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辽宁省果树产业发展现状研究_于年文_赵德英_王爱德

辽宁省果树产业发展现状研究_于年文_赵德英_王爱德

辽宁省果树产业发展现状研究_于年文_赵德英_王爱德
辽宁省果树产业发展现状研究_于年文_赵德英_王爱德

·产业论坛·

北方园艺2014(22):180~

182第一作者简介:于年文(1969-),男,硕士,研究员,现主要从事果树栽培与生理等研究工作。E-mail:Lgy

nw@163.com.基金项目:辽宁省果树产业技术体系果树创新团队资助项目(LNGSCYTX-13/14-3)。收稿日期:2014-09-04

辽宁省果树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于年文1,赵德英2,王爱德3

(1.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辽宁熊岳115009;2.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辽宁兴城152100;3.沈阳农业大学,辽宁沈阳110866

) 摘 要:

对辽宁省苹果、梨和葡萄产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提出辽宁省果树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对策。该省果树产业发展的对策主要是优化品种结构和推广新型栽培模式,实行高标准建园、省力化栽培,提质增效,促进农民增收,提高产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辽宁;果树;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 

66(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009(2014)22-0180-03 辽宁省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水果产地之一,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十分适合发展果树生产,在经历20世纪90年代中后的发展低谷后,近年来果树栽培面积迅速增加,产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效果显著,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但还存在树种和品种不合理、管理水平低、栽培技术不规范、单产低、品质差、商品化程度低等诸多问题,许多技术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文章分析了辽宁省果树栽培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以期为辽宁省果树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参考。

1 发展现状

水果产业是辽宁省重要的传统高效特色产业,竞争优势强,综合效益好,20世纪90年代初,

辽宁省苹果栽培面积与产量曾居全国第一,90年代中后期果树产业发展经历一个低谷,2000年后,随着果树经济效益逐年上升,果树产量和面积也逐年增加,经过近十几年的区域布局及品种结构优化调整,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品种结构优化,优势产业带已经基本形成,果树树种、早中晚熟品种结构逐渐趋于合理,果树布局向适宜区集中,生产由产量效益向质量效益转变,果品质量显著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果品质量及商品化处理能力稳步提高,组织化和产业化水平逐步提高,出口份额不断增加,带动农民增收成效显著,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繁荣果品市场、满足消费者需求以及出口创汇等方面都起到了重大作

用。2012年辽宁省果树栽培面积63万hm

2,总产量710万t,其中苹果栽培面积25万hm

,产量250万t,产值近50亿元;梨栽培面积18.

4万hm2,产量160万t;葡萄栽培面积6.7万h

m2,产量100万t。栽培技术方面,栽植密度由大冠稀植发展为小冠密植。整形修剪向简单化的趋势发展,苹果、梨等以高纺

锤形等为主,为使幼树早成形、早丰产,多以夏剪为主,冬剪为辅。夏剪以拉枝、摘心、扭梢、刻芽、目伤、环剥、环割等为主,注意培养结果枝组并及时进行更新。由于栽培密度的增加,配以相应管理措施,使幼树普遍提早结果。水分管理技术不断提高,滴灌、微喷灌设施技术不断普及;为提高果园肥力,果园覆草技术得到了大力推广。辽宁省果树产业现状主要概括为栽培面积、产量不断扩大,品种树种不断优化,栽培技术不断更新。

2 存在的问题

2.1 品种结构不合理,

单产低品种选择上没有综合考虑市场需求、地区适应性、砧穗组合、丰产性和抗病抗逆性等因素,而过于集中在晚熟品种上,在现有的栽培树种当中,苹果所占的比例明显过大,而在苹果栽培品种中又以中熟和晚熟品种居多,早熟、中早熟品种比例不足5%,成熟期过于集中,缺少专用加工品种;苹果栽培以“寒富”、“红富士”等几个有限的品种为主,造成苹果早熟品种短缺、中熟品种不足、晚熟品种过剩的局面。辽宁省201

3年苹果平均单产水平仅占山东最低年份单产水平的49.

32%,占全国平均单产15.

34t/hm2

的67.14%,单产水平很低。梨树栽培仍以“南果梨”、“绥中白梨”、“花盖梨”、“香水梨”

等品种为主;晚熟品种比例大,早、中熟品种发展得较少;果皮

颜色以绿黄色为主,红色梨品种发展得较少,果品集中上市,市场销售果品色调单一,销售压力大,梨果售价较低,生产效益提升的难度较大,产业低效运行。葡萄品种以“巨峰”为主,品种单一,结构不合理,世界上葡萄仅有20%用于鲜食,而辽宁省则超过90%,其鲜食品种中又有68.

04%为中熟品种“巨峰”;品种老化,缺少适于辽0

81

北方园艺2014(22):180~182·产业论坛·

宁气候条件的优良鲜食品种及酿酒葡萄品种。

2.2 果农年龄结构老化,人工成本较高,管理水平低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步伐加快和城镇化、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年轻人不愿意在农村务农,大量涌入城市打工,劳动力出现断档现象,果园经营者的年龄多在50岁以上,接受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下降;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果园劳动力投入占到了总投资的一半,另外,适用于果园的农机具,尤其是适用于山地果园的小型农机具研发与推广缓慢,人工成本居高不下;同时以家庭为主的经营模式,每个家庭的种植面积超过3.3hm2,有的甚至达到10~13hm2,远远超过了人均管理0.3~0.7hm2果园的理想模式。由于劳动力缺乏,管理技术不够,造成果园管理水平低下,果品质量不高,价格低,农户增收缓慢。

2.3 苗木供求不稳定,品种混乱,管理缺失

辽宁省每年更新改造老残苹果园或低效苹果园1万hm2左右,需要苹果种苗1 000余万株,而全省具有合法繁育果树种苗资格的生产企业(或个人)仅80余家,年出圃苹果种苗约450万株,出圃量占全省苹果种苗总量的30%左右,苗木生产基本以传统农户育苗为主,依然处于一个近乎无人监管的自由状态,苗木质量良莠不齐。

2.4 建园标准低,管理粗放,栽培模式落后,土壤有机质含量低

辽宁省果树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带,立地条件差,土壤有机质在1%左右,传统的清耕制仍占主导地位;果园肥水管理方面盲目性大,有机肥投入不足,长期使用化肥,导致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酸化,土壤结构破坏,微生物体系欠合理,一方面大量元素肥料大大超标,降低了果实品质,加大了生态压力,增加了经济负担,另一方面,苦痘病及小叶病等缺钙缺锌生理性病害发生严重,成为精品果生产的限制因素;农家肥施用不当,大量施用未腐熟的农家肥,不但没有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反而影响了果树的生长。80%以上的果园土壤管理采用清耕管理的办法,不仅费工费力,还造成水土流失,不利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提高。

建园时常采用一年生苗,幼树管理粗放,重栽轻管现象较重,整形时间过长,整齐度差,一般果园建园后6~7年见果,见效慢,造成果农经济负担重,严重影响了果农的积极性;果树栽培模式以乔化密植为主,矮砧栽培由于受砧木和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发展缓慢。2.5 缺少适宜的砧木品种,矮砧苗木规格低

