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红细胞

红细胞

红细胞
红细胞

红细胞: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在促红细胞生成素等作用下分化成原始红细胞。

晚幼红细胞已丧失分裂能力,网织红细胞再经过48小时左右即发育成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成熟红细胞和部分网织红细胞进入外周血。进入外周血后红细胞平均寿命120天。

衰老红细胞主要在脾脏破坏,分解为铁,原卟琳和珠蛋白。

Hayem液:由NaCl Ha2so4和Hgcl2和蒸馏水。Nacl调节渗透压。Ha2so4调节渗透压、提高比密防止细胞粘连Hgcl2为防腐剂。

白细胞对红细胞计数的影响:白细胞过高者(一般WBC ),做红细胞计数时,则应将扣除。

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将患者红细胞数减去白细胞数;在高倍镜下识别计数勿将白细胞计入.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由珠蛋白与亚铁血红素组成。分子量为64458.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HiCN最大吸收波峰540nm波谷504nm

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是ICSH 和WHO推荐的参考方法。

名解

1.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又包括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和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外周血白细胞中,中性粒细胞数量最多。

淋巴细胞的形态异常:Ⅰ型:空泡型Ⅱ型不规则型Ⅲ型幼稚型

嗜多色性红细胞:呈灰蓝色或灰红的,胞体较大。属于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除Hb外还有不多的嗜碱性物质。常见于各类贫血和白血病。溶血性贫血最多。

氧化血红蛋白:亚铁血红素一条为Hb呼吸载体,与O2结合时形成氧合血红蛋白。

还原血红蛋白:亚铁血红素一条为Hb呼吸载体,不参加任何反应空着。

染色质小体:位于成熟或幼稚红细胞胞质内的紫红色小体,为核的残余物。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也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及脾切除术后。

卡-波环:呈紫红色线圈状或8字形,存在有成熟或幼稚红细胞胞质内,可能是纺锤体的残余物或脂蛋白变性所致,与染色质小体并存,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和铅中毒。

碱性点彩红细胞:在瑞氏染色条件下,红细胞内出现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嗜碱性黑蓝色颗粒,属于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正常人血涂片中罕见此类细胞。为铅中毒的诊断,亦见于重症巨幼细胞性贫血和骨髓纤维化等。

类白血病反应;机体对某些刺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

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质中出现的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紫黑色或深紫色颗粒,称中毒颗粒。

杜勒小体:是中性粒细胞胞质毒性变化而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

核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并出现晚幼粒,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细胞时称为核左移。

核右移:外周血中5叶核及5叶核以上的中性粒细胞超过3%时称为核右移。

棒状小体:为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细杆状物质,一个或数个长1~6UM。.常见于急性白血病。

网织红细胞: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经碱性染料活体染色后,形成蓝色或紫色的点粒状或丝网状结构沉淀物。)

血细胞比容:只在一定条件下经离心沉淀压紧的红细胞在全血标本中所占体积的比。

红细胞沉降率: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的沉降速度,简称血沉。

抗凝剂:是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去或抑制某种凝血因子的活性,以阻止血液凝固的物质。

脑脊液;是一种无色透明细胞外液,脑脊液是血液成分通过血脑脊液屏障选择性过滤形成的。

漏出液:由各种非炎症性原因引起的积液成为漏出液。成因血管内胶体渗透压降低,毛细血管流体静脉压增高,淋巴回流受阻,水、钠潴留.

渗出液:由各种炎症或其他原因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引起的积液成为渗出液。成因细菌感染,恶性肿瘤,其他原因

解答题

1红细胞废液处理:首先以水稀释废液(1:1),再按每升上述稀释废液加入氯酸钠(安替福民)35ml,充分混匀后敞开容器口放置15小时以上,使CN-氧化成CO2和N2挥发,或水解成 ,再排入下水道。2RBC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

答: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1、生理性增多:见于机体缺氧如新生儿、高原居民、剧烈劳动、恐惧、冷水浴等。病理性增多1相对性增多;由于大量失水和血浆量减少。多见于剧烈呕吐、大面积烧伤、严重腹泻、大量出汗等;2绝对性增多:见于严重的慢性心肺疾病。

2、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1.生理性减低:6个月~2岁的婴幼儿,妊娠中、晚期,老年人造血功能逐渐减退。以上几种为生理性贫血。2.病理性减少:骨髓造血功能低下,造血原料缺乏,红细胞破坏增加,红细胞丢失过多。

3中性粒细胞临床意义?

生理性增多:1中性粒细胞一般下午较上午高2剧烈运动、情绪激动、严寒、暴热等使白细胞增多,可达 3新生儿白细胞总数增多 4、妊娠5个月以上及分娩时

病理性增多1)急性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球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所致的败血症、扁桃体炎、阑尾炎等。 2)严重的组织损伤或大量血细胞破坏:在较大手术后、严重的烧伤、急性心肌硬死、急性溶血可见白细胞增多。以中性粒为主3)急性大出血:在脾破裂或宫外孕输卵管破裂后,白细胞迅速增高,常达(20~30)×109/L.其增多的细胞也要是中性分叶核粒细胞。4)急性中毒:化学药

物如安眠药、敌敌畏等中毒时,常见白细胞数增高。代谢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慢性肾炎尿毒症时,

也常见白细胞增多,均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 5)肿瘤性增多:白细胞呈长期持续性增多,最常见于

粒细胞性白血病,其次也可见于各种恶性肿瘤的晚期,此时不但总数常达(10~20)×109/L或更多,且

可有较明显的核象左移现象,而呈所谓类白血病反应。白血病时白细胞总数增高的主要机制为白血病细胞

失控地无限增值;白血病细胞的周期延长;血中转动时间延长(正常白细胞约为10h,白血病细胞平均为

33~38h)。恶性肿瘤时白细胞增多的机理为某些恶性肿瘤如肝癌、胃癌等产生促粒细胞生成素;恶性肿瘤

坏死分解产物促进内骨髓贮备池释放;恶性肿瘤伴有骨髓转移而将骨髓内粒细胞(甚至较幼稚的粒的细胞,

并可伴有幼红细胞)排挤释放入血。

减少(1)革兰氏阴性菌感染:伤寒副伤寒及病毒感染(2)某些血液病如再障及非白血性白血病(3)慢

性理化损伤:长期接触电离辐射或化学药物(4)自身免疫病如红斑狼疮(5)脾亢

4淋巴细胞临床意义:

淋巴细胞增多 a绝对增多: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传染病如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百日核等等。b 相对增多: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

2单核细胞增多:a 某些感染:亚急性感染性内膜炎、黑热病、急性感染的恢复期,活动性肺结核等b某

些血液病: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的恢复期,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等

3血细胞比容临床意义:

1 增高见于:a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b原发性或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2降低见于:a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b充血性心力衰竭,妊娠和输液过多等稀释血症。

4.嗜酸性粒细胞的临床意义:

生理变化:①日间变化:白天较低,夜间较高,上午波动大,下午较恒定

病理变化:增多:a超敏反应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荨麻疹,食物过敏,过敏性肺炎等b寄生虫病,蛔虫、

钩虫等c某些皮肤病d血液病e某些恶性肿瘤f某些传染病:猩红热g某些内分泌疾病

减少:a见于伤寒,副伤寒,大手术后b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嗜酸粒细胞常减少,

5.血沉临床意义: 1 血沉增快:各种炎症,组织损伤及坏死,良,恶性肿瘤的鉴别,恶性肿瘤增快,良

性肿瘤多正常,各种原因导致的高球蛋白血症,贫血,高胆固醇症,

6.尿液的保存及防腐剂的选择1 冷冻或冷藏。2 化学防腐:甲醛(400g\L):5ml\L尿,有型检查最好的防

腐剂;甲苯:5ml\L尿。常用于尿糖,尿蛋白等定量测定浓盐酸或冰醋酸a浓盐酸10ML\L尿b冰醋酸25ml\L

麝香草酚:《1g\L尿。用于尿中化学成分、细胞等防腐。碳酸钠:10g\l尿,棕色瓶储存,

红细胞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在促红细胞生成素作用下了发育.晚幼红细胞丧失分裂后经过72小时后形

成网织红细胞.并进入外周血,过了120天后过完一生.

