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政府新闻必须维护公众的知情权_兼论政府新闻学的新闻知情原则_曹劲松

政府新闻必须维护公众的知情权_兼论政府新闻学的新闻知情原则_曹劲松

政府新闻必须维护公众的知情权_兼论政府新闻学的新闻知情原则_曹劲松
政府新闻必须维护公众的知情权_兼论政府新闻学的新闻知情原则_曹劲松

开放式的问题,牵着被受访者的鼻子走;而使用封闭式的提问,例如,只能回答“是”或“否”,令受访者很难王顾左右而言他,从而步步逼近问题的答案。有时,记者带着“答案”与受访者核对事实。如果受访者对此有所准备,则相对“胸有成竹”一些;如果受访者对此一无所知,可能会以“有待调查”之类的话回应。记者往往会就此将尚待核实的答案连同“有待调查”的回答一并发表。

如何学会与外国记者打交道也是一门需要掌握的新学问。在突发事件的报道方面,西方记者更显老到,而一旦受访者出现前后矛盾的回答,他们就可能敏感地根据疑点,进而嗅到新闻的“味道”,穷追不舍,然后发表长篇大论。以松花江污染事件为例,几乎所有西方重要媒体均对此做出强烈反应,报道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本次污染事件,还联系到经济增长方式、执政能力、信息披露机制等等方面,其中有不少内容属于曲解。外电对各种突发事件,很少简单地就事论事,通常会联系相关事件,试图从中剖析事件的根源和相关影响。要想有效地影响西方媒体,加强接触、并尽可能使用西方记者能够理解的文化背景多作“比较式介绍”,是一个有效的方法。特别是自然灾害和生产事故,作为人类共同的敌人,是可以产生同感。要努力寻找大家共同的感受,多使用人们熟悉的世界各大灾害类型及案例,在比较中突出我们抗灾救灾的特点,使外国媒体记者的传播有利于我。

(作者系新华社副总编辑、高级记者)

政府新闻必须维护公众的知情权

———兼论政府新闻学的新闻知情原则

■ 曹劲松

【内容摘要】 新闻知情原则是指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将政府的工作信息及时提供给新闻媒体,由媒体以新闻的方式向公众传播。本文对新闻知情原则的确立依据、基本内容和实践要求进行了详细探讨。【关键词】 政府新闻;知情权;信息公开

新闻知情原则是指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将政府的工作信息及时提供给新闻媒体,由媒体以新闻的方式向公众传播。新闻知情的目的在于使公众及时了解政府各个方面的工作,满足公众对政府的知情需要,既使政府工作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又使公众在了解信息的基础上理解和支持政府工作。只有维护公众的知情权,进而才能保障公众的参与权和监督权。因此,新闻知情是政府新闻工作的前提和出发点,体现了民主政治和传媒时代的要求,并要求政府通过具体有效的组织形式加以落实。

一、新闻知情原则的确立依据

新闻知情原则有着深刻的政治学背景。现代社会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物质生产已处于相对发达的阶段,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和多元,但不同地域之间以及社会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差距和矛盾则呈现出加剧的态势。民主政治是政党执政、政府行政的规律性要求,也是公众的基本诉求;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既是政治上基本要求,也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公开政府信息,通过媒体建立政府与公众联系与对话的桥梁,进而用新闻舆论场引领并统一社会舆论场,在多元价值和话语中,形成社会共同理想和价值统一。

11政府信息公开体现了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政府信息公开,使公众对政府工作知情、参与、监督,是现代社会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政府信息体现了其施政理念、领导和决策水平,以及社会管理能力,为公众的行为选择和评价提供依据。信息公开可以避免逐级传播所产生的信息扭曲和失真,使政府工作更加深入民心,同时增加决策的透明度。通过信息公开,一方面政府的重大事项让公众知道,增加公众对政府的理解;另一方面,政府积极听取公众的意见,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就是为进一步推进和规范全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更好地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而制定的专门法规。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已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举措,是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该条例对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和主体、方式和程序、监督和保障等内容作出了具体规定,是我国首部有关保护民众获知政府信息权利的法规,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21媒体传播是政府与公众联系与对话的桥梁

健全的公众利益表达机制,不仅可以通过尊重民意、

集中民智,实现政府决策的完善;而且能够充分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投身到政府倡导的各项社会建设中。畅通的公众利益表达渠道,可以降低对话成本,有利于社会和谐。通过新闻媒体传播平台建立政府与公众联系的桥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体地位,有助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益表达与关系的协调,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激发经济社会的发展活力。媒体传播是政府引导公众理性表达利益诉求、理性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渠道。科学运用媒体传播平台,可以将政府意志、行政诉求和利益调节,与公众舆论、价值判断和利益选择有机地融通起来,进而实现和谐的社会舆论、价值、利益以及行为取向。媒体传播的桥梁功能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实现政府主导与公众自觉相结合,媒体通过政府信息公开不仅将政府意志传播给公众,而且也将公众的意愿和反响表达出来,建立起政府体察民意、民意支持政府的话语交互平台和社会舆论场;二是实现单向传播与多向传播相渗透,媒体将政府意志向公众的单向传播与政府、组织、公众以及个体相互之间的多向传播结合进来,形成交流互动、和而不同的舆论空间;三是实现政府单一主体与公众多元主体相统一,通过媒体所搭建的信息、意见、价值和行为取向的互动平台,将政府和社会各个不同的利益主体联结起来,在社会发展中不断调整和优化社会利益格局。

31政府新闻直接影响公共舆论和社会生活

新闻舆论建构于新闻报道基础之上,并对社会舆论起到主导和调控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传媒高度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在认识社会的过程中,对新闻报道的依赖越来越强。新闻报道作为接触看不见的环境的主要手段,成为人们各自所期待的对象和公共舆论的指挥棒。但是,新闻报道本身并不总是产生统一的舆论场,恰恰相反,当一个事件具备了某种形态可以进行报道时,产生舆论分歧的空间也就随之而来。“新闻不是社会状况的一面镜子,而是对已经显露出头角的那方面的报告。”“任何正在发生的事情,如果可以确定、证实、衡量和命名的特点越多,新闻的发生点就越多。”①新闻自身的规律决定着新闻所表达的事实需要经过选择和判断,政府新闻亦如此。政府新闻诉求点在于得到公众的认同,形成有利于政府工作的新闻舆论场和公共舆论场,进而影响人们社会生活的态度和行为。只有通过政府新闻传播,实现公众对政府工作的认知内化,才能有效地实现政府工作目标。

二、新闻知情原则的主要内容

新闻知情原则的主要内容包括:向公众介绍政府决策的主要内容、相关背景以及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促进公众了解政府日常工作的进展和所取得的成效;公开突发事件的基本情况和处置措施;帮助公众监督政府工作,认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等。

11向公众介绍政府决策过程

决策是政府公共管理的核心环节,也是公众对政府工作最为关注焦点所在。通过新闻媒体向公众介绍政府决策的主要内容、相关背景及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在决策过程中及时了解民情、听取民意、吸纳民智,不仅可以使政府决策更加科学,而且也使得决策结果更为公众所理解、接受和支持。通过新闻媒体实现政府决策与公众意愿的良性互动,将民意诉求与政府意志、各种社会力量与体制性力量结合起来,形成合力,是促使民心思稳、思进和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2007年上半年厦门PX项目缓建的事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政府从规划、规章到计划、财政等各个层面的决策,都应通过政府新闻传播的渠道,实现与民意的互动,进而树立公众对政府的信心,赢得社会各界对政府工作的支持。

