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唐五代茶诗的发展演变及其文化风貌_林家骊

唐五代茶诗的发展演变及其文化风貌_林家骊

唐五代茶诗的发展演变及其文化风貌_林家骊
唐五代茶诗的发展演变及其文化风貌_林家骊

第11卷第4期2011年7月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JOURNAL OF ZHEJIANG SHUREN UNIVERSITY

Vol.11,No.4Jul.2011

收稿日期:2011-04-27

作者简介:林家骊(1951-),男,浙江温岭人,教授,文学博士,浙江大学中文系博导,浙江树人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区域文化研究所所长。

语言与文学研究

唐五代茶诗的发展演变及其文化风貌

林家骊

1,2

杨健

2

(1.浙江树人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15;2.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28)摘

要:文章分盛唐、中晚唐、唐末五代三个阶段考察了唐五代茶诗发展演变的轨迹,认为随着饮茶

习俗的流行与茶道的推广,茶诗自盛唐渐趋兴盛,中晚唐是其黄金发展期,此后经历了五代短暂的萧条期。茶作为待客佳品,与僧、隐、诗、酒的密切关联以及文人对茶艺的关注,均体现了唐五代茶诗较为独特的文化风貌,为宋代茶诗的辉煌奠定了深厚的文学基础。

关键词:唐代;五代;茶诗;茶经;茶文化中图分类号:I207.2;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714(2011)04-0052-06

DOI :10.3969/j.issn.1671-2714.2011.04.012

茶与中国文人的生活密不可分,自古而然,这是因为茶不仅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

要饮品,而且渗入文学作品中,成为风雅文人描绘和表现的对象。早在汉魏六朝时期,就出现了以茶入诗的现象,不过此时饮茶的习俗尚未在全国范围内风行,以茶入诗的现象较为少见。专门吟咏茶事的完整诗篇到唐代才出现,而茶成为文人日常生活乃至精神、文化的重要伴侣,也是盛唐以后的现象。而唐诗与茶文化的关系问题,近年来也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热门课题,

其中如彭景元《从唐诗中试探茶文化》

(《古今农业》,2006年第4期)、吕维新《唐代茶文化的形

成与诗歌文学的繁荣》

(《农业考古》,1995年第2期)以及日本学者高桥忠彦《从唐诗看唐代的

茶与佛教》(日刊《社会科学研究》第37卷第3号)等文对唐代茶文化对诗歌的影响、唐诗中体现的茶文化及其与儒释道等文化思潮的关系都

做了相关探讨,至于专论唐代茶诗的论文近年来则有杨东峰《唐代茶诗与文士意趣》(南昌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余悦、刘静《从唐代

茶诗看茶艺的审美情趣》

(《中州学刊》2010年第6期),程荣《论唐代茶诗审美情趣之嬗变》(《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温孟

孚、关剑平《道教文化与唐代茶诗》(《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等,尤其是《唐代茶

诗与文士意趣》

以《全唐诗》为基础对唐代茶诗进行了一番搜罗,并从文士的爱茶之趣、煎茶之

趣和饮茶之趣三方面较为系统、深入地探讨了唐代文士在诗歌中所追求的一种意趣。然而以上论文大多侧重挖掘唐诗与茶文化的关系或是探讨唐代茶文化对茶诗的影响,而对于唐代茶诗本身的发展演变的历程及其在演变过程中体现的唐代茶文化的风貌则未给予充分关注,因而本文以唐五代茶诗为考察对象,拟对这一时期茶诗发展演变的历程及其反映的文化风貌作一番初步探究,以此求教于方家。

一、唐五代茶诗发展演变的轨迹

唐人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记载茶有五

种不同的名称:“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1]1封演《封氏闻见记》亦云:“茶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2]检索《全唐诗》,可知唐五代约有茶诗120余首,这主要是指内容集中描绘茶及其相关事物的诗篇,其中诗题中出现“茶”、“茗”等字的就将近100首,如果将其他以“茶”、“茗”等字眼入诗的作品包含在内,则唐五代茶诗数量可达500多首。较之于唐前,此时的茶诗数量算是大为可观了。

虽说与汉魏六朝相比,唐五代茶文化逐渐兴盛,茶诗数量也迅速增加,但在初唐时,这种兴盛的局面并未马上出现,现存唐五代茶诗无一篇是初唐诗人所作。究其原因,可能与初唐文学在格调、意趣诸多方面承接六朝余绪,一时间难以发生根本性改变紧密相关,[3]直至盛唐,茶诗的繁荣局面才逐渐呈现出来。盛唐文人开始从采茶、吃茶、茶宴等方面描绘茶事,从而拓宽了茶诗的表现领域。例如皇甫冉的《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记述的是陆羽上山采茶为满载而归,经常夜宿山中,其采茶用力之勤与用心之专由此可见;又如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诗并序》,对族侄所赠仙人掌茶的产地———玉泉山的地貌特征、茶叶的形状与得名由来———“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拳然重叠,其状如手,号为仙人掌茶”,以及获赠后兴致之余吟咏诗篇的情况一一作了描绘,这种自始至终围绕茶叶描绘的诗篇在盛唐实属难得。此时,茶集、茶宴等群体性的茶事活动也日益活跃起来,这在茶诗中得到了确切的反映。如刘长卿《惠福寺与陈留诸官茶会》对饮茶的环境、饮茶的感受以及茶香四溢的情形都作了描述。而颜真卿、陆士修、张荐、李崿、崔万及皎然等人的《五言月夜啜茶联句》更是典型的茶事活动,文人雅集,饮茶作诗,何等惬意。

茶诗在盛唐渐趋兴盛并非偶然,这与当时人们的饮茶习俗密切相关。《封氏闻见记》云:“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大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2]又《唐才子传》记载陆羽“著《茶经》三卷,言茶之原、之法、之具,时号‘茶仙’,天下益知饮茶矣。”[4]唐玄宗开元年间僧人饮茶的习惯引起了世俗人士的竞相仿效,而陆羽在唐肃宗乾元、上元年间完成了《茶经》一书的撰写,它对采茶、饮茶、煮茶、茶具诸多方面都作了详尽的阐述。此书的问世,不仅使世人对茶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更激发了人们饮茶的热情与对茶事的兴趣,正所谓“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梅尧臣《次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茶随之进入文学作品中也就顺理成章了。

中唐以后,茶诗的数量迅速增加,现存唐五代茶诗有90余首都是中晚唐文人所作,它占了这一时期茶诗总量的3/4。不仅如此,这时创作茶诗的文人数量也遥遥领先于唐五代其他时段,上述120余首茶诗分属64位诗人,而中晚唐诗人则占了42位,相比这下,初唐无一人,盛唐只有13位,而唐末五代更不到十人。由此可知,唐五代茶诗大多集中在中晚唐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若干大力创作茶诗的作家,代表人物有皎然、白居易、皮日休、陆龟蒙等。白居易现存13首茶诗,皎然也有五首描绘茶事活动的诗篇,他是位僧人,又与陆羽交往较密,其茶诗创作为中晚唐乃至宋代茶诗与僧侣发生密切关系做出了重要贡献。至于晚唐,皮、陆二人一唱一和,更是写出了《茶中杂咏》与《茶具十咏》这类专门咏茶的系列组诗,分别对茶的产地、采茶者、茶筍、煮茶的地点、盛茶、制茶的设备和器具逐一介绍,字里行间透露出对茶事活动的由衷喜爱。

中晚唐茶诗在形式与内容方面呈现出如下特点:首先,诗歌体裁种类齐全,不拘一格。盛唐的茶诗以五言律诗居多,而中晚唐茶诗的体裁广泛,古诗、绝句、律诗兼备,句式方面,则五言、七言、杂言并存。五、七言律诗如钱起《过长孙宅与朗上人茶会》、鲍君徽《东亭茶宴》;五、七言绝句如白居易《山泉煎茶有怀》、刘禹锡《尝茶》;而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饮茶歌送郑容》五、七言并行;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杂有三、五、六、七、九言,乃杂言古诗的代表;元稹的《一字至七字诗》,以“茶”字开头,此后每两句增加一字,成为一行,并以七字句结尾,总共七行,从而构成了一首造型奇特的宝塔诗:

35

第4期林家骊,杨健:唐五代茶诗的发展演变及其文化风貌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麹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其次,表现的内容丰富多样。与盛唐茶诗主要描绘采茶、茶会等活动不同,中晚唐茶诗明显加大了茶本身的关注度。如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新芽连拳半未舒,自摘至煎俄顷余。木兰沾露香微似,瑶草临波色不如。”不仅写出了茶叶嫩芽拳曲半展的模样,还将其与木兰、瑶草相比较,以显示茶叶的色与香。除此以外,采茶、煮茶、茶会等方面也都成为着力表现的对象,茶诗的表现领域得到了大幅度拓展。袁高的《茶山诗》“氓辍耕农耒,采采实苦辛。一夫旦当役,尽室皆同臻。扪葛上欹壁,蓬头入荒榛”几句描绘了茶农摒弃耕作深入欹壁、荒榛等险恶环境采茶的场面,诗人对其“终朝不盈掬,手足皆鳞皴”、“悲嗟遍空山,草木为不春”表示了深深地同情,而对于皇帝“动生千金费,日使万姓贫”的只图享乐、不顾民生疾苦的行为抱以极大的愤慨。李郢《茶山贡焙歌》描绘了吴地百姓被迫清晨上山采茶进贡朝廷的凄惨场面:“陵烟触露不停探,官家赤印连帖催。朝饥暮匐谁兴哀,喧阗竞纳不盈掬。一时一饷还成堆,蒸之馥之香胜梅。”同时,诗人对“金丝宴馔”背后“半夜驱夫谁复见,十日王程路四千”的憔悴吴民表示了深深地同情。这两首诗借对采茶、焙茶场景的描绘针砭时弊,可以说是“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良好体现。对于煮茶活动的描绘,如白居易“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山泉煎茶有怀》)“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沫下麹尘香,花浮鱼眼沸”(《睡后茶兴忆杨同州》)等不仅体现了闲来无事坐煮茶的悠然意趣,而且说明了煮茶的技巧。陆羽《茶经·五之煮》有云:“其火用炭,次用劲薪……其水,用山水上,江水次,井水下。”[1]2白居易取山泉之水,以火红之炭煮茶便很好地实践了陆羽《茶经》的煮茶理论。而刘言史《与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一诗,更是细致周详地描绘了煮茶的场景,诗人与孟郊携越地产嫩茶,来到洛北近郊山泉旁,取寒溪之水,以新火爨之,从而获得“湘瓷泛轻花,涤尽昏渴神”的理想效果。社会对饮茶的喜好也刺激了茶叶经济的繁荣,这在诗中也有所体现。大家最熟悉的当数白居易的《琵琶行》,其中“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几句描绘商人肯丢下曾红极一时的琵琶女,整月专心贩茶,从中可以想见茶叶生意的可观利润。

再者,茶诗与僧侣的关系日益密切。一方面,受中晚唐朝野上下妄佛、崇佛的整体社会环境熏染,世俗文人多伴有兼研佛经的喜好,他们经常造访寺庙,与名僧探讨佛理,并将茶作为研习佛理后的谈资,并形之于诗文,如此一来,僧侣就与茶诗间接联系在了一起;另一方面,受世俗文人茶诗创作的刺激,僧侣也逐渐关注茶诗,皎然、贯休、齐己等诗僧尝试创作茶诗,这样僧侣便在创作实践层面与茶诗发生了直接联系。中晚唐时期,茶诗与僧侣关系密切的最明显表现便是描绘茶事与寺院、僧人相结合,具体说就是茶诗中经常涉及到僧侣,而描绘的茶事多涉及到寺院、佛庵,并且不时与探研佛理的活动相关联。诸如钱起《过长孙宅与朗上人茶会》:“偶与息心侣,忘归才子家。玄谈兼藻思,绿茗代榴花。”柳宗元《巽上人以竹闲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呼儿爨金鼎,余馥延幽遐。涤虑发真照,还源荡昏邪。犹同甘露饭,佛事薰毗耶。咄此蓬瀛侣,无乃贵流霞。”等,诗中提及的地点是寺院、僧宅,人物与僧侣相关,更主要的是在描绘采茶、煮茶、品茶活动中因茶悟道,从而暂时摆脱尘世的喧嚣,体味佛教清虚、空灵的境界。由此可见,正是以文人的相关活动为中介,僧侣与茶诗才得以建立较为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唐末五代,茶诗创作依然方兴未艾,代表作家则是诗僧齐己。他现存茶诗七首,其中《谢灉湖茶》《谢中上人寄茶》《谢人惠扇子及茶》三首是酬谢友人赠茶而作,另有《咏茶十二韵》一首,诗歌前八句歌咏茶叶之灵异之处,“嗅觉精新极,尝知骨自轻”、“赋客秋吟起,禅师昼卧惊”四句描述饮茶具有提神醒脑的功效,“角开香满室,炉动绿凝铛”则写茶味之香、茶色之绿,最后两句则由茶及人,诗人用“妙尽”二字高度评价了陆羽撰写《茶经》、将茶道发扬光大的历史贡献,可见齐己对陆羽深切的崇敬之情。晚唐五代之交,郑遨、吕岩、乾康等人亦有茶诗创作,如吕岩在《大云寺茶诗》中以“玉蕊一枪称绝品,僧家造法极功夫。兔毛瓯浅香云白,虾眼汤翻细浪俱”四句称赞僧侣所

45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1年

制茶叶品质之高、茶色之纯,从侧面反映了寺院、僧侣对制茶、煮茶技巧的讲究以及对茶文化品位的追求。五代时国家重新陷入四分五裂的状况,社会动荡,文人饮茶的闲情逸致受到很大冲击,因而茶诗创作的局面也相对冷清,不过仍有少量创作,如“力藉流黄暖,形模紫笋圆”、“轻瓯浮绿乳,孤灶散余烟”(徐铉《和门下殷侍郎新茶二十韵》)、“泉美茶香异,堂深磬韵迟”(李中《寄庐山白大师》)等文辞亦清丽晓畅,颇含蕴藉。

二、唐五代茶诗的文化风貌

作为诗歌与茶文化的结晶,唐五代茶诗除具有诗歌的一般艺术特征外,还体现出自身独特的文化风貌,这与当时的文化思潮、文人生活以及社会的饮食习惯都与密切联系。因此要想深入了解唐五代茶诗的文化风貌,必须将其与唐五代的文化思潮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探讨,大致可从以下几个视角展开分析:

1.茶与僧、隐。众所周知,唐代佛教文化空前兴盛,与之对应的是寺院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僧侣数量的剧增。寺院允许僧侣饮茶以抵抗困乏,社会大众见此竞相仿效,有力地促进了茶道的流行。因此唐五代茶诗便与僧侣结下了不解之缘。日本学者高桥忠彦认为“在佛教(禅)的影响下,开元年间茶普及,因此唐诗从一开始就与佛教关系密切”[5]。寺院的清幽环境与佛教超凡脱俗的空灵境界在不知不觉中涤荡着文人、茶客的心灵,这使得他们的茶诗往往显示出清雅俊秀的风貌。另一方面,因与李唐王朝的姓氏因缘关系,老子李耳被尊为“太上玄元皇帝”,道教得到皇室的扶持,被定为国教,与此紧密相关的是山林隐逸之风的盛行,“因为接近山中修行的印象,或者以前茶包含仙药的要素,茶与隐遁、隐士的生活相联系”[5],隐逸的道士和在山林中修行的僧侣自不必说,唐代不少文人也都有过隐居的生活经历,他们或是“隐居以求其志”,借此来抬高自己的身价;或是“静己以镇其躁”,希图通过隐逸的方式安抚躁动的心灵。但无论属于哪种情况,山林环境的清幽都多少会影响到文人的精神风貌,而茶产地又多在山岭丘壑之中,文人在茶诗创作过程中念及道士与隐逸文化无可厚非,这也为茶诗平添了一丝仙道气息。“茶从最初就与佛教(禅僧)和隐遁(隐者)相联系,作为脱俗的饮料而面世。”[5]试看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如白鸦,倒悬清溪月。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朝坐有余兴,长吟播诸天。”诗人在描绘茶叶产地、色泽、形状同时,也不忘顺带歌咏餐霞饮露、延年益寿的仙道生活,“采服润肌骨”、“似拍洪崖肩”两句便是如此。又如温庭筠《西陵道士茶歌》,诗前半部分刻画的是茶叶生长环境的清幽与静谧,后半部分由此联想到西陵道士摇扇夜读道教典籍的逍遥生活,山岭溪涧之滨,青灯雅舍之下,品一盏茶,齿有余香;读一卷书,心通玄远;此时此景,只让人觉得一股清雅的气息弥漫开来。

