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防灾减灾还得靠技术标准版本

防灾减灾还得靠技术标准版本

防灾减灾还得靠技术标准版本
防灾减灾还得靠技术标准版本

文件编号:RHD-QB-K3534 (解决方案范本系列)

编辑:XXXXXX

查核:XXXXXX

时间:XXXXXX

防灾减灾还得靠技术标

准版本

防灾减灾还得靠技术标准版本

操作指导:该解决方案文件为日常单位或公司为保证的工作、生产能够安全稳定地有效运转而制定的,并由相关人员在办理业务或操作时进行更好的判断与管理。,其中条款可根据自己现实基础上调整,请仔细浏览后进行编辑与保存。

20xx年3月28日14时30分左右,中煤集团一建公司63处碟子沟项目部施工的华晋公司王家岭矿(在山西临汾市乡宁县境内,为中煤集团与山西焦煤集团合作组建的华晋煤业公司所属)北翼盘区101回风顺槽发生透水事故,初步判断为小窑老空水。事故造成153人被困……。

为了最大限度地挽救153名被困职工的生命,20xx年3月28日-4月6日,在山西王家岭煤矿展开了一场矿难大营救。由于井下抽水进展缓慢,救援情况复杂,救援指挥部于3月29日18时决定采取垂直钻井救援办法,通知山西省煤炭地质副总工程

师、山西省政府联系专家李振栓到现场。李振拴于18时40分搭车从太原出发匆忙赶赴救援指挥部。23时30分到达后,他同其他专家马上讨论救援方案,把制定方案的重点放在了快速降低水位上,决定在积水巷道最低处对应的地面往下打两个钻孔。通过钻孔,将巷道内的积水自动流入到距巷道80米以下的奥陶系含水层内。该方案向救援领导组汇报后,立刻得到批准,此时已是3月30日零时30分。

方案虽然批准了,施工队伍也马上就要进场了,但李振拴整整一宿未合眼,他在思索方案的每一个细节。尽管山西在灰岩地区的成井率高达70%—80%,但本次钻井必须是百分之百成功,否则就会延误救援时间,责任重大,必须慎之又慎,不能有半点失误。天快亮时,他的手机又响了,省煤炭地质局白秀平书记、潘增武副局长等到了现场,要求必须尽快

确定井位,钻机马上就到。

在第一个井位确定后,省煤炭地质局114勘察院李新民院长带领钻机人员开始平整场地,李振栓和史志国、马召源,卫继周、张胤彬、吴文敏等领导和专业技术人员,又在开拓平面图上详细查找第二个孔的位置,发现在辅助运输巷北部巷道处打孔有以下有利条件:1.孔位附近预计积水深度2米左右;2.共有4个作业点77名被困工人;3.距出水点较远;4.人员有时间逃生和向此方向聚集的可能。李振拴当即建议将第二个孔由原来设计的漏水孔改变为通风及食物通道孔。经实地测量,2号孔被确定在辅助运输巷内距巷道北头1400米处,并通过GPS在地面确定了位置。李振拴受专家组的委托,起草了建议稿,经专家组讨论后最后形成建议意见。

3月30日23时30分,指挥部批准了专家意

见。经过省煤炭地质局148勘察院16个小时的连续奋战,2号钻孔进尺251.8米。4月1日上午9时18分,这条生命信息通道终于打通了。正如王君省长所讲,李振拴设计的2号钻孔是一个通风通道、信息通道、生命通道,收到了“一孔三用”的效果。

2号钻孔是通风通道:一是排气作用,从4月1日9时18分到4月2日6时,共排气20多个小时,总排气量约6万立方米,解决了井下被困人员呼吸困难问题;二是通风作用,当井下贯通后,该井由排气转变为进风,给井下被困人员提供了新鲜空气,并起到了降低瓦斯浓度的作用,保障了工人的生命安全。

2号钻孔是信息通道:发现有井下敲击钻杆的声音,并有湖南籍工人龚长中在钻杆上绑了铁丝,充分

证明井下有生命迹象,完全起到了井上井下信息沟通的作用。这不仅树立了井下被困工人活下来的信念,而且更加坚定了地面抢险救援人员的决心,也使被困工人家属看到了希望,得到了安慰。

2号钻孔是生命通道:从4月2日16时50分到4月5日11时,通过采用各种方式分7次向井下输送营养液、牛奶共计560余袋。从2号钻孔所在辅助运输巷内解救出的106名被困工人,升井后他们体征良好。

以上是王家岭矿难垂直钻井救援工作的真实写照,作为一个曾参与过矿山地质垂直救援论证的我,认为防灾减灾工作最终还得靠技术。在灾难来临后,只有靠科学的救援方案和技术,才能取得防灾减灾工作的最好效果。王家岭矿难实施垂直钻井并取得成功就是一个很好例子,其经验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一、实施地面快速垂直钻进技术在国外已实现了技术突破并取得了成功的经验。20xx年7月24日—28日,美国宾夕法尼亚洲—煤矿发生特大透水事故,井下9人被堵在采掘工作面,距离地面垂直深度300多米。当时当局应用快速钻机从地面进行钻孔救人,48小时完成钻孔施工,用小钻孔给灾区人员供氧,实现通讯联系,用大钻孔下放吊桶将9人全部救出地面。20xx年元月16日澳大利亚西部霍尔斯克里克一煤矿发生一起冒顶事故,并伴有含水地层的涌水事故,有2名矿工被困井下,他们使用快速钻机在26小时内钻进287米,准确透巷并与2名被困人员取得联系,最后实施扩孔下放吊桶,使2名人员成功获救。

