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道德经总结语

道德经总结语

道德经总结语
道德经总结语

第一章:有与无是悟道的开端。

第二章:没有永恒的美,也没有永恒的丑。

第三章:无投机,无欲望,人们才能和平相处。

第四章:道的作用很大,他是虚空的,但可以化解万物纷争。

第五章:说更多的语言,也无法了解透彻的道理。这就是玄妙。

第六章:生命之源永远无声无息而存在,永远循环相生。

第七章:忘掉自我,才能完善自我。

第八章;上善若水

第九章:物极必反

第十章:养生与修身,实质是自我超越的过程。

第十一章:事物的运用,总在有与无之间转化。

第十二章:物质享受会给人们的身心造成伤害,甚至灾难。这不是瞎说的。

第十三章:患得患失看得比身体还重要的人,他将失去一切。

第十四章:过去历史和事物是我们要借鉴的。

第十五章:人在天地之间,是渺小的,脆弱的,自生自灭,自清自定。

第十六章: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胜过于一切。

第十七章:对于一种事物,人们的认识总是多层次的。亲近的,害怕的,侮辱的,怀疑的,同时存在。

第十八章:聪明与投机取巧作假,相伴而生。到了紊乱的时侯,人们才注重那为人守本崇道的重要性。

第十九章:不要标榜,不要追棒,这样人们才会安心。

第二十章:你的感觉不等于别人的感觉。

第二十一章:说不出的精华和灵气,存在于恍惚朦胧之中。也就是只能意会而不能言谈。第二十二章:我身本无一物,又岂能为一物而乱我身。

第二十三章: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只有道德永远陪伴着你。

第二十四章:你自己觉得很了不起,别人认为你是一堆臭狗屎。

第二十五章:四大皆空

第二十六章:为人作事不可轻率不可浮躁。

第二十七章:不知不觉把事情做了,这是一种高境界。

第二十八章:自然之美为美之典范。

第二十九章:为人做事就在一个度字。

第三十章:把自己绷得紧紧的,估计什么事也做不好。

第三十一章:解决问题还是要回到桌子上来。

第三十二章:自然而然的规律不因喜恶而存在。

第三十三章:了解自己战胜自己比了解别人战胜别人,还要困难。

第三十四章:不自居,不自大。

第三十五章:最平淡,也是最有用的。好象水与空气。

第三十六章:自己安身立命之物,万万不可轻弃之。

第三十七章:世间人们如果没有功利性,人们就会安定太平。

《道德经》读书笔记五篇

《道德经》读书笔记五篇 《道德经》不愧是我们中华文明的瑰宝,其中道理还得我们亲自阅读才能理会,《道德经》是一部值得永远学习,永远研究的经典之作。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希望你们能够喜欢《道德经》读书笔记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也①,非恒道也②。名可名也③,非恒名也。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

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注释] ①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第二个“道”是动词。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 ②恒:一般的,普通的。 ③第一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第二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④无名:指无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体,根源。 ⑦恒:经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边际、边界。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谓:称谓。此为“指称”。

道德经显示意义

大家好,很高兴能与大家一起分享国学, 学习的知识颇浅、能力有限,如有不足之处望 大家谅解!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道德经》。 一、作者 此书作者老子,据司马迁《史记、老子韩 非列传》介绍老子是楚国苦县人。苦县原来属 于陈国,后来楚国与陈国打仗,把楚国打败了,所以苦县又名楚苦县。那大家都知道老子的名字,真名字又是什么呢?老子姓李,名耳。字 伯阳,为什么叫李耳呢?有这样一个传说名字 叫“耳”是因为耳朵大,不过,春秋时候并没 有“李”字,更没有“李”姓,那么老子为什 么姓“李”呢?我想大概是后人以为世上没有 姓“老”的,而“李”和“老”的读音非常相近,就把两个字混淆了吧。

二、由来 老子曾经担任周朝的守藏吏,管理中央藏 书机构的档案、文书、卷宗等,所以他的学问 非常好。老子生活的时代中周室已经东迁,周 王朝统治者为了争权夺利而互相残杀,周室已 经慢慢衰萎了。春秋时候虽然还是周朝一统天下,但我们知道诸侯国非常强大,中央王朝根 本没有办法控制他们。诸侯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先后称霸的有五个国家。老子看到天下混 乱纷争的情形,就辞职离开了中央王朝,往西 边去了。 诸位都知道,往新疆去的路上要经过一个 重要关卡,就是函谷关。西汉刘向在《列仙传》对老子西行的故事记载得很有传奇色彩。一天 早上函谷关守吏尹喜起来望气,看到关内一股

紫气正从东边飘来。我们春节时候贴的春联上,横批常常写着“紫气东来”,就是出自这个典故。尹喜看到紫气东来之后,知道今天必定有 圣人从这里经过,于是就在那里等着。果然他 看见老子骑着一匹青牛慢慢地走来。尹喜既然 已经知道他是圣人,就决不肯轻易放他过去。 他问:“请问您要到哪儿去?”老子说:“我 要出关,请你放行。”他说:“您是不是老子啊?中原再找不到学问像您这样的人了,您必 须把平生的学问、著作都留下,要不然我不放 您出关。”老子没办法,只好停下来为尹喜写书。尹喜请老子写书,否则不给他过关,就这 样老子写了《道德经》八十一章,然后骑着青 牛向西域去了,这就是关于《道德经》成书的 传说。

关于老子道德经的论文.

