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貌学

地貌学

地貌学
地貌学

绪论

何为地貌?地貌学的定义是什么?

地貌(landform):又称地形,系固体地球表面(通常简称地表)起伏状态的总称。

地貌学是关于地球形态的科学。地貌学是研究作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固体地球表面的物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空间分布等规律的科学。

地貌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地貌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地貌形成演化的过程和机制的研究,即在某种力(内营力或外营力)的作用下,地表物质的运动及其变化。

地表形态在形成与演化过程中并不只是由一种内营力或外营力塑造而成。地貌是内营力和外营力共同作用于地表的结果。

地貌研究的意义何在?

科学意义:在于“地貌”是地球表层系统中气-地、水-地、生-地之间的界面。(理论)实践意义:在于“地貌”乃是人类生存的依托及一切活动的基地。(实践)

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地貌

什么叫风化作用?何为残积物?

简单地说,地表岩石发生物理和化学的变化叫风化,引起地表岩石变化和作用叫风化作用。

详细点说,出露地表的岩石,在太阳能、大气、水和生物的作用下,发生崩解和破碎,变为松散的碎屑物,甚至产生新的矿物,这种在原地发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称为风化作用(weathering)。风化作用的结果:风化壳与残积物。

残积物(eluvium)是指地球表面岩石经过风化作用以后,残留在原地的松散堆积物。它没有发生明显的位移运动,但是其化学成分与母岩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

何为风化壳?什么是红色风化壳(或砖红壤风化壳)?我国南北方风化壳的颜色为何不同?

风化带的深度由于风化作用的因素、方式和强度的不同而不同,从地表向地下依次出现全风化带、强风化带和弱风化带,以致在垂直剖面上形成具有不同成分和结构的多层残积物,这些残积物所组成的整个复杂剖面的总体,称为风化壳。风化壳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特征。红色风化壳(砖红壤风化壳): 是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化学风化作用进行到晚期阶段的产物。它的组成物质除粘土矿物以外,还有大量的游离的Fe2O3, Al2O3 以及与SiO2所组成的凝胶。风化壳中由于富含Fe2O3, 所以在整个剖面上呈红色或砖红色。

富含元素的不同导致了风化壳颜色的不同。北方多为干旱荒漠地区,为岩屑型风化壳,或者为温带干旱,温带半干旱气候带(荒漠带和草原带),为碳酸盐型风化壳,主要富钙脱钾。而南方多为温暖湿润气候条件,生成的是硅铝型或高岭土型风化壳,富含硅铝,富高岭土化,或者为湿热气候条件,形成铁铝型或砖红壤型风化壳,富铝脱硅。南方的风化壳主要呈砖红色。

风化壳的类型及其对应的发育阶段?各个阶段所对应的残积物类型?

岩屑型风化壳:代表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的发育阶段

气候条件:寒冷的气候带地区(极地冻原带、高山苔原和冻土带),干旱荒漠地区

主要特征:

①物理风化作用为主,化学风化较弱,化学元素的迁移弱,化学成分基本不变;

②岩石受机械破坏形成碎屑物,细颗粒很少,缺乏粘土矿物,是风化的初期阶段,为岩石遭受全面风化作准备,形成碎屑残积物。

碳酸盐型风化壳:代表化学风化初期阶段

气候条件: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带(荒漠带和草原带)

主要特征:

①物理风化使碎屑物不断变小变细,其中最不稳定的Cl、S元素与K、Na、Mg元素中

的阳离子结合形成氯化物(NaCl、KCl)和硫酸盐(Na2SO4, MgSO4)等易溶的盐类,这些盐类大部分被淋失掉;(脱K)

②岩石中的碳酸盐流失较少,使CaCO3相对富集起来,并多以方解石形式吸附在碎屑和孔隙之间,形成富钙的残积层。(富Ca,最主要特征)

硅铝型或高岭土型风化壳:代表化学风化中期阶段

气候条件:温暖湿润气候条件(亚热带)

主要特征:

①化学风化作用使K, Na, Mg,Ca等元素进一步被淋滤;(脱Ca)

