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观点

作者:国家宗教事务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编

出版者: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年12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宗教问题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它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理论,它的实践基础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宗教工作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分析宗教现象和宗教问题,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是对宗教的认识和分析不能仅从宗教本身出发,不能单纯用精神性的因素去解释宗教现象,要到宗教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基础中去寻找宗教的根源和本质,要从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出发来认识和说明宗教。二是社会的发展决定着宗教的发展,只有结合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才能找到宗教发展的客观规律。三是作为远离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宗教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能动性,要认识到宗教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认识并把握其规律,从而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作用。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观点,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宗教的本

质、宗教的产生和发展、宗教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及其消亡条件、宗教的社会作用,以及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的基本态度和原则等。这些基本观点,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的立场、观点、方法,是它的精髓。

宗教的本质

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这种反映采取了幻想的方式。宗教以超自然、超人间力量的形式反映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神圣化,使之成为主宰人们日常生活的支配力量,这是宗教之为宗教的根本,是一切宗教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规定。宗教作为远离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较大,经济基础对它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它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往往同政治、法律、道德等因素相交织,使宗教问题的复杂性突现。

宗教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主张在社会历史中探寻宗教的起源,认为宗教是在原始时代从人们关于他们自身的自然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的原始观念中产生的。在原始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由于十分相似的原因,通过自然力的人格化,产生了最初的神。宗教就是在原始人关于灵魂和神等原始观念的基础上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的发展由社会发展所决定,宗教的发

展规律取决于社会历史形态的发展演变,认为宗教在历史上经历了从“部落宗教”到“民族宗教”再到“世界宗教”的发展过程。

宗教存在的根源和消亡

马克思主义认为,与其他任何社会历史现象一样,宗教也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宗教的存在有其自然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即自然异己力量和社会异己力量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支配以及人们对这种支配力量的不理解。所以宗教是否消亡,不取决于宗教自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阶级产生以后,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异己力量主要来源于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来源于人与人之间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明白和不合理、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不充分、社会未能实现有计划地使用生产资料等。因此,当阶级、国家消亡之后,宗教仍然有可能继续存在。马克思主义主张让宗教自然消亡,反对用行政手段人为地消灭宗教,认为随着宗教存在根源的消失,宗教将会自然消亡,但这将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自然历史过程。

宗教的社会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由于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宗教状况和政治使命等原因,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对宗教的社会作用的论述主要集中在政治领域,尤其对宗教为当时的统治阶级服务时所起的消极作用进行了深刻分析和批判,认为在阶级社会,宗教为统治阶级利用和控制,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其统治秩序的工具,对于被压迫人民而言,宗教具有精神麻醉作用。同时,他们对宗

教在德国农民战争、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等一些反封建斗争中所起的积极作用也给予了一定程度的肯定。

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的基本态度和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的基本态度和原则,列宁在新的实践中加以坚持和发展。这些基本态度和原则主要包括:公民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享有平等权利;国家实行政教分离、教育与宗教分离;各宗教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还主张,处理宗教问题要服从并服务于党在一定时期的中心工作,要团结和争取信教群众,不要因信仰上的不同而把信教群众推到对立面;就国家而言,宗教是私人的事情,而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宗教不是私人的事情,党要坚持对工人群众进行无神论宣传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防止宗教对党员思想的侵蚀,开展无神论宣传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伤害宗教感情。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上述基本观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理论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关键是要坚持其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刻把握其基本原理,不能拘泥于个别字句或具体论断。要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实践特性和开放特性,着眼于妥善处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宗教问题,善于总结提炼宗教工作实践的成功经验,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观点作者:国家宗教事务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编 出版者: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年12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宗教问题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它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理论,它的实践基础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宗教工作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分析宗教现象和宗教问题,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是对宗教的认识和分析不能仅从宗教本身出发,不能单纯用精神性的因素去解释宗教现象,要到宗教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基础中去寻找宗教的根源和本质,要从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出发来认识和说明宗教。二是社会的发展决定着宗教的发展,只有结合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才能找到宗教发展的客观规律。三是作为远离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宗教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能动性,要认识到宗教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认识并把握其规律,从而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作用。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观点,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宗教的本质、宗教的产生和发展、宗教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及其消亡条件、宗教的社会作用,以及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的基本态度和原则等。这些基本观点,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的立场、观点、方法,是它的精髓。 宗教的本质 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这种反映采取了幻想的方式。宗教以超自然、超人间力量的形式反映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神圣化,使之成为主宰人们日常生活的支配力量,这是宗教之为宗教的根本,是一切宗教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规定。宗教作为远离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较大,经济基础对它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它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往往同政治、法律、道德等因素相交织,使宗教问题的复杂性突现。 宗教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主张在社会历史中探寻宗教的起源,认为宗教是在原始时代从人们关于他们自身的自然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的原始观念中产生的。在原始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由于十分相似的原因,通过自然力