矮化中间砧苹果苗大多为2年出圃的快苗,苗木生长弱、质量差;苗木的中间砧段长度不一,有的育苗户为保证苗木出圃高度,人为提高嫁接部位,增加了中间砧段长度,造成中间砧致矮作用增强,这样的苗木栽植结果后,造成树体偏冠,树势衰弱很快,寿命缩短;栽后入土深度不一,致矮效果存在差异,表现树冠有大有小,参差不齐。

2.6 整形修剪不系统,结果树早衰

2.6.1 幼树留果过早 果农见果就留,没有系统整形,幼树没有很好的生长发育,一旦进入盛果期,树势迅速衰弱,腐烂病发生严重,造成大量死树的现象,往往是刚进入结果期就面临淘汰的问题;由于没有结构合理、中庸健壮的结果枝组,后期产量难以保证,且因树形不合理,通风透光不好,果实品质受影响。

2.6.2 矮化栽培,乔化管理 矮砧苹果园的管理多沿用乔化管理栽培技术,生产上很少设立支柱,树体极易倾斜;主干过矮,主枝选留过早、过大;当年发生的侧生分枝即选作主枝,导致中心干延长头没有明显的生长优势,选留的下位主枝往往生长较强旺,加粗快,甚至形成轮生掐脖现象,中心干生长势弱。

2.6.3 短截过重,主次不分,背上结果枝组多,下垂结果枝组少 主枝枝头与竞争枝齐头并进、主枝开张角度小、把临时枝当做骨干枝来培养、背上直立枝培养结果枝组等做法严重扰乱了树体的生长发育,造成冠内郁闭、腐烂病发生严重,下垂结果枝组利用较少。2.6.4 树形选择不当,树体高大,作业不便 大部分果园对密植树仍然按稀植树形培养,没到结果期就枝头相接,全园郁闭,影响光照,花果少,产量低。大枝过多、过旺,主次不分,主枝与中心干竞争,侧枝过多,没有单轴延伸,树冠郁闭,通风透光条件差,致使内膛枝很少,难形成花芽,结果部位严重外移。由于树体高大,套袋、摘袋和采收等作业不便,费力费工;栽植前没有充分考虑到机械化作业而进行密植栽培,造成株距和行距很小,给机械作业带来困难。

2.6.5 花果管理成本高,采收过早 部分果园建园时没有考虑到授粉树的配置或是由于气候、经济效益的原因,授粉树被清除或冻死,导致缺少授粉树,以人工粉授粉为主,花粉来源不稳定,产业存在较大的风险,而人工授粉导致管理成本的增加,同时又使果实坐果率大幅提高,又增加了疏果成本。果实以套袋为主,套袋和摘袋人工成本较高。果农为了抢市场,果实没到成熟期就开始采收,导致果实没有达到应有的品质,严重影响了果实产量和风味,影响在消费者心中的印象,影响果品市场的健康发展。

2.7 果园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脆弱

辽宁省是一个多种灾害类型频繁发生的省份,特别是非生物自然灾害,如寒旱、霜害和冻害等严重威胁着该省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苹果为例,近年遭受低温冻害影响的频率逐渐加快,过去低温灾害大体是“十年一大冻,三年一小冻”,而近年基本成为两年一冻,1999、

·产业论坛·北方园艺2014(22):180~182

2001、2002、2004、2005、2006年苹果主产区均发生大面积霜冻害,造成部分果园绝收,果农投入落空,树体寿命缩短,农民经济收入减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每年由于鸟类的啄食,每年果园损失5%~10%的果品,个别果园的损失率甚至高达30%以上。

2.8 老果园更新改造难

目前辽宁省63万hm2果园中,丰产园、中产园和低产园基本上各占1/3,低效果园比重大,面临着更新改造的问题;在老果园的更新改造过程中,面临果农认识不足、思想观念保守、怕损失产量等问题,新技术推广较难;在老园更新改造中存在着更新后栽什么品种、采用何种砧木以及栽培模式等困惑,老果园更新改造中,还面临再植病的问题。

3 对策

3.1 资源收集及评价

从国内外收集、保存、鉴定、评价特色、优异、濒危主要果树种质资源并进行评价,筛选出具有不同抗性的优良资源。

3.2 新品种选育

采用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育种相结合手段,培育不同熟期、红色、优质、浓香、专用、耐贮梨新品种。

3.3 开展矮砧集约高效栽培关键技术集成的研究开展现代矮砧密植果园建园技术研究,对各砧穗组合进行综合评价;开展不同区域矮化中间砧长度、不同区域矮化砧埋土深度及其砧穗组合对树体大小、根系发育、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明确果树产区砧木与品种的最佳组合及适宜范围,制定相应的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方案,推广大苗建园技术。

3.4 开展低效郁闭老果园更新改造技术的研究

针对不同栽植密度、树形结构的郁闭果园,开展苹果郁闭园的评判标准、群体结构参数和优化改造技术,研究低效郁闭果园调冠改型技术,并探索相关的土肥水管理、花果管理以及采后管理的配套技术与措施,提出适合该省的低效郁闭果园改造技术方案。

3.5 开展省力化栽培技术的研究

开展果园省力化栽培技术及机械研究,示范壁蜂授粉、专用授粉树应用、化学疏花疏果技术、简化修剪技术、高光效树形修剪技术、果园小型机械应用,提高果园的机械化程度,降低人工成本和投入。

3.6 开展果园肥水高效利用技术的研究

开展果树的矿质营养生理与肥料高效利用技术研究,明确优质果品生产的矿质营养的吸收运转与需求规律,进一步开展肥料高效利用技术研究,建立适合该省的施肥管理技术体系。开展果树的水分代谢生理与水分高效利用技术研究,明确优质果品生产的水分的吸收运转与需求规律,进一步开展节水灌溉技术研究,建立适合该省不同区域果园水分高效利用技术体系。

研究果园生草、农作物秸秆还田方式及加速腐解的技术措施,形成以秸秆覆盖和果枝粉碎沤肥还田培育果园土壤质量和增加果园土壤培肥技术。研究不同生态区果园生草的品种选择、管理措施及其对改善土壤质量、提升土壤肥力的效果,形成果树丰产优质水肥高效利用果园土壤培肥技术体系。

3.7 开展果实品质发育生理与调控技术的研究研究该省不同产区果品优质生产的适宜负载量评判方法、指标体系,提出不同生态区域主要果树提高坐果率的生物、化学、机械技术措施,研究化学、机械疏花疏果及花果调控技术,以及不同有机无机物料和采收时期对果实风味的影响。研究果树花期昆虫授粉、化学和器械疏花疏果和提高果实品质等系统技术,建立优质高效省力化花果管理技术体系,形成省力化梨园花果管理关键技术。

Research on Developing Status of Pomology Industry in Liaoning Province

YU Nian-wen1,ZHAO De-ying2,WANG Ai-de3

(1.Liaoning Institute of Pomology,Xiongyue,Liaoning 115009;2.Research Institute of Pomology,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Xingcheng,Liaoning 152100;3.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 110866)

Abstract:The paper expatiated particularly the existent problems on industry of apple,pear and grape in Liaoningprovince.It also proposed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for fruit tree industry in Liaoningprovince.The suggestions mainly were optimizing varieties structure and spreading new planting mode,carrying outgarden orchard with high standard,saving labor planting,improving quality and increasing benefits,promoting farmerincomes and elevating competition of industry.

