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闻采访基本知识学习案例

新闻采访基本知识学习案例

新闻采访基本知识学习案例
新闻采访基本知识学习案例

新闻采访基本知识案例教学

案例一、相关知识点——新闻的基本要素

例1

卫生部紧急通知立即停用亨氏美味源辣椒制品

2005年03月05日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三月五日电(记者曾利明) 国家卫生部今天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餐饮单位立即停止使用亨氏美味源(广州)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辣椒制品,并对该公司进行监督检查。

通知说,近日工商和质检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发现,亨氏美味源(广州)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美味源牌金唛桂林辣椒酱含有苏丹红(一号)色素,违反了《食品卫生法》和《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

为保护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卫生部要求各类餐饮单位不得使用亨氏美味源(广州)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辣椒制品,并对已购入的辣椒制品就地封存,向卫生行政部门通报有关情况并在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下销毁。

卫生部要求广东省卫生厅立即组织对亨氏美味源(广州)食品有限公司进行调查,重点调查苏丹红(一号)的来源、添加范围以及产品的流向,对调查发现的线索要及时向卫生部通报。

案例分析:

这篇报道具备新闻的几个基本要素,即“五个W+1个H”:

何人(Who):国家卫生部

何时(When):2005年03月05日

何地(Where):北京

何事(What):卫生部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餐饮单位立即停用亨氏美味源辣椒制品,并对该公司进行监督检查。

为何(Why):近日检查发现亨氏美味源牌金唛桂林辣椒酱含有苏丹红(一号)色素,违反了《食品卫生法》和《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

如何(How):

卫生部要求各类餐饮单位不得使用亨氏美味源(广州)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辣椒制品,并对已购入的辣椒制品就地封存,向卫生行政部门通报有关情况并在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下销毁。

卫生部还要求广东省卫生厅立即组织对亨氏美味源(广州)食品有限公司进行调查,重点调查苏丹红(一号)的来源、添加范围以及产品的流向,对调查发现的线索要及时向卫生部通报。

案例二:相关知识点——新闻敏感的作用与特点

例1:

(1)1936年12月12日发生的“西安事变”,最早向国内外报道的记者是赵敏恒。当时他在路透社南京分社工作。那天上午9点半,国民党中央某要人忽然打电话来问:西安有无电报来?赵答:没有。对方再问:路透社在西安有无记者?有无电台?赵说:没有。对方再

不说什么,把电话挂上了。赵敏恒越想越奇怪,他们为什么那么关心西安的情况呢?于是决定向各方寻找线索。11时,他了解到他到几天前几天前飞到西安的蒋介石,现在不在西安了;又了解到他到了清华池,前一天还有电报到南京;又从交通当局得到消息,说陇海路只通到西安以东的华荫,他们判断是兵变。赵敏恒对这些情况进行分析之后,变向路透社发出电报“西安兵变”。当时人们众说纷纭,还在猜测之中,知道收到西安广播,才证实路透社消息的准确。

(2) 《纽约时报》名记者迪姆士?泰勒初当记者时,有一晚被派去采访一部歌剧的首场演出。泰勒到剧场后,获悉当晚演出已被取消。于是他就回家睡觉去了。半夜时分,怒气冲冲的编辑打来电话告诉他:其他各报都在头条位置登出了女演员自杀的消息。编辑说:“像这样的女演员首场演出取消,本身就是新闻。它的背后,可能还有更大的新闻。记住:以后你的‘鼻子’不要再感冒堵塞了。”

案例分析:

“西安事变”独家新闻的获得,就是记者赵敏恒在研究一些看起来似乎很不起眼的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掘新闻线索得来的。正是新闻敏感帮助记者发现了新闻线索,帮助他独立思考,对当时复杂的形势进行了正确的分析和判断,从中发现了这条重大新闻。而迪姆士?泰勒初当记者的遭遇则是由于缺乏新闻敏感而失去了一次采访的机会。

例2:

1979年11月22日新华社播发《1976年唐山地震死亡24万多人》,就是记者筛选事实的成功范例。短讯全文如下:

在1976年7月28日发生的唐山大地震中,总共死亡24.2万多人,重伤16.4万多人。这两个数字是唐山、天津、北京地区在那次地震中死伤人数的累计。这是今年11月7日至22日在中国地震学会成立大会上宣布的。

唐山地震的震级为7.8级,震中裂度为11度。地震发生的地点是人口密集的工业区,发生的时间是3点42分56秒(北京时间),正当人们沉睡的时候。地震部门事先未能发出预报。由于这些原因,它所造成的损失是很严重的。

案例分析:

这是我国第一次公开报道唐山大地震伤亡人数的新闻,这篇迟到的新闻照样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唐山大地震发生与1976年7月,当时,“四人帮”还在台上,国家生活很不正常。那时对唐山大地震的有些情况,例如伤亡人数一直隐瞒不报。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1979年11月成立中国地震学会的报告里,才第一次提到了3年前唐山大地震的许多真实情况,其中就包括死亡人数。新华社记者十分敏感,把死亡人数从中摘了出来,发了这篇短讯,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此例中唐山大地震这样的新闻事件往往包含着许多事实,记者如果不加挑选,面面俱到地进行反映,那么最精彩的事实就会淹没在长篇大论之中,得不到充分的表现。正是新闻敏感帮助记者进行鉴别、筛选,衡量事实的新闻价值,把最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挑选出来进行重点报道,从而使新闻价值得到彰显,引人注目,从而决定是否投入采访与报道。

例3:

(1)1972年基辛格北京之行,被一位嗅觉灵敏的西方新闻记者捕捉到了,但他写的新闻稿电传到某家西方通讯社后,编辑却认为是痴人说梦,一笑了之。直到中美上海联合公报发表后,才如梦初醒,为自己眼睁睁的仍掉了一条本可震动全球的特大新闻而懊悔不已。

(2)前苏共中央总书记安德罗波夫逝世的消息,最先是由《华盛顿邮报》驻莫斯科记者达斯科?多德尔报道的。这位记者根据平日积累的资料和当天莫斯科电台音乐节目的变化,准确的判断出安德罗波夫已经逝世,并抢先向编辑部发出了急电。《华盛顿邮报》编辑部收到急电后立即向国务院核实,国务院官员认为这是一次“狼来了”,说这个消息不值得重视。编辑部信以为真,于是把记者的急电当成一条普通传闻塞到报纸的第27页上。报纸刚刚印出,便传来了法国外长在共同市场会议上宣布安德罗波夫逝世的消息。其他大报都在头版刊登安德罗波夫逝世的报道。此时,《华盛顿邮报》如大梦初醒,但悔之晚矣。

案例分析:

新闻敏感不仅是记者必备的一种职业敏感,对于编辑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缺乏新闻敏感,不能准确地把握新闻事实的价值,处理稿件时往往会作出错误的安排。

例4:

(1)在二次大战期间,当希特勒进攻苏联的时候,欧美舆论大都认为苏联必败。但美国著名记者斯诺1914年7月在《新共和杂志》撰文,认为希特勒进犯苏联,是它走上毁灭道路的开始。在后来南斯拉夫和苏联关系的破裂以及中国与苏联关系的一度不睦,斯诺都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进行了科学的预见。

(2)1964年赫鲁晓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部长会议主席职务,当天法新社驻莫斯科记者就发布消息,断定他已经下台;

(3)1982年11月10日早晨,前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勃列日涅夫突然去世,当天官方并没有发布任何消息,但是路透社驻莫斯科记者却注意到,莫斯科电视台预定当晚要播的一场冰球赛,在没有做任何解释的情况下突然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一场古典音乐会。通常这只有在前苏联领导人去世时才会出现这样的变动。于是路透社记者给前苏共中央委员会打电话进行询问,并在当晚就这些情况发出了消息。美联社记者也在塔斯社正式发布这一新闻前,发了一条推测性的消息;

(4)1985年苏共中央总书记挈尔年科去世,美联社驻莫斯科记者比苏联国家通讯社塔斯社早10小时发出消息;

案例分析:

上述这些记者大都是根据一些迹象,如报纸中不见了这些领人的名字,广播电视节目更改以及其他一些异常现象,作出大胆的预测和推断的。

事物的发展总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新闻敏感强的记者,往往能细心抓住事物变化过程中的一些细节枝叶,在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理出事物发展的因果链条,看清事物发展的基本脉络。就像地震预报一样,地震尚未发生,但震前的征兆已经尽收眼底。新闻敏感强的记者,往往就能抓住这些蛛丝马迹,推断出新闻事件的发生,或者进行充分的准备,在事物刚刚冒头的时候,就能给予及时的报道。新闻敏感还能帮助记者预知新闻的发生,使

记者有所准备地抓到重要新闻。

以上案例参见白庆祥等编著《新闻采访写作编辑案例教程》

案例三:相关知识点——新闻敏感的培养

例1:

中国近代著名记者邵飘萍具有高度的新闻敏感。1917年3月的一天,他在国务院某秘书室中,听到隔壁国务院总理段祺瑞的办公室里有人打电话给美国公使,说,“下午3时,段总理要到美使馆会见美国公使”。邵飘萍马上想到,当时正逢美、德断交,美希望中国与之采取统一行动,段祺瑞下午去美国使馆肯定与这件事有关系。于是邵飘萍马上奔赴美国使馆,在与一参赞见面之后,便询问当天下午段祺瑞来会见美国公使商谈的内容。这位参赞突受此问,大为惊讶。于是邵飘萍便告诉他,自己早已知道此事只不过想通过使馆证实一下而已。就在这连轰带唬的询问中,他又获得了美国政府给驻京使馆的训令。邵飘萍马上又回访段祺瑞,询问当天下午赴美使馆的内容,并暗示自己已知道全部情况。就这样,一条关于中德断交的新闻到手了。

案例分析:

由此例可见,邵飘萍加入不具备高度的新闻敏感,留心到国务院秘书打的那个电话,就可能无动于衷,机会就会错过。他之所以具有很强的新闻敏感,可以说主要由于他主张记者要“其脑筋无时休息,其耳目随处警备,网罗世间一切事物而待其变动”。具有很好的“嗅觉”,随时捕捉事物变化的蛛丝马迹,才能够逐渐培养新闻敏感,发现新闻线索。

例2:

新华社对外部记者章挺权在80年代初曾陪同一位美联社的记者在中国各地采访,他在《一个美联社记者在中国如何进行采访》一文中写到,作为一个记者,要有新闻敏感,对于任何事物要有敏感的观察力,对于周围发生发生的事物要十分关心。对于情况,即使是点滴的情况,也不要轻易的放过,要有集腋成裘的精神。

那一天他们一起从哈尔滨坐飞机到北京,飞机刚降落在跑道上滑行,这位美联社的记者就问:“美国有个要人在北京,请你帮我打听一下,是谁?”两个人一起坐飞机来的,飞机上也没有无线电广播,事先也没有任何人告诉他们任何消息。这位记者怎么会知道的呢?他眼望着窗外一架停在跑道旁边的飞机说:“你看,那是一架白宫的飞机,没有要人来怎么会有白宫的专机呢?”果真有一架涂有美国国旗的波音707飞机。到北京饭店后一问,原来是美国总统卡特的科学技术顾问在北京访问。后来他们在广州乘车路过十字路口,看到有一张印有杨开慧头像的歌剧演出广告,美国记者得知后马上停车拍照,并写了报道。他在中国的采访1个月,就写了25篇关于中国的报道。

案例分析:

此例中的这位美联社记者的新闻敏感是比较强的,这与他平时注意观察是分不开的。观察能力也是构成新闻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处处留心,善于对身边的生活进行观察,记者才能发现社会生活中的那些新的变动,才能够从平凡的事实中发现与挖掘潜在的新闻主题。

例3:

我国新闻界老前辈徐铸成年轻的时在《大公报》工作,1929年曾经到山西太原进行了一次很有意思的采访。那一天他刚到冯玉祥的办事处采访,看到几个秘书正在打麻将。他心里一动,马上想到冯玉祥治军很严,这几个秘书公然敢在司令部打麻将,冯玉祥肯定不在军中。于是他迅速跑到冯的总参议刘治洲家了解情况,劈头就问:“冯先生离开太原了?”刘大吃一惊,十分紧张,反问:“啊?你怎么知道的?”徐铸成知道里头定有大新闻,于是便说:“我当然知道了。”刘赶紧叮嘱:“千万不要说出去啊!”徐铸成又找了辛亥革命时曾担任黄兴参谋长的李书诚,了解了更多的情况。于是一条冯玉祥悄悄离开太原,找阎锡山商议联合反蒋的重大新闻,就这样到手了。

