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韩愈_以文为诗_的艺术表现

论韩愈_以文为诗_的艺术表现

论韩愈_以文为诗_的艺术表现
论韩愈_以文为诗_的艺术表现

论韩愈“以文为诗”的艺术表现

任正霞

(遵义师范学院文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摘要]韩愈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种地位的确立与他“以文为诗”的创作倾向息息相关。韩愈的“以文为诗”具体表现为:以散文题材入诗;以古文章法、句法、字法入诗;以议论为诗;以赋笔为诗。这是韩愈诗体诗风开拓创新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文体文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韩愈;以文为诗;艺术表现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23(2011)03-0042-03[收稿日期]2011-02-28

韩愈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种地位的确立与他“以文为诗”的创作倾向息息相关。“以文为诗”就是把文的诸多因素运用到诗歌的创作中,韩愈以单、散、错综、参差的古文句法为诗,以精炼了的散文语言为诗,他企图以古文的美来接济、补充诗歌的美,这样一来,使其“既具诗之美复具文之流畅”。[1]韩愈“以文为诗”具体表现为:诗歌题材的开拓创新;以古文章法、句法、字法入诗;议论、叙事、描写与抒情相结合。

一、诗歌题材的开拓创新

司空图《题柳柳州集后》说:“韩吏部歌诗数百首,其驱驾气势,若掀雷抉电,撑抉于天地之间,物状奇怪,不得不鼓舞而徇其呼吸也。”司空图的评价指出韩愈诗歌的纵横之势由气驱使而形成,同时司空图还指出韩愈诗歌对题材的开拓,这是“以文为诗”的具体体现。“撑抉于天地之间,物状奇怪”,韩愈几乎把天地万物都纳入诗歌中,而且不少是奇形怪状的东西。我们知道,传统的古典诗歌是以言志抒情为主,文人诗的大致内容是咏物、怀古等题材。“咏物”就是描摹景物,是《诗经·桃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是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而且要不即不离,工细中须具缥缈之致。然而在韩愈的创作实践中,诗歌不仅仅局限于咏物怀古,就正如他的散文创作一样,诗歌的用途得到空前的、淋漓尽致的发挥。韩愈诗歌的应用遍及他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举凡上下级之间的应酬、朋友之间的交往、家人间琐事的交代、情感的交流等等都可以诉诸诗歌。他将过去不常入诗、不曾入诗的题材写入诗中。比如写落齿、写辩论,写冷意、写火山、写月蚀以及记梦等等。韩愈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捕捉有意味的、常见的、但长期被“诗国”忽视的情景,赋予它们诗化的表现,以高超的描写手段把它们惟妙惟肖地传达出来。

推动韩愈拓展诗歌畛域的原因,首先,是因为韩愈所处的时代有更多的现实内容、更复杂的心理情绪需要倾泻在诗歌中。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诗人亲历种种矛盾,心中时时承受着激烈的刺激和碰撞:正与反、是与非、利与害、廉与耻、进与退、妥协与僵持、勇敢与怯弱、崇高与卑下,外部环境的光怪陆离,内心世界的千相百态。其次,是他独具的无所不包的诗家之心、搜拢宇宙的诗家之胆。他要笔拢宇宙,删削山岳,要以壮大的气概将万物并容入胸。“巨刃磨天扬,垠崖划崩豁,乾坤摆雷硠”是他的自况,“天地入胸臆,吁嗟生风雷。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是他的诗注。

二、以古文章法、句法、字法入诗

初、盛唐时期,我国诗歌形成了以五、七言为基本节奏,在偶数句尾押韵为基本音律的艺术模式和审美标准。朱光潜先生称这种模式所引起的审美快感为“预期”。[2]诗歌的格律、句式、音节、语言固然是诗美的表现,读者在读诗歌的时候,往往读了上句就等待下句,因为它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节奏和音律定势。但一旦这种严格、整齐、匀称愈发圆熟纯粹以后,形式必将僵硬,失去真美,况且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是有奇偶的,因此,一成不变的模式,就会束缚诗人的手脚。当诗与散文联姻,可能会产生不平衡、失重的感觉,其艺术模式和审美标准也将发生深刻的变化。韩愈恰恰就是这一变化的先声,并对后世影响深远。

(一)在章法结构上的“以文为诗”

第27卷第3期Vol.27No.3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ANZHOU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11年6月

Jun.2011

[作者简介]任正霞(1978-),女,贵州遵义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

以古文章法为诗,表现为以古文的谋篇、布局、结构执法来经营诗歌,它主要体现在韩愈的五、七言长篇古诗里。我国的传统古文,到了韩愈手里,文之神理蔚为大观,讲究转折、波澜、布置、奇正等。诗、文之间,尤其是长篇古诗与古文之间,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山石》是韩愈的代表作,此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从章法结构上吸取了游记散文旅游行程的顺序来叙写。叙述从“黄昏到寺”到“夜深静卧”,再到“天明独去”的所见、所闻、所感,俨然是一篇诗体山水游记。在韩愈以前,记游诗一般都比较短小,往往是截取游历过程的一个侧面,或选取一个重点来因景抒情。一句一景,移步换形,用游记散文的笔法,详写游踪,是韩愈的一种创造。这正暗合了刘熙载所说的“伏应、提顿、转接、藏见、倒倾、绾插、浅深、离合诸法。”是韩愈以古文起承转合大气脉来经营诗歌的重要体现。

(二)在句法方面的“以文为诗”

诗歌的整齐、匀称美是由特定的句法决定的,韩愈常常把散文、骈赋的句法引进诗歌,使诗句参差、跌宕跳跃、变化多端。

首先,表现为有意摒除对句、律句,这样使诗歌表现出古文的单、散、瘦、劲,因而具有古拙雄骜的特点。《山石》是韩愈全用“单行”,七古散文化的典范。诗歌首句“山石荦确行径微”,给我们的期待是———下句另一事物也应该怎么怎么样,而诗人却说“黄昏到寺蝙蝠飞”,确实给人一种不对称感,但我们细品确也清楚诗人行径的时间和目的地,显示出古拙的诗歌风格特点。

其次,打乱诗的一般音节。五言诗的音节,习惯是上二下三,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星垂”对“月涌”主谓式,下三“平野阔”对“大江流”主谓式。而韩愈的诗歌则多有上一下四式,如:在/纺织耕耘(《谢自然诗》)、时/天晦大雪(《南山诗》)、有/穷者孟郊(《荐士》)。

“在纺织耕耘”是动词加动词词组;“时天晦大雪”是状语加谓语;“有穷者孟郊”是动宾结构。这很不合我们通常的审美期待,给我们理解诗意带来很大困难,但如果熟悉了这一特点,在阅读诗歌时就会感到欣喜,这不失为一种开拓创新。韩愈诗歌创作还有上三下二式,七言有上三下四式,甚至一三三句式。

再次,以虚词入诗。清代学者刘淇指出:“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虚字其性情也。”[3]诗的重要职能在于抒情言志,情志的传达除了依赖实词的组合外,还有赖于虚词的参与,尤其是要传达那种复杂曲折的情思,往往更离不开虚词。诗歌中一般多用“犹”、“自”、“亦”、“更”、“尚”等副词,形成名词加副词加名词的组合。比如杜甫的“故国犹兵马,他乡亦鼓鼙”。而韩愈的虚词运用却显得灵活得多,一是“而”、“于”、“之”、“焉”、“哉”、“者”、“其”、“乃”、“然”等文言虚词的大量使用;二是虚词的位置不仅仅放于句子之间起起承转合、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放在句未加强语气,表达诗人的情思。如:“惟子能谙耳,诸人得语哉。”(《咏雪赠张籍》)“无人收拾理则那”(《石鼓歌》)。

(三)在字法方面的“以文为诗”

