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相邻结构利用阻尼器进行耗能减震研究

相邻结构利用阻尼器进行耗能减震研究

相邻结构利用阻尼器进行耗能减震研究
相邻结构利用阻尼器进行耗能减震研究

相邻结构利用阻尼器进行耗能减震研究

摘要:提出了一种相邻结构的耗能减震方法,用阻尼器将相邻结构串联成连体结构体系,利用结构自身的振动来抑制或减小其相邻结构的振动,达到相互减震的目的。通过算例进行计算机仿真分析研究了结构的减震效果。研究表明,该连体结构的顶层位移分别减少了42.5%和42.9%,层间位移分别减少了43.2%和15.2%。结构的减震效果明显,其顶层位移和层间位移远小于抗震规范的限值,能够有效防止相邻结构的碰撞。

关键词:相邻结构;阻尼器;耗能减震

1 前言

在实际工程中,很多结构呈相邻布置,或是基础相连而上部由变形缝分成几个部分。由于地震作用的不确定性,相邻建筑结构防震缝的宽度往往通过经验确定,在地震作用下可能由于防震缝的宽度过小而产生碰撞。在多次震后调查发现,因为防震缝宽度不足而导致的结构碰撞破坏并不少见[1]。为了满足建筑功能的需要,防震缝的宽度又不可能太大,这就为结构的抗震设计增加了难度。如果能在相邻结构之间安装阻尼器,利用地震作用下结构之间的相对运动进行能量耗散,可以减小结构的地震反应,防止结构发生碰撞。本文提出了一种适合于相邻结构的减震方法,即在相邻结构之间安装阻尼器形成连体结构,利用结构自身的振动来抑制或减小其相邻结构的振动,达到相互减震的目的。通过建立连体结构的地震振动模型,推导相应的运动方程,并通过一算例进行计算机仿真,分析这种减震方法的效果。

2 结构模型及运动方程

图1 连体结构示意图图2 连体结构计算模型

如图1所示,两相邻结构通过阻尼控制器相连形成连体结构,结构1和结构2的层数分别为和,假设各结构的质量均集中在楼层处,并考虑剪切层模型,则自由度数分别为、,结构的计算模型如图2所示。可以建立连体结构的运动方程组:

(1)

式中,分别为第(=1、2)结构的质量、阻尼和刚度矩阵。分别为第结构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列向量。为相应的地面运动加速度。分别为相应的单位列向

阻尼减振降噪技术

第十章.阻尼减振降噪技术 A、教学目的 1.隔振及其原理(C:理解) 2.阻尼降噪及其原理(C:理解) 3.阻尼降噪的量度(B:识记) 4.阻尼材料和结构的特性及选用(B:识记) B、教学重点隔振原理、阻尼降噪原理及其量度、阻尼材料和结构的特性及选用。 C、教学难点 阻尼降噪原理及其量度、阻尼材料和结构的特性及选用。 D、教学用具 多媒体——幻灯片 E、教学方法 讲授法 F、课时安排 2课时 G、教学过程 声波起源于物体的振动,物体的振动除了向周围空间辐射在空气中传播的声(称”空气声”)外,还通过其相连的固体结构传播声波,简称“固体声”,固体声在传播的过程中又会向周围空气辐射噪声,特别是当引起物体共振时,会辐射很强的噪声。 振动除了产生噪声干扰人的生活、学习和健康外,特别是1~100Hz的低频振动,直接对人有影响。长期暴露于强振动环境中,人的机体将受到损害,机械设备或建筑结构也会受到破坏。 对于振动的控制应从以下两方面采取措施:一是对振动源进行改进以减弱振动强度;二是在振动传播路径上采取隔振措施,或用阻尼材料消耗振动的能量并减弱振动向空间的辐射。从而,直接或间接地使噪声降低。 一. 振动对人体的危害 从物理学和生理学角度看,人体是一个复杂系统。如果把人看作一个机械系统。 振动的干扰对人、建筑物及设备都会带来直接的危害。振动对人体的影响可分为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全身振动是指人直接位于振动体上时所受的振动;局部振动是指手持振动物体时引起的人体局部振动。可听声的频率范围为20~20000 Hz,而人能感觉到的振动频率范围为1~100 Hz。振动按频率范围分为低频振动(30Hz以下)、中频振动(30-100Hz)和高频振动(100 Hz以上)。 实验表明人对频率为2—12 Hz的振动感觉最敏感。对于人体最有害的振动频率是与人体某些器官固有频率相吻合(即共振)的频率。这些固有频率是:人体在6 Hz附近;内脏器官在8Hz附近;头部在25 Hz;神经中枢则在250Hz左右。低于2Hz的次声振动甚至有可能引起人的死亡。人对振动反应的敏感度按频率和振幅大小,大致分为6个等级,见图10-1。(P203) 振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损害或影响振动作业工人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干扰居民的正常生活,还影响或损害建筑物、精密仪群和设备等。根据人体对某种振动刺激的主观感觉和生理反应的各项物理量,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一些国家推荐提出了不少标准,主要包括局部振动标准(ISO5349-1981, P203)、整体振动标准(ISO2631-1978, P204)和环境振动标准(GB10070-88, P205)。 局部振动标准(ISO5349-1981):如人的手所感受的振动。

阻尼减振降噪结构几何参数特性分析

阻尼减振降噪结构几何参数特性分析* 孙大刚诸文农马卫东杨光 【摘要】分析了阻尼减振降噪结构模型中几何参数的特性及其对结构损耗因子的影响。对采用非间隔式阻尼层结构和间隔阻尼层结构几何参数进行了研究,最后对大型履带式拖拉机行走系进行了阻尼减振降噪结构的实际应用和性能对比试验分析。 叙词:阻尼减振降噪几何参数分析 引言 在农业机械中常有需做减振降噪处理的杆、管等对称结构件,若对此类结构件采用不同的减振型式,其减振降噪效果会相差很大。因此有必要对它们进行研究,以获得最佳的减振降噪性能。 1 减振结构模型 对于n弹性约束层组合减振结构(简称组合结构),采用复刚度方法,用结构的损耗因子来评价其对振动能的损耗率 (1) 式中η——组合结构的损耗因子Z ——组合结构的耦连参 数(复数) (EI)*——n弹性层复弯曲刚度,E为弹性层材料的抗弯模量,I 为结构横截面对中性层的惯性矩 Y——组合结构的几何参数 Y的通式为 (2) ——组合结构的传递弯曲刚度 式中(EI) t ——组合结构未耦连时的弯曲刚度 (EI) ——组合结构完全耦连时的弯曲刚度 (EI) ∞ 由式(1)知,几何参数Y直接影响到结构的减振效果,故需研究不同的减振结构所形成的几何参数Y对结构的减振性能的影响。 2 对称结构几何参数Y的特性