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现实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现实意义 院系:哲学系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姓名:乔连军学号:H200902005 摘要:纵观整个哲学发展史,对于宗教一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都泛起了争论的火花。马克思宗教观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源泉。马克思的宗教观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其体系主要由宗教的本质是什么,宗教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宗教的发展和灭亡,宗教的社会功能和作用等几个方面构成。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应正确领会和灵活运用马克思的宗教观来指导宗教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使之更能发挥积极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于宗教的认识也将不断的向前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必须统筹好各个方面的关系,这其中就包涵宗教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故对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再认识是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宗教和谐社会主义建设 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论渊源 19世纪30—40年代,德国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集中表现为以施特劳斯、布鲁诺·鲍威尔、费尔巴哈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对宗教的批判。尤其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彻底否定了宗教和上帝超自然的神圣本质,而把青年黑格尔派对宗教的批判提升到一个新的境地。 费尔巴哈的人本学理论对马克思的世界观产生了强烈的影响。马克思总结了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关于人创造上帝和宗教的思想,并以费尔巴哈所揭示的人是神圣家族的世俗基础为立足点来说明宗教的本质、宗教产生以及存在的社会根源及其宗教在阶级社会中所起的作用。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不仅从费尔巴哈所奠定的反宗教的批判的基础出发,即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而且马克思更向前迈进了一步,指出:“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国家、社会产生了宗教即颠倒了的世界观,因为它们本身就是颠倒了的世界。”1所谓“颠倒了的世界”,就是指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阶级社会,具体就是指当时德国的封建专制国家。在这种颠倒的世界里,人没有人的权利和地位,不能过自主的真正的人的生活。在依靠自己力量摆脱不了现实苦难压迫下,就把希望和幸福寄托于在未来的幻想的天国里,因而“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2马克思特别提出了把宗教批判同无产阶级革命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当代价值探讨论文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当代价值探讨论文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当代价值探讨全文如下: 摘要:马克思主义通过对宗教的起源、本质、功能、发展趋势 及宗教消亡等问题的研究,指出了宗教产生的世俗基础,重新确立 了人的主体地位,并明确了实现人自由和彻底解放的正确途径。在 新时期的中国,准确领会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积极引导宗教 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对解决宗教问题和进行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 要的现实价值。 从人本主义出发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理论的终极目标是消灭宗教,实现人的自由和彻底解放。宗教消亡是不可扭转的历史趋势,但宗 教的自然消亡和人为消灭有着很大区别。正确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 义宗教观理论,对于中国宗教问题的处理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理论实质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人类思维能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产生的社会现象。它既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也是一种社会 历史文化观念,属于文化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站在历史唯物主义 的角度,从人本主义出发,透彻地研究了宗教的起源、本质、功能 及消亡等问题,形成了关于宗教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1.宗教是人本质的异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颠倒的社会意识,在泛神论中和“创世说”中,是宗教创造了人类和万物,人类应该崇拜自然和神 以满足自己身体和精神的需要。事实上,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反之 是人创造了宗教,恩格斯认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 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 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1];它是“支配者人们日常生 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1]。人把自己的力量、

