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对当前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两难冲突的分析

对当前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两难冲突的分析

对当前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两难冲突的分析
对当前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两难冲突的分析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两难冲突日益引起各界的高度关注。这一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呢?已有的研究主要是从供给面解释,但其不足也十分明显:第一,虽然供给面对于解释农副食品价格乃至CPI上涨具有重要意义,但难以解释整个价格体系包括资产价格和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第二,通过供给面解释价格上涨难以绕开产量这一中间环节,即无论是供给冲击还是成本上涨只有先导致产量降低才能推动价格上涨,这与近年来粮食连续六年丰收、粮食储备比较充足等实际情况有所不符。因此,对于当前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两难不能仅从供给面来解释,而更应该侧重于对需求面的分析。

一、对当前宏观经济增长两难悖论的理论阐释

根据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受供给和需求等因素的影响,宏观经济的自然增长率是不断变化的。当自然增长率下滑时,刺激政策可以在短期内对经济走势产生一定影响,但无法改变经济运行的根本走势,且可能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比如通胀预期上升等。具体逻辑如下:

当自然增长率下降是由于供给面因素时,比如生产能力下降等,刺激政策对总需求的扩张作用会引发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导致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最终损害经济增长,直至经济增速回落至自然率水平。这一过程便形成了经济增长放缓和通胀压力上升的两难。

当自然增长率下降是由于需求面因素时,比如收入分配严重不平衡抑制了有效需求等,刺激政策作为补充性需求可以在短期内延缓经济下滑的幅度,但难以持续发挥作用,也就无法改变经济运行的趋势。以财政政策为例,扩张的财政政策虽然可以增加近期需求,但由此导致的财政赤字会缩减未来需求,且对财政赤字货币化的担忧会引发通胀预期等负面效应。如果考虑到理性预期的作用,财政政策即使对近期需求也难以启动。再来看一下货币政策。通常来讲,货币政策被认为是“软绳子”,其有效扩张必须以相应的信贷需求为基础。这需要区分两种不同性质的信贷需求。第一种性质的货币信贷需求是由投资和消费等实体经济活动产生的,则货币信贷扩张为投资和消费增长提供了资金保障,能够推动实体经济增长。第二种性质的货币信贷需求是由投机性金融活动产生的。这种情形往往产生在经济景气下滑时期,该种情形下,制约消费和投资等实体经济活动的并不是流动性约束,而是实际收入和最终需求的约束,扩张货币政策难以激发投资和消费。此时,由于融资成本较低甚至为负,经济体系中仍然存在着旺盛的用于对相关资产和商品投机的信贷需求。此时,扩张政策会引发经济主体对各类资产配置的调整,减少以货币现金形式持有的资产,增加具有保值增值功能的实物资产和商品,推动资产价格和相关商品价格上涨。该种情形下,扩张政策并未真正启动经济主体的自主消费和投资,而是推动了资产和商品在内的价格体系上涨,形成了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两难冲突。

1 1

二、我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两难冲突的形成

金融危机的爆发严重冲击了我国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由于外部需求持续低迷,国内经济的自然增长率也显著降低。此时,为使经济仍保持高增速,我国实施了各种刺激政策,突出表现为宽松货币政策下的大规模信贷投放。这有力启动了国内投资需求,弥补了外需衰退的空缺,但宏观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尚未确立,经济增长下滑的趋势仍然难以扭转。从消费看,前期居民消费快速增长主要是由刺激政策背景下的房地产消费和汽车消费带动的,并非是居民自主性消费。消费需求面临的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过低、居民收入分布差异过大,以及房价高企和社会保障匮乏导致居民预防性储蓄意愿高等长期约束仍未得到有效解决。从投资看,前期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是由各级政府和房地产投资带动的,真正反映自主投资动力的制造业投资仍然受到消费和出口等终端需求低迷的制约。

不仅如此,刺激政策的负面效应正在显现,主要体现为相关资产和商品价格的上涨,通胀预期逐步强化。从货币信贷需求方面看,货币信贷扩张使得持有货币的收益率下降,引发居民总财富在储蓄存款的配置需求减少,在具有对冲通胀风险功能的资产、商品等方面的配置需求增加。从货币信贷供给方面看,商业银行作为债权人更加看重信贷资产的安全,因此会审慎选择授信对象,实施信贷配给,优先选择具有优质担保品的客户。那些供给和需求弹性较小的资产和(便于储存的)商品吸引了更多的货币信贷,其价格也相应大幅上涨,比如房地产、部分农副产品(绿豆、大蒜、生姜,等等)。这也可以解释我国粮食连续丰收而价格仍然持续上涨的现象。目前我国粮食库存虽然比较充裕,国家对农产品价格的干预能力也较强,但持续扩张的货币信贷和过剩流动性对囤积农产品的需求却是源源不断的,最终结果必然导致相关农产品价格上涨。受居住、食品价格上涨影响,生活费用显著上升,劳动力再生产成本增加,劳动力特别是低端劳动力价格也大幅上涨,从而全面推高各行业的生产成本,加大价格上涨压力。

由于宏观经济内生动力尚未确立,加之前期刺激政策的负面效应也逐步显现,导致宏观经济政策陷入两难境地:退出过早会导致经济增长下滑,迟迟不退出又会引发资产价格和相关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两害相权取其轻。2010年的货币政策在保持适度宽松的前提下,进一步增强了灵活性和针对性,先后加强信贷规模控制,强调信贷投放的节奏和结构,并出台了差别性房地产调控政策,抑制房地产投资需求,同时,加大了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清理整顿。在这些政策的主动调控下,宏观经济增速自二季度以来出现下滑,形成了宏观经济减速和通胀压力上升的两难冲突格局。

根据内生货币理论,货币供给量并不完全是由中央银行能够操控的,而是内生于经济增长的,即经济景气下滑时期,信贷需求也会萎缩,即使实行宽松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增速也会下降,也就不会出现通货膨胀压力。比如,美国实行了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但美国货币扩张和经济复苏程度显著低于我国。而从我国来看,在实体经济需求低迷的背景下,宽松货币政策仍然带来了大量信贷投放,这是如何产生的呢?

