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质性研究方法与量化研究方法之初步比较

质性研究方法与量化研究方法之初步比较

质性研究方法与量化研究方法之初步比较
质性研究方法与量化研究方法之初步比较

质性研究方法与量化研究方法之初步比较

马爱平

(汉语言文学院,2008级,学号2008110027,sh560915-1@https://www.wendangku.net/doc/b78539075.html,)

摘要: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两大基本研究模式。长期以来,量化研究一直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应用也非常广泛,但是由于量化研究本身存在着不足并且在应用中存在许多问题,使得人们开始反思这一牢固的研究传统。20世纪50年代以来,质性研究开始崛起,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其应用层面也日益广泛起来。我们应该全面认识到这两种研究方法的各自优缺点,以便在实践中更好的利用它。

关键词:质性研究量化研究特点后现代主义

自九月十八日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质的)开课以来,4个月的学习让我对质性研究有了初步的了解,这对于工科出身的我(本科学的是土木工程专业)来说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刘老师讲课有些东西让自己内心某些模糊的想法变得清晰起来,有些给了我发人深思的启示,还有些知识远远超出我理解的范围但却能指引我树立目标并向着它前进。本文的出发点是顺着刘老师的讲课和沙龙所讲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并查阅一些期刊文章将自己一些及其浅薄的认识笼统地梳理一下,总结一下对本门课程内容的简单理解。

一、什么是质性研究

质性研究英文写法是qualitative research。在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地,有人将其译为“质性研究”、“质化研究”、“定质研究”等。[1]对什么是质的研究方法,有学者作出以下的定义:“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2]

质性研究不是一种研究方法,而是许多种不同研究方法的统称,他们都不同于量化研究,因而可以大致归为一类。在社会学和教育学领域中常常使用此种方法。

二、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的特点

与量的研究的理论基础不同,质的研究是建立在另类范式的基础之上的后实证主义、批判理论和建构主义。质的研究方法采取的对世界探究的态度和方式源于自然主义、解释学和后现代主义,它继承了自然主义对自然研究情境的追求,注重对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进行探究,它吸纳了解释学对主体间性的重视,它也发扬了后现代理论对边缘性知识尊重的态度。

(一)质性研究的特点

1.保持研究情境的自然状态。质的研究认为任何事件都不能脱离其环境而被理解。理解涉及到整体中各个部分之间的互动关系,对部分的理解必须依赖于对整体的把握,而对整体的把握又必然依赖于对部分的理解,这便形成了一个阐释的循环。

2.重视意义的解释性理解。质的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被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和意义建构作解释性理解或领悟。研究者通过移情作用对被研究者的生活故事和意义建构作出解释,在理解被研究者的生活故事和意义建构时研究者需要对自己的研究前设或偏见进行反省,了解自己与被研究者达到解释性理解的机制和过程。研究者既要从被研究者的角度出发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和知觉规则,还要了解自己是如何获得对对方意义的解释的,自己与对方的互动对理解对方的行为有什么作用,自己对对方行为进行的解释是否确切等。

3.重视研究关系的影响。质的研究非常重视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对研究所产生的影响作用正是由于研究者和被研究者双方之间的互动,研究者才可能对对方的思想和言行进行探究,因此在研究报告中研究者需要对自己的角色、个人身份、思想倾向、自己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所有这些因素,对研究过程和结果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反省。

4.注重伦理道德。由于质的研究要求研究者深入到被研究者的生活实际,强调从被研究者的角度看待问题,重视研究者个人与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因此质的研究对伦理道德问题非常关注。研究者开始研究之前要先征求被研究者的意见,他们同意参加研究之后再开始研究工作,对他们提供的信息严格保密并且研究者要尊重被研究者,公正地对待研究结果,恰当地处理敏感性材料以免给被研究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带来负面影响。此外研究者还要与被研究者保持良好的关系并合理地回报对方所给予的帮助。

5.使用归纳法。在开始研究之前质的研究并没有研究前假设,他们并不搜寻证明

或反证自己所持假设的资料或事实,而是把已经收集到的原始资料分析组合到一起以后形成抽象概括。所以从研究的基本思路看质的研究主要采取的是一种归纳的方法,这种归纳的方法决定了质的研究者在收集和分析资料时走的是自下而上的路线,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建立分析类别,质的研究中的理论建构也是采用归纳法从资料中产生理论假设,然后通过相关检验和不断比较逐步得到充实和系统化。我们称这种自下而上形成理论的方式为有根据的理论。

6.不追求所谓普遍适用的客观规律。社会生活是复杂的、多层次的,即使某些经验具有普遍性,也只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具体范围内具有普遍意义,所谓超越时空的客观真理的真实性在社会科学领域是令人怀疑的。质的研究通常描述的是某一特定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重视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选择性及其背后所体现的主体价值倾向性。

7.重视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质的研究对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视。在质的研究中,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深入到被研究者的意义世界之中,围绕被研究对象来展开研究,研究对象在研究中不是被研究的客体,而是主动参与研究过程,通过自身与研究者的价值态度的冲突与协调,在二者的平等互动中达到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揭示人的生活世界的意义。

8.质的研究透露出人文关怀,显示出对生命的尊重。在质的研究中,研究者本人作为主要的研究工具,在被研究对象的日常生活情境里,观察他们的日常行为,聆听他们的心声,从被研究者的角度出发去看待问题,显示出对参与其中的人的尊重。

(二)量化研究的特点

量的研究主要是建立在实证主义理论基础之上。量化研究以逻辑的实验经验论(empricism)或实证论(positivism)为基础,通过逻辑原理和推理获得科学知识。量化研究讲究严密、客观和控制;认为事实是绝对的,只有一个由仔细的测量决定的事实;认为所有个人行为都是客观的,有目的,可测量的;必须用正确的测量工具去测量行为。个人的价值观、感受或观点不能影响测量。

它的主要特点有:第一,研究对象的可统计性。由于量化研究是借助于数学方法的研究方法,因此研究对象必须先转化为可以运算的数据以便于进一步的分析;第二,操作程序的固定化,量化研究的每一种具体方法都有它固定的具体的操作程序。如数学建模法,要求在统计和测量的基础上建立主因素变化的数学模型,然后通过数学模型的运作把现实事物的变化反映出来;第三,研究结果的客

观性,强调从经验事实出发,对研究对象进行变量分析,通过变量分析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依靠事实证实研究结果。

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量化研究存在有明显的不足:

1.量化研究所能达到的解释程度的问题。在量化研究确立了其主流研究模式的地位后,为了体现研究的客观性和说服力,社会科学的研究报告里往往需要大样本的数据,但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很多问题归根结底是与人有关的,人的行为、思维等是理性与非理性、有序与无序的统一体,而且是不断变化的,有很多的问题无法用量化的方式进行解释。例如,在许多的问卷调查当中有下列选项:不满意,满意,比较满意,非常满意。对于同一个选项不同的人之间的区别到底有多大?城市富裕的中产阶层和农村贫苦的农民对于满意是不是意味着同样的状况?显然是这种形式的问卷结果不能说明实际的问题。