衰老的红细胞在脾脏破坏,分解成铁、原(口卜)啉和珠蛋白。分别参于铁、胆色素和蛋白质代谢。

赫姆稀释液Hayem:由Nacl。Ha2so4、Hgcl2和蒸馏水。Nacl调节渗透压。Ha2so4调节渗透压、提高比密

防止细胞黏连。、Hgcl2为防腐剂。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由珠蛋白与亚铁血红素组成。分子量为64458.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

Hicn最大吸收波峰540nm波谷504nm

血红蛋白参考值成男120-160g/L成女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

中性粒是杀灭细菌等病原微生物,嗜酸性粒是限制过敏反应及参与对(虫需)虫的免疫反应。嗜碱粒参与

过敏反应。白细胞参考值成人(4-10)*10/9L WBc=四个大方格/4*10*20*10(6)儿童(5-12)*10/9L

WBc=四个大方格/4*10*20*10(6) 6个月-2岁(11-12)*10/9L 校正后白细胞数/L=X*100/100+Y 新生儿(15-20)*10/9L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5% 0.04-0.5 红细胞成男(4.5-5.0)*10/12L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 2-7 成女(3.5-5.0)*10/12L

嗜酸性分叶核粒细胞 0-5—5% 0.02-0.5 新生儿(6.0-7.0)*10/12L

嗜碱性分叶核粒细胞0—1% 0-0.1

淋巴细胞 20—40% 0.8-4

单核细胞 3—8% 0.12-0.8

绝对值前*0.04后*0.1

猪附红细胞体病详解规范

猪附红细胞体病详解 1 简介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猪的红细胞表面或游离于血浆、组织液及脑脊液中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猪发病时,皮肤发红,故又称“猪红皮病”。 图1 病猪皮肤发红 2 流行病学 2.1 传播途径 ⑴ 通过摄食血液或含血的物质,如舔食断尾的伤口、互相斗殴或喝被血液污染的水与尿而发生直接传播;⑵ 经由节肢动物叮咬以及器械的机械性发生间接传播,如猪虱、蚊虫、吸血蝇、疥螨、被污染的注射器、用于断尾、打耳号、去势的器械等;⑶ 妊娠母猪感染后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发生垂直传播;⑷ 此外,配种也可传播该病。 2.2 流行季节和地区 该病四季均可发生,但多发生在高温高湿的7~9月。 2.3 易感猪群 不同年龄的猪均有易感性,通常发生在哺乳猪、怀孕的母猪以及受到高度应激的肥育猪身上。

2.4 诱发因素 附红细胞体病是由多种原因引发的疾病,只有在应激和肌体抗病力降低的情况下才会诱发此病。如饲养管理不良、天气突变、突然换料、更换圈舍、密度过大等应激因素或患猪瘟、猪蓝耳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猪链球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等慢性病时,最易并发和继发附红细胞体病。 3 临床症状 3.1 一般症状 病猪体温突然升高为40.5℃~42℃,皮肤发红,指压退色;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怕冷聚堆,咳嗽、流鼻涕,呼吸困难,尿液淡黄。发病中期,病猪行走时后躯摇晃,喜卧厌立,便秘或拉稀,精神沉郁,呼吸困难;血液稀薄,色淡,往往随注射针孔流血不止;皮毛枯燥,背腹部毛色铁锈色,皮肤苍白,耳内侧、背侧、颈背部、腹侧部皮肤出现暗红色出血点,可视黏膜轻度肿胀,初期潮红,后期苍白,轻度黄疸;尿液淡黄、淡红或呈红褐色,卧地不起。后期,病猪耳朵变蓝色、坏死,排血便和血红蛋白尿,最后四肢呈游泳状划动,呼吸困难,衰竭死亡。 图2 病猪皮肤上有出血点

血细胞的种类和生理功能

红细胞的生理功能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O2和CO2,此外还在酸碱平衡中起一定的缓冲作用。这两项功能都是通过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来实现的。如果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释放出来,溶解于血浆中,即丧失上述功能。 白细胞的功能 白细胞是机体防御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吞噬和产生抗体等方式来抵御和消灭入侵的病原微生物。 1.吞噬作用吞噬作用是生物体最古老的,也是最基本的防卫机制之一。对于其要消灭的对象无特异性,在免疫学中称之为非特异性免疫作用。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吞噬作用很强,嗜酸性粒细胞虽然游走性很强,但吞噬能力较弱。 白细胞可以通过毛细血管的内皮间隙,从血管内渗出,在组织间隙中游走。它们吞噬侵入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和一些坏死的组织碎片。一般认为,白细胞能向异物处聚集,并将其吞噬,这是因为白细胞有趋化性。由于细菌体或死亡的细胞所产生的化学刺激,诱发白细胞向该处移动(图5-5)。组织发炎时产生一种活性多肽,也是白细胞游动的诱发物质之一。 中性粒细胞内的颗粒为溶酶体,内含多种水解酶,能消化其所摄取的病原体或其他异物。一般一个白细胞处理5~25个细菌后,本身也就死亡。死亡的白细胞集团和细菌分解产物构成脓液。 单核细胞由骨髓生成,在血液内仅生活3~4天,即进入肝、脾、肺和淋巴等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变为巨噬细胞后,体积加大,溶酶体增多,吞噬和消化能力也增强。但其吞噬对象主要为进入细胞内的致病物,如病毒、疟原虫和细菌等。巨噬细胞还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免疫功能。此外,它还具有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清除衰老与损伤细胞的作用。 2.特异性免疫功能淋巴细胞也称免疫细胞,在机体特异性免疫过程中起主要作用。所谓特异性免疫,就是淋巴细胞针对某一种特异性抗原,产生与之相对应的抗体或进行局部性细胞反应,以杀灭特异性抗原。血液中淋巴细胞按其发生和功能的差异,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两类。 (1)细胞免疫细胞免疫主要是由T细胞来实现的。这种细胞在血液中占淋巴细胞总数的80%~90%。T细胞受抗原刺激变成致敏细胞后,其免疫作用表现以下三个方面。直接接触并攻击具有特异抗原性的异物,如肿瘤细胞,异体移植细胞;分泌多种淋巴因子,破坏含有病原体的细胞或抑制病毒繁殖;B细胞与T 细胞起协同作用,互相加强,来杀灭病原微生物。 (2)体液免疫体疫免疫主要是通过B细胞来实现的。当此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变成具有免疫活性的浆细胞后,产生并分泌多种抗体,即免疫球蛋白,以针对不同的抗原。B细胞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蛋白质合成旺盛。抗体通过与相应