②余下的Si、Al含量相对增加,形成硅铝酸盐,经风化生成高岭石和多水高岭石等粘土矿物,形成粘土矿物残积层。(富Si、Al,高岭土化)

铁铝型或砖红壤型风化壳:代表化学风化晚期阶段

湿热气候条件(热带、亚热带)

主要特征:

①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化学作用进行得比较彻底,高岭土继续风化,所有的硅酸盐矿物均被分解,可移动元素均被水溶液带走;(脱Si)

②剩下的是Al、Fe以及游离的SiO2共生矿物,如呈红色的氢氧化铁(褐铁矿)、水铝石(Al2O3·nH2O)及粘土等,形成红色粘土质土,是富铝残积物形成阶段。(富Al)主要矿物成分:SiO2 1-2%(母岩中含45-50%)Fe2O3, Al2O3 80-90%(母岩中15-20%) 滑坡形成的基本条件有哪些?滑坡的地貌表现?滑坡的防治?

滑坡形成的基本条件:

(1)岩性与构造:岩性——松散堆积物、软弱岩层;这些岩层抗风化能力强,亲水性和可塑性强,吸水后体积膨胀,土质软化,粘聚力急剧下降,可滑性大大增强。

构造——各种构造面往往构成滑坡的滑动带或者滑动面。

(2)地貌:地形坡度与临空面,松散堆积物的坡度一般在20°以上,而基岩滑动坡度一般为30°到40°。

(3)水文:地下水——使土体发生复杂的物理反应,失去稳定性;

地表水——使海湖江岸的坡岸变陡,形成临空面。

暴雨——重要触发因素。

(4)地震:——诱发因素之一,破坏土体内部结构

(5)人为因素:开挖渠道、采掘矿石、修路、坡顶堆积废渣土、生活废水排放滑坡地貌形态特征:

滑坡阶地(台阶)——滑动面,醉汉树,马刀树

滑坡陡壁——滑坡体向下移动后,与上面未发生移动的土石体之间的分界面

鼓丘——滑坡体向下移动,前端受阻鼓起而形成小丘。

滑坡洼地与滑坡湖——由于形成鼓丘,滑坡中部相对低洼的地方形成滑坡洼地,并可积水成湖,称为滑坡湖。

滑坡裂隙

环状拉张裂隙——分布在滑坡壁的后缘,由于滑动体向下滑动时产生的张力而产生,方向与滑坡壁一致,往往是滑坡发生的前兆。

平行剪切裂隙——主要发生在滑坡体中部以及两侧,根据滑坡体两侧的剪切裂隙范围可以确定滑坡范围,当剪切裂隙逐步贯通时,意味着滑坡即将发生。

鼓张裂隙——鼓丘形成后由于其顶部拉张作用而形成的,方向垂直于滑动方向。

放射状张裂隙——滑坡前端因滑坡体向外围扩散而形成一些张性或张剪性放射裂隙。

滑坡的防治:

防止滑坡的发生,要对滑坡的临空条件、滑动面以及触发因素进行综合的分析,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来对滑坡进行防治:

一般来讲,治理滑坡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减”、“固”、“挡”、“排”。

“减”就是用爆破、开挖等手段削减坡上部的重量(俗称“砍头”) ;“固”就是利用锚固、灌浆等手段锁定下滑山体(俗称“捆腰”;“挡”就是对滑坡体下部或前沿填方反压或拦挡,加大坡脚的阻滑力(俗称“压脚”);“排”就是要注意排水,包括:拦截和旁引可能流入滑坡体内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排出滑坡体内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对滑坡区地表做防渗处理;防止地表水对坡脚的冲刷等。

蠕动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图示)

冻融交替作用

中高纬地区,季节变化明显,冬季地面冻结膨胀隆起,松散颗粒被垂直于坡面抬升,解冻时,这些颗粒不是回到原来位置,而是随重力下滑,向下移动,如此反复,土屑就顺坡向下运动。

