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五年级数学《点阵中的规律》优秀教案范文

小学五年级数学《点阵中的规律》优秀教案范文

小学五年级数学《点阵中的规律》优秀教案范文
小学五年级数学《点阵中的规律》优秀教案范文

小学五年级数学《点阵中的规律》优秀教案范文《点阵中的规律》是一节相对独立的数学探究课,其实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如:一年级的找规律填数,二年级的按规律接着画,以及四年级探索图形的规律。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数学《点阵中的规律》优秀教案范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五年级数学《点阵中的规律》优秀教案范文一

教学目标:

1.能在观察活动中,发现点阵中隐含的规律,体会到图形与数的联系;

2.发展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3.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和概括点阵中的规律

教学难点:

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图形与数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观察图形中的规律

上课前,同学们凭借灵敏的听力找到了规律(板书:规律),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的眼力。请看屏幕,仔细观察,你能从这一组图形中发现规律吗?

(出示幻灯片3)3:生观察说规律,可提示,师总结)

2.观察一组数的规律。

看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就会有不同的发现,同学们的眼力真不错!让我们继续,(出示幻灯4)你能从这一组数中发现规律吗?(1、4、9、16、25…)如果有困难不能出色完成,那我们今天就来一起研究,从而导入

3.出示点子图

同学们,这一组数中其实还隐藏着其他的规律,只是仅凭观察这几个数不太容易发现。那我们该怎么办呢?(生想办法)

好主意!为了帮助同学们更直观、更深入地研究这一组数,老师把它们分别画成了一种最简单的图形——点(幻灯5出示课本97页主题图),如果我们能发现这几个点子图之间的变化规律,就可以发现这一组数中隐藏的规律了。让我们马上开始!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渗透不同的观察方法

(1)仔细观察,想一想,这几个点子图之间究竟有什么变化呢?把你的发现说给同桌听;老师并用幻灯片6展示。

(2)指名说怎么观察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变化?

(副板书:横竖看、斜着看、拐弯看)

(3)设问,那第5个点阵有多少个点?请画出此图形。

2.小组探究

同学们都很会思考,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了不同的变化,为了更清晰、更准确的感受这些变化,现在,我们把观察和动手结合起来,小组合作,选择一种观察顺序,用线条分一分这几个图中的点,然后根据划分的结果写出算式来表示这几个数。最后想一想,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听明白了吗?好的,现在请小

组负责,观看点子图,马上开始你们的合作研究;再次出示幻灯片6。

合作任务

1.选择一种观察顺序,用线条分一分这几个图中的点。

2.根据划分的结果写出算式来表示这几个数。

3.想一想,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1=()4=()9=()16=()

(1)学生分组探究,师巡视

(2)在展台上展示交流。(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你们的合作成果?)

①生展示分法、算式和规律——其他组补充——总结规律

②学生说算式师板书

③拓展a×a

第5个点子图是什么样的,应该是哪个数?出示片7,用前面的观察方法,再讨论(副板书5×5)第10个呢?

后两种:下一个图形的算式是什么?(副板书下一个图形的算式)

算一算结果是25吗?

④(出示幻灯片8)原来问题还可以这样想:同一问题有不同的思路和解决方法!

3.小结

同学们真是太能干了,不仅发现了新的规律,还能用规律推测出后面的数。可见,你们不仅听力和眼力好,研究能力和表达能力更是非常的高。

4.揭示点阵

那么,同学们,在寻找这一组数的规律时,是什么帮助了我们?(点子图)是

的,像今天我们用到的这种排列很有规律的点子图在数学上又叫点阵。(板书:点阵中的规律)

点阵中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直观、更方便的研究一个数或者一组数。早在两千多年前,希腊的数学家们就已经利用点阵来研究数了。还有一点一定要告诉你们,刚才我们研究的这组点阵正是当年的数学家们曾经研究过的,不知不觉中竟然当了一回数学家,感觉特好吧?这的确是一件值得我们自豪的事情。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一)试一试

怎么样?同学们?用点阵来研究数有趣吧?让我们继续这项有趣的研究。

1.观察下列点阵,你能根据规律画出下一个图形吗?

请看屏幕,这是一组什么形状的点阵?仔细观察这一组点阵,你能根据规律画出下一个图形吗?(请看试一试,同学们用水彩笔涂出下一个图形;可出示幻灯片9来检查学生是否画的正确)

生画——展示:说明为什么这样画?(有不同的想法吗)

2.下面的点阵分别代表了哪个数?请你用一组有规律的算式表示这几个数。

这是一组什么形状的点阵?下面的点阵分别代表了哪个数?你能用一组有规律的算式表示这几个数吗?(请看试一试,出示幻灯片10,我们比一比,哪位同学写的又对又快。)

生做——展示算式——拓展下一个,你能画出地5个图形,再来研究第4个图形。

(拓展)你还有什么发现?展示幻灯片11。

除了这种方法,你还有其它研究方法?(学生思考后,可以出示幻灯片12)

(二)拓展延伸

出示梯形和螺旋形点阵:除了正方形、三角形和长方形点阵之外,还有这样的点阵,什么形状的?

我们来看书本98页的练一练第1题,学生先做后,出示幻灯片13来检查。

对,同学们,在生活中你见过或感受过点阵吗?你见过哪些点阵?(指生说)其实生活中的点阵还有很多,同学们请看(出示幻灯片14)点阵以其独特的魅力被人们广泛的应用于生活,这些点阵中也隐藏着有趣的规律。只是课上的这40分钟太有限了,不过,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继续研究。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同学们,时间过的真快,马上要下课了,想一想,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生谈收获)

2.你们总结的真好!同学们,在生活中,规律是普遍存在的,所以,老师希望每位同学都能从现在开始做个有心人,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多观察、多思考,继续去发现更多、更奇妙的规律。

板书设计:

点阵中的规律

1、正方形点阵

2、长方形点阵

3、三角形点阵

4、其它点阵

小结:在观察活动中,发现点阵中隐含的规律,体会到图形与数的联系,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同一问题有不同的思路和解决方法。

小学五年级数学《点阵中的规律》优秀教案范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观察发现点阵中的规律,体会“图形与数”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发展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形结合”的神奇之美,并获得“我能发现”之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探究发现点阵中的规律。

教学难点:

独立发现同一点阵中不同的规律。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很清楚地再现。)

一、创设问题情境

指导学生观察所提供图

形的基本形状。

1、提供的四个图形的均是三角形,第一个图形除外。

板书:1点字的个数是如何增加的?