卟啉病常见的症状有哪些,卟啉病的早期症状介绍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88504991.html,/ 卟啉病常见的症状有哪些,卟啉病的早期症状介绍 卟啉病的常见症状 卟啉病有什么症状 一、症状体征: 1.皮肤征状群: 多在婴儿期也可在成人出现(迟发性皮肤血卟啉病)。为光照后,在皮肤暴露部出现红斑、疱疹、甚至溃烂。结痂后遗留瘢痕,引起畸形和色素沉着。皮疹可为湿疹、荨麻疹、夏令痒疹或多形性红斑等类型。口腔粘膜可有红色斑点,牙呈棕红色。同时可并发眼损害如结膜炎、角膜炎及虹膜炎等。部分病人皮肤过敏炎症后期萎缩、黑色素沉着及类似硬皮病或皮肌炎的现象。严重者可有鼻、耳、手指皮肤结瘢变形。可有特殊紫色面容。红细胞生成性血卟啉病和迟发性皮肤型,可有多毛症。肝性血卟啉病除皮肤症状外,可同时或在病程演进中伴有腹部或神经精神症状,即为混合型。 按起病缓急和病程进展,可分为缓进型和急进型,以缓进型多见。 2.腹部征状群: 特征为急性腹痛,伴恶心、呕吐。 3.神经精神征状群: 表现为下肢疼痛、感觉异常;亦可为脊髓神经病变、出现截瘫或四肢瘫痪;也可表现为大脑病变,产生神经、精神、植物神经症状,如腹痛、高血压等。 二、检查: 可行血常规检查。 三、诊断: 根据检查和相关体征能明确诊断。 四、分类: 卟啉病可根据特异酶缺乏来准确分类。其他根据临床特征来分类,有临床实用性但互相有重叠交叉。急性卟啉病引起神经症状,往往是间歇性的;皮肤卟啉病引起皮肤光敏感。急性间歇性卟啉病,ALA脱水酶缺乏卟啉病,遗传性粪卟啉病和肝卟啉病组成急性卟啉病。迟发性皮肤卟啉病,遗传性粪卟啉病,肝卟啉病,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先天性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和肝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组成皮肤卟啉病。肝性卟啉病,过多的血红素前体主要来自肝脏;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过多的血红素前体主要来自骨髓。 文章来自:39疾病百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88504991.html,/blb/zztz/

猪附红细胞体病症状 如何治疗

猪附红细胞体病症状如何治疗 猪附红细胞体病临床症状 猪附红细胞体病流行一开始,少数猪或个别猪食欲不振,精神萎顿。此时体温在39℃左右,以后病猪食欲废绝。3天以后体温开始上升,并稽留在41℃一42℃。鼻腔中流出浆液性分泌物,眼结膜苍白贫血。有的猪呼吸加快,每分钟达40~60次。粪成球状干硬带有粘液和血液,尿少而黄严重时呈红色甚至褐色,饮水量也明显下降。到第五天以后,病猪耳采由红变紫,有的病猪两后肢出现麻痹,随之就是臀部和背部出现红色斑点,鼻腔中有时流出脓性分泌物(由浆液性发展而来)。很快,身体各部位的红点连成一个整体,整个猪体都为红色。此时体温有所下降,在40℃左右,当下降到39℃以下时,猪濒临死亡。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预防方法 ①搞好猪场环境卫生,使猪有-个强壮的体质。 ②定期消毒和驱虫,及早杀灭传播媒介。 ③在疾病防治和阉割操作时要注意器械、用具的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④尽量减少应激反应,防止诱发该病出现。 ⑤在该病易发期□服附红净,散养户的猪每千克体重为用量0.25克,每天l次,连喂l0至l5天。规模化养猪场,按每吨饲料配入l千克,连喂l5至2l天。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治疗方法 ①阿散酸,拌料饲喂,每吨饲料用量为300克,连用l周。 ②氯喹或伯氨喹,每千克体重用量为5毫克,肌肉或静脉注射。 ③土霉素或四环素,每千克体重用量为l5毫克,分2次肌肉注射,可以连续应用。或每千克饲料加入600毫克后连续饲喂。 ④百分之l伊维菌素,每千克体重用量为0.02毫克,颈部皮下注射,隔5至7天再用l次。⑤附红优:每千克体重用量为8至l0毫克,深部肌肉注射,每天l次,连用3天。 ⑥新砷凡纳明(九-四):每千克体重用量为l5至45毫克,用百分之5葡萄糖注射液溶解,制成百分之5至百分之l0注射液,缓慢静脉注射。 ⑦首选药物当属贝尼尔(血虫净,类似药物有的叫血虫清、血虫杀),每千克体重用量为57毫克,用生理盐水稀释成百分之5的溶液,深部肌肉注射,隔24小时重复用药l次。在治疗的过程中,还要采取对症治疗措施,如配合使用安乃近、氨基比林、蒽诺沙星等,用以解热降温、预防感染。肌肉注射补铁王、维生素bl、维生素b2等进行调理。出血者可配合使用止血敏。

网织红细胞的临床意义

网织红细胞的临床意义 网织红细胞计数(尤其是网织红细胞绝对值)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正常情况下,骨髓中网织红细胞均值为150×109/L,血液中为65×109/L。当骨髓Ret增多,外周血减少时,提示释放障碍;骨髓和外周血Ret均增加,提示为释放增加。从网织红细胞成熟类型获得红细胞生成活性的其他信息,正常时,外周血网织红细胞中Ⅲ型约占20%~30%,Ⅳ型约占70%~80%,若骨髓增生明显,可出现Ⅰ型和Ⅱ型Ret。1、判断骨髓红细胞造血情况(1)增多:见于①溶血性贫血:溶血时大量网织红细胞进入血循环,Ret可达6%~8%,急性溶血时,可达约20%,甚至50%以上,绝对值超过100×109/L。急性失血后,5~10d网织红细胞达高峰,2周后恢复正常。②放疗、化疗后:恢复造血时,Ret 短暂和迅速增高,是骨髓恢复较敏感的指标。③红系无效造血:骨髓中红系增生活跃,外周血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增高。(2)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障危象。典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标准之一是Ret计数常低于0.005,绝对值低于15×10 9/L。2、观察贫血疗效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治疗前,Ret仅轻度增高(也可正常或减少),给予铁剂或维生素B12、叶酸治疗后,用药3~5天后,Ret开始上升,7~10天达高峰,2周左右,Ret逐渐下降,表明治疗有效医学*教育*网整理。3、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移植后第21天,如Ret大于15×109/L,表示无移植并发症;小于15×109/L,伴嗜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增高,可能为骨髓移植失败。4、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RPI)是网织红细胞生成相当于正常人的倍数。不同生理、病理情况下,Ret从骨髓释放人外周血所需时间不同,故Ret计数值不能确切反映骨髓红细胞系统造血功能,还应考虑Ret生存期限。通常Ret生存期限约为2d,若未成熟网织红