干湿冷热的变化

干湿冷热变化剧烈,会使土屑特别是粘土体积发生变化。干时体积缩小而开裂,湿时土体体积膨大;干冷时,颗粒间形成空隙,使上部碎屑失去支持,因重力而下移;湿热时颗粒膨胀相互挤压,碎屑被挤出原来位置而向两侧和下坡移动。如此反复,颗粒就不断下移。注意:残积物、坡积物、崩积物、冲积物、洪积物、古土壤、冰碛物、冰水堆积物、风积物概念的区分。

残积物与土壤的区别:土壤是残积物的表层,经成土作用发育而成,即经有机酸对残积物发生生物化学作用,使土质富含腐殖质而具有肥力。是否具有肥力是土壤与残积物最根本的区别所在。其次,土壤形成速度比风化壳和残积物的形成要快得多。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形成一个完整的风化壳需要几十万年到几百万年,同样气候条件下,形成土壤剖面只需几十年或几百年。

崩积物: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崩塌形成的堆积物称崩塌堆积物,简称崩积物(colluvium)。

冲积物: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物称为冲积物(alluvium)。

洪积物(pluvium,diluvium)是由暂时性洪流挟带的沙、石块堆积在山前一带形成的堆积物,常见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不同于坡积物,与冲积物也不完全相同。

冰川侵蚀产生的大量松散岩屑和由山坡上崩落下来的碎屑,进入冰川体后,随冰川运动向下游搬运。冰川消融以后,这些被搬运的岩屑堆积下来,叫冰碛物(moraine)。

冰川融水具有一定的侵蚀搬运能力,能将冰碛物再搬运堆积,形成冰水堆积物。

河流地貌

河道水流中横向环流产生的原因、运动特征及其对河流地貌发育的影响。

弯道中的横向环流产生原因是弯道水流的惯性离心力,运动特征是水质点的运动在惯性离心力F的作用下,压向凹岸,使凹岸水面有所抬高,产生壅水现象;

凸岸则水位较低,从而产生横比降,出现水位差,使凹岸处产生下降水流,

凸岸处出现上升水流,形成一个近封闭的横向环流。对河流地貌发育的影

响:对河道曲流的发展、河漫滩的形成起着决定作用。

顺直河道中的横向环流产生原因是①受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水流流向偏向右侧(北半球);如长江的右岸(南岸)主要是侵蚀区,主流线多偏南岸,多深

水区②河道中有洪水期、枯水期之分,能产生横比降和水位差:涨水期时,

河床水面中部较高,两侧较低,形成“凸”水面;退水期时,河床水面中

部较低,两侧较高,形成“凹”水面。故能产生两个甚至更多个方向相反

的横向环流。对河流地貌发育的影响:a.枯水期:底部辐散型环流,侵蚀

加深河床,在河岸两侧形成堆积;b.洪水期:底部辐合型环流,侵蚀河床

两侧,在河中心堆积,形成江心洲。

流水侵蚀作用有哪几种形式?影响流水下蚀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水流破坏地表有三种形式:冲蚀作用,溶蚀作用,磨蚀作用。

侵蚀作用的形式:(按侵蚀方向来分)

(1)下蚀(下切侵蚀、垂直侵蚀)——其效果是加深河床和沟床.

(2)侧蚀(侧方侵蚀、旁蚀、拓宽作用)

(3)溯源侵蚀(向源侵蚀)

影响流水下蚀作用的因素:

外部原因:①水流的动能大小(水量、流速); ②河床坡度大小.

内部原因:

①取决于紊流与旋涡流的作用:在深水区,旋涡流下蚀作用更加强烈,使深水区更深;浅水区发生堆积。

②取决于横向环流的形成与发展:

单向环流的作用:能下蚀河床,使凹岸形成深水区(深槽);双向环流的作用(主要为底部辐散型环流) :侵蚀河床底部,形成床底深槽。

③取决于水流的挟沙能力:若含沙量饱和则下蚀微弱。

④取决于河床组成物质的抗冲强度

什么是冲积物?冲积物的特征。

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物称为冲积物(alluvium)。

冲积物的特点:

冲积物主要由砾石、砂、粘质砂土或砂质粘土组成。

冲积物具有良好的分选性。

冲积物的颗粒具有良好的磨圆度。

冲积物有比较明显的流水成因的沉积构造,如层理、波痕。

冲积物在沉积剖面上常具有韵律性特征。

试述河床纵坡面发育过程中的三个基本概念:侵蚀基准面,溯源侵蚀,均衡剖面。侵蚀基准面为什么会发生升降变化?它对河床发育产生什么影响?

