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五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肺和呼吸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肺和呼吸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肺和呼吸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肺和呼吸苏教版

五年级科学肺和呼吸说课稿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下面我要说课的框题是五年级上册的《肺和呼吸》,这是呼吸循环系统单元中的第二课,上节课大家认识了人的呼吸,之前也学习过空气、消化系统,对身体器官有初步认识。

教材分为四部分,1.比较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2.认识呼吸器官及其主要功能3.测量肺活量4.保护呼吸器官。

五年级的学生学习过消化器官,知道体内有些管道啊腔体什么的,但因为体内无法直观看到,空间想象能力也比较不足,结合我在实际教学中的经验,我计划安排2课时来上这个课,后面我会讲到为什么要用到2节课的时间。

根据课标对于整个健康生活系列单元的要求,主要是培养爱健康的生活方式,所以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过程方法1.会用澄清石灰水、蜡烛等来比较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区别2.结合生活体验、查阅呼吸相关资料,整理出呼吸器官的功能3.会测量自己的肺活量4.设计戒烟小报;

情感态度价值观1.爱护身体、勤于锻炼,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2.知道吸烟是不好的生活方式3.意识到保护环境对健康的重要性;

科学知识1.知道呼吸时吸入的是富含氧气的空气,呼出的气体中主要含有二氧化碳2.认识呼吸器官,了解它们的作用(基本上忘了说“知道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3.了解保护呼吸器官的方法。

我把重点放在知道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认识呼吸器官、以及认识保护呼吸器官的方法上,其中因为小学生不懂化学、体内器官不直观,完成比较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的实验和认识呼吸器官是难点。

说到教学方法,在学生方面,多运用实验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和查阅资料分析资料的方法,作为教师提供图片、动画、模型演示,尽量体现一个直观性、启发性的原则,在课堂上起一个维持秩序加指导探究方向的作用。

下面说一下教学过程的计划。

一开始,因为学生认识过空气、呼吸,所以直接从“我们为什么要呼吸、呼吸的是什么气体”导入,就像在学习消化系统的时候问的为什么要吃、吃什么一样。比如可以问,你能憋气多久啊,游泳的时候为什么要浮出水面换气啊,跑步喘不上气的时候哪里会难受啊……等等。

学生对呼吸可能有很多说法,喧闹起来,这时候老师就可以安静一下场面,既然呼吸很重要,挑出证明呼吸的气体成分作为探究课题。五年级的学生基本可以做到自主探究实验,但因为化学知识的缺乏,这里需要老师多指导。学生可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和偷看课本可以提出实验的方法,老师总结出其中比较好的方法后,提供器材给学生操作,这里要事先放在讲台的大烧杯啊蜡烛啊,当然还有澄清的石灰水。

那么就实验,十五分钟,然后问什么结果啊有什么猜想啊,让各个小组汇报一下。因为这个物质的化学性质,老师必须点明能使澄清石灰水混浊的是二氧化碳、能让蜡烛燃烧更久的是氧气。所以大家可以总结出课本翻过来第二页的这个结论——呼吸时吸入的是富含氧气的空气,呼出的气体中主要含有二氧化碳.

还剩下十来分钟,通过图片、动画、模具,最好还是那种可以活动的模具,因为人看不到体内的情况,所以直观的模具很重要,提问一些游泳、鼻塞、喉咙痛、甚至有学生得过肺炎的话,让他们谈谈那时候的感受,体会呼吸器官的位置和主要作用。在模具上告诉他们肺是最终交换气体的部位,如果模具能像气球那样压缩就更好了。

到了第二课的时候,因为已经知道呼吸器官、知道肺是最重要的,所以测量每个人的肺活量。此时可以告诉他们肺活量的大小跟体质强弱是有关的,在前面可能身高体重的测量(这

是在六年级课本上的-_-b)时不让他们有自卑的想法,但这里可以引入,作为一种竞争,可以促进学生体育锻炼的热情。

用什么方法测,由学生说,也是提供可能需要的器材,气球啊吸管啊塑料瓶啊。他们可能会按照书上的方法去测,失败了。书上这饮料瓶,现在市面上大的饮料瓶才两升,五年级的孩子大多数肺活量超过2000毫升了,所以很可能失败,这时候再看他们会提出什么解决方法。

最后,统计一下大家的数据,跟他们班级的运动员同学联系起来看,肺活量是大的好还是小的好?由运动员同学来说明他平时是怎么锻炼身体的,因为竞争,因为小孩会互相攀比,促使他们向运动员同学来学习。

那么,肺是如此重要,爱护她对保护身体的健康显然是很重要的。怎样让进入我们的呼吸管道的气体干净呢?我可以提供一些图片啊、戒烟广告的,提示一下,除了书上讲的,还有很多方法。让学生课后分组做戒烟宣传小报,以后贴在班级后面展示。