皮肤性病学第八章

1.疥疮好发于什么部位? A. 头皮 B. 颈部 C. 背部 D. 皮肤薄嫩部位 E. 四肢伸侧 2.疥疮的临床特点,下列哪项错误? A. 剧痒,夜间为甚 B. 典型皮损为密集水疱 C. 阴囊处可有结节 D. 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 E. 指缝间常见米粒大小丘疹、丘疱疹 3.疥疮的防治,下列哪项正确? A. 治疗过程中应勤洗澡 B. 疥疮结节不能外用糖皮质激 素 C. 污染物品应煮沸消毒 D. 婴幼儿可外用10%硫磺软膏 E. 治疗以口服止痒药为主 7.疥疮的好发季节为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E. 以上都不对 1.下列因素可直接刺激肥大细胞释放介质 A.药物 B.毒素 C. 食物 D.寒冷或热 E.以上均可 2.接触性荨麻疹属于 A.Ⅰ型变态反应 B.Ⅳ型变态反应 C.非免疫性 D.细胞毒反应 E.以上均不对 3.抢救荨麻疹致过敏性休克下列哪项不正确 A.0.1/100肾上腺素皮下注射 B.皮质类固醇激素静滴 C.吸氧、必要时气管切开 D.首先使用抗组胺药物 E.氨茶碱 4.胆碱能性荨麻疹的特点是

A.多由运动、受热、情绪紧张后发作 B.风团较小、数目多、消退快 C.可有全身症状 D.可用654-2治疗 E.以上均对 5.下列哪些疾病可伴发荨麻疹 A.甲状腺机能亢进 B.系统性红斑狼疮 C.淋巴瘤 D.糖尿病 E.以上均是 6.与遗传有关的荨麻疹有 A.遗传性家族性荨麻疹综合征 B.家族性冷荨麻疹 C.延迟性家族性局限性热荨麻疹 D.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 E. 以上均是 7.下列哪些疾病可导致冷荨麻疹 A.梅毒 B.冷球蛋白血症 C.巨球蛋白血症 D.冷纤维蛋白原血症 E.以上均是 8.荨麻疹性血管炎哪项错误 A.风团持续时间长 B.风团消退不留痕迹 C.伴关节痛、腹痛等症状 D.对抗组胺药无效 E.为Ⅲ型变态反应 9.荨麻疹的治疗哪项错误 A.抗组胺药物 B.维生素C、K、E、B 12 C.慢性荨麻疹一般不用皮质类固醇激素 D.组胺球蛋白对冷荨麻疹以及机械性荨麻疹疗效佳 E.尽可能不联用H 1及H 2 受体拮抗剂 10.血管性水肿特点包括下述各点,除了 A.凹陷性水肿 B.局限性水肿 C.好发于眼睑、包皮等

人血红细胞形态参数的识别与分析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人血红细胞形态参数的识别与分析 二级学院 专业 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2013年2月 本论文为大义版,有需要+QQ448580230详谈!适用于普通的 大学论文写作.

诚信声明 我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设计)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我承诺,论文(设计)中的所有内容均真实、可信。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年月日

人血红细胞形态参数的识别与分析【摘要】*** 【关键词】人血红细胞;图像处理系统;MATLAB

The identific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human red blood cell morphological parameters [Abstract]Objective: *** [Keywords] Human Red Blood Cell Image Processing MATLAB

目录 1 前言 (1) 2 血红细胞形态参数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2) 2.1 血细胞形态参数的研究现状 (2) 2.2 血红细胞形态参数研究的发展趋势 (2) 2.3 市场需求分析 (2) 3 系统开发技术基础 (3) 3.1 Matlab简介 (3) 3.2 Matlab的特点 (3) 3.3 Matlab系统结构 (4) 4 详细系统设计 (5) 4.1 系统的功能模块划分 (5) 4.2 系统主界面 (6) 4.3 文件操作模块 (6) 4.3.1 图像打开 (7) 4.3.2 图像保存 (7) 4.4 虚拟量尺模块 (7) 4.5 图像处理模块 (7) 4.5.1 图像运算 (8) 4.5.2 空洞填充 (8) 4.5.3 边缘检测 (8) 4.6 图像分析模块 (8) 5 系统程序测试结果 (10) 6 总结 (18) 7 参考文献 (20) 8 致谢 (21)

2020年安徽省《皮肤性病学》考前练习(第330套)

2020年安徽省《皮肤性病学》考前练习考试须知: 1、考试时间:180分钟。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和所在单位的名称。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规定的位置填写您的答案。 4、不要在试卷上乱写乱画,不要在标封区填写无关的内容。 5、答案与解析在最后。 姓名:_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_ 一、A1(共30题) 1.相对而言,( )突变导致的残毁性掌跖角化病的表型常伴耳聋。 A.兜甲蛋白 B.连接蛋白26 C.角蛋白1 D.角蛋白9 E.角蛋白14 2.基底膜在电镜下的结构区域不包括( )。 A.胞膜层 B.透明层 C.致密层 D.角质层 E.致密下层 3.鱼鳞病的治疗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

A.做产前诊断 B.外用维A酸可改善角化程度 C.局部用药以温和、保湿、轻度剥脱为原则 D.口服维A酸可根治此病 E.有感染者外用抗菌药物 4.毛囊角化病的皮损好发于( )。 A.皱褶部位 B.暴露部位 C.皮脂溢出部位 D.四肢伸侧 E.躯干部 5.皮内试验观察结果的时间为( )。 A.2小时 B.1~2小时 C.20~40分钟 D.15~20分钟 E.8小时 6.水疱的直径通常应小于( )。 A.5Cm B.4Cm C.3Cm D.2Cm E.lCm 7.关于多基因遗传病的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 A.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发病

B.发病常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倾向 C.在家系中的传递方式不遵循孟德尔分离规律 D.涉及两对或两对以上等位基因 E.以上都正确 8.下列关于角化棘皮瘤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多发型最常见,可发生于全身各处,常发生于青年,男性较多见 B.临床上可分为三型:单发型,多发型,发疹型 C.单发型主要发生于暴露部位,较大损害可转移 D.是一种可以自愈的皮肤肿瘤 E.该病可能与某些皮肤病如着色性干皮病、银屑病、药疹等并发 9.艾滋病的各种感染主要位于( )。 A.心脏 B.血液系统 C.肾脏 D.皮肤 E.肺、胃肠与神经系统 10.下列有关带状疱疹的病因及发病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病原体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B.病毒经呼吸道黏膜侵入体内 C.病毒侵入体内后潜伏于脊神经后根 D.病毒经破损的皮肤黏膜侵入体内 E.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潜伏的病毒再次活动,产生神经痛 11.天疱疮治疗的首选药物为( )。 A.丙种球蛋白 B.环磷酰胺