2、观察四个图形均是正方形(第一个除外)你能写出算式吗?

1×12×23×34×4□×□……

3、第三、四组的四个图形请示去自己去探索,发现规律。

观察图形,思考,反馈。

学生探索、发现。

设计意图:随着点阵图的依次出现,学生的思维逐渐活跃,当第三个点阵图出现的时候,学生不用数,已经忍不住地说出了点数。说明学生已经发现了这组正方形点阵中的规律。但这时,教师没有急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是给学生留出了完善自己想法的时间,同时也暗示学生:规律的呈现不能依靠一个或几个图形来归纳,应该有耐心地继续自己的观察活动。

二、小组合作探究。

指导学生观察前后图

学生观察提供的第一组点字图,交流点字的个数是如何增加的,然后用算式表示出来。

学生观察第二组四个图形,点字的个数有什么变化,

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用算式表示出来。

学生独立观察思考这两组图形点不变化的情况,有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观察所给图形的基本形状及点字变化情况。

学生观察、思考、汇报。学生谈体会

设计意图:让学生寻找正方形点阵的不同划分方法,把教材分散处理的关于正方形点阵的不同划分方法集中探究,便于学生思维的延续和拓展,不至于出现思维上的断层。这样设计既符合学生的探究心理和学习习惯,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空间,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还用另一种方式解读了“练一练”中的第一题。培养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总结概括规律的能力。

三、汇报交流质疑问难。

学生通过观察前后图形中点的变化情况,从而推导出后续图形点的数量。引

导学生观察前后图形点的个数是如何增加的。

1、点字图是三角形的点字个数后一层比前一层多。

2、正文形、长方形点子数是成倍增加。

3、第(4)组图点子数是怎样变化的。

4、指导学生观察前后的算式。

仅观察图形并不能直接发现规律,并与图形对应起来。学生观察读图,思考。

议论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到此,已经很轻松地用语言表述出自己的想法:这样的三角形点阵的点数是从1开始的连续自然数的和。而对于第四种划分方法,是我没有预想到的。有一个孩子却用非常强烈地要求,表达了自己的这种划分方法,并且说出了这个算式依次递加4的规律。我真的很庆幸给了他一个机会,他用如此精彩的回答回报了我,也许课堂教学永远的魅力就在于这预设外的惊喜吧。

四、练习巩固。

第1题,有两小题都是根据图形的变化的特点,推理出后续的图形。

第二题,是观察图形排列的变化

学生先独立思考:各图形点子个数是如何增加的,然后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补充完算式,找出规律再写出一个算式来。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通过这样的观察,也能知道后面图形排列的特点,从而计算出后面图形点的数量。

根据图形变化发现这一变化规律。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规律。

设计意图:在这里不需要学生说出多么专业的、深奥的数学方法,只是引导学生对自己探究性学习方法的一个总结,尽管语言可能不够简练,总结不够到位,只要学生是用自己的语言在表述自己的想法,就是对学生思维训练层次的一个提升,一种飞越。

五、总结概括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讲给同学们听听。

六、作业

1、练一练2题

2、你在生活中那里发现过有规律的东西?用你喜欢的方法记录表示它们的规律。

学生思考,交谈,总结。

设计意图:把学生的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链接到学生已有的相关生活经验,使得原本陌生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自然对接,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课后的自主设计作业,给了学生极大的创造空间,真正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板书设计:

点阵中的规律

正方形数、相同数

连续奇数

连续自然数——倒加

1=1×14=2×2=1+3=1+2+1

9=3×3=1+3+5=1+2+3+2+1

16=4×4=1+3+5+7=1+2+3+4+3+2+1

25=5×5=1+3+5+7+9=1+2+3+4+5+4+3+2+1

小学五年级数学《点阵中的规律》优秀教案范文三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82——8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图形,明确什么是“点阵”,了解点阵的基本知识。

2、能在具体的观察活动中,发现点阵中隐藏的规律,体会图形与数的联系。

3、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与推理的能力。

4、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点阵”中隐藏的规律。

教学难点:

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点阵图形的不同排列规律,并能把观察到的规律用算式表示出来。

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课件;(生)彩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老师在黑板上画点)今天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图形朋友——点,不要小看了这

个小小的点,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的数学家们就是从这样一个小小的点开始研究,发现了由许多个这样的点组成的点子图形中的规律,还给这些图形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点阵。同学们想不想过一把当数学家的瘾,自己来寻找这些规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点阵中隐含的规律。(板书课题:点阵中的规律)

二、探究正方形点阵中的规律

1、探究正方形点阵的规律。

(1)我们一起来看看数学家们当年研究的点阵图,边看边说出各个点阵的点子数。

教师依次出示前四个正方形点阵图,并逐步引导学生想像、猜测:下一个点阵图会是什么样子呢?

(随着点阵图的依次出现,学生的思维逐渐活跃,当第三个点阵图出现的时候,学生已经忍不住地说出了点数。说明学生已经发现了正方形点阵中的规律。但这时,教师没有急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是给学生留出了完善自己想法的时间,同时也暗示学生:规律的呈现不能依靠一个或几个图形来归纳,应该有耐心地继续自己的观察活动。)

(2)除了能说出各个点阵的点数之外,仔细观察点阵图:你还有什么其它的发现?

(学生能够发现各个点阵的形状是正方形的,还能用1×1、2×2、3×3、4×4这样的算式来表示每个点阵的点数。)

(3)根据刚才发现的规律,想:第五个点阵是什么样子,独立画出来,并用算式表示点数。

(学生独立画出第五个5×5的点阵图)

(4)思考:照这样的规律继续画下去,第100个点阵的点数如何用算式来表示?第n个呢?

