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会工作硕士《331社会工作原理》考研题库-章节题库(社 会)

社会工作硕士《331社会工作原理》考研题库-章节题库(社 会)

社会工作硕士《331社会工作原理》考研题库-章节题库(社 会)
社会工作硕士《331社会工作原理》考研题库-章节题库(社 会)

第二章社会

一、名词解释

1.社会运行[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研]

答:社会运行是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社会运行大体上包括纵向与横向两个方面:

(1)纵向运行,是指社会的变迁与发展;

(2)横向运行,是指社会发展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社会诸系统的交互作用。

2.文化[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研;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研;社科院2011年研] 答:文化是指人类代代相传的全部社会生活的结晶,社会的存在不可以须臾失去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是人类智慧的集中体现。其他动物都不具有人类的文化思想、文化知识和文化技能,当然更不具有人类创造文化的能力。总之,社会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是按照一定的文化逻辑来进行的。广义的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成果。狭义的文化指精神文化,甚至是专指文学艺术、音乐、体育等。社会学认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包括社会化、社会互动、社会群体、社会制度、社会变迁等,都可以归结为是各种文化现象。

3.文化震惊[武汉科技大学2014年研;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研]

答:文化震惊是指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文化震惊显示的是,有着巨大差异的不同文化在相互接触时发生的冲突和碰撞现象,它不仅发生在民族之间,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地区之间也会发生。

4.文化堕距

答:“文化堕距”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是不一致的,有的部分变化快,有的部分变化慢,结果就会造成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由此造成社会问题。一般说来,总是“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迁,物质文化的变迁速度快于非物质文化,两者不同步,于是就产生差距。就非物质文化的变迁看,它的各构成部分的变化速度也不一致,一般说来总是制度首先变迁,或变迁速度较快,其次是风俗、民德变迁,最后才是价值观念变迁。

5.主文化和亚文化[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研]

相关试题:

(1)什么是亚文化?它可以分为哪些不同类型?[简答题,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研] (2)主文化[武汉科技大学2013年研]

(3)业文化[武汉科技答大学2013年研]

答:主文化是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亚文化是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亚文化可分为不同的类别:①民族亚文化,它是为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所特有的文化;②职业亚文化,

指为各种职业群体特有的文化;③越轨亚文化,指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

(1)从发展的角度看,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两者都在发生变化,也可能互相转化。主文化可以转变为不占主导地位的亚文化,亚文化也可以转变为占主导地位的主文化。例如,现代科学技术在20世纪初从西方传入中国时,它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亚文化,然而目前在中国社会已上升为主文化。

(2)对于主文化与亚文化的性质或是非曲直,我们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新兴的、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文化,在开始时常常并不是主文化,而仅是一种亚文化,但由于它有发展前途,往往最终上升为主文化。因此,仅凭主文化、亚文化的地位并不能判断其性质,只能根据它们在社会上所起的作用来对其作出判断。

二、简答题

1.简析“社会”和“社会系统”的概念。

答:(1)社会与社会系统的联系与区别主要表现为:

①联系

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也称作“社会系统”。

②区别

社会是最为本源的概念,它等同于“人类社会”,更侧重于人群的聚集、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系统更侧重于社会是一个体系,强调社会的“有机体”特点,强调它是一个有机整体。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

①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而是人们的联系或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是一种关系。

②在全部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为根本的关系。人们之间的最基本的、决定其他一切的关系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础和本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关系。

③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这个有机整体的不同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④社会系统运行的基本规律表现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是社会系统运行的本质,正是在这种运行中,产生了社会系统和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不同时代。

2.社区与社会有哪些联系和区别。[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1)社区与社会的联系主要有:

①从社区定义的外延看,社区是社会的具体化,是一个特定的地域聚落;

②从社区的定义来看,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联系的大集体,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是宏观社会的缩影。

(2)从社区概念的内涵看,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

①社会中的各种关系尽管纷繁复杂,但并不都强调“共同”,而社区则十分强调共同的亚文化和共同的社区意识等等。

②社会不注重地域的概念。社会空间,通常是指人们活动的内容范围以及活动在其中的社会组织;社区空间则不同,它是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两者的结合,既为社区中人群的活动提供了组织空间网,也为此提供了地理的活动区域。

③社区中的各种关系比社会的关系更紧密。与社会相比,同一社区内的人们交往频率更

高些,在此意义上,“共生”程度的差异可以说是社区联系较社会更紧密的重要原因之一。

④社区的功能与社会相比具有更为明确和专门化的特征。从社会结构上看,社区总是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的中观体系,社会中的人总是生活在一种甚至几种相互交织的社区内。人类在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创造了他们的社区生活。

3.文化的特征有哪些?

相关试题:文化的特点是什么?[武汉科技大学2013年研]

答:文化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具有超生理性

文化的超生理性或超生物性,指文化不是依赖生理的、生物的特性而获得的。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的或创造的,而不是通过生物遗传获得的,遗传学上也从未发现过文化的遗传因素。

人类学习文化主要依靠符号性学习和意义性学习。

①符号性学习是将事物、知识、技能用符号来替代,通过知识的符号化,人们可以将其储存和积累起来,然后通过教育和传授实现代代相传。

②意义性学习指人们是在把握和了解各种事物及行为的意义基础上而习得文化的。在文化学习中,我们不仅要了解某些事物本身,而且要理解它们之于生活的意义。意义性学习使人类的文化学习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多样性。

(2)文化具有超个人性

超个人性也被称为文化的共享性。个体、个人虽具有接受文化或创造文化的能力,但是,只有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才需要文化,才能接受文化,才能影响文化。文化为所有社会成员所共享。“个人社会化”的过程即为在一定文化环境中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3)文化的象征性

象征性是指文化现象总是具有广泛的意义,文化的意义要远远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那个窄小的范围。文化的象征性为价值观的确立和秩序的建构奠定了基础。