21使公众了解政府工作成效

政府工作从其持续性上看,包括常态性的日常事务和阶段性工作安排,这两个方面的信息都要通过新闻媒体传播给公众。因为,公众对政府的了解不能仅限于重大的决策事项和突发公共事件,尽管这些方面受公众的注意程度很高,但它们毕竟有局限性,不能向公众充分地说明政府行政诉求和成效;政府要向公众提供更加全面的工作信息,将工作内容、动态和过程通过媒体展现给公众,使社会各界了解政府为公众福祉所做的努力和成效,进而树立和传播责任政府、高效政府、有为政府的形象。政府常态工作信息的传播,不能以工作话语代替新闻话语,从而降低媒体和公众对这些信息的接受性;而应当注重通过新闻传播的策划,以新闻事件或新闻调查为切入点,将政府信息的工作话语转化为公众更容易接受的新闻话语进行传播。比如,西方媒体喜欢用故事化的方式处理政府新闻,而中国媒体则更青睐用数字化的方式处理,两者之间尽管存在媒体文化上的差异,但都体现了对受众的可接受性重视,也反映了对政府常态性工作进行新闻传播的基本要求。

31公开突发事件及处置信息

从新闻学的角度考量,突发事件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也是公众广泛关注和迫切需要了解的信息。自2003年“非典”事件以来,政府对于突发事件新闻传播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正在审议中的《突发事件应对法草案》对突发事件的信息公开作出了明确规定。特别是在2007年6月24日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审的《草案》,删除了有关新闻媒体不得“违规擅自发布”突发事件信息和政府“对新闻媒体相关报道进行管理”的规定,同时新增了有关规定,禁止编造、传播有关突发事件的虚假信息。这对及时公开突发事件及处置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信息的发布和透明是处理突发事件的关键,新闻媒体传播信息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要。通过新闻媒体公开突发事件及处置信息,不仅是让公众知道事件的真相及其进展,消除不必要恐慌心理,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公众了解事故发生的原因,从而防止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使公众在社会生活中行使好监督权和参与权。因此,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中要做到相关信息的“四个公开”,即事件过程公开、处置措施公开、事故原因公开和责任承担公开。

41让公众监督政府及其官员

政府工作通过新闻媒体让公众知情,就是为了让公众监督政府及其部门、官员履行好他们的职责,进而不断提高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与行政效能。在现代社会中,公众行使知情权和监督权大多依靠新闻媒体来实现,新闻监督的实质是公民监督。“新闻媒体承担舆论监督任务实际上是公民权利的延伸,是新闻媒体帮助公民行使监督权利,实现知情目的。”②一方面,政府要通过公开信息,将各项公共事务的管理自觉置于新闻媒体和公众的监督之下,确保社会公共利益不受侵害,并逐步扩大公共福祉;另一方面,政府官员作为公众人物也要受到新闻媒体的监督,确保他们所管理的公共事务的公正性,防止因个人的受贿而侵害社会公共利益。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要求政府主动公开或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既增强了公众对政府行政行为的参与程度,也强化了公众对政府行政权力的监督。

三、新闻知情原则的实践要求

新闻知情原则在政府新闻工作中的具体要求,依据向媒体提供新闻信息的可控程度从强到弱,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1召开新闻发布会

由政府新闻发言人或其他政府官员召开新闻发布会,是政府向媒体提供政务信息的最为基本的方式,具有传递信息的准确性强、新闻记者与政府官员互动性好、政务信息发布充分、新闻现场感强等特点。召开新闻发布会必须事先进行精心准备,不仅是要将提供给媒体的政务信息加以汇集和梳理,并提供相应的书面文稿,而且要对记者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预设,准备好答复口径。在新闻发布会上,记者可以了解到自己所关心的一个或多个方面信息,政府对信息传播的控制也最为严格,不会出现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因为发布会上的信源是唯一的。

21向媒体提供新闻稿

政府在政务信息的发布上也可以采用向媒体提供新闻稿的方式,它的特点在于信息准确、表达严谨,如我国中央政府很多重要信息就是以新华社电讯稿的方式向社会公布的;但这种方式的信息发布缺乏互动性,记者无法从政府信源方直接得到更多的相关信息,常常使新闻报道千篇一律。政府在向媒体提供新闻稿的过程中,对政务信息传播的控制程度仅次于召开新闻发布会,而强于其他发布方式。由于新闻稿表达的政务信息内容和数量都是恒定的,一方面,记者只能就新闻稿提供的内容编发新闻,无法直接从信源获取相关信息进行拓展;另一方面,这也给记者采访其他政府及部门或非政府信源提供了空间,可以从间接渠道入手印证或质疑政府所提供的信息。所以,运用这一方式进行政府信息传播,新闻媒体实际上是具有一定弹性空间的。

31召开新闻通气会

政府召开新闻通气会与召开新闻发布会及提供新闻稿的方式有着较大的区别。新闻通气会一般是向媒体介绍相关政务信息的背景情况,提供新闻报道的素材,并在与媒体交流互动的基础上,建议媒体所采取相应的报道角度、报道时机和报道议程。新闻通气会可以请媒体的一线记者参加,也可以请媒体的相关负责人,即媒体信息传播的把关人参加。通常政府新闻通气会在操作上更倾向于请后者参加。新闻通气会虽然对政务信息直接传播的控制相对较弱,但由于与媒体进行了充分沟通,政府对相关信息传播的总体把握性较好,可以借助新闻媒体的传播功能,实现较为理想的传播诉求和舆论引导。

41约请或接受记者采访

政府官员约请或接受记者采访,也是让媒体了解政务信息,实现新闻知情的主渠道之一。根据不同媒体的特点,主动约请一家或多家媒体的记者采访,或者是被动性地接受独家或多家媒体记者采访,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政务信息传播。相关媒体由于与信源方有充分、深入的交流,也往往采用深度报道的方式传播政务新闻。在接受记者采访的过程中,政府官员要注意自身的工作角色和语言表达的严谨,代表政府而不是代表个人提供政务信息,切不可出现政府官员的个人表达与政府组织表达不一致的情况。一旦出现官员个人披露信息与政府组织披露信息不一致的情况,政府不仅要一次次地加以澄清和解释,导致事倍功半,而且其信息披露制度会受到公众质疑,损害政府公信形象,处置不慎甚至会引发社会问题。此外,由于记者采写新闻的角度不同,对采访素材的处理方式也不一样,政府官员对采访稿中的信息控制程度相对较弱,这就要求其在信息和观点的表达上务求准确,不能含混不清,以免媒体在报道中产生歧义和误解。

51组织新闻吹风会

政府新闻工作机构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新闻吹风会,向媒体提供相关新闻线索,是政府提供信息,进而引导媒体议程的一种重要方式。一般情况下,政府组织新闻吹风会都选择在比较轻松的环境氛围中进行,如与媒体的各种聚会及活动等。新闻吹风会是一种柔性的政府信息传递方式,它给予媒体采访报道以极大的选择空间,可以充分发挥媒体在新闻报道策划上的专业优势,使政府新闻报道的辐射面更广、可接受性更强、影响更为持久。但这种方式下的政府信息控制程度弱,通常会选择一些政策性不强、社会利益群体不敏感、不容易产生误导的政府信息题材;也可以作为政府就有关领域了解民意、探察社会反应的一种方式。

61在互联网上公开政府信息

通过政府网站公开政务信息已成为各级政府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各级政府组成机构、职责、公文、简报、各种专题以及相关媒体的新闻报道等。在互联网上公开政府信息,具有透明度高、信息量大、检索和下载便捷等特点;在点击量较大的网站,其传播效率和覆盖范围也相对较高。但由于网上发布政府信息大多处于原始状态,缺乏媒体的新闻加工和解读,其大众传播效果不尽理想。政府对于媒体从网上获取信息而进行的新闻传播缺乏控制,媒体报道角度和传播诉求完全处于自主状态,常常无法达到政府运用媒体建立与公众的良好关系的要求。因此,网

