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特级教师王崧舟《枫桥夜泊》课堂实录

特级教师王崧舟《枫桥夜泊》课堂实录

特级教师王崧舟《枫桥夜泊》课堂实录
特级教师王崧舟《枫桥夜泊》课堂实录

一、启:枫桥钟声越千年

师:当代诗人陈小奇写过一首歌,歌名叫《涛声依旧》,大家听过吗?

生:没听过。

师:这是一首经典的歌曲,其中有这样几句歌词,谁来读一读?

(大屏幕出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生:(朗读歌词)

师:读得不错!谁来体会一下,诗中有一个词叫“无眠”,什么意思?

生1:无眠就是睡不着觉。

师:对,就是睡不着觉。为“无眠”找一个近义词。

生2:失眠。

师:无眠就是失眠,就是睡不着觉,就是难眠的意思。

师:看看,是谁在敲打着我的无眠呢?

生1:留连的钟声。

生2:留连的钟声。

生3:留连的钟声。

生4:钟声

师:没错,是钟声,是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朗读)

师:钟声是从哪儿传过来的呢?

(大屏幕出示)

十年旧约江南梦,

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师:其实,早在两百多年前,清朝有一位诗人叫王士祯,他在一首诗中就写到过这样的钟声。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诗句)

师:有点味道,谁再来读一读,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和味道。

生:(朗读诗句,有了古诗的节奏和味道)

师:请坐下,这是哪里的钟声呢?

生:寒山寺的钟声。

师:没错,这是寒山寺的钟声。大家看,为了独听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诗人等啊盼啊、梦啊想啊,一等就是多少年?

生:十年。

师:十年,整整十年,三千六百五十个日日夜夜。来,我们一起读一读体会一下诗人的这种经历。

生:(读)

师: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几度经过忆张继,

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师:其实,早在五百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在一首诗中也写过这样的钟声,谁再来读一读?

生:(朗读诗句)

师:好一个“月落乌啼又钟声”,听一听这是哪的钟声?

生:还是寒山寺的钟声。

师:他没说是寒山寺的钟声,你怎么知道是寒山寺的钟声?

生:高启说过“几度经过忆张继”,张继写过一首《枫桥夜泊》,所以知道是寒山寺的钟声。

师:没错这就是寒山寺的钟声。让人奇怪的是,每次经过枫桥,每次听到寒山寺的钟声,诗人就会想起一个人,谁?

生1:张继。

师:谁?

生2:张继

师:我们来读一读。

生:(朗读)

师:奇怪呀,这是人为什么会几度经过都要忆张继呢?这张继和

寒山寺的钟声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西风只在寒山寺,

长送钟声扰客眠。

——【元】顾瑛《泊阊门》

师:其实还有比这更早的,早在六百多年前,元朝有位诗人,谁?

生:顾瑛

师:对,顾瑛,他写过一首诗,在他的诗中又写到了寒山寺的钟声。谁读一读?

生:(朗读)

师:你看,又是寒山寺的钟声,这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有多少客人在寒山寺的钟声中无眠呢?使人难以入眠呢?

(大屏幕出示)

七年不到枫桥寺,

客枕依然半夜钟。

——【宋】陆游《宿枫桥》

师:早在八百多年前,宋朝诗人陆游也写到过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来,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诗句)

师:从诗中看,七年之前的陆游曾经到过哪儿?

生1:寒山寺。

师:他到过寒山寺,听到过什么呢?

生1:钟声。

师:七年之后,诗人陆游又到了哪儿?

生2:又到了寒山寺。

师:又听到了什么?

生2:钟声。

师:枫桥寺就是寒山寺,寒山寺就是枫桥寺。

师:大家看,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变的是南来北往的客人,不变的却是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其实“七年”还可以变,如果把它变成“十年”,想一想,十年不到枫桥寺,诗人又会怎样写呢?

生1:(朗读)十年不到枫桥寺,夜半钟声扰客眠。

师:自己编了一首诗,其实没有这个必要。我读上半句,你读下半句,你试试看。十年不到枫桥寺——

生1: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为什么可用这一句?

生1:因为许多人到过枫桥寺,可是半夜的钟声是不会变的。

师:你注意到没有诗句中有一个关键的字眼,谁读出来了?

生1:依然。

师:没错,十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再变一变“十年”变成“百年”,百年不到枫桥寺——

生2: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千年不到枫桥寺——

生3: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没错,十年不变是钟声,百年不变是钟声,千年不变的还是钟声。所以陈小奇写到——(生齐读)

(大屏幕出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师:所以两百多年前的诗人王士祯写到——(生齐读)

十年旧约江南梦,

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师:所以六百多年前的诗人顾瑛写到——(生齐读)

几度经过忆张继,

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师:所以八百年前的诗人陆游写到——(生齐读)

七年不到枫桥寺,

客枕依然半夜钟。

——【宋】陆游《宿枫桥》

师:问题来了!问题来了!你有什么样的问题?

生1:我的问题是,为什么不管几百年几千年,喝多时人来到这儿都非常留恋这的钟声,到了寒山寺都会写诗?

师:问得好啊,她把钟声和那么长的时间联系起来了。她不禁要问为什么这么长时间,诗人都会不约而同地写到寒山寺的钟声?这是她的问题。你们的呢?

生2:为什么他们提到的钟声都是他们在晚上听到的钟声?

师:对呀,你对钟声产生了疑问,为什么所有的钟声都是在夜半呢?

生3:我的问题是为什么敲钟的时候诗人会失眠呢?

师:为什么钟声总是跟失眠,跟难以入眠连在一起呢?好,太好了!

生4:我想问寒山寺的钟声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吸引这么多的诗人来写诗?

师:太好了,她把钟声和那么多诗人联系在一起,发现了她自己的问题。

二、承:张继独听寒山钟

师:问得好!其实,所有的问题都跟一个人连在一起,所有的问题都跟一首诗息息相关。这个人叫张继,这首诗叫《枫桥夜泊》。

(大屏幕出示)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请大家打开课文,读一读《枫桥夜泊》这首诗。要求:自由读,反复读,把它读清爽了、读顺口了。

生:(自由反复朗读诗歌)

师:读得很投入,看到这里就是一种享受!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生:(朗读全诗)

师:读得好!字字有诗意。比如,“愁眠”的“愁”是翘舌的,“寒山寺”的“寺”是平舌的,真是读得一丝不苟!谁再来读一读,不但清清爽爽地读,而且有板有眼地读。

生:(朗读全诗)

师:好一个“夜半钟声到客船”啊!味道读出来了,大家一定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师生:(合作朗读完全诗)

师:我们反过来,我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

师生:(再次合作朗读全诗)

师:好极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整首诗。

生:(齐读诗歌)

师:这首诗反反复复,我们已经读了好几遍了,我想提问一下,你有什么感觉?用一个词来形容形容自己的感觉。

生1:我感到诗人的烦闷和凄凉。

师:说了两个,选一个。

生1:凄凉

生2:忧愁。

师:忧愁。还有不一样的感觉吗?

生3:凄凉。

生4:幽静。

生5:思乡。

生6:忧愁。

生7:我感到了夜晚的宁静。

师:来,把自己的感觉带进去,我们再来读一读,

生:(齐读诗歌)

师:大家不妨对比着想一想,比如:读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你会有忧愁的感觉吗?

生:(自由应答)不会。

师:肯定不会!读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你会有忧愁的感觉吗?