案例分析:

徐铸成正是由于善于用一种与常人不同的角度,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利用以往信息的积累加以分析,因而能够洞察到形势的变化,敏锐地捕捉到新闻线索。有些重大新闻事件常常是隐性的,如暗流潜涌,被假象所掩盖。如何透过事物的表象,挖掘出事物的本质,这也是培养新闻敏感的一个主要方面。

例4:

以下是一位体育记者讲述的一段采访经历:

有一次,我正在南宁进行采访。一天晚上,我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看到了国家拟成立体育总局的报道。国家真是要把体育委员会改制成体育总局?改制的目的是什么?改制后的体育事业将如何发展?我会为着这条涉及到体育行业发展的改革的,一个简短得知有一句话的新闻,整整一个晚上都在思考:把体委改制成体育总局,仅仅是文字上的变化吗?不是,决不是。第二天,我早早的起床,来到大街上散步。一系列的问题随着冉冉升起的朝阳,也渐渐地清晰起来;国家许多部委相继改制成局,总公司,体育行业由国家全部包下来的局面,不久的将来也将成为历史;体育为国家事业单位,也将会走事业单位企业化的改革之路;那么,体育能不能和其他行业一样,成为一个产业?这么一想,思路开阔了。我把这一想法与另外的一个体育朋友谈了谈,他说这是无稽之谈。但我是“汪把吃秤砣”——铁了心了。于是,我回北京深入了解这一改制的背景,继而采访了国家体委有关领导,很快“产业化改革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的采访主体就确立了。在这篇文章里,首先提出了“体育产业化”这个全新概念。当然,这个概念现在已经家喻户晓了,但作为一个记者,能够根据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的变化,及时捕捉到信息,配合改革,写出影响全社会的东西,我想也是一个记者值得自豪的事情吧。

案例分析:

信息往往只能提供基本的事实,而知识可以提供对事实的解释,进行更加深入的报道。从上面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这位记者对国家时事及行业知识不但了解很多,而且还能做到举一反三,可以设想,如果记者没有平时对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进行过了解和研究,如果缺乏“临战”采访的准备,那么,他就不可能从电视新闻中获取报道线索,也就不可能采写到这样的独家新闻,才能提出“体育产业化”这个全新的概念。

以上案例参见张晨、卢冰著《新闻采访艺术》

案例四:相关知识点——新闻角度

(1)突出重点

北京机动车负全责条款作较大修改

《北京晚报》2004年10月20日

今天上午,北京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15次会议。备受市民关注的“新交法”——《北京市实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草案修改稿)》在今天的全休会议上进行二审。

此次“交通安全法实施办法”的草案修改稿不仅对“机动车负全责”和“骑车带人”条款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和完善,还对草案中与车辆和驾驶人管理、道路通行条件及通行规则、事故预防与执法监督、法律责任等相关的60多个条款进行了修改。

“机动车负全责”的改变包括:最大限度减轻机动车司机无过错赔偿责任、将交通事故当事人责任分为5种,草案修改稿中还新增加了对机动车实行第三者强制保险的制度,并设立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等内容。

“新交法”修改60多个条款

今年8月9日到15日,《北京市道路交通安全条例(草案)》的征求意见稿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公开征求市民意见。短短的七天意见征集组共接受电话、电子邮件、网上留言总计8855件次。市民普遍关注的五大问题有: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和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赔偿责任;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和残疾人机动轮椅车载人;道路资源配置;公交车进出停靠站以及法律责任。

9月29日,法制委员会召开会议进行统一审议,根据常委会审议意见,内务司法委员会审议意见、市民意见以及其他各方面意见对草案中与车辆和驾驶人管理、道路通行条件及规则、事故预防与执法监督、法律责任等相关的60多个条款作了进一步修改。

赔偿责任细化机动车全责有三前提

征求意见过程中,市民对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赔偿责任这一问题最为关注。对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关于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之间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赔偿责任进行细化,一是要明确规定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先行赔偿。超过责任限额的部分,由机动车一方承担。二是对如何减轻机动车一方责任进行细化,首先明确减轻机动车一方责任的前提是要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机动车驾驶人在驾驶机动车过程中履行了交通安全注意义务并且已经采取了适当的避免交通事故的处置措施,机动车一方无过错的,只按照国家规定的最低比例、额度承担赔偿责任。机动车一方有过错的,则按照过错程度承担赔偿责任。三是对草案征求意见稿中原70条的内容进行修改完善,只有在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后,机动车一方有条件报案、保护现场没有依法报案、保护现场,致使事故基本事实无法查清的,又没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行人有交通安全违法行为以及机动车驾驶人已经采取必要处置措施的情况下,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赔偿责任。

12岁以下儿童可以骑车带

法制委员会认为“关于自行车和残疾人机动轮椅车载人”的问题关键是如何协调好保障交通安全与方便群众出行之间的矛盾。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国务院制定的实施条例对于自行车、残疾人机动轮椅车载人问题没有规定,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规定自行车载人,并规定了驾驶自行车必须年满12周岁。目前,用自行车接送孩子上下学仍是一部分家庭,特别是工薪家庭首选方式,许多残疾人驾驶残疾人机动轮椅车也需要有陪护人员随行。

因此,法制委员会建议对法规草案的相关条款作以下修改:成年人驾驶自行车可以在固定座椅内载一名12周岁以下的儿童,但不得载12岁以上人员;明确规定未成年人不得驾驶自行车载人;残疾人驾驶残疾人机动轮椅车可以载一名陪护人员,但不得从事营运。

公交车不必“排长队”

有的市民提出,草案中关于公共电、汽车应当在停靠站一侧单排靠边停车、依次单排顺序驶离停靠站的规定很有必要,但容易导致公交车排长队,从而影响出行。法制委员会认为,解决公交车进出站问题实际上是如何协调有序与畅通之间的矛盾问题,应当在有序的基础上实现畅通,兼顾秩序与效率。因此,建议删去草案中关于“驶离停靠站时,依次单排顺序行驶”、“暂时不能进入停靠站的,在最右侧机动车道单排等候进站”,增加“不得在停靠站内待客、揽客”。

“机动车责任”也是委员关注热点

今天上午的审议中,“机动车责任”也是委员代表们关注热点。史际春委员认为,草案修改稿听取了很多市民的意见,这非常好。但草案修改稿的第72条中,“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之间发生的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责任”不妥,可考虑也追究机动车责任,但可“酌情减少机动车责任”。

另外,应该再加大对交通逃逸的处罚力度。申丹委员发言说,一部分北京路口只有机动车信号灯而没有行人信号灯,建议加上。郝如玉委员认为,“新交法”一定要有利于交通畅通,有利于公民守法,适应于中国国情,也不能简单地让“机动车负全责”。孙毓敏委员觉得行人不遵守交法造成交通安全危机也值得关注,此外,还要鉴别有“假残疾人”驾驶残疾人机动车。

截至记者发稿时,虽然已是中午12点,委员代表们仍在围绕“新交法”的草案修改稿进行着热烈的发言。

案例分析:

以上是关于北京市“两会”,没有涉及,而只是从张惟英的提案,即北京“人口准入制度”作为重点报道对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这篇新闻是北京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报道中的一篇。报道在会议的多项议题中选择了备受公众关注的“新交法”作为重点来加以报道,有助于人们对这一引起广泛争论的质疑的法规的认识。

(2)旧中觅新

医药代表向“老百姓”下跪

——老百姓大药房杭城奇遇记(上)

2003-2-25 浙江日报

记者秦军

日前,在新开张不久的杭州“老百姓”大药房内,一位来自哈尔滨某药厂的医药代表面对满屋人,竟痛哭流涕地向药店采购部部长下跪。

是他想求“老百姓”大药房买他的药吗?不是。恰恰相反,他是想求“老百姓”大药房别再卖他的药了!

作为医药代表,药品销售越多,利润无疑越丰厚。他为何会为了把药拿下柜而“屈膝”。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原来,“老百姓”大药房从哈尔滨某药厂购进了一批“牛黄消炎片”,每盒进价0.8元,经核算后销售价定为1.2元。应该说,50%的毛利非常可观了,没想到这个价位却引起了该厂驻浙江医药代表的恐慌。且听听这位医药代表的哭诉:“人家都卖4.8元,最低也在3.5元以上,你们只卖1.2元,还让不让人活了?”

原来是嫌卖得太低!

事实上,这位医药代表还有一个说不出口的苦衷:老百姓大药房从外地购回的“牛黄消炎片”是0.8元一盒,而杭州许多医药批发公司从他那里拿的却高达2.8元。“老百姓”大药房大幅降价、不按常理出牌的做法已严重影响了他的收入,威胁到了他的生存。据悉,该代表已多次到“老百姓”大药房哀求,希望能停售这种药,或至少将价格提高到2.8元以上,否则,他每天都要到“老百姓”大药房来下跪。

“老百姓”大药房是去年底在杭州开张的一家平价药店,一开张该店便以“比国家核定价格平均低45%”的举动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短短两个月来,该店因为“低价”竞争,打破了医药零售业的暴利行为,遭到了数不胜数的“围攻”。这里面除了上面提到的“温柔一跪”外,还有疯狂抢购、闯店威胁等层出不穷的硬招。

如开张伊始,该店便因将上海强生公司的“泰诺”感冒片从12元多降到9元而引起轩然大波,强生公司驻浙江医药代表干脆派人驻守“老百姓”大药房,一看见“泰诺”上柜,便抢购一空,“老百姓”大药房根本来不及进货。

嵊州某制药厂生产的盐酸左氧氟沙星是我省患者常用的一种药品,已被列入医保目录,在杭州许多医院零售价为20多元,而在“老百姓”大药房,每小瓶只卖7.8元。400%的毛利陡然降到了16%,这引起了有关店家的恼怒,作为“急先锋”的医药代表遂屡屡找到“老百姓”大药房,要求提价,否则,将用一切手段切断“老百姓”的供货渠道。

还有,新昌某制药厂的维生素E、广西某厂的“金嗓子喉宝”、杭州某制药厂的“百令胶囊”在“老百姓”大药房的售价都远远低于市场价……

毫无疑问,“老百姓”大药房的平价销售损害了一大批人的既得利益。他们包括医疗机构、药店同行、大批医药代表,甚至还有医药批发公司。这些人是高价药的牢固捍卫者,谁要是想打破牢不可破的药价体系,必然会受到强烈攻击。

据悉,开张两个月来,“老百姓”大药房受到的围攻已不下数十起,有求情、威胁,也有釜底抽薪的动作。据了解,自开张后,“老百姓”大药房在浙江的进货渠道已被全面封杀,至今还没有从杭州乃至浙江全省的医药批发公司那里进过一次货。

案例分析:

近年来医疗制度改革与医药价格调整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这方面的报道也屡屡见诸于媒体之上。但有些报道仅仅停留在宏观的制度变革呼唤、探讨上,难以引起受众的关注。而新闻的作者没有按照惯性去思考问题,而是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新的角度,重点报道了平价销售药品的“老百姓”大药房受到医药代表的围攻这一事件,容易引起公众的共鸣,使报道具有新意与重要的社会意义。因此该报道获得了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3)由近及远

形象工程成了天花板国企海归大出局

作者:徐超| 2005-02-10 | 原始出处:《董事会》

从2003年开始,国资委“倾情”上演“全球招贤秀”。可是,《董事会》杂志又了解到,邱子磊于2005年2月终于淡出中海油。这个一度被国资委树为吸收海外人才的典范,而今给外界发出了不祥的信号:国有企业引进海外职业经理人未必能如愿。

此前,就有杨维平出局北京双鹤、郭谦遭遇现代解聘、“打工皇帝”何经华被迫出走用友、“天价总裁”唐骏也在风雨飘摇之中苦苦支撑等类似消息。中国职场上的“海归”,尤如“刀尖上的舞者”,一不小心,就会伤到自己。

从一见钟情到互相猜疑,再到不欢而散。“海归”大出局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短暂的蜜月