(4)文化具有全括性

文化不是单一的现象,而是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种社会行动或社会现象,都包含了文化的因素。同时,文化既抽象又具体。抽象即它体现在所有的社会行动或现象之中;具体即可以将狭义文化看做各种具体行动或现象。

(5)文化具有整体性

文化是一个有机系统和整体,由不同的要素构成,各构成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则或规律形成一个综合的整体。每一种文化在生态环境、生计策略、观念、语言、艺术、习俗和制度等要素之间以及要素的内部结构中,都含有一种规则或法则,人类学家通常把这种规则称为文化法则或文化文法。

(6)文化的传递性与变迁性

①传递性,是指文化一经产生就要被他人模仿、效法、利用。

a.纵向传递。指人类将文化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这种传递在社会学上又称为“社会化”;

b.横向传递。指文化在不同地域、民族之间的传播。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社会的发展。

②变迁性,是指在文化传递的过程中会发生文化的变迁。文化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时刻处于变化之中。

a.引发文化变迁的因素:

第一,自然条件的变化;

社会工作者基础知识要点

社会工作者基础知识要点 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多数是困难群体、贫弱群体和边缘群体,他们可能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表达方式。那么,下面是为大家的社会工作者基础知识要点,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1)理论方面的知识科学的助人要把问题放到现实的社会背景 下来认识和分析,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具备较丰富的关于人类社会、社会现象方面的科学知识,这里包括社会学、心理学等知识。 (2)政策方面的知识政策是政府制定的、涉及社会财富和公共利益分配的制度性安排。政府的政策也称公共政策,它是面对公众的。社会政策或社会福利政策是针对困难群体,对其给予优惠以促进社会公正的制度安排,社会政策是社会工作得以开展的重要基础。社会政策主要涉及就业、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医疗保障、教育权利、老人与残疾人服务等领域,涉及儿童、老人、妇女、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这些都是社会工作的基本领域。 (3)技术方面的知识社会工作者要有效地达到助人目的,就必须掌握多种技术方面的知识。重要的包括调查研究方面的知识、现代资讯工具方面的知识等。

(4)文化知识社会工作者要解决的问题是多样化的,对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掌握多种文化知识。社会工作者必须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包括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婚丧嫁娶、生育死亡等相关知识。 社会工作者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要具备一定的知识,主要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学科知识主要包括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知识。 哲学是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联系及其本质的学问。运用 哲学知识能从普遍联系、现象与本质、主流与支流等方面分析社会工作中的问题,对于正确地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学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群体)的关系,即人 们怎样组成社会,社会又如何运行以满足其成员的需要。社会学中的人的社会化理论、社会互动理论、 ___理论、社会分层理论、社会制度理论以及与 ___相关的理论,对社会工作者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都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心理学知识是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的重要。当服务对象的问题 主要是个人的,并与其成长经历密切相关时,社会工作者就可以用社

《社会工作原理》考试大纲

《社会工作原理》考试大纲 1.考试内容:社会工作原理部分包括社会学基础知识及社会工作基础知识。要求考生了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基本功能,掌握社会学基本概念、理论体系,掌握社会学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视角与方法。了解社会工作的产生背景及其基本假设;了解社会工作的社会功能,把握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思路;理解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基本特点及其本质;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知识,包括价值理念、理论基础、过程模式等。 2.参考书:(1)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考题类型及比例:(1)名词解释(25%) (2)简要分析题(40%) (3)论述题(35%) 4.考试时间:3小时 5.卷面总分:150分 6.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社会学基础知识 一、什么是社会学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3.社会学的功能 二、社会 1.社会及其类型 2.社会的构成 3.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三、人的社会化 1.人的社会化的含义及意义 2.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 3.社会化的过程和内容 4.社会角色 四、社会互动 1.社会互动的含义及意义 2.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 3.社会互动的理论 五、社会群体 1.社会群体 2.初级社会群体 3.社会群体的变迁 六、社会组织 1.社会组织的特征与构成 2.社会组织的结构 3.社会组织管理 七、社会制度 1.社会制度的概念与类型

2.社会制度的功能 3.社会制度的变迁 八、越轨与社会控制 1.越轨行为 2.社会控制的概念与类型 3.社会控制体系 第二部分:社会工作基础知识 一、社会工作概述 1.社会工作的涵义与性质 2.社会工作的对象与领域 3.社会工作的功能 二、社会工作的价值基础与理论 1.社会工作的价值与价值体系 2.社会工作的专业伦理 3.社会工作理论的涵义及类型 三、人的行为与社会环境 1.人的行为、社会环境及其关系 2.儿童行为与社会环境 3.青少年行为与社会环境 4.成人行为与社会环境 5.老年行为与社会环境 四、社会工作的过程模式 1.社会工作过程的基本要素 2.社会工作的一般过程 3.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五、社会工作的发展 1.社会变迁中的社会工作 2.社会工作本土化 3.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社会工作专业基础知识试题(含答案)pm

