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由历史来探析阿富汗问题的由来

由历史来探析阿富汗问题的由来

由历史来探析阿富汗问题的由来
由历史来探析阿富汗问题的由来

中国民族报/2009年/8月/21日/第008版

理论周刊?国际

由历史来探析阿富汗问题的由来

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所长黄民兴

8月20日,阿富汗迎来塔利班政权被推翻后的第二次总统选举。在这个局势动荡、亟待发展的国家,伴随大选而来的是更加激烈的冲突、日益恶化的安全局势,和平与民族和解的现实意义在此也更加凸显。尽管谁能在选举中胜出广受关注,但真正关键的是和平与民族和解进程。

作为内陆国的阿富汗位于亚洲的中央、西亚的东端,地处西亚、中亚、南亚和东亚四大地区之间。尽管缺乏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独特的地理位置使阿富汗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贸易、文化的重要通道和兵家必争之地。著名的丝绸之路即取道喀布尔和赫拉特,而佛教和伊斯兰教均经阿富汗由西向东传入中国,尤其是对南亚次大陆而言,阿富汗是其最重要的陆上门户,历史上的亚历山大大帝、迦色尼王朝国王马穆德和印度莫卧尔王朝的奠立者巴布尔均由阿富汗入侵印度。可见,阿富汗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从历史上看,阿富汗一直是一个缓冲国,周边列强曾为争夺对阿的控制权而激烈斗争。13到14世纪,萨非王朝统治的波斯与莫卧尔王朝统治的印度为此而争斗不息。1747年,阿富汗近代国家的创立者阿赫美德正是以波斯将领的身份举兵,在波斯和印度两大帝国的夹缝间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普什图人国家的。建国后,阿富汗逐步形成了中立外交的传统。

阿富汗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普什图人占人口总数的40%,其他民族包括塔吉克人、哈扎拉人、乌兹别克人、俾路支人、土库曼人等。从地域上看,普什图人主要分布在南方和东南方,而其他少数民族主要在北方。为了控制北方,从阿卜杜尔?拉赫曼时代起,政府就一直在推动普什图人向北方移民。另外,部落在阿社会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存在于游牧社会中,而且存在于定居的农业社会中,在城市里也有影响。从宗教上看,绝大多数阿富汗人为伊斯兰教逊尼派穆斯林,什叶派主要限于哈扎拉人。长期以来,阿富汗一直存在着民族、部落和教派矛盾。

阿富汗的社会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基本上以农牧业为主,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发展则更为落后,交通很不发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阿富汗政府于1956年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实现了经济和教育的发展。但是,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的资金严重依赖外援,农牧业发展缓慢,教育与经济发展脱节,以及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此外,阿富汗的社会矛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政府的世俗化政策与保守势力之间存在矛盾;另一方面,尽管经济发展缓慢,但阶级分化已经出现,特别是在大城市中,这孕育了新的矛盾。

1978年以前,奉行中立、不结盟政策的阿富汗与东西方同时保持着平衡的关系,而东西方也在阿富汗维持着某种默契。1978年,人民民主党发动政变,建立了亲苏政权,阿富汗原有的以王室—自由化地主、知识阶层(包括官僚、军官等)和保守势力(部落酋长、宗教领袖、少数民族领袖)为支柱的政治结构和外交中立传统被打破,君主制土崩瓦解。军事政变之后,阿富汗内部冲突不断,由宗教激进主义主导的反政府运动最终形成燎原之势。由于担心宗教激进主义浪潮危及中亚地区,以及在阿多年经营毁于一旦,苏联于1979年正式入侵阿富汗。

阿富汗人民将1978年建立的人民民主党政权视为非伊斯兰的苏联傀儡,从而开始了一场包括社会各方面的广泛的反政府武装斗争,这一斗争在苏联入侵后则演变为一场空前规模的全民抗苏战争。

1989年,苏联被迫撤出阿富汗。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国转而采取间接方式操纵阿富汗。从19世纪以来,阿富汗内政第一次不再有大国的干涉。于是,抵抗组织内部的矛盾开始表面化,这些矛盾涉及意识形态、部落、民族、教派及领袖个人的争权夺利。各个组织开始相

互争夺地盘,厮杀不休,从拉巴尼的伊斯兰促进会、希克马蒂亚尔的伊斯兰党、什叶派的团结党(原八党联盟)、由原喀布尔政权军队变节而来的乌兹别克民兵(领袖为杜斯塔姆),直到新兴的塔利班,内战使阿富汗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1996年,以极端的宗教激进主义为特点的塔利班占领喀布尔,并逐渐控制了全国90%的领土,建立了全国性政权。“9?11”事件后,在美国的军事打击下,塔利班政权垮台。

尽管塔利班政权垮台,但其残余并未完全被剿灭。目前,阿富汗已经成了宗教激进主义的大本营,并以此为基地展开其针对西方的恐怖活动。他们的活动范围遍及俄罗斯的车臣、波黑、科索沃、马其顿、克什米尔,甚至美国本土。由此可见,今日的阿富汗已不再单纯是一个缓冲国了,它对外部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阿富汗的情况相当复杂。未来阿富汗的前途取决于3个方面的情况:一是政治结构。阿富汗应当在联合国的主导下,确立一个各个民族、教派、各派政治力量均能平等参与的政治结构,实现各民族、教派、地区的共同发展和繁荣。二是外交地位。阿富汗应当维持中立和不结盟的传统,与周边国家发展睦邻、友好、合作和平衡的关系,国际社会应对此予以明确保证。三是重建。国际社会应协助阿政府有效地开展经济重建,帮助阿建立一个健康、自立的经济基础,保证社会经济和地区发展的平衡。