我国古代汉语的发展,在词汇方面,有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由单音词向双音词、多音词发展。这些词汇在散文式的文学体裁中,特别是在话本小说等通俗文学中,常常可以自由出现,而在传统的诗歌里,则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在韩愈的诗歌中,我们却能接触到大量的新鲜词汇。韩愈绝对算得上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代表性诗人。他在诗歌创作中运用大量生字、僻字,在审美上造成奇异、陌生的效果,同义词罗列、反义词对举。《咏雪赠张籍》是一首咏物诗,诗中“穿细时双透,乘危忽半摧”、“隐匿瑕疵尽,包罗委琐该”、“误鸡宵呃喔,惊雀暗裴回”,其中有“隐”与“匿”,“瑕”与“疵”同义词的罗列,有“双”与“半”、“宵”与“暗”等词的对举。韩愈诗歌中叠字的运用非常突出,它能诉诸于感官,具有一种视觉冲击的力量。“片片匀如剪,纷纷碎若挼。”“当窗恒凛凛,出户即皑皑。”“浩浩过三暮,悠悠匝九垓。”(《咏雪赠张籍》)“片片”、“皑皑”是从视觉上对雪静态的描写,“纷纷”、“浩浩”、“悠悠”是对雪作动态的描写,“凛凛”从触觉上写出寒冷的感觉。

三、议论、叙事、描写与抒情相结合

议论、叙事、描写与抒情相结合是散文的表达方式,韩愈在诗歌中借用了散文的表达方式,特别是以议论为诗和以赋笔为诗。

(一)以议论为诗

“以议论为诗”,即在诗歌中直接说理,发表议论。古人论诗曰“言志”“缘情”,发议论、讲道理似乎很难与诗歌的抒情性、音乐性协调。其实,单就诗中说理,即以议论为诗来说,周代《诗经·魏风·伐檀》中就有“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这种阶级感情非常强烈的、一针见血的议论。唐诗中的议论要首推杜甫《赴奉先咏怀》和《北征》等诗歌,如果将诗中议论的部分去掉,那么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便会荡然无存。由此可见,诗歌中发议论并不一定就不协调、会影响诗歌的韵味。韩愈的诗歌,发议论的

34

第3期任正霞:论韩愈“以文为诗”的艺术表现

作品很多,《调张籍》便是一首以诗论诗的名作。在诗中,诗人热烈地歌颂了李杜的艺术成就,并表明了对他们极度的仰慕之情。诗人在这首诗的创作中继承了李杜雄奇壮美的风格和浪漫精神,捍卫了李杜所代表的盛唐的美学思想,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美学理想。此诗通篇议论,但毫不枯燥,原因就在韩愈不是在说教,而是采用了形象化的语言,如用“光焰万丈长”来说明李杜诗文的永垂不朽;用“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来指出对李杜的贬低毁谤是徒劳的;“举颈遥相望,夜梦多见之”、“我愿生两翅,捕捉出八荒”表达了对李杜的追慕。除此之外,还有《荐士》、《送区弘南归》、《孟东野失子》等也是以议论为诗的代表性作品。韩愈在诗歌中深发议论,表现了诗人的胸襟和机智,形成高远的美、明澈的美、历史的宏观美和人生探索之美。

(二)以赋笔为诗,摹事状物

惠洪在《冷斋夜话》中说道:“予尝熟味退之诗,真出自然。其用事深密,高出老杜之上。”说的便是韩愈的以赋笔为诗。韩愈因为有广阔雄壮的胸怀,有宏博富厚的才气,故能以赋笔为诗,铺张扬厉,踵事增华。

1.写物穷形尽相

韩愈将古文善于描绘事件、刻画人物、摹写物状的长处用在诗里。描绘事件的如《汴泗交流赠张仆射》,刻画人物的如《寄卢仝》,摹写物状的如《李花赠张十一署》、《石鼓歌》等都是极尽古文“笔法”能事,倾竭变化,扬古文之长,避诗之短。

2.写法上大力夸张、模拟

比如《陆浑火山一首和皇甫用其韵》一诗,诗人描写火山如滔滔洪水,怀山襄陵,一片汪洋浩瀚,又如烈火之燎原,大风之靡草,一发不可收拾,真个万籁齐鸣,山摇地动,豕突狼奔,人神惶骇之状。

3.大量使用排比、对偶的技巧

这一特点以《南山诗》为代表。《南山诗》从“或连若相从,或蹙若相斗”开始,到“或前横若剥,或后断若姤”,连用51个“或”字领起排句;又从“延延离又属”到“蠢蠢骇不懋”,连用14个叠字,一气铺排而下,虚实相间,词类偶出,使诗篇繁富多彩、跌宕生姿。

[参考文献]

[1]陈寅恪.论韩愈[J].历史研究,1954,(2).

[2]朱光潜.谈美书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3]刘淇.助字辨略[M].北京:中华书局,1983.

[责任编辑:白彩霞

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

](上接第36页)

的时候,狗就躲在篱边窥伺。等它吃过一口饭,踏着方步去喝水、吃泥、吃草的当儿,狗就敏捷地跑过来,努力地吃它的饭。鹅老爷偶然早归,伸颈去咬狗,并且厉声叫骂,狗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看它再吃了一口饭,再走开去喝水、吃草、吃泥的时候,狗又敏捷地跑上来,把它的饭吃完,扬长而去了。等到鹅再来吃饭的时候,饭罐已经空空如也。鹅便昂首大叫,似乎责备人们供养不周。[3]

鹅老爷雷打不动的吃相,顾前不顾后的样子,着实可笑,而那些在远处静候着,伺机随时叼一口就四散奔逃的小狗狗们,活脱脱———不就像所有老爷爷膝下那一群馋嘴小孙儿的写照吗?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十八相送[DB/OL].[2011-04-18].

http://baike.baidu.com/view/641849.htm.

[2]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3]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堂资源分社策划组.语文(四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李建海]

44兰州教育学院学报第27卷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黄庭坚简介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宋诗史上一位开宗立派、影响深远的大家。 ?山谷非常重视诗歌创新,认为“文章最忌随人后”"(《赠谢敞王博喻》),“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以右军书数种赠丘十四》) ?黄庭坚对杜甫尤为推崇。 黄庭坚“诗法” ?黄庭坚主要诗学杜甫,并根据自己的创作经验总结出一套作诗法度,并以此指导后辈。 ?一,主张以丰富的书本知识作为写诗的基础。 ?他认为杜诗韩文“无一字无来处”(《答洪驹父书》),又说“词意高盛,要从学问中来尔”(《论作诗文》)。 ?二、提出“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诗法。 1,借用前人诗文中的词语、典故,加以陶冶点化,化陈为新,使之在自己的诗中起到精妙的修辞作用。 2,师承前人的构思与意境,使之焕然一新,成为自己的构思与意境。 精神内涵:求新求变、自成一家。 3,去陈反俗,好奇尚硬,求奇求硬求新,厌俗厌熟厌常。 ?四,主张用拗律、拗句,改变一般诗句的平仄关系。有意造成一种不平衡不和 谐的效果,犹如书法中生硬曲折的线条,给人奇峭倔强的感觉。 1、句法方面,学杜甫多用拗句,“拗句”乃是在格律诗体中把一句或一联的 平仄加以改变,同时把诗句的语序组织加以改变,使音节和文气不顺畅,有意造成一种不平衡不和谐的效果,给人奇峭倔强的感觉。 2、诗的结构方面,黄庭坚非常注重奇变,有时跳跃,有时反折,很少一路连 绵衔接顺畅成文。 寄黄几复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这首诗体现了黄庭坚诗歌的主要特点:善于用典,时有跳脱,无一字无来处, 但又明白晓畅,有意用拗句,生新瘦硬。 黄庭坚的诗歌题材 ?黄庭坚诗歌是典型的文人诗歌,主要吟咏文人士大夫的生活工作,内容主要有:

诗歌文学常识

一、诗歌:一条线索,两大传统线索:诗经——楚辞——汉赋——乐府——六朝五言诗——唐诗——宋词——元曲传统:以诗经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传统 以楚辞为代表的浪漫主义传统诗经: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公元前11 世纪)到春秋(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 篇,故又称“诗三百”“诗”。按体例编为风雅颂三部分,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人们把风雅颂赋比兴称为诗经“六义”。诗经以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复唱的形式,是我国古代文学现实主义的源头。其中最有价值的是国风。代表作《关雎》《伐檀》《硕鼠》。 楚辞:是继《诗经》之后我国又一部诗歌总集。西汉刘向编辑,共收入屈原及后人仿制的作品25 篇。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爱国诗人,也是第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新诗体,被称为楚辞。这种诗体以六言为主,多用“兮”字,便于抒情。他的代表作是《离骚》,这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政治抒情诗。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先河。后人“风骚并称”,用以代指诗经楚辞,甚至代指文学方面的事情。我们学过的《涉江》,是他的作品《九章》中的一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他的名句。 汉赋:汉代以赋闻世。赋是一种介乎于诗和散文之间的文体,它讲究字句的整齐,韵律的和谐,语言上多用四六句,多用对偶、排比等手法,辞采华丽,富于音乐美;但往往过于追求形式,缺乏实际内容。代表作家、作品: 贾谊:《鵩鸟赋》《吊屈原赋》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纵千金难买相如赋”。扬雄:《长扬赋》《羽猎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拟班固《两都赋》作《二京赋》”高中学过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 乐府:乐府是汉武帝是设置的一个官署的名字,掌管音乐,负责从民间搜集民歌,供宫廷演唱。这些民歌的歌词保留下来,被称为乐府诗。 《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陈·徐陵编纂的《玉台新咏》,《木兰诗》选自宋·郭茂倩主编的《乐府诗集》,这两首诗被人们称为“乐府双璧”。大家熟悉的《敕勒歌》《陌上桑》等也都是乐府名篇。 汉魏六朝诗:这一时代诗歌以曹氏父子为代表。名篇有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蒿里行》等乐府歌词,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白马篇》等。曹操,字孟德,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丕,字子桓,曹操次子,魏文帝,他的作品《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他 的《典论·论文》是我国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曹植,字子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这一时期著名的文人还应知道“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陶渊明,名潜,又名渊明,字元亮,谥号靖节,自称五柳先生,他的作品有诗歌《归园田居》《饮酒》,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等,都是传世名篇。 唐诗: ..初唐,以初唐四杰为代表:王勃,字子安,代表作有五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名文《滕王阁序》;杨炯《从军行》,卢照邻《长安古意》;骆宾王,《咏鹅》《狱中咏蝉》《讨武曌檄》。陈子昂,代表作《登幽州台歌》。盛唐: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清新飘逸,豪迈 奔放,被称为诗仙;据说他初到长安时,著名诗人贺知章见到他,惊呼“真谪仙人也”,因此当时人们也叫他谪仙。他的诗歌想象丰富,瞬息万变,多运用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代表作有五绝《静夜思》《秋浦歌》,七绝《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五律《送友人》,以及古风《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等。 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诗中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他是我国唐代伟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徐志摩是现代诗人、散文家,其诗歌的艺术特色:务必从内容形式,语言艺术技巧,闻一多主张的“三美”来对其诗歌的艺术特色略作分析。1923年徐志摩与闻一多等人成立了新月社。徐志摩不仅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诗坛上很有声望的诗人,也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传奇人物,他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徐志摩的白话诗技巧探索创新还是很有成就的。徐志摩也写过一些淳朴感人、乡情浓郁的抒情诗歌。面对恶毒的红尘世界,诗人也抱以利刃,感情奔放,多用口语,也是徐志摩诗歌的一艺术特色。 【关键词】诗歌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 徐志摩浙江海宁县人,生于徐门长孙独子。自幼过着舒适优俗的公子哥生活。他曾与闻一多等人创办了新月社,也是新月社的代表人物之一。徐志摩是20世纪让人难以忘怀的诗人。他的诗歌收集在以下集子中:《徐志摩的诗》这部诗集的大体内容是:抒发理想和表现爱情、暴露社会黑暗和表达对劳苦人民的同情;探讨生活哲理;以及写景抒情诗。《翡冷翠的一夜》是徐志摩的第二个诗集,这部诗集可看作是记叙当时他和陆小曼之间的感情波折,他的热烈感情和无法摆脱的痛苦。在《翡冷翠的一夜》之后,作者还出过两本诗集,一是由他自己编选的《猛虎集》另一个是他人编写的《云游》这两个诗集中收录的诗歌,多数是徐志摩后期的作品。他这一时期创作的诗歌,大部份与现实脱离,抒写他自己“微妙的灵魂和秘密”有的诗歌无呻吟,充满了悲观厌世的情调。而且,他的思想立场与进步的革命朝流抗衡。本文试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两个方面对其诗歌进行分析。 一.徐志摩诗歌的思想内容 诗歌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 (一)描写贫富悬殊,人类苦难,表现作者对现实的深切关怀的诗篇。这类诗数量虽然不多,但内容比较充实,反映了社会现实的某一面,具有一定程度的社会意义。如《先生!先生!》《谁知道》《灰色的人生》《叫化活该》等一些作品就深刻记录了诗人这时的思想轨迹。他清楚地看到:“可怜我快饿死了,发财的爷!”大门内有欢笑,有红炉、在玉杯:《叫化活该》面对形容惨淡的底层

美国后现代主义诗歌特征

保持骨骼轻盈:美国后现代诗歌概观 马永波 试着译一些英诗已有些年头,起初是由于对语言的兴趣,也是为了给自己的写作提供点儿新鲜的材料和视野,而我之对后现代主义诗歌感兴趣,大抵始于三年之前,那时“后现代”这一术语已渐渐流行、时髦起来,为广大诗人、批评家、社会学家所频繁使用,加之有些国内诗人纷纷自封为中国的“后现代”诗歌创始人,这一切都促使我产生了弄明白真正“原装”后现代主义诗歌的本来面目的想法。 依专家所言,后现代主义思潮起源于北美洲的文学批评,在六十年代,它几乎成了一个单单发生在美国的事件。其后,后现代主义的概念扩大到整个欧美大陆。所以,集中考察一下美国的后现代主义诗歌,则可以较为便捷地得到一个关于后现代思潮的典型景观。 当代的美国诗歌,较五十年代以前,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变得更重现实细节,更有地域色彩,更具体。这些转变与二战后美国对越南的侵略战争加诸人们意识上的影响有关,而现代科技,尤其宇航技术的发展,也给予了人们新的刺激,迫使人们以新的时空观念重新认识、估念人类在宇宙秩序中及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美国当代诗歌在经历了第一次大战前夕,由庞德倡导的“意像派”所代表的童年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以艾略特为代表的鼎盛时期,已经进入它开阔的中年。二十世纪早期生活中所特有的种种剧烈的脱节,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的土崩瓦解,现代人的自我与其种族历史的加速分离和异化,都已记录在艾略特的《荒原》、史蒂文斯的《风琴》等诗集里面。更年青的诗人已不满于艾略特式学院气的沉思和玄想,而是要更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解剖真实,逃避个性的“非个人化”原则已被更深的沉入诗人的自我所代替。哲学也不再作为完整的认识世界的框架,而是分散在具体的现实感受之后,与生活结合得更紧密了。 这种转变的开始,则是始于一位艾略特的同时代者威廉.卡洛斯.威廉斯,一位儿科医生,同时也是一位抱负远大的诗人。和许多去英国取经的诗人,如庞德、艾略特不同,威廉斯一辈子生活在新泽西州的路特福德,也许,作为一个英国人的儿子,他比大多数美国诗人都更强烈地意识到去除英国诗歌的所有特征的必要性。艾略特对传统英诗格律的继承,对荷马以来整个欧洲文学传统的珍视,以及他阴郁的学院气质,都使得威廉斯认为《荒原》是对自由诗运动的背叛,是美国诗歌的一个灾难,一个误会。他决心抓住工业化美国的实质,从形式上、内容上发展一种美国自己的新诗。1946年,威廉斯苦心经营的五卷本巨著《佩特森》第一卷问世,这部富于地域乡土色彩的史诗性作品,将自我与广袤美国融为一体,显