生:(自由应答)不会。

师:还有,读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你会有凄凉的感觉吗?

生:(自由应答)不会。

师:也不会!那么,为什么你读《枫桥夜泊》却有这样的感觉呢?

生:(多数沉默,个别学生举手)

师:把手放下,请大家静静地读《枫桥夜泊》,看看注释,看看

插图,联系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一想,诗中的哪些地方哪些词语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请大家静读《枫桥夜泊》。

生:(默读,圈点批注)

师:(在巡视中插话)有的同学开始动笔划了,这说明他的感觉已经找到了落脚点。

师:(继续插话)有的同学不但划了,开始在诗的旁边写上了些批注。很好,这说明他的感受正在转化为他的理解。

生:(在教师插话的引导下,纷纷开始写批注)

师:好!我看大家都有了自己的读诗心得了。是吧?心得如何呢这样,我提一个问题考考大家,好吗?就一个。注意听!我们知道,枫桥夜泊的时候,应该是息的时候、睡觉的时候,对吧?

生:(自由应答)对。

师:但是,这个晚上,张继睡着了吗?

生:(自由应答)没有睡着。

师:没有?你怎么知道的?哪个词语直截了当地告诉你,张继没睡,根本就睡不着?

生1:愁眠。

生2:愁眠。

生3:愁眠。

生4:愁眠。

师:都是愁眠。是吗?来,把“愁眠”这个词语圈出来。(板书“愁眠”)

生:(动笔圈出“愁眠”)

师:一起读。

生:愁眠。

师:再读。

生:愁眠。

师:再读。

生:愁眠。

师:“愁眠”是什么意思?

生1:“愁眠”就是因为忧愁而不能入睡的人。

生2:忧愁而睡不着。

师:给“愁眠”找个近义词。

生1:忧愁。

师:不对,给“愁眠”找个近义词,“愁眠”。

生2:忧眠。

师:你自个发明的词,其实现实有啊。

生3:失眠。

生4:无眠。

师:“愁眠”就是失眠,就是无眠。那是因为忧愁而失眠,因为忧愁而无眠,因为忧愁而难以入眠。愁眠的人是谁?一起说。

生:张继。

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这个晚上张继看到了什么?

生:张继看到了一轮残月。

师:用诗中的一个词说,看到了——

生:月落。

师:(板书:月落)愁眠啊愁眠,就这样看着月亮渐渐地升起,又看着月亮渐渐地落下。当月亮完全落下的时候,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在一片幽暗和朦胧中,诗人在江边看到了什么?

生1:渔火。

师:诗人在江边看到了什么?

生:枫树。

师:(板书:江枫)谁能形容一下,怎样的江枫?

生:火红的江枫。

师:那是秋天被霜打过的时候,枫叶是火红的。江边的枫树像一团火,在黑暗中摇曳,瑟瑟地颤抖,是吗?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在一片幽暗,一片朦胧之间,诗人在江中又看到了什么呢?

生1:他看到了江中闪烁的渔火。

师:(板书:渔火)那是怎样的渔火?

生1:渔火想在黑暗中发光的星星一样,就在江面上。

师:像星星一样闪烁,对不对?再思考一下。

生2:像萤火虫似的,忽明忽暗,忽闪忽现。

师:大家看,在一片幽暗,一片朦胧之间,诗人看到了凋零的、瑟瑟的江枫,看到了点点的渔火。你想一想,此时此刻他的心里会感到什么呢?

生1:我认为诗人此时心里非常的孤单。

生2:我感到诗人此时心里非常的忧愁,因为他睡不着觉。

生3:我认为此时诗人有点伤感。

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诗人又听到了什么?

生:乌鸦的啼叫。

师:(板书:乌啼)一声凄厉的叫声,划破了这个沉寂的秋夜,但是,当叫声过去之后,秋夜反而变得更加沉寂。还听到了什么?

生:寒山寺钟声。

师:(板书:钟声)什么时候的钟声?

生:是在午夜,半夜的时候。

师:(板书:夜半到客船)是哪里的钟声?

生:是寒山寺的钟声。

师:寒山寺在哪里?

生:在姑苏城外。

师:(板书:姑苏城外寒山寺)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诗人还感到了什么?

生:满天的霜华。

师:(板书:霜满天)(形成如下板书)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就这样仿佛出现了问题,大家知道,秋霜是覆盖在地上的,所以,李

白有诗曰:床前明月光——

生:(接答)疑是地上霜。

师:没错!怎么会是霜满天呢?写错了?感觉错了?

生1:因为霜把月亮光反到了天上。

师:你认为是一种视觉的错觉?谁还说说?

生2:我认为是这时的天空已经微微发白了,所以说是霜满天。

师:霜满天写得是天空微微泛白的色彩?尽管你的解释我是第一次听到,但是还得打一个问号。再想。

生3:我觉得月色朦胧感觉像霜满天。

师:秋霜落在这大地之上,又是在午夜时分,看到霜你感到的是什么呢?

生1:就是有思乡之情。

生2:我感到十分凄凉。

师:很冷很凉很寒,所以是霜满天。哪里是霜满天,而是寒气满天,霜气漫天。

师:(指着板书)看黑板。因为愁眠,诗人看月落、看江枫、看渔火,却是愁上加愁;因为愁眠,诗人听乌啼、听钟声、感霜气,那是冷上加冷。而所有的这一切的景物,诗人却用了一个字来形容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个字就是——

生:对。

师:(板书:对)(形成如下板书)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你怎么理解?

生1:因为作者写这首诗中的景物是为了衬托出他的愁眠。

生2:我觉得如果用我们今天的话说,是一种“因为……所以……”的句式。因为他看到许多景物,所以他愁眠。

师:有人说“对”就是“伴”的意思,陪伴的伴。(板书:伴)不信你把“对”换成“伴”,再读一读。读整首诗。

生:(朗读)

师:通吗?行吗?

生:有点不一样。

师:体会什么味道不一样?

生:我认为“对”字更能显现他的愁。

师:为什么“对”字更能显现他的愁呢?

(有部分同学举手)

师:把手放下,我们这样死抠字眼,是读不好书的。我们一起来想象一下,张继背井离乡、浪迹天涯。这个晚上,月落乌啼霜气满天,面对着江枫,面对着渔火,此时此刻张继却睡不着觉。睡不着觉,他最希望谁能来陪伴他?

生1:他的亲人,他的朋友。

师:说具体点,比如说——

生2:比如说,他的父亲或者母亲。

生3:还比如说,他的哥哥姐姐。

生4:他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

生5:他的妻子。

师:他的妻子在吗?他的父母在吗?他的朋友在吗?有人陪伴吗?

