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复习资料.doc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复习资料.doc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复习资料.doc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复习资料.doc

人文地理学要点及索引

部分资料来源网络,请斟酌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

人文地理: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P3):

三大主题(P4):人地关系的传统、区域研究的传统、

空间分析的传统

结合以上三大传统范式,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要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的特性(P5):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第二节

古代地理学的奠基人(p6):

德国地理学家

亚历山大?冯?洪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卡尔?李特尔(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

他们被尊称为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近代人文地理的发展(P7)

主要外在动力(P7) (1)通过地理大发现和一系列探险活动…;(2)科学革命带来的冲击…;(3)其他学科进步对地理学的推动…

近代地理学的代表人物(P7-P10):

德国:

拉采尔: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引入者;

赫特纳:区域学派代表人物

施吕特尔:景观学派的代表人物

法国:

维达尔?白兰士:人地相关论

日吕纳:把人生地理事实分为三纲六日

英国:

麦金德:大陆腹地说

罗士培:主张适应论

美国:

森普尔:环境决定论

亨丁顿:气候对人类文明的决定性影响

巴罗斯:提出人类对于自然和生物环境的适应观点

索尔:主张地理学者应致力于探讨人类文化与景观之间的关系哈特向: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

俄国:

巴朗斯基、萨乌什金:主张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区域,强调经济地理与自然地理的密切联系

费根、康斯坦丁诺夫:认为经济地理学属于一门纯粹的经济科学

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P10-P14):

美国谢佛区域学派

苏联向然地理与经济地理相分离的二元论观点

中国人文地理的发展(P14-P18)

近代:竺诃桢、胡焕庸、李旭旦复兴人文地理

现代:坚持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

五大主题(P23-P35):

文化X,文化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整合,文化景观。1.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一文化区(P22-P26):

即文化圈或文化地域,是指某种义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分为

1)形式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

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特征:(1)相对一致的外围区,边界模糊的过渡带(2)自然状态的形式。

2)功能文化区: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3)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2.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P26-P28)

(1)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特点:空间上的连续性,扩散速度的差异性。分为:接触(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

(2)迁移扩散,是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当拥有这种文化的人,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特点:空间上连续不断,呈“点”状分布;文化保持原汁原味;速度快。

3.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P29—P32) 在一定地域空间中,人、文化、环境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地域文化系统。

文化生态关系的类型:(1)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2) 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3)社会体系中的文化生态关系;

(4)和谐文化生态关系

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2)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一—加速或延缓作用;(3)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4) 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

4.文化整合——文化各特征质之间的协调(P32-P33) 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

5.文化现象综合体——文化景观(P33-P35)

人文景观亦称文化景观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登加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代表人物:美国索尔美国地理学家惠特尔西将此称为“文化史层”研究。

第二节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人地关系论(P36):

(1)环境决定论(p36-p37)原称地理环境决定论,简

称决定论,它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2) 可能论(P38)也称或然论,它不是强调环境在人地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而的选择能力。(3)适应论(P38)是英国地理学家罗可斯比提出的。(4)生态论(P38)是美国巴罗斯提出的。(5) 环境感知论(P39)指文化地理学借心理学新的研究成果来分析人地关系的。(6)文化决定论(P39-P40),在人地关系中出现一种人起这决定性作用的观点。因为在这种人地关系中,人是通过文化在起作用,故称为文化决定论。(7)和谐论(P40-P41)-些地理学家提出人地关系应该“和谐”的思想。

二、其他

1.(P41—P42)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三原则:“挑战与应战”、“逆境美德”和“中庸之道二

2.(P42-P43)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宗教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新教理论中的资本主义精神”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

3.年鉴学派中的地理发现(P43-P44) 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P44)

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P47)

第二节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P50)

1.经验主义方法论(P51)

2.实证主义方法论(P52)

3.人本主义方法论(P53)

4.结构主义方法论(P54) 第三

节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P55)

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

第一节人口与发展(P73)

1.世界人口增长过程(P73)

农业革命前人口发展特征(P74): (1)极低的人口密度(2)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3)分布上为大分散、小集中。

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P75)

农业革命人口增长特征:婴儿存活率低、阶段性的饥荒和低营养,对流行病的抵抗力差,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死亡呈大幅度波动状态,出生率也相应变化,平均寿命低。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P76): (1)、工业革命与人口死亡率下降:关键因素是医疗卫生技术进步和日益完善的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利保健措施(2)、工业革命与人口出生率:限制家庭规模的意愿;婴儿死亡率的下降;经济因素;城市的发展也改变人们的观念(3)工业化过程中的人口增长人口增长及自然变动情况在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之间出现了分化。

世界人口增长趋势(P78)

2.人口转变理论与模式

人口转变理论(P79)

1934年法国人口学家兰迪“三个序列“:原始阶段,特

点是极高的出生率、极高的死亡率和极低的自然增长率; 中间过渡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日然增长率;现代阶段:低生率持续、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R率。英国人口学家布莱克“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1)高位静止阶段: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并达到均衡,人口增长处于静止状态(2)早期扩张阶段: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逐渐加速(3)后期扩张阶段:死亡率继续下降并到达低水平,出生率也开始下降,人口增长扩张至最快后减速(4)低位静止阶段死亡率和出生率先后降至低水平并重新达到均衡,人II增长再次处于静止阶段(5)减退阶段

出生率继续下降并开始低于死亡率,人口呈现负增长阶段人口转变模式(P80)

(1)西北欧模式出生率和死亡率自然、平稳、缓慢地下降。(2)日本模式采取人为干预生育行为。(3) 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育控制因素作用更强,内部差异大,多种人口转变阶段同时并存。

(4)印度模式先是高位静止阶段后进入早期扩张阶段。

3.人口与发展

地理环境与人口增长(P82)

人口与经济发展(P83)

人口因素表现的两重性特征是既作为生产者又作为社会物质财富的消费者而存在

适度人口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义(P83)人口容

量: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是一种理想的人口数量。

第二节人口分布于迁移

1.人口分布(P84)

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它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人口密度:人口密度一般被看作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它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是指单位土地而积上居住的人口数。通常用每平方千米常住的平均居民数量来表示,称为人口算术密度。

人口分布的测度(P84)

测量人口密度的方法有多种,最常用的是前述的人口算术密度(亦称粗密度)。此外,为了更真实地反映人口分布与自然、资源、经济分布的空间关系,又提出了人口土地密度、人口资源密度、人口经济密度等指标。法国地理学家还提出了比较密度的概念。比较密度指单位面积农田土地上的平均人曰数。

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P84)

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

世界人口的88.5%集中在北半球,并且主要集中在北纬20°?60°之间的区域。从海岸线向内地约200km 范围内集中了世界人口的一半(而其面积仅占陆地面积的30%)。海拔500m以下的低地和平原地区,其面积仅占陆地面积的57%,却集中了世界人口的80%;而占陆地面积43%的高原地区(海拔500m以上),仅居住着世界人口的20%。

世界人口分布还表现出明显的中低纬指向、近海岸指向和平原指向。

世界上共存在四个人类大陆:第一个为东亚和东南亚;第二个是南亚;第三个是欧洲;第四个为北美洲东部(特别是美国东北部)。这四个人类大陆的而积仅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4%,但却集中了世界人口的2/3以上。

世界人口分布特征(三个指向性):中低纬指向、近海岸指向、平原指向。

中国人口分布一胡焕庸线

我国人曰分布最显著的特点是东南半壁人口高度密集(为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西北半壁人曰分布极为稀疏。著名人曰地理学家胡焕庸在《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中对此进行了最早的论述,提出了自黑龙江的暧玲(今黑河市)到云南腾冲为止的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我国人口分布的第二个特点是人口明显地集中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疏。我国人口分布的第三个特点是人口的低地指向性,即人口垂直方向上的不平衡。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P86)自然因素人类周围自然因素的总和即为自然环境,它为人类提供了基本的生存空间,也是人类创造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源泉。自然环境仍是人类生产和生活赖以进行的基础。可以说,自然因索始终是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1.气候

2.地形

3.土壤

4.水体

5.矿产资源。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特别是生产力水平及其分布是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

1.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

2.经济发展水平

3.经济活动方式

4.交通输条件。

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

2.人口迁移(P89)

概念对人口迁移一词有多种不同的理解,一般足指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但这样的定义无法涵盖通勤、季节工、旅游者、游牧民族等暂时性或不定期的人曰移动。故许多学者倾向于采用内涵更为广泛的人口移动概念。

重要性人口移动是社会经济生活中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也是区域人口动态发展的最重要因素,这一点在发达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人口移动的形式、动机多种多样。

人口移动的历史回顾到近现代,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新大陆的发现、产业革命以及交通运输工具和技术的进步,人口移动的规模迅速扩大,逐步奠定了当今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

(P90)人口迁移的迁移趋势(英国拉文斯坦):(1)大多为短距离的迁移;(2)具有阶段性;(3)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4)乡村居民更富迁移性;(5)短距离以女性居多,在较富冒险性且距离遥远的以男性居多;(6)大部分为年轻人;(7)主要方向从农业区迁移至工商业中心。迁移发生率与源地、目的地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人口迁移的时间形式:(1)居住历史分析:A、生活史;