(结合发现的规律,引导学生逐步完善自己的想法,建立总结正方形点阵规律的模型。)

小组讨论:你觉得每个正方形点阵的点子总数与什么有关系?

(学会用简单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想法,使得初步的形象感知得到提升)

小结:每个正方形点阵的点子总数可以看作是一个相同数字相乘的积,这个数字与点阵的序号有关,与每个正方形点阵每排的点子数也有关系。

2、刚才我们研究了一组正方形点阵中隐含的规律,那么对于同一个点阵来说,如果划分的方法不同,所呈现的规律也就不同。

(1)请大家仔细观察第五个正方形点阵中点的划分方法,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会有如下发现

①是用折线划分开的。

②每条线内的点分别是1、3、5、7、9。

③这个正方形点阵的点数就可以表示为:1+3+5+7+9=25。

(2)如果把每条线所包围的点子数记下来,如何用算式来表示?

第一条线:1=1;

第二条线:1+3=4;

第三条线:1+3+5=9;

第四条线:1+3+5+7=16;

第五条线:1+3+5+7+9=25;

(3)每条线所包围的点子数与前面研究的一组正方形点阵的点子数有什么关

系?(正好是第一到第五个点阵的点子数。)

(第二、三个问题需要老师引导,学生自己难以发现,尤其是第三个问题,学生很难想到它们和开始时依次出现的几个正方形点阵的点数之间的关系。当学生想不到这种联系时,是否一定要引导?)

(4)思考:表示这个正方形点阵的点数的算式有什么特点?

(这个点阵的点子总数可以看作是连续奇数的和。)

(5)如果按这样的划分方法划分第六个正方形点阵,它的点数该如何表示?

1+3+5+7+9+11=36;

(6)前面老师是把这个5×5的正方形点阵用折线进行了划分,你们还有哪些不同的划分的方法?在用算式表示上有什么规律?

学生的划分有以下几种

①横向划分:用算式表示为5+5+5+5+5;

②竖向划分:用算式表示为5+5+5+5+5;

③斜向划分:用算式表示为1+2+3+4+5+4+3+2+1;

至于前面两种方法,都可以简单地表示为:5×5;重点引导学生讨论第三种划分方法,观察这个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的发现如下

算式里的数是5;

从1开始加到5再加回到1;

这个算式是两边对称的;

这个点阵的点数是中间那个数字5乘5的积;

教师引导:照这样的规律类推,第六个正方形点阵的点数如何表示?第9个

呢?第n个呢?

(在这里把寻找不同划分方法的任务交给学生,既是学生前面探究过程思维的延续,又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还用另一种方式解读了“练一练”中的第一题。培养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总结概括规律的能力。)

三、延伸应用,形成策略

1、除了我们刚才研究的正方形点阵,请大家猜猜看,还会有什么形状的点阵呢?

(学生列举了长方形点阵、三角形点阵、圆形点阵、椭圆形点阵等等。)

2、请大家尝试运用前面学会的方法探究长方形点阵规律。

(1)小组合作研究:如何用算式表示每个长方形点阵的点子数?

学生通过讨论很快达成共识

1×2;2×3;3×4;4×5;

(2)请你独立画出第五个长方形点阵并用算式表示出点数。

(学生独立画图并写出算式,互相交流。)

算式表示为:5×6;

(3)思考讨论:你们觉得自己所写的算式中的数字与图形中的点子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的发现为:乘法算式中的第二个因数总是比第一个因数多1,第一个因数是长方形点阵的竖排点数,第二个因数是长方形点阵的横排点数。并没有发现第一个因数与点阵序号间的关系,因此,当要求他们写出18个点阵的点数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答案:17×18、18×19。在争论各自的理由时,学生的注意力才联系到了点阵的序号与算式的关系,从而确定了正确答案。)

(4)照这样继续写,你能写出第n个长方形点阵的点数吗?

学生可以很顺利地写出:n×(n+1)。

3、看来对于任何一个点阵,只要我们认真观察研究,总能发现其独特的规律。在小组内研究三角形点阵中的规律,要求

(1)个人思考活动:观察给出的四个三角形点阵的规律,画出第五个三角形点阵。

(2)小组讨论:对自己画出的第五个三角形点阵进行划分,你能想到哪些不同的划分方法?分别用算式表示点数。

(学生活动)

全班交流

划分一:横向划分,1+2+3+4+5=15;

划分二:竖向划分,1+2+3+4+5=15;

划分三:斜向划分,1+2+3+4+5=15;

划分四:折线划分,1+5+9=15;

(对于前面的三种划分方法,都在我的预设之内,学生到此,已经很轻松地用语言表述出自己的想法:这样的三角形点阵的点数是从1开始的连续自然数的和。而对于第四种划分方法,是我没有想到的。有一个孩子却用非常强烈地要求,表达了自己的这种划分方法,并且说出了这个算式依次递加4的规律。)

4、同学们真了起!真正具有未来数学家的风范,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现并总结了各个不同的点阵图中隐藏的规律。那么你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来探究点阵的规律?

学生交流

仔细观察点阵的形状;

数清每一行的点子数;

看清前后两个点阵的变化……

(在这里不需要学生说出多么专业的、深奥的数学原理,只是引导学生对自己探究性学习方法的一个总结,尽管语言可能不够简练,总结不够到位,只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在表述,就是对学生思维训练的一个提升,一种飞越。)

四、课堂总结

1、点阵的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击缶表演”、“太极表演”等,都是把一个人看作了一点,来排列有规律的队形。你还知道什么地方运用了点阵的相关知识?

