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5高三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案2

2015高三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案2

新丰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

古代诗歌鉴赏(二)

编写:施信忠

【考纲要求】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点阐释】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包含以下三方面:一是对作者思想情感的评判;二是对诗歌内容的评价;三是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这三方面是一个完整体系,分析运用应着眼全篇,着眼于综合运用,着眼于评判与认定;同时,作者“思想情感”与“观点态度”应体察“语境”,明确作者在文章中的诉求,不仅满足知人论世,更重要的是据“境”断“意”。“思想感情”指作者在作品里流露的情感。“观点态度”则是指作者思想恋情倾向性及在诗歌中所表露的带倾向性的评价。

所谓观点态度,是指诗歌的主旨,诗歌所创造的意境,融入主旨、意境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褒扬什么、贬斥什么、讥讽什么、赞美什么;在诗人创造的意境中,诗人是愉悦还是苦恼,是开朗还是抑郁,是愤激还是平和,是冷眼漠视还是热心关注……所有这些,都体现作者的观点态度。

1.了解诗歌创作的特定背景,结合诗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与态度。

诗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一首诗的形成总是与作者对特定的历史事实的感悟有关(所不同的是其表现方式的差异)。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作者对社会、对生活中的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的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或赞美或嘲讽,总是带有时代的烙印,因此,分析诗中作者的观点与态度,我们应尽可能多地联系诗歌创作的特定的历史背景,结合诗的内容作细致、全面的分析。如:

伤田家(聂夷中)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问:试分析作者在诗中表露的思想感情与态度。

析:唐末农民颠沛流离,无以生存。这首诗反映的正是当时唐末农村的状况。诗中开篇就描写了封建社会农村出现的一种典型怪事。“寅吃卯粮”——“卖青”(即把尚未产出的农产品低价抵押)、“挖肉补疮”,这是何等惨痛的现象,残酷的现实既深刻又典型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结尾两句作者又用“绮罗筵”与“逃亡屋”构成鲜明对比,反映出尖锐的两极分化、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具有很强的批判性。鉴赏这首诗时,我们若能根据题意从把握背景信息着手,结合全诗内容去分析,就能比较正确地把握作者的态度与思想感情了:对农民的同情,对君王的讽刺,对现实的不满。

2.把握诗的情感,领悟作者的观点与态度。

诗包含着作者的情感,或愉悦欢快,或沉痛哀伤,或赞美仰慕,或豪迈闲适,但不管是哪一种情感都隐含着作者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观点与态度。因此,读诗要把握诗情,把握了诗情,才能走进诗作者的心灵,才能正确地领悟作者的观点态度。如怀古咏史诗,从情感的表现方式上来说,大致上就有两种:一是对历史作冷静、理性的思考,表达诗人仰慕或惋惜之情。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但由于两人对项羽的自刎的态度都从自身的处境出发,因此,对历史的思考、表达出来的情感显然是不一样的。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表达了对生活的百折不挠的态度;而王安石却感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表达了客观地面对现实的生活态度。二是把史实与现实结合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对这样的诗我们就应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分析出作者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感情切人点,由此去分析诗作者对生活的观点与态度。

3.分析诗句的含蓄义或理趣义,分析出作者的观点或态度。

大多古诗词的作者并不是直接地在诗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态度的,而是通过写景或写事来含蓄地表达自己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现实的情感态度。对这样的诗,鉴赏时要注意分析景物或人物的特点,把握其含蓄义,由此人手分析出作者的观点或态度。如:

[双调]折桂令·荆溪即事

问荆溪溪上人家:为甚人家,不种梅花?老树支门,荒蒲绕岸,苦竹圈笆。

寺无僧狐狸样瓦,官无事乌鼠当衙。白水黄沙,倚遍阑干,数尽啼鸦。

问:这首曲子全篇有景有情,试分析这首曲子表现了作者对社会怎样的态度与情绪?