社会工作基础知识试题(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工作者小王发现矫正对象小芳情绪不稳定,常常前言不搭后语,幻想有人要害她,躲在家里不敢出门。小芳的丈夫因在外地工作,不常回家。小王察觉到小芳的精神状况有异常后,首先要做的工作是( )。201 A.运用理性情绪疗法开展治疗,改善小芳的情绪问题 B.转介给社区精神科医生,由医生做出评估 C.送小芳到丈夫工作地,由其丈夫照顾 D.向小芳所在社区的司法所工作人员报告小芳目前情况 【答案】A 解析:理性情绪治疗模式指出,服务对象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的反应受到服务对象的信念系统的影响。如果服务对象用一些非理性的信念看待引发事件,这种非理性信念就会促使服务对象情绪和行为上出现困扰。因此,社会工作者发现小芳不理性的认为有人要害她时,应该对她情绪进行治疗,改变她的思考方式 2.某村为农户实施了沼气改建项目。项目完成后,妇女们用上了清洁能源做饭,再也不用像过去那样受烟熏火燎的困扰了。这样的沼气项目( )。140 A.满足了妇女的战略性社会性别需求 B.满足了妇女的实用性社会性别需求 C.既满足了妇女战略性社会性别需要,又满足了其实用性社会性别需求 D.既没满足妇女战略性社会性别需要,又没满足其实用性社会性别要求 【答案】B 解析:实用性社会性别需求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妇女就其社会承认的角色而确定的需要,尽管这种需求是由社会分工及妇女的从属地位引起的,不具有对社会性别的挑战性,但这些需求是妇女很实际的需要,如妇女需要水、健康、就业等,在满足这些需要的过程中并不会挑战传统的性别角色和分工模式。因此,实用性需要的满足依旧延续传统的分工模式和

角色。战略性社会性别需求指的是由妇女在社会中的从属地位而产生的需要。这类需要涉及社会的分工模式、权利等,满足这类需求可以协助妇女取得更多的平等权利,改变现存的社会分工模式和角色,挑战妇女的从属地位。题中,某村的做法满足了妇女的实用性社会性别需求。 3.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女性在家庭领域扮演重要角色,而在政治、经济、社会领域中扮演辅助性角色。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男主外、女主内”、“男主女从”。这种分工模式是( )。 A.两性生理基础上的分工 B.符合两性特点的分工 C.两性各取所长的分工 D.社会建构的两性分工 【答案】D 解析:传统的、定型的社会性别观念规定了男人和女人的不同的发展路径,而且男性优越于女性的性别定型认识阻碍了妇女的发展。因此,打破传统的社会性别定型认识,重新反思和认识社会性别,这对妇女的发展、男女平等的实现都具有深刻的含义。 4.学校社会工作者小周鉴于目前一些青少年存在被过度保护、容易受挫折等问题计划开展一次小组工作,该工作主要围绕抗逆力构成要素展开,即外部因素、内在优势因素以及( )因素。311 A.保护 B.生理 C.效能 D.风险 【答案】C 解析:从构成要素来看,抗逆力由外部支持因素(I have)、内在优势因素(I am)以及效能因素(I can)三部分组成 5.老张今年50岁,一年前因公司裁员失业在家。老张妻子患慢性病,几年前从单位病退。近期,老张儿子考上职校,需交纳一大笔学费。为了让儿子上学,老张妻子打算放弃治疗。根据国家政策,社会工作者可以协助老张家申请的专项社会救助是( )。253 A.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救助 B.失业救助和医疗救助 C.教育救助和医疗救助 D.失业救助和最低生活保障 【答案】C 解析:专项社会救助主要是为了解决困难家庭的特定问题,并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的救助,是对基本生活救助的重要补充。专项社会救助主要包括教育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和

如何向社会工作类学生传授社会心理学

如何向社会工作类学生传授社会心理学 作者:苏红单位: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社会工作专业指在培养掌握社会工作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相关法规政策,从事社会工作规划、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因为社会工作人才的服务对象是人,故了解人的心理,以便更好地为之服务显得十分重要,因此社会心理学课程是社会工作职业岗位课程模块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理论化很强但实用性也很较强课程,是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必备技能。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主要分支,是从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情景中人的心理及行为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是介于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认知、社会行为、社会态度、人际关系、群体心理、健康心理以及社会心理学的新进展的情况,比如环境心理等。该课程的教学一方面要求学生了解并且掌握上述课程内容,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能将所学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其社会工作专业相结合,将社会心理学理论与现代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实际相结合,能够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人际协调能力等,使学生在社会工作的技巧上、在人与人沟通的能力上更进一步,为学生自我的发展和社会工作专业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一、课程设计的思路 在课程设计上,我们坚持“专业教育与社会工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基层社会工作为导向,突出教与学为实际工作服务;注重让学生把知识转化成为能力、巩固专业知识,拓展综合素质,使社会心理学有

助于学生对人们社会行为、社会事件进行理解、预测和控制,将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知识运用于解决社会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1.课程分析社会心理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带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它将个体置于社会的背景下,系统地研究在社会情景中个体或群体心理现象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2.教学对象分析社会心理学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开设的必修课,教学对象是通过全国统一高考正式录取的高职本科四年制学生。入学前多数学生已拥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拥有一定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引导他们积极去拓展知识面,体会自己的心理感受,进而理解他人,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现象,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3.能力目标分析学生能比较系统的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构建社会心理学知识网络。学生能了解社会心理学典型的理论派别,并清楚每个理论派别的典型观点,并能将之与社会实践相联系。学生能进行一定的社会认知,掌握一些使自己表现更好地的心理学方法;明白在社会认知中存在偏差,知道对社会行为进行正确的归因。学生能理解遗传和环境是如何影响人的社会行为的,了解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从而掌握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了解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从而知晓如何增加亲社会行为的方法。学生能理解态度的相关理论,能学会运用该理论解释社会事件;知道影响说服效果,产生态度改变的因素,从而知道如何提高说服效果。学生掌握人际吸引的原因,懂