这边可能留下小半节课的时间,那几周以后的某个小半节课,可以让学生对展示的小报进行评价,再帮他们把好的推荐到校海报栏,小区、居委会那里去,对他们的学习也是一个肯定和促进。

我的说课就是这样的,谢谢。

阅读技巧:支持键盘方向键

五年级科学下册2.3《液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教科版

液体的热胀冷缩 一、教材分析 《液体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的二单元第3课的内容,这节课承接了前一课《给冷水加热》的内容,对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进行研究,同时本课结论的得出又为后面《空气的热胀冷缩》做好铺垫。因此,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使学生不仅获得了液体的热胀冷缩这样的认识,而且使他们通过观察水的热胀冷缩现象,体验到不断改进实验方法和观察方法的重要性。 本课围绕液体的热胀冷缩设计了两个活动三个实验,三个实验在设计上有一定的层次,第一个实验探究水的热胀,采取“扶”的策略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析水体积膨胀的原因。第二个实验探究水的冷缩,则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水受冷,体积缩小”。最后一个实验是探究其他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这个实验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更高,不仅让学生比较饮料、醋、酱油等液体和水受热、遇冷时有什么相同的性质,还让学生比较不同的液体受热受冷有什么不同。每次实验后让学生交流,形成解释,构建起热胀冷缩的概念。使学生初步意识到物体受冷、受热后发生的变化是一种物理现象并用这一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从中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五年级学生,通过两年多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了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了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本课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趣的实验活动是科学教师引领学生探究的最有效的武器。本节课我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三、教学目标 基于教材和学生特点,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知道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1、改进实验已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体积变化的实验装置。 3、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意识到要把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当中去。 四、教学重、难点 我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定位如下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和影》说课稿

科学《光和影》说课稿 开始: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光和影》。 一、说教材 《光和影》五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的起始课,本单元从本课到第四课将指导学生认识光的传播特点,认识光的传播特点从观察影子开始。本课将重点探究影子的特点。影子有许多特点,比如说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影子有大有小,有方向等。教材安排了两部分内容:光源和影子。教材第一部分以影子游戏导入,通过引导让学生找出影子产生的条件,而后揭示什么是光源。第二部分通过三个探究活动在光的照射下影子的变化规律,发现物体的形状和影子之间的关系。 二、说学情 水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观察动手能力,经历过较多的探究活动,对影子的产生和特点积累了不少经验。他们知道影子的产生必须要有光和物体,影子随着光的照射角度改变而改变等,这都是开展教学的有利方面。不足的是,他们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比如五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具有初步的思维能力,但缺乏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知的能力,因此有必要通过教师的指导,实际地去观察、去发现其中的规律,在完善概念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影子产生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光源是指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光的物体。 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形状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小组合作完成光和影的探究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能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2.乐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3.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了解观察、推理、倾听是人们经常用到的认识活动。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影子的特点。

完整word版,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肺和呼吸

课时教案 主备教师:李玲执教教师:教学内容:肺和呼吸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探究呼吸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2.认识人体的呼吸器官,对人体呼吸的过程有大致的了解。 3.通过比较呼出和吸入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育学生爱护自己的呼吸器官。 4.结合教学内容和课题,适时渗透德育思想。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呼吸过程的活动。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验证人体呼出和吸进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教材分析: 本课指导学生认识人的呼吸器官及其作用;在能力培养方面,属于“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的系列。本课的思路是:先突破难点,指导学生认识呼吸的意义,然后指导学生认识担负呼吸任务的器官,接着测一下肺活量,最后向学生进行呼吸卫生教育,并设计一份戒烟小报。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此单元的第二节课,在学习了第一节课之后,学生对于心跳和呼吸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此次的学习中需要学生去更深入的了解人怎么去呼吸,已经呼吸器官的作用,相信大部分学生可以做到对本课知识的掌握。 教学具准备: 演示实验材料:集气瓶、玻璃片、乳胶管、水槽、细木棒 分组实验材料:烧杯、吸管、注射器、澄清石灰水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预设 一、体验导入 师:在上课之前我师:今天老师想了解一下,有哪些同学会游泳?请举手。 (学生纷纷举手) 师:哦,大家都会游泳,同学们真了不起!学游泳第一步就是要学会憋气,我们今天再来体验一下,好吗? 们先来体验一个小游戏,好吗? 生:好。 师:捂住鼻子和嘴,屏住呼吸,看谁憋的时间长。 (学生体验活动) 师:能一直这样憋下去吗?在刚才的憋气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生:透不过气。 生:有点难受。 生:胸闷。 师: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感觉,其实是和我们人体的一种活动有关,知道是什么吗?(呼吸)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人体的呼吸。 板书:呼吸 二、认识人体呼吸器官及其作用 师: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呼吸,怎样才算呼吸一次? 生:一呼一吸 师:像老师一样,伸出双手,放在胸前,深呼吸一次。有什么感觉? 生:胸部鼓起来了,吸气是鼓起来,呼气时有瘪下去。 师:知道胸腔内帮助我们呼吸的器官叫什么吗?(肺)(板书:肺) 师:你们认识肺是什么样的吗?谁来说说? 师:出示人体模型,肺到底在胸部的什么位子,一以来看看。并指着肺说:“这就是肺,自己在胸前指指,说说你看到的肺是什么样的,像什么?(肺有两叶) 师:想想,除了肺,还有哪些器官也参与了人体的呼吸?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说课稿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说课稿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 说教材: 生态环境的破坏,矿物资源的枯竭,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大自然已向人类亮起了红灯。本科在了解岩石,矿物的性质和用途的基础上,从资源枯竭的角度来认识岩石。矿物和我们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爱惜资源的'观念,了解一些保护矿物资源的方法,并积极付之行动。 说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观看人类开采矿石的录像资料; ●采用手抄报等形式交流自己对岩石和矿物的认识; ●用各种形式宣传保护岩石和矿物资源。 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类对岩石的开采情况; ●知道保护矿物资源的重要性; ●了解保护岩石和矿物资源的一些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交流,乐于表达; ●意识到岩石和矿物资源的重要以及滥采矿物的危害;