上公开政府信息大多作为政府新闻知情的配合方式或补充手段加以运用,其目的在于政府向媒体和公众提供更为便捷的信息查询和更为全面的信息内容。随着网络技术的普

及和人们获取信息方式的电子化、网络化,对政府通过互联网公开信息的要求必然越来越高,网上政务信息传播对公众的影响将越来越大。

注释:

① [美]沃尔特?李普曼著:《公众舆论》,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45页。② 徐永进:《新闻监督的法律依据》,《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1月16日第11版。

(作者系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研究员)

美国政府与媒体关系给中国新闻管理的启示

■ 赵文荟

【内容摘要】 美国媒体在美国社会结构特别是美国政治结构中充当着一个关键性的角色。美国媒体在美国社会的特殊地位是由美国历史传统和现实社会结构共同奠定的,又是由美国政府与媒体之间的关系所主导的。本文试图通过对美国政府与媒体关系的研究,摒弃其不合中国国情的内容,寻找有价值的东西,为我所用,大胆借鉴,以有利于中国崛起和提升执政能力。【关键词】 传媒执政;传媒经济;新闻管理;议程设置;新闻操控

1690年9月,本杰明?哈里斯(Benja m in Harris )在波士顿创办美国历史上第一份报纸《国内外要闻》,由此拉开了一个超级传媒帝国诞生的大幕。美国崛起的300年,也是传媒业持续繁荣的300年,传媒是美国所有重大历史事件的目击者、参与者,也是美国社会的重要构造者。20世纪30年代美国著名的大法官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曾就美国人的精神状态说过这样诙谐的话:“美国人可以省掉别的一切,只要他们有面包和报纸就可以生活。”美国著名记者马文?卡尔布称:美国社会已经进入了“媒体—政治”时代。可以说,美国媒体在美国社会特别是美国政治中扮演了一个关键性的角色。

我国的社会制度和国情与美国有着本质的不同,我国对媒体的管理方式和美国也有很大的差别,对美国媒体管理和运行方式我们一方面不能不顾国情,简单照搬,另一方面也要认真研究,提炼出其中有益的成分,大胆借鉴。美国传媒业至少在以下六个方面对中国的新闻管理有着深刻启示。

一、站在中国崛起的高度,争夺全球话语权,布局中国传媒业的未来

按照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约瑟夫?奈的观点,美国的霸权是由“硬力量”和“软力量”共同支撑起来的。所谓“硬力量”指的主要是美国的军事实力,“软力量”主要来源于文化等。奈甚至指出:“仅仅依靠美国文化的普及,就足以奠定美国的领导地位。”今天,放眼全球,我们发现美国能称霸世界,也不仅是因为他拥有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也因为它拥有强大的传媒业。美国依靠一批世界上最大的传媒公司,将触角渗透到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对世界事务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主宰着世界范围内的主要话语权。

即便是中国国内的媒体包括多数主流媒体也大量复制着美国传媒对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和评论。很多中国人,从高级官员到基层干部,从知识分子到普通民众,尽管足不出户,在信息掌握和立场观点上都自觉不自觉地受着美国传媒的巨大影响。调查显示,中国媒体国际报道的原始信息来源于美国媒体的约占80%,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国内主流媒体在内的国际新闻节目,多数都是从美国购买的。著名学者李希光甚至认为:“在国际新闻的报道上,由于全球媒体强大的新闻垄断,特别是国内网络的自由畅通和发展,国际上重大的新闻议题的柜架设置权正悄悄地从

中宣部和外交部手里转移到美国媒体和美国政府手中。”

他甚至认为在新闻的构建框架、选择和忽略上国内媒体越来越依赖于美国媒体为主导的全球媒体,在很大程度上自

觉不自觉地充当了美国外交政策和国家安全、国家利益的传声筒。

中国的崛起,不仅包括经济上的崛起,更应包括政治和文化上的崛起。美国在世界范围内争夺话语权的做法,给我们以很大的启示。中国要想在世界上发出更加强有力的声音,要想在捍卫国家利益上赢得更为有利的国际环境,要想准确地传播各种重要新闻事件和我们的观点,要想传

进一步扩大党务公开-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进一步扩大党务公开-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进一步扩大党务公开,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推进党务公开,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及时公布党内信息,畅通党内信息上下互通渠道。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积极稳妥地推进党务公开工作, 进一步扩大党务公开,对于发展党内民主、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强化党内监督、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党群关系, 具有重要意义。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 总结执政经验得出的重大结论,也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小板桥街道统一认识,认真学习,深刻领会,适应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要求, 通过规范公开 内容,创新公开形式,改进公开程序,健全公开机制等措施的实施,进一步扩大党务公开,进一步畅通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以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积极发展党内民主,有效促进了基层科学民主、和谐发展。 正确把握党务公开的科学内涵。党务公开是指党组织在不违背党的保密纪律的前提下将党的事务向党员和人民群众公布并接受监督的机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党务公开,小板桥街道党工委坚持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单位的情况作出具体规定,真正使广大党员和群众

满意。深刻理解党务公开的这一概念内涵就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中切实把握好以下五个要点:一是科学界定党务公开的内容。要提高党务公开的水平, 就应当依据一定标准对党务公开的内容进行科学分类, 党务公开的内容也必须力求全面、真实、及时。小板桥街道党工委不断规范公开内容,提升党务公开针对性。以只要不涉及党内机密就进行最大限度公开的原则,对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部署、大额资金使用等“三重一大”问题,以及群众关心的、群众询问的、涉及群众利益的内容都要进行全方位公开。二是正确认知党务公开的对象范围。由于我们党是中国的领导党和执政党, 党务公开不仅要包括将党内事务向党员公开, 还应该包括将重要的事务向社会公开。三是大力营造有利于发扬民主的氛围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 必须把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作为基础。在推进党务公开中,既要不断拓宽党员了解党内事务的渠道, 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被选举权和监督权, 又要引导广大党员树立正确的主体意识,提高主体素质,增强发挥主体作用的能力。必须强化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 提高党员干部参与党务公开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 鼓励和保护党员讲真话、讲心里话,营造党内民主讨论、民主监督环境。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在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方面的作用。加强民主集中制教育,提高党员

第三章:新闻事业的基本原则

第三章新闻事业的基本原则 从新闻事业的业务规范方面看,有真实性原则;从新闻事业的政治规范方面看,有党性原则;从新闻事业的业务规范和政治规范两方面的结合上看,有客观性原则。对新闻事业这三个基本原则的阐述构成了本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新闻事业的真实性原则 一、新闻事业必须坚持真实性原则 (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在新闻事业中的表现 (二)所有新闻事业都要求遵守真实性原则 二、新闻事业真实性原则的含义 (一)新闻事业真实性原则的定义 第一,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的事实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准确度。 第二,真实性是新闻事业的基本原则。 第三,新闻的真实性和新闻事业的真实性。 (二)新闻事业真实性原则的含义 第一,新闻事实必须完全真实。 第二,新闻报道的事实必须全面。 第三,新闻报道要反映时代的真实。 三、新闻失实 新闻失实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种: (一)工作不扎实,责任心不强造成新闻失实 (二)为了突出新闻主题造成新闻失实 (三)蓄意编造假新闻 第二节客观性原则 一、关于新闻的客观性

