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课堂实录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课堂实录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课堂实录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课堂实录

同学记得吗?记得我在高一的时候,学过一首词,叫做“念奴娇。赤壁怀古”现在还有没有人能背过?

学生背

在这首词里,作者高唱着’大江东去浪淘尽“多么的豪迈,

前几天,我们学了一首词叫做《定风波》,现在我检查一位同学看看有没有背过。

学生背

在这首词里,苏轼是什么样子呢?

达观、睿智。

那今天呢!我们就一起走进江城子,认识一个不一样的苏轼。到底这个苏轼是什么样的呢?我们边走边看。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学习目标,请同学们大声的读出。

好,接下来我检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的怎么样,

提问同学起来回答。

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父子同列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恩好不错。

同学们,这首诗的题目是《江城子。以某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在黑板上把记梦给圈出来)那作者记这个梦记得是谁呢?

学生回答:苏轼的妻子王弗。

看来同学们已经预习的非常好了,这个人就是苏轼的结发妻子王弗。

放王弗的图片,(这是电视剧(苏东坡)里面王弗的照片,这王弗实在是漂亮,她不仅是个大美女还是个大才女。

王弗和苏轼在公元1055年结婚,与封建社会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同,苏轼和王弗是自由恋爱,王弗出身进士之家,精通诗词歌赋,她的才华甚至可以与苏轼媲美,在给他们家的鱼池起名时两者同食起名为唤鱼,他们之间的唤鱼奇缘为后世广为传颂,在给王弗家的鱼池起名时良人不谋而合同时取名为唤鱼池,在苏轼中进士做官时,王弗更是给不精通人际关系的苏轼很多帮助,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

可是好景不长,正值芳华年龄的王弗不幸病逝,年仅27岁。王弗死后,苏轼伤心欲绝,曾一度心恢意冷。苏轼天性是个粗枝大叶、处处对人不设防的人,而精明的王弗正好弥补了他这方面的不足,二人性格互补,除了恩爱外,在人生的道路上更能共同抵抗风风雨雨,而今心爱的人儿英年早逝,这种痛楚哪里是用语言所能表达的!

公元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夜,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以词悼亡是作者首创)。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

开始学习之前,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这首诗,看看在预习的时候遇到了什么问题,现在同桌之间讨论解决一下,结局不了的待会儿,可以举手问老师!

好,有没有问题?没有,看来咱们同学们预习的比较好。你们没有问题,可是老师有个问题?“不思量,自难忘”,作者为什么在自难忘之前加了“不思量”?这不是显得有点矛盾吗?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既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可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一剪梅》)所以是“不思量,自难忘”。

“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怀呵!王弗逝世转瞬十年了,

想当初年方十六的王弗嫁给了十九岁的苏东坡,少年夫妻情深意重自不必说,更难得她蕙质兰心,明事理。这十年间,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颇受压制,心境悲愤;到密州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政务,生活困苦到食杞菊以维持的地步,而且继室王润之(或许正是出于对爱妻王弗的深切思念,东坡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润之,据说此女颇有其堂姐风韵)及儿子均在身旁,哪能年年月月,朝朝暮暮都把逝世的妻子老挂在心间呢?不是经常想念,但绝不是已经忘却。这种深深地埋在心底的感情,是难以消除的。因为作者时至中年,那种共担忧患的夫妻感情,久而弥笃,是一时一刻都不能消除的。作者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十年忌辰,触动人心的日子里,他又怎能“不思量”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呢。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难以遏止。于是乎有梦,是真实而又自然的。

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所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一叙述的跌宕,更显出思妻之情的深沉。

刚才同学们说的非常好,不思量,并不是不想思量,而是因为亡妻之痛太切,常在心头,让人感觉无法承受,再说生活的艰辛也不允许作者时时把亡妻记在心头他的肩上还有民生疾苦,他的肩上还有读书人得重担,虽然不是经常想念,但并不是,已经忘却,那种共担忧换的夫妻感情,一记起便是刻骨铭心的伤痛,这两种心态看似矛盾,其实一点都不矛盾,他更真实的刻画出,作者的内心感受!

在上片中还有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对亡妻深深的思念?

十年生死两茫茫

长久郁结于心的深长的悲叹,在首句即从心底迸发而出,为全词定下了主调,凄哀至极。岁月的流逝,生活的变迁,都没有冲淡诗人对亡妻的一片深情,他不仅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她,而且思念之情,历时愈久而愈深、愈浓。传达出一种莫可名状的孤寂凄清之感。

“两茫茫”说的是不只是词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生者和死者,一样的情思,一样的哀绪。

“两茫茫”所表现出的感情,凄婉、沉痛,直笼罩全篇。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亡妻之坟在眉州,与诗人所在的密州遥隔千里。千里之外,没有自己相伴身边,可以想见她一人独卧泉下,该是何等的孤寂凄清。

“无处话凄凉”一句,也可说是诗人自己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因而产生的满怀悲情愁绪,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亦包括亡妻亦无法向千里之外的诗人诉说凄凉在内。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这里词人在向亡妻诉说“凄凉”了:我们即使能够相见,看见我这般风尘满面、两鬓斑白的衰颓模样,也一定认不出来是我了。死生异路,怎能重逢?不得重逢而切盼其重逢,设想其重逢,所以用了一个“纵使”。“纵使”却是使感情的发展更逼近了一层,下面说相逢而不相识,这比之不能相逢,更加使人不堪。

“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一位被生活折磨、受痛苦熬煎,风尘满面,两鬓如霜的诗人形象,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这里刻画的是外部形象,却表现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跟妻子死别十年来的痛苦经历、感情,都含蕴在这六个字之中了。

下片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对亡妻的深婉缠绵的悼念之情?