社会工作 心理学案例分析 社会工作者

一、案例背景 1、基本情况: 案主为9岁男孩,读小学二年级,单亲家庭,思想、语言比同龄孩子成熟,品行顽劣,经常做出一些危险性动作,学习成绩属中等,父亲曾经带其做过智力测试,智力正常,喜欢玩电脑游戏、手工制作。 2、家庭情况: 父亲53年出生,为回城知青,96年与小自己22岁的浙江女子结婚,婚后由于年龄、兴趣爱好的差异于99年离婚,离婚后母亲回浙江再婚,父亲带着案主单独生活,离婚后父母保持较友好关系,节假日,案主有时会到母亲那里过一段时间。父亲现为一大型中日合资企业副总经理,2003年查出患有鼻炎癌。爷爷奶奶已经过世,案主有两个姑姑,但住的都较远,案主去她们家的次数不多,居父亲讲,姑姑们都很爱案主。由于父亲忙于工作,从案主读学前小班开始(3岁),早上送案主去学校,下午放学时父亲委托一位大妈妈把案主接到她们家,并在那里吃晚饭、洗澡、写作业,一直到晚上父亲下班回来把案主接回家。 3、学校老师对其评价: 据父亲讲,从学前班开始,老师就认为案主很顽皮,外面的集体活动,为了其他学生的安全和管理,老师会把案主留下,不让其参加集体活动。现在的班级,由于太顽皮,老师专门做了一本针对案主的意见薄,班里同学随时发现案主的顽劣的行为,并报告老师记在上面,案主非常聪明,平时不爱学习,经常逃课,只在考试前几天复习,但考试成绩挺好,案主数学、手工、语文课学的很好,英语教差。暑托班老师普遍反映案主有暴力倾向,与其他小朋友打架,扰乱课堂纪律,严重影响暑脱班的正常进行。 4、大妈妈对案主评价: 大妈妈认为案主很聪明,平时从学校回来后就看电视,让他写作也不会去写,一直看到吃晚饭,若不看电视就自己玩,很少写作业,临近考试大妈妈叮嘱案主要考试了,要抓紧复习,这时候才会看看书,考试成绩挺好。在大妈妈家里,所有人也是顺着他,否则他会发脾气,用大妈妈的话说是“你要顺着他的毛长,否则会闹”在这位大妈妈带他之前已有三位大妈妈带过他,都因为他太顽皮,别人不愿带他。这位大妈妈带他也遭到全家人的反对,家人认为大妈妈是没事找事,但这位大妈妈看到案主父亲工作忙,案主没有妈妈,可怜他们,因此即使案主惹人烦,她也是愿意带他的。大妈妈很担心,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案主将来会麻烦,但是她认为对案主正确的教育方法应该是把案主送到特殊的学校去,自己的

社会工作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附录名校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331社会工作原理考试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 1.慈善组织会社 2.资源获取者 3.私人福利 4.社会工作实习督导 5.风险社会 6.社会失范 7.家庭模式 二、简述题 1.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的异同。

2.犯罪研究中的标签理论。 3.艾斯平安德森的福利国家分类。 4.理论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工作价值的对立。 5.普通社会工作的含义。 三、论述题 1.社会系统理论对社会工作实务的意义。 2.论全球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及谈谈你对中国应对全球化的思路。 3.理论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的功能。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慈善组织会社 答:慈善组织会社始于1869年的英国,为避免重复服务对资源的浪费,各地友好服务协会成立了服务协调和统筹性组织,后来演变成慈善组织会社,简称COS。COS的工作内容包括:联络协调、调查访问、直接服务、员工训练等。COS的主要贡献是:①对案主生

活状况进行调查,记录并跟踪。②认为对整个家庭的福利和再生产的调查是诊断问题、进行治疗的基础。③对工作人员进行训练。④建立了社会工作图书馆。⑤发展出了学徒式的督导方法。虽然慈善组织会社经常是由牧师来指导的,但是他们的工作却是世俗的,并把它们建立在科学和专业化的基础之上,而不是用宗教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它为现代社会个案工作方法的形成进一步夯实了基础。 2.资源获取者 答:资源获取者是社会工作者担当的角色之一。在许多情况下,社会工作者为了有效助人,常常需要联络其他社会工作者、福利服务机构、政府部门和广大社会,向他们争取受助者所需要的资源,并将它们传递到受助者手中。为服务的顺利开展争取资源是社会工作者的重要责任。 3.私人福利 答:根据福利提供者的区别,可以将社会福利区分为公共福利与私人福利。私人福利主要是指由市场与家庭提供的用来解决公民个人需要、改进个人物质与精神状况的物质资源与相关的社会服务。在现代社会中,公共福利与私人福利的关系不仅是国家治理社会问题的一个重要考虑点,也是社会政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平衡国家与私人部门在社会福利上的责任和义务,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4.社会工作实习督导 答:社会工作实习督导是使学生有效学习并保证社会工作服务质量的一个手段。督导的

社会工作基础知识试题

社会工作基础知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40分) 答题要求: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关于社会工作的内涵,下列选项中理解错误的是()。A.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B.坚持“助人自助”的宗旨C.是一种和志愿者活动相同的慈善活动 D.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E.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 2.关于社会工作的正确理解是()。 A.普通社会工作 B.一种行政性、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C.由受过社会工作专业训练的人士开展的助人活动 D.“义工”工作 E.志愿者服务工作 3.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决定》内容的是()。 A.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B.为了提高专业化社会服务水平,要在相关部门配备社会工作专门人员。 C.要加快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抓紧培养大批社会工作急需的专门人才。 D.要完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通过多种渠道吸纳社会工作人才。E.建立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薪酬制度 4.下列关于社会工作特点的表述中,哪个是不正确的()。 A.助人活动 B.注重专业价值C.强调专业方法 D.注重实践 E.双方合作与多方协同 5.关于社会工作的目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以服务于困难群体为目的 B.以利他为目的 C.以营利为目的 D.以提升个人福利为目的E.以提升社会福利为目的