一是,新闻报道的最终目的是客观地反映现实。 二是,新闻工作者从事本职工作时的一种职业态度。 三是,新闻工作者从事本职工作时的一种科学的方法。 四是,检验新闻工作成绩的一种标准。 二、新闻客观性的局限 首先,新闻报道是一种选择性的报道,而作出选择的人,即新闻的“把关者”,既要把个人意志实践化,又要服从于他所属阶级、政党、集团和国家的意志。这些人为的因素都不可能使新闻报道具有绝对的客观性。 其次,客观性不等于中立。 第三,客观性也不是追求虚幻的公正。 三、正确把握客观性原则的基本方法 首先,事实要准确。 其次,叙述要全面。另外,在处理各类消息的总量时,记者特别是编辑应该注意平衡处理的原则,免得厚此薄彼,招致不必要的麻烦。 再次,态度要公正。这是正确把握客观性原则的关键。 最后,应该依照“提供最多的事实材料”的方式组织报道,而且这些“事实材料”最好指出消息来源。这是把握客观性原则的最基本的策略方法。 第三节党性原则 一、关于党性原则的定义 第一,党性原则是阶级性的集中体现。 第二,新闻事业具有党性。 第三,党性原则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特殊原则。 二、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基本内容 (一)在思想上,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新闻工作的指导思想 1、完整、准确、生动地宣传马克思主义。

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党性原则与群众性原则的辩证统一

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党性原则与群众性原则的辩证统一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与资本主义新闻事业是两类不同性质的新闻事业,无论是管理体制还是运作机制,思想体系还是新闻价值取向都有着质的区别。这两类不同性质的新闻事业,根本区别就在于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具有鲜明的党性原则和群众性原则。这也是我们新闻工作者在工作和实践中应该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和方法。因此,正确处理好党性原则和群众性原则之间的关系对搞好新闻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要弄清这个问题应该明确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与群众性原则的异同以及两者之间的辨证关系。所谓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是指新闻事业在思想上要遵循马克思列宁主义,也就是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指导思想;在政治上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组织上要绝对接受党的领导,模范地遵守党的纪律。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群众性原则是说社会主义的新闻工作要面向人民群众,服务人民群众,满足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的感情相吻合,让人民群众通过自己的新闻媒介明确认识自己的利益和任务,表达自己的意志和声音,从而使社会主义的新闻工作真正成为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 一、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与群众性原则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它们之间的联系在于,党性原则与群众性原则具有一致性。 首先,党性原则是群众性原则的最高体现。众所周知,党性就是一定的政治立场,是阶级性最高最集中的体现。那么,我党它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这个政党的利益的体现理所当然是人民群众最高最集中的利益的体现。作为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应该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组织上自觉接受党的领导,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失去了这一点,我们的新闻事业就不可能为人民群众说话,就不可能为人民群众的利益鼓与呼,这样的新闻事业也就会因丧失群众性(或者说人民性)而不成之为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了。 其次,坚持群众性原则是坚持党性原则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实践。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原理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观点。新闻事业坚持了群众性原则,一切为人民群众作想,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就是坚持了这一重要观点,同时也体现了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当然,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与群众性原则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解决的是新闻事业的性质问题。也就是说,坚持什么样党性原则的新闻事业就必定为什么样的政党和阶级集团服务。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群众性原则解决的则是新闻工作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工作方法问题。换句话说,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只有通过坚持群众性原则这条唯一的途径才能得到很好的实现,也只有有着鲜明党性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才会真正地坚持群众性原则,—真正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上述观点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要搞好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促进这一事业的发展,就必须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和群众性原则之间的关系,否则,就会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正确处理党性原则和群众性原则之间的关系是编辑记者必修之课

在国家保密权与公民知情权之间寻求平衡

在国家保密权与公民知情权之间寻求平衡

在国家保密权与公民知情权之间寻求平衡 日期:2011年12月09日 在国家保密权与公民知情权之间寻求平衡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电子政务的应用使国家秘密的安全面临空前严峻的形势,国家保密权亟待加强;而随着民主政治的不断推进,公民的主体意识、参政意识不断增强,建立阳光和透明政府的呼声不断高涨,公民获取政府信息的需求明显加强,因而在许多情况下,国家保密权与公民知情权会发生冲突。而新保密法为平衡这种冲突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较好地实现了国家保密权与公民知情权之间的平衡。 平衡国家保密权和公民知情权的理论基础。新保密法第二条规定,国家秘密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国家秘密的范围涉及国家的政治、军事、外交和外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国家安全和刑事司法等重大领域。对国家秘密的保护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利益的维护,而国家的安全和利益又是国家存在的基本前提,故而国家秘密的保护实质上构成现代民主法治国家存在的前提。 国家保密权是一种公权,其权利主体是国家。国家作为国家秘密的权利主体具有专属性和排他性。一项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的事项一旦依照法定程序被确定为国家秘密,即应当归国家所有,只有国家才能决定该国家秘密的使用和处置。 知情权是现代社会中公民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它包括接受信息的权利、要求政府机关公开政府信息而不受公权力干涉的权利和积极要求政府保障其获取信息的权利。知情权的核心是对政府信息的知悉、获得和使用,没有政府机关对其拥有信息的全面公开,知情权的实现就无从谈起。知情权也是公民更好地实现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参政权、监督权、言论自由权的前提和基础。 在现代民主法治国家中,国家保密权与公民知情权都有存在的必要,但保护国家秘密必然会限制公民的知情权,因此,应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加以平衡。在民主法治国家,政府所持有的公共信息应提供给人民。但国家安全活动不同于或不完全等同于通常的政府活动,它所产生的国家安全信息也并非是一般的公共信息,这部分敏感的国家安全信息大多是需要保密的,不能像其他公共信息一样完全向公众开放。因此,公众的知情权如果遇到保 密法等法律规定的特殊事项,是受到一定限制的。 国家秘密涉及国家安全或重大利益,世界各国无论采取何种政体,都对国家秘密严加保护,即使在制定信息公开法的国家,亦将国家秘密列人不得公开的事项,借以维护国家秘密安全。可 见,对危及国家安全或利益的信息,限制知悉是有其正当性和必要性的。 国家保密权与公民知情权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当二者面临冲突时,应当比较两者所代表的利益。在社会生活中,利益冲突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美国社会法学者庞德将利益分为三大类:个人利益、公共利益和社会利益。“个人利益是直接从个人生活本身出发,以个人生活名义所提出的主张、要求和愿望。公共利益是从政治组织、社会生活角度出发,以政治组织社会名义提出的主张、要求和愿望。社会利益是从社会生活角度出发,为维护社会秩序、社会的正常活动而提出的主张、要求和愿望”。而在我国,习惯于将国家利益与社会利益统称为“公共利益”。国家保密权属于公权力,显然属于公共利益的范畴,而公民个

新闻学概论复习题

《新闻学概论》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8分) 1、报纸最早产生于( A ) A威尼斯 2、“意见自由市场”理论最早有(D )提出 D.弥尔顿 3、新闻与信息的关系是( D ) D.新闻是信息大家族中的特殊成员 4、新闻事业的指导性通常取决于新闻内容的( C) C.指向性 5.第一个提出新闻自由口号的资产阶级政治家是( B ) B.约翰·弥尔顿 6.对于报纸批评,毛泽东曾提出( A ) A.“开、好、管”三字方针 7.新闻事业作用于社会的基本手段是( D ) D.传播新闻信息 8.新闻事业在社会结构中处于( D ) D.上层建筑层次 9、一般地说,公营性质的新闻媒介属于( A ) A.社会化领导制 10、新闻立法是指(D ) 11、一般地说,国有性质的新闻媒介属于( B ) B. 政府领导制 12、.新闻的基本特性是( A ) A.新鲜、真实、.迅速及时 13.“全党办报,群众办报”主张的提出者是( D ) D.毛泽东 14.新闻资产所有者掌握新闻传媒生存权、发展权和经营权的控制行为是( D ) D.行政控制行为 15、新闻的本源是( B ) B.先有事实,后有新闻。 16、世界上第一个通讯社是( A )。 A. 哈瓦斯社 17、新闻体制的核心是( C ) C. 新闻媒介的所有制性质 18、新闻选择有三个环节,除采访、编辑之处,另一个是( A ) A.写作 19、马克思、恩格斯所共同创办的无产阶级报纸是( C ) C.新莱茵报