析:这首元小令,我们可以看到,它在结构上很有艺术,开篇以问陡起,而后通过“老树”“荒蒲”“苦竹”“狐狸”“乌鼠”等多个意象描绘了一派荒凉残败的景象,展现了一幅死寂沉沉的人间破落图,最后又通过描写小结。小令的主体,是景物描写,从选景所构成的意境来看,留给读者的是一种凄凉、死寂、残败的气象。这里很含蓄地寄托了作者的一种情绪,这种情绪显然是绝望而又无奈的。从这种情绪中,我们又不难分析出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厌世态度。因此,据此可知,该题的答案是: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厌世态度以及一种绝望情绪。

4.从辨析用典入手,把握诗人的观点与态度。

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强内容的丰富性和表达的生动性、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诗人往往借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辨析所用典故有助于把握诗作所表达的观点与态度。古典诗词的用典是多样的,有引用点化前人语句的,有引用神话传说的,有引用历史故事的等等。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中就提到了孙权、刘裕、刘义隆、廉颇等历史人物及他们的故事,借以曲折地表明了自己对时事的看法,表达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和壮志难酬的感叹。又如辛弃疾的《南乡子》就借用

了杜甫《登高》诗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而化出了“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借奔流不息的长江水喻千古兴亡悠远难追的历史事件,借以抒发词人心中不尽的愁思和感慨。又如:

新沙(陆龟蒙)

渤解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蓬莱有路教人到,应亦年年税紫芝。

问:试分析这首诗中作者表露出来的对“官家”的态度是怎样的?

析:这首诗反映的是当时尖锐的社会政治问题——封建官府对农民敲骨吸髓的赋税剥削,诗中用了两个典故“蓬莱”与“紫芝”。蓬莱仙境,传说有紫色的灵芝,服用可以长生,在常人看来蓬莱是神仙乐园,不受尘世的一切约束,包括赋税的苛扰,但在诗人看来,这些都不过是天真的幻想,蓬莱仙境之所以还没有税吏的足迹,仅仅是由于仙凡路隔,如果有路让人可到,那么官家想必也要年年去那里收税。诗中化用典故“蓬莱”与“紫芝”,并作假设推想,包含着这样一个严酷的历史事实——官家搜刮的触须无处不到,根本就不可能有什么逃避赋税的净土乐园。通过对典故的辨析,把握了典故的意义,作者对“官家”的态度也就明晰了:这首诗讽刺了当时官府的剥削无处不在,表达了诗作者对官家厌恶嘲讽的态度。

5.从诗的意境着手,把握诗人的观点与态度。

诗的主旨是通过一组组的意境来构成的,因此,体味诗的意境,有助于我们把握诗作的观点与态度。诗作的意境可以从诗的意象组合、色彩组合等来表现。如:

倦夜(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问:这首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析:这首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写景通过对秋夜里的绿竹、庭院、野月、重露、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等一系列意象的描绘,写出了月出到月落的过程,勾画出一幅清凉月夜意境图。透过这幅图,我们看到诗人一夜不曾合眼,突出了诗题“倦夜”意。那么诗人为什么“倦夜”呢?诗的尾联告诉我们,原因是“万事干戈里”,使得诗人“空悲清夜徂”。诗构造的意境和抒发的议论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政局动荡不安的担忧,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

上面说的是鉴赏古诗词时如何把握作者的观点与态度的一些常用方法,要注意的是,在分析某一首诗的作者的观点与态度时所使用的方法并不是单一的、孤立的,而往往是多方面的综合,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完整、准确地把握诗中作者的观点与态度。

6.评价作者的观点与态度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一首诗或词曲的作者的观点与态度是建立在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等外在形式上的,因此,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也要注意从一首诗或词曲的整体去考虑,不能忽略语言、形象、