侵蚀基准面:每条河流下切侵蚀作用不能无止境地进行下去,其下蚀的最大深度往往受到某一基面(水平面)的控制,当河流下切到接近该水平面时即失去下切侵蚀能力,下蚀作用停止,此水平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

溯源侵蚀:指河床纵剖面上坡度变陡处,因水流冲刷作用增强,下切作用从此点不断向上游方向移动,这种作用称溯源侵蚀。

均衡剖面:河流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河床的侵蚀和堆积达到了平衡状态,这时河床纵剖面将呈现一条凹形圆滑的曲线,称为河流平衡剖面(均衡剖面)。

侵蚀基准面不是固定不变的。

侵蚀基准面的相对升降都可影响到下蚀、塑源侵蚀及沉积作用的强弱。

引起侵蚀基准面改变的因素:

a.第四纪以来冰期间冰期旋回,造成冰川规模的扩大或消融,引起海平面的升降。海面降,河流总比降增大,下蚀作用加强;海面升,河流总比降减小,沉积加强。

b.新构造运动,特别是差异升降运动,可引起侵蚀基准面的相对升降。

对河床发育的影响:

①每一条河流都有其总的侵蚀基准面(终极侵蚀基准面)。一般的大江、大河都是外流河,最

终汇入大海,多数学者把海平面作为它们共同的侵蚀基准面,称总的侵蚀基准面。总的来说,海平面对河流下蚀是起着控制作用的。

②要考虑到地方侵蚀基准面的影响(局部侵蚀基准面或暂时侵蚀基准面)。就各个河段而言,河床中的坚硬岩坎、河流水库、大湖泊水面或支流汇入主流的汇口处(主流对支流有顶托作用)等,它们都起着控制上游河段下切的作用,因此,这种坚硬岩坎、湖泊洼地或支流汇口处可称为地方侵蚀基准面。地方侵蚀基准面能延缓和暂时控制其上游河段的下切侵蚀,但并不能终止河流的下蚀。

③侵蚀基准面不是固定不变的。

局部侵蚀基准面和终极侵蚀基准面有什么区别?

局部侵蚀:就各个河段而言,河床中的坚硬岩坎、河流水库、大湖泊水面或支流汇入主流的汇口处(主流对支流有顶托作用)等,它们都起着控制上游河段下切的作用,因此,这种坚硬岩坎、湖泊洼地或支流汇口处可称为地方侵蚀基准面。地方侵蚀基准面能延缓和暂时控制其上游河段的下切侵蚀,但并不能终止河流的下蚀。

总的来说,海平面(终极侵蚀基准面)对河流下蚀是起着控制作用的。而且一般来说,终极侵蚀基准面较稳定,一般不会改变。

试述冰期及间冰期河流纵剖面的特征及原因。(图示)

冰期时,源于冰川作用区的河流携带大量冰川侵蚀的碎屑物质在上游段发生加积,而下游段则由于海面下降引起下游河段下切,形成河流阶地;

间冰期时,气候转暖植物增生,河源区进入河流的泥沙减少,上游段河流下切冰期加积的河床,形成阶地,下游段则因海面上升,填塞冰期时河床,形成埋藏阶地。

冲积河床的类型有哪些?弯曲型河床的类型和成因?分岔型河床中岔道的形成过程。冲积河床的类型:

(1)顺直微弯型河床(2)弯曲型河床(曲流型、河曲型)(3)分汊型河床(4)游荡型河床弯曲型河床的类型与成因:

平原河流的“自由河曲”:主要发育在有松散沉积物的平原地带,河曲在冲积平原上或河漫滩上迂回摆动,河床位置非常不稳定,称为“自由河曲”

(floodplain meanders)。如长江的“荆江河段”。自由河曲的发育与单向

环流、螺旋流的作用密切相关。当河流沿弯曲流动时,受惯性离心力的作

用,主流线逼近凹岸,形成下降水流,侵蚀凹岸、河底,使凹岸崩塌、后

退、加深,深水区也随之向凹岸后退移动;当水流在凸岸上升时,挟带的

泥沙沉积,使浅水区也向凹岸移动,使河流弯曲度越来越大,形成自由的

河曲地貌。弯曲河床一旦形成,则要不断发展下去,这样上、下两个河曲

就会靠近,形成两个反“S”形的曲流颈;当洪水冲断曲流颈时,就发生河

曲的“截弯取直” (neck cutoff)。裁弯取直后,被丢下的弯流的流速很小,

很少参与主河的流动,主流在交接处堆积,将它逐渐隔离,形成“牛轭湖”

(oxbow lake),原来的曲流就变为顺直的了,位置也发生了变化。

山地河流的“深切河曲”(嵌入河曲):山区河流虽然受到河谷基岩河岸的约束,但也常发育刻蚀基岩而下的河曲,称为深切河曲(即嵌入河曲,entrenched

meanders)。发育分为两给阶段:a.在山地还有没有抬升以前,河流的侧蚀

作用已经很强烈,并发育为河曲形态。(在构造地貌上称为“先成河”。)

b.在整个流域内,由于地壳的上升,河流由侧蚀作用为主转变为以下蚀作

用为主,使得河谷加深,嵌入基岩。若在下切过程中,并继续进行侧蚀,

曲流更加弯曲,曲流颈也越来越窄,洪水期水流漫溢而截弯取直,原来的

河道被废弃。被废弃的曲流所环绕的基岩山丘,称为“离堆山”。

分岔型河床中岔道的形成过程:(江心洲的形成过程)

①雏形心滩阶段

在某些河段因流速减小,发生水下泥沙淤积,枯水期也不出露,很不稳定.

②心滩阶段

过水断面缩小,流速增大,两岸冲刷后退弯曲,环流加强,滩周围及滩顶淤积,滩面淤高,枯水期出露,洪水期淹没,不大稳定,一般向下游移动或左右偏移.

③江心洲阶段

洪水期悬沙落淤,形成粘土覆盖层,心滩淤高增大, 滩面逐渐高出平水位而形成江心滩,仅在洪水泛滥时才淹没,并不断加厚覆盖层.相对比较稳定.缓慢下移。

什么是河漫滩?试述河曲型河漫滩的成因及其形成过程。河漫滩沉积物的二元结构特征是怎样形成的?

河漫滩是指分布于河床外侧,洪水期被河水淹没,平水期出露水面的河底滩地。极广阔的河漫滩又称泛滥平原或冲积平原。

河曲型河漫滩的成因及其形成过程:

滨河床浅滩阶段; 随着河流侧向侵蚀的进行,河谷出现弯曲,在单向环流作用下,凹岸侵蚀后退,河谷加宽,河流的凸岸有少量的河流冲积物堆积,颗粒粗

大,形成滨河床浅滩(小边滩)。

雏形河漫滩阶段:随着河曲的发展、加宽,凸岸的小边滩不断增高、扩大,以致平水期大部分边滩都出露水面,就发展成为雏形河漫滩。这个时期的河谷仍

较窄,洪水时水位上升,流速大,在雏形河漫滩上主要沉积的还是粗粒的

推移质沉积物,而悬移质泥沙则仍被水流带往下游。

成型河漫滩阶段:随着河流侧向侵蚀的长期进行,河谷更加拓宽,河流更加弯曲,雏形河漫滩加宽增高,洪水期宽浅的滩面上水深更小,流速缓慢,粗粒物

质不能再带到滩面上堆积,在以往沉积的粗粒推移质之上覆盖较细的悬移

质冲积物,至此,雏形河漫滩发育成为成形河漫滩。

据此,河漫滩的形成与河曲的发育、发展密切相关。河床的侧方移动以及洪枯水位变化是形成河漫滩所需要的两个条件。单向环流是河漫滩形成的主要动力。

河漫滩沉积物的垂直结构特征:“二元结构”。组成物质可明显地分出上下两层:

下层是较粗的粗砂和砾石,由推移质组成,称为河床相沉积物;上层是较细的粉砂和粘土,主要由悬移质组成,称为河漫滩相沉积物。河床相沉积物是河漫滩发育过程中由横向环流堆积而成,细小的颗粒不发生堆积而随水流向下游搬运,因而颗粒较粗;河漫滩相沉积物是洪水漫过河槽在滩面上堆积而成,因其流速小,挟沙力弱,堆积的一般是细颗粒物质。

什么是河流阶地?河流阶地是怎样形成的?河流阶地的成因类型有哪些?(并用图表示)各有何特征?试述第四纪环境变化对阶地产生的影响。

河流阶地:原先河谷的谷底(河床或河漫滩),因河流下切侵蚀而相对抬升到一般洪水位以上,并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称河流阶地(alluvial terraces)。

河流阶地标志着河流由堆积过程转为侵蚀过程的地貌形态,是河流侵蚀作用的产物。河流阶地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①首先要发育较宽广的谷底:在一个流域内,地壳处于相对稳定或缓慢下降阶段,河流有充分的时间进行侧方侵蚀和堆积过程,塑造一个宽广的河谷,堆积发育宽广的河漫滩。(物质基础)

②其次要有显著的河流下切侵蚀:即要发生自然环境的变迁,主要表现为:a.地壳运动;b.气候变迁;c.侵蚀基准面下降。(动力条件)

河流阶地的成因类型及特征:

地壳运动与阶地形成

1)以大面积上升运动为主的流域

地壳上升,使原河床抬高,水流下切侵蚀加强,下切侵蚀最快的在下游河段,特别在河口区,故在下游河段两侧首先形成阶地,然后随河流的溯源侵蚀而向上游发展,当溯源侵蚀进行到源头时,整个河谷中都形成了阶地。

2)以间歇性上升与暂时相对稳定交替进行的流域

当地壳上升时,河床抬高,下切侵蚀加强,形成阶地;当地壳相对稳定时,侧蚀作用加强,拓宽河床,同时发生堆积,形成河漫滩;当再一次上升时,又转入下蚀作用为主,形成又一级阶地。当间歇上升与相对稳定交替进行多次反复,在谷坡上会形成多级阶地。

3)差异升降运动为主的流域

同一流域当地壳差异抬升时,上升幅度大的地方形成高阶地,上升幅度小的地方形成低阶地。同一流域不同地段发生差异升降运动,在上升地段河流下侵形成阶地,在下降地段不形成阶地,发生堆积,它可以覆盖在老的阶地之上,形成埋藏阶地。

气候变化与阶地形成

1)气候的干湿变化(形成气候阶地):气候变干,地表植被稀疏,坡面侵蚀加剧,水量少含沙量多,河流发生堆积,反之气候变湿,河流水量增多,含沙量相对减少,发生侵蚀。由于气候的干湿变化引起堆积作用与侵蚀作用的交替,就形成气候阶地。

2)冰期-间冰期的更替(形成交叉阶地)

冰期时源于冰川作用区的河流携带大量冰川侵蚀的碎屑物质在上游段发生加积,而下游段则由于海面下降引起下游河段下切,形成河流阶地;间冰期,气候转暖植物增生,河源区进入河流的泥沙减少,上游段河流下切冰期加积的河床,形成阶地,下游段则因海面上升,填塞冰期时河床,形成埋藏阶地。

侵蚀基准面下降与阶地形成

侵蚀基准面下降是构造运动或气候变化引起的,具有独特的地貌特征。侵蚀基准面下降引起河流下切侵蚀,最先发生在河口段,然后不断向源侵蚀,在向源侵蚀所能达到的范围,一般都会形成阶地,阶地的高度从下游向上游逐渐减小,在向源侵蚀所达到的一点——裂点处消失。如果侵蚀基准面多次下降,则能在纵剖面上出现好几个裂点,每一个裂点的上游将比裂点下游少一级阶地。由于侵蚀基准面下降形成的阶地是从下游不断向上游扩展,因而同一级阶地下游的时代比上游的时代要早。

河流袭夺产生的地貌现象(或地貌标志)有哪些?

