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会工作的专业使命

社会工作的专业使命

社会工作的专业使命
社会工作的专业使命

社会学研究

社会工作专业使命的探讨

陈 涛

摘要摘要::当今世界正迈向后现代,中国正在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建设,本文试图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社会工作专业的使命问题。文章首先对国际社会工作界既有的有关社会工作专业使命的论述做出批判性检视,特别力求关注后现代的视角;而后,作者尝试提出自己的一个后现代社会工作的构形并阐述其使命主张。最后,文章讨论了这些对于建构中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含义,得出结论应以“谴使者—受任者”关系为据来决定使命。

关键词关键词::社会工作专业 使命 后现代

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恢复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进入新世纪社会工作专业建设的实质进程在中国不断推进。但在此期间,争议之声亦不绝于耳。例如,有人批评中国社会工作存在“技术化”、“微观化”的强烈偏向,忽视了专业的变革取向和宏观-结构的关切与承担(郭伟和,2010;张和清等,2011);有人直接指出按照当前中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趋势,其有“沦为国家控制工具”的危险;1 也有人认为中国的社会工作还不够“本土化”,或者专业的实务能力还很薄弱而亟待加强。2

在这些争议的背后,实际上涉及到的是怎样理解和把握社会工作专业的使命问题。像其它专业一样,社会工作专业也必是带有自觉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正如“专业”的英文来自有“说、声明”之意的拉丁语词根,3 它必定是带着自己的宣称来到这个世上的。而这宣称也就是它的使命表达。这也就是说,是专业就必有自己的使命,并且这种使命对于专业来说具有决定性,构成它的前提。社会工作专业亦然。

应当怎样来把握社会工作专业的使命呢?具体到中国现实的情

1 一位长期在相关基金会任职负责具体资助支持中国内地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事务、后又在不同的NGO 中从事与社会工作发展有关的项目工作的朋友,在最近的一次谈话中向笔者表达了他的这种忧虑。

2 广州市社会工作协会在2010年7-10月对全市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组织开展了有关调查,在其《广州市社会工作机构(民办)建设与发展调研报告》(征询意见稿)中,反映出了这些意见。

3 英文profession 来自拉丁词profilteri,而fateri 由fari 而来,意为“说,声明”。

社会学研究

境下,如何界定这种使命才是合理的?笔者认为,中国社会工作专业使命的具体确定有自己独特的国情背景,同时,作为一个国际化的专业,它也必须参照国际社会工作界的有关论述与实践。此外还不能忽略一个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对于当今世界而言,“后现代”已经构成为一突出的语境,它既提供了难以拒绝的视角也造成了不能回避的条件。很难想象不能成功回应后现代视角暨条件的社会工作专业使命之探讨和确定是有效的。而事实上,国际社会工作界的相关论述,也正越来越多地与“后现代”关联在一起。

本文首先试图梳理国际社会工作界既有的关于社会工作专业使命的论述,特别关注各种论述与后现代视角及条件的关系,做出相应的批判性分析。在此基础上,笔者将尝试系统地运用后现代的建构力,初步阐论一个后现代社会工作的构形,并对其使命主张做出说明。这些分析阐述也将联系中国当下社会工作专业及其使命建构的一些尝试来讨论其含义。最终,笔者意欲阐明,社会工作专业使命论述与实践的历史和当代的后现代视角及条件,都指向这样一个结论,即:理解和确定社会工作专业的使命,必须从“谴使者—受任者”的视角切入并以这一视角为理据。

一、社会工作专业使命相关论述的批判性检视

在国际社会工作界,明确关于本专业使命的系统论述并不多见。很多时候,社会工作论者主要论述的是社会工作的具体理论、实践模式及方法层面的东西。不过,往往在某些挑战与转变时期,可以见到较多直接关于使命问题的论述。这有些类似于其他学科中的“范式革命”时期,正是在这样的时期,需要重新论述并清晰表达学科专业的深层承诺也就是使命有关的东西(库恩,2004)。

纵观社会工作专业从上世纪初在欧美产生以来的发展史,有关专业使命的论述大致可以归纳为不同时期的一些突出表达:“科学的慈善”与“助人自助”;“范式”认知与差异的论述;“慈善使命”的回归;“解放—变革使命”凸显;流动性、多文化与“调谐使命”;“新千年”与对“后现代”的明确回应。以下试做批判性的检视。

(一)“科学的慈善科学的慈善””与“助人自助助人自助””

社会学研究

在西方历史脉络中,社会工作专业诞生于“科学的慈善”之追求,并深受现代知识范型的压力与推促。4因此其使命的最初表述与慈善性和科学性紧密相关。作为初时本质上仍属于一种慈善活动的社会工作专业实践,其使命宣称与慈善的使命宣称一脉相承,可以是同样的,即:凭着博爱精神去关怀帮助社会中的弱者或受苦受难的人。如果考虑到当时的慈善与宗教(特别是基督教)的密切联系,这种使命更带有“上帝使者-天使”的意涵,隐含从一个超越尘俗的位置降临人间、传递神爱的意图。另一方面,现代科学精神要求这种活动应以关于人及社会的可靠经验知识为根据,并且还旨在传布、发展这种知识,而不能仅仅诉诸于超验关怀。科学性的方面使这专业的使命宣称又不完全同于慈善使命,而是增加了新的东西,意味着通过严肃的、独立的知识建立和运用来达成可见的积极变化,常常也意味着对发展有效的具体方法的强调。当然,这种科学使命宣称的背后或同样是一个专业“超然众生”的隐喻,只不过此处超然者的位置被“科学家”这样的人取代。

无论当初专业初生时其慈善的使命宣称和科学的使命宣称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张力,现今通过一个表述似乎两者达到了均可接受甚至尽皆满意的局面,这个表述就是“助人自助”。毫不奇怪的,因为它源自《圣经》里的话“上帝助自助者”,坚持慈善使命的人对这个表述感到满意;而更重视科学使命的人也同样为此觉得高兴,因为它宣示了自己的专业正是要运用科学的知识与方法“去帮助人们做到能自己帮助自己”。自此,可以说,尽管以后的年代里社会工作专业关于自身使命的论述还在不断经受挑战、解构和重构,至少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本专业的人们可满足于用这个论述来自我阐明也向外人解说其基本的使命。

此后是较长时间的关于专业使命的建构阐说的沉默期。而在这沉默之中,实际上是专业朝着更偏科学的方面进行具体的建构实践。越来越多的专业方法、技术发展起来,一个个为本专业独具的理论概念创构出来,专业的科学知识体系愈臻构建完善,专业的实务活动步步扩展。5这一过程结合了专业的体制化进程,各种专业组织纷纷建立,

4 无论是欧美、港台还是中国内地的社会工作史论性著述文献,提到社会工作专业化之发生,都

会指出两个重点:科学的慈善(scientific philanthropy)之追求和弗莱克斯纳(Flexner)关于“社会工作是一门专业吗?”的发问。

5 从20世纪20年代前后到70年代,人们见证了社会工作专业核心理论概念和知识体系的逐步发

展建成,专业的各种方法技巧逐一提出与统整,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实务领域的形成。

社会学研究

朝着使整个专业领域成为更合理化、更有序和有效组织运行的体系状态迈进,直到20世纪中期,“福利国家”将这专业纳入其中,体制化进程达到巅峰。6 对于这种发展,如果马克斯·韦伯在世而亲眼目睹,他一定会说这就是“工具-目的理性”之逻辑发展实现的一个最佳实例,并且,直接可以套用他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所说的那句名言来评论这个专业:“专家没有灵魂,纵欲者没有心肝”(韦伯,1987)(这里主要适用的是前半句)。事实上,此时的社会工作专业还有“使命”吗?抑或关于使命乃至使命的话题,已经被遗忘?而如果本文开始关于使命之于专业的意义所言不错的话,那么,这种状况对于这个专业该会意味着什么呢?

(二)“范式范式””认知与差异的论述

反思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7 而重构性的论述在80、90年代变得愈加活跃。最初是专业外部但紧密相关的方面(例如社会问题研究者)刺激了这种反思。1975年左翼专业学者莱昂纳德(Leonard )还从科学使命的内部试图辨认社会工作专业可选择的多种学科立场,提出以自然科学为范式的两种立场追求和以人文科学为范式的两种立场追求。8 1976年莱恩(Ryan , 1976)出版《责怪受害者》一书,系统剖析和揭露了充斥于社会问题看待与干预领域的“责怪受害者”这一中产阶级的逻辑与意识形态,间接指向主流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与实践的前提基础。同一年,所罗门发表其《黑人的增权:受压迫社区的社会工作》(Solomon, 1976),标志着不同于一直以来主流的专业实务形态的批判的或激进的社会工作派别的形成。9 此后,实际上社会工作内部已经变成为两大阵营的界分和发展,即微观化、技术化、以个

6 以美国为例,社会工作各种专业组织建立并形成分工有序的体系约在20世纪的50年代就已实现。而欧美各国自同时期起纷纷迈入福利国家阶段,社会工作专业不同程度纳入到国家体制当中。

7 虽然有论者(如沃尔特?洛伦兹)指出,在欧洲一直存在着社区取向(因而较不同于主流)的社会工作,甚至这些“社区工作者”始终不同意将自己称作“社会工作者”,但在社会工作专业内部突出而强有力的反思主流并走向某种激进化的运动还是自20世纪70年代始。除了本文中提到的那些表现,还应补充像保罗?弗莱雷的《被压迫者教育学》(Freire, 1972)的贡献。 8 莱昂纳德的有关论述转引自豪(Howe, 1991)。其将社会工作可采取的学科立场分为:自然科学范式下的立场A(可称之为标准自然科学立场)和立场B(可称之为近似自然科学立场)与人文科学范式下的立场C(偏主观意义理解的人文学科立场)和立场D(带有激进性的社会科学立场)。

9 虽然莱昂纳德在1975年已发表文章探讨激进实务的范式(Leonard, 1975),或者在更早时也还有其他人开始提出类似的意见,但所罗门的著作影响更大,或应视为激进派别社会工作形成的真正标志。

社会学研究

人为焦点的(或可称之为“科学派”)社会工作与重视宏观-结构视角及干预的批判/激进的社会工作(或冠之以“进步派”的统称)分向发展。10

1979年,两位英国社会学者布雷尔(Burrell)和摩根(Morgan)在分析社会理论的基本取向的基础上,建构出一个社会学的分类图,即纵向以“基变”还是“规制”为分的激进社会学和规制社会学,横向以“主观”或“客观”划分的维度,交集组合分出4种大的社会理论派别,分别是:功能主义者的社会理论(客观规制的)、诠释论者的社会理论(主观规制的)、激进人本主义者的社会理论(主观基变的)和激进结构主义者的社会理论(客观基变的)。11由于英国社会工作突出强调与社会学的联系,12可以想见,这个触及社会理论基础的清理也将极大地影响到英国社会工作专业的自我觉察与新的自觉选择。

著名的英国社会工作学者大卫·豪承认,正是借助布雷尔和摩根的工作,他得以在1980年开始构建他后来广为人知的社会工作理论类型学,并从1987年起将之公诸于世。在其名著《社会工作理论导论》中,大卫·豪以布雷尔和摩根的社会理论分类为基础,提出了分别相对应的4个社会工作范式,即基于功能主义社会理论的“修补者”的社会工作范式、基于诠释论社会理论的“找寻意义者”的社会工作范式、基于激进人本主义社会理论的“提升醒觉者”的社会工作范式,和基于激进结构主义社会理论的“革命者”的社会工作范式。他举述一些更具体的社会工作理论(如精神分析、行为主义、案主中心、激进实务、马克思主义社会工作等理论),将之与4种范式分别对应分析,以显示后者如何体现前者的特征(Howe, 1987)。13虽然大卫·豪的这套关于社会工作范式的论述建构并非是直接针对社会工作专业