2.茶与诗、酒。俗话说:“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自从进入文人的视野,就与诗、酒密不可分了,文人的喜茶、饮茶与历史悠久的诗酒文化相交融,逐渐衍生出意蕴丰富的茶文化。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茶与诗、酒对举,茶、诗对举者如“茗爱传花饮,诗看卷素裁”(皎然《晦夜李侍御萼宅集招潘述、汤衡、海上人饮茶赋》)、“吟咏霜毛句,闲尝雪水茶”(白居易《吟元郎中白须诗,兼饮雪水茶,因题壁上》),诗人在品尝佳茗时心情舒畅,于是吟诗作赋,这样茶与诗便自然联系在一起,正所谓“茶兴复诗心,一瓯还一吟”(薛能《留题》),在一瓯一吟之间,茶所体现的休闲文化尽显无遗,高桥忠彦也得出了“唐代的茶局限在隐遁或者说闲适的世界里”的结论。[5]而茶与酒并提的诗句也很多,如“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皎然《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午茶能散睡,卯酒善销愁”(白居易《府西池北新葺水斋,即事招宾,偶题十六韵》)、“酒渴漫思茶,山童呼不起”(皮日休《闲夜酒醒》)、“解渴消残酒,清神感夜眠”(徐铉《和门下殷侍郎新茶二十韵》)。茶与酒同属饮品,酒能醉人,茶能醒酒,酒后口干,茶能解渴,这样茶与酒不仅成为文人骚客吟诗作画必不可少的助兴之物,彼此之间还有互补的功效,茶与酒正是在这一层面得到了很好的交融。文人的茶、酒爱好及其在诗歌创作中的体现,则将茶文化与诗酒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3.茶与待客之道。中国是礼仪之邦,十分注

55

第4期林家骊,杨健:唐五代茶诗的发展演变及其文化风貌

重待客之道,友至烹茶热,客来煮酒香,茶道在唐代开始流行,使得茶与酒一样成为接待、馈赠宾朋的佳品。唐五代茶诗中不乏这样的例子:“僧来茶灶动,吏去印床闲”(朱庆余《夏日题武功姚主簿》)、“何时重一见,谈笑有茶烟”(贯休《归故林后寄二三知己》),好友远道而来,煮上一壶茶,伴着清幽的茶香促膝而谈,是何等乐事!当友朋相隔天涯,别易见难时,寄上一包新茶聊表相思之情,也是常有的事,如白居易《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李群玉《答友人寄新茗》便是如此。而此时茶宴、茶集、茶会的频繁举行,更说明社会生活对茶的喜好程度之深,相关诗歌在前文已有例举,这里不再赘述。

4.对茶本身的关注。唐前饮茶习俗未得到很好推广,人们对茶的关注度不高,茶诗创作也不繁荣。自盛唐以来,随着社会饮茶之风的普遍及茶道的盛行,对茶本身的关注也成为此时茶诗显著的文化风貌之一。

首先是对茶的特性与功能的关注。《封氏闻见记》引《本草》云:“止渴,令人不眠。”[2]又陆羽《茶经·六之饮》云:“荡昏寐,饮之以茶。”[1]34茶的解渴、提神性能一开始就被唐五代茶诗关注,如“饮茶除假寐,闻磬释尘蒙”(刘得仁《宿普济寺》)、“一瓯拂昏寐,襟鬲开烦拏”(李群玉《龙山人惠石廪方及团茶》)便是例证。饮茶还具有消烦去虑、涤荡心胸的神奇功效,陆羽《茶经·一之源》曾云:“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1]40刘禹锡诗云“悠扬喷鼻宿酲散,清峭彻骨烦襟开”(《西山兰若试茶歌》),孟郊“道意勿乏味,心绪病无悰”时向朝贤乞茶以“救此病劣躬”(《凭周况先辈于朝贤乞茶》),当然最著名的当数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与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二诗,前者云:“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不仅称赞剡溪茶提神清脑的功效更说三碗下肚便能忘却烦恼、得道成仙。可见诗人对茶喜爱程度之深。卢仝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铺叙,将三碗演至七碗: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

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

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

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

此清风欲归去。

这七碗将茶止渴、提神、解闷、舒展肌肤等功能一网打尽,妙绝之处在于第七碗,诗人说此碗吃不得,否则便要飞身成仙了,这将茶与灵丹仙药相提并论,极大地刺激了后人对饮茶的喜好与对其功效的期待。宋代大文豪苏轼有言:“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便是一明显例证。

其次是对茶艺的探究。这主要表现在对茶具的选择以及煮茶要素的分析上,例如“文火香偏胜,寒泉味转嘉”(皎然《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强调文火慢煮以及取泉水冲饮对茶香、茶味的重要影响,白居易“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两句不仅注重选取白瓷碗作为茶具以求“盛来有佳色”,而且讲求用红热的炭火煮茶,这样煮出的茶水才会“咽罢余芳气”(《睡后茶兴忆杨同州》)。对这一方面关注较多的则数皮日休《茶中杂咏》与陆龟蒙《奉和袭美茶具十咏》两组诗,它们都可以看作是对陆羽《茶经》中相关记载的形象化表述,而韵律化的语言更是增添了茶的审美意蕴。

此外,唐五代茶诗对茶的品种也有留意,其中以茶地分有蜀茶、越茶、吴兴茶、剡溪茶、蒙山茶、顾渚茶和天柱茶等,以形状分则有紫笋、鹰觜和仙人掌茶等,此外还有蜡面茶、石廪茶和枳花茶等,品类不一、丰富多样,由此亦可见唐五代诗人对于饮茶活动的喜好。因篇幅所限,不能进一步展开论述。

综上所述,在经历汉魏六朝漫长的孕育期后,伴随着饮茶习俗的流行和茶道的推广,茶诗自盛唐渐趋兴盛,而中晚唐则是唐五代茶诗的黄金发展期。此时茶诗的体裁丰富多样,表现领域得到较大拓展,并已显示出与僧侣的密切关系。其后经历了五代短暂的萧条期,这一时期茶与僧、隐、诗、酒的密切关联以及作为待客佳品等方面均体现了唐五代较为独特的茶文化风貌,为后代茶诗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广泛且深厚的文学基础。诗人对茶的品种以及制茶、煮茶技巧的关注,则从另一侧面体现了人们对茶的喜爱程度之深,以至于白居易不禁发出“尽日一餐茶两碗,更无所要到明朝”(《闲眠》)的感叹,这些对孕育出宋代茶诗的辉煌与茶文化的鼎盛都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65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1年

参考文献:

[1]沈冬梅.茶经校注[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2]赵贞信.封氏闻见记校注[M ].北京:中华书局,2005:51.[3]林家骊.从来佳茗似佳人———元前茶诗渊源及其文化意蕴

的演进[

J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9(3):73-78.[4]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M ].北京:中华书局,1987:630.

[5][日]高桥忠彦.从唐诗看唐代的茶与佛教[M ]//关剑平.

禅茶:历史与现实.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42-55.The Evolution and Culture Features of Tea Poetry in the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LIN Jiali &YANG Jian

(1.Humanities School of Zhejiang Shuren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15,China ;2.Humanities Schoo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28,China )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evolution of tea poetry during the three stages of early prosperous Tang Dynasty ,middle and late Tang Dynasty ,and late Tang and Five Dynasties.Following the promotion and popularity of tea ,tea poetry gradually became flourished from the early prosperous Tang ,enjoyed the golden period of development in the middle and late Tang ,and showed signs of depression in Five Dynasties.As a good way to show hospitability ,tea wa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monks ,hermits ,poet-ry and wine.In addition ,tea arts are widely appreciated by scholars.All of these reflected the distinctive culture features of tea poetry in the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that laid a profound literary basis for the splendor of tea poetry in the Song Dynasty.Key words :Tang Dynasty ;Five Dynasties ;tea poetry ;Tea Classics ;tea culture

(责任编辑黄玉霞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

(上接第48页)

Non-governmental Investment and Industrial Transition in Zhejiang

GUO Ying

(Zhejia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Hangzhou ,Zhejiang ,310025,China )

Abstract :Based on the data collected over the past 30years 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is paper provides a cointe-gration analysis of the weights of non-governmental investment and three different industries.The results show that non-govern-mental investment had a great impact on industrial transition.The increase of the non-governmental investment weight was the main reason behind the increased tertiary industry in Zhejiang ,thereby conclude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in Zhejiang mainly relied on non-governmental capital.However ,for the secondary industry ,it is the opposite for non-governmental investment and its development was mainly driven by government investment.

