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没有“三支柱”,如何玩转HRBP-也谈HRBP情怀

没有“三支柱”,如何玩转HRBP-也谈HRBP情怀

没有“三支柱”,如何玩转HRBP-也谈HRBP情怀
没有“三支柱”,如何玩转HRBP-也谈HRBP情怀

实践分享︱也谈HRBP情怀——没有“三支柱”,怎么玩转HRBP

摘要:

引言:

HRBP=HR+B+P,在“HR、B、P”这三个方面,作者用了六个亲身经历的案例,向我们展示了:HR可以为业务部门提供什么支持,如何将HR的工作与业务成果进行关联,以及怎样建立起HR自身的影响力——这是未来推进HR优化的基础。

作者︱宋福安

曾任知名国企(厦门金龙汽车物流有限公司/厦门海翼物流有限公司)和民营上市公司(厦门科华恒盛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02335)人力资源经理,对薪酬和绩效变革(含:方案设计和落地实施)及人才培养有自己独特的体会,并多次成功主导过绩效、薪酬和组织架构等人力资源变革项目,为内部客户提供人力资源解决方案,显著改善企业业绩。

随着国内部分企业的发展规模不断壮大,以及对各种HR理论的不断实践,尤里奇“HR三支柱理论”的影响力日趋提升,随之而来的是“HRBP”也开始成为HR群体的热门话题并有“燎原”之势。

这让我不禁想起四年前的一件事——当时,一家集团企业想找一位HRBP部门负责人,并找到了我。当时的我有点错愕,因为我所服务过的几个企业都还没成立HRBP部门。通过了解我此前的工作履历、特别是HR项目经历,当时这家企业很笃定地告诉我,他们觉得我很合适这个岗位,按他们的说法,神似比形似更重要。

虽然后来我没有去这家企业,但这件事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并直接影响我在后续HR工作中的思路,即:

HRBP固然是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源组织形式,但在没有HRBP架构设置(或岗位设置)的前提下,不一定要拘泥于形式,也可以通过践行HRBP的理念和思维,实现人力资源工作对业务的支撑作用。特别是在当前大部分企业尚不具备条件建立COE及SSC的情况下,严格意义上的HRBP其实无从谈起。因此,对于大部分HR从业者来说,与其临渊羡鱼地空谈HRBP 情怀,不如退而结网,更多地思考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实践HRBP的理念和思维。

以下,本人想结合案例,就此谈一点体会,以作抛砖引玉:

一、最重要的是思维和角色转型:从“边裁”到“上场助攻”

传统的HR在和业务部门配合过程中,可能更多考虑的是业务运营是否符合公司的规定,也就是说是侧重考虑合规性。但从业务部门的角度,其实更看重HR能否为业务达成提供协助。这两种思维和角色定位,其实就是传统HR和HRBP的第一个不同——打个比方,传统HR角色中更多的像是足球场上的边裁,而HRBP的角色定位则要求HR人员直接上场助攻。

1、创新思维,突破新业务开发期“存量人才不足”的瓶颈

企业在新业务开发期,经常会存在业务开拓和“存量人才不足”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因业务模式尚未定型,较难确定用人标准;

另一方面,因为企业品牌不强、薪酬不高等原因,较难吸引到优秀的人才。

这两方面因素都决定了企业较难提前储备人才。在这种背景下,HRBP更强调的是通过创新流程和善用资源,帮助企业突破“存量人才不足”的瓶颈。

案例1:以见习生用工模式,化解新业务承接的两难困境问题

我曾经工作过的甲公司,在当时正开发一项在国内尚无成功案例的业务,在“人才、操作流程、费用结算模式”方面处于“三无”状态,导致客户仅同意进行不付费的小范围、尝试性合作,如合作效果明显才扩大范围且进入实质性的付费合作,因此导致前期业务合作陷入两难困境——不进行尝试性(不付费)合作,则不可能进入大范围的实质(付费)业务合作;但若最终未实现实质(付费)业务合作,则尝试性(不付费)合作时的人员等资源投入存在沉没风险,且因《劳动合同》的约束(人员入职时就必须签订《劳动合同》),后续会陷入在人员闲置(如不解除劳动关系)或支付经济补偿金(如解除劳动关系)中二者选一的困境。

为解决上述两难困境,笔者充分借助厦门市职业见习政策的“准”劳动合同性质,建立“见习生(本地生源应届生)”用工模式,保证了企业在业务不确定环境下的用工灵活性,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人员闲置”或“劳动合同违约”风险,基本解决了尝试性(不付费)业务合作的后顾之忧,并通过申请“职业见习补贴”降低用工成本;在成功开发该项新业务后,通过入职引导稳定了应届生队伍,并通过轮岗制等方式,将见习生用工模式打造为基层骨干储备的有效形式,为新业务的规模化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案例2:既然没有现成的人才,那就找学得快的

还是在甲公司,在承接某项新业务后,在厦门找不到已有经验的现成人才(此前厦门尚未有企业操作过类似项目),从外地挖人也不大可行(一方面时间上来不及,另一方面成本及人员稳定性均还有待考虑)。为解决用人的燃眉之急,笔者向业务部门提出换个思路找人,即:既然找不到现成的人才,那就找学得快的人才,并根据这个思路调整招聘流程,最终找到了合适的人才。

2、适度超前,助力企业完成阶段性转型

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所应采取的竞争战略是不同的,对人力资源策略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对此,HR从业人员要紧密跟踪企业的业务竞争战略,或(当企业尚没有清晰的战略时)从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中,敏锐地感知业务的发展趋势,并提前调整人力资源策略,助力企业完成阶段性转型。

案例3:以人力资源策略“三阶段”规划,助力企业不同阶段的转型发展

上述的甲公司于2008年正式运作业务,经过几年的辛苦拼搏,实现了营业额从0到2012年初5亿元的高速增长。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企业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见招拆招。在此期间,笔者作为参与者,明显感受到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并提前半拍调整人力资源策略,支撑企业在不同阶段的发展需要。

所谓的三个不同发展阶段为:

-辛苦而充满激情的初创期

-业务高速发展的成长期。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笔者还将成长期分为两个阶段——

-成长期的前段为业务量稳步上升的发展期

-成长期的后段为从区域市场转战全国市场的扩张期

根据这种对企业发展阶段的划分,笔者对甲公司的人力资源策略进行了三阶段的规划,具体如下:

图表1 人力资源策略“三阶段”规划表

6

二、找到促进业务发展的支点:从“理解”到“有解”

理解业务,是HRBP中“B”的内涵,这是HRBP和传统HR 的重要区别之一。只有理解业务了,HR才能为业务部门提供契合业务需求的人力资源解决方案。

1、跳出业务看业务:提供不同的解读视角

在工作中,大部分人都会有专业的思维惯性,比如,业务部门面对问题,可能会习惯性认为是业务流程或商业模式出了问题,也因此有时会陷入“当局者迷”的困境。这时,HR可以尝试以不同的视角解读,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不同的思路。

案例4:

笔者曾任职的一家物流企业,在业务进入爆发期(大客户数量从原有的1家增加为3家,业务量同期增长了200%)的同时,一系列业务运作失灵现象也随之而来——随着大客户数量的增多及业务量的上升,

对外:客户响应速度变慢导致客户投诉不断增加,甚至出现半年内发生多次造成客户生产断线的严重作业事故;

对内:作业差错率不断提高,且各作业环节之间经常出现互相推卸责任的现象,无法明确产生问题的责任。各级管理人员成为救火队员,部分员工不堪工作压力和客户投诉辞职,离职率上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