B、迁移类型:移入、居住、通勤、移出、返回;

C、迁移者和逗留者;

D、居住的持续时间:累积居住将产生惯性。(2)随机方法:在特定的随机概率框架内,整个区域内的迁移流随时间的变化。

人口迁移原因:经济、政治、国际战争、国内战争、社会秩序的变革和文化因素、生态环境的变化、希望接受良好的教育、逃避种族歧视、结婚或离婚、退休、避寒、避暑、疗养等。

流动人口趋势和特点:(1)流动规模越来越大;(2)流

动半径越来越大;(3)流动高峰提前,外出时间延长;(4)外出民工以劳动力为主,主要从事第二、三产业; (5)流动方式以连锁方式为主。

原因分析:(1)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推行;(2)传统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农民对改变自己身份的渴望是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因素;(3)国内新的经济格局的形成和重心转移是客观因素;(4)耕地减少、人口增加、人地矛盾突出、劳动剩余是流动人口产生的内在因素;

(5)农村基层组织的失控及城乡收入差距的拉长是直接原因。

第三节人种

1.人种的划分(P91-95)

划分种族的标志(P92):毛发、肤色、身高、头颅形状、鼻形、血型、指纹

世界种族的划分(P93):白色种族群、黄色种族群、黑色种族群、棕色种族群

地理人种(P93-94):亚洲地理人种、欧洲地理人种、

非洲地理人种、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种、印度地理人种、澳大利亚地理人种

2.人种与地理环境(P95)

人种的起源于地理环境

人种演变与地理环境

3.种族主义与种族冲突(P97)

第四节民族

1.民族的形成于特征

民族的形成(P98)

民族的特征(P99):共同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心理素质

2.世界民族的分布(P99)

七个民族:汉人、印度斯坦人、美利坚人、孟加拉人、俄罗斯人、巴西人、日本人

3.民族的迁移与聚集(P101)

4.民族的变化与整合(P105)

第五节民俗文化与流行文化(P108)

第五章农业额起源和发展

第一节农业的起源

1 .农业起源的理论(P118)

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大体分为两类:一?是人口压力说,二是宴享说。

人口压力说,是以博塞洛普(E. Boszerup)为代表的。宴享说是海登(B. Hayden)提出的,其说法与人口压力说相反。

2.关于农业起源的地点(P120)

(一) C. 0.索尔的推论(P122)

(二)考古学目前资料的证据(P123)

(三)世界动、植物的驯化(P125)

第二节农业的发展与类型

1.农业的发展阶段(P127)

A.原始农业一一迁移农业原始农业是农业起始阶的农业类型,即迁移农业。

B.传统农业(P128-134)

(一)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P128)

传统农业是传统社会的农业。传统农业是一种生计农业。(二)东、西方传统农业的形成(P129)

1.中国的传统农业的形成。

2.欧洲的中世纪的农业。

3. 美国的殖民农业。

(三)传统农业的类型旱作农业、水稻农业、地中海农业和游牧农业。

1.旱作农业。它包括中国的东北、北方和西北地区,中

南半岛的山地、丘陵、印度的南部德干高原及西北地区,巴基斯坦、阿富汗和西亚的一些地区,非洲的埃塞俄比亚高原,俄罗斯泰加林南缘一些地方。

2.水稻农业。它的分布地区主要集中于中国的南方、东

南亚、南亚的河流两岸平原与沿海地区。此外,还零星分布于地中海、非洲的埃及、尼口利亚、美洲的古巳、委内瑞拉和美国的密西西比河下游。

3.地中海农业。地中海气候主耍集中在地中海周围地区。此外,还零星分布于美国的西海岸、智利中部、南亚与澳大利亚南部沿海。

4.游牧业。目前,在欧、亚、非三洲,条件比较好的草

原多已开垦为农田种植谷物,不好的草原、和进行耕作风险大的地方,则用于放牧。

C.现代农业(P134-138)

(一)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P134)

现代农业与传统的自给闩足的生计农业不同。它的产品不是以供给自己消费为主要目的,而是作为商品进入市场以获得利润为1=1的。所在,现代农业亦称为商业农业。

商业农业是工业社会中工业和科技迅速发展的产物。它主要分布于工业发达的国家与地区。其中包括美国、加拿大和欧洲一些国家与阿根廷、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以及南非、俄罗斯、巴西等国的一些地区。

(%1)现代农业的类型(P135)

现代农业的类型有:种植园、谷物农业、牲畜育肥农业、乳品业、市场园艺农业和大牧场六种。

2.农业形成与发展对自然和社会的影响(P139) 农业的形成对自然的影响

在大的空间尺度上,农业的分布受自然环境的限制,在小

尺度空间中,人类可以改变局部地区的自然环境,促进农业的环境,例如干旱地区的感慨设施对当地农业的促进。农业对自然的影响好坏参半

1.农业对地形的改造力度相对较小,尽管有梯111等田地形式,但是农业对于地形,主体还是适应

2.农业对植被的破坏主要体现为燎荒的形式。(尽管人们现在已经意识到烧毁雨林、开拓农田的形式是不可取的,但是历史上因为“刀耕火种”破坏的森林已经无法完全恢复)

3.农业活动还会对大气构成发生影响。(一个典型的例子为水稻田对大气成分的改变,稻田排放了甲烷总排放量的20%)

农业的形成对社会的影响

农业的形成与发展对社会的影响:① 原始农业出现以后,人类从依靠大自然的食物为资源为生,转向利用生物资源创造出符合人类需求的食物资源,使人类的食物多样化,营养丰富,大大有利于人类的发展。

%1由于农业的形成,农业所产生的粮食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食用,还有剩余可供储存,使人们可以过着食物供应稳定的生活

农业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变化:

(农业生产活动与原来人类长期进行的狩猎与采集活动有的差异)

%1狩猎与采集活动要不断地迁移,而农业活动则需要定居

%1农业活动的单位群体人数少。

%1农业活动群体大,并聚居于一处

人类文明的出现(P140)

1.埃及

时间: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地点:位于尼罗河下游;作物:小麦

2.巳比伦

时间:公元前3000年,与埃及同时;地点:位于中东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属于肥沃的新J1地区; 作物:小麦

3.印度

地点:起源于今巴勒斯坦境内的印度河中下游地区;时间:起始于公元前2500年,时间稍晚于埃及与巴比伦; 作物:小麦

4.中国

地点:起源主要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黄河的各支流上。主要集中在河南安阳,经郑州、洛阳和陕西渭河流域的西安这个马蹄形的地区;时间:公园前约2000年;作物:是黍、稷、栗、稻

5.墨西哥、玛雅和印加

地点:墨西哥文明出现在墨西哥的首都周围地区,玛雅文明是在墨西哥南部,危地马拉、伯利兹以及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西部一带,印加是指现南美的厄瓜多尔和秘鲁;作物:玉米

第三节世界农生产布局

1.世界粮食生产布局(P144-149):

1.小麦的分布

2.水稻的分布

3.玉米的分布

2.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分布(P146-148):

1.棉花的分布

2.糖类作物分布3,饮料作物分布

3.畜牧业生产布局(P148T50)

第四节农业景观和农业区位论

1.农业景观(P151)

农田景观是环境的镜子(P151)

农田景观反映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

农田景观反映所在地区的社会人文环境

农业景观的观光价值(P152)

观光农业:观光农业或称休闲农业或旅游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6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

2.农业区位论(P152)

农业区位论:是指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因其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不同而引起生产基础和利润收入的地区差异。

第七章聚落与城市化

聚落: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在地图上常被称为居民点。聚落不仅是房屋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地直接相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它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可以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

第一节聚落起源与发展

1.城市与农村

城市(P191)

奥隆索城市职能分类:

1.行政城市

2.防御城市

3.文化城市

4.生产城市

5.