中国近代史心得体会

《中国近代史纲要》学习心得 时间如流水般从我手中滑过,转眼间这一学期的中国近代史课程已经接近尾声。当我自以为在高中学习的《历史》对中国历史有着很好的里欧阿姐,我一直以为我所了解的历史就是真正的历史,但是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我对中国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人说历史是胜利者的历史,但是如果我们学习了历史就要带着分析史实的态度,了解真相,作为新时代接班人的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今天,还应当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回顾近百年的中国人民奋斗的历史——困惑与希望交织、污秽与崇高辉映、黑暗与光明搏击,构建了中国近代史波澜壮阔、跌宕起伏而又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 古往今来,对历史的考证、学习,从来都是亘古不变的话题。从司马迁写《史记》开创了中国纪传体文学,到如今我们坐在教室里聆听老师对中国近代史精彩评述以及大热的民间历史学说,人们总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向后人讲述着前人的故事。对于司马迁及其他优秀史官,他们可能认为自己有义务将他们那个时代发生的事记录下来,传给后人;而对于现在选历史课的大多数人,或许更多只是因为必须修满学分吧!但我作为一名对历史充满兴趣的学生,很高兴学校开设了这门课程,也从这门课中学到了知识,得到了心灵的洗礼。 高中时学过中国的近代史,但那时只是为了应付会考,都比较零散,没有形成具体的轮廓,对其中的人物更是一知半解,没有了解。但通过这学期的学习,我对中国近代史的内容和理论体系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立体结构,《中国近代史纲要》从各个方面揭示中国近代社会内部一系列深刻的变化,阐明中国近代史的基本进程以及各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更是对其中的人物进行了深刻的分析,给我们很大的空间去自己想象,自己评价,一副清晰的中国近代史画面仿佛呈现在眼前。 中国近代史的线索大体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争取政治上的独立,贯穿着这个任务始终的是人民群众的反帝和反封建斗争。二是为发展自己的民族经济所作的斗争,这是在抵制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和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两个方面进行的,即资本主义近代发生发展的历史。 从鸦片战争爆发开始,中国便一度遭遇到生存危机。帝国主义的入侵让中国人民深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传统的中国劳动人民还仅仅滞留于渴望土地,维持生计的思想层面上。面对列强的侵略,清政府迅速垮台,广大人民更加不知所措。近代爱国之士总结中国人民的特点为奴性、缺乏爱国心、愚昧等。中国人民迫切需要从传统思想中解放出来,认清目标,同仇敌忾,保家卫国。中国开明的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西方的先进体制与科技,中国所处地位之危险。作为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组织人员翻译西方书籍。梁启超、康有为一干人等也指出中国的弊端与危机。 我每节课认真听老师讲课,对李鸿章有着深厚的情感,就因为我通过老师的讲解了解到真实的历史,真正的李鸿章,一个历史的罪人,民族的英雄,我也通过大量的查阅资料然后上台讲解了我心中的《林则徐》。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深怀科学探索的精神,辩证的看待历史的发展,从历史中得到教训得到启迪,哲人说“读史使人明智”,我们不求明智,但是要还历史以真相,探索历史人物,深入历史事件,从中获得民族的气节,祖先的精神节气。而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我们庄严的使命就是要深入地了解这段历史,铭记这段历史,对未来所可能发生的一切,我们都必须作好充分的准备,只有当我们对历史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的时候,我们才有能力去应对可能发生的变化,捍卫我们的中华民族。今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潮头回顾历史,就是要更好地珍惜和维护来之不易的生活,就是要从那段悲壮的历史中汲取伟大的精神力量,转化为我们内在的强大动力,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推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伊拉克战争带来的思考与启示

伊拉克战争带来的思考与启示 【摘要】以美军的新军事变革为背景分析了伊拉克战争信息化武器装备的使用情况及其重要意义,进而对我军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政策性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伊拉克战争信息化战争军事变革我军信息化建设一、前言 过去12年间,美军先后发动了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一战争,三场战争前后递进,不断创新,不仅验证了新军事变革的阶段性成果,而且促使战争形态从机械化向信息化一步步逼近。在三场战争的基础上,美军又于今年3月发动了伊拉克战争。 伊拉克战争的主要特点是:依托C4ISR系统,验证网络中心战理论; 依托信息化武器装备,验证精确闪击战、快速决定性作战; 依托数字化改造后的新型地面作战力量,验证信息化战争中地面部队快速推进和越点突袭的新战法,同时确认地面部队在信息化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的来看,伊拉克战争实践并检验了“先发制人”战略和“震慑”理论,把作战理论和战法聚焦在联合、控制、精确、快速四个方面,从而为未来的信息化战争确定了新的模式。 二、伊拉克战争中信息化武器装备的使用

新军事变革的技术支撑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群,新军事变革的关键是系统集成、技术融合,新军事变革的最终实现是军事理论、武器装备和编制体制的全面革命。没有武器装备的数字化就没有信息化,没有作战空间的网络化就没有一体化,没有信息化和一体化也就没有信息化战争。所以,信息化武器装备是提高军队作战能力,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关键要素。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基础在于实现武器装备的信息化和作战空间的网络化。 1. C4ISR系统的作战运用 武器装备是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基础和支柱,没有信息化武器装备,就不可能打赢信息化战争,也就不可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联合作战。建设信息化战场,主要是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侦察和监视(C4ISR)系统的建设,其主要功能是信息获取、处理、传递、指挥和控制,主要作用是粘合剂和力量倍增器,其核心是构建信息化作战体系,实现信息化、网络化和一体化作战。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使用了全球一体化指挥控制系统。C4ISR系统的全球化、网络化、一体化和实时化特征,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战略、战役和战术的区分概念。 发现目标就意味着打击目标,而打击目标就意味着摧毁目标。因此,及时准确地发现目标,是精确打击目标的基础和前提。发现目标,主要由侦察监视和预警系统实现。美军的侦察、监视和预警体系非常健全,基本覆盖了所有维度、所有空间、所有频段。对地面目标的侦察、监视和定位,主要是依靠空天一体的C4ISR系统。电了信息装备在作战中的运用效能,主要是看信息化和一体化程度的强弱。