2005年2月底,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的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邱子磊博士将正式离职。这位国资委引以为豪的“海归”无意再续他与公司的雇佣合同,这无疑成为国资委“全球招聘秀”一个难解的注脚。

邱子磊曾获麻省理工大学MBA学位。加盟中海油前,他从1990年起一直服务于美国公司,在国际石油集团阿科服务达4年。1998年至2000年任所罗门美邦投资银行亚洲石油天然气投资银行部主管。这是继证监会引进史美伦之后中国大型国有企业引进的又一位高级专才。2004年8月,邱子磊还被颇具权威的《欧洲货币》旗下的“机构投资者研究小组”评为2004年度亚洲油气行业的最佳CFO。

邱子磊是国企以“市场价”吸纳的国际专才第一人。据中海油2003年及2004年年报显示,公司最高薪的高管人员只有2名,年薪为500万至550万元。分析家认为,邱子磊是其中一人。另外,邱手上约有250万股(拆细后计)未行使的期权股份,市值约为1000万元。

此前有猎头公司分析,按照邱子磊对中海油的贡献以及薪水,双方续约不应存在问题。然而,继史美伦离职证监会之后,邱还是逃脱不了海外专才在国有机构“大出局”的怪圈。

据上海某人力资源管理机构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跨国公司高层进入中国国企工作,坚持一年以上的不足4%。这就说明,职业经理人难以立足国企。

“海归”与国内企业的蜜月期大多只有两三年。业内人士分析,两年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能转型的足以完成转型,不能转型的时间再长也是徒劳。对一个职业经理人而言,两年也许就是其职业特长得以展示的最长时段。

以上解释固然有其道理,但未必是“海归”出局的真正原因。这种“出局”并非正常更替,而是交织着太多的积怨与无奈。

市场“海归”较量计划“老董”

“海归”大出局的背后,隐藏着公司治理文化的冲突:市场化职业经理人精神与国内企业文化特别是国有企业官场文化水火难容。

2004年底,中海油总经理傅成玉一再强调,邱子磊博士在任职期间为公司做了出色的贡献。这证实了将国际性人才为我所用是可行的。

傅邱不和的传言由来已久,尽管双方对此均予以否认。据传,二者关系远不如邱子磊与原董事长卫留成:傅成玉精通外语,曾派驻外国多年,自认为能代替邱直接与外国油气公司及外国投资者沟通。而邱子磊任中海油首席财务官也已4年,却一直未能升为执行董事。邱在辞职信中称:“我的卸任决策并非任何内部和外部原因和压力,纯属个人见地。”

如果说邱子磊尚属比较体面的期满离职,那么杨维平在双鹤药业却遭遇职场“滑铁卢”。

2004年9月29日,双鹤药业董事会“强行罢免”了外聘的总经理杨维平。杨出身德国汉高、费森尤斯等外企,有15年外企总经理的从业经历,而今却成了双鹤药业公司的政治牺牲品。

其实,双鹤引进杨维平的初衷本就耐人寻味。

据分析,前董事长乔俊峰引进杨的目的有三:一是需要杨这样懂经营的职业经理人来管理双鹤;二是在国资委“全球招聘”的倡导下,杨的背景值得对外标榜;三是杨可以作为公司高层人事斗争的“挡箭牌”。

相关人士向《董事会》杂志反映,杨进入企业后,乔杨理念分歧很大。杨维平看重未来,

希望推行企业改革,可乔俊峰已近退休年龄,考虑更多的是改革后的责任;杨希望加强药品主业,乔则喜欢通过股市筹集资金;杨关注企业的利润和现金流,而乔则执意用并购来做大做强;杨意图对“市场”负责,乔却对“市场”和“市长”负责。

乔出局后,接替他的卫华诚也主要从“官场”考虑企业事务。虽然双鹤药业没有回应杨维平的免职原因,但外聘“海归”与“本土”老董间矛盾难以调和无疑是主因。而且证券界一直怀疑操纵双鹤股价的除闽发证券之外,另有其人。杨维平曾要求检察院和国家审计署介入调查。但就在此关键时刻,他被强行罢免,颇令人费解。

这些曾在外国公司叱咤风云的职场高手,在国企落得如此结局,显然出人意料。有人说,“海归”高管其实只是某些国企的一个“棋子”而已。例如,虽然得到了TCL总裁李东生的赏识、信任和大力支持,前微软高管吴士宏似乎只是盛装参加了一场豪华舞会。曲终人散之际,便是吴黯然退场之时。

此外还有一现象也值得思考:“海归”名牌职业经理人在外企供职时成绩显赫,回国企后却无甚大建树。以原惠普中国副总裁兼信息产品事业部总经理李汉生为例。他任职期间,惠普中国信息产品事业部的业绩增长了120倍,但他在方正似乎就少有作为。

对此,一般的解释是,跨国公司有一套成熟的运营体系,经营决策很容易在外企贯彻下去。中国企业在转型过程中,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管理不成熟,内部管理缺乏规则。“海归”表面上与公司个别人产生摩擦,实际上是与国企原有体制和观念存在矛盾。于是,这个群体在国企里的命运简单明了:要么走人,要么被同化。

“许多国企的高管人员身份是特殊的公务员,而非真正的企业家,官员的目标与企业家的目标并不一致。”《董事会》杂志特约评论员、Premier Farnell PLC 公司欧洲及亚太区总裁中国事务特约顾问蔡敏男博士这么认为。

国企“天花板”难冲破

虽然“外来的和尚”进入国企摩擦不断,但国企依然高挂招聘“海归”高管的大牌。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2004年多次谈话中表达如下意图:国企与世界接轨,要从经理人入手。

然而,接轨不易。体制之别直接影响到接轨运作的步伐与效率。

依据公司运作理论,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是运行职业经理人的制度平台。目前的国企不是缺失这个平台,就是很脆弱。董事长作为出资人代表,控制着企业所有权,但又不对所有权负责。这样,国企所有权和控制权既结合又分离。国企产权、制度、人事方面关系复杂,是“海归”高管桔枳之别的主要原因。

薪酬制度也是接轨之难的关键。据国际管理顾问公司Towers Perrin所作的一项全球薪酬调查显示,各国大企业行政总裁平均年薪以美国最高(106万美元),其次是英国(约70万美元),再次是法国(约60万美元)。据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对国企负责人年薪调查显示,36家中央国企的董事长、总经理、党委(党组)书记1999年平均年收入为6.1万元,最高的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年收入21.3万元,最低的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年收入1.2万元。

这与“海归”高管形成强烈反差。以中石油邱子磊为例,年薪为500万左右,4年下来,他个人人力成本就是1500万元。再加上1000万的期股,就是2500万左右。国家投资开发公司总裁王会生不由感慨:“不能多了一个女婿,伤了一群儿子。”

另外,目前国企的负责人基本上是国家任命,管理层更多的被看作“特殊的公务员”而非企业家。如191家中央企业的“一把手”中,53家由中组部决定产生,其余由国资委决定产生,而且大多数国企主要负责人都是来自本系统内的政府官员。不难发现,国资委全球招聘高管就是对“任命制”进行突破的一次大胆尝试。

而今,大型跨国公司在人才选拔上用的是“全球资源”,有的公司董事会成员里40%以上是外国人而中国国企目前则大部分只用本地人。国资委相关人士曾指出,中国的国企要将眼光投向全球,外国人同样可以成为中国国企的管理者。但事实是,国资委“全球选秀”活动后,国企高管层仍没有出现一个洋面孔。

合理建构“董事会”

“海归”频频出局,还引出了如何建构董事会这一关键问题。2004年中瑞与中驰两个财团的教训就表明,没有合理的董事会结构,就不会有职业经理人的表演舞台。

温州的中瑞与中驰这两个股份制财团,是中国民营企业在全球化背景中自发谋求常青的典范。中瑞财团聘请的总裁精通英文、俄文、日文三国语言,熟悉和了解国际贸易规则、有过上市公司高层管理经验。中驰财团总裁王绍庭则来自于深圳,有过多年独立运作大企业的成功经验。但是,两个总裁都在“蜜月期”内撤离。

有财团之名,却没有形成股东文化。董事自己就是老板,而且都习惯了在自己的企业里做决断。这样的财团组织,其实只相当于一个联合经济体。一个联合体,就像联合国,应该是秘书长(相当于执行总裁)来主持工作,应该是弱化的董事会与强有力的经营层结合才能把事情做起来。但结果呢?“董事会权力很大,但董事之间互不相信、相互抵触,无法做出任何决定。而经营层权利很弱,只能是无所适从、无所作为。”王绍庭这样剖析。

中驰如此,中瑞亦然。中瑞董事会的董事在具体操刀。在项目判断与选择、行业的进入与资金的调动等方面,董事会内部形成决策的时间效率并不高,留给经理人行政的空间不大。

在国企双鹤药业里,“强董事会弱经理层”的结构同样使“海归”杨难以发挥作用。

在双鹤的管理结构下,董事会集约了决策执行力。前董事长乔俊峰将公司分成四个事业部,每个事业部上面设立执行委员会,乔则是委员会的主任。这样,董事会变成了公司的权力中心,行政权力没有下放到经理层。当杨维平提出推行董事会和经理层分离的时候,势必触动到乔的权力架构而遭其反对。杨强化了对人、事和财务的管理。如调整部分总部高管人员,更换了十几家控股公司总经理。同时,与18家子公司总经理签订了2004年目标责任书;加强财务控制,以消除资金链断裂的巨大风险,避免新的投资损失。2003年下半年,“恒康双鹤”事件和“昆山双鹤”事件促使乔下台。随后卫华诚继任董事长。之前杨维平所要推行的改革,遭到乔的反对,得到卫的支持。但是当卫华诚担任董事长之后,董事长与总经理的矛盾不但没能消除,反而更为激化,并最终导致杨的出局。

显然,中国公司的董事会与行政经理层分工不明确。这种制度性缺陷,影响着“海归”高管的水平发挥。有人戏称,即使叫韦尔奇来中国,也未必能有什么奇迹,甚至还不如本土经理人。

因此,中国企业在“高管选秀”时,一方面需要积极进行国企董事会制度试点,以在海外上市的中国网通等为榜样,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另一方面应积极推动产权改革。只要产权改革不发生实质性变化,国企建立董事会制度、引进职业经理人的积极意义就难以显现。

警惕“海归”厌恶症

高层反复强调,国企“全球招聘”目的在于,“使我们的国有企业不仅要留住人,更要吸引人;不仅要吸引中国的优秀人才,还要吸引全球的优秀人才。”

但有些现象却耐人寻味。从2004年国务院国资委公示的招贤榜23名人选中,“海龟”少,“土鳖”多。真正有外企背景的只有两人:一个是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人选曾兵,另一个是中国民航信息集团公司总会计师人选孙涛。有媒体报道,报名者中的16名具有外国国籍、65名拥有绿卡者全部落选。

与此同时,国有企业的人才流失已到了一种相当严重的程度。据官方统计,自1998年以来,中央企业流失的各类人才占同期接收大学毕业生的30%以上,年龄大都在40岁以下,包括一些已崭露头角的骨干人才。譬如新华社技术局的一名副厅局级干部就被3721网站于2004年以年薪50万挖走。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李荣融表示,今后国有企业主要经营管理者的选聘工作将逐步实施公开招聘的形式,让国有企业参与到人才的国际竞争中。部分企业可以先从企业副总开始,向全球公开招聘人才。选拔的人才第一年试用,合格的签订三年聘用合同。条件成熟后,再逐步上升为“一把手”的公开招聘。

与国企的“雷声大、雨点小”不同,不少股份制公司在人才国际化上已迈出一大步。联想集团于2004年12月收购IBM全球PC业务后,集团新CEO由IBM高级副总裁史蒂芬.沃德担任,这是中国著名企业的老外“第一人”。

有人提醒,国资委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但必须警惕一些国企借此搞人才“形象工程”。如果只是叶公好龙的话,恐怕也不会有更多的“海归”上岸。

案例分析:

上面这则新闻报道的是国企人才流失的现象。如果从国企用人制度的角度入手,很可能让读者“敬而远之”。现在的报道找到了在国企工作过的“海龟”派的实例,一下子就拉近了与普通读者的距离,再从这点出发,对国企用人制度急需改革进行全面介绍,从而达到了由近及远的效果。

(4)以小见大

总理为农民追工钱

2003年10月28日天津日报

10月24日下午5时许,三峡库区腹地蜿蜒起伏的山间公路上,几辆面包车正从万州区向云阳县城方向疾驰。

此刻,坐在汽车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望着车窗外一一闪过的田野,若有所思。上午11时许,他和随行的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飞抵重庆万州后,就开始走访移民。

当行至距云阳县城约40公里处时,温家宝看到公路附近隐约可见几处农舍,当即要求停车:走,去看看村里的乡亲们。

沿着一条高低不平、十分泥泞的狭窄小道,温家宝带领着随行人员向公路下边掩映在一片葱茏竹林中的龙泉村走去。

“温总理到我们村子里来了!”正在田里干活的村民们,闻讯纷纷拥进农家小院。

温家宝面带微笑,一一询问村民们的生产生活情况。望着总理亲切和善的面孔和一个个具体的问题,村民们的拘束一下子烟消云散,你一言,我一语,与温家宝拉起了家常。

小院里不时传出的阵阵笑声打破了村里的宁静。

不知不觉间,半个多小时过去了。温家宝对龙泉村10组的基本情况已有了大致了解。这时,他问村民们:“大家还有什么困难?有什么需要我们做的?”