10 凯伦?赫利指出过当代社会工作实践内部存在着“正统派”(the Orthodox)与“进步派”(the

Progressive)的阵营划分,当然从其接受后现代视角的立场对此有所质疑。而借助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一书(何雪松,2007)中的有关梳理可见,所罗门《增权》一书之后,基本上新的理论发展呈现以两大派为主,还有一些夹在中间或不好分归其中一类的:科学派有“生态系统理论”、“自体心理学”、“认知行为治疗”及“寻解取向”;进步派有“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结构社会工作”、“激进的个案工作”、“存在主义社会工作”、“反压迫实践”;“优势视角”、“叙事治疗”、“灵性视角”、“个人-环境实践”及“社会发展视角”则似应属于中间的一类。

11 布雷尔和摩根的有关论述转引自豪(Howe,1991),特别是P47的图表。

12 沃尔特?洛伦兹分析指出过欧美社会工作专业所侧重的不同学术基础,如美国以心理学为重,

欧洲大陆以教育学(pedagogy)为重,英国则以社会学等社会科学为重(Lorenz, 1994)。

13 大卫?豪认为同一范式的社会工作理论会在4个方面拥有相同或相似的假设与取向,从而影响

实务的具体路线方向:问题的界定、(对问题的)解释与估判、(确定介入)目标和(选用介入)方法。

社会学研究

的使命,而更多应说是就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基本取向而言的,但是,它很容易通向有关专业使命的认识与论说。尤其像“革命者”和“修补者”这样的说法,分明传递出的不只是有关做法取向的涵义,而是表达了更为根本的对待现世界的态度和意欲担当的基本责任意涵。与之相比,稍后或差不多同一时期如马尔科姆·佩因所做的类似工作建构起“反思性-治疗性”社会工作、“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工作和“个人主义-改良主义”社会工作的三分模型(Payne, 1991),所传递的与使命相关的意涵则更弱,更停留于实践形态的区分建构上。可以说,主要是凭借大卫·豪的更透彻澄清和建构,社会工作专业中的人们可更易省思到,原来碌碌营构的那些专业实务背后,可以带有大相径庭的意图取向,最终实现的是很不一样的对人、对社会的目标,虽然这些可能是全然不自觉的。同时,有了他提供的4大范式,社会工作专业中人也自可拥有更多的关于使命的不同体认与选择——假如他/她愿意自觉地这样去做的话。因此,或许我们应当如此评价大卫·豪的贡献:他在一个需要的时候奉献出了富启发性的论述,至今在社会工作专业使命建构和重构的事业中,其论述应被奉为一个经典的论述。14

(三)“慈善使命慈善使命””的回归

大卫·豪的著作被数次翻印或重版,直至上世纪90年代初。到了1994年,专业内部一个更明确的关于使命的诘问出现了。美国社会工作学者斯佩西和寇特妮发表《背叛的天使:社会工作如何抛弃了自己的使命》这部警醒之作(Specht & Courtney, 1994)。两人深刻、细致地检视了美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历程,尖锐指出由于过分信靠个人主义的途径来解决社会问题,这个专业逐步背离贫困的人们,越来越多地转向服务于中产阶级,热衷成为私人市场可收费的心理治疗活动,从而丢掉了其为下层社会提供帮助和服务的最初使命。她们还质疑专业社会工作者的教育和训练花费了大量公共资金,却没有承担其应尽的为社区服务的责任。应当说,斯佩西和寇特妮对美国为代表的传统主流社会工作专业提出了辛辣的批评,从伦理上指斥这个专业陷入了“不忠”也“不义”的道德危局。不过,她们两人的这种批评

14 事实上,后面的一些分析讨论,可能会显示各种论述之分类,都仍跳不出大卫?豪给出的这个基本的类型学范围。这或者是因为它建基在一个多维而相当全面且适合作为社会工作分析视角的基础框架之上。

社会学研究

也反过来指示了这一专业摆脱困境的出路,那就是重回最初使命、忠实于最早的承诺。在这两人看来,社会工作专业的使命是清楚的,也不存在重构的必要,需要的毋宁只是重新申明和坚守。这使命就是:“帮助和服务于社会中的下层民众”(to aid and serve the underprivileged )。这似乎可以被解读为一个世纪后这个专业关于自己“慈善使命”的再次强调与确认,是专业内部对“科学使命”实际长期主宰使命论述与建构的一次猛力反弹。

(四)“解放解放——变革使命变革使命””凸显

然而,问题是否就如此简单?斯佩西和寇特妮的喝问以及这种喝问所预示的解决问题的方向是否正确?特别是,注意到从20世纪70年代即已开始,到80、90年代更是蔚为壮观的进步派社会工作的发展,以此为基本共同取向的女性主义社会工作(Dominelli & Mcleod, 1989)、结构社会工作(Mullaly, 1993)、激进的个案工作(Fook, 1993)、反压迫实践(Dalrymple & Burke, 1995)乃至存在主义社会工作

(Thompson, 1992)和优势视角(Saleebey, 1997)等等纷纷涌现,15 若

按斯佩西和寇特妮的提问-回答逻辑,是否可说其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而关于社会工作专业的使命,也就再无问题可问了?

显然,答案并非如此。如果说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与使命相关社会工作专业内部在重新“自觉化”,并通过诸种方式应对一些问题,包括以斯佩西和寇特妮的方式,特别更是通过进步派社会工作的发展来实质上纠正使命确认与建构上的“偏向”,但是,这种内部自我纠偏与重建并未解决一些根本上的问题。这些问题隐藏于社会工作专业诞生之日就存在的某些矛盾的深处,而随着后现代思潮席卷翻涌而来,愈益被翻掘显形,并显露出其要害性。必须指出,“后现代”构成了一种与以往社会工作专业所处大不相同的新条件,也是社会工作专业使命相关问题的全新条件。对此,斯佩西和寇特妮并未有足够的意识,而截止到20世纪90年代初,进步派社会工作的方案也并未充分做出回应。

15 凯伦?赫利在其《社会工作实践:变革的当代视角》中列数的“批判社会工作”形态还有更多,包括反种族主义和多文化社会工作(anti-racist and multicultural social work)、反压迫和反歧视的社会工作(anti-oppressive and anti-discriminatory social work)、女性主义社会工作、各式各样的社区工作(various community work)、马克思主义社会工作(Marxist social work)、激进社会工作(radical social work)、结构社会工作,还包括参与研究和行动研究(participatory and action forms of research)。

社会学研究

(五)流动性流动性、、多文化多文化与与“调谐使命调谐使命””

在这方面,沃尔特·洛伦兹 16 有所例外。他在1994年所著《变化中的欧洲的社会工作》(Lorenz, 1994)一书中,已经采取了不同于斯佩西和寇特妮的立场,即不是简单地回到过去、回到最初的“慈善使命”。首先要提请注意的是,沃尔特·洛伦兹也是当代论者中不多的明确用“使命”概念来带引自己有关社会工作专业问题的讨论的。他提供了一个社会工作者自我分析和把握身份认同的三维框架,即分别从与学术知识源流的关系、与国家及其意识形态的关系和与服务对象(联系着公民社会)的关系三方面来界定和确认(陈涛,1998a ,1998b )。他在充分描述当代欧洲“一体化”进程带来的新社会现实——即多民族、多种族、多文化的前所未见的交流碰撞和共处情境之后,明确论述道:社会工作(专业)的使命是在(不同的)个人与社会之间“调谐”。显然,这是与斯佩西和寇特妮的论述不同,也不同于更早的“助人自助”论述。虽然洛伦兹在此时未曾使用“后现代”这样的词语来表述他这一使命论述的背景,不过,他对欧洲社会“流动性”的高度关注,已使其后现代视野呼之欲出。

可以说,沃尔特·洛伦兹代表了一种明确的重新建构社会工作专业使命——在新的、无论是否叫“后现代”的条件下重构——的企图,并且也代表了一种具体的重构路向。欧洲新的社会工作由此突出呈现一种“多文化社会工作”或“文化敏感的社会工作”之论述,这跟他是不无关系的。而这种新的社会工作专业论述和建构也很快得到了更广范的接受和欢迎,例如时任亚太地区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主席的菲律宾大学社会与发展学院教授昆耶塔(Quieta ),在新世纪初参加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等举办的一次国际学术论坛时,演讲的主题即是“契合文化敏感性方向的社会工作课程”(昆耶塔,2006)。

(六)“新千年新千年””与对与对““后现代后现代””的明确回应

更加明确地以“后现代”为回应对象的重构性论述,还是在洛伦兹的《变化中的欧洲社会工作》一书之后。大卫·豪于1994年撰文讨论了“现代、后现代与社会工作”(Howe, 1994),其基本观点是支

16 他是德国人,但长期在爱尔兰、英国等多地从事社会工作实务和教育,对欧洲社会工作有充分而深入的了解与认识。其宏阔和深远的视角表现在最新关于后现代与社会工作之回应的论述中的活跃表现,且著述广受重视,包括多米内利等都加以援引。

社会学研究

撑了现代性和社会工作的共同普遍价值(真善美)在今天已经成疑,而后现代性下社会工作如果不想选择成为分裂的、碎片化的实践(他认为这本身并非一定是不当的选择),那就必须认真面对后现代关于“多元主义”、“参与”、“权力”及“表现”等的论述。而彼得·莱昂纳德1997年发表了《后现代福利:重构解放工程》(Leonard, 1997),试图全面回应现代-后现代之争引发的诸多论题,关于“主体”、“文化”、“组织”、“经济”、“政治”,等等,而其核心的主张是找寻新的伦理学从而为“重构”建立基石——这种伦理学将更好地在“多样性”和“团结”这两个道德义务17间保持平衡,目标则是使福利成为解放。除此而外,皮斯与福克在1999年合编了《转变社会工作的实务:后现代批判视角》(Pease & Fook, 1999)一书,其中收录了他们两人以及赫利(Healy)、伊芙(Ife)等人的多篇文章,内容涉及社会工作专业和组织脉络的解构、多样性与差异的对待、批判实践的重新思考及重构社会工作教育等话题,总的来说,反映的是以“解放社会工作”为名的左派专业学者回应后现代的论述立场。

此处值得对凯伦·赫利有关重构论述做一重点介绍。这主要是指她在2000年出版的《社会工作实践:变革的当代视角》(Healy, 2000)一书中的相关论述。夏学銮曾就该书写过书评(夏学銮,2002)。他指出,作为批判社会工作(进步派)阵营的赫利敢于直面后现代看似“解构一切”的冲击,而努力揭示出了其可以为社会工作带来的积极含义。对笔者来说,除了同样印象深刻于赫利从进步社会工作的立场出发而能对后现代做出那样正面而系统深入的回应,十分真诚地接受后结构主义者如福柯等人的批评、深刻反省自己的盲点18之外,更感触于她始终以“变革”为中心,来吸纳转化后现代诸多具体视角之于社会工作重构的潜力,从而为批判实践的重构做出了具体、切实的论述。在坚持强调“解放”使命的同时,赫利论及批判的实践应解构理论/实务之分,须将社会工作置于脉络中,正视实务中的权力-知识同时解构所谓“有权(能)的工作者”与“无权(能)的案主”,以及超越“英雄形象的行动主义者”19等。总体来说,赫利的立场仍明确站在批判的社会工作立场上,但是她承认批判社会工作中出现了一个

17 关于两个重要的道德义务,莱昂纳德用的词分别是Difference和Solidarity。

18 例如她诚心接受福柯的权力—知识观,指出批判社会工作者可能会不自觉地用自己一套自认为

正确的论述压盖了服务对象自身的“生活知识”(尽管她这样做是出于良好的解放目的,为了提升服务对象的醒觉),从而同样造成压迫,等等。

19 特别是此点显示赫利可能真正在走近后现代的社会工作立场。

社会学研究

“后结构的转向”,并认为这对于进步变革的理想主要是起积极性的作用,可以使通向理想的道路更加多样化。也许,赫利的论述应被视为是社会工作专业内部又一种关于使命的表达,即“解放/变革使命”的表达。这一表达实际上从批判社会工作产生以来就是强有力的一种表达,20它不同于“科学使命”的表达,也不同于“慈善使命”的表达。至于赫利的论述是以后现代论述更加加强了这一既有的解放使命表达,还是已经赋予之与以前的“解放使命”不同的意涵,或许还待更进一步的认识。21