Key words :non-governmental investment ;industrial transition ;cointegration analysis ;Zhejiang economy

(责任编辑陈汉轮)

7

5第4期林家骊,杨健:唐五代茶诗的发展演变及其文化风貌

江苏专转本文学常识必背整理上课讲义

江苏专转本文学常识 必背整理

语文知识整理 专题一文化文学常识 【作家作品对应、名言名句次要,流派、现象、风格、概念、逻辑推断为主】——是什么、为什么 【古代为主10分,现当代外国5分】 一、古代文学(14个专题) 横坐标:文学四分法—文学作品分成四个类型:诗歌节奏韵律、散文形散神不散、小说人物、情节、环境、戏剧剧本、演员、舞美

1.先秦诗歌:风骚 ·风,《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周初—春秋又称“诗三百““国风”,取材民间音乐民风、现实主义反映现实【诗六义:风民间地方雅大小雅颂宗教祭祀、赋陈述比比喻兴《关雎》《蒹葭》,开篇欲言此物、先言他物】诗经中的风指十五国风。 ·骚,《离骚》,离,罹,遭遇;骚,忧愁,直接抒发情感,浪漫主义【“香草美人”:作者自比,渴望得到君王赏识重用;“上下求索”:“美政”:明君贤臣的政治理想】 ·【风骚并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共同发展】 风:诗经(源头)--杜甫(诗歌顶峰)--红楼梦(小说顶峰) 骚:离骚(源头)--李白(诗歌顶峰)--西游记(小说顶峰) 楚辞、楚辞集注,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是西汉刘向在前人的基础上辑录的。 2.先秦散文:诸子散文、历史散文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三教九流:儒家、道家、佛家。 五色土:青东、红南、白西、黑北、黄中

尊到卑:坐西面东坐北向南坐南面北做东面西 除:授予官职 ·诸子散文:议论说理诸子百家的作品, 《论语》见贤思齐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礼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孟子》穷则独善其身, 《墨子》《荀子》 《韩非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道德经》 《老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荀子》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庄子》君子之交淡如水 《列子》—说清“子”、流派,重在说理(学说) ·历史散文:叙事记言记录历史事件的作品。“古今卓绝”的是《左传》叙事编年体、《国语》最早的国别体记言、《春秋》刘向编订的《战国策》—说不清“子”、流派,重在记事 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吕氏春秋》,吕不韦,杂家,诸子散文】 3.先秦小说: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出自《海南子》。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出自《山海经》、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 ·背景:生产力极不发达,先人渴望战胜自然,充满神奇想象,浪漫主义色彩·【先秦神话寓言是古典小说的萌芽阶段—人物出现、情节简单、环境交代】 保存古代神话传说最多的是山海经

关于茶的古诗

宋代苏轼《汲江煎茶》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晚禁三碗,生听荒城长短更。 唐朝茶诗 1.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李白 尝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白如鸦,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以拍洪崖肩。 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宗英乃婵伯,投赠有佳篇。 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朝坐有馀兴,长吟播诸天。 这首诗写名茶“仙人掌茶”,也是“名茶入诗”最早的诗篇。作者用雄奇豪放的诗句,把“仙人掌茶”的出处,品质、功效等作了详细的描述。因此这首诗成为重要的茶叶资料和咏茶名篇。 3.重过何氏五首(选一)杜甫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诗。 翡翠鸣衣桁,靖蜓立钓丝。自逢今日兴,来往亦无期。 这首诗是写一个春日的傍晚,作者在何氏家的平台上饮茶。兴致来时,便倚着石阑在桐叶上题起诗来。旁边还有翡翠鸟,晴蜓与之作伴。此情此景,简直可以绘成一幅雅致的“饮茶题诗图”。 6.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白居易 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 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 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 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 李六郎中寄给作者一包“火前春”,一是由于他们之间交情很深,二是由于白居易是一个品茶行家:“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白居易由于常常得到亲友们馈赠的茶叶,他本人还江西庐山亲自种过茶树,不断的实践,使他成为一个茶叶行家。 7.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白居易 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 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各作一家春。 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 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 这是一首常为人们所传诵的咏“紫笋茶”名篇,描写两郡太守在境会亭欢宴的情景。 8.萧员外寄蜀新茶白居易 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 满瓯似乳堪持玩,况是春深酒渴人。 作者用渭水煎四川茶,认为这是好茶配好水,这样才觉珍贵。以“渭水”作为“名泉”入诗,此为仅见。煎好了茶,作者一边欣尝,一边饮尝,显得闲适自在。

唐五代墓志铭(节选)

大中○四五 (上缺)欺。故司空相国陈公首荐于沧帅李公,辟为从事,转授试太子通事舍人,充节度巡官,由卑官登宾席,而勤敏畏慎,不懈于初。转兼监察御史,移府于郓。今之诸侯延宾府,礼贤俊,非尽能备筹谋樽俎之事,徒系官秩廪食而已。至于藩方有事,鲜能有济危纾难者。公利即推之,劳即先之,自沧洎徐,六年三徙,官丞府奏控馹骑,一岁七反,曾不惮烦,以是同僚加敬,军人饮德,其急病让夷推厚居薄有如是者。府罢,转河南府阳翟令,地广赋重,政繁民瘵,公悉条(通“调”)其利病,斥去奸豪,孜孜以决曹事,检身率下以致刑清,遂迁巴州刺史。其理也尚简肃□□□,宽以恕物,易而睦人,呜呼!官业事行,留于郡府,休德茂范,殁而益彰,以大中四年四月廿一日终于巴州之官舍,享年六十九。夫人博陵崔氏,轩冕贵族,诗礼承训,遵闺阃之范,奉组绘之勤,慕敬姜之晝哭,赋栢舟而自誓,德容雅度,光宜媲贤,万里获丧,哀而及礼。以其年十一月廿@(空缺)日归葬河南府河南县金谷乡祔于先茔礼也,小子夙奉明教,特钟慈念,敢铭茂德,用播清棼(疑为“芬”。“棼”,①阁楼的栋。②麻布。③纷乱。“芬”,①美名。②通“纷”,众多的样子。此处释为“芬”字第②意,“清芬”意为清誉,美名,高洁的品格。)。铭曰: 高门华绪,世有懿□,猗嗟淑人,光继明德。行满乡闾,政留嘉跡。□原旧里,金谷新阡,筮宅斯告,归魂九原,勒铭贞石,永閟幽泉。(周绍良藏拓本河南千唐志斋藏石) 大中○四六

(盖)失。 (志文) 唐故处士高平范府君墓志铭并序乡贡进士太原郭珝撰 范氏之先,陶唐氏之后裔,洎唐虞已降,代为侯伯,至晋霸主,始封为范氏,其间崇显,史策具载焉。府君讳义,字义。曾祖述,祖宏,父誉。公即先府君之令子也。公幼禀奇节,长怀异操,尝谓知己曰:余观人之争名,汲汲趋驰世路,及得名禄者,十无一二焉,既得之必孜孜以守,守之不至,坐见颠坠覆亡之患,何劳生营营以贻忧患乎?且衣食给足,以放逸无羁,尽其修短之分,固予之愿耳。公深琐屑荣达,高尚道德,事上尽其孝敬,抚下周其慈惠,与朋友久而益敬,不好戏弄而亲于学效,不好华饰而敦于礼乐,上下怡怡,中外睦睦,深得家肥之道也。以大中四年二月十六日寝疾,终于郓州须昌县宾德里之私第,享年七十有七,于戏!人之生世,以仁德为先,资生云用,以金帛为事,乐生之道无逾于上寿,凡此数事,公实备得之。然人之云亡,乡里殄瘁,不亦惜哉!夫人汝南费氏,德行素彰,母仪夙著,哀毁过礼,时所称叹,抚公之孤,慈爱益至。有子四人:长曰款,次隐,次持,次随,皆承公之庭训,慕习儒宗,祚胤必昌琴书不坠,实数片昆山之玉,期遍折桂林之枝,门望转清,时辈仰慕。皆茹荼毒泣血,几至灭性。生尽其养,没尽其哀,咸奉遗命,靡所有缺。有女三人:长适陇西李氏,次适清河张氏,皆盛族名士,实得嘉宾之称也,以其年十一月廿二日窆于须昌县鲁西乡望山村之西原礼也。悲夫!寒风满林,叶坠平野,丹旐徐引,輀车启行,孝嗣孝女,痛何言哉!款