论述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民族观

论述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观及民族观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唯物史观的组成部分,其核心观点是把宗教作为一种社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认为宗教是由社会存在主要是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它的根源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局限性和矛盾之中。如恩格斯所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恩格斯既指出了宗教产生的根源——支配人们生活的外部力量;又指明了宗教的特点——以幻想的超人间力量的方式反映现实。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是“颠倒了的世界”产生了“颠倒的世界观”,“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被压迫生灵通过宗教而发出叹息,以缓解内心的痛苦和无望,所以“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即宗教在精神上起麻醉和安抚作用。既然宗教的根源主要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它造成的人间苦难,那么要消除人们的宗教幻想,就不能靠思想说教,也不能向宗教宣战,而要为铲除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而奋斗。因此马克思认为,对宗教的批判只是为了清除幻想,使批判的矛头由“彼岸”转向“此岸”,“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就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就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就变成对政治的批判”。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对待宗教问题同社会主义革命事业联系起来,完全符合他们作为信仰唯物史观的革命家的身份。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分析了宗教产生的认识根源,他们吸收当时人类学宗教学的成果,论述了灵魂观念、自然崇拜发生的缘由,论述了从自然宗教到人为宗教,从多神宗教到一神宗教发展的规律,还用唯物史观的方法,论述了犹太教、基督教的历史。当然他们的关注中心,还在阐释劳动异化造成的宗教异化,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用宗教为自己辩护。马克思恩格斯还指出了早期基督教是群众创造的,并分析了农民战争披上“宗教外衣”的历史复杂现象。 他们对于宗教未来的消亡,提出极苛刻的条件:“当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的时候,现在还在宗教中反映出来的最后的异己力量才会消失,因而宗教反映本身也就随着消失”。显然要达到这个条件是遥遥无期的。 马克思恩格斯肯定了资产阶级提出的“信仰自由”及政教分离的原则,在《流亡者文献》中指出,“取缔手段是巩固不良信念的最好手段”,“在我们时代能给神的唯一效劳,就是把无神论宣布为强制性的信仰象征,并以禁止一切宗教来胜过俾斯麦的关于文化斗争的反教会法令”。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提出,国家要脱离宗教,宗教要从公法范围内转到私法范围,即信教纯粹是私人的事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既承接了欧洲无神论的传统,又超越了无神论,为宗教学的发展注入强大活力。以法国百科全书派为代表的18世纪欧洲无神论,致力于批判宗教神学的虚幻性与教会组织的欺骗性,认为宗教起源于傻子(信众)遇到骗子(教职人员),是人类认识的误区,贵族统治者借着宗教奴役人民的精神,以维持其压迫剥削人民的社会秩序。19世纪德国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宗教观,进一步说明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人在宗教中将他自己的隐秘的本质对象化”,并且认为人对自然的依赖感“是宗教的根源”。费尔巴哈开始超越一般的无神论,但他还不了解“人”乃是社会的人,是处在一定经济和社会关系中的人,

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会计学院注册会计是专门化三班32010041530 李桂莲 内容摘要:本文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起源,本质,社会功能三方面进行论述,随着宗教的不断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中国化也有其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对其简要分析。最后对宗教作出了自己的思考和正面评价。 自宗教改革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以来,人们开始了对宗教起源、本质以及社会作用的科学的探索。人们对宗教的研究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对至高的神佛的崇拜,而是以人类认知、社会功能的角度上对宗教以科学的态度来认识研究。我们说在18、19世纪一些无神论者,如狄德罗、霍尔巴赫、费尔巴哈,之前,人们对宗教的研究只局限于宗教的本身,即它自身的内容。他们所阐述的只不过的是针对于教义、神的启示、人与神的关系以及与其相关的宗教仪式和戒律更加详细的解释。在那一时期,神的存在、宗教的起源与本质,从来不是神学家们和经院学者们所讨论的主题。而狄德罗、费尔巴哈等人的贡献就在于:他们站在人类认知的角度上,即宗教的思维形式,将问题的矛头直指宗教存在的合理性及其根源与本质并做出了初步的科学分析,这一进步使人们对宗教的研究从仅仅局限于其内容上升到了对人类认知能力以及宗教的思维形式研究的高度。可以说,作为一种社会科学的宗教学它不同于一般的宗教理论和宗教学说这才真正诞生了。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则被称为世上唯一科学的宗教观,“它将唯物主义原则和辩证法原理彻底贯穿在社会历史领域,对宗教这一复杂的社会现象的方方面面作出了科学的解释和理论的说明。从而把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最后一个避难所社会历史领域驱逐了出去。”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及处理宗教问题的纲领、政策的总和,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宗教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同时继承和发展了人类历史上各种无神论和宗教理论体系的优秀成果后创立的。 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产生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理论,马克思将宗教这一上层建筑的范畴归于与它相适应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即宗教的最初产生,是在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情况下,由于知识匮乏的原始人在物质生活中见到的不可理解而又威力巨大的自然现象而产生的神秘感。这种神秘感在常年累月的生产生活中,在原始人间逐渐产生了自我意识,简单的将大自然的巨大力量给人格化,从而在原始人脑中出现了万能的神并加以崇拜。马克思的理论本来颇为精彩,可惜的是,后人在研究马克思主义所说的神秘感时将其简单的归为人类对危及自己的自然力量的恐惧,这就造成了他们攻击宗教的起源和本质的口舌。他们割裂了宗教在人类社会中产生的另一因素——正像亚理士多德的那句名言,“求知是人类的本能”。人类本身就有探索和研究未知的、神秘的世界的本性,这种本性并不因为人类知识的多少而有区别,人类凭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来解释世界以及宇宙的本质本身就是无可非议的。正如原始人用他们的知识将世界描述为神的创造,而现代的人们用量子力学来描述宇宙的起源一样。这两种探索动机的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受了人类渴望更加舒适的生活和求知的本性的引导。而当知识不足时,人们通常会用先验的抽象思维来弥补,否则的话,人类会对自己未知的知识领域不感兴趣,而不对自己的抽象思维加以运用,人类就不会是拥有求知性的人类,而真正的知识也无法获得。一般来讲,对未知的神秘的事物的研究,正是宗教和哲学的领域。 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2010级广告学32010062229邓涵秋一、宗教的本质 什么是宗教?宗教的本质是什么?这是各种宗教理论最基本的问题。但是直到马克思与恩格斯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宗教,才对宗教的本质有了科学正确的认识。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做了最完整,最准确的表述。恩格斯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这段论述既概括而又深刻地揭示了宗教的本质,它包含了以下四点内容:一是宗教是幻想的反映。一切宗教信仰和崇拜的对象都是人幻想出来的,客观是不存在的。二是宗教信仰的对象实际上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这是讲宗教崇拜所反映的内容并不是凭空幻想出来的不可捉摸的东西,而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外在客观力量(包括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宗教幻想有其现实基础。三是宗教反映采取的是“超人间力量”的特殊形式,是说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反映在人们头脑中,并不直接是以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这些“人间力量”所固有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是表现为“超人间力量”的形式,因而具有宗教的神圣性。四是人间力量超人间化的原因是外部力量对人们的支配,也就是说只有那些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才有可能在人的头脑中反映为“超人间力量”。由此可以理解,宗教这种社会意识形态的特点,在于它是以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上帝、神、佛、真主等)的形式来扭曲地反映客观世界的,是人们头脑中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幻想的、歪曲的、颠倒的反映。 1