关于老子道德经的论文 姓名郝耀栋 学号201116050233 班级经济111602班 时间2012 5 26 [摘要]:老子的仁义思想是以道”为基础。凡是人类所有阴阳两仪的良性互动,皆是仁”的表现。凡是所有人类价值判定均收敛至社会福利及伦理共识”的适宜性, 皆是义”的表现。老子认为,仁义”是在人类社会的大道不受重视之后,才被突现出来的人为道德规范,因而,从道”来立论,才能论述道德仁义礼的等级与其间之差异。 [关键词]仁义、礼、德 正文极图二段说: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受周氏的影响,《易经》与新儒学的伦理中心思想,也是仁与义。 而另一方面,老子是中国哲学的主根;佛学嫁接在中国哲学上,其砧木是老庄哲学;西学嫁接在中国哲学上,其砧木是老子哲学。辩证法嫁接在中国的辩证法上,皆自老子始。老子的最高原则是道法自然,这是以一本万殊的殊相为着眼点,但并非没有共相(即道。新儒学的主流则是以一本万殊的共相(即道为本,但也并非没有殊相。因而,由老子《道德经》来看易经”与新儒学的伦理中心思想之仁与义,应有其一番新意义。 、仁义的涵意

《说文》指出:仁,亲也,从人二。”段注:独则无耦,耦则相亲,故字从人二。”可见仁是指人际的伦理关系。从孔子开始,儒家对仁作了系统阐发,把人的血缘感情作为仁的合理出发点,并运用忠恕之道将血缘感情推广到社会人际关系上去,认为仁是人的内在心理感情和自觉的道德意识形态。仁的性质与作用有双重性,一方面仁爱有差等(属阳,以宗法等级之礼为仁的标准;另一方面,仁学中有重民倾向(属 阴,要求对人民宽惠仁爱,反对暴政虐民。 而义字在《周易》中凡三十九见,全部见于《易传》,其意有四:一为适宜。《周易.乾.文言》说:利者,义之和也”利物足以和义”《周易.需彖》亦说: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匕意已支持笔者新儒学大系统理论中人类的价值判定须收敛至社会福利共识的适宜性观点。二为意义、意思,与本文推论无关。三为道理、正理,与本文推论关系较浅。四为道德规范,常与道、仁、礼连用。 《系辞.上传》说:成性存存(指宇宙万物和反映宇宙万物的易’道义之门。”《系辞. 下传》说:理才正辞,禁民为非曰义。”《说卦传》说: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序卦. 传》说: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此意显然也可与社会伦理共识及社会福利共识”合流。 依据笔者新儒学大系统理论(即无极而太极,太极的主动性生出天地两仪,天地两仪的主动性生出五行及三才。其后天地人三才的主动性继续维持,是为宇宙社会 的主动系统;天地人三才的阳位、阴位及天地人主动中和力变换为一操作系统;阴阳两仪本身则变换为开放演化互动卦变的被动系统;木火土金水的木位、火位、土位、金位、水位及天地人主动中和力亦变换为一操作系统;木火土金水五行本身则变换为封序循环生克稳定的被动系统。在此阴阳五行的宇宙社会被动系统中,开放中有封序,演化中有循环,互动中有生克,卦变中有稳定;反之亦然。”广而言之,凡是人类活动所有阴阳两仪的良性互动,皆是人的仁”之行为表现,并不只受限于伦理;而人类活动所有价值判定均应收敛至社会福利及伦理共识”的适宜性以作为行为准则,则是人的义”之行为表现。 、以道为基础的仁思

谈道德经的意义和价值

谈《道德经》的意义和价值 ◆文,赵娜赵树利 老子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 思想家、哲学家之一。老子之所以伟大,在于其作品《道德经》的伟大。 《道德经》的伟大在于它以 短短五千言而让后人以无数文字去诠释它,而且似乎永远也言犹未尽。《道德经》没有西方古典哲学的逻辑的严密和语言的思辨;没有同为东方古典哲学的佛学那种有如身临其境的虚幻和浪漫;也不似同为国学经典的儒学那么现实实用和直截了当。它是依据一种独特的思维所做出的独特的哲学表达,它“大似不肖”。因此,在老子死后的相当历史时期内,《道德经》都不如儒学和佛学彰显。 《道德经》之学被历代学者 称为玄学。玄者,神秘之谓也。《道 德经》之学能成为一门神秘的学问,是因为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一书中为我们描绘了一种不可 思议的道,并多次以玄喻道,以玄冠德。老子所讲的道与和他同时代的中国其他哲学家所讲的道不同,其他哲学家所讲的道是作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提出来的,也可以说在其他哲学家那里,道是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代称。而老子所讲的道是一种物质世界的未知物质的代称,这种物质先于天地之前就己存在,而且天地万物都是由它而产生出来的。 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 把道作为概念运用于行文中,它的含义并不只有一个。在他描述道的本质特征时,道的含义是一种物质世界中的未知物质,但是,在全书的更多之处,道的含义则是道的理念。可以说老子作《道

