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近年来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研究综述

近年来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研究综述

近年来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研究综述
近年来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研究综述

近年来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研究综述①

崔德华

[摘要]近年来,特别是1997年以后,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研究取得了相当丰硕了成果,提出立足中国国情,以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现实问题、实事求是地

理解运用马克思主义,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活力源泉等重要观点,但对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遭受的挫折和教训研究得不够,需要

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应当何为”的研究不够深

入,。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与时俱进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633(2007)03—013—04

一、研究现状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当然也包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的研究。特别是1997年,党的十五大高瞻远瞩地提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随后,2002年党的十六大又创造性地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我们党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并分别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写入中国共产党党章以后,这方面的研究更掀起高潮。至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三个伟大的理论创新,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更加完备和成熟。这就为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氛围,于是,在理论界掀起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的高潮,学者们纷纷著书立说,各抒己见,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进行深刻反思和系统的总结,取得了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总的来说,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专著为数不少,主要有肖浩辉等著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研究组、中共湖南省委党史委编的《毛泽东邓小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钟家栋主编的《重铸中国魂:20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王关兴的《继承、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伟大贡献》,杨菲蓉、江传月等著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发展概论》,何一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研究》,顾海良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北京邓小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编的《纪念邓小平》,田克勤等著的《中国共产党与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的变革》,包心鉴编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论文集,汪青松著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等一系列有独到见解的著作或作品集。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在其著作中对这一问题或多或少地有所涉及,但论述不是很深入、详尽。

理论界对这一命题进行研究的论文为数也不少,达到数十篇。比如王顺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钟德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史经验》,王睿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及启示》,武志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及其基本经验》,张玉乔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启示》,石仲泉、郑德荣合写的《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文章都提出了比较鲜明的观点。

不少学者立足于我们党80多年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的这一伟大历程,从不同的角度、以独特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进行了深入挖掘和深刻反思,从而得出了许多闪烁着智慧之光的不同结论,真可谓见仁见智。在全球化浪潮势如破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面临新的时代命题的国际、国内大背景下,为了在

①[收稿日期]2007—01—22

[作者简介]崔德华,山东大学马列部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问题。 

山东济南 25010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进而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有必要对近10年来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的研究加以梳理和概括,以期进一步拓展对这一命题的理论研究深度,有效回应新的时代主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挑战。

二、主要观点

1、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实现二者的辨证统一,解决中国现实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要前提。因为它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科学的、先进的、革命的理论体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要之义,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要信仰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丢掉“老祖宗”,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自己的行动往往就会与马克思主义背道而驰,也就无从谈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了。史伟刚、张佩云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1〕更重要的是,要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意义,就是以各个国家的具体国情为依托的,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的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才能转变为巨大的推动力量。同样,正确认识中国国情,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不断前进的可靠保障。许多学者都充分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相结合的重要性,并把这条它归纳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伟大历程的首当其冲的、一以贯之的经验,即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全面地把握中国国情,并正确地把二者统一于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改革和建设的80多年的风雨历程,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2、要实事求是地理解运用马克思主义,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左”和右的错误,发扬马克思主义的学风。

中国革命和建设走过的曲折道路表明,这一过程与我们党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应当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来看待,而应当是看作行动的指南;不应当只是学习马列主义的词句,而应当把它当作革命的科学来学习。石仲泉、郑德荣认为,我们党在革命和建设中遭遇过的曲折,既与一些重大决策严重脱离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和不完全了解世界发展的局

势有关,也与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误解或教条化理解有关。〔2〕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是在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作斗争中实现的。我们党在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之所以多次犯“左”与右的错误,是因为外在环境和党内认识的复杂性,要做到始终如一地坚持和贯彻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是很困难的,不可避免地要犯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错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立场和观点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情况分裂开来。反对错误倾向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之义,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为了减少甚至避免这些错误的发生,就要不断发扬马克思主义优良的学风。宋镜明、徐能武认为,在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反对“左”或右的干扰,积极探索解决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问题,把我们的事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推向前进,要求我们坚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的学风。〔3〕