Keywords:Liaoning;pomology;problem;countermeasure

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分析

[摘要] 产业集群强劲而持久的竞争优势成为国家或地区竞争力的主要来源。本文首先分析了产业集群的内涵和特征,提出产业集群的主要竞争优势表现为外 部经济、社会资本、创新和创新网络四个方面。 [关键词] 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创新 一、产业集群的内涵与特征 产业集群是在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临近、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 关法人机构,并以彼此的共同性和互补性相联结。产业集群不是单纯的产业空 间集聚,而是根植于地方社会文化环境,包括各种正式合作关系和非正式交流 的社会经济网络。 典型的产业集群具有以下四个主要特征:1.空间集聚特征:任何一个产业集群都是大量企业在空间的汇集,成员企业和辅助机构被共同“锁定”在一定区域,使经济活动高度密集,可以较容易地获得专业化的、弹性的劳动力,具有 较强的地域相关性。2.专业化特征:产业集群的生产经营具有很强的专业化特征,企业成员之间围绕产业链及其服务性机构、行业组织实行精细的专业分工,形 成了社会化分工网络。3.根植性特征:所谓根植性是指通过集体性组织来建立 信任和承诺,使得不同利益各方协同作用,从而获得好处,同时保持高度的灵 活性。共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使集群内产业家产生信任、理解和相互合作,并形 成集群内企业间的一种特殊黏合剂,使众多产业粘结在一起,既营造了区域创 新环境,又使产业深深扎根于当地。4.网络创新特征:集群内的成员企业和辅 助机构通过长期的联系形成本地化网络,网络中的各行为主体之间以正式或非 正式的关系,频繁地进行着商品、服务、信息、劳动力等贸易性或非贸易性的 交易、交流和互动,相互学习,密切合作,共同推动区域的发展和产业的持续 创新。 二、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之所以在激烈的全球经济竞争中表现出良好的竞争态势,在于产 业集群作为一种大量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地理空间的集聚,能够形成其他区 域所没有的强劲而持续的竞争优势。 1.外部经济优势。产业集群的外部竞争优势包括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劳 动力市场共享的优势。通过这三种外部经济优势间的相互作用,降低了产业的 生产成本,有利于集群开展低成本战略参与市场竞争,并通过区域品牌获取整 体营销优势。 (1)规模经济优势。产业在地理上的集聚,形成了产品的规模生产和大规模的市场需求,使集群内企业获得从原材料到人才的低成本供给。如大批量购买 原材料,不仅使原材料价格降低,也节约了单位运输成本。产业集群可以通过建 立区位品牌,使集群内的单个企业借助集群的整体品牌效用获得营销的规模经济优势。 (2)范围经济优势。外部范围经济是由集群内企业间的分工与合作而形成的。由于集群内专业化程度很高,企业往往集中于生产某一专门的产品,同时利用 自身的技能与其他企业紧密合作,协同参与价值链的全部增值活动。在这种情 况下,生产系统被肢解为许多部分,分散在许多小企业中,企业之间再通过建

中国果树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落叶果树2012,44(1):01-04Deciduous Fruits 中国果树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束怀瑞 (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泰安271018) 摘要:回顾总结了中国果树产业30年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展示了中国果树产业的成就;分析了现代果 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阐明了现代中国果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重点任务和策略。 关键词:中国;果树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S6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910(2012)01-0001-04 收稿日期:2011-11-14基金项目:中国工程院专项咨询研究项目。 作者简介:束怀瑞(1929-),山东淄博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果树教学科研工作。 注:该文是由束怀瑞、邓秀新、韩振海、翟衡等承担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的总结稿简化修改写成。 1 中国果树产业的发展状况1.1果树资源丰富,栽培规模大,果品市场总量大,社会经济效益高,在国际市场上的数量优势将长期保持 中国自然条件优越,适宜果树生长,栽培果树树种占世界主栽果树树种类型的82%。山地丘陵2009年全国果树面积1114万hm 2,占世界总面积的20.6%,占中国耕地面积的8%,有67%分布在山地丘陵;果品年产量1.22亿t ,占世界总产量的20.1%,栽培面积和果品产量皆居世界首位。果品年 产值3500亿元, 在国内种植业中居第3位,占经济总值的0.4%,是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有9000万农民从事果树业,果农人均收入3800元。 果品及其加工产品是出口优势农产品,2006年累计出口各种水果及加工品370.16万t ,出口金额 24.75亿美元,进出口贸易顺差达27.14亿美元,并且近几年都呈现稳定增长趋势。其中苹果、苹果浓缩汁出口均居世界第一位,苹果浓缩汁、桔瓣罐头、杏浆、速冻草莓等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日益增加,成为发达国家的依赖产品。一批规模较大的果品企业茁壮成长,有望在10年内成为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企业或品牌。随着产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果品及加工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将继续提升。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水果购买量逐年增加, 2006比2005年分别增长6.14%和11.12%。随着果树产业规模的扩张,特别是开发大西北,实施山川秀美工程的实施和深入,果树作为经济林所占份额快速增加,生态保护效益日益显现,果树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一、二、三产 业的繁荣,很多精品果园666.7m 2收入超过万元,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果树的文化与休闲功 能日益突出,近年各地城郊休闲观光果园迅速发展。以北京为例, 2006年有600万人次参加郊区果园采摘,直接收入达2.7亿元。果树产业在中国农业产业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1.2大宗果品形成优势区域,名特优果品基地特色明显,品牌意识日渐突出,产业结构日趋优化 目前的果树发展格局是大宗果品优势产业带(最适生态带)产业化经营,名特优地方果品以产地(基地、点)精品(高档、绿色、有机)发展为主,实施点带发展方式,形成多样化、区域化、特色化。 2002年开展