2.在实际研究中,真正意义上的随机的大样本并不容易获得。还有一些研究问题的主体本身就是少数、边缘群体,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就更无法获得足够的样本了。因此,通过大样本的数据分析所得到的研究结论,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说明问题就值得商榷了。

3.量化研究的适合度的问题。在研究对象上,实证主义强调科学只限于可以观察到或经历到的事实,其他的一切都属于形而上的抽象知识,不属于科学的范畴,而社会科学的研究中确实要涉及到一些难以量化,甚至是无法观察和经历的事物。另外,实证主义必然要求自上而下的归纳式研究,但这种化整为零的研究方式,在某些时候将会“损害社会科学研究的整体性、意义性与动态性”[3]。有鉴于此, 20世纪50年代以来,波普、库恩、拉卡托斯等人纷纷提出与实证主义不同的思想观点,强调科学研究应当多元化,量化研究并非社会科学研究的唯一范式。

4.一味强调“客观性”、“普遍性”和“代表性”所隐含的问题。定量研究在社会学恢复后以“现代的”、“科学的”身份跃居为社会学研究方法的主流地位,在这样的学术情境下,研究报告往往以有数据、样本大、用电脑处理资料来建立起其学术权威。以“客观性”、“普遍性”和“代表性”自称的定量研究成了对所有研究成果生杀、褒贬的惟一标准。其实,所谓的“客观性”是不是真的存在?如果真实并不存在,那么以“不客观”之实假“客观”之名的目的和结果为何?建立“普遍性”的目的为何?在多大程度上“普遍性”成了主流势力坚持和巩固其既得权势,并排斥、压抑少数、弱势和边缘群体的手段?更何况,定量研究实证主义的前提是以“客观性”和“普遍性”建立其“科学性”,这是一个以自然科学为标

准的模式。人文社会学科所研究的现象和对象跟自然科学完全不同,有没有可能和必要把自然科学的模式硬套于人文社会学科,这一直是西方学界讨论的议题。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由于两者所持的哲学观和专业范式不同,对“严谨”内涵的理解是不同的。在传统的定量研究中,严谨的设计指样本的代表性、评价指标的可测性和客观性、结果的精确性、研究的简洁性、结果的可推广性,并严格按照科研设计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用精确的统计结果表明其科学性;而质性研究中,设计的严谨表现在对其哲学基础深刻的理解、深入的资料收集、进入研究现场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以及在资料分析过程中对资料的整体考虑和推理过程的逻辑性。与量性研究不同,质性研究的效度指的是一种“关系”,是研究结果和研究的其他部分(包括研究者、研究的问题、目的)基于现今有些学者在过多的方面和强调定量分析,此种过分的滥用定量研究的做法已经造成了对人的研究的误解,因此我们在大部分观点倾向于定量研究的情况下有必要提醒人们这种方法的弊端和不足。

三、后现代主义的初步了解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思潮对整个西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后现代主义起源于对现代性的否定,它“志在向一切人类迄今为止所认为究竟至极的东西进行挑战,志在摧毁传统封闭、简单、僵化的西方思维方式。”[4]后现代主义对西方自启蒙运动以来以科学和理性为基础所形成的二元对立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进行了彻底的解构,它坚决反对现代哲学主张在思维与存在、现象与本质、理论与实践、主体与客体、事实与价值、经验与先验、一与多、真与假间建立起等级价值的观点。二元逻辑强调的是确定性,其基本规则是同一律(A=A)和矛盾律(A≠A),它所坚持的是一种直接性期望的逻辑中心论,强调“单义性乃语言的本质,或更确切地说,是语言的目标”。在后现代主义看来,建立在二元对立逻辑上的传统哲学所依赖的这种语言的单义性是不存在的。实际上,是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中心的,也没有一个终极的意义,因而也没有任何形式的固定死的结构,相反,它却为我们提供了多种意义的可能性。华勒斯坦在其所著《开放社会科学》一书中曾经指出:“我们相信,对于一个不确定的、复杂的世界,应当允许有多种不同解释的同时存在,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多元化的普遍主义,才有可能把握我们现在和过去一直生活于其间的丰富的社会现实。”[5]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哲学的理性至上、理性权威进行了彻底的解构,这种解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理性的权威性进行了发难。理性主义有一个不证自明

的假定即人是理性的动物,理性是人的本质,理性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如英国哲学家洛克说:“理性应是我们最高的法官,应当指导所有事物。”[6]费希特也曾说:“人类尘世生活的目的即是用依照理性的自由,去把所有人类关系都安排得井井有条。”[7]后现代主义认为,理性的这种权威地位是不合法的。尼采将之讥讽为“幻影崇拜症”;霍克海默称在理性的本质中包含着病态———在理性话语的核心,包含有一种暴力的因素、极权主义的因素、对现实的奴役和对机械论的捍卫;福柯通过对疯狂史的研究认为,一部疯狂史就是人类以理性的名义对无理性的疯人进行血腥镇压的历史。另一方面,对理性的工具性进行了批判。后现代主义认为,理性主义思想家的错误在于把理性这种有限的、现成的方法夸大成唯一的、无限的方法。柏格森认为,传统哲学家全都犯了“一种根本性的错误,认定任何一种认识都必须从一些有固定界限的概念出发,才能用这些概念去把握流动的实在。”[8]这种给定的、有限的方法是无法把握实在、把握事物的全貌的。

后现代主义把理性的权威推翻以后,将各种各样的非理性的东西推上前台,如尼采的“权力意志”、海德格尔的“思”、拉康的“欲望”、德里达的“本文”、列维那的“异”、福柯的“历史”等。他们主张应当允许采用任何方法,容纳一切思想,摆脱僵化的形式理性,要强化过程的思想、生成的思想、个人选择的思想,要将人类从传统方法论的奴役中解放出来,从而建立一个开放的、多元的方法群落。长期以来,我们研究教育的方法基于西方自启蒙运动以来所产生的科学技术,使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在辉煌成就面前,人们对科学的态度逐渐从喜爱走向崇拜,以至于最后形成了科学的霸权,产生了科学主义。科学主义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把科学方法泛化,把科学的方法普遍地引向存在的各个领域。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不仅自然,而且人生也成为科学方法作用的对象。在文化知识领域,科学往往被视为最可靠的知识形态,确立了科学霸权的地位,科学被确定为最完善的范式。“科学既是知识合理性的评判标准,又是知识合法性的衡量尺度,惟有进入科学之域,知识才有合理性并获得合法性。”[9]

当科学的这种权威渗入实践领域时,便被具体化为科学万能的信念。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对此提出了尖锐的批判,他们认为科学知识只是我们认识世界许多方式中的一种,我们决不能以近代自然科学的知识和真理概念作为衡量我们一切其他知识方式的标准。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在其所著《真理与方法》一书导言中指出:“本书探究的出发点在于这样一种对抗,即在现代科学范围内抵制对科