夜来幽梦忽还乡

“梦”是“幽梦”,一“幽”字写出了梦境之缥缈朦胧。“忽还乡”的“忽”字也值得玩味。梦可以超越时间、空间,也可以打破冥冥世界与人间社会的幽隔。

小轩窗,正梳妆

看似梦境记实,实际是恩爱夫妻平居生活的生动写照。写出了一对年轻夫妻相亲相爱的和美关系和幸福生活的情景。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十年死别,思念至苦,一旦相见,该有千种哀愁、万种凄凉要向对方倾诉;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无言胜过有言,万千思绪尽在其中了。用琵琶行里面的话说就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夫妻相见,自有万端感慨;万语千言,从何说起呢?语言又是那么的笨拙和苍白啊。还是让他们流泪吧,就让那又惊又喜又忧又痛的泪水痛痛快快地流淌吧.泪眼凝望,自会读出对方的关切和爱。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遥隔千里,松冈之下,亡人长眠地底,冷月清光洒满大地,这是一种怎样孤寂凄哀的情景啊!身处此情此景之中的亡妻自然是悲痛难言,而念及此情此景的诗人亦不免肝肠寸断。

“肠断处”是指亡妻的孤坟,“断肠人”则是概指生者与死者。遥承开头“十年生死两茫茫”之意,首尾相接,全诗浑然融为一体,使感情得到充分的发展、强化。

通过分析,我们看出作者对亡妻的感情不是一般的深厚,即使十年过去了,这种感情也没有被冲淡,而是越来越深厚。接下来,我们看一段视频,来直观的感受这种铭心刻骨的哀愁。

苏轼对王弗的感情深不深?想起王弗,苏轼的心疼不疼呀!作者对亡妻的感情真的是非常非常的深,现在咱们就试着读一读,看看能不能把作者的对亡妻的深厚感情给读出来。

同学们,先自己练习练习。

首先,找一位男生起来读一读,点评,我们再找以为女生读一读点评还有没有像挑战一下,刚才同学们都读的非常好,读除了,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思念,读出了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感情。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情感时通过什么样的手法表现出来的呢,

梦是虚幻的,飘渺的,然而正因为借助于梦境的虚幻与飘渺,梦中人得感情才显得真挚、深切。感情的表现,在梦前和梦中,前后一致,而随着入梦和梦醒,又进一步深化:死别是相思苦,相思不见,是无处话凄凉之苦,积思成梦,幽梦话凄凉亦苦;梦醒只剩得冷月松岗,则更苦。全词凄婉哀伤,出语悲苦,可谓一字一泪。

诗歌一

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 只能看到鸥鹭无拘无束无人管束,自在的在南北之间飞翔。因眼前景物起兴,以抒发感慨。淮河两岸舟船背驰而去,了无关涉;一过淮水,似乎成了天造地设之界。这里最幸运的要数那些在水面翱翔的鸥鹭了,只有它们才能北去南来,任意翻飞。两者相比,感慨之情自见。“波痕交涉”之后,著以“亦难为”三字,凝聚着作者的深沉感喟。含思婉转,颇具匠心。诗人采取了虚实相生的写法,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弛、波痕相接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愿望。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鹜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诗歌二

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第一、二两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清香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后两句诗人以“忆”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友人难以成眠,即使友人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通过造境,“道伊旅况愁寂而已,惜别之情自寓”(敖英评,《唐诗绝句类选》),“代为之思,其情更远”(陆时雍《诗镜总论》)。在艺术构思上是颇有特色的。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材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抓住“狂”,通过品味、朗读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读文本,解文意:反复朗读,读懂大意,概括上下片内容。 2.读文学,长见识:再读诗文,说出诗人形象,读出豪迈之情。 3.读文化,学做人:拓展阅读,联系生活谈谈从中获得的启示。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诗、词、文、书、画均卓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词学上,为北宋词坛豪放派主要作家之一。 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就是他写的第一首,也是最为典型的一首豪放词。宋神宗熙宁八年,是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作为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他在这年十月中,祭常山回来,与同僚猎于铁沟、黄茅冈,作此词。 一、检查预习 右擎苍(q?ng) 貂(diāo)裘(qiú) 鬓微霜(bìn) 千骑(j ì) 酒酣(hān) 何妨(fáng) 遣(qiǎn) 二、显示学习方法 请同学们读一读我们这节课的学习方法。(屏幕显示学习方法) 学法指导:“三分诗七分吟”,反复朗诵是解读经典著作的有效途径。通过诵读去体味古诗词中的韵味,在诵读中品味古诗词的情感。 如此看来,我们这节课的学习重点突出在一个字上,是什么字? (学生读)我们突出在“读”字 三、探究。 1、上片绘打猎的威武图 下片抒立志为国效命情 2、上阕描绘的是怎样的内容? 你知道词中哪个字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吗? 描绘出猎时的盛大场面。 狂:1、狂在装备齐全,随从众多 2、狂在百姓倾城,观看狩猎 3、狂在自比孙郎,乘马射虎 四、领悟情感

苏轼《江城子·江景》诗词鉴赏

苏轼《江城子·江景》诗词鉴赏 江城子·江景 宋代:苏轼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 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 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译文 凤凰山下,雨后初晴,云淡风清,晚霞明丽。一朵荷花,虽然开 过了,但是仍然美丽、清净。什么地方飞过一对白鹭,它们也有意来 倾慕弹筝人的美丽。忽然听见江上哀伤的调子,含着悲苦,又有谁, 忍心去听。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这曲子,就好像是湘水女 神奏瑟在倾诉自己的哀伤,一曲终了,她已经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 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 注释 湖:指杭州西湖。张先:北宋词人。 凤凰山:在杭州西湖南面。 芙蕖:荷花。 娉婷:姿态美好,此指美女。 江上:宋袁文《瓮牖闲评》引作“筵上”。 筝:弦乐器,木制长形。古代十三或十六根弦,现为二十五根弦。