学生交流

五子棋、阅兵式的方队、节日的花坛……

2、课后继续搜集点阵的相关资料,下节课继续交流。

(在这里,把学生的课堂学习延伸到生活,链接到学生已有的相关生活经验,然后让学生在生活中继续寻找哪里用到点阵的知识,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小学数学教案教学设计模板.doc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版 【教学内容】:版本、章、节 【教材分析】: 1.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 2.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为什么学本节内容), 【学情分析】: 1.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是比较有效的学习者分析的测量手段。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 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 【设计思路】:现本节课的教法学法及体现的理念支撑。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注意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进行分析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很清楚地再现。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设计评价方案,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另外,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1.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 2.反思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等,避免空谈出现的问题而不思考出现的原因,也不思考解决方案。3.对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以前教学方式进行的改进,通过设计教学反馈,实际的改进效果如何。 4.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或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教学设计模板 教材分析: A ()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年级()册第()页至第()页的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属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领域的知识。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学会了(),本课将进一步学习(),教材注意创设情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适时的提出(),并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同时启发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知识的基础。 B

小学五年级数学优质课教案

小学五年级数学优质课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构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立体图形,在生活中经常要求解它们的表面积,例如:计算做一个长方体形状的鱼缸需要多少材料。虽然学生已经学会了 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但是由于学生缺少生活实践经验,导致计算出来的结 果不符合实际要求:多加了一个上面的面积。一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学生似懂 非懂:鱼缸的外形是什么样的?长方体吗?计算所需材料的面积是否就是计算这 个长方体的表面积?鱼缸没有哪一个面,所以实际上是计算哪几个面的总面积? 如何计算这些面的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 情况、教材内容和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对于以上几个问题进行探索、发现,在认识 矛盾冲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驱使下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去解决 鱼缸制作的问题来开展教学。当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的过程,就学会了如何用所 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实践,并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表述能 力。同时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了探究、发现问题和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学习的地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正方体的表面 积。 2.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里几个面的总面积,进一步培 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能正确理解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公式。 2.教学难点: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 教学活动过程: 一、引导学生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回忆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 积,那么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做表面积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 积? 2.联想: (拿起一个正方体的模型,手摸着面)提问:正方体的面有什么特 点?正方体的表面积是指什么?正方体里每个面的面积怎样算? 所以可以怎样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3.归纳引入新课: 正方体的6个相同的正方形面的总面积就是正方体的表面积。正 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呢?这就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板书 课题) 4.教学例2 提问:题目条件是什么,让我们求什么?求至少要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就是求正 方体的什么?你会算吗? (课堂实录:有同学提出可以用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因为长方体是一种特 殊的正方体,所以可以这么做。有小部份同学同意这个观点,但是通过计算后认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模板 3篇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模板3篇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能正确的运用以上知识点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扎实的经历.挖掘生成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对比/分析/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向学生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借助生活中的情景引入新课,帮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来源与生活,且可以服务于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③通过课上及时给学生以表扬和激励,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④在探究新知、问题求解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依托课上安排的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

意识与能力。 ⑤通过帮助学生感知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向学生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和相互转化的,及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让学生掌握、理解. 2、并会正确的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难点: 1、从知识的本身来看(是否有难点) 2、如何让学生学会灵活地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来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3、本节课知识点本身较为简单,但如何在知识的生成过程中达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思维/抽象/对比/猜测的能力;及逻辑思维训练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计算规律类)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生活 情境图 发掘其中的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计算规律类)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学生独立尝试解答,教师巡视,寻找解法典型的学生。并让其板演

小学五年级《有趣的测量》优秀数学教案三篇

小学五年级《有趣的测量》优秀数学教案三篇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知识,了解了容积的内容的基础上呈现的。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有趣的测量》优秀数学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五年级《有趣的测量》优秀数学教案一 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属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最后一节的内容:有趣的测量(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知识,了解了容积的内容的基础上呈现的。要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掌握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求法,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渗透了转化的思想。 学情分析: 本班级学生,大部分学习认真、踏实、自觉,基础扎实,好学上进,部分男生活泼好动,爱思考。对于探索数学问题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喜欢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在他们身上还明显地存在着儿童的天性,好动、好奇等。对于本单元的知识,大部分学生掌握得比较扎实。 教学目标: 1、经历测量芒果、石头、水瓶的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渗透转化的思想。 2、握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方法,并能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践与探索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排水法”和“溢出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魔方、芒果、圆柱体量杯、长方体水槽、石块、苹果醋若干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周末老师在整理房间的时候,从柜子里发现了一个魔方,我特别喜欢。 从数学的角度来讲,魔方是一个什么样的物体?(正方体) 怎样求出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呢?(板书:V正=a3) 它的棱长是10cm,体积是多少呢?(1000cm3) 2、除了正方体,你还会求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板书:V长=abh) 3、像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都能够直接通过公式求出它们的体积,这样的物体,我们把它们叫做“规则物体”。(板书:规则物体) 4、现在请同学们再观察老师手中的魔方,它还是正方体吗?(旋转一下)那它是什么形状的物体呢? 像这样,无法用语言准确地说出具体形状的一类物体,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称它们为“不规则物体”。(板书:不) 5、现在这个魔方的体积是多少呢?(还是1000cm3)你是怎么想的?(板书:转化) 【设计意图:我用正方体魔方引入,把本节课主要用到的数学思想渗透给学生,为后面的实验做铺垫,同时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魔方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物体。再看,现在老师手中拿的这个芒果也是一个不规则的物体,我们能直接把它转化成规则的物体吗? 那它的体积是多少,又该怎样求呢? 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有趣的测量,共同来研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二、新授 (一)测量芒果的体积 1、你想怎样测这个芒果的体积呢?(学生汇报) 2、桌面上,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两种测量工具:量杯和一个长方体容器。 你认为选择哪一种测量工具,能够很快地求出芒果的体积?为什么?(选择量杯,因为它有刻度)

【配套K12】初中数学教案设计优秀模板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优秀模板 导语:我们时常在数学的奇妙天地中去体味数学,学习数学,开垦数学。以下是品才整理的,欢迎阅读参考。 一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中位线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和梯形中位线定理不但给出了三角形或梯形中线段的位置关系,而且给出了线段的数量关系,为平面几何中证明线段平行和线段相等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节的难点是中位线定理的证明.中位线定理的证明教材中采用了同一法,同一法学生初次接触,思维上不容易理解,而其他证明方法都需要添加2条或2条以上的辅助线,添加的目的性和必要性,同以前遇到的情况对比有一定的难度. 教法建议 1.对于中位线定理的引入和证明可采用发现法,由学生自己观察、猜想、测量、论证,实际掌握效果比应用讲授法应好些,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参考采用 2.对于定理的证明,有条件的教师可考虑利用多媒体课