猪的附红细胞体病

猪的附红细胞体病 前言: 附红细胞体病是近几年来引起医学和畜牧兽医工作者注意的一种人畜共患病其病原是专性血流寄生生物--附红细胞体。附红细胞体寄生于表面、血浆及骨髓里。该病分布范围广,宿主多,给人的健康生活和畜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其中在畜牧业中,以猪的附红细胞体病最为严重。现根据生产实际结合国内外大量文献对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治疗和防治进行综述。 1.病原学: 1.1发现1928年Schilling首先在脾切除中查到附红细胞体(E.Coccoilles)1932年KINSELY 等在美国猪体内发现了一种类球状血虫体,1950年Splitter等证实并命名了猪附红细胞体。1982年解耀成等在江苏南部红皮猪中查到了附红细胞体。 1.2分类 附红细胞体的分类尚存异议。但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用《伯杰鉴定手册》统一分类,将猪附红细胞体列为立克次氏。体目(Rickttsialse)无浆体科(A napla scmataceae)附红 细胞体属(Eperythrozoon) 1.3形态结构 附红细胞体革兰氏阴性,其大小为0.25-1.30nm X 0.5~2.5nm,其形态大体可分为三种:球形、盘形、环形、未成熟附红细胞体呈球形,幼稚附红细胞体呈盘形,成熟附红细胞体呈球形,Splitter(1950)将猪附红细胞体分为猪附红细胞体(E.Sllis)或小附红细胞体(E.Puruum)实际上是猪附红细胞体在成熟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猪附红细胞体外有一层限制性胞浆膜。1.4抵抗力 附红细胞体不受红细胞溶解的影响,对于干燥和化学药物都比较敏感,几分钟即可杀死,但0.5%的石碳酸于37度下3小时才可杀死。对低温抵抗力极强,在冰冻凝固的血液中可成活一个月,在加有甘油的血液中于-79度,80d保持感染。 2.流行病学 自然宿主:附红细胞体具有特异性,猪附红细胞体引起的附红细胞体病只见于家养的猪。2.1传播途径 2.11水平传播,如蚊、螨、虱等节肢动物通过吸血传播,也可由污染的针头,打耳号、断尾等其他的手术器械引起交叉感染或者在交配时,公猪将被污染附红细胞体的精液流在阴道内而引起。 2.12垂直传播 这种流行方式其传染率高达100%主要是胎儿在母体中或分娩过程中发生垂直传播。 2.2流行特点 2.21发病高,且不分年龄、品种、性别通常以2-5月龄体重在30-50千克的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高。 2.22季节性强,一年均可发生,但有明显的季节性,高温高湿的夏秋季为高发期特别是7-9月份达到顶峰。 2.23隐性感染率高,在有该病的猪场,其他未发病的隐性感染率高达100%,如果在应激,机体抵抗力下降,过差卫生条件,高温高湿,营养缺乏均可诱发或促进本病的发生。 3.临床症状 3.1潜伏期 任何一种流行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对猪附红细胞进入机体后,在多数情况下呈潜伏状态,只在某些情况下才表现发病过程。所以自然感染时,潜伏期很难确定,据报道,在人工感染脾切猪时,潜伏期平均为7d(3-20d)

猪附红细胞体症状

病原特点 按照最新分类,附红细胞体属于支原体中的嗜血支原体。在显微镜下附红细胞体呈现多种形态,环形、球形和椭圆形,常附着于红细胞表面。无细胞壁,故革兰氏染色阴性。附红细胞体对于干燥和化学品敏感,容易被杀死。附红细胞体附着于红细胞体表面后,一方面直接损害红细胞,造成红细胞功能下降和数量减少;另一方面改变红细胞表面抗原结构,造成自体免疫损伤。 流行特点 附红细胞体只感染家猪,野猪不易感。各种年龄的家猪都易感。健康猪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发病猪的血液而感染,应激是引起猪体内附红细胞体数量增加进而发病的重要因素,所以在高温高湿且蚊虫较多的夏季猪场容易出现附红细胞体病疫情。 临床症状 仔猪发病后症状明显,常呈急性经过,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病猪精神不振、食欲下降或废绝,反应迟钝,步态不稳,消化不良,高热可达42℃。四肢末端、尾和耳廓边缘发绀,此后可见猪皮肤苍白和黄疸。育肥猪感染后常见轻度贫血和生长缓慢。母猪的感染常见于临产或分娩后3天-4天,感染母猪出现发热、食欲减退、嗜睡、产仔率下降及母性缺乏等症状。 剖检病变 慢性病例主要是贫血相关病变,急性病死猪剖检可见典型的黄疸和贫血。全身皮肤黏膜、脂肪和肝脏黄染。全身淋巴结肿大、潮红和黄染,切面外翻,有液体渗出。胸腹腔心包积液,肝脏肿大、质脆,细胞呈脂肪变性,呈土黄色或黄棕色。胆囊肿大,含有黏稠的胶冻样液体。脾肿大,质脆而碎。肾肿大,呈苍白色或土黄色,包膜下有出血斑。有的膀胱上可见少量出血点。肺肿胀,淤血水肿。心外膜和心冠脂肪出血黄染,心肌苍白。脑膜有针尖大出血点。全身肌肉色泽变淡,血液稀薄呈水样,凝固不良。 预防 消毒除要做好常规环境消毒外,应特别注意手术器械及注射针头的消毒,进行注射时必须做到一头猪一个针头。 保健对于附红细胞体最敏感的抗生素是四环素类药物,在四环素类抗生素中又以多西环素抗菌活性最强。推荐方案:每吨料中添加威普健1公斤,连用5天-10天,每月保健一次(母猪加倍量使用)。发生疫情时立即对全部猪群使用上述方案保健。 加强平时饲养管理使用营养全面而均衡的饲料,减少各种应激因素,及时杀灭蚊虫等各种吸血昆虫.

少见卟啉病

少见卟啉病 δ-氨基乙酰丙酸脱水酶缺乏(ALA脱水酶缺乏卟啉症)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是最为罕见的卟啉症形式,由ALA脱水酶缺乏引起。 ALA脱水酶的一些不同的突变基因已在不同家系的病人中发现。该症首例报道在德国,但可能遍及全世界。它可引起神经系统的症状和有时贫血。 该病的症状和体征和急性卟啉症相似,但是它包括溶血和贫血。症状可始发于婴儿或儿童。尿中ALA,粪卟啉Ⅲ和红细胞锌卟啉显著增加。在组织中过多的ALA代谢为粪卟啉Ⅲ。粪卟啉排泄正常或处于正常的上限。ALA脱水酶缺乏性卟啉症(ADP)的患儿在红细胞或非红细胞的ALA脱水酶几乎没有活力而他们双亲的酶有50%的活力。 诊断是根据在尿中有过量的ALA和粪卟啉和在红细胞中ALA脱水酶缺乏。本酶缺乏的其他原因,像铅中毒和酪氨酸血症没有排除。它也可出现和急性卟啉症极为相似的表现(腹痛,肠梗阻和运动神经病)。铅中毒,红细胞中ALA脱水酶不足可通过应用硫氢基化合物得到恢复,而遗传性酶缺乏则不能恢复。在遗传性酪氨酸血症,延胡索酰乙酰乙酸酶先天性缺乏导致琥珀酰丙酮积聚。ALA结构类似物是脱水酶的有力抑制剂。其他重金属或苯乙烯暴晒也能抑制ALA脱水酶。 ADP的治疗经验很有限,但是可以参考急性间隙性卟啉症。 先天性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 (Günther疾病;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先天性卟啉病;先天性血卟啉病;红细胞生成性尿卟啉病) 该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罕见,是由于尿卟啉原Ⅲ聚合酶缺乏引起的一种严重的疾病。 至今报道的先天性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CEP)不足200例。种族和性别的倾向不明。这种卟啉症在动物(例如牛)中很少发生。有趣的是,所有狐狸松鼠虽然它们的卟啉显著增加,但是并没有疾病的表现。 发病机制 人类尿卟啉原Ⅲ聚合酶许多不同的突变基因已被确定。大部分病人有"正常"的双亲并且遗传了不同的突变。残留的聚合酶的活力持续存在于大多数严重的病例。溶血性贫血引起血红素生成急性增加,但是它发生在消耗相当积聚的羟甲基胆色烷(HMB)时。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过量的HMB转化为(非酶促)尿卟啉原Ⅰ,然后酶促为粪卟啉原Ⅰ。Ⅰ型卟啉原不是血红素的前体,然而它们积聚后自发氧化为相应的卟啉。过量的卟啉积聚在骨髓大多在红细胞成熟阶段,血红蛋白合成旺盛时。它们引起髓内溶血和缩短红细胞的生成周期。 症状和体征