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联系与区别_精心整理教学教材

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联系与区别_精心整理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联系与区别 一、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区别 1、概念不同 (1)定性研究是指研究者运用历史回顾、文献分析、访问、观察、参与经验等方法获得教育研究的资料,并用非量化的手段对其进行分析、获得研究结论的方法。 (2)定量研究的结果通常是由大量的数据来表示的,研究设计是为了是使研究者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比较和分析作出有效的解释。 2、理论基础不同 (1)定性研究主要是一种价值判断,它建立在解释学、现象学和建构主义理论等人文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其主要观点是:社会现象不像自然现象那样受因果关系的支配,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有着本质的不同。 (2)定量研究是一种事实判断,它是建立在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的。实证主义源于经验主义哲学,其主要观点是:社会现象是独立存在的客观现实,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在评价过程中,主体与客体是相互孤立的实体,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必定存在内在的逻辑因果关系。量的评价就是要找到、确定和验证这些数量关系。 3、特性不同

4、在研究设计上的不同 ①研究环境:定性研究主要是在自然地环境下进行;定量研究多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 ②研究工具和方法:定性研究主要是将研究者本身作为研究工具,运用观察、访谈等方法,(或运用录音、录像设备)获得描述性的资料;而定量研究则是用量表、调查表等工具进行测量,得到的资料可测量和统计。 ③研究计划:定性研究事前没有明确的研究方案和研究假设,研究计划是根据研究工作的开展情况形成的;定量研究在研究开始时就又明确的研究假设和问题,研究计划是结构性的。 二、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联系 (1)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都属于社会学方法。定性研究则是主要由熟悉情况和业务的专家根据个人的直觉、经验,凭研究对象过去和现在的延续状况及最新的信息资料,对研究对象的性质、特点、发展变化规律作出判断的一种方法,进行研究判断,提出初步意见,然后进行综合,作为预测未来状况和发展趋势的主要依据。定量研究是指运用现代数学方法对有关的数据资料进行加工处理,统计数据,建立反映有关变量之间规律性联系的各类预测模型,并用数学模型计算出研究对象的各项指标及其数值的一种方法。 (2)定性研究是定量研究的基本前提,定量研究是定性研究的进一步深化。这里必须指出,虽然定性研究对数学知识要求比较低,但是两种研究方法没有孰优孰劣之分,不能把两者截然分开。相比较而言,定量研究因为采用高深的数学知识,所以显得比较科学,而定性研究较为粗糙一点,但是这种方法应用面比较大,适合于一般投资者和经济工作者,因为它在数据资料不充分或者研究者数学知识比较薄弱的情况下比较适用. 比较 研究分析 定性研究分析

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精编)

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 一、概念上的区别 1、量化研究:运用心理测量、心理实验、心理调查等方法获得数量化的研究资料,并运用数学、统计等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以获得研究结论的方法。 2、质化研究:运用历史回顾、文献分析、访问、观察、参与经验等方法获得研究资料,并用非量化的方法,主要是个人的经验,对资料进行分析,以获得研究结论的方法。 二、研究目标:控制预测取向与意义理解取向 1、量化研究:着眼于代表一般性的群体,探求心理与行为的普遍模式和一般规律,从而对行为进行控制和预测。 2、质化研究:着眼于研究特殊的个体,旨在揭示个体独特心理和行为特征,从而描述和解释特定研究情境中人们的经验,理解社会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意义。 三、研究对象:客观实在取向和主观唯心取向 1、量化研究:(1)以实证主义作为其哲学基础,强调事物是客观存在于人类之外的、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2)客观现象是可以被认识的,人们可以通过经验的方法感知客观世界,把握客观世界的规律。(3)因此,量化研究的对象是一些事实、变量和固定不变的客观事物,研究者通过经验的、数量化的方法发现研究对象运动变化的规律。研究者和研究对象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彼此独立分离。 2、质化研究:以现象学、释义学、建构主义为哲学基础,认为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那样客观化、理性化,社会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人及人类的主观意识,带有主观性,事件伴随事件、地点而变化,因此,人们不能独立地认识现实,现实也不能被完全了解,都要受到社会、历史、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间是主题与主题的关系,彼此影响,密切联系。 四:研究方法:经验证实取向与解释建构取向 1、量化研究:(1)量化研究预先假定一个独立的实在,再用实验、测量等方法进行验证,借助于可靠的数据,从外部观察者的立场来观察研究社会生活实践,是一个演绎推理的过程。(2)具体方法上,量化研究是按照统计学的原则随机取样,抽取出代表一般性的普通样本。在数据收集方面,一般用观察法、量表法、问卷法和实验法来搜集数据,这些方法在实施之前都已经设计好,不允许随意改动。实验过程中有严格的控制。数据分析通过专门的分析手段,如统计学方法、计算机软件等,研究者可以利用他们解释数据并预测因果或相关关系。 2、质化研究:(1)质化研究的前提是研究者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兴趣、主观价值判断来选择研究问题,研究者进入被研究者的立场,描述、分析人类社会中的文化和行为,研究者认为自身就是研究内容的一部分,强调观察到的世界是由研究者构建出来的,承认自己在知识建构中的核心地位。(2)具体方法上,质化研究多采用目的性取样,抽取出典型的样本;数据搜集方面,质化研究者根据自身丰富的经验和直觉判断决定如何对被试样本进行访谈和调查,并借助于文献、实物寻找出所要研究问题的相关材料。在数据解释方面,质化研究者依赖研究者个人的主观认知建构,包括直觉和推理,用日常语言进行描述,不受任何外在标准的束缚。 五、关系 1、二者实际上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解释、预测和控制。 2、研究过程中,质化研究也会采用一些数量化的手段,借助数据来进行判断、推理,形成结论。量化研究的假设部分和研究结论部分一般也是质化性质的,离不开质化的研究思维和方法。

传播学定量研究方法

传播学定量研究方法 第一章总汇 第一节序论 一.研究对象: 1.媒介本身①②各种媒介的关系 2.媒介的使用(和使用媒介的人) 3.媒介的社会效果 4.研究媒介的发展和新的传播技术和方法 二.研究的发展阶段 1.皮下注射论(魔弹论,一战时期):过分夸大传播的效果 2.有限传播:20世纪中期 3.使用与满足 4.趋势研究 唯实,实证人文唯名 定量(孔德)定性(狄尔泰) 社会规律:有规律无规律 如何认识社会现象:客观检验主管体验 如何分析解释客观解释主观理解 社会现象静态定量分析动态定性分析 三.科学研究方法的特性 1.规律性 2.实践性 3.经验性 4.解释性 5.认知性 第二节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一.类型: 1.归纳推理:从经验观察出发,通过对大量客观现象描述,概括出现象的共同特征或一般属性,由此来坚定理论,来说明观察到的各种具体现象或 事物之间必然本质的联系 局限:①结论可能错误②很难建立起一种具有普遍意义高度概括的理论