中美两国货币政策效力的差异主要源于货币政策工具和机制的不同。美联储政策目标利率是银行间市场利率,而不能直接影响信贷市场,信贷市场利率体现出了较强的内生性,导致银行信贷也存在内生性。即:在经济不景气时期,即使

货币政策降低政策目标利率,但银行体系会要求更高的风险溢价,实际的信贷利率水平并不会同等幅度下降,甚至有可能出现上升,加之企业出于对未来经济前景的担心,实体经济信贷需求下降,所以,宽松货币政策未必会带来较高的货币信贷增速。我国货币政策则可以直接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我国信贷市场利率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央银行管制的,而没有体现出内生的特征。

我国直接降低了信贷市场贷款利率,且利率处于较低甚至为负利率水平。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定义多种口径的实际贷款利率,如,名义贷款利率扣除工业品出厂价格、名义贷款利率扣除原材料购进价格(这一指标反映了使用银行信贷投资原材料存货的实际贷款利率)、名义贷款利率扣除工业资产利润率(这一指标更能反映使用银行信贷投资工业企业的实际贷款利率)。实证数据发现,2002~2009年,后两种口径的实际贷款利率在很长时间中均为负值(。如果我们使用房贷名义利率减去房地产价格涨幅,会发现房地产部门的负利率程度更为严重。在负利率水平下,经济主体存在从银行借入资金投资实物资产、商品的动机,必然会导致储蓄存款搬家和信贷需求旺盛,助推广义资产价格上升和增强通胀预期。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在受到外部冲击和自然增长率明显降低的背景下,为把宏观经济维持在较高增长水平上,我国实施了一系列扩张性政策,特别是宽松的货币政策。与欧美货币政策机制相比,我国宽松货币政策直接调控信贷市场利率,并将其控制在较低甚至负利率水平,这些措施使得国内货币信贷的供需和走势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实体经济周期的影响,货币信贷供应快速增长。刺激政策在短期内推动了经济强劲复苏,但货币收益率的下降也引发了经济主体资产配置的调整,货币现金资产向能够对冲通胀风险的实物资产和初级商品转移,最终导致通胀预期的强化和通胀水平的上升。不仅如此,由于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政策刺激力量,宏观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短期内难以确立。最终刺激政策陷入了维持经济增长和防止通货膨胀的两难。

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两难问题,推动经济真正实现强劲、平衡和可持续增长,必须按照十七届五中全会的精神,全力推动经济转方式调结构。从货币政策调控的角度来看重点应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改进。第一,适时转换经济增长动力。宏观经济政策可以熨平经济大的波动,在短期内推动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但难以改变经济发展的长期走势,决不能把短期的刺激政策长期化,特别是不能把应对金融危机的短期政策措施长期化。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并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专章进行了论述。货币政策调控应紧紧围绕这一战略性转变,强化差别性调控,增强结构性功能,在确保信贷总量回归“适度”的同时,着力推动扩大消费需求、促进投资结构优化、支持包容性增长。第二,适时调整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目前众多的研究表明,由于出口和房地产需求减速、城镇化速度放缓、劳动力和生产率增速度下降等结构性因素制约,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潜力已经有所下降,应当适当调整经济增长的政策目标。货币政策也应顺应市场规律,设定的经济增长目标不能高于长期均衡增长目标,唯此才能避免经济增速放缓与通胀压力增加的两难。第三,适时优化货币政策工具。虽然强化信贷规模控制也能够缓解

通胀压力,但数量管制会降低资源配置效率,而且引发商业银行的投机行为,比如,大量发展信托和理财的方式,将表内信贷业务转制表外,以规避信贷规模管制。应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形成机制,使得存贷款利率保持在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合理水平。(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行长)

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的关系的分析

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的关系的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货币政策、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分别选取了一个代表变量,建立V AR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实证模型的结果支持了现代货币主义的观点,即认为货币政策在长期内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是有限的,反而会引起物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通货膨胀;经济增长;V AR 一、引言 2008年底,随着金融危机的愈演愈烈,世界经济环境持续恶化,受此影响,我国经济受到很大冲击,陷入困境,当前由于外需减弱,、内需不振,一些企业陷入困境。为了刺激实体经济,中央政府和央行出台了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后来中国经济的快速而短暂的复苏,但也有不少学者认为该计划是随后通胀的元凶,甚至认为中国经济短暂复苏后的增长乏力,再次陷入困境也与之有某种必然的联系。选择怎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新一届政府需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选择。是选择相信市场,主要依靠市场的自动调节功能走出经济困境?还是更加依赖政 府货币当局的政策,实行新一轮的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复苏?这使得研究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的关系很有必要。

二、理论回顾 对货币和货币政策的作用,不同学派的学者认识不同。古典学派认为货币只是媒介,经济一般处于“充分就业”水平,货币流通速度和商品产量在短期内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可视为常数。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引起物价的同比例上涨,引起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应控制货币量的增长、物价和币值。 20世纪30年代末发生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大萧条,古典学派政策上的无能为力,使凯恩斯学派登上历史舞台。凯恩斯认为,人们出于“流动性偏好”,总是偏好将一定量的货币保持在手中。经济中的常态是没有达到充分就业的状态,总是有可供利用的闲置资源,货币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相配合,通过利率,影响货币需求,以致消费和投资,最后达到扩大产出、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的“滞涨”现象,使人们开始对凯恩斯学派的理论和政策进行反思。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主义认为货币扩张在长期的唯一后果就是通货膨胀。即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是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了其需求量的结果。同时,货币政策存在滞后性。所以,货币主义学派政策主张控制货币数量的增长,使之与经济增长相适应。 笔者倾向于现代货币主义的观点,即认为货币政策扩张在长期对经济增长没有显著影响,而对通货膨胀有正的显著

经济学课程论文 通货膨胀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经济学概论》课程论文 2010-2011学年第2学期 题目:通货膨胀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及治理措施学生姓名: 学号: 院部: 专业: 班级: 任课教师: 二O一一年 5 月29 日 通货膨胀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及治理措施