3、既要继承前人,又要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活力源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项承前启后的伟大事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始终坚持理论创新。雍涛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不仅是要求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与应用马克思主义,更重要的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对马克思主义作出独立的光辉补充,进行大胆的理论创造,提出新理论、新结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灵魂。〔4〕做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章,关键在于以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还有不少学者从我们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从提出“实事求是”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再到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伟大历程来阐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并没有被庸俗化,而是被睿智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发展赋予新的时代内容,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增添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形成了既具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又富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新的理论形式,也就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王睿强调,作为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绝不是自我封闭的僵化体系,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创和发展的活的思想体系,具有深厚的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理论品质,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于19世纪,却历经150多年仍然充满活力而长盛不衰;虽然产生于欧洲,却传遍全世界的根本所在。〔5〕张玉乔认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键在于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每一次重大发展,社会实践的每一次巨大进步,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开拓进取的结果。

4、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顺应大潮流,把握时代特征和脉搏,解决时代主题。

很多学者都认为,马克思的基本原理要坚持,但又不能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的变化,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成不变的教条、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混为一谈。这就要求我们党要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科学判断国际格局、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全面把握时代脉搏和特征,把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放到世界和时代的大视野中去观察,妥善处理影响世界和中国发展的各种复杂因素,抓住和用好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给我们提供的战略机遇。陆剑杰认为,中国共产党在寻找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规律的时候,必须研究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关系的变动。〔7〕我们党在革命和建设中遭遇过的曲折,就与一些重大决策严重脱离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和不完全了解世界发展的局势和时代主题有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每一个重大理论成果的取得,都鲜明地体现了社会历史进程与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进程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诞生150多年来,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等方面时刻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尤其是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新的问题、新的机遇、新的挑战不断涌现,时代主题也在不断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的过程中,必须具有世界的眼光,关注各个阶段时代主题的变化,敏锐地把握时代特征和脉搏,在进行国内改革和建设时,要胸怀世界,放眼天下,适时地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回应国际大格局的变化,不断将反映时代精神和实践要求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推向前进。

5、要毫不动摇地坚持群众路线,立足群众实践,集中群众智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实践过程中完成的,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因此,我们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力量源泉。孙果达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魅力和巨大作用,在于深深扎根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的实践,既是产生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动力,又是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实际结合的起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归根到底,就是人民群众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并付诸于实践的过程。〔8〕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可以提出一系列亟待作出理论回答的重大问题,在实践活动中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思路,在实践活动中也同样进行着有益于理论前进的创造活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依赖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既是党的优良传统,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魅力和巨大作用,在于深深扎根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武志军认为,坚持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总结

出来的重要经验,也是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保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归根到底要同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离开人民群众,离开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科学理论将丧失其真理性和指导性,变成毫无意义的空谈。〔9〕

6、既要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具有中国作风和气派,积极借鉴人类文明的其它成果。

辛国安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思想资源,作为一种历史存在,它本身就是中国国情和客观实际的一部分、一个重要方面,因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相结合,应当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题中之义。甚至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和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表明,这种融合和发展具有历史必然性和可能性。从血脉源承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其内在的文化根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体现着人类思维本性和发展规律,并且被人类社会文化实践,特别是俄国的实践证明是一种超越民族、地域和时代限制的普遍性真理。因此,它必须经过“本土化”和“民族化”,也就说,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相结合的过程中,必须“入乡随俗”,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从而建构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还有的学者则认为,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地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一方面是为了开辟这一文化资源,丰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实现中国历史文化的现代化,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服务。一方面是为了探索和寻找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新形式,使其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并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进而指导实践。〔10〕