2.演绎推理:从一般理论或普遍法则出发,依据这一理论,推导出一些具体的理论,然后将它们应用于具体的现象或事物,并在应用过程中对理论 进行检验 依据形式逻辑的推论,演绎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大前提:所有P,都是S;小前提:P;结论:所以S 局限:①大前提可能是错的,结论也可能是错的②由单纯的演绎推理,也不可能发现一般理论中的错误 结论:一般将演绎推理与观察相结合 作用:①可以一般原理或理论假设来指导科学研究 ②由抽象的理论推导具体的未知的现象 ③在理论建设中,演绎法可以论证或反驳某种理论 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1.假设演绎法(试错法):为解答问题而提出的尝试性假说或由该理论假说可以 推导出一些研究假设,然后通过大量观察来检验假说2.定量研究的基本步骤:①题材选择②研究目的和假设③研究的理论依据 ④研究的具体方法⑤样本和抽样设计⑥收集资料的方法 ⑦工具的确定和设计⑧资料的登陆和分配 ⑨资料的分拆方法过程⑩撰写研究报告 3.选题:①-⑥准备阶段:确定研究的类型和调查方式 研究具体化,操作化;制定调查方案 选题的基本原则:必要性:理论价值,社会上需要解决的问题 创造性:创新性,独创性 可行性:解答这一课题已具备科学条件 提出的问题能够由科学来解答 研究已具备了很多社会条件和主观条件 研究的课题要与研究目的和所要解答的实际问题相 适应要与研究力量和能力相适应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主要差别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主要差别 摘要作为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两种主要的研究范式,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在调查研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作为相对的一组概念,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存在很多差异。 关键词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差别 虽然社会研究方法多种多样,但其主要的方法不外乎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两种。本文试通过分析这两种研究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差异,来使这两种研究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单一研究方式的不足。 1.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差别 1.1研究方法的差异 定量研究的主要方法有调查法、相关法和实验法,都是以统计学、概率论为理论依据,佐以适当的统计模型来进行数据的采集以及分析。定量研究通过对研究对象的量化分析,来判断研究对象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规律。定量研究与科学实验密切相关,需要建立假设,收集精确的数据来进行统计分析和检验,其得出的结论较为准确、直观。 定性研究的主要方法有访问法、观察法以及案例研究法等,通过对多方面的信息、资料进行分析和整合处理来更正确的描述、解释问题以达到研究目的。定性研究偏向选择特定范围内的样本个体,凭借研究者的经验、感觉和洞察力来分析研究对象的行为及动机,并预判他们可能带来的影响。 1.2研究目的的差异 定量研究着眼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对某些活动或研究对象的测量,从中发现规律,来确定问题相关的各个因素之间存在的关系并解释变化发生的原因。定性研究关注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希望通过对研究对象深入的研究,用人本的思维对问题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成因。 1.3 研究主体的差异 在定量研究中,为了使研究更为客观、公正,需要选取随机的、理性的研究主体,以求避免偏见。但是定量研究的假设离不开研究者的主观价值趋向,研究主体的选取也不可能完全理性。 定性研究注重了解研究主体的世界观、价值观,强调在自然环境下对特定的研究主体作探究,收集现场发生的事件的资料,找寻研究所需要的信息。定性研究的研究主体通过与研究者交谈来便于研究者收集信息。研究者本人,在自然的情况下通过和研究主体交谈,或做长期的接触来获得第一手研究资料。

质性研究方法(1)

质性研究方法 一、质性研究方法的定义及特点 “质性研究”这个词在台湾、港、澳地区用得比较多,在大陆有的称其为“质的研究”、“质化研究”;还有的为将其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相比较,称为“定质研究”。 1.质性研究的定义 所谓质性研究,就是“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2.质性研究的特点: 1)自然主义的探究传统 质性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下,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直接接触,通过面对面的交往,实地考察被研究者的日常生活状态和过程,了解被研究者所处的环境以及环境对他们产生的影响。自然探究的传统要求研究者注重社会现象的整体性和关系性。在对一个事件进行考察时,不仅要了解事件本身,而且要了解事件发生和变化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对该实践与其他事件之间的联系。 2)对意义的“解释性理解”

质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被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和意义建构作“解释性理解”,从他们的角度理解他们的行为及其意义解释。由于理解是双方互动的结果,研究者需要对自己的“前设”和“偏见”进行反省,了解自己与对方达到理解的机制和过程。 3)研究是一个演化的过程 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研究者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设计,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建构理论的方式。因此对研究的过程必须加以细致的反省和报道。 4)使用归纳法,自下而上分析资料 质性研究中的资料分析主要采纳归纳的方法,自下而上在资料的基础上建立分析类别和理论假设,然后通过相关检验得到充实和系统化。因此,“质性研究”的结果只适用于特定的情境和条件,不能推广到样本之外。 5)重视研究关系 由于注重解释性理解,质性研究对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视,特别是伦理道德问题。研究者必须事先征求被研究者的同意,对他们所提供的信息严格保密,与他们保持良好的关系,并合理回报他们所给予的帮助。 “质性研究”就是一种“情境中”的研究。质性研究的特点决定了这是一种非常适合教育领域的研究。 3.质性研究与量的研究的区别:(只说黑体字)

量化研究学习书单

量化研究学习书单 重要说明: 1、这里所列的书籍,专指定量研究学习,侧重应用,定性研究的大量好书,暂不列入。 2、方法论为各学科所共通,此书单所列书目,对包括新闻传播学在内的所有社会科学学生掌握定量研究方法都有帮助。 3、研究方法的学习与运用,有相当的难度。为了使中国学生便于理解和阅读,这里所列的绝大部分都是中文书,且为近期出版,容易找到。事实上,英文世界,有大量更好的学习书籍,请感兴趣者通过其他途径查找阅读。 4、方法论的书,都是“工具书”,看一遍或几遍远远不够,要放在案头,像字典一样,遇到具体的问题,常读常新。每次阅读,你都能有新的理解和收获。 5、如果能把书目中所列的大部分书都读通读精,完成一篇比较优秀的定量研究博士论文,在方法论上已经游刃有余。但学海无边,方法会不断出新,更深入、专业的分析手段,请感兴趣者日后自行查找。 6、台湾地区的研究方法和论文写作指导书,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远高于大陆。所以这里特别列出了一些台湾地区的书目,如有机会阅读,对你的帮助肯定很大很大。 7、量化研究入门容易,学好很难。在最后特别列出了“值得学习的定量研究论文集”,看看高手的量化研究论文是怎么写的,是如何从构思到步步深入的。每篇都值得新手反复研读,模仿,你的水平定会提高。 8、量化研究要学好,理论、方法技术、分析软件,三者缺一不可。这里所列书目,以方法技术为主,部分涉及分析软件,侧重实用性。理论书,请根据具体的研究选题,自行查阅。 9、读书也要看“品牌”,品牌是质量的保证。量化研究学习领域,个人认为,比较好的作者品牌是:台湾学者邱皓政、吴明隆、温福星等;海外学者谢宇、边燕杰、侯杰泰等;国内学者徐淑英、郭志刚、风笑天、仇立平、温忠麟等;比较好的出版社品牌是:大陆的重庆大学出版社“万卷方法”系列;格致出版社的“格致定量”系列;台湾的五南图书出版公司、三民书局、心理出版社等。另外,大陆的社科文献出版社,经常会出版一些优秀的定量研究专著。 10、目前市面上量化研究的书也很多,但说实话,好书不多,中文的好书更少,手把手教你学习的好书,则少之又少。这里所列书目,每本我都认真研读过数遍,都是我自认为觉得对研究入门、研究进阶、研究深入很有帮助的好书。但受制于我的阅读量和阅读范围,仅为一家之言,特此说明。 基础篇: 1.陈国明:《传播研究方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邱皓政:《量化研究与统计分析》,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仇立平:《社会研究方法》,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质性研究与量性研究比较