唐代小说书目及论文索引

唐代小说书目及论文索引 唐代传奇研究吴庚舜唐代文学研究年鉴 1985年卷 P.420 略述唐代小说的整理工作程毅中唐代文学研究年鉴 1986年卷 P.294 唐代传奇选译 / 施瑛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第三函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唐代传奇选译 / 周楞伽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4 唐宋传奇集 / 鲁迅校录北京文学古籍刊行 1956 唐宋传奇集 / 鲁迅 1881-1936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2 唐宋传奇集 / 鲁迅, 1881-1936 齐鲁书社 1997 唐宋传奇选 / 张友鹤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4 唐人传奇 / 吴志达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唐人传奇 / 李宗为中华书局 1985 小豆棚 / 元_ 原著 ,周晨译注齐鲁书社 1991 唐人传奇选译 / 元稹 ,周晨巴蜀书社 1990 唐人小说 / 桃源居士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2 唐人小说 / 汪辟疆校录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唐人小说 / 汪辟疆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5 唐人小说选 / 陈周昌选注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6 唐代小说史话 / 程毅中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0 唐代小说研究 / 刘开荣商务印书馆 1956 唐代小说嬗变研究 / 程国赋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7 隋唐五代小说史 / 侯忠义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7 唐代小说研究刘开荣上海商务印书馆 1947,11 又修订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5 5,6 唐宋传奇作者暨其时代张长弓上海商务印书馆 1951,2 游仙窟方诗铭校注上海中国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5,3 唐宋传奇选译第一辑崔巍选译上海四联出版社 1955,4 唐人小说汪国垣校录上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5,1 论崔莺莺戴不凡上海文艺出版社 1963,10 唐人小说研究一纂异记与传奇校释王梦鸥台北艺文印书馆 1971,12 唐人小说研究二集--陈翰异闻集校补考释王梦鸥台北艺文印书馆 1973,3 唐人小说研究三集一本事诗校补考释王梦鸥台北·艺文印书馆 1974,11 从莺莺传到西厢记王季思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5 唐人小说选析上海书局编辑部上海书局1963.12 唐代传奇选译施瑛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年版 唐人传奇吴志达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年版 唐代小说选徐士年中州书画社 1982年版 唐宋传奇故事(一)吕苹王荣初选译上海文化出版社 1983年1月版 唐传奇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年2月版 唐宋传奇选(注译本)张文潜等编注福建教育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插图本唐代传奇选译(上、下卷)周楞枷编译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4年7月版唐宋传奇选(朝鲜文)张友鹤选注南永前译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4年1月版

关于读书的名人古诗

关于读书的名人古诗 每个人的进步,是离不开读书的,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名人古诗关于读书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读书的名人古诗【1】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____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____颜真卿《劝学诗》 3、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____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4、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____李清照《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5、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____颜真卿《劝学诗》 6、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____赵恒《劝学诗》 7、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____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8、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____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9、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____杜甫《柏学士茅屋》 10、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____陆游《读

书》 11、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____陈师道《绝句·书当快意读易尽》 12、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____左思《咏史八首·其一》 13、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____朱熹《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14、读书不作儒生酸,跃马西入金城关。____谢逸《送董元达》 15、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____章碣《焚书坑》 16、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____陶渊明《移居二首》 17、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____孟郊《劝学》 18、灯火纸窗修竹里,读书声。____陈继儒《浣溪沙·初夏夜饮归》 19、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____陆游《读书》 20、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____王禹偁《清明》 21、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____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22、我闭南楼看道书,幽帘清寂在仙居。____李白《早

中国古代茶文化历史上的名人

中国古代茶文化历史上的名人 布朗族史书《奔闷》记载,叭岩冷是布朗族先民的首领。一千多年前,他率领人在澜沧县景迈、芒景一带大规模开垦种植茶园,并给茶取了一个特殊的名称叫"腊",从此,与种茶有关的傣族、布朗族、佤族、拉枯族都把茶称为腊。如今景迈千年万亩古茶园和芒景古茶园仍然生机勃勃,明清以来景迈、芒景一直是普洱茶重要产区,恩泽后人。布朗族《祖先歌》唱道:"叭岩冷是我们的英雄,叭岩冷是我们的祖先,是他给我们留下了竹棚和茶树,是他给我们留下生存的拐棍"。每年农历六月初七日,布朗族人和傣族都要在一棵大茶树下,祭祀茶祖叭岩冷。 陆羽:传奇“茶圣” 陆羽(733-804年),字鸿渐,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陆羽精于茶道,有了陆羽,茶的原意“人在草木间”和茶道的本质“天人合一”才被广为流传。其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因被后人称为"茶圣"。《茶经》是唐代和唐代以前有关茶叶科学和文化的系统总结,《茶经》是中国茶叶生产、茶叶文化历史的里程碑。宋代陈师道在《茶经序》中评论:"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陆羽不仅在总结前人的经验上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身体力行,善于发现好茶,善于精鉴水品。陆

羽的贡献也日益为中国和世界所认识。 卢仝:“七碗”茶诗茶史留名 卢仝(约795-835),号玉川子,济源(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对爱喝茶的人而言,对卢同的印象一定是他那首脍炙人口的「七碗茶歌」(《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卢仝一生爱茶成癖,他的这首《茶歌》,自唐以来,历经宋、元、明、清各代,传唱千年而不衰,至今诗家茶人咏到茶时,仍屡屡吟诵。"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可谓人以诗名,诗则又以茶名也。 皎然:中国茶道之父皎然,俗姓谢,字清昼,湖州(今浙江吴兴)人,是南朝大诗人谢灵运的十世孙。其是一位嗜茶的诗僧,不仅知茶、爱茶、识茶趣,更写下许多饶富韵味的茶诗。与茶圣陆羽诗文酬赠,成为「缁素忘年之交」,共同探讨饮茶艺术,并提倡「以茶代酒」的品茗风气,对唐代及后世的茶艺文化的发展有莫大的贡献。皎然与陆羽堪称为中国茶道的双子星座:一个为茶道始祖,一个为茶道之神;一个为茶道之父,一个为茶道之母。白居易:乐天知命禅茶一味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祖籍为太原,后来迁居陕西境内。白居易对自己的爱茶、烹茶技艺十分自信,他在《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诗中吟到:"汤添勺水煎鱼

李白诗歌在唐五代时期的经典形成

2008年第2期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No .22008第48卷JOURNAL OF S UN Y AT 2SE N UN I V ERSI TY Vol .48(总212期) (S OC I A L SC I E NCE E D I TI O N )General No .212   3收稿日期:2007-07-16  作者简介:张海鸥(1954-),男,河北围场人,文学博士,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510275); 誉高槐(1981-),女,广东南海人,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广州510275)。 ① 傅璇琮:《唐人选唐诗新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20页。 李白诗歌在唐五代时期的经典形成 3 张海鸥,誉高槐 摘 要:李白在世时,他的诗歌就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惊奇,其雄奇、纵逸、清新的审美品质,受到特别的关 注和阐释,这是李诗成为经典的关键性开端。殷璠《河岳英灵集》最先选入李诗并准确评说其最突出的特点, 对李诗的经典进程影响很大。杜甫是李白最深至的知己,他对李白的评论皆属极富远见卓识的经典之论。中 晚唐人不断发现李诗所体现的盛唐气象,李诗的经典价值得到进一步确认。现存唐人编选的唐诗选本共有四 种选录李诗,共选76首,辅以一些序论评说。唐人对李白及其诗的评说更多地散见于诗歌、序跋、笔记等多种 史料中。这些信息反映了唐人对李白的审美判断和经典选择,反映了李诗逐步成为经典的微妙历程。 关键词:李白诗;唐五代;经典;形成 中图分类号:I 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639(2008)02-0082-06 盛唐至五代时期,李白诗被逐渐传播和接受,一面进入唐诗选本,一面成为评论或传说的话题,李白和他的一批诗作逐步进入经典行列。这一时期人们对李白的选择和评说,奠定了李白接受史的基调,也反映出诗坛审美风尚的承续和变化。本文从唐诗选本和评说资料两方面对此进行考察。 一、唐诗选本对李白诗的选择 现存唐人选唐诗的选本十余种,选入李白诗的有四种:《河岳英灵集》、《唐写本唐人选唐诗》、《又玄集》、《才调集》。这四个选本分别成书于盛唐、中唐、晚唐、五代,其对李诗的选择,反映出不同时期诗坛审美风尚的变化以及李白诗歌经典化的微妙历程。 (一)盛唐选本对李白诗经典品质的发现 成书于盛唐时期的唐诗选本现存三种:《搜玉小集》、《国秀集》、《河岳英灵集》 (以下简称《英灵集》)。只有《英灵集》选入李白诗,这是最早选录李白诗的选本,成书时李白尚在世。 此书编者丹阳进士殷璠,是一位颇具慧眼的选诗家。该书自序称所选“起甲寅,终癸巳”,即开元二年至天宝十二年(714-753),选入常建、李白等24人234首诗,盛唐诗坛主要诗人基本在选(但无杜甫)。殷璠还对所选诗人作了一些简明扼要的评说,从而为后人考察盛唐诗坛风貌和诗歌理念留下了颇具现场意义的珍贵史料。 《英灵集》评李白“性嗜酒,志不拘检,常林栖十数载。故其为文章,率皆纵逸,至如《蜀道难》等篇, 可谓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①。作为李白同时代的人,殷璠可谓既知其人又知其诗, 他将李白放纵不羁的个性与其诗雄奇纵逸的特色相联系,强调其“奇之又奇”,绝不是浮泛空洞的评价,