7、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

我们党形成领导核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保证。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必须形成一种新的科学的认识,尤其是领导群体的认识,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全党共同的价值取向,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党形成自己的领导核心。而且,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保证,党的领导核心的形成的过程中总是具有临危受命、旗帜鲜明、众望所归等共同的特点。陈频总结了我们党成立80多年以来,在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的实践,认为我们党不仅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同样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伟大事业的领导核心。〔11〕80多年来,党在不断克服自身不足中成长壮大,政治上更加成熟,视野更加开阔,影响日益扩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理解得也更深刻、透彻,这就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子走得更顺、走得更远,取得的成果也就更辉煌。可以说,我们党自身的先进性、敏锐的时代意识、正确的领导,是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的最可靠保证。

此外,除了上述的观点外,还有的学者认为,在不断怀疑中走向成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显著的规律,作为一种新的科学的认识,马克思主义有一个被人了解、熟悉和接受的过程,更重要、更艰难的是,人们还有一个对原有的认识怀疑、否定和扬弃的过程。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总是在不断战胜怀疑中实现的。

三、研究现状简要述评

总之,以上理论成果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对我们党80多年来推动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以及其基本经验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和概括,对全球化大背景下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十分宝贵的参考价值,也为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但是,通过对上述学者观点的分析,不难看出,虽然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不可谓不丰富,阐释问题的力度不可谓不深刻,但是,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有不少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深入挖掘和探讨。

1、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遭受的挫折和教训研究得不够,需要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就目前理论界发表的论著和论文来看,很多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化这一伟大进程的分析,更多的是立足于我们党在这一进程中获得了多少正确的经验,实现了三次伟大的理论创新等正面角度来分析的,而对在这一进程中为什么会遭受种种挫折、它们给我们什么的启示、怎样才能更好地避免这些挫折和失败等方面涉猎较少,研究的深度需要进一步拓展。当然,也有部分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教训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并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但是,总的来说,笔者认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如果更多的从正面角度来分析所取得的经验,而忽视对其所遭受的挫折和教训的研究,就会有失全面性。我们党在带领全国人民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8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不仅取得了无数辉煌的成就,获得了大量正确的经验,而且也遭受了不少挫折和失败,积累很多了发人深思的教训。而且,对遭受这些挫折的原因的分析,也不能仅仅从一个方面来分析,认为我们党同任何事物一样,是一个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犯错误是难免的,还要从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绝不是孤立的,它不可避免地会受国际大环境、大气候的影响等方面来分析,这样,就可以在更广阔的空间范围内对这一问题的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就更准确。因此,今后理论界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遭受的挫折和失败的研究,要进一步开阔研究思路,拓展研究内容,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更加系统、全面。

2、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当何为”的研究不够深入,亟待加强。

众所周知,当今的全球化仍然以咄咄逼人的势头向前推进,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对积极活跃在全球化舞台上的社会主义中国来说,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面临着崭新的时代命题,而且也要应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可以说,日新月异的全球化,给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了更严峻的考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当何为”?我们怎样才能在回应全球化的同时,也能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呢?然而,从目前学术界研究情况来看,对这一问题涉及的不是很多,研究的深度不够,迫切需要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力度。在笔者看来,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要求我们党具备开阔的世界视野、敏锐的时代意识,勇于承认错误、实事求是的胸怀,而且要具备与人民群众为伍、保先求真的追求,开拓进取、锐意求新的气质,只有这样,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取得胜利。

【参考文献】

〔1〕史伟刚,张佩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7).

〔2〕石仲泉,郑德荣.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N〕.人民日报,2006-06-28(9).

〔3〕宋明镜,徐能武.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J〕.武汉大学学报,2004,(5).

〔4〕雍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0,(6).

〔5〕王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及启示〔J〕.文教资料,2005,(3).

〔6〕张玉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启示〔J〕.求实,2005,(1).

〔7〕陆剑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论纲〔J〕.党的文献,1999,(3).

〔8〕孙果达.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J〕.中共党史研究,2002,(1).

〔9〕武志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及其基本经验〔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6).