图1矩形截面减振结构 首先以最常见的矩形截面结构(见图1)为例,其1、3为弹性约束层并以第1层为参考层;第2层为阻尼层。弹性层至中性层0—0的距离D 为 (3) 式中E 1′、E 3 ′——第1、3弹性约束层的弹性模量的实部 F 1、F 3 ——第1、3弹性约束层横截面的面积 再由式(2)求得 (4) 式中H 31——第3层至第1层中性层的距离B 1 ′、B 3 ′——第1、3 层复弯曲刚度的实部 K 1′、K 3 ′——第1、3层复拉伸刚度的实部 通常结构的第1、3层(弹性层)采用同种材料,经对式(4)求极值, Y/K 1 ′=0和Y/ K 3′=0,可得出结论:阻尼层采用对称布置可使结构的Y=Y max ,此时的 结构对振动能量的损耗率达最大值,若结构布置不当,其损耗因子相差很大,有时η仅为10-3~10-2ηopt数量级。 2.1 管状对称结构(非间隔式)的几何参数 管状对称结构件与矩形结构类似,所选用的阻尼层数、型式、结构几何尺寸不同均会使结构的损耗因子值出现较大的变化。图2为非间隔式阻尼层结构,其特点是结构简单,制作容易,对冲击载荷的缓冲效果好;不足的是其损耗因子达一定值后很难再提高。

耗能减震技术的研究、应用与发展

耗能方案 作者:szzyq 来源:本人类别:结构设计、论文日期:2002.03.07 今日/总浏览: 1/415 抵御地震作用的,即由结构本身储存和消耗地震能量,以满足结构抗震设防标准,小震法满足安全性的要求;另一方面,在满足设计要求的情况下,结构构件的尺寸可能需做领域新兴一种新型的抗震方式——结构振动控制,即对结构施加控制机构,由控制机构 控制和混合控制。 制装置随结构一起振动变形而被动产生的。被动控制可分为基础隔震技术、耗能减震技制装置按某种控制规律,利用外加能源主动施加的。主动控制系统由传感器、运算器和动控制有主动拉索系统(ATS)、主动支撑系统(ABS)、主动可变刚度系统(AVSS)、主始研究主动控制。目前,主动控制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已达30多项,如日本的Takenak 虽也由控制装置自身的运动而被动的产生,但在控制过程中控制装置可以利用外加能源主动TMD、半主动力触动器、半主动变刚度装置和半主动变阻尼装置等。 制,或者是同时应用不止一种的被动控制装置,从而充分发挥每一种控制形式和每一种采用AMD和TMD的混合控制系统、主动控制和基础隔震相结合的混合控制系统以及主动

水公司技术研究所。 于建筑结构体形巨大导致所需的外加能源较大,加之控制装置的控制的算法比较复杂,易实现,目前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尤其是其中的基础隔震技术已相当成熟,并得到了制低廉,而且不需要较大的动力源,因此其具有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混合控制综合 减震技术。 机构来隔离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传输,使结构振动减轻,防止地震破坏。目前研究开发隔震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展了基础隔震技术的研究,因此,隔震技术也得到94栋,美国21栋,中国46栋,意大利19栋,新西兰16栋,已采用了基础隔震技术。 的振动能量分散,即结构的振动能量在原结构和子结构之间重新分配,从而达到减小主结LD);(3)质量泵;(4)液压—质量控制系统(HMS);(5)空气阻尼器。其中,应300吨的TMD,质量块在9米长的钢板上滑动,它很好地减小了大楼的风振反应,防止了桥的桥塔均安装了TMD,其减震效果均令人十分满意。日本的Yokohama海岸塔是一个高,安装了TLD后塔的阻尼比由0.6%增加到4.5%,在强风作用下塔的加速度减小到原来以控制其风振反应。 剪力墙等)设计成耗能构件或在结构物的某些部位(节点或连接处)装设阻尼器。在风载

建筑隔振消能减震技术探析(精)

浅析建筑隔振消能减震技术 1 地震的危害 建筑物除了承受竖向荷载外, 还要承担风和地震水平荷载的作用, 建筑物越高,这个水平荷载效应就越明显。我国 41%的国土、 50%以上的城市位于地震烈度 7度以上的地区, 面临的地震灾害形势非常严峻。地震是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突发性的自然灾害之一, 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很大的危害。 1.1 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1976年唐山发生的 7.8级强烈地震, 顷刻间, 百余万人口工业城市被夷为平地,造成 24.2万人死亡, 16.4万余人重伤。自 1900年有记录以来,我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 55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 53%。 1.2 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自我国 1900年有记录以来,地震成灾面积达 30多万平方公里, 房屋倒塌达 700万间。 1.3 冲击人类社会的正常运行秩序和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 唐山地震的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亿元,震后重建投资达百亿元。 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中经济损失超过 1000亿美元。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 城市化使人口和财富高度密集, 强烈地震造成的伤亡和损失将越来越大, 地震后的修复和城市的复兴就越有难度, 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冲击也将更为剧烈。 2 传统抗震方法 地震造成的破坏给人类留下的烙印是深刻的。而我们结构工程师 们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建筑物抗震的研究。建造抗强烈地震的建筑物和构筑物成为建筑工程领域重要的课题。为了抵御地震灾害, 通常的建筑结构设计采用的是