摘要:抑制通货膨胀、物价稳定是全球大多数国家货币政策操作的主要目标。由于通货膨胀不仅扭曲,侵蚀储蓄,抑制投资,促使资本外逃,而且妨碍经济目标的实现和经济增长,甚至还会造成社会混乱和治安不稳定。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失衡的一种表现,它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十分广泛,需要多种措施综合治理。 关键词: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供给需求关系;货币贬值;贫富差距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 通货膨胀的定义:在信用货币(包括纸币和电子货币)流通条件下,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超过它象征地代表商品和劳务流通所需要的金币量而使单位货币所代表的金币价值量下降的货币经济现象。这一定义,包含以下三层意思:其一,通货膨胀以流通中单位货币所代表的金币价值量为反映载体。这就是说,通货膨胀要通过流通中单位货币所代表的金币价值量程度来反映,只有流通中单位货币所代表的金币价值量下降,才有可能(但不必定)产生通货膨胀;如果流通中单位货币所代表的金币价值量没有下降,则必定没有产生通货膨胀。 其二,通货膨胀是信用货币流通条件下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超过它象征地代表商品和劳务流通所需要的金币量时所出现的一种货币经济现象。这就是说,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经济现象,并且是一种在信用货币流通中所特有的货币经济现象,在金币流通(即不存在信用货币流通)条件下不会发生通货膨胀。同时,这一种货币经济现象,是在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超过它象征地代表商品和劳务流通所需要的金币量时才产生的。只有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超过它象征地代表商品和劳务流通所需要的金币量,才有可能发生通货膨胀;若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没有超过它象征地代表商品和劳务流通所需要的金币量,则没有发生通货膨胀。 其三,通货膨胀是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过多而使单位货币所代表的金币价值量下降的一种货币经济现象。在现实货币经济生活中,一方面,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和同名货币流通速度都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的,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与它象征地代表商品和劳务流通所需要的金币量之间的量比关系也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流通中货币量既可能过多也可能偏少。另一方面,单位货币名义上所代表的金币价值量是由国家强制确定的,而单位货币实际上所代表的金币价值量既受国家强制调整比例(币制改革)影响,更受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与它所代表的商品和劳务流通所需要的金币量之间的量比关系影响。在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没有过多的情形下,因国家调整比例(币制改革)而使单位货币所代表的金币价值量下

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一)

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一) 遏制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的重要目标之一,但不是唯一的目标。单单控制通货膨胀并不过分困难,困难的是在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又不遏制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等其他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 在理性上,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和币值的稳定,扩大就业,应当是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增长的。一般而言,失业率、通货膨胀率作为对经济增长的扰动因素,与经济增长相伴而生。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相统一可以避免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或过慢增长给社会再生产带来的种种严重弊端,全面持续地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但是经济快速增长和物价稳定是有一定的矛盾的。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为:失业与经济增长负相关,即经济增长率上升,失业率下降;反之,经济增长率下降,则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正相关,即高经济增长率一般伴有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一方面经济快速增长,会大量增加社会总需求,从而推动物价大幅度上升,导致通货膨胀加剧;如果降低速度过快,虽然价格可能趋于稳定,但同样会带来问题;一方面会减少供给,另一方面许多企业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部分职工生活失去保障会带来社会的不安定;再一方面,物价上升,特别是物价大幅度上涨会影响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因为物价大幅度上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都有很大的危害,国家会采取紧缩措施抑制通货膨胀。紧缩速度会导致经济增长速度的急剧下降,甚至出现经济持续低速增长。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虽然由于经济运行自身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二者之间的关系可能存在超前或滞后的关系,或者在一段时间内相关关系不显著,但这一规律仍然起作用。 分析经济增长、扩大就业与抑制通货膨胀的关系,并找到一条既抑制通货膨胀,又能保持经济快速发展、扩大就业的途径,对于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一定速度的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失去了基础,难以为继。从2003年到2006年的中国经济增长率依次为10.0%、10.1%、10.4%、。2007年上半年,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延续了2003年以来两位数加速增长的势头,经济繁荣期不断延长。但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是投资增长型经济,经济增长仍主要靠投资来支撑,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占较大比重。2007年上半年,我国GDP总值106768亿元,同比增长1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168亿元,同比增长25.9%。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必然导致要素分配偏向于资本、偏向于企业、偏向政府(因为政府通常是资源要素的最终所有者),而劳动要素的比重低下,劳动收入部分和资本收入部分的相对比重降低。此外,政府主导经济模式使得经济建设型职能替代公共服务型职能,政府必然将资源更多地用于竞争性领域,而保障整个市场经济体系正常运行的基础设施和制度基础由于得到政府财力支持相对较少而建设严重滞后。由此带来一系列问题,因此,消费增长始终低于投资增长,由此陷入一个“高投资、高储蓄”恶性循环,难以自拔。 固定资产投资是经济增长的起点,没有适当规模的投资,经济就不可能发展。但是我国的问题常常出现在投资需求过旺,规模过大上。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可以引起基础产品特别是投资品价格的上涨,并最终传导到其他产品的价格上。加之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础瓶颈产业的推波助澜,短缺现象严重,促使价格进一步上涨。而一旦控制投资增速过度,又极易引起明显的经济增长幅度下滑,失业人数增长,市场价格总水平下降等经济萧条现象。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同时进入“高增长期”和“高成本期”。高增长需要不断的更高的投入,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是速度型的,即以高投入、高消耗换来较高的产出,经济增长越来越受到能源资源等因素的制约。2003年至2005年,GDP年均增长10%,但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13.6%。 同时,我国的经济增长率是高增长高储蓄。我国从改革开放至今,经济的平均增长率接近

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 通货膨胀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经济问题。哈耶克认为:通货膨胀的原意是指货币数量的过度增长,这种增长合乎规律地导致物价的上涨。弗里德曼认为:物价的普遍上涨就叫做通货膨胀。萨缪尔森则加上时期概念,认为通货膨胀的意思是:物价和生产要素的价格普遍上升的时期,面包、汽车、理发的价格上升;工资、租金等等也都上升。罗宾逊夫人以通货膨胀的解释是:由于对国际经济活动的工资报酬率的日益增长而引起的物价直升变动。还有其它种种界定 一个描绘性的现象是大家普遍能够接受的定义是:通货膨胀是商品和劳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明显上涨的过程,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状况。通货膨胀是纸币流通条件下特有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 对于这个定义,还有必要增加几点说明: (1)通货膨胀不是指一次性或短期的价格总水平的上升,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同样,也不能把经济周期性的萧条,价格下跌以后出现的周期性复苏阶段的价格上升贴上通货膨胀的标签。只有当价格持续地上涨作为趋势不可逆转时,才可称为通货膨胀。 (2)通货膨胀不是指个别商品价格的上涨,而是指价格总水平(即所有商品和劳务价格的加权平均)的上涨。 (3)通货膨胀是价格总水平的明显上升,轻微的价格水平上升,比如说0.5%,就很难说是通货膨胀.不过,能够冠以“通货膨胀”的价格总水平增长率的标准到底是多少,取决于人们对通货膨胀的敏感程度,是一个主观性概念。