二、山西省煤炭地质局在左云5.18矿难钻井抽排水方面取得了成功。20xx年左云“5.18”透水事

故发生后,当时事故抢险救灾指挥部从一开始没有认识到地面垂直钻井进行抽排水的重要性,在靠井下排水不能取得明显效果的前提下,5月29日决定实施地面钻井从井下排水。决策后,省煤炭地质局矿山地质应急救援中心立即抽调分布在长治市114勘查院的T685WS型车载钻机及30余人施工人员火速赶往施工现场。从5月30日到6月8日,采用大口径快速钻井技术完成了4口抽水井任务后,通过日夜抽排水,井下涌水水位才明显下降,巷道积水状况明显改观。

三、在矿山地质垂直救援方面山西省煤炭地质局进行过专家论证。20xx年12月25日,由我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牵头组织,在省煤炭地质局召开了《矿山地质垂直救援可行性报告》专家论证会。经过与会专家的分析、研究、论证,认为在我省加强矿山抢险

垂直救援队伍建设,采用大口径钻井地面垂直救援是在适宜条件下的一种救援方案,根据国外成功先例,这个办法是可行的、实用的,是我国现有矿山救援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精心组织,可以实现其设想——锁定“井下被困职工”具体位置,利用先进的钻井技术,从地面向具体定位点快速钻井,井筒可选择两种井径,一是选择300㎜—500㎜井径,设定井深,实施快速钻进,先解决被困职工延长生命极限问题包括通风、送给养、建立通讯联络等问题;二是选择1200㎜—1500㎜井径,实施地面垂直救援,直接将被困职工从危险区通过井筒救出地面。

这里写地址或者组织名称

Write Your Company Address Or Phone Number Here

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的若干思考

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的若干思考 城市人口集中,经济密集度高,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科学研究等各个领域的作用与功能越来越重要,城市一旦受灾,很容易出现连锁灾害或次生灾害.将涉及千百万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灾害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能发生,但在城市地区发生对人类造成的损失最严重,同时城市变得越来越脆弱,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复杂,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也越来越多,如交通运输事故、建设工程、公共场所、企事业单位发生的安全事故、传染病疫情、食物和职业中毒等。各种灾害威胁着我国大多数城市,包括洪水、地震、地质、海洋等传统自然灾害以及火灾、爆炸、暴雨、冰冻、恐怖袭击、城市拥挤、温室效应、环境污染、传染病等非传统灾害。2005年哈尔滨市的水污染事件,2006年重庆的高温干旱,2007年大雨造成不少城市的人员伤亡,2008年南方雪灾使不少现代化城市瘫痪等事例表明,我国城市脆弱,难以安全、有效地应对各种严重灾害的袭击,急需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 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是城市防灾的有效办法 首先,应急避难所形式多样。应急避难场所是国际社会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一项灾民安置措施,也是现代化大城市用于民众躲避地震、火灾、爆炸、洪水、疫情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安全避难场所。应急避难场所分为临时应急避难场所和长期应急避难场所两种。临时应急避难场所主要指发生灾害时受影响建筑物附近的小面积空地,包括小花园、小型文化体育广场、小绿地以及抗震能力非常强的人防设施,要求步行10分钟左右到达,这些用地和设施需要配备自来水管、地下电线等基本设施,一般只能够用于短时期内的临时避难。而长期应急避难场所又叫做功能应急避难场所。它一般指容量较大的公园绿地、各类体育场、中小学操场等,要求步行1小时内到达,这类场所除了水电管线外,还需要配备公用电话、消防器材、厕所等设施,同时还要预留救灾指挥部门、卫生急救站及食品等物资储备库等用地,它们平时是休闲娱乐场所,灾害发生时就可以为人们提供长期的生存保障。 其次,我国应急避难所的建设逐步得到重视。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中明确提出,“省会城市和百万人口以上城市按照有关规划和标准,加快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目前,北京、上海及大部分省会城市已经建立并完善了应急避难场所。如北京城八区有千余处小面积空地作为临时应急避难场所。可改建为长期应急避难场所的开阔地带面积有5300多公顷。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应急避难场所是第一个经过系统规划建造的应急避难场所,也是全国第一个悬挂指示牌的应急避难场所,它属于长期应急避难场所。从2003年起至今,北京已经建立或改造成了28个长期应急避难场所,在城八区内均衡铺开,这些场所包括朝阳区的朝阳公园、东城区的皇城根遗址公园、崇文区的明城墙遗址公园、海淀的海淀公园、东北旺中心小学、东单体育场等,以备在发生地震、火灾、爆炸等灾难时供人们避难使用。2007年,天津市应急委员会办公室在认真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在全市确定了第一批25个应急避难场所。2008年,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准26个首批应急避难场所。应急避难场所的修建,说明政府管理中科学、透明的灾害处理方式和城市危机管理的意识正在形成。 最后,应急避难所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往往滞后于城市规划,致使城市绿地建设总是被动地去适应城市规划所形成的空间布局,造成城市绿地的分布不均衡、老城区绿地严重不足、新建绿地多数分布在城市的周围或局部地段的状况,城市绿地与