湘灵:湘水女神,相传原为舜妃。《楚辞·九歌》有《湘夫人》。 赏析 此词为苏轼于熙宁五年(1072)至七年在杭州通判任上与当时已 八十余岁的有名词人张先(990-1078)同游西湖时所作。 作者富有情趣地紧扣“闻弹筝”这个词题,从多方面描写弹筝者 的美丽与音乐的动人。词中将弹筝人置于雨后初晴、晚霞明丽的湖光 山色中,使人物与景色相映成趣,音乐与山水相得益彰,在对人物的 描写上,作者使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 开头三句写山色湖光,仅仅作为人物的背景画面。“一朵芙蕖” 两句紧接其后,既实写水面荷花,又是以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 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从结构上看,这个表面写景,而实则转入对 弹筝人的描写,真可说是天衣无缝。据《墨庄漫录》,弹筝人三十余岁,“风韵娴雅,绰有态度”,此处用“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的比 喻写她,不但准确,而且极有情趣。接着便从白鹭似也有意倾慕来烘 托弹筝人的美丽。词中之双白鹭实是喻指二客呆视不动的情状。 下片则重点写音乐。从乐曲总的旋律来写,故曰“哀筝”,从乐 曲传达的感情来写,故言“苦(甚、极的意思)含情”;谓“遣谁听”,是说乐曲哀伤,谁能忍听,是从听者的角度来写;此下再进一 步渲染乐曲的哀伤,谓无知的大自然也为之感动:烟霭为之敛容,云 彩为之收色;最后再总括一句,这哀伤的乐曲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 在倾诉自己的哀伤。湘灵,用娥皇、女英之典故。词写到这里,把乐 曲的哀伤动人一步一步地推向峰,似乎这样哀怨动人的乐曲非人间所有,只能是出自像湘水女神那样的神灵之手。与此同时,“依约是湘灵”这总绾乐曲的一句,又隐喻弹筝人有如湘灵之美好。词的最后, 承“依约”一句正待写人,却又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法,不但没有正面 去描写人物,反而写弹筝人已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 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人不见,数峰青”两句,用唐代诗人钱起《省试湘灵鼓瑟》诗“曲终人不见,江上

九年级语文下册《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九年级语文下册《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注释解释全文大意,了解本词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理解文中所涉及的互文、对偶、排比等修辞。 【过程与方法】 加强朗读训练,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词意,感悟词情,培养学生读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苏轼在仕途失意情况下,仍愿为国效力的旷达胸怀,增强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走出自我,胸怀天下,以"服务社会"为己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注释解释全文大意,了解本词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理解文中所涉及的互文、对偶、排比等修辞。

【教学难点】学习苏轼在仕途失意情况下,仍愿为国效力的旷达胸怀,增强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走出自我,胸怀天下,以"服务社会"为己任。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请学生展示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简单介绍苏轼,教师补充。并且请学生回忆学过的苏轼的诗词。 2.补充本词的创作背景。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2.朗读全文,要求听准字音、语调、节奏、感情。并思考:本词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 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下片叙 述猎后的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卫国守边的重任。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全词"狂"态毕露,虽不乏慷 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充满阳刚之美。)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 1.教师指名一个学生读,其余学生思考: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出去 打猎的?他的心境如何? (苏轼因此词有别于"柳七郎(柳永)风味"而颇为得意。他曾致书鲜 于子骏表达这种自喜:"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 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因此,此时作者的心境舒畅,充满豪迈之情。) 2.文中哪一个字最能概括上片内容?(狂) 3.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狂? (引导学生从着装、人数、气势方面分析。) 4.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鬓微霜,又何妨"的含义。 (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像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赦 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

苏轼《江城子》赏析

苏轼《江城子》赏析 江城子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作者简介:苏轼 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仁宗朝进士,曾知密州、徐州、湖州、颍州、杭州等地,官至礼部尚书。一生历尽仕途坎坷:神宗年间,以“作诗讪谤朝廷”罪贬置黄州;哲宗年间,又以“为文讥斥朝廷”罪远谪惠州、儋州。卒谥文忠。他是宋代最为著名的作家,诗、词、文皆独步一时。其词雄阔超旷,横放杰出,于传统的花间词风外别立一宗。又以诗入词,开拓词境,推尊词体,对北宋词坛多所革新。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侍翁姑恭谨,对词人温柔贤惠,恩爱情深。可惜恩爱夫妻不到头,王弗活到二十七岁就年轻殂谢了。东坡丧失了这样一位爱侣,心中的沉痛,精神上所受到的打击,是难以言说的。父亲对他说:“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亡妻王氏墓志铭》)熙宁八年,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2、赏析:文学史上,悼亡诗写得最好的有潘安仁与元微之,他们的作品悲切感人。前者状写爱侣去后,处孤室而凄怆,睹遗物而伤神;后者呢,已富且贵,追忆往昔,真是贫贱夫妻百事哀呵,读之令人心痛。同是一个题目,东坡这首词的表现艺术却另具特色。这首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我们确认作者的“梦”是真实的,不是假托的。说是“记梦”,其实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诉悲怀的。写得真挚朴素,沉痛感人。 开头三句,单刀直入,概括性强,感人至深。如果是活着分手,即使山遥水阔,世事茫茫,总有重新晤面的希望;而今是隔着生死的界线,死者对人间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的对逝者呢,不也是同样的吗?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呵!可是为什么在“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这不显得有点矛盾吗?然而并不,相反是觉得加得好,因为它真实。王弗逝世这十年间,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在政治上受压制,心境是悲愤的;到密州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政务,生活上困苦到食杞菊以维持的地步,而且继室王润之(王弗堂妹)及儿子均在身边,哪能年年月月,朝朝暮暮都把逝世已久的妻子老记挂心间呢?不是经常悬念,但决不是已经忘却!十年忌辰,正是触动人心的日子,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心怀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而不可遏止。如是乎有梦,是真实而又自然的。想到爱侣的死,感慨万千,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话说得沉痛。如果坟墓近在身边,隔着生死,就能话凄凉了吗?这是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所以觉得格外感动人。“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三个长短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明明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之久了,却要“纵使