“总理,我想,我想说说我家里打工的事。”一直坐在温家宝左侧的农家妇女熊德明有些腼腆地说。

温家宝总理侧过身对她说:你说吧。

这时,坐在旁边的重庆市委书记黄镇东也鼓励熊德明:有什么事只管对总理照实说。

熊德明说,现在农民的收入主要靠打工,村里大多数劳力都在云阳新县城搞建筑,一年收入有五六千元左右,但是在修建新县城中心广场阶梯的过程中,包工头拖欠农民的工钱一直不还。她爱人李建明有2000多元钱的工钱已拖欠了一年,影响娃儿们交学费……

听着熊德明的叙述,温家宝神情顿时严峻起来。

“听说政府把修广场阶梯的钱拨下去了,但是包工头们扣着民工的钱不发。”村民曾祥万接过话头说道。

温家宝双眉紧锁,沉吟片刻后说:“一会儿我到县里去,这事我一定要给县长说,欠农民的钱一定要还!”人群中立刻响起热烈的掌声。

“谢谢总理!”刚才还有些腼腆的熊德明,此刻高兴地叫了起来。

接着,温家宝对随行的干部语重心长地说,“现在老百姓的好多事情,在一些领导干部看来都是些不值一提的小事,可对老百姓来说,却是大事。天天坐在办公室里,不到农民家里看一看,坐一坐,怎么能知道农民的困难呢?”

天色渐暗,丝丝寒气隐隐袭来,但村民们心中却暖洋洋的。温家宝和村民们一一道别,并愉快地提出和乡亲们合影留念。这时,乡亲们都抢着和总理握手,刚才还兴高采烈的熊德明却直往人群后面躲。

“别跑啊———”,温家宝快步上前和她握手道别。这时,熊德明扬了扬双手,不好意思地说:“我刚割了好多猪草,手太黑太脏。”但总理丝毫不理会,仍紧紧地握了握熊德明粗糙的双手。

暮色中,坐进汽车里的温家宝突然看到村里的乡亲们正跟在后面,向汽车走来。他马上又走下汽车,握着村民们的手再次道别。人群中,一些村民眼里闪动着泪花。

华灯初上,汽车驶进云阳县新城。温家宝心里仍想着龙泉村乡亲们的事。一见县里的负责人,他就追问起农民务工工资被拖欠的事。

县里负责人说:“确有其事。主要是因为一些包工头没有把钱发到农民手中。这事我们要认真处理,一定给村民一个满意的答复。”

当天夜里11时多,熊德明和丈夫拿到了拖欠的2240元务工工资。

新华社记者孙杰黄豁

(据新华社重庆10月27日电)

案例分析:

这篇新闻报道的是温总理为农民讨回工钱这一件小事,但涉及到2004年中央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社会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关注等重大问题,很有社会意义。对于这样重大的新闻主题,但作者并没有抽象空洞地去进行报道,而只是找到一件“小事”,一件典型的新闻事实,以小见大,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5)虚中觅实

五千亿元投资给百姓生活带来什么

来源:半月谈2005年第3期

记者林红梅

国道带动一方经济

我国公路建设保持了突飞猛进的态势,2004年全年完成公路建设投资突破4400亿元,

比上年增长19.9%。“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是公路建设的重点。去年年初,“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在建和未开工项目有6200多公里,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的崇山峻岭。到去年年底,交通部20世纪90年代初规划的“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完成建设任务的87%。

2004年,江西温家圳至沙塘隘、广西南宁至水任、沈大高速公路拓宽扩建等一批重点工程建成通车。全长2354公里的北京至珠海国道主干线实现全线通车。连霍国道主干线建成后,我国形成第一条横贯东西的4396公里的快速大通道。路好了,车速快了。汽车从连云港跑到霍尔果斯,14年前还需15天左右,现在只用两天。这个结果令众多如王殿臣一样的司机们心里高兴。

经过去年的建设,全国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85.6万公里,新增4.6万公里。路修通后,商机来了。在“新丝绸之路”沿线,昔日许多难卖的农产品,如今正踏着“新丝绸之路”走向兄弟省区,走出国门。“新丝绸之路”横穿瓜果飘香的新疆吐鲁番,在吐鲁番─乌鲁木齐─大黄山高速公路通车之前,从乌鲁木齐到吐鲁番需要一天左右的时间,通车之后只要两个多小时。路好了,到吐鲁番观光旅游、品尝“火洲”美味瓜果的游客日益增多。仅半年内吐鲁番的特色旅游收入就达1亿多元。

在葡萄沟长期从事葡萄经营的艾合买提?阿不力孜高兴地说:“以前因为路途遥远,水果运到内地大多会烂掉,许多东西都卖不出去。现在不一样了,有了好路,加之吐鲁番葡萄名扬天下,许多人都慕名而来!”

修好路服务“三农”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解决“三农”问题的部署,交通部门把农村公路和国道主干线建设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加大建设力度。2003年交通部提出“修好农村路,服务城镇化”、“让农民兄弟走上油路和水泥路”的指导思想,调整投资方向,对农村公路建设给予倾斜。

2004年新改建农村等级公路25万公里,新增沥青路、水泥路13万公里,全国又有123个乡镇和11200多个行政村通了公路。农村公路建设不仅方便了农民出行,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同时,农副产品转化为商品、农村经济从传统农业向以市场为导向的高附加值农业转变的步伐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成为服务“三农”力度最大、农民最受益的措施之一。

河北省阜城县漫河乡建成通村油路后,每斤西瓜价格平均比往年高出0.1元,仅此一项全乡农民年可增加收入1000多万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43团以前由于路况差,生产的蟠桃卖不出去。建成通连(队)公路后,外地车辆主动上门收购蟠桃,不仅增加了职工收入,也促进了农业生产的集约化。

案例分析:

在关于工作成就的报道中,最常见的毛病是,堆砌各种各样的概念、套话,再加上一大堆不能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数字,这样的报道不但过于空洞,可读性也差。为了将虚的内容写实,记者可以考虑选取一个或几个实在的例子,以它们为载体,来反映抽象的内容。

上述这篇工作成就报道中,在总体成果报道及数字的基础上,记者选取了几个实例加以说明,如国道贯通带动新疆工业、旅游业的报道中采用了果农的例子,修好路服务“三农”报道选用了河北省瓜农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例子,比单纯堆砌数字有说服力。但是例子叙述还不够详尽,如果能再具体实在一些,或以这些实例作为切入点进行报道,效果会更好。

案例五:相关知识点——新闻角度的创新

(1)逆向思维

1996年1月26日《经济日报》发表了本报记者李本军的文章《京九热中的冷思考》,指出在京九铁路全线铺通之后,京九经济带初步形成,“抓住机遇,富民强市”成为沿线各地领导的共识。但京九沿线会不会因此出现重复布局、雷同建设、过度竞争?记者因此撰文,给人们提供了一味清醒剂。

案例分析:

这篇报道就是逆向思维的果实。作者用跟人们的惯常思维方向相反的思维方式,从而产生了一些独特的发现。逆向思维就是这样在一些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和问题上,“反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琢磨琢磨,往往能得到意外的收获。

譬如,鲁迅先生有名言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话发人深思,尤其在强调探索、创新的时候,这样的思考是很有价值的。可是,当我们看到一些优良传统不能得到很好继承的时候,就不妨把鲁迅先生的话反过来想一想:地上已经有了路,可是走的人少了,恐怕也就没了路。这样的思考同样是深刻的。

再譬如,人们常说“好酒不怕巷子深”,这是说只要质量好,就会有顾客,强调的是提高产品质量的问题,有一定的合理性。可是,在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质量只是一个企业能否成功的一个方面,仅有这一点,而缺乏自我推销的意识,在深巷中等待顾客上门,也是不可取的。有了这样的思考,就可以写出“好酒也怕巷子深”之类立意新颖的文章,强调现代开放意识和广告意识。

注意:尽管运用逆向思维常能写出让人耳目一新的好文章,但是,逆向思维在新闻采访与写作中不能常用。必须恪守“当用则用”的原则。否则,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来一番“标新立异”,或者一味地跟别人唱对台戏,就不是可取的态度了。

(2)发散思维

《河南广播电视报》在1998年11月23日在“晓阳谈片”专栏刊登了杨诚勇的言论《“两支队伍”比较谈》。文中先提供新闻:北京新闻界近日报道,最近,有两支队伍对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实行包围战,一支队伍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上访群众,另一支队伍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到中央电视台“公关”的“干部代表”。“笔者前不久到中央电视台学习考察,对这‘两支队伍’观其大略,进行了一番比较。”下面分别从六个方面着笔:

“先说阵容”。“前门队”衣冠不整,神色憔悴;“后门队”气宇轩昂,衣冠楚楚。

“再说身份”。“前门队”是“散兵游勇,不足道也”;“后门队”则肩负“领导重托”或“组织嘱托”。

“三说待遇”。“前门队”自掏路费,自带干粮;“后门队“轿车手机,一应惧全。

“四说活动”。“前门队”举目无亲,只能靠“乞求、眼泪和下跪”;“后门队”则送帖子,拜路子,还能找到说话管用的大官写条子“。

“五说目标”。“前门队”是“急切希望‘焦点访谈’能下去采访,及时播出”;“后门队”是阻止采访和播出。

“六说结局”。“前门队”的成果无法确认,“后门队”的成果则“显而易见”。

最后表示:“什么时候‘两支队伍’都能短下来,短下来,……则国家幸甚,人民幸甚。”

案例分析:

发散思维即以一个目标为中心,把思路向四面八方扩散,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问题的答案。记者在尽量广泛地收集信息,占有信息的基础上,对信息的内在意义进行多方位、多侧面、多途径的全面思考,从中可以找到很多好的报道角度。

上文中所提供的新闻角度就是多侧面的,作者运用发散思维,从阵容、身份、待遇、活动、目标、结局六个方面展开,给读者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

(3)统摄思维

1991年12月某日的《人民日报》上,刊载了这样一篇小小的报道:

市委书记和“毡帽朋友”

慎海雄杨成达

中共浙江省绍兴市委书记陈礼安有一帮“毡帽朋友”。逢年过节或农闲日子,他们就会爱上陈书记家聊聊,一碟茴香豆几盏厚老酒,边喝边和书记拉家常。陈李安常常从毡帽朋友的家常话中把握农村工作的脉搏。

绍兴县有一个村以前集体经济实力强,小有名气。可这几年村办印染厂没办好,村里年年有赤字。一位“毡帽朋友”跑去告诉陈书记:村办印染厂亏损重,根子在厂里干部自己“打群架”。陈书记抽出时间下村蹲了半个月,发现那位“毡帽朋友”说得没错,就会同乡、村领导,对厂里的班子作了调整,强化了各项管理制度。两个月以后,印染厂就扭转了亏损局面。

粮食入库时农民意见较大,陈礼安赶到塘湾村,同年逾花甲的几位老农民朋友商讨储粮卖粮问题。

针对农民家中粮食太多,而国家粮库又有限的情况,陈礼安向“毡帽朋友”建议,“可不可以采用社会化储粮方法,建个集体仓库,或腾出几间民房,把农民手中多余的粮食囤积起来,藏粮于民。”