对阿富汗战争的浅析

对阿富汗战争的浅析 学院:农学院 学号:20094011323 姓名:陈新

阿富汗战争在历史上有两次,第一次阿富汗战争发生在1979 年,是指1979 年12 月末,苏联入侵阿富汗导致的长达10 年的战争。这次入侵被认为是苏联对外政策的重大失败。第二次阿富汗战争发生在2001 年,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在2001年10月7日起对阿富汗盖达组织和塔利班的一场战争,为美国对九一一事件的报复,同时也标志著反恐战争的开始。联军官方指这场战争的目的是逮捕本?拉登等盖达成员并惩罚塔利班对恐怖分子支援。 美国发动的以9-11事件为直接导因的阿富汗战争,既是一场反恐怖战争,也是一场由西方文明与伊斯兰文明之间长期互存偏见而引发的一定范围的文明冲突; 恐怖与反恐怖只是其 表现形式。美俄等国在阿富汗战争中的积极合作实际是出于反恐怖的共同需要所促生的策略之举,它并未使相互间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全面化解,所谓“后冷战” 结束的说法尚缺乏充分的事实根据。阿富汗战争中有限的国际合作也未能从根本上改变美国多年来所奉行的单边主义,但它将使美国今后在单边主义和国际合作的选择问题上更为实用和灵活,分别或合并使用二者。阿富汗战争也将使反恐怖及其国际意义成为美国今后推行新干涉主义的新的“正当理由”。 9 ? 11事件的发生使全球反恐怖问题备受关注,人们的目光也为随之而来的阿富汗战争 所吸引。随着塔利班政权的垮台和阿富汗临时政府的成立,阿富汗战争已进入尾声,但人们对反恐怖问题和这场战争的议论并未结束,它的影响似乎才刚刚开始。阿富汗战争究竟是否是 文明的冲突,是否意味着后冷战时代的结束和单边主义的抛弃,可谓见仁见智。 一、阿富汗战争是以反恐怖形式表现出来的文明的冲突 阿富汗战争的直接起因是9 -11事件,因而阿富汗战争作为一种对恐怖分子的报复行动,无疑是一场反恐怖战争。但它在事实上又不仅仅是一场反恐怖战争,而且是由不同文明之间 的相互偏见引发的以恐怖与反恐怖形式表现出来的文明的冲突。自亨廷顿提出文明的冲突问 题后,人们对亨氏的观点褒贬不一。9 ? 11事件和阿富汗战争爆发后,文明的冲突问题被再次 提起,甚至亨廷顿本人也站出来就此发表看法。不少人认为,9 ? 11事件和阿富汗战争虽发 生在个不同文明的国家之间,但还不是文明的冲突,而是国际反恐力量对恐怖分子的打击。其主要理由: 一是亨廷顿本人不认为这是文明之间的冲突,他也希望不要把反恐战争扩大成文明的冲突。 二、是9 ? 11事件发生后,在准备反恐战争的过程中,布什三番五次讲战争不是针对阿富汗人民和全体穆斯林,而是针对恐怖分子,恐怖主义也不是穆斯林的信仰,美国是全世界穆斯林的朋友。布什甚至还到一座清真寺去给穆斯林以安慰。 三、是认为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只是看到了文明发展中的一个侧面而忽视了更重要 的“融合” 的一面。所有这些的确都有一定道理,但真正理论起来,都难以否认阿富汗战争具有文明冲突的性质。首先,亨廷顿的言论并不等于事实本身,他不讲美国发动的反恐战争是文明的冲突,并不表明战争本身的进程就不具有文明冲突的性质。他的讲话事实上也有其政治考虑,如果他明确承认这是文明的冲突,可能会在国际上引起某种混乱,从而给美国的反恐行动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作为一个美国公民他不会不考虑国家利益的需要,更何况他并没有否认反恐战争发展为文明冲突的可能性,而是提醒人们存在这样的“危险” 和“可能” ,希望美国政府设法阻止。但愿望改变不了现实,控制战争进程。 其主要理由: 一是亨廷顿本人不认为这是文明之间的冲突,他也希望不要把反恐战争扩

历史专题复习――台湾问题(精)

历史专题复习——台湾问题 一、台湾的历史: ①三国时,台湾称夷洲,230年,吴国孙权派卫温到夷洲,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 ②元朝时,台湾称琉球,元政府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琉球。 ③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手中收复台湾。 ④1683年,清军入台湾,1684年,在台湾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在台湾设行省。 ⑤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清政府被迫割台湾给日本。 ⑥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⑦1949年,蒋介石战败后,逃到台湾。(现在台湾问题的由来。(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有着本质区别:前者是我国的内政问题,后者却是历史遗留问题,即殖民问题。 二、台湾的现代: 1、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争取用和平统一方式祖国的方针,并建议两岸尽快实现“三通”(通邮、通航、通商、 2、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关系打破了38年的隔绝状态. 3、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4、1992年,达成“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5、1993年,“汪辜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迈出历史性的一步(将海峡两岸的经济,文化,科技达成共识

6、1995年,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7、2005年,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 三、练习题 1、为加强统治,内地曾在台湾设置的机构有哪些? 2、清朝针对台湾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 3、在历史上,台湾曾被哪些国家占领过?什么时候被谁收复? 4、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近代以来却多次形成台湾问题。台湾在近代史上经历了哪两次大的分离和一次回归?两次分离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5、为了促进两岸交往,海峡两岸各成立了什么民间团体,“汪辜会谈”是哪一年?“汪辜”各是谁,“九二共识”是什么? 6、近年来,海峡两岸交往有什么特点?对此你有什么认识?交往日益密切的基础是什么? 7、、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原则是①一国两制②和平统一③与国际社会合作④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A、①B、①②C、①②③ D、①②④ 8、、当前解决台湾问题的不利因素有:( ①岛内一部分“台独”势力活动猖獗②美国干涉中国内政③大陆与台湾经济的巨大差距④日本插手台湾事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

中国近现代史重大历史事件(整理)