谈古诗词艺术歌曲《关雎》吟诵特征

谈古诗词艺术歌曲《关雎》吟诵特征 “古诗词艺术歌曲”作为特殊音乐题材,在我国专业声乐教育及演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古诗词中所蕴含的音乐美主要是通过其语言本身的音调、节奏抑扬顿挫和押韵来实现的。本文挑选了古诗词艺术歌曲《关雎》作为分析对象。以古诗词的吟诵特征为立足点,结合字词的平仄韵律与声乐演唱技巧,探索古诗词艺术歌曲中吟诵特征对其演唱方式和意境表达的影响。 一、诗词背景 《国风?周南?关雎》又名《诗经?周南?关雎》、《周南?关雎》,创作于周代。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诗经》中“国风”的第一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特殊位置。《论语》多次提及《诗经》,但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可见其特殊地位。 《关雎》是一首歌颂爱情的抒情歌,久传民间;显示了当时年轻人表达爱意的方式。这首诗的表现手法属于“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的“兴”。诗词采用双声叠韵连绵字,如叠韵(窈窕)、双声(参差)、既叠韵又双声(辗转)等形容词的运用和不入韵的“之”――虚字脚,而以虚字脚前一字为韵,韵脚参差变化;配合对后世七律、七绝影响最

大的首句韵式,使得本篇堪称中国古代韵律诗的开山之作。全诗朗朗上口,音韵和谐。诗词形象十分生动活泼,颇有画面感。 二、《关雎》的音乐风格 《关雎》是由我国著名作曲家赵季平先生谱曲所作。赵季平,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陕西省文学艺术联合会主席,西安音乐学院院长。赵季平的音乐创作以弘扬民族风格创作最为突出。他以深厚的民族文化功底和创作才华,被称为“最具有东方色彩和中国民族特色的作曲家”。 赵季平在《关雎》这首艺术歌曲的创作手法上很好地展现了他的音乐理念和风格取向――将中国音乐的民族特色 体现得淋漓尽致。歌曲既古典也现代、既热烈又婉约,是现代歌曲创作技法和古典诗词的完美结合。《关雎》曲调婉转、清丽优美、情意绵绵、似诉似吟;运用的是典型的羽调式风格,以再现的三部曲式与诗词章句相契合。诗词各章之间流畅衔接,情感表达恰到好处,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歌曲《关雎》中诗词吟诵特征的体现 艺术歌曲《关雎》在音乐创作上多离不开诗词本体,离不开诗词吟诵的习惯。全曲的旋律,几乎是一字一音,旋律古朴自然、感情真挚;从第一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开始,旋律与语音声调就结合得十分密切。

高考语文新作文 古诗巧入作文素材

2015新作文素材:古诗巧入作文 (附:高考优秀满分作文最新精美好段好句集锦) 素材一:《送邹明府游灵武》(2012年高考湖北卷诗歌鉴赏试题) 创新思考:2013备考重点:以情景再现的手法,挖掘出诗歌主人公内在的品质。 原材料呈现: 送邹明府游灵武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平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备考片段:如果需要珍惜,就请珍惜那种清廉的品质。一首《送邹明府游灵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县令至清至廉的形象。想象着他冒雪远游朔方时的情景,体会他身着单薄的衣衫抵御透骨寒风时的表情,每一个善良的人都会为之动容。清廉者,总是用行动树立自己的形象,留给后人的,永远是高大的身影。 素材二:《初见嵩山》(2012年高考辽宁卷诗歌鉴赏试题) 创新思考2013备考重点:以借事明理的手法,围绕作品中的情节,感悟积极人生哲理。 原素材呈现: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备考片段:让我们想象《初见嵩山》一诗中营造的情景,体会风尘仆仆、鞍马劳顿的张耒期待着见到扑面而来的青山时的豁然开朗,这时,一种欣喜便会在思维里徜徉。 是啊,那巍峨的青山,不仅可以淡去眼前的俞,更能够笼着雨的内心,怎么不让人期待呢?是期待,给了张耒一种人生的希望,那也是一种能够从逆境中挣扎着站起来的信心。

高考优秀满分作文最新精美好段好句集锦 精美绝伦的语段,往往是集思想、个性、神韵、理性于一体。没有思想的选择,就如没有创新的画家,缺少灵性;没有个性的选择,就如没有生活的诗人,缺少神韵;没有锋芒的选择,就如没有激情的音乐,缺少意念;没有理性的选择,就如没有精神的人生,缺少活力。愿点点滴滴的积累,就如一粒粒的黄沙,今天积一粒,明天积一粒,就会聚沙成塔。 1、你是否羡慕过陶渊明的人生?是啊,他归隐田园,品乡间淡酒,观风中寒菊,活得多么潇洒自在!然而,你是否感受到他内心的无奈?他也有济世的抱负,却无从施展,在那个黑暗的时代容不下这一铮铮的魏晋风骨,于是他在无尽的无奈中选择出世。他的无奈,他的焦灼,他的伤痛,你懂吗? 是啊,你未曾看到,你只顾嗅五柳先生舍前寒菊的芬芳,你只顾陶醉于南山的山水,于是你羡慕他们的生命,同时埋怨自己生命的焦灼与劳累。你何时才懂得正视自己生命的欢乐,嗅一下窗棂边栀子花的芬芳?(《窗棂边的栀子花》) 2、李清照在唱什么?我相信她不是在唱“凄凄惨惨戚戚”的秋天,她在感怀春光,春太美,太绚烂;她在伤怀夏日,夏太烈,太决绝;她在痛苦冬天,冬太冷,太彻骨。所有的所有,带去她先前的安定与快乐。只有秋天,配合她凄冷的心情,告诉她这世上,另有一季,可作她人生的注脚。(《季节》) 3、苏轼的“缺月挂疏桐”,会不让人产生遐思吗? 朱淑真的“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不知又有多少人体会到呢? 李煜的“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那月如钩;何人能不感到秋的冷清呢? 多么凄凉的秋季!多么让人有情感——伤感的秋季啊!秋季,与梧桐,与绵雨,与缺月合照出一张照片,那张照片存在我们的心中方能永存。那张照片是对秋季的真实写照。那梧桐,也许寒鸦也不肯栖;那绵雨,也许大雁也羡慕;那缺月,也许文人墨客在寄托情感。(《季节》) 4、当你穷困潦倒时,他向你伸出了援助之手;当你失意时,他为你开启了导航灯,指引着你;当你失败时,他为你铺垫了一块块基石,让你走向成功的阶梯;当你惆怅时,他为你带来了开心果;当你不幸时,他为你送来了幸福的青鸟;当你……然而,当他累倒下,生病躺下时,你,你又为他送去了什么,带去了什么?是冷漠,还是倍致的关怀?(《滴水之恩,你以何报?》) 5、远离浮躁,回归母语,我们的灵魂将更加充实和美丽,先秦的诗经楚辞,魏晋的乐