此外,还应特别提到捷克社会工作学者弗雷德·鲍威尔。他在2001年发表《社会工作的政治学》(Powell, 2001)一书,试图全面梳理总结这一专业在当代面临的各种挑战、争议与回应,特别是面对后现代的时代条件及其提出的根本性质疑的反应,构建一种新的、适当的社会工作模式。他重点检视了当代现实的诸方面突出条件及围绕其相关的论述与实践回应,分别涉及“贫困、社会排斥与融合实践”、“市民社会、公民权与使用者参与”、“多文化主义、女性主义与反压迫实践”,寻求从中清理出一条包容了诸多合理新现实/视角与实践之取向的社会工作回应的正确道路。他指出,迄今面对以后现代为特征的当代条件,社会工作已呈现的回应之道实际上可归纳为三种:“市场化——消费主义社会工作”、“激进的抵制——作为政治行动的社会工作”和“社会融合——市民社会工作”。他明确主张站在第三种立场上,以新的志愿形式重构社会工作的形态。这条道路——21世纪的社会工作——也就是:“一个以融合社会中的社会公正为追求的社会工作的市民模式”。在他看来,只有这种新形态才是适合当今各种条件的社会工作形态。他具体阐述了“推动‘公民’成为实践聚焦点的市民社会工作的十条核心原则”,从而勾勒出了这一形态的轮廓。这十条原则是:“社会融合”、“重新定义风险”、“信任作为象征实践”、“对话关系”、“公正、体面和社会义务”、“促进市民社会”、“使用者参与与增权”、“多文化主义”、“贫困点检和社会审计”、“公共授权”(Powell,

20 批判激进的或进步行动的社会工作阵营如果在论及自身有关服务对象的使命时,似乎用“解放

/变革”是最合适的一个统一概括,“emancipatory”或是被使用最多也最受认同的一个自我描述的形容词。

21 同样是“解放”的使命,但基于不同的对权力及压迫的理解,可以使之趋向很不一样的具体涵

义。简单来说,结构主义的权力观及对压迫的解释导向用新的结构取代旧的结构(但不能保证新结构不会像旧结构一样仍然产生压迫),而后结构主义的权力观及其对压迫的认识与之不同,也意味着大不一样的“解放”所指和相应策略。

社会学研究

2001:164-165)。

至此,虽远不完全,但笔者对社会工作专业内部存在的关于自身使命之论述完成了一个批判性的回顾检视。无疑,这些论述多数时候是纷杂芜乱甚至根本就模糊不清的,而且时时处于变化之中。这是因为论述总是为了权力的要求,当着与这个专业相关领域的权力状况不同,则论述的活动情况也就会有不同。22这或许是这番检视首先能够告诉我们的。除此而外,重要的是我们或还有一些更具体的发现——在笔者看来——社会工作专业自诞生以来,其有关使命的论述或有三种形态是为主要的,即:慈善使命论述、科学使命论述、解放变革使命论述。其中第一种指明专业的使命是怀着慈爱去帮助人,当然是帮助那些下层不幸的人;第二种指明专业的使命是去带来人和社会的秩序与良好状态,而如何判断秩序与良好状态则要依据理性可靠的科学知识;第三种则指示专业者去解放人们受到的压制和剥夺,不断开出一个让更多人感到满意公平的社会局面。23显而易见,这三者间亦存在着微妙复杂的关系,说是“剪不断理还乱”恐怕毫不为过。24而莱昂纳德干脆将之缩减为“团结使命”和“解放使命”两种,25或许也不无道理。在它们之外,必须指出,正在出现可能不同于这三者但尚不占主要地位的另一种论述:社会工作专业所负的应是在不同个人、群体之间及其与社会之间“调谐”的使命,即“调谐使命论述”。

至于弗雷德·鲍威尔,他的论述有些特别之处。应当说,他前所未见地对社会工作(专业)面临的当代条件做了全面、细致而又深入的审视,敏锐把握其各种争议与回应实践,尽力给出了一个综合各家之言、博采诸端之见而不失自己深沉坚守的前进方案。其阐论之广度、建言之深度至今少有人可比,也的确为21世纪社会工作专业贡献出具有重大价值的建构/重构论述,值得高度关注与重视。

22 也许我们可以合理地认为,社会工作专业史上每次活跃的使命论述或重述期背后,都是相关联

领域权力状况变动或试图变动的推动使然。另外,也许还应特别指出这个专业内部女性与男性间的权力平衡运动对于这些论述活动也有着重要——虽然迄今为止远未受到应有关注——之影响。

23 这或有点类似哈贝马斯谈论知识的旨趣时所做的三分:科学使命追求客观控制,解放变革使命

寻求反思超越,而慈善使命(特别是其最初形态)更关切相互理解和互为主体。当然这个类比无须刻意。

24 它们三者也有可能互相组合形成更多的亚类型,如“科学慈善”的、“科学变革”的、“慈善解

放”的。

25 莱昂纳德本人并未这样概括两种使命,但从其关于两种道德义务的论述可以推出如果讲使命就

是这两种可能。“团结使命”直接由“团结义务”而来,而从尊重和发展差异(多样性)的义务自应通向“解放使命”。

社会学研究

但是,从专业使命重构的角度看,弗雷德·鲍威尔是否代表了一种与以往所见大不一样甚或全然不同的论述?可以认为他的建构论述超出了前已总结归纳出的“慈善使命论述”、“科学使命论述”、“解放变革使命论述”抑或“调谐使命论述”,而真正代表一种新的重构论述吗?特别是,它在根本上是否跳出了前面三种或其组合变异所属的框框和所共有的逻辑,从而构成一种充分吸纳了后现代之建构力的不同论述?

鲍威尔在其《政治学》一书中反复申明自己的全部论述是建基于这样的认识立场上的——即出自他的同胞政治家哈维尔26的立场:政治的根本是道德。因而,在他所有立论的根基之处,是社会工作的政治也必定是道德、甚至社会工作的根本即是道德的这一见解。他反复强调:社会工作根本上是受道德推动的,支撑它的基调是道德的冲动,是对穷人和受压迫者的关怀,是对社会公正的希望与恒久信念,是一种相信,即信人类的行动能创造一个所有公民的融合社会(Powell, 2001:2)。他全书的中心主题就是阐述社会工作缘何及如何立基于“公民”的理念来塑造,如何借以做到是真正“道德的”。在“后现代、社会与个人主义”一章中,列数后现代的各种现实与精神变化后,他有段小结性的表述,表达他对后现代下社会工作危机条件之实质的看法,正呼应了他关于社会工作建构的基本主张:“……罗马人的市民美德也即是公共精神、为社区牺牲和积极的公民。这正很像社会工作的理念。而也正是社会工作正艰苦致力于在后现代社会中保持市民精神之意义。然而,它却正被去合法化,其权威正遭到侵蚀。”(Powell, 2001:17)

概而言之,“社会工作是政治的实践”、“社会工作是道德的实践”或“社会工作既是政治的实践亦必同样是道德的实践”,这样的说法显然并不是自弗雷德·鲍威尔始。毫无疑问,它是与“社会工作是科学的实务(活动)”这种说法迥异其趣的。并且,鲍威尔也为这个“政治的”和“道德的”增加了不少新内容,或者说赋予了它在当今条件下,超越现代政治和道德之所指溯及远古和面向新世及未来的新的具体内涵(古典与新意义上的“市民”或“市民性”或诸如此类所代表的东西)。必须说,这是具备某种新意味的社会工作之论述和构建。不过从根本上说,这是否超出了源初的“慈善使命论述”,还是只是

26 捷克文学家、政治家,曾领导捷克斯洛伐克的公民自由权运动,1993—2002年间担任捷克共和

国总统。

社会学研究

对其换了更精致的新装饰的表达,又或只是“解放变革使命论述”的同样转换性的表达,或者是这两者的新的结合形式的表达,仍需要更仔细的考究。其论述中的关键词——“市民”、“融合社会”——到底指向一种更接近“调谐使命”所意味的非超然天使驾临般的“在世平民的”、真正“对话的”社会工作使命意境,还是并不如此,亦尚需通过对这两个词的确切所谓进行辨析,并且要放到其这一论述的上下文——例如“以社会公正为追求”的具体意指——中,才能给予准确的判断。如同他自己意识到的,按着他所依循的哈维尔将政治的与道德的紧密相连这种声言,必然意味着“社会善”提供了一个至高无上的超越性的目的(Powell, 2001:2),而社会工作作为这种善的表达,那它亦必然是一种超越性的活动。

在笔者看来,或许截止目前的考察还不足以让人得出鲍威尔的论述只不过是最新现代版的社会工作(专业)使命之论述的结论,至少,我们可以较有把握地说,诸多迹象显示它还并非真正后现代的有关社会工作(专业)使命的论述建构。它似仍然建基于现代主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之上。那么,怎样才是一种后现代的社会工作使命之论述建构——一种真正的后现代重构呢?

二、后现代社会工作:一个初探

笔者认为,称之为“后现代的”社会工作,并不能等同于“后现代条件下”之社会工作或“后现代视角下”之社会工作。撇开别的不同,在笔者看来,“后现代的社会工作”应指“接受后现代视角并适合后现代条件的社会工作”,同时,这句话中“接受后现代视角”和“适合后现代条件”又是统一的,实际上是一回事。这首先意味着“多样性哲学”既作为本体论、知识论和方法论,又作为世界观和价值观、人生观及实践论,还作为对现实世界的最恰当再现,它既是新的社会工作的视角也是其条件。

就现实条件而言,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也是流动的世界。尽管像鲍曼这样的敏锐而睿智的观察者也同时指出流动性并不均匀甚至构成新的极化的最重要维度(齐格蒙特·鲍曼,2007),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据以引申出一个重要的含义(事实上沃尔特·洛伦兹已经指出过):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民族

社会学研究

种族、不同的个人和群体前所未有地密集接触、交遇的情境中,我们也前所未有地体验到这些各式各样的不同。这可以说是我们已经毋庸置疑地进入了一个客观存在的“多样性的世界”。更重要的是,今天的人们愿意把这些不同看成是“多样性”,愿意将这种多样性视为就是世界的本来面目,而且,甚至愿意去增加更多的这种多样性。的确,我们见证了越来越多的群体、个体的这种意愿及其表达。而若是换作我们自身,我们或也同样有此意愿——至于表达与否或表达的方式如何则可另论。

“多样性哲学”是把后现代的各种思想论述统一在一起的共同基础或“中心”论述,也许这在表面上看来是自相矛盾的,因为后现代似应是反对一切基础与中心的。无论是福柯、德里达、利奥塔,还是杰姆逊、格里芬,或更多的可列入“后现代思想家”名单的人,他们其实只不过是在从不同的角度阐论这一哲学,或是从现实体认与描述把握的角度,或是从肯定的方面或是从否定的方面,或做本体论论证,或做知识论论证,或做方法论论证,又或是论其世界观,或是论其价值观,或是论其人生观与实践论。27而在这些人看来,把“多样性”作为确定的东西来提供出或客观上造成了某种基础性或中心性的东西,这并无问题,因为这个东西内在地具有解基础和去中心的效力,并在确定的同时导向不确定性。如果仅从现代逻辑的角度看,它似乎自我矛盾,而其实“多样性”本身或许就超出了现代的逻辑,代表了一种新的逻辑可能性。特别是,考虑到若干后现代者更强调除了多样性还有一个“构成性”作为后现代哲学的另一重要方面,则新逻辑的成立更无问题。

这也就是笔者理解的“后现代视角及条件”具体意味着的第二点:“构成性哲学”同样既是新的本体论、知识论和方法论,又是新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实践论,同样亦是对现实世界的又一最恰当再现。28