我国地面沉降灾害现状与防灾减灾对策

第22卷第1期2007年3月 灾害学 J OURNAL OF CATASTROP HOLOGY Vo l122N o11 M ar12007我国地面沉降灾害现状与防灾减灾对策* 金江军,潘懋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100871) 摘要:介绍了中国大陆地区地面沉降现状,分析了地面沉降的危害,提出要通过加强组织管理和协调,统筹地表水和地下水,建立监测预警体系,合理编制城市规划来预防和减轻地面沉降灾害。 关键词:地面沉降;防灾减灾;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P642126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0-811X(2007)01-0117-04 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我国地面沉降问题越来越严重。地面沉降虽不至于直接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但由于它多发生在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如长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冀地区),地面沉降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往往很大。截止到2003年,全国地面沉降面积达93855km2,涉及50多个城市[1]。据估计,年平均直接经济损失在1亿元以上。 1我国地面沉降现状 我国地面沉降主要发生在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汾渭断陷盆地这三个地区,代表性的城市有上海、无锡、嘉兴、天津、沧州、太原、西安等。 东南沿海是我国地面沉降发育严重的地质灾害区,按照形成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分为超采地下水而产生的地面沉降、软土地基地面沉降与工程性地面沉降[2]。截止到2005年,在长江以南的长江三角洲10万km2的范围内,因为长期超采地下水,区内1/3范围内累计沉降已超200mm,面积近1万km2。其中上海、苏锡常地区、杭嘉湖地区已经形成三个区域性沉降中心,三地累计经济损失分别达2900亿元、469亿元、85亿元。据初步估算,上海城区每下沉1mm,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000万[3]。此外,宁波市区地面沉降面积超过190km2,沉降中心沉降量为48912mm;温黄(温州)黄岩)平原的路桥)金清一带最大沉降中心累计超过1m[4]。 根据北京市地质矿产局公布的数据,到2003年底,北京市累计沉降量大于50mm的地区已达到2815k m2,并呈加快趋势。在东郊八里庄)大郊亭、东北郊来广营、昌平沙河)八仙庄、大兴榆垡)礼贤、顺义平各庄等地已经形成了5个较大的地面沉降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天津地面沉降速率为14mm/a。目前,天津市地面沉降面积超过10000k m2,并形成了市区、塘沽、汉沽三个沉降中心。1985~1992年,地面沉降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约为13186亿元[5]。由于开采深层石油,天津市沿海一带负海拔标高地区面积近20k m2,淤积突出,风暴潮灾害非常严重。近年来,武清区、西青区、津南区、静海县、宁河县出现了新的地面沉降发育中心[1]。 河北省的地面沉降非常严重。河北省平原地区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大量开采深层地下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深层地下水持续严重超采,地下水位下降速度加快,降落漏斗规模迅速扩大[6]。到2004年,河北省平原地区地面沉降大于200mm的面积达41855万km2,沉降大于500mm的面积达6430k m2,沉降大于1m的面积达755km2,沉降大于2m的范围已覆盖了整个沧州市区[7]。目前,全省分布有沧州、衡水、任丘、河间、坝州、保定-亩泉、大城、南宫、肥乡、邯郸10个地面沉降中心。以沧州和唐山为例,至2001年底,沧州市沉降中心累计沉降量为2236mm,沧州市累计沉降量大于400mm的 *收稿日期:2006-08-28 作者简介:金江军(1978-),男,浙江义乌人,博士生,目前主要从事城市地质学、灾害地质学、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研究. E-m ai:l ji ang j un@pku1edu1cn

防灾减灾工作应急预案

人民政府汛期防灾减灾工作应急预案 一、总则 (一)编制目的 在水灾害形成前,通过严密的组织和防范措施,尽最大努力避免灾害发生,在灾害发生时做到心中有数、临危不乱、科学有序地指挥抗洪抢险救灾工作,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和减轻财产损失,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编制目的和依据 为做好水灾害突发事件防范与处置工作,有效防范水灾,保证抗洪抢险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国务院《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等法规精神,制定本预案。 二、组织指挥体系和职责 (一)镇汛期防灾减灾领导小组 镇汛期防灾减灾领导小组由人民政府镇长任组长,分管副镇长、人武部部长任副组长,镇卫生院、党政办、民政、派出所、国土、农技、林业、学校等相关人员为指挥部成员。镇汛期防灾减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副镇长任办公室主任处理日常事务。 各村相应成立汛期防灾减灾领导小组,负责所属地域的汛期防灾减灾工作。 (二)汛期防灾减灾领导小组成员工作职责 1、镇党政综合办公室负责汛期防灾减灾组织协调工作;负责传达由防汛、气象等部门提供的天气预报、洪水警报和上级有关汛期防灾减灾工作文件;督促各单位抓好汛期防灾减灾救灾物资供应、储备、调运和畅通保障等工作;做好汛情收集、上报与发布,协助做好汛期防灾减灾动员宣传等工作。 2、镇人武部负责组织基干民兵应急分队参与防汛抢险工作。 3、派出所负责灾区的治安保卫工作。在紧急防汛期间,按照镇政府或防汛抗旱指挥部的部署,加强重点地区的治安管理;必要时实行交通管制,确保运送防汛抢险人员和车辆优先通行;

当前蔬菜生产防灾减灾技术措施(2020)