《江城子·密州出猎》诗词鉴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中考鉴赏题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密州出猎(或:出城打猎出猎打猎狩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渴望报效国家(或: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2分)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2分) 这是词人以魏尚自喻,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起用自己呢?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 3.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该词起句着一“狂”字,贯穿全篇,统摄了全词。 B “亲射虎,看孙郎”是词人以孙权比况自己虽“鬓微霜”,但仍英武有为,希望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 C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词人以冯唐自比,表示自己敢于为蒙冤受屈的将领直言,使他们重新复职。 D “天狼”喻指西北方的敌人。 C 表达了自己愿效命朝廷的愿望。 4.对这首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上阕描绘打猎的壮阔场面,下阕抒发由打猎激发出来的胸襟抱负。全词由实而虚,由叙事而抒怀。 B苏轼作此词时正值壮年,而以老夫自称,是因为作者心怀壮志却仕途坎坷,深感岁月易逝,人生易老,所以才要“聊发少年狂”。 C 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雄豪气。 D 此作是东坡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它对李清照词风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苏、李二人成为了宋朝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 D 李清照的作品语言清丽,词风婉约,不属于豪放派。 5.词的上片突出观猎盛况的一个词是:“倾城”。 6.对这首词赏析正确的一项是(B ) A 词的上片“老夫……擎苍”三句,不仅写出了打猎时威武的阵容,而且突出了作者少年的豪情。 B 词的上片“卷平冈”一语,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才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C 词的下片作者以冯唐自喻,表达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D 词的上片以记叙为主,语言风格粗犷、豪放;词的下片以抒情为主,语言格调婉约、纤柔。 7.本词表现作者过人的胆略与勇气的句子是亲射虎,看孙郎,表现作者希望再为朝廷重用,以实现宏大的报国之志的句子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8.从词风上看,本词属于豪放派。 9.应该怎样理解作者的“狂”? 作者的“狂”其实是报效国家,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是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10.作者引用“射天狼”的典故,其目的是什么?

江城子 苏轼 诗词赏析

江城子 苏轼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是苏轼为悼念亡妻王弗而作.此词词牌名为江城子,词前小序明确指出本篇的题旨是“记梦”。记述了词人当夜所做之梦,及梦中所思之人——其妻王弗。词中字字句句皆表达了词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然而梦中的景象只在词的下片短暂出现,在全篇中并未居主导地位。作者进入“幽梦”之乡,并以词“记梦”。是作者对亡妻朝思暮念、长期不能忘怀所导致的必然结果。王弗十六岁时,与十九岁的苏轼成婚。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地生活了十一年之后,王弗病逝。苏轼与朝中权贵不和,外任多年,悒郁不得志,夜中梦见亡妻,醒后感慨万分,凄楚哀惋,于是写下这首哀绝凄清,流传千古的悼亡词。作者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 此词一改苏轼一向豪放雄迈的词风,反见温情,细腻的描写,充斥着哀绝凄清的情绪,使人闻之潸然泪下。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开篇使点出夫妻死别时间为十年这一悲惨的现实,十年时间,无论长短,终为有限,但苏轼与亡妻却横隔与生死之间, “茫茫”而永无休止。生,指作者;死,指亡妻。漫长岁月中,生者与死者两方面都在长期相互怀念,但却消息不通,音容渺茫。作者将生死并提,一是阐明题旨,二是强调生者的悲思,接下去“不思量,自难忘”与之相和。“不思量”看似矛盾,实际是以退为进,用它来表明生者“自难忘”的感情深度。那种真正的“思量”是深入骨髓之间,无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量”,所以自是“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王氏死后葬于苏轼故乡眉山,所以自然要出现“千里孤坟”,两地睽隔的后果,作者连到坟前奠祭的时机也难以得到。死者“凄凉”,生者心伤。词人从亡妻的角度写她没有昔日的伴侣在身边相陪,连诉说凄凉的对象也没有。一个“孤”字,寂寞清冷之气顿生,对亡妻的哀思,对仕途波折的愁苦,相距千里,自己亦无处诉说,道出了内心深处的悲怆之情。表达了词人心中对亡妻的愧疚之意及与之永不相逢的遗恨。时、空、生死这种种界限难以跨越,那只好乞诸于梦中相会了。以上四句为“记梦”作好了铺垫。“十年”,是漫长的时间;“千里”,是广阔的空间。在这漫长广阔的时间空间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作者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是作者的设想出的纵使相逢却不相识的这一出人意外的后果.,自妻子逝世后,作者十年来宦海沉浮的痛苦遭际,对亡妻长期怀念的精神折磨,十年的岁月与体态的衰老,历尽沧桑,早已是“尘满面,鬓如霜”,在这种情况下,“纵使”得以“相逢”,只怕妻子也是“不识”。十年之后的作者已“尘满面,鬓如霜”,形同老人了。明明是作者对亡妻思念深切,偏偏说自己变化太大,妻子已认不出自己,把现实中对妻子的怀念和个人遭遇的哀伤交融,既应上句写出了千里孤坟的凄凉,也道出了生者人世的辛酸。这是从想象中的死者的反映方面,来衬托作者十年来所遭遇的不幸和世事的巨大变化。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翻译 姑且让老夫我表现(展示)一下少年的轻狂(或狂傲),左手牵着黄犬,右手举起苍鹰。随从将士戴上华美鲜艳的帽子穿好貂皮裘衣,率领随从和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权。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犹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我将使劲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西夏军队。 1、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密州出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 渴望报效国家或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2分)2、从表达方式上看,词的上阕重在叙事;下阕重在抒情。3.词的上片突出观猎盛况的一个词是:“倾城”。 4、词的上片记叙了怎样的场景?请简要分析。 答:词的上片记叙了一个壮观的出猎场景。词人装备齐全,率领众多随从,纵马狂奔,并表现出了像当年孙权一样的少年狂气。 5、词的上片从哪些方面表现了作者的“少年狂?” 答:出猎时英姿潇洒,出猎的队伍浩大,观看出猎的百姓众多,以孙郎自喻。 6、“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2分) 答:.这是词人以魏尚自喻,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起用自己呢?(1分)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1分)(共2分) 7、作者引用“射天狼”的典故,其目的是什么? 答:表达了作者要亲赴边疆,抵御外侵,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愿望。 8、本词表现作者过人的胆略与勇气的句子是亲射虎,看孙郎,表现作者希望再为朝廷重用,以实现宏大的报国之志的句子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9、请写出“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大意及其所蕴含的情感。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龚侃复旦初级中学 教学目标: 初步感受豪放派的风格特点,反复朗读感受苏词豪放大气的特点初步了解苏轼的经历和形象,体会诗人虽身处逆境仍渴望为国建功的壮志豪情 教学重点:初步感受豪放派的风格特点,反复朗读感受苏词豪放大气的特点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苏轼的经历和形象,体会诗人虽身处逆境仍渴望为国建功的壮志豪情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我们已经学习了柳永的《蝶恋花》、晏殊的《浣溪沙》、李之仪的《卜算子》、李清照的《如梦令》,你能概括这些词在语言风格和表现主题上的'共性吗? 曲折委婉,情意绵长 2、当一种文学体裁发展到一定程度以至于缺乏新意时,它要么选择改变,要么只能接受消亡。当词的发展面对这一十字路口时,是哪一位文学家指明了词发展的道路呢? 补充:王灼《碧鸡漫志》:“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