二、通货膨胀的成因 纸币是一种纯粹的货币符号,没有价值,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纸币的发行量应以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度,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要上涨。因此,纸币发行量过多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是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虽然,许多学者认为通货膨胀总是纸币发行过多引起的,只要采取断然措施,将流通中货币量大减少,使每种货币代表的金量不断增加,以致逐渐恢复到其所代表的原有价值水平,则通货膨胀自然消除,通货膨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也自然解决,但现代经济中,货币与金属必要量的直接联系已被切断,“流通中的必要金属货币量”这个概念只具有理论上的意义,无法实际测度;对付所有通货膨胀一律采取紧缩政策,有时收效甚微,甚至可能出现“滞胀”。对通货膨胀的成因作进一步的分析,有助于理解通货膨胀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和制定适当的消除通货膨胀的措施。 三、通货膨胀的特点 (1)纸币因发行过多而急剧贬值。在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已定的情况下,纸币发行越多,单位纸币所能代表的金属货币量就越少,纸币的贬值程度就越大。 (2)物价因纸币贬值而全面上涨。纸币贬值率越高,物价上涨率也就越高。 四、通货膨胀的类型 (1)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总需求过度增长超过了现有价格水平下的商品总供给,引起了物价普遍上涨。总需求的过度增长表现为由于投资膨胀和消费膨胀所导致的持续的货币供应量超过社会商品可供量的增长,因而又称过量需求通货膨胀。 (2)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由于成本上升所引起的物价普遍上涨。导致成本上升的因素一是物耗增多,二是工资的提高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3)结构性通货膨胀。由于社会经济部门结构失衡而引起的物价普遍上涨。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一般在发展中国家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

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有哪些

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有哪些? (一)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 (1)通货膨胀不利于靠固定的货币维持生活的人相反那些靠变动收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则会从通货膨胀中受益 (2)通货膨胀对储蓄者不利 (3)通货膨胀还可以再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发生收入再分配的作用 (4) 一、由于居住户往往同时是收入获得者、金融证券的持有者和实际财产的所有者,因而通货膨胀对他们的影响可以互相抵消; 二、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是自发的,它本身并未存心从谁手中拿点收入给其他人。(二)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 (1)随着通货膨胀的出现产出增加收入增加 (2)成本推动通货膨胀会使收入或产量减少从而引起失业 (3)超级通货膨胀导致经济崩溃。 17. 简述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对产出的影响)。 国民经济的产出水平是随着价格水平的变化而变化的,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随着通货膨胀出现,产出增加,收入增加。即认为温和的或爬行的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对产出和就业将又扩大的效应。 第二种情况:成本推动通货膨胀会使收入或产出减少,从而引致失业。 第三种情况:超级通货膨胀导致经济崩溃。 18. 阐述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益。 首先,通货膨胀不利于靠固定的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 其次,通货膨胀对储蓄者不利。 再次,通货膨胀还可以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发生收入在分配的作用。 最后,还必须补充两点: 一是由于居民户往往同时是收入获得者、金融证券的持有者和实际财产(不动产)的所有者,因而通货膨胀对他们的影响可以相互抵消。 二是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是自发的,它本身并未存心从谁手中拿点收入给其他人。 通货膨胀的收入再分配效应的影响如何? 首先,通货膨胀不利于靠固定的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 其次,通货膨胀对储蓄者不利; 再次,通货膨胀还可以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发生收入再分配的作用。 具体而言,通货膨胀靠牺牲债权人的利益而使债务人获利。而且政府通过通货膨胀征收铸币税,将财富从居民转移到政府手里。 5、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有哪些? 答:通货膨胀经济效应。主要有两个方面:

论述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关系

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非利普斯曲线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成此消彼长的关系,即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进一步用通货膨胀率来表示货币工资增长率,曲线就反映了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就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就高。 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是一种理论框架,现实中两者常常并不能达到均衡。如果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则生产会萎缩,而且会有一部分劳动力资源闲置,即表现为失业。失业者是指年龄在规定范围段,有工作能力并且正在寻找工作却没有工作的人。失业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失业程度的严重与否。 失业带来的不利影响:1.失业率过高不利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奥肯定律”论证了经济增长与失业率的负相关关系,指出,当实际GNP低于潜在GNP3%时,失业率要上升1%。即当一个国家或地区失业率较高时,往往是实际GNP低于潜在水平的时期。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失业率的减少、就业率的增加同样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经济增长。也就是说,不仅存在着“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而且存在着“就业的经济增长弹性”。2.失业率过高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收入和消费,不利于改善民生和提高生活质量。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工资,人们一旦失业将失去基本的生活来源,造成失业者甚至整个家庭逐步与贫困相伴。3.失业率过高会引起诸多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 4.失业率过高会减少家庭的文化投资,降低国民素质。大多数失业者家庭会因为收入下降而只能维持基本生活,文化投资作为较高层次的追求不得不被削减甚至放弃。在这些家庭中不仅娱乐服务性支出已成为奢侈消费,而且子女的教育投资也难以保证。在失业率较高的社会中不仅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会下降,而且国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也会受到影响,国民素质因此下滑。 5.失业率过高会降低民众的政治参与热情与意识,导致居民对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的下降。 综上所述,失业率过高对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等方面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失业率不达标,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中的众多指标都很难达标。因而,失业率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中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政府治理失业,将失业率控制在适度范围内,是我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成惠及十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67版)习题精编详解(第4章货币与通货膨胀)