德经》并非是以向人介绍一种未知物质为目的,他是通过宣扬这种物质的特殊功用——能够接收 世间所有物质的信息,并根据它们特有的属性给予反馈——以自 然的力量给予奖励或惩罚,把道作为一种类似神佛的世界统驭者来警醒世人,从而达到规范世人的目的。这也可以说是老子的道的理念。 中国德育,第叁卷2008年第6期人 物 读 书 人 物 读 书 ⑨依据道的理念,老子提出了 “致虚守静”,柔弱不争,也就是 无为的思想。无为的含义是说做任何事都不要搀杂自身的主观意志,不要妄图用自身的主观意志去改变事物的客观属性,而不是什么事也不做。它要求人们必须遵守无知无欲的天性,不能有为,不能争本,不能贪欲,否则离道就远,自然就会遭到惩罚。 这种无为思想有它的可取之 处,也有它的缺陷和不足。如果我们给无为以适应我们需要的解释,无疑会对人类社会合理、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首先,无为就是顺应自然。 这一思想对合理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有重要意义。自l 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增强,这给人类社会带来

道德经论文

浅析《道德经》中的天人观念 摘要:《道德经》凝聚着我国道教思想的精髓,其中“天人合一”的理念有许多可取之处,老子的自然观在这一理念中有着突出的体现。老子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强调天、地、人是一个有机整体,有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害关系。总体来看,老子的天人观念不仅为中国古典哲学贡献了优秀的思想成分,对当代社会的生态理论建设和全面可持续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本文旨在通过探析《道德经》中天人观念的内涵,进一步理解中国古典哲学的基本理念和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道德经天人合一自然观和谐 在中国思想史上,天和人的关系历来是一个重点探讨的话题,“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中的一个基本理念。“天”是一种复杂、模糊而深刻的存在,古人对天抱持着一种敬畏的心态,古代知识分子更是不断地思索、探究天人渊源。《道德经》作为道教的最高经典,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代表性阐发,是中国文学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它以凝练的文字,表达了含蕴深远的东方哲学观,具有中国特色的天人观念渗透其中。探究老子哲学中的天人观念,对理解中国古典哲学和指导现世生活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 可以说,不论是哪本中国古典哲学著作,都无法具体而微地讲清楚古人所崇敬的“天”是什么,这不仅符合哲学自身朦胧的美感,也符合东方哲学言简意深的蕴藉特点。但是,我们可以从一个相对明确的范畴来概括“天”的意义以及天人合一的观念。在《道德经》中,“天”被认为是遵照大道规律运行的一种神秘力量。天具有操控世间万物的不可抗力,然而天并非宇宙间的最高存在,大道才是,大道是天地间的最高主宰。《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道”在“天”之上,道的神圣力量通过天来传达。老子认为,万物的本源就是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此构成了这幻化无常的人世。普通民众不足以理解哲人眼中的“道”,在他们看来,造成世事更迭的就是天,是冥冥中决定了世人命运的老天爷。五谷丰登的好年头是上天的恩赐,颗粒无收、饿殍遍野的歉年是天道对世人孽行的惩罚;王朝的更

《道德经》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思想

《道德经》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思想 摘要:《道德经》一书汇聚着老子的主要思想,书中倡导的“清静无为”、“谦下 守柔”、“致虚守静”等思想,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它不仅为人 们提供了一种的处世哲学,更体现了关注人们心理健康的意识和倾向,也能从心 理学的角度为人们提供心理疏导的方法和启示。 关键词:《道德经》;老子;心理健康;“道”;清静无为 正文: 《道德经》一书汇聚着老子的主要思想,书中倡导的“清静无为”、“谦下守柔”、“致虚守静”等思想,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它不仅为人们 提供了一种的处世哲学,更能够从心理学的角度为人们提供心理疏导的方法。 一、《道德经》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思想 一提到心理治疗,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来自西方的心理治疗技术,如人本主 义心理疗法、认知主义心理疗法以及行为主义心理疗法等等,甚至连心理学也是 一个外来词汇。在心理层面,人们多汲取西方文化的养料,对于中国本土传统文 化关注的少之又少。然而其实早在《道德经》中,已经体现出老子对于心理问题 的关注和重视。如《道德经》第十二章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故去彼取此。”[1]其中,“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意思是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第五十九章中说:“治人事天,莫若啬。”[1]即治理百姓和养护身心,没有 比爱惜精神更为重要的了。这说明在中国古代传统思想《老子》中,已经注意到 人的心理问题,并给予了一定的论说,体现了老子思想对于人们心理问题的重视。 不仅如此,《道德经》中还提出了心理健康的标准。在《道德经》中,不止 一次地提到过“婴儿”、“婴孩”的理想纯真状态。如第十章中:“专气致柔,能婴儿?”[1]第二十八章中:“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第四十九章中:“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1]这里的“婴”、“孩”都体现着道家对于质朴纯真的心灵世界的肯定和追求,这无疑也看作 是道家心理健康的标准。 二、《道德经》中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 《道德经》不仅仅是关注到了人的心理问题,而且还提出了一系列保持身心 健康的方法。林语堂先生曾说:“道家学说给中国人心灵一条安全的退路”,“是用 来慰藉中国人受伤心灵的止痛药膏”。《道德经》中突出体现了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它通过辨证地论说,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清静无为的纯净的精神家园,倡导 的是一种淡泊名利、少私寡欲、顺其自然的身心修养方式。 1.明“道”——顺应客观规律 “道”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宇宙;二是指物质世界或现 实事物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在老子的思想中,“道”的普遍规律自古以来就支配 着现实世界的具体事物,要认识和把握现实存在的个别事物,就必须把握“道”的 运动规律,认识“道”的普遍原理。理想中的“圣人”能够掌握规律,驾驭现实存在,是因为他悟出了“道”。而万事万物想要长久,也是因为顺应了“道”。如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第十四章说到:“执古 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1]第十六章中的“夫物芸芸,各复归 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