辽宁省产业结构的演变与调整

辽宁省产业结构的演变与调整摘要:辽宁省作为我国最重要的重化工业基地,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结构调整缓慢,经济增长落后于东南沿海地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面对重振老工业基地的艰巨任务,如何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与深化产业升级,是辽宁省面临的关键性问题。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后20余年辽宁省产业结构的演变分析,总结得出辽宁省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发展;产业升级;辽宁省 产业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结构作为地区经济系统内投入转换为产出的载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地区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经济的发展速度。辽宁产业结构的调整经过多年努力,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深层次的矛盾仍未解决。研究辽宁省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把握辽宁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走向,进而找出推进辽宁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对于振兴辽宁乃至东北的老工业基地,实现辽宁经济的新发展将具有重大意义。 一、辽宁省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 1.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及其变动从三次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构成看,1980年至2002年,辽宁省的三次产业结构有了明显变化,这种变化过程,又可以分为80年代与90年代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且下降速度不断加快。1980年至1990年,下降了0.5个百分点;而从1990年到2002年,下降了5.1个百分点。这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也与全国的第一产业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也呈下降趋势,但下降速度不断趋缓。1980~1990年的10年,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下降了7.5个百分点,主要是因为1978年后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缩小了,导致工业产值比重的下降;而1990年以后,呈波动变化的趋势,总体变化不大,2002年仅比1995年下降了2.2个百分点。同一时期,全国的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呈现先下降而后又大幅回升的趋势,由1980年的48.5%下降到1990年的41.6%,2002年又回升至51.8%。而且,辽宁省的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已与全国平均水平十分接近,第二产业集中化系数已由1980年的1.41降至2002年的0.92,说明辽宁省工业比重过高的状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 第三产业增长迅速,发展快于全国平均水平。1980年,第三产业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2个百分点;到2002年,已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进入2世纪90年代后,辽宁省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的增长趋势明显减缓,但比重仍然不断提高。 2.就业结构 作为一种最基本的投入要素,劳动力结构的变动与产出结构(产值结构)的变动密切相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通常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然后再向第三产业转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转移,主要动因是各产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和劳动收入存在差异。因而,产值结构的明显变化必然伴随着就业结构的变化,尽管就业结构的变动更加缓慢,但总体趋势应保持一致。 在辽宁省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较快,从1980年的41.4%降到2002年的344%,下降了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所占比重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趋势变化,在20世纪80年代的整个10年中,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保持稳定并略有上升;20世纪90年代以后,尤其是1995年以后,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迅速下降,到2002年,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已下降28.7%,比1990年降低了12.3个百分点。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的直接原因是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大幅上升,1980~1990年,上升了5.6个百分点;1990~2002年,则上升了11.9个百分点。 辽宁作为全国最早建立起来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国有经济,特别是国有工业企业的数量、资产

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与竞争优势分析

116商业时代 (原名 《商业经济研究》 ) 2010年25期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 产业集群指具有产业关联性的企业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集中,相互之间具有竞合关系,且共享基础设施。和企业集中在一起还包括各种相关机构如中介机构、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产业集群动力机制是指驱动产业集群发展和演化的力量结构体系及其运行规则,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规律性,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发挥作用。 马歇尔认为企业集中在一起可以获得外部经济,因此相同或相近的企业在一定地理范围内集聚,这样可以获得其他企业没有的优势,这些使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拥有了集聚优势。为获得外部经济而集聚在一起就是集群产生的动力。韦伯从区位因素角度分析,并认为大量集聚因素是产业集聚的动力。威廉姆斯从交易费用角度说明了集群的产生,集群是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最优效率的经济组织。克鲁格曼从规模报酬递增方面说明了企业集聚的原因。波特指出产业集群的存在可以使钻石模型的要素得到更好的发挥。Best (1999)认为产业集群存在四种主要动力:集中专业化、知识外溢、技术多样化和水平整合及再整合,它们依次对产业 产业集群的 动力机制与竞争优势分析 ■于树江 博士 刘静霞 李艳双(河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天津300130) ▲基金项目: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G2007000121),河北省社科基金委托项目(HB2009WT62)◆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把集群原有的生产要素转变成了集群的竞争优势,使集群在竞争处于有利地位。本文描述了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构成以及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同时指出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产业集群 动力机制 竞争优势 集群的发展产生作用,并形成循环状的稳 定结构,这就是主体动力机制。 国内对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的研究是基于不同的集群提出不同的动力机制。鲁桃珍(2007)在对湖南产业集群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该地产业集群动力因素是政府和市场,政府要为集群发展创造软环境和硬环境,制定有利于集群发展的产业政策,引导集群发展。市场的推动是产业集群产生和发展的另一要素,它通过企业之间的网络化和中小企业集中来发挥作用。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提高了生产率,集群可以获得规模经济(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外部经济(共享基础实施或其他公共支出),促进集群发展。候志茹(2008)认为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由内源动力机制和外源动力机制组成。内源动力机制包括产业价值链、社会资本与网络、外部经济、集群技术创新与知识外溢等;在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外源动力机制包括政府的促导行为、外部竞争、区域创新环境以及制度文化等要素。 产业集群动力因素包括外部经济,集聚经济,地理位置,低交易费用,企业家精神,政府作用,市场推动,社会资本与网络,集群技术创新等。但外部经济、集聚经济、地理位置等因素在集群产生后,其作用逐渐消失,随着集群发展,政府、集群网络和集群创新的作用不断地稳定并且具有规律性。政府的职能由为集群创 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吸引投资转变成为企业联系科研机构,帮助企业融资,协调集 群内各机构之间的关系。集群不断发展,企业越来越多,企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由原来的血缘关系发展到以地缘、业缘更大范围的网络关系,分散了企业的创新风险,使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更加密切,促进了企业的协调和沟通,同时集群内知识传播更加迅速,隐性知识也被大多数人了解了。网络中的中介结构和科研机构等机构组织,共同形成了集群的创新环境,而集群的不断创新是集群发展的不竭动力。 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是某个产业集群在某些方面比其他的产业集群或其他组织结构更能带来利润或效益的优势。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包括成产成本优势,基于质量基础的产品差异化优势,区域营销优势,市场竞争优势,企业家资源,专业市场,区域创新能力等。 在产业集群内,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企业共同进行生产和销售活动,共用基础设施,由于地理接近而减少物质和信息流的运移费,同时共同的产业文化和价值观,使企业间建立了以合作与信任为基础的社会网络,从而使双方更容易达成合约降低了交易成本。劳动力市场的存在使企业可以随时调整员工数量和结构,减少了工资费用;另一方面劳动力之间的自由流动也促进了信息和思想的传播、扩散,扩大了企业的信息流。以上这些的存在降低了集群内企业的生产成本,使集群具有生产成本竞争优势。在集群内,基于质量基础的产品差异化使企业满足了顾客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使顾客认为该产品有别于其他企业同类产品,进而形成对该产品的依赖,这样产品的价格弹性就不明显,能够带来较高的边际利润。同时为竞争对手设置产业进入障碍。 产业集群形成自己的区域品牌,调动 了企业投入的积极性,改变了单个大企业 产业观察Estate Observation

