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从()研究经济现象,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它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

A.时间角度

B.空间角度

C.结构角度

D.环境角度

2.区域规划的主体是()。

A.政府

B.企业

C.个人

D.政府与企业

3.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

A.成本最低

B.地区形象最佳

C.市场份额最大

D.聚集效应

4.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

A.经济发达程度

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

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

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5.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划分为()。

A.水平合作

B.国际经济合作

C.垂直合作

D.一国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区际经济合作

6.下列关于人力资源的理解准确有()。

A.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B.人力资源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

C.人力资源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四个部分

D.人力资源具有非再生性

7.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

A.信贷

B.独资

C.证券

D.合资

8.下列选项中,被称为二次能源的有()。

A.固体能源

B.液体能源

C.气体能源

D.电力

9.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选择支柱产业应当遵循的条件包括()。

A.应当有很低的区位商

B.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很大的比重

C.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

D.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

10.制定区域规划的原则包括()。

A.统一原则

B.发挥优势原则

C.兼顾全局原则

D.效益原则

11.区域基础设施包括()。

A.区域交通系统

B.公用事业系统

C.文化教育系统

D.医疗卫生系统

12.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A.市场经济在区域发展与运行方面存在功能失灵

B.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均等性

C.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不均等性

D.不平等的区域竞争使区域差异扩大不可避免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区域:

2.配第-克拉克定律:

3.垂直区域经济合作:

4.投资:

三、判定分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15分)

1.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非功能聚集。()

理由:

2.网络型城镇体系又被称为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

理由:

3.前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产生之后,其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或生产设备,或直接进入消费部门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

2. 简述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特点。

3. 简述地区形象塑造的必要性。

五、论述题(15分)

如何评价中国的城市发展方针?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

行政治理(本科)《区域经济学》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 B

2.A

3. ACD

4.BCD

5. AC

6. ABC

7. BD 8. D. 9. BCD 10.BCD 11. ABCD 12. ACD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区域: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配第-克拉克定律: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殊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3.垂直区域经济合作:指合作双方经济技术水平差距较大,所提供生产要素的加工深度和技术层次不同的合作活动。

4.投资:是指经济主体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而把资本投向海内或国外某项经济社会领域的行为。

三、判断分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15分)

1.×理由: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功能聚集,而不是非功能聚集。

2.×理由:顺序-规模分布型城镇体系又被称为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

3.×理由:前向关联效应是指主导产业在进行产生之前,有许多产业为其提供原料、燃料和生产设备等而产生部门关联效应。后向关联效应则如题中所述。

(判断正确2分,理由分析正确3分)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 (1)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发展水平提高;(2)资源配置趋向合理,地区优势得以发挥;(3)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条件得到较大改善;(4)对外开放深入发展,西部大开发将成为新的热点,区域经济发展将获得新的动力;(5)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区域贸易将会更快发展,区域关系将更趋紧密。(各要点2分)

2.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特点:(1)要求靠近市场;(2)靠近科研机构和大学;(3)有高级的企业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力;(4)优良的基础设施;(5)具有完备的辅助工业和发达的第三产业支撑;(6)有优良的投资软环境;(7)具有创业精神的城市气氛;(8)聚集性;(9)良好的周边环境和生活质量。(全部答对给10分,少一个扣1分)

3.地区形象塑造的必要性:(1)地区形象塑造是建立地区意识的需要。(4分)(2)地区形象塑造是改善投资环境的需要。(3分)(3)地区形象塑造是扩大地区知名度的需要。(3分)

五、论述题(15分)

中国的城市发展方针的评价:当前中国的城市发展方针为“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

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3分)(1)该方针只涉及城市规模,未涉及城市质量,不利于促进城市发展质量的提高。(3分)(2)“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有其科学的内涵,但是在执行中常常被理解成“严格控制大城市”以及“控制中等城市发展成为大城市”,使得一些具有良好发展条件的大城市也因带有紧箍咒而受到限制,特殊是许多很有发展前景的中等城市在向大城市迈进的过程中也困难重重。(3分)(3)对建制镇这一在数量上最为庞大的环节缺乏规范。(3分)(4)“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不宜作为城市化的目标。布局是人的主观行为,而城市化是一个客观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其次,生产力和人口的城乡布局只是空间布局的一个方面,即便城乡布局合理了,也不一定意味着生产力和人口的整体空间布局就合理了。(3分)《区域经济学》单元作业题(1)

1-4

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区域发展是一个主观的过程,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开发过程的主观行为。(×)

3.区域经济开发有明确的开发主体,该主体自始至终控制着开发进程。(√)

4.区域规划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两大类,其中政府是第一主体,企业是第二主体。( ×)

5.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6.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

7.区域内部产业部门的更替,就是把区域经济要素从衰退部门转到兴旺部门来,使相同的投入能够有更多的产出。(√ )

8.一个地区的支柱产业就是该地区的主导产业。(×)

9.在区域经济学中,通常用区位商来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门。(√ )10.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区域经济学形成于(B )。

A.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2.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发展的转折点是(C )。

A.农业区位论

B.工业区位论

C.市场区位论

D.运输区位论

3.三次产业的划分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B )首先提出来的。

A.库茨涅兹

B.科林·克拉克

C.配第

D.熊彼特

4.容易陷入纳克斯所说的“贫困恶性循环”之中的是( D )区域。

A纯自然资源型B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

C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D资源缺乏型

5.下列哪种产业拥有的影响力系数最大?(A )

A建筑业 B农业C采掘业 D商业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A C D )

A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B单纯从事某项活动的小区

C全国国土D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2.古典区位理论包括(B C D)。

A中心地理论B农业区位论C工业区位论D运输区位论

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A B C )。

A.新经济地理学派

B.新制度学派

C.区域管理学派

D.区位理论学派

4.区域经济发展的含义主要包括(A B C)。

A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B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升级

C城市化水平的提高D区域资源条件的改善

5.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包括( A B )。

A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B各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

C 国民生产总值增加

D 国内生产总值增加

四、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

1.区域经济学(狭义):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2.产权:是人们拥有的对资源的用途、收入和可让渡性的权利。

3.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指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社会进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

4.区域产业结构:特定区域内各经济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

五、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1.当代区域经济学有哪些主要流派?

现代区域经济学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三大流派:新经济地理学、新制度学派和区域管理学派。

2.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有哪些?

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中间投入的拉动和驱动机制;产业部门增长的拉动机制;先行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

3.区域经济发展的含义。

区域经济发展是指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社会进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

4.配第-克拉克定律。

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六、论述题(每题16分,共16分)

论述我国区域资源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实现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

中国人口、资源和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1)中国的人口、资源基本观念;(2)中国人口与资源的矛盾:A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量少,地域分布不均,可更新资源趋向负荷极限;B 资源需求与消费的矛盾不断加深;C传统的发展模式和资源利用模式尚未根本改变;D区域资源的管理和决策机制也未根本改变。

实现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建立完善的资源开发规划、资源价格体系、资源政策体系、资源法律体系。

行政管理专业(开放本科)

《区域经济学》作业二

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 布局指向指在各种因素和布局机制共同作用下的产业布局,往往反映出倾向于某一类地域的倾向。(√)

2.比较利益学说的理论基础是亚当?斯密的比较成本学说。(×)

3.绝对成本学说和比较成本学说指出了两个地区之间互利贸易的基础是绝对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异。(×)

4.生产要素禀赋是指区域内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

5.区域经济合作实质上是区域之间的非物质商品贸易,纯粹的物质商品贸易也属于区域经济合作的范畴。(×)

6.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主要有信贷和证券投资两种形式。(×)

7.劳务合作的形式包括纯粹的劳务贸易、加工贸易合作等。(×)

8.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非功能聚集。(×)

9.水平合作是指合作双方经济技术水平差距较大,所提供生产要素的加工深度和技术层次不同的合作活动。(×)

10.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D)不属于新产业区。

A.新工业区

B.现代农业区

C.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D.经济特区

2. (C )指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消耗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强度。

A.要素禀赋

B.要素强度

C.要素密集度

D.要素消耗量

3.俄林在《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1933)一书中提出了(B )。

A.创新理论

B.要素禀赋理论

C.人力资本学说

D.区域发展的相互依赖理论

4.( D )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创新理论。

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查德?库珀

D.熊彼特

5.衡量城市化的静态指标是(A )。

A城市化水平B城市化速度C城市成长力 D .城市规模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A C D)。

A.成本最低

B.地区形象最佳

C.市场份额最大

D.聚集效益

2.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的评价标准包括(A B D)。

A.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否最好

B.地区产业结构是否最优

C.企业规模是否最大

D.社会效益是否最大

3.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B C D )。

A.经济发达程度

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

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

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4.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划分为(A