第4章货币与通货膨胀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判断题 1.由实际可变因素带来的货币变化的不相关性被称为货币中性,大多数经济学家认同货币中性的观点,将其作为一种对长期而不是短期的经济的好的描述。()【答案】T 【解析】货币中性是指货币对实际变量的无关性。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同,在长期内,货币是中性的。 2.古典理论使我们可以不用涉及货币供给而研究实际变量的决定。() 【答案】T 【解析】古典二分法的产生是因为在古典经济理论中,货币供给的变动不影响实际变量,货币是中性的,因此可以不用涉及货币供给而研究实际变量的决定。 3.货币可以将现在的购买力变成未来的购买力,这是货币交换媒介职能的表现。()【答案】F 【解析】货币可以将现在的购买力变成未来的购买力,这是货币作为价值储藏手段的表现。 4.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如果高于预期的通货膨胀,那么债权人会受益而债务人受损。() 【答案】F 【解析】本题所述条件相当于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高于实际的通货膨胀,则债权人受损而债务人收益,因为偿还的价值比双方预期的低,也就是比实际应该支付的低。 5.如果通货膨胀被完全的预期到了,那么通货膨胀将是没有成本的。() 【答案】F 【解析】预期的通货膨胀的成本包括:①由通货膨胀税产生的人们持有的货币量的扭曲; ②因高通货膨胀引起企业更经常地改变它们的价格,从而产生菜单成本;③面临菜单成本的企业不会频繁改变价格,导致资源配置上的无效率;④税法的许多条款并没有考虑通货膨胀的效应;⑤通货膨胀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方便。 6.当期物价水平不仅受当期货币供给量的影响,而且还与未来货币供给量预期相关。() 【答案】T 【解析】如果预期未来货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则现期的物品将会升值(贬值),相

论述我国通货膨胀率与经济增长率的关系

论述我国通货膨胀率与经济增长率关系的 研究 (1953——2008) 摘要: 运用时间序列经济计量技术,对中国1953—2008年的通货膨胀率与GDP增长率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中国的通货膨胀并非经济增长引起的。温和的通货膨胀有助于刺激经济的发展。实证结果显示,需要辨证地看待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GDP 之间的关系,采取措施诱导温和的通货膨胀是中国政府恰当、明智的政策选择。 关键词: 通货膨胀,GDP增长率,物价指数,宏观政策,OLS回归分析 一引言 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水平一定幅度的持续上涨。在通货膨胀期间,1单位货币的购买力,即该单位货币所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和一般价格水平呈反比列变动。通货膨胀时期,物价的上涨,不是指一种或几种商品的物价上涨,而是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通货膨胀时期,物价水平不是一时的上升,而是持续一定时间的上升,国外一般认为这种持续一般要在半年以上。 经济学界对通货膨胀的解释大致可以分为“物价派”与“货币派”。“物价派”主要是以凯恩斯经济学家为代表,他们主张用

一般物价水平或总物价水平的上升来定义通货膨胀。“通货膨胀衡量了价格平均水平的趋势”。“货币派”强调物价上升不同于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真正意义应该是指货币数量的过度增加。这种增长会导致物价上涨,但物价上涨本身并不是通货膨胀。自由主义经济学家通常采用这种定义。 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是物价指数。物价指数是表明某些商品的价格从一个时期到下一个时期变动程度的指数。物价指数一般不是简单的算术平均数,而是加权平均数。最常用来表示通货膨胀率的物价指数是消费价格指数,另外还有零售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与国内生产总值折算指数等。 根据通货膨胀率的高低,通货膨胀可以分为以下三种:①温和通货膨胀。在这种情况下,价格比较长期的以一个稳定的。较低的比率上升。一般通货膨胀率为2.5%~~5%之间,且较稳定。 ②急剧通货膨胀。此时通货膨胀率高且物价水平失去控制,对于经济发展和稳定以及人民生活的保障影响极大。③恶性通货膨胀。物价以递增的速度上涨,货币流通速度迅速增加,货币极度贬值。

目前我国通货膨胀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形成原因及应对策略

目前我国通货膨胀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形成原因及应对策略

【摘要】:要了解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就要先知道什么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大于商品流通对货币的需求量,从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普遍持续上涨的现象。作者认为我国目前正在经历着通货膨胀,而本文就将从通货膨胀的发生、影响、原因及应对策略几个方面来论述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问题。 【关键字】:通货膨胀游资炒作总需求总供给 有些人还是有疑问:我国现阶段社会是否出现了通货膨胀?那就让我们先来看一些数据吧。 2010年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较快增长。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85亿元,同比增长18.6%,比9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1-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313亿元,同比增长18.3%,与1-9月份持平。同时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扩大。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4%,涨幅比9月份扩大0.8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4.2%,农村上涨4.7%;食品价格上涨10.1%,非食品价格上涨1.6%;消费品价格上涨5.0%,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5%。 以上数据是我从老师给的材料里摘抄整理下来的。根据数据显示,证明了我国目前正在经历着通货膨胀,而且我认为这并是温和的通货膨胀,它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经济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而我国目前这一轮的通货膨胀对经济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它的形成原因是什么,政府又该有哪些应对策略呢?下面我就根据所学的知识一一地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我国目前通货膨胀对我国经济社会造成的影响。 一、目前我国通货膨胀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有人说,通货膨胀就是一个神偷,他悄无声息地从你的口袋里偷走你的钱。如果一个社会正在经历着通货膨胀,那每个公民和经济中的其他经济单位都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目前的通货膨胀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 1、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及治理对策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及治理对策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对经济的影响及治理对策?https://www.wendangku.net/doc/bf10286266.html,/guoxue 一、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一)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促进论:认为通货膨胀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政府可以通过向中央银行借款扩大财政投资,并采取措施保证私人部门的投资不减少,则会因总投资的增加而促进经济增长。 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产品价格的上涨速度一般总是快于名义工资的提高速度,因此企业利润会增加,又会促进企业扩大投资,促进经济增长。通货膨胀是一种有利于富裕阶层的收入再分配,富裕阶层的边际储蓄倾向比较高,因此,通货膨胀会通过提高储蓄率促进经济增长。 2、促退论:认为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负相关,不仅不会促进经济增长,还会损害经济的发展。 较长期的通货膨胀会增加生产性投资的风险和经营成本,导致生产性投资下降。 通货膨胀会降低投资成本,诱发过度的投资需求,从而迫使金融机构加强信贷配额,降低金融体系的效率。 持续的通货膨胀最终可能迫使政府采用全面的价格管制措施,降低竞争性和经济活力。 3、中性论:认为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最终会中和它对经济的各种效应,正负效应会相互抵消。 (二)通货膨胀对就业的影响 通货膨胀和失业在短期内存在交替关系,而在长期中,通货膨胀对失业基本没有影响。 菲利普斯曲线就是反映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的一种曲线。 (三)通货膨胀对收入和财富再分配的影响 1、固定收入者损失,浮动收入者得到 2、债务人得利,债权人损失 3、实际财富持有者得利,货币财富持有者受损 4、国家得到,居民受损 二、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 (一)紧缩性财政政策 通过紧缩财政支出、增加税收,谋求预算平衡,减少财政赤字来减少总需求,降低物价水平。 (二)紧缩性货币政策 通过减少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来减少总需求,降低物价水平。可以通过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来实施。 出售政府债券 提高贴现率和再贴现率 提高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三)紧缩性收入政策 通过控制工资的增长来控制收入和产品成本的增加,进而控制物价水平。 (四)价格政策 通过一定的手段限制价格垄断,来避免抬高物价。 (五)供给政策 通过降低税率,刺激储蓄和投资,从而增加商品和服务,消除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缺口。