红细胞

红细胞 血液中的红细胞是血球当中最多的一种,也是体内数量最多的细胞。 正常成人每升血液中红细胞的平均值,男性约4~5×103个,女性约3.5~4.5×103个,居各类血细胞之首,如果将全身的红细胞一个个连接起来,能环绕地球赤道4.5圈。 胞体为双凹圆盘状,直径约7.5微米,中央较薄,周边部较厚。新鲜的单个红细胞呈浅黄绿色,多个红细胞常叠连在一起,稠密的红细胞使血液呈红色。 红细胞成熟时,无细胞核和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血红蛋白约占红细胞重量的33%,具有携带O2和部分CO2的功能,每100升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男性约120~150克,女性约110~150克。一般说,红细胞数少于3.5×103个/升,血红蛋白低于110克/升,则为贫血。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为120天,在此期间,一个红细胞可在组织和肺脏之间往返大约5~10万次。衰老的红细胞多被脾、肝、骨髓等处的巨噬细胞吞噬分解。同时,体内的红骨髓生成和释放同等数量的红细胞进入外周血液,维持红细胞总数的相对恒定,以参与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当机体需要输血时,最输同型血,但尚需进行交叉配血实验,因红细胞膜上有ABO血型抗原存在。 红细胞是边缘较厚,中央略凹的扁园形细胞,直径7~8μm。细胞质中含有大量血红蛋白而显红色(见血细胞示意图)。 红细胞是在骨髓中制造的,发育成熟后进入血液。衰老的红血球被脾、肝、骨髓等处的网状内皮系统细胞吞噬和破坏,平均寿命120天。红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运输氧及二氧化碳,这主要是通过红细胞中的血蛋白实现的。 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及二氧化碳能力。与氧结合的血红蛋白称为氧合血红蛋白,色鲜红。动脉血所含的血红蛋白大部分为氧合血红蛋白,所以呈鲜红颜色;与二氧化碳结合的血红蛋白称为碳酸血红蛋白。氧及二氧化碳同血红蛋白的结合都不牢固,很易分离。 在氧分压较高肺内,静脉血中的碳酸血红蛋白解离,并与氧结合转变为氧合血红蛋白;而在氧分压较低的组织内,动脉血中的氧合血红蛋白解离,并与二氧化碳结合转变为碳酸血红蛋白。红血球依靠其血红蛋白的这种特殊性而完成运输氧及二氧化碳的任务。 红细胞的形态特点是什么? 人与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为红色无核的双凹(或单凹)圆盘形细胞,平均直径约8000nm(8μm)。这些形态特点,使红细胞的代谢率较低,又有较大的表面积,有利于与周围血浆充分进行气体交换,双凹圆盘形细胞比球形细胞有较大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此比值越大,越易于变形,故红细胞能卷曲变形,以此适应通过直径小于它的毛细血管并能通过脾和骨髓的血窦壁及其膜孔隙,通过后再恢复原状,这种变化叫做可塑性变形。 红细胞有哪些生理特性? 红细胞膜为脂质双分子层的半透膜,对物质的通透具有选择性,不能通过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氧和二氧化碳等脂溶性气体以单纯扩散方式可自由通过,葡萄糖和氨基酸等亲水性物质依靠易化扩散通过,负离子如Cl-、HCO3-等较易通过,尿素也可自由透入,而Na+ 、K+等正离子很难通过,需依赖钠泵来主动转运。 钠泵的能量来自红细胞消耗葡萄糖产生的A TP提供,并用以保持膜的完整性和膜内外的Na+ 、K+浓度梯度。贮于血库较久的血液其血浆K+浓度升高,因低温时红细胞代谢率低,以致Na+、K+泵活动缺乏能量来源,不能将K+泵入细胞内。

《中国卟啉病诊治专家共识(2020年)》要点

《中国卟啉病诊治专家共识(2020年)》要点 卟啉病(Porphyria)是由于血红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酶活性缺乏,引起卟啉或其前体[如δ-氨基乙酰丙酸(δ-ALA)和卟胆原(PBG)]浓度异常升高,并在组织中蓄积,造成细胞损伤而引起的一类代谢性疾病。卟啉病是罕见病,不同类型的卟啉病发病率不一,成人中以迟发性皮肤卟啉病(PCT)、急性间歇性卟啉病(AIP)和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EPP)最常见。 一、卟啉病的分型和分类 1. 根据酶的缺陷可分为8种类型(图1、表1)。 (1)X连锁原卟啉病(XLPP): (2)ALA脱水酶卟啉病(ADP): (3)AIP: (4)先天性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CEP): (5)家族性/散发性PCT:

(6)HCP: (7)VP: (8)EPP: 2. 按卟啉生成的部位可分为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和肝性卟啉病。 3. 按临床表现可分为皮肤光敏型、神经症状型及混合型卟啉病。 4. 按发病机制可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卟啉病。 二、卟啉病的临床表现 1. 皮肤光敏:卟啉经循环进入皮肤,暴露在光下生成氧自由基,产生光敏性。 (1)大疱性皮肤卟啉病: (2)急性非发疱性皮肤卟啉病:

(3)可并发眼损害如结膜炎、角膜炎及虹膜炎等。 2. 神经内脏症状:由神经功能障碍引起,间歇性急性发作,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1)急性腹痛: (2)感觉和运动神经病: (3)自主神经系统受累: (4)急性神经精神表现: (5)中枢神经系统受累: 3. 急性发作期间患者的尿液可能呈棕红色。 4. 溶血: 5. ALA、PBG和卟啉持续升高的患者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 6. 长期并发症如高血压、慢性肾功能不全。

附红细胞体与7种疾病的区别

猪附红细胞体病与七种常见猪病简易鉴别 本文章已被查看:218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红细胞和血浆中而引起的一种传染性 疾病,主要引起猪(特别是仔猪、母猪)高热、贫血、黄疸和全身发红为特征的疾病,常呈地方性流行,可引起大批死亡。 1 病原体 附红细胞体大小直径约1 μm,平均长0.8 μm,最大2.5 μm,呈环形、球形、椭圆形、杆状、月牙状、逗点状和串球状不等。自然颜色,红细胞橘黄色,虫体呈淡蓝色,中间的核为紫红色,虫体折光性很强,可发出亮晶晶的光彩。虫体多依附在红细胞表面,少数游离于血浆中,在镜下可见其进退、屈伸、多方向扭转做自由运动,一旦附着于红细胞即再看不到其运动。经瑞氏染色,640倍显微镜下,红细胞呈淡紫红色,虫体天蓝色,附着在红细胞的虫体,像一轮淡紫色的宝石。 2 流行病学 易感染动物有猪、绵羊、牛、犬、猫和其他动物,在不同宿主中存在不同的虫种(如猪附红细胞体、羊附红细胞体等)。本病多发于7~9月,气温20 ℃以上,湿度70%左右,气候干旱少发生。主要由吸血昆虫传播,注射针头、交配、手术器械也可能传播本病。目前国内发病主要是猪,吮乳仔猪、母猪、育成猪均可感染,呈地方性流行,由于被感染的猪不能产生很强的免疫力,易发生再度感染。其他动物感染大多为亚临症状,病例的发生率明显低。孕母猪流产,个别不流产的超过预产期,产弱仔猪。 3 临床症状 潜伏期6~10天,体温40~42 ℃,呈稽留热,食欲下降甚至废绝,精神沉郁,粪便干结,有时便秘、下痢交替。气喘,呼吸困难。可视黏膜初充血,后苍白,黄染,尿黄。全身皮肤发红,指压褪色,以耳下、鼻镜、腹下最严重,后期出现不规则紫斑,边缘界不明显,指压不褪色,最后变为青紫色。耳发绀、变干,边缘向上卷起,血液稀薄,血凝不良,后期血液粘稠,呈紫褐色。公猪可出现尿鞘积尿。病猪最后卧地不起,全身循环系统失调,衰竭死亡。