●意识到自己可以为保护矿物资源作出一份努力。 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到矿物资源正在日益减少。 难点:调查家庭,学校的资源消费情况。 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教师举起一块石英,问:同学们,你们认识吗?不认识。想不想知道呢?想,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日益减少的款物资源。(意图: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很快进入角色。)二,探究新知: (一)看见这个课题,你们平时都有那些了解呢?这节课你们还想学会什么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写出副板书)。师指着副板书说: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内容认识岩石和矿物的用途。 1、各组展示岩石、矿物广泛用途的资料。 2、小组相互参观各组“展台”,并认真听取各组“讲解员”的介绍。 3、评选最佳“展台”。 4、为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同学颁奖。 【意图】学生制作展台,集体编写“解说词”,评选最佳“展台”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投入了大量的热情和精力,加深了对岩石、矿物的了解,为形成“保护矿产资源”意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了解岩石的开采

五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4.2认识矿物的性质苏教版

《认识矿物的性质》说课稿 说教材: (一)、地位、作用和特点: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岩石与矿 物”中的第2课。 本课通过组织学生研究几种常见矿物的性质,初步认识自然 界中常见的矿物,感受到自然界中资源的丰富和宝贵,为学习《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打下伏笔;通过自己多种多样的、不同方式的科学探究,知道它们的性质特征,学会鉴别常见矿物的方法;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敢于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感受, 充分体验人类了解矿物和掌握矿物的性质是为了更好地为人类开发、利用矿物服务,体验学以致用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常见的矿物,并能在观察实验中发现矿物的 一些性质; 2、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矿物的性质;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矿物在颜色、透明度、光泽、形状、硬度等方面的特征; 2、认识几种常见矿物,知道这些矿物的用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自然界各种矿物;

2、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和社会带来的好处。 二、说学情: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在二、三年级学习过苏教版中《认识石头》、《铁从哪里来》《认识岩石》等内容,又经过本单元第一课的研究,比较了常见石头的异同,认识砂岩、砾岩、花岗岩、石英、黄铁矿、自然金等岩石,收集资料、讨论后了解了岩石的成因、模拟制作了花岗岩,充分认识了花岗岩的组成成分,掌握了用放大镜观察、放进水里、敲击、滴稀盐酸等认识岩石的方法,感知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演变历史,发现岩石中含有化石、丰富的能源、各种金属和矿物质,体验到大自然的奥妙和自然资源的宝贵。但由于生活经历的缺乏,他们对繁多的岩石认识不足,对于各种岩石的性质和用途缺乏感性的认识。因此本课重点在于采用各种方法研究岩石的性质, 学会鉴别岩石,从颜色、透明度、光泽、硬度、形状等方面来判断岩石的种类。 三、说教法: 课程改革之后,教师的定位发生了变化,不再是课堂的权威,而 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组织者、合作者和帮助者。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应该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以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 为载体来展开整个教学过程,即通过观察提出问题一一做出假设 设计探究方案一一探究论证一一得出结论一一交流汇报课后延 伸探究。 四、说学法:

五年级科学植物的花说课稿

植物的花说课稿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1单元第4课《花里的“孕婴房”》第1课时的内容:解剖花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为3部分,1了解花的结构 2通过解剖多种花知道花的共同特点3知道完全花和不完全花。本节课的内容是本单元的第四课,分3个课时。第1课时是在前面已经学习到的植物的根、茎、叶的知识的基础上继续探究植物的花的奥秘,为后面学习花对植物的繁殖所起的作用以及植物的果实的形成做铺垫打基础,因此是承上启下的一课,十分重要的一课。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了解花的基本结构,知道完全花和不完全花 能力目标:能对花进行解剖,能观察、分析、比较的各种花的结构 情感目标:能形成珍爱生命、保护花草树木的意识,有继续探究花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解剖、观察花,知道花的构造。难点:解剖的过程。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大胆好问。但对植物的花的知识了解较少,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这方面的知识是模糊的、零碎的、肤浅的。所以课前还需要查阅相关资料来帮助他们。 三、说教学策略、方法以及教学准备 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问题讨论法、分析比较法。让学生循序渐进掌握知识,以期达到教学最优化。 说学法:根据5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他们好动爱说这个特点,倡议学生使用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合作交流法等方法,并且在学习过程中遵循认知结构学习理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实现由学会到会学,乐学的转变。教学准备:上课前一天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多带一些有花的植物来上课。(提示学生不要带菊科植物的花,因为菊科植物的花不是单一的一朵花,而是一个花序)要对学生可能来的花加以估计,熟悉这些花的结构,同时老师准备一些典型的完全花和不完全以供学生解剖。器材准备:镊子若干、放大镜若干、投影仪(或各种花的图片)等。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1、(多媒体:欣赏各种花的图片):有什么感受吗?学生回报。 2、提出问题:花是一株植物最美丽的部分,它是植物发育成熟的标志。关于花,你想知 道什么问题?3、学生发言,提出问题。

五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3.1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苏教版

《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第三单元《它们是怎样繁殖后代的》第一科。 本科是在学生学生已经学过种子繁殖基础上,将学生视野引入植物的另一种繁殖方式:无性繁殖中的营养繁殖。开拓学生视野,帮助学生完成植物繁殖方式多样性的知识建构。主要教学内容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认识不用种子植物也能繁殖,帮助学生了解无性繁殖中营养繁殖的几种类型。第二部分,指导学生选一种栽培方式对植物进行营养繁殖,目的要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感受生命的奥秘,要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去认识生活在大自然环境中的植物和它们的繁殖方式,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生命世界的兴趣。二、说教法 课前,课前让学生亲自动手寻找收集各种能用根、茎、叶繁殖的植物和适合它们生长的土壤;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做繁殖植物的活动,使学生在了解植物繁殖的方法后,学会用植物的营养繁殖器官来繁殖;课后,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观察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从而增强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达到《课标》中“能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的目标。 三、说学法

观察法、实验法、小组合作、归纳总结 四、学生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并掌握了一定的探究方法与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完成学习探究活动。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了解植物可以用种子繁殖后代,对于植物没有种子或某些植物不用种子如何繁殖非常好奇,对于科学探究充满热情,非常愿意动手研究问题,所以教学中只要关注学生的特点和环境因素,恰当地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学生定能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 五、说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位:1,知道植物能进行营养繁殖;2,能用植物的根、茎、叶进行营养繁殖。目标1为重点,目标2为难点。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通过提问及让学生同桌交流,师生共同总结出植物除了种子繁殖外,还有一些是靠植物的根、茎、叶营养器官来繁殖的。这部分为后续研究做了铺垫。 第二环节:了解、探索植物的另一种繁殖方式:营养繁殖,教师课件展示落叶生根。马铃薯、生姜、水仙花等图片,简单分析他们是用哪部分来繁殖的。教材通过课件展示,举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课什么叫机械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分析,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能够通过对比,认识机械的作用。能够在提示下调动生活经验对概念的外延进行搜索。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机械和机械的作用。知道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分。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做机器。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机械是我们创造和使用的,科学在不断发展。为人类祖先知道和使用机械的历史感到自豪。勇于探索和发现工具中隐含的科学道理。 。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机械和机械的作用。知道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分。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做机器。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 教学材料 起子、刀、蔬菜、盒子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的目 的 集中话题1、问学生提到机械,想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出示一个有螺丝的盒子。 4、问学生,有人可以帮我打开吗? 5、出示起子。 6、出示一根蔬菜,让学生帮忙弄 成小片。 7、出示刀。 让学生知道生活离不开机械。 探索和调查 1、师告知,其实刚才我们用的起 子、刀就属于机械。 2、出示P2的图,让学生说说, 哪些是机械。 3、你觉得什么样的东西可以称为 机械? 4、出示机械的概念。(降低工作 难度) 5、再看P2图,哪些是机械。 6、讲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的概念。 7、请同学说有区分图中的简单机 械和复杂机械。 1、首先眼降低大家 对机械的神秘感,不要觉 得机械离生活很遥远。 2、分几步理请机械概 念。并巩固。 3、从年代上体现机械 的不断进步。