通货膨胀会对社会经济产生哪些影响

通货膨胀会对社会经济产生哪些影响 通货膨胀会对社会经济产生哪些影响?下面牛牛小编将从投入产出、就业、财富再分配等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表述分析。 通货膨胀会对社会经济产生哪些影响: 1. 通货膨胀对投入产出的影响 在持续性通货膨胀中,市场价格机制已经不具备原有调节功能, 所以,这时候无论投资者还是消费者都很容易作出错误决策。从整个社会角度看,这种错误决策必定会造成全社会的资源利用不合理。并且,通货膨胀会导致货币购买力下降,降低居民实际收入,进而使全社会的储蓄和资金积累下降,这必然会降低对生产经营的投资,导致经济增长率低下。同时,货币贬值会导致人们蜂拥抢购那些能够保值增值的实物资产如黄金、外汇、珠宝、房产等,势必冲击正常的经济活动。 2. 通货膨胀对就业的影响 通货膨胀与失业、就业之间的关系常用菲利普斯曲线来表示。该曲线认为,货币工资增长率与失业之间存在一种交替关系——当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时,失业率就低;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就低,甚至会是负数。 根据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理论,这里的货币工资增长率就可以看作是通货膨胀率。所以,菲利普斯曲线也可以用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通货膨胀率高,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的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失业率也高。 3. 通货膨胀对财富和收入再分配的影响 由于社会各阶层的收入来源多种多样,所以不论是否发生通货膨胀,总有一部分人的收人是继续上涨的。但毫无疑问,在通货膨胀条件下,原来签订固定合同的双方都无法预见通货膨胀今后会如何发展,由此必然会导致财富和收人与履行原合同相比发生偏差,从而引发财富和收入的再分配,这就是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 4. 恶性通货膨胀会造成经济、社会危机 当通货膨胀严重到一定程度形成恶性通货膨胀时,这时候就不仅仅是对上述各方面产生正常影响了,而是会造成对整个经济、社会的某种危机了。 例如,最常见的是,恶性通货膨胀会引发突发性商品抢购、挤兑银行风潮;产品销售无法弥补原材料成本,使得正常生产经营难以继续下去;地区之间通货膨胀程度不一,会导致流通秩序发生紊乱等等。更不用说当形势继续恶化、国民生活水平下降到一定程度时会造成政治动荡了。 综上所述,适度的通货膨胀应该是有利有弊的,不过如果是恶性通货膨胀,那就肯定是

金融学考研资料-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

一份好的考研复习资料,会让你的复习力上加力。中公考研辅导老师为考生准备了【金融学考研知识点讲解和习题】,同时中公考研网首发2017考研信息,2017考研时间及各科目复习备考指导、复习经验,为2017考研学子提供一站式考研辅导服务。 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 一、收入分配效应 通货膨胀会造成社会各阶层收入的重新分配。尽管存在着通货膨胀预期,但预期产生时间、预期程度不同,预期的结果不一定与通货膨胀程度完全符合,总会有一定的偏差。因此,通货膨胀都或多或少地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和损失,首先是收入的重新分配。一般情况下,在通货膨胀期间,固定收入者因其名义收入严重滞后于通货膨胀,往往实际收入下降;而非固定收入者,可以及时调整其名义收入所得,当名义收入的上涨快于物价上涨的时候,其实际收入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得到提高,从通货膨胀中获益。事实上,在通货膨胀中,除固定收入阶层比较明显地受到通货膨胀的侵害外,其他阶层是否会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其名义收入是否得到及时调整,调整幅度与物价上涨速度是否一致。 二、财富分配效应 当通货膨胀出现后,对各阶层所拥有的财富也会有一定的影响。一个家庭的财富或资产由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构成,同时多数还有负债,其财产净值是它的资产价值与债务价值之差。一般情况下,实物资产随通货膨胀率的变动而相应升降,而金融资产则比较复杂,在通货膨胀期间,价格固定的资产或者固定面值的金融证券等,其名义价格不变,其实际价值则会随着物价上涨和货币贬值而下跌。比如存款、购买债券等,存单与债券的持有者是债权人,因此在通货膨胀中,往往是受害者。而各种非固定价格的资产或者可变动金融证券等,其名义价格随着物价上涨而上升,从而实际价值不一定下跌。实际价值是否下降,主要取决于名义价格与物价上涨的速度及幅度是否一致。 假设一个家庭有:存款20000元;债务60000元;货币值可随物价变动而相应变动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第十八章--习题答案