二、宗教的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宗教是一个历史范畴,不是永恒的。人类社会发展到原始社会的一定阶段,才产生了宗教。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观念的最初产生,是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们对他们彼此之间及对他们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无法正确解释,而产生神秘感。因此,马克思高度评价了费尔巴哈关于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观点,“不是上帝创造了人而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上帝”。在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除了自然力量以外,社会力量也起了作用。人们既不能解释又不能控制,同样支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在阶级社会里,宗教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最深刻的社会根源,在于劳动者对于剥削制度所造成的巨大苦难的恐惧和绝望,在于剥削阶级需要利用宗教作为麻醉和控制群众的重要精神手段。列宁在《论工人政党对宗教的态度》中指出“在现代资本主义国家里,这种根源主要是社会根源。劳动群众受到社会的压制,面对时时刻刻给普通劳动人民带来最可怕的灾难、最残酷的折磨的资本主义(比战争、地震等任何非常事件带来的灾难和折磨多一千倍)捉摸不定的力量,他们觉得毫无办法——这就是目前宗教最深刻的根源”。 三、宗教的社会功能 宗教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社会功能的分析主要是指阶级社会的宗教,从宗教对社会的发展起什么作用,来考察和揭示了宗教的社会功能: 第一,宗教是颠倒的世界观,剥削阶级利用宗教,宗教为剥削制度辩护。马克思经典作家们认为宗教为现实的阶级对抗社会提供感情上的安慰、道德上的评价和理论上的辩护,用神、佛、上帝的名义从各方面论 2

马克思论宗教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宗教 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现实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象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页 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马克思的这句名言是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全部世界观的基石。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第375页 ……由此可以得出下述结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也不是可以通过把他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实际地推翻这一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3页只有当实际日常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侯,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活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侯,它才会把自己的神秘的纱幕揭掉。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96—97页要知道,宗教本身是没有内容的,它的根源不是在天上,而是在人间,随着以宗教为理论的被歪曲了的现实的消灭,宗教也将自行消灭。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第436页 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就是说,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国家、社会产生了宗教即颠倒的世界观,因为它们本身就是颠倒了的世界。” “宗教把人的本质变成了幻想的现实。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页 废除作为人民幻想的宗教,也就是要求实现人民的现实的幸福。要求抛弃关于自己处境的幻想,也就是要求抛弃那需要幻想的处境。因此对宗教的批判就

04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观点 (县民宗局供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宗教问题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它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理论,它的实践基础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宗教工作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分析宗教现象和宗教问题,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是对宗教的认识和分析不能仅从宗教本身出发,不能单纯用精神性的因素去解释宗教现象,要到宗教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基础中去寻找宗教的根源和本质,要从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出发来认识和说明宗教。二是社会的发展决定着宗教的发展,只有结合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才能找到宗教发展的客观规律。三是作为远离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宗教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能动性,要认识到宗教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认识并把握其规律,从而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作用。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观点,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宗教的本质、宗教的产生和发展、宗教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及其消