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道自振。” 3、苏轼“新”在哪里?“向上一路”是怎样的一路?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相信通过学习,你能从中找到答案补充材料:“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二、豪放词的朗读方法 1、从标题来看,这首词在表现的内容方面,与之前柳永、晏殊等人的词有怎样的不同?标题中的“江城子”与“密州出猎”分别是什么? 不再局限于儿女情长,闺阁情愁,而是表现出猎这一男性化的事件,体现的是男子的豪情。 2、自由朗读这首词,体会这首词在朗读的时候与之前所学的词在朗读方法上应有哪些不同? 音量大、吐字饱满、语调高亢、断句果断不拖沓、有英雄气概…… 3、补充材料:俞文豹在《历代诗余引吹剑录》谈到一个故事,提到苏东坡有一次在玉堂日,有一幕士善歌,东坡因问曰:“我词何如柳七(即柳永)?”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棹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4、以小组朗读评比的形式,强调豪放派作品的朗读气势,在朗读中感受苏词豪放的特点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赏析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赏析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北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一首悼亡词,是词人对自己与亡妻之间纯真爱情的哀唱。苏轼十九岁时与同郡王弗喜结连理,美貌的王弗极贤慧有淑德,其敏而静的气质有如神光天香笼罩着他们夫妻谐睦温馨的家庭生活。婚后仅十年,王弗去世,苏轼痛失爱妻,黯然神伤,哀思绵延。在长期漂泊不定的宦海生涯中,词人对亡妻仍是一往情深,难以释怀。这首作于密州知州任上的《江城子》词正是词人当时追思亡妻感情强烈凝聚的结晶。 全词哀情外显而激烈,泼墨如水,大开大合,淋漓尽致地抒写了夫妻间的深情厚意。仅从词的上片便可明显地看出这一特色。词作“未成曲调先有情”,一开头就营造出一种凄惨悲凉的哀痛气氛,将感情的琴弦拉到极度哀伤之中。“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既感慨夫妻生离死别之日久,又直抒追思亡妻之情深。在时间长河里,十年不过是弹指一瞬,对词人来说,却恍若隔世。词人日思夜梦,不知有多少心事要向情侣倾诉!“不思量,自难忘”,正是极度相思痛苦之情的强烈爆发。接着,词人大笔挥洒,从死者与生者两方面将这种相思痛苦之情加以淋漓尽致的抒写。“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凄凉冷漠尚可忍,最难耐苦楚无人说!唠叨死者孤坟的寂寞凄凉,既是疲于奔波他乡,疏于祭扫妻坟的自责,更是伤惋怀妻痛情的流露。“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从生者处境的险恶坦露对亡妻的复杂情感。一方面,甜蜜的夫妻情爱令词人对死别十年的妻子依然痴情灼烈,深陷于仅在梦中相见的无奈里;另一方面,生活际遇的飘泊不定,生活处境的凶险恶劣,令词人心身疲倦,鬓发过早地变得霜白。这样,即使能与妻子相见,词人也不希望妻子认出自己,以避免妻子伤感难过。词人极希望与妻子相见却又害怕被妻子认出的矛盾心里在这里得到了鲜明的昭示,它精细地写出了词人对妻子的无限关心体贴的挚爱之情。 词的下片展开想象的翅膀,用赋笔手法生动逼真地铺写了一幅夫妻久别乍逢的感人场面,显示出爱情的纯真美丽,使其抒情既亲切又富有情趣。“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游子思乡,自古同理;离家愈久,生活愈是不适,思乡之情也就愈切。因时势的动荡不安,政治生活的苦闷,辗转奔波的词人自然产生了浓郁的怀乡情绪。幽幽沉梦之中,魂游久违的故乡,第一眼所见便是爱妻面窗梳妆那熟悉的身影。神之所思,意之所指,这第一眼目光所及实在是词人思妻痴情的自然流露。“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两地相思情切切,一朝对面却无言。夫妻相见,自有万端感慨;泪眼凝望,自会读出对方的关切、爱抚。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妙境界,颇能拨动感情的琴弦,夫妻间的真挚情爱悠然流淌。随着相思之泪的滚滚流淌,词人梦破神伤,心绪凄凉。“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词从充满柔情蜜意的梦境中惊醒,回到现实世界,依然对亡妻深深思念。这三句既断定今后使自己伤心断肠的地方便是月明之夜,凄冷清辉映照下的孤坟,又推想短松丛生的山冈孤坟中的妻子在月色凄清朦胧的夜晚因眷恋亲人而无比悲伤。这样延续梦境意脉,既写了爱妻,又写自己,一笔两用,呼应一片起句,极写无尽的哀思。 词的上片精细摹写词人思念亡妻的复杂细腻的心理活动,下片以赋笔手法对梦中的日常生活画面予以真切的铺写。全词浸润着浓郁的抒情性,感情闸门大开,奔放而激越,自有一股撞击人的强劲力量,是词人对纯真爱情的纵情高歌。