第十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 1. 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相比,哪一种失业问题更严重些? 解答:一般来说,结构性失业比摩擦性失业问题更严重。因为摩擦性失业源于信息成本。所以加快劳动市场信息的流动可以减少摩擦性失业。而结构性失业是由经济结构变化、产业兴衰转移而造成的失业,是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造成的失业,一些部门需要劳动力,存在职位空缺,但失业者缺乏到这些部门和岗位就业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训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所以结构性失业的问题更严重一些。 2. 能否说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工作才是充分就业? 解答:不能。充分就业时仍然存在自然失业。 3. 什么是自然失业率?哪些因素影响自然失业率的高低? 解答:自然失业率就是指经济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包括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技术进步以及制度因素是影响自然失业率的主要因素,具体包括:(1)劳动者结构的变化。一般来说,青年与妇女的自然失业率高,这些人在劳动力总数中所占比例的上升会导致自然失业率上升。(2)政府政策的影响。如失业救济制度使一些人宁可失业也不从事工资低、条件差的职业,这就增加了自然失业中的“寻业的失业”;最低工资法使企业尽量少雇用人,尤其是技术水平差的工人,同时也加强了用机器取代工人的趋势。(3)技术进步因素。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投入使用,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同时,技术进步使一些文化技术水平低的工人不能适应新的工作而被淘汰。(4)劳动市场的组织状况,如劳动力供求信息的完整与迅速性,职业介绍与指导的完善与否。(5)劳动市场或行业差别性的增大会提高自然失业率。厂商、行业和地区兴起和衰落,而劳动者和厂商需要时间来与之适应与配合。这些无疑会引起劳动者的大量流动,增大结构性失业。 4. 说明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关系。 解答:货币主义者认为,在工资谈判中,工人们关心的是实际工资而不是货币工资。当通货膨胀率不太高、工人还没有形成新的通货膨胀预期的时候,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的替代关系就被称为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人们发觉他们的实际工资随物价的上涨而下降,就会要求雇主相应地增加货币工资,以补偿通货膨胀给自己造成的损失。由于工人不断地形成新的通货膨胀预期,使换取一定失业率的通货膨胀率越来越高,菲利普斯曲线不断向右上方移动,最终演变成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线,这就是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是由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不断运动形成的。 5. 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有哪些? 解答: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主要包括再分配效应和产出效应。 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表现为:其一,通货膨胀不利于靠固定的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对于固定收入阶层来说,其实际收入因通货膨胀而减少。相反,那些靠变动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则会从通货膨胀中得益。例如,那些从利润中得到收入的企业主能从通货膨胀中获利,如果其产品价格比资源价格上升得快,则企业的收益将比它的产品的成本增加得快。其二,通货膨胀牺牲债权人的利益使债务人获利。 通货膨胀对产出的影响可以通过各种情况来说明,这里只说明两种主要的情况。 第一种情况: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刺激产出水平提高。温和的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对产出和就业将有扩大的效应。假设总需求增加,经济复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在这种条件下,产品的价格会跑到工资和其他资源的价格的前面,由此扩大了企业的利润。利润的增加就会刺激企业扩大生产,从而减少失业、增加国民产出。这种情况意味着通货膨胀的再分配后果会被因更多的就业、产出的增加而获得的收益所抵消。例如,对于一个失业工人来说,他可能在通货膨胀条件之下得到就业机会。 第二种情况: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引致失业。假定在原总需求水平下,经济实现了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如果发生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实际产出会下降,失业会上升。 6. 说明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成因、危害与应对方法

通货膨胀的成因、危害与解决方法 一、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 西方经济学认为通货膨胀主要有三种类型: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和结构性通胀。当前我国出现的通胀压力加大的原因并不是单一因素所引起的,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混合型通货膨胀。 (一)货币供应量 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论认为在货币数量与物价及货币价值变动之间存在着一种因果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物价水平的高低和货币价值的大小由一国的货币数量所决定。货币数量增加,物价随之正比上涨,而货币价值则随之反比下降。根据货币数量论的观点,通货膨胀的最终原因必然是货币供应超过了社会的货币需求。 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中国货币政策由原先较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转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复苏。宽松的货币政策必然造成市面上的资金流量过大,流动性过剩明显。经过一个时期后,宽松货币政策对于物价指数的拉动作用就开始慢慢出现。伴随着庞大的货币投放数量,我国的物价指数也出现了大幅的上升,通货膨胀发生的概率大为增加。 另外,由于我国长期的贸易顺差,使得外汇储备逐年增多,导致我国的外汇占款越来越多,从2009年10月的218454亿元增至2011年5月的243907亿元,增长率为11.65%。外汇储备的增加导致央行基础货币的被动投放,使得当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更为突出,影响偏紧货币政策的效果,加大通货膨胀压力。外汇储备的高额积累也加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使我国在相当程度上陷入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与抑制货币供给增长难以兼顾的两难境地。 在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后,第一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全球广泛实行,2010年11月美联储宣布,进一步收购6000亿美元长期国债,并将在较长时间内维持利率于0-0.25% 的区间不变,欧洲央行、英央行、日本央行紧跟其后,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开始实施。此举诱发了国际资金不断涌入中国经济市场的冲动,大量的国外资金进入国内,输入性通胀压力增大。只要国外银行还在蓄意的打压资金的利率,我国将要面对越来越多的套利资金,这就加大了通货膨胀可能。 (二)公众预期 预期是宏观经济学的范畴之一,指经济活动者为了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对当前决策有关的经济变量(如价格、利率等)在未来的变动方向和变动幅度经行的预测。通货膨胀的风险很大程度上在于导致长期通货膨胀预期的上升,如果现时的通货膨胀导致了长期通货膨胀预期上升,那将具有更大风险。在通胀的产生初期,物价上升,如果进入了通胀预期的循环,无疑会加大人们的心里对通胀的预期,形成“ 预期通胀”。通胀预期一旦形成,就会促使大众提前盲目的消费或增加金融投资的比例,这类行为又会进一步加剧物价上涨。目前在货币存量已过量累积的背景下,社会公众对物价上涨的心理预期,增大了通货膨胀的风险和控制通货膨胀的难度,任何外生因素对物价的冲击,都会产生较大的联动效应。当前人们对于物价上涨的预期将增加人们的当期需求,从而成为不断推动物价水平攀升的内在动力。通胀预期加强还会增加居民对保值商品和股票、房地产等资产的需求,提高此类商品和资产的价格,社会调查资料显示,当前社会公众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通货膨胀(Inflation)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供远小于求)。 一经济学对通货膨胀的解释 在经济学上,通货膨胀意指整体物价水平持续性上升。一般性通货膨胀为货币贬值或购买力下降,而货币贬值为两经济体间之币值相对性降低。后者用于形容全国性的币值,而前者用于形容国际市场上的附加价值。两者之相关性为经济学上的争议之一。 二对通货膨胀的一些理解 对一个国家经济而言,有三个问题最为重要:其一经济增长;其二通货膨胀;其三失业率。经济增长是大国最关心的;而通货膨胀则伴随着许多发展中国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通货膨胀产生的真正原因是 资本对利润率平均化的要求。换句话说:相同单位的资本要求得到相等的投资回报,即资本无差别化。然而现实中资本无差别化不可能存在,这往往受到资本进入行业或产业的难易程度影响。所以资本进入行业或产业的难易程度产生了利润平均化的级差,这种行业或产业之间客观存在的级差利润率可以在完全市场条件下取得某种均衡,这种均衡一旦被打破,就会拉大行业或产业之间的利润率比率,从而产生通货膨胀。资本进入行业或产业的难易程度受利率,分工,行业生产力,投资规模,科学技术的保密程度,人力资源,品牌,信誉,专利,标准,原材料的可获得性等因素的影响。 通货膨胀是市场经济的固有属性,在现实生活中,创新的推动,市场需求的波动,劳工的议价等会使资本利润率产生差异,进而价格被扭曲。之所以会这样,最重要的是科学技术的推动使投资者觉得投资有差异,利润率也应当有差异,因而通货膨胀通常发生在利息率降低,通货供应充足的情况下。在这时,那些充足的资金会迅速的从利润率低的行业流向利润率高的行业;即流动资金越多,对行业利润率平均化要求越迫切。而在高利息率时期,资金紧缺,各行业对利润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6、7版)课后习题详解(第4章 货币与通货膨胀)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6、7版) 第4章货币与通货膨胀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 1.通货膨胀(inflation) 答:通货膨胀是指在一段时期内,一个经济中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持续显著地上涨。它包含三层含义:①通货膨胀是经济中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而不是个别商品或劳务的价格上涨;②通货膨胀是价格的持续上涨,而非一次性上涨;③通货膨胀是价格的显著上涨,而非某些微小的上升,例如每年上升0.5%,不能视为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一般用通货膨胀率来衡量。根据不同标准,可以把通货膨胀划分为不同类型。根据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公开型通货膨胀和隐蔽型通货膨胀;根据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可以分为爬行式通货膨胀、奔跑式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膨胀;根据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可以分为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混合型通货膨胀和结构型通货膨胀;根据通货膨胀是否被预期,可以分为预期型通货膨胀和非预期型通货膨胀。 2.恶性通货膨胀(hyperinflation) 答:恶性通货膨胀又称“超速通货膨胀”,指物价总水平以极高的、完全失去控制的速率持续上升的现象。有学者认为,物价总水平每月以50%以上的速率持续上升,为恶性通货膨胀。恶性通货膨胀较为少见,它往往发生在战争期间或战后初期。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和20世纪40年代末的中国都曾出现这种物价上涨率数以亿计的急剧通货膨胀。 引起恶性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为货币供给过度增长。当中央银行以足够快的速度发行货币时就会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引起恶性通货膨胀的深层次原因往往是政府大量的财政赤字。当政府有很大的预算赤字而又无法通过征税或发行债券来弥补赤字时,就会通过发行货币来弥补赤字。发行过多货币就会导致物价高速上涨,从而导致恶性通货膨胀。 3.货币(money) 答: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具有流动性,它是财富的一种类型,但并不是指所有的财富。货币的类型分为法定货币和商品货币。 货币具有三种职能: (1)价值储藏手段:是指货币暂时离开流通领域,被人们作为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储存起来的职能。 (2)计价单位:是指货币提供可以表示物价和记录债务的单位的职能。 (3)交换媒介:是指用货币可以购买所需产品和服务的职能。