分水岭的移动导致分水岭一侧侵蚀能力强的河流夺取另一侧侵蚀能力较弱的河流上游段,这种水系演变现象,称河流袭夺。

河流袭夺的地貌标志:

袭夺弯、裂点和瀑布、断头河、风口、不称河。

什么是准平原?何为夷平面?试述戴维斯关于河流侵蚀循环的思想。

戴维斯(1899)的“侵蚀循环”地貌发育模式:

幼年期:沟谷狭窄,谷坡陡峭,谷间高地宽阔平坦。

壮年期:分割加剧,沟谷加宽,谷坡变缓,分水岭狭窄。

老年期:沟谷下切侵蚀停止,侧蚀加强,分水岭降低,成为具残丘的准平原。

一个地貌发展旋回,一般包括一个地势迅速增加的短促的幼年期,一个地势起伏最大和地貌类型最复杂的壮年期,一个地势逐渐变缓的过渡期,和一个地势平缓、变化特别缓慢的老年期。

什么是洪积物?洪积扇形成的原因?洪积扇变形的原因和类型? 试用图示说明洪积扇的变形是怎样发生的。

洪积物(pluvium,diluvium)是由暂时性洪流挟带的沙、石块堆积在山前一带形成的堆积物,常见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不同于坡积物,与冲积物也不完全相同。

洪积扇的成因:暴雨或久旱后的大雨或冰雪融水形成的暂时性洪流,水流迅速流量大,加之山区沟谷坡度大,使洪流能挟带大量碎屑物。到了山前或山口,坡度减小,水流扩散,洪流所挟带的物质大量停积,形成以沟口为顶点的扇形堆积体。堆积体体积大而坡度小的称洪积扇,体积小而坡度大的称洪积锥。

一般把干旱半干旱地区山口外的规模较大的扇形堆积体称洪积扇(暂时性洪流形成),在湿润地区山口外的称冲积扇(经常性河流形成)。

引起洪积扇变形的两个主要因素:气候变化、新构造运动

洪积扇的形态与气候变化

某一地区,原来气候干燥,则老洪积扇堆积范围小,气候向湿润变化后,水量增大,洪流挟带能力增大,新洪积扇堆积范围扩大,完全掩盖在老洪积扇

之上,形成叠置状洪积扇,称内叠式洪积扇。

由湿润→干旱,洪积扇堆积范围向谷口方向缩小,使得新洪积扇叠置于老洪积扇之上,但不能完全掩盖,称上叠式洪积扇。

洪积扇的变形与新构造运动

在山麓地带形成一个老的洪积扇后,山地区发生新构造上升运动,在山麓平原地带则相对下降,升降幅度较小但对地面坡度的影响较大。后期形成的新

的洪积扇堆积在老洪积扇的前端(下端),新的扇顶叠置在老洪积扇的扇缘

之上,形成叠置式洪积扇组合形态(类型);若继续发生升、降,将形成多

期的叠置现象。

当山麓地带形成一个老洪积扇后,山区上升幅度大,速度快坡面坡度增大很快,洪流挟带的物质可以在更远的地方堆积,形成沟谷相连的洪积扇组合形态,

称串珠状洪积扇。

当山麓地带形成一个老洪积扇后,该地区的新构造运动是差异运动(掀斜运动),上升幅度不同,使山前出口处的坡度向幅度小的一侧倾斜,新形成的洪积

扇叠置在老洪积扇的一侧,形成不对称叠置状洪积扇组合形态。

入海河口区划分为哪几个部分?入海河口的水动力特征是什么?