犬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及其防

犬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防治 睢宁县魏集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杨怀志 摘要: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多种动物和人的红细胞表面、血浆及骨髓液等部位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本文对该病的某些流行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发现:两例已有附红细胞体病临床表现的病犬附红细胞体的感染率均超过60%,感染强度也较大。 关键词:犬附红细胞体诊治 一、综述部分 附红细胞体病(Eperythrozoonosis),又称类边虫病,简称附红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简称附红体Eperythrozoon)寄生于动物血液,游离在血浆中或附着在红细胞表面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附红细胞体寄生的宿主广泛,对人畜致病的主要有绵羊附红体(E.ovis)、猪附红体(E.suis)和温氏附红体(E.wenyonii—主要感染牛)。1928年Schilling首先报道了鼠的附红细胞体病,随后Yoki-moff 报道了犬的附红细胞体病。在国内、牛、羊、猪、兔、驴、骡、鸡、鼠等的附红

细胞体病均有报道,而犬的附红细胞体病在我国的部分地区也有发现。1990年全炳昭首次报道了犬的附红细体病,1991年云南玉溪发现疑似犬附红细胞体病,宋兴国等(1997)报道了西部六省警犬附红细胞体病的阳性检出率为61.22%。该病对养犬业有严重的危害性,感染率较高的约70%左右,最高可达100%,必须引起重视。本文就该病的病原、发病机理、流行特点、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和防治等方面作了一定的探讨。 1 病原 1.1 分类 附红细胞体的分类地位尚未完全确定。目前普遍采用《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1984年版)为分类依据,将其归属到立克次体目(Rickettsiales)无浆体科(Anaplasmataceae)附红细胞体属(Eperythrozoon)。 1.2 形态结构 鲜血滴压片镜检,附红细胞体呈球形、卵圆形等,有折光性和运动性,部分附着于红细胞的表面使红细胞的形状发生改变,呈锯齿状、星芒状、菠萝状等多形性;另一部分在血浆中呈游离态,常作摆动、翻滚、上升、下降等运动,运动中以个体小者最为活泼;附红细胞体一旦附着于红细胞后,则失去运动性。姬姆萨染色时,附红细胞体被染成淡紫色,外围有白环。瑞氏染色,红细胞呈淡紫红色,附红细胞体被染成蓝色或淡蓝色,被附红细胞体附着的红细胞有蓝宝石样光彩,如皇冠状。犬红细胞的感染率较高,约70%左右,最高可达100%,镜检时可观察到红细胞上的附红细胞体多为2个~15个,重度感染者可达20个以上。扫描电镜下,附红细胞体直径为0.20 μm~0.80 μm,最大可达2.5 μm,红细胞表面的附红细胞体为球状、卵圆形、短杆状等多种形态,游离的附红细胞体呈球形、饼状等多形性,其中部分球状附红细胞体上能观察到一根到数根细长的细丝(或纤毛),这些细丝一旦附着在红细胞表面,则使红细胞膜产生一些小而深的凹陷和变形;透射电镜下观察,附红细胞体呈球状、饼状等多形态性,无细胞壁,仅由单层限制膜包裹,无明显的细胞器、细胞核,亦能观察到细长的细丝状结构。 1.3 抵抗力及运动性 附红细胞体不受红细胞溶解的影响,对干燥和化学药品比较敏感,但对低温的抵抗力较强,在4 ℃环境可存活至少33 d,并保持感染力,5 mL/L的石碳酸于37 ℃ 3 h即可杀死附红细胞体。鲜血悬滴中,滴加等量的50 mL/L醋酸或10 mL/L盐酸时,红细胞破裂,附红细胞体的活动性加强,运动范围加大;滴加1 g/L碘溶液后,运动停止,此时,即使用PBS或生理盐水洗涤,其活力也不能恢复,也不被碘着色。

附红细胞体病有哪些症状

附红细胞体病有哪些症状 附红细胞体病,是因为由附红细胞体寄生在人体的红细胞里面,从而导致的一种传染疾病,这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患病以后患者会出现身体发热,身体乏力,容易出现盗汗的现象,经常会出现昏睡的症状,比较严重的会导致患者出现贫血,引起黄疸,造成肝脾肿大,造成淋巴结肿大。 ★临床表现 潜伏期2~45天。多数患者在感染附红体后不会出现临床症状,只有受感染的红细胞比例达到一定水平时才表现为附红体病。因此,人附红体病轻重不一,临床表现多样。 其轻重程度主要取决于感染者的免疫功能强弱和受到附红 体感染的红细胞比例的多少。如果免疫力较强,只能感染较少的红细胞(小于30%),这时,病原体仅会潜伏在体内,不发病, 经过一段时间后自行消除。但在免疫功能低下者或儿童体内,附红体有可能会感染较多的红细胞(30%~60%),这时才会引起临 床症状。如果体内有60%以上的红细胞受到附红体的感染,就会出现较严重的临床症状,甚至会导致死亡。

★主要临床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发热 体温一般在37.5℃~40℃,并伴有多汗、关节酸痛等。 2.贫血 贫血为本病最常见的表现,严重者可出现巩膜及皮肤黄染,并有全身乏力、嗜睡及精神萎靡等症状。 3.淋巴结肿大 有些患者出现浅表淋巴结肿大,常见于颈部。

4.其他 尚有皮肤瘙痒、肝脾肿大、腹泻(小儿多见)、脱发等。 ★治疗 主要是对症治疗和病原治疗。 常用抗生素有:①四环素,6~12小时1次。(儿童、孕妇及肾脏功能不全者不宜使用)。②强力霉素,12小时1次。(8岁以下儿童不宜)。③庆大霉素,肌肉注射,12小时1次。④丁胺卡那霉素,肌肉注射,8小时1次。⑤左旋氧氟沙星,静脉点滴,12小时1次。