交通运输城市6.娱乐城市

我国的城市职能分类(P192)

工业城市交通城市省和地区的中心城市县城特殊职能城市集镇(P192-196)

是介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过渡性聚落。既无行政上的含义,也无确定的人口标准,一般是对建制镇以外的地方服务中心的统称。

2.起源与发展(P196-202)

在原始社会,人们是没有固定的居住地的,当然也不可能有城市,人类最早的城市出现与三次社会大分工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西方城市的发展(P196)

西方城市发展始于希腊。罗马时代,城市获得更大发展。在罗马时代,在城市发展上,重要进展是通过罗马控制区

的扩大,把城市带到欧洲的广大地区。

中国城市的发展(P197)

1.古代城市发展秦统一的首都咸阳、汉长安城,以及唐长安城、宋开封城、杭州城,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城市内部功能已相当齐全。

元、明、清三朝,全国最大的城市是北京。它代表了我国封建礼制的典型,城分内、外城。内城大体呈方形,内有皇城,皇城内有内宫城,即紫禁志。城内建筑以宫城为中心,沿中轴对称,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分列宫城四周;宫城后有钟、鼓楼;内城四周又分列有日坛、月坛、天坛、地坛。城内街道呈棋盘式,民宅沿胡同排列,一般以四合院为基木格局。

2.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的发展(P198)解放后,我国的经济有较大发展,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与极大的推动力,但也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其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初期发展阶段。1949年解放以后,经过三年经济恢复,从1952年到1960年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与经济大发展,城市和建制镇分别从1951年的157 个和1896个增加到1960年的197个(城市数)和1961 年的4429人(建制镇数,缺1960年数字)。

第二阶段是1961年至1977年。这段时期由于经济困难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经济情况为下降、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对城市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

第三阶段是从1978年到1998年,这是我国改革开放时■期,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城市发展速度也是空前的。

我国近40年来的城市化发展过程特点(P198)

村落的发展(P199)

1.原始的居住地

2.古代村落

3.城市兴起后农村聚落的发展(P201)

4.现代村落的发展

(P201)。

3.城镇标准

(一)世界各国关于城镇标准的规定

山于各国生产力水平、人口数量、密度不同,划分标准也很不一致。

1.按居民点达到一定的人曰数作为城镇的标准。

2.规定各级行政中心为城镇。

3.规定首都或某几个居民点为城镇,其余为乡村。

4.按居民点的人口数量及其非农业人口比例规定城镇标准。

5.按居民点的人口数量及职业构成规定城镇标准。(二)我国城镇建制的设置

城乡划分主要依据聚居地的人口规模、职业构成和行政地位与行政范围。

1.城市

2.镇

第二节城市化机器动力机制

1.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四个方面含义)(P204)

2.城市化的进程

A.内部市区的城市化(P204)%1城心地区的城市化(城心地区城市化的特点?)

%1中间市区的城市化(中间市X的城市化的特点)

B.外围市区的城市化(P205)

C.郊区的城市化(郊区城市?化的特点?)(P206)城

市网络化:是指以各种现代交通手段、通信手段、管理和绿地等位载体,以各类不同功能、不同规模的城市为基础形成的具有高度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

D.逆城市化阶段(P206)

逆城市化是指人口和工商业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镇转移,城市化地域不断扩大,城市化向农村地域推进,并以中小城镇的分散发展为主,形成城乡一体化。

3.城市化机制(简要说明城市化的机制?)(共五点)(P207-209)

4.当代城市化特征(P210)当代世界城市化特征

(P210)

世界城市化发展将表现出的趋势(P211右上)当代中国的城市化(P211)

第三节城市与城市地域结构

1 .城市区位与环境的关系(P212)

一般说来,影响城市区位条件的是防卫与交通。

(一)从防卫出发而选择的区位(P212)

1.在利用河流方面。

2.在利用海洋方面作为防卫的有利条件有半岛、岛与内港。

3.制高点和隘口。

(二)城市区位与交通的关系(P214)

城市吸引范围和服务范围是决定其城市的规模、作用、地位及未来发的关键因素。然而,吸引范围与服务范围又与交通条件和交通工具有密切联系。

a.城市与水运的关系(P214)

b.城市与陆运的关系(P214)

c.海上交通与城市的关系(P214)

2.城市与自然环境(P216)

(一)地质环境与城市(P216)

地质条件特别突出的是地震,这是对城市造成巨大灾害的一种力量。

(二)地形与城市(P216)

城市的建设与所在地的地形条件关系十分密切。一般说来,平坦而地势稍高的地形是比较理想的。

(三)气候与城市(P217)

气候与城市关系很大,如多雨地区要考虑防洪与排水, 寒冷地区要注意取暖、防冻。特别突出的要注意城市-本

身所带来的严重气候影响问题。

第一是热岛效应问题。其次是排水。

(四)水资源与城市(P218)

城市一方面需要大量供水,另一方面又要大量排水, 特别是排除污水,如不加处理也会给下游城市及周围地区带来严重问题。

(五)城市的生物环境(P218)

创造优美的文化景观与田园风光的城市

3.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动力及其模式(P218)

城市地域结构(P218):是指在城市地域内部,各功能区的地理位置及其分布特征和组合关系,它是城市功能组织在地域空间系列上的投影。

(一)形成地域结构的动力(P218)

动力分两方而,叩集聚力和离散力。集聚力主浊向心力,驱使居民和某些部门向市中心集聚;离散力则是向相反方向,胆使其转向郊区。

1 .集聚力。集聚力主要由下面二方面原因引起的。第一它提供了多而方便的服务和设施。第二它具有社会条件方面的优势。

2.离散力。离散力是由下面两方面原因引起的。

第一是经济条件方面。第二是社会条件方面。

(二)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P220)

1.同心圆模型

2.扇形模型

3.多核模型

第四节城市体系与城市景观

1.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P221)

城市体系的概念(P222)

城市体系: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地区之间实质上存在着固定联系与等级结构。也就是说,一定地区内,性质不同、规模不同的城市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补充的,进而形成一个统一的城市地域系统。在体系内部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人员、信息的交换。这种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城市结合为固定关系和作用的有机整体, 就是城市系统,又称城市体系。

城市体系的规律(P222)

A.等级规模法则(P222) 1931年奥尔巴哈支出地域城市人口规模组合呈一定规则,通常人曰规模居第二位的城市其人口为居住笫一位城市人口的1/2,第三位城市为第一位城市人口的1/3,以此类推。这种人口规模规律,称为等级规模法则。

B.首位城市法则(P222)

农村聚落体系(P223)

2.城市景与感知(P223)

(一)城市景观(P223):即城市的总体景象,指城市的景象、形态等组成的城市地区的特色。

城市景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即城市的总体景象,指城市的景象、形态等组成的城市地区的特色。

%1.最明显的是城市建筑高度:帝国大厦102层381米,国际贸易中心110层411米;

%1与著名建筑物相联系,成为该城市的象征和标志,如伦敦的塔桥、巴黎的铁塔和凯旋门、莫斯科的红场与克里姆林宫、悉尼的歌剧院;

%1城市的格局,如华盛顿体现了美国的国家意识即民主和法制;

%1城市与环境协调所形成的风格:如杭州西湖、威尼

斯的小桥。

(二)城市感知(P224)

从城市景观来说,对人感知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路、界、节点、区和路标。

第八章语言与语言景观

第一节语言的起源与发展

语言是指用习惯的记号、姿势、符号,特别是音节分明的口头声音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是人类思维的物质外壳。

一语言的产生(P227): 一般认为,劳动是语言产生的唯一源泉,没有劳动就没有语言。

二语言的本质属性及社会功能(P228)

(一)语言的本质属性(P228)

社会性、交际性、工具性

(二)语言的社会功能(P229)

1.语言是人类的一种思维工具

2.语言会死人类认知交流的媒介

3.语言是人类开发智力的工具

4.语言是人类文化传承的载体

5.语言是民族心理的寄托

6.语言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工具

三语言的发展(P230)

(一)英语的形成和发展(P230)

(二)汉语的发展(P232)

1.北方方言的形成一发展

2.吴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3. 湘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4.粤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5.闽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6.赣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7.客家方言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世界语言分类与分布

一世界语言谱系(P236)

谱系分类法是语言分类中应用最广的方法。

(1)语系⑵语族⑶语支(4)语种

二世界主要语言分布(P237)

(一)印欧语系(P238)

1.日耳曼语族。(1)英语。(2)西日耳曼语。(3)北日耳曼语。

2.罗曼语族。(1)法语。(2)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

(3)意大利语。(4)其它语言。

3.斯拉夫语族。(1)东斯拉夫语。(2)西斯拉夫语。

(3)南斯拉夫语。

4.印度-伊朗语族。

(二)汉-藏语系(P241)

1.汉语。

2.汉-藏语系的其它语言。(1)藏缅语族。(2)苗瑶语族。(3)壮侗语族。

3.其它地位未定的语言。

(三)闪-含语系(P242):闪-含语系包括阿拉伯语、希伯来语及北非、西亚的一些语言。

(四)乌拉尔-阿尔泰语系(P243)(五)非洲语言

(六)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P244)(七)其它语言

(P244)第三节语言的扩散与影响

一语言传播特性(P245)

语言一旦形成,总要由其起源地向外传播,达到一定的使用范围,包括人群和地区的范围,才不至于消亡, 才能地使用的人群和地区中随着其生产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地得到发展。语言的传播通常由迁移和扩展两种方式来实现。迁移传播一般山使用该种语言的人由甲地迁往乙地而形成。例如,扩展扩散则是指文化通过人群的迁移,从一个地区传播到另一个地区。

(一)外延性和连续性(二)距离衰减性(三)层序性和阶层性(四)复合性(五)竞争性和同化性(六)演化性二语言的传播与环境(P248)

语言发展,主要是指语言结构体系的变化。影响语言传播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

(一)自然因素的影响

(二)社会人文因素的影响:1.行政区划的影响2.经济条件的影响3.人口迁移的影响

三语言扩散及其结果(P252)

(一)新来语言取代当地的语言;(二)新来移民接受当地的语言;(三)新来移民所带来语言先存在,后影响下降或消失;(四)新来移民仍维持自身语言成为特殊的语言岛;(五)新来的移民到新地后最终随着环境条件变化形成新的语言;(六)多语言国家出现。