当前蔬菜生产防灾减灾技术措施(2020) 2020年6月12日 近日,气象部门发出我市暴雨橙色预警信息,淮安地区将出现连日降雨乃至暴雨天气,并伴有雷暴大风,将对在田蔬菜作物带来不利影响。为降低灾害危害程度,减少损失,特对当前蔬菜生产提出如下防灾减灾技术意见。 1、高亢田块注意清沟理墒,及时排涝。蔬菜抗涝渍害能力差,在雨后要突击对农田内外三沟进行排查,做好田间三沟的疏通、清淤工作,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土壤湿度。所有田间沟渠要能保证日降雨量200mm不积水,便于及时排除积水。 2、低洼田块、苗床等特殊田块要重点防范。暴雨天气,雨猛水急,低洼田块容易出现排水困难甚至外水倒灌现象,发生田块被淹导致绝收等严重后果。当前,夏秋季茄果类蔬菜已开始育苗,对已经部好苗盘的苗床应该重点防范,以防苗床进水,幼苗受灾,影响夏秋季定植、生产。在生产上除保证沟系配套外,有条件的应配备动力抽水设备,如柴油机+直流泵,将田块或苗床周围提前打好水坝,必要时强行抽水应急。 3、对棚室设施及时进行修缮加固。暴雨天气,常伴有大风,要在保证安全基础上,及时对棚室设施进行修缮加固,对已经破损但尚有使用价值的农膜要及时修复,以防进一步破损;对已无使用价值的农膜要及时换膜。对棚膜上的压膜线、卡槽、压膜簧、木桩、地锚等固定设施已经松动的,要及时补充或加固。年久失修的大棚抵御风害能力较差,对已经断裂或锈蚀严重的钢架要及时换掉,以防止大棚坍塌造成更大损失。 4、及时松土除草、追施。大雨初晴,有条件农户应使用遮阳网覆盖。大雨过后,部分蔬菜田块特别是露地蔬菜容易造成肥份流失,必须及时施肥,可使用具有增强蔬菜抵抗力的速效肥进行叶面喷施。密生的蔬菜,注意间苗拔草;分行栽植的蔬菜,注意中耕除草。 5、对损失严重的田块及时换茬。如因受淹造成菜苗无存活可能,或无补救价值,要及时换茬或重新定植。目前在田设施蔬菜主要有辣椒、西瓜等,如受淹严重,应及时清田,准备下茬育苗或定植。露天蔬菜可及时清田,并提前育苗,可在7月底至8月份定植甘蓝、西兰花、松花菜等。 6、及时防治病虫害。雨季田间湿度较大,菜田易发生霜霉、根腐等病害以及夜蛾类、蜗牛等虫害,应本着“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采用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及时防治病虫害。 (非正式文本,仅供参考。若下载后打开异常,可用记事本打开)

土木工程防灾减灾论文

土木工程概论论文 ——土木工程抗震 摘要:建筑抗震在未来建筑的发展中将会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在中国遭遇严重的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后,建筑的抗震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国家也对建筑的抗震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本文将从地震导致建筑破坏的原因谈起,简单论述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及一些抗震措施。关键词:建筑;抗震设计;抗震技术;基础隔震技术 正文: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诱发地震。由于地壳运动,推挤地壳岩层使其薄弱部位发生断裂错动而引起的地震叫构造地震。构造地震一般震级较大,危害很大。火山地震则是由于火山爆发,岩浆猛烈冲击地面而引起的。陷落地震是由于地表或地下岩层突发大规模的陷落和塌陷所引起的小范围内的地面震动,通常级数低,危害小。由于水库蓄水或深井注水等引起的地面震动叫做诱发地震。大多数是人为的诱发。 一、地震及其破坏作用 众所周知,地震可分为火山地震、塌落地震、诱发地震及构造地震四种类型,但是,由于构造地震的发生概率高、破坏作用大、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建筑抗震一般会将构造地震视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构造地震亦称为“断层地震”,是由于地壳(或岩石圈,少数发生在地壳以下的岩石圈上地幔部位)发生断层引起的。地壳(或岩石圈)在构造运动中发生变形,当变形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岩石就发生断裂,在构造中长期积累的能量迅速释放,造成岩石振动,从而形成地震。构造地震波及范围大,破坏性很大。世界上90%以上的地震、几乎所有的破坏性地震属于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类型可分为: ⑴孤立型:没有前震,余震小而少,且与主震震级相差悬殊,地震能量基本是通过主震一次性释放的。 ⑵主震-----余震型:一个地震序列中,最大的地震特别突出,所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能量的90%以上。这个最大的地震叫主震,其他较小的地震中,发生在主震前的地震叫前震,发生在主震后的地震叫余震。 ⑶双震型:一个地震序列中,90%以上的能量主要由发生时间接近、地点接近、大小接近的两次地震释放。 ⑷震群型:一个地震序列的主要能量是通过多次震级相近的地震释放的,没有明显的“老大”,几次地震(震群)所释放的能量占80%以上。 地震的破坏性极大,当地震发生时,地面的震动会对建筑物造成极大的作用力使其破坏,地震期间导致高层建筑破坏的直接原因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⑴地震引起的山崩、滑坡、地陷、地面裂缝或错位等地面变形,对其上部建筑的直接危害; ⑵地震引起的砂土液化、软土震陷等地基失效、对上面建筑物所造成的破坏; ⑶建筑物在地面运动激发下产生剧烈震动过程中,因结构强度不足,过大变形、连接破坏、构件失稳或整体倾覆而破坏; 二、建筑的抗震经验 在多年的建筑实践过程中,人们开始总结出一些有利于抗震或不利于抗震的经验来,这些经验可以说是建筑抗震概念设计的基础,人们是在这些经验的基础上加以深入探讨、研究,才形成我们今天比较完善的建筑抗震知识。在进行建筑抗震设计时,要满足三个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在我国的具体做法上市通过简化的两阶段设计方法来实现的。具体来说就是: ⑴第一阶段设计:第一步采用第一水准烈度的地震动参数,计算出结构在弹性状态下的地震

防灾减灾学习资料

防灾减灾学习资料防灾减灾日由来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灾害损失日趋严重。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的大地震仅四川全省就有68712人遇难、17912人失踪。这场大地震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堪称国家和民族史上的重大灾难。灾害发生后,全国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众志成城、抗震救灾,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团结与坚强。2008年6月,山西省太原市有政协委员提议,为表达对灾害遇难者的追思,增强全民忧患意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有必要设立“防灾减灾日”或“中国赈灾日”,借此表达对地震遇难者的纪念,弘扬团结抗灾的精神。 防灾减灾日简介 2009年3月2日,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发布消息,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一方面顺应社会各界对我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 防灾减灾日设立意义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损失不断增加,重大自然灾害乃至巨灾时有发生,我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 在这种背景下,设立“防灾减灾日”,既体现了国家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通过设立“防灾减灾日”,定期举办全国性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有利于进一步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普及推广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提高各级综合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防灾减灾日设立目的