谈到这一点或许可以理解,为什么人们常把更多的学者或思想家

27 分析家们常将后现代论者划分为解构派与建设派或类似的不同阵营。后者主要指像格里芬这样

的,试图在以后结构主义的反确定性消解并超越了现代工程及其精神之后,提出用以取代的确定性的后现代精神者(格里芬,2005)。但需注意的是,所谓建设派之确定的“建设”也从未背离多样性的原则,或者毋宁说是以其为新建设的根本基础的。

28“构成论”自吉登斯之后成为社会理论的一个重要见解。但在格里芬等人那里,它被确立为后现代精神的一个关键特征。其涵义相对于现代的个人主义、二分、分离及机械化等,主要指对内在关系的实在性的强调和有机主义。

社会学研究

纳入后现代阵营,只因他们的学术和思想显著地体现了这一哲学。如吉登斯和哈贝马斯,甚至如加芬克尔和舒茨。至于前面所提的那几位,格里芬即是鲜明地提出“构成论的”的世界观和人观,或者表述为所谓“有机主义”(格里芬,2005);而福柯和德里达虽然看起来只谈“解构”,实则或可认为他们在处处阐发一种微观入手的“构成”,福柯晚年更是通过《性史》着力诠解这种置身人类历史当中(与祖先相联结)、从内部自我构成的实践技术。当然,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亦越来越同意,实际的社会生活和我们每个人确实也是处于与所有事物的动态联系中而不断地被构成。我们对此有越来越强烈的体认,也有越来越高的自觉与参与。简言之,后现代的“构成性哲学”或“构成论”指向从日常微观实践中把握各种结构,包括社会、自我等等,并向永远处于动态中的新的可能性开放。29

后现代的视角/条件或许还有许多其他方面,例如贝克等强调的“风险”,布希亚指出的“符码支配”,乃至流动性等等。但或者必须说,“多样性”与“构成性”是其最重要的两方面,其他的方面均可被包含在这两方面中或是对这两方面的进一步表达。30或更恰当地说,“多样性+构成性”是对后现代视角/条件的最好概括。31而进一步可说,“多样构成”或亦“构成多样”的哲学即是后现代哲学的实质。32

实际上,到此,“后现代社会工作”的新轮廓已然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在笔者看来,它已昭然若揭。这就是,它是与“多样构成”或“构成多样”相一致的社会工作,又或径直说,它就是“多样构成”或“构成多样”的社会工作(不一定准确的英文表达或可做diverse-constitutive and/or constitutive-diverse social work)。

对这种社会工作,首先应想到的是它自身从价值伦理到理论知识再到方法技术直至组织实施的模式就是多样构成亦且构成多样的,为差异和开放的建构其具体形态留下了最大的空间,并且实际上是以开

29“构成性哲学”通向对真正的“未来”的开放,这一点在格里芬有关后现代精神与时间亦即过去和未来有某种新的关系的论述中已有说明(格里芬,2005:23-24、27)。

30“风险”由此或可被看作不同多样性的日益紧密的碰撞构成中同时增长的危险与机会,“符码支配”揭示了多样性构成中不可遏止的自我复制与控制趋势,而“流动性”不过是对多样性的时空维度表达。

31 也是将不同的后现代论者可统一在“后现代”旗号下的惟一东西。

32 这个见解并非笔者自己单独提出。多年前,香港理工大学的杨锡聪先生曾如此回答笔者的提问:

“后现代最核心意味着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就是多样性的共融(或者笔者并未听明,该是“共容”)。

社会学研究

放建构多样差异的具体形态为追求。当然,它倾向于拒斥那些相反的形态或其追求——但这种拒斥倾向并不事先采取而凝固于对待事物之过程,更准确地说,它是处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争执的一个参照性原则,亦同样要接受过程中的具体建构和差异的对话。再次需要提醒的是,这并不是逻辑上的自相矛盾而难以实行,而是,在多样构成和构成多样的“水平过程”(而非“垂直体系”)33之新逻辑中,这恰是可能且必然的。对此方面的含义阐明不是本文的重点,本文在此更欲着重解说的是这种社会工作在关于专业使命上的新理解和新看待。

首先,“多样构成”或且“构成多样”作为适当的后现代哲学说明了后现代的现实倾向,但是,这并不是说它就会自然地充分实现。第一,“多样性”是否一定通向“构成”,抑或“构成”一定通向“多样性”,这中间充满各种因素和可能,虽然主要的可能性是朝着可以通向。而在当下,一个突出的因素是我们正在经历从现代到后现代的转变,而不是已然进入了一个“后现代的世界/视界”。这种转变会有摩擦和阻力,带来至少是这世界中的存在物的不舒服。第二,与上一点也有关,多样性之间的联系并不一定是通畅的,或按鲍曼的看法,流动性至少在这个新的全球社会中的分布并非均匀,而避免不了的构成过程就可能不均匀地进行,也产生不均匀的后果;反之亦然,无论是多样性方面还是构成的方面,构成过程的不均匀发生将导致不均匀的多样性结果,尽管动态平衡或许最终将会克服它,但可能付出较多的代价与成本。这是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仍有必要甚至更有必要在后现代条件下存在的主要理由。

其次,很显然,这个专业的使命与意义也就是承担“协助多样性构成或且构成多样性”的职任。这个世界必须有这样一个专业来做这样的事情,这即是它的使命,也是它的存在价值:服务于多样性的构成和构成多样性。这与笔者在以往讲课或思考中所用的服务于“多样性共融”34的表述有着基本的一致性,但也还存在着细微的差别。

“多样性共融”或者事先假定了“共融”的目标,而社会工作专业怀着这一目标投身促进这目标实现的活动,也似乎预设了它自己拥有一个超越实际存在的各种多样性之上的位置,它可具有更全面的视

33 后现代世界观必然意味着“世界是平的”,而现代世界观及其他旧的世界观均持有的是垂直等

级的世界图式。

34 如前已述,在杨锡聪先生的影响下,我之前理解的后现代社会工作就是“促进多样性共融”的

社会工作。

社会学研究

角、更知道如何才是“融合”之境。而事实上这是不恰当的假定与预设。若是在多样性的相处中,事先就强调要“共融”,这可能导致不能真正将各种存在当作多样性来对待。而社会工作专业自身作为一种多样性,并无任何理由享有超出其他多样性的独尊特权地位。我们如何能指望一个本身也身处尘世(因而势必也有其局限)的存在物去负起超越全部局限、将各方一体融合——“共融”——的任务?在后现代世界里,再无可能设想某种上帝的存在,无论他/她多么理性智慧或道德高尚。这让我们联想起加芬克尔的“外星来的人类学家”的比喻,也再次记起诠释学者们告诉我们的“偏见”和“位置”对于人类来说之不可摆脱的必然性。

笔者曾经在后现代社会工作服务于“多样性共融”的事业之基本论述下,试图展开这种社会工作的策略内容,构想了一条“三步走”的路线:第一步是使“多样性呈现”,第二步是促成“多样性相遇”,第三步则是推动“多样性融合”。当时已经纠结于最后一步,社会工作者怎样能够一方面坚持多样性的哲学立场,另一方面又人为地去推动、促成多样性的融合?这种融合应该朝着哪个方向?而又是否应该在开始时就定下这方向甚至意图本身,还是该完全交由一个自然的过程——社会工作者只能期待,却不可主动地为之做任何事?而现在,这条路线还有更多的疑问在自己心中升起:整个过程的背后,都存在着一个不受情境所限、超然独立的社会工作者形象,他/她一开始没有任何自己的实际处境和利益,从头至尾也不搀杂和参与自己的东西,仅仅为了其他多样性做着无私无偏的贡献。实际上,这个社会工作者不是我们能够想象的“多样性”之一种,也可以说,通过对它做这样的设想,它也被取消了真正的存在。35

到此,或者马上我们就应该加上一些话来更准确地表述后现代社会工作的使命:以自身作为一种多样性来协助多样性构成或且构成多样性。当然,如果我们此前即已充分把握了“多样构成”或“构成多样”所要求的,这增加的意思实已蕴涵于其中。这样,在此做一个总结性的陈述,将后现代社会工作之使命归为“服务于多样构成或且构成多样”(同样不一定准确的英文表达或是to serve the constitution of diversities and/or the diversity through constitution),也仍是一个恰当的

35 但或者,笔者对杨先生有误听误解,若一开始他其实说的就是“共容”,也许这里的许多问题

便不存在。现在想来,笔者为何很自然地会将其听做“共融”,可能更多是受到当时自己认同的诠释学的影响(它强调所谓“视域/因而也是世界/的融合”)。

社会学研究

表述。

这样的使命论述将对社会工作的具体形态带来哪些意味,指向社会工作策略实践的何种方向,这是完整阐论“后现代社会工作”需要回答的。除开前面已讲到的,例如,在服务于多样构成/构成多样的具体过程中,“权力”的视角不能没有,需要小心对待。这主要意味着一种有关“权力”的新伦理:社会工作者一方面要积极主动地行使权力——像任何多样性应为之的那样,另一方面时时意识到与诸方的关系和自身存在的“构成”性质,这或能带来一种平衡——使每个多样性的表达不至于刺痛其他多样性,反而有利于其他多样性。这甚至意味着可能社会工作者最重要的技巧和实务本身就是不论何地何境、无时无刻都去夸赞其他的存在,肯定它、欣赏它、鼓励它的多样性表达,同时传递我们在关系中互相构成的感受与体认,而自己也一定得率先展示自己这样的多样构成与构成多样的表现。这或相似于“增权”或“优势视角”之所言,但所立基的基本假设却有不同,更多出了一个重要的方面——即对社会工作者自身的要求。又如,实务的过程一定是“对话的”,在具体情境中创造一种类似哈贝马斯所说的“理想言谈与沟通”之境,社会工作者自身无疑应是这种对话的最佳践行者,而同时致力于使诸方进入和处于这样的对话之中。还如,这种社会工作一定是“融入”的,它浸身在有关各方所处的场景中,社会工作者必须埋身其中并努力寻求“嵌入”其脉络、“纳入”其视角。

在本文中,笔者其实更关注或更想说明的是,这样的社会工作使命论述及其可能建构出的社会工作形态,究竟与以前看到的那些论述和建构有何异同?笔者斗胆将之称做后现代的社会工作使命论述,其据何在?