道德经辩证思想对人们的指导意义

通选课《老子道德经》期末试卷(A卷) 试卷编号:QR34010-01 考核方式:开卷笔试论文/作文满分:100分考试限时:第十八周随堂进行80分钟考试时间: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2013年 12月 姓名:王学平学院/专业/年级/班级:英文学院1202班 学号:20120100073 读书讨论学习小组(所属学院):英文学院 上课时间: 8:00班(北周三晚)(在上课时间处打√) 任课教师姓名:黄胜海副教授论文/作文题目:《道德经》辩证思想对人们的指导意义 《道德经》辩证思想对人们的指导意义 《道德经》这部书问世在春秋战国之交起,一直到现在约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成为传统中国最重要的几部经典著作之一,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对人类精神世界影响深远。通过研读老子的《道德经》,可以体会到老子的祸福相依、知止不殆以及夫唯不争的辩证思想,对于处在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的人们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认为,幸福与不幸的关系是辩证的,是互为基础的,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道德经》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意思是:灾祸后面有福在那依托着,福禄后面有灾祸在那潜伏着,有谁知道哪是个头哪? 自古以来,很多人都论述过祸福转化之关系。例如《易传·系辞下》中说:“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也就是说,交上好运时要明白祸之福所依,福之祸所伏的道理,不要趾高气扬,因为无数事实证明,成功或胜利后,如果忘乎所以而沾沾自喜、止步不前,很可能紧跟来的就是失败以至灾祸;也就是安全时放松警惕,麻痹大意,灾祸可能马上就会发生。例如屈原被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著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吕不韦迁

《道德经》感悟

一、学习情况介绍 首先,其实选到《道德经》解读这门课纯属偶然,当时选课是由宿舍舍友随机代选的。期初我对《道德经》的兴趣很一般,觉得都是古文,自己古文翻译又不好,又比较怕麻烦,所以在学习这门课之前对《道德经》的了解只是知道它是一门国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对其的内容了解得微乎其微。本学期第二周开始,每周六的上午2到4节,我开始到多媒体楼103教室听老师介绍和解读《道德经》。虽然也有过缺课,但是大部分课程我都没有落下。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全文共约五千字,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在这门通识选修课上我们学习的是现代通行版本共81章,前37章是《道篇》,后44章为《德篇》。《道德经》不仅蕴含着深刻哲学道理,还有音韵之美、讲究修辞和语言精炼等特色,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经过老师悉心细致的讲解下,以及老师播放视频的影响,我对《道德经》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从其博大精深的内涵里收获了不少感悟和对学习生活以及为人处世等方面的启示。 二、主要的感悟和启示 (一)无之为用 《道德经》上篇“道篇”中的第十一章,其内容是“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在本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举例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的;无形的东西能产生

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觉察。 从这一章里,我学到了在生活中不能只注意实有的东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虚空的东西及其作用。老子所举的三个例子,是从三个方面推导利和用的关系。人认识道的过程,就是在已知的基础上探索未知的过程,已知的是条件和基础,未知的是探索的方向和动力之源。而且如果只是将实在的事物囤积而不发挥其使用价值,利益越积越多,却未必见得是一件好事。实在的事物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其用途。就像我在学习的时候,通过学习我可以考取我需要的证书。因为我以后工作需要这些证书,我才有动力去学习考取它们的知识。而且拿到它们之后,它们又对我以后工作上起着一定的作用。 (二)去彼取此《道德经》上篇“道篇”中的第十二章,其内容是“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这一章引导我们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告诉我们物质生活是为了精神生活服务的,是基础性质的,精神充实才是最重要的、终极的追求。 从这一章里,我学到了人生的一个重要话题就是要分清楚手段和目的。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吃饭是手段,活着是目的;赚钱是手段,改善生活质量是目的;物质富足是手段,精神自由是目的;罚款是手段,人们不犯错误是目的;等等。人生第一重要的事情就是——先决定要什么,再决定做什么。做人要像指南针一样,思想坚定,永远指向“南北”,“东西”再好也不被诱惑。

