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汉语动词重叠研究综述

汉语动词重叠研究综述

汉语动词重叠研究综述
汉语动词重叠研究综述

163

2006年?第8期下

学 术

? 理 论

现代企业教育 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

现代企业教育

种自己认为适合自己特点的职业,并试图把它作为终身职业。但由于职业教育的空白和职业指导的缺乏,一般学生往往在进入高等院校之前并没有完成试验期任务,以至于在高考志愿填报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不少大学生在经过四年的过渡期仍然没有找到比较明确的职业目标。

2、这与高校没有把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辅导摆在重要位置分不开

长期以来,高校的关注重心在教学、科研方面,就业指导被看作是学生工作的一部分,归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范畴,在实践中往往又被当作是一项行政管理职能行使,介入过多的事务性工作,没有意识到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也没有认识到职业指导是一个专业性要求较高的职业领域,导致在政策上、资金上、设备上和人员上极少投入。出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后,的确引起了学校的关注,但学校关注的重点是就业率,并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要关心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问题。据有关材料显示,目前许多大学只在大三、大四才开设就业指导课,并不定期为学生举办就业讲座。我国高校普遍缺乏专职的职业生涯指导教师,专职从事职业规划教育人员不仅数量少,而且素质参差不齐,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可操作的技巧。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也缺少这方面的知识和专业培训,大多数高校虽然已设置了就业指导部门,但离提供成熟的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还有很大距离。上课的老师本身对就业的实际情况并不了解,空谈理论,对大学生整个职业生涯未做任何规划,做为学生自身来讲只有迷惆、困惑、彷徨,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未来和发展。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仅限于思想教育、形势分析、技巧传授等,内容虚空、不实用、信息量小、内容太陈旧。据广东省2002年一2005年对13所高校近万名应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对学校提供的“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就业心理职业能力咨询”和“职业生涯设计”等服务项目的满意度不高,尤其是对“职业生涯设计”这一项目不满意(或很不满意)的比例平均在40.6%以上。

3、大学生缺乏主动探索意识和独立思考是其内在原因

由于学生在高中阶段时,对职业认识还处于朦胧时就被分为文科生和理科生,在高考志愿的选择上,许多考生并不了解自己所选专业和今后的职业方向的关系,受父母、老师的影响较大,常常先选学校、再选专业,很少考虑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倾向,可以说我国在中学阶段职业规划教育就已经落后于国外先进国家。另一方面是由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统包统分”和“一次择业定终身”的毕业分配制度使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基本上没有自主权,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几乎为零。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大学毕业生“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使毕业生择业的自主权越来越大,但由于职业观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大学生的职业观未能与时俱进,许多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薄弱,对职业生涯规划普遍不重视。而这

些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大学生的思想,使他们更甘于被动择业。

笔者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发现,在进行职业规划过程中,许多学生并没有深入地剖析自己、剖析职场的情况,不少大学生将别人的经验和做法简单照搬在自己的规划中。讲课时提出的一些问题,他们并没有认真地去思考,只是等上课时老师告诉其答案。对于此类现象,雷恩?吉尔森不禁深为感叹“一个人用在影响自己未来命运的工作选择的精力,竟比花在购买一件穿了一年就会扔掉的衣服上的心机要少得多。”缺乏主动探索和独立思考是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内在原因。

4、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模糊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在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任务和内容有所不同,学业生涯规划便是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阶段的体现,它是指大学生在自我认识、了解社会的基础上,从自身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出发,确定职业发展的方向,制定大学学习的总体目标和阶段人生目标、步骤、实施方案。进行科学的学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大学生通过认清自我、明确目标而不断监督自己、挑战自己和超越自己,为将来顺利地走上社会打好基础。由于我国大学生在高中的懵懂时期便被分为文科生和理科生,并将考大学作为自己惟一的奋斗目标,在选取专业时也很少考虑自己的兴趣、能力倾向以及未来的人生发展。进入大学之后,相当多的大学生在经历了高考的胜利后难以及时转换角色,尽快对大学生四年的学习和生活做一个合理的安排和规划,容易在思想上和行为上放松自己,从而陷入无聊和盲目之中。不少大学生并没有明确自己在大学里的学习任务,学习缺乏主动性,也很少将学习与将来个人职业发展结合起来。不少毕业生在毕业时才发现自己在大学时学的东西太少了,以至在面对用人单位时自己对本专业了解甚少。