笔者认为,最大的不同,是在这一论述建构与慈善使命论述建构和科学使命论述建构之间。后两者同样都建构出一个超越性的社会工作专业形象,而社会工作者总是居高临下来到人间,要么凭其道德上的崇高性,要么借其理知上的高超而获得某种独尊地位,这或能解释为何许多社会工作者难以摆脱(哪怕有高度自觉和警醒)的“自大”情绪与态度。当然,前已指出,无论宗教或其他形而上论证的社会工作之超世合法性,还是现代科学论证的社会工作之超世合法性均已崩解,“自大”的逻辑前提已经不再具备。那么,笔者在此所论述的后现代社会工作使命,与之相比究竟不同在何处?正在于,这种使命不是超越性的,不赋予社会工作专业君临天下的地位,不为社会工作者

社会学研究

提供超然物外或者拼力拔高的辩护或立场要求,它将这个专业及其从业者放回到常人的位置,既解放他/她自己也由以解放他人。可以说,这是一种“在世平民的社会工作”,这是作为世上诸多多样性之一的一个称之为“社会工作”的专业和职业。“在世平民的”和作为“普通职业”的社会工作使命,这是后现代社会工作使命形象的第一个特征。

第二个特征是它专长于解放多样性和促进多样构成与构成多样,或者简单说是它在具体使命内容上的“解放性同时是促和性”特点。这一点的确切涵义主要需在与社会工作专业使命的第三种现代型论述建构——解放变革使命论述建构——的仔细分辨中来展开。表面看,两者都提“解放”,似乎使命的内容一样。然而,除了后者背后实际同样以一个超越性的使者形象为基础外,单是“解放”的具体内涵所指就可能有很大的不同。多数进步派社会工作的“解放”基于福柯所批评的现代“权力观”,将权力认作可以分配的实体物,而“解放实践”所指的具体方向即是有关权力制度结构的变革改善。在此中多样性是被忽略乃至排斥的。与之相通是这个阵营流行的“积极自由观”,它亦支持解放成为这样的一种过程:是“解放者”为人们或带领人们去争取条件实现“他们”积极的自由。此外,如人们早已指出的(包括进步派自身中的自觉者如凯伦·赫利),这种解放使命常通向“对抗性”的社会策略,贯穿“非此即彼”的界分、丧失包容性。必须说,除了某些例外,持解放变革使命论述的许多进步派社会工作者身上表现出的道德自大并不比持前面两种论述的社会工作者少,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与此对比,笔者所说后现代社会工作的“解放性使命”应有不同的意涵。它实际上更偏于传统的“自由”理解(即自由主义者的自由观),并基于后结构主义者(特别是如福柯)关于“权力”的见解,因而,这种“解放”更多是指去除对存在的各种限制,保护及发展多样性。的确,它更带有防卫性或者说是消极的色彩。但它或许正是后现代之解放所特别需要的。同时,这并不导向一种彻底的冷漠,宣示专业最好的立场就是对现实什么都不做的“无为”或最多是去加强和肯定既存的现实。相反,它要去促成自由的人们的相互构成和对此的体认,也促成人们更好的理解不同的构成如何影响到人们不同的自由状况——这在它看来是为确保自由实现所必须同时做的事,因而是不可分割的同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当然,在这样做时,它传递一种因为人类的相互构成(乃至包括人类与世界的相互构成)

社会学研究

而“感恩”的心态,它表现自己为一种“在世感恩”的存在与行动,从而有助于增进多样性之间至少是和平的相处共存,这即是它承担自身使命时所表现的“促和性”特征。相信这应当不致引人误解,以为它的这种“促和性”就是完全排斥冲突乃至激烈对抗之选择的,而应当理解为它在情境中并根据情境做出各种艰苦但并非不可能的努力,包括必要的冲突对抗,但始终心怀让多样性至少和平相处的目标。

可以说,作为一种“在世平民的普通职业”,尽己所能地去谋求带来这个世界的更多“解放与和平”、更多的“多样构成/构成多样”,这就是对后现代社会工作使命形象适当的主要描画。

再来看这种使命形象与鲍威尔之使命形象的对照。当鲍威尔说到“市民模式”,说到“融合社会”,它的形象与上述的形象有很多相似。这似乎也是一种“在世平民的”及旨在“多样构成”的社会工作使命,虽然“融合”而非“包容”,还存在之前笔者自己遇到过的问题(失落了“构成多样”的这一方面重点),36但也可理解为“融合”至少包括了“包容”这一层次的涵义。不过,再考虑到既定的“社会公正”目标,这个使命形象透出了偏强的封闭性而非开放性,更少动态处境化和过程性。实际上在这里它表现得更接近以往的解放变革使命形象,也仍具有超越性的意味,而不够“在世平民”。

至于莱昂纳德的“多样”和“团结”两种道德义务及可引申出的“解放”和“团结”使命观,与笔者所论述的使命有着不少的相同处。虽然他的“多样”有时所用词语实为“差异”(difference)而或有些微的不同,“团结”与“构成”之意也还不全一样,但是,基本上他指出的这两个方面的确也是后现代社会工作所强调的使命。不过,除了他立论的哲学或还不同之外,就使命论述本身而言,这两个方面在他那里是可以分开的,而不是被看作本身就是紧密关联在一起的整体,这是仍有所不同的。

或许相较而言,洛伦兹的“调谐使命论述”最为接近于这里所讲的后现代社会工作使命论述,它喻示的社会工作使命形象亦更加“在世平民”,更“多样构成”。在相当的程度上,的确可以把洛伦兹的论述引为与笔者自己的论述同类乃至实质上同样的一个论述。当然,他的论述或者对“构成多样”的“解放性”使命这一方面表达不够,失之于弱。

36 即设定了要“融合”的目标状态,而未为开放地保存并充分地扩展多样性留出最大空间。

个案社会工作案例分析报告(范例)

个案社会工作案例分析报告(范例) 一、基本资料 案主姓名:吴某 性别:男 年龄:73 岁 二、个案来源 个案是院舍照顾机构管理人员转介,社工经过与案主面谈,确定初步问题后接案。 三、个案背景资料 (一)重要引发事件 近日案主因心脏病住进深圳某医院,这次在检查、护理、用药过程中处处抱怨其儿子,还经常无故对儿子发脾气,跟病房的医生、护士甚至病房的其它病人家属说他儿子的坏话。案主的父子关系一度非常紧张,他的儿子也在一气之下说了要放弃案主,在医院案主的儿子要和案主脱离父子关系,案主父子关系面临一个大挑战。案主需要心脏搭桥,手术费最少要用 6 万块,手术费用如果筹不够,案主将无法顺利进行手术。最坏的打算就是案主“有钱看病,没钱等死”。 (二)曾做出的调试和成效 1.自我调试。 案主入住老人颐养院之后,因与子女关系都不好,感情上面缺乏沟通,得不到家人的温暖和关爱,案主有被遗弃的

感觉,时刻认为自己没有依靠,没有归属感,对生活非常消极、自卑。 案主曾经意识到自己的心理状况,也想通过一些日常活动来摆脱这种困境,比如通过给希望小学的学生定期捐款,给有需要的人编织毛衣送温暖等,但是由于得不到大家的认同和理解,案主变得更加自卑敏感。 2.院舍照顾层面。 老人颐养院的领导曾经与案主儿子多次面谈,与其共同探讨案主目前的状况,希望改善案主与儿子之间的关系,并尽量通过安排文娱活动让案主融入院舍生活。 (三)行为表现。 案主住院后,由于对疾病的害怕甚至恐惧,而导致心理上的紧张和敏感,容易对身边的人产生种种误会。只要身边的人说了一句不当的话,或者一个不合适的行为,就会引起案主的猜疑和否定。 (四)人际关系。 案主在入住养老机构后,案主失去自身的角色而与他人交往,使案主在与工作人员交往和满足工作人员的期望时常常感到羞辱和没有自尊,这引起个人认知出现误区,在他的眼中,只看到别人的缺点,看不到优点,眼中容不下一粒沙子的性格,喜欢挑别人毛病,导致了案主与家人、与院舍照顾机构的工作人员和其它老人之间缺乏稳定的沟通,案主人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工作行政》2022-2023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317)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工作行政》2022-2023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317)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写在括号内。每题1分,共8分) 1.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通过资助服务、利益表达和社会倡导,帮助青少年提高能力,改善青少年成长环境”为使命,倡导“社会责任、创造进取、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价值观,曾发起和实施了社会参与广泛、富有影响的“希望工程”,该组织属于( )。 A. 政府部门 B.群团组织 C.社会服务类民间组织 D.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 2.针对社区老年人房产被侵权日益增多状况,社会工作者小王拟推动成立“老年人普法自助小组”,普及相关法律知识,促进老人们相互交流,缓解其因合法权益受损导致的困惑和迷茫。在帮助老人们界定小组目标时,小王恰当的做法是( )。 A. 带领老人讨论,澄清小组目标 B.协助掌握时间,让所有老人能发言 C.引导老人讨论,分析小组发展趋势 D.列出并讲解小组目标,帮助老人理解和认同 3.“不再慌糖”是某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专为老年糖尿病患者提供的服务项目。该项目由社会工作者、退休党员、护士组织发起。项目运行半年后,又有几位心理咨询师、医生和瑜伽教练加入该工作团队。该项目的团队结构类型是( )。 A. 问题解决团队 B.跨专业团队 C.医疗服务团队 D.老人互助团队 4.社会工作者小陈负责“关爱社区失独老人”服务项目。为了更好地提升服务质量,小陈招募了一批护理、法律等方面的志愿者参与到服务中,并对志愿者进行培训。从志愿者培训内容的角度看,首先要做的是( )。 A.介绍机构的志愿者绩效评估办法 B.研讨交流机构志愿者激励措施 C.分析国内外志愿服务发展趋势 D.讲解服务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 5.社会工作者朱某设计了一个服务方案,并希望通过关注服务对象人数的变化,主要工作项目的完

个案社会工作的过程

第三讲个案社会工作的基本过程 社会工作的过程都是一个建立在知识、价值和技巧的创造性结合基础上的问题解决过程,由一连串的服务所组成。它始于潜在案主面对问题或困扰前来机构寻求专业人员的协助,或社会工作人员给予机构功能外出游目的地寻求可能的服务对象(如针对街头少年帮的外展服务),终止于完成服务或中断服务关系。 个案社会工作不同发展阶段的划分

根据个案社会工作者服务过程中实际工作的重点,将个案社会工作过程分为关系建立、评估、计划、干预、结案五个阶段。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这五个阶段是一个有步骤的不断递进的过程,但实际上,依步骤进行时,又常常是互相关联或并行发生的,有时甚至是循环的。 第一节接案与建立关系 ●接触潜在案主 (一)接触潜在案主的途径 接触潜在案主是个案社会工作过程中的第一步,工作者和潜在的案主开始接触,通常有三种途径: (1)个人或家庭带着他们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或问题前来求助。 (2)工作者根据机构功能主动外出要为那些没有提出帮助要求的人提供服务,例如,逃学的街童、性工作者、吸毒者、艾滋病感染者、帮派少年或无家可归者。 (3)有人认为某人或某家庭有严重的威胁他们自己或他人福利的问题,因而需要社会工作者的干预。工作者可能去接触那个人或那个家庭,或者转介处强迫规定他们向机构报告,例如经检察院审查判定为需要社区矫正的少年。 (二)潜在案主的分类 根据与机构接触的不同原因,潜在案主可以分为三类: (1)自愿性潜在案主(或申请人)。 (2)非自愿性潜在案主。 (3)强迫性潜在案主。 ●工作者主要的工作目标 在建立关系阶段,社会工作者主要的工作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与潜在案主进行初步的会谈,根据机构的宗旨、资源和工作者的能力,鉴别、筛

个案社会工作实用案例分析.docx

个案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案主背景: 李某,女,今年18 岁,初中文化程度,性格比较内向,平时喜欢独处。初一下半学期 开始就经常称头晕,不去上课,可经医生检查一切正常。初三勉强毕业后就再也没有跨入校 门。平时一个人呆在家里看电视,比较喜欢卡通片,也照着漫画书上画漫画玩,可画得不怎么 样,也从不敢把自己的画给别人看。父亲平时工作忙,无暇顾及她,母亲经常要去照顾外婆, 与案主交谈的机会也比较少。因案主读书成绩比较差,父母也就对她没什么期望,认为 女孩子书读不好就让她呆在家里,将来嫁人算了。母亲平时常常用“你不行的”、“你不会的”等言语对案主做家务事予以评价。案主初中毕业后不再上学,父母怕她到外面学坏,也不让她出去结交同伴,使她更加孤独。居委会人员也反映案主特别敏感,只要她看见别人聚在一起讲话,就会认为是在讲她,为此还和邻居发生过矛盾。对于邻居的同龄人,她总是以 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态度拒绝与其交往,也从不肯参加社区活动。最近母亲发觉案主越来越不愿意与 人交往,就托熟人帮她介绍了一份简单的工作,想让她去社会上历练历练,可她做了两天就不肯去了,母亲觉得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所以就来求助社会工作者希望得到帮助。 个案分析: 案主主要存在这样几个问题:( 1)性格问题( 2)人际沟通问题( 3)自我认同问题( 4)家庭问题 工作目标: ( 1)提高沟通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2)改善案主的生活环境,恢复和提高案主的自信心( 3)树立其对自我的成功认同感,从而增强案主的自我实现和满足感。 工作原理: ( 1)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2)“人在情境中”理论(3)人本治疗模式的理论( 4)现实治疗法的理论 工作方案: ⒈ 首先,工作员登门上访与案主母亲和案主进行初次见面,并和案主母亲及案主会谈。此 次会谈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案主母亲和案主双方来了解案主求助的动机,尽可能的找出案主当前所面临的心理困扰,作出是否需要给与帮助的决定。在会谈过程中,一方面工作员通过以一种轻松、愉悦的谈话方式,大致了解案主个人的基本信息、家庭的基本情况及其所面临的 困难,以确定是否可以结案,另一方面要向案主坦诚介绍工作员自我的身份、机构的设置及服务内容,以尽量减轻案主的疑虑和敏感度。 ⒉再通过展开一到二次的访谈与案主建立信任的专业关系,其主要目的在于使案主相信工作 者的能力,同意接受工作者提供的服务,即取得案主的信任。并同案主一起协商制定具体的 治疗计划,签订服务协议,其中涉及到澄清服务的方法、服务的性质、服务的目标,明确案 主、工作者、机构各自享有的权利和义务等方面。 成效评估: 本次服务计划综合考虑到案主的心理需求及其所处的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