件来进行演示知识的形成及证明过程,效果可能会更直接更易于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梯形中位线的概念和梯形中位线定理 2.掌握定理“过梯形一腰中点且平行底的直线平分另一腰” 3.能够应用梯形中位线概念及定理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分析能力 4.通过定理证明及一题多解,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设计 引导分析、类比探索,讨论式 三、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梯形中位线性质及不规则的多边形面积的计算. 2.教学难点:梯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叫三角形的中位线?它与三角形中线有什么区别?三角形中位线又有什么性质(叙述定理). 2.叙述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及推论1、推论2(学生叙述,教师画草图,如图所示,结合图形复习). (由线段EF引入梯形中位线定义) 【引入新课】 梯形中位线定义:连结梯形两腰中点的线段叫梯形的中位线. 现在我们来研究梯形中位线有什么性质. 如图所示:EF是 的中位线,引导学生回答下列问题:(1)EF与BC有什么关系?( ) (2)如果 那么DF与FC,AD与GC是否相等?为什么?(3)EF与AD、BG有何关系? 教师用彩色粉笔描出梯形ABGD,则EF为梯形ABGD的中位线. 由此得出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现在我们来证明这个定理(结合上面提出的问题,让学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括号》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括号》优 秀教案教学设计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设计说明 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特别是在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归纳、总结上,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使学生乐想、善思、敢说,自由地思考。因此本课时从以下两点进行设计: 1.用对比促深化,培养良好的数学思考习惯。 数学思考是数学学习的核心,没有思考,学习就变成了简单的模仿和练习。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本身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括号的作用,理解运算顺序在计算中的重要性,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对比环节,让学生观察、思考、领悟,使得思考更加深入,思维更加有序。 2.在解决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题时,体会有序思考的作用。 数学教材有两条主线:一条是明线,即数学知识;

一条是暗线,即数学思想方法。一个人受益一生的是数学思想方法。在生活中,学生会遇到很多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如果只用书本上的知识去模仿解决,是根本行不通的,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可以运用恰当的思想方法解决。在教学中,设计了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案例,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到进行有序运算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混合运算的不少知识,知道了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按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整数的混合运算,总结我们已经学过的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继续学习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高混合运算的运算能力。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导入新课,教师用简短的语言不仅唤醒了学生对混合运算的已有认知,同时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使教和学都有了明确的目标。 ⊙自主探究,学习新课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关于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4.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教学措施: 1.重点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学习小数乘法。 2.指导学生对小数乘法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提高简单的推理能力。 3.注意引导学生探索因数与积之间的大小关系的规律。 课时安排:6课时。 第一课时小数乘以整数 教学内容:P2例1、做一做,P3例2、做一做,P7练习—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联系,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0.34 3.5 0.201 5.02 ②把353缩小到时它的1/10是多少?缩小到它的1/100呢?1/1000呢? 二、引入尝试: 大家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 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1)例1:燕子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 3.5元=3元5角 3元×3=9元 5角×3=15角 9元+15角=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3.5元=35角 35×3=105 105角=10元5角=10.5元 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3)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 3.5×3表示什么?(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 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扩大10倍 3 5 ×3× 3 1 0. 5 元缩小到它的1/10 1 0 5 105角就等于10.5元

[参考实用]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二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二元一次方程》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第一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这为本节的学习起了铺垫的作用。本节内容是二元一次方程的起始部分,因此,在本章的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概念; 2.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和解的不唯一性; 3.会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二)数学思考: 体会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的必要性,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转化思想和主元思想。 (三)问题解决: 初步学会利用二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感受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获得求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思路方法。 (四)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发现意识和能力,使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二元一次方程及其解的概念。 教学难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里“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的理解;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情境教学法、比较教学法、阅读教学法。 学法:阅读、比较、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从学生熟悉的姚明受伤事件引入。 师:火箭队最近取得了20连胜,姚明参加了前面的12场比赛,是球队的顶梁柱。 (1)连胜的第12场,火箭对公牛,在这场比赛中,姚明得了12分,其中罚球得了2分,你知道姚明投中了几个两分球?(本场比赛姚明没投中三分球) 师:能用方程解决吗?列出来的方程是什么方程? (2)连胜的第1场,火箭对勇士,在这场比赛中,姚明得了36分,你知道姚明投中了几个两分球,罚进了几个球吗?(罚进1球得1分,本场比赛姚明没投中三分球) 师:这个问题能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吗?,你能列出方程吗? 设姚明投进了G个两分球,罚进了y个球,可列出方程______。 (3)在雄鹿队与火箭队的比赛中易建联全场总共得了19分,其中罚球得了3分。你知道他分别投进几个两分球、几个三分球吗? 设易建联投进了G个两分球,y个三分球,可列出方程______。 师:对于所列出来的三个方程,后面两个你觉的是一元一次方程吗?那这两个方程有什么相同点吗?你能给它们命一个名称吗? 从而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第一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体会一元一次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从而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第二、三问题设置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