〔10〕辛国安,陶传友,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4,(5).

〔11〕陈频.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J〕.湖北社会科学,2005,(9).

(本文责任编辑 谢莲碧)

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3)。第一、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1)第二、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1)。第三、就是马克思主义根置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1)。 2、简答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含义。 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2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2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统一战线(1)、武装斗争(1分)、党的建设(1分)统一战线是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两个武器。(1分) 4、简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1分)、充满活力(1分)、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分)的社会。 5、简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含义。 三个代表的科学涵义: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1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2分)。 6、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第一,我们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这是对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的阐明(2分);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期阶段。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这是对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程度的阐明(2分)。 7、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尾巴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8、简答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社会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 9、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是什么? 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第一、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分)、第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1分)、第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1分)、第四、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1分)、第五、建设生态文明(1分)。 10、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1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1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1分)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1分)、社会主义荣辱观(2分)。 1.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 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30503) 一、培养目标 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与理论成果;深入了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理论来源;深刻认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实际问题开展高水平研究,具有较强的独立分析、解决本学科范围问题的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和进行本学科的学术交流;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研究动态与最新成果;胜任本学科相关的教学、科研和宣传、党政工作。 二、研究方向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研究 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与逻辑,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或基本经验、基本规律研究的最新动态和理论成果。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理论体系研究 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历史地位、理论体系、实践价值及其最新发展,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源”、“流”关系,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比较研究的最新动态。 (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研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关系,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发展的指导作用,当代中国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新课题,特别是回答在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条件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排名

03050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北京交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研究 北京邮电大学--文法经济学院-- 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院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北京工商大学--社科部-- 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专业列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人文及社会科学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天津商学院--法政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天津财经大学--天津财经大学专业列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天津财经大学--天津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天津商业大学--专业列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天津商业大学--天津商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燕山大学--文法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内蒙古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马列德育教研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沈阳工业大学--文法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沈阳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等重大战略思想坚持了共同的理论渊源、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以及目标和价值追求,在内容 和本质上一脉相承,而又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实践基础上,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共同 形成了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一脉相承与时俱进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然而,有了马克思主义这思想武器,并不意味着就能够解决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形势在发展,实践在深化,要想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挥其指导作用,必须结合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实际,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整个历史过程。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而要想深入探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程入手。 一、从历史进程初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毛泽东思想首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河。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理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迎接新世纪的时期,“三个代表”重大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010593039.html,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作者:李理哈刚 来源:《科技资讯》2015年第21期 摘要:具有深厚底蕴的中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决条件,为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提供了思想基础,同时它也是构建中国国情的一个重要方面,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诠释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融合符合客观规律性,同时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最后提出要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融合。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7(c)-0208-02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作为中华民族血脉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中唯一经历数千年、持续至今而未曾中断的文化,它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务实性、崇尚统一、伦理道德至上的特征,牢固积淀在每个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中,推动着中华文明不断前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是由毛泽东同志最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并作出了科学阐述的。会上毛泽东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指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来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的过程。同时又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上的运用和传承不是简单地将马克思主义机械移植,也不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彻底消融,而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这广袤的土壤中滋生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被中国人民所接纳必须要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必须要依托马克思主义。 2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融合 2.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本质上具有相通性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和中国传统文化发生过碰撞、对立及融合,所以作为外来思想文化理论体系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存在相异之处。但马克思主义既然可以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萌芽、结果也正说明了二者在本质上除了相异性也存在相通性。如