第四节语言景观

各地区各民族呈现出不同的语言景观,除不同语种发音语调不同之外,文字和地名表现得尤为突出。

%1世界文字及其特点(P254)

(一)文字的本质特征(P254)

(二)世界主要文字的形成特点(P255)

二地名景观

地名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名称,也是人类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地名景观有以下特点(P258):

特殊性;符号性;变异性。

(一)地名景观的作用(P258)

(二)世界范围内主要的地名景观(P258)

我国的地名景观(P258)

1.反映自然环境方面

2.反映经济活动方面

3.反映历一史方面

4.反映少数民族文化方面

5.反映祥瑞或祈福意愿方面

西方国家的地名景观(P260)

美国(P260)其它国家(P260)

第九章宗教与宗教地理

宗教不仅影响到这些国家的政治,也建造了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包括各类宗教建筑、宗教仪规、宗教节人文景观大大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内涵,甚至成为人类文化的瑰宝。

第一节宗教的产生与世界主要宗教一宗教的定

义以及宗教在文化中的作用(P263)

宗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其最大的特点是相信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一个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这个力量主宰者自然和社会。宗教既是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也是一处文化现象。

二宗教的起源与原始宗教(P264)

第一,原始宗教的存在并没有特定的时段,具有这一类型特征的宗教可以出现在数千年以前,也可以存在于今天世界上的某些部落中。第二,原始宗教无需探讨“摇篮”或源地问题,一-般认为各地原始宗教信仰和宗教崇拜大多都是自生的,基本不存在一种信仰最初在一群人中产生,然后通过思想输出传播到其他人群中这样的现象。三宗教分类民族宗教(P265)

当原始部落向落联盟、国家形式发展时,部落联盟. 首领的地位越来越高,成为人们仰之而不能及的权力代表,随之部落中出现了主神、次神的区别,诸神的神威都转移到某一?主神身上,使之成为至高无上的神明,这时的宗教也从原始宗教形式转向古代宗教。

(一)犹太教(二)印度教(三)道教(四)儒教(五)神道教四世界三大宗教(P269)

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有宗教变迁相伴随,只是就迄今存在的三种世界宗教一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而言。

(一)佛教(二)基督教(三)伊斯兰教

第二节宗教的传播与分布

一导致宗教传播的因素与宗教的主要传播形式(P273)导致宗教传播一般有如下几种因素:移民、传椅、领土竞争和宗教在空间上的相互影响o 二宗教与国家政治、民族关系(P277)

政治组织和政治势力是影响文化现象空间变化的一

个重要因素,政治势力的扩张与衰退往往决定着文化地理界线的进退,在各类文化现象之中,宗教对于政治的依附程度更高,受政治影响造成的空间变化特征也更明显。

(一)神权政治(二)政府与宗教(三)民族与宗教三宗教组织(P278)

宗教组织是宗教存在的民要前提。宗教组织不但执行对地方宗教事物的管理、教友之间感情上的联系、守教仪式的参与,而旦往往成为传教、布道的重要推动力,因此宗教组织本身虽然并不能造成宗教景观,但是却是宗教地理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媒介。

在各类宗教中天主教的宗教组织町称是最严密的。而同样是世界性宗教的佛教却基本上没有明显的教区。伊斯兰教更没有传教的教士,信仰的传播多数在征服区内实现,或通过商贸活动。

四主要宗教的分布区(P280)

到目前为止,基督教遍及欧洲、美洲、亚洲北部大部分、南非、澳洲等地,是世界上信奉者最多的宗教。基督教中

罗马天主教信奉者乂最多,伊斯兰教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欧洲以及美洲,其中信奉者以西南亚与东南亚最多。佛教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

第三节宗教仪礼、习俗与地理环境

宗教与其它义化现象一?样,其产生、发展都与地理环境有丰密切的关系,地理环境不但影响到宗教习俗、宗教禁忌、宗教思想,甚至对一种宗教的起源直接发生作用。任何宗教无论其中含有多少虚幻的内容,但本质的东西仍要在人们生存的环境中提取,特定的地理环境既构成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基础,也决定了人们的行为规范与宗教范围。

一守教风俗、禁忌与地理环境(P281)

但地域性的环境差异仍然对宗教信仰以及宗教风俗起着一定的影响。地理环境对宗教信仰的影响在原始宗教与民间崇拜中尤其突出,通常在处于产族阶段的人们中,宗教儿乎完全表现为一种生态仪式,成为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媒介。

二宗教与文化(P282)

山宗教而产生的文化是多方而的,除在在视觉、听觉上可以感到的文化类型外,观念与特定崇拜物也会造成一种文化现象。

三宗教仪式、节日与地理环境(P283)

宗教仪式是宗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包括宗教礼仪、宗教节日等。在一些守教中各类礼仪,特别是节日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有重要的关系。

四宗教圣地与宗教景观(P284)

第四节宗教景观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形成文化内涵与地理

环境有着直接关系,反过来宗教一旦形成,又会营造出独特的人文景观。建筑是最具代表意义的宗教文化景观。一宗教塑造的文化景观(P285) 基督教堂、伊斯兰清真寺、佛教寺庙二宗教对地理的间接影响(P286)

三宗教景观的地域差异(P287)

第十章旅游地理

第一节旅游业的兴起

一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P289)

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和其后的罗马帝国的兴起,和个城邦国之间公务、贸易、考察等活动频繁,促进了人们的旅行活动。在当时,宗教旅游盛行,提洛岛、特尔裴和奥林匹斯山都是著名的宗教旅游胜地。

公元七八世纪,阿拉伯帝国盛行到圣地一麦加的朝觐活动,也对旅游活动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13世纪以来,由于贸易的发展,旅游活动更加频繁起来。

到了十五六世纪,在欧洲,由于资本主义的萌芽,开始了对外扩张和寻找香料、黄金的“大航海”活动,科学考察和探险旅游极为盛行。“地理大发展”极大地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增加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对旅游活动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1大众旅游的发展(P290)

1841年,英国人托马斯?库克(Thomas Cook)于7月5 F1组织了一批540的旅游团从莱斯特到拉夫马勒参加禁酒大会,每人收取票费1先令。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团体包价旅游■,

1908年,斯塔特勒在美国纽约的布法罗建造了第一座商业饭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交通条件的极大改善,飞机和汽车的普及,使人们出游更加方便快捷,缩短了旅行的时间距离,旅游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旅游成了一种大众性的消费活动,甚至成了人们H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国内旅游已成为许多地方新的经济增长点,它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改善地区经济结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扩大就业空间、拉动内需等方面,都起到了明显作用。

第二节旅游者与旅游客源地域目的地

一旅游者(P291)

(_)国际上的定义(P291)

1.国际旅游者(P291)

2.国内旅游者(P292)

(二)中国对游客的定义(P292)

二客源地与目的地(P293)

旅游业是指为旅游者自居住地到11的地再回到居住地的旅游活动企过程服务的全部相关企业的总和。旅游表现为'客流和信息流在客源地和目的地之间的流动,反映了一种特殊的区域关系。

(%1)客源地:是产生旅游者的地域,即游客的来源地。(%1)目的地:1=1的地是旅游吸引物经较集中,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具备旅游功能的区域,它是旅游流指向的目的区域。世界主要的旅游目的地包括:地中海、加勒比海、东南亚、肯尼亚、阿尔卑斯山等地。

(%1)交通连接(P295)

交通是联系客源地和旅游区的桥梁。

尽管,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常常利用巳有的基础交

通线路(并非为旅游而修建的交通线),但是,旅游者往往根据自身的需要和目的地的分布来选择组合自己的交通线路和交通方式。交通线路和旅游线路高度统一,表现在一般旅行社推出的旅游产品即是以交通线路把各旅游地和景点串联拼合起来,形成-?条旅游线路(即通常说的旅游产品)向市场销售。

二客源地和目的地的关系(P297)

(一)客源地和目的地相一致

这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同时旅游业也相应发达的国家。

(二)客源地和目的地相对应

地中海、加勒比海、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丰富独特,乂与主要客源国相毗邻,形成客

源地和目的地相对应的关系,如西欧对地中海,北美对加勒比海,东北亚对东南亚等。

(三)客源地与目的地的分散与集中

第三节旅游地的文化特征

一文化的概念和旅游地文化(P297)

二旅游地文化的要素(P298)

三旅游地文化的基本特征(P298)

(一)地域性(二)大众性(三)综合性(四)直观性(五)季节性

第四节世界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理

一世界旅游资源(P301)

(_)亚洲(P301)(二)欧洲(P303)(三)美洲

(P304)

(四)非洲(P305)(五)大洋洲(P306)

二世界主要旅游地国家(P306)

美国西班牙塞浦路斯肯尼亚中国(P309)第五节旅游

开发区的影响

一旅游对区域的经济影响(P310)

(一)旅游业的经济特征(P310)

1.旅游业是一种无形的出曰产业。

2.旅游是一种零散的综合产品。

3.旅游业是一项极不稳定的出口产业。

(二)旅游与经济发展

发展中国家要从传统农业经济转化为现代化工业经济需大量的资本、外汇或贷款,但是发展发展中国家出口初级产品的传统,不能满足经济转化所需要的大量外汇, 发展旅游业赚取外汇是实现工业化的一种手段。