唐五代北宋词

第十二章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余恕诚撰) 词于初盛唐即已在民间和部分文人中开始创作,中唐词体基本建立,晚唐以至五代,文人化程度加强,艺术趋于成熟。 第一节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 燕乐的兴起词的起源早期民间词早期文人词 附录一、词的起源 中国诗歌有与音乐相结合的传统。汉魏乐府一般是先有歌辞,后以音乐相配。而唐五代词是先有乐后有辞。汉魏乐府所配的是清商乐,而词所配的是隋唐新起的燕乐。 北朝时随着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可以统称胡乐的边地及境外音乐,陆续传入内地。胡乐以音域宽广的琵琶为主要伴奏乐器,能形成曲折多变的曲调。它同时配有鼓类与板类节奏乐器,予听众以鲜明的节拍感受。后来逐渐与汉乐想渗透融合,形成了包含中原乐、江南乐、边疆民族乐、外族乐等多种因素,有歌有舞包罗万象的隋唐燕乐。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兴盛,燕乐日渐兴盛,满足着日常娱乐的需要。有乐有曲,一般也就相应地需要与之相配的歌辞。词正是在燕乐的这种需求下产生。但宫廷用的大曲虽属燕乐,却因规模过大难于入词。孳生出词曲的主要是短小轻便的杂曲小唱。其中大量转变为词调的是教坊曲。唐五代所用词调,总共一百八十调左右,半数皆可见于《教坊记》的曲名表中。 此外,除了以词配燕乐中的杂曲小唱,另一种是选择齐言的五七言诗配乐,因所配乐调也是俗乐,所以也是燕乐的一种。不同的只是先有词后有乐。在配乐演唱中又杂以泛声、和声,后逐渐填为实字,于是也成为长短句的词调,这种形式的词调在唐五代中约占十分一。 第三,词的兴起还与酒令著辞有关。盛极一时的饮宴娱乐风气,培育幷发展了精彩丰富的酒令艺术。有些歌舞化的酒令,则近于或已经成了词。今存词调中,留下了种种“令”词的名目,共一百多调。 词从孕育、萌生到词体初步建立,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从隋代到初盛唐,传世作品有限,创作呈偶发、散在的状态。到中唐,有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较多诗人从事填词,这种文体的写作才从偶发走向自觉词体初步建立。当时是依曲谱直接制作文辞。 后来由于曲谱失传,或虽有曲谱而后世难得通晓,只好以前代文人传世之词作为模板,进行创作,并在此基础上制订出词谱。至此词的制作便由最初的依曲谱制词,演变为依词谱填词。词也由融诗乐歌舞为一体的综合型艺术,转变为单纯文学意义上的一种抒情诗体了。 附录二、从民间词到文人词 词于初盛唐即已在民间和部分文人中开始创作,中唐词体基本建立,晚唐以至五代,文人化程度加强,艺术趋于成熟。 一、艺术精神和题材词从体制上说起源于燕乐,从创作上说起源于民间。敦煌词作者多属下层,写作时间大抵起自武则天末年,迄于五代。其中最重要的抄卷是《云谣集杂曲子》,收词30首,比《花间集》的编定早出近三十年。敦煌词包含有从社会动乱和士商平民等各色人生的广泛的题材内容,说明它在取材上还没有和一般民歌或一般诗歌分疆划界,进入词所特有的窄而深的领域。但也因此展现了更广阔的生活画面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即使是相同的题材也不一样。如词中最普遍的妓女题材,敦煌词中也展开了文人笔下所未曾有的侧面。如:“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临池柳。者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文人词中即不易见到这种不愿受损害、受凌辱的呼喊。其中相当一部分作品,表现出重心向抒情方面转移,以及市井化,甚至艶情化的趋势。这种趋势,在经过编订,可能也经过润色的《云谣集》中,表现更为突出。 二、风格由此形成的拙朴真率的风格也和文人的雅致含蓄不同。如: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很像汉乐府《上邪》情侣的信誓而造意新奇。 三、体制敦煌词在体制上亦属粗备型体,词格宽,声辞相配要求不严,用韵方法简单,处于草创阶段。另外,敦煌词所咏内容,一般与词调大致相符,这种所谓“咏调名”的现象,与其后词在内容上离调愈来愈远不同,亦属早期词调初创时的特征。可见从题材内容、风格、体制,敦煌词多方面显示了过渡性

饮茶唐五代笔记小说阅读答案翻译译文

饮茶唐五代笔记小说阅读答案翻译译文 饮茶唐五代笔记小说阅读答案翻译译文 茶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本草》云:“止渴,令人不眠。”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 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至临淮县馆,或言伯熊善茶者,李公请为之。伯熊着黄被衫、乌纱帽,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左右刮目。茶熟,李公为啜两杯而止。既到江外,又言鸿渐能茶者,李公复请之。鸿渐身衣野服,随茶具而人。既坐,教摊如伯熊故事,李公心鄙之。茶毕,命奴子取钱三十文酬茶博士。鸿渐游江介,通狎胜流,及此羞愧,复著《毁茶论》。伯熊饮茶过度,遂患风,晚节亦不劝人多饮也。 吴主孙皓每宴群宦,皆令尽醉。韦昭饮酒不多,皓密使以茶茗自代。晋时谢安诣陆纳,纳无所供办,设茶果而已。此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亦足怪焉。 《续搜神记》云:“有人因病能饮茗一斛二斗,有客劝饮,过五升,遂吐一物,形如牛胰。置柈中,以茗浇之,容一斛二斗。客云:“此名茗瘕。”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鸿渐身衣野服。衣:穿。 B.大驱名马市茶而归。市:买 C.鸿渐游江介,通狎胜流胜:超过 D.穷日尽夜,殆成风俗。殆大概、几乎。 1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A.①其茶自江、淮而来。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飞花令--含有人的诗句(小学必备)

含有人的诗句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唐·李白《将进酒·君不见》 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杜牧《清明》 4.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近代·毛泽东《沁园春·雪》 5.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唐·白居易《长恨歌》 6.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7.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8.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9.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0.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宋·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1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唐·柳宗元《江雪》 13.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14.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15.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唐·王维《山中》

16.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7.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宋·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18.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墨梅》 19.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唐·刘方平《月夜》 20.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21.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唐·李白《送友人》 2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3.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4.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宋·卢梅坡《雪梅·其一》 25.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 26.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纳兰性德《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 友》 27.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魏晋·曹操《短歌行》 28.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魏晋·陶渊明《饮酒·其五》 29.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唐·崔颢《登黄鹤楼》 30.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透过宋朝茶事绘画分析其文化意蕴_邓洧