道德经论文

我读《道德经》——后感 专业:教育技术学班级:10502 学号:1005114056 姓名:王秀梅 一谈起《道德经》,最先闪入我们头脑的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然后还有那个世人都忘不了的圣人——老子。《道德经》是上古时期一部经典著作,我们也听了各种各样关于老子和这本书的传说,其中有一个也是比较有趣的,说母亲怀了他好久才生出了他,出生后,由于他的耳朵比较大,所以又被大家称为李耳,老聃,这个小故事为老子的生平添加了不少传奇色彩。 读老子,读《道德经》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的心变得很安静、平和,这部经典的著作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也许正像世人所说的,道德经是中国人的根,不读道德经就不是中国人。可见其影响力不是一般著作可以达到的。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看,道德经是中国历史的精髓部分,其内涵里的思想促进了社会和谐的发展,让每一个读过它的人感到自己的意义,即使不干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只要我们可以活出自己人生的意义足矣;从自然宇宙管的角度来看,道德经中讲到了道法自然的哲学理论,宇宙中的万事有他自己运转的一套法则,所以行星有规律的绕着它自己的恒星旋转,动物、植物以及各种生命形成的生物链,使得

生活在其中的万物生生不息的繁衍和发展,没有人可以打破这个规律,我们也不应该打破,如果谁打破了得话,那么地球毁灭的日子也将不会远了;和其他的经典著作相比,《道德经》为中国古代的其他著作起到了很重要的铺垫作用,孔子一生的德行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扬光大,和老子的功劳是分不开的,因为孔子也曾经像老子行李请教学习,使孔子学到了很多知识,日后孔子将老子称为人中之龙,龙——气象壮阔,人无法知道他是怎么乘着风驾着云遨游太空的,很神奇,更神奇的是,人们将孔子称为人中之凤,这一龙一凤,一道一儒将古代中国的文化演绎的十分精彩,为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发扬做了很好的积淀。但是人们却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道德经》的作用能够如此之大,难道中华民族就缺道德经中的一点文化而不断的学它吗?原因不止这么简单。 众所周知,中国人传统中的精神是趋于中庸的,这和《道德经》中的精髓是相通的。《道德经》教育人们学会谦虚谨慎的处事,要不偏不倚,不能太飞扬跋扈、锋芒毕露,要含蓄而和平的和人相处、我们应当上善若水,所以老子提倡“无为而治”。在老子看来,交际之道应该经过漫长的历练。道德经中有一句话:“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不仅说明我们要用道来修身,而且可以发现用道来修身的人,那么他的德就会真,会纯真、会真诚、会真的出现层次的提升、境界也会的到提升。人际交往知道也是如此,和人交往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的有很多,不能简简单单的只顾及自己的利益,否则你就是一个自私的人。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1500字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1500字 林语堂曾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我想这也是每一个人读《道德经》的感受了吧。其实每个民族都会有智者,会站在人群前面,站在天地之间把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告诉给他的每一个人。告诉后人,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要怎么样才能活得更好,更长久,如何才能不被别人,被自己灭亡。而老子便是这样子的一位智者。老子将一切归咎于“道”,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世间万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于是我们后人再次基础上理解的“道”便是——道是混沌是无极,由此生出鸿蒙之气,内含阴阳,再生而为天地人三才,进而构成世间万物。但是老子又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就是说道是不能用语言所说出来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天道关系。“道”生万物,但是“道”亦为虚幻。在恍惚虚幻中,它含万物之影象;有含形色之实体;其实老子的“道”,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它

先于天地而生,周而复始。今天,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科学家们也证实了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它存在于互不相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此是此,彼是彼,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轨迹运行。人们能够用一定的方法去认识它、体验它、并按照客观规律改造它。由此观之,老子在《道德经》中就已经揭示了宇宙的起初和自然的本源,这比之西方近现代的理论学说早了两千多年。老子的“道”,寓意精深,无法企及。使得我们只能用仰望的目光触及他深刻的思想。而老子所提倡的“徳”也被为后世奉行为处世哲学。“道”是事物固有的规律,是神秘难测而又隐蔽在事物内部的东西,是不可理喻的东西,是不可及的。而“德”则是“道之功”、“道之用”,是人们认知事物和改造事物的一种人为行为,是可以理解接受的,是人们可及的。“德”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之人必备的世界观、人生态度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他讲究“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上善若水”“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之德是最近于圣人之德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处于最末。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却常德众之先。以不争而争,以无私而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却无取于

《道德经》全文解释

《道德经》全文解释 第一章 道可道(可以语言交流的道), 非常道(非真正意义上的道); 名可名(可以明确定义的名), 非常名(非真正意义上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天地在开始时并无名称), 有名万物之母(名只是为了万物的归属)。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因此常用无意识以发现其奥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常用有意识以归属其范围)。 两者同出异名(两种思维模式同出自一个地方但概念却不相同),同谓玄之又玄(这就是玄之又玄的玄关窍)。 众妙之门(它是打开一切奥妙的不二法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天下皆知美之所以为美), 斯恶已(是因为丑恶的心灵在作崇); 皆知善之为善(皆知善之所以为善), 斯不善已(是因为不善的意念在作怪)。 故有无相生(因此而产生了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前后相随等各种患得患失的主观意识)。 是以圣人(但是圣人), 处无为之事(处于无区别心之无为境界), 行不言之教(教化众生于不言之中), 万物作焉而不辞(顺应万物的发展规律而不横加干涉)。 生而不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 为而不恃(竭尽全力而不自恃已能), 功成而弗居(功成业就而不居功自傲)。 夫为弗居(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 是以不去(所以他不会失去什么)。 第三章