(三)旅游与收支平衡

不论足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旅游业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赚取外汇,改善收支平衡状况。

(四)旅游与就业

一般认为,旅游业是一项劳动密集性的行业。

旅游业是一项季节波动较大的行业,旅游就业也会受到季节性变化的影响。

(五)旅游与税收

旅游业通过本身的经营活动,在增加外汇收入的同时,还能够带来盈利,在资本主义国家,政府从旅游业发展中所获得的经济利益主要通过税收形式。

(六)旅游与经济结构

旅游业的发展能够促进旅游目的地区域产业的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七)旅游对区域经济的消极影响

1.旅游过度超前发展。

2.通货膨胀和土地价格。

二旅游对区域的环境影响(P312)

(一)旅游与环境的关系

旅游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三种关系。

1.独立关系。

2.冲突关系。

3.旅游与环境的共生关

系O

(二)旅游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旅游与植物。

2.旅游与水质量

3.旅游与大气质量。

4.旅游与野生动物。

5.旅游与地质。

(三)旅游对人文环境的影响

1.旅游对风景区的影响。

(1)建筑污染。(2)带状发展和蔓延。(3)基础设施超负荷。(4)与本地居民隔离。(5)交通堵塞。

2.城市基础设施的变化。

三旅游对区域的社会影响(P315)

(一)旅游地居民态度一从欢迎到憎畏(二)示范效应(三)旅游和社会道德

(四)旅游与宗教(五)旅游与语言(六)旅游与健康

四旅游对区域文化影响(P318)

(一)旅游与文化的变更和交流

1.游客。

2.时间、空间和交流。

3.文化经纪人。

(二)旅游对文化的影响一以工艺美术品为例

1.传统艺术形式的复兴。

2.传统艺术形式的退化。

第十二章行为地理

行为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行为过程、行为空间、区位选择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第一节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一环境知觉与认知(P357)

环境知觉是人们在环境外观感觉的基础上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的过程。

波特斯认为有三处环境,即现象环境(自然客体)、个人环境(现象环境的感知)和条件环境(影响行为的文化信仰和意愿)O索南费尔德还提出对环境进行知觉的四个层次:地理层次(环境)、作用层次?对人施加影响的环境部分)、知觉层次(人以直接、间接经验认识到的环境部分)和行为层次(诱发行为的环境部分)O

环境认知是在环境知觉基础上人们对环境信息再现大脑后的认识。

二地理物象(P358)

地理物象是指地理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知过

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映象)。它是知觉判断、地理优选以及决策行为形成的基础。

地理物象呈距离衰减的规律性。地理物象也具有动态性特征。

三物象评价与行为(P360)

对地理物象的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动机产生和决策形成的过程,这一过程往往人心理图谱(mental map, 亦称意境地图)的分析入手。

当然,人们也可以把大脑中的心理图谱简单地描绘出来,即形成地理物象简图(或称空间图式),这种简图具有可?解释性和可读性。

第二节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一行为空间(P361)行为空间是指人们活动的地域界

限,它既包括人类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也包括人们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直接活动空间是人们通过直接活动的经验所了解到的空间,而间接活动空间是指人们通过间接的交流所了解到的空间范围o

%1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P361)

(一)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

为了探求人们H常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问题,瑞典学者哈格斯坦德(T. Hagerstrand)创立了时空棱柱体模式,主要利用时间、空间分析法研究人们通勤的行为空间范围。

(二)购物活动的行为空间

1.消费者的行为特征与购物行为空间。

2.商业环境

与物行为空间。3.居住地环境与购物行为空间。

4.社会环境与购物行为空间。

(三)交际与闲暇活动行为空间(P365)朋友、同事、邻里和亲属之间的交际活动是闲暇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际活动行为空间也有其规律性。

%1人类迁移活动的行为空间(P366)

1.迁移的距离偏移。

2.迁移的方向偏移。

第三节人类行为与区位选择模型

一行为矩阵模型(P368)

普雷德详细研究了行为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发展了美国史密斯(D.M. Smith)的空间成本曲线和获利边际理论,认为许多工厂并非建立在最佳区位上,这与企业家个人行为因素,掌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运用信息的能力有关。

二报偿矩阵模型(P370)

美国艾萨德(W. Isard)在《区域科学导论》著作中,继承和发展了韦伯、廖什等人的区位理论,对自然、经济、技术和社会行为等多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并用专门章节论述了区位决策问题,建立了报偿矩阵。三消费行为空间模型

(一)消费行为空间引力模型(P371)

(二)消费行为空间偏好模型(P374)

(二)消费行为空间信息模型(P374)

第十三章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

第一节人口迅速增长与可持续发展(P378)一人口的迅速增长及其引发的问题

(一)对资源的压力(P379)

1. 土地资源退化

2.水资源短缺

3.生物资源破坏严重

4.矿产资源消耗剧增

(二)引起的环境问题(P381)

1.大城市的空气污染严重

2.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

3. 臭氧层遭破坏

4.水体污染加剧

(三)引起的社会问题(P385)

二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一)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P385)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P387)可持续发展概念最广泛的定义和核心思想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霜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可持续发展突出强调的是发展(P387)

2.可持续发展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互为

因果(P387)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从理论上结束了长期以

来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

3.在环境保护方而每个人都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P388)

4.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P388)

5.加快环境保护新技术的研制和普及,并提高公众的环

境意识(P388)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三)可持续发展与人文地理学的任务(P388)

1.人地关系研究与可持续发展。

2. I乂域可持续发展与

当地的人地关系。3.可持续发展教育。

第二节世界新的政治地理格局中的人地关系一世界之交的政治地理新现实(P390)

(一)一强多极的全球政治地理格局初见端倪

(二)前苏联与东欧巨变中的冲击波

1.前苏联的变化。

(1)俄罗斯与乌克兰之争。(2)摩尔多瓦内战。(3)车臣的两次战争。

2.前南斯拉夫的变化。

%1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合与分(P393)

(一)国家间的联合趋势:1.欧洲共同体。2.东南亚国家联盟。3.其它国际性组织。

(二)国家内部的分离倾向

%1合与分的政治格局中的人地关系(P396)

(一)理想的民族国家并不多(二)人与地的焦点所在

第三节全球化与本土化

一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P399)

经济全球化(P399)文化全球化(P400)

二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本土化(P404)

三地理环境、区域文化与经济发展(P408)

人文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目录 第一章绪论 (3) 德国近代人文地理学 (3)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4) 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 (4) 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的扩散(基本形式) (5) 三、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5) 四、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 (5) 五、文化现象综合体—文化景观 (6) 六、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 (6) 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 (7) 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7) 二、分学科(常考名词) (8) 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 (8) 一、人口转变理论和模式 (8) 二、人口与发展—适度人口 (8) 三、人口分布与迁移 (9) 四、人种 (10) 五、民族 (10) 六、民俗 (10)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10) 一、农业类型 (10) 二、农业景观: (11) 三、农业区位论 (11) 第六章工业的出现和工业区位 (11) 影响工业区位分布的因素 (11) 第七章聚落与城市化 (11) 一、城市化概念 (11) 二、城市化进程(阶段的划分) (12)

三、城市化机制 (12) 四、当代城市化的特征 (12) 五、城市地域 (12) 六、城市内部地域结构模型(学说、名称、内容) (13) 七、城市体系 (14) 八、城市景观与感知 (14) 第八章语言的传播与影响 (15) 一、语言语系分布范围 (15) 二、语言传播的特性 (15) 三、语言传播与环境 (15) 四、语言扩散及其结果 (16) 第九章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 (16) 一、世界三大宗教起源及分布 (16) 二、宗教的传播 (16) 第十章旅游地理 (17) 一、旅游文化 (17) 二、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17) 第十一章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18) 一、政治与政治地理 (18) 二、国家政治地理特征 (19) 三、国家权利 (19) 四、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20) 第十二章人类行为与空间环境 (20) 一、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20) 二、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21) 第十三章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 (22) 可持续发展 (22)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赵荣)