质性研究方法的比较 研究的方法研究的问题基础资料收集的 方法其他资料来 源 实例 现象学扎根理论意义类问题: 了解生活经 历的本质 过程类问题: 了解时间维 度上事情发 生的变化,研 究问题可以 呈现阶段性 和不同层面 哲学 社会学(象征 互动主义) 录音谈话;笔 录个人经历 中的有关秩 事 录音访谈 现象学文献; 哲学反思;诗 歌;艺术 参与性观察; 写备忘录;记 日记 跳交谊舞对 照顾老人院 痴呆患者的 本质是什 么? 家属对心脏 移植的不可 预测性处理 的过程是什 么?

人种学描述类问题: 对文化群体的价值观念、信念和行为进行描述文化人类学 无结构访谈; 参与性观察; 实地笔记 文件;记录; 照片;地图; 谱系图;社会 关系图 对于青少年 亚文化群体 健康的意思 是什么? 质性研究与量性研究方法的区别 质性研究量性研究 现象 收集资料 资料分析方法结果 陈述方法 研究立场 研究对象 资料分析 目的 类型 关于人的生活经验的抽象性 表现 参与观察、面谈、回顾性叙述 从研究参与者的陈述中确认 和合成共性要素 通过逻辑性的抽象化,生成假 设性命题(生成理论) 研究参与者的语言→科学性 语言 研究者的绝对参与 人的意识、含义、价值 小规模、不随意、理论性样本 描述和解释、自我反省 (reflection)或批判性分析 ①理解人的生活 ②解释现象的含义 ③理解、描述、发现、导出 假设 现象学、根基理论、民俗学、 历史研究等 将人的属性用可测量的用语 表示 客观而数量化的测定生理、心 理、社会学的变量 根据量的比较,统计推论 根据统计概率,验证假设(验 证理论) 统计用语 尽可能避免研究者的参与 自然的对象、事物 大规模、随意、代表性样本 客观性分析,被控制;实验、量 化 ①自然是说明的对象 ②分类、因果关系或概率来说 明 ③描述、说明、预测、控制、 验证 探索、描述、相关、类实验和 实验性研究 现象学、民俗学、根基理论研究的不同接近方法 现象学接近民俗学接近根基理论接近 起源 研究问题现实主义现象学 人的生活经验的理解 人类学 研究个人及其环境的 文化、次文化及生活 方式 社会科学的象征性 相互作用论 以从经验资料中导 出理论为目的

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区别

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区别: 1质性研究: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之中,采用观察、访谈、实物分析等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采用归纳的思路来分析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来即理解和解释他们的行为。 2定量研究:重在对事物可以量化的特性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的理论假设。包括抽样方法、资料收集方法、数据统计方法等。基本过程是:假设-抽样-资料收集-统计检验。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1、初创时期(20世纪20s以前) 卡普捷烈夫(俄):1877年;《教育心理学》冯特(德):1879年;科学心理学 桑代克1903年著成《教育心理学》1913-1914年扩充成《教育心理学大纲》,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及其测量》 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立的标志 2、发展时期(20s-50s) 20s和30s:吸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维果斯基:文化发展论、内化说 40s:弗洛伊德→重视情感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特点:1.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2.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3、成熟时期(60s—70s) 60s:布鲁纳(J.S.Bruner):课程改革运动。 60s起,国际教育心理学发展呈现如下趋势:1内容趋于集中2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3注重学校教育实践70s: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意义的获得与保持的进程; 加涅:系统总结了已有的学习研究成果,对人类的学习进行系统分类,并阐明了不同类型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 晚年以来:逐渐转向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的探讨,并重视教学手段的改进。 4、完善时期(80s以后) 从纯理论向综合性的应用项目发展基础研究课题与应用性研究课题结合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4教育性原则 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关系 同化:是将新的客体或事件纳入到已有的图式中去。“把外界元素整合于一个正在形成或已形成的认知结构,即外物同化于认知结构。” 顺应:为适应新的情境而改变已有图式的过程,皮亚杰称之为顺应。“认知结构受被同化刺激物的影响发生创造性的改变,即认知结构顺应于外物。”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与传统智力理论有什么不同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1、语言智能2、逻辑—数理智能3、知觉—空间智能4、身体—动觉智能5、音乐—节奏智能6、人际智能7、内省智能8、自然观察智能 加德纳的教育观: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的智力组合,因此,应该实行“以个人为中心的教育”。 当代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他认为,人的智力由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三种相对独立的能力构成。 斯滕伯格的智力理论由智力成分亚理论、经验亚理论、情景亚理论三部分构成 成分亚理论:涉及智力的内部构成成分。是个体对初级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或的成分) 经验亚理论:涉及内部成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指根据经验调整所运用的成分从而获益的能

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

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学术交流会报告纲要 (2011-10-28 09:38:28)转载▼ 分类:学习有感 标签:中都 宋体 实证主义 研究 量化 一、思维的来处:研究的“范式” (一)“范式”的概念 范式(paradigm),是指某一科学社群所形成对某一议题的专业意见。在社会科学中,“范式”的更合时宜的说法,是指各种不同思维的“门派”——以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假设”来分析一个现象。 (二)思维的来处:研究的“范式” 在社会科学中,大致可分为唯物论的理性思维与唯心论的感性思维两大类,在每个研究方法背后都存在着某种“主义”,各主义中都具有某些假设。那么,如何了解一个思维的门派呢?从它对研究的三项假设入手: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本体论指最根本的研究精神,即对“什么是真的?”的观点。关于认识论,即如何认定知识,更进一步解释为研究者由哪里取得知识、形成知识。确定了本体论和认识论,接着会影响研究者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即方法论。 (三)实证主义与诠释主义 实证主义(Positivism)起源于14世纪,提倡实证主义旨在排除迷信与盲目,鼓励人们以实际的观察与经验从事科学研究,建立系统的知识。实证主义的两大规则:1、研究者必须对可以被测量之物进行直接的观察。2、任何无法被直接观察与测量的事物就不能称为“科学”。实证主义也在不断发展,到了20世纪20年代,发展出了逻辑实证学派,不变的是观察与测量的精神,改变的是开始强调如何将“定律”通过逻辑的方式呈现。 诠释主义(Interpretivism)起源于基督教对圣经的训诂之学,后来逐渐引入社会科学,例如民族图志学。区别实证主义与诠释主义中对“经验”的不同理解。实证主义中的经验是研究者客观获取的,类似电影的观众,而诠释主义的经验是研究者主观获取的,透过参与(而不只是观众),真相才能大白。所以,质性研究大多出自诠释主义,最常用的方法论就是个案研究法(Case Study)。 在学术研究的方法上,主要可划分成「量化」与「质性」研究两种研究方法,两种方法代表着不同的研究途径与产生不同的研究结果。 二、量化研究 量化研究采实证主义的观点,以统计分析探究社会的现象,企图建立放诸四海皆准的原理原则,更进一步解释、预测和控制社会的现象。量化的研究者皆认为