C )。

A.水平合作

B.国际经济合作

C.垂直合作

D.一国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区际经济合作

5.区域科技合作的内容包括(A B C D)。

A.科技研发合作

B.技术贸易

C.技术转让

D.技术援助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

1、区位因素:在特定的点火在某几个同类地点进行经济活动比在其他地区进行同种活动可能获得更大利益的各种影响因素的集合。

2、新产业区:指基于合理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结成的网络,这些网络与本地的劳动力市场密切连接,实行专业化分工。

3、要素密集度:指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消耗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强度。

4、区域经济合作:指不同地区的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或合同,将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以便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活动。

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1.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的内容。

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认为:一个有发展潜力的产业要实现由幼小产业发展成为世界性生产基地,必须经过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大量进口该产业的产品,开拓国内市场,同时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提高国产化水平,为国内大规模生产作准备。(2)第二阶段,国内规模化生产。这时该产业的技术已经完全标准化,产品质量提高,价格下降,产业开始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3)第三阶段,产品大规模出口,成为世界性的生产基地。

2. 简述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

目标驱动机制、利益驱动机制、宏观调控机制、市场调控机制。

3. 简述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

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包括:工业贸易合作、资金合作、劳务合作、科学技术合作。(1)工业贸易合作包括:生产合作、加工贸易合作。(2)资金合作包括:直接投资合作(独资、合资),投资合作(信贷、证券)。(3)劳务合作包括:纯粹的劳务贸易、信息咨询业务、旅游业。(4)学技术合作包括:科技研发合作、技术贸易、技术转让与技术援助。

4. 简述城市化的内涵。

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内涵: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第二,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第四,城市化是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第五,城市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第六,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

五、论述题(共16分)

试述我国新一轮的地区市场格局和贸易冲突的原因及中国建立全国统一市场、优化地区贸易格局的基本思路

原因有:

1、地区贸易部格局

2、地区贸易冲突及生成机制。

基本思路为:

1、完善行政制度,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2、制定“中国地方政府行为学”及“区际关系法”,严格限定地方政府的行为边界及区际交往必须遵循的原则和规范,同时加强司法、严格执行,使地区政府在处理区际关系时有法可依,不至于出格。

3、加快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培养全国统一市场。

4、培养一批真正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区域经济学》作业三

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12分)

1.德国经济学家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从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了城市作为区域商业中心和加工中心的形式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2.美国地理学家邓肯于1933年首次提出了系统的中心地理论。(×)

3.顺序-规模分布型城镇体系又被称为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

4.区域基础设施绝对量直接决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是反映区域基础设施水平的重要指标。(√)

5.电力是指对一次能源加工转换而来的能源,又称其为一次能源。(×)

6.经济区是指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客观形成的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经济地域。(√)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 根据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在开放的、交通方便的地区,(C)在城镇体系的形成中起着主要作用。

A. 行政原则

B. 交通原则

C.市场原则

D.中心原则

2.在一些地区的城镇体系中,最大的城市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经济社会地位上都与第二位城市不相上下,这样的城镇体系被称为(C)城镇体系。

A.层级型

B.顺序-规模分布型

C. 双中心型

D.网络型

3.不属于当前我国城市发展方针的是(D)。

A.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

B.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

C.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

D.促进建制镇的适当集中

4.能源生产弹性系数是指(D)。

A.能源消费量与GDP的比值

B.能源消费年增长率与GDP的年增长率的比值

C.能源生产量与GDP的比值

D.能源生产年增长率与GDP的年增长率的比值

5.在全国经济或者区域经济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经济增长快、发展质量较高的地区,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主要地区,通常其人均GDP要大大高于全国人均水平。这样的区域被称为(B)。

A.经济特区

B.区域经济核心区

C.区域经济外围区

D.新产业区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城镇体系的特征包括(A C D)。

A.关联性

B.特殊性

C.整体性

D.层次性

2.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在理论上可以划分为(B C D)。

A.层级型

B.顺序-规模分布型

C. 双中心型

D.网络型

3.区域基础设施包括(A B C D)。

A.区域交通系统

B.公用事业系统

C.文化教育系统

D.医疗卫生系统

4.根据能源的形态可以将能源划分为(A B C D)。

A.固体能源

B.液体能源

C.气体能源

D.电力

5.研究区域重心的指标包括(A B C D)。

A.地理重心

B.人口重心

C.工业重心

D.经济重心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2分)

1、城镇体系:是指一个区域内经济社会联系密切的,具有不同职能,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城镇群体。

2、区域基础设施:是指用于保证区域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包括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

3、域经济核心区:在全国经济或者区域经济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经济增长快、发展质量较高的地区: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主要地区,通常其人均GDP要大大高于全国人均水平。

4、经济区划:是在认识客观存在的经济区的基础上,根据特定的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对全国区域进行分区划片,阐明各经济区经济发展的条件、特点和问题,指出它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发展方向,最终为中央政府对区域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制定区域发展规划、企业进行区域分析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城镇体系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城镇体系的类型:

(1)顺序-规模分布型

(2)双中心型

(3)网络型

城镇体系的特征:包括关联性、整体性和层次性。

2. 简述区域基础设施发展的基本特征。

基础设施在投资、生产、运营和消费上都有自己的特征:

(1)基础设施的建设工程规模巨大,需耗费巨额投资

(2)基础设施的生产需要能够反映时代技术特点

(3)基础设施经营的经济效益比较低

(4)为了保证社会正常运行,必须保证满足社会对基础设施最低水平的消费需求

3. 简述基础设施投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1)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的同步增长关系

(2)区域基础设施结构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不同

(3)投资于基础设施是政府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

(4)投资于基础设施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4. 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空间格局的特征与趋势。

(1)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带差异仍然比较明显。

(2)中西部地区是我国未来十年交通运输发展的重点区域。

(3)我国中西部地区地域辽阔,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宜一味追求线路长度和路网密度,而应该与中西部地区的城市体系建设相结合,强化经济增长极的枢纽作用,建设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交通运输网络。

5.简述经济区划的原则和依据。

(1)经济区内自然和经济社会条件的相似性和区际差异性,这是划分经济区的一般原则。

(2)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与国民经济综合发展相结合,即地区生产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建立自己合理的产业结构。

(3)地区经济中心与经济腹地相结合。

(4)经济区的界限尽可能与行政区界限一致。

(5)同级综合经济区之间在地理范围上不宜重叠或交叉,各同级经济区地域范围的综合覆盖上一级经济区的国土总和。

五、论述题(共16分)

如何评价中国的城市发展方针?

(1)该方针只涉及城市规模,未涉及城市质量,不利于促进城市发展质量的提高。

(2)“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有其科学的内涵,但是在执行中经常被理解成“严格控制大城市”以及“控制中等城市发展成为大城市”,使得一些具有良好发展条件的大城市也因带有紧箍咒而受到限制,特别是许多很有发展前景的中等城市在向大城市迈进的过程中也困难重重。

(3)对建制镇这一在数量上最为庞大的环节缺乏规范。

(4)“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不宜作为城市化的目标。布局是人的主观行为,而城市化是一个客观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其次,生产力和人口的城乡布局只是空间布局的一个方面,即便城乡布局合理了,也不一定意味着生产力和人口的整体空间布局就合理了。

《区域经济学》单元作业题(4)

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6分)

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目前,我国所采取的发展战略是工业赶超战略。(×)

2.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选择支柱产业应当遵循的条件之一就是该产业应当有很低的区位商。(×)

3. 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稳定发展经济、高效配置资源和公平分配收入。(√)

4. 21世纪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呈现综合与分化两大趋势。(√)

5. 地区形象是指公众对该地区的综合评价和总体印象。(√)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制定区域经济规划的方法主要有(A B C )。

A综合平衡法B区域分析法C定量分析法D定性分析法

2.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特征(A B C. D. )。

A.区域性

B.预见性

C.综合性

D.可操作性

3.( C ) 主张以发展工业带动经济的发展,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A.进口替代战略

B.出口替代战略

C.工业赶超战略

D. 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战略

4. 区域规划的制定原则( B. C. D. )。

A.统一原则

B.发挥优势原则

C.兼顾全局原则

D.效益原则

5.区域经济产业政策可分为( A B D )。

A产业结构政策B产业组织政策 C 投资政策D产业布局政策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产业政策