生:没有。

师:只有“对”(圈出“对”)这个凄清的夜晚,这个愁闷的夜晚,和张继相对的只有——

生1:愁眠。

生2:江边的枫树和闪烁的渔火。

生3:已落下的月亮和乌鸦。

生4:只有满天的霜华。

生5:只有寒山寺的钟声。

师:这样对呀,“对出”了诗人心中的无限——

生1:忧愁。

生2:伤感。

生3:思乡。

生4:苦闷。

师:因为无限凄凉,因为无限伤感,因为无限苦闷,这时候诞生了——(音乐响起,教师范读全诗)

生:(随着音乐,学生齐读全诗)

师:(随着音乐)月亮西沉,乌鸦声声,霜气布满天地之间;江枫瑟瑟,渔火点点,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划破了沉寂的秋夜,来到了张继的客船之上。睡不着觉啊,睡不着觉,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张继不禁在自己心中轻轻的吟唱——

生:(随着音乐,学生再次齐读全诗)

师:(随着音乐,高声朗诵)姑苏城外寒山寺——

生:(随着音乐,高声齐读)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随着音乐,低声朗诵)姑苏城外寒山寺——

生:(随着音乐,低声齐读)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音乐消失,轻声朗诵)姑苏城外寒山寺——

生:(轻声齐读)夜半钟声到客船。(掌声)

师:诗就这样诞生了。

三、升:夜半钟声化愁眠

师:大家请看,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看见月亮升起又看见月亮落下去。月亮落了,还看得见吗?

生:(自由应答)看不见了。

师:(擦去“月落”)乌鸦凄厉的叫声过去了,还有鸦啼的声音吗?

生:(自由应答)没有。

师:(擦去“乌啼”)那霜气满天看得见吗?

生:(自由应答)看不见。

师:(擦去“霜满天”)瑟瑟的江枫在一片幽暗和朦胧之中,看得

清吗?

生:(自由应答)看不清。

师:(擦去“江枫”)还有那姑苏城外的寒山寺的夜半钟声,看得见吗?

生:(自由应答)看不见。

师:(擦去“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还有那点点渔火,忽明忽暗,忽闪忽灭(擦去“渔火”)这天地之间还有什么可以对的呢?

生:没有啥。

师:(擦去“对”)天地之间只剩下了什么?

生:愁眠。

(形成如下板书)

愁眠

师:突然,就在这个时候,你听——(钟声和音乐缓缓响起)师:钟声啊,寒山寺的钟声,一声!一声!又是一声!声声敲在张继的心坎上。想一想那钟声好像在对张继说些什么?拿起笔,在空白的地方用上“张继啊张继……”开头,那钟声仿佛在对张继说——生:(随着音乐,想象写话)

师:好!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像张继那样,用心去感受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悠悠传来的钟声,好像在对孤独的张继这样说——

生1:(朗读)张继啊张继,一次的失意并不代表永远的失败,

一次的落考并不代表一辈子的前途。你的路还很长,回家吧,你的妻子,你的儿女,你的亲人都在思念着你呢!继续努力吧!明天的阳光正在向你招手。不要再忧虑了,忘了它们吧,你的路还很长!(掌声)师:好一个善解人意的钟声啊!钟声仿佛还在对张继说——

生2:(朗读)张继啊张继,没有父母、妻儿和朋友陪在身边,一定有很难以言表的孤独、伤感吧?就让这轮残月、乌鸦的啼叫、满天的霜华、瑟瑟的枫树、像一团跳动火焰的渔火,交相辉映。你独自一人乘舟停泊在岸边,虽然你这次考试落败了,可并不代表会一直这样。努力吧!加油吧!你一定会成功的!回去和你的父母、妻儿团聚吧!

师:听到了这样的钟声,我仿佛好受多了。那钟声好像还在对张继说——

生3:(朗读)张继啊张继,一次落榜不算什么,下次你要在努力,再考一次。这次落榜了,你要先回家与家人团聚,然后再努力,在考试。我相信你一定会考上的。

师:这善解人意的钟声,这温馨提示的钟声,陪伴着愁眠之人,温暖着愁眠之人,也因此深深化解了张继的愁眠。(擦去“愁眠”)

四、转:月落时分听钟声

师:孩子们,人人会有愁眠的时候,比如我自己。我想你们也会有愁眠的时候吧?谁来说一说?

生1:今天考试我有几道题不会做,晚上睡觉时,我还一直想着

这几道题。

生2:看到恐怖的场面,晚上下的睡不着觉。

生3:又一次我妈妈又出差一个月,当她走半个月的时候,我因为担心她而“愁眠”。

师:孩子们,愁眠是人人固有的情感,从古到今人人都有过愁眠所以,古今中外,写愁眠的诗歌成千上万、数不胜数。尤其是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写愁眠,尤其是写思乡的愁眠,更是比比皆是。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师:因为愁眠,李白曾经这样写道——

生:(齐读李白的诗句)

师:因为愁眠,杜甫曾经这样写道——

《掌声》课堂实录

教材简析: 《掌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第21课,课文写的是残疾女孩小英内心很自卑,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想不到的是,同学门给了她鼓励的掌声。掌声从此改变了小英的生活态度,她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课文通过小英的变化表现了同学之间的鼓励和关爱。作者是以回忆的语气来写这段小学的经历。根据课文的内容,可分为掌声前的小英和掌声后的小英两部分,因为课文提到,有了掌声鼓励后的小英“就象变了一个人似的”。文章的语言质朴,但在平淡的叙述后面,包含着充沛的情感。课文通过外在的动作和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感受,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由外向内”感受这些情感。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小英在掌声前后的变化。通过小英的语言、动作来体会小英的心理变化。 教学目的: 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掌声、文静、愿意、姿势、轮流、情况”等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的关心、帮助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帮助。

抄写最让自己感动的句子。 教学难点、重点: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小英在掌声前后的变化。通过小英的语言、动作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教学过程 同学们,今天来了许多听课的老师,请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对来听课的老师表示最热烈的欢迎……谢谢你们欢迎的掌声!同学们,今天换了地方上课,还来了这么多老师,你们紧张吗?但是老师很紧张!我想,你们能给我一些掌声的话,我会不那么紧张……谢谢你们鼓励的掌声!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掌声不但能传递出欢迎、鼓励、更能传递出欣赏、赞扬、和爱。今天,我们就学习“掌声”,师书写课题:掌声(师:同学们写的时候,掌的上半部分是尚的变形,高尚的行为表现在手上,那就是掌声。) 如果我讲的好的话,希望能再次得到你们的掌声。 师:在学习全文之前,我们一起来扫清课文中难读的词语。课件出示文中词语,师指导。 师:老师也特别喜欢这篇课文,特别是文中的小英,所以我也想读给大家听一听。 师范读的同时提问:掌声前的小英,是怎样性格的一个孩子? 师:同学们,从课文中了解到,掌声前的小英,是怎样的一