不尚贤(不刻意招贤), 使民不争(使民众不去争名); 不贵难得之货(不稀罕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使民众不为盗)。 不见可欲(不见引发欲望的根源), 使心不乱(就不会产生动乱的动机)。 是以圣人之治(所以圣人的治理方法是): 虚其心、实其腹(普及虚心、养身的道理), 弱其智、强其骨(宣传弱智、强骨的好处),【注:弱者道之用】常使民无知无欲(常使人民深刻感悟无知无欲的益处),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使那些自作聪明的人无用武之地)。 为无为(以无为的境界处理政务), 则无不治(国家就没有治理不好的理由)。 第四章 道冲(道似一个器皿), 似万物之宗(好像万物的根源), 渊兮(它浩瀚无边啊), 而用之或不盈(永远取之不尽)。 挫其锐(压制锋芒), 解其纷(解脱纷扰); 和其光(和顺光辉), 同其尘(混同尘垢)。 湛兮(高深莫测啊), 似若存(好像无处不在)。 吾不知谁之子(我虽然不知它的来源), 象帝之先(但它却先于上帝)。 第五章 天地不仁(天地超越仁的概念), 以万物为刍狗(任凭万物像草狗那样自生自灭); 圣人不仁(圣人超越仁的概念), 以百姓为刍狗(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天地之间的一切生命), 其犹橐龠乎(犹如风箱一样), 虚而不淈(虚空但无穷尽), 动之愈出(越动付出愈多)。 多言数穷(言多必然有失), 不如守中(不如抱心守一)。

道德经论文

小谈“无为” 引子:有幸这个学期能够选上热门的《道德经》课堂,这个几百号人的大课堂。刘老师的讲课深入浅出,不花哨,而且论述严谨。常从文学的角度来去剖析文本,从逻辑角度恰当的贯通词句。虽然朴实无华但是讲述的道理却十分诱人,我看到很多不是本科学生的人都来旁听,甚至于有一位保安也坚持来听课。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使我对《道德经》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现在就《道德经》中的总体感觉与“无为”思想粗浅的谈几句。 【《道德经》的基本观点】 在谈“无为”前,我先谈谈我对《道德经》中的一些核心观点的认识及总体思考。一提到《道德经》,我们都会想到何为“道”何为“德”?就我理解《道德经》讲述了宇宙规律与治国为人的道理,这就是所谓的“道”;而“德”是顺道而为的产物,是因为用合理的方法做事而得到的对个人品质的认可。“道”是准则,“德”是结果。通篇《道德经》很强调“谦德”,讲要“功成弗居”,将应学习水的“柔弱”,我觉的就是强调为人处世要处于合理的状态,要顺道而行。正所谓“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筋仞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该强的地方就要强,改弱的地方就要弱,不然就容易处于“死地”。而世上的人往往强调的是“强”,而忽视了应该“弱”的地方。一味谋取私利,以自我为中心,就容易忽视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物极必反”的道理。所以我人为《道德经》在规劝了统治者、世人要处于顺应“天道”的合理状态,要“实其腹”“虚其心”,达到一种和谐、圆融的秩序。 我们都知道“小国寡民”与“无为”思想在社会中争议很大,很多人认定其消极,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而加以否定。其实经过学习与思考我了解到,真正的“小国寡民”是从心里上吧国家看的很小、人口很少,并不是真正的去否定疆域人口的规模。统治者有了这样的心里就会看重民意,劳心社稷,不去主动侵略他国。如此,国家可大治。再说“无为”也是顺应天道,不去骚扰百姓的正常生活,以德治国,从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这主要是针对背景下大部分统治者都为一己之私,大兴土木,好大喜功而言的。 【无为而无不为】 理解《道德经》中的无为思想应该在道这个准则下理解,《道德经》中的道其实提到了“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的道理。而作为道家经典其中也包含了“阴阳相生,相生相克之理。简单的理解就是二元论,事物都有两个相对立的方面,而这又统一于道。“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也正是说明了此理。而这两个方面统一于一,即是道中,而道的作用即是“损有余而补不足”保证这两种力量的平衡,使世界四季交替,生生相息。 而无为就是相对于有为来说的,但是如何区分有为,无为,怎样才算无为呢?那可以从为什么要“为”,为谁“为”来思考,这就是从本质的角度思考了。而这里就有有个关键的前提了,《道德经》其实是有偏向的。虽然开篇说到“道:是有两个方面的,但是之后《道德经》主要是侧重一方面讲的,比如有善有恶它侧重的讲做到善的一面,有强有弱,它讲的是以柔弱胜刚强。回到“无为”我们再来思考为谁而“而”为这个问题,这无非就有“我”“他”两种选择。由于世上普遍的都是无意识的“为死为我”,显然《道德经》中讲的是“为他”而后才成就“自我”。“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讲的就是圣人不拘于自己的私利而做事,不居功而却“弗去”。 一旦能够做到行事“利他”,就不会太过于“为死为我”,利益熏心而使得自己的判断不