是以区域经济各产业为对象,通过对各产业的保护、扶持、调整和完善,直接或间接参与产业或企业的生产经济活动的总称。

2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对区域经济总体发展的设想、思路和谋划。它根据不同地区生产要素条件的分布情况和该地区在国家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地区未来发展的目标、方向和总体思路进行谋划、以达到指导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地区经济腾飞的作用。

3.区域投资环境

是指存在于受资区域内,能够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一切企业外部因素的总称。

4.地区形象

是公众对该地区的综合评价和总体印象。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 简述区域经济政策的作用。

第一,调节资源配置;

第二,加快区域经济的要素流动;

第三,调整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

第四,促进国际区域经济合作;

第五,加快区域社会发展,振兴文化、教育和科技。

2 简述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职能。

(1)制定区域经济增长的目标。地区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并保持经济发展的连续性,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必须有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规划。

(2)开发自然资源。通过开发自然资源,达到发挥地区优势的目的,从而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政府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3)完善经济运行机制。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是地方政府重要的经济职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市场体系的建立和管理,二是生产要素的组织和流通。

(4)调节各种经济活动。地方政府调节经济活动,是指地方政府通过发布行政命令,并通过职能部门贯彻这些命令,达到管理经济活动的目的。

(5)做好扶贫工作。

3 简述地区形象塑造的内涵。

(1)地区形象塑造是地区经济发展环境的客观反映

(2)地区形象塑造是地区形象的扩大和延伸

(3)地区形象塑造是区内与区外关系的集中反映

(4)地区形象塑造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集中反映

4. 简述地区形象塑造的基本原则。

(1)以地区发展战略为基础的原则

(2)地域性特点与现代化风格相结合的原则

(3)区内外公众最大认同原则

(4)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原则

六、论述题(共18分)

试论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模式及其特点。

(1)初级产品出口战略。初级产品出口战略的特点是利用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发展农业、矿业产品的出口,来带动本国经济发展,属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这种发展战略最大的局限性就是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国内经济结构单一,经济具有很大的脆弱性。

(2)进口替代战略。进口替代战略就是利用本国产品替代进口产品的战略,是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应付国际竞争,发展本国现代工业的一种内向型战略。进口替代战略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国家长期对民族工业的保护,使本国产品质量差,竞争能力低,资源配置不合理,劳动生产率低下等,它是一种发展处于低级阶段时所采取的战略。

(3)出口替代战略。出口替代战略是发展面向出口的产品,用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来代替农矿产品的出口,并利用劳动力价格低的优势,以廉价的产品打开国际市场,属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片面强调出口替代战略也会带来一定的局限性,如对对国际市场的强烈依赖,等等。

(4)工业赶超战略。出口替代战略主张以发展工业来带动经济的发展,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这一战略的局限性,在于单纯追求工业增长,忽视农业基础,导致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较慢,但也建立起来了完整的工业结构,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战略。出口替代战略是将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考虑,以经济发展为手段,以社会进步为目的,强调满足人民的生活的基本需求,减少和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大多数主要国家,都采取这种发展战略,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较为完善的发展战略。

1.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一个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化的长过程,这种变化表现出(有序的阶段性)

2.构成二重结构的社会经济基础是(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没有彻底摧毁封建土地所有制,小农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3.回程效应是在极化效应作用的同时,作为(扩展效应)的对立物而起作用。

4.经济一体化包括在不同层次上的经济联合的过程,有(国家内部一体化、全球一体化、国际经济一体化)

5. 总部经济可以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以下效应(税收贡献效应、产业乘数效应、消费带动效应、社会资本效应、就业乘数效应)

6. 比较优势的概念是从(比较成本)演化而来。

7. 法国著名经济家布德维尔在吸收佩鲁空间方法的框架及吸收地理学的区域思想后将区域方法分为(均质区域、极化区域、计划区域)

8. 地域分工理论的主体是(比较优势原理)

9.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不能鼓励大力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社会发展不平衡没有制约作用、可持续发展还没引起足够的重视)

10. 可持续性这一概念是由(生态学家)提出的。

11.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点辐射,线辐射和面辐射有既定的顺序、点辐射,线辐射和面辐射,不管哪种都是单向的、点辐射,线辐射和面辐射,不管哪种都不是经济资源与人文环境的流动和传播)

12. 辐射概念与区域经济相联系时,可将辐射分为点辐射和(线辐射与面辐射)

13. 不管是什么样的区域,在结构变化导向的选择和结构调整上,都应特别注意两点,一是综合平衡,另一个是(内外兼顾)

14. 在一个开放的区域系统中,需要可分为(政府需求和货币变动、区域内的商品需求和区域外的商品需求净值)

15. 根据辐射的特点,借用移民理论的概念对辐射理论进行分类,可以分成(跳跃式辐射、摊饼式辐射)

16. 落后国家与地区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向上攀登的基本条件有三,一是政治上的稳定上,二是抓住机遇,三是(重视科学文化发展

17. 在国家全局的发展过程中,低梯度地区可能从中获得的发展机会的大小归根结底要取决于扩展效应”与(回程效应)在该地区的作用力的对比。

18. 根据胡佛的总结,一个区位的相对优劣主要取决于(地区性需求、输入的投入、外部需求、地区性投入)因素。

19. 亚太经合组织是(灵活开放的磋商机构)

20. 经济区只归纳为两类,是(综合经济区、类型经济区)

21.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区域经济学发展梯度转移理论以及增长极理论都有要个共性,都强调(区域经济增长是非均衡的)

22. 地域分工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比较优势理论)

23. 区域经济学是(从经济学与生产布局学脱胎出来的,介于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的一门新兴科学)

24. 区域经济政策有两个基本目标一个是经济增长目标另一个是(均衡目标)

25. 德国区域经济开发政策的成功之处在于区域开发政策促进了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均国民收入增加、就业机会增多、使落后地区经济得到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

26. 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设立的原则有(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指标、应考虑不同的指标有不同的作用和应用条件、既要考虑产出又要考虑投入、目的性和可行性原则)

27. 判断经济发展阶段的指标体系主要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产业结构、人口质量、国民生活质量)

28. 决定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是(经济增长、经济结构、生活质量的改善)

29. 地区产业结构静态比较可从以下(非农产业发展水平的区域比较、制造业构成技术水平的区域比较)方面进行。

30.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主要有(发展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协调性、发展的公平性)

31. 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动有哪几种基本导向(技术导向、结构导向、资源导向)

32. 在改造二重结构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理论有代表性的是(动态比较费用论、雁行形态说、产品循环说、相关分析法)

33. 区域产业结构总体评价原则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与应变能力、结构性效益、区内产业之间关联度如何、已形成的产业结构同区域的资源结构是否相适应)

34. 与地理中的区域相比经济区域具有如下特点(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的产物、经济区域不能无限划分、经济区域不是固定不变的、经济区域是开放的界限是模糊的)

35. 在扩展效应作用下,处在较低发展梯度上的国家与地区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得到发展(初级行业及其产品初步加工工业、简单劳动密集型工业、污染严重的工业、军事工业)

36. 科技工业园区的特征有(市场化特征、网络化特征、信息化与国际化特征)

37. 科技工业园区的机制有(人才激励机制、要素流动机制、市场选择机制、“政,产,学,研”互动机制)

38. 考察城市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测度指标有(就业量、国民收入)

39. 经济特区的类型有(贸易类、工业类、科技型、旅游型)

40. 设立经济特区的条件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优惠的经济政策、完善的法律制度、完善的基础设施)

41. 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有(引进更多的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加就业机会,扩大社会就业、获得更多地土地出售出让与出租收益、扩大本国的对外贸易)

42. 以下哪些是APEC存在的问题(部门提前自由化失败、经济技术合作进展缓慢、以亚洲金融危机反应迟缓、政治化倾向越来越重)

43.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内容几乎涉及了北美在贸易是需要进行改善的所有方面,包括商品贸易,市场准入,原产地原则,还包括(纺织品和服装、汽车产品、能源和基本化工产品、农业)44.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类型多种多样以下都有哪些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自由贸易区、特惠关税区、共同市场、关税同盟)

45. 目前世界上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中,一体化程度最高的是(欧盟)

46. 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增长极理论、区域经济发展

梯度转移理论)

47. 区域产业结构动态比较应包括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和(产业结构的转换情况)

一、单项选择题(共8题,每题4分)

第1题(已答). 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开始创立的()。A. 区位理论

第3题(已答). 1957年,经济学家()提出了“地理上的二元经济”概念和“二元空间结构”理论。A. 缪尔达尔

第4题(已答).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认为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区域()的优势及其转移。B. 产业结构