抗震设计,强调的是“ 抗” ,即采用“ 延性结构体系” 适当控制结构物的刚度,但容许结构构件(如梁、柱、墙、节点等等在地震时,进入非弹性状态,并且具有较大的延性,以消耗地震能量,减轻地震反映,使结构物“ 裂而不倒” 。 这种体系在很多情况下是有效的,但也存在很多局限性:首先, 由于结构物的承重构件在地震时进入非弹性状态, 对某些重要的结构物是不容许的(纪念性建筑、装饰昂贵的现代化建筑、原子能发电站等 ;其次,对于一般性建筑,当遭遇超过设防烈度地震时,由于主体结构已发生严重非弹性变形, 在地震后难以修复或在强地震中严重破坏, 甚至倒塌, 其破坏程度难以控制; 再次, 随着地震强度的增大, 结构的断面和配筋都相应增大,造成经济的“ 浪费” 。 3 隔震、消能减震 3.1 隔震与消能减震原理 隔振、减震控制的基本原理是在结构构件之间或建筑物与基础之间设置隔震、减震装置,通过隔震、减震装置的耗能特性,减小振动能量向周围环境的传递,达到减小振动对周围环境影响的目的。 3.2 隔震与减震方法 3.2.1 粘弹性阻尼结构 粘弹性阻尼结构的风洞试验、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及大量的结构分析表明,在结构中安装粘弹性阻尼器可减小风振反应和地震反应 40%~80%,可确保主体结构在强风和强震中的安全性,并使结构在 强风作用下, 结构的舒适度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西雅图哥伦比亚中心大厦起初是因为在风振的影响下,顶部几层有明显的不舒适感,安上粘弹性阻尼器后,不再有不舒适感,效果良好。若采用加大刚度的方法来获得同样的效果, 需要把现有的柱尺寸扩大一倍, 粗算价值约 800万美元,显然采用增加刚度的办法是难以接受的,而采用粘弹性阻尼器所用的试验及安装费用仅 70万美元。在北京的银泰中心也设置了粘滞阻尼器,试验结构证明有很好的减振效果。由此可见,采用粘弹性阻尼器减小建筑的风振或地震效应在经济上是相当可观的。 3.2.2 吸能减震

阻尼综述——阻尼模型、阻尼机理、阻尼分类和结构阻尼建模方法

阻尼 1 引言 静止的结构,一旦从外界获得足够的能量(主要是动能),就要产生振动。在振动过程中,若再无外界能量输入,结构的能量将不断消失,形成振动衰减现象。振动时,使结构的能量散失的因素的因素称为结构的阻尼因素。 索罗金在其论著中将结构振动时的阻尼因素概括为几种类型,即界介质的阻尼力;材料介质变形而产生的内摩擦力;各构件连接处的摩擦及通过地基散失的能量。百多年来,不同领域的专家,均根据自身研究的需要,着重研究某种阻尼因素,如外阻尼、摩擦阻尼、材料阻尼及辐射阻尼等。 对于材料阻尼的物理机制,文献[82]、[126]、[127]等分别做了简要描述。 材料阻尼是一个机制比较复杂的物理量,由多种基本的物理机制组合而成。如金属材料中的热弹性、晶体的粘弹性、松弛效应、旋转流效应、电子效应等对阻尼均有贡献。对一般的非金属材料(如玻璃、各种聚合物等),电子效应对能量的损失影响较小。温度、绝热系数等也是影响阻尼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非金属材料的能量损失比金属大。此外地质岩石由不同种固体微粒组成,且有空隙体积,因此,其阻尼特性与一般材料不同。岩石中能量损失主要由三个物理机制构成:岩石内部微粒间的粘性=岩石的内摩擦及较大的塑性变形,而岩石的内摩擦与岩石内部微粒间接触处的位错及塑性变形有关。 如献[82]所述, 为了计算、分析结构在外界载荷作用下产生的反应,人们建立了描述固体材料应力应变关系的物理模型。最简单的物理模型是单参数模型,即材料只产生弹性应力或只产生粘滞应力,但这两种模型不能代表材料中真实存在的粘弹性。人们又建立了双参数线性模型,即Maxwell及Kelvin模型。其中Maxwell模型由线性粘滞体和线弹性体串联而成,Kelvin模型是此二者并联而成的。若设线粘滞体的应变为

耗能阻尼器的减振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耗能阻尼器的减振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介绍了多种阻尼器的力学性能和其优缺点,为不同环境下选用合适的阻尼器减震装置提供方便。 关键词:耗能减震阻尼器工程应用 从动力学观点看,耗能装置的作用相当于增大结构的阻尼,从而减小结构的反应。由于其装置简单、材料经济、减振效果好、使用范围广等特点,在实际结构控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耗能减震装置的种类繁多,其常用的主要有:金属耗能阻尼器、摩擦耗能阻尼器、粘弹性阻尼器和粘滞阻尼器。 1金属耗能阻尼器 金属耗能阻尼器是利用金属不同形式的弹性滞回变形来消耗能量。由于金属在进入塑性状态后具有良好的滞回特性,并在弹塑性滞回变形过程中吸收大量能量,因而被用来制造不同类型和构造的耗能减震器。目前已开发和利用的主要有:扭转梁耗能器、弯曲梁耗能器、U行钢板耗能器、钢棒耗能器、圆环耗能器、双圆环耗能器、加劲圆环耗能器、X型和三角形耗能器等。 金属耗能阻尼器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金属耗能阻尼器中的无粘结支撑在日本、台湾和美国都得到推广应用【1】。低屈服点钢耗能器、蜂窝状耗能器在日本多栋建筑中得到应用【2】。台湾金华休闲购物中心。本工程采用三角形加劲耗能装置,共270组。在地震(PGA=0.39)作用下,最大层间位移也未超过规范规定的0.014rad。潮汕星河大厦。大厦为地下一层,地上原设计为22层。后来在施工过程中业主要求增加3层。为了使加层后的结构满足抗震设防要求,安装了28组耗能阻尼器。装上阻尼器后,在大震作用下,结构的顶层位移和层间位移角均满足要求。2000年建成的日本新住友医院,采用低屈服点剪切板耗能器进行结构减震控制。结构在短边方向采用低屈服点剪切板耗能器,采用附加短柱的形式布置。在加入耗能器后,结构的层间位移减小30%,控制效果明显。 2摩擦阻尼器 摩擦阻尼器是应用较早和较广泛的阻尼器之一。摩擦阻尼器是一种位移相关型的阻尼器,它是利用两块固体之间相对滑动产生的摩擦力来耗散能量。其基本理论是建立在以下假设的基础上: (1)总的摩擦力不依赖于物体接触面的面积; (2)总的摩擦力与在接触面上的总的法向力成比例;