亡条件、宗教的社会作用,以及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的基本态度和原则等。这些基本观点,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的立场、观点、方法,是它的精髓。 宗教的本质 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这种反映采取了幻想的方式。宗教以超自然、超人间力量的形式反映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神圣化,使之成为主宰人们日常生活的支配力量,这是宗教之为宗教的根本,是一切宗教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规定。宗教作为远离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较大,经济基础对它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它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往往同政治、法律、道德等因素相交织,使宗教问题的复杂性突现。 宗教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主张在社会历史中探寻宗教的起源,认为宗教是在原始时代从人们关于他们自身的自然和周围的外部 自然的原始观念中产生的。在原始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由于十分相似的原因,通过自然力的人格化,产生了最初的神。宗教就是在原始人关于灵魂和神等原始观念的基础上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识 机电一体化1406班汤悦 当今社会虽然是一个科技水平不断攀升的社会,但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中仍存在一些现象是高科技所无法解释的,比如人生中难以把握的兴衰荣辱,旦夕祸福,生老病死等,这些复杂的现实情况使客观存在的每个人似乎都被某种不知名的“异己”力量所掌控,这时宗教理所当然的成为解释这些现象的手段和工具。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一个系统的、开放的思想理论体系,我们要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起源与本质论述? 宗教是一种为社会群体所认知的对主宰的崇拜和文化风俗的教化,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宗教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历史悠久,对于宗教起源问题,不同的学者立场不同,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 普列汉诺夫认为宗教是由原始的图腾崇拜演变过来的,图腾是人类宗教的原始形态;弗洛伊德认为宗教是人类内心深处被压抑的情感无意识转移的产物,即心理起源说;涂尔干认为宗教信仰源于人们对社会的崇拜,神就是社会的化身;但马克思从唯物主义世界观出发,认为宗教的起源是基于两个客观条件:一是早期人类社会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二是阶级社会中的阶级压迫。 唯物主义世界观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而宗教是属于意识形态范畴,要清楚的认识宗教的本质,必须基于社会物质经济条件本身。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的本质可以划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宗教是对现实世界的歪曲反映,二是宗教是阶级社会中“人民的鸦片”。 从认识论角度来看,宗教是现实生活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恩格斯曾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人们之所以信仰宗教,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一些事现实给不出有说服力的答案,比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很多人把困难命运的根源归结为“命运”,即神的安排,并渴望从宗教中寻找幻想着的幸福,获得精神生活上的慰藉,实质上他们是在用宗教麻痹自己的神经,从而摆脱现实的束缚,获得理想的自由。 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其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宗教的本质,揭示宗教的起源与存在的根源和发展的规律与消亡的条件,及其社会作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是一种科学的宗教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宗教,我们要