第5题(已答). 在()的要素禀赋论中,劳动不再是比较优势形成的唯一原因。C. 赫克歇尔-俄林

第6题(已答). ()是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最基本的形式。B. 自由贸易区

第8题(已答). 区际分工具有可发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好处。C. 区域优势

二、多项选择题(共8题,每题4分)

第10题(已答). 设立经济特区的条件主要有:()。A. 优越的地理位置 B. 完善的基础设施 C. 优惠的经济政策 D. 完善的法律制度

第11题(已答). 科技工业园区的机制有()A. 人才激励机制 B. 要素流动机制 C. 市场选择机制D. 政.产.学.研互动机

第12题(已答). 考察城市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测度指标有()A. 就业量 D. 国民收入

第13题(已答). 经济特区的类型有()A. 贸易类 B. 工业类 C. 科技型 D. 旅游型

第14题(已答). 以下哪些是APEC存在的问题()A. 部门提前自由化失败 B. 经济技术合作进展缓慢 C. 以亚洲金融危机反应迟缓D. 政治化倾向越来越重

第15题(已答). 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有()A. 引进更多的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B. 增加就业机会,扩大社会就业 C. 获得更多地土地出售出让与出租收益D. 扩大本国的对外贸易

第16题(已答).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静态经济效应包括()。A. 贸易转移效应 B. 贸易创造效应

三、判断题(共9题,每题4分)

第17题(已答). 自由贸易区是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基本形式,也是国际一体化进程的核心内容。错

第18题(已答). 共同市场是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基本形式,也是国际一体化进程的核心内容。错

第19题(已答).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研究中讨论得最热烈的话题之一。对

第20题(已答). 回流效应是指发达区域或核心其余为了保持自身的发展,不断增加向不发达区域和边缘区域采购原材料、燃料和产品,输出资本技术和设备,帮助它们发展经济,缩小区域经济差异。错

第21题(已答). 区位决策单位就是区位单位。错

第22题(已答). 区位决策就是决策主体的区位选择过程。对

第23题(已答). 区位为某一主体或事物所占据的场所,具体可标识为一定的空间坐标。对

第24题(已答). 共同市场除了取消成员国之间的关税、对外实行统一的关税外,还要取消对生产要素流动的一切限制。对

第25题(已答). 关税同盟是对非同盟国家规定统一的外贸税率和实行共同的外贸政策而缔

结的同盟。对

一、单项选择题(共8题,每题4分)

第1题(已答).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区域经济学发展梯度转移理论以及增长极理论都有要个共性,都强调()。D. 区域经济增长是非均衡的

第2题(已答). ()主要是从国际贸易、国际分工角度论证了产业机构高级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A. 动态比较费用说

第3题(已答). 辐射概念与区域经济相联系时,可将辐射分为点辐射和()。A. 线辐射与面辐射

第4题(已答). 构成二重结构的社会经济基础是()。C. 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没有彻底摧毁封建土地所有制.小农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第5题(已答). ()是衡量区域产业结构合理与否的最终标准。B. 结构性效益

第7题(已答). 创意产业是促进传统资源依赖型区域产业()的重要途径。A. 转型升级

第8题(已答). 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一个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化的长过程,这种变化表现出()。

B. 有序的阶段性

二、多项选择题(共8题,每题4分)

第11题(已答). 区域产业结构总体评价,原则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ABCD

第12题(已答). 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有()A.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C. 增长极理论D.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第13题(已答). ()从不同角度指出了参加国际分工、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基本途径。B. 雁行形态说 C. 产品循环说

第15题(已答). 根据辐射的特点,借用移民理论的概念对辐射理论进行分类,可以分成()B. 跳跃式辐射 D. 摊饼式辐射

第16题(已答). 大农业主要包括种()。ABCD

三、判断题(共9题,每题4分)

第17题(已答). 生产要素密集度结构分析在理论上主要是分析区域产业结构资源结构的适

应程度,分析区域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程度。对

第18题(已答). 战略产业应当是比较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可能性比较小的产业。错

第19题(已答). 总部经济形成了市场机制以外的这种力量,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很好地解决了经济活动的效率问题。错

第20题(已答). 二重结构就是在一国一地区的产业结构中,现代化的领域同未现代化的领域同时并存,在这两个领域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断层。对

第21题(已答). 二重结构区域的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能力较强。错

第22题(已答). 二重结构使得地方经济能与中央企业有机协作。错

第23题(已答). 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战略举措。对

第24题(已答). 跳跃式面辐射比摊饼式面辐射具有更大的优越性,辐射的效果通常较好。错

第25题(已答). 处在高梯度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不断创新,建立新行业、新企业,创造新产品,保持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同时,要果断地、有计划地逐步淘汰那些已经进入成熟与衰退阶段的老产业。对

一、单项选择题(共8题,每题4分)

第1题(已答). ()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有活力、城市化率最高的城市群。B. 珠三角

第2题(已答). ()城市群是我国最大的城市群。A. 长三角

第3题(已答). 从区域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城市群形成与演化的内在动力来源于对()效益的追求。C. 聚集经济

第8题(已答). ()是决定地域分工的动力。A. 经济利益

二、多项选择题(共8题,每题4分)

第9题(已答). 德国区域经济开发政策的成功之处在于区域开发政策促进了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B. 人均国民收入增加C. 就业机会增多 D. 使落后地区经济得到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

第10题(已答). 决定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是()A. 经济增长 B. 经济结构 C. 生活质量的改善

第12题(已答).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论包括以下几种流派()。ABCD

第13题(已答). 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要遵循生态学的定律,包括()B. 高效原理。C. 和谐原理 D. 自我调节原理

第14题(已答). 协调发展包括()的整体协调。A. 经济 C. 社会D. 环境

第15题(已答).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B.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不能鼓励大力发展经

济 C. 可持续发展对社会发展不平衡没有制约作用 D. 可持续发展还没引起足够的重视

第16题(已答). 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设立的原则有()ABCD

三、判断题(共9题,每题4分)

第17题(已答).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城市群生成和发育的知识依赖。错

第18题(已答). 正确的空间规划指引是城市群生成和发育的知识依赖。错

第19题(已答). 城市间的相互作用是城市群生成和发育的运行条件。对

第20题(已答). 城市群内总存在一个核心城市作为增长极核。错

第21题(已答). 城市群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必须着重对地域内各核心城市职能分工和产业地域分工的研究。对

第22题(已答). 当今大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单体发展。错

第23题(已答). 按照福利经济学原理,经济发展与环境的不协调是由于个人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不相等而造成的。对

第24题(已答). 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念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错

第25题(已答). 循环经济实现从生产优先到服务优先的转变。对

一、单项选择题(共8题,每题4分)

第1题(已答). 二战后,()对区位理论的全面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最大。C. 伊萨德

第2题(已答). 区位理论最早可追溯到德国的经济学家()。B. 杜能

第3题(已答). ()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的保证。C. 有效的主体组织

第4题(已答). ()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A. 市场一体化

第5题(已答). ()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保障。D. 适当的补偿机制

第6题(已答). 共同市场理论主要是探讨在关税同盟的基础上消除()自由流动的障碍之后,成员国所获得的经济效应。B. 生产要素

第7题(已答). 对发展中国家经济一体化最有影响力的是()。D. 综合发展战略理论

第8题(已答). 区际分工具有可发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好处。C. 区域优势

二、多项选择题(共8题,每题4分)

第9题(已答). 胡佛认为,一个区位的相对优劣,主要取决于以下区位因素:()。ABCD

第13题(已答). 北美自由贸易区由()组成。A. 美国 B. 加拿大C. 墨西哥

第14题(已答). 根据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水平及目标的不同,世界经济一体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形式:ABCD

第16题(已答). 在科技园区要形成()特征。ABCD

三、判断题(共9题,每题4分)

第17题(已答).

区位理论最早可追溯到德国的经济学家泰勒。错

第18题(已答).