本论文为2005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成果,项目编号:桂教科研〔2005〕47号

参考书目:[1] 牛占卉,赵天杰,刘 玲.新编思想道德修养[M] .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2] 王荣发.职业发展导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3]姚裕群.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4] 尚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5] 施恩.职业的有效管理[M].三联书店出版社,1992[6]卜欣欣、陆爱平.个人职业生涯规划[M]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年□动词的重叠是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具有丰富的表义作用、语法功能和表现形式,充分地表现了汉语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早就引起了语言学家们的注意和研究。这些学者从多个角度出发深入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本文将对前人成果进行概述,来深化对动词重叠功能的认识,并探求目前研究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关于动词重叠的演变研究

动词重叠作为汉语中一种特有的语言现象,具有明晰的演变过程。何融提出:汉语的动词早在周代就有了重叠使用的情形,汉语动词重叠研究综述

钱 多 王岩岩

(沈阳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34)

摘 要:本文根据前人学者对汉语动词重叠的深入研究,在动词重叠的演变、基本格式、语法意义、可重叠范围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总结,并提出了在当前研究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关键词:汉语 动词 重叠

164

学 术 论 坛

现代企业教育 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

《诗经》有证: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卷耳》)据李广峰、刘淑霞考证,到了汉代,就已经有了极少数的动词重叠。如: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野田黄雀行》)。动词重叠真正产生于唐宋时期,只限于单音节动词,形式单一,表示时量长,动量大,或着重心理活动,重叠后主要是强调程度,加重语义。如:行行莫苦辛,城月犹残半。(李贺《摩多楼子》)。元代以来,动词重叠大量地出现在梵文佛经中,格式也已纷繁。如:光阴难得,可惜许大丈夫儿,何不自省察省察,看是甚麽事?(五灯严统卷7)。动词重叠真正具有现代汉语中轻微或时间短暂的语法意义是从清代的《金瓶梅》开始的,在此时期逐步向向现代汉语过渡,直到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其格式和语法意义才基本固定。 如:月娘向西皈依礼拜,拈香毕,将经展开,念一遍,拜一拜,……(《金瓶梅》)

二、关于动词重叠的格式研究

在格式方面,语言学家们都同意动词重叠属于构形法范围,是叠词而不是叠字,AA式(含双音节)是动词重叠的基本格式。李人鉴其格式外延应该划定得浅一些,只有单音节的词“A”重叠为“AA”和双音节动词“AB”重叠为“ABAB”,“A了一A”是动词重叠。张静则主张扩大范围,并从语法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论证了A了A、A一A、A了一A、A着A着等都是重叠式,认为动词的重叠格式有六种。韩国教师金明子认为单音节动词的重叠格式有AA式、A了A式、A一A式、A了一A式、A着A着式、AA看式、AXAY式;双音节动词的有ABAB式、AABB式、A了AB式、A一AB式、AAB式。这种划分比较详细,但是存在很多问题,如:AA看式在教学中一般被处理为固定格式,表示语气上的不肯定和尝试;再如AXAY式强调动作的反复和持续,和我们所研究的动词重叠大相径庭。

早在六七十年代范方莲就已提出所谓“动词重叠”实际上只是动、量组合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另外一种语法格式,其语法格式包括AA(含ABAB)、A一A、A了A、A了一A四式。刘月华、房玉清等也把这四式看成是动词重叠。这也是目前大部分语法学家一致认为的,有利于在教学中实践操作。

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分歧呢?张晓涛提出:由于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词和短语的界限不很清楚,动词重叠后,究竟是词还是短语,没有明显的标记,造成了分辨上的困难。人们对于词和短语的划定也一直都没有定论。看法不一致,结论当然也不同。三、关于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研究