6.()是社会工作的灵魂。 A.专业工作方法 B.专业价值 C.社会工作者 D.服务对象 E.助人活动 7.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是()。 A.利己主义 B.利他主义 C.经济利益最大化 D.专业主义 E.权威主义 8.下列关于社会工作目标的表述中,哪些是不正确的()。A.社会工作有为服务对象和社会服务两个层面的目标 B.在服务对象层面上社会工作的目标是提供物质帮助、给予心理支持和促进能力发展 C.在社会层面上的社会工作的目标是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 D.社会工作的目标是促进能力发展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E.社会工作的目标分为为服务机构的目标和为社会服务的目标9.下列是关于社会工作功能的表述,其中哪个是不正确的 ()。 A.社会工作的功能分为对于服务对象和对于社会两大层面 B.从服务对象来看,社会工作可以起到促进其能力发展和维护其合法权益作用 C.从社会层面来看,社会工作可以起到促进社会秩序、促进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 D.社会工作的功能是促进能力发展、维护合法权益以及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E.社会工作可以为服务者带来声望和地位 10.关于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下列描述中错误的是()。A.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 B.可以分为基本对象和扩大的对象 C.只是指那些在物质方面遇到困难的个人 D.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E.可以是社区和社会公众11.在社会工作的工作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是()。

社会工作的社会心理学基础

社会工作的社会心理学基础 发表时间:2018-10-12T10:10:26.897Z 来源:《知识-力量》5中作者:车怡萍 [导读]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服务活动。作为一门综合学科,社会工作不断吸收心理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社会工作是助人的服务活动,针对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在工作的过程中要了解服务对象的心理的变化过程和原因做出有效的措施。但是,每个人都是处在社会 (西北大学社会工作专业)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服务活动。作为一门综合学科,社会工作不断吸收心理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社会工作是助人的服务活动,针对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在工作的过程中要了解服务对象的心理的变化过程和原因做出有效的措施。但是,每个人都是处在社会中,更需要了解每个人在社会环境中是怎么思考、感受和行动的。社会心理学就是这样一门研究我们周围情境的力量的科学,尤其关注我们是如何看待他人,影响他人。社会心理学不仅为社会工作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在社会工作实践过程中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技巧。 一、社会心理学: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之一 (1)人在情境中 社会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重要分支注重研究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我们是如何改变环境,环境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社工理念下的人不是完全独立自存的个体,研究一个人,必须将其放到他所处的环境中进行,即他的家庭、学校、工作场所等。应该注重研究案主的环境和社会环境间各要素的关系,即人在情境。人受到环境压力和人们彼此冲突的影响和困扰,因此要用系统的方法去分析情境中人们的行动。 (2)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要探讨的是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强调要善于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去引导个人的行为中的作用。在社区社会工作中,都是强调在做活动的时候,让参与者感觉到都是为了奖励而来参加活动的,而社工的目标就是整合资源,让社区居民可以享受到服务,假如单单令到社区居民参加活动就是为了奔着奖励而来,那活动失去了应有的目的。当然并不是完全要摒弃奖励,社工需要做的是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如何让服务对象感觉得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让对象肯定自己。 (3)镜中我理论 镜中我理论为小组共组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小组工作旨在以人际间的依存互动关系为基础,通过专业的活动过程来恢复和增强个人、团体的社会功能,进而实现社会发展的目标。小组作为一个微型社会,小组对自我的形成至关重要。个人行为是与他人互动的结果,小组工作者应重视成员在小组工作种的作用。自我在小组中产生,小组工作中应注意利用小组这面“镜子”,引导小组成员正确认识自我,从而更好的协助一些成员纠正自我认识的偏差。 (4)舒茨人际关系三维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于1958年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并且这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假如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与父母长辈正常的交往,社会的经历非常少,儿童阶段同同班的交往亦比较少,对个体来讲他们的包容需要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就会产生否定于与他人的相互关系,产生心理的焦虑。这个在社会工作中类似于隐蔽青少年居多,拥有自己的世界,从不与外界进行交流。舒茨的理论在解释群体形成与群体分解中提出群体整合原则,即群体形成的过程开始是包容,而后是控制,最后是情感。这种循环不断发生。群体分解的原则是反其序,先是感情不和,继而失控,最后难于包容,导致群体分解。 二、社会心理学:提供社会工作方法和技巧 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面对现实,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是它的主旨,社会心理学可以为社会工作实务提供了一些具体的方法和技术。一般来说,社会心理学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社会思维、社会影响和社会关系。 (1)社会思维与社会工作 社会思维包括自我知觉、自尊、偏见、社会信念与判断、行为与态度。社会心理学研究我们是如何解释行为,归因于个人还是情境?在解释他人行为的时候,会常犯基本归因错误,会把他人的行为归结为内在特质和态度,而很少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社会工作者在接案的时候,要对案主进行预估,对案主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的原因和过程进行分析。例如在面对低保户案主的时候,不能把家庭的贫困仅仅归结为案主懒、不愿工作等内部原因,对案主进行思想教育,而是应该了解案主所处的环境,根据不同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避免基本归因错误就避免的对服务对象的偏见,就避免对服务对象贴标签。很多时候,我们的信念有时候会产生重要的作用,较高的期望会影响成就低的人。作为社会工作者要对案主保持期望,相信案主是有潜力的,能够从困境中走出来。社工对案主的期望就会变成案主自我实现的预言,激发案主改变的动力。 (2)社会影响与社会工作 社会影响研究从众行为、说服与群体影响。社会工作者在实践过程中需要说服别人做某些事,社会心理学就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了一些方法技巧。从传达者、信息、沟通渠道以及听众这四个要素解释了有效的说服情况。无论是个案、小组还是社区都存在需要说服的对象,尤其是在案主存在不合理信念的时候,就需要我们运用各种语言技巧、环境资源等方式说服案主纠正不合理信念建立合理信念。尤其是在危机干预的时候,如何说服案主就显得更为重要了。群体影响研究了我们是如何受他人影响的,在社会工作小组以及社区工作的过程中利用群体影响能够有效的达成目标。 (3)社会关系与社会工作 社会关系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又一重要领域。我们彼此之间是如何联系的,对人们的感觉和行动有时是负性,有时是正性的。与许多态度一样,偏见非常复杂,而且可能包括某种傲慢的情感成分。偏见产生的后果非常严重,即刻板印象能自我永存,它们的存在就能阻止它们的变化。刻板印象能够将自身变成现实,尽管最初它们并不是实事,但刻板印象的存在能够使它们成为实事。社会情境以不同的方式