五年级科学下册3.2《太阳钟》说课稿教科版

太阳钟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为我们展示了古代利用日影计时的两种日晷――“地平日晷和赤道日晷”。左图是晷针倾斜的地平日晷,晷针与晷面的夹角是当地纬度值(此外,还有晷针与晷面垂直的地平日晷)。右图是赤道式日晷,晷面与赤道面平行,与地面夹角为90o――当地纬度值;晷针与晷面垂直,上端指向天北极,下端指向天南极。中国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汉年间就发明了这种日晷。教材还为我们介绍了一种平躺式的钟表,实际上就是地平日晷的雏形,构造与日影仪相同,只是晷盘上有刻度。使用时,晷盘平放在地上,故以此得名。展示这三种太阳钟的用意在于使学生认识太阳钟的多样性,激发他们自己设计一个与众不同的太阳钟,并通过自己制作认识到太阳钟的原理。 用太阳计时的方法多种多样,教材中还为我们介绍了一个有趣的手掌日晷。它流传于民间,体现了人民的智慧。使用方法是:面向南边,手掌摊开(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用拇指夹住一枝笔,使笔与手掌垂直。拇指关节对着正南。影子落在手上的不同位置代表着不同的时间。 所有的这些多种多样的计时工具,既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计时方法,又反映了古代科学技术的杰出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对照当今的计时工具学生就可以大致了解到计时工具的发展历程,从而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长短会慢慢的发生变化。 2、“日晷”和“圭表”是根据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制成的计时仪器。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太阳光影在一定时间内长短与方向的变化。 2、能够制作简易的圭表或日晷进行计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古人研究时间的成果产生敬佩之情,感受人类对时间测量的探索过程。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日晷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难点:日晷和圭表的计时原理。 四、教学准备:

五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 2.4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科版

《空气的热胀冷缩》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空气的热胀冷缩》,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课。 【说教材】 首先我来说说教材《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习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再热这一单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空气的热胀冷缩》是学生学习固体的热胀冷缩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理解和掌握空气的热胀冷缩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科学能力: 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动手实验、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并合作完成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愉快; 2.在实验中,获得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证明观点的体验,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3.体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乐趣。 【说教学重点】用多种实验方法观察验证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通过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能解释热胀冷缩现象的本质。 【说教学难点】解释热胀冷缩现象的本质是本课的难点。 【说教学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材料:烧杯、冷水、热水、气球、饮料瓶、捏扁的乒乓球等。我让学生准备饮料瓶,气球,乒乓球等是想让学生知道,做实验不只限于科学器材,用我们身边的材料同样可以达到实验目的。 【说教学方法】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上我尽量通过设置疑问来激发学生兴趣。这节课实验并不难,所以我没有设计教师演示实验,只设计了学生分组实验,而且给他们提供了不同的实验器材和生活中的材料,更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和丰富性。 【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 老师这儿有一个瘪了的乒乓球,孩子们,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又鼓起来吗?孩子们,争先恐后的说。有孩子说用热水烫。为什么烫了就能鼓起来呢?

五年级科学上册《光是怎样传播的》说课稿 教科版

光是怎样传播的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第 3 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理念、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四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在本课内容之前学生探究了光和影的关系,建立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在这一基础上再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我认为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巩固光和影子的科学关系,又为后续学光在传播途中碰到障碍物会怎样的研究打下基础,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探究精神得到全面的发展。 这一课的内容分二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光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第二部分是“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五年级学生的已经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同时对实验课兴趣非常浓厚。但是在思维上,逻辑性、严谨性不强,考虑问题不周全,实验操作,对学生而言都是很好的锻炼。本节课无论是实验设计还是实证光是直线传播的探究活动,强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经历、发现、探究、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发展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力,思维力及多方面的素养。 根据“科学课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的课程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将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光是直线传播的。 2、过程与方法: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知道推测要有依据;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实验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 难点:寻找假设的依据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 教具准备:手电筒、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屏、空心管和直管。 教师演示的图片和课件。