消能减震技术应用综述(一)

消能减震技术应用综述(一) 摘要:从目前结构消能减震技术的角度出发,论述了在实际设计中这些方法的原理和构造方式。 关键词:基础隔振结构消能减震调谐质量阻尼器 0引言 基础隔振与结构隔振是目前消能减震技术应用的最广泛,效果最好的方法。其中基础隔振是主动减震,而结构减震是被动隔振。结构消能减震技术属于结构减震控制中的被动控制。1基础隔振技术 1.1液压质量(HMS)控制系统。系统使用适用范围是底层柔性建筑,底层柔性建筑虽然能满足底层大空间的要求,但由于在地展中,柔性底层往往变形过大而导致结构破坏,其抗震性能较差,因此,提出采用结构控制的方法来改善此类建筑的抗震性能。HMS系统主要由液压缸、活塞和管路等组成,其安装在单层框架上,见图1。由图1可知,当框架受地面运动而产生振动时,由活塞推动液体,使管路中的液体和质量块随之振动,由于框架的一部分振动能里传递给了液体和质块,从而减小了框架结构的振动。HMS系统中液体的压缩性必须考虑,并建立了考虑液体压缩性的HMS系统的“弹性”计算分析模型,由“弹性”模型可得到结构和HMS系统组成的控制抗震建筑新体系。 1.2叠层橡胶支座基础隔震。叠层橡胶支座基础隔震建筑地震反应分析的常用力学模型有层间剪切模型、层间剪弯模型、层间扭转模型及空间杆系模型等,其中应用最多的是层间剪切模型。当利用层间剪切模型分析基础隔震建筑的动力响应时,首先需要将柔性隔震层的复杂滞回特性简化为可用于数值分析的恢复力模型。 2结构的消能减震技术1] 2.1摩擦阻尼器。摩擦耗能器是一种耗能性能良好、构造简单、造价低、制作方便的减振装置。普通摩擦耗能器其构造如图2所示,通过开有狭长槽孔的中间钢板相对于上下两块铜垫板的摩擦运动而耗能,调整螺栓的紧固力可改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试验结果表明:滑动摩擦力与螺栓的紧固力成正比;其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相差较小,但滑动摩擦力的衰减较大,达到30%,其原因是由螺栓松动引起的;滞回曲线表现出良好的刚塑性性能。 由摩擦滑动节点和4根链杆组成,摩擦滑动节点由钢板通过高强螺栓连接而成,耗能器的起滑力由节点板间的摩擦力控制,可在钢板之间夹设摩擦材料或是对接触面做处理来调节摩擦系数,通过松紧节点栓来调节钢板间的摩擦力,四周的链杆起连接和协调变形的作用。当支撑外力不能克服最大静摩擦力时,耗能器不产生滑动;当外力能够克服最大静摩擦力时,耗能器产生滑动并通过摩擦做功耗能。试验结果表明:Pall摩擦耗能器的工作性能稳定,耗能能力强。 2.2软钢阻尼器。软钢阻尼器是结构被动控制中耗能减震装置的一种,在地震或风振时,通过软钢发生塑性屈服滞回变形而耗散输入结构中的能量,从而达到减震的目的。在其内核钢支撑和外包层(钢管、钢筋混凝土或钢管混凝土)之间形成无粘结滑移界面,防止内核钢支撑在压力作用下屈曲,从而获得丰满的滞回曲线。该阻尼器具有方便耐用、滞回耗能性能良好的特点,逐渐得到工程界的广泛认可。 2.3铅阻尼器。铅橡胶复合阻尼器的构造主要是由薄钢板、橡胶、铅、挤压头、连接板及保护层所组成。薄钢板、橡胶、连接板中央预先留有圆孔,并通过高温高压硫化为一体,铅在硫化后通过挤压灌入预留孔中。薄钢板可经特殊处理以提高阻尼力和屈服后刚度。

耗能减震技术在结构减震中的应用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耗能减震技术在结构减震中的应用研究 1.前言 传统的抗震设计是利用结构本身的抗震性能抵御地震作用,以达到抗震的目的,这是“硬碰硬”式的抗震, 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抗震方法。耗能减震技术[1]原理是通过附加的子结构或者耗能装置,以消耗地震传递给结构的能量为目的,以减小主体结构地震反应或减轻其破坏, 达到抗震的目的。1972 年新西兰的Kelly等人[2]首先提出金属屈服耗能器,并进行了软钢耗能器的研究和试验。为了改善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工作性能,近年来国内外已开发出了各种耗能阻尼器。目前, 已开发出多种耗能减震装置, 它们可归纳为以下三类: (1) 金属阻尼器; (2)摩擦耗能减震装置; (3)粘弹性阻尼器。 因其减震效果好、构造简单、造价低廉、适用范围广、维护方便等特点,受到各国研究者和工程师的重视。加拿大、意大利、日本、墨西哥、新西兰和美国等国家已将耗能减震装置应用到建筑中以减轻建筑物的地震反应, 以及在某些情况下减轻建筑物中设备振动损害的危险性。本文总结了国内外耗能减震技术研究和工程应用的最新进展。 2.耗能能减震的概念及原理 消能减震技术属于结构减震控制中的被动控制,它是指在结构某些部位设置阻尼装置,通过阻尼装置产生摩擦,弯曲(或剪切,扭转)弹塑性滞回变形消能来消散或吸收地震能量,以减小主体结构地震反应,从而避免结构产生破坏或倒塌,达到减震抗震的目的。装有阻尼(消能)装置的结构称为耗能减震结构。 耗能减震的原理[8]可以从能量的角度来描述,如图1所示,结构在地震中任意时刻的能量方程为:

(a )地震输入;(b )传统抗震结构; (c )消能减震结构 图1 结构能量转换途径对比 传统抗震结构: in v c k h E E E E E =+++(1) 耗能减震结构: ''''in v c k h d E E E E E E =++++ (2) 式中: E in 、E in ′——地震过程中输人结构体系的能量; E v 、E v ′——结构体系的动能; E c 、E c ′——结构体系的粘滞阻尼消能; E k 、E k ′——结构体系的弹性应变能; E h 、E h ′——结构体系的滞回消能; E d ——消能(阻尼)装置或消能元件消散或吸收的能量。 在上述能量方程中,由于是E v (或E v ′)和E k (或E k ′)仅仅是能量转换,不能消能,E c 和E c ′只占总能量的很小部分(约5%左右),可以忽略不计。在传统的抗震结构中,主要依靠E h 消耗输入结构的地震能量,但因结构构件在利用其自身弹塑性变形消耗地震能量的同时,构件本身将遭到损伤甚至破坏。在消能减震结构体系中,消能(阻尼)装置或元件在主体结构进入非弹性状态前率先进入消能工作状态,充分发挥消能作用,消散大量地震能量,则主体结构需消耗的能量很少,从而有效地保护了主体结构。 3.耗能装置的减振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采用各种阻尼器来控制结构的振动反应是一种典型的被动控制系统,它是通过增加结构的阻尼、耗散结构的振动能量来达到减小结构响应的目的。从能量观

液压阻尼减震器的工作原理

液压阻尼减震器的工作原理 Tag:减震器,隔震器,减震,隔震,钢 液压式减震器是目前摩托车使用最为普遍的减震器,现简要介绍其工作原理。 1、液压阻尼式后减震器 液压式减震器的结构同吸入式泵基本相似,不同之处只是液压减震器的钢体上端是封闭的,而阀门上留有小孔。当后轮遇到凸起的路面受到冲击时,缸筒向上移动,活塞在内缸筒里相对往下移动。此时,活塞阀门被冲开向上,内缸筒腔内活塞下侧的油不受任何阻力地流向活塞上侧。同时,这一部分油也通过底部阀门上的小孔流入内、外缸筒之间的油腔内。这样就有效地衰减了凹凸路面对车辆的冲击负荷。而当车轮越过凸起地面往下落时,缸筒也会跟着往下运动,活塞就会相对于缸筒向上移动。当活塞向上移动时,油冲开底部的阀门流向内缸筒,同时内缸筒活塞上侧的油经活塞阀门上的小孔流向下侧。此时当油液流过小孔过程中,会受到很大的阻力,这样就产生了较好的阻尼作用,起到了减震的目的。 2、伸缩管式前*液力减震器 伸缩式前*同前轮和车架是连在一起的,它既起到一部分骨架支撑作用,又起到减震器的作用。随着柄管和套管之间的相互伸缩,前*内的油经设置在隔壁的小孔流动。当柄管压缩时,随着柄管的移动,B室里的油受压后经柄管上的小孔流向C室。同时经自由阀流向A室。油液流动时,受到的阻力衰减了压缩力。当压缩行程快到极限时,柄管末端的锥形油封片就会插上,从而封闭了B室内油的通路。此时,B室油压激剧上升,使其处于被封闭的状态,这样就限制了柄管的行程,有效地防止前*上的可动零件之间的瞬间机械碰撞。 在柄管伸张(即反弹)时,A室内的油经设在前*活塞上部(*近活塞环附近)的小孔流向C室。此时,油液流动所受到的阻力衰减了伸张力。当伸张行程快到极限时,反弹弹簧的伸长吸收了振动能量,而且在这一过程中,油经前*活塞下部的小孔补充到B室,为下一次的工作做好了准备。 三、减震力调节器及防点头装置 1、减震力调节器 根据道路状况和摩托车上负荷的大小,需要对摩托车乘坐的缓冲程度进行调节。减震力调节器主要有凸轮式、螺旋式及气压式和油压式,最常见的是凸轮式。 凸轮式调节器在减震器本体上焊接制动器处装一个波纹阶梯的圆筒凸轮,转动凸轮进行调节。这种结构最简单,且价格低,因而被广泛采用。不过,也有通过拨动手柄来改变凸轮位置进行调节的。 2、防点头装置 防点头(即防俯冲)装置的作用是根据制动力的大小自动减轻制动时俯冲的影响,以及获得舒适的制动感。该机构装在前*下部。前轮受到冲击及轻微制动时,前*管内的油沿着中细箭头的方向流动。紧急制动时,利用制动钳的动作制动钳的销(即活塞)介入,从而堵住减震器油的通路,油从活塞上的油路通过孔阀回到内油管,孔阀的通道比减震器受冲击动作时的油路小,油的流动受到限制,防俯冲装置使减震器受到压缩时的阻尼增大,俯冲得到有效控制。这时,由于制动力的作用,前面的负荷增加,由于制动钳的作用,俯冲力就和阀的挤压力相平衡,即使在动作中受到路面的冲击,由于正常的油路还通着,也可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