中国近现代史重大历史事件 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英军从广州转攻厦门,攻陷定海,北犯天津。 1841年三元里人民进行抗英斗争。9月,定海再次陷落,三总兵抗敌牺牲。 1842年8月英舰到达南京江面,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第一个不平等中英《南京条约》。 1843年7月和10月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 1844年7月中美《望厦条约》 1844年10月中法《黄埔条约》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9月,在永安州城建制封王。 1853年3月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1856年秋“天京事变”发生。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858年英法联军占领天津。俄、英、法、美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北京。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条约》签订。 1861年 11月那拉氏发动政变(史称“辛酉政变”或“北京政变”)。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创设安庆军械所。它是洋务派办的第一个军事工业。 1864年 7月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失败。 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轮船招商局。它是洋务派办的第一个与民用有关的工业。广东南海商办的继昌隆缫丝厂创立。 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有线电报 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1895年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1898年(戊戌变法) 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任康有为为总理衙门章京。接着又派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等人参与变法。 9月,那拉氏(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杀害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等六人(即戊戌六君子)。史称“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义和团运动爆发 1900年夏在京津地区义和团运动的影响下,其他各地也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全国掀起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浪潮。 6月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义和团在廊坊、老龙头车站、紫竹林租界等地抗击八国联军,围攻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在北仑配合清军阻击八国联军。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提出政治纲领,选举孙中山为总理,创办了《民报》。中国拍摄了第一部电影——京剧《定军山》 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革命首先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南京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接着成立临时参议院,不久,颁布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月,清帝退位。孙中山辞职,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接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宋教仁等准备组织责任内阁,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 1913年3月袁世凯派人在上海火车站杀害了宋教仁。7月,爆发“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他为正式大总统,权力进一步扩大。 1915年1月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12月袁世凯当上了中华帝国皇帝,改年号为“洪宪”。蔡锷在云南起义,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掀起新文化运动。 1917年段祺瑞下令对德宣战,宣布不再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孙中山在广州发动护法运动。 1918年鲁迅发表《狂人日记》,号召人民起来推翻吃人的旧社会。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热情歌颂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召开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伊拉克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伊拉克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冷战后随着苏联的垮台,美国也几乎是筋疲力尽,所以九十年代是美国的战略收缩期,美国的主要目标是重振经济.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发展的黄金时期. 进入二十一世纪,布什上台改变了对华的战略,911是一个转折点,美国利用这次事件在中国的周边大势扩展自己的影响力,但美国因为伊拉克战争消耗过大,现在的主要任务是重振经济,所以现在又重新进入战略收缩期.最近民意对中国的敌意有所增加也证明了美国的力量有所削弱,但伊拉克战争让美国对世界的控制又进了一步,美国现在主要是享受伊战对美国的战略利益.因为美国对中国的遏制采取的是釜底抽薪(控制石油) 的方式.所以现在的形势对中国是不利的,近年来我国军事实力迅速发展是为了防止美国在不久的将来占领伊朗而完全控制中东的石油.因为没有航空母舰,蕴藏丰富石油的南海被一些小国侵占也是近来加强军事发展步伐的最大原因. 因为欧洲人已经被美国捆住手脚,俄罗斯扮演坐山观虎斗的角色,而印度则一心要同我们竞争,所以中国必须发展强大的军事实力保护自己的战略资源不被美国控制. 911事件所带来的是全球的反恐高潮 如果911没有发生就不会那么快的有伊拉克战争 对中国也是有一定影响的 因为当时美国在911以后大幅度的增加了军事支出 而刺激了中国响应做出的军事力量提升以达到平衡 其实不仅仅是中国 其他象俄罗斯英国法国等国家也是一样的 1.中国不是未来面临,是现在就一直面临国防安全的问题. 而且现在美国在战略上已经非常重视中国啦. 所以中国的国防安全这个时期非常严峻. 虽然网上有一些爱国人士要打倒美国. 希望中国外交,以及国防上强硬一些. 如果这样实际上会更引起美国的注意. (暴露中国各方面的政策,美国可清晰的判断中国的发展方向.) 除了在经济上,政治上更加挟制中国. 在军事上对中国更加挟制. 所以我个人认为,中国的国防政策是对的. 从现实角度来说. 中国现在还不具备和美国对抗的实力. 中国虽然经济快速发展,但中国各方面都还是比较落后. 美国打一次伊拉克战争花费几千亿美元. 我们中国有1.6万亿美元的储备. 但这些是保证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杠杆. 是战略上对美国进行一种非常有限的牵制作用. 现在美国救市又拿出7千亿美元. 所以在军事上,我们实力的确没办法比. 经济上又不能保证战略上的军事优势. 所以我们中国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都要"暗渡陈仓"式的慢慢发展.等待时机.

论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信息技术的重要影响

论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信息技术的重要影响 一、引言: 自战争产生以来,人类已经经历了游牧时期的徒手战争、农业时代的冷兵器战争,工业时代的热兵器和机械化战争。信息化战争则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及战争实践发展到又一新阶段的产物。信息化战争是信息起主导作用的战争,是使用信息化武器装备进行的战争,它突破了传统有限战场的时空概念,可利用计算机兵不血刃的控制敌方的信息系统,在敌国民众中制造恐慌,所以,信息化战争将成为未来信息的主导。 二、下面将论述信息技术在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的影响(一)信息技术使作战空间多维化 1.物理空间超大无限:阿富汗战争的作战规模虽远不及海湾战争和 科索沃战争,但其作战空间范围要远比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大得多。美军在空中部署有各种侦察、预警飞机,全方位、全时段监视对方的所有行动。在外层空间利用多颗卫星组成太空侦测网,全面监视、搜寻塔利班和本拉登的动向。 2.信息空间多维广阔:电磁战场被称作继陆、海、空、天之后的“第 五维战场”,是信息化战争的重要作战空间。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使用“温和”的电磁脉冲炸弹。伊拉克战争中,萨拉姆的地下指挥控制设施、伊拉克军队的光纤通讯网络都是重点攻击对象。美军利用这种电磁脉冲弹与萨拉姆大巷战,很快破坏在城市建筑物中的伊军武装系统,但没有使城市建筑和平民住宅遭到巨大破坏。

(二)信息技术使作战力量一体化 1.武器装备系统一体化:各类武器装备系统经过信息化改造,相互 之间能够直接进行信息传输,实现信息共享,从而提高了整个武器装备系统的反应速度和作战效能。美军和伊军之间在第一次海湾战争中的坦克大战,美军取得了187:0的骄人战绩,就主要得益于美军坦克实现了数字化,展示了武器装备系统一体化的巨大成效。 2.作战单元一体化: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把参战的空军、海军航 空兵、陆军航空兵临时组合起来,统一划归空中作战司令部指挥,依赖的就是信息处理的高度一体化和物理结构上的“可拼装化”、“可剪裁化”。 3.作战要素一体化;只有情报侦察、指挥控制、信息对抗、火力打 击、综合保障等作战要素实现了一体化,“发现即摧毁”才能从可能变成现实。一体化的作战要素是一体化作战能力最终形成的关键所在。 (三)信息技术使交战行动非接触化 1.打击效果上实现了精确毁伤:在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中,美 军以空中平台(B-52、B-1B、B-2型远程轰炸机)和海上平台相结合,在防区外发射中远程空空导弹、空地导弹和巡航导弹,对预定目标进行精确打击,取得了良好效果。 2.兵力运用上达成了灵活机动:在伊拉克战争中,B-2型隐身战略轰 炸机首次实现自主作战,B-1B战略轰炸机首次实现一次携带3种