科学五年级下册《热起来了》说课稿 吉林省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热起来了》说课稿 令狐采学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双辽市东明镇中心小学校的徐阳。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热起来了》。 一、说教材 《热起来了》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教科书第26—27页)。本单元主要探究的是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不易察觉的变化,即:热胀冷缩现象及热量转移的过程。关于冷热现象,学生已经有了不少经验,如根据天气的冷热增减衣服;把压瘪了的乒乓球浸入开水里烫一下,重新鼓起来;喝太烫的水加一些凉水等。这节课是热单元的起始课,从“怎样给身体增加热量”的话题开始,让学生讨论,我们的身体从周围获得热量的途径和方法。结合我的科研课题《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着重让学生重点展开对“衣服是否能给身体增加热量”的自主探究活动,并由此引发学生探究热及热现象的兴趣。 本课围绕“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吗”设计了一个对比实验,这个实验探究被衣服包住的书和被衣服包住的身体来进行对比,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衣服不能生热,只是起保温作用,防止热量散发”。实验后让学生交流,形成解释,让学

生了解加穿衣服会使身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会给人体增加了热量。让学生经历了“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实验验证――解释问题”这样一个探究过程,对学生学会如何从正反两方面对问题和现象进行探究、验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二)、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我的科研课题想要达成的目标,培养他们在课堂听、说、想、做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的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五年级下册科学《我们的小车》说课稿

五年级下册科学《我们的小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位置: 教科版五下第一单元运动和力的第一课,用一课时完成。 (二)教材结构: “运动和力”属于物质世界部分,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力与运动变化的关系,本单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取了他们非常熟悉的小车作对象,研究小车的运动和所受到的力,围绕这个主题尽量充分地展开研究,以求得对运动和力关系的直观理解。本课从朝天门的缆车入手,让学生知道有的车是用缆绳拉着运动的;然后让学生自己用提供的材料组装一个用重力作拉力的小车,再用这个装置去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通过实验让学生发现:小车运动起来后;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从而认识到力对物体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2、尝试控制实验中的条件,发现拉力与运动的关系。 3、指导学生学会安装用重力拉动小车的装置,培养动手能力。 (四)教学重点:探究发现拉力与小缆车运动的关系 意图:这个重点部分的学习,在情感态度上,可让学生开展更紧密地合作,培养学生更加严密的思维习惯,并学会控制实验中的变量来改变实验结果的探究方法 (五)教学难点:制定简单的探究计划。 意图:设计简单计划是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我们开展探究活动的保证,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因而把设计探究计划作为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学生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小学课程与教学中,之所以强调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继续开展他们在自发状态下就一直热衷的探究活动,并不是因为这能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科学家,而主要是考虑到:探究是满足儿童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护儿童珍贵的好奇心至关重要。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及教学设计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及教学设计 1. 怎样才能省力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探究一些工具可以轻松省力完成一些任务的方法,认识一些常见的简单机械,知道可以利用它们提高工作效率。 2.通过观察,分析了解各种简单机械的作用及使用方法。 3.小组合作探究,乐于和他人交流所得。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分析了解各种简单机械的作用及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简单机械在生活中的利用。 教学准备:图钉磁铁小铁片绳子木板钉锤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1、谈话:欢迎同学们度假归来。过了一个年大家都精神抖擞,有些同学又长胖了不少啦。同学们都大一岁了,看看是不是也长高了、长力气啦?老师想选几个同学先来玩玩掰手腕比赛,看看谁的力气大? 2、掰手腕比赛: 选三至五组同学进行比赛,请大家留意观察他们是怎样玩这游戏的,(看看新一年回来大家的观察能力是不是也增强了),谁赢了?为什么能赢? (同学评判) 老师参与比赛:(1)先是悬腕进行比赛:请同学们观察点评。 (2)找个支点进行比赛:请同学们点评。 3、认识简单机械: 有了支点,我们可以借力,或者说可以省力。著名的科学家阿基米德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整个地球撬起来。这不是阿基米德的狂妄之言,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现的科学原理。我们把这种借助支点省力的原理称作杠杆原理。杠杆是简单机械之一。简单机械提高了工作效率,它们是怎样帮助人们工作的?是怎样提高工作效率的?4、拔图钉比赛: 设计方法:尽可能多地设计出省力的方法,看谁拔得快。 方法:手拔磁铁吸出来用小铁片撬 体验使用机械和不使用的区别(不使用机械会手痛,感觉很用力,使用机械感觉很轻松,省力。) 讨论:人们还使用那些简单机械来提高工作效率? 二. 新授 1. 简单机械的应用 出示任务:我们怎样才能轻松省力的完成任务? 将油桶送上台阶 将桶盖打开 将泥桶送上房檐 将谷物磨碎 分组讨论、交流(使用各种机械,也有同学会说到机械的组合使用。) 小结:杠杆、斜面、滑轮、轮轴都是简单机械。 2. 简单机械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出示图片(看书中插图):我们是怎样完成任务的,那些工具可以使工作效率提高?人们在生