表达技巧等诗歌的外在形式的赏析而去架空分析。因为了解了诗的形式美的内涵就能深入地去探知作者的观点与态度。

(2)对诗词作品的观点与态度的概括要准确、恰当,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在这方面,我们常犯的错误是“拔高”分析,即用今天的眼光去评价古人的思想、观点和态度。评价常常不恰当,有失分寸。

(3)要因诗论诗,因人论诗,因事论诗。不能随便“套用”某首诗的评价内容,尤其是要防止想当然式的搬用某些现成的词语,使得评价出现似是而非,言不及义的现象。要防止这类错误,需要我们在鉴赏时认真体味,仔细分析,依据特定的诗、特定的作者、特定的时代作出特定的分析。

(4)作者在诗中的观点,需要我们鉴赏时概括,因此,概括时要注意完整性、全面性,诗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所包含的几个方面都要概括到,要防止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知识点连接】

文学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具体的就是判定某一篇文学作品的政治内容、思想倾向,这是任何时候文学鉴赏的首要任务。

古典诗歌的重要主题:忧国忧民、怀古伤今、报国无门、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时光易逝、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儿女情长、别恨离愁、离愁别绪、今昔对照、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等。

【课堂练习】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1.请分析概括本诗作者的观点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村行(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本诗是王禹偁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所作。

2.概述作者通过本诗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丰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二)参考答案

1.这是一首写事的诗。写自己到洛阳去寻访“才子”袁拾遗不遇,原来他被流放到江岭去了。我们从‘才子”和“流人”的对比中可推知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君主的昏庸。从三、四句我们还可以体味出作者的另一层感情来:作者深深挂念着被远地流放的袁拾遗。因此,本诗作者的观点态度可以这样概括:这首诗通过写寻袁拾遗不遇、袁被远地流放之事,表现出作者对他的深深挂念,流露出对才子被流放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2. 悠闲中体现失意,有着漂泊异乡的凄苦悲凉。

新丰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

古代诗歌鉴赏(二)

编写:施信忠

【考纲要求】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点阐释】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包含以下三方面:一是对作者思想情感

的评判;二是对诗歌内容的评价;三是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这三方面是一个完整体系,

分析运用应着眼全篇,着眼于综合运用,着眼于评判与认定;同时,作者“思想情感”与

“观点态度”应体察“语境”,明确作者在文章中的诉求,不仅满足知人论世,更重要的

是据“境”断“意”。“思想感情”指作者在作品里流露的情感。“观点态度”则是指作

者思想恋情倾向性及在诗歌中所表露的带倾向性的评价。

所谓观点态度,是指诗歌的主旨,诗歌所创造的意境,融入主旨、意境中的作者的思

想感情。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褒扬什么、贬斥什么、讥讽什么、赞美什么;在诗人

创造的意境中,诗人是愉悦还是苦恼,是开朗还是抑郁,是愤激还是平和,是冷眼漠视还

是热心关注……所有这些,都体现作者的观点态度。

1.了解诗歌创作的特定背景,结合诗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与态度。

诗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一首诗的形成总是与作者对特定的历史事实的感悟有关(所不同

的是其表现方式的差异)。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作者对社会、对生活中的某人、某事或某种现

象的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或赞美或嘲讽,总是带有时代的烙印,因此,分析诗中作

者的观点与态度,我们应尽可能多地联系诗歌创作的特定的历史背景,结合诗的内容作细

致、全面的分析。如:

伤田家(聂夷中)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问:试分析作者在诗中表露的思想感情与态度。

析:唐末农民颠沛流离,无以生存。这首诗反映的正是当时唐末农村的状况。诗中开

篇就描写了封建社会农村出现的一种典型怪事。“寅吃卯粮”——“卖青”(即把尚未产出

的农产品低价抵押)、“挖肉补疮”,这是何等惨痛的现象,残酷的现实既深刻又典型地反

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结尾两句作者又用“绮罗筵”与“逃亡屋”构成鲜明对比,反映出