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

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对立及其超越 来源:自然辨证法研究作者:叶浩生 质化研究(qualitativeresearch,也译定性研究)作为社会科学领域一种新的研究范式近年来引起了各个学科领域的重视。心理学领域同样为质化研究的新颖模式所吸引。临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学科领域的专家出版了大量的论文和著作,论述传统量化研究(quantitativere-search,也译定量研究)的弊端和质化研究的优势,其势头之猛,以至有许多学者称质化研究的兴起是心理学的,范式革命或地壳的巨变。在本文中,我们从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的对立特征开始谈起,分析这两种研究范式的哲学根基,并就超越和整合这两种对立的范式提出我们的见解。 1量化与质化研究的对立 科学心理学建立以来,一直以经验自然科学为楷模,强调客观、量化的研究方法。事实上,实验心理学的建立者、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就是利用了心理物理学的实验和量化的方法,奠定了科学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础,使得心理学摆脱了哲学的母体, 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科学心理学建立之日起,就表现了对量化方法的偏爱。非量化的方法,如现象学的方法、释义学的方法因其主观色彩一直受到心理学家的排斥,“在大多数条件下,质化方法被看作是同量化方法竞争的、另类的范式……量化研究倾向于使用严格的、可靠的数据,视社会世界外在于观察者;而与此相对照的是,质化方法使用更为丰富的数据,把社会世界视为观察者的建构”。 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在诸多方面展现出截然对立的品质: 在科学观方面,量化研究更贴近了经验自然科学,力图以使用量化方法的物理学、化学为理想的模型。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曾经主张心理学不能成为科学,究其根源在于心理现象不能量化,因此心理学永远无法成为物理学那样的精确科学。冯特从实验生理学和心理物理学的数量化方法中获得启发,突破康德的预言,改造了传统的哲学心理学,使之成为实验心理学。在冯特的心目中,实验心理学就是一门自然科学,使用的方法是客观和数量化的方法,同其他自然科学别无二致。在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心理学家之所以坚持量化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要贴近自然科学,实现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理想。

23 种定量研究方法

23 种定量研究方法,你会几种? 量化研究方法2019-12-28 文章作者| 乔晓春 首先 我们对前面介绍的方法进行简单的归纳。我们把研究方法分为三个层面,即方法论、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 在一般方法层面又分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方法,而定量研究方法所涵盖的内容最多,也是社会科学研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方法,规范的定性研究方法在中国使用得并不多。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学者对定性研究有自己的理解,甚至把理论研究、思辨研究都称为定性研究,这是错误的。 ?研究方法的三个层次 下面 给出23种具体定量研究方法的名称: 01. 社会科学应用统计学原理 02. 社会测量方法 03. 实验设计方法 04. 抽样调查方法 05. 应用线性回归模型 06. 分类数据分析 07. 生存分析(或事件史分析) 08. 空间数据分析 09. 多元数据分析 10. 分层分析 11. 纵向分析 12. 路径分析 13. 结构方程模型 14. 项目评估方法 15. 系统动态学 16. 贝叶斯方法 17. 队列分析 18. 随机过程或马尔科夫链 19. 系统仿真方法 20. 文献分析方法 21. 内容分析方法 22. 势分析方法 23. 复杂调查数据分析方法

在一般方法中的定性研究方法中,给出了下面几种方法: 1. 叙述研究 2. 现象学 3. 扎根理论 4. 民族志 5. 案例研究 6. 焦点组讨论 上面所列的研究方法课程,并不是可以随便想学哪一门课就可以学哪一门课的,它们之间具有内在逻辑联系。要想系统学习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需要遵循这种内在的逻辑顺序,否则会影响对内容的理解。 学习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第一门课应该是“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学习这门课,可以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原理、过程、各类方法等有基本的、全面的理解。在这门课中还会介绍一些简单的、与社会测量有关的内容,包括实验设计、问卷设计、抽样设计等。学完这门课以后,有人喜欢继续学习定量研究方法,也有人可能会喜欢学习定性研究方法,那么就可以开始学习第二个层次的课程。目前,国内社会科学领域均把定性研究方法作为独立的一门课。尽管这属于一类方法,其中还有很多具体的研究方法,但目前还很少有学校把每一种具体方法设置为一门课。学习定性研究方法,通常不需要任何前修课,但最好能够有过一些研究的经历,并掌握一定的社会科学理论。 对从来没有学过定量分析方法特别是统计学方法的人来说,最好从统计学基础课开始学。“社会科学应用统计学原理”被称为应用统计学或定量研究方法的第一门课。它将介绍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针对单变量和双变量的描述、解释和推断方法。学完了解决单变量和双变量问题的方法以后,就将学习多变量问题的方法。针对多变量问题,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一门课就是“应用线性回归模型”。这门课是所有多变量分析模型或回归分析模型的基础,换句话说,如果这门课没有学或没有学好,会影响后续很多定量研究方法课程的学习。 我们通常认为,“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社会科学应用统计学”和“应用线性回归模型”这三门课是社会科学研究最基础性的课程。“基础”的含义是,它们是社会科学学者必备的常识性的知识和基本的方法,同时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方法的基础。说得严重一些就是,不掌握这些基础性知识就不具备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资格。 然而,要想把研究做得更好,还需要掌握更多的研究方法,并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这些课程一方面介绍如何收集能够反映客观实际的数据,比如抽样调查方法。另一方面介绍不同类型、不同结构数据所使用的不同分析方法,比如针对分类变量用分类数据分析方法,针对纵向数据使用生存分析(也叫事件史分析)或纵向分析方法,针对空间数据使用空间分析方法或地理信息系统方法,针对多变量关系使用多变量分析方法,以及针对复杂因果关系结构通常使用路径分析或结构方程模型,等等。 社会科学领域的学生或学者尽管非常渴望学习研究方法,但经常会担心自己数学基础不好,怕学不懂。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并不是专门研究方法,而是要应用方法,所以学习的重点是如何使用现成的研究方法。尽管在教学过程中会涉及方法的某些原理,但通常在讲解原理时,教师不应该过多地纠缠数学推导,而是要讲思路。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学生的数学基础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好的,既然其他国家的学生能学,中国人肯定能学而且会学得更好。