区位理论最早可追溯到德国的经济学家廖什。错

第19题(已答). 在特惠关税区中,成员国相互间只课征远远低于对第三国所课征的关税,大部分商品可能完全免税。错

第20题(已答). 在自由贸易区保持对成员国以外国家的统一的关税壁垒。错

第21题(已答).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研究中讨论得最热烈的话题之一。对

第22题(已答). 回流效应是指发达区域或核心其余为了保持自身的发展,不断增加向不发达区域和边缘区域采购原材料、燃料和产品,输出资本技术和设备,帮助它们发展经济,缩小区域经济差异。错

第23题(已答). 区位决策单位就是区位单位。错

第24题(已答). 科技工业园区是人类进入21世纪后所选择的最佳区域经济模式。错

第25题(已答). 共同市场除了取消成员国之间的关税、对外实行统一的关税外,还要取消对生产要素流动的一切限制。错

一、单项选择题(共8题,每题4分)

第1题(已答).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区域经济学发展梯度转移理论以及增长极理论都有要个共性,都强调()。D. 区域经济增长是非均衡的

第2题(已答). ()主要是从国际贸易、国际分工角度论证了产业机构高级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A. 动态比较费用说

第3题(已答). 不管是什么样的区域,在结构变化导向的选择和结构调整上,都应特别注意两点,一是综合平衡,另一个是()B. 内外兼顾

第4题(已答). 在国家全局的发展过程中,低梯度地区可能从中获得的发展机会的大小归根结底要取决于扩展效应与()在该地区的作用力的对比。A. 回程效应

第5题(已答).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区域经济学发展梯度转移理论以及增长极理论都有要个共性,都强调()D. 区域经济增长是非均衡的

第6题(已答). 不管是什么样的区域,在结构变化导向的选择和结构调整上,都应特别注意两点,一是综合平衡,另一个是()。B. 内外兼顾

第7题(已答). 辐射概念与区域经济相联系时,可将辐射分为点辐射和()。A. 线辐射与面辐射

第8题(已答). 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一个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化的长过程,这种变化表现出()。

B. 有序的阶段性

二、多项选择题(共8题,每题4分)

第9题(已答). 在扩展效应作用下,处在较低发展梯度上的国家与地区,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得

到发展()ABCD

第10题(已答). ()是破除二重结构的社会经济条件。A. 发展商品经济 B. 实现工农业的现代化

第11题(已答). 极化效应促使城市带的发展梯度上升,造成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两极分化的具体原因包括()。ABCD

第13题(已答). 为了区分高梯度地区与中梯度地区,采用()等指标。A. 高度技术密集型产业部门产值在GNP中所占比重 B. 获得高学历的人员在区域职工中所占比重 C. 近十年获得专利项目在全国所占比重

第15题(已答). 我国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面是()。ABCD

第16题(已答). 资源结构指生产要素结构,即自然资源、劳动力、资金和科学技术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ABCD

三、判断题(共9题,每题4分)

第17题(已答). 农轻重产值结构分析反映出农业对工业的支撑能力以及重工业对农业,轻工业的渗透能力。对

第18题(已答). 生产要素密集度结构分析在理论上主要是分析区域产业结构资源结构的适

应程度,分析区域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程度。对

第19题(已答). 战略产业应当是比较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可能性比较小的产业。错

第20题(已答). 线辐射就是辐射干线向两翼的辐射。错

第21题(已答). 在面辐射中,跳跃式面辐射通常具有更大的现实性。错

第22题(已答). 在推进过程中,跳跃式面辐射遇到的阻力较小。错

第23题(已答). 回程效应是在极化效应作用的同时,作为扩展效应的对立物而起作用的。对

第24题(已答). 总部经济所体现的空间价值链主要包括企业空间价值链与产业空间价值链。对

第25题(已答). 按照梯度推进理论的划分方法,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考虑了地区之间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双向性。错

一、单项选择题(共8题,每题4分)

第1题(已答). 城市()的选择将决定整个区域的产业发展方向。B. 支柱产业

第4题(已答). 城市是一个区域的中心,通过()集中了大量的产业和人口。B. 极化效应

第5题(已答). 从区域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城市群形成与演化的内在动力来源于对()效益的追求。C. 聚集经济

第6题(已答). 对()的追求是城市群生成和发育的根本动力。B. 规模经济

第8题(已答). ()是决定地域分工的动力。A. 经济利益

二、多项选择题(共8题,每题4分)

第9题(已答). 德国区域经济开发政策的成功之处在于区域开发政策促进了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B. 人均国民收入增加 C. 就业机会增多 D. 使落后地区经济得到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

第10题(已答). 决定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是()A. 经济增长 B. 经济结构 C. 生活质量的改善

第11题(已答). 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遵从的基本原则包括()。A. 公平性原则 C. 持续性原则D. 共同性原则

第12题(已答).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论包括以下几种流派()。ABCD

第13题(已答). 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要遵循生态学的定律,包括()。B. 高效原理 C. 和谐原理 D. 自我调节原理

第15题(已答). 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设立的原则有()ABCD

第16题(已答). 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传统经济学的修正包括()。ABCD

三、判断题(共9题,每题4分)

第17题(已答). 对成本效益的追求是城市群生成和发育的根本动力。错

第18题(已答). 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追求是城市群生成和发育的根本动力。错

第19题(已答). 区域发展对城市化的影响,首先在于产业结构的转换引致产业的空间聚集,进而成为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基本动力。对

第20题(已答). 城市化通过推力机制和拉力机制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

第21题(已答). 城市间的相互作用是城市群生成和发育的运行条件。对

第22题(已答). 城市群内总存在一个核心城市作为增长极核。错

第23题(已答). 城市群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必须着重对地域内各核心城市职能分工和产业地域分工的研究。对

第24题(已答). 持续性原则意味着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求人与人之间的公平。错

第25题(已答). 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念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错

一、单项选择题(共8题,每题4分)

第1题(已答). 二战后,()对区位理论的全面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最大。C. 伊萨德

第2题(已答). 区位理论最早可追溯到德国的经济学家()。B. 杜能

第4题(已答). ()是核心,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区内经济活动和区外经济联系的组织者和领导者。A. 城市

第5题(已答). 20世纪70年代,()开辟了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区域经济学。B. 涅克拉索夫

第6题(已答). 区域经济学是从()演化而来的一门新学科。C. 古典区位论

第7题(已答). 对发展中国家经济一体化最有影响力的是()。D. 综合发展战略理论

第8题(已答). 区际分工具有可发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好处。C. 区域优势

二、多项选择题(共8题,每题4分)

第9题(已答). 根据胡佛的总结,一个区位的相对优劣,主要取决于()因素。ABCD

第10题(已答). 与地理中的区域相比,经济区域具有如下特点()ABCD

第11题(已答). 经济区只归纳为两类,是()A. 综合经济区 C. 类型经济区

第13题(已答). 科技工业园区的机制有()ABCD

第14题(已答). 考察城市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测度指标有()A. 就业量 D. 国民收入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

区域经济学 知识点 一.中心地:城市化地区或大都市区内占有支配地位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可以是商店,超市,城市。 二.新产业区:是弹性专精的区域,强调专业化企业之间广而精细的合作,手工技术与现代微处理技术的混合使用,公共和私立部门提供广泛的商业服务。强有力的非正式或制度化地调节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 三.城镇规模体系理论: 定义:指以一定地域范围的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种规模不同特点各异而又互相关联的城镇组成的空间系统,城镇规模分布是一个区域城市人口规模的层次分布。 特点: (1)关联性。城镇体系的关联性是指体系内部各城镇之间有着合理的分工和密切的经济社会联系,关联性是城镇体系最重要的特征。 (2)整体性。城镇体系的建立,使得各个城镇之间有发达的交通通讯网路连接,从而形成完整的整体。 (3)层次性。城镇体系的层次区域之间的科技合作是科学技术在不同的地区转移和再配置的过程,其内容主要包括科技研发合作、技术贸易和技术转让与技术援助三大类。 四.城乡一体化:以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纽带、乡村为基础,城乡依托、互利互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五.经济学产生的背景: 区域就是一定的地理空间。区域内的自然资源状况、人口分布状况、交通状况、教育水平、技术水平、工农业发展水平、消费水平、政治制度等等,对于该区域的社会经济活动和生产过程的影响极大。如何使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达到整体最优效果呢?区域经济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它的形成和发展最早源于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提出的农业区位论,至今已有近180年的历史。然而,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它大体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区位研究由微观向宏观领域的不断扩展,以及各国政府为解决区域问题而加强对区域经济活动的干预,大规模开展各

党校研究生 区域经济学作业参考

1.请简述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三个基石。 答: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结构与经济布局以及区域经济合作等区域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三个基石:埃德加?胡佛提出,(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2)生产的不完全可分性;(3)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中国学者张敦富提出(1)自然禀赋的差异性;(2)经济活动的极化性;(3)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2.为什么产业部门会在区域之间互相转移? 答:(1)按照梯度转移理论,地区间存在梯度高低之分。处于高梯度的地区其创新活动比较频繁,新的产业部门、新产品和新技术等都不断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人们的生活和消费水平也随之提高,对新产品需求的增加和旧产品成本的上升使高梯度创新地区在产业的发展上必须有所杨弃和取舍,所以产业部门在区域间的转移有了原动力。而处于低梯度的地区,往往是处于发展的传统阶段,所能够发展的大多是技术简单、劳动密集的低水平的产业,与高梯度地区存在明显的技术水平上的差距;或者由于资源耗竭而经济停滞,迫切需要从发达地区引入新的产业部门改善部门结构,因此低梯度地区有接受梯度转移的必要性和主动性。 (2)按照产业的生命周期理论,每个产业都要经历的一个由成长到衰退的演变过程,当一个产业在一定区域走向衰退时,必然促使生产要素空间上的转移,从产业衰退区域转出到处于创新