王崧舟教学实录课案

笑谈《草船借箭》的智慧 【观点】 诗意语文是自由对话的语文。自由对话,首先要致力于课堂自由文化的建构。自由文化的建构,我们认为有以下一些要义:一、师生、生生之间在人格上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二、师生、生生之间养成真诚倾听的意识和习惯;三、消解课堂上的话语中心、话语霸权,把话语权还给课堂上的每个人;四、与文本对话,养成赏识卓见、鼓励创见、悦纳异见、宽容误见的态度,倡导个性化的解读和表达;五、不唯上、不唯书,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敢于超越,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自由文化,本质上就是一种对话文化。 《草船借箭》一课,致力于引领学生与智慧化身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展开多角度、有创意的对话。那么,这种对话的原点是什么?是存在于每个学生心中的有关《三国演义》、特别是有关诸葛亮的“前结构”。事实上,在接触《草船借箭》这个文本前,学生心中早已贮存着或清晰或朦胧、或开阔或狭窄、或深刻或肤浅的关于诸葛亮的种种感知和理解,即所谓的“前结构”。自由对话,首先是要尊重学生心中的这一“前结构”。作者心中的诸葛亮、教师解读的诸葛亮与学生感悟的诸葛亮不能等量齐观,因此,课堂上重要的是要引领学生读出属于他自己的诸葛亮。 而要想真正读出自己心中的诸葛亮,首先就要关注学生面对文本“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的那个“现量”诸葛亮。这个现量诸葛亮是被学生的“前结构”这个照相机从文本中拍摄下来的。这种拍摄,是整体的、视界融合的、自由自足的,但又是模糊的、不自觉的、浮光掠影的。课堂上的自由对话,肇始于学生读出的这一个现量诸葛亮,即通常称之为的“第一印象”、“首感效应”、“初始感知”。 当现量诸葛亮也成为学生展开深层次对话的前结构时,教师就需要引领学生将平面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立体鲜活的人物形象,让诸葛亮笑盈盈地从文字中走出来,走到学生的眼前,走进学生的心中。于此同时,又应该点拨学生转换对话视角,穿越历史的时空,将自己置身于草船借箭的场景中,成为其中的一个历史人物,与诸葛亮促膝而坐、谈笑风生。这样,学生就由物我两隔、情景相离的知性对话登陆到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诗意对话。恰如朱光潜先生所言:“凝神观照之际,心中只有一个完整的孤立的意象,一无比较,无分析,无旁涉,结果常致物我由两忘而同一,我的情趣与物的意态遂往复交流,不知不觉之中人情与物理互相渗透”。这是一种审美的自由,是生命的更为本真的自由。至此,学生自能读出心中的这个诸葛亮。 【构想】 第一课时 一、给“智慧”排个序 1、请学生自由谈谈对诸葛亮的印象。 2、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后请学生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给故事中的四个人物排排队。 3、交流体会。估计会出现这样几种情况: 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

采薇特级教师课堂实录

采薇特级教师课堂实录 导语:《小雅·采薇 》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 》 中的一篇。 这是一首戎卒返乡诗, 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全诗六章, 每章八句。 课前全班齐背 《采薇》 , 请五位同学在黑板上默写 《采薇》 的五个诗节,并简单批改指正。以下是小编整理采薇特级教师课堂实录的资料, 欢迎阅读参考。 师:古人云“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在我们这个以诗为经的 民族, 《小雅采薇》表达的是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表达的是抵御外侮 的同仇敌忾和对军旅生活激昂深情的回忆。 师: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 进行了扎实的朗读和背诵, 这节课就几个问题, 同学们将查找资料和思考的结果表达出来,我们共享学习的成果。 生: 《采薇》 的两处比兴, 很有深意。 一处是“采薇采薇”重叠复唱了三次, 一处是“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薇”, 是野豌豆苗。 “维常之华”是棠棣花。 师:棠棣之花有什么喻义吗? 生:棠棣之花就是兄弟之情、兄弟之谊,我查字典了,老师,“棠棣花两三 朵为一缀,茎长而花下垂”,诗人以棠棣的花比兄弟,这里有“与子同袍”的战 斗决心。 师:《诗经》“小雅”里有一首诗就是《棠棣》,另外郭沫若 也有一部历史剧《棠棣之花》,可以课外阅读加深理解。 生:用采薇起兴的是戍卒生活的艰辛,用棠棣起兴的是将士精诚共御外侮。 生:老师,在鉴赏《氓》的时候,你说《氓》的比兴手法有声有色。“淇水 汤汤”是声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色彩,碧绿 金黄构成对比。《采薇》的两处比兴,也作了色彩的处理。“采薇采薇”漫山遍 野都是绿色而“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却是无尽的绚烂。 这样在表达感情上也就 有了起伏。 师:用已知推导未知是智慧,这个发现好!这个小组的同学谁接着发言? 生:两处比兴之间构成对比映衬,一实一虚、一动一静、一近一远、一草一 花、一低一高,参差多态才是美。 生:另外“采薇采薇”三次比兴,有一种时光流逝的感觉。由“薇亦作止” 采薇刚刚冒出薇芽,到“薇亦柔止”,薇菜长出柔软的茎叶。到“薇亦刚止”,

《掌声》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掌声》教学实录 第二课时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掌声》这篇课文,黑板上的词语还记得吗?生:齐读词语“愿意、姿势、投向、情况、慢吞吞、热烈、情绪、讲述、普通、鼓励”。 师:词语记得非常牢,能读好这就话吗? 生1:读“从那以后,英子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师:非常好,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齐读“从那以后,英子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师:读完这句话后,你知道英子以前是怎么样的? 生:以前的英子是忧郁的。 师:现在,让我们走进英子的生活,看看在英子的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 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师:英子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 生:英子是一个文静的小女孩,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师:“默默地”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不说话的。 师:你轻轻地读读这两句话。 生:读“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师:多么孤独的小英子呀!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

生:齐读“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师:这都是因为什么呢? 生1:英子是个残疾的小姑娘。 生2:她不想别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 师:身体的残疾使小英子失去了童年的快乐。我们再读第一自然段,把英子的忧郁、 孤独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还想继续了解英子的故事吗? 生:想! 师: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英子的句子。生:边默读边画句子。 师:请你把画到的句子读出来。 生1:读出“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 头低了下去。” 生2:读出“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师:让我们再次读这两个句子,了解英子的内心。 生:齐读句子。 师:从这两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是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生1:从两句话中我体会到了英子的害怕。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王崧舟3篇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王崧舟3篇 一、情感铺垫,导入课题 (一)引入课题《七律长征》 师:有一段历史,在作家魏巍的笔下,它是地球的红飘带;在美国作家的笔下,它是前所未闻的故事;在毛泽东的笔下,它是宣言书。这段历史就是长征。(课件出示红军长征图)1934年10月17日,红军途经11个省,行程达二万五千里,历时两年零五天。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壮举。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今天我们跟随长征的亲历者毛泽东一起重走长征路。 (二)观察诗歌,理解七律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首诗,你发现它有什么特点? 生:这首诗有8行,每行有7个字。 师:这首诗总共有8行,每行有7个字,我们把它称为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所以用小圆点隔开,我们再读一遍课题。 【评析】执教老师给学生介绍长征的概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接着让学生了解"七律"的概念,建立知识结构,为学习诗歌奠定基础。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能读出节奏,那就更好了。