西南大学331社会工作原理考研历年真题及解析

西南大学考研历年真题解析 ——331社会工作原理 主编:弘毅考研 编者:Allen 弘毅教育出品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87440904.html,

【资料说明】 《社会工作专业历年真题解析(专业课)》系西南大学优秀社会工作考研辅导团队集体编撰的“历年考研真题解析系列资料”之一。 历年真题是除了参考教材之外的最重要的一份资料,其实,这也是我们聚团队之力,编撰此资料的原因所在。历年真题除了能直接告诉我们历年考研试题中考了哪些内容、哪一年考试难、哪一年考试容易之外,还能告诉我们很多东西。 1.命题风格与试题难易 第一眼看到西南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硕士考试历年试题的同学,都觉得试题“简单”,每年的考研真题重复率也高。其实,西南大学的试题不偏、不怪,90% 的题目可以在课本上或者在历年真题上面找到部分或全面的答案。西南大学的试题,不管你复习的怎么样,一般都能答上一点,至于能答到什么程度,则因人而异。 但是,依据2013年西南大学考研初试分数统计,其中进复试的同学80%的同学成绩在370分以上,最高分数甚至达到了400以上!你还会为西南大学试题简单而开心吗?你觉得简单,别人也会觉得简单。其实,“试题很基础”----“试题很简单”----“能得高分”根本不是一回事。试题很基础,所以每个学生都能答上一二,但是想得高分,就要比其他学生强,要答出别人答不出来的东西。要答出别人答不出来的东西,这容易吗?大家不要被试题表象所迷惑。很多学生考完,感觉超好,可成绩出来却不到100分,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个原因:把考的基础当成考的简单。我们只能说命题的风格是侧重考察基础的知识,但是,我们要答出亮点,让老师给你高分,这并不容易,需要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和辛勤的努力。 2.考试题型与分值 大家要了解有哪些题型,每个题型的分值。从最近四年看,西南大学的题目基本都是常规题,那种偏、难、怪的题目很少。题目貌似很常规,但是想要的高分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要求我们平时一定要注意书面表达能力的练习。 3.各章节的出题比重 西南大学的社会工作专业硕士考研依据全国考试大纲,没有重、难点的告知,但大家可以通过对历年真题的分析,掌握各个章节在整个考研中的重要地位。例如,《社会工作概论》与《现代社会学》两本书的内容就几乎占了85%以上的分数,《现代社会调查方法》大约占10%左右的分数,剩下的就是一些参考书目里没有的或者平时不常见的超

社会工作综合试题及答案

2015年中级社会工作者《综合能力》强化练习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刘津是某社会服务机构新录用的社会工作者,机构安排了老莫做刘津的督导。老莫每次对刘津进行督导时,都会用一定的时间了解和关心刘津的情况及遇到的问题,并表示关心。老莫的这种做法属于()。 A.相互契合 B.聆听 C.包容 D.保持沉默 2.小李原来从事居家养老服务,最近因工作需要被安排到某小学担任学校社会工作者。在个别督导会谈中,他的督导老陆示范了社会工作者与儿童建立关系的技巧,包括说话时内容表意清楚,避免责骂,发掘儿童优点,接纳缺点并协助纠正等。上述督导活动中,老陆向小李教导了有关()的知识。 A.社会问题 B.服务对象 C.工作过程 D.工作者本身 3.下列选项中关于实证主义理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实证主义理论是一套判断知识有效性的规则 B.对实证主义者来说,知识是权力的反映 C.实证主义主张探索世界形成知识的方法是多方面的 D.实证主义强调实验法的普适性

4.社会工作者小姚为了解社区老年人的需求状况,按户籍登记随机抽取了200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为了保证问卷的填答质量,最宜采用的做法是()。 A.联络居委会人员发放问卷,在被抽中的老年人填完后,居委会人员上门收取,再统一交给小姚 B.通过邮局,将问卷及填好地址、贴上邮票的信封寄给被抽中的老年人,请他们填完问卷后寄回 C.使用一个场地将被抽中的老年人集中起来,由小姚当场说明如何填写,并回收这些老人所完成的问卷 D.招募10位大学生志愿者,对他们培训后让他们上门拜访被抽中的老年人,记录老年人的回答,并将完成后的问卷交给小姚 5.研究准备阶段的最后工作是设计研究方案,其工作内容不包括()。 A.选拔培训调查员 B.确定研究类型 C.进行经费、人员、调查进度等事项的安排 D.要与研究对象及当地政府和组织进行联系 6.社会工作者韩红的服务对象小新就读于某大学新闻专业。一个月前到某单位实习,但是,实习单位中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让他感到很烦恼。他的情绪开始变得很低落,不想再去实习单位,要求学院给他换另外一家单位,否则就不去实习了。小新对社会感到失望、害怕,不想毕业,而且所学专业是新闻专业,需要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于是认为自己太差劲,不可能找到工作,即使找到也不能胜任。在辅导员的鼓励下,他前来向韩红求助。韩红告诉他一些关于大学毕业生进入职场需要掌握的人际关系的知识和技巧,调整小新原来的行为方式。韩红在此个案中主要扮演的角色是()。 A.联系人 B.治疗者 C.使能者 D.教育者