试论建设气象防灾减灾系统的重要意义和前景展示

试论建设气象防灾减灾系统的 重要意义和前景展示 【摘要】气象防灾减灾系统的建设,其目的在于利用先进的现代通信技术、可靠的气象专业知识和优良的服务理念及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气象科技信息服务的优势,为不同类型的用户提供更多高质量、准确可靠的气象科技信息服务.从而使气象防灾减灾系统成为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各行各业的信息中心。 【关键词】气象科技服务;防灾减灾系统;资源共享与服务共享 Discussion of Signific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system and show prospects 【Abstract】Construction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systems, the aim was to use state of the art of moder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reliable meteorological expertise and excellent service and quality of service. Maximize the benefits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service, for different types of users with more high quality, accurate and reliable weather information services. Making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systems at all levels of Government and all sectors of society in all walks of information center. 【Key words】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sharing of resources and service 我国自2001年12月加入世贸组织以来。除按常规进行的公益性气象服务(天气预报)外,商业性气象科技服务也已逐步开展起来:与此同时,国外许多商业气象服务机构也乘机以各种方式“合法”地进人中国。比如。资料显示:美国阿姆斯风险决策公司于2004年年初已开始与我国国家气象中心共同开发中国台风评估模式:美国国际气象服务公司、日本天气新闻公司等国家级机构先后在广东、上海开设分支机构,并取得了资讯、咨询服务的营业许可证.堂而皇之地从事远洋导航气象服务业务:英国气象局也一直在积极与我国气象部门寻求合作机会,经多次协商。双方同意把气象导航作为首选项目.确定由北京全球气象导航公司与英国气象局开展合作。开始对海洋航运船只从事海洋气象导航服务业务:新西兰气象服务公司也已为中国南方航空公司提供气象科技服务。而我国自己的气象科技服务业却姗姗来迟。而且,无论是在气象服务产品的数量上,还是服务水平和服务手段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都有较大差距。据国际时讯报道,日本的商业性气象服务开始于1954年.至1998年1月.获得日本气象厅颁发的“预报业务许可证”的私营气象服务公司已有39家.美国则约有300余家私营天气预报公

防灾减灾 考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世界各国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都已相当完善 B.自然灾害监测系统利用的手段主要是地理信息系统 C.自然灾害监测系统可以实现灾前预警、实时跟踪和灾后评估 D. 我国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是由气象监测网、水文监测网、地震监测网以及海洋环境监测网等组成 解析:选D。世界各国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日趋完善,但还不够,故A错;地理信息系统只是地理信息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故B错;自然灾害监测系统可以实现灾前预警、实时跟踪和灾后评估以及提出减灾决策建议,故C错。 2.自然灾害监测的主体包括( ) ①世界级监测机构②国家级监测机构③地区级和基层社区机构④多种自然灾害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④ 解析:选A。自然灾害是监测的对象,而非监测的主体。 3.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作用的连续性表现在( ) ①灾前预警②灾中跟踪③灾后评估④提出减灾决策方案 A.①②③ B.①② C.③ D.④ 解析:选A。四项都属于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作用,连续性表现在①②③。 4.下列关于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正确的是( ) A.GIS技术是重大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核心技术 B.RS技术主要用于交通导航、地震监测等方面 C.运用GIS技术,可以建立一种功能强大、快速高效的减灾决策支持系统 D.运用GPS技术,可以进行洪水预报、淹没分析等 解析:选C。RS是监测系统,GPS是定位系统,GIS是分析系统。 新华网海口2012年3月29日记者从海南省气象台获悉,今年第1号热带风暴“帕卡”(Pakhar)于29日上午在南海南部生成,预计将给南海南部海域和海南省四周海面带来强风。据此回答5~6题。 5.获取“帕卡”的图像信息主要利用的地理技术系统是( ) A.遥感技术 B.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定位系统 D.信息高速公路 6.预测台风的移动方向,主要应用的地理技术系统是( ) A.遥感技术 B.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定位系统 D.信息高速公路 解析:监测台风利用的是RS,预测台风移动方向主要利用是GIS。答案:5.A 6.B 中国网络电视台2011年5月23日消息最新监测显示,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草原蝗虫虫卵比往年提前半个月孵化出壳,目前已呈爆发趋势,蝗灾发生面积230多万亩,严重危害面积150多万亩。为了能够及时准确预测和防治蝗虫灾害,达茂旗畜牧局草原站已启动草原蝗虫灾害防治卫星监测预警体系。针对往年飞机灭蝗时定位不准,有时误将农药撒入池塘等问题,今年在蝗虫发生的高密度区域采用卫星定位系统,精确掌握防治区域。据材料回答7~8题。7.上述治蝗实例中,主要采用了“3S”技术中的( ) A.遥感技术 B.全球定位系统 C.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 D.地理信息系统 8.卫星遥感技术之所以能够感知地面蝗虫的危害和分布情况是因为( ) A.农作物遭受蝗虫灾害,反射光谱会发生一定特性的变化 B.卫星分辨率高,可以拍摄到比较清晰的照片 C.卫星直接指挥飞机进行灭蝗工作,无需人工参与 D.如果采用飞机遥感,探测的范围会更大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建议我国地域辽阔,天气变化万千,洪水、飓风、龙卷风、地震等不可抗性灾难频发,此次汶川特大地震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伤害。近50年来,我国每年由地震、地质、旱涝、海洋、疫病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的重要因素,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我国防灾减灾的综合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的现状 我国目前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善、广为覆盖的气象、海洋、地震、水文、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地面监测和观测网,建立了气象卫星、海洋卫星、陆地卫星系列,并正在建设减灾小卫星星座系统。在气象监测预报方面,建成了较先进的由地面气象观测站、太空站、各类天气雷达及气象卫星组成的大气探测系统,建立了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现代化的气象通信系统和中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全国已形成了由国家、区域、省、地、县五级分工合理、有机结合、逐级指导的基本气象信息加工分析预测体系。为了监测江河洪水,国家组建了由数目众多的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等组成的水文监测网,建立了七大江河地区洪涝灾害易发区警戒水域遥感数据库,将遥感技术在“八五”期间应用于洪灾监测。大江大河防汛抗旱工程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有些领域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另外,利用现代科技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如农区人工增雨、人工防雹、滴灌工程等,这些技术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防灾减灾发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地震监测和抗震方面,组建了400多个地震观测台站,“十五”期间进行了数字化改造,由48个国家级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国家数字测震台网和由300多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20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网以及若干个流动数字测震台网、数字强震台网构