“毡帽朋友“听了纷纷说:”这是个好办法!“”行得通!“大家还提了一些具体建议。如今,绍兴农村已经广泛开始兴建村级粮库。绍兴县第一批村级粮库容量约10万公斤,今年可启用一部分。

案例分析:

统摄思维又称聚拢思维,它的特点是思维向着一个点或几个点集中,以求对事物形成更深刻的认识。

在上述新闻报道中,作者运用这种思维,将市委书记、“毡帽朋友”、印染厂扭亏、兴建村级粮库这些表面上看似没有多少关系的人和事放在一起加以思考,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即市委书记与“毡帽朋友”这个聚焦点作为报道的角度,进行发掘与报道。由于新闻紧紧抓住市委书记交“毡帽朋友”这一点行文,篇幅虽然短小,但中心突出,给人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

(4)全局思维

博士教授当上北滘镇书记、镇长

罗小林秦淑卿曹河广

佛山电台消息:

33岁的博士邓伟根今天就任顺德市北滘镇党委书记,与最近出任常务副镇长、曾在德国留学三年的教授周冠雄一起主持北滘镇工作。

邓伟根是暨南大学工业经济学博士,他上任后表示:(出录音)“主持一个经济重镇的工作,压力大,但我喜欢这种挑战,到社会大学里再拿一个‘博士’学位”。

被列为“国家星火科技产业示范镇”和“国家星火计划密集区”的北?镇,去年工农业总产值达七十亿元,其中,有近五成是高新技术产品带来的。在这个被成为“农村硅谷”的小镇中,高新技术企业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干部职工就有两千多人,其中有中高级职称的超过300人。

刚刚卸任镇党委书记的区祥贤说:(出录音)“北滘镇要建设现代化‘小都会’就要让有文化、有能力的人当领头雁。”

顺德市委书记陈用志对两位高级知识分子担任镇的领导寄以厚望(出录音)“让一个博士、一个教授下去,重兵驻扎,估计这个镇‘九五’期间(年工农业总产值)超百亿元是肯定没问题的。”

——1995年12月1日佛山人民广播电台播出

全局思维是指记者所面对的新闻事实常常是发生在某些地方、某些行业,看上去影响有限,但是如果善于把眼光放得更开,将局部的、个别的事实,放到全局的背景下去考虑,就有可能发现事物的更深刻的意义,也就能找到最佳的新闻角度。

上述这篇消息的价值决不仅仅是报道了博士、教授当乡镇干部的稀罕事,作者运用全

局思维,把这件事放在中国转型期的大时代背景下,发现了此事实蕴含的更深刻的意义:它揭示了中国农村的一场伟大变革。部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农民,已经甩掉了传统的耕作观念,开始了向知识化、科技化的进军。中国的知识分子,也抛弃了老死于书斋的生活方式,积极投身于时代的潮流,将自己的知识直接转化为价值。这种深刻意义的发掘使作品的份量大大加重,这篇作品因此成为1995年度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

参见孙春旻编著《新闻写作现用现查》21-28页

案例六:相关知识点——面对面采访:采访前的准备

(1)了解采访对象

例1:

了解采访对象个人的基本情况。这些资料能够让记者对采访对象有一个基本认识,以便在采访中进行交流与沟通,也可以帮助记者在采访时找到提问的切入点。

意大利著名的女记者奥莉亚娜`法拉奇,以特有的采访能力,以采访世界领袖人物和风雨人物而闻名。她采访思路敏捷,提问尖锐,准备充分,先后成功地采访过霍梅尼,基辛格,邓小平等重要人物。

1980年8月21日,她在邓小平同志时,对话就是这样开始的,字里行间都透视出她在采访前经过了认真扎实的准备:

记者:“明天是您生日!”

邓小平:“我的生日?我的生日是明天吗?”

记者:“不错,邓小平先生,我是从您的传记中得知的。”

邓小平:“既然你这样说,就算是吧!我从来不记得什么时候是我的生日。就算明天是我的生日,你也不应该祝贺我的呀。我已经76岁了,76岁是衰老的年龄吧!”

记者:“邓小平先生,我父亲也是76岁了。如果我对他说那是个衰老的年龄,她会给我一个巴掌的。”

邓小平:“他做的对。你不会这样对你父亲说的,是吗?”

法拉奇在轻松、亲情中,打开了采访的通道,获得了采访成功。据法拉奇回忆说,她在采访邓小平先生前,仅仅阅读材料的准备就做了近三个月,她看了足足有好几公斤的书面材料。

例2:

一位初出茅庐的新闻专业大学生。到编辑部上班不久,就以“思路敏捷、才华横溢”初露头角。一天,编辑部安排他去采访一位女科学家。他的对话是这样开始的:

记者:“解放三十多年来,我国高等学府里培养了不少人才。请问,您毕业于哪所大学?”

新闻采访提纲及范例(1)

新闻采访提纲 1、采访主题:雾霾天安全防护措施调查 2、采访目的 介绍雾霾天气对人体的危害,针对雾霾天气防护问题进行采访,了解大家在雾霾天气是否采取一定措施进行自身防护, 3、事件相关背景 据了解,目前我国法律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力度比较薄弱,基本上属于一种“间接保护”。由于缺乏法律保护,我国公民个人信息被泄露和滥用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程度。个人信息被泄露,不仅干扰了许多人的生活秩序,甚至个人财产和生命安全也受到威胁,但是由于苦于凭个人力量难以抓住证据等原因,很多隐私遭到侵害的当事人不知道到哪里去讨说法。很多公民感觉自己受到了一些特别“关注”。自己的生活中时常有形形色色的人唐突闯入,他们对自己个人资料了如指掌,甚至比他们自己还了解自己,这样他们感觉自己如同生活在透明玻璃钢里的金鱼,一举一动都被人窥视着,丝毫没有隐私可言,面对这样的现状,加强立法,健全个人信息保护法制体系已经迫在眉睫。 4 、采访对象 (1 )(愿意接受采访的)当事人 (2)参与者 (3)兜售含有私人信息资料的相关人员 (4)私人信息来源的单位和个人 (5)相关法律专家 5 、采访形式:个别访问(五个以上采访对象,一对一采访) 6、问题设计 (1)(愿意接受采访的)当事人 a、您是如何了解到自己的隐私被泄露的呢,当您知道后,反应是什么呢? b、您认为是什么人泄露了您的隐私呢,又是出于何种目的? c、隐私泄露给您和您的家人带来哪些困扰和伤害呢? (2)参与者 a、你是如何看待隐私被泄露的问题呢? b、如果你的隐私被泄露了,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是选择沉默,还是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c、你有没有有意或无意泄露别人的隐私呢? (3)兜售含有私人信息资料的相关人员 a、你的这些个人信息资料的来源是哪里? b、这些信息对购买者有什么用途,它的价格又是多少呢?你能从中获得多大利润? c、有没有人购买这些资料,买得人多吗? d、你有没有意识到这种买卖会给别人带来多大困扰和伤害呢? e、你知不知道这是侵犯别人的隐私,是法律所不允许的?

新闻采访写作知识点一

新闻采访写作知识点一 新闻线索——新闻线索不等于新闻事实,它只是为新闻采访报道担供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讯息,给新闻记者提示新闻的所在,新闻采访的方向。 第一手材料——记者不经过任何中转环节直接从他要报道的事实那里得来的材料,包括记者的直接观察和物证材料。第一手材料具有实证性、生动性和可读性的优点。 第二手材料——在记者和事实之间存在着一个中转环节的材料,记者从当事人和目击者那里得来的材料就属于这一类。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写作的第一要领。真实包括整体真实以至每个细节都必须真实。 用事实说话,作为一条报道原则,一种实践方法和技巧,这是新闻写作最大特点和优势,是新闻区别于文学、评论等文体最显着的标志。 写事实,表真情,翔实可信,这是新闻写作最基本也是最起码的要求;对事实的说明、分析和判断,也是符合事实的本来面目。 新闻要素指新闻事实的主要构成因素。一般包括:何时、何地、何事、何故、如何,简称“5W1H”。 新闻要素的选择依据其新闻性和宣传性,在新闻要素是“何事”是核心,新闻报道必须有两个要素,其中必须有“何事”。 用事实说话——新闻记者通过对新闻事实材料的分析、取舍、和安排,通过事实本身的内在逻辑来表达观点、立场和主张的一种方法。它是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也是一条报道原则。它寓理于事,把观点隐蔽在对事实的报道中,使人们在接受事实的同时接受记者的意见。它符合人们从新闻中主要是了解事实和新闻文体的基本特征,因而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更具说明力。 视觉新闻——即特写式消息,运用形象化的手法来表现事物,取得视觉效果的新闻。它立脚点先具有消息的特征,其次又运用特写的表现手法,最突出的特点是现场感强,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克服枯燥和概念化。 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快,讲求时效,是新闻的第二生命。新闻写作的快,是指它的急就性,就是要脑子快,笔头快,所谓“倚马可待”。 新闻写作上的“慢三拍”现象是指:采访慢、写作慢、传播慢。 边缘文学包括:报告文学、调查文学、采访札记、工作研究、来信。 《察世俗每月统纪传》是历史上第一家以中国人民为阅读对象的控中文报刊,其中的《月食》是中国近代报刊的第一条消息。

采访提纲范文2篇范文

采访提纲范文2篇范文 一、采访目的:通过采访成功人士深化课堂理论教学,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升华思想境界,铸造优良思想品德。通过采访,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做事,学会做人。通过了解成功人士的成功历程、经验等,深刻领会成人、成才、成功的关系,作一个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采访某一领域、学科、行业等做出重大贡献,产生重要影响的成功人士,采访时认真做好记录并按要求认真填写采访报告。 二、采访对象:某一领域、学科、行业等做出重大贡献,产生重要影响的成功人士。 三、采访时间:暑假2周时间 四、采访内容:成功人士的奋斗历程、奋斗精神,成功人士的成功经验、成功人士对社会贡献以及影响等。也可以了解成功人士的人生感悟,比如他对于失败、挫折、成功、名气怎么看待。 五、采访方式: 面对面的采访,直观、真实性强、交流沟通效果好。 六、采访的准备工作: 1.事先拟定采访提纲; 2.时间、地址的预约; 3.采访内容的拟定,包括问题的准备; 4.事前对采访对象的背景了解和资料收集,对方的工作、职务、成就、经历等。 《采访提纲--02》

美国内华达新闻学教授拉鲁?吉尔兰德曾在拟定采访提纲方面推出了设计问题的辅助公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他提醒记者在设计提问时应该涉及到下列一些具体的问题: 目标——你们(或组织)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障碍——你们遇到过什么难题吗,目前的阻力是什么, 解决——你们是怎样对付这些难题的,是否有解决矛盾的计划, 开始——这一设想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是根据谁的意见提出的, 当然,采访提纲的拟订还和记者本人的采访习惯、交流方式有很大的关系,但确保问题的独特、准确、连贯、创意、引人入胜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提出恰当的问题 成功的采访多半取决于提出恰当的问题。杰克?海敦在《怎样当好新闻记者》一书中写道:大约有99%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以访问 ——也就是向人提问题——为基础写成的。《纽约时报》的主编对他手下的记者说:“只要你善于在尽可能多的话题上提出恰当的问题,你就是做得相当出色了。”在着各种提问技巧,使基辛格说出了很多事后连自己都感到后悔的话。归根结底,一次采访无非是一场生动活泼而富于思想的交谈,具体的提问技巧包括: 1、抓住核心问题,开门见山,切中要害。这种方法是一开始就提出硬性的、紧扣主题的问题,然后扩展为比较笼统的问题。它适用于采访那些善于言辞、敏于思考、感觉自信的对象。开门见山会让对方觉得你坦率有效率,切中要害可以使对方觉得你懂行,值得交谈。 2、由浅入深,追问问题,发掘未知的细节。深度报道的提问有许多尖锐的问题,有时难免让记者碰壁,采访对象要么拘谨不安,支支吾吾,谈不到要害,要么有心拒绝,闪烁其辞,加以敷衍。这就要求记者具备追问的毅力和技巧。可以先用