小学五年科学《肺和呼吸》教案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肺和呼吸》教案过程与方法: 1、会做请石灰水和气体混合的实验。 2、能用搜集的资料帮助自己学习。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人呼吸时主要吸入含有丰富氧气的空气,呼出二氧化碳。 2、知道肺是人体进行呼吸的重要器官。 3、知道如何保护我们的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所学到的知识看待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与现象。 教学准备: 清石灰水、烧杯、吸管、人体呼吸器官模型、教学课件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只了解生活中人和其他动物都是会呼吸的,但他们不知道呼吸这种现象背后所隐藏的科学道理。研究“我们为什么需要不停的呼吸?”能使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激发出来。但如何控制好学习过程中能用搜集的资料帮助自己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些困难的。 设计理念: 1、本课以探究为主:因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对“用澄清的石灰水比较我们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研究就是一次探究。

2、以课标为准绳:为强化新课标的“以生为本”、“合作学习”等教学理念,因此本节课在设计上,努力实现学生是探究的主体,而老师起到的是一个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的作用。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欢迎大家来到科学殿堂,今天我们将一起到生活中去探索身边的科学奥秘,你们愿意吗?(愿意) (1)、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 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请伸出你的两个手指放在鼻孔前面,看看有什么感觉? 能不能把你的感觉跟我们分享一下?(师生分享交流) (板书:呼吸) (2)、再伸出你的两个手指,去堵塞你的鼻孔,看看有什么感觉。 如果感觉难受的话,就把手挪开。 请你把感觉告诉我…… 同学们,你们谁知道我们人是靠什么来呼吸吗?(是肺) (板书:肺和呼吸) (3)我们这节就一起来研究肺和呼吸的问题,那对于我们的呼吸问题,同学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师生交流,根据问题有目的的进行下一步教学。) 2.教学呼吸的意义

2014五年级科学下册 造一艘小船说课稿 教科版

《造一艘小船》说课稿 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造一艘小船》。船是人类的伟大发明。自从有了船,人们可以自由方便地在水面上行驶,可以把很多的货物运送到远方,船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 对于船,大部分学生比较熟悉,许多学生有乘船的经历,有折纸船的经验。他们知道船的作用,也乐意设计制造一艘自己的小船。 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明白了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的原因,知道了船排开的水量越大,越容易浮在水面上,装载的货物也就越多的规律。 鉴于此,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用橡皮泥造船,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用其他材料造船,船的展览会,船的发展史)和学生的已有认知,我为学生设置了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上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过程与方法: 1、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从而增大装载量。 2、按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 2、感受人类创造发明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 教学重点:相同重量橡皮泥制造的小船,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上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教学难点:探究橡皮泥小船如何才能装载更多的货物,从而达到更大的装载量。 教材的处理: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动手设计制造橡皮泥小船,找到橡皮泥小船能装载更多货物的方法,从而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本课教材安排了5个活动内容。为了更有效地利用时间,我对教材做了比较大的调整,把“船的发展史”放在课堂导入部分,将“用橡皮泥造船”和“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合并为“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而把“用其他材料造船”和“船的展览会”放在最后,可以作机动地处理。 为了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教学程序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课一开始,我由“共鼓造船”的故事引入:同学们听过“共鼓造船”的故事吗?想看看更多的生活中的船吗?请看大屏幕!——

教科版五年级小学科学说课设计教程文件

《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说课设计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一、教材分析 《像火箭那样启动小车》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动和力》中的第3课。本课主要有三个主要活动,分别是“学生玩气球”、“用气球驱动小车”和“拓展运用”。教材编写思路清晰,符合建构理论和儿童认知特点,能增加学生对反冲力和反冲运动的感性认识,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科学概念。 二、实验内容及方法设计 新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本课主要通过观察法、比较法来开展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一)游戏导入,共玩气球。 学生玩气球的方法很多,告诉学生今天给大家带来一种新的玩法,让绳子自由穿过吸管,把吹起来的气球固定在吸管上,可以让气球沿一个方向运动。这样的新鲜玩法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产生继续探究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驱动小车。 课本上出示的小车不容易获得,所以我采用了自制的小车,不仅材料容易得到,而且让学生亲身经历了制作小车的过程,学生的参与性高,一旦成功用气球将小车驱动,学生兴趣大增,有成就感,对接下来反冲力的学习定下良好的基调。同时通过“看哪组的小车跑得最远”比赛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潮。 (三)自制教具,探究延续。 这个活动是把“动力”对小车的影响作一个小结。然后教师展示自制