《道德经》对我们现代社会生活的启示

《道德经》对我们现代社会生活的启示 【摘要】老子的《道德经》从过至今已经有了诸多的解读,但是事实却是,解读的人很多,真正去实践的人却是很少。老子的道德经很多时候并不仅仅只是从道德层面去解释和说明一些道理,更是从人性的角度去看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本文也是想从现代社会的诸多现象中去解读和归纳理解老子在道德经中的一些言论。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现代社会

《道德经》对我们现代社会生活的启示 中国的历史上,佛道儒三家并立,道家算是三家里相对影响较小的一个,也是在历史上没有影响朝代进程的一个。道家算是由老子创立,《道德经》更是大众读物,但是从统治阶级的利益来看,道家的思想不适合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而且佛道两家都是出家人,讲究远离是非,无关俗世。出世之人,讲究清心寡欲,无关功利,可是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连寺庙里的和尚都没做到这一点,出世和入世,其实在现代社会看来,差别也并不是那么大。但是道家思想仍有其可学习之处,只是道教并没有很好的传承。佛教在唐朝达到一个高峰期,在这个时期,也是道家最为弱势的时期。而道教的人到最后多追求长生,炼制丹药,虽多为帝王所用,但跟平民百姓都没有什么交集,这也是为什么道教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名声不好的原因。尽管道家不像佛家那么声势浩大,却也出了诸如张三丰这样的名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影视作品里,张三丰在布道之时最常用的句子。 古人重名节,但是在历史中,我们看到的都是臣子为君主死节之时最常见的现象,何为名,但名节之重,似乎为生之根本,远胜事情本身的是非。然而,史书上所肯定的很多名,未尝不是错。名,有好有坏,但中国历史上为一己之名而在实质上贻害底层民众的人为数不少。试想古代那些功高盖主的将军们,帝王们,哪个不是踩着千万士兵的姓名而被人景仰。汉武帝远驱匈奴,文景二帝的励精图治休养生息所积累下的国力,损耗大半。汉军死伤几何,却无人在意。匈奴投降者亦被斩杀。文治武功,汉武帝已经成为正面角色。被称为奸雄的曹操,在占据兖州之后,属下程昱制人肉脯救活了无数青州的黄巾兵,却在徐州为报父仇而屠城,在官渡之战之后坑杀袁绍军降卒。是他嗜杀?非也。袁绍军降卒甚多,然曹操军在官渡之战前就已经粮草不济,自军都难以在回师途中不断粮,袁绍军就只能看着活活饿死。于公于私,袁绍军降卒都是必死之局。恶名与好名,往往只是一线之差。然而,在真正意义上,二者并无实质差别,都是杀人,只不过一个是敌国,一个是敌对势力,民族不同。所谓正义与邪恶,很多时候界限并不那么分明,其实在利益的分化下,什么是正义,何为道,你谁能分得清。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不尊贤者虚名,民众就不会攀比相争,不去特意哄抬贵重物品,民众就不会生出盗窃占有之心,不去挑拔欲望,民众之心便不会乱。因此圣人治世,便淡其心志,让其吃饱,削弱其争名夺利之志,强健其身体健康生活。如果人民没有名利之心,没有欲望之争,便也就不会有人自以为聪明,要鼓起人的名利之心,作起祸乱,正是如今贪官之所为。送贿受贿也皆出于此也。埋怨现实残酷的人,有没有想过,造成

浅谈《道德经》

浅谈《道德经》 《道德经》,顾名思义,就是“道”经和“德”经上下两部分组成的,然而作为道家学说的经典,《道德经》并非鸿篇巨制,原文只有5000来字,还没有琼瑶阿姨写的几篇口水段落字数多。据说《道德经》的由来是老子到了晚年觉得自己通透一切感到这世界众生实在无聊,于是骑着一个青牛出函谷关想去西方的国家看一看,函谷关令尹喜觉得你这么厉害怎么能不留下点什么就跑路呢。最后老子没辙,洋洋洒洒5000字,写了一本书,也就是《道德经》。 从道德经全文来看,这是一篇讨论治国策略的论文。为了论述这个策略,老子大量使用了世间常见的基础道理做铺垫,使其成为后世很多人进行哲学延伸的基础,所以它的基本思想代表了中国人的基本哲学。老子那个时代,语言概念和哲学思想极其贫乏,不像我们动不动就柏拉图、黑格尔的,所以,他首先得给自己的论述定概念。 他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其实是一条路,即事物延伸出去的那个轨迹,再引申就是“规律”,规律是明晰的,被跟随的,可遵循的。如果我告诉你“现在买房可以升值”,这是个规律,但假设大家都知道了,人人都去抢着买,那么这个规律可能就被打破了。规律这东西,不是没有,但都知道的时候规律本身就会发生变化。总的来说,“道”是可以“道”的,但不是那种想象中的静态的规律,它是演变的,递归的。对道进行描述,是道下一个发展的其中一个输入,改变这个输入,会改变道的发展本身。 名,就是名称。我们前面定义了一个名字“道”,后面还有更多的名字,这些名字其实取决于我们的认知。我说漂亮的东西叫美,那也得你认才行,你也可以把它看成“丑”。你觉得给穷人送钱是“善良”,但也有人说,让人不劳而获,才是最大的“恶”。所以,名字这东西并不是我们通常以为“必然”的意思。所以,名这个东西在讨论规律的时候挺不靠谱的。比如你可以跟我说,“共产党员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我说怎么党员张三还贪腐呢?你可以说,“张三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只是混入党内的敌对分子”,或者“他那是为了更大的好处,不是你想象中那种贪腐”。甚至你还可以说,“难道为人民服务就不能先贪腐吗?”。所以,“名”来源于我们的认知。如果在一个问题上没有达成相同的认知,那么这个问题的答案无法命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道德经林语堂