人文地理 根据人文地理的研究任务可以大概了解考试重点 关键词:形式、基本特征、起源及发展历程、影响因素、产生的影响、 第一章绪论 人文地理: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2011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以及在地理环境影响下它们的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一)古代:对人文地理现象的描述。 (二)近代—19世纪中叶: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 1. 德国流派: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 2. 法国流派:白兰士、白吕纳,注重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 3. 英国流派: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罗士培的“适应”论思想。 4. 美国流派: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亨丁顿的《气候与文明》、苏尔的文化景观学思想、哈特向区域观点的代表作《地理学的性质》。 5. 俄国流派:十月革命之后,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经济地理学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在经济地理学内部形成了两大学派:地理学派和经济学派。前者以巴朗斯基、萨乌什金等人为代表后者以费根、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 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围绕的五大专题(对每一个认为地理想象应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述):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文化各特征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文化景观 文化区:是指各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商的分布 文化区有哪些类型(P23)☆2008 ①形式文化区formal culture regions: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 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②功能文化区functional culture regions: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 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③乡土文化区vernacular culture regions: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 的区域自我意识。 举例说明如何确定形式文化区(例如确定一个民族的总的界限): 1.首先要确定作为研究对象的某一种或几种文化现象,然后通过调查研究,把所要研究的 现象落实到一定比例尺的地图上。例如,我们选择某种语言作为研究对象,先需要根据语言学家的成果,确定能反映该语言的典型词汇的语音,然后进行调查。 2.一般情况下,经过调查,把有关数据表现在适当比例尺的图上,就能发现该语言分布现 象的特征。大体上,在该语言分布的相对中心区域,典型词汇的语言表现不仅典型,而且掌握这种典型词汇语音的人的比例高而且集中,从这个中心区向四周扩展,举例越远,其典型性就越弱。到一定距离后,就会与其他语言相遇,开始出现操其他语言的人。操不同语言的人共同生活交往,语言就出现相互混杂的现象。 3.对一个民族来说,民族往往是根据语言、宗教、风俗、心理等因素来划分。这些因素划 分出个因素的文化区并非一定都彼此吻合,这样在确定该民族的总的界限时就会有取舍。

人文地理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被分成自然地理学和两部分。 A、经济地理学 B、人文地理学 C、文化地理学 D、政治地理学 2.首创“地理学”(Geographe)这一名词的是希腊学者。 A、希罗多德 B、希波革拉第 C、柏拉图 D、埃拉托色尼 3.编著了我国第一批地理教科书。 A、竺可桢 B、胡焕庸 C、张相文 D、李旭旦 4.制度文化亦称为文化。 A、社会 B、政治 C、经济 D、法律 5.文化扩散可以分为两类,即扩展扩散和。 A、接触扩散 B、等级扩散 C、刺激扩散 D、迁移扩散 6.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除历史、政治、社会经济因素外,还有。 A、自然因素 B、行为因素 C、气候因素 D、海拔因素 7.人口迁移一般是指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的行为。 A、出生地 B、定居地 C、迁入地 D、迁出地 8.1934年,在《人口革命》一书中提出了人口转变理论。 A、寇尔 B、布莱克 C、兰迪 D、诺特斯坦 9.人口构成,又称人口结构,指的是内部不同属性之间的比例关系。 A、人地系统 B、生态系统 C、社会系统 D、人口系统 10.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大体分为两类:一是人口压力说,二是说。 A、食物短缺 B、食物过剩 C、宴享 D、需求 11.原始农业是农业起始阶段的农业类型,即农业。 A、狩猎 B、采集 C、定居 D、迁移 12.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问题是与生产能力过剩。 A、需求不旺 B、需求过旺 C、需求稳定 D、需求波动 13.种族是指在特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A、文化形态 B、社会形态 C、自然体质 D、心理素质 14.一般认为,是语言产生的唯一源泉。 A、思维 B、劳动 C、行为 D、心理 15.以下属于宗教传播方式之一的是。 A、交流和转教 B、经商与贸易 C、武力侵略 D、文化侵略 16.以下属于影响旅游决策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的是。 1 / 5 A、资源价值 B、收入水平 C、距离远近 D、感知环境 17.行为空间是指人们活动的界限。 A、移动 B、通勤 C、地域 D、网络 18.最基本的政治地理单元是。 A、区域 B、国家 C、地区 D、世界 19.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提出了世界战略重点“陆缘”学说。 A、麦金德 B、马汉 C、柯恩 D、斯皮克曼 20.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系是。 D、印欧语系C、闪一含语系、科依桑语系A、汉一藏语系B得分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课后习题详解

人文地理学课后习题详解 第1章绪论 1. 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又称人生地理学。 (1 )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 (2 )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作用 ①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作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 ②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课题中,有许多也是其他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如经济地理学对于经济学、人口地理学对于人口科学、城市地理学对于城市科学、政治地理学对于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对于军事科学、民族地理对于民族学、语言地理对于语言学、宗教地理对于宗教学、人种地理学对于人类学,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 答:(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人文地理学研究具有其特定的内核,即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以下三大主题: ①人地关系的传统 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②区域研究的传统 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的,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③空间分析的传统 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J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 (2 )人文地理学的内涵

人文地理学期末试题

咸宁学院资环学院 2009年秋季学期 2008级地理教育本科 《人文地理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闭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人文地理学 2、城市化 3、综合国力 4、文化 5、国家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5分) 1、地理环境由无机的、有机的、社会的三个方面要素构成,分别受自然规律、生物规律和社会规律支配。() 2、李特尔被公认为近代人文地理学开山大师,拉采尔被视为政治地理学的开创人。() 3、白兰士的人地关系思想可概括为可能论或者或然论。() 4、文化决定论是一种极其有害的思想。() 5、人地关系论就是人地关系各种理论、思想的汇总。() 6、按性能和作用我们可将光源划分为硬资源和软资源。() 7、人口是一个综合概论,它包括了时间与空间、数量与质量、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 ( ) 8、自然资源的丰饶程度对国家安全及国家实力的影响愈显重要。() 9、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传统观念不是科学的环境观。() 10、生产力水平越高,影响人口分布的社会因素作用越强,自然因素作用弱。() 11、近60多年来,中国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基本未变。() 12、旅游地有等级之分,共分四级。() 13、政治地图有三个层面:国际层面、国家层面、国内层面,其中国家层面是研究的重点。 ( ) 14、拉采尔的政治地理思想深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 15、领土的形状和大小对一国国力和国家安全有很大影响。()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54分) 1、简述文化隔膜机制。 2、马汉的“海权论”主要观点及该理论的影响。 3、中国目前国内旅游客流间流动规律。 4、经济全球化对城市化的影响。 5、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 6、简述中国人口分布的基本特征。 7、简述人口迁移的形成机制。 8、简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人文地理学复习重点

人文地理学 第一章 ⒈★什么是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解释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提前地域分布的规律性。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决定。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地域体系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之一。 人文地理学具有其特定内核(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具体包括三大主题: ①人地关系的传统。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②区域研究的传统。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的,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③空间分析的传统。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探讨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 ⒉★人文地理学的特性: ①社会性。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人文现象的 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

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受各种因素影响,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的反应在其历史性上。各地区的人文现象的分布面貌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要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 ②区域性。区域性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性。任何地理现象都有一 定的分布区域,都有特定的空间和地域。人文现象的地理位置的研究,他的恩不范围、界限、类型、规律的研究,区域特征和特征条件的研究,区域划分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地理的编制等,都是区域性的体现。人文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差异根本点之一也在于人文地理学包含的区域研究的特性,重视了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③综合性。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人 文地理学自身的优势也在于它在综合研究一个区域的人口、经济、社会、文化、政治、聚落等各方面形成发展的条件、特点、分布规律和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后,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发现问题,提出解决矛盾的构思。综合性特点决定了人文地理学的性质是一个横断学科,与研究地球表面的人文要素的学科都有密切关系。 ⒊古代、近代、现代人文地理学的特征 ①古代人文地理学:从地理思想的萌芽直到19世纪上半叶为止,以描述自然和 人文现象为中心内容,还未形成独立的学科。 ②近代人文地理学:19世纪下半叶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开始分化为一 门独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 ③现代人文地理学:⑴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⑵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

人文地理学 第二版 赵荣 考研整理

第一章绪论 一、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征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属于社会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具有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二、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1、人文地理学的产生 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我国古代的人文地理记述包括《禹贡》、各种地理志等。对古代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是德国两位大师洪堡和李特尔。洪堡的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李特尔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他认为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地理学,要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 2、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古代:对人文地理物象的描述。 ○2近代—19世纪中叶: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 德国流派: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 法国流派:白兰士、白吕纳:重视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 英国流派: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罗士培的“适应”论思想 美国学派: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亨丁顿的《气候与文明》。 文化地理学的鼻祖:苏尔的文化景观学思想 哈特向的区域观点:《地理学的性质》是代表作。 俄国学派:承袭德国思想,但在十月革命后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经济地理取代人文地理。 对西方人文地理学的批判削弱了苏联地理学界对人地关系的综合分析研究,导致了人地 分立的局面。 3、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地理学两大流派 在美国,战后区域学派占据了上风;50——60年代,数量革命对地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引发了理论地理学的发展。70年代后,出现了人本主义的倾向,行为地理学等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前苏联,50年代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分离的二元论观点。60年代以后建立起“统一地理学”的概念。70年代后经济地理学逐渐扩展为“社会经济地理学”,实际上已接近人文地理学的内容。近年来出现了经济化、社会化、计量化和生态化等趋势。在出现人口、资源、旅游、文化和民族等概念的基础上,还出现了建设地理学和工程地理学等应用性强的学科。 ○2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 科学理论和方法论的建立:协调人地关系成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开始得到重视和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 新的研究方法:计量方法和数学模型的广泛应用;心理学方法和行为地理学的研究;在观察和收集资料、信息的手段上有了根本性的变革。

人文地理学期末考试试题(5A卷)