中国能源现状及未来的发展

中国能源现状及未来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持续、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对能源的需求,特别是对一次能源的需求的不断增长,产生了很多的问题。煤炭开采的安全、利用率、深加工的研发,石油对国外进口的依赖所带来的安全问题,煤层气等个别气体产业化建设问题等等都在制约着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中国的能源发展在20年里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实现GDP翻2 番,能源消费翻1 番,完成了中国经济增长所需能源一半靠开发,一半靠节约的目标。 一 对中国能源现状的认识 随着经济建设的推进,资源储量的勘探也越来越清楚。中国地大物博,能源资源丰富,据2006 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全国主要能源的基础储量为:石油248972.1 万t、天然气28185.4亿m3、煤炭3326.4 亿t;但若以“人均拥有量”来衡量,中国却是资源贫瘠国,2006 年人均石油储量只有1.9t, 人均天然气储量2168m3,人均煤炭储量256t,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11.1%、4.3%和55.4%,中国的人均资源储量远远低于世界水平。二 中国能源存在的问题 中国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消费以煤占主导地位,偏离了世界能源结构以油气为发展趋势主流。落后的用煤方式、生产设备、管理方式产生了严重的污染。中国经济现代化正面临能源的严峻挑战:能源供需矛盾尖锐、转换方式落后、能耗高、效率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经济损失巨大。 1、 人均能源资源少,供需有差距 中国人口众多,占世界人口的21%,能源矿产人均探明储量相对较少,煤炭资源可以满足较长期需求,而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则需要以国外资源作为重要补充,才能满足当前和长远的需求。中国是世界能源大国, 一次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均居世界前列,但人均能源消费水平还很低。 2、 能耗强度高,效率低 由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与管理技术上的落后,尽管在能源消耗上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发达国家比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中国产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中大量使用高耗能的落后技术和产品,现有的近400 亿m2建筑中, 99%属于高能耗建筑。中国发电、冶金、建材、化工等产业消耗全部一次能源的80%左右,单位产品能耗平均高于国际先进水平20% ~30%。 3、结构不良,污染严重 能源资源决定了中国能源长期以来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 不论是火力发电还是工业用煤, 都会造成大量污染排放。SO2和CO2排放量分别

辽宁省各地区产业结构调研分析报告

辽宁省各地区产业结构调研分析报告 沈阳建筑大学 管理学院 拟稿人:梦之羽团队 指导教师:孙红

目录 前言··1; 一、辽宁省三次产业结构情况分析··1; 二、各城市产业结构调研报告分析··2; (一)沈阳市··2; (二)大连··4; (三)鞍山··6; (四)抚顺··7; (五)本溪··9; (六)丹东··10; (七)锦州··12; (八)营口··13; (九)阜新··14; (十)辽阳··16; (十一)盘锦··17; (十二)铁岭··19; (十三)朝阳··20; (十四)葫芦岛··21; 三、辽宁省产业结构未来发展的认识与建议··21;参考文献··22; 调查问卷··23;

辽宁省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调研分析报告 ——以“十一五”期间为例 佟佳鑫 沈阳建筑大学管理学院0805300318 前言 “十一五”期间,辽宁省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方式,成就显著,不论是农业、林业、工业还是服务业,都清晰的呈现出了“十一五”规划产业结构调整的印迹,农业生产越来越现代化,生产能力与以往相比明显增强,先进的机器使制造业和高新科技产业快速推广发展,现代服务业为经济的发展推出了一条新的途径。五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对辽宁省的经济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三次产业结构仍存在一定问题,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力较低,第二产业在以化工为主的工业结构仍在继续巩固,第三产业的发展仍不完善。 在踏进“十二五”的进程里,为了对今后的五年中经济的进一步改善与提高,我们团队通过本专业省内各地区学生的帮助,对各地区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发放了58份调查问卷,对全省14个市,26个区,12个县进行了调研,收回51份调研报告,占问卷总数的87.93%。本问卷对“十一五”期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的调整和产业内部关系进行了汇总,深入分析了产业结构对整体发展的影响和今后三次产业结构应如何进一步优化,以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一、辽宁省三次产业结构情况分析 1、第一产业 农业牧渔业,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3.1%。其中,种植业增加值下降2.8%;林业增加值增长6.3%;牧业增加值增长6.0%;渔业增加值增长8.7%;林业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1%。 虽然种植业产值有所下降,但针对辽宁的地域特征,以种植业为主

中国省市资源分布情况

中国矿产资源遍布于各省、市、自治区,但因所处大地构造带和成矿地质条件的不同,各地区矿产资源分布不均,其矿种、储量、质量差异较大,形成了各地域矿产资源的不同特征。 (一)东部地区 东部地区地处中国主要大江、大河的下游,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原与丘陵相间分布,地势平坦,水网发达,频临海洋,交通条件甚好,且属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前沿,工业化、城市化水平高,占有明显的科技和经济优势。该地区采掘工业、原材料工业产品产量在全国占重要地位。其中原煤产量占全国的23%原油占42%,发电量占49%,钢占58%,烧碱占64%,化肥占42%。 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劣势是资源相对贫乏。矿产资源特别是能源严重短缺。能源探明储量仅占全国的7.4%,45种主要矿产工业储量的潜在价值只占全国的15.5%。从全国主要矿产资源己探明的储量来看,东部地区除石油、铁矿石外,其他矿产资源都比较贫乏。煤炭只占全国总储量的6.6%天然气占30%,铜占7.7%,铝土矿占19.7%磷矿占11.7%。东部地区矿产资源的地理分布特点是,以山东为界,北富南贫。 (二)中部地区 中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能源、多种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45种主要矿产潜在储量占全国的44.8%,有20多种主要矿产资源的储量占全国的半数或更多。其中煤炭保有储量占全国的58%,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占全国的近1/2,铝土矿保有储量占全国的61%铜矿保有储量占全国的47%磷矿保有储量占全国的40%,稀土矿保有储量占全国的98%。从矿产资源的地域分布看,煤炭、石油等主要集中在北方省区,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主要集中在南方省份。煤炭主要集中在山西、内蒙古,其储量占全国的51%;石油集中在黑龙江,储量占全国的37%;磷矿主要集中在湖北,储量占全国的21%;铝土矿主要集中在河南,储量占全国的18%铜矿主要集中在江西,储量占全国的22%稀土矿主要集中在内蒙古的白云鄂博,储量占全国的96%。 中部地区是中国主要的基础工业(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该地区生产的原煤、原油均占全国的半数以上。煤炭工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山西为中心的煤炭基地是中国最大的能源基地。由于其地理位置适中、煤炭储量巨大、煤质优良、品种齐全、易于开采,己成为全国最大的煤炭供应基地。黑龙江和内蒙古东部的煤田是东北地区重要的煤炭基地。安徽的两淮煤田,是华东地区的重要煤炭基地。大庆油田和中原油田都是中国的大型石油基地。中部地区的铜产量、磷矿石产量都占全国的40%左右。中部地区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有包头、武汉、马鞍山、太原等钢铁基地,山西铝基地,江西、湖南、安徽铜基地,山西、内蒙古南部、豫西煤化工基地,湖北磷化工基地,吉林石油化工基地等。 (三)西部地区 西部地区矿产资源的远景储量很可观。能源矿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新疆的煤炭远景储量居全国首位,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吐(鲁番)哈(密)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的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前景良好。西部地区的有色金属储量丰富,也是中国云母.石棉、石膏、玉石、菱镁矿等非金属矿的主要储藏区。根据目前探明储量,西部地区煤炭的保有储量占全国