徐志摩诗歌艺术特点

徐志摩诗歌艺术特点 徐志摩的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其诗歌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笔重要财富。小编搜集了徐志摩诗歌艺术特点,欢迎阅读。 徐志摩在诗歌方面的创作成就与性格经历是密不可分的。纯净、真实、热情的他具有了天才诗人所具有的一切气质。他从小生活富足,虽然以后家境渐渐衰落,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也就是少时的无忧无虑造就了他的性格,再加上传统的教育和留学的经历都为他在诗国的腾飞插上了翅膀。反过来说,他归国后的生活轨迹很大程度上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他的性格体现在他的行动之中,徐志摩的所做所为就如他的诗歌一样惊世骇俗。而徐志摩对爱情的执着就注定了他的痛苦。而这种痛苦使他在诗歌里得到了充分的宣泄,也成就了他的诗名,也是他诗歌中成就最高的。 一、从形式上看徐志摩诗歌具有内在外在高度统一的美感 他遵从了闻一多的三美的理论,即所谓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但又有自己独特的实践,这主要体现在他对各种诗体的尝试,他认为每一种诗体都有其最适宜的内容来填充。其中最典型的是他对十四行诗体和散文诗体的尝试及突破。徐志摩诗歌的很多方面的开展都是很有创造性的,他敢于突破古典的抒情方式,并糅入西方的各种思潮,还大胆的创造新的体式,敢为新诗开拓新的格律,意境优美、唯美。 二、格律方面,徐志摩的探索阻止了新诗过于散漫、内容流于浅

薄空泛之弊,从而使内容更有节制、思想更有深度 闻一多讲诗歌格律时谈到了三美,在徐志摩的诗歌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和贯彻。茅盾曾批评徐志摩的诗歌《不知道风在哪一个方向吹》中说到:“我们能够指出这首诗歌形式上的美丽,章法很整饬,音调是铿锵的。但是这位诗人告诉了我们什么呢?这就是很少一点了。”但是诗歌其实不是以传达内容的多少、优劣论成败的,作者在这首诗歌里更多的是表达了一种心情,这是一种感情的传达。诗歌所承载的内容应该是多方面的,特别是抒情诗,对感情的传达的丰富程度和真实程度反而是一首诗歌成败的一个重要规范。 先来看徐志摩的外在形式,主要是谈格律方面的创新,徐志摩诗歌的格式简单但却变化无穷,从而衍生出了许多的美感。 徐志摩在诗歌的构造上是独具匠心的,撇开内容单从形式上看,他的诗歌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比较整饬的方块形,这一点上与闻一多是一致的,闻一多的诗歌体式构造绝大多数都是严整的豆腐块,这可能是他们受古典诗词的影响,讲求句式、字数的整齐划一。再一种就是长节的矩形块,隔行退格的形式(或多行退格),一般退一格或者两格。第三种是每行齐头,只是从后面看多有参差,形成一个错落的美感。第四是每句均后错一字,形成倒阶梯状。 三、徐诗的意境无疑是美轮美奂的 从整体上看,徐的每一首诗都是一个鲜活的形象,而这个形象,或传达了一种感情或象征了一种精神或者势力。但无疑都是美妙的意境空明清新而深远,这就使得他的多数作品都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共

艾略特的诗歌观念

艾略特的诗歌观念 时间、荒芜、记忆、欲望和死亡是艾略特诗中常见的意象。宗教信仰的衰微和精神文明的败坏,使他感到不安和忧虑。他所描写 的都市,呈现荒凉颓废的景色,弥漫令人窒息的气氛。都市中的人们都是过着麻木不仁、机械呆滞的生活。普鲁夫洛克(P rufrock )的颟顸无能,反映了现代人的不负责任和消极被动的心理。荒原的居民,不死不活,沉湎于无意义的荒淫败坏而不忘利害得失的生活中;就像我们在他的《序曲》(P reludes一诗中所看到的,早晨走在泥泞街道上的是“时间恢复的化装人群”,晚上的报纸只为人们确定“某 些确定的事”,入夜黑暗的街道“不耐烦地要统治世界”。人们虽然也会兴起“无限温柔无限痛苦的事”的幻想,但是摆在眼前的仍然是一些令人厌倦和憎恶的景象。 艾略特在哈佛时期即已对当时的都市生活感到厌恶,1910年便在哈佛开始写出《序曲》的第1、2两段,1911年7月在巴黎写出 第3段,1911或1912年又回哈佛写出第4段。全诗于1915年在伦敦《阵风》(Blast)上发表。 序曲 冬日黄昏降临,走廊中牛排香四溢。 六点钟。 烟熏的日子所燃剩的尾端。 而今一阵风雨卷起 肮脏的垃圾,

你脚边枯萎的落叶, 和空地上被丢弃的报纸雨打着破损的百叶窗和烟囱, 街道的拐角一匹拖车的马冒着热气顿足。然后万家灯火。 早晨醒来闻到铺木屑而泥泞的街道上飘来微微发霉的啤酒的味道, 随着那些沾满泥巴的脚, 逼向清晨的咖啡摊。 而连同那些为时间恢复的化装人群令人想到上千间家俱齐全的房间中,那些拉起脏兮兮窗帘的

乌黑的手。 你从床上撩起毯子,你仰卧,你等待; 你打瞌睡,注视着黑夜揭开 构成你的灵魂的成千不洁的 影像在 天花板上闪现;而当世界苏醒;光自百叶窗爬起你听到阴沟中的麻雀。 于是你对街道兴起一种想像 而不为它所知,你 坐在床沿上, 从发间取下卷发纸, 一双肮脏的手紧握住枯黄的脚底板。 他的灵魂紧绷在天空 那隐没在一排都市房屋后的天空,

黄庭坚诗歌特点

在唐代诗人,甚至在历代诗人中,黄庭坚最推崇杜甫,他不仅肯定杜甫的忠义之气、忧国爱民之忱,而且在诗歌创作上力追杜甫。他称颂“杜子美一生穷饿,作诗数千篇,与日月争光”,教人学诗以杜甫为指归,“欲学诗,老杜足矣”。黄庭坚之师承杜甫可以说是时人及后世的共识。陈师道《答秦觏书》云:“豫章之学博矣,而得法于杜少陵,其学少陵而不为者也,故其诗近之,而其进则未已也。”后来方回也说:“山谷诗宋三百年第一人,本出于老杜。”“山谷诗本老杜骨法”。他在《瀛奎律髓》卷三中还说:“老杜为唐诗之冠,黄陈诗为宋诗之冠,黄陈学老杜者也。” 自梅尧臣以来,北宋诗人都在诗歌艺术上追求“生新”,也即追求在唐诗之外另辟境界,而黄庭坚在这方面表现出更强烈的自觉性。他说:“文章最忌随人后。”(《赠谢敞王博喻》)又说:“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以右军书数种赠丘十四》)他的整个诗歌创作都贯彻了求新求变的精神,从而创造了生新廉悍的艺术风貌。 二、用典 用典方面。典故在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形式构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诗歌创作和诗学理论中,典故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用典在宋代诗歌中尤为常见。因为受到时代精神的影响,宋诗已不复唐诗的高昂豪迈的气度,而是呈现出精思内敛的特征,由主情向主理转向。因此,宋诗创作更加追求诗歌形式的精琢与完善。多用典故成为宋人遍览群书,学识渊博的展现途径。至黄庭坚在理论上打上“(老杜作诗)无一字无来处”的旗号,用典不仅是杜诗,而且成为黄诗乃至整个宋诗极为鲜明的特点之一。 杜诗用典往往使用熟典并活用典故,但又能使典故与写实密切结合,如突出人名用典的象征意义来表现自己的生活性情和思想。黄庭坚继承了杜诗善用典的经验,而且他的用典以采杜诗为最多,例如《秋思寄子由》中“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化用杜甫诗句“云壑布衣贻背多”、“万牛回首丘山重”,自比为高卧云壑、绝不与时俗同流合污的老松;《云涛石》“诸山落木萧萧夜”则明显取自杜甫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等。 但黄庭坚对用典的要求更高,他用典比杜甫更加丰富多样,特别是对学识的展现。与杜诗常用熟典不同的是,黄庭坚在用典时力避常见的,用俗了的典故,往往不取常人思路,突出某些警醒意旨,取得“以故为新”的效果。而黄庭坚在一句诗中合用了多个典故,更是对杜诗用典的发展和超越。如《登快阁》的“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是同时承袭和融汇了杜甫的“常时任显晦,秋