-3 山西师范大学期末考试试题(5A卷) 学年第学期 1.人文地理学: 2.政治地理学; 3.文化区: 4.传染扩散: 5.人口自然结构; 6.地理物象: 7.地理人种:&可持续发展;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分,共10分。请在题后的括弧里填上正确答案的代号A或B 或C) 1、“地理学” (Geographe)这一需词是由下列哪一位古希腊学者首创的 A埃拉托色尼;B亚里士多徳:C希罗多徳() 2、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是: A麦金徳:B森普尔:C白兰士() 3、文化的结构由三个层次组成,即: A书而文化、行为文化和心理文化; B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和居住文化; C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4、我国饮食文化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属于: A迁移扩散:B接触扩散:C刺激扩散 5、“挑战和应战”、“逆境美徳”和''中庸之道”文明起源三原则是下列哪一位历史学家提出来的 A汤因比:B斯宾塞:C马克斯.韦伯() 6、2934年法国人口学家兰迪在《人口革命》一书中提岀人口转变理论,将法国的人口转变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 A原始阶段、中间过渡阶段和现代阶段; B髙位静止阶段、低位静止阶段和减退阶段; C人口高增长阶段、过渡增长阶段和低增长阶段。() 7、根据普雷徳行为矩阵的基本理论,越接近矩阵的哪个位置所选择的工业区位便越接近最佳区位 A左下角:B右上角:C右下角() 题号—* 二三四五七八总分分数 评卷人 复查人 院系:城环学院专业:考试科目:人文地理学试卷号:A卷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分,共20分) ¥琼a 的11

8、北美的制造业集中在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东南部,该区被称为: A中大西洋工业区:B五大湖沿岸工业区:C北美工业带() 9、下列哪一组语言属于日耳曼语族 A英语、徳语、意大利语; B徳语、荷兰语、法语; C瑞典语、挪威语、丹麦语() 10、地划往往能反映该地区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历史状况,形成独特的地名景观。下列哪一组地名属于反映自然状况的地名景观 A临汾、蚌埠、三门峡:B王家坪、沁源、神池:C天津、辽宁、风陵渡() X、印度教可分为许多教派,其中视牛为圣神的属于哪个教派 A毗湿奴教派:B湿婆教派C性力教派() 12、16世纪,在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影响下,岀现了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新教派,称新教。下列哪一组国家为信奉新教的国家 A西、窗、意、法、爱:B英、徳、美、力[]、澳:C俄、罗、保、希、塞() 23、烧出聚落属于古代聚落的一种类型,在当前的世界上仍有存在,主要分布在: A热带季风区和热带沙漠区;B温带季风区和温带草原区: C热带雨林区、热带季风区和热带草原区() 24、某一国家的首都人口为510万人,居第二位的城市人口为170万人,该国首都的城市首位度为: A3; B : C 1/5 () 15、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多少美圆时,国民将普遍产生旅游动机 A 400美圆: B 800美圆: C 1000美圆() 26、人类社会的政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被称为: A政治地理现象;B政治地理单元:C政治地理结构() 27、影响旅游决策的主要因素除环境感知和最大效益原则外,还有一个因素是什么 A性别及年龄:B旅游偏好;C职业及学历() 28、国家权力又称综合国力,它由八大要素组成。除领上空间、自然资源、人口规模、经济水平、军事力量、科学技术和国民士气七大要素外,还有一个要素是什么 A地理位置:B政府的质疑;C社会制度() 19、“心脏地带”学说是下列哪一位政治地理学家创立的 A斯皮克曼:B柯恩:C麦金徳() 20、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一著名的研究报告发表后,才在世界范用内引起可持续发展的热潮。这一报告是谁撰写的 A联合国环境规划署:B挪威首相布伦特夫人;C联合国环发大会() 三、填空题(每一个填空分,共20分。在答题纸上写上填空序号及相应的答案) 近代地理学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四欧,徳国地理学家(1)和(2)被尊为近代地理学的开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1、地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A.古代地理学b.近代地理学c.现代地理学 2、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的分类 一般来说,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通常分成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部分,或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三部分。 3、人文地理学的概念 概念:人文地理学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4、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 (1)人地关系的传统(2)区域研究的传统(3)空间分析的传统5、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6、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A.社会性b.区域性c.综合性 7、世界和中国最早的人文地理著作 世界: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国:《禹贡》 8、不同发展阶段人文地理学的代表人物 古代地理学:亚历山大.冯.洪堡和卡尔.李特尔 近代地理学:拉采尔、白兰士、白吕纳、赫特纳、哈特向、施吕特尔、索尔 现代地理学:谢佛、加里森、阿努钦 9、现代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

(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3)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向 10、胡焕庸线 即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最初称“瑷珲—腾冲一线”后因地名变迁,先后改称“爱辉—腾冲一线”、“黑河—腾冲线”。 1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或人文地理学对社会的主要贡献 (1)对科学认知的贡献(2)社会实践方面对决策的贡献(3)文化教育方面的作用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1、文化区的概念及其类型 概念: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类型: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和乡土文化区。 2、文化扩散的两种类型、概念 (1)扩展扩散: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 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2)迁移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当拥有这种文 化的人或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时,会将文化传播到该地的过程。 3、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2)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 (3)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 (4)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 4、文化整合、文化景观的概念 (1)文化整合:指不同文化相互吸收、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 (2)文化景观:人文景观,亦称为文化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5、文化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哪三个方面? (1)聚落型式(2)土地利用类型(3)建筑 6、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主要反映在哪三个方面? (1)人对自然的崇拜阶段(2)人对自然的独立阶段(3)人对自然的利用控制阶段 7、几种人地关系理论的主要观点 环境决定论: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可能论: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适应论:一方面人群对他们的自然环境的适应,另一方面居住在一定区域内人群及其和地理 区域之间的关系;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全

人文地理复习参考题 第一章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涵是什么? 答: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文地理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的涵是: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2.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它既有社会科学的特性,又有地理学的特点,其中社会性就是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之一。 体现:①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它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主要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人文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因素。②其社会性还突出反映在其历史性上。各地区人文现象的分布面貌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人文地理研究要用历史分析方法,要求研究不同发展时期和历史阶段人文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规律。 第二章 1.分析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答:一个文化区具有一个特定的文化体系,包含许多文化综合形成的文化复合体,划分文化区并确定其界限,探讨当前和历史时期的文化区,研究文化区的演进过程及其容,其围可包括全世界,也可限于个别国家和地区,都是文化地理学的重要容。 2.文化扩散有哪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答:文化扩散可以分为两类,即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 (1)扩展扩散:接触扩散(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2)迁移扩散 特征:(1)是双向的,但有主次之分(2)有选择的(3)在传授、接受过程中,会掺入自己的主观意识,和当时当地的情况情况进行理解。 3.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试举例说明。 答:(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2)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和延缓作用; (3)环境条件差异影响地域文化; (4)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了人文景观。 4.试述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景观和文化整合之间的有机联系。 答:它们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主题。 其中,文化区是文化的空间现象,而文化扩散则是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与环境的关系即为

人文地理学考研经验

人文地理学考研经验 大家拿到真题后先将真题看一遍,大概熟悉下考点。仔细分析过师大真题的同学会发现: (1)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基本都是书上的,但是考得很细,有时课本上不容易发现的都考到了。这就要求大家在平时复习时要面面俱到,不能有偷懒的想法。 (2)论述题可能是书上的,即使是书上的综合性也较强,需要结合实际来回答。但是一般都是课外的,而且是每年出现都和经济方面的时事热点特别是区域经济的联系紧密。这就要求大家不能一味的以课本为基础,还要多留意时事。(3)这几年来师大对前几年考试不怎么重视的地方也开始出现在考试范围内了,所以大家不能按照传统的,以前没考过就永远不会考。 人文地理学 (1)人文地理学第一到三章基本就是纯理论,是学好人文地理学的基础。很多人觉得这个不必要,这错了,因为师大每年都会在前三章里面出简答题或名词解释。 (2)这几年人文地理学开始以前不怎么考的地方,现在也开始考了。如政治地理学、行为地理学、宗教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等。而且往简答和论述方向发展的趋势明显。 (3)行为地理学中后面出现的公式以前不怎么考,但是现在开始出现在名词解释中了。2010和2011两年都考了。

(4)人文地理学的第7章一直以来是考试的重点,而且是重中之重,每年都考,而且和实际结合很明显,所以大家复习一定要注意人文地理学的最新研究趋向。 (5)第13章每年考得内容比较少了,不过不能放,师大出题从来不按常理出牌。 (6)人文地理学的复习一定要细。 (7)书上的专有地理名词,如人物名或书名也开始成为了考试的重点,一般都以名词解释的形式出现。 区域经济学 (1)第一章以前没考过的内容要注意,这几年开始注重了。(2)课本上的简单的公式一般会出现在名词解释中。如果是出现在问答题中,一定要回答公式的意义和优缺点。(3)第九章和第十章的那些复杂的公式一般不要记忆,要考也是考原理和操作步骤,一般会以名词解释和问答的形式出现。不过有些比较有名的方法还是要注意的:如“SWOT”分析和“德尔菲预测法”。 (4)每年的名词解释和简答都有和时事联系比较密切的。如前面几年就考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理论贡献”,2011年考了名词解释“包容性增长”。所以如果每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如果是和区域经济有关的理论,一定要注意。