20、社会主义国家,新闻舆论监督实质上是( C ) C.人民的监督 21、在《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六条首位的是( C )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2、大众传媒参与政治决策的方式除了沟通信息,还有( A ) A.影响舆论 23、在新闻传播的三要素中,除了事实和新闻接受者之外。另一个是( C ) C.新闻报道者 24、新闻反映社会生活的手段是( D ) D.忠实记录 25、新闻起源于人类社会的( B ) B.信息交往 26新闻价值的实质是( D ) D.对新闻的本质及其特征的量化把握 27、我国第一部历史新闻学着作《中国报学史》的作者是( C ) C.戈公振 28、新闻价值是传播者选择事实和接受者选择新闻的( B ) B.客观标准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传媒业经营活动的三大基本原则() A.普遍服务B.编营分离C.受众中心 2、对新闻媒介的社会控制的正规途径有() A.司法控制B.行政控制C.资本控制D.媒体的自律 3、新闻媒介受众的独有特征() A.广泛性B.混杂性D.隐蔽性 4、当前中国新闻改革四个鲜明的基本特点是() A.从自发走向自觉 B.从观念更新走向制度更新 C.从边缘突破走向中心突破 D.从增量改革走向盘活存量 5、新闻媒介所有制基本类型()。A.私营媒介B.公营媒介C.国营媒介 6、目前世界新闻学的主导理论有()。A.自由主义报刊理论B.发展新闻学C.社会责任论D.党报理论 7、新闻活动的渠道有()A. 亲身传播B. 大众传播D. 群体传播 8、西方新闻界对新闻媒介的效果,从心理学角度提出的理论有()A.魔弹论 B.选择性理

新闻工作心得体会

新闻工作心得体会 新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一种文化、一种工具,它有自身独特的特征:真实性、实证性、及时性、广泛性、开放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闻工作心得体会,供你参考! 新闻工作心得体会篇1 以下是我学习新闻学的部分内容和体会: 1、坚持"世界交往"的观念。 2、马克思说变动产生新闻,循环往复的事实是没有新闻价值的,只有变动的打破常规的事实才有新闻价值。 3、新闻有层次变化。马克思提到新闻有旺季有淡季,但是当发生重大新闻事件时,一些很重要的但相对来说是次要的新闻甚至连版面都没有。 4、新闻时效性。这一点不用多说。 5、新闻真实性。这是一种追求,但是新闻完全真实是不可能做到的。

6、党报思想。马恩关于马克思主义工人政党机关报的工作原则,其实就是两条。第一条是党的领导机构和党报编辑部、出版社都要遵循"党的精神"。第二点是党的中央执行委员会"有责任监督党报的原则立常" 党的精神主要指党代表大会通过的纲 领章程决议。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党的领导机构和党报编辑部都会犯错误,因而都要遵循一个共同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党的精神。 7、列宁的党报党刊思想。A、党的出版物的党性。党性概念是列宁提出来的。B、列宁的出版自由思想。 8、毛泽东和中国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新闻活动。 A、1948年4月8日,毛泽东将党报思想概括为以下的名言:"报纸的力量和作用,就在它能够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 B、毛泽东论党报和党的宣传工作的党性。毛泽东关于新闻工作的党性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两个要点:第一,总体的党的意识,努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第二,新闻和宣传工作要符合党的政策和策略。 C、党报的基本工作方法:典型报道。 D、报纸批评。1950年中共中央关于在报刊上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是刘少奇修定的。毛泽东1954年提出报纸批评的"开、好、管"方针。现在转变为舆-论监督。 E、"舆-论一律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群众性原则

第1单元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群众性原则的实质和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群众性原则) 一、内容要点 1.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群众性原则的实质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如何对待群众,是一个根本的立场问题、世界观问题和党性问题。坚持群众性原则是共产党人的一项根本原则。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群众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在新 闻工作中的应用和体现。 2、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群众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加大新闻传播的群众性内容:①尊重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及时向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的新闻与信息服务,为其行使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利创造条件;②充分表达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当好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③全面反映人民群众的劳动生活,沤歌人民群众的创造业绩。 (2)提倡新闻报道的群众性形式:①形式生动活泼多样化;②语言通俗易懂大众化;③风格鲜明泼辣个性化。 (3)实行新闻工作的群众性方式:①充分重视群众来信来访;②坚持发表读者(听众、观众)来信;③经常开展受众调查。 二、重点讲解 1.“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

这是马克思对新闻工作群众性原则的重要论述。他指出,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萎靡不振。在马克思看来,人民的报刊应当是属于人民的。它体现人民的精神,表达人民的思想,与人民同甘共苦,同生同在,为人民表达舆论,仗义执言;它依靠人民的信任与支持生存和发展。马克思为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群众性原则奠定了理论基础。 2.“要把机关报办得生动活泼、生气勃勃”“需要500、5000个非著作家的工作人员” 这是列宁对于报刊工作的群众性原则的重要论述。他除了强调党的报刊要反映工人群众的利益,充当工人群众的喉舌外,还格外强调党报工作要争取工人群众的支持。他坚持在报刊上发表工人群众的来信和来稿,积极主张在工人群众中发展通讯员,建立党报的工人通讯员队伍。列宁主张报刊注意挑选和扩充工农通讯员,建立和健全工农通讯员队伍,以便了解各地情况,保持同群众的联系。 3.“《人民日报》是党的报纸.也是人民的报纸。” 这是1986年7月2日,《人民日报》在为纪念改版30周年致读者的社论《我们的心愿》中的重要观点。它充分表明了党要将自己的机关报办成人民的报纸的鲜明立场。 三、难点解析 1.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群众性原则的实质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如何对待群众,是一个根本的立场问题、世界观问题和党性问题。坚持群众性原则是共产党人的一项根本原则。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群众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在新 闻工作中的应用和体现。这一原则的理论依据是: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作为国家的主人,同时也是新闻事业的主人,国家的新闻事业从根本上说