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风格与演唱特点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79006421.html, 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风格与演唱特点 作者:周婧 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9年第47期 摘要:随着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受到重视,如何传承与创新古典诗词是我们需要考虑的,诗词与音乐的结合能够让诗词插上音乐的翅膀,能够让诗词以润物细无声的特点走进人们的心扉。 关键词:古典诗词审美风格《月满西楼》 引言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艺术歌曲中比较亮丽的一道风景线,主要是基于诗词与音乐艺术相结合的形式,将歌曲与词句结合起来,缘起于西方,逐渐打造成中国独具特色的古典诗词产品,能够进一步优化具有中国特色的古典诗词作品。下面就主要以《月满西楼》为切入点,从背景、歌词、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帮助更多人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来进行美学修养的提升。 [1] 一、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界定 艺术最早是诞生于欧美浪漫主义时期,主要是不同于其他声乐类的音乐体裁,艺术歌曲的歌词大部分是源于诗歌,在其他各个方面也有体现,艺术歌曲成为与歌剧、音乐宗教等并列的艺术体裁。 而中国艺术歌曲主要是西学东渐的产物,我国产生了大批杰出的创作者,大部分是以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为素材的,将西方与中国诗词相结合,具有比较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中国古典艺术歌曲有利于将诗词与歌曲有機结合其起来,充分体现歌曲艺术的魅力,促进后世人更加有效理解相关诗词的含义,促进古典文化艺术的传承与传送,这样就有利于古典艺术的进一步发展。[2] 二、《月满西楼》相关背景 《月满西楼》主要出自于《一剪梅》,这首词与音乐完美融合,节奏律动都十分吸引观者,节奏错落有致,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李清照是词作者,是南宋著名的女词人,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基于《月满西楼》的背景来进行创作有利于提高歌曲的深度和广度。 这首歌主要是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不舍离别的词作,抒发了自己的别样愁情以及思念之情,首先在开始的两句总领全篇,下半句写户外之景,对季节起了比较点染的作用,全

论徐志摩诗歌艺术特色

论徐志摩诗歌艺术特色 徐志摩是近代新月派代表诗人,他的诗歌思想丰富,情感饱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塑造出独特且丰富的意象,音韵优美、和谐,是学术价值、美学价值的有机统一。 标签:徐志摩诗歌;性灵;意境;意象;情感;韵律 一、徐志摩的“詩和远方” 徐志摩是浙江嘉兴海宁砍石人,出生于一个富饶的商人家庭,然而舒适优裕的贵公子生活并没有把他变成一个整日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反而使他有了接收更好教育的条件,在他留学剑桥期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了他的浪漫主义诗风,并于1923年成立了新月社。作为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西方文化影响的诗人,他的诗深刻的体现了对自由的追求和对解放个性的渴望,他的诗大多颂扬自由、纯美的爱情、美好的自然景物和肆意的青春。他把自己对封建礼教的憎恶,对自由恋爱的渴望全部倾注在自己的诗作中,他用精巧的构思,优美的韵律、朦胧的意境和意象、独特的想象,展现出藏在心底的他那向往的远方。 二、诗歌中的“性灵” 徐志摩曾亲眼目瞩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对中国的封建政治感到失望,这也使他在比较中发现了英国人民主主义的优势,他更加坚定地在自己的诗歌中高扬爱与自由的旗帜,主张抒发自己的个性,在诗歌中把“性灵”发挥到极致。 何谓性灵?关于“性灵”众多先贤,文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袁宏道认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李商隐曾说“人禀五行之秀,备七情之动,必有咏叹,以通性灵”,而现在我们所说的“性灵”是文学艺术中的一种美学价值,它与徐志摩的情感有相通之处,例如徐志摩对当时北洋军阀黑暗统治、封建制度的痛恨就与李贽宣扬“童心说”,主张文学要写“童心”即真情,不应写“伪情”有相似的地方。 在《云游》中,徐志摩用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情感写下“那天你翩的在空际云游、自在、轻盈,你本不想停留,在天的那方或地的那角,你的愉快是无阻拦的逍遥”他用自己的想象和空灵的意境向大家表达自己对“爱、自由和美”的信仰,他渴望“惊醒并将你的倩影抱紧”,他在“无能的盼望,盼望你飞回”。 徐志摩的感情尤其是爱情,也给他的诗歌增添了“性灵”之美,他在《我有一个恋爱中写道“我有一个恋爱,他爱天上的明星,我爱他们的晶莹,人间没有这异样的神明”他将自己的恋爱对象比作“天上的明星”,这“明星”曾使他“尝味、容忍、心伤甚至泪零”,但他依然不顾艰难险阻,坚定地“坦露我的坦白的胸襟,献爱与一天的明星,任凭人生是幻是真”。这与他对纯爱的追求相契合,在这具有自然与情感双重属性的“明星”中,他寄托了自己对冲突封建礼教、包办婚姻的极

艾略特各时期作品特点

二.从艾略特的各时期主要著作特点来具体发掘“非个人化”理论的内涵艾略特的文学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较大的变化。第一时期包括1915年至1922年的创作,主要作品有《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和《诗集》。艾略特这一时期的创作通常被称为“通往《荒原》的历程”。第二个时期包括1922年至1925年的创作,主要作品有《荒原》和《空心人》。《荒原》是艾略特的代表作。《空心人》通常被认为是艾略特描写精神空虚的“现代人”的代表作。第三时期包括从《灰星期三》开始,一直到他晚年的戏剧创作。 第一个时期的作品情调低沉,常用联想、隐喻和暗示来表现现代人的苦闷。在《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艾略特描写了一个中年男子在求爱途中矛盾变化的心理,这个男子过于敏感、过分内省、过度压抑自我,反映了现代人的空虚和怯懦。在《诗集》中,艾略特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对西方现代社会风起不振的一种厌恶,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知识分子的悲观和失望。 第二个时期的作品集中表现了西方人面对现代文明濒临崩溃、希望颇为渺茫的困境,以及精神极为空虚的生存状态。如在《空心人》中,艾略特描绘了西方人精神空虚的生存状态: “我们是空心人 我们是稻草人 互相依靠 头脑里塞满了稻草。唉! 当我们在一起耳语时 我们干涩的声音 毫无起伏毫无意义 像风吹在干草上 或像老鼠走在我们干燥的 地窖中的碎玻璃上。” 诗人以“空心人”、“稻草人”来比喻现代人内心世界的危机。全诗弥漫着浓郁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气氛。 第三个时期艾略特继续进行诗歌艺术的探索,同时思想开始出现变化。一般认为《灰星期三》标志着艾略特最终转向了天主教。艾略特在加入了英国国教之后曾在《兰斯劳脱安特罗斯》的序言中声明自己在“政治上是保皇党,宗教上是英国国教教徒,文学上是古典主义者”,表明诗人已从早期那种精神无所依托的荒原状态转向了宗教的怀抱。长篇组诗《四个四重奏》作为艾略特后期创作的重要作品,描写了一个皈依宗教的人在寻找真理的过程中的精神历程。