防灾减灾重点

第二章: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措施 1、震级、地震烈度的概念,两者的关系(p20-21) 地震震级是表征地震大小或强弱的指标,是地震释放能量多少的尺度,它是地震的基本参数之一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到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关系:对于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它对不同地点的影响不同,即地震烈度是不同的 2、设计参考最重要的标准(抗震设防烈度)的概念、多遇地震、罕遇地震之间的关系 抗震设防:对建筑结构进行抗震设计并采取一定的抗震构造措施,以达到结构抗震的效果与目的。抗震设防的依据是抗震设防烈度 抗震设防烈度:按国家批准权限审定的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烈度 地震烈度分类(频度和强度):小震烈度(多遇地震烈度)、中震烈度(基本烈度)、大震烈度(罕遇地震烈度) 多遇地震:地震烈度为多遇地震烈度的地震 罕遇地震:地震烈度为罕遇地震烈度的地震 关系:基本烈度与多遇烈度相差1.55度,基本烈度与罕遇烈度相差1度。例:基本为8,则多遇地震烈度为6.45左右,罕遇地震烈度为9左右。 3、地震波的种类(地球内部传播、地表传播)慢快(P25-27)理解 地震波:地震引起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 体波:纵波、横波(纵波比横波传播速度快) 面波:R波、Q波(面波传播速度比体波慢,振幅比体波大) 到达时间:纵波、横波、面波 4、地震的类型,什么是远震、近震,地震的示意图、震源、震距 类型:按成因来分: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水库地震、爆炸地震、油田注水地震) 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震中:震源在地球表面的投影或地面上与震源正对着的地方 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 近震:震中距大于100千米并小于1000千米的地震 远震:震中距在1000千米以上的地震 地震带: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海岭 5、地震的次生灾害 地震的次生灾害是指在强烈地震以后,以地震直接灾害为导因引起的一系列其他灾害(火灾、地震滑坡和泥石流、地震海啸) 6、防震减灾的策略 地震预测预报、地震转移分散、工程抗震 7、概念设计的内容(平面、竖向、地基基础、结构体系多道防线、结构构件的连接) 场地的选择、地基和基础、建筑的平面和立面布置、抗震结构体系、结构构件及连接、非结构构件、材料与施工 8、抗震设防目标、方法 目标: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方法:两阶段设计方法(P57-58) 第一阶段设计:通过对多遇地震弹性地震作用下结构截面强度计算,保证小震不坏、中震可修 第二阶段设计:通过对罕遇地震作用下的结构薄弱部位的弹塑性变形进行验算,并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保证大震不倒。(总结版,细节看书上) 9、反应谱法(结构隔震)介绍基本隔震原理(P63)理解 10、结构减震控制(概念、内容) 被动控制、主动控制、智能控制、半主动控制(优缺点比较)

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

**县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十三五”时期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依据《**省“十三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等,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二五”时期全县综合防灾减灾工作主要成就 “十二五”时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把综合防灾减灾作为构建公共安全体系的核心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列入工作计划,摆上议事日程。县、乡(镇)两级各涉灾职能部门及有关企事业单位加强综合防灾减灾项目建设,各灾种的测、报、防、抗、救、援措施得到进一步强化,自然灾害损失明显下降,人为致灾因素得到有效遏制,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和灾害综合管理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防灾减灾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不断健全,部门职能作用有效发挥。“十二五”时期,县减灾救灾委员会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有关防灾减灾决策部署,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

负责、社会共同参与、属地管理为主的防灾减灾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逐步完善,工作合力显著增强。应急指挥、抢险救援、医疗救护、灾后重建、灾害救助、军地联动等机制进一步健全。在《**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体系支撑下,全力推动、做实减灾委工作平台,使减灾委真正成为了协调统领涉灾各部门及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指挥机构。减灾救灾委各成员单位积极履行部门工作职责,民政部门充分发挥县减灾救灾委办公室的参谋助手作用,指导协调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涉灾部门救灾应急联动机制,灾情会商和信息共享机制进一步健全,救灾工作效率、效能显著提升。 ——防灾减灾救灾法规规章政策不断完善,依法应对灾害观念明显增强。“十二五”时期,县政府印发了《**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县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县行蓄洪撤退预案》、《**县地震应急预案》、《**县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等多项自然灾害专项应急预案,形成了相对完整配套的灾害应急预案体系,逐级完善了应急工作规程,依法应对灾害的思想观念明显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不断完备,应急信息推送快速敏捷。“十二五”时期,气象灾害、河流水位、城市涝、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业病虫害、森林火灾、野生动物疫病、空气污染等预警预报、信息发布机制不断完善。气象观测、雨量水位自动观测、农情调度、地震监测台网、林业灾害监测、环