新闻的发展历程

信息的传播,是流经人类全部历史的水流,不断延伸着人类的感觉。简单回顾现代新闻传播之前的传播史,对于现代新闻传播业史来说,在历史与观念的衔接上都是必要的。 一,远古时代的信息传播 从猿到人,经历了数百万年。语言仅出现于约万年前。此前人类的祖先能够用于传播信息的符号,不过以下几种: ,触觉和嗅觉。,视觉符号。,听觉符号。 二,基本的传播媒介语言 要了解人类信息传播的历史,就要了解语言的发生和发展,语言中所蕴含的声形实体以外的丰富信息。这里有个线索,便是世界语言的谱系。世界上绝大多数语言都可以被编排到十大语系中,“语系”之下是“语族”,语族之下是“语支”,语支下才是具体的语言。从具体的语言往上推,语言→语支→语族→语系,可以看到现在各种具体语言之间在远古时代关系的远近,当然这也相当程度涉及到讲各种语言的民族(种族)之间血缘关系的远近,以及交往的疏密程度。 当今世界上分布的十大语系,实际上表达着人类社会流动和语言传播的轨迹。其中分布较广大的六大语系,反映了公元以来人们传播的信息流动和分布。特别是印欧语系从欧洲向世界的传播,则是最近几百年的事情。 ,分布最广的印欧语系,拥有最多讲话人口的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闪含语系。,班图语系。,南岛(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 三,传播的文字媒介 文字与语言的不同在于,它基本是一种改变了的语言形式,使听觉符号转变为视觉符号,使语言有形和得以保存。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文字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它的功能体现在历时性上,即使时过境迁,以文字表现的世界可以较长久地明确记录或报道历史上的信息。传播的文字作为一种媒介,由于带有更为明确的传播目的,因而相对语言的使用,要认真和严肃得多。历史上的文字种类很多,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交融、创新和衰退,现在世界上跨国使用的文字体系,只有七种,除汉文外,均是字母文字。 ,遍及全球的拉丁文字体系。,使用人口最多的汉文字体系。,阿拉伯文字体系。,斯拉夫文字体系。,梵文字体系。,希腊文字体系。,回鹘文字体系。 四,走近现代新闻传播的先导印刷术的发明 能够规模化地复制文字的技术,最早出现于中国,即世纪的雕版印刷术,这种对工艺要求过于专业化的发明,可以适应宗教教义的传播,但难于在时效上适应真正的新闻传播。世纪中国人毕升发明泥活字印刷术,适当改进,应当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对于规模化的信息传播,其重要意义大于雕版印刷术。但是,由于缺乏社会需要,中国在几百年内没有将其用于新闻传播。当世纪中叶德国人古登堡()重新发明出金属活字印刷术,欧洲印刷新闻纸流行之后,直到世纪中叶,中国才将活字印刷用于邸报。古登堡发明欧式印刷术不久,恰好遇上世界地理大发现,于是伴随着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商人向全球的扩张,印刷术和最初简单的新闻公报式的新闻纸传到了全世界。 五,现代报刊得以在欧洲起源的五个相互依存的条件 现代报刊是现代新闻传播的第一种载体,最早出现于欧洲,然后缓慢地推向全世界。 恩格斯在分析年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帝国攻陷后欧洲形势时的一些要点,对于我们综合分析现代报刊的起源很是有借鉴意义。根据恩格斯的分析,考察世纪

政府信息公开中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博弈及平衡_张晓文

●张晓文(陕西省人民医院 图书馆,陕西 西安 710068) 政府信息公开中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博弈及平衡 3 摘 要:政府信息公开可以确保公民知情权的不断满足,但同时公民隐私权被侵害的可能性也随之加大,两者间的冲突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通过对政府信息公开中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内涵、保护制度,两者冲突的探讨,指出平衡两者利益,协调两者冲突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政府信息;信息公开;隐私权;知情权 Abstract:Govern ment infor mati on discl osure can ensure that the citizen ’s right t o know is constantly satisfied .However,the possibility of infringing upon citizen ’s right t o p rivacy is si m ultaneously increased .The conflict be 2t w een the m has become an unavoidable issue .This paper,by exp l oring the connotati on and the p r otecti on syste m of and the conflict bet w een the right t o p rivacy and the right t o know in govern ment inf or mati on discl osure,points out the app r oach and method of balancing their interests and har monizing their conflicts . Keywords:govern ment inf or mati on;infor mati on discl osure;right t o p rivacy;right t o know 3本文为陕西省社科信息学会科研培植项目“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与利用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shshx0703。 政府信息公开是指政府机构通过多种方式公开其政务活动,允许用户通过查询、阅览、复制、下载、摘录、收听、观看等形式获取各级政府部门所控制的信息。政府信息公开的本质是保障公民的知情权,知情权是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理论基础。在政府信息公开中,国家应最大限度地保障公民知悉、获取信息,以确保公民知情权的不断满足。由此,相对消极被动的隐私权常常受到积极主动的知情权的侵入,两者间的冲突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深入研究政府信息公开中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关系,寻求协调两者冲突的途径是政府信息公开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1 政府信息公开中知情权的内涵及其制度保护 111 知情权的内涵及内容 知情权,又称为知的权利、知悉权、了解权,指公民有权知道他应当知道的事情的权利。知情权的概念有广义、狭义。广义的知情权泛指公民知悉、获取信息的自由和权利;狭义的知情权仅指公民知悉、获取官方信息的自由和权利。一般情况下,知情权是指广义的知情权。知情权的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及其他组织。知情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是公民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人身权的重要保障。 知情权的内容可以分为以下3类:①知政权。公民、 法人及其他组织依法享有的知悉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及背景资料,了解国家所颁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权利,它是实现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基础性权利。②社会知情权。公民依法有权知道其所感兴趣的各种社会现象、商业信息的权利,有权了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③个人信息的知情权。公民有权了解各种涉及本人的有关信息,或法人及其他组织有权了解其内部工作人员和即将成为其内部工作人员的有关信息的权利。 112 知情权的制度保护 公众获取政府信息的权利最先由瑞典在200多年前确立。1766年,瑞典颁布了《出版自由法》,成为世界上最早以法律规定知情权的国家。但真正引起各国广泛关注是 20世纪中后期,越来越多的国家专门制定了信息公开法, 以实现宪法所确立的信息自由权原则。1951年,芬兰制定了《公文书公开法》;丹麦与法国于20世纪70年代制定了《行政公文书公开法》等信息公开制度;1966年,美国制定了《信息自由法》,从法律高度规范了信息公开制度,使知情权成为较为完整的法定权利,从此,知情权在美国被作为一项基本权利来看待。此后,一些国家有关知情权的立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吸收和借鉴了美国的做法,把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当成实现知情权的主要模式。1982年,澳大利亚颁布了《联邦信息自由法》;加拿大颁布了《信息公开法》;1996年,韩国制定了《公共机关信息公开法》;2000年,英国颁布了《信息公开法》;2001年,日本实施了《信息公开法》;2008年5月1日,我国《中

《新闻传播学》新闻事业的产生及其发展规律

为什么说新闻媒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10简答) 简述技术在现代媒介形态的变化中有什么样的作用。(04简答) 简述人类社会新闻传播媒介的演变过程,阐明现代新闻事业产生的重大意义。(99论述) 一、新闻传播的起源 新闻传播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同意施拉姆的论断,“社会是一个主要由传播所维持的这类关系所组成的网。”“要了解人类传播,我们必须了解人类是怎样相互建立起联系的。” 新闻传播产生于人类社会生产的需要 二、新闻传播的发展 书写媒介阶段 “认真地说来,没有文字记载,就没有历史,也没有文明。” 印刷媒介阶段 印刷媒介复制和传播新闻的能力是不可估量的。在空间上,它可以在无限长的链条上进行传播,在时间上,它可以使新闻在时间的长河中永久流传。它打破了以往那种封闭与半封闭的传播状况,使人类社会真正有了一种可以为人民大众服务,全社会都可以触摸到的新闻传播工具。由此而产生的人类在传播观念、态度以及对周围环境认识上所发生的变化,也是前所未有的。 人类自口头传播开始,就一直在不断地寻找、改进、提高、扩大自己的传播能力,以促进生产,支配自然,扩大交流,发展社会。传播媒介的不同演变阶段,正反映出这种努力、改善、发展的历史轨迹。 三、新闻传播的新时代——新闻事业阶段(新闻事业产生的重大意义) 新闻事业阶段,意指现代报刊特别是大众化报纸产生以后的时期。一方面,它是新闻传播不断发展不断积累的成果,另一方面,其出现标志着一个新时期的降临。从宏观上看,新闻事业与一般新闻传播的区别体现在两点: 1、新闻事业是一种专门化的新闻传播活动 即新闻事业是由职业的传播者来从事新闻的搜集与传送,以新闻传播机构的出现为标志。其意义在于,新闻传播机构出现后,传播者与媒介的关系呈现出不同寻常的特点:(1)传播者所使用的往往是一种固定的专门的新闻媒介,而且媒介的复杂度、精巧度超过了以前的传播媒介。 (2)在新闻机构的不断成熟与发展中,这些新闻媒介不仅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与发挥,而且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和改进。 (3)新闻传播者不得不付出最大的努力,运用自己的一切智慧来掌握、操作日益复杂的新闻媒介,探索和创造出一整套与么接相应的措施、方法、规范、章程,致使新闻传播成为一种具有较高专业文化水平的规范化的事业。 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事业的诞生不仅意味这媒介本身朝着更为先进的方向发展,也标志着人与媒介的关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在这种助力推动下,新闻传播的质量、速度等不断提高,这是新闻事业出现前任何新闻传播活动难以相提并论的。 2、新闻事业一种开放性的新闻传播活动 即指新闻事业是面向社会,对全社会开放的。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新闻事业的传播面是整个社会。如果说,自新闻传播诞生之日起,人们就孜孜不倦地追求这一目标,那么在电子传播技术得以广泛运用于新闻传播的今天,这种追求、目标,已逐步成为现实。