江城子密州出猎 教案

上课时间2013-2- 上课人课时编号 课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教学目标1、理解诗词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 2、体味诗词遣词造句的妙处。 3、背默诗词,赏析名句。 教学重点1、理解诗词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 2、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3、背默诗词,赏析名句。 教学难点1、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2、背默诗词,赏析名句。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朗读讲授点拨讨论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含学生活动)修改意见 一、导入新课:出示标题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诗词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 2、体味诗词遣词造句的妙处。 3、背默诗词,赏析名句。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 三、听录音朗读练习 1.听录音 2.学生练习朗读 四、了解写作背景和作者 1.写作背景 公元1071年,苏轼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出任杭州通判, 三年任满转任密州知府。这首词是苏轼在公元1075年冬与同僚出密州城打猎后所作。他因 自己的词有别于“柳七郎风味”而颇为得意。曾致书鲜于子骏表达自己的这种自喜:?“近却 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 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2.认识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他少年得志,二十一岁就考中进士,受到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他才华横溢,散文、诗词、书法都有很高的造诣;他又是北宋词坛的大革新家,开创了豪迈奔放的词风。为后世留下了丰富宝贵的文化遗产。 五、理解诗词中重点词意和译文 1.上阕译文 老夫暂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放气概,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架着苍鹰;戴上锦帽,穿上貂皮袍子,千人万马席卷了平坦的山野。为了回报全城的人紧紧跟随太守的激情,,我亲手射那老虎,大家争着看我这个今天的孙郎。 2.下阕译文 酒意正浓时,胸怀更开阔,胆气更豪壮。双鬓已生出白发,这又算得了什么!遥想当年,冯唐持文帝符节去解救战将魏尚,使其免罪复职,什么时候朝廷能遣冯唐式的人物来为我请命,让我像魏尚一样受到重用,戍边卫国呢?我也能拉开雕弓圆如满月,随时警惕地注视西北方向,勇敢地将利箭射向入侵之敌。 六、品读赏析 1.文中作者表明自己英武的句子是: 2.文中希望得到朝廷信任的句子是 3.表现作者关怀国家命运,要报效国家的爱国精神的句子是: 4.描写诗人决定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的句子是 七、主旨小结 全词通过写作者在密州打猎时的盛况和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和立志杀敌、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 八、课堂检测 1.背诵全诗;默写全诗; 2.拓展延伸《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赏析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赏析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一首悼亡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其时东坡正在密州任知州,时年四十。距其妻王弗逝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开封到现今为止,前后已整整十年之久。从词前小序我们可以了解到,这是首“记梦”词,全词本身就罩有一种虚无缥缈之感。王弗十九岁时与东坡结为连理,夫妻二人琴瑟和弦,感情甚笃,堪比北宋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王弗本人也颇有“擅朋友擅知己擅妻子”之风。王氏逝去十年时间里,东坡结合自己十年来的官海沉浮以及人世沧桑,写出了这首感情挚深的悼亡词,一为悼亡亡妻,二为悼亡自身在凡尘俗世中摸爬滚打的十年沧桑岁月,表达了对亡妻深深的思念与往事不堪言的无奈与沉痛。 全词感情真挚、凡中见情。上阕写实。“十年生死两茫茫”,是对亡妻的思念,对现世的失望,“十年”一词,是时间之久远,点出作者身受种种磨难历来已长,身体与心理都无比疲惫。“生死”一词,则更加写出作者的无奈与悲痛。世上最远的距离,莫过于生与死的距离。一个人孤苦伶仃地活在世上,另一人却早已长眠于黄泉。是比凌迟更甚的折磨,况且词人还经受这种天人永隔的苦难整整十年。

“两茫茫”,“两”字写出这种折磨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词人相信长眠于黄泉的妻子也定在深深地思念着自己。“茫茫”一词,则写出了这种思念有形却无从寻起的深深的无奈之感。“不思量,自难忘”,“不思量”,读到此处,我们可能会讶异作者为何如此讲,难道是因为这种无处可寻的思念已经完全磨灭了作者的心智了吗?往后读去,“自难忘”一词,则点出了作者的心情。不用去故意想起便已然忘却不了。真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种难忘是早已深深地根植于内心中,抹不去,淡不了,却是历经时间的洗礼后,愈加光彩鲜艳,这该是多深的执念啊!从这里我们就不难看出,“不思量”,其实是以退为进。“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千里”一词,与前面的“十年”想呼应,是空间上的久远。王氏死后葬于苏轼故乡眉山,于此时在密州宦海中沉浮的词人来讲,却是相隔甚远。说是“千里”,丝毫也不为过。“孤坟”,一方面点出王氏死去后自己忙于世事,根本没时间回去看看心上人,另一方面,也写出两人如今各自形单影只的哀伤,最后,还为下面的“幽梦”做了很好的铺垫。千里外的孤坟,没人照料,如今坟头之上怕是早就欺满了杂草吧。说不得,道不出,上哪儿去诉说这满腔凄苦悲凉呢?于这俗世,徒增世人话余罢了。“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纵使相逢应不识”一句,接着以上的无尽思念陡然转折,就算在现世中再次见面又如何?只怕是再也识不得了。曾经鲜衣怒马的青葱少年此时却是“尘满面,鬓如霜”,刚过不惑之年,却似垂垂老矣之态。你却依旧有着娇娇女儿柔姿,如何堪比?就算见到了,想到