案例分析教材思考题参考答案

2008年案例分析教材思考题参考答案(二) 案例二、广西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明阳糖厂10000t/d技改工程 1、糖厂项目的工程分析重点是什么? 糖厂项目主要产生浓有机废水(废糖蜜)和大量固体废弃物(蔗渣、滤泥),因此工程分析的重点是: (1)工程用水和排水量的分析。重点给出给排水平衡图,并对水平衡图进行分析,通过计算单位产品新鲜水用量、单位产品循环用水量、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间接冷却水循环率、工艺水回用率等指标。 (2)废水污染源和废渣污染源的分析。废水污染源有:温度略为升高而污染物较低的压榨车间轴承、制炼车间制炼、蒸发、煮糖冷凝冷却水和煮糖吸滤机冷凝水;含高浓度SS的锅炉除尘冲灰水;含高浓度有机物的废糖蜜、洗滤布水及少量洗罐。废渣为蔗渣、滤泥、灰渣。 (3)废水成分和污染物排放量的分析。详细列出废水污染源产生的污染物、排放量和排放浓度。 (4)废渣排放量的分析。 (5)废气污染源、成分和污染物排放量的分析。 2、技改项目与新建工程的工程分析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1)在污染物排放量上,技改工程需对比较技改前后污染物的排放量,即"三本账"要清楚。 (2)技改项目要说明现有工程存在的具体环保问题。 (3)技改项目说明具体采取"以新带老"的污染防治措施。 3、对于清洁生产水平较低的工业项目,清洁生产评价应重点关注什么问题? (1)通过清洁生产评价找出本项目存在的差距,找出问题关键。 (2)提出提高清洁生产水平的措施与建议,加大改进力度和内容,采取清洁生产方案后重新评价清洁生产水平。 (3)本项目清洁生产改进方案的重点是节约用水和节约能源方面提出措施。 4、《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与《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03)适用条件的区别是什么?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适用于除煤粉发电锅炉和单台出力大于45.5MW(65t/h)发电锅炉以外的各种容量和用途的燃煤、燃油和燃气锅炉排放大气污染物的管理,以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设计、竣工验收和建成后的排污管理。(注意:单台出力等于65t/h时,适用此标准) 《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适用于单台出力大于 65t/h以上除层燃炉、抛煤机炉外的燃煤锅炉;各种容量的煤粉发电锅炉;单台出力65t/h燃油发电锅炉;以及各种容量的燃气轮机组的火电厂。单台出力65t/h以上采用甘蔗渣、锯末、树皮等生物质燃料的发电锅炉,参照本标准中以煤矸石等为主要燃料的资源综合火力电锅炉的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执行。 本标准不适用于各种容量的以生活垃圾、危险废物为燃料的火电厂。 5、对于主要污染物量削减的技改项目,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内容应包括几部分? (1)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 ①废水正常排放对区域地表水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 ②废水非正常排放对区域地表水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 ③废水事故排放对区域地表水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 ④技改工程实施时按"以新带老"的原则削减现有工程废水污染物对区域地表水环境质量改善程度的影响预测。突出"以新带老"措施产生的正效益。 (2)空气环境影响预测 ①1h平均浓度预测

新闻采访提纲实例学习资料

新闻采访提纲 1、采访主题:维护公民的隐私权 2、采访目的 通过采访,认清自己身边存在的隐私威胁和隐患,了解侵犯别人隐私带来的伤害,使大家对维护隐私的问题有较清晰的认识和提高。让大家树立隐私意识,并且增强尊重他人隐私的责任感。 3、事件相关背景 据了解,目前我国法律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力度比较薄弱,基本上属于一种“间接保护”。由于缺乏法律保护,我国公民个人信息被泄露和滥用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程度。个人信息被泄露,不仅干扰了许多人的生活秩序,甚至个人财产和生命安全也受到威胁,但是由于苦于凭个人力量难以抓住证据等原因,很多隐私遭到侵害的当事人不知道到哪里去讨说法。很多公民感觉自己受到了一些特别“关注”。自己的生活中时常有形形色色的人唐突闯入,他们对自己个人资料了如指掌,甚至比他们自己还了解自己,这样他们感觉自己如同生活在透明玻璃钢里的金鱼,一举一动都被人窥视着,丝毫没有隐私可言,面对这样的现状,加强立法,健全个人信息保护法制体系已经迫在眉睫。 4 、采访对象 (1 )(愿意接受采访的)当事人 (2)参与者 (3)兜售含有私人信息资料的相关人员 (4)私人信息来源的单位和个人 (5)相关法律专家 5 、采访形式:个别访问(五个以上采访对象,一对一采访) 6、问题设计 (1)(愿意接受采访的)当事人 a、您是如何了解到自己的隐私被泄露的呢,当您知道后,反应是什么呢? b、您认为是什么人泄露了您的隐私呢,又是出于何种目的? c、隐私泄露给您和您的家人带来哪些困扰和伤害呢? (2)参与者 a、你是如何看待隐私被泄露的问题呢? b、如果你的隐私被泄露了,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是选择沉默,还是拿起法律武器保

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重点总结

------------------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重点总结---------------编导102班杨洪江-------------------- 一、1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①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②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③采访使新闻写作在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④新闻采访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 2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 3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1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在认识论方面的一致性 2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的制约作用:①在真实性②在深刻性③在丰富性 3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①去伪存真,去粗取精②整体把握、科学认识③理性认识、深刻发掘 三、新闻采写对记者素质的要求: 1敏于发现,具有察觉异常的能力 2善于思考,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 3长与沟通,具有广交善结的能力:①善于和各色人物沟通交流,推心置腹,促膝长谈②善于从沟通中发现线索③善于与被访者撞出思想火花 4精于表达,具有语言驾驭的能力:简洁、准确、生动 四、新闻采访的涵义: 1采访是信息搜索活动 2搜集的对象是可能收到关注且鲜为人知的信息。想知道而不知道的事件 3目的是出于大众传播 4手段有观察和访谈等 五、新闻采访活动的特点: 1以大众传播为目的,满足大众的新闻需求 2以平等的沟通为手段:采访从根本上说是采访者与采访对象在认知层面上和情感层面上的平等的相互沟通 六、新闻采访活动的本质: 1信息符号互动包含三个方面:采访对象、大众传播、反馈 2确保新闻采访成功的必备条件:①双方对于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共同理解。语言符号如:同志、老实等词汇的含义。非语言符号如:表情、苦笑所代表的含义②采访者应以前台形象示人,并结合采访的具体情境表现出合适的行为③学会换位思考,这样才能写出深刻感人的报道 3新闻采访是一种社会交换活动 七、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双主体: 1采访者:新闻采访的重要主体:①社会守望者(监督政府)。它的主要职能是要发现那些典型的,对社会发展,对人民生活,对社会利益意义比较重大的新闻事件,提交给社会,以引起公众的关注,最终推动和促进社会的各个机制加以协调②信息传播的角色③文化传承的角色★必备素养:①政治②法律道德③科学精神④专业素养 2采访对象:复杂性专业性目的性 八、新闻线索与报道策划 1获得新闻线索是采访的起点:①新闻线索的含义:新近发生事实的简要信息②新闻线索的特点:简略、零碎、稍纵即逝,一定的偶然性 2新闻线索的一般来源渠道:①记者招待会:早到,根据规模确定早到时间,两会提前2个小时,衣着注意②党政机关及其召开的会议③企事业单位④重大文体活动⑤社会网络⑥其他媒

新闻采访稿写作技巧

新闻采访稿写作技巧 一、如何发现新闻。没有的写是我们及一些通讯员,甚至记者常遇到的头疼问题。所以善于用新闻的眼光去发现新闻,采访者的,语言感受,是写出通讯报道的关键。 (一)"变废为宝"选角度。联保贷款推行多年了,再写就无新意了,成为新闻写作的废物。但如何变 (二)"吹糠见米"。举齐鲁晚报例子。 (三)"大海捞针"挖新闻 二、消息的写作技巧。在这里,主要介绍一下消息的写作,这是目前适用最广泛的一种新闻写作方式。对我们农村信用社的新闻报道来说,也是最常用的文体。因为通讯较消息篇幅长、覆盖面大,象我们这样的单位,一般很难被新闻单位采用。 (一)消息的构成:标题、导语、主题。(通常还可分为背景、结尾,这里所说的,已经包含在主题内)。 1、标题。也就是新闻的题目,象人的脸面一样重要。标题制作贵在醒目、得体、生动形象,能够吸引读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篇报道,读者拿起来之后要先看标题,然后再决定看还是不看。新闻标题的结构方式、写法很多。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在标题撰写上必须下功夫。新闻界有"三分之一时间写标题、三分之一时间写导语、三分之一时间写主题"这一说法。 新闻采访稿写作技巧 2、导语。 一、概括性导语。 导语往往是新闻事件的高度概括,使读者看过导语后,不用看下文,就能了解消息的主要内容,这种结构形式的特点避免了消息写作中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淹没在大量一般性事件各,突出了"新"字。 陈述性导语。按事实发生的时间顺序来写,又叫"编年史式",这种形式使消息情节步步推进,事件的高潮在后面出现,有引人入胜的效果。 三、描写型导语。 四、就是对消息中某一有意义的特殊场面作简洁而有特点的描写。 五、评论型导语。就是在叙述事实的同时,立即对事情作出评价,提示其事物的现实意义。如写我们支持贫困学子上大学时,可以这样写:浮来农信社在做好当前支农工作的同时,筹措资金设立"专项贷款"重点扶持"金榜题名"的贫困农家学生顺利入学。(这是事实,然后再加以评论)此举,让浮来山镇考取大中专院校的考生及其家长们吃了"定心丸"。 六、设问式导语。设问式导语就是在消息开头即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然后加经解答,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想。如我们在推得联保贷款,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导语可以这样写:贷款像存款一样方便?对莒县农民来说,原来似乎不可能,如今已梦想成真。 七、引语型导语。就是将消息中主要人物有新意、有特色、个性化的语言放在导语中,给人以强烈印象。如"凡是农民的正当需求,我们必须满足供应。"莒县农信社主任马德勤说的这句话,代表了农信社对全县百万农民的庄严承诺。 几则实例:

5个案例及参考答案

5个案例及参考答案 第1题:某机场建设项目位于环境空气二类、噪声二类地区,所在地区地表水及地下水环境功能区划为Ⅲ类水体。项目主体工程由1条跑道、2条平行滑行道、4条快速出口滑行道及6条跑滑之间的垂直联络道组成。工程填方2.50×106m3、挖方4.45×106m3,堆载体土面区翻挖压实9.5×105m3,土面区绿化土方 2.15×106m3。各类排水沟总长31.6km。围场路、消防车道和特种车道等道路总面积108670 m2。请根据上述资料,简要回答下述问题: 1、说明机场地区环境空气、噪声、地表水和地下水影响评价中应执行的环境标准。 2、说明声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范围、内容与方法。 3、说明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内容与主要方法,生态环境影响分析的重点。 4、简要说明该项目的评价重点和评价中应注意的问题。 参考答案: 1、环境空气执行二级标准,噪声执行2类区标准,地下水执行Ⅲ类,地表水执行Ⅲ类。 2、根据项目介绍,噪声评价等级的判断依据有四个。本项目噪声应该是一级评价。范围:主跑道两端15km,侧端各2km。评价内容:现状噪声要求全部实测,范围要覆盖全部环境敏感点和保护目标,做噪声等值线并说明各声级下的人口分布,对超标区域应该重点说明。 3、生态环境评价应该是三级。调查范围向外扩展1~2km,调查与评价内容:自然资源情况、水土流失状况、地表植被破坏情况、敏感生态问题、水土保持措施。由于其挖方大于填方,说明要取土,因此生态评价的重点水土保持及防治措施。 4、评价重点是:飞机噪声的影响预测。 应注意的问题是: –做好机场周边地区的公众参与和调查工作 –注意机场建设的社会效应 –由于机场建设引发的公路建设等辅助设施也需要评价 –机场的移民安置环境影响问题 –机场的选址问题 –机场与周围其他城市机场的协调性问题 第2题:某项目地处低丘地带,山坡普遍为缓坡,一般在20o以下,丘与丘之间距离宽阔,连接亦无陡坡。据调查,纳污水体全长约65km,流域面积526.2km2,年平均流量6.8m3/s,河宽20~30m,枯水期1m3/s,环境容量很小。项目所在地位于该水体的中下游,纳污段水体功能为农业及娱乐用水。拟建排污口下游15km处为国家级森林公园,约26km处该水体汇入另一较大河流,且下游15km范围内无饮用水源取水点。工程分析表明,该项目污染物排放情况为:废水42048m3/d,其中含CODCr为2323.6kg/d,BOD5为680.3kg/d,NH3-N为63.62 kg/d;废气1230×104m3/d,其中烟尘1298.7 kg/d,SO219.9 kg/d。 根据以上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1、确定水环境影响和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因子。 2、请制定一套合理的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监测方案。 3、简要说明选用的水环境影响预测模式及其原因。 参考答案: 1、大气等级三级,(烟尘Pi=1.8×108m3/h,二氧化硫Pi=0.02×108m3/h,复杂地形),评价因子为烟尘、二氧化硫。(计算方法:将kg/d换算成t/h,代入公式计算。TSP的C0i值取0.3;SO2取0.5)污水排放量大(42048 >20000m3/d)、污水水质复杂程度属简单(污染物类型=1,均为非持久性污染物、水质参数数目<7),地面水域规模属小河(流量6.8<15m3/s),地面水水质要求为IV-V类水体(娱乐用水及农业用水),故地表水评价等级为二级。评价因子为CODCr,BOD5,NH3-N。