试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历史必然性

试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历史必然性,科学内涵,历史进程和重大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是在八一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之后,特别是井冈山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红军节节败退,中国革命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候,在遵义会议清算了左倾机会主义、教条主义等错误路线,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和肯定成为历史的必然。 历史必然性:(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的客观需要;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客观需要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使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 ①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②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③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从而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④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梳理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任务,继续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生课程设置表 .doc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生课程设置表 (3年制) 类别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任课教 师 学 时 学 分 开课时 间 授 课 方 式 考 核 方 式 1 2 3 必修课公 共 课 0521801001 0121802003 0121802001 第一外国语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00 18 36 3 1 2 √ √ √ 专 业 基 础 课 77777777 0322802001 0322802002 博士生导师讲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周秀英 韩喜平 30 40 40 1 2 2 √ √ 专 业 课 0322802029 0322802030 0322802031 0322802032 0322802033 0322802034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专题研究 中共党史专题 当代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中外政党制度比较研究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献阅读 宋连胜 杜君 韩广富 刘洁 吴自聪 陈方南 40 40 40 40 40 40 2 2 2 2 2 2 √ √ √ √ √ √ 讲 授 作 业 选修课0322802035 0322802036 0322802037 0322802038 0322802039 0322802040 0322802041 重大前沿理论问题研究 国外社会主义流派 现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国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动态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 化 当代中国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刘洁 韩广富 吴自聪 陈方南 阎少华 盛海英 张淇 40 40 40 40 40 40 40 2 2 2 2 2 2 2 √ √ √ √ √ √ √ 讲 授 作 业 补 修 课

杭州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入学考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大纲

杭州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入学考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大纲参考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第二版)(新编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系列教材),田克勤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3月版 考试内容考试范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中国特色国家统一的战略构想;国际战略与对外交往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思想。 试卷内容结构试卷由简答题、论述题和材料分析题等三个部分组成。 考试内容包括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简要回答,对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阅读理解材料、运用理论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等考核。 试卷难易结构试卷总体按照本学科、专业本科毕业的优秀考生能够取得及格以上成绩的难易程度出题,其中较难的题目约占20%。 试卷题型结构三类题型:简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 试卷分值结构试卷分值:150分。 分值结构: 1.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占40%。 2.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占40%。 3.材料分析题:1小题,每小题30分,共30分,占20%。 评分标准和要求1.简答题要求紧扣题意,要点回答。 2.论述题要求紧扣题意,联系实际,充分论述,合乎逻辑。

3.材料分析题要求运用相关知识和原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紧扣题意,合乎逻辑,充分论述。 备注考试时间:3小时 一级学科硕士点召集人签名:(学院盖章)学院分管院长签名 文章来源:文彦考研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西学东承 ——浅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二者之关系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几代领导人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都反复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历史和实践证明,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研究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巨大进步的致胜法宝;同时,从文化传播的规律来看,任何一种思想文化传播到一个新的民族或地区中,要为该民族或地区的人民所接受并得到发展,都必须与其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相结合,在坚持自身基本思想和根本性质的前提下,采取该民族或地区人民所认同的方式,回答和解决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的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对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的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历史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找到了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中国走向和平发展、繁荣富强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正是由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毛泽东思想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伟大成果才得以全面展开并达到成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伟大的成果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未竟之业。他科学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形成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真正实事求是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之路。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中国共产党人的新思想、新观点,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它是我们党实现的第二次理论飞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推进到邓小平理论的崭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成果是: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正确应对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勇气和求实精神进行理论创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怎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三次理论飞跃,体现了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四个成果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试题和答案

模拟试题 一、填空 1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相结合的产物。 2 .毛泽东对()理论的完整论述,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 3 .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 4 .()的发表,标志着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已经成熟。 5 .()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组织机构。 6 .一国两制的核心是()。 7 .正式确立“三步走”战略是在党的()大上。 8 .“三步走”是战略目标是到()基本实现现代化。 9 .“台阶式发展”的关键是()。 10 .()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和前提。 11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关系。 12 .在效益和公平中居于首位的是()。 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14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最完整的概括是()。 15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 二、单项选择题 1、克思主义在中国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理论成果是 A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 邓小平理论 C 毛泽东思想 D 列宁主义 2、誉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是 A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 邓小平理论 C 毛泽东思想 D 列宁主义