伊拉克战争信息化浅析

伊拉克战争信息化浅析 信息化战争是高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海湾战争之后,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多种类、多样式的信息化武器系统占据了高技术战争的舞台,敌对双方为达成政治、经济等目的,以信息化军队(数字化部队)为基本交战力量,大量运用信息技术,使用信息化的武器装备,在信息网络化的战场上,以信息化战争理论为指导,而进行的一种新形式的武装冲突。而且,它必需具备信息化时代、信息化军队、信息化装备、信息化战场和信息化作战理论五个要素。当前的伊拉克战争中,美英的信息化武器系统已构成战场的中坚力量。下边,我们从信息化方面肤浅地分析一下伊拉克战争。 一、伊拉克战争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洞悉信息化战争的窗口。 首先伊拉克战争己是一场初步形成的信息化战争。它己具备了军事家们认为构成信息化战争的五个要素:第一是战争爆发在人类社会由机械化时期进入信息化时期的开始阶段,可以说基本上具备了“信息化时代”这一基本要素;第二是美国士兵素质较高。他们普遍是大学毕业,己撑握电脑、网络等知识,而且都配备了单兵通信器材,分队还配有高性能,防雨水、防沙尘的网络电脑。另外,美国还有一支数字化机步四师。所以说美国己建成了一支“信息化军队”;第三是美军大量使用的侦察卫星、GPS定位仪 1

等构成了“信息化武器装备”系统;第四是在硝烟弥漫战场中,信息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主线,形成了随处可在的“信息化战场”;第五是美国为了争夺未来战争的制高点,于1998年就制定了《联合信息战条令》,进行信息化作战演习。 其次,美英在伊拉克战争中,作为拥有绝对信息优势的一方,实施了进攻性的联合信息化战争。伊拉克上空星罗棋布的卫星、预警机、侦察机、直升机,红海、波斯湾海上和水下的侦察舰船,沙特、约旦、土耳其等伊拉克周边国家部署的雷达和侦听设施,以及渗透到伊拉克的特种部队人员,构成了美英联军完备的信息侦察预警系统;陆基、海基、空基平台发射的导弹和制导炸弹,是美英在作战中直接杀伤、破坏敌方目标的重要手段——硬杀伤性信息化武器系统;软杀伤性信息化武器、心理战武器、高能量微波炸弹等在战争中的使用,都在不同程度上显示着信息化战争联合性的新特点,也让我们洞悉到息化战争较之机械化战争在作战理论等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二、作战理论得到新的发展。 伊拉克战争是发生在人类社会由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初期,战争形态也不可逆转地由高技术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作战理论、思想观念也实现革命性突破,从不同角度发展丰富了信息化战争的概念。 首先是丰富了信息化行动。专家们认为,信息化行动是在和平时期或者危机时、战争时、在保护己方信息和系统 2

浅析美战略空军在伊拉克战争中的作战运用

浅析美战略空军在伊拉克战争中的作战运用 作者:知远2011年09月22日15:29我来说两句(0) 复制链接打印大中小大中小大中小在以往的报刊和杂志上,人们曾不止一次的就美战略空军的作战使用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分析,但他们分析的战例大多都是上世纪90年代的局部战争,而对新世纪美战略空军的作战使用却谈论得少之又少。鉴于此,本文试图弥补一下这个不足,战例就选自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吧。 战争筹备 2003年3月,为了推翻萨达姆政权并建立一个亲西方的伊拉克政府,美国及其盟国组成了强大的多国部队,发起了名为“伊拉克自由”的军事行动。当时,联军出动了最精锐的海陆空部队,从地面和空中对伊拉克军队实施了猛烈的打击。在登台“亮相”的多种联军打击兵器中,美国的战略空军绝对算得上是一颗耀眼的“巨星”。无论是从战争伊始还是到战争结束,都能在伊拉克的上空看到美国战略轰炸机那庞大而又恐怖的身影。 在战争持续的整个过程中,美战略轰炸机既有对伊地面目标的大规模轰炸,也有“外科手术”式的“点穴”打击,给伊地面部队、军事设施和重要的国家基础设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实际上,早在战争开始之前,联军司令部就已经将美战略轰炸机部队视为“摧毁敌有组织抵抗的最有效打击手段”。战后统计数据表明,美战略轰炸机部队不但出色的完成了既定作战任务,而且是战功赫赫,“名列前茅”。 在战争筹备阶段,联军司令部制定了专门的战略轰炸机作战方案,要求战略轰炸机从“两点”同时向伊军发起进攻。这里提到的“两点”,一是指美军部署在海外的前沿空军基地(平时就驻有一定数量的战略轰炸机),二是指位于美国本土的常备空军基地(战略轰炸机中途不降落,通过空中加油的方式直接飞至作战区域)。 对伊战争一爆发,美军立即从前沿空军基地和常备空军基地派出了战略轰炸机,从迪戈加西亚前沿空军基地(位于印度洋英属查戈斯群岛)起飞的是B-52H和B-2A战略轰炸机,从英国费尔福德前沿空军基地起飞的是B-52H战略轰炸机,从阿曼塞迈里特前沿空军基地起飞的是B-1B战略轰炸机,从怀特曼常备空军基地(位于美国密苏里州)起飞的是B-2A战略轰炸机。需要指出的是,这种从“两点”同时出动的作战模式只持续了20天(这里指的是在战争爆发后的头20天),而在科索沃战争中这个时间长达2个月,在阿富汗战争中只运用在头3天里。 自2002年10月11日美国政府做出对伊动武的决策后,军方立即开始了战略轰炸机的兵力调动:第一,将第40空中远征联队部署到了迪戈加西亚前沿空军基地。该联队组建于“持久自由”行动时期,主要用于反恐作战,下辖10架B-52H战略轰炸机。(注:这10架B-52H原先分别隶属于美空军空中作战司令部第8航空军第2和第5轰炸机联队。)第二,2003年1月初,美军开始在塞迈里特前沿空军基地部署B-1B战略轰炸机,并特别组建了第405空中远征联队。第三,把原隶属于第509轰炸机联队(驻美密苏里州怀特曼常备空军基地)的4架B-2A和原隶属于第2轰炸机联队(驻美路易斯安那州巴克斯代尔空军基地)的8架B-52H派驻到了迪戈加西亚前沿空军基地。第四,把原隶属于第5轰炸机联队(驻美北达科他州迈诺特空军基地)的14架B-52H部署到了英国的费尔福德前沿空军