2019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防灾减灾与应急救援重点

附件1 2019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 “防灾减灾与应急救援”重点专项申报指南 为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广东省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以及广东省推动建设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九大重点工程有关部署要求,提升广东省及港澳地区自然灾害防治、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救援能力,启动实施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防灾减灾与应急救援”重点专项。 本专项按照“问题导向、防减救结合、系统集成、统筹突破”的总体要求,面向广东省及港澳地区自然灾害防治、公共安全保障重大战略需求,针对自然灾害处于多发频发期、事故灾难防控形势严峻、公共卫生事件发生风险加大、社会安全面临更大压力等突出问题,重点围绕监测预警、应急救援、工程防御等关键核心技术及装备研发,以单灾种和多灾种相结合,以防灾为主、防减救灾相结合,推动防灾减灾与应急救援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集成及示范应用,强化重大自然灾害、特大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及社会安全突发事件的综合监测预警与应急救援、城市生命线工程防御体系建设,为保障广东省及港澳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经济社会持

续稳定安全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与保障。2019年度支持专题及项目方向如下。 专题一、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与示范(专题编号:20191101) 方向1:台风大风灾害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 (一)研究内容。 基于登陆台风观测和野外科学试验,揭示粤港澳大湾区登陆台风大风精细结构,研究台风大风的关键影响因子及影响机制;建立基于FY(风云)卫星资料的海面大风数值预报模式和台风阵风客观预报模型,研发登陆台风大风与近海风暴潮数值预报模式关键技术;研发基于人工智能与图像识别的台风预报技术、台风主客观智能融合订正技术和台风大风卫星监测技术,研发台风初始涡旋的实时识别及延长台风预见期的台风发展趋势、空间影响预报技术;建立集卫星监测、数值预报和智能网格为一体的广东省登陆台风大风精细网格实时监测与预报系统;实现对广东省及港澳地区大风灾害实时监测预报预警和近海风暴潮监测预报。 (二)考核指标。 1.提出大气边界层湍流与阵风的关系和影响台风大风的关键影响因子,研发出1小时更新1次的台风大风监测系统和12小时更新一次的0~48小时逐小时海面大风与风暴潮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教案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综合思维: 1.通过图文资料的阅读分析,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含义及特点。 2.通过探究讨论掌握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二、地理实践力:掌握一些阅读卫星图片的简单方法以及地理信息技术防灾减灾工作原理。 三、人地协调观:增强学习科学、服务社会的信念,进一步树立人类战胜自然灾害的坚定信念。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遥感技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及地理信息系统的工作原理,掌握其特点。 2.举例说明遥感技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及地理信息系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激趣诱思 2019年3月21日,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高分五号和六号两颗卫星正式投入使用,为我国环境监测、资源勘查、防灾减灾等行业提供高质量、高可靠的高光谱数据,在我国高光谱分辨率遥感卫星应用方面具有示范作用,在掌握高光谱遥感信息资源自主权、满足国家需求等方面具有重大战略意义。遥感技术可用于哪些自然灾害的监测? 二、基础梳理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后完成以下基础知识的梳理 (一)遥感技术 1.定义:遥感技术是利用装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

人造卫星)的光学或电子设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感知的地理信息技术。 2.特点 (1)探测范围大。 (2)获取信息速度快、周期短、信息量大。 (3)受地面条件限制少。 (4)能够实现地物信息的实时、动态监测。 3.应用 (1)实时监测洪涝、台风等灾害的形成过程,进行准确的预报、预警。 (2)能够快速识别地震等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影响范围,并对灾情统计、灾害救援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链接生活 梳理完基础知识后教师引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遥感技术为什么能在灾害救助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提示:由于遥感技术具有探测范围大、获取资料快、受地面条件限制少、获取信息量大的特点,所以应用领域十分广阔。 问题探究 据俄罗斯媒体2019年4月16日报道,目前全球共有438颗地球遥感卫星在轨,中国拥有最多的大型遥感卫星,合计有84颗。遥感卫星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在汶川大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中,遥感系列卫星通过实时对地成像观测,为地面指挥、抗灾救助、灾情核实、恢复重建等提供了海量信息支持。 结合材料探究: (1)遥感技术要借助飞机、飞船、卫星等运载工具,试分析运载工具的运行高度会对遥感结果产生哪些影响。 (2)如何应用遥感技术进行灾害监测? (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1.定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一种地理信息技术,它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实时定位和导航。 2.组成??? 卫星星座——空间部分 地面监控系统——地面控制部分信号接收系统——用户部分 3.特点

防灾减灾工程专业介绍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081405) Disaster Prevention Mitigation and Protection Engineering 学科门类:工学(08) 一级学科:土木工程(0814)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服务于建筑工程、交通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桥梁工程、采矿工程、环境工程等领域。我校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的特色是工程抗震安全评价、工程抗爆模拟与防护、基础隔振与振动控制及城市防灾减灾。研究方向涉及土木、水利及交通工程的抗震、抗爆,已建大型工程的健康诊断和病险结构物检测与监控,岩、土边坡的动力稳定性与加固等内容。我校是国内较早开展工程抗震减灾研究的单位之一,拥有国际上先进的全自动多功能振动扭剪三轴仪、共振柱三轴仪、美国MTS公司的双向随机模拟地震振动台和大型的液压伺服动态加载系统等试验设备。在岩土体和结构动力分析理论与动力计算方面具有较强的研究基础,研制了多套具有自己特色的抗震分析软件。在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安全性研究、地震危险性分析与评价、病险结构的检测和监控、爆炸灾害模拟等方面,已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并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 一、培养要求 本学科专业培养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方面的高层次人才,能够承担高校教学、科学研究或大型工程技术研发与管理等方面工作。要求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和有关的工程实践知识,熟练阅读外文资料,能熟练应用现代基础理论和先进的计算、实验技术手段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具备独立从事本学科创造性科学研究的工作能力,以及解决土木及水利水电工程中与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相关的重大技术问题的能力。 二、主要研究方向 1、地震灾变与工程抗震Seismic-induced catastrophe and Anti-seismic of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爆炸力学与工程抗爆Explosion mechanics and protection of explosion disaster 3、基础隔振与振动控制Base seismic isolation and shock absorption 4、城市安全与防灾减灾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of city disaster 三、学分要求 博士生课程总学分为18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为12学分,非学位课程为6学分。另设教学环节。 四、课程设置