生按要求自由读诗。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准"逶迤""磅礴""岷山"的字音) 师:古人云"句读之不知,学之不解"。我们读诗歌时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学会断句,读出节奏。这首诗的首联是223节奏,颔联和尾联也是223节奏,颈联是2221节奏。(课件出示诗歌全文及节奏划分)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生自由读诗,品味诗歌的韵律,然后合作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不仅读出了诗歌的节奏,还读出了诗歌的音韵美。 【评析】从有目的地自由朗读到合作朗读,执教老师引导学生把诗读通顺,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美。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达到了以读促学、以读激情的目的。 三、聚焦总领句,整体感知"难" 师:这首诗的主题很明确,哪句诗概括了整首诗的大意呢?(课件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这究竟是一次怎样的长征?可以用诗中的一个什么字来形容? 生:难。 师:(板书"远征难")在这句诗中,哪里体现了难?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实录(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实录(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 一、“走近圆明园” 师:我写三个字,大家注意看,跟着读(板书“圆明园”)。(自读后齐读)看到这三个字,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师:(出示文字课件:走近圆明园)课前我们已经走近圆明园——读了课文《圆明园的毁灭》,以及雨果致巴特莱德的信。你有哪些感受? 师:是啊,圆明园被烧、被毁,让我们进一步思考:圆明园毁灭的究竟是什么?(学生若有所思)带着思考,让我们一起“走进圆明园”。(出示文字课件:“走进圆明园”) 二、“走进圆明园” (一)体会圆明园“不可估量”的价值。 师:课件(五幅圆明园废墟图)这是——圆明园的废墟。 师:这一座座废墟已经在风雨中伫立144年然而却只圆明园的一角。看着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吗?(学生举手要说) 师:把这种感受带到歌中读一读。 生:(低沉、缓慢)“圆明园里,荒野的风,呜咽地讲述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残留的柱,痛苦地书写着——一个国家的耻辱。” 师:让我们走进这个古老的故事。打开书,齐读课文第段。 生:“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提示学生读时注意文化”一词) 师:有不可估量的损失,就说明它一定有不可估量的值。请用“……是……也是……”这个句式,说一说。 师:昔日圆明园究竟有些什么,使我们说它有不可估量(板书“不可估量”)的价值?结合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说一说。(提醒同学们注意:这一段描写,用上了好多连接词,说的时候尽量用上它们。) 生:读了2-4自然段,我体会到了圆明园当时的辉煌。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板书“有……也有……”) 生: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还有根据古代诗人诗情画意建造的景物,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板书“有……也有……还有……”)

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特等奖《掌声》教学设计

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特等奖《掌声》教学设计 〖打印内容〗发布时间:2012-03-24 01:44:59 来源:语文网浏览:7890 作者:匿名 【教材分析】 课文写的是残疾女孩英子内心很自卑,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掌声从此改变了英子的生活态度,她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 课文围绕掌声分两部分来讲述的,一是掌声前英子的心态和表现。一是掌声后英子的变化。英子由自卑到自信再到开朗,这源于同学们给了她鼓励和关爱。课文语言的语言质朴,但在平淡的叙述后面饱含着充沛的情感。特别对英子的外在的动作和语言描写深刻地揭示人物的内心。 一个残疾的孩子,如何面对生活,我们应该给予他什么,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本篇课文讲述的故事,会给孩子心灵的启示。那就是正确的面对生活,乐观的面对生活,自信的面对生活。同时,我们应该用赏识的眼光看待他们,给他们生活的勇气,给他们无限的关爱。爱是人生的真谛。爱是永恒的主题。 【设计理念】 本文反映的主题是“关爱和自信”。

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残疾的姑娘,因为同学们的爱心转变了她对生活的看法,由自卑、忧郁转变为自信、开朗。教学时应该充分抓住这个主题线索,逐层深入地展开教学。通过品词析句、研讨对话、朗读感悟等方式,体会文本的价值,启迪学生的思想情感。 阅读是个性化的过程。主张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让学生多元的感悟课文内容。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创设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通过自我建构、自我体验,自我表达。 加强阅读与生活的联系。以文本为载体,拓展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的同情之心,自信之心,关爱之心。 重视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教学,使识字学词、积累感悟、情感体验和谐并进。 【教学目标】 1、会认和会写本课要求的生字,自主积累词语,学会用词说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3、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正确的面对生活,树立生活的自信,同时懂得要主动地鼓励和关爱别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王崧舟《长相思》课堂实录

王崧舟《长相思》课堂实录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读上4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要把词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 生:(齐答)明白。 师:自由朗读《长相思》,开始。 生:(自由读课文《长相思》。) 师:(课件出示《长相思》这首词。)好,谁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的一个生字,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读准了。 生:(朗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风一更这个“更”是多音字,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她都念准了。来,我们读一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预备起。 生:(齐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再来一遍,预备起。 生:(齐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师:很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请你,其他同学注意听,特别注意,他在读词句的中间时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 生:(朗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生:他在“身向榆关”的后面停顿了。 师:你有没有注意到,他在读“夜深千帐灯”的时候,哪个地方又停顿了一下? 生:他在“夜深”后面停顿了一下。 师:你们听出来了吗? 生:(齐答)听出来了。 师:对,这样读就叫有板有眼。我们读这两句词,“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预备起。 生:(齐读)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师:再来一遍,“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读。 生:(齐读)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师:真好,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长相思》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种读法,有的读《长相思》(快速而平淡地)有长的味道吗?有相思的感觉吗? 生:(齐答)没有。 师:比如你这样读,《长相思》(缓慢而深情地),有感觉吗?有味道吗? 生:(齐答)有。 师:读词就要读出这样的味道来。你们试着读一读,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 生:(自由读《长相思》。) 师:谁来读一读《长相思》?读出你的味道、你的感觉来。注意听,注意听,你听出了什么味道?什么感觉? 生1:(朗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全国数学特级教师的课堂实录并赏析

全国数学特级教师李烈的课堂《循环小数》教学实录节选并赏析 教学内容:《循环小数》 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掌握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2.使学生具有判断纯循环小数和混循环小数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 1.把下列分数化成小数 (这里,教师出了6道能化为有限小数的题目)教师在学生完成后,提问引出“有限小数”概念,并板书“有限小数” 2.判断下列分数,哪些能化为有限小数,哪些不能化为有限小数? 17/50 8/11 2/9 36/125 5/12 9/55 学生逐个回答后,教师提问如何判断一个分数能否化为有限小数? 引导学生逐步完善总结:一个分数当它化成最简分数时它的分母只含有质因数2或5时,就能化为有限小数。 师:那么不能化为有限小数的分数,可以化成什么样的数呢?今天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 1.关于循环小数。师:8/11 2/9 5/12 9/55 都不能化为有限小数,我们看一看,究竟能化成什么样的小数呢?那8/11 来说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以列成什么样的算式? 生:8/11=8÷11 教师板演竖式计算(这里略去),商0.7272… 师:继续除下去会怎么样? 生:还是先商7再商2.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余数重复出现. 师:8/11 化成小数是0.7272…有多少个72呢? 生:有无数个. 师:既然有无数个,我们可以怎样表示? 生:使用省略号. 接着,教师要求学生分组计算出2/9 5/12 9/55 化成小数的结果.生:2/9=0.222….5/12…..教师逐个提问省略号表示的是什么.

师: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化成的小数要用上省略号,表示他们 的位置是无限的.这样的小数,由于位数是无限的,所以叫做无限小数.教师板书:“无限小数” 师:无限小数的小数部分有什么特点? 生:有的是一个数字无限循环。有的是两个数字无限循环。 师: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循环小数。 练习:下列哪些小数是循环小数?(1)0.999 (2) 4.1677…(3)3.2121 (4)3.14159265… 学生回答后老师提问。提醒学生自主发现:第三尽管小数部分21重复出现,但它不是不断重复出现,所以它是有限小数。第四题没有重复的数字所以不是循环小数。[赏析:抓住循环小数的本质属性设计练习,可以克服学生理解中的片面认识,题目虽少,但作用极大,正是练习少而精。] …….以上是李烈老师本课教学实录节选,下面本人谈谈看法 评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单调抽象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因此,师生之间在知识的输入输出过程中,很容易失去平衡。一旦失去平衡,必将破坏了教师的指导性与学生主动性的最佳结合点。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李烈老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力争达到最