社会工作行政期末复习训练题

社会工作行政期末复习训练题 关于社会工作行政期末考试的说明 (一)考试方式: 终结性考试采用半开卷、笔试考试的方式,允许考生携带一张A4纸入场(纸张由各地方电大统一发放,可于纸张正反面上记录知识要点)。 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题类型: 1.名词解释题(4道题,每题5分) 2.单项选择题(8道题,每题1分) 3.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正确答案,且选项中必有一个错误选项,多选或错选均不得分,少选每个选项得1分。每题3分,共4道题) 4.简答题(3道题,每题10分) 5.案例分析题(1道题,30分)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工作行政P5第一段第三行开始2.正式沟通P122第二段3.志愿者P262第三、四段 4. 目标管理是一种将工作转化为目标,以目标为中心,以人为中心的系统的管理方式。5?横向沟通 P123第五段第一句6.激励P165第二段前两句 7.社会服务机构由政府、社会团体或个人兴办的,通过社会福利从业人员,为特定、有需要的服务 对象提供专门服务的非营利性社会福利组织。8 .社会工作督导P268第一段9 .非正式沟通P122第三 段第一句 10 .正强化P174第三段11. SWOT分析是指把对机构的优势和劣势、机会和威胁的分析结合在一起,以便发现机构重要的战略机遇,它是综合考虑机构内外部环境变量,以此来选择机构战略。 12 .社会服务机构行政计划P78中间一段倒数第三行 13 .使命P27是社会服务机构存在的理由,是社会服务机构在社会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应当担当的角色及履行的责任。 14 .需求评估P304第三段15 .负强化P174第四段16 .冲突控制P190最后一段

社会工作个案案例

一、来访者一般资料 来访者姓名:F (为了保护来访者隐私,故在此隐去真实姓名)。来访者性别:女。 来访者年龄:21岁。 来访者职业:在校大学生,大二在读。 来访者主要症状:白天昏昏欲睡,晚上睡眠不好。食欲不振。对生活失去兴趣,不愿意与同学、老师、家人交往,对学习也失去兴趣。自我评价低。 二、个人陈述 我和我男朋友L是高中同学,高三的时候我们不顾老师和双方家长的反对恋爱了。高中毕业以後,虽然没有考进同一所学校,但都在这座城市,我们俩都很高兴。我们的父母也基本上默许我们之间的来往了。” 虽然我们学校之间距离很远,但刚上大一的时候L每个星期都会来我的学校找我两、三次。每天晚上都会通电话。但是这种状况并没有持续很久,後来他来找我的次数慢慢变少,到大一下学期的时候,他半个月才来找我一次,基本上都是我去找他,但是我找他的时候他显得很不耐烦,於是我们就经常开始争吵。” 随著吵架的次数越来越多,我就越来越觉得累。很多时候想到了分手,但是又真的舍不得这段将近两年的感情。” 後来有一次我偷偷查了L的手机通话清单,发现他跟一个女生来

往很密切,我给那个女生打电话,骂了她。我当时真的控制不住 自己,我完全想象不出来自己会像个泼妇一样骂人!他知道这件事情以後,说我是无理取闹,跟我提出了分手。我追问他和那个女生的关系,他说是学校社团的事情才联系的。我不相信,继续追问,他就根本不解释了。我去找他,他也总是找藉口不想见我。” 到 现在,我们已经半年多没有联系过了。但是我心裏面还是放不下他。我知道这样不好,可我控制不住自己啊!分手之後,他并没 交其他的女朋友,所以我想那件事情是我误会他了,我很後悔。 如果当初我能冷静些,就不会和他分手了。每天我都会不由自主地这样想,越想越放不下他,越想越难受。每天心情都很不好,睡觉也睡不好,总是会梦见与L重归于好。什麽都没有心情做:也不想上课,也不想和同学交往。我觉得自己很失败,什麽都做不好。我已经变得完全不象自己了!这真的很恐怖,我不想这样。” 三、诊断 根据来访者敍述,以及了解其既往病史、家族病史。诊断为:一般情绪障碍。 四、咨询方案与策略 对本案例中来访者的问题,咨询师采用以人为中心治疗方法。相信来访者有很大潜能理解自己并解决自己的问题,咨询师只 是通过咨访关系来引导来访者

社会工作行政期末复习题范文.docx

这个

1.社会服务机构的()是以机构愿景为基础的,但比愿景更加清楚地说明了机构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选择一项: A. 战略目标 B. 机构宗旨 C. 机构远景 D. 机构使命 提示:本题主要考察第二章第一节机构愿景(远景)、与使命的区别。 正确答案是:机构使命 2 2.社会服务机构的领导为了增进员工对工作的兴趣,方便机构未来的人力需求计划,最常采用的方法是()。 选择一项: A. 提高员工福利待遇 B. 鼓励员工参与机构决策 C. 轮换工作岗位 D. 减少员工工作量 提示:本题主要考察第八章第一节激励的一般方式。 正确答案是:轮换工作岗位 2 3.在社会服务机构中,不属于冲突控制方法的是()。 选择一项:

A. 强制解决 B. 回避与妥协 C. 加强沟通参与 D. 实地考察机构的运作活动 提示:本题主要考察第九章第一节控制的具体方法。 正确答案是:实地考察机构的运作活动 2 4.年度计划是确定机构在未来一年时间内要实现的目标和完成的工作,其制定者通常是社会服务机构的()。 选择一项: A. 基层管理者及一线员工 B. 中低层管理者 C. 高层和中层管理者 D. 高层管理者 提示:本题主要考察第十章第四节社会服务机构的战略实施。 正确答案是:中低层管理者 题目9 2 5.某社区的白领小江参加了某社会服务机构举办的“关爱儿童”慈善晚宴。其中机构举办慈善晚宴属于哪种筹资来源()。 选择一项:

A. 捐赠款物 B. 服务收费 C. 政府资助 D. 国际资助 提示:本题主要考察第十三章第一节社会服务机构的筹资来源。 正确答案是:捐赠款物 3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写在括号内。每题2.5分,共10分) 2 1.影响社会服务机构使命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督导 B. 利益相关者 C. 服务对象 D. 管理层 E. 资助者 提示:本题主要考察第二章第二节使命陈述注意的问题和评析。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利益相关者, 服务对象, 资助者 2 2.作为爱心老年公寓的管理者小张,他在沟通方面扮演着()等重要角色。 选择一项或多项:

儿童社会工作内容和方法

社会工作者:儿童社会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人事考试教育网2011-3-18 11:18 【大中小】【我要纠错】 儿童社会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一、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 1、儿童养育和保健 儿童的养育主要是指在饮食喂养、合理营养、居住环境、托儿设施等各个方面对儿童更完善、更全面和更科学的抚养和培育。 儿童的保健主要包括二个方面:一是妇婴保健,即利用各种有效措施减少婴儿死亡率;二是指对儿童的卫生工作,即通过健康检查、身体缺点的锻炼及矫治、传染病的预防、健康教育和科学的生活方式的宣传等等方式促进儿童健康发育成长,全面提高儿童的身体素质。 2、儿童照顾和教育 儿童照顾是指在家庭、托儿所、幼儿园、学校等环境中给予儿童在生活、学习、成长等各方面的呵护和关怀。 儿童教育主要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多个径途使儿童学会认知,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思维方式,具备生活中必需的能力,习得初步的社会规范,培养基本的道德品格的过程。 对残疾儿童的照顾、教育和康复应该充分考虑他们的特点和采取各种特殊的工作方法。 3、儿童救助和保护 儿童救助主要是指对孤儿、被遗弃儿童以及生活困难儿童的救济和帮助。对前者的救助形式主要有儿童福利院教养、家庭寄养和收养等。对后者的救助的主要方式是为贫困或单亲家庭提供经济和物质上的救助,以使儿童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 儿童保护包括三个层面上的工作:一是通过立法和制定政策从制度上规定和保护儿童的各种权利;二是在实际生活中通过具体手段切实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如生命权,被抚养权、健康权等;三是保护儿童的成长,与各种有关的社会力量(家庭、学校、警署、法院、青少年保护专设机构等)合作,对一切危害儿童身心健康和成长的行为作斗争。 二、儿童社会工作的具体方法 1、儿童辅导 (1)儿童辅导的基本概念

社会工作个案案例

杭州市社区社会工作个案研究评审表

规范小区管理,搭好组织机构,架起沟通桥梁 ——助理社会工作师一一爸爸 一、背景介绍 HW小区于2010年交付,房价在当地属于中上水平。小区原定计划分一期、二期,一期主要是商住房的建设,二期主要是开发建设五星级酒店。开发过程中,一期开发商HW因故将所有产权转让销售给了另一个开发商公司YT。四年多来,因房屋质量、设计原因、居民入住情况等原因,小区矛盾逐渐凸显,亟需业主团结起来共同解决,成立业委会的呼声越来越高。 二、案例分析 1、HW小区属于商住小区,因销售期间更换了开发商,中途衔接不够完善,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新接手的开放商因初涉房地产,政策不熟悉,加上已有业主拉横幅抗议开发商,导致开发商对业主态度也不尽友好。 2、业主构成。HW小区建设之初起点高,宣传阵势十分庞大,房价在周边小区中是最高的,但实际入住之后发现周边配套奇缺,业主自购入住比例不足50%,每幢每单元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群租、淘宝人群,令业主苦不堪言。 3、该小区物业未更换,且不是开放商物业,所以得不到开放商的大力支持,但小区地下车库扬尘大、污水倒灌、墙体脱落、车辆管理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小区居民生活,物业的无能为力更令业主怒火中烧。 4、HW小区建在排灌站旁,船只进出每次鸣笛噪音大。小区开

发商未在小区外围建商铺,无配套,居民十分不便,经营性收入也十分少。同时,开发商正在建造二期酒店项目,施工也给居民带来了不便。 三、服务计划 1、服务目标 业主委员会,是指由物业管理区域内业主代表组成,代表业主的利益,向社会各方反映业主意愿和要求,并监督物业管理公司管理运作的一个民间性组织。本社区辖区有八个小区,3个小区居住规模近1000户,3个小区超1500户,全体社工不足14人,范围广不足以服务好每个小区。所以成立业主委员会,选出全体业主的代表,制定规范,让小区管理有法可依,有制可循势在必行。 2、服务策略 (1)理论依据: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在自我实现需求之后,还有自我超越需求(Self-Transcendence needs),但通常不作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必要的层次,大多数会将自我超越合并至自我实现需求当中。 (2)理论实践:对于小区来说,环境友好、小区安全、生活便利是居民的基本需求,挖掘一批热心的居民,学习了解法律,参与到业主委员会这一公益民间组织,代表全体业主共同为小区发展无私奉献,就是更高级的、社会化程度更高的需要如安全、自我实现的需要。 (3)社工角色:本案例中,各方对业委会概念只停留在听说的层面,法律定位、工作方向都十分不明朗,社工需要担任使能者、资