最新小学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优秀教案范例

最新小学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优秀教 案范例 (2)有一张方桌,桌面的边长是8分米,要配上一块与桌面同样大的玻璃,求这块玻璃面积的算式是( ) a、8 4 b、8 8 c、8+8 5、判断. (1)、课桌桌面的面积是20平方米.( ) (2)、长宽可以求出长方形的面积.() (3)、边长是4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4)、常用的面积单位有:米、分米、厘米.() 6、小明家刚刚买了新房子请你帮忙计算一下房屋的总面积.(单位:米) 7、一个房间长10米,宽4米.在地面上铺正方形的地砖,如果地砖边长是20厘米,需要地砖多少块?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优秀教案范例二 一、教学内容分析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认识了长方形特征、知道了面积单位、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不仅是今后学习其它图形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在属小学中年级学段,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习内容安排与呈现都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学生在发展上也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逻辑推理,有的善于动手操作,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容易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所以本课以实验探究的形式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面积公式的由来,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与人合作协调,及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分组实验这一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四、理论依据(教学理念) 1、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数学新教学价值观中要求: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本节课教师改变了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模式,尝试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贯穿实验-发现-验证思路,整节课教学过程注重了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探索方法的获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这也就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充分体现. 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 2、学会与人分工合作 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运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和方法,共同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开放了获取新知的整个教学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是指根据学生能力、性格等因素将学生异质分组,以学生学习小组为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开展合作学习,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由于小组成员各有其职,且职责分明,因此学生都主动投入;学生的全面互动,也可以弥补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小组合作学习又是以个体学习为基础的,让不同个性、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真正提高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五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课题:圆的认识 执教人:李伦轩 时间:2012年5月28日 教学内容:教材93页——94页,练习十七第1-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和半径的相互关系。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学习,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及抽象、概括等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圆及其特征,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教学难点:画圆,用圆的知识来解释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纸圆、剪刀、线绳、尺、圆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初步认识 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还能看到圆吗? 二、师生互动,学会画圆 (一)尝试画圆

那同学们,你用自己手中的工具,想办法画一个圆吗?(指名板演)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画圆的方法?画圆的感觉怎么样?那你觉得圆和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二)学习用圆规画圆 1、老师想画一个比这个大一点的圆,怎么办?学生介绍,教师在一旁适当补充说明。同学们用圆规来试试看,能不能画出一个圆来? 2、交流:你是怎么用圆规画圆的 3、老师也想用圆规来画个圆,你们做老师的指挥官。 教师画圆,故意出错。学生指出并纠正。从我画的过程中,想一想,画圆时应注意些什么?同桌之间互相说说。 4、将圆规两脚的距离统一确定为5厘米,按步骤再画一个圆。 三、自主探究,研究特征 (一)认识圆心、半径、直径 ①观察剪下来的纸圆,组织学生在交流中认识圆心,并知道常用字母0表示。 ②通过让学生折圆,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圆心的特征。 ③通过让学生画一画、比一比纸圆上的折痕,交流有什么发现,从而认识圆的半径和直径的概念。 ④那请同学们在自己刚才画的圆里标出圆心,画一条半径和直径,并分别用字母表示。 ⑤判断P94 “练一练”的第1题 (二)研究圆的特征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范文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范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不利用工具,请你将一张用纸片做的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你有什么办法? 如果前面活动中的纸片换成木板、钢板等没法折的角,又该怎么办呢? 设计目的:能聚拢学生的思维为新课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活动一)探究角平分仪的原理。具体过程如下: 播放奥巴马访问我国的录像资料------引出雨伞-----观察它的 截面图,使学生认清其中的边角关系-----引出角平分线;并且运用 几何画板对伞的开合进行动态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伞面形成的角 与主杆的关系-----让学生设计制作角平分仪;并利用以前所学的知 识寻找理论上的依据,说明这个仪器的制作原理。 设计目的:用生活中的实例感知。以最近大事作引入点,以最常见的事物为载体,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认识到数学 的价值。其中设计制作角平分仪,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成就感以 及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很轻松的完成活动二。 (活动二)通过上述探究,能否总结出尺规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一般方法.自己动手做做看.然后与同伴交流操作心得. 分小组完成这项活动,教师可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及时发现问题,给予启发和指导,使讲评更具有针对性。 讨论结果展示: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方法:

已知:∠AOB. 求作:∠AOB的平分线. 作法: (1)以O为圆心,适当长为半径作弧,分别交OA、OB于M、N. (2)分别以M、N为圆心,大于1/2MN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在 ∠AOB内部交于点C. (3)作射线OC,射线OC即为所求. 设计目的:使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画法,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议一议: 1.在上面作法的第二步中,去掉“大于MN的长”这个条件行吗? 2.第二步中所作的两弧交点一定在∠AOB的内部吗? 设计这两个问题的目的在于加深对角的平分线的作法的理解,培养数学严密性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生讨论结果总结: 1.去掉“大于MN的长”这个条件,所作的两弧可能没有交点,所以就找不到角的平分线. 2.若分别以M、N为圆心,大于MN的长为半径画两弧,两弧的交点可能在∠AOB 的内部,也可能在∠AOB的外部,而我们要找的是∠AOB内部的交点,?否则两弧交点与顶点连线得到的射线就不是 ∠AOB的平分线了. 3.角的平分线是一条射线.它不是线段,也不是直线,?所以第二步中的两个限制缺一不可. 4.这种作法的可行性可以通过全等三角形来证明. (活动三)探究角平分线的性质

[汇总]小学数学教案模板

[汇总]小学数学教案模板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 课题名称: 执教者:姓名单位:×省×市×县×× 教学内容:本内容是×年级(上或下)册第×页××。 一、教材分析 主要包括:教学主要内容,教材编写特点(本节课内容在单元中的地位,本节课教材编写的意图及特色等。),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 说明:可以在教学组内或学区中心集体研讨,或专家的指导下完成。需要注意的是,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应体现在学习目标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上。 二、学生分析 主要包括: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含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式和学法分析。 说明:学生分析应该通过学生调研,以作为科学依据,不能仅凭经验判断。学生分析是个性化的工作,不能由他人的结果简单代替对自己的学生分析。 已有知识基础的调研可以通过设计几个指向明确的小问题实现,对这方面的数据统计及分析是更为重要的,这种分析是教师设计和修正“学习目标”的重要依据。 学生经验、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学习兴趣等的调研可以通过访谈实现,可以是抽样,也可以是有针对性的选择访谈对象,如对于学困生做特别的访谈。调研中可以将学生测验、访谈、小组观察等结合起来。 三、学习目标(以学生为主语) 1( 知识与技能