重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及应急救灾关键技术研究

附件1: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重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及应急救灾关键技术研究” 重点项目课题申报指南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重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及应急救灾关键技术研究》将结合国土资源大调查正在实施的地质灾害预警工程,集中优势力量攻克当前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急需解决的难题,开展区域降雨型滑坡泥石流灾害的预警区划、监测预警方法和特大型灾难性滑坡的突发机理及成灾过程研究,建立灾害空间识别、状态预警和时间预报标准;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发地质灾害光纤传感等关键监测技术和应急处置的快速治理工艺;结合城市和乡村发展规划,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技术研究,开发研制风险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和治理关键技术,提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和预警的技术标准,明显提升我国地质灾害防灾减灾能力。 项目分解为五个课题,各课题的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如下: 课题一.区域降雨型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方法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 在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以及建立福建东南和云南哀牢山地区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示范区的基础上,建立降水-地下渗流-斜坡岩土体位移破坏的耦合模型;开展基于GIS技术,以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为目的的滑坡泥石流空间预警区划,建立区域降雨型滑坡泥石流预警模型;提出区域降雨型滑坡泥石流预警的技术方法体系,制定相关技术指南;开发

国家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平台。 主要考核指标: (1)在闽东南和云南哀牢山分别建立1个典型滑坡泥石流监测预警示范区,在每个示范区分别设置自动雨量计20个、分层式含水量监测仪10个、斜坡坡地面绝对位移监测点20处。 (2)提出区域降雨型滑坡泥石流预警的技术方法体系,形成降雨型滑坡泥石流气象预警技术指南,制定一套相应的技术标准。 (3)研制开发国家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平台。 经费预算: 本课题的经费预算控制数为200万元,课题研究年限为5年。 申报要求: (1)申报单位具有良好的前期研究基础; (2)正在实施相关地区地质灾害调查研究和监测预警工作; (3)具有相关配套调查经费。 课题二特大型滑坡早期识别及空间预测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 结合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选择西南地区、三峡库区、秦巴山区和黄土高原等特大型滑坡进行系统分析,进行特大型滑坡的早期识别与空间预测研究,特大滑坡灾害链成灾过程研究,多级旋转大型黄土滑坡的诱发过程与空间预测研究;建立不同类型滑坡形成的地质模型,模拟分析在地下水、暴雨、河流冲刷、雪线变化、地震等作用下滑坡远距离滑动(飞行)的机理;结合西部大型水利工程、铁路和公路工程、输油(气)工程,以及山区城市建设,研究特大型滑坡的成灾模式及灾害风险。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措施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措施 一、着力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水平 (一)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全市综合气象监测网络。气象、农业、水利、林业、国土、环保、旅游、电力、交通运输等部门要加强合作。构建地面、高空、空间相结合的气象灾害立体监测体系, 着力提高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能力。 (二)加强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进一步完善市县两级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体系。完善新一代可视化、人机交互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平台。大力推广运用先进的预报预警技术, 重点加强暴雨、大雾、雷电、大风、冰雹等气象灾害的短时临近预报, 全面提高预报的精细化水平。加强对灾害性天气事件的会商分析, 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的预报和趋势预测, 实现对各种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实时动态诊断分析、风险分析和预警预测。 二、全面落实各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措施 (三)切实抓好气象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防灾减灾有关规划和要求。认真做好气象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工作, 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加强气象灾害分析评估, 根据灾害分布情况、主要致灾因子等, 逐步建立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深入查找在抗灾减灾工程设施、技术装备、物资储备、组织体系、抢险队伍等方面存在隐患和薄弱环节, 并及时整改到位。 (四)依法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气象部门要依法开展城市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工程建设、重点领域或区域发展规划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发展改革、水利、农业、林业、国土、建设、交通运输、能源等部门在规划编制和项目立项中要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的风险性。

(五)抓紧制订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各县市区要组织有关部门结合实际抓紧编制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优化、整合各类资源, 统筹规划防范气象灾害应急基础工程建设。 (六)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江河堤防、水库、城市排水设施、紧急避难场所等防灾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工程设施的防灾抗灾作用。气象部门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 做好新建、扩建、改建的建(构)筑物防雷装置的竣工验收, 并加强检测、监督和管理。暴雨、山洪、滑坡等灾害易发地区, 要科学制订防洪、防渍涝、防滑坡等工程建设标准, 提高综合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 (七)加强气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加强农业、林业、生态旅游、地质灾害、电力、交通、城镇环境、重点工程建设、人工影响天气等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建设。 三、努力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八)制订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各县市区要按照《气象灾害防御条例》要求。明确各灾种的应对措施和处置程序。加强预案的动态管理, 针对气象灾害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 不断完善相关应急预案。经常开展预案演练, 特别要加强城市、人口密集地区、重点保护部位和边远山区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演练, 切实提高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 (九)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完善多部门相互配合、资源互补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体系。及时发布各类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号。广播、电视、报纸、网站和电信部门要及时播发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信息, 并根据需要及时增播、插播重要灾害性天气警报。人员密集场所、关键街区、主要建筑物、公交设施上布设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电子显示屏、公众广播, 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建立村级气象灾害预警传播网,组建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 及时传递预警信息,帮助群众做好防灾避灾工作。 (十)加强气象灾害防范应对专业队伍建设。加强人工增雨、防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