社会工作硕士《331社会工作原理》大纲精讲及真题解析(社会工作过程)【圣才出品】

第五章社会工作过程 5.1 本章要点详解[视频讲解] 一、社会工作过程的基本要素 1.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者是服务和帮助的提供者,是社会工作过程的首要的构成部分。从现代社会工作的角度来看,社会工作者不但有利他主义的价值,而且应该受过一定的科学训练,掌握科学而有效的工作方法。 2.受助者 受助者又称服务对象、工作对象,也有人称之为案主。受助者是遇有困难,自己不能解决并愿意接受社会工作者帮助的人。受助者是服务的接受者,没有受助者,社会工作就失去了必要性。 3.社会工作价值观 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者所持有的助人观念。它包括对助人活动的看法、对自己及受助者的看法。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是利他主义,尊重受助者的权利和选择。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是社会工作的灵魂,它借助于助人活动与其他类型的社会工作区别开来。 4.助人活动 助人活动是社会工作的关键,它是助人愿望的传导者,同时也是助人和受助的实现过程。助人活动是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角色、享用文化、情景、传输手段等多种因素结合而成的行动体系。 5.机构与设施

机构与设施是提供社会工作实际服务的场所。它可以是工作场所、学校、医院,也可以是社区、小区服务机构,还可以是专门设置的治疗机构。社会工作者在这些场所内和案主一起工作,以改变案主的行为或解决问题。在这一场所内的设备、环境,构成一种助人的结构、界限、符号意义、规范与路径,与其他场所相区别。 6.自然与社会环境 环境是指与人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外在事物的总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工作虽也关注自然环境对个体的影响,但更关注对个体产生直接影响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指与人的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社会因素的总和。社会工作之所以重视社会环境,不仅在于它对个体的生存和发展会产生重要影响,更重要的在于社会工作所借以实现其目标的资源存在于社会环境之中或由社会环境来提供。 7.社会资源 社会工作专业或社会工作制度本身是作为一种正式的社会资源系统而存在的,同时为帮助案主与实现社会工作的目标,人们还应特别注意借助其他社会资源系统的作用,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 社会资本即社会工作借以实现其目标的有效社会资源。 二、社会工作的一般过程 1.社会工作是利用各种资源达致助人目标的过程 社会工作是运用科学方法的助人活动,它是一种经过设计的目标导向活动。对于社会工作来说,助人所需要的资源是多种多样的。为了收集和传递这些资源,社会工作者要建立自己的支持系统和服务传递系统,这是社会工作的工具性资源。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积极组织和有效运用这些资源为受助人服务。

2019年辽宁大学考研专业课社会工作原理考试大纲(最新版)

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社会工作原理》考试大纲 第一章社会工作导论 第一节社会工作的意义及其分类 一、社会工作概念的内涵 (一)国际上关于社会工作的三种认识角度 (二)专业意义上的社会工作 二、社会工作的分类 (一)按社会工作方法进行分类 (二)按社会问题的性质进行分类 (三)按社会工作的对象进行分类 (四)按社会工作的方式进行分类 (五)按与服务对象接触的方式进行分类 (六)按主办机构的性质或经费来源进行分类 (七)按专业水准进行分类 (八)综合式分类 第二节社会工作与相关领域的关系 一、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 (一)社会保障的内涵 (二)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 (三)社会工作和社会保障的异同 二、社会工作与社会救助 (一)社会救助的内涵与发展过程 (二)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 三、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 (一)社会福利的内涵 (二)社会福利制度的类型 (三)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的异同

四、社会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 (一)思想政治工作概述 (二)社会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异同 (三)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趋势 五、社会工作与社会服务 (一)社会服务的内涵 (二)社会服务的分类 (三)社会工作与社会服务的异同第三节社会工作的性质 一、社会工作的学科性质 (一)社会工作是一门综合性应用社会科学 (二)社会工作的学科性质 二、社会工作的专业特质 三、当代社会工作实务的基本特征 (一)多样性 (二)整合性 (三)建设性 (四)挑战性 第四节社会工作的功能 一、复原的功能 二、配置资源的功能 三、预防的功能 四、发展的功能 五、稳定社会的功能 第二章社会工作发展 第一节工业革命以来的西方社会工作实践 一、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背景 (一)思想背景 (二)时代背景 二、工业革命以来的西方社会工作实践

《社会工作理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社会工作理论复习题 (课程代码363022)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 2.社会工作伦理 社会工作伦理:就是指社会工作人员在社会工作过程中自身所应具有的伦理价值以及在处理与案主、同事、服务机构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所应遵守的伦理准则。 3. 伦理困境 由于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和人们伦理价值观念的多样化,社会工作实践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冲突,面对这些冲突,社会工作者可能会左右为难,这就是社会工作中的伦理困境。 4.防卫机制 每个人都潜意识地以不同的防卫功能去保护自己免于焦虑、崩溃或受到威胁。 5.社会工作系统 改变主体系统、案主自身系统、尝试改变的目标系统和实际上的行动系统。 6.社会发展 旨在改善作为整体的人口的福利并伴之以一个动态的经济发展过程的有计划的社会变迁过程。 7.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既是一种社会运动,更是一种随着西方女权运动兴起而逐渐形成的妇女争取自己的权利、要求男女平等的社会思潮。 8.人类行为 人类行为:人类行为指个体一切外表行为、思想、感受、期望、自我观念等,是一个广