结构阻尼

浅析结构阻尼 院系:土木工程学院 班级:研1404 姓名:张晓彤 学号:143085213123 日期:2014年11月24日

摘要:结构阻尼是描述振动系统在振动时能量损耗的总称。包括DTC东泰五金阻尼、阻尼铰链、阻尼滑轨粘性阻尼、干阻尼、滞后阻尼和非线性阻尼。本文主要总结和阐述了阻尼减震结构的概念与原理,结构减震控制的原理与概念,耗能减震的概念原理与分类,以及粘滞阻尼、金属耗能、粘弹性阻尼、摩擦耗能减震的原理与概念,以及各自的应用范围。 关键词:减震金属耗能摩擦耗能粘弹性阻尼粘滞阻尼 前言 地震和风灾害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人们就为抗拒这两种自然灾害而奋斗。随着科学技术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预防与抵御地震和风灾的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结构减震(振)控制技术作为抗御地震(强风)的一种有方法,也得到了发展和应用,并成为比较成熟的技术,结构减震(振)控制方法改变了通过提高结构刚度、强度和延性来提高结构的抗震抗风能力的传统抗震抗风方法,而是通过调整或改变结构动力特性的途径,改变结构的震(振)动反应,有效的保护结构在地震强风中的安全。在结构中加入耗能器来控制结构的地震和风振反应的耗能减震(振)方法是结构减震控制技术中一种有效、安全、可靠、经济的减震(振)方法。 1 阻尼结构的概念与原理 1.1结构减震控制的基本概念 传统的结构抗震方法是通过增强结构本身的抗震性能(强度、刚度、延性)来抵御地震作用的,即由结构本身储存和耗散地震能量,这是被动消极的抗震对策。由于地震的随机性,人们尚不能准确的估计未来地震灾害作用的强度和特性,按照传统抗震方法设计的结构不具备自我调节功能。因此,结构很可能在地震或风荷载作用下不满足安全性能的要求,而产生严重破坏或倒塌,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合理有效的抗震途径是对结构安装抗震装置系统,由抗震装置与结构共同承受地震作用,即共同存储和耗能地震能量,以调节和减轻结构的地震反应。这是积极主动的抗震对策,也是目前抗震对策中的重大突破和发展方向。 1.2结构减震控制的分类 结构减震控制根据是否需要外部能量输入可分为被动控制、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智能控制和混合控制。 1.3耗能减震的概念 结构耗能减震技术是在结构物的某些部位(如支撑、剪力墙、节点、联结缝或连接件、楼层空间、相邻建筑间、主附结构间等)设置耗能(阻尼)装置(或元件),通过耗能阻尼装置产生摩擦、弯曲(或剪切、扭转)、弹塑(或粘滞、粘弹)性滯回变形来耗散或吸收地震输入结构中的能量,以减小主体结构地震反应,从而避免结构产生破坏或倒塌,达到减震控制的目的。耗能阻尼装置元件和支撑构件构成耗能部件,装有耗能

浅谈阻尼器的类型和原理分析

广州大学 研究生文献综述论文题目浅谈阻尼器的类型 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班级名称2016级专硕一班 学号2111616149 学生姓名陆富龙 2016 年12 月18 日

关于阻尼器的类型总结 摘要:随着抗震在结构中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要,高强轻质材料的采用,高层、超高层等高柔结构及特大跨度桥梁不断涌现,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从结构抗震到结构的减震再到结构的隔振,各种的理念层出不穷,然在抗震中,现在比较方便和比较常用的就是在建筑结构上加入阻尼器,用以吸收地震或风震产生的能量,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阻尼器不断的更新创新,运用各种的原理来优化阻尼器,对于形式多样、要求各异的工程结构,如何在推广应用消能技术时,选择适合的阻尼器类型并进行阻尼器的合理优化设计将关系到这一技术的发展前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进一步探讨研究。 关键词:阻尼器,类型,适用 Abstract:with the earthquak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the importance of the structure, high-strength lightweight material used, high-rise structure and extra long-span Bridges and super-tall soft, related research also more and more, from the structure seismic to structure of shock absorption and vibration isolation of the structure, various LiNianCeng out one after another, but in the earthquake, is now more convenient and more commonly used in building structures with dampers, earthquake or wind to absorb energy, to improve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structur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updating and innovation of various dampers, use all kinds of the principle to optimize damper, for a variety of forms and requirements of different engineering structure, how to promote application of energy dissipation technology, select the appropriate type of damper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damper design will be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this technology,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worthy of further research are discussed. Keywords:damper,type,apply