新闻采访提纲示例

新闻采访提纲示例 1、采访主题 维护公民的隐私权 2 、采访目的 通过采访,认清自己身边存在的隐私威胁和隐患, 了解侵犯别人隐私带来的伤害, 使大家对维护隐私的问题有较清晰的认识和提高。让大家树立隐私意识,并且增强尊重他人隐私的责任感。 3、事件相关背景 据了解,目前我国法律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力度比较薄弱,基本上属于一种 “ 间接保护” 。由于缺乏法律保护,我国公民个人信息被泄露和滥用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程度。个人信息被泄露,不仅干扰了许多人的生活秩序,甚至个人财产和生命安全也受到威胁,但是由于苦于凭个人力量难以抓住证据等原因,很多隐私遭到侵害的当事人不知道到哪里去讨说法。很多公民感觉自己受到了一些特别“关注”。自己的生活中时常有形形色色的人唐突闯入,他们对自己个人资料了如指掌,甚至比他们自己还了解自己,这样他们感觉自己如同生活在透明玻璃钢里的金鱼,一举一动都被人窥视着,丝毫没有隐私可言,面对这样的现状,加强立法,健全个人信息保护法制体系已经迫在眉睫。 4 、采访对象 (1 (愿意接受采访的)当事人 (2 参与者 (3 兜售含有私人信息资料的相关人员 (4)私人信息来源的单位和个人 (5)相关法律专家 5 、采访形式 个别访问(五个以上采访对象,一对一采访) 6、问题设计 (1)(愿意接受采访的)当事人 1 、您是如何了解到自己的隐私被泄露的呢,当您知道后,反应是什么呢?

2 、您认为是什么人泄露了您的隐私呢,又是出于何种目的? 3 、隐私泄露给您和您的家人带来哪些困扰和伤害呢? (2)参与者 1、你是如何看待隐私被泄露的问题呢? 2、如果你的隐私被泄露了,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是选择沉默,还是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3 、你有没有有意或无意泄露别人的隐私呢? (3)兜售含有私人信息资料的相关人员 1、你的这些个人信息资料的来源是哪里? 2、这些信息对购买者有什么用途,它的价格又是多少呢?你能从中获得多大利润? 3、有没有人购买这些资料,买得人多吗? 4、你有没有意识到这种买卖会给别人带来多大困扰和伤害呢? 5、你知不知道这是侵犯别人的隐私,是法律所不允许的? (4)把私人信息泄露出去的单位和个人 1、您为什么要把那些个人信息当商品出售呢?这对您有什么好处? 2、您个人认为隐私和权益哪个更重要呢? 3、您了解国家相关法律规定里有没有允许私人信息买卖这种行为的存在呢? (5)相关法律专家 1、您认为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隐私泄露行为呢?导致的后果是什么? 2、隐私泄露和公民的知情权有什么界限和标准呢? 3、目前法律条文是如何规范公民隐私不受侵犯的? 4、遇到隐私侵权事件,公民应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 5、如何尊重和保护隐私,对此,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新闻采访写作

新闻采访写作 一、名词解释 共15分 每小题5 1、新闻采访 2、采访的“心理控制” 3、新闻线索 二、判断题 共5分 每小题1分 1、新闻是一种无形的意见 越是好的新闻就越善于在内容上贯彻自己的意见 也越善于在形式上隐藏自己的意见。 2、新闻敏感是一种灵感思维 它是一种天赋。 3、采访观察可以分为事前观察和事后观察两种。 4、新闻的价值是在新闻线索发现以后的判断 它是对新闻事实价值的判断。 5、采访前情况准备的综合分析环节 是把死材料转化成活材料的环节 也是显示情况准备成果的环节。 三、简答题 共32分 每小题8分 1、简述可以避免的新闻失实原因。 2、在记者的采访报道中使用隐性采访这一特殊的采访手段可能造成什么弊端 3、记者的采访笔记需要重点记些什么内容 4、采访中的形态语言可以产生哪些作用 四、论述题 共20分 结合实际 试论记者采访前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以保证采访的顺利进 行。 五、拟定采访提纲 共28分

丈夫拒签字导致孕妇难产而亡事件 结合所给出的新闻背景 试拟一个采访提纲 采访提纲应包括 1、采访目的 5分 2、采访对象 8分 新闻采访写作 一、名词解释 共15分 每小题5 1、新闻采访 2、采访的“心理控制” 3、新闻线索 二、判断题 共5分 每小题1分 1、新闻是一种无形的意见 越是好的新闻就越善于在内容上贯彻自己的意见 也越善于在形式上隐藏自己的意见。 2、新闻敏感是一种灵感思维 它是一种天赋。 3、采访观察可以分为事前观察和事后观察两种。 4、新闻的价值是在新闻线索发现以后的判断 它是对新闻事实价值的判断。 5、采访前情况准备的综合分析环节 是把死材料转化成活材料的环节 也是显示情况准备成果的环节。 三、简答题 共32分 每小题8分 1、简述可以避免的新闻失实原因。 2、在记者的采访报道中使用隐性采访这一特殊的采访手段可能造成什么弊端 3、记者的采访笔记需要重点记些什么内容

采访提纲总结范文.doc

新闻采访提纲范文 采访提纲范例《07年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的采访提纲》 采访目的: 1、了解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 2、了解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的作用 3、了解哪些人参加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为什么参加? 4、参加考试者复习的情况。 采访要求: 1、言简意赅。 2、用词适当。 采访步骤: 1、采访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相关专业人士 2、采访参加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的人员 采访方法: 1、专访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相关专业人员 2、随机采访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参考人员 采访时间:10月10日 采访对象: 1、国家广电总局人教股股长 2、资格考试网站站长 3、参加考试的大学生、已参加工作人员 采访问题:(注:这是采访提纲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1)采访国家广电总局人教股股长 1、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全国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是一个什么样的考试? 2、国家广电总局为什么要设立这样一个资格考试? 3、哪些人员可以参加资格考试? 4、过了资格考试就可以得到编辑记者证或者播音员主持人证吗?如果不能还需要些什么步骤? 5、目前,这个资格考试已经进行了几届?每届参加考试的有多少人?主要是哪些职业的人员参加? (2)采访记者考试网站长 1、大概有多少人光顾你的记者考试网?他们主要面临的问题有哪些? 2、据记者考试网的统计来看,主要是些什么人参加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有在校大学生吗?有其他行业的人吗? 3、他们对这个资格考试了解多少?(引导他举例说明,比如考试内容、考试步骤等等) (3)采访参考人员 A、参加资格考试的应届毕业生(2人新闻专业,2人非新闻专业) 1、为什么会想到参加这个考试? 2、参加这个资格考试有什么作用?考试步骤是怎么样的? 3、你们的资格考试资讯和资料、模拟题题来源是哪儿?有到过记者考试网找这些资料吗? 4、目前的复习情况如何?

新闻采访提纲怎么写

首先要用较多的时间寻找线索、收集资料,并拟订一个完善的采访提纲 一般的新闻报道也很重视采访的前期工作,记者应该善于研究分析资料,并以此为据写出采访提纲。但这种资料分析是有限的,采访提纲也是粗略的。因为一般新闻采访最主要的目的是得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实。所以,只要记者精于提问,往往就会有收获。然而,单个的、相对独立事实的深度对于深度报道是不够的。在why(原因)和how(怎么样)上的探究,使背景资料的收集和研究成为深度报道采访前期工作中新闻工作者耗费大量精力的地方。 首先,通过对社会现实状态和发展变化的研究分析,找准受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能否准确、敏锐、富有远见地选择报道题材直接关系到深度报道的成功与否。这就要求记者对现实生活要有敏锐的嗅觉,对社会动态有明智的把握。《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是以深度报道见长的专栏,那些看似冷点的新闻事件,却正是一段时间内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冰山一角,新闻记者通过艰苦的调查研究在凌乱琐碎的线索中找到适宜的报道题材。 其次,作好背景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新闻事件的背景大致包括:补充性的历史资料、展示事物间相互关系的资料、提供人物必要经历的资料、数据性的事实等,收集并分析这些背景材料对深度报道采访的前期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对报道的全过程也有深远的推动作用,包括帮助记者获得采访机会、迅速进入采访角色和取得采访对象的信任。中央电视台记者水均益为了能独家采访基辛格博士,就在准备了大量相关背景材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基辛格博士的性格特点,然后直接打电话同基辛格的办公室联系采访事宜,还当面向办公室工作人员阐述了基辛格接受采访的种种好处,最终使基辛格接受了独家访问。 最后,拟订一个全面的、深入的、思路清晰的采访提纲。采访提纲是记者逻辑思维和思考问题层次的体现,一个好的采访提纲,能够帮助记者坚定信心,临阵不乱、掌握采访的主动权,使采访得到完善的结果。杜骏飞在《深度报道原理》一书中提到,美国内华达新闻学教授拉鲁·吉尔兰德曾在拟定采访提纲方面推出了设计问题的辅助公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他提醒记者在设计提问时应该涉及到下列一些具体的问题: 目标你们(或组织)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障碍你们遇到过什么难题吗?目前的阻力是什么? 解决你们是怎样对付这些难题的?是否有解决矛盾的计划? 开始这一设想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是根据谁的意见提出的? 当然,采访提纲的拟订还和记者本人的采访习惯、交流方式有很大的关系,但确保问题的独特、准确、连贯、创意、引人入胜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归根结底,一次采访无非是一场生动活泼而富于思想的交谈,具体的提问技巧包括: 1、抓住核心问题,开门见山,切中要害。这种方法是一开始就提出硬性的、紧扣主题的问题,然后扩展为比较笼统的问题。它适用于采访那些善于言辞、敏于思考、感觉自信的对象。开门见山会让对方觉得你坦率有效率,切中要害可以使对方觉得你懂行,值得交谈。 2、由浅入深,追问问题,发掘未知的细节。深度报道的提问有许多尖锐的问题,有时难免让记者碰壁,采访对象要么拘谨不安,支支吾吾,谈不到要害,要么有心拒绝,闪烁其辞,加以敷衍。这就要求记者具备追问的毅力和技巧。可以先用一些宽泛的话题缓解气氛,逐渐引入正题;或旁敲侧击,追本溯源,引出未知的细节。 3、诱导性的提问,引出生动活泼、论点鲜明的谈话。在诱导性提问中,采访对象得有较好的敏感性,并肯于争辩,而记者则需要掌握好谈话的时机,运用语气、声调或措辞来引诱对方作肯定性回答。诱导性提问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取决于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建立融洽关系的程度。因为诱导性提问容易使谈话达到互不相让的地步,但只要融洽关系得以保持,便可能引出意想不到的真话。 4、适度的沉默。沉默也是深度报道采访提问中的一个重要的技巧,因为深度报道的提问多是要点性、针对性、独家类的提问,需要给采访对象留出思考和阐述问题的时间。聪明的记