3、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共的 A 八大 B 七大 C 一大 D 十一届三中全会 4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的评价是 A 过大于功 B 功过相当 C 功大于过 D 功不抵过 5 、当今社会时代的主题是 A 战争与革命 B 和平与发展 C 科技与人才 D 合作与竞争 6 、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共的 A 十一届三中全会 B 十四大 C 十五大 D 九届人大二次会议 7 、近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 A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B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C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D 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8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 A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 社会主义革命 C 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 新式的社会主义革命 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 A 资本主义 B 社会主义 C 共产主义 D 封建社会 10 、统一战线中最重要的联盟是 A 工农联盟 B 全体领导者和非领导者的联盟 C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盟 D 无产阶级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联盟 11 .共产党领导军队的最基本原则是 A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B 党指挥枪 C 枪指挥党 D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2 .标志着中国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重大事件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 三大改造顺利完成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 超全的概括

第一章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要和中国国情相结合。)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应该了解中国历史状况社会状况,认真地概括提炼。)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马克思主义是外来思想,要让国人接受,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三:新时期进步原因。新时期依赖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做出最新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我们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绩是因为我们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五: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1.1921~1927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萌芽阶段。19 27~1935土地革命时期,形成阶段。毛泽东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标志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2.1927~1935抗日战争时期,成熟阶段。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经验,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论证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3.1945~1959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发展阶段。进一步剔除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略,找出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进行探索。 六: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内容。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7.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 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七: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毛泽东晚年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确犯有严重错误,但是他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将他所犯错误同毛泽东思想区分开来,有利于我们准确理解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八: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5.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科学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科学内涵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第一,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二)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形成、发展过程、主要内容和科学内涵 答: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P13、14,稍加润色即可)。主要内容:①新民主主义革命;②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③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④政策和策略的理论;⑤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⑥党的建设理论;⑦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⑧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科学内涵:核心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其具体内涵概括为三句话: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答: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由于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崭新的实践,人们对如何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还缺少规律性认识,加上当时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的影响,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发生过曲折。毛泽东晚年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确犯有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的错误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所犯的错误。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 答:时代主题的转换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社会历史条件:①理论基础:广义—人类创造的先进文化,狭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②历史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文化大革命”和苏联的兴衰;③现实依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补充: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它的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其实质是如何发展生产力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富裕。 2、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答:邓小平理论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领导权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答:性质: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领导权: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这就是三者的相互关系。 4、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及其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论文选题参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论文选题参考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 当代重大问题研究 选题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脉络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命题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共同主题、历史使命及其在每一个阶段上的具体表现与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脉络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发展阶段的相关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经验教训。 选题二: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关系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主要思想,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认识、实践、经验与深化,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及其与西方发展理论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理论的关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分析 全面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在促进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历史经验,尤其就是在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等方面积累的历史经验,概括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新发展) 选题三: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公正观及其实践与发展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公正的主要观点及其在我国的最初实践,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观的认识与实践过程及其特点,社会结构变化条件下实现社会公正的条件、机制。 选题四:中国古代太平盛世的分析及其对建设与谐社会的借鉴主要研究内容:中国古代太平盛世的历史学、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学分析;主要经验,借鉴历史经验,建设社会主义与谐社会应特别注意的重大问题。 选题五: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论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以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深入研究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基本要求、精神实质与实践基础。 选题六:树立科学发展观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研究 立足于对科学发展观的全面理解、准确阐述与正确运用,结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经验,深入研究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选题七: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与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大战略思想相互关系研究 全面总结十六大以来,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理论创新成果,深入研究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与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大战略思想的相互关系。 选题八:树立科学发展观与党的执政能力与先进性建设研究 深入研究树立科学发展观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与先进性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探索把科学发展的要求转化为提高党的领导干部治国理政实际能力的政策措施。 选题九:树立科学发展观与推进改革开放研究 深入阐述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全面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深入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提出的新要求、新思考。 选题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法制建设研究 深入阐述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深入研究“以人为本”、“五个统筹”思想对中国法治发展的指导意义,系统分析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法治观念与法律制度的重构、可持续发展与法治变革、生态文明与法治、以及各部门法律如何协调推进。 选题十一:构建社会主义与谐社会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研究 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立足于当前改革与发展的实际,着眼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总结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的历史经验,深入研究构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和取得的理论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都反复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历史和实践证明,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研究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巨大进步的致胜法宝,同时也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得到坚持和发展。所以我们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在中国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的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对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的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历史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找到了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中国走向和平发展、繁荣富强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正是由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毛泽东思想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伟大成果才得以全面展开并达到成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伟大的成果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未竟之业。他科学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形成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真正实事求是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之路。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中国共产党人的新思想、新观点,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它是我们党实现的第二次理论飞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推进到邓小平理论的崭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成果是: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正确应对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勇气和求实精神进行理论创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怎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三次理论飞跃,体现了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四个成果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