波特钻石模型分析产业集群竞争力

运用波特钻石模型分析产业集群竞争力 以海门叠石桥家纺产业集群为例 一、海门家纺产业集群的背景海门市家纺产业主要分布在三星、德胜、天补、三和、海门等乡镇,依托叠石桥国际家纺城形成。地处海门、通州两市交界处的叠石桥,当地群众素有从事家纺品生产的历史。改革开放以后,叠石桥家纺业发展驶人了快车道,家纺的品种款式由小到多,生产企业由弱到强,经营规模由小到大,生产设备由落后到先进,辐射面由狭到宽,形成了生产规模化、分工社会化、设备智能化、产品系列化和营销国际化的格局。海门市政府先后投人10亿多元,对市场经过六次扩建、改造,目前叠石桥已形成绣品城、家纺城、商贸城、名品广场等四大经营区域,拥有5000多个摊位和2000多个精品门店,营业面积达到30多万平方米,日人流量3万人次,并形成了与之相配套的物流中心、研发中心、信息中心和餐饮娱乐业等。在叠石桥市场的带动下,从事家纺产业的人员覆盖周边三个县市10多个乡镇,人数20多万,生产的产品包括被套、被罩、床单、窗帘、被子、凉席、帐子等,不但畅销全国,还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叠石桥家纺市场实现成交额巧0亿元,成为全国同类行业中规模最大、品种最全、交易额最高、市场前景最为看好的市场。 二、海门家纺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 运用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对海门家纺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分析。 1.要素条件。波特认为,生产要素可以被归纳为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以及基础设施五类,这些生产要素一般是混合出现的,但每个产业对其依赖程度又随产业性质而定。海门家纺产业集群的生产要素表现在以下方面: (1)资本资源。叠石桥家纺市场强大的吸引力和产业的集聚效应吸引了全球家纺企业来到海门发展。在这片神奇的热土上,汇集了全国最优秀的企业群体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成为中国最大、全球前三的家纺产品集散地。在叠石桥国际家纺城所在的三星镇,建起了2.8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园区建成三年来,已有进区企业194家,总投人35亿元,其中产值超千万元企业有103家,超亿元企业有10家。浙江、上海、广东等地资金以及美、欧、非、亚等大洲20多个国家外资纷纷涌人,争抢发展先机。在该市海门、三和、天补、德胜等紧邻叠石桥家纺市场的乡镇,外资同样纷至沓来,推动海门2005年总体利用外资列苏中、苏北

关于辽宁省工业发展的思路

关于辽宁省工业发展的思路 摘要:本文从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分析,提出未来辽宁工业的主要发展思路,主要体现在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原材料基地、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和军民结合产业发展、做大做精轻型工业等方面。 关键词:工业;装备制造;信息产业;轻工业 十六大以来的十年,辽宁工业奋起直追,牢牢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构建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配套试验等一系列战略机遇,坚持不走外延式扩张的老路,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核心,依靠自主创新获得新的增长驱动力,稳步行进在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 一、发展现状 (一)工业门类 辽宁经过长期努力工业已经依靠劳动力成本较低、产业配套齐全、基础设施良好,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体,工业门类齐全,基础雄厚的工业体系,工业发展具备了一定的优势。 装备制造业始终是全省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柱,总量不断壮大,重点企业发展势头良好,总体运行逐渐趋稳,下滑势头初步扭转。生产数据虽全年低位震荡,但主要效益指标年底有所反弹,增速有所回升,标志行业发展由高速发展转入中速发展时期。规模以上企业达到5803户,总资产达11602.3亿元,从业人员平均人数127.6万人。 石化企业受原油价格倒挂、化工行业下游需求疲软影响,增速有所放缓,工业增加值、效益指标全年运行呈波浪形走势,波动与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频率趋于一致。冶金企业受国内产能过剩、需求增长乏力和铁矿石、煤炭等原燃材料价格下跌滞后等因素制约,重点产品产量、效益受到影响,行业利润大幅下滑,呈现出“低产量、低价格、低效益”的运行特点,但钢材出口逆势而上,增长明显。 农产品加工业在工业“五项工程”的推动下,取得了可喜成果。企业规模与实力明显提升,加工园区和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吸纳就业和惠农作用成效显著,在我省四大支柱产业中,成为发展最快的产业。全年运行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受宏观经济发展减速影响增幅虽有所放缓,但产销两旺趋势依然存在,形势比较乐观。 电子信息产业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两大子行业一稳一快。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生产平稳增长,效益低位运行,软件服务业快速增长,增幅同比有所回落。

中国矿产资源分布介绍

中国矿产资源分布介绍 铁矿:全国已探明的铁矿区有1834处。大型和超大型铁矿区主要有:辽宁鞍山一本溪铁矿区、冀东一北京铁矿区、河北邯郸一刑台铁矿区、山西灵丘平型关铁矿、山西五台一岚县铁矿区、内蒙古包头一白云鄂博铁锈稀土矿、山东鲁中铁矿区、宁芜一庐纵铁矿区、安徽霍丘铁矿、湖北鄂东铁矿区、江西新余一吉安铁矿区、福建闽南铁矿区、海南石碌铁矿、四川攀枝花一西昌钒钛磁铁矿、云南滇中铁矿区、云南大勐龙铁矿、陕西略阳鱼洞子铁矿、甘肃红山铁矿、甘肃镜铁山铁矿、新疆哈密天湖铁矿,等等。 锰矿:全国已探明的锰矿区共有213处,主要有:辽宁瓦房子锰矿;福建连城锰矿;湖南湘潭、民乐、玛瑙山、响涛园等锰矿;广东有小带、新椿等锰矿;广西八一、下雷、荔浦等锰矿;四川高燕和轿顶山锰矿;贵州遵义锰矿。 铬铁矿:有56处产地,主要是新疆萨尔托海、西藏罗布莎、内蒙古贺根山、甘肃大道尔吉等铬矿。 铜矿:已探明矿区910处,主要为:黑龙江省多宝山;内蒙古自治区乌奴格吐山、霍各气;辽宁省红透山;安徽省铜陵铜矿集中区;江西省德兴、城门山、武山、水平;湖北省大冶一阳新铜矿集中区;广东省石菉;山西省中条山地区;云南省东川、易门、大红山;西藏自治区玉龙、马拉松多、多霞松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舍勒等铜矿。 铝土矿:有310处产地,主要为:山西省的克俄、石公、相王、西河底、太湖石、郭偏梁一雷家苏、宽草坪;河南省的曹窑、马行沟、贾沟、石寺、竹林沟、夹沟、支建;山东省的淄博;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平果那豆;贵州省的遵义(团溪)、林歹、小山坝等铝土矿区。 铅锌矿:有产地700多处,主要为:黑龙江省的西林;辽宁省的红透山、青城子;河北省的蔡家营子;内蒙古自治区的白音诺、东升庙、甲生盘、炭窑口;甘肃省的西成(厂坝);陕西省铅硐山;青海省的锡铁山;湖南省的水口山、黄沙坪;广东省的凡口;浙江省的五部;江西省的冷水坑;江苏省的栖霞山;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大厂;云南省的兰坪、会泽、都龙;四川省的大梁子、呷村等铅锌矿。 镍矿:有产地近百处。主要是吉林省的红旗岭、赤柏松;甘肃省的金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喀拉通克、黄山;四川省的冷水菁、杨坪;云南省的白马寨、墨江等镍矿。 钼矿:有产地222处,主要是吉林大黑山;辽宁省杨家杖子、兰家沟;陕西省金堆城;河南省栾川等钼矿。 钨矿:探明产地252处,主要是江西省西华山、漂塘、大吉山、盘古山、画眉坳、浒坑、下桐岭、岿美山;福建省行洛坑;湖南省柿竹园、新田岭、瑶岗仙;