案例分析题参考答案资料

案例分析题参考答案 1.(第二次考的,二选一,10分题) 2003年某月,某行业协会属下的17家供货商联合向家乐福发难,要求家乐福砍掉某些不合理收费,否则他们将集体撤离家乐福。双方的谈判不欢而散。该行业协会说,一些供货商由于家乐福的高额进场费而造成亏损。随后,来自北京、南京等地的部分供货商声援这家行业协会,家乐福面临四面楚歌。 形成对比的是,世界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对国内供货商一般只收几百元作为所谓的“进场费”,而且6月沃尔玛到北京开店时,向供应商公开承诺免收进场费。 沃尔玛给人们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它的整套先进、高效的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系统。沃尔玛的管理模式已经跨越了企业内部管理和与外界“沟通”的范畴,而是形成了以自身为链主,链接生产厂商与顾客的全球供应链。其创始人山姆?沃尔顿有句话说:“供应链制胜的关键——永远都要比对手更好地控制成本”。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试剖析家乐福收取高额进场费的原因,并分析沃尔玛采取免费进场的有效手段。 (2)请你为家乐福设计改进方案,以保持其与供应商的合作。 答:家乐福收取高额进场费的原因是:家乐福与17家供应商没有形成供应链管理,因为供应链是以顾客满意度作为目标的服务化管理,即没有于合作的企业形成一体化的合作目标。应链管理是面向顾客需求而形成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在供应链的节点上,企业与企业之间是一种协同性的合作管理,如果家乐福是面向顾客来经营企业的,自然就不会收合作企业的高额进场费了。 沃尔玛采取免费进场是因为它拥有整套先进、高效的供应链管理系统,运用供应链管理的现代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进行客户管理。供应链是面向用户需求而存在的,用户的需求拉动是供应链中的信息流、产品/服务流、资金流运作的驱动源。供应链管理已成为一种先进的业务管理模式,它不仅带来了新的管理理念,也为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创建集成的业务流程环境提供了原动力。科学有效地管理供应链,已成为表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 沃尔玛与其供应链上的企业之间形成了贸易伙伴,为追求共同的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共同努力。 供应链理论认为,供应链企业间是一种企业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家乐福要想摆脱困境,就必须改变经营战略,实行供应链管理,与供应商始终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根据上述分析,家乐福要想走出困境,就要适应21世纪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采取供应链管理模式。 首先,家乐福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改造和集成业务流程,与供应商以及客户建立协同的业务伙伴联盟、实施电子商务,努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从而更好地控制包括物流成本在内的企业经营成本。 其次,家乐福要建立广泛的企业客户关系管理,和业务伴结成战略联盟关系。对重点客户客户要重点管理,经常性地进行联系,了解业务信息。 2.(第二次,二选一,10分题)“大众包餐”是一家提供全方位包餐服务的公司,服务分为:递送盒饭和套餐服务。 通常每天都有顾客打电话来订购盒饭,但由于设施等原因,“大众包餐”要求顾客只能在上午10点前电话预订,以便确保当天递送到位。 在套餐服务方面,该公司的核心能力是为企事业单位提供冷餐会、大型聚会,以及一般家庭的家宴和喜庆宴会上。客户所需的各种菜肴和服务可以事先预约,但由于这项服务的季节性很强,又与各种社会节日和国定假日相关,需求量忽高忽低,有旺季和淡季之分,因此要求顾客提前几周甚至1个月前来预定。 包餐行业的竞争是十分激烈的,高质量的食品、可靠的递送、灵活的服务以及低成本的运营等都是这一行求生存谋发展的根本。近来,大众包餐公司已经开始感觉到来自愈来愈挑剔的顾客和几位新来的专业包餐商的竞争压力。顾客们愈来愈需要菜单的多样化、服务的柔性化,以及响应的及时化。 公司老板最近参加了现代物流知识培训班,对准时化运作和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概念印象很深,他们认为这些理念正是大众包餐公司要保持其竞争能力所需要的东西。但是他们感到疑惑,大众包餐公司能否借助第三方的物流服务。 请你分析下列问题: 1)大众包餐公司的经营活动可否引入第三方物流服务,并请说明理由。 2)大众包餐公司实施准时化服务有无困难,请加以解释。

刘海贵《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重点笔记

新闻采访新闻采访 一、诠释: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活动。 二、特点: 1.目的的差异性 2.时间的限制性 3.项目的突发性 4.需要的广泛性 5.知识的全面性 6.活动的艰辛性 三、活动方式:(活动实施方式具有侧重点和独特性) ●形式上分 1.个别访问 2.开座谈会 3.现场观察 4.参加会议 5.蹲点 6.查阅资料 7.改写 8.问卷 9.电话采访(注意:准备充分提问凝练记录及时) 10.网络采访 主要形式: 1)直接转载信息 2)组织网络调查 3)通过e-mail、博客、MSN交流 4)查阅资料(真实性) ●性质上分 1.常驻采访(派驻外地或外国记者的日常采访活动) 2.突击采访(在事先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迅速对突发事件所进行的采访活动) 3.交叉采访(在同一期限内对两个以上新闻事件交替进行的采访活动) 4.巡回采访(按照编辑部指示,沿着预定路线进行的采访活动) 5.隐性采访(不公开记者身份或不申明采访目的的特殊采访活动) 6.异地采访(记者到分工范围以外地区的采访活动) 新闻报道策划 一、缘起 1.1993年以来“策划”概念为新闻媒介所认同,并为全国一些有影响的媒介所推行 2.1993年,探讨新闻策划的文章纷纷出现在新闻学术刊物上。1993年11期《新闻战 线》、《中国记者》刊载《搞好新时期的报道策划》、《报纸策划:当代新闻学新课题》等论文

3.1994年,地方报协会举办“新闻报道策划研讨会” 4.1995年,奉策划为“报纸灵魂”《华西都市报》创立、推出大量策划案例、理论界 研讨开始集中 5.1996年,“新闻”和“策划”相提并论,并形成争论 6.1997年,《新闻记者》连续9个月推出“新闻策划”之讨论,业界对新闻报道策划 的研讨全面展开,“走进新闻策划”成为共同要求。 二、定义:新闻传播工作人员对新闻传播活动最佳效益的谋划 三、作用 (3“是”、2“标志”、3“有利于”) 三个“是” 1.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不断出新的重大举措 2.新闻传播实务理论和实践新的增长点 3.我国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过程中新闻报道的又一次成熟 两个“标志” 1.标志着新闻工作者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的又一次增长 2.标志着新闻报道方式和记者、编辑思维方式对市场经济的进一步适应 三个“有利于” 1.有利于调动、选择最佳信息资源 2.有利于促进记者采访作风深入 3.有利于促进新闻导向正确 四、分类 两类: 第一类:报道题材价值呈显性状态的新闻报道策划 狭义:价值显露报道题材所进行的视角新、立意高、开掘深、介入及时的战役性、系列性、专题性并能形成新闻传播强势的报道过程的谋划 广义:诉求目标明确的媒体经营管理、公共广告等活动过程的策划。 第二类:报道题材价值呈隐性状态的新闻报道策划 含义:新闻事实(事件)发生之前或事实(事件)价值呈隐性状态之际,由记者、编辑主动介入、设计并促成事实(事件)价值显露的策划行为。五、流程 (一)新闻报道策划是一项有层次的系统工程 1.从报道客体(被报道者)的性质来看 A.重大题材或问题的报道策划 B.题材涉及面相对较窄、规模较小、时间较短的报道策划 2.从报道主体(媒体)来看(报道时机、方式、人员组成三方面) 3.从报道表现形式来看(何种体裁或手段) (二)就媒介实践而言,策划主要针对的题材 1.战役性、阶段性报道 (国企改制、文明社区建设、科技创新等。目标明确、规模较大、时间长、可 分解为若干次小策划。) 2.重大新闻事件报道 (影响大、要求高、牵涉面广、政策性强) 3.人物典型报道 (注意:

案例参考答案

案例参考答案 第一章、管理系统 P3:海尔的腾飞与中联公司疯狂扩张的代价 1、三个阶段,从名牌战略,1984-1991,用了7年的时间,集中精力抓质量,只做一个产品,是打基础阶段;多元化战略,1982-1998,用了6年的时间,走低成本扩张之路,成功实现规模扩张;国际化战略,1998年至今,坚持“先难后易,出口创牌”的战略,走国际化之路,搭建起了一个国际化企业的基本成熟的框架。 2、第一阶段,因为此时的海尔,没有实力,管理存在问题,产品质量都难保障,没有名牌的企业、产品、到位的管理,搞多元化是死路一条。 3、企业就像人,要先学会走,才能很好的跑。走是集中精力和财力,集中有限的资源,先做好核心产品或服务,以高效率、高质量、名牌,赢得市场的认可,将这种模式去复制,就是多元化,失败的企业,大多是第一阶段没有做好。 P15:鼎立建筑公司 1、早期的成功原因,更多的是胡经理这个人在吸引大家,还有大家都想做点事,环境比较宽松,虽然管理不到位,但大家的创业激情,弥补了这些缺憾。 2、随着公司的发展,管理没有及时跟上,还是沿用过去的老办法,没有改变,更没有创新。存在的问题:没有明确的分工、权责不清、没有相应的制度规范体系等,所以也就很自然的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3、管理机制是管理系统的结构和运行原理,因此要从组织结构入手,建立相应的运行机制、动力机制、约束机制。从案例来看,保证企业运行的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动力机制也欠缺,更谈不上约束机制了,其实前两个机制是基础,最后一个机制是保障。 P22、复习思考题:1、3、4、6、7、8、9、10、11、12、14、15 P23、案例分析: 1.1升任公司总裁后的思考 1、助理监督,属于基层管理者,主要是协助监督长做好技术监督工作,关心的是每日作业的管理,有很强的技术性,更多的要求掌握技术知识、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装配部经理。属于中层管理者,更多的是做好规划工作和帮助指导下属的工作,需要的是需要相应的技术技能,更需要具备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规划工作的副总和生产副总都属于高层管理者,需要更强的专业能力和更娴熟的人际交往技巧,更能正确分析环境,做出预测,制定规划,更需要相应的概念技能,就是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重点、本质,要

案例分析真题及参考答案

2017注册消防工程师《案例分析》真题及参考答案 案例一 某居住小区由4 座建筑高度为69.0m 的23 层单元式住宅楼和4 座建筑高度为54.0m 的18层单元式住宅楼构成。设备机房设地下一层(标高-5.0m),小区南北侧市政道路上各有一条DN300 的市政给水管。供水压力为0.25MPa。小区所在地区冰冻线深度为0.85m。 住宅楼的室外消火栓设计流量为15L/s,23 层住宅楼和18 层住宅楼的室内消火栓设计流量分别为20L/s、10L/s,火灾延续时间为2h。小区消防给水与生活用水共用。采用两路进水环状管网供水,在管网上设置了室外消火栓。室内采用湿式临时高压消防给水系统,其消防水池、消防水泵房设置在一座住宅楼的地下一层。高位消防水箱设置在其中一座23 层高的住宅楼屋顶。消防水池两路进水。火灾时考虑补水。每条进水管的补水量为50m3/h,消防水泵控制柜与消防水泵设置在同一房间。系统管网泄漏量测试结果为0.75L/s,高位消防水箱出水管上设置流量开关,动作流量设定值为1.75L/s。 消防水泵性能和控制柜性能合格,室内外消火栓系统系统验收合格。 竣工验收一年后,在对系统进行季度检查时,打开试水阀,高位消防水箱出水管上的流量开关动作,消防水泵无法自动启动。消防控制中心值班人员按下手动专用线路按钮后,消防水泵仍不启动。值班人员到消防水泵房操作机械应急开关后,消防水泵启动。经维修消防控制柜后,恢复正常。在竣工验收三年后的日常运行中,消防水泵经常发生误动作,勘查原因后发现,高位消防水箱的补水量与竣工验收时相比,增加了1 倍。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共16 分,每题2 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 个或2 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一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0.5 分) 1.两路补水时,下列消防水池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有() A.有效容积为4m3 的消防水池 B.有效容积为24m3 的消防水池 C.有效容积为44m3 的消防水池 D.有效容积为55m3 的消防水池 E.有效容积为60m3 的消防水池 【答案】DE 2.下列室外埋地消防给水管道的设计管顶覆土深度中,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有() A.0.70m B.1.00m C.1.10m D.1.15m E.1.25m 【答案】BCDE 3.下列室外消火栓的设置中,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有() A.保护半径150m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