2016年第04期提高精神享受,饮茶已经从单纯的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中国人在饮茶时,不仅讲究色、香、味,更注重茶给人带来的精神感受,国人喜欢喝清茶,水中只放茶叶,而不加其它东西,就是喜欢茶本身的清香带来的静心明目之感。中国人在泡茶时十分讲究,对水和茶具有着严格的要求,茶叶配上好水好茶具,才算上真正的好茶,方能体现品茶的“品”字。英国人饮茶对茶品质也很注重,英国人喜欢喝红茶,而且喜欢在茶中加入牛奶、糖等食物,这种饮茶方式也代表了英国茶文化的特点。据传说,英国的瓷器不如东方瓷器,在加入滚烫的热水时容易裂开,于是在冷牛奶中加入热茶饮用,避免了发生茶具断裂问题。由于牛奶本身是西方流行的饮品,它可以单独饮用,也可以和多种饮品一并搭配,因此在英国及一些西方国家,茶中加入牛奶是其独特的饮茶方式,带有浓郁的西方文化特色。 对于中国人来说,茶不仅能够修身养性,更是待客必备的一种礼仪形式。有朋友来访,泡上一壶热茶招待客人,大方得体。中国人喝茶的时间并不固定,由于饮茶是一项休闲放松的活动,因此人们更喜欢饮食过后沏上一杯清茶,慢慢品尝,既解身体油腻,又能平心静气。相比之下,英国人饮茶的时间比较固定,包括了上午茶、下午茶,饮茶时间的固定也体现了英国人对茶的喜爱以及他们对生活的态度。饮茶在英国的社交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英国人喝茶往往要配一些茶点,例如蛋糕、面包、水果等,由此可以看出,茶在中国人的心中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即使是在正式的聚会中,茶也可以是主角。而在英国的餐桌上,饮茶并不是必须存在的。4 中英茶文化中的语言分析 在中英语言中,有许多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词汇,这些词汇在长 期的使用中,形成了语言的精华,真实地展现了不同民族特色。中国 古代,有“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习俗语言,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茶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英语中也有许多与茶相关的词语,这些词语也体现了茶在英国人心中的地位。在古代,由于世界上的茶叶主要产自中国,因此茶叶在西方国家价格十分昂贵,可以与黄金相媲美。英语的“all the tea in China ”被译为一笔巨大的财富。5结 语 语言与文化之间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在语言的学习中,文化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没有文化做基础,语言学习无法真正实现。只有通过语言所对应的文化的学习与了解,才能了解语言的特殊含义。文化作为一个综合体,语言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语言的学习与认知,与其所处的特定文化环境是不能脱离的。本文从中英茶文化的定义、起源、分类、饮用方式及礼仪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对不同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让英语学习者们能够认识语言与文化的重要关系,使教师能够不拘泥于语言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从中脱离出来,形成一种更具鲜明个性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克服交流障碍,更好地学习和运用语言。对英国文化的了解对学生进一步了解本国文化也十分有力,从文化的差异中加强语言学习的主动性,提升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乔洁.《中西文化对外语教学的影响》.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太原2006年月第29卷第3期. [2]刘德娟.《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研究》.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第2期. 宋朝是我国茶文化的巅峰时期,文人雅士对茶颇为推崇,饮茶成 为高雅的标志。宋朝盛行饮茶之风,茶画茶诗这类艺术作品更是不胜枚举。透过宋朝茶事绘画,观者可以在其中领略文人墨客相约饮茶的乐趣,品味历史长河中的一泓清泉。宋朝的茶室绘画种类很多,涉及范围较广。茶画不仅属于绘画体裁,同时也是茶文化发展的产物。我们通过研究宋朝茶画艺术作品,可以更好地发扬和传承茶文化。茶事绘画是描绘茶事活动的茶画。就绘画题材加以区分,茶事绘画属于人物画。宋朝茶事绘画中描绘了不同阶级不同地区人们的饮茶习惯,这对于茶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1宋朝茶事绘画兴起的原因 1.1 宋朝茶艺的影响 茶艺是汉族茶文化的体现,发源于唐代,并在宋朝得到较大的发展。茶艺在饮茶活动中形成,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茶艺涉及的方面较多,主要包括择水、选茗、茶具选择以及烹茶等。虽然说起来较为简单,但事实上茶艺十分考究,是一门大学问。由于茶艺背景会影响到茶客的饮茶活动,所以茶艺背景需要根据茶艺的种类进行区分。茶艺汇聚了冲茶、泡茶和饮茶等多种技巧,是饮茶风俗习惯的体现。茶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不仅是生活艺术也是舞台艺术,同时更是一种人生艺术。宋朝茶文化较为成熟,从日常层面和文化层面推动了茶艺的发展。据历史记载,宋朝茶饮技艺的种类极为丰富,比如冲茶、点茶、分茶和斗茶等。当然,这些饮茶方式在插画中也有所反映。不同于唐代的煮茶方式,冲泡方式在宋朝更为常见。所以,这种饮茶方式对茶具的外形和功能等都有着一系列的影响。宋朝茶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茶事绘画的发展。1.2书画名人的推动 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宋朝有着明显的“重文轻武”趋势。事实上,这也正是宋朝的国策之一。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儒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给士人阶层的审美情趣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饮茶在宋朝是一 透过宋朝茶事绘画分析其文化意蕴 邓 洧 (湖北美术学院基础部,湖北武汉430050) 摘要:茶文化的发展,茶画和茶书成为文人墨客抒发情怀的重要方式。宋朝四大书法家都写过茶书,其中苏子的《啜 茶帖》和米芾的《道林帖》经常为茶人谈及。本文首先阐述了宋朝茶事绘画兴起的原因,并介绍了宋朝茶事绘画的题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宋朝茶事绘画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宋朝;茶事绘画;文化意蕴 作者简介:邓 洧(1978-),男,湖南石门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油画。 历史·文化 335

文学笔记

一、北宋诗词散文 1、基本常识: 北宋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特点和南宋时深重的民族危机,使宋诗缺乏唐诗那种恢弘开廓的气象,较少充满青春气息的浪漫歌唱,更多是采用写实的创作方法,痛陈国事,沉郁悲愤。因此,宋诗大多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体现了诗人关心时政的忧患意识。宋诗和唐诗相比,也有创作风格的不同。大体上说,唐诗善于言情,即使说理也用抒情方式表达,以情韵胜;宋诗则多喜说理,尚议论,以理趣胜。唐诗多以强烈的激情去感受现实生活,重视生活感受的直接抒发和描写,显得浑厚博大;宋诗多以冷静的态度去体察客观事物,“以才学为诗“,比较喜欢用典实,书卷气较浓,显得委曲精深。唐诗语言流丽;宋诗则往往把散文的章法、句法引入诗中,结构手段、叙述方法和语言风格具有散文化倾向。以梅尧臣、苏舜钦、欧阳修为代表的诗人,针对“西昆体”的流弊,发动了一场诗文革新运动,清除了“西昆体”的影响,奠定了宋诗健康发展的基础。他们的创作也初步显示出宋诗的自身特点。 北宋后期以王安石和苏轼为代表的诗人,创作了一批内容深刻、气象一新、境界独辟的诗篇,使宋诗发展出现了第一个繁荣时期。王安石和苏轼之后,出现了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此派因南宋初吕本中所作《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之所以称为“江西诗派”,是因为此派创始人黄庭坚是江西人。“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整个南宋诗坛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学习“江西诗派”和反对“江西诗派”的论争。 词发展到宋代进入鼎盛时期,成为宋代文学的主要标志。据《全宋词》所载,宋词作品近二万首,作者一千四百余位。北宋前期词的代表作家有晏殊、晏几道、欧阳修、柳永、苏轼等。北宋词至柳永而出现改观;苏轼的词代表了北宋词坛的最高成就。北宋后期词坛名家有秦观、贺铸、周邦彦等。周邦彦是集北宋婉约词之大成的作家。 “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等八位古文家。宋初仍流行注重形式而轻视内容的骈文,宋仁宗时,欧阳修主盟文坛,发起并领导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诗文革新”运动。与欧阳修同属“唐宋八大家”的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都先后参加了这场运动,并各自在散文领域取得突出成就。苏轼是宋代最有成就的散文家。各体散文都有很高造诣。 (2)主要作品: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欧阳修的词承袭南唐余风,多为抒写男女恋情和流连光景之作,婉曲深情是其主要风格特色。识记:“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本词写一个远行者在征途上的感受,借闺中别情抒发离愁。本词在艺术上的主要特色是以乐景反衬哀情,以递近层深之笔加强感情的表达。 上片开头三句,展开一派初春景色,是旅人途中所见。第三句承上启下,由春景过渡到离愁;春风已暖,原野上春草散发着香气,旅人正摇动马缰,走上征途。四、五句写途中所感。这么美好的季节不能和所爱的人一同度过,却要离别远行,怎能不生离愁呢?这离愁不但没有因路远时长而冲淡,反而随着时空距离的加大而更深了,正像沿途的河流,无穷无尽永不断绝,眼前所见与心中所想再没有这样恰相吻合了。梅谢柳新、草熏风暖、春水迢迢,是乐景,用来反衬离愁,以情景的反差来增强抒情效果,打动人的心灵。 下片转换角度,就闺中人着眼写离愁。首二句刻画闺中人形象,以下三句是旅人设想的闺中人心里话。她说,不要上楼倚栏远望吧,能望到的不过是芳草青青的平原,即使望到平原尽头,又有青山挡住了视线,而人已在青山之外,如何望得见呢?旅人由自己的离愁推想到爱人的离愁,又由爱人的离愁而想到她会登高望远,想到她明知望不见却仍要倚栏凝望,这样就更深一层地表现了他的离愁,而且感情层层加深。 ※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勤奋学习有关的诗句