阿富汗战争:苏联高层决策研究(1979-1989年)

阿富汗战争:苏联高层决策研究(1979-1989年) 【摘要】:阿富汗作为苏联南部邻国,与苏联有着长达2400余公里边境线,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对于苏联的南部边疆的安全和中亚五国的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特别是美苏全球争夺的冷战期间,阿富汗作为战略资源和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的中东边缘地区,成为苏联大规模渗透的对象。1978年4月27日,阿富汗人民民主党突然发动政变,达乌德被推翻,这一被阿富汗人民民主党自称为“四月革命”的事件,不仅把阿富汗带入了国内政局的大动荡时期,而且开启了苏阿关系的新局面。莫斯科视阿富汗为自己的准卫星国,开始全方位、大规模地援助阿富汗。阿富汗革命被苏维埃化,国内改革没有考虑到阿富汗自身的文化价值及传统,不仅不被人民所理解,而且逐渐丧失了人民的支持。1979年9月,阿明在与塔拉基的权力斗争中胜出,对内展开了新一轮清洗,旗帜派、塔拉基派、伊斯兰派、保皇派均遭受打击,国内政局动荡不安。对外则采取了疏远苏联、接近美国的政策,而这是莫斯科所不能容忍的,在各种原因的促动下,苏共高层做出了出兵阿富汗推翻阿明政权,扶植卡尔迈勒傀儡政府的决策。苏联出兵阿富汗后,世界舆论为之哗然。国际社会对莫斯科黩武主义的担心,没想到如此迅速地变为现实。苏联出兵后,非但没有实现巩固阿富汗亲苏政权的政治目的,反倒因自己“入侵者”的角色,激起阿富汗伊斯兰抵抗力量的扩大与联合,加上美国、巴基斯坦、伊朗和沙特等国的介入,战争不断升级,而各方又缺乏政治解决的诚意,导致战争陷入长期化,打碎了莫斯科2-3个星

期结束战事的妄想。1985年是阿富汗战争的转折点。这一年,由于戈尔巴乔夫的上台,以及苏联国内进行改革的需要,莫斯科调整了对外政策。在阿富汗问题上,谋求体面撤军。为此,苏联一方面加大了对阿富汗抵抗力量的军事打击力度,另一方面积极与阿富汗问题相关各方接触,3年内连续进行了七轮日内瓦间接会谈,为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做出有限度妥协。苏联态度的转变,促动了喀布尔政策的变化。纳吉布拉取代卡尔迈勒上台后,推出“民族和解”政策,摆出与反对派和解分权的姿态,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由于阿富汗主要抵抗力量的反对,效果不佳。1988年,苏联国内局势急剧恶化,莫斯科急于摆脱在阿富汗的困境,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的步伐明显加快。相关各方频繁接触,协调立场,终于达成日内瓦协议。1989年,在日内瓦协议规定的期限内,驻阿苏军全部撤出。1989年12月24日,苏联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苏军进驻阿富汗的政治评价,认为“该决定理应受到道义上和政治上的谴责”。苏军撤出后,阿富汗由于日内瓦协议的不完整性、模糊性陷入内战,美苏为了各自的地缘政治利益,继续援助各派。直到1992年1月1日,美苏才按照达成的协议同时停止了对圣战者和纳吉布拉政权的军事援助。4月,纳吉布拉交出政权,但抵抗力量各派基于民族和教派分歧基础上的争权夺利的斗争并未停止。国家和平、民族和解、难民返回等旧有问题还没解决,毒品、恐怖主义等新问题随之而来。可以说,在阿富汗的长期战乱中,大国干涉是促使阿富汗国内问题国际化、长期化、复杂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这种干涉又演变为“回力棒”,不仅给予解体前的苏联最后一击,而且使“9·11”后的美国长期陷入在阿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超详细版)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详细). 时间重大事件 1840年--1919年:旧民主主义时期 1839年林则徐在广州禁烟。6月在虎门海滩销烟。英国政府决定发动侵略中国战争。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英军从广州转攻厦门,攻陷定海,北犯天津。鸦片战争后,中国少数人有了民族觉醒的意识。 1841年1月,琦善同英国签订《穿鼻草约》,道光帝不满,派奕山到广州主持军事,对英作战。关天培在虎门炮台抗击英军,壮烈牺牲。5月,英军进逼广州,弈山投降。三元里人民进行抗英斗争。9月,定海再次陷落,三总兵抗敌牺牲。 林则徐编成了《四洲志》。被誉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842年6月,陈化成坚守吴淞口以身报国。镇江守军与敌人血战到底。8月,英舰到达南京江面,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五口通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赔款。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元;割地。清朝政府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协定关税。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43年英国强迫清攻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 1843年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纂了《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领海主权,司法主权(享受领事裁判权),关税主权(协定关税)等等。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洪秀全和冯云山到广西山区传教,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先后参加拜上帝教,成为领导骨干。 1848年洪秀全写成《原道觉世训》、《太平天日》等文章,表现了要建立帝王事业的志愿。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9月,在永安州城建制封王。 1853年3月,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评价: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平均主义思想,要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并绝对平均分配所有财物,这是一种空想,加上连年征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不能实现的)4月,发动北伐与西征。 9月,周立春领导青浦人民赵义,刘丽川领导上海小刀会起义。北方捻党起义。 4月23日沙俄尼古拉一世下令侵占中国库页岛。 1855年捻党在雉河集会盟,推张乐行为盟主,开始有统一的指挥和领导。捻军成为太平天国在北方的友军。 1856年秋,“天京事变”发生。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1858年沙俄强迫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爱珲条约》。 英法联军占领天津。俄、英、法、美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天津条约》。(中英天津条

