣、下跪乞求等方式强卖获得高利,并用体罚、挨饿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