广东省产业集群竞争力调查方案

广东省产业集群竞争力 调查方案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广东省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评估与分析”课题 实施方案 一、课题背景 广东作为我国产业集群的主要经济带,目前已经形成了300余个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但与西方的产业集群带相比,广东产业集群除了面临着资源集约利用、国际贸易环境、环境保护和宏观调控等外部环境的挑战外,还受到资金、技术、组织结构等内部因素的约束。很多集群带普遍存在大集群小企业的现象,缺乏"领头羊"。 针对这种现象,2008年底,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共同在珠三角推动"支持中国产业集群与资本运作国际示范项目",首个试点城市已确定为佛山。该项目旨在将联合国的全球资源以及国际国内产业资本引入珠三角,与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产业集群进行对接,用金融资本和创新技术等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使珠三角产业集群能够更好更快地发展,更能适应环境保护和国际贸易环境发展的需要,在国际产业分工中获得更多更大的话语权。 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投资促进处的支持下,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联合相关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机构以"广东省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估分析"的课题形式,对广东的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做一次全面的调查和了解,并将就其竞争力与发展潜力展开评估和分析。 课题组希望通过权威专家的严谨分析与科学评估后,能出具一套全面的研究报告为省委省政府及各级政府、相关职能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总结出一些新的发展思路,使广东产业集群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保持长期的、永续的竞争力,同时也为社会各界提供一个具有较强投资与决策指导意义的“产业集群投资风向标”。 二、组织架构

2018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2018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一、经济总量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25315.4亿元,比上年增长5.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033.3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10025.1亿元,增长7. 4%;第三产业增加值13257.0亿元,增长4.8%。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8008元,比上年增长5.9%。 二、农业[3]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484.0千公顷。其中,水稻播种面积488.4千公顷,玉米播种面积2713.0千公顷。全年经济作物播种面积723.1千公顷。其中,油料作物播种面积290.9千公顷,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313.4千公顷。全年果园面积352.1千公顷。 全年粮食总产量2192.4万吨。其中,水稻产量418.0万吨,玉米产量1662. 8万吨。全年油料产量78.1万吨,蔬菜及食用菌产量1852.3万吨。全年水果产量788.9万吨。 全年造林作业面积168.0千公顷,森林抚育面积99.3千公顷,育苗面积28. 0千公顷,义务植树0.6亿株。全年林木采伐蓄积量253.3万立方米。 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374.7万吨。其中,猪肉产量210.1万吨,牛肉产量27.5万吨,羊肉产量6.6万吨,禽肉产量130.5万吨。全年禽蛋产量297. 2万吨。全年生牛奶产量131.8万吨。全年生猪出栏2495.8万头,年末生猪存栏1262.2万头。 全年水产品产量(不含远洋捕捞)452.6万吨。其中,淡水捕捞4.9万吨,淡水养殖83.8万吨,海洋捕捞54.7万吨,海水养殖309.2万吨。 全年机耕面积3839.1千公顷,测土配方施肥面积[4]4099.9千公顷。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43.7万吨。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5](不包括渔船)2224.5万千瓦。

辽宁省树莓加工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因此,我们需要研究开发有效环保的加工体系,利用农产品原料制造高品质增值产品[7]。 3.5服务流通领域规范化 由于小杂粮流通体系的不健全造成了农村市场 化程度低下,进而制约了农村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和效率的提高,因此,实现杂粮服务流通领域规范化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建立杂粮专业交易市场,促进杂粮有序、规模流通。把不同的杂粮流通渠道,统一纳入专业的杂粮交易市场,大大提高小杂粮流通的规模和效益,为杂粮生产实现彻底转变再上新台阶奠定基础。其次,发展订单农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实行订单农业、基地农业等有效形式,尽快推进杂粮种植结构的调整,保证农民受益,逐步引导杂粮生 产向优质、高产、高效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玉勤.杂粮产业发展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2]林汝法.中国小杂粮[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15. [3]柴岩.2002年我国小杂粮出口回顾[J].中国农业信息,2004(1):7-8. [4]和一花.小杂粮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云南农业,2012(7):41-42. [5]籍俊杰.杂粮的生产加工及现代化初探[J].农业技术与装备,2007(1):18-19. [6]马巧丽.小杂粮产业的发展与思考[J].农家参谋·种业大观,2014(1):40-41. [7]谭斌,任宝忠.杂粮资源深加工技术研究开发现状与趋势[J].中国粮油学报,2006,21(3):229-234. 树莓为蔷薇科悬钩子属(Rubus.L )多年生小灌木类果树,果实色泽诱人,柔嫩多汁,风味独特,在国际上被誉为“黄金水果”和“水果之王”[1]。树莓果实中除含有糖、酸、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外,富含过氧化物歧化酶、鞣花酸、花青素、类黄酮等保健成分,具有防止脑神经老化、强心、抗癌、软化血管、增强人体免疫力、保护视力等功能,营养价值和开发前景较高[2-3]。目前全世界有40多个国家种植树莓,面积约300万亩,进出口总量约40万t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 开始进行树莓引种栽培,近年来辽宁、黑龙江、吉林、北京、河南和新疆等省区建立了多个树莓产业基地。 辽宁省是我国重要的果树生产种植基地之一,截止到2008年栽培面积已达到5.9万亩,产量为 2.0万t [2]。辽宁多地土壤、气候条件均适宜树莓生长。 近年来,辽宁省树莓产业发展十分迅速,尤其是树莓加工产业和种植业的联动兴起,对满足树莓市场需求,促进企业和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辽宁省树莓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辽宁省树莓加工产业 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作者简介:王军(1986-),男,辽宁法库人,硕士,助理农艺师,从事经济作物栽培管理工作。 王 军1 王艳华 2 (1.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农村发展局 沈阳110173;2.辽宁省水稻研究所沈阳110101) 摘要:详细阐述了辽宁省树莓加工产品的种类及市场情况,同时对树莓加工企业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发展对策。最后对辽宁省树莓加工产业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树莓;加工产业;前景分析 11--

湖北矿产资源分布

湖北矿产资源分布

作者: 日期: 湖北的地矿资源 湖北省已发现矿产143种,其中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9 8种(含亚