关于人文地理学期末模拟卷试题及答案

关于人文地理学期末模拟 卷试题及答案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1.人文地理学的主要学科特性是社会 性、、 。 2.文化区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即形式文化 区、、 。 3.最重要的人口自然构成是、 。 4.关于农业的起源 有、两种主要学说。 5.世界三大宗教是指基督教、和佛教。 6. 早在30年代我国人口地理学家就提出了一条从黑龙江瑷珲(现称黑河)到云南 的人口地理分界线。 7. 按照语言谱系分类法,英语和德语都属于语系日耳曼语族;汉语属于语系。 8. 凡是能激发旅游者的,对旅游者有吸引力,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 效益的现象和事物,均可称为旅游资源。 9. 英国政治地理学家麦金德提出了 “”学说。 10. 近代区位论是由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创立的, 创立了工业区位论,克里斯泰勒创立了比较完整的区位论。 11. 可持续发展概念最广泛最核心的思想是既满足的需要,又不对 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 1.在近代,对世界人文地理学影响最大的学派是——()

A. 德国学派 B.法国学派 C.美国学派 D.英国学派 2.汤因比的“文明”发展理论,其要点不包括——() A.挑战和应战 B.逆境美德 C.中庸之道 D.命定论 3.一般来说,市场园艺农业的主要产品不包括——() A.水果 B.花卉 C.油料 D.蔬菜 4.当前,穆斯林最多的亚洲国家是—— () A.中国 B.伊拉克 C.菲律宾 D.印度尼西亚 5.当前,最多拉丁美洲国家的官方语言是—— () A.法语 B.汉语 C.西班牙语 D.葡萄牙语 6.目前,世界最大的旅游客源地是—— () A.欧洲 B.北美洲 C.大洋洲 D.非洲 7.以领土规模论,美国属于——() A.大国 B.中等国 C.小国 D.特大国 8.在中国,最晚形成的南 方方言是—— () A.粤方言 B.客家方言 C.湘方言 D.吴方言 9.下列国家,宗教现象最 简单的是—— () A.伊拉克 B.印度 C.俄罗斯 D.以色列 10.下列世界特大城市,不临海的是—— () A.莫斯科 B.里约热内卢 C.东京 D.上海 1、文化区(举例说明): 2、人口转变: 3、城市化: 4、国家(政治地理学角度): 5、地理物象:

人文地理知识点

第一章 一、地理学的三个阶段P1 1、古代地理学:从地理思想的萌芽直到19世纪上半叶,以描述自然和人文现象为中心内容; 2、近代地理学:从世界上设置大学地理讲座或地理系开始(德国最早在1874年设置地理讲座),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地理学进入近代科学阶段; 3、现代地理学阶段:地理学进入了对近代地理学的“革命”时期,特别是在人文地理学内部。 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P4 研究对象具体包括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把以上三大传统范式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三、对古代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是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卡尔·李特尔。 四、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德国 第二章 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人类活动或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现象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一、文化区的类型及其特征P24 1、形式文化区:具有特征典型的核心区、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减弱的外围区、边界模糊的过渡带; 2、功能文化区:都有中心。功能中心(政治、经济或某种社会功能影响,尤其是政区、社区的影响)位置是明确的,边界的界限确切或没有。 3、乡土文化区: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通过感情或符号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中。 二、文化扩散的类型P26 1、扩展扩散:【特征】(1)接触扩散或传染扩散:目的性强,接受时就准备传播,不分等级,如同传染病一样;(2)等级扩散:层次性较强,具有明显的等级顺序;(3)刺激扩散:文化形式变化大,不是原封不动的接受,而是受刺激和启发后的改变;保留了思想实质而摈弃了具体形式的扩散过程 2、迁移扩散 三、文化景观研究3方面P33

人文地理学课后思考题

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又称人生地理学。它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对于地理学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作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课题中,有许多也是其他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如经济地理学对于经济学、人口地理学对于人口科学、城市地理学对于城市科学、政治地理学对于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对于军事科学、民族地理对于民族学、语言地理对于语言学、宗教地理对于宗教学、人种地理学对于人类学,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将使地理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 研究对象具体包括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 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 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 把以上三大传统范式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论:人文地理学“研究事物,不是作为特殊现象、孤立的现象去研究,而是从它的特性去研究,特别注意各成分之间的复杂的相互关系。研究的成分越多,现象越复杂,综合性就越高。” 3、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人文地理不同于自然地理学,它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社会科学以人以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活动,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用领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虽然受自然环境、技术条件因素的影响,但是主要还是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人文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 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嗨突出的反映在其历史性上。各地区的人文现象的分布面貌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因而在不停的运动中,比如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人口的分布和迁徙、政区和疆域的变革、文化传统的继承和传播、聚落的形成和分布等,人文地理学研究要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要有动态的观点,要求把现代人文地理现象作为历史反战的结果和未来发展的起点,要求研究不同发展时期和不同历史阶段人文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以及演变规律,

预测其发展方向,更好的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4、如何理解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过程以及其最新的研究趋向。 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过程:1、人文地理学的产生(古典地理学)(19世纪中叶以前):人文地理学知识最早的记述性著作——古希腊诗人荷马公元前9实际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都有人文地理和人地关系的阐述;古希腊的埃拉托色尼首创“地理学”;西方古代的人文地理学还不是独立的、单一的学科,而是与自然、政治、哲学等混杂在一起的笼统的科学知识,内容包罗万象,主要多为游记、地方志之类,以记述性的资料为主。 洪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并为自然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奠定了基础。 创立了因果原则等研究基本方法。李特尔认为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地理学,要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因果关系。他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2、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9世纪下半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由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描述发展为探究人地之间的因果关系,力求用一般原则去认识地理现象,寻求科学解释。

人文地理学复习考试题及答案

精品文档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被分成自然地理学和两部分. A、经济地理学 B、人文地理学 C、文化地理学 D、政治地理学 首创“地理学”

人文地理每章节知识要点

第一章 1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是什么? 2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有那些? 3 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分类体系中的地位。 4 简述洪堡创立的人文地理学研究三个原则。 5 简答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理论思想。 6 现代人文地理学主要特征是什么? 7 试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及内容。 8 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9 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 10 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11 什么是人地相关论?详细阐述人地相关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12 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13 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有何特征? 第二章 1 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具有那些特点? 2 环境与文化活动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并举例说明。 3 从理论名称、代表人物、理论要点和简要评价四方面列表比较主要的人地关系理论? 4 如何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人文地理学。 5 文化和文化地理学的概念是什么? 6 简述文化结构的层次内容? 7 对比文化适应和生物适应的异同。 8 论述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9 名词解释:文化景观、文化整合、文化扩散、文化区、文化史层说 10详述文化景观的主要组成成份。 11 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有何联系? 12 简述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3 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 14 什么是环境感知?举例说明环境感知在人类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15 举例说明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有什么区别。 第三章第四章 1 我国人口分布表现出那些特征?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第(1-6)章【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 第1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人地相关论[华南师范大学2015年研] 答:人地相关论是20世纪20年代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奠基人白兰士所倡导的理论。在人地关系中,白兰士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他认为,除了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强调人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因而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他的理论被称为“人地相关论”。法国的人地相关论思想使人地关系理论研究有了很大的进步。 2.拉采尔[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研][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研] 答:拉采尔(1844~1904年)德国地理学家,人类学家,近代人文地理学奠基人之一。他致力于研究人类迁移、文化借鉴和人地关系,对人文地理学有系统论述。提出国家有机体说,创用生存空间一词,首次说明了文化景观概念。著有《人类地理学》、《人类史》、《政治地理学》、《地球与生命:比较地理学》等。他的主要成就在于:①他为人生地理学或他创名的人类地理学的比较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指导路线;②他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的引入者,在其《人类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等著作中,阐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国家等的支配作用,是人文地理学理论体系中完整和系统的早期思想。 3.埃拉托色尼[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埃拉托色尼,古希腊著名的学者,被西方地理学家推崇为“地理学之父”。他首创了“地理学”(Geographe)这一名词,Geo为地球,graphe为描述,并用它作为《地理学概论》的书名。他的研究特色是把地球作为人类的家乡来研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4.人文地理学[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研] 答: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又称人生地理学。其研究特点既有综合性、地域性和动态性等地理学各分支学科所共有的特征,又有以人文现象作为研究主体的特征;研究对象上注重地域分布特征及人文现象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在研究方法上既采用地理学中传统的方法和现代方法,也引进大量的社会科学方法。 二、简答题 1.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特点[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概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人文地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不仅研究领域大大扩展,而且在理论、技术和方法上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世界各国的人文地理学发展呈现出与近代人文地理学不同的格局。 二次大战后,西方人文地理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连续不断地朝多元化发展。 ①战后初期,美国地理学界以谢佛为代表的区域学派地理学者首先提出必须加强地理学理论、方法论研究,向区域研究的公式化、理论的贫乏发起挑战。 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华盛顿大学的地理学者加里森开设了第一个使用数学统计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