教具做为引导,课后让学生利用反冲力原理自行设计玩具,把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外,继续满足他们科学探究的欲望,增强动手能力。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叫反冲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玩气球、安装气球小车的活动,锻炼动手能力,进一步感受反冲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合作的重要性和形成不怕困难的积极态度;知道飞机和火箭的发射原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会组装小车并用气球作动力推动小车。 教学难点:解释小车反冲运动的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有关喷气式飞机、火箭的图片和“神舟十号”发射的影像资料。 2.细线、气球、吸管、自制教具2个。 分组实验:自制小车材料1副、气球1个、吸管1个、透明胶带、橡皮筋若干。 四、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感知反冲力 玩是孩子的天性,兴趣是学生学习科学源动力,因此,课前先让学生自由玩气球,然后引出老师的新玩法。通过教师演示实验,让绳子自由穿过吸管,把吹起来的气球固定在吸管上,气球可以沿一个方向运动。(图一所示)看了这个游戏,学生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原来气球还可以这么玩啊!

[五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

[五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 《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说课稿一、说教材《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第三单元《它们是怎样繁殖后代的》第一科。本科是在学生学生已经学过种子繁殖基础上,将学生视野引入植物的另一种繁殖方式:无性繁殖中的营养繁殖。开拓学生视野,帮助学生完成植物繁殖方式多样性的知识建构。主要教学内容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认识不用种子植物也能繁殖,帮助学生了解无性繁殖中营养繁殖的几种类型。第二部分,指导学生选一种栽培方式对植物进行营养繁殖,目的要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感受生命的奥秘,要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去认识生活在大自然环境中的植物和它们的繁殖方式,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生命世界的兴趣。二、说教法课前,课前让学生亲自动手寻找收集各种能用根、茎、叶繁殖的植物和适合它们生长的土壤;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做繁殖植物的活动,使学生在了解植物繁殖的方法后,学会用植物的营养繁殖器官来繁殖;课后,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观察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从而增强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达到《课标》中“能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的目标。三、说学法观察法、实验法、小组合作、归纳总结四、学生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并掌握了一定的探究方法与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完成学习探究活动。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了解植物可以用种子繁殖后代,对于植物没有种子或某些植物不用种子如何繁殖非常好奇,对于科学探究充满热情,非常愿意动手研究问题,所以教学中只要关注学生的特点和环境因素,恰当地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学生定能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五、说教学目标根据《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位:1,知道植物能进行营养繁殖;2,能用植物的根、茎、叶进行营养繁殖。目标1为重点,目标2为难点。六、说教学过程第一环节:通过提问及让学生同桌交流,师生共同总结出植物除了种子繁殖外,还有一些是靠植物的根、茎、叶营养器官来繁殖的。这部分为后续研究做了铺垫。第二环节:了解、探索植物的另一种繁殖方式:营养繁殖,教师课件展示落叶生根。马铃薯、生姜、水仙花等图片,简单分析他们是用哪部分来繁殖的。教材通过课件展示,举出不用种子繁殖后代的事例,扩展了学生视野。第三环节:介绍营养繁殖的优势,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用营养繁殖植物的方法产生兴趣,再用学到的知识来繁殖植物。这是本科的难点,给学生提供了亲自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吧书本上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在学生动手之前,先动脑,让学生自己提出感兴趣的、想探究的问题,如“土豆有芽眼的地方和没芽眼的一样会发芽吗?”,“叶子的大小都可以发芽吗?”,“用种子繁殖薯和用根繁殖一样吗?”,等问题,小组讨论设计对比试验进行验证。本课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学生对自己要如何动手,为什么动手,都已心中有数,真正动起手来就得心应手了。最后思考:对于我们培育的植物今后该怎样做,才能让它健康的存活下来?科学探究活动不应受到课堂40分钟的限制,它需要有完整充裕的探究时间。制定后期管理计划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同时达到了《课标》中能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的目标。

五年级科学教案

五年级科学教案全册 课题:第一单元1、种子发芽实验(一) 1、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2、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3、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1、完成学习与评价中的练习题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预设: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 三、阅读书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1、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引导关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颗绿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 2、教师提供表格,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 四、布置实践作业和下节课内容提示: 1、鼓励学生回家认真完成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 2、下节课将对我们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请大家准备好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将对认真完成实验的同学加星评价。 课题:种子发芽实验(二) 1、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2、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3、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前置作业: 1、完成学习与评价中的练习题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科版修订版五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沉和浮 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4 造一艘小船 5浮力 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第二单元热 1热起来了 2给冷水加热 3 液体的热胀冷缩 4 空气的热胀冷缩 5金属热胀冷缩吗 6 热是怎样传递的 7 传热比赛 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1 时间在流逝 2 太阳钟 3 用水测量时间 4 我的水钟 5 机械摆钟 6 摆的研究 7 做一个钟摆 8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 昼夜交替现象 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3 证明地球在自转 4 谁先迎来黎明 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6 地球在公转吗 7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 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