对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的看法

对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的看法 内容摘要: 马克思主义与宗教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世界观及其政治意识形态与各种宗教之间理论与实践上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本质就是科学无神论。但有些事情是科学无法解释的,而且科学与宗教信仰其实是可以并存的。 关键字: 哲学宗教信仰科学并存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本质就是科学无神论。因为它认为一切宗教派别所崇信的各种形式的超自然力量和境界,都不过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幻想,是根本不存在的;它的这种彻底无神论的基本观点,是建立在所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所发现的科学真理的基础之上的,特别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之上的,因而是科学的。有科学的、无神论的宗教观,就有不科学的、有神论的宗教观,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我相信信仰,而且我相信科学与宗教信仰是可以并存的。 1.1:用事实去证明 人类生活的地球,一切都安排得十分妥当。太阳是地球光、热、能的主要来源。地球与太阳的距离、自转的速度、地球的大小、大气层的组成等,都恰到好处。地球特殊的生态条件,使它成为太阳系九大行星中唯一有生物的星球。如果地球离太阳比现在更近,地球将太热,反之则太冷。由于地球的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斜交66o33’,而且此倾角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始终不变,因此在一年中,太阳的直射点总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从而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交替。如果没有这个偏角,热的地方将总是热,冷的地方将一直冷。 水的重要性不须冗述。水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反膨胀”。地球上的物质,大都是热胀冷缩。但水在4oC时密度最大,温度低于4oC时,反而膨胀,所以冰总是浮在水面上。如果水也越冷越缩,一结冰就会往下沉,那在冬天,河、湖、塘、池从上到下将被冻得结结实实的,没有任何水生生物可以继续生活。由于水的反膨胀,冬天的水面皆被冰所覆盖,起到保温层的作用,使冰下的水生生物不受严冬的伤害。这是何等奇妙!人们可以从水化学的角度解释水如何会反膨胀,但却解释不了为何水会反膨胀。这难道不是神的独具匠心吗? 1.2.: 地球上的生物变化万千、奇特多姿,但彼此配搭得十分巧妙。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变为植物体中的化学能,直接或间接地为所有的动物提供了食物;而动物的排泄物和遗体又是植物生长的原料。六、七十年代在大陆兴起的县级小化肥厂,是用水、CO2和N2合成碳酸氢胺(NH4CO3)。这一简单的合成需要高温、高压才能完成。可是在生物霉的催化下,植物在常温、常压下即可合成各种复杂的有机物。“将来有一天,当我们能在体外复制叶绿体和各种霉的时候,在温室里,这边输进太阳光、CO2、和H2O,那边就源源不断地生产出牛奶、面包、肉类、水果……”这是中学生物老师曾为我们描述的令人无限憧憬、神往不已的前景。几十年匆匆过去了,要实现这个目标,谈何容易啊!除食物链外,气体循环也很合理。一切生物呼吸时,需要吸收O2,吐出CO2,植物的光合作用则用CO2合成各种有机物,同时释放出O2。这些巧妙安排,只能是造物主的精心设计。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识 机电一体化1406班汤悦 当今社会虽然是一个科技水平不断攀升的社会,但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中仍存在一些现象是高科技所无法解释的,比如人生中难以把握的兴衰荣辱,旦夕祸福,生老病死等,这些复杂的现实情况使客观存在的每个人似乎都被某种不知名的“异己”力量所掌控,这时宗教理所当然的成为解释这些现象的手段和工具。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一个系统的、开放的思想理论体系,我们要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起源与本质论述? 宗教是一种为社会群体所认知的对主宰的崇拜和文化风俗的教化,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宗教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历史悠久,对于宗教起源问题,不同的学者立场不同,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 普列汉诺夫认为宗教是由原始的图腾崇拜演变过来的,图腾是人类宗教的原始形态;弗洛伊德认为宗教是人类内心深处被压抑的情感无意识转移的产物,即心理起源说;涂尔干认为宗教信仰源于人们对社会的崇拜,神就是社会的化身;但马克思从唯物主义世界观出发,认为宗教的起源是基于两个客观条件:一是早期人类社会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二是阶级社会中的阶级压迫。? 唯物主义世界观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而宗教是属于意识形态范畴,要清楚的认识宗教的本质,必须基于社会物质经济条件本身。马克

思主义认为宗教的本质可以划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宗教是对现实世界的歪曲反映,二是宗教是阶级社会中“人民的鸦片”。? 从认识论角度来看,宗教是现实生活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恩格斯曾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人们之所以信仰宗教,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一些事现实给不出有说服力的答案,比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很多人把困难命运的根源归结为“命运”,即神的安排,并渴望从宗教中寻找幻想着的幸福,获得精神生活上的慰藉,实质上他们是在用宗教麻痹自己的神经,从而摆脱现实的束缚,获得理想的自由。? 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其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宗教的本质,揭示宗教的起源与存在的根源和发展的规律与消亡的条件,及其社会作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是一种科学的宗教世界观和方法论。? 对于宗教,我们要辩证的认识和把握其作用的二重性。宗教的世俗化倾向越来越明显,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宗教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信教和传教,甚至利用宗教谋求利益。比如一些基督教徒在自养名义下,大肆兴办经济实体,一些佛教古刹也都成为商品集散地,有的以寺庙为实体供人参观,从而获利。但也有一些宗教群体投身于慈善事业,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观点 作者:国家宗教事务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编 出版者: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年12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宗教问题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它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理论,它的实践基础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宗教工作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分析宗教现象和宗教问题,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是对宗教的认识和分析不能仅从宗教本身出发,不能单纯用精神性的因素去解释宗教现象,要到宗教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基础中去寻找宗教的根源和本质,要从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出发来认识和说明宗教。二是社会的发展决定着宗教的发展,只有结合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才能找到宗教发展的客观规律。三是作为远离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宗教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能动性,要认识到宗教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认识并把握其规律,从而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作用。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观点,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宗教的本质、宗教的产生和发展、宗教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及其消亡条件、宗教的社会作用,以及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的基本态度和原则等。这些基本观点,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的立场、观点、方法,是它的精髓。 宗教的本质 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这种反映采取了幻想的方式。宗教以超自然、超人间力量的形式反映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神圣化,使之成为主宰

马克思主义五观

马克思主义“五观”即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1、马克思的国家观 “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这是V.I.列宁对K.马克思、F.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它包括3层含义: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②国家是阶级统治。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的统治。③国家是机器。它形象地指出国家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互