政府信息公开与公民知情权)

政府信息公开与公民知情权 目录 一、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基本理论 (2) (一)人民主权 (2) (二)知情权 (2) 二、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的原则和意义 (3) (一)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的原则 (3) (二)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的意义 (4) 三、公民知情权的保障机制 (5) (一)公民知情权的宪法保障 (5) (二)公民知情权的司法保障 (5) 四、当前我国信息公开制度中存在的限制性因素 (6) (一)政府方面...................................... . (6) (二)公民方面..................................... . (7) 五、完善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 (7) (一)尽快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法》 (7) (二)制定和完善其他相关法律制度 (8) 六、结语 (8) 参考文献 (9)

论政府信息公开与公民的知情权 [摘要]:我国要实现行政管理体制公正透明这一目标,必须走政府信息公开法治化的路子,2008年5月1日我国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但由于其立法主体是政府,法律效力层级较低,而导致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本文拟就我国政府信息公开与公民知情权进行一定的分析。 [关键词]:政府信息公开知情权宪法权利保障机制 以瑞典《新闻报道自由法》(1776年)为先河,以美国《情报自由法》(1966年)为榜样,西方其它国家如丹麦、挪威、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韩国以及日本等也纷纷效仿,都制定了政府信息公开方面的法律。建立以信息公开法为核心的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趋势。 一、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基本理论 在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下,政府是否应当向公众提供政府信息,不是由政府的权力决定的,而是由民众的权利决定的。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就是通过法律确立的保障公众获得政府信息权利的制度。人民主权理论和知情权理论构成了公众获得政府信息的权利的合理性,成为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理论基础。 (一)人民主权 从行使权力的来源看,行政机关所享有的一切权力均来自于人民的权力和宪法的授权;从行政权力内容看,行政权力涉及到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组织管理,行政权力内容的广泛性决定了对它的监督的重要性;从行政权的行使方式看,行使行政权应当是公开的。国家是根据人们订立的契约建立的,大家必须服从公意。公意即为最高权力,即主权。主权应当属于人民。政府机关有义务向公众公开政府信息,人民有权获得政府信息。 (二)知情权 知情权首先是作为一项政治上的权利提出的。美国新闻记者肯特·库柏(Kent Cooper)率先使用了“知情权”一词。【1】1945年1月23日,肯特·库柏在文

【参考借鉴】新闻专业考试题库.doc

新闻专业考试题库 1、二为方向,即文艺要坚持()、()的方向。 2、()年7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正式提出了“二为”方向这一文艺工作的根本方针。 3、简述文艺的“二为”方向。 参考答案 1、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1980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3、(1)“二为”方向,即文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1980年7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社论,正式提出了“二为”方向这一文艺工作根本方针。(2)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概括了文艺工作的根本目的,它不仅比较完整地反映了社会主义时代对文艺的历史要求,而且更符合文艺的发展规律。(3)“为人民服务”着重强调文艺同人民的关系,从服务对象上指明了文艺工作的根本方向;“为社会主义服务”着重强调文艺同社会主义制度和理想之间的关系,从服务内容上指明了文艺工作的性质及其时代特点和社会功能。 (练习题及参考答案)新闻敏感的主要表现:及时发现新闻线索;准确判断新闻价值;预测可能发生的新闻事件 题目 1、新闻敏感主要表现为及时发现()、准确判断()、预测可能发生的新闻事件。 2、简述新闻敏感在实践中的表现。 参考答案 1、新闻线索新闻价值 2、(1)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政治思想水平和业务水平的集中表现。(2)它首先表现在迅速及时地发现新闻线索,并把最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从一般事实中突出出来加以报道,使之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准确地预测即将发生的新闻事件,也需要很强的新闻敏感才能做到。 (练习题及参考答案)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重要的职业能力之一 题目 1、指新闻报道者迅速、准确地识别新闻事实的能力。 2、新闻敏感具体表现为()、()、()等几个特点。 参考答案 1、新闻敏感 2、快捷准确灵活 (练习题及参考答案)新闻价值取向

新闻学就业前景分析

新闻学就业前景分析 新闻学就业现状 新闻学专业一直是属于比较热门的专业,新闻学的录取分数往往比正常本科线高出数十分,这样的分数也体现出了新闻人才的素质之高。正因为如此,在大部分人眼里,新闻专业应该是相当好就业的,但实际上新闻学专业的就业率近几年并不高。就连在北京,广州,上海,武汉这样媒体行业发达的地区,新闻专业的就业率也呈下降趋势。 原因是目前高校开设的新闻学专业实践性不够,新闻专业学生综合知识水平不够,动手能力不强。现在的新闻已经不仅仅限于传统报纸,网络媒体已经在现在生活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各个媒体不断推陈出新,缺少的是综合能力高的人才。 举这样一个例子:同样是发生在街上的一件突发新闻,普通的记者可能会拿出相机,拍照,然后回到报社按部就班的写稿,发稿,等着第二天见报。一个综合能力较强的记者,他可能会先拍照甚至拍成视频,然后拿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编辑图片或者视频,编写好新闻稿,即时的发送到本报纸的网站,让读者第一时间看到该条新闻。这两种方式,谁都可以看出,第二名记者显然要比第一名要强得多。新闻失去了时效性还叫新闻么?一个什么都落后于别人的报纸或者网络媒体也会慢慢的失去读者。 当然想做一名综合能力强的新闻人,不仅仅是拍照,视频处理,还有很多其他的能力需要提高。这里引用北京青年报社长张延平的话:“我曾经说过需要三种人,就是既能跑动又有思想的记者,既能管版又能管人的大编辑,既懂媒体又懂经营媒体的管理者。现在我又加了一个既懂传统媒体,又懂新媒体的跨媒体人才。就是我现在特别需要这样的跨媒体人才,因为我现在在推动媒体的融合。这个就必须要懂人民网,也得懂人民日报。这两个你都懂,这就非常厉害了……”