《掌声》第一二课时教学实录

《掌声》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掌声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它不仅可以传播真诚和文明,还可以表达我 们的赞扬、欣赏和鼓励。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与掌声有关的课文。 生:齐读课题。 师:想知道课文围绕掌声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吗?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次课文。 生:按自学提示自由读课文。 师:这是课文中的生词,先和同桌一起轻声读一次,读错的互相纠正。 生:同桌一同学习生字,相互正音。 师:谁愿意当小老师领读? 生1:默默地、小儿麻痹症、落下、残疾、姿势、愿意 生2:投向、调来、情况、慢吞吞、骤然间、热烈 生3:镇定、情绪、讲述、普通话、忧郁、歧视、鼓励 师:这些生字的读音大家记住了吗?开火车把词语读出来。 生:开火车读词语。 师:火车开得又对又快,掌声送给你们!顽皮的词语藏在了句子中,看谁读得最好? 生1: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生2: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生3: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师:句子读得又正确又流利!下面请5个同学分段读课文,看哪些同学能做到读准 字音,读通顺课文。 生:逐段朗读课文,师相机正音。 师: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默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1:英子不再忧郁的事。 生2:英子得到了同学的掌声不再忧郁的故事。 生3:英子原来是一个自卑、忧郁的孩子,在一次讲故事中,同学们给了她掌声,她感受到了同学的鼓励,她变得活泼开朗了。 师:英子到底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变化,我们下节课继续探讨。 生:齐读生字。 师:认真观察,把难写的或是容易写错的字找出来,和同桌一起讨论,看有没有好办法把这些字写好。 生1:“励”字左边是厉害的“厉”,不要写的成了“历史”的“历”,右边是力气的“力”。 生2:“吞”字上面的“天”字撇和捺要舒展。 生3:“烈”字下面的四点底要写得舒展才好看。 师:范写“姿、烈、吞”。 生:写字。

《枫桥夜泊》王崧舟教学实录

《枫桥夜泊》课堂教学实录(一) 师:把头抬起来,把身子坐正,我们准备上课,可以吗? 生:(齐声)可以。 师:好,上课。 生:起立。 师:孩子们好。 生:(齐声)老师好。 师:请坐。请大家看大屏幕,请朝同一个方向看。(大屏幕显示:枫桥夜泊)当代诗人陈小奇写过一首歌,歌名叫“涛声依旧”,听过这首歌吗? 生:(齐声)听过。 师:好听吗? 生:(齐声)好听。 师:喜欢听吗? 生:(齐声)喜欢。 师:老师也喜欢,这首歌20多年以前非常流行,我估计你们的爸爸妈妈都听过,这首歌不但曲谱得好听,而且词也写得特别棒,我选了其中的两句,我们来看一看。谁来读一读?高举你自信的小手。 大屏幕显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生: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师:好听。不但声音好听,读的感觉更好听。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师:你们一定注意到了,歌词当中有一个词,叫“无眠”,谁知道无眠是什么意思? 生:我想应该是晚上睡不着觉的意思。 师:没错,大白话,睡不着觉。谁能为无眠找一个近义词? 生:无眠的近义词应该是失眠。 师:失眠,没错,找到一个。继续找,谁找到第二个? 生:愁眠。 师:愁眠,好极了!谁找到第三个?比如难以入眠,把它合成两个字,谁会? 生:难眠。 师:好极了!找到3个。再比如,不能入眠,把它合成两个字,谁会? 生:不眠。 师:不眠,找到4个。再比如,未曾入眠,把它合成两个字,谁会? 生:未眠。 师:未眠,找到5个。你听,不眠就是失眠就是愁眠就是难眠就是不眠就是未眠,用大白话来说,就是—— 生:(齐声)睡不着觉。 师:睡不着觉。想一想睡不着觉的那个滋味,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句歌词。

特级教师王崧舟《枫桥夜泊》课堂实录

一、启:枫桥钟声越千年师:当代诗人小奇写过一首歌,歌名叫《涛声依旧》,大家听过吗? 生:没听过。 师:这是一首经典的歌曲,其中有这样几句歌词,谁来读一读? (大屏幕出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小奇《涛声依旧》 生:(朗读歌词)师:读得不错!谁来体会一下,诗中有一个词叫“无眠”,什么意思? 生1 :无眠就是睡不着觉。师:对,就是睡不着觉。为“无眠”找一个近义词。 生2 :失眠。师:无眠就是失眠,就是睡不着觉,就是难眠的意思。师:看看,是谁在敲打着我的无眠呢? 生1 :留连的钟声。 生2 :留连的钟声。 生3 :留连的钟声。 生4 :钟声师:没错,是钟声,是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朗读)师:钟声是从哪儿传过来的呢?

(大屏幕出示)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 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师:其实,早在两百多年前,清朝有一位诗人叫王士祯,他在一首诗中就写到过这样的钟声。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诗句)师:有点味道,谁再来读一读,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和味道。生:(朗读诗句,有了古诗的节奏和味道)师:请坐下,这是哪里的钟声呢? 生:寒山寺的钟声。师:没错,这是寒山寺的钟声。大家看,为了独听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诗人等啊盼啊、梦啊想啊,一等就是多少年? 生:十年。师:十年,整整十年,三千六百五十个日日夜夜。来,我们一起读一读体会一下诗人的这种经历。 生:(读) 师: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几度经过忆继, 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师:其实,早在五百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在一首诗中也写过这样的钟声,谁再来读一读? 生:(朗读诗句)

语文课文王崧舟白鹅课堂实录

语文课文王崧舟白鹅课堂实录 师:我看到同学们都带来了一本《现代汉语词典》,我们来比一比,看看咱们谁的速度快。翻到999页 比赛翻字典速度。 师:卢老师的卢在字典里表示“卢布……”大家翻翻字典,看看你们的姓氏都表示什么 生读字典上自己姓的意思。 师:我知道你姓胡,你喜欢哪一个解释 生;我喜欢第一个少数民族的名称 师:我也觉得你长得就像一个少数民族很可爱。 上课 师:咱们的中国字就是这么有意思,看这边 出示“鹅”。 出示:丰子恺的相片 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生:笑得很慈祥 师:特像家里的谁 生:爷爷 生:头发也是白的,头发显得也很老

师:同学们,照片上这位老人精通音乐,擅长书法,瞧他不仅把鹅画下来,还给他写了一篇文章,老先生用笔写了怎样一只白鹅。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争取把字音读准读正确。好吗?开始吧。 (生自由读课文,师指导) 师:这课的生字词语特别多,而且很不容易读正确,因此现在请同桌的同学互相听一听读一读,开始吧 同桌互读。 出示:头颈狂吠倘若一丝不苟脾气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供养不周 净角奢侈譬如侍候窥伺大模大样三眼一板 生读师指导个别字的读音及“角”“供”多音字指导。 师:你知道“净角”吗 生:就是古时候的公子。 师:你爸爸这样说的,今在你回去给你爸爸传个话,在京剧里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当,都是男性,你们知道了吗? 生:知道了。 生当小老师带读。 生:能。 生带读。 师:咱们把拼音去掉看看还能不能读。 生读。 生读。 师: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生:我想问老师“三眼一板”是什么意思

师:这是一个问题还有吗? 生:窥伺 师:我想问问同学们,平时我们学课文时都会遇到不认识的字,这时候你会怎么办? 生:查字典 生:联系上下文 生:请教同学 师: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然后看看刚才的那些问题是不是解决了。 生读课文。 师:刚才有些同学已经初步理解了一些词语的意思并和老师作了简短的交流,看看这句话, 出示:用严厉的声音大声责备。 用严厉的声音大声地叫喊,吵喊 放开喉咙大叫 师:第一句是什么词呢 生:严厉叫骂 师:有这个词吗 生:厉声呵斥 师:放开喉咙大叫 生:引吭大叫 师:你发现他们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他们都是叫的