第三章红细胞代谢功能及其特征

第三章红细胞代谢功能及其特征 本章要点 1.掌握红细胞生成的几个基本阶段和各阶段细胞特点,熟悉红细胞生成过程中 的代谢变化。了解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制。 2.掌握红细胞生成过程中的主要调控因素有哪些。掌握EPO在调节和平衡红 细胞生成过程中的主要作用。 3.掌握成熟红细胞的结构特点。熟悉红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有哪些。 4.熟悉血红蛋白的基本结构并掌握血红蛋白的基本功能。熟悉ALA,Vit B6和 铁离子在血红素合成中的作用。掌握血红蛋白病,分子病的概念,熟悉地中海贫血,镰状细胞贫血的发病机制。 5.掌握成熟红细胞内的主要糖代谢通路及各通路的功能。熟悉维生素B12和叶 酸在DNA合成中的作用 6.掌握酶异常的红细胞疾病的概念,熟悉G6PD激酶缺乏症、PKM激酶缺陷 的发病机制。 7.熟悉铁代谢的基本途径,包括铁的分布、吸收、运转、细胞摄取和储存。熟 悉缺铁性贫血的常见原因和发病机制。 8.熟悉叶酸和Vit B12在红细胞核苷酸代谢中的作用,Vit B12的肠道吸收过程。 9.了解红细胞衰老的代谢和结构改变,了解衰老红细胞的物质循环。 病例 吴XX,女,28岁。主诉:妊娠中期,怀孕初期一切顺利。但是,最近她觉得人非常容易累,有时即使是非常轻微的活动后就会有气短、憋气的感觉。还有好几次头晕目眩的经历,但还不至于晕倒。同时,她还发现一些身体上的变化,腿容易抽筋,爱吃大量的冰块,事实上她舌头也非常痛。体检发现:心动过速,牙龈和甲床发白,舌头肿胀。根据她的症状和体征,进行相应的血液检测。实验室检查结果:RBC(Red Blood Cell count) 3.5million/mm3,HB(Hemoglobin) 7g/dl,Hct(Hematocrit)30%,serum ion low,MCV(Mean Corpuscular V olume) low,MCHC(Mean Corpuscular Hb concentration)low,TIBC(Total Iron Binding

全自动血细胞形态分类识别系统

全自动血细胞形态分类识别系统参数 1.检测系统:一键式操作,从进样、扫描、定位、滴油、各放大倍数间切换、采集、分类、退出到输出打印报告完全自动化; 2.内置光学显微镜,无需操作人员面对显微镜即可完成形态学观察,仅需对预分类结果在电脑屏幕上复查后出报告; 3.细胞分类原理:采用支持向量机SVM算法对白细胞进行分类、形态计数;人工智能神经网络ANN对红细胞、血小板的进行图像识别分类和形态计数;实现了分析结果的客观化、标准化的统一; 4.血细胞采集数量:用户自设计,并配有可添加的标准细胞类型库; 5. 细胞检测功能: 血液中的中性杆状核粒细胞、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原始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异型淋巴细胞、浆细胞、涂抹细胞等19种白细胞分类及百分比;具有中性粒细胞分叶指数计算、核左移/核右移的评价;对中毒颗粒指数计算。血液中的正常红细胞、巨红细胞、大红细胞、小红细胞、低色素、高色素、球形、椭圆形、泪滴形、棘形、靶形等红细胞类型分类识别。非白细胞有核红的识别。血液中的巨血小板、大血小板、小血小板以及血小板的轻度、中度、重度的凝集分类计数及参数统计;计算出血小板和红细胞的比值。 *6.检测实时性:屏幕实时呈现对单细胞层定位;实时呈现自动聚焦、抓取白细胞分类识别; *7. 检测速度,批量完成标本:每小时20-35片,能快速处理标本,一次批量进样135片血涂片。 *8.仪器光学系统:进口显微镜,使用10倍物镜、100倍油镜,带有>50万像素成像系统,LED光源、寿命>50000小时。 9.血涂片质控要求:有专门的细胞定位程序,能进行准备性检测,验证图片质量; 10.血涂片染色支持:瑞氏-吉姆萨染色,自动化染片机的涂片或手工染色涂片; 11.操作界面:窗口式操作界面,图像可放大或缩小;有红细胞、血小板实时计数。 12.通讯方式:局域网共享,LIS、HIS系统双向转输;能够满足科室间多方讨论研究交流提供平台; 13.报告形式:采集细胞的形态百分比,及其细胞形态学的图文图像信息; 14.结果保存:所配硬盘应可存储20,000张以上涂片图文资料(100个细胞图/涂片), 图片资料可刻录光盘保存,有多种方式检索,并于提高检验质量、建立形态学管理的档案。 15.系统软件:专业形态学检测软件,其系统具有标准细胞类型图型库进行学习交流并定期免费升级;

附红细胞体

附红细胞细胞体病是有附红细胞体所致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临床以发热、黄疸和贫血为特点。猪附红细胞体(EH)的归宿在世界各国尚不统一。过去几乎所有中、外兽医方面的书籍均将其归属为血液虫,属寄生虫病。可近几年,有人认为是支原体;有人认为EH具有多形态、无细胞壁、无明显细胞核、无细胞器的典型原核生物,加之在培养基上不生长,与立克次体极为相似,而将其归宿于立克次体目、无形体科、血虫体属。 【病原特点】 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小体寄生于人类及猪、牛、羊等多种动物的红细胞表面、血浆及骨髓中的一种人畜共患、具有传染性的一种疾病。附红细胞体具有很强的宿主特异性,不同动物所感染的附红细胞体也不一样。猪的附红细胞体病是有猪附红细胞体和小附红细胞体所引起的。血液涂片经姬姆萨氏发染色后,猪附红细胞体呈淡紫红色,多在细胞表面单个或成团寄生,呈链状或鳞片状,也有在血浆中呈游离状态(图3-15-1)。其形状多呈环形,也有呈球形、杆状、卵圆形、哑铃形和网球拍形等,直径为0.8~2.5微米;小附红细胞体较小,多呈环形,直径平均为0.5微米。附红细胞体以二分裂或出芽进行增殖。电镜下,附红细胞体呈卵圆形的圆盘状,分凹凸两面,以凹面附于红细胞表面。 EH对干燥和化学药品都比较敏感,几分钟内中即可将其杀死,但对0.5%碳酸于37℃下需3小时才可将其杀死。对低温低抗力极强,在零下79℃仍具有感染力。 【流行特点】 (1)猪附红细胞只感染猪(EH具有种间特异性),一般情况下不同年龄和苗种、性别的猪都可感染,但以仔猪、引进苗种以及低抗力下降的猪发病较多。故本病感染率高,发病率低。 (2)其传播途径有:

①通过吸血昆虫和无生命的针头、剪刀、断尾、打耳号、阉割刀剪间接传播。 ②吃食是感染本病的猪的血(咬尾、咬耳打斗以及其血液污染的饲料、饮水和尿液)而直接传播。 ③可通过注射和口服已感染本病的猪血,进行人工感染。 ④可通过精液传播和通过胎盘感染(垂直感染)。 (3)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不同季节发生率有差异,其中以6月初-10月上旬发生率较高,其中以7-9月发生率最高,可呈地方性流行。 (4)感染了本病后,并不一定发病,只有猪受到较强烈的应激反应后,抵抗力下降,附红细胞体才会在猪体内大量繁殖,使多量红细胞变形后,被猪自身将这些失去功能的红细胞清除,而引起贫血、黄疽。血液稀薄等一系列症状。 【临床症状】 以高热、贫血、轻度黄疸。发绀和流产为主征。 (1)体温升高40℃-42℃,沉郁,吃食减少到不吃和嗜睡。 (2)随体温升高,皮肤发红,指压不退色,经过较短的时间,皮肤发红转紫,甚至皲裂,有的皮肤上可出现渗出粘液,有的发生丘疹性皮炎,有的双耳发紫后,耳廓边缘干枯并向上卷曲。 (3)呼吸快速,重则喘气。 (4)可视黏膜苍白黄染。 (5)仔猪、尤其是乳猪大多腹泻黄白色或灰白色稀粪;尿色粽黄;部分呕吐。临死前出现口吐白沫,步形不稳,转圈,地四肢划动,抽搐等神经症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