相联系的有机整体。国家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有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能力,有行使这种权力的官吏(干部),有实现这种权力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强制机关,还有供养官吏与强制机关的捐税和国债。这3项构成一种组织力量和物质力量,即特殊的社会权力。 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第一,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民族的发展是受社会发展规律 第二,民族和阶级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现象,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在阶级社会里,民族内部包含着不同的阶级,存在有阶级斗争,所以在阶级社会里,民族问题往往同阶级问题联系在一起,剥削阶级总是将这样那样的民族问题打上阶级的烙印。但不能因此得出结论说,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在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民族问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浅谈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宗教的根源与社会作用 姓名:孙语晗 学号: 3140105304 年级:大二 专业:求是科学班(生物科学) 指导老师:浦永春 班级和序号:周三下午班 96号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关于宗教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及处理宗教问题的指导纲领、政策的总和。它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宗教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并继承和发展了人类历史上各种无神论和宗教理论体系的优秀成果后创立的。它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国际性、发展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1 关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宗教的根源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以唯物史观中“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作为理论基础,将宗教作为一种反映着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状况的上层建筑加以研究和阐释,得到了这样近似宗教定义的结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2结合这段话,我们可以得知,宗教产生于人在现实的难以解决的矛盾中,其本质是自然与社会异己力量压迫的产物。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特殊意识形态。它的雏形是当原始人类在物质匮乏的状况下最初进行对未知自然的探索时,由于缺少科学知识而对种种不可理解的自然现象产生了敬畏和神秘感,进而将自然的力量形象化而产生的各种为人所崇拜的“神”。3 1刘仲康《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概述》,《新疆社会科学》,1998(4):1-8; 2恩格斯/著《反杜林论》; 3孙文君《浅谈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研究》),[文章编号]1003-6547 (2009). 09-0032-02

浅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内涵及当代价值

浅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内涵及当代价值 摘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应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和方法来观察宗教现象、分析宗教本质、处理宗教问题等的基本观点和态度,它是一种科学的宗教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内涵,不仅有助于加深我们对马克思理论全面认识,而且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我国正确处理宗教问题、制定宗教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内涵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趋尖锐化的19世纪中期的欧洲。马克思、恩格斯二人在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创立了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奠定了无产阶级政党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特别是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观察宗教现象、分析宗教的本质、根源和社会作用、处理宗教问题等的基本观点和态度。它是一种科学的宗教世界观与方法论,是一种开放和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初步形成于马克思恩格斯时代,后经列宁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宗教的社会根源、社会作用等的进一步论述和阐释,以及无产阶级政党关于宗教的一系列政策而臻于完善。 (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基本内涵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包括基本理论结构和实践应用两个层面,首先在基本理论方面主要包含以下基本内容。 第一,关于宗教的本质。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要,它的具有通俗形式的逻辑......它的狂热,它的道德约束,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求得慰藉和辩护的总根据”。①“宗

《马克思民族主义、宗教观》理论学习交流发言材料

《马克思民族主义、宗教观》理论学 习交流 发言材料 通过xx党委组织学习党的民族理论,我了解马克思关于民族主义和民族宗教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我国的民族情况和民族问题,党和国家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理论和政策,以及和民族问题有关的宗教问题。 学习后,让我知道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立、发展及其伟大意义,认识民族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民族问题及其由来,民族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影响,以及怎样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另一方面让我进一步了解国情、省情、民情,认识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及其在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我国在社会主义时期要解决好民族和民族问题所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具体措施。通过学习《马克思民族主义、宗教观》从而提高我们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的自觉性,正确处理好民族关系,做好民族工作,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