义概念,包括人的内在和外在的变化。看得见的外部行动或看不见的内心运作都是其探讨的对象,而且最令我们感兴趣的是内在的思想、情绪、自我观念、期望等如何影响外在的行为。 9.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影响人的心理和活动及其社会过程的社会系统;家庭、学校、团体、组织、社区、社会、文化等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10.赋权 赋权乃是个人、组织与社区借由一种学习、参与、合作等过程或机制,使获得掌控(control)自己本身相关事务的力量,以提升个人生活、组织功能与社区生活品质(quality of life)。 11.人在情境中 人在情境中:是心理及社会学派的重要概念,“人”指个人内在心理体系,以人格发展和自我功能为主体;“情境”指个人生活的社会环境。“人在情境中”强调个人行为同时由其内在心理和外在社会因素形成。 12.发展模式(developmental model) 发展模式是较晚发展起来的一种小组工作模式,旨在解决和预防服务对象社会功能的衰减问题、恢复和发展服务对象的社会功能。这一模式的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如各种困难人群、面临危机的人群以及寻求更大自我发展的人群,等等。 13.抗逆力: 抗逆力作为优势视角的理论内核,是当个人面对逆境时能够理性的做出建设性、正向的选择和处理方法。抗逆力是个人的一种资源和资产,能够引领个人在身处恶劣环境下懂得如何处理不利的条件,从而产生正面的结果。同时抗逆力也是一个过程,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并且不断增强。抗逆力高的人能够以健康的态度去面对逆境。 二、简答题 1.简述社会工作理论可以划分哪几种模型? 实证传统;人本传统;激进传统;社会建构传统。 2.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工作过程中主要担当哪些角色? 角色:(1)直接服务角色:支持者、指导者、治疗者或辅导者、照顾者;(2)间接服务角色:行政者、研究者、资讯者;(3)合并服务角色:促进者、经纪人、调解者、管理与协调者、倡导者、增权者、教育者。

社会工作硕士《331社会工作原理》大纲精讲及真题解析(社区)【圣才出品】

第十五章社区 15.1 本章要点详解[视频讲解] 一、社区的概念与要素 1.社区的概念 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也有人强调“共同体”这一人群要素,认为社区通常指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四层意义: (1)社区总要占有一定的地域。这个区域是指一个人文区位,是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的结合。 (2)社区的存在总离不开一定的人群。人口的数量、集散疏密程度以及人口素质等,都是考察社区人群的重要方面。 (3)社区中共同生活的人由于某些共同的利益,面临共同的问题,具有共同的需要而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 (4)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 2.社区构成要素 社区作为一种社会实体由以下基本要素构成: (1)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人群 社区具有社会性,其实质是相互关联的一群人,即具有一定规模的社会群体。由一定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关系联系起来的人群从事共同的社会生活,这就是社区的基础。没有一定规模的人群,他们之间缺乏基本的联系,就不可能形成社区,因此,相当数量的具有相互联

系的人群是社区存在的首要条件。 (2)一定的地域界限 地域是人们活动的场所,是人们进行共同的社会活动的依托。地域向人们提供了基本的生存空间,这不仅包括土地资源,而且包括该地域中的各种设施。如果没有这种地域所提供的资源,人们共同的社会生活就难以进行。社区的地域界限有时比较明确,有时比较模糊。村落共同体的地域界限十分清晰,地域界限塑造了不同的生活共同体。但是在城市,有时这种以具有共同价值的人群为基础的社区的地域界限是相对模糊的。地域界限的清晰程度与人们所从事的共同的社会生活的类型和内容有关,也同人们相互沟通和交往的形式有关。 (3)共同的社会生活 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是社区的本质特征,这里的共同生活是指人们共同的社会活动或社会互动,包括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精神方面的活动。这些活动是该地域中人们联系的纽带,也使人们形成共同利益,相互认同。在这些活动中,文化活动和狭义的社会活动占有重要地位。 (4)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积淀而成的社区居民共享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既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也为他们之间的共同生活提供了规则和约束。在比较典型的社区,社区文化常常表现为社区风俗、基本相同的价值观念。作为一种底蕴,社区文化在维持社区的存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5)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归属感和认同感是社区居民对自己所属社区的依恋感和责任感。这种归属感和认同感是社区居民愿意成为社区之一员的心理倾向,而其基础则是他们在社会中所得到的支持以及成员之间良好的感情。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可以称为社区意识,居民的社区意识是社

社区工作基础知识题库

社区工作基础知识题库 一、选择单项题 1、社会工作又可称为()。 A.社会服务 B.社会福利 C.社会安全网络 D.社会保障 2、社会工作是一种()。 A.自发助人活动 B.营利活动

C.专业助人活动 D.提供物质救助的活动3、矫治服务是指()。 A.针对监狱中的犯人的社会工作 B.针对社区中的犯罪人员的社会工作 C.针对监狱和社区中犯罪人员的社会工作 D.针对犯罪人员家属的社会工作 4、社会工作专业对服务对象的基本功能之一——促进服务对象正常生活是指()。 为贫困家庭提供所需物资A.让个人及家庭能够承担起基本社会责任B. 让人们过上好日子C. 让公民获得权力D. 。5、“促进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的含义是() 在环境中解决个人的问题A. D.个人的社会性问题与环境有关,个人的生理问题与环境无关 6、社会工作的基本对象是指()。 A.由于个人、社会或自然原因而陷于生活极度困难的群体 B.所有的社会成员 C.贫困人员 D.遭受各种困难的人员 7、社会工作对象的扩大是指()。

A.社会工作服务的人数增加了 B.社会工作服务于全体社会成员 C.弱势群体的人数扩大了 D.贫困群体扩大了 8、下列哪一项是社会工作专业的要素?() A.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 B.救济物资 C.心理辅导 D.社会政策 9、下列哪一项不是社会工作者的直接服务的角色?() A.服务提供者 B.支持者

C.倡导者 D.资源争取者 10、老年人社会服务是指()。 A.照顾老年人 B.治疗老年性疾病 C.老人赡养 D.用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帮助老人解决其面临问题的服务 11、社会工作者的政策影响人角色是指社会工作者能()。 影响政策A. 决定政策B. 制定政策C. 发布政策D. 。、社会工作者的研究者角色是指社会工作者是()12 研究人员A. 兼职做研究B. 研究助理来源:C. 对服务对象的研究评估D. 。、社会工作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是指()13

社工常用理论汇总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

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 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创始人,50年代提出抗体系统论以及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系统论,并倡导系统、整体和计算机数学建模方法和把生物看作开放系统研究的概念,奠基了生态系统、器官系统等层次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