《江城子密州出猎》李海青公开课教案(1)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 开发区第一初级中学李海青 【学习目标】 1.了解词作中用典的表现手法。 2.提高吟诵诗词的能力,当堂背诵诗歌。 3.理解词作的意思,能用优美的语言表述出来 4.品析、感受作者在词中表现出来的情感。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吟诵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教会学生学会赏析诗歌的方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前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苏轼的资料(诗词、事迹)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初识苏轼) 今天我们要共同学习苏轼的一首词《江城子·密州出猎》。去领略苏东坡先生独特的个性风采。 1.苏轼简介(学生展示他们所了解的苏轼) 2.写作背景简介(学生结合课下注释1了解,教师做补充) 一生浮沉,一生漂泊是他命运的最真实写照。

3.解题:江城子——词牌名密州出猎——题目介绍密州词 二、吟词以入境 诗词如果不加以朗读吟诵,那么,它的生命就没有完成。(余光中) 1.自由朗读,同桌互读,读准字音 2.把握语速,读准停顿,读出豪情 3.对照课下注释,结合工具书,读懂词意 三、品词以入情 “朗诵创作的过程,就是词语感受的过程。”——赵忠祥 思考:你认为词中最值得我们品析的字、词、句,说明理由(学生静静的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老师讲解用典和诗眼这两个概念 四、论词以识人 苏轼这位天纵大才,一生凄凉,历典八州,颠沛流离于大半个中国。可我们很难把这种命系江湖的流浪汉式的生活看做是一种惩处,我们可从从他给朋友李常信中见得一斑。 (集体读)“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于笑生死之际。” 看苏东坡不要只看他豪放,要看他的忠义的持守,他的政治的理想,他的失意挫折之中的旷逸襟怀。——叶嘉莹 “道理”“忠义”的信念。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责任感,对理想、抱负的追求成为他一生的精神支柱。燃烧于苏轼慷慨激昂的诗词中的,正是他那颗豪迈旷达的心灵。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他都不断地在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一位中国古代优秀文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品行与操守。 五、悟词以入心

江城子 密州出猎 教案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 【教学意图】 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运用资料理解课文、阐释自己观点以及甄别资料的能力很弱。而运用资料不是简单地读资料,是对信息从整体把握到精确提取最终实现有效整合的过程,表达时还要与自己的原有观点进行融合、重构,是一个非常有难度且复杂的过程。本设计主要培养学生运用资料的意识,并教会学生一些简单的运用、甄别资料的方法。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词,感受这首词语言、情感的豪放之美。 2.品味字词,赏析语言,并结合资料理解词的深刻内涵。 3.学会甄别资料,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重难点】 结合资料理解词的深刻内涵,学会甄别、运用资料,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课前准备】 搜集相关资料,课前下发给学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结合苏轼600字的生平资料,用一句话介绍苏轼。)从你们的发言中可以看出,你们运用资料、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很强。希望大家在本节课能够充分运用手中的资料来解决问题、理解课文!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词,走进苏轼的世界。从·题目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呢?(学生自由发言) 苏轼自己对这首词很得意,于是给他的好友鲜于子骏写了封信——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阙,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写呈取笑。 明确:通过这封信让学生了解苏轼词雄壮、豪放的特点,为指导初读课文做准备。 二、初读课文 指导朗读—— 要求:①读准字音,口腔打开,做到字正腔圆。②把握节奏,落实重音。 三、品读课文,体会苏轼之“狂” (一)品读上阕,分析苏轼的“形狂” 1.分析“狂”的内涵 提问:你从这首词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就是——?(狂)什么是“狂”呢?(出示《古汉语常用字典》对“狂”的解释,让学生选择。) 狂:①狂妄,傲慢。②纵情任性或放荡骄恣的态度。③发疯。④失去常态,狂乱。 过渡:明代屠隆说:“善狂者心狂而形不狂,不善狂者形狂而心不狂。”“形狂”指人的外在表现,即行为举止、衣着打扮等异于常人;而“心狂”则是内在的,指人的思想、感情、理想、抱负等与众不同。词的上阕侧重表现“形狂”,下阕侧重表现“心狂”,这首词中出现的是“少年狂”,少年狂其实就是年少轻狂,是不成熟、不稳重的表现。下面我们齐读上阕,看看成熟稳重的“老夫”苏轼有哪些“少年”“轻狂”的表现。 2.分析词中苏轼的“少年狂” 预设: ①行为之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明确:苏轼打猎把猎狗和苍鹰这样凶猛的动物带在身边,来显示他的勇猛。特别是“牵”和“擎”表明,他没有让猎狗和苍鹰去发现猎物,而是把它们带在自己身边,很明显是为了炫

苏轼《江城子》赏析【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朝代宋代作者苏轼 原文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译文 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相互思念却很茫然,无法相见。不想让自己去思念,自己却难以忘怀。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即使相逢也应该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两人互相望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与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注释 乙卯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宁八年。 十年指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 思量想念。“量”按格律应念平声liáng 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 月照孤坟。”其妻王氏之墓。 “尘满面”两句,形容年老憔悴。 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小轩窗指小室的窗前,轩门窗 顾看。 明月夜,短松冈苏轼葬妻之地,短松矮松。▲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