特级教师俞正强老师课堂实录

特级教师俞正强老师课堂实录 特级教师俞正强老师课堂实录 俞正强老师是浙江省一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在海淀区同课异构的课堂研讨会上,我听到了俞老师的数学课,体会到这是学生喜欢的课堂。 ■玩着学的课堂从理论上,我们不知道多少次地建议和论证“把学习当成玩”,但只要到了沉闷和循规蹈矩的课堂上,却怎么也找不到那个“玩”的感觉。俞老师不同,他带着学生们一起“玩”:“这个角是多少度?”俞正强指着一个30度的角问学生。学生答曰:“30度。”“谁说的?谁告诉你们这个是30度的,我偏偏要说这个角是100度。”俞正强颠覆公理、命名30度锐角为100度的举动,让学生充满了好奇和快乐,开始“玩”起来了。“玩”过一个图形,再“玩”另一个图形。把不同类型的“角”玩透之后,学生们领会了“角的本质”。再“玩回来”时,他告诫学生们,科学是严肃的,考试是严肃的,30度就是30度,它不是随便改成100度。在学生们直呼老师“骗人”的笑骂声中,体会到了玩着学的乐趣。 ■充满真爱的课堂短短两节三十分钟的课,每一位听课老师都会感觉俞老师对孩子发自心底的真实的爱。他亲切

地叫学生为小朋友,他一会像孩子的父亲,把够不到黑板的孩子抱起来;一会像孩子的兄弟,把一只胳膊搭到孩子的肩膀,另一只胳膊挥舞着在黑板上板书,给孩子讲题;一会又像妈妈,掩盖不住喜爱地摸摸孩子的头发,拍拍孩子的小脑袋;有时也挺像一个老师,笑呵呵地说出一些严厉的话……俞老师提到过《圣经》中的一句话:“治一个人的病,先抚摸他的心。”种种爱的举动和爱的表露,孩子们都会感受到。俞老师打比喻道:怎样让课堂这个鸡蛋孵化成小鸡呢?我们只能给鸡蛋加加温,让鸡蛋自己变成小鸡。所谓加温,就是温暖老师的心,然后老师就会去温暖学生的心。 ■解决“真问题”的课堂俞老师的课堂上,每位学生都会被提问到不只一次,只要是提问中学生出现的错误点和争议点,俞老师绝对不会“放过”,他会一次次地追问,设计一个个问题链,如“你说说这是怎么回事?你说这怎么变……”俞老师把问题设计得特别具有矛盾的冲突性和层层推进性,不断地把问题球“踢”给学生,让学生不停地思考,激活的思维。在这样不断地“被问”和思考中,“真问题”得到解答。有时,俞老师会高度地信任他的“小朋友们”,让“小朋友教小朋友”,让小孩之间的平等和接近的思维方式,解决思维上的困惑和问题,同时让孩子们体会助人为乐的成就感。 ■“忍让”的课堂“忍让”这个词是俞老师说的,我

巨人的花园王崧舟课堂教学实录

巨人的花园王崧舟课堂实录_巨人的花园王崧舟课 堂教学实录 师:上课。 生(齐):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好。 生(齐):《巨人的花园》。 师: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 师:这是英国作家王尔德的作品,来,读读课题。 生(齐):《巨人的花园》。 师:这个课真有意思,一看就知道是篇童话,从哪知道的呢? 生1:从巨人这个词知道的。 师:说说理由。 生1、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巨人。 师:想象过吗?巨人什么样。 生1:巨人很高大,比一般人高大。 师:有我这么长吗? 生1:也高。 师:看,这就是巨人,和他身边的孩子比一比。 生:非常的大。 师:太超长了,童话中的人物呀,就是这样的奇妙(板书:奇妙)

生:自由读课文(四分五十秒左右)。 师:你们都约好了似的,来,看看第一组词语,这组词语中出现的生字最多,谁来, 生1:训斥、训斥。 师:一遍。 生1:训斥、冷酷。 师:冷,后鼻音再试试。 生1:冷酷,脸颊,拆除。 师:这组词语在课文中描写的是谁呀,你来告诉大家。 生:描写的是巨人。 师:大家认为呢?哦。都和巨人有关,咱们一块来读,训斥,冷酷,齐。 生(齐):训斥,冷酷,脸颊,拆除。 师:第二组。 生2:北风呼啸,鲜花凋谢,绽出绿芽,草翠花开。 师:告诉大家,这组词语在课文中描写的是? 生2:描写的都师巨人的花园。 师:哦,都师描写花园的词,这四个词语呀,都各有一个画面,能不能通过我们的读来表现表现。 生(齐):能。 师:那咱们分组来读,这两组的同学读前两个,我们这两个组的同学读后面两个,边读边感受,来,北风呼啸,读。 生(1、2组):北风呼啸,鲜花凋谢。 生(3、4组):绽出绿芽,草翠花开。

(完整版)景阳冈(特级教师教学实录)

内容:景阳冈课堂实录 主讲:张学伟 年级:五年级 时间:2015年4月 【导入】 第一次见面,我先表演一个节目,好不好? 好 我给大家说一段快板儿,好吧? 好 你是想让我用普通话说还是用山东话说? 山东话! 大家都喜欢听怪的 如果我表演的好的话,请大家热烈鼓掌。(老师开始用方言读快板儿文字) 好玩吧?别只顾好玩,快板儿说的是谁? 武松 说的是什么事? 武松打虎 (师板书“打虎”)同时问:打虎之前干什么? 生“喝酒”师板书“喝酒”问:喝酒之后干什么? 生:上山 师:对了,并板书“上山” 这篇课文先写了武松(喝酒)再写了武松(上山)再写了武松(打虎) 【课文讲解】 我们先来看“武松打虎”。景阳冈下的酒,力量很大,一般的人只能喝几碗?(三碗)武松喝了几碗(18碗),不光喝了18碗酒,他一边喝酒还一边和店家说话。我们来看看他和店家说话的语言。 老师起头(读提示语),学生齐读对话内容。 这篇文章和我们平常学得文章还不太一样。它是一篇古代人写的白话小说。文白间杂。我先来考考你:什么叫“大虫”生齐答“老虎” 什么叫“吃酒”——喝酒 什么叫“筛酒”——倒酒 好好好好,非常好!这一段是他们的对话,对不对?一般在课堂上遇到对话的时候,老师让你们怎么读?(举手点名回答)生1:点两个同学来读。师:对!分角色来读嘛。来,同桌之间,两个人分角色朗读,一个人读武松的话,一个人读店家的。老师有一个要求:武松特别像武松,店家的语气特别像店家。好不好? 众生开始演绎,师巡视。 师选中一名同学上台,并请同学邀请一位搭档上台。老师对着全班同学强调要求:武松特别像武松,店家的语气特别像店家。如果他们表现的特别好,我们就为他们鼓掌,如果他们表现得还不够好,我们就帮助他们提出来,好不好。 (对着演员)分好角色。来,武松先来。听第一句:(生读)师请台下同学评价。