黄自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方法探析

黄自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方法探析 本文笔者选择《花非花》作为例子,首先是音乐黄自先生的艺术歌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很值得声乐专业的学生对其作品进行推敲研究。其次是音乐笔者本人本科专业为音乐表演,而《花非花》这首作品,笔者已经学习了不下5年了。在进入本科学习之前,笔者本人一度认为《花非花》是一首初级作品,不需要花大量时间去学习,因为其结构简单,词曲较为简单,便遭到了笔者的轻视。现如今,笔者为大三学生,而《花非花》这首作品笔者则学习了三年,至今都有所欠缺。可见,艺术作品,面对这些古诗词艺术作品,不单单只是会唱,还需要演唱者们在演唱前做大量的案头工作,才能在表演中更好地体现艺术歌曲词与曲合二为一的美好意蕴。 一、艺术歌曲语言的规范化 《花非花》的词作者为白居易,此诗运用三字句和七子句轮换的形式,借用民间歌谣三三七句式,兼有节奏的错综之美,极似之后的小令。古诗词艺术歌曲,其语言的表达也是体现音乐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演唱者吐字行腔要规范,情感输出要到位,让诗与歌声律紧密结合。 首先我们要掌握好读词的节奏。语言也具有节奏美,特别是古典诗词,如果缺乏节奏,便会使作品变得散漫乏味。 其次,也要注意古典诗词字音声调的区别,需要借助平仄有规律的抑扬顿挫,是的音调和谐优美。 再次是声情并茂,在朗诵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读懂诗意。“花非花,雾非雾”似花非花,似雾不是雾,给人捉摸不透的感觉。“夜半来,天明去”在夜里就会出现,天亮就会不见,这里些许指的是梦。“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笔者认为这里指引向美梦一样美好的事物,但十分短暂,朝霞虽美却稍纵即逝。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

评黄庭坚书法的艺术特点

. 学号_ 12411424__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评黄庭坚书法的艺术特点 院(系)名称:美术系 专业名称:书法4班 学生姓名:杨雨欣 指导教师:彭建成 二○一五年九月

摘要:黄庭坚作为一位文学家在文学史上是非常成功的,同时,他在中国书法史上也有重要地位。他曾自诩:“惟张长史、永州狂僧怀素及余三人悟”书法之道。尤其其草书,从唐代狂草抒狂放于顿挫、发性情于笔墨变为用浓墨书写,理性布局,他的书法被后世如唐高宗、文征明等同样为书坛泰斗的人物所借鉴。 要研究黄庭坚的书法特征,其书法理论是不可回避的。单从书法技法方面来看,他在书论中主要提倡“清气”、“笔圆”、“生动”、“瘦劲有力”。 关键词:黄庭坚;江西诗派;书法技巧;书坛泰斗

绪论 宋代书法艺术,承唐继晋,上续五代,开创了一代新风。宋四家为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人,尚意之风为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宋书不是简单否定唐人,也不是简单回归晋人,禅宗“心即是佛”、“心即是法”,影响了宋人的书法观念,而诗人、词人的加入,又给书法注入了抒情意味。不断打破了前人法度,专门注重意趣,强调主观表现,从而开辟了新的道路。黄庭坚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元年(1065年)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郎。他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同游与苏轼门下,称为“苏门四学士”,开创江西诗派。宋代书界巨擘,《宋史》称其“善行、草书,楷法奕自成一家”,列宋四家之二,著作有《山谷题跋》。 1、黄庭坚生平 黄庭坚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江西修水县 人。生于1045年六月十二日(7月28日),北宋诗人,书 法家,词人,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进士。历官叶县尉、 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 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 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 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宋英宗治平四 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 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1105年九月三十日(11月8日) 死于宜州贬所。[1] 2.黄庭坚书法的艺术特点 2.1黄庭坚书法造诣 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 之习,开一代风气。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 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诗与苏轼并称“苏黄”,有《豫 章黄先生文集》。词与秦观齐名,有《山谷琴趣外篇》、龙 榆生《豫章黄先生词》。词风流宕豪迈,较接近苏轼,为 “江西诗派”之祖。[2]晁补之云:“鲁直间作小词固高妙, 然不是当行家语,自是著腔子唱好诗。”(见《诗人玉屑》)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 色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徐志摩是现代诗人、散文家,其诗歌的艺术特色:务必从内容形式,语言艺术技巧,闻一多主张的“三美”来对其诗歌的艺术特色略作分析。1923年徐志摩与闻一多等人成立了新月社。徐志摩不仅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诗坛上很有声望的诗人,也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传奇人物,他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徐志摩的白话诗技巧探索创新还是很有成就的。徐志摩也写过一些淳朴感人、乡情浓郁的抒情诗歌。面对恶毒的红尘世界,诗人也抱以利刃,感情奔放,多用口语,也是徐志摩诗歌的一艺术特色。 【关键词】诗歌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 徐志摩浙江海宁县人,生于徐门长孙独子。自幼过着舒适优俗的公子哥生活。他曾与闻一多等人创办了新月社,也是新月社的代表人物之一。徐志摩是20世纪让人难以忘怀的诗人。他的诗歌收集在以下集子中:《徐志摩的诗》这部诗集的大体内容是:抒发理想和表现爱情、暴露社会黑暗和表达对劳苦人民的同情;探讨生活哲理;以及写景抒情诗。《翡冷翠的一夜》是徐志摩的第二个诗集,这部诗集可看作是记叙当时他和陆小曼之间的感情波折,他的热烈感情和无法摆脱的痛苦。在《翡冷翠的一夜》之后,作者还出过两本诗集,一是由他自己编选的《猛虎集》另一个是他人编写的《云游》这两个诗集中收录的诗歌,多数是徐志摩后期的作品。他这一时期创作的诗歌,大部份与现实脱离,抒写他自己“微妙的灵魂和秘密”有的诗歌无呻吟,充满了悲观厌世的情调。而且,他的思想立场与进步的革命朝流抗衡。本文试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两个方面对其诗歌进行分析。 一.徐志摩诗歌的思想内容 诗歌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 (一)描写贫富悬殊,人类苦难,表现作者对现实的深切关怀的诗篇。这类诗数量虽然不多,但内容比较充实,反映了社会现实的某一面,具有一定程度的社会意义。如《先生!先生!》《谁知道》《灰色的人生》《叫化活该》等一些作品就深刻记录了诗人这时的思想轨迹。他清楚地看到:“可怜我快饿死了,发财的爷!”大门内有欢笑,有红炉、在玉杯:《叫化活该》面对形容惨淡的底层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美学特征初探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美学特征初探 自古以来,诗与歌就是紧密联系的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在世界范围内,各民族诗作的起源都可以追溯到远古巫术,而巫术的表现特点就是“歌”与“舞”的结合。 在我国,诗歌最早源自民间歌谣,后来渐渐成为一种主流的、有一整套创作范式的文学体裁。有明确文献记载的诗、歌、乐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出现在汉朝,汉朝时乐府的成立,是我国古诗词与音乐艺术“联袂”的里程碑。汉乐府中收录的许多广为传唱的民歌,亦是诗作中不朽的传世精品。汉朝以后,吟诗作对、填词作赋成为一种经久不绝的文坛风气,而秦淮河畔的青楼名妓们借助文人骚客的生花妙笔,用自己的艺术修养将诗词、音乐、歌舞推向新的境界。 艺术歌曲发轫于西洋乐坛,源头可追溯到十五、十六世纪欧洲的交响乐和歌剧,经十九世纪的舒伯特、舒曼、勃拉姆等音乐家的创作而广为人知。艺术歌曲简单来说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注重词与曲的结合,对歌词的艺术质量要求很高,所以西方的艺术歌曲多以著名文学家的经典诗作为歌词;第二,在演唱中音乐伴奏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第三,在表达主题上重抒情,侧重表现人的心理世界。 从二十世纪初开始,西方文化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中国。五四运动前后,艺术歌曲开始传入我国,当时一大批社会知名学者、文人、音乐家都陶醉于艺术歌曲的感染力,不遗余力地介绍、传播、推广,甚至直接参与创作,诞生了一大批大受欢迎的经典作品,如《教我如何不想她》《玫瑰三愿》《梅娘曲》等等。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艺术歌曲在中国乐坛更是大放异彩,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艺术歌曲创作大家,如郑秋枫、施光南、尚德义、谷建芬、士心等,在优秀的音乐人的引领下,这个时期的佳作《我爱你,中国》《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牧笛》《母亲河》等脍炙人口,传唱不衰。 随着艺术歌曲在我国的发展,其创作素材的广度和深度也在逐渐