质性研究与量性研究比较

质性研究与量性研究比 较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质性研究方法的比较 研究的方法研究的问题基础资料收集的 方法其他资料来 源 实例 现象学扎根理论人种学意义类问 题:了解生 活经 历的本质 过程类问 题:了解时 间维度上事 情发生的变 化,研究问 题可以呈现 阶段性和不 同层面 描述类问 题:对文化 群体的价值 观念、信念 和行为进行 描述 哲学 社会学(象 征互动主 义) 文化人类学 录音谈话; 笔录个人经 历中的有关 秩事 录音访谈 无结构访 谈;参与性 观察;实地 笔记 现象学文 献;哲学反 思;诗歌; 艺术 参与性观 察;写备忘 录;记日记 文件;记 录;照片; 地图;谱系 图;社会关 系图 跳交谊舞对 照顾老人院 痴呆患者的 本质是什么 家属对心脏 移植的不可 预测性处理 的过程是什 么 对于青少年 亚文化群体 健康的意思 是什么 质性研究与量性研究方法的区别 质性研究量性研究 现象 收集资料 资料分析方法结果 陈述方法 研究立场 研究对象 资料分析 目的 类型关于人的生活经验的抽 象性表现 参与观察、面谈、回顾 性叙述 从研究参与者的陈述中 确认和合成共性要素 通过逻辑性的抽象化,生 成假设性命题(生成理论) 研究参与者的语言→科 学性语言 研究者的绝对参与 人的意识、含义、价值 小规模、不随意、理论 性样本 描述和解释、自我反省 (reflection)或批判性分析 ①理解人的生活 ②解释现象的含义 ③理解、描述、发现、 将人的属性用可测量的 用语表示 客观而数量化的测定生 理、心理、社会学的变 量 根据量的比较,统计推论 根据统计概率,验证假设 (验证理论) 统计用语 尽可能避免研究者的参 与 自然的对象、事物 大规模、随意、代表性 样本 客观性分析,被控制;实 验、量化 ①自然是说明的对象 ②分类、因果关系或概 率来说明

论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在教育学中的应运

论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在教育学中运用 摘要:我们知道质性研究多用于社会学科中,量化研究多用于自然学科中,但随着科学的发展,量化研究也被广泛的应用到人文学科,例如在心里学领域量化研究被广泛的运用,用智力量表来测量人得智力,调查问卷来调查人得行为等等。在社会学科中如何看待如何看待量化研究的问题,是我们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量化研究质性研究 一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概念界定 质性研究是不同于统计强调量化的方法,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常用于社会科学及教育学等领域. 质性研究实际上并不是一种方法,而是许多不同研究方法的统称,由于都不属于量化研究,被归成同一类探讨.其中包含田野调查,民族志,人类学研究,论述分析,深度访谈,参与观察,焦点团体,行动研究等等。目前质性研究已跨出原来领域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科学上。 对于量化研究,目前尚未有统一的定义。有人认为教育量化研究,就是不管采取什么方法,都将问题和现象用数量表示出来,进而分析、考察、解释。其实质就是用数学方法、数学符号、数学语言来表达和解释所要研究的问题。也有人认为教育量化研究是把数学方法与定性方法结合起来,其中每一个数学符号、表达式和推理都具有教育的意义。还有人认为量化研究(又称“定量研究”、“量的研究”),是一种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自己关于该事物的某些理论假设的研究方法。它有一套完备的操作技术,包括抽样方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系统抽样、整群抽样),资料收集方法(如问卷法、实验法),数学统计方法(如描述统计、推断统计)等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联系与区别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联系与区别 一、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区别 1、概念不同 (1)定性研究是指研究者运用历史回顾、文献分析、访问、观察、参与经验等方法获得教育研究的资料,并用非量化的手段对其进行分析、获得研究结论的方法。 (2)定量研究的结果通常是由大量的数据来表示的,研究设计是为了是使研究者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比较和分析作出有效的解释。 2、理论基础不同 (1)定性研究主要是一种价值判断,它建立在解释学、现象学和建构主义理论等人文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其主要观点是:社会现象不像自然现象那样受因果关系的支配,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有着本质的不同。 (2)定量研究是一种事实判断,它是建立在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的。实证主义源于经验主义哲学,其主要观点是:社会现象是独立存在的客观现实,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在评价过程中,主体与客体是相互孤立的实体,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必定存在内在的逻辑因果关系。量的评价就是要找到、确定和验证这些数量关系。 3、特性不同 定性研究定量研究 研究条件自然情境实验室条件 研究性质描述性研究量化研究 注重方面过程事前与事后的测量 研究方法归纳分析演绎法 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关系密切接触、互相影响,研究 者通过与研究对象的交往 互动,通过移情作用来获取 资料信息。 定量研究中研究者与研究 对象相互独立,彼此分离 4、在研究设计上的不同 ①研究环境:定性研究主要是在自然地环境下进行;定量研究多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 ②研究工具和方法:定性研究主要是将研究者本身作为研究工具,运用观察、访谈等方法,(或运用录音、录像设备)获得描述性的资料;而定量研究则是用量表、调查表等工具进行测量,得到的资料可测量和统计。 ③研究计划:定性研究事前没有明确的研究方案和研究假设,研究计划是根据研究工作的开展情况形成的;定量研究在研究开始时就又明确的研究假设和问题,研究计划是结构性的。 二、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联系 (1)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都属于社会学方法。定性研究则是主要由熟悉情况和业务的专家根据个人的直觉、经验,凭研究对象过去和现在的延续状况及最新的信息资料,对研究对象的性质、特点、发展变化规律作出判断的一种方法,进行研究判断,提出初步意见,然后进行综合,作为预测未来状况和发展趋势的主要依据。定量研究是指运用现代数学方法对有关的数据资料进行加工处理,统计数据,建立反映有关变量之间规律性联系的各类预测模型,并用数学模型计算出研究对象的各项指标及其数值的一种方法。 (2)定性研究是定量研究的基本前提,定量研究是定性研究的进一步深化。这里必须指出,虽然定性研究对数学知识要求比较低,但是两种研究方法没有孰优孰劣之分,不能把两者截然分开。相比较而言,定量研究因为采用高深的数学知识,所以显得比较科学,而定性研究较为粗糙一点,但是这种方法应用面比较大,适合于一般投资者和经济工作者,因为它在数据资料不充分或者研究者数学知识比较薄弱的情况下比较适用. ------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联系与区别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 联系与区别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联系与区别 一、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区别 1、概念不同 (1)定性研究是指研究者运用历史回顾、文献分析、访问、观察、参与经验等方法获得教育研究的资料,并用非量化的手段对其进行分析、获得研究结论的方法。 (2)定量研究的结果通常是由大量的数据来表示的,研究设计是为了是使研究者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比较和分析作出有效的解释。 2、理论基础不同 (1)定性研究主要是一种价值判断,它建立在解释学、现象学和建构主义理论等人文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其主要观点是:社会现象不像自然现象那样受因果关系的支配,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有着本质的不同。 (2)定量研究是一种事实判断,它是建立在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的。实证主义源于经验主义哲学,其主要观点是:社会现象是独立存在的客观现实,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在评价过程中,主体与客体是相互孤立的实体,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必定存在内在的逻辑因果关系。量的评价就是要找到、确定和验证这些数量关系。 3、特性不同

4、在研究设计上的不同 ①研究环境:定性研究主要是在自然地环境下进行;定量研究多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 ②研究工具和方法:定性研究主要是将研究者本身作为研究工具,运用观察、访谈等方法,(或运用录音、录像设备)获得描述性的资料;而定量研究则是用量表、调查表等工具进行测量,得到的资料可测量和统计。 5,研究分析