种),包括能源矿产5种、金属矿产40种、非金属矿产51种、地下水及矿泉水各1种。其中有铁、铜、磷、石膏、石灰石、芒硝、岩盐等5 6种矿产资源储量列居全国前十位。已探明储量矿床(区)80:L 个(矿产地1406处),包括大型矿床9 5个,中型矿床225个,小型矿床481个。 湖北主要矿产资源集中度较高,区域特色明显。鄂东南地区集中分布铁、铜、金、银、铝、铝、钻等矿产;鄂中埋藏有石油、岩盐、石膏、芒硝、漠、碘、硼、轨、锂、锂等矿产;鄂西南主要分布磷、硫、铁、煤等矿产;鄂西北的银、金、机、稀土矿产占据重要的地位。但缺煤、少油、乏气;铝、铅、锌、铝、锡、铠、锤资源前景不容乐观,钳族金属、钾盐、锯铁矿资源严重短缺。二种类 有铁、钛、铜、锤、银、磷、硫铁矿、石膏、重晶石、石灰石、耐火粘土、膨润土、岩盐、磷、石榴子石、累托石粘土、化肥用橄榄岩、建筑用辉绿岩、泥灰岩、冶金用白云岩、砂岩、化肥用白岩、建筑用花岗石及碘、漠、硼、煤、石油、天然气等矿产。 三?矿产分布 1?能源矿产 石油、天然气:江汉油田、建南气田。

地热:有33个县、市中分布有温泉和地热田6 9处,主要分布在咸宁、黄石、英山、应城、京山、洪湖、神农架等地,地热流体温度在25。C 至 72.5O C 之间。 铀矿:房县土城(为军事禁区) 煤(含石煤):主要分布在黄石、咸宁、恩施、远安和当阳等40个县市区。主要煤田(含煤区)有大冶含煤区、蒲圻含煤区、松宜煤田、稅归煤田及长阳含煤区等。 2?金属矿产资源 铁矿:鄂州程潮铁矿、大冶铁矿,大冶金山店铁矿,大冶李万隆、鄂州 磨石山铁矿;鄂西高磷赤铁矿 铜矿:大冶市铜录山铜铁矿、铜山口铜矿、阳新县丰山铜矿等 金矿:湖北三金铜公司的桃花嘴金矿、鸡笼山金矿、鸡冠嘴金矿、 嘉鱼蛇屋山金矿 银矿:竹山银洞沟银矿、兴山白果园银机矿、神农架林区冰洞山银 矿等 3.非金属矿产资源 磷矿:宜昌、荆襄、黄麦岭和保康(白竹矿区除外)四大磷矿,宜 昌晓峰、保康白竹、鶴峰走马坪和神农架资源新区磷矿 宝玉石矿:员0县,员0西绿松石(菊花石、百鹤玉) 大理石矿:黄石 盐矿:潜江、应城盐矿 重晶石、萤石:柳林重晶石矿

产业集群及其竞争优势的成因分析

产业集群及其竞争优势的成因分析 浙江地区以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为主要特色的区域经济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对浙江经济的增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通过对产业集群定义、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以浙江产业集群为例,阐述了浙江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力机制及其主要的竞争优势。 标签:产业集群;社会网络;专业市场;融资渠道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已成为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这些中小企业都以民营企业为主,规模小,单独的市场竞争能力弱。但是由这些中小企业在地理上的集聚而形成的产业集群却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以浙江省为例,从80年代中期以来,以乡镇企业为基础的产业集群在各个地区呈现出勃勃生机,并且日益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 1产业集群的定义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的领域内大量的具有相互关联性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企业以及有关机构,按照一定的经济联系所形成的地理集聚体。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产业集群包括了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它通常向下延伸至销售渠道和客户,向上延伸至供应商,并侧面扩展到辅助性产品制造商,另外还包括相关机构, 如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机构。 2产业集群的特征 2.1集群以中小企业为基础 产业集群以中小企业为主,是中小企业的空间集聚。集群内部的一个企业的生产过程相当于大型企业的一个生产环节,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大企业的存在。产业集群并不是一种静态的现象,而是处于动态的不断变化发展之中的。因此中小企业会不断发展成长变成规模较大的企业,甚至出现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但需要指出的是,产业集群在数量上仍以中小企业为主,而且大企业的存在与发展是以众多的中小企业为基础的。 2.2内部资源的共享性 各集群主体可以共同利用区域内的交通、金融等公共设施,利用共同的人才市场,共同的信息资源以及知识溢出效应和区域品牌等资源,实现自我发展。

大力发展产业集群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辽宁省为例(一)

大力发展产业集群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辽宁省为例(一)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制造业基础良好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一批新的工业基地迅速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下降。但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国民经济中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2002年,东北三省总人口为1.2亿,占全国的8.3%,GDP则占全国的11.25%。东北三省的原油产量和木材提供量占全国的1/2,商品粮占全国的1/3,汽车产量占全国的1/4,其中重型卡车产量占全国的1/2,造船产量占全国的1/3,钢产量占全国的1/8,重型装备制造业,以苏27、苏30为代表的军用飞机、核潜艇等重要的军品生产任务均在东北。辽宁省的造船产量居全国第2位,内燃机车、变压器、工业锅炉均居全国第3位,微型计算机居第4位,组合机床和数控机床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为30%和10%,工业机器人、医疗用CT机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也分别达到1/3和1/4。据测算,目前在辽宁省投资装备制造业,新增1亿元投资,可以产出4.16亿的工业增加值、15.77亿元的销售收入和1.15亿元的利税总额。 此外,东北老工业基地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好,科教优势明显,积累了大工业生产的丰富经验,培养了一大批训练有素的高素质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辽宁省集中了一批全国一流的科研院所,形成了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科类齐全的教育体系,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规模和质量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其中,万人科学家工程师数列全国第4

位,普通高等学校总数列全国第3位,初等教育普及率紧随京、津、沪之后。再有,辽宁省的城市化水平是全国最高的,达到54%。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困境在于制造业的竞争力不断下降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制造业竞争力在下降 尽管东北老工业基地有着辉煌的历史,但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国内经济发展和市场总体环境的阶段性变化,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都未能相应地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技术水平也未能得到相应的提升。结果,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原材料与装备工业主导产品的地位相对下降,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辽宁省的装备制造业与全国七大行业主要经济效益相比,总资产贡献率为4.36%,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8.8%;资产利税率为2.75%,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4.03%;产值利税率为4.99%,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8.34%;人均利税3755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3.11%;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9140.21元/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8.03%;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为0.86次,而全国平均水平为1.16次;资产负债率为67.7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21个百分点。(二)东北老工业基地制造业竞争力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计划经济意识依然浓厚,市场经济观念不强 作为最先迈入却最后走出计划经济时代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在长期计划经济和国有经济体制下,人们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计划经济意识。虽然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但东北老工业基地人的市场经济观念仍然淡薄,适应市场能力较差,产业创新能力弱,有了问题还是找市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