活动阶段的区域。 (3)产业的发展存在着积聚和分散的关系,产业的集聚和分散是实现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当一个产业在一个区域过度积聚就会造成经济效益低下,引发产业向周围空间的扩散。 从上述三个方面来看,产业部门在区域间的转移,既是不同梯度地区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产业自身发展规律的体现,也是产业集聚与发散发展的一种平衡。 3.请简述产业布局区位选择的标准。 答:现代区位理论对产业布局的区位选择提出了三个标准:成本最低的选择(运费、劳动力);市场份额最大的选择;获得聚集效益的选择。 4.请简述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答: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指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能够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各种力量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包括:工业化和市场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因;农村生产力的提高是城市化的基础动力;制度创新是推进城市化的重要因素。 5. 为什么说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进行贸易对双方都有好处?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答:(1)按照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地区差异是引起贸易的基本原因之一,通过贸易彼此都能获得利益。在此基础上,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成本学说。认为贸易产生的条件是,在生

2014.07《区域经济学》试题A

《区域经济学》试题A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 A 提高资源利用效益 B 提高人力资本的能力 C 提高经济效益 D 提高国民经济发展潜力 2. 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源泉。 A 资本 B人力资本 C 技术进步 D 社会制度 3. 纳克斯认为打破低水平循环的增长的根本是。 A 增加供给 B 创造需求 C 扩大投资 D 保证经济均衡增长 4. 后工业化社会阶段,的迅速发展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A知识密集型产业 B 智能密集型产业 C技术密集型产业 D 资本密集型产业 5. 在知识经济时代,是企业最基本的要素,是企业竞争的基础。 A 投资软环境 B 智力资源 C 科技进步 D 雄厚财务资源 6. 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是。

A目标驱动机制 B 利益驱动机制 C 市场调控机制 D 宏观调控机制 7. 对任何一个大国而言,减少贸易利益冲突的根本途径是。 A 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 B 加强行政控制 C 实现经济发展的均衡增长 D 加强税收调节 8. 熊彼特认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应该作为一种崭新的生产要素被引入生产函数。 A 企业家才能 B 技术 C 创新 D 资本 9. 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表现为。 A S形 B V形 C U形 D M形 10. 在城镇体系建设中,城市的基础是。 A 最大的城市 B 大城市 C 中等城市 D 城镇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 古典区位理论的创立者是。 A 杜能 B 韦伯 C 胡佛 D 谢菲尔 2. 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中心是。 A 产权安排 B 交易成本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 答案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区域经济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5、集聚经济 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 二、简答题 1.区域的特征 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 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 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世纪80年代以

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3.从布局层次上看,区位论属于宏观范围,区域经济学则属于微观范围。()4.强调经济活动区位以及空间组织是区域经济研究对象之一。() 5.自然禀赋的差异和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是区域差异的基础。() 1.ד缩小”改为“扩大” 2.ד是”改为“不是” 3.ד宏观”改为“微观”,“微观”改为“宏观” 4.√ 5.√ 四、论述题(要点) 1.目前国内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哪些 2.有关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观点主要有哪几种 3.论述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 1.(1)研究区域经济演变规律,尤其是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发展变化规律。(2)研究在国家范围内建立多层经济区域体系,在发挥各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整体经济效益最佳的途径。(3)研究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转换升级、区域政策和效应规律。(4)研究区际经济关系发展变动规律,主要包括区际间的均衡与国民经济总效率的关系,区域分工与经济技术协作、区域差异与区际关系的调整等。(5)研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相关学科成果,完成区域经济研究方法和开拓区域经济研究领域。(6)引进国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加强国内外学术研究的交流。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doc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 1经济区位:经济区位则是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2经济区域: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耍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经济区域是劳动地域分工的必然给果。3区域经济:是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国民经济,亦是指在经济上有密切相关性的一定空间范围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称。它是以客观存在的经济地域单元为基础,按照地域分工原则建立起来的具有区域特点的地域经济。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区域结构:所谓社会劳动的地域分工就是指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巾于地域分工则形成了区域结构,区域结构最终是巾区域产业结构表现出来的。 5新区域经济观: 第一,突破了传统的区域经济学的理论观念。 第二,新的区域经济学不仅扩大了它的研究范围和层次,而且丰富和修正了区域经济学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法。 第三,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是人类进入21世纪所选择的最佳区域经济模式,它为人类科学技术的发现、发明和创造迅速转化生产力提供了极好的区域经济环境。 第四,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经济特区的设立。 6综合经济区:综合经济区是一个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交通通信网络系统为脉络,上下级城||了密切联系、城乡结合,拥有某些方而优势和一定经济发展实力,可以为实现更高一级(直至国家)总的发展目标独立承担一个方面任务的连接成片的区域。综合经济区的划分是按极化方法,以区内经济结构的非同一性,即差异互补和相互联系为前提,强调全区功能上的整体性与区内务部门、各个下级区域间经济联系的紧密性,在全国宏观经济战略布局中,形成相对完整的经济结构和体系。 7经济特区:为了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山中央政府设立,给予特殊的经济管理权限,允许海外投资者进行投资活动的特殊地区。 8城市经济:城市经济增长是指城市经济的动态演化过程, 是城市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规模扩张与质量提高。城市经济增长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范畴。 科技工业园区:科技工业园区是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模式,他解决了科技与经济相脱离的难题,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区(增长极),是经济实现突发式、跨越式、阶跃式的发展模式。 9区域产业结构:区域内具有不同经济功能各产业部门的组成及其比例关系。 10二重结构:二重结构,就是在一国一地区的产业结构中,现代化的领域同未现代化的领域同时并存,在这两个领域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断层。 变动导向理论: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导向,是指从宏观上看, 区域产业结构沿着一个什么样的方向演进。 11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12、类型经济区 13、变动导向理论 14、科技工业园区 18、区域开放度 19、极化效应:根据迈达尔理论,任何一?个区域,不管什么原因,只耍它的发展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超过了起飞阶段,就会具有一种自我发展的能力,可以不断地积累有利因素,为自己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这口寸,即使原先赖以发展的优势巳经消失,它仍可以向前发展。所以在资本主义市场机制自发作用的情况下,发达地区越来越富,贫穷地区则越来越困难。 20、要素禀赋 21、回程效应:同波效应:指为了在发达区域获得更高的报酬,不发达区域流出其劳动和资木,发达区域或核心区域凭借自身的优势,从不发达和边缘区域吸入要素和资源壮大自己,引起不发达和边缘区域的衰落,扩大区域经济差异。 22、涓滴效应: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并不给与贫困阶层、弱势群体或贫困地区特别的优待,而是由优先发展起来的群体或地区通过消费、就业等方面惠及贫困阶层或地区,带动其发展和富裕。 思考题 1.经济区位的含义是什么? 经济区位则是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2.经济区域和区域经济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3.研究区域经济的意义是什么? 1、我国是一个自然、人文条件差异大、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 2、西方国家都曾经出现过箫条区、衰落区,我国某些老矿区集中的地区,人口超载地区等不同类型与成因的“问题区域”至今还没有针对性强,具体可操作的区域政策。 3、任何资源空间优化配置方案的实现,必须以各利益主体合理权益得到保证为前提。 4、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有哪些内容? 关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形成机制,即区域结构变动的理论——地域分工理论;大国经济的区域化发展规律——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关于单个区域经济发展的静态研究理论——经济增长理论。此外,还有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理论等 5、传统的有关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观点有哪几种?请分别论述。 6.区域经济问题与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有什么关系? 7.战后区位论有哪些特点? 8.从五个层次上阐述新区域经济观。 第一,突破了传统的区域经济学的理论观念。 第二,新的区域经济学不仅扩大了它的研究范围和层次,而且丰富

2021年13秋《区域经济学》形考作业一_0005(整理

一、单项选择题(共10道试题,共30分。从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多选少选均不得分)(显示的全为正确答案) 1. 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 综合性 满分:3分 2.()的创新理论是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 熊彼特 3. 在区域经济的环境条件下,()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与自然资源环境、人力资源环境一起构成了区域经济发展所必备的三大环境。 制度 满分:3分 4.()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 5. 人力资源最基本的特点是() 人力资源具有生物性 满分:3分