2018年春社会工作行政期末复习训练题

2018年春社会工作行政期末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某社区老年服务中心的五位工作人员组成一个小组,讨论如何满足本地独居老人的需要。小组成员认为,老人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有生活不能自理、家庭不和、孤独寂寞等。针对这些问题,小组成员建议通过开办老年日常照顾中心、开展社区家族生活教育、组织兴趣小组等服务加以解决,由于资源有限,该中心只能提供其中两项服务。为此,小组成员下一步应当(c )。 A.评估老年人的服务需求 B.设计评估方案 C.选择可行的服务方案 D.制定工作时间表 2.关于社会服务机构目标确定过程排序正确的是(b)。 ①明确机构自身的愿景与价值观②进行内外部环境与条件分析③提出总体目标方案④目标具体化⑤评估各个方案并确定可行满意方案 A.③④②①⑤ B.②①③⑤④ C.②①④③⑤ D.②①③④⑤ 3.社会服务机构计划编制的过程中,在确定最后方案之后要进行(c) A.方案的修订 B.预测每种可行方案的效果 C.制定具体且详细的行动方案 D.评估机构的资源 4.某儿童福利机构在策划“六一”儿童节的活动方案中制订了总目标和影响性目标,并细化为各项服务目标。社会工作者在确定上述服务目标的优先次序时,首先需要考虑的是(c)。 A.机构的发展目标

B. 机构的服务对象 C. 机构的可用资源 D.机构的社会影响 5.小张和小李在同一中心工作,但小张来自东部城市,小李则来自西部农村,在一次项目实施的对象选择上他们争吵了起来,小张坚持救助城市中的流浪乞讨人员,但小李认为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更为根本。此时小李和小张遇到了哪种沟通障碍(a) A.个体障碍 B.环境障碍 C.媒介障碍 D.语义障碍 6.以下不属于社会工作行政领导特征的是(c)。 A.领导者较少使用职位权力 B.领导者较多运用指导、诱导的方式来影响下属 C.领导者在目标设定、价值塑造和资源整合等方面的作用不明显 D.领导者充分发挥其能动性,善于“四处化缘”,开拓发展空间 7.阿尔德弗尔的ERG理论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密切关系,阿尔德弗尔提出的成长需要与马斯洛提出的(d)比较接近。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归属与爱的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8.某国家级贫困县的一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采用SWOT分析法制订社会工作人才发展规划。下列属于SWOT分析法中“O”的是(d)。 A.该机构已积累了三年的服务经验

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方法

社会工作的三大基本方法 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与社区社会工作。 一、个案工作 个案工作是指运用专业的知识、方法和技巧,通过专业的工作程序,帮助有困难的单个个人或者家庭发掘和运用自身及其周围的资源,改善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状况。 (一)个案工作的主要模式 为了保证个案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开展个案工作过程中需要运用个案工作中相关的服务模式。个案工作的服务模式既是用来指导社会工作者针对某个服务对象开展专业服务的理论依据,也是帮助社会工作者决定个案工作的程序和服务方法的重要依据。个案工作的服务模式有很多,而且差别很大,这里将着重介绍四种常用的个案工作的服务模式: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危机介入模式、行为治疗模式和人本治疗模式。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理论假设:①人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生理、心理和社会这三个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②服务对象的问题与服务对象感受到的压力有关。③人际沟通交流的状况是保证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交流的基础,也是形成个人健康人格的重要条件。④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即使是暂时面临困扰的服务对象,也具有自身有待开发的潜能。 (2)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治疗技巧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可以运用的技巧比较多,包括直接治疗技巧和间接治疗技巧两大类。 所谓直接治疗技巧,顾名思义,是指直接对服务对象进行辅导、治疗的具体方法。可以根据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沟通交流状况,以及反映服务对象内在想法和感受的状况分为非反思性(non-reflective )直接治疗技巧和反思性(reflective )直接治疗技巧。 间接治疗技巧是指通过辅导第三者或者改善环境间接影响服务对象的具体技巧。间接治疗技巧的运用对象很广,包括服务对象的父母、朋友、同事、亲属、邻里和社区管理人员等,把个案工作服务介入的焦点从服务对象个人扩展到服务对象周围的其他社会成员。

社工典型个案案例

案例一: 陈教授,现年65岁,退休前在上海一所著名大学教书,陈教授早年在外地“插队”,一子一女在母亲的拉扯下长大,因而对父亲的“不管不问”颇有怨言。陈教授妻子在世时,子女们还经常回来探望。陈教授有个弟弟和两个侄子在上海,因而他的生活平静而安详。前不久,陈教授由于回家较晚,到家后,发现老伴躺在地板上,呼吸微弱,连忙送往医院,当子女赶到时,老伴已经离开人士。子女们把责任归咎于父亲“回家过晚”,双方之间的裂痕加深,子女们用冷言冷语讥讽老人,探望次数大大减少。老人整日待在家中,经常酗酒,酗酒后会痛哭流涕,喃喃自语,认为老伴的死是自己造成的,还不到一个月,原本身体健康、开朗乐观的陈教授,变的骨瘦如柴,精神恍惚。社区服务中心了解情况后,决定派社区工作者开展工作, 本案例应该从家庭思维的角度介入。 问题:1、在上述案例中,家庭思维是指什么? 家庭思维是指把老年人看作复杂的多代关系系统的一部分,这一关系系统对老年人生活有重大影响,是老年人与人交往并获得支持的来源;诸如配偶、父母、兄弟姐妹、子女等家庭角色,它们是老年人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是与这些角色相联系的特定功能已经终止,它们也会影响老年人的所思所想。 2、陈教授主要面临的困境是? 如何恢复身体健康(身体健康问题);如何舒缓情绪(精神情绪问题);

如何从失去老伴的痛苦中走出来(丧亲问题);如何与儿女修复关系(感情支持问题);如何免受儿子冷言冷语(语言虐待问题)。 3、社工应该采取的主要介入策略有:(个人+家庭成员) (1)社工应该让陈教授明白目前的状况,清醒意识到他的问题继续恶化下去的严重性,说服其面对现实,鼓励其走出家门,参与一些社区活动,并协助陈教授制订一份健康活动计划。 (2)建立情感支持网络,针对其儿女和其他家人,如弟弟、侄子,开展家庭体系支持工作,劝说其他家人加入到老人的情感支持网络里,充当他们之间的沟通桥梁。 (3)帮助家庭“解除羁绊”,超越当前阻碍,代表老人把家庭动员起来。 (4)为老人制订一个行动方案,帮助家人治疗旧伤,处理积怨。(5)也可以给陈教授做哀伤辅导,让其正视这一过程,重新组织自己的生活。 (6)对于虐待问题,社工应该让陈教授的女儿明白当初父亲下乡插队时的“不得已”,是客观原因造成的,其本人也非常关心和在乎他们;另外,母亲的死也纯属意外,让其明白父亲深爱着母亲,不可能害死母亲的事实,争取其女儿的支持是整个案例的关键因素。 4、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从前面的张教授的困境中找出相关内容) (1)身体健康方面的服务; (2)认知和情绪问题的处理;

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分析

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分析 一、基本资料: 丫丫,女,17岁,1米56,高二学生就读于某高级中学,爱好英语,沉溺于网络游戏。 二、背景资料: 丫丫父亲为国企工作人员,母亲是名主管,家境良好。目前丫丫跟爸爸和妈妈一起生活。家里有房有车,住在算是一个高档社区,家里比较奢侈。 三、主要问题: 1)自身问题:学习兴趣不高,成绩不好,老想着玩游戏,而且经常通宵达旦得玩游戏。丫丫家庭优越,父母宠溺,自我要求低,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游戏上。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做事懒散。比较专注于自我感受,会谈些自己感兴趣以及自己擅长的东西,其余时间总是不说话。 2)家庭问题:望女成凤,期待和现实产生的差距让父母有所失望,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导致对丫丫的态度阴晴不定。父亲平时忙于工作,回家后看到案主玩电脑,经常对丫丫冷暴力,严重则打骂。母亲比较宠溺丫丫,只是希望丫丫要认真学习,提高学习成绩,对丫丫期待很高。 3)社会问题:与外界社会接触少,人际交往面不大,有基本的

待人接物的礼仪,但相对人情世故和换位思考缺乏,经常独来独往,表现出高傲的样子。 四、问题分析 1)家庭层面 家境优越,没有生活压力。,父母给予丫丫的总是最好的,有求必应。家里比较奢侈,没有节约意识。 经济条件好,没有意愿通过各种渠道去改变现状过得更好。 2)社区层面 丫丫所住的小区居民之间沟通很少,邻里之间很少往来丫丫就读的学校离家比较远,同学也都是放学后各自回家,因此回家后没有同学可以沟通。 3)社会层面 该家庭跟主流社会一样,存在着这样一种价值观:认为学习成绩是衡量一个孩子有无前途的唯一标准,同时以子女的成就来断定自己的成败; 4)优势视角下案主的能力/优势: 1、心态平和。重新认识和看待学习的问题,学习并不是光光成绩,更多的是一种能力和兴趣。 2、他其实也是一个守规矩的孩子,一般不做违反纪律的事情。 3、有意愿与家人保持一种很亲密的关系,比如丫丫看到妈妈做家务,会和妈妈聊天。 4、很聪明,会求助他人,英语成绩不错。

常见的几种个案社会工作模式上课讲义

常见的几种个案社会 工作模式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1930年美国史密斯学院的汉金斯(Frank Hankins)首次使用“心理社会”这个概念。1937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汉密尔顿(Gordon Hamilton)发表“个案工作的基本概念”(Basic Concept in Social Casework)一文,系统阐述了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有关理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另一位学者霍利斯(Florence Hollis)在20世纪60年代综合各种相关的理论把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加以发展,使之成为个案工作的一种重要服务模式。 (1)理论假设 ①对人的成长发展的假设。认为人与环境是一个互动的体系,人在特定的环境中生活成长,人所遭遇的问题也是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所以只有结合人与环境的互动,即考察“人在情境中的状态”,才能真正理解人的行为。认为影响人的行为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3个方面的因素,它们相互作用,一起推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②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假设。认为导致服务出现问题主要有3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成长早期未实现的欲望或诉求压抑,对服务对象当前的生活和人际交往形成压力;其次,当前的压力,迫使早期的问题显现出来;第三,对外部环境的应对能力和自我情绪控制能力的欠缺而无法有效应对外在环境的要求。来自过去、现在以及问题处理这3个方面的压力相互影响,最终使服务对象心理出现困扰、人际交往出现冲突。 ③对人际沟通的假设。认为人际沟通是保证人与人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基础,是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条件。 ④对人的价值的假设。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即使是暂时面临困扰的服务对象,他们也有自我发展的潜力。 (2)治疗技巧 ①直接治疗技巧。直接治疗技巧是指直接对服务对象进行辅导、治疗的具体方法。在直接治疗技巧中,又可以根据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沟通状况分为非反思性(non-reflective)直接治疗技巧和反思性(reflective)直接治疗技巧。前者是指社会工作者直接向服务对象提供各种必要的服务,而服务对象只处于被动接收状态的各种辅导技巧。这种辅导技巧不关注服务对象的自身感受和想法。非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主要包括支持、直接影响和探索-描述-宣泄。支持是指通过社会工作者的了解、接纳和同感等方式减轻服务对象的不安,给予服务对象必要的肯定和认可;直接影响则是社会工作者通过直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意见促使服务对象发生改变;探索-描述-宣泄是指社会工作者通过让服务对象解释和描述自己困扰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过程,为服务对象提供必要的情绪宣泄的机会,以减轻服务对象内心的冲突,调整服务对象的不良行为。后者是指社会工作者通过与服务对象相互沟通交流,引导服务对象正确分析和理解自己问题的各种具体技巧。这种辅导技巧比较关注反映服务对象内心的感受和想法。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主要包括现实情况反思、心理动力反思和人格发展反思。现实情况反思是指社会工作者帮助服务对象对自己所处的实际状况作出正确的理解和分析的技巧;心理动力反思是指社会工作者协助服务对象正确了解和分析自己内心的反应方式的技巧;人格发展反思则是社会工作者帮助服务对象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以往经历、调整自己人格的技巧。 ②间接治疗技巧。间接治疗技巧是指通过辅导第三者或者改善环境间接影响服务对象的具体技巧。间接治疗技巧的运用对象很广,包括服务对象的家人、朋友、同事、邻里和