消能减震技术在建筑加固工程中应用

消能减震技术在建筑加固工程中应用 发表时间:2019-04-26T15:11:51.53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3期作者:裴鑫 [导读] 摘要:在现代传统的抗震工艺中拥有诸多方法,其中最传统的就是房屋得上部结构和它的基础牢十分结实地连在一起,当地震来临时,地面引起的运动能量能够通过在地上实施的基础输送到房屋结构中,从而导致房屋结构产生振动和变形的现象乃至倒塌。 滕州市工程建设监理技术服务中心山东滕州 277500 摘要:在现代传统的抗震工艺中拥有诸多方法,其中最传统的就是房屋得上部结构和它的基础牢十分结实地连在一起,当地震来临时,地面引起的运动能量能够通过在地上实施的基础输送到房屋结构中,从而导致房屋结构产生振动和变形的现象乃至倒塌。本文中所阐述的“消能隔震”的指导目标在于使基础和上部房屋结构进行有效分离,将建筑物和地面基础进行隔离,从而实现地震时地面晃动但是地面上的建筑物基本不动,以期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水平。文章中以某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综合服务楼项目为例,根据实际情况设计隔震层并采用减隔震技术,提高房屋结构的抗震水平。 关键词:消能;减隔震;施工技术 1消能减震加固原理 消能减震加固,是通过在原结构设置阻尼器等减震装置来实现抗震目标的方法。结构消能减震加固,即是在结构物的某些部位设置消能装置,通过消能装置产生摩擦、弯曲(或剪切、扭转)、弹塑(或粘弹)性滞回变形来耗散或吸收地震输入结构中的能量,以减少主体结构的地震反应。 2消能减震技术在建筑加固工程中应用 某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综合服务楼工程总面积41308.08㎡,地下一层,地下二层为车库,地下三层为车库局部为人防地下室;地上十六层,框剪结构,使用功能为综合服务楼,本工程所在的乌鲁木齐市位于天山地震带,抗震设防烈度8°,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传统的构造抗震体系允许混凝土承重结构或其余结构构件,例如梁柱节点、梁梁节点等在地震来临时出现主体结构节点损坏或混凝土承重结构构件在地震中的损坏过程,是地震产生的能量的“消能”过程,若混凝土承重结构或结构构件等严重破坏或倒塌,地震所产生的能量的消解耗尽的最终完成。所使用的主要方法是根据建筑构造本身受力结构构件的全体耗能特性和变形能力来硬性吸收地震波释放出的能量。它主要依靠曾经已有的设计经验,调整主体结构容易出现损坏的局部刚度或整体刚度,加强因地震而造成的破坏点抵抗地震波释放能量所产生的变形及损坏,使主要的结构受力构件在受到地震波影响时能够处于非弹性状态,并具备一定的延伸性,从而能够确保主体结构构件等在地震波释放能量时产生足够的延性破坏,以抵消强烈的地震波所带来的能量。上述原理即是全球范围内比较常规的传统结构抗震的基本方法,“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是这种方法的抗震设防三大基本点,虽然此类抗震设防结构应用的非常普遍,但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着非常多的不足之处,所以采用消能减震技术具有紧迫性及必要性。 2.1阻尼器的布置原则 1)减震设计控制指标:按多遇地震计算时,主体结构应该保持弹性要求,而且非结构构件也不应出现明显的破坏;按罕遇地震计算时,结构从弹性过渡到弹塑性,但阻尼器系统仍能正常工作,发挥其功能。2)在阻尼器布置时,应充分考虑建筑平面使用功能的要求,选择合适位置的隔墙,将阻尼器安置在中间,并采用防火轻质材料作为隔板,然后依据位移控制要求和水平向地震力等参数,通过计算分析来确定阻尼器的准确位置和数量。消能构件一般布置在结构的X,Y两个主轴方向,以达到增加两个方向的阻尼和刚度的目标。3)阻尼器应安置在相对速度或层间相对位移较大的楼层,通过尽可能地增加消能器两端的相对速度和相对变形,以提高阻尼器的有效减震作用。4)初步布置好阻尼器后,对结构进行整体抗震性能分析,包含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弹性分析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进行优化调整。5)截面配筋设计时,应按照各层消能部件的最大阻尼力来计算,对结构中相关梁柱节点进行强度校核,并适当对节点部位采取一些补强措施,来保证结构的安全性能。 2.2隔震层施工技术 所谓基础隔震系统的原理是,在上部主体结构与基础结构中间设置专门的隔震元件和耗能装置,产生有弹性的底层部位,作为隔震层,用来分隔上部主体结构与基础结构,把建筑物分割为上部结构、隔震层和下部结构三部分,达到提高上部结构的使用功能,以期达到避开地震的效果,解除上部结构与水平地面运动的耦连关系,并利用隔震层的高隔离性的特点,抵消地震发生时地震波的输入,使地震力的作用对上部结构大大减小,达到整体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及安全性,在现今的隔震工程中,对结构间隔震技术的探讨和应用开始广泛开展,在工程设计过程中设计合理的隔震层,能够起到很好的减震效果,不仅在减小建筑的地震效应或风振现象作用明显,而且大大降低工程的造价成本,目前日常应用的隔震层技术主要有以下四项技术:(1)橡胶隔震支座的研发、生产技术。①通过工程设计及施工应用等大量的试验,摸索研制出1000橡胶隔震支座的材料、粘贴剂等最佳配合比设计;②通过设计理论与施工实践相结合,获得1000橡胶隔震支座的力学性能指标。(2)橡胶隔震支座安装施工技术。①在施工时,应尽可能的做到预埋的一次合格,避免对支座出进行二次注浆,提高一次施工合格率,缩短施工时间,此类施工过程不复杂,而且工作效率较高;②通过对隔震支座同一位置的螺栓孔的钢模板,对锚固筋和套筒的平面定位及标高进行精准的确定,避免产生错筋和套简在浇筑混凝士偏位现象;③为了保证支座处钢模板同支座底部混凝土接触部位粘结的更结实,在钢模板上开通气孔,确保贴合密实;④为了保证橡胶隔震支座锚固筋相对主体结构具备更好的垂直度,在支座底部焊接直径14的定位筋,以确保锚固筋避免产生水平位移现象;⑤为了更方便更换隔震支座,在隔震支座上铺贴一层3mm厚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3)隔震支座变形监测技术。所谓的隔震支座变形监测技术就是在支座出安装高新智能型位移设备以及自动跟踪全站仪进行全方位的监测,利用无线网络的便利,随时将位移数据输入到对应的数据库里,里面的软件可以不定期收集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并通过图表法将变化量显现出来,从而达到自动监测的效果。(4)橡胶隔震支座更换施工技术在上部主体结构的荷载作用下,隔震支座处于被压缩的状态,因此隔震支座应具备适当的压缩量,并将上下法兰板用钢板进行焊接,以避免出现上部主体结构在顶升的过程中出现自然的反弹现象,造成结构在顶升时出现向上位移的后果,造成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损坏。千斤顶加载方式:在上支墩的顶升过程中,主支墩按照100t为一级进行加载,周边支墩按照50t为一级进行加载。这种方法利用了加权平均的方法,安全性能高。 3结语 综上所述,隔震结构的变形主要集中在隔震层,隔震层以上的结构基本为整体平动,隔震装置的作用在于当该建筑结构在输入地震波时能够有效缓解地震剪力向上部结构的传递,所承受的地震动大幅减小。在多遇地震作用下,隔震结构利用其橡胶支座的特殊性能,能够

结构消能减震技术

结构消能减震技术 1、结构消能减震的基本概念 地震发生时地面震动引起结构物的震动反应,地面地震能量向结构物输入。结构物接收了大量的地震能量,必然要进行能量转换或消耗才能最后终止震动反应。 消能减震技术是将结构的某些构件设计成消能构件,或在结构的某些部位装设消能装置。在风或小震作用时,这些消能构件或消能装置具有足够的初始刚度,处于弹性状态,结构具有足够的侧向刚度以满足正常使用要求;当出现大风或大震作用时,随着结构侧向变形的增大,消能构件或消能装置率先进入非弹性状态,产生较大阻尼,大量消耗输入结构的地震或风振能量,使主体结构避免出现明显的非弹性状态,且迅速衰减结构的地震或风振反