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09-07-21 遏制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的重要目标之一,但不是唯一的目标。单单控制通货膨胀并不过分困难,困难的是在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又不遏制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等其他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 在理性上,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和币值的稳定,扩大就业,应当是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增长的。一般而言,失业率、通货膨胀率作为对经济增长的扰动因素,与经济增长相伴而生。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相统一可以避免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或过慢增长给社会再生产带来的种种严重弊端,全面持续地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但是经济快速增长和物价稳定是有一定的矛盾的。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为:失业与经济增长负相关,即经济增长率上升,失业率下降;反之,经济增长率下降,则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正相关,即高经济增长率一般伴有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一方面经济快速增长,会大量增加社会总需求,从而推动物价大幅度上升,导致通货膨胀加剧;如果降低速度过快,虽然价格可能趋于稳定,但同样会带来问题;一方面会减少供给,另一方面许多企业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部分职工生活失去保障会带来社会的不安定;再一方面,物价上升,特别是物价大幅度上涨会影响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因为物价大幅度上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都有很大的危害,国家会采取紧缩措施抑制通货膨胀。紧缩速度会导致经济增长速度的急剧下降,甚至出现经济持续低速增长。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虽然由于经济运行自身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二者之间的关系可能存在超前或滞后的关系,或者在一段时间内相关关系不显著,但这一规律仍然起作用。 分析经济增长、扩大就业与抑制通货膨胀的关系,并找到一条既抑制通货膨胀,又能保持经济快速发展、扩大就业的途径,对于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一定速度的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失去了基础,难以为继。从2003年到2006年的中国经济增长率依次为10.0%、10.1%、10.4%、10.7%。2007年上半年,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延续了2003年以来两位数加速增长的势头,经济繁荣期不断延长。但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是投资增长型经济,经济增长仍主要靠投资来支撑,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占较大比重。2007年上半年,我国GDP总值106768亿元,同比增长1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168亿元,同比增长25.9%。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必然导致要素分配偏向于资本、偏向于企业、偏向政府(因为政府通常是资源要素的最终所有者),而劳动要素的比重低下,劳动收入部分和资本收入部分的相对比重降低。此外,政府主导经济模式使得经济建设型职能替代公共服务型职能,政府必然将资源更多地用于竞争性领域,而保障整个市场经济体系正常运行的基础设施和制度基础由于得到政府财力支持相对较少而建设严重滞后。由此带来一系列问题,因此,消费增长始终低于投资增长,由此陷入一个“高投资、高储蓄”恶性循环,难以自拔。 固定资产投资是经济增长的起点,没有适当规模的投资,经济就不可能发展。但是我国的问题常常出现在投资需求过旺,规模过大上。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可以引起基础产品特别是投资品价格的上涨,并最终传导到其他产品的价格上。加之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础瓶颈产业的推波助澜,短缺现象严重,促使价格进一步上涨。而一旦控制投资增速过度,又极易引起明显的经济增长幅度下滑,失业人数增长,市场价格总水平下降等经济萧条现象。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同时进入“高增长期”和“高成本期”。高增长需要不断的更高的投入,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是速度型的,即以高投入、高消耗换来较高的产出,经济增长越来越受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