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名弗),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于平静语气下,寓绝大沉痛。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陈师道语)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现一直到北宋的苏轼这期间,悼亡诗写得最有名的有西晋的潘岳和中唐的元 稹。晚唐的李商隐亦曾有悼亡之作。他们的作品悲切感人。或写爱侣去后,处孤室而凄怆,睹遗物而伤神;或写作者既富且贵,追忆往昔,慨叹世事乖舛、天命无常;或将自己深沉博大的思念和追忆之情,用恍惚迷离的文字和色彩抒发出来,读之令人心痛。而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苏轼的这首悼亡之作与前人相比,它的表现艺术却另具特色。这首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但虽说是“记梦”,其实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诉悲怀的,写得真挚朴素,沉痛感人。 题记中“乙卯”年指的是公元1075年(宋神宗熙宁八年),其时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已四十。这首“记梦”词,实际上除了下片五句记叙梦境,其他都是抒情文字。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呢,不也同样吗?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怀呵!王弗逝世转瞬十年了,想当初年方十六的王弗嫁给了十九岁的苏东坡,少年夫妻情深意重自不必说,更难得她蕙质兰心,明事理。这十年间,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颇受压制,心境悲愤;到密州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政务,生活困苦到食杞菊以维持的地步,而且继室王润之(或许正是出于对爱妻王弗的深切思念,东坡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润之,据说此女颇有其堂姐风韵)及儿子均在身旁,哪能年年月月,朝朝暮暮都把逝世的妻子老挂在心间呢?不是经常想念,但绝不是已经忘却。这种深深地埋在心底的感情,是难以消除的。因为作者时至中年,那种共担忧患的夫妻感情,久而弥笃,是一时一刻都不能消除的。作者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十年忌辰,触动 人心的日子里,他又怎能“不思量”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呢。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难以遏止。于是乎有梦,是真实而又自然的。“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到爱妻华年早逝,感慨万千,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话说得极为沉痛。其实即便坟墓近在身边,隔着生死,就能话凄凉了吗?这是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极大程度上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格外感人。接着,“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三个长短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明明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却要“纵使相逢”,这是一种绝望的、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是深沉、悲痛,而又无奈的,表现了作者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把个人的变化做了形象的描绘,使这首词的意义更加深了一层。 苏东坡曾在《亡妻王氏墓士铭》记述了“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的父训。而此词写得如梦如幻,似真非真,其间真情恐怕不是仅仅依从父命,感于身世吧。作者索于心,托于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公开课教案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词中用典的意义,掌握诗歌学习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朗读诗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了解豪放派词人及词的特点,体会词人立功报国的英雄气概。 二、过程与方法: 1、教师导入新课之后,让学生先自主阅读,提出自己的问题,在小组范围内解决。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感知全文内容,以激情朗读为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及对古诗 词的解读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豪放派词人及词的特点,体会词人立功报国的英雄气概。 2、难点:词中用典的意义。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去认识一个人,此人年少读书时—“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工作后却是“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但他面对不堪的命运时却高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个人是?(苏轼)今天让我们走进他的词作《江城子密州出猎》(板书课题),去领略苏东坡先生独特的个性风采。 (二)、你所知道到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词风豪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三)请同学齐读课题 江城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密州出猎才是这首词的题目,读了题目你觉得这首词可能会写些什么? (四)、美美的读 初读感知: 1.轻声自读课文 2.齐读这首词韵脚 划分节奏,边打拍子边读 3.师配乐范读 (五)美美的品感受豪放: 1、以小组形式学习,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 2、评读上片 刻画了一副怎样的出猎壮观场面?除了苏轼还提到了谁?重点赏析“千骑卷平冈”读出豪迈的气势,以读悟情 3、品味下片 典故:(补充背景帮助理解词人情感) 亲射虎,看孙郎自喻孙权,虽年近四十,仍有少年狂气,意气奋发。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 右擎苍。② 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③ 亲射虎, 看孙郎。④ 酒酣胸胆尚开张。⑤ 鬓微霜, 又何妨。 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⑥ 会挽雕弓如满月,⑦ 西北望, 射天狼。⑧ 【注释】 ①密州:今山东诸城。②黄:黄犬。苍:苍鹰。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 ③汉羽林军戴锦蒙帽,穿貂鼠裘。这里与下句“千骑”均指苏

轼的随从。 ④报:告、语。倾城:指全城观猎的士兵。⑤孙权曾亲自射虎于凌亭,这里借以自指。⑥节:符节。汉时冯唐曾奉文帝之命持节复用魏尚为云中太守。这里以冯唐自比,有不服老与赴边的两屋意思。⑦会:当。如满月:把弓拉足,表示有力。⑧古时以天狼星主侵掠,这里以天狼喻西夏。【品评】 出猎对于苏轼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但他平素报国立功的信念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杀敌了。苏轼任密州知州刚四十岁。他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这北方边郡的。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当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1070),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四年,陷抚宁诸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同苏轼其他豪放词相比,它是一首豪而能壮的壮词。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孔武刚建的英雄气了。苏轼对此也颇为自负,他在密州写给好友鲜于侁的信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是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

江城子密州出猎译文及注释

江城子·密州出猎译文及注释 江城子·密州出猎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微发白,(但)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一样信任我)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 注释 江城子:词牌名。 密州:今山东诸城。 老夫:作者自称,时年三十八。 聊:姑且,暂且。 狂:豪情。

左牵黄,右擎苍: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形容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的架势。 黄:黄犬。 苍:苍鹰。 锦帽貂裘:名词作动词使用,头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貂裘,身穿貂鼠皮衣。是汉羽林军穿的服装。 千骑卷平冈:形容马多尘土飞扬,把山冈像卷席子一般掠过。 千骑:上千个骑马的人,形容随从乘骑之多。 倾城:全城的人都出来了。形容随观者之众。 太守:指作者自己。 看孙郎:孙郎,孙权。这里借以自喻。 酒酣胸胆尚开张:极兴畅饮,胸怀开阔,胆气横生。 尚:更。 微霜:稍白。 节:兵符,传达命令的符节。 持节: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 云中:汉时郡名,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省西北一部分地区。 会:定将。 挽:拉。 雕弓:弓背上有雕花的弓。 满月:圆月。

天狼:星名,又称犬星,旧说指侵掠,这里隐指西夏。《楚辞·九歌·东君》:“长矢兮射天狼。” 《晋书·天文志》云:“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词中以之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 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 作者:佚名 1.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中较早之作,作于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冬,当时苏轼任密州知州。据《东坡纪年录》:“乙卯冬,祭常山回,与同官习射放鹰作。”苏轼有《祭常山回小猎》云:“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回望白云生翠?t,归来红叶满征衣。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其描写出猎的壮观场面及卒章所显之志,与这首《江城子》类似。 苏轼对这首痛快淋漓之作颇为自得,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苏轼此词一反“诗庄词媚 ”的传统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