应(位移、速度、加速 度等),保护主体结构及构件在强地震或大风中免遭破坏或倒塌,达到减震抗震的目的。消能部件(消能构件或消能装置及其连接件)按照不同“构件型式”分为消能支撑、消能剪力墙、消能支承或悬吊构件、消能节点、消能连接等。消能部件中的消能器(又称阻尼器)分为速度相关型如黏滞流体阻尼器、黏弹性阻尼器、黏滞阻尼墙、黏弹性阻尼墙;位移相关型如金属屈服型阻尼器、摩擦阻尼器等,和其它类型如调频质量阻尼器(TMD)、调频液体阻尼器(TLD)等。采用消能减震技术的结构体系与传统抗震结构体系相比,具有大震安全性、经济性和技术合理性。 技术指标:建筑结构消能减震设计方案,应根据建筑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

烈度、场地条件、建筑结构方案和建筑使用要求,与采用抗震设计的设计方案进行技术、经济 可行性的对比分析后确定。采用消能减震技术结构体系的计算分析应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进行,设计安装做法应遵循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建筑结构消能减震(振)设计》09SG610-2,其产品应符合《建筑消能阻尼器》JG/T209 的规定。 适用范围:消能减震技术主要应用于高层建筑,高耸塔架,大跨度桥梁,柔性管道、管线(生命线工程),既有建筑的抗震(或抗风)性能的改善等。 传统抗震结构体系,容许结构及承重构件(柱、粱、节点等)在地震中出现损坏结构及承重构件地震中的损坏过程,就是

耗能减震结构

9.3 耗能减震结构设计 9.3.l 结构耗能减震原理与耗能减震结构特点 结构耗能减震技术是在结构物某些部位(如支撑、剪力墙、节点、连接缝或连接件、楼层空间、相邻建筑间、主附结构间等)设臵耗能(阻尼)装臵(或元件),通过耗能(阻尼)装臵产生摩擦,弯曲(或剪切、扭转)弹塑(或粘弹)性滞回变形耗能来耗散或吸收地震输人结构中的能量,以减小主体结构地震反应,从而避免结构产生破坏或倒塌,达到减震控震的目的。装有耗能(阻尼)装臵的结构称为耗能减震结构。 耗能减震的原理可以从能量的角度来描述,如图9.11结构在地震中任意时刻的能量方程为: 传统抗震结构 E in=E v+E c+E k+E h 耗能减震结构 E in=E v+E c+E k+E h+E d 式中E in——地震过程中输入结构体系的能量; Ev ——结构体系的动能; Ec——结构体系的粘滞阻尼耗能; E k——结构体系的弹性应变能; E h——结构体系的滞回耗能; Ed——耗能(阻尼)装臵或耗能元件耗散或吸收的能量。

图 9.11 结构能量转换途径对比 a )地震输人 b )传统抗震结构 c )消能减震结构 在上述能量方程中,由于Ev 和Ek 仅仅是能量转换,不能耗 能,Ec 只占总能量的很小部分(约5%左右),可以忽略不计。在 传统的抗震结构中,主要依靠Eh 消耗输入结构的地震能量,但 因结构构件在利用其自身弹塑性变形消耗地震能量的同时,构件 本身将遭到损伤甚至破坏,某一结构构件耗能越多,则其破坏越 严重。在耗能减震结构体系中,耗能(阻尼)装臵或元件在主体 结构进入非弹性状态前率先进入耗能工作状态,充分发挥耗能作 用,耗散大量输入结构体系的地震能量,则结构本身需消耗的能 量很少,这意味着结构反应将大大减小,从而有效地保护了主体 结构,使其不再受到损伤或破坏。 一般来说,结构的损伤程度与结构的最大变形Δmax 和滞回 耗能Eh (或累积塑性变形)成正比,可以表达为: ),(max h E f D ?= 在耗能减震结构中,由于最大变形和构件的滞回耗能较之传 统抗震结构的最大变形和滞回耗能大大减少,因此结构的损伤大

建筑消能减震-阻尼器

一、消能减震结构的发展与应用: 利用阻尼器来消能减震并不是什么新技术,在航天航空、军工枪炮等行业中早已得到应用。从20世纪70年代后,人们开始逐步地把这些技术专用到建筑、桥梁、铁路等工程中。 在美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东西两个地震研究中心等单位做了大量试验研究,发表了几十篇有关论文。90年代美国科学基金会和土木工程协会组织了两次大型联合,给出了权威性的试验报告,供工程师参考。 在我国,1997年,沈阳市政府大楼的抗震加固中首次采用了摩擦耗能装置,其后北京饭店、北京火车站和北京展览馆等多座建筑中应用消能减震技术。 在日本,目前已有超过100多栋的建筑物采用消能减震技术。 现代高层建筑日益增多,结构受地震和风振影响十分明显,减小结构所受的地震和风振反应,成为结构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消能减震阻尼器,通过增加结构阻尼,耗散结构的振动能量来达到减小结构所受振动。 (1)“阻尼”是指任何振动系统在振动中,由于外界作用或系统本身固有的原因引起的振动幅度逐渐下降的特性,以此一特性的 量化表征。 (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中: 2.1.1 高层建筑:10层及10层以上或房屋高度大于28m的住宅 建筑和房屋高度大于24米的其他高层民用建筑。

(3)《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中: 3.1.2建筑高度大于1OOm的民用建筑为超高层建筑。 二、阻尼器耗能减震原理: 耗能减震的原理可以从能量的角度来描述。 传统结构:Ei =Er+Ed+Es 耗能结构:Ei =Er+Ed+Es+Ea Ei为地震时输入结构的总能量; Er为结构在地震过程中存储的动能和弹性应变能; Ed为结构本身阻尼消耗的能量; Es为结构产生弹塑性变形吸收的能量; Ea为耗能装置消耗的能量; (其中Er为能量转换,并不是能量的消耗。) (1)传统结构中: 构件在利用其自身弹塑性变形消耗地震能量的同时,构件本身将遭到损伤甚至破坏。 (2)在消能减震结构中: 耗能(阻尼)装置在主体结构进入耗能状态前率先进入耗能工作状态,耗散大量输入结构体系的地震、风振能量,则结构本身需消耗的能量很少,主体结构反应将大大减小,从而有效地保护了主体结构,使其不再受到损伤或破坏。 三、阻尼器的种类: 阻尼器种类繁多,我国将其分为位移相关型和速度相关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