6,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主要用观察、实验、调查、统计等方法研究社会现象,对研究的严密性、客观性、价值中立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以求得到客观事实。定量研究通常采用数据的形式,对社会现象进行说明,通过演绎的方法来预见理论,然后通过收集资料和证据来评估或验证在研究之前预想的模型、假设或理论。定量研究是基于一种称为“先在理论”的基础研究,这种理论以研究者的先验想法为开端,这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 定性研究大多是采用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而获得第一手资料,具体的方法主要有参与观察、行动研究、历史研究法、人种志方法。其中参与观察,是定性研究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方法。参与观察的优势在于,不仅能观察到被观察者采取行动的原因、态度、努力程序、行动决策依据。通过参与,研究者能获得一个特定社会情景中一员的感受,因而能更全面地理解行动。然后通过对观察和访谈法等所获得的资料,采用归纳法,使其逐步由具体向抽象转化,以至形成理论。与定量研究相反,定性研究是基于“有根据的理论”为基

质性研究与量性研究比较

质性研究与量性研究 比较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质性研究方法的比较 研究的方法研究的问题基础资料收集的 方法其他资料来 源 实例 现象学扎根理论人种学意义类问 题:了解生 活经 历的本质 过程类问 题:了解时 间维度上事 情发生的变 化,研究问 题可以呈现 阶段性和不 同层面 描述类问 题:对文化 群体的价值 观念、信念 和行为进行 描述 哲学 社会学(象 征互动主 义) 文化人类学 录音谈话; 笔录个人经 历中的有关 秩事 录音访谈 无结构访 谈;参与性 观察;实地 笔记 现象学文 献;哲学反 思;诗歌; 艺术 参与性观 察;写备忘 录;记日记 文件;记 录;照片; 地图;谱系 图;社会关 系图 跳交谊舞对 照顾老人院 痴呆患者的 本质是什么 家属对心脏 移植的不可 预测性处理 的过程是什 么 对于青少年 亚文化群体 健康的意思 是什么 质性研究与量性研究方法的区别 质性研究量性研究 现象 收集资料 资料分析方法结果 陈述方法 研究立场 研究对象 资料分析 目的 类型关于人的生活经验的抽 象性表现 参与观察、面谈、回顾 性叙述 从研究参与者的陈述中 确认和合成共性要素 通过逻辑性的抽象化,生 成假设性命题(生成理论) 研究参与者的语言→科 学性语言 研究者的绝对参与 人的意识、含义、价值 小规模、不随意、理论 性样本 描述和解释、自我反省 (reflection)或批判性分析 ①理解人的生活 ②解释现象的含义 ③理解、描述、发现、 将人的属性用可测量的 用语表示 客观而数量化的测定生 理、心理、社会学的变 量 根据量的比较,统计推论 根据统计概率,验证假设 (验证理论) 统计用语 尽可能避免研究者的参 与 自然的对象、事物 大规模、随意、代表性 样本 客观性分析,被控制;实 验、量化 ①自然是说明的对象 ②分类、因果关系或概 率来说明

量化研究方法与质性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领域的结合-最新教育资料

量化研究方法与质性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领域的结合 一、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的涵义及特点 (一)量化研究的涵义及特点 量化研究是指研究者事先建立假设并确定具有因果关系的各种变量,然后使用某些经过检测的工具对这些变量进行测量和分析,从而验证研究者预定的假设。在运用量化研究时,人们通常认为研究过程中不掺杂价值观念问题,要保持价值中立,它依靠的是统计、测量和对变量因果关系的分析,是客观、正式、系统的研究过程。量化研究包括教育实验、问卷调查、数理分析等研究方法及相应的研究策略。 量化研究强调研究情境是预先严格控制的实验情境,要排除先入为主的判断或价值取向;多应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如抽样与数理统计的方法去对所收集的材料进行精确的统计分析,用数字来阐释和证明假设;强调价值中立,重结果而不重过程。其目的在于探讨社会现象中存在的因果关系,多用演绎的方法,先提出假设并指出可能出现的结果,再用演绎法对假设理论进行检测。 (二)质化研究的涵义及特点 质化研究是相对于量化研究的一种研究范式,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简单地说,它是一种在自然的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

深入细致考察的研究范式。质化研究要求研究者要深入教育情景中,揭示问题的本质。 质化研究注重深入研究的自然情景中,去获得研究对象的第一手资料。质化研究用描述的方法,用文字或者图片来呈现自己的观点。质化研究强调事实与价值的不可分,重过程而不重视结果,关注对研究对象的资料、阶段、要素等方面的考察,而结果往往是可以随着研究的展开逐渐形成或改变,质化研究运用归纳分析的方法。在收集尽可能多的材料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所以质化研究的结论,被称为"扎根理论",是深深根植于研究资料之中的。 二、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的比较 (一)哲学根基不同 量化研究体现的是实证主义精神,而质化研究体现的是现象学、释义学和社会建构论的思想意识。量化研究推崇逻辑实证主义,强调要以先前理论所推演的假设为基础,而后利用可靠的量化方法验证,获得可观察到的结果。 质化研究则是建立在现象解释主义基础之上。质化研究就是为了了解对象的行为及其原因和意义,它倾向于在具体情境中去理解某种现象以便在一个群体或社会使用的意义系统中去理解某种特定的行为。研究者要透过被研究者的眼光看世界,分析研究对象怎样建构了他或她的世界,通过彼此的沟通和协商,建立对社会生活的共识。

最新质性研究方法与量化研究方法之初步比较

质性研究方法与量化研究方法之初步比较 马爱平 (汉语言文学院,2008级,学号2008110027,sh560915-1@https://www.wendangku.net/doc/b78539075.html,) 摘要: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两大基本研究模式。长期以来,量化研究一直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应用也非常广泛,但是由于量化研究本身存在着不足并且在应用中存在许多问题,使得人们开始反思这一牢固的研究传统。20世纪50年代以来,质性研究开始崛起,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其应用层面也日益广泛起来。我们应该全面认识到这两种研究方法的各自优缺点,以便在实践中更好的利用它。 关键词:质性研究量化研究特点后现代主义 自九月十八日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质的)开课以来,4个月的学习让我对质性研究有了初步的了解,这对于工科出身的我(本科学的是土木工程专业)来说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刘老师讲课有些东西让自己内心某些模糊的想法变得清晰起来,有些给了我发人深思的启示,还有些知识远远超出我理解的范围但却能指引我树立目标并向着它前进。本文的出发点是顺着刘老师的讲课和沙龙所讲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并查阅一些期刊文章将自己一些及其浅薄的认识笼统地梳理一下,总结一下对本门课程内容的简单理解。 一、什么是质性研究 质性研究英文写法是qualitative research。在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地,有人将其译为“质性研究”、“质化研究”、“定质研究”等。[1]对什么是质的研究方法,有学者作出以下的定义:“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2] 质性研究不是一种研究方法,而是许多种不同研究方法的统称,他们都不同于量化研究,因而可以大致归为一类。在社会学和教育学领域中常常使用此种方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