论述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中,信息技术的重要影响及发展趋势

论述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中,信息技术的重要影响及发展趋势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首次尝试小规模联合作战,著重对“先发制人”战略理论进行了验证。主要特点:一是首次使用了侦察攻击型无人机、全球信息栅格,验证了网络中心战理论,首次实现了C4ISR系统为主的全球一体化作战模式;二是首次使用了单兵数字通信系统、掌上电脑、光电侦察设备、地面传感器和GPS接收机等信息系统,验证了信息化战争中的特种作战理论;三是首次使用了GBU-28钻地炸弹、BLU-82巨型炸弹、BLU-118B燃料空气炸弹、传感器引爆武器、风力修正子母弹、斯拉姆ER空地导弹等新型武器,验证了大规模毁伤性武器的可控性理论。 伊拉克战争,是美国为验证“先发制人”战略和“震慑”理论专门设计的一场信息化战争。主要特点:一是依托C4ISR系统,验证网络中心战理论;二是依托信息化武器装备,验证精确闪击战、快速决定性作战、全纵深精确打击和并行作战、以及震慑理论;三是依托数字化改造后的新型地面作战力量,验证信息化战争中地面部队快速推进和越点突袭的新战法,以确认地面部队在信息化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四是在总结以往三场战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将作战理论和战法聚焦在控制、快速、精确、震慑四个方面,从而为未来的信息化战争确定了新的模式。 从海湾战争以来,美军主导了世界新军事变革,打赢了四场战争,促使战争形态从机械化向信息化一步步逼近,打一仗、进一步,快速转换、不断创新,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认真研究和汲取。本文主要以信息化武器装备在战争中的运用为切入点,著重探讨装备运用对信息化作战的影响,寻找信息化战争与机械化战争的异同点,并试图对信息化战争发展趋势进行一些推导。 以下从三个方面来阐释信息技术的重要影响: 武器装备改头换面 武器装备是夺取战争胜利的重要物质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化武器装备的发展日新月异,对现代战争的影响越来越深刻。伊拉克战争再次表明,信息化武器装备已经成为提高现代军队作战能力的关键。

军事英语口语系列:阿富汗战争

军事英语口语系列:阿富汗战争 605. A group of terrorists attacked the United Stated on September 11,2001. 2001年9月11日,一伙恐怖分子袭击了美国。 606. The U.S. counterattacked immediately. 美国立即进行了还击。 607. Afghanistan is one of the poorest countries. 阿富汗是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608. The U.S. is the most developed country. 美国是最发达的国家。 609. It has been a typical one-sided war. 这是一场典型的单边战争。 610. The war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战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611. Some officers of the art of war are trying to summarize the lessons learned. 一些致力于战争艺术的军官正试图总结应吸取的经验教训。 612. Waging war against the terrorists is the correct response to defeat terror. 对恐怖分子发动战争是反恐的正确反应。 613. The side that gains information superiority holds an enormous advantage. 取得制信息权的一方占有巨大优势。 614. Information superiority has revolutionized how the U.S. fights its wars. 信息优势已经使美国作战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615. It is as important today as air superiority has been in past wars.

从阿富汗战争谈特种部队在未来联合作战中的作用

从阿富汗战争谈特种部队在未来联合作战中的作用 摘要: 9.11事件后,2001年10月7日,美国打击“9.11”事件的幕后策划者——本.拉登为由, 发动了对阿富汗的战争。这是21世纪一场海、陆、空三军联合作战的具体体现。美国特种作 战部队在战争中实施战场侦察、袭击重要目标、进行搜剿作战等行动。在高新技术无法发挥其 最大作用的山区作战中,美国特种作战队员在现地准确定位与呼唤远程火力打击,弥补了侦察 监视在山区作战的局限性,赋予了特种作战新的内涵。 关键字:阿富汗战争,特种部队,联合作战 阿富汗战争经过 2001年10月7日,美国以打击“9.11”事件的幕后策划者——世界头号恐怖分子头目本.拉登为由,开始对阿富汗实施代号为“持久自由行动”的猛烈火力打击。这场战争以其独特的作战背景、作战对象被称为21世纪的第一场战争。“9.11”事件后,经过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美国及其盟国便做好了战争的准备。 战争一开始,美军便对阿富汗进行猛烈地火力打击。摧毁阿战略目标和防空设施,例如阿总统府、国家广播电视大楼、机场、塔利班武装指挥中心、防空系统、油库等重要军事目标。打击阿战役战术目标,例如塔利班军队的训练基地、武装指挥所等重要武器装备,杀伤其有生力量,支援地面作战。后来,以空中火力搜剿溃退、潜藏的塔利班武装,火力追歼拉登和奥马尔。随后进行城市攻坚战,美国人采取以阿制阿的战略,有效避免了美军的重大伤亡。最终将奥马尔、拉登及其残余部队逼进了山区,随后美军展开了大规模的地面搜剿行动。 美国特种作战部队在战争中的作用 阿富汗战争中,美国先后动用了来自海陆空三军以及中央情报局行动小组等特种作战部队共2000多人,盟国如英国也都先后派出特种作战人员参战。主要进行了以下活动:一是实施战场侦察。战争开始后,美军实施了代号为“巨浪”的侦察行动,派遣大量特工和情报专家前往巴基斯坦和其他前哨阵地,并向阿境内派出特种作战部队500余人和中情局“特别行动队”150余人,广泛收集战场情报。为了加强对阿境内重要目标的监视,美陆军“海豹突击队”和海军的“绿色贝雷帽”部队共250余人秘密进入阿境内,在主要交通要道和秘密地点上安装监视仪,用于监视塔利班武装和拉登“基地组织”兵力调动情况。 二是袭击重要目标。2003年10月20日凌晨,美军组织特种作战部队分别对位于坎大哈的塔利班指挥部实施了袭击战斗。担负袭击的特种作战部队乘坐直升飞机,从靠近巴基斯坦海岸的“小鹰”号航母起飞,在战机的掩护下,直扑位于坎大哈北部的目标。机降后,按照事先计划,迅速展开对主要目标的攻击,并很快夺占了指挥中心和加固的地下掩体,缴获了大批情报资料。另外一批特种部队人员乘坐运输机,从安曼军用机场起飞,以伞降的方式,迅速占领控制了机场,实施破袭行动,炸毁了机场内的部队武器弹药,随后又乘坐运输机返回基地。整个作战行动中,充分发挥了小股部队的快速机动、不易被发现的优势,取得了不菲的战果。 三是进行搜剿作战。在整个作战过程中,美、英、加等国的特种部队先后多次对拉登、奥马尔可能藏匿的地点实施空袭式的搜剿行动,虽未抓到主要头目,但迫使他们无法实施正常的组