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为加速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民族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不同于阶级,不同于国家,不同于政党,也不同于种族,而是一种稳定的人们共同体,是一个社会实体,并有着自身的矛盾特殊性,同样由于民族存在引起的民族问题,即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也不同于阶级问题、国家问题、政党问题和种族问题而有着自身的特殊性。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在新世纪坚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马克思在不同时期就不同问题所发表的有关宗教的论述,当代人有着不同的解读和阐发。这很正常,因为时间、场景和人都已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无论怎样解读和阐发,一是要在理论上讲得通,即要有理有据;二是要在实践上行得通,即合乎国情,合乎实际,合乎民心。 宗教是个复杂的多面体,它有着不同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其他社会事物、其他文化传统的独特维度。宗教发展既有内因亦有外因,宗教发展的内因与外因的互动使宗教创新层出不穷。时至今日,我们对宗教的认知,与##年前相比,与##年前相比,都已大不相同。即使如此,我们的认知还会发展变化,因为社会的发展变化仍旧继续,宗教的存在、发展和变化没有终结,我们的认识发展也就不会有终点,因此以发展的眼光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始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识 机电一体化1406班汤悦201402071220 当今社会虽然是一个科技水平不断攀升的社会,但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中仍存在一些现象是高科技所无法解释的,比如人生中难以把握的兴衰荣辱,旦夕祸福,生老病死等,这些复杂的现实情况使客观存在的每个人似乎都被某种不知名的“异己”力量所掌控,这时宗教理所当然的成为解释这些现象的手段和工具。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一个系统的、开放的思想理论体系,我们要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起源与本质论述 宗教是一种为社会群体所认知的对主宰的崇拜和文化风俗的教化,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宗教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历史悠久,对于宗教起源问题,不同的学者立场不同,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 普列汉诺夫认为宗教是由原始的图腾崇拜演变过来的,图腾是人类宗教的原始形态;弗洛伊德认为宗教是人类内心深处被压抑的情感无意识转移的产物,即心理起源说;涂尔干认为宗教信仰源于人们对社会的崇拜,神就是社会的化身;但马克思从唯物主义世界观出发,认为宗教的起源是基于两个客观条件:一是早期人类社会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二是阶级社会中的阶级压迫。 唯物主义世界观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而宗教是属于意识形态范畴,要清楚的认识宗教的本质,必须基于社会物质经济条件本身。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的本质可以划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宗教是对现实世界的歪曲反映,二是宗教是阶级社会中“人民的鸦片”。 从认识论角度来看,宗教是现实生活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恩格斯曾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人们之所以信仰宗教,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一些事现实给不出有说服力的答案,比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很多人把困难命运的根源归结为“命运”,即神的安排,并渴望从宗教中寻找幻想着的幸福,获得精神生活上的慰藉,实质上他们是在用宗教麻痹自己的神经,从而摆脱现实的束缚,获得理想的自由。 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其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识 机电一体化1406班汤悦 1220 当今社会虽然是一个科技水平不断攀升的社会,但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中仍存在一些现象是高科技所无法解释的,比如人生中难以把握的兴衰荣辱,旦夕祸福,生老病死等,这些复杂的现实情况使客观存在的每个人似乎都被某种不知名的“异己”力量所掌控,这时宗教理所当然的成为解释这些现象的手段和工具。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一个系统的、开放的思想理论体系,我们要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起源与本质论述? 宗教是一种为社会群体所认知的对主宰的崇拜和文化风俗的教化,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宗教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历史悠久,对于宗教起源问题,不同的学者立场不同,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 普列汉诺夫认为宗教是由原始的图腾崇拜演变过来的,图腾是人类宗教的原始形态;弗洛伊德认为宗教是人类内心深处被压抑的情感无意识转移的产物,即心理起源说;涂尔干认为宗教信仰源于人们对社会的崇拜,神就是社会的化身;但马克思从唯物主义世界观出发,认为宗教的起源是基于两个客观条件:一是早期人类社会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二是阶级社会中的阶级压迫。? 唯物主义世界观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而宗教是属于意识形态范畴,要清楚的认识宗教的本质,必须基于社会物质经济条件本身。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的本质可以划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宗教是对现实世界的歪曲反映,二是宗教是阶级社会中“人民的鸦片”。? 从认识论角度来看,宗教是现实生活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恩格斯曾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

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启示

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启示 摘要:当今世界,宗教在国际国内社会的影响力日益上升,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和紧迫.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基础之上的科学宗教观,是我们观察宗教问题的锐利思想武器、开展宗教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搞好宗教研究的基本科学方法.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全面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启示 Abstract:In today’s world, there is a gr owing influence of religion both in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Never before in history has the issue of religion been more evident than now. Recognizing and dealing with the religious problems is not only necessary, but also essential for the peace an d development of China. Marx’s view of religion is based on the modern natural science, social science and thinking science. The building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can not be achieved unless the government handle the issue of religion correctly.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to research on Marx view of religion. Key Words:MarxismReligionsRevelations A 当前,我们正在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把“宗教关系”列入要促进的“五大关系”和谐之列,这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我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宗教问题往往和民族问题相联系,正确对待宗教问题实际上就是正确对待群众问题。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研究,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 (一)关于宗教的本质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宗教作出了一个科学的界定,揭示了宗教的起源及存在的根源,说明了宗教的本质。“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6-667页。]。恩格斯认为,宗教就其本质来说首先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幻想的反映,这是宗教这种意识形态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特征之所在。 (二)科学地说明了宗教的社会作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