2( 过程与方法(数学思考、解决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说明: 1(教学内容分析和学生分析是学习目标制定的依据和前提。因此,如果对教学内容分析的要求越透彻,对学生分析的要求越科学和规范,学习目标的设计就越不是一件简单而迅速的工作。 2(学习目标是为学生的“学”所设计,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习目标的达成服务的。学习目标是个性化的,又是尊重数学学科发展需要和学生未来学习需要的。 3(学习目标的制定应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思考,但具体形式不一定逐条对应。 4(学习目标应该在下面的教学活动中得到实在的落实。特别是教学活动中设计意图应该阐释,活动及其组织与实施是如何为达成目标服务的。 四、教学过程 主要包括 1( 活动内容: 2( 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说明:指教学活动开展的具体形式,包括学生学习方式—独立学习,还是合作学习等;教师活动的开展—提问或提出任务,组织合作学习,组织交流,讲授等;教学资源的准备等,如学具、教具、课件等。 3( 活动的设计意图 说明:为教学活动和活动的组织实施进行辩护,辩护的出发点是分析它们是否促成了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不是简单地主观臆断是为目标服务,应该有一定的理由—数学的、教学的。更不应该写成一些没有针对性,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三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三篇 (篇一)教学案例:数学广角 教学内容]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00~101页。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今天我们教室来了一个聪明的人,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出示阿凡提卡通图像)谁认识他? 2、师简介阿凡提抽“生”“死”签的故事。(阿凡提是古时候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喜欢帮助老百姓。所以,大家很喜欢他。但古时候的国王和有钱的坏人都很怕他,一直想要害死他,就找个罪名把他关起来。当时,这个国家有个条例,处死罪犯时要让他抽“生”“死”签,如果抽到“生”签,就不用死。国王为了要阿凡提死,就把2个字都写成“死”,有人把这件事告诉阿凡提。第二天,当国王让阿凡提抽“生”“死”签时,他不慌不忙地把一个纸团吞下,大家很惊奇他为什么这样做,阿凡提说:“吞下去的签是我的,请打开剩下的签,如果是‘死’,那我的是‘生’。)阿凡提用他的智慧逃过了一劫。今天,他来到我们教室里,想看看同学们是否和他一样用智慧来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拿出一个箱子,放进一个红色的球和一个黄色的球。 师:阿凡提说:“我拿了一个球,你们猜会是什么颜色的?”(学生有的说是红色的,有的说是黄色的),学生上来试一试。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阿凡提告诉你们,他“拿的不是红色的球”,那你们知道他拿的是什么颜色的吗?你怎么想的? 2.师:阿凡提夸你们说得很好,他想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请2个小朋友上来,一个拿数学书,一个拿语文书,把书藏在背后。) (1)XX同学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请大家猜一猜,我拿的是什么书?” (2)同桌交流。 (3)汇报。(要求有条理,说出推理方法) 3.师:阿凡提带来3张动物卡片。它们是:兔、狗、猫,准备送给3个小朋友。(出示P101页第3题,并帮3个小朋友取名字) (1)请学生读一读图中小朋友说的话,说说和刚才猜书游戏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说说怎样想的。 (3)汇报(注意引导有条理的推理) 4.游戏 (1)3人一组,模仿课本P100页的例3,分配好角色, 像他们那样说一说,猜一猜。 (2)请2个小组上来演示,指名学生说说推理方法。 三巩固新知 1、师:阿凡提夸同学们表现很好,还想出一题考考你们,有信心吗? (1)让学生看P101页第4题,同桌互相说说他们各拍几下? (2)汇报,指名个别学生说说如何推理的。 四小结 同学们,今天学习的知识,你们会了吗?这些就是数学中的简单推理知识,生活中我们会常常碰到这些问题,阿凡提希望我们今后遇到这些问题时,能冷静地去推理判断,找出解决的方法。 五下课游戏:(全班分3组,按要求走出教室。)第一组不是最先出去的,第二组跟在第三

五年级数学优秀教案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33-37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在探索学习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初步合情推理能力量。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共同研究问题的习惯。 4. 通过亲身参与探索实践活动, 去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5. 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并从中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教学重点: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 确定每个面的长、宽是多少。教具学具:剪刀、长方体盒子、尺、硬纸板、火柴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件礼物,想把它送给这节课最爱动脑筋,最爱发言的同学,老师觉得这件礼物的盒子不够精美,你们能不能 给老师出出主意?(学生说到给礼物盒子包上包装纸,教师说你的想法和我一样。) 想知道这张包装纸的大小吗?通过今天的学习, 大家就会明白。 二、自主探索 分组操作, 探索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并建立它们的联系。 同学们, 现在请大家利用桌面上的长方体、剪刀,看看把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纸盒展开是什么形状的呢? 请在展开图中,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6个面。 观察长方体展开图,哪些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小组合作操作。 三、各小组学生交流汇报结果。( 学生到实物投影仪上演示并汇报探索思维过程) 可能有以下几种: 汇报一: 把长方体纸盒6 个面剪开, 并把相对的面摆放在一起组成三大部分。 要求出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只要把这三部分面积相加, 第一部分面积为" 长×宽× 2", 第二部分面积分为" 宽×高× 2", 第三部分面积为" 长×高× 2", 得出: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宽× 2+ 宽×高×

新整理初中数学名师教案设计范文参考精选

初中数学名师教案设计范文参考精选 教案是老师进行教学的重要道具,对教学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把控教学节奏。有了教案,老师可以更好地进行教学,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优秀的教案设计对老师的帮助是非常大的,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优秀的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 初中数学勾股定理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勾股定理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是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揭示了一个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它可以解决直角三角形中的计算问题,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根据之一,在实际生活中用途很大。 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分析、拼图等活动,使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印象;通过联系和比较,理解勾股定理,以利于正确的进行运用。 据此,制定教学目标如下:1、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及其证明。 2、能够灵活地运用勾股定理及其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 4、通过介绍中国古代勾股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与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钻研精神。 二、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证明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