勤奋学习有关的诗句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2.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 3.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4.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韩愈 5.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礼记》 6.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冯梦龙 7.千淘万浪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刘禹锡 8.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9.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10.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1.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12.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1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秦汉前儒家经典) 14.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民生在勤.----张少成 1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聃引自《老子·道德经》 16.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况引自《荀子,劝学》 17.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劝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这首诗的意思是劝人要从小努力、刻苦学习,如果年轻时不知道趁早勤奋学习,年纪大了学业无成,就会后悔读书太晚.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首诗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

北宋茶

1、北宋茶的时令与采法 从范仲淹的斗茶诗说起,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斗茶歌》),是一首与章岷的唱和之作,可惜章岷应答茶诗今天已经失传。三百多字的《斗茶歌》极为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的斗茶情况,全诗如下: “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终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贪。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翠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蓂(míng)。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 诗文一开始说的建溪茶,产于建安今福建建瓯县壑源山北临凤凰山北苑御茶园,因山临建溪口,因名建溪茶、亦名壑源茶。建安,又名北苑,本是五代唐朝的一座宫苑,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监制建安茶叶,以供南唐皇帝和贵族享用。 宋代之后,凤凰山一带都被叫做了北苑,这一茶区的茶也称作了北苑茶,成为皇家的御用茶园,因避讳用“贡茶”之名,常以建溪茶作代词。在唐代,陆羽并没有把建安茶列入名茶,唐朝贡茶地在顾渚,除了自然条件外,交通也便利是主要的,宜兴、长兴离运河和国道较近,茶叶能很快被送到京城。当时的建安,似乎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地方。五代十国时候建安茶成为名茶,是发现这里尽管交通不便利,但是气候比其他地方要好(也有学者据此以为唐到宋,气候发生一些变化),宋代持续了了后唐的选择,“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加上欧阳修的“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使得建安更成为贡茶的理想之地,而等到带有强烈皇家色彩的“龙团风饼”命名之后,建安茶就真的名扬天下了。 贡茶中的龙凤团茶由丁谓始创,经过蔡襄的改造后,小龙团已是北宋的第一名茶,但其专供皇室,别说普通人,就连许多朝中要臣根本连见都见不到,“黄金可有,而茶不可得”,所以欧阳修得到皇帝御赐的一小饼才会珍藏多年,并引以为傲。苏东坡在《七年九月自广陵如召还复馆于浴室东堂八年六月乞会稽将去汶公乞诗乃复用前韵三首》之一中说:“乞郡三章字半斜,庙堂传笑眼昏花。上人间我迟留意,待赐头纲八饼茶”,这“头纲八饼茶”其实就是小龙团茶的首批货,数量极少。这批茶被要求在惊蛰或清明前采制成,要确保皇家在当年三月喝到。 《东溪试茶录》记载:“建溪茶比他郡最先。北苑、壑源者尤早。岁多暖则先惊蛰十日即芽;岁多寒则后惊蛰五日始发。先芽者气味俱不佳,唯过惊蛰者,最为第一。民间常以惊蛰为候。”所以范仲淹诗文的“先暖冰微开”、“新雷”指的就是采茶时令,《北苑茶录》载:“每岁分十余纲,惟白茶自惊蛰前兴役,浃日而成,飞骑疾驰,不出仲春,已至京师,号为头纲”。“家家嬉笑穿云”,要是真那么浪漫就好了,为了赶制茶,许多茶农苦不堪言。他们要在阳光还没出来的时候采茶,还不能让手指碰到茶叶,必须用指甲来掐茶芽。 古人斗茶乐 2、北宋茶的制法 “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终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贪”,是采茶的情景对茶的要求太高,求精不求多。“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方方圆圆的茶叶已成,“研膏焙乳”是斗茶的准备工作。茶膏在宋代,成为斗茶的关键环节。 《北苑茶录》中记载的宋代建安茶制作,与唐代有所不同,唐代茶饼经过采、蒸、捣、拍、焙、穿、封。到了建安茶,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多了拣择,还要加以洗涤,然后蒸一道,之后是榨,也就是去水分。当时有个专门的制茶工具就作“榨”(大小两种),把蒸过的茶叶(当时叫“茶黄”)取出,放到小榨里用水反复淋洗,然后再放入大榨中,用力榨去茶汁,这种茶汁就是茶膏了。为什么要榨去茶膏呢?茶膏可是茶叶的精华,《大观茶论》里说采茶要早晨,怕的就是太阳照射下,茶膏会随着水分蒸发。 唐朝茶“拍”的程序,是把茶捣成膏后,放在模子里让其成型。陆龟蒙的《茶焙》里说的就是这样的情景:“左右捣凝膏,朝昏布烟缕。方圆随样拍,次第依层取。山谣纵高下,火候还文武。见说焙前人,时时炙花脯。”唐贞元年间,常衮做建州刺史,见到过当地就有这样的做法,“始蒸焙而研之,谓之茶膏,其后始为饼样,贯其中,故谓之一串。” 吴任臣在《十国春秋•闽康宗本纪》中记载,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国人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这是建茶入贡的最早记载。 为什么要剔除茶膏,《北苑茶录》里到出了缘由,当时建茶的味远而力厚,“非江茶可比,江茶畏沉其膏,建茶惟恐

唐五代

唐五代 ---中国画论成熟期 绘画发展状况 ★以人物画和佛教画为主体 ★南唐成立了宫廷画院 ★中国画论进入成熟期 ★大家:阎立本、吴道子、张萱、周昉、孙位; 王维(南宗)、李思训(北宗) 唐五代时期的主要画论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山水画论著述张璪《绘境》(传)、王维《山水论》、《山水诀》、荆浩《笔法记》、有画品著作彦悰《后画录》、 李嗣真《续画品录》、张怀瓘《画断》、 朱景玄《唐朝名画录》 品评著作 彦悰《后画录》 1.首次将师承传授引入画品中,提出“变古象今”说 ①在其所评的二十七位画家中,指明其师承渊源的就有十五人之多。常用“取法”、“师模”、“师依”、“学宗”、“祖述”、“受业”、“宗匠”,足见其对画家师承关系的重视,这一思想为张彦远所继承并加以发展。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有《叙师资传授南北时代》一节,强调说:“若不知师资传授,则未可议乎画。” ②他在评阎立本说:“学宗张、郑,奇态不穷,变古象今,天下取则。” 所谓“变古象今”,就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以表现今天的时代面貌。故彦悰认为这是画家们走的一条正确之路。 2.“触物为情” 他评展子虔时说:“触物为情,备赅绝妙。尤善楼阁人物;亦长远近山川,咫尺千里。”“触物为情”说明画家(主体)对物(客体)感受(触)而生“情”,由“情”而产生创作欲望,在创作中使“情”入画,主客体结合,以“情”动人,故而“绝妙”。战国《乐记》云:“乐者,音之所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这里已有比较完整的“感物”理论。彦悰的“触物为情”说,当来源于《乐记》并首次引用到绘画创作论中,“情”则起的是中介作用。 窦蒙《画拾遗录》 ⑴“风格”一词首次出现(p273-274) 冯提伽:寺壁皆有合作,风格精密,动若神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