黎锦熙最早指出:一种动作方开始与继续地进行,又表快完成之趋势,可用重叠法。王力先生也谈到过动词重叠式代表的短时与轻量、尝试意义之间的关系,认为重叠是动作本身含有的某种性质,并概括为“短时貌”。他把 “短时”解释为“说话人所想象的时间”,这是很有指导意义的。吕叔湘承认动词重叠式是动词变化形式,并总结为“短时态(尝试态)”。这同王力的观点具有一致性。俞敏较早指出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属于“量”范畴,朱德熙进一步将“量”分为动量和时量,认为动词重叠式表示时量短和动量小。邢福义则提出“短暂性摆动”的见解。朱景松也同意这一观点,他强调“量”的心理因素,使“轻量说”的解释更为合理。此外,还有表“稍微……一下”(丁声树)、“少量”(范方莲)、“轻微体”(张静)、“量或尝试”(王还)、“加强、减弱、加繁动作”(何融)、“不定量”(李人鉴)、“强度体”(龙果夫)等。综合各家的观点,动词

重叠后所表现出来的语法意义大致有五个方面,即表示动作重复时间短、轻微量少、尝试、委婉和轻松随便。

四、关于可重叠动词的范围研究

吕叔湘最早提出“不或难于加‘了’加‘过’的动词大多数不能或难于重叠”。范方莲补充指出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判断词不能重叠,列举出一些不能重叠的动词,并指出单音动词比双音动词重叠得多。何融认为非动作动词、表示心理活动、使令意义、被动意义、给与意义、过失意义和不能加“着”的动词都不能重叠。何融提出了鉴定动词重叠的标准:(1)重叠后词性且句子成分都不变;(2)重叠后中间除词尾“了”外没有别的成分隔开;(3)重叠后动词有新增意义。李人鉴指出:动作行为的可持续重复性质决定了动词的重叠,单音节动词能重叠的较多,多音节动词能重叠的较少;常见于口语的动词能重叠的较多,常见于书面的动词能重叠的较少;动作动词能重叠的较多,非动作动词能重叠的较少。刘月华指出动词重叠必须具备的条件是:(1)表示的动作必须是可持续或可反复进行的;(2)表示的动作必须是

主观上可以控制的。王希杰、华玉明支持刘月华的观点,从可重叠动词的“述谓性”很强这一特征出发,提出只有谓词性成分在词中居主体地位的动词才能重叠,带贬义“非意愿”的动词不能重叠。在刘红曦的《动词重叠的制约因素》一文中,作者从语义、语体、句式、功能、结构等几方面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哪些动词能够重叠及其重叠格式,最后归纳出六条规律:

1、一般动词只要具备了语义上的特点,就可以确定它重叠与不重叠;

2、动词重叠只用于口语及文艺语体,不用于公文、政论、科技语体;

3、动词之后有表动态的助词以及有关数量、程度、时间、取向的补语时,不能重叠;

4、动词重叠只用在肯定句和部分有肯定意义的否定句中;5、动词重叠式可作谓语和谓语中心语、状语、定语和补语;6、动词重叠形式主要为ABAB式。

可以说,这是同类论文中研究比较详细和充分的。这篇论文也得到了大多数语言学家的认可和赞同。

自从1924年黎锦熙首次提出“重叠法”的概念以来,动词重叠研究已经走过了八十多年。语言学家对这一特殊的汉语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也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但深究起来,该领域中还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如:动词重叠究竟是词法现象还是句法现象、其认知基础何在、与形容词重叠的区别何在、能否作为动词形态划分的标准之一等。这些问题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挖掘和探索,使动词重叠这一语法现象更加明朗,更具有实践操作性。

参考文献:[1]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商务印书馆:1998年2月版:110页

[2]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287页

[3]吕叔湘先生《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48页[4]何融《略论汉语动词的重叠法》[J].《.中山大学学报》,1962(1)□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