【佛慧双语弘道馆】——《道德经》汉英对照(林语堂译本) 道德经 老子著 林语堂英译 一章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The Tao that can be told of Is not the Absolute Tao; The Names that can be given Are not Absolute Names. The Nameless is the origin of Heaven and Earth; The Named is the Mother of All Things. Therefore: Oftentimes, one strips oneself of passion In order to see the Secret of Life; Oftentimes, one regards life with passion, In order to see its manifest forms. These two (the Secret and its manifestations) Are (in their nature) the same; They are given different names When they become manifest. They may both be called the Cosmic Mystery: Reaching from the Mystery into the Deeper Mystery Is the Gate to the Secret of All Life. -------------------------------------------------------------------------------- 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When the people of the Earth all know beauty as beauty, There arises (the recognition of) ugliness. When the people of the Earth all know the good as good, There arises (the recognition of) evil. Therefore: Being and non-being interdepend in growth; Difficult and easy interdepend in completion; Long and short interdepend in contrast; High and low interdepend in position; Tones and voice interdepend in harmony; Front and behind interdepend in company.

解析《道德经》中的“道”字

解析《道德经》中的“道”字 作者:杨君 指导教师:吴媛媛 摘要:老子的《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他提出了“道”这个概念,作为全文的思想体系核心,其涵义博大精深。老子以“道”字,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来阐述宇宙、人生、和社会的关系。如何理解老子的“道”?“道”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这些问题反映了老子本身对“道”的理解及其所蕴涵的哲学深度。本文将对“道”字从文字结构与老子对“道”的理解两方面阐述其意义。关键词:道;老子;古文字 Analysis of the Significance of "Dao(道)" in " Dao De Jing " Abstract: The "Dao De Jing" wirte by Lao Zi, it contains a wealth of philosophy of life. He put forward the "Dao" as the center of this article, it has both extensive knowledge and profound scholarship. He used the "Dao",whi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to explain the universe,life,and society.But how to understand the "Dao"?What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does it have?These problems reflect interpretation of "Dao" by Lao Zi himself,and the philosophical depth what it has.This article will explaining the "Dao" from the text structure and the interpretation by Lao Zi. Key words:Dao;Lao Zi's;Ancient writing

《道德经》第一章解释

《道德经》第一章 宫延庆释 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经典之作,千百年来,世代人们读他、解释他,总是受益匪浅。几年来,我从另一个视角——认知学的视角去解读他,顿觉豁然开朗。虽然与许多前贤们很有出入,但还是愿作为一家之言与大家共享。 道可道也,非常道。名可名也,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这个东西是可以用语言来说一通的,但说一通的道与世间本来存在的那个道不是一回事。 (其中的道理也是容易理解的,要说一通就要用名称、概念这类语言材料,)名称、概念是可以解释的,但这种解释与它背后所指事物的丰富内涵也不是一回事。 (比方说)“无”这个词,可以解释为事物的初始状态。 “有”可以解释为事物的原因或母体。 但“无”的深层含义是要人们把注意点放到事物的细微精致之处, 而“有”的深层含义是要人们把注意点放到事物的整体框架方面。 “无”也好,“有”也好,其实说的是同一件事情,由于着眼点不同,才有不同的说法。 这种从不同着眼点看事情的方法就叫做“玄”。 反反复复地从不同着眼点看事情,这是认知万事万物的根本法门。 第一章的逻辑思路是很清晰的,由“道”引出“名”,由“名”引出“无”和“有”,再由“无”和“有”归结为“玄”。“道”是出发点,“玄”是归结点。由此看来,第一章讲的既不是道、名,也不是无和有,而是“玄”。玄是一种思维方法和认知方法。《道德经》八十一篇,其余的八十篇用的就是玄的方法,理解了“玄”就理解了《道德经》的篇章结构。 在通常情况下,玄字经常被理解为玄奥,通过这一章,使我们意识到,玄字并不玄奥。它其实就是指多视角的认知方法。这种多视角的认知方法,我们在现实生活里经常见到。在逻辑上叫“同出而异名”,现在经常说“辨证的看问题”,其意思和玄字也有些相近。中医诊病望、闻、问、切,可看成是玄的方法,西医看病要做切片化验,做CT扫描也是是玄的方法。机械制图三视图的方法,计算机CAD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