题画抒怀诗——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

题(咏)画抒怀诗——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 题画诗,是指画家本人或鉴赏者根据绘画的内容所感而作之诗,即赏画者对绘画题材、内容、思想的评定,是对作品格调的艺术总结。狭义的题画诗就是把诗题在画面上,是绘画章法的一部分;广义的题画诗,是品评画作之诗(咏画诗)和题于画面之诗的统称。 [规律总结] [链接高考] 1.(2019·北京高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题。(共12分)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①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②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③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④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⑤。 [注]①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②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③从教:任凭。④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⑤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 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解析:选C“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分析错误。第一首诗提及桃李是为了衬托出梅花的风韵之美,不是“对比”;且第二首诗并未提及桃花、李花。 (2)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解析:选A B项,选项对应的是第一首诗的后两句。意思是纵使将纯白的梅花画成黑色,也无损梅的风姿,它的格调依然远在桃李之上。这是夸赞梅花的气质和风韵,而不是讽刺现实生活中的某类人。C 项,选项对应的是第二首诗的前两句。前一句把美人之面与高洁的梅花融合在一起,衬出梅花的意态。后一句说原来这巧夺天工之画,出自画师生花之笔。这是突出画师画技的高超,而不是“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D项,选项对应的是第二首诗的后两句。这两句说画师追求的是梅花的意态之美,而不求颜色一致。正如善于相马的九方皋,在其内而忘其外,取其意而遗其形。总体而言,第二首诗是通过赞美画师的高超

浅谈古诗词艺术歌曲特点及其演唱

浅谈古诗词艺术歌曲特点及其演唱 发表时间:2018-07-23T17:54:54.210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7月下作者:奉波[导读] 在声乐的发展过程中,“艺术歌曲”因为其自身所带有的文学性自诞生起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声乐作品体裁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国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历史久远,是我国音乐艺术的重要瑰宝。(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四川成都 610100) 摘要:在声乐的发展过程中,“艺术歌曲”因为其自身所带有的文学性自诞生起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声乐作品体裁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国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历史久远,是我国音乐艺术的重要瑰宝。随着声乐艺术的发展,“古诗词艺术歌曲”得到空前的重视,文章立足于对其音乐特点进行简要的分析以尽可能利于表演和演唱,推动更多的人了解古诗词艺术歌曲。关键词:声乐;艺术歌曲;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发展 我国声乐发展历史久远,在先秦时期就有韩娥歌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和秦青歌声“声振林木”的说法。“古诗词艺术歌曲”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其中,《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广泛收集当时列国民间歌曲在《风》中进行演唱,文人阶层的诗歌作品收集在《雅》《颂》中。通过诵读《诗经》中的诗歌歌词和演唱现在的“古诗新作”我们能体会并神往其中的美也能使我们联想到当时的箪食瓢饮的歌咏场景。至宋朝时期以姜夔为代表的词人所作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已经具备艺术歌曲的形式了。另外,“琴歌”文化也体现了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在古代会弹古琴被看作是当时文雅“名士”的一种身份可与古代“佩剑”“佩玉”传统相媲美。早期的古琴演奏演唱以自弹自唱为主,如孔子、战国时期的百里奚、西汉的司马相如都是当时的代表,从明朝才开始出现古琴独奏与奏唱相分离的局面。 一、古诗词艺术歌曲美学特点 对于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我们首先应对古诗词艺术所具有的独特美学特点进行认识与分析。 1、音韵美 我国文字有声调的区别,这可以从现在各有风格的地方方言中了解到音调不同带来的不同美感,即使是现在国家通行的普通话也有四声的区别,高低不同的音调的区别本身就使我国的古诗词艺术具有可歌唱性。我国古诗词还讲究“押韵”,诗词押韵使作品具有了一种节奏感与声调协和的美感。另外,“对仗”也是古诗词律诗的要求,“对仗工整”尤其在中古时代的唐诗中体现最明显,通过“对仗”使得当时的诗歌有了现在音乐的“节拍”的感觉从而具有很强的音乐性。 2、意境美 “意境”一词正式形成唐宋时期,但是在先秦时期就有了与“意境”相关的探索,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充分讨论了艺术创作中的主观情感与情境统一的问题,如“以形写神”“气韵生动”。我国古诗词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深受“儒、释、道”文化的影响强调“意境”,在诗词艺术中通过虚实相生的“意境”呈现出诗人的“心境”,如李白诗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诗人并没有直抒胸臆表达对友人的不舍而是通过“黄鹤楼、孤帆、长江”等意象表达对友人的送别之情。 3、文辞美 作为现代汉语的源头文言文在中国文字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文言文的起源是由于上古时期的文字书写物料的缺乏,为节省物料得以使得文字非常考究,其优美而简练的语言在后来的发展中得以保留并成为官方用语和“文人”饱读诗书的体现。它作为一种古代历史上的书面官方语言沿用了几千年,学者们根据其特点将文言文分为上古、中古、近代三个时期,涵盖了先秦诸子、两汉词赋、唐宋诗词、元明清戏曲.......,悠久的历史及历代大家的发展创新使其文辞非常优美也使得古诗词艺术歌曲更为深邃、练达。 4、情怀美 我国古人所代表的优秀中国传统文化中“情怀”是重要的一点,“家国”情怀、“忠孝”情怀......都是其重要的体现,这些文人情怀无不体现在历代优美的诗歌中,如姜夔的《扬州慢》无不体现词人本身对于家国受到毁灭的叹息之情以及对于国家不思进取的嗟叹和谴责,又如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中一句“靖康耻,犹未雪”表现出这位伟大的爱国将领的“爱国情”和誓驱胡虏“报国情”。 二、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特点 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和外国艺术歌曲虽同为“艺术歌曲”类别但在演唱方面不能完全照搬西方“艺术歌曲”的演唱方式而更应注意文化不同所体现出的不同演唱风格。 1、道“情”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对于音乐中“情”的重视,如《乐记》中记载“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对于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每一个诗作都是诗词人“情感”的重要体现,只有唱出诗人诗作中所表现出的“情”才是对歌曲最好的表现。道出“情”是发“声”的前提,只有表现出了情才能真正做到“声情并茂”。 2、“声” 演唱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除了运用科学的演唱技巧以外还应特别注重的是要学习运用传统发声演唱方法,如“润腔”“依字行腔”,这些重要的声乐技巧体现了我国民族声乐的特色。另外,要重视体会古人吟唱的感觉,演唱者也可以在演唱中学习借鉴古琴等民族乐器表演者们弹奏的感觉。 2、“背景” 每首诗作背后有着不同的背景也是演唱者应该注意的地方,如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如果不了解其诗作背后的历史“背景”是不知道其为何“怒”,为“靖康耻”而怒体现的不是小“情”而是“家国未还”的怒,只有了解其歌曲“背景”才能更好的抒发诗人当时的“情感”。 4、“诵” 朗诵诗歌歌词是学习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重要步骤,通过诵读能更快更清晰的体会其中的韵味以便更好的演唱出作品的风格,正如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另外,“诵”也是表现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重要手段,古诗词艺术歌曲其本身的特点应该是诵的感觉去带着唱。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