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区别联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包括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整个历史过程,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既有内在的联系,又有根本性的区别。二者的联系在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总目标总方向。能否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制约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条件,是关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兴衰成败的决定因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总目标总方向的应有之义、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浑然一体,密不可分的。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不会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没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失去了本意。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谁也离不开谁,两者的实质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结合”是它们的灵魂和精髓。当然,其前提和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原因,那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结果。在这个意义上,两者之间有着因果联系和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种伟大事业和实际运动,是需要不断推动、推进和实现的问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和理论成果,是需要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问题。 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实践过程,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是特指马克思列宁主义,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泛指代表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思想观点;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党的七大才首次提出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强调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并使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则要突出它的中国属性,强调从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二者共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

2018年-2019年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考研参考书目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考研参考书目 本课程适用于报考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的所有考生,该专业考研的基本情况是: 本专业考试科目为:英语、政治、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本专业考研报考录取情况为:录取5个人 本专业考研情况介绍:本专业报考人数不算多,录取比例为1:1.2,近年来保送的名额占了较大比例。 本专业考研考试特点:考试科目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两部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两本书基本就包含了所有考试题。马克思主义原著的经典话语与党中央习近平提出的新的理论观点成为考试的热门。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张雷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高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马克思主义经典选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导读》 2017年新祥旭考研全程复习计划 一、英语全程规划

基础阶段(3月-6月) 1.学习目标:完成至少1轮的单词背诵,巩固语法基础 2.阶段重点:英语单词、语法 3.复习建议: (1)英语每天抽空背背单词,建议时长0.5-1h;不管是用单词软件还是传统词书,不管是用词根词缀还是死记硬背,最重要的是每天都背。积累到某一天时,你会发现好多文章都看得懂了。 (2)英语基础不牢的童鞋,应该花点时间复习语法。语法知识能帮助你在读文章和翻译时更加流畅、对文章意思把握得更准确。 (3)多看看新闻,关注时事热点。近年来的英语作文和阅读都是涉及到热点话题的。 (4)不建议大家在这个阶段做习题集。 强化阶段(7月-10月) 1.学习目标:熟读并详细分析近10年真题 2.阶段重点:真题真题真题,重点是阅读 3.复习建议: (1)单词记忆每天进行,不间断。 (2)定时做真题阅读,做完后详细分析。 ①利用早上整段的时间做真题(作文可以不写),不要查单词,完全自己做,然后对答案,之后看一下答案分析。 ②每天分析2-3篇,分析包括:第一遍分析正确选项,第二遍分析错误选项的设置,第三遍在原位中找对应的句子,是每个选项对应的句子哟,分析为什么这样出题,第四遍,了解文章的背景,作者的情感。 ③此阶段不建议专门建立单词笔记本,重要的单词在分析时顺便查一下就好。 ④时间比较充足的童鞋可以全文翻译阅读原文。 (3)完成阅读后,用同样的方法完型、翻译和新题型。完型和新题型这两类题型不用全文翻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