掌声教学实录及点评

掌声教学实录及点评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掌声》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及沈大安老师点评稿 执教:枣庄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殷惠 学生:潍坊中新双语实验学校三年级四班 时间:2010年12月 点评:沈大安 【课时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10个一类字,11个二类字,读准“落下了残疾、身处困境”中的多音字。正确书写生字“愿、持、讲、述”。理解生词的意思,并尝试运用。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描写两次掌声的句子,感受全班同学对小英的爱。用关键词语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 3.能够找出描写两次掌声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骤然间”、“热烈、持久”、“经久不息”等词语的意思,理解两次掌声的含义。

(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要求,除了字词积累和朗读等常规要求外,根据课文特点突出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现了阅读教学的课程意识。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别注意了教学目标的切适性:如全文只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只是描写两次掌声的句子;“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学段目标的要求,但“用关键词语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更加具体明确,降低了难度,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成。这节课的课时目标做到了恰当、全面、明确,可操作,也可检测。)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质疑问难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21课“掌声”。看老师板书课题(老师边写边说)掌字下面的手要写得舒展,手掌尽力伸开才便于鼓掌。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的脑海里立刻产生了什么问题 生:掌声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故事 师:这个问题提得不错,请坐。 生:课题为什么用《掌声》这个名字 师:两位同学的问题,老师记在这里。 师:还有吗请你来。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实录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实录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读上4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要把词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 生:(齐答)明白。 师:自由朗读《长相思》,开始。 生:(自由读课文《长相思》。) 师:(课件出示《长相思》这首词。)好,谁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的一个生字,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读准了。 生:(朗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风一更这个“更”是多音字,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她都念准了。来,我们读一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预备起。 生:(齐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再来一遍,预备起。 生:(齐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师:很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请你,其他同学注意听,特别注意,他在读词句的中间时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 生:(朗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生:他在“身向榆关”的后面停顿了。 师:你有没有注意到,他在读“夜深千帐灯”的时候,哪个地方又停顿了一下? 生:他在“夜深”后面停顿了一下。 师:你们听出来了吗? 生:(齐答)听出来了。 师:对,这样读就叫有板有眼。我们读这两句词,“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预备起。

名师(特级教师)课堂实录集锦档

m e n h n s 名师(特级教师)课堂实录集锦 李镇西系列[/B] 李镇西:《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实录[/B]李镇西课堂实录——《荷塘月色》[/B]李镇西老师讲《祝福》[/B]李镇西:我教《沁园春 长沙》[/B]李镇西:我教《装在套子中的人》[/B]李镇西:再别康桥[/B] 李镇西:《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B]李镇西上作文评讲课(课堂实录)[/B] 李镇西老师作文讲评《温馨的记忆》(完整版)[/B]李镇西作文课堂实录[/B] 李镇西专栏[/B](包括:在烈日和暴雨下 冬天 提醒幸福 我教《孔已己》等) 李镇西上《给女儿的信》[/B] 李镇西《山中访友》课堂实录[/B] 李镇西《提醒幸福》教学实录[/B] 韩军系列[/B] 韩军:我教鲁迅的《药》[/B]韩军:我教李商隐的《隋宫》[/B]韩军教《念奴娇.赤壁怀古》[/B] 韩军:大堰河,我的保姆[/B]《登高》课堂实录[/B](韩军) 韩军:心灵的拜访——《紫藤萝瀑布》教后记[/B]

a i e a A i n 韩军《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B] 致大雁(韩军在新教育实验北京会议上的语文课)[/B] 程少堂系列[/B] 程少堂老师《你是我的同类》教学实录[/B] 程少堂《诗经.子衿》香港教学实录[/B] 程少堂老师《世说新语.咏雪》教学实录[/B] 程少堂主讲《荷花淀》公开课实录[/B] 好课赏析:程少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实录[/B] 程少堂《听陈蕾士的琴筝》香港公开课教学实录[/B] 程翔系列[/B] 程翔《中国石拱桥》教学实录[/B]程翔《散步》课堂实录[/B]程翔《琵琶行》教学设计[/B] 程翔“感动”作文课教学实录[/B]程翔《雷雨》实录[/B] 赵谦翔系列[/B] 赵谦翔课题汇报课实录[/B] 赵谦翔《早发白帝城》教学实录[/B] 程红兵系列[/B] 程红兵:多样化思维创新与作文[/B] 《我的叔叔于勒》课堂实录 程红兵[/B] 程红兵—我的叔叔于勒[/B]程红兵《雨霖铃》的教学实录[/B] 于漪系列[/B]

《掌声》教学实录

《掌声》教学实录 上课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我们每个人都听过掌声,有些掌声是你给别人的,有些掌声是别人给你的。刚才我们为各位老师送去了欢迎的掌声,在生活中,你接受过别人的掌声么?心情是怎么样的? 生:(学生自由回答)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掌声》,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师:这个故事你们喜欢吗? 生:喜欢。 师:那请大家放声读一读。 生齐读,师个别提示:自己读自己的。 (生自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师:刚才大家读书都特别认真,你们知道文章的主人公是谁啊?一起说吧。 生:英子 师:这个小女孩从小就患上了—— 生:小儿麻痹症。 (课件出示) 小儿麻痹症 师:刘老师所在的学校就有这样一个小女孩,她必须要别人的搀扶才能行走。文中的小英子也是因为得了这种病,所以腿脚—— 生:落下了残疾 (课件出示) 落下残疾 生齐:落下残疾 师:你能给大家读一读这个词吗? 生:落下残疾 师:注意“落”字,后面可以读轻声。来大家跟我读一下,落下残疾。 生读。 师:这里的“落”(lao),还能读什么音呢? 生:落(luo) 师:能组个词吗? 生:落下 师:冬天来了,树上的—— 生:落叶落下来了。 师:好,“落叶”又出了一个新词。还读什么音?(稍等)“我和这个小女孩 一起跑步,她的速度特别快,我就被——” 生:(齐)落(la)在了后面。 师:明白吗,luo lao la,一共三个读音,但在这里面读什么?

生:lao 师:再读一遍这个词 生:落下残疾 师:离开拼音了,谁敢领读啊? 看屏幕,一生带读:…… 师:真出色。回到句子里了,谁敢试一试? 生: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师:多好啊,学习就是不断进步的过程。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全班齐读。 (课件出示) 骤然间热烈持久 师:(指前排一名学生)好,从你开始,每人读一个。 生读生词。 师:又回到句子中,再请一个学生读。 (课件出示) “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生读。 师:哪个字的读音还需要注意? 生:“一个人似的。”“英子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师:大家同意吗?在这里它应该读翘舌音。大家一起来读。 齐读:似的。 师:你给大家读一遍这个句子。 生读。 师:非常好!我们一起读一遍。 齐读。 三、走近人物,感受“情感”变化 (一)感受英子的内心变化。 1、感受英子的忧郁、自卑。 师: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以前的英子是什么样的? 生:走路一摇一晃的。 师:对呀,以前的英子什么样的? 生:忧郁的 师:你看看,多会抓词啊! (板书:忧郁) 师:课文哪一自然段重点写出了英子的忧郁? 指生读。 师:从哪些词语当中你们感受到英子内心的忧郁呢? 生:“默默的坐在教室的一角”。 师:那你能具体说说吗?“默默的”,什么意思?默读是怎么读? 生:不出声音地读。 师:那默默的呢?是什么意思? 生:不动声色的 师:一声也没有,小英子总是这样。还有哪些词让你们有感受? 生:她早早地就来到了教室。我从这里感觉到了英子的忧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