社工典型个案案例

社工典型个案案例 案例一: 陈教授,现年65岁,退休前在上海一所著名大学教书,陈教授早年在外地“插队”,一子一女在母亲的拉扯下长大,因而对父亲的“不管不问”颇有怨言。陈教授妻子在世时,子女们还经常回来探望。陈教授有个弟弟和两个侄子在上海,因而他的生活平静而安详。前不久,陈教授由于回家较晚,到家后,发现老伴躺在地板上,呼吸微弱,连忙送往医院,当子女赶到时,老伴已经离开人士。子女们把责任归咎于父亲“回家过晚”,双方之间的裂痕加深,子女们用冷言冷语讥讽老人,探望次数大大减少。老人整日待在家中,经常酗酒,酗酒后会痛哭流涕,喃喃自语,认为老伴的死是自己造成的,还不到一个月,原本身体健康、开朗乐观的陈教授,变的骨瘦如柴,精神恍惚。社区服务中心了解情况后,决定派社区工作者开展工作, 本案例应该从家庭思维的角度介入。 问题:1、在上述案例中,家庭思维是指什么? 家庭思维是指把老年人看作复杂的多代关系系统的一部分,这一关系系统对老年人生活有重大影响,是老年人与人交往并获得支持的来源;诸如配偶、父母、兄弟姐妹、子女等家庭角色,它们是老年人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是与这些角色相联系的特定功能已经终止,它们也会影响老年人的所思所想。 2、陈教授主要面临的困境是, 如何恢复身体健康(身体健康问题);如何舒缓情绪(精神情绪问题); 如何从失去老伴的痛苦中走出来(丧亲问题);如何与儿女修复关系(感情支持问题);如何免受儿子冷言冷语(语言虐待问题)。 3、社工应该采取的主要介入策略有:(个人,家庭成员) (1)社工应该让陈教授明白目前的状况,清醒意识到他的问

题继续恶化下去的严重性,说服其面对现实,鼓励其走出家门,参与一些社区活动,并协助陈教授制订一份健康活动计划。 (2)建立情感支持网络,针对其儿女和其他家人,如弟弟、侄子,开展家庭体系支持工作,劝说其他家人加入到老人的情感支持网络里,充当他们之间的沟通桥梁。 (3)帮助家庭“解除羁绊”,超越当前阻碍,代表老人把家庭动员起来。 (4)为老人制订一个行动方案,帮助家人治疗旧伤,处理积怨。 (5)也可以给陈教授做哀伤辅导,让其正视这一过程,重新组织自己的生活。 (6)对于虐待问题,社工应该让陈教授的女儿明白当初父亲下乡插队时的“不得已”,是客观原因造成的,其本人也非常关心和在乎他们;另外,母亲的死也纯属意外,让其明白父亲深爱着母亲,不可能害死母亲的事实,争取其女儿的支持是整个案例的关键因素。 4、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从前面的张教授的困境中找出相关内容) (1)身体健康方面的服务; (2)认知和情绪问题的处理; (3)精神问题的解决; (4)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包括情感支持网络; (5)老年人特殊问题的处理,如虐待和疏于照顾问题,丧亲问题等。 案例二: 张女士文化水平不高,在一家大型超市做保洁工作,一天,她在四楼擦玻璃窗,不慎坠楼,从此失去双腿。超市给了一笔数额不多不少的慰问补偿金。丈夫对张女士很关心,为了多挣钱,又去兼职,家里孩子一个8岁,一个10岁,都很懂事,上学前后都会照顾妈妈。张女士觉得自己是负担。一天家里只有她一人,她一时想不开,便爬下床打开煤气自杀,幸好被邻居发现救了过来。

个案社会工作

个案社会工作 填空1*10 1、人生任务由成长需要和生活人物组成p11 (成长需要主要是指满足个人成长的种种需要生活任务是指个人在生命历程中需要完成的任务或角色职责) 2、技术知识:沟通技术、语言知识、逻辑知识、调查方法、模式方法p49 3、文化能力的功能:尊重、沟通和制定工作目标。P50 4、沟通的原则与技巧:树立尊重理念;培养同感能力;训练沟通技巧。P63 5、工作者的角色:使能者、联系人、教育者、倡导者和治疗者p136 6、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吧强化物分为物质、社会和活动三种类型。P166(物质强化指实物的需要性刺激 ; 社会强化物指语言上的褒奖;活动强化物是指一些具体的社会活动) 名词解释3*6 1、社会工作个案:是专业工作者尊循基本的价值理念、运用科学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以个别化的方式为感受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物质和心理方面的支持和服务,以帮助个人或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挖掘生命的潜能、不断提高个人和社会的福利水平。P5 2、人的社会功能:是指个人为完成自己的人生任务而与社会环境发生的适应、改变、创造等互动关系中发挥的作用和效应p11 3、文化功能:是指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对案主语言、行为、情绪、心理、态度等背后存在的文化根源所具有的敏感程度和洞察能力。P50 4、人文情怀: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对本身的亲近情感,是人类对自身生命、健康、尊严的自然关爱,它是人们的社会责任和伦理规范的情感基础。P55 5、稳定的心理状态:是指社会工作者在遇到困难、挫折、紧急事件或处于危急状态时,能够克制和调适负面情绪,从而保持理性的思考、判断和行为选择p55

6、沟通:双方当事人(一个或多个)借助语言或非语言符号彼此互相交换观念、感受、态度、资料、情感等内容的双向互动过程。P60 7、应付能力:是指人在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应掌握的辟谣的完成人生任务的能力p12 8、移情:表现为案主不把工作者看作帮助他解决问题的专业人员,而是把早年情感生活经验中对某特定对象(尤其是父母)的特殊感受或反应投射到工作者身上,把其当作案主早年生活情感生活经验中的某特定人看待p120 9、反移情:是指工作者对案主产生一种非现实的感情、态度和反应。这种感情往往是专业人员过去与他人关系的经验之一,如今把它转到其所服务的案主身上。P121 10、转介:是个案工作中常用的方法,它是针对一些非本机构或个人所能提供服务的个案,经过必要的程序,而转送到其他机构或个人,使求助者能够得到适当的服务p127 11、直接干预:也叫危机干预,一般是在案主处于危机状况下、在法律赋予权力的范围内使用工作手法。P139 简答8*6 1、个案工作的含义:(6点) , 个案工作是个别化的社会工作方法; , 个案工作的基本价值理念是尊重个性、承认人的价值和独特性; , 个案工作融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于一身; , 个案工作的服务对象是感受困难的个人或家庭; , 个案工作需要动用资源; , 个案工作者能够同时提高个人和社会的福利水平。(p5) 2、制度知识p48 , 社会制度的价值理念 , 社会制度运行的内在制剂和内在动力 , 制定政策、法律的组织、机构的结构、功能和程序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社会工作行政》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社会工作行政》期末题库及答案 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社会工作行政》题库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写在括号内。每题1分,共8分) 1.某社区社会工作者小周在工作中发现,该社区高龄化现象比较突出,急需发展养老服务。由于社区服务资源有限,只能选取部分老年人作为服务对象。小周在制订服务方案时,确定服务对象的主要依据应是( )。 A.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状况 B.社区老年人口的性别比例 C.老年人的社区参与程度 D.社区老年人口的教育程度 2.关于社会服务机构目标确定过程,排序正确的是( )。 ①明确机构自身的愿景与价值观 ②进行内外部环境与条件分析 ③提出总体目标方案 ④目标具体化 ⑤评估各个方案并确定可行满意方案 A.③④②①⑤ B.②①③⑤④ C.②①④③⑤ D.②①③④⑤ 3.关于社会服务项目化运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项目化运作的社会服务没有明确期望达到的目标 B.项目化运作的社会服务一般没有确定的时间周期 C.社会服务项目管理能够促进服务资源更加合理的使用 D.社会服务项目的实施组织体系需要与机构的组织结构保持一致 4.为了制订一个详细的社会服务方案,通常需要将服务方案的目标进行分解,使之具有可操作性。社会工作者可以列一个时间任务表来推动方案目标的实现。在列表过程中,除了将完成服务方案的“主要活动、完成时间、活动所需物资”列入外,还应列入的内容是( )。 A.活动的评估方法 B.活动的负责人 C.活动的记录表格 D.活动的投入产出 5.社会工作者小陈负责社区多个志愿者团体的发展工作。最近,便民志愿服务队的几位队员在和小陈聊天时提到队员们由于平时轮流值班,基本上互相见不着面。此时,小陈合适的做法是( )。

儿童社会工作基本理论

儿童社会工作基本理论 来源:《社会工作实务》作者:范明林时间:2007-11-11 一、心理分析理论 心理分析理论认为人类的本质是先天的,决定个人行为的力量并非是环境而主要是人的内在驱力。大部分行为的背后都潜藏着生物性的驱力,如性与攻击,等等,它们会依据个人人格成熟程度的不同而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 佛洛依德(S.Freud)是心理分析理论的创始人,他的理论包括人格结构、意识层次、焦虑和自我防卫、俄狄普斯情结等多个方面,其中,个体自我发展理论或个体心理性发展阶段理论对儿童社会工作及其开展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佛洛依德的自我发展理论包含五个主要阶段: 1、口腔期:从出生到1岁。在婴儿及幼儿时期,嘴巴是获取满足的主要器官,吸吮和啃咬占据儿童的大多数时间。如果个体在口腔期的需求未得到满足,则将产生冲突,同时在成人阶段也可能会产生诸如依赖与忧郁的特质。 2、肛门期:从2岁到3岁的一部分。它代表着另一种挑战,在这个时期,肛门成为注意的焦点,由对大便的保留和排泄会引起儿童的愉快的推迟或者满足。一般认为幼儿时期惩罚性的排泄训练,会造成日后成人时期许多的负面结果,如强迫性行为特质、过分谨慎及焦虑。 3、性器期(又称男性生殖器阶段):从3岁到5岁。在此阶段生殖器官变得重要起来,儿童开始发现自己的外生殖器,或是进行性别的分化。这个阶段的负面影响出在成人期的特征是:强烈占有欲、爱出风头和好胜。 4、潜伏期:从6岁到12岁。在此阶段儿童持续对同性别父母认同,个体的超我也透过父母的价值而被增强。基本上,在此时期儿童学习新技巧并发展较好的自我价值感。 5、青春期(又称女性生殖器阶段):12岁以后。这个时期成熟的外生殖器是个体满足的主要来源。 在佛洛依德的理论中,儿童上述阶段的的发展表现了先天与后天的复杂结合,人类生理影响着发展的基本规律。但是,许多环境因素(如父母的疏忽或严厉、与兄弟姐妹的关系)确定着各阶段的发展结果。总的来说,生理成熟过程引起快乐的重点从身体的一个部分转移到另一个部分(从口腔到肛门到生殖器官),发展阶段中的经历影响着不同个性的最终结果。在社会化过程中,不同的个体的基本需要和渴望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满足或受到挫折;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每个人会体验到不同的愉快和满足,以及不同的痛苦和心理冲突。 佛洛依德强调,为了成功地度过上述心理性发展阶段,在每一个阶段中都要求有最佳程度的满足——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如果在一个阶段中得到的满足太多,就会不愿意继续前进;如果得到的满足太少,挫折和焦虑会伤害未来发展。比如,在生命的第一年得到过多的口腔满足会引起对这一阶段的固结。结果是不完全的个性发展,成人之后仍会过度依赖他人,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