6. 临界最小努力命题理论是由()提出的。 赖宾斯坦 满分:3分 7. 德国学者()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农业圈层理论即农业区位论。 杜能 8.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学科。 综合性 9. 区位论对()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的转化。 市场 满分:3分 10. 区域经济学是治病的科学,这是对区域经济学()的深刻总结。 应用性 二、多项选择题(共10道试题,共30分。从备选答案中选择正确答案,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1.了解区域经济学必须把握几个概念即()。

区域 区域经济学 2. 区域开发的特点有:()。 开发的明确性 开发的时效性 开发的综合性 3. 连锁效应包括:()。 前向关联效应 后向关联效应 旁侧关联效应 4. 区域管理由三部分组成,即()。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人口管理

环境管理 5. 区域经济发展必备的三大环境是()。 自然资源环境 人力资源环境 制度环境 6. 胡佛在其《区域经济导论》一书中,最早构建了一个区域经济学体系,这个体系包括()。 区域的空间结构及变化趋势 区域发展问题 区域政策问题 区域文化问题 7. 区域经济发展包括三方面的含义即()。 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 答案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区域经济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5、集聚经济 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 二、简答题 1.区域的特征 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

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 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世纪80年代以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3.从布局层次上看,区位论属于宏观范围,区域经济学则属于微观范围。()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一、简答题 (一)区域经济学主要研究的内容 1.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主要介绍区域经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状况。 2.区域经济的整张与发展(主要研究介绍区域经济学发展所依托的资源环境的主要内 容和评价方法,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路和方法, 介绍区域经济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实现路径)。 3.区际关系(主要研究区域贸易利益的形成及实现路径,以及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理 论和主要内容)。 4.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主要研究城乡结构与区域城市体系的建设问题,研究宏 观空间结构)。 5.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宏观政策与管理的角度介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制定 以及如何规范地方政府的职能,制定区域经济政策来指导,监督区域经济战略目标的 实现以及如何改善投资环境,塑造地区形象并提升所在地区的区域竞争)。 6.区域经济学的展望(探讨21世纪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态势)。 (二)区域经济增长机制 1.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 2.中间产品的投入的拉动和驱动机制 3.产业部门增长的拉动机制 4.先行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 (三)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均衡增长理论 1.低水平均衡的描述理论 2.打破低水平循环的增长理论 3.非均衡增长理论 非均衡增长的概念 1.首先发展某一类或几类有带动作用的部门,通过这几类部门的发展,带动其他部门 的发展

2.连锁效应:(前向关联效,后向关联效应,旁侧关联效应) 新增长理论 1.外部性与经济增长理论 2.收益递增与经济增长理论 3.创新与经济增长理论 (四)区位选择基本要素 1.自然因素(自然环境自然资源) 2.社会经济因素(人口与劳动力,资金,市场、运输) 3.科技因素(投资软环境,智力资源) 技术进步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技术进步改善了产业本身的分布状况;技术进步改变了产业内部结构。(科技对产业区位选择影响是通过技术进步体现的) (五)产业布局的指向类型 ①能源指向, ②原料地指向, ③劳动力指向, ④交通运输枢纽指向, ⑤无固定指向, ⑥高科技指向 (六)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 1.在较高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水平。 2.在地区生产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在一定程度上主宰地区经济发展。 3.与区内其他主要产业关联度高,二者之间的联系越广泛,越深刻,越能通过乘数效应 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 4.能够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富有生命力的产业。 (1)根据本区域所处经济发展阶段选择主导产业。 (2)根据产业发展阶段来选择主导产业。 (3)根据产业产品的收入弹性来衡量。 (七)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模式与类型 a)初级产品出口战略。 b)进口替代战略(下游产业进口替代,上游产业进口替代)。 c)出口替代战略。

区域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区域经济学》单元作业题(1) 1-4 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区域发展是一个主观的过程,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开发过程的主观行为。(×) 3.区域经济开发有明确的开发主体,该主体自始至终控制着开发进程。 (√) 4.区域规划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两大类,其中政府是第一主体,企业是第二主体。(×) 5.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6.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 (×) 7.区域内部产业部门的更替,就是把区域经济要素从衰退部门转到兴旺部门来,使相同的投入能够有更多的产出。(√) 8.一个地区的支柱产业就是该地区的主导产业。(×) 9.在区域经济学中,通常用区位商来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门。(√) 10.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区域经济学形成于(B )。 A.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2.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发展的转折点是(C )。 A.农业区位论 B.工业区位论 C.市场区位论 D.运输区位论 3.三次产业的划分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B )首先提出来的。 A.库茨涅兹 B.科林·克拉克 C.配第 D.熊彼特 4.容易陷入纳克斯所说的“贫困恶性循环”之中的是( D )区域。 A纯自然资源型B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 C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D资源缺乏型 1 / 14 5.下列哪种产业拥有的影响力系数最大?(A ) A建筑业B农业C采掘业D商业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A C D ) A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B单纯从事某项活动的小区 C全国国土D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2.古典区位理论包括(B C D)。 A中心地理论B农业区位论C工业区位论D运输区位论 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A B C )。

区域经济学试题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一、判定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区域经济学》试题 一、判定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区域经济开发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 2.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3.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4.任何地区都应放弃自身优势去发展那些在全国分工体系中具有优势地位的产业。() 5.后向联系产业是为专门化产业提供产后服务或进一步加工的产业。() 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2.√ 3.× 4.× 5.×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包括(AB)。 A.经济地理学 B.区位理论 C.均衡增长理论 D.非均衡增长理论 2.埃德加?胡佛构筑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是指(ABC)。 A.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B.生产要素的不完全可分性 C.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D. 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可分性 3.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类型包括(ABCD)。 A.纯自然资源型 B.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 C.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 D.资源缺乏型 4.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BCD)。 A. 区域自然环境 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

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 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5.非均衡增长理论提出的“连锁效应”包括(ABD)。 A.前向关联效应 B.后向关联效应 C. 集聚效应 D.旁侧关联效应 6.区域开发的特点包括(ABCD)。 A.开发对象位置的明确性 B.开发范围的明确性 C.开发的时效性 D.开发行动的综合性 7.区域经济发展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要害性阶段是(B)。 A.工业化初期阶段 B.工业化中期阶段 C.工业化后期阶段 D.后工业化社会 8.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动因是(C)。 A.国民生产总值增加 B.海内生产总值增加 C.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 D.各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 9.影响产业区位选择的社会经济因素包括( AB)。 A.人口和劳动力 B.市场 C.自然环境 D.自然资源 10.根据区域经济合作主体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分为(BCD)。 A.国际经济合作 B.民间合作 C.官方合作 D.官民合作 11.区域间的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BD)。 A.股份合资 B.信贷 C.契约合资 D.证券投资 12.工业化促进城市化的经济条件包括(ABCD)。 A.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B.产业结构的递次演进

【免费下载】孙久文区域经济学课后习题总结

1.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答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2.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 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承担什么样的功能 应该与其他地区建立什么样的技术经济联系如何建立这样的联系。这是区域经济学必须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任何区域经济发展起码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别的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领域。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 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区域经济学是以特定的空间为研究对象的而所有的经济现象都会在这一空间发挥作用 区域经济学必须研究在各种经济现象的交互作用下区域经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整体的一般发展规律。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其他相关的经济学知识研究它们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作用方式和作用特征。同时区域经济学是以一定的地理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必须要熟悉地理学。实际上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2. 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答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深入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经济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在中国跨世纪的发展中中国区域经济学担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 第一 是中国在新世纪发展中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伴随着进入2l 世纪的钟声人类社会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发达国家及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都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信息高速公路缩短了空间距离把世界密切地联为一体。 这无疑使经济实力强大的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新的经济发展空间、扩张其经济统治变得更为容易借助于知识经济的东风发达国家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世界经济的发展给中国提出了极其严峻的挑战。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中既要完成传统的工业化过程又要追赶世界知识经济发展的步伐。中国已经多次错过参与世界发展的机会并因此受到太重的历史惩罚。中国没有理由再次错过历史的发展机遇也没有时间再次走经济发展的弯路。为此必须深入研究中国作为一个特定区域的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人们利用规律驾御经济活 动、提高发展效率的基本途径。这正是中国区域经济学所要研 究的核心问题。 第二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与环境千差万别。全国资源有效利用必须落实到各个地区需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利用各地区的资源条件使处于传统工业化不同阶段的地区根据各自的区情加速工业化进程缩小与世界发展的差距在工业化已经达到较高程度的发达地区及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的某些城市则需要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发展信息产业和知识经济、追赶世界发展步伐的历史重任。因此中国区域经济学者有义务回答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要求及人们有效作用于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途径与措施。 第三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各级政府将在很长时期内承担区域经济发展第一主体的重任它们将负责制定各自区域的开发与发展规划并采取各项政策措施参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政府官员需要一种系统阐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的理论该理论应能够回答区域发展各个过程中所产生的基本使命。 3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答本书是从广义的角度去构筑区域经济学框架并且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每一章的分析都包括理论和实证分析两大部分。理论分析部分阐述相关的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揭示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实证研究部分以大量的具体资料揭示半个世纪以来区域经济的运行轨迹产生的主要问题及其历史根源针对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全书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包括第一章主要介绍区域经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状况。第二部分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包括第二章至第五章。主 要研究介绍区域经济发展所依托的资源环境的主要内容和评价方法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路径和方法介绍区域、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区域发展区域研究与区域科学复习大纲