尖锐的两极分化、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具有很强的批判性。鉴赏这首诗时,我们若能根

据题意从把握背景信息着手,结合全诗内容去分析,就能比较正确地把握作者的态度与思想感情了:对农民的同情,对君王的讽刺,对现实的不满。作

品内容编辑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⑴

洛阳访才子⑵,江岭作流人⑶。

闻说梅花早⑷,何如北地春⑸。[1]

2注释译文编辑

词句注释

⑴洛中:指洛阳。拾遗:古代官职的名称。

⑵才子:指袁拾遗。

⑶江岭:江南岭外之地。岭,这里指大庾岭。唐代时期的罪人常被流放到岭

外。流人:被流放的人,这里指袁拾遗。

⑷梅花早:梅花早开。

⑸北:一作“此”。[1]

白话译文

到洛阳是为了和才子袁拾遗相聚,没想到他已成为江岭的流放者。

听说那里的梅花开得早,可是怎么能比得上洛阳的春天更美好呢?

3作品鉴赏编辑

这首诗里包含了相当复杂的情绪,既有不平,也有伤感;感情深沉,却含而不露,是一首精炼而含蓄的小诗。

前两句完全点出题目。“洛阳”指明地点,紧扣题目的“洛中”,“才子”即指袁拾遗;“江岭作流人”,暗点“不遇”,已经作了“流人”,自然无法相遇了。这两句是对偶句。孟浩然是襄阳人,到了洛阳以后,特意来拜访袁拾遗,足见二人感情之厚。称之为“才子”,暗用潘岳《西征赋》“贾谊洛阳之才子”的典故,以袁拾遗与贾谊相比,说明作者对袁拾遗景仰之深。

“江岭”指大庚岭,过此即是岭南地区,唐代罪人往往流放于此。用“江岭”与“洛阳”相对,用“才子”与“流人”相对,揭露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君主的昏庸。“才子”是难得的,本来应该重用,然而却作了“流人”,由“洛阳”而远放“江岭”,这是极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何况这个“流人”又是他的挚友。这两句对比强烈,突现出作者心中的不平。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两句,写得洒脱飘逸,联想自然。大庚岭古时多梅,又因气候温暖,梅花早开。从上句“早”字,见出下句“北地春”中藏一“迟”字。早开的梅花,是特别引人喜爱的。可是流放岭外,比不上留居北地的故乡。此诗由“江岭”而想到早梅,从而表现了对友人的深沉怀念。而这种怀念之情,并没有付诸平直的叙述,而是借用岭外早开的梅花娓娓道出。诗人极言岭上早梅之好,而仍不如北地花开之迟,便有波澜,更见感情的深挚。

全诗四句,贯穿着两个对比。用人对比,从而显示不平;用地对比,从而显示伤感。从写法上看,“闻说梅花早”是纵笔,是一扬,从而逗出洛阳之春。那江岭上的早梅,固然逗人喜爱,但洛阳春日的旖旎风光,更使人留恋,因为它是这位好友的故乡。这就达到了由纵而收、由扬而抑的目的。结尾一个诘问句,使得作者的真意更加鲜明,语气更加有力,伤感的情绪也更加浓厚。[2]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不详,字浩然,世称“孟襄阳”,与另一位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曾隐居鹿门山,四十岁时游历长安,参加进士科考落榜。他在太学赋诗的时候,名动公卿,满座为之倾倒。后因写诗引起唐玄宗不悦而被放归襄阳,于是漫游吴越一带,游览名山胜水。734年(开元二十二年),襄州刺史韩朝宗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准备向朝廷举荐他,但他不慕名利,到期竟然失约不赴,终究还是没有成就功名。孟浩然生活在盛唐时期,早年曾有远大的抱负,但在政治上困顿失意,终生过着隐士的生活。他洁身自好,不乐于趋附权贵,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当时和后世所倾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