中国近现代百年历史发展及思考

中国近现代百年历史发展及思考 xx院xxxxx xxxxxxx 论文摘要:自辛亥革命以来的百年历史是中国人民奋斗图强的伟大历史,中国的发展和崛起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的重大事件。中国国家面貌发生的深刻变化早已超出百年前先人的所有构想。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已为中国百年历史做出了不可置疑的结论。 如何看待中国的百年历史,不但是身历其中的全体中国人民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也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关注和探索的世界性历史现象,更是中国思想理论界应做出正确回答的重大课题。对于这样一个以历史事实和中国现实发展为背景的课题,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和看待,才能得出科学的符合历史逻辑的认知,否则只能如坠迷雾。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国外的人士,偏离开这个科学的认识方法,都不可能真正正确地认识中国百年历史。这是我们在回顾中国百年历史时特别需要提出的根本问题。 关键字:辛亥革命中国近现代史外国势力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运动全民抗战三年解放思考国史国情 一、引文 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百年历史是一次伟大的洗礼,不但是血与火的洗礼,更是现代化的洗礼。正是通过这样的洗礼,中国社会才实现了跨越时代的巨变。没有这场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革命,中国社会就不可能“脱胎换骨”,走上现代化道路,走向民族复兴。因此,任何否定中国革命的说法,都是站不住脚的。历史潮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辛亥革命以来的一百年间,中国进行民族民主革命、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必然选择。 二、百年历史 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1840年以来中国的历史。其中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是中国的近代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中国的现代史。 要对中国百年历史上一系列重大事件形成实事求是的认识,必须把握历史事件的本质。对于这一百年历史,我们可根据社会发展的主题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革命阶段,时间是从1911年辛亥革命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主要是通过革命来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任务。第二阶段为探索阶段,时间是从1949年到1978年,主要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第三阶段是改革发展阶段,时间是从1978年至今,主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这一百年历史也可作个大致的时间段划分,即三个“30年”:第一个“30年”是革命,第二个“30年”是探索,第三个“30年”

伊拉克战争带来的思考与启示

伊拉克战争带来的思考与启示 伊拉克战争是一场在全世界引起强烈震动,产生广泛而深远影响的战争。在未能获得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在全世界人民的反战浪潮中,以查找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帮助伊拉克人民实现一个更好的未来”为由,美国公然挑起伊拉克战争。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飞今天,战争无疑是让大多数人讨厌的。在大部分民众的心目中还是希望,战争的结果能够最终消灭战争。但是,即使遭到世界人民的反对,伊拉克战争还是爆发了,这场战争给世纪上半叶的世界格局和世界秩序造成重大的影响。 历史需要沉淀,研究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认清和应对未来。“只有通过审视过去,我们才能获得一种衡量的标准,即用来衡量我们今天经历的变化的速度和力量的标准。”'伊拉克战争能够带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它不仅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领悟人类社会的现实,而且对于我们研究各种复杂的问题和谋求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伊拉克战争是人类进入世纪以来离我们最近的一场战争。伊拉克战争又称美伊战争,是美国因怀疑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发动的全面战争,共有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波兰、以色列以及伊拉克等国参与作战。伊拉克战争本是一场局部战争,但美国发动战争的战略目的是全面控制欧亚大陆和世界油库,使美处于世界地缘战略中心,强化美国在世界上一超独霸的地位。它不可避免地加剧了世界安全形势的动荡与不安,使联合国权威受到挑战,导致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一.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背景及战略目标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美国企图建立其在中东乃至全世界的霸权地位。小布什上台时,正是美国实力强大,傲视全球之际。然而,“9·11”恐怖袭击事件使得布什政府对传统联盟中共同利益、安全、盟友等的看法极大改变。小布什当政后,美国的外交政策受新保守派的影响较多,从而使美国外交政策逐渐趋于追求国家利益至上、单边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受此影响,小布什开始调整美国战略思想,以新保守主义的“新帝国论”为指导。奉行强硬的、单边主义的外交政策。当时被小布什政府看成是美国国家安全利益的最大威胁的恐怖主义随即成为其军事打击的首选目标,美国决不允许世界任何地区存在威胁其主导作用的其他势力。尤其是在中东地区,伊拉克萨达姆政权的反美立场及其对海湾霸权的觊觎都是美国无法容忍的,伊拉克战争一触即发。 1.美国对中东地区的控制力受到其他竞争对手的挑战 在布什政府的国际战略中,很多大国与美国都存在着巨大的经济利益, 这些国家的强大无疑是对美国全球战略的最大挑战。因此,美国控制了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就控制了这些潜在挑战者的经济命脉,使它们无法对美国的霸权地位构成威胁和挑战。 2.布什政府认为国际恐怖主义成为美国国家安全利益的主要威胁 2001 年的“9·11”恐怖袭击给美国造成的损失惊人。在这次恐怖袭击中超过5500 人失踪和死亡,47 个国家的人民在死亡和失踪的名单上。世贸中心倒塌后,有300 多名消防员和警员失踪,直接物质损失超过2000 亿美元,对全球经济造成的损失达到1 万亿美元,美国的资本市场因为恐怖袭击而导致的损失超过了1000 亿美元自此之后,美国开始对其全球地缘战略和国家安全战略重点进行全面调整,开始将恐怖主义视为美国国家安全利益的主要威胁。 3.美国国内社会矛盾凸显,政府急需转移民众的注意力 美国无视联合国的权威迅速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就美国自身的原因来看,小布什政府是由于当时美国国内的实际情况来考虑的,包括对美国国内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考虑。长远利益考虑,美国是为了加强对中东产油国的影响力,从而控制世界能源的供应命脉。 4.伊拉克萨达姆政权的反美立场威胁到美国重整中东战略秩序 伊拉克处在中东地理位置的中心,不仅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还是阿拉伯国家中战争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