四、教法和学法: 教法和学法是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本课的教法和学法体现如下特点: 以自学辅导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和兴趣,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 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操作、归纳,理解定理,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演示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分析、证明,使学生得到获得新知的成功感受,从而激发学生钻研新知的欲望。 五、教学程序:本节内容的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生动手、动脑方面,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以古引新 1、由故事引入,3000多年前有个叫商高的人对周公说,把一根直尺折成直角,两端连接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如果勾是3,股是4,那么弦等于5。这样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 2、是不是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有这个性质呢?教师要善于激疑,使学生进入乐学状态。 3、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二)初步感知理解教材 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通过自学感悟理解新知,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锻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备课 备课总的要求是课前有思考、有思路,能说课。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如新任教师、成熟教师、优秀教师)可以有不同的备课要求,教案要因人而异;教案要留有发展的空间,注重实效。新课程下的教学常规应加大对备课组活动的管理,形成个人研究与集体研究相结合的备课制度。备课应该牢牢把握“个人领悟、集体研究、把握课标、重组资源”的原则,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最终能够形成具有教师个人风格的教案。譬如,在实践中,有人提出“备课”要做到“五有”、“五备”:即脑中有“纲”(课程标准),胸中有“本”(教材),目中有“人”(学生),心中有“数”(差异),手中有“法”(方法)。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其基本要求是: 1、学习课程标准(或大纲) 《课程标准》(或《大纲》)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师应首先认真学习领会《课程标准》(或《大纲》),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原则以及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学要求和任务,整体把握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和衔接。 2、钻研教材(或材料) 深入钻研教材,通过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掌握教材的过程,着重把握施教年级的教学内容在整体安排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和突出重点,适当分散难点,做到内容、目标心中有数,合理安排。 3、了解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

备课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力求全面了解每个学生思想状况和兴趣态度,了解每个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水平,了解每个学生学习方法和习惯,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以利于因材施教,提高教学实效性。 4、设计课堂整体思路 在编写教案前对整堂课的教学应有总体的设计,这是个头脑预演过程,是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的前奏,很有实际意义。总体思路应考虑目标、内容、条件等各因素彼此协调平衡,要考虑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合理组合,要有弹性,便于整体把握,优选教学手段和教学法。 5、编写教案 教案是教师统筹规划教学活动的设计方案,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其内容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具及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等。

初中数学优质课评课稿范文

初中数学优质课评课稿范文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初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本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数学优质课评课稿范文,欢迎阅读! 初中数学优质课评课稿范文篇一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 今天,有幸听了本校两位老师***的《平行线的性质》和**的《分式的加减》,受益匪浅。 总体说来,两堂课都很真实,实在,课件从制作到应用都能很好地服务于教学,发挥着抽象问题具体化,突破难点的作用,教态大方,语言流畅,板书工整,条理清晰,逻辑严谨,用各自的方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思想方法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 具体说来,两堂课又各有特色。 *老师的课: (1)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如动手画一画环节让学生绘画测量得结论。(2)注重及时总结梳理知识,本堂课共总结了3次,这样能让学生易清楚记忆众多定理。(3)注重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如应用2题用两种不同形式表达,体现了由合情推理向有条理推理的转化。(4)注重分层指导和分层作业。(5)缺憾是缺乏一道有难度的题,若把选做作业移到前面则更好。 *老师的课: (1)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如实行加分制。(2)注重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如开头的文字题学生列完式后问学生是由哪句话可得。(3)注重好习惯的培养,如做笔记的习惯,回答问题过程严谨叙述的习惯,一题多解的习惯。(4)抓住难点和疑点仔细剖析,如增长率的意义。(5)课堂气氛轻松愉快,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范文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范文 【篇一:小学数学教案范文】 【篇二:小学数学优秀教案标准】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标准 基本要求: 1、体现新课程理念,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要求,体现“课堂教学质量工程”的基本标准。 2、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恰当,能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整合。合理使用教材,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方法切实有效。 3、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合理安排教学组织形式、课型结构、教学媒体、教学方法等,教学方法、策略等多样有效。将各种媒体有机结合,合理、有效利用教学资源,重视生成性资源。 4、具有完整教案的基本要素(教学重点、难点、教材分析、课型、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结构完整,步骤清楚,文字简洁流畅,板书板图规范、直观。 5、展现真实的教学过程。 具体要求: 一、教学目标设计: 1、明确(目标表述清楚、明白、具体) 2、恰当(符合课标、学科、学校、教师、学生实际) 3、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方法设计 1、教法选择得当(结合教材、学生、学校、教师实际,一法为主、多法配合、优化组合) 2、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根据实际需要,教具、学具、软硬件并举) 三、教学程序设计 1、环节设计合理(有层次、结构合理,过渡自然) 2、环节中小步骤设计具体,时间分配合理 3、程序设计巧妙(体现教学过程和方法上的创新性,有艺术性) 四、教材处理 1、思路清晰(有主线,内容系统,逻辑性强)

2、导入新颖(结合学生实际,以复习旧知识或其他方法导入课题, 激发学生兴趣) 3、突出重点(根据教材及课标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在目标设计和 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出重点) 4、突破难点(体现出由抽象到具体、化难为易、化繁为简、难点分 解突破的方法。) 5、抓住关键(能找出教材特点和本课特点,找准处理教材的关键。) 五、师生活动设计 1、精讲巧练、分层训练(以思维训练为核心,落实“双基”,体现优 生培养过程,体现学困生的分层要求。) 2、教为学服务(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启发性,引导、点拔、 动口、动手、动脑结合) 3、体现知识形成过程(通过暴露思维过程,学生自悟与发现,总结 出规律和体会。) 4、学法指导得当(各种学习活动设计具体,准备充分,指导有方) 六、习题设计 包括题目素材、案例、例题、应用性题目、训练题目、达标题、课 后巩固性作业、预习题目等。题目要适量、典型、有层次性,要按 照a类基础巩固题,b类中等难度题,c类较高难度题准备上述各类 题目,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相应要求。 七、板书设计 1、突出重点,主次分明,有启发性,体现教学思路 2、言简意赅,图文并茂,布局科学,有美感 3、设计巧妙,有艺术性 【篇三: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 “平均数”教学实录 一、建立意义 师: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 生:(齐)喜欢! 师:如果张老师告诉大家,我最喜欢并且最拿手的体育运动是篮球,你们相信吗? 生:不相信。篮球运动员通常都很强壮,就像姚明和 乔丹那样。张老师,您也太瘦了点。 师: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啊。不过还别说,和你们一样,我们班上 的小强、小林、小刚对我的投篮技术也深表怀疑。就在上星期,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