名词解释 1、区域分析: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诶经特征及其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2、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防护费用法影子工程法 所谓防护费用是指用人们为了消除或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的影响而愿意承担的费用来替代生态环境价值的方法。 影子工程法是恢复费用法的一种特殊形式,当生态环境价值难以直接估算时,可借助能够提供类似功能的替代工程或所谓的影子工程的价值来替代该生态环境的价值。 4、区域经济:从一定意义上讲,区域经济就是在一国范围内,以客观存在的地域单元为基础,按照劳动地域分工原则建立起来的具有区域特点的地域性国名经济。 5、区域政策:根据区域差异而制定以协调区域间关系和区域宏观运行机制的一系列政策之和,在宏观层次上影响着区域发展。 6、吸收型技术转移:吸收型技术转移是指某项先进技术由甲国转移到乙国并且将会被乙国消化、吸收并复制出来。 7、垂直技术转移:甲国基础科研成果能用于乙国的应用科学中,或将前者的科研成果用于后者的生产中。 8、绿色GDP 绿色GDP=传统GDP-自然环境部分的虚数-人文部分的虚数

9、区域竞争力: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10、比较优势:建立在要素禀赋基础之上,生产某些特定产品所拥有的相对低廉的价格优势,表现为在区外市场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11、竞争优势:当一个组织实施一种同类组织无法复制或难以模仿的独特的价值创造战略时所形成的优势。 12、垂直分工水平分工 区域垂直分工是指相关区域在同一个生产过程中的不同生产阶段进行专业化生产、彼此联系而产生的区域分工。 区域水平分工是指相关区域发展不同的经济部门、或者生产具有差异的同类产品所形成的分工。 13、空间管治:是区域管治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它是通过划定区域内不同功能、不同建设发展特性的类型区,制定各类型区的开发标准和控制引导要求,其中包括城镇建设控制、生态环境保护、乡村建设、土地资源利用等内容,以空间资源合理配置为目标,实施区域的统一规划,以协调区域内各级政府、各团体、企业、居民等不同主体的利益。 14、科技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加工区 科学工业园区是一种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相结合的综合体,是科研成果商品化的区域,其功能表现为以研究开发为主,包括产品试制和开发生产,而不具有大批量制造、销售、管理或其他实业性功能。 高新技术加工区是世界出口加工区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换过程中出现的

区域经济学作业234及答案

作业1 一:名词解释 1、区域经济: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外部的国际影响、政府行炎、区际互动三方面和区域内部影响经济发展的诸要素。 2、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新区域经济观:知识经济的显现,给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许多新概念、新特点和新观念。同时,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也催生了许多不同特点、不同规模和不同地区性质的区域经济组织。因此,21世纪的区域经济学应有新的区域经济观。 4、国际区域经济:当代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国际一体化。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作为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产物,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形式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5、欧洲联盟:最早是由法国联办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于1957年3月签订《罗马条约》,并于1958年元旦成立的,最早称为欧洲共同体。 6、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相互间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 7、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成立于1989年,成立之初是由12个亚太国家和地区组成的一个非正式论坛组织,后来发展为一支推动全球自由贸易的重要力量。 二、问答 1、从五个层次上阐述新区域经济观?: 答:(1)突破了传统区域经济学的理论观念;(2)新的区域经济学不仅扩大了它的研究范围和层次,而且丰富和修正了区域经济学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法;(3)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是人类进入21世纪所选择的最佳区域经济模式,它为人类科学技术的发明、发现和创造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提供了极好的区域经济环境,所以人们把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的创立视作人类20世纪末的伟大创举。(4)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经济特区的设立。(5)把特区经济作为一个重要方面,将它作为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系统地介绍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和今后的发展趋势,全面研究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条件以及经济特区的类型、模式及其运作机制。 2、经济区域与区域经济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答:经济区域要与区域经济相区别.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从()研究经济现象,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它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 A.时间角度B。空间角度C.结构角度D.环境角度 2。区域规划的主体是( ). A.政府B。企业C.个人 D.政府与企业 3。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 A.成本最低 B.地区形象最佳 C.市场份额最大D。聚集效应 4。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 )。 A。经济发达程度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5。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划分为(). A。水平合作B。国际经济合作C.垂直合作D.一国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区际经济合作6.下列关于人力资源的理解准确有( )。 A。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B。人力资源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C。人力资源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四个部分D.人力资源具有非再生性 7。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 A.信贷B。独资C。证券D.合资 8。下列选项中,被称为二次能源的有( )。 A。固体能源B。液体能源C。气体能源D。电力 9。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选择支柱产业应当遵循的条件包括()。 A.应当有很低的区位商B。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很大的比重C。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D。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 10.制定区域规划的原则包括(). A。统一原则B.发挥优势原则C。兼顾全局原则D。效益原则 11。区域基础设施包括(). A。区域交通系统B.公用事业系统C。文化教育系统D.医疗卫生系统 12。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 A.市场经济在区域发展与运行方面存在功能失灵B.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均等性C.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不均等性D.不平等的区域竞争使区域差异扩大不可避免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区域: 2.配第-克拉克定律:3。垂直区域经济合作:4.投资: 三、判定分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15分) 1.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非功能聚集.() 理由: 2.网络型城镇体系又被称为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 理由: 3.前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产生之后,其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或生产设备,或直接进入消费部门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 )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

区域经济学作业

区域经济学作业 200920171004 产业经济郝晓华 1.增长极、点轴开发、网络开发模式的内在关联性 增长极的概念最早是由法国著名经济学家佩鲁(F·Perroux, 1950)提出。起初它是用来描述关键产业(Key industry)对相关产业的联系效应、乘数效应等经济关联。布代维尔等将增长极概念赋予空间内涵后,增长极理论逐渐演变为一种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战略理论。佩鲁认为经济空间存在着极化过程而不是平衡的,增长并不会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而是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极上,然后沿着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造成影响。增长极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即增长极通过其吸引和扩散力的作用,不断地增大自身的规律,对所在地区产生支配性影响,从而不仅使所在地区经济获得优先增长,而且带动周围地区的迅速发展。佩鲁以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来论述增长极的形成条件。他认为增长极的形成至少需要三个条件:一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企业家群体的存在;二是产生规模经济效益的能力;三是适当的周围环境的配合。此后,一些学者将增长极的研究领域扩展到了区域范围,提出了区域增长极的概念,应用增长极模式进行区域经济开发。60年代初,L·罗德文(L.Ro,lwin)首次将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应用于区域规划中,并提出了增长极的空间含义。到60年代中期,布尔维尔(J·B·Bouolevile)又重新系统分析了经济空间的概念,提出并改进了佩鲁的增长极理论,首次基于外部经济和集聚经济分析,系统地从理论上将增长极的经济含义推广到地理含义,认为经济空间不仅包含了与一定地理范围相联系的经济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而且也包括了经济现象的区位关系,着重强调了增长极的空间特征。他说:“一个区域增长极是指区位在一个城市区,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进一步增长发展的一系列推进性产业”。 增长极开发布局模式通过集聚、创新和扩散三阶段的发展,集聚功能与规模效应、创新功能与示范效应、辐射功能与扩散效应于一身,忠实地遵循了经济发展的基本原理,是一种极具效率的经济布局模式。增长极理论通常适用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 点轴布局理论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增长极理论是点轴系统理论“点”的思想源泉。点轴开发理论最早由波兰经济家家萨伦巴和马利士提出。点轴开发模式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看,经济中心总是首先集中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区位,成斑点状分布。这种经济中心既可称为区域增长极,也是点轴开发模式的点。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中心逐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5、集聚经济 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 二、简答题 1.区域的特征 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 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 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世纪80年代以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