夫妻间隐私权和知情权的冲突与协调

夫妻间隐私权和知情权的冲突与协调 摘要:婚姻是男女两性的结合,但随着第三者介入婚姻的情况日益增多,夫妻间的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冲突不断加剧,而这种权利冲突的本质是价值观与利益的冲突。解决这种冲突可以通过立法和司法的途径,在立法未能短时间实现的情况下,司法途径更具重大意义。法院在协调夫妻间权利冲突时,在考虑了各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应以公序良俗为指导原则,认可夫妻一方取证的合法性,但仅限用于诉讼目的,并根据夫妻一方隐私权对社会的危害程度确定对其保护范围。 关键字:夫妻隐私权知情权冲突协调 婚姻虽为男女双方的结合,但绝非二者的简单结合,自婚姻的缔结至其后的维系,婚姻都免不了与社会其他各种因素碰撞,其中最为敏感的就是婚姻中夫妻间的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冲突。现代社会中由于第三者介入婚姻的情况日益增多及复杂化,有些夫妻出于猜忌或报复,千方百计打听对方隐私,偷看对方日记或信件,查询通话记录,跟踪拍录,甚至强迫对方公开其隐私等。由此导致夫妻间的隐私权和知情权的冲突不断加剧,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并期待得到解决。 一、隐私、隐私权以及知情权 隐私权是相对晚近才发展起来的,其之源可以追溯到1890年发表的一篇法律评论文章,[1]而作为隐私权客体的隐私,却是源远流长。人类社会关于隐私的意识和观念,是在人脱离动物界而成为人的时候,从人类的羞耻心而萌发出来的。[①]从1890年第一次提出隐私权的概念至今,隐私权已经成为各国普遍接受的法律概念,各国都通过不同方式,直接或间接地予以法律保护。但对于隐私如何界定,目前尚无一个被公众所普遍承认的定义。在汉语中最完整、最权威的词典——《辞海》中也没有注解,其中只是将“隐私案件”注解为阴私案件,涉及男女私生活、奸情或其他淫秽内容的案件。而按照《现代汉语词典》对隐私的注释则是“不愿告人或不愿公开的个人私事。[2]在现代英语的文义中,隐私也有隐居、(不受干扰的)独处、秘密、私下等多种解释。[3] 在法学界,对隐私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公民隐私是指公民的生活和行为中一切不愿为他人所知的事情。[4]如不愿为他人知晓的住所、本人的出身来历等。从狭义上讲,隐私专指男女性方面的秘密,俗称“阴私”。现代意义上的隐私,我们一般是从广义上去理解,学界通说认为,隐私是一种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当事人不愿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个人信息,当事人不愿他人干涉或他人不便干涉的个人私事,以及当事人不愿他人侵入或他人不便侵入的个人领域。 [5]即隐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个人信息资料,如个人档案、个人合法财产等;二是个人的私事(私人活动),如情感秘密等;三是个人领域,如日记、身体、通信等。隐私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权利。 何谓隐私权?在西方各国法律中,隐私权被视为“一种生来具有的自由权”(见《布莱克法律词典》),英国《牛津法律大辞典》认为隐私权是“不受他人干扰的权利,关于人的私生活不受侵犯或不得将人的私生活非法公开的权利要求。”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解释,隐私权是指“不受干扰的权利”。在西方学者中,关于隐私权的说法很多,以美国为例,就有所谓“控制说”、“分离说”、“信息说”、“接触说”、“决定说”、“综合说”等。[6] 在我国,不同的学者对隐私权有不同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被各种文章和著作经常引用的观点有两种:一是张新宝在《隐私权研究》一文中指出的“隐私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住居不受他人侵扰以及保有内心世界、财产状况、社会关系、性生活、过去和现在其他纯属个人的不愿为外界知悉的事务的秘密权利。”[7] 另一个是王利明先生的观点,他指出:“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8]但笔者比较赞同梁慧星先生的观点,认为隐私权不一定是纯属于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权利,如向红十字会、希望工程捐款而不愿透露自己的姓名等实践证明,许多个人事务、信息或领域正是因为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有关系,才成为隐私。否则,当事人就没有必要想方设法去隐瞒自己的姓名。此外,隐私的内容与公共利益相联系,与隐私本身并不矛盾。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的隐私必然与整个社会相联系,而且还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对该个人的物质利益产生损益的作用。[9]因此,笔者认为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事务、个人信息和个人领域得自主支配,排除他人非法侵扰的权利。它包括如下几种权能:一是隐私隐瞒权,公民对自己的个人隐私拥有隐瞒的权利,使其不为他人所知;二是隐私利用权,公

新闻专业主义与发展新闻学之间的矛盾

新闻专业主义 定义: 新闻的专业主义是一种独立于任何权威之外的新闻从业理念,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和强烈反权威精神。它要求记者以客观、真实、准确的态度去报道事实,挖掘事实的真相,把事实的原生态展现在读者面前。它最突出的特点,是相信可以从非党派、非团体的立场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新闻专业主义的目标是服务于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利益团体。 基本原则: 1、传媒具有社会公器的职能,新闻工作必须服务于公众利益,而不仅限于服务政治或经济利益集团; 2、新闻从业者是社会观察者、事实的报道者,而不是某一利益集团的宣传员,或政治、经济冲突的参与者或鼓动者; 3、新闻从业者是资讯流通的“把关人”,采纳的基本准则是中产阶级为主体的主流社会价值观念,而不是任何需要向社会主流灌输的意识形态; 4、以实证科学的理性标准评判事实的真假观念,服从于事实这一最高权威,而不是臣服于任何政治权利或经济势力; 5、受制于建立在上述原则上的专业规范,接受专业组织的自律,而不接受在此之外的任何权力或权威的控制。 发展新闻学 第一、核心内容:国家的发展尤其是经济的发展是一切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新闻媒介必须服从服务,促进国家发展,尤其是经济的发展。 第二、特征:程度不一定和政府保持一致,宣传政府的施政纲领;十分重视新闻媒介的守望、整合和教育功能。 第三、守望:传播国内外重大信息,冲破落后观念,把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重点建设项目,使传统的人民把眼光放在将来以及现在的生活状态。

整合:缓和社会矛盾、妥善处理国家内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利益冲突,保持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教育:强调教育大众遵纪守法,竭力促进人的现代化、推广新技术。 矛盾 现实性:新闻专业主义是一种理想主义,现实局限性体现如下:第一,记者界不愿指责违反专业标准的同行,职业协会经常会形成封闭式的团体。第二,专业标准可能是过度抽象和模糊,难以被贯彻执行。第三,媒介的专业化不包括专业训练和专业执照标准。(我国的特殊体制例外)第四,媒介从业者对自己的工作拥有较少的独立控制权。第五,违反专业标准很少有立即可见的后果。相反,发展新闻学与现实情况紧密贴合。考虑到了新闻对现实的影响、发展和促进作用。是基于现实主义对新闻作用的一种考虑。 必要性: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经济是其首要任务。优先发展经济符合我国国情。站在这个角度上,新闻专业主义与发展新闻学之间是有一定的矛盾的。新闻专业主义要求我们站在完全中立的立场上考虑、报道问题。向公众还原一个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的,不屈服于任何权威、机构、个人以及政治、经济势力的真实视野。在其还原的过程中,并不能完全符合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需要。有时,甚至是背离经济的发展方向的。而根据发展新闻学相关理论,以及我国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基本路线核心,发展经济恰恰是我国发展的必要环节。故,这与发展新闻学的核心内容1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矛盾。 政治性:新闻专业主义要求我们不去屈服于任何政治势力,发展新闻学要求我们“程度不一定和政府保持一致,宣传政府的施政纲领;十分重视新闻媒介的守望、整合和教育功能。”从这一点来看新闻专业主义是完全中立的一种思想,站在局外,对政府的施政纲领及政府行为进行评价:于是或多或少会产生对政府的一些抨击行为。而发展新闻学却是一种“亲政府化”的新闻传媒方式,注重在符合原则,不逾矩的情况下帮助树立政府权威,教育群众以帮助其学习领会政府的施政纲领,理解其施政行为。在这一点上,新闻专业主义和发展新闻学再一次出现分歧。 1发展新闻学 核心内容:国家的发展尤其是经济的发展是一切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新闻媒介必须服从服务,促进国家发展,尤其是经济的发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