入海河口区是在河流和潮流两种水动力作用下产生的。是指在平水期涨潮所引起的回水到达的地方至口外海滨间的整个地段。有“两界”:潮流界、潮区界;“三段”:近口段、河口段、口外滨海段。

潮流界:涨潮时,潮流进入河口,并上溯到某一点,此点的潮流流速与河流流速正好相抵消,潮流停止上涌,此处称潮流界。(潮流到达范围的上界)

潮区界:潮流界以上的河段,河水位受潮流顶托的影响,有定期水位涨落和流速增减变化,在顶托作用消失的位置叫潮区界。(潮流影响范围的上界)

近口段:位于潮区界与潮流界之间。

河口段:位于潮流界与口门(口门是指海陆交界线)之间。

口外滨海段:口门以外至水下三角洲前缘坡折处(或称水下岸坡)。

入海河口区的水动力特征:

特征1:入海河口的水动力条件主要是由河川径流与潮流相结合的双向水流作用的。

特征2:咸水和淡水混合后也影响到河口动力状况和沉积状况的变化。

特征3:入海河口地区还受到波浪的作用。波浪的作用可分为破坏作用(侵蚀)和建设作用(堆积)。

喀斯特地貌

什么是喀斯特作用和喀斯特地貌?为什么在碳酸盐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

关于喀斯特的涵义,国内外学者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凡是以地下水为主、以地表水为辅,以化学过程为主(溶蚀与淀积) 、机械过程为辅(流水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和堆积)的、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称为喀斯特作用(karst process) ,由这种作用所产生的水文现象和地貌现象统称为喀斯特。

可溶性岩石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作用下所形成的奇特地貌形态称喀斯特地貌。

碳酸盐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原因:(2个)根据岩石的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可将可溶性岩石分为三大类:碳酸盐类岩石、硫酸盐类岩石、卤化物盐类岩石。在以上三种可溶性岩石中,卤化物盐类的溶解度最大,硫酸盐类次之,碳酸盐类最小。卤化物盐类岩石和硫酸盐类岩石分布不广,岩体较小,而碳酸盐类岩石分布广泛,岩体也很大。所以发育在碳酸盐类岩石中的喀斯特较之在卤化物盐类岩石和硫酸盐类岩石中发育的喀斯特要普遍得多。试述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基本条件?

岩石条件(地质因素(岩石的可溶性)),可溶性岩石,岩石的可溶性主要取决于岩石成分和岩石结构。根据岩石的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可将可溶性岩石分为三大类:

碳酸盐类岩石、硫酸盐类岩石、卤化物盐类岩石。在以上三种可溶性岩石中,

卤化物盐类的溶解度最大,硫酸盐类次之,碳酸盐类最小。卤化物盐类岩石和

硫酸盐类岩石分布不广,岩体较小,而碳酸盐类岩石分布广泛,岩体也很大。

所以发育在碳酸盐类岩石中的喀斯特较之在卤化物盐类岩石和硫酸盐类岩石中

发育的喀斯特要普遍得多。

气候条件:主要表现在温度、降水和气压等方面。

水条件,对石灰岩而言,纯水的溶解力是很微弱的。当水中含有大量的CO2时,水的溶蚀力就大大提高。具有溶蚀力的水将CaCO3溶解,把不能溶解的残余物质留下,或呈悬浮状态而带走。地下水流或地表水流发育。降水的影响比温度的影响更为显著:不仅影响水的渗透条件、水的运动循环,同时雨水中含有较丰富的游离CO2,大大地加强了喀斯特作用。

温度的影响比较复杂:一方面: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度越快,溶蚀能力增强;但另一方面:温度越高,水溶液中CO2含量越低,溶蚀作用会减弱。

气压:在空气中,PCO2条件相同时,温度越高,CaCO3在水中的溶解度就越小;当温度相同时,PCO2越高,CaCO3在水中的溶解度越大

生物因素:土壤空气的CO2主要由生物作用产生,土壤空气中CO2的多少对喀斯特有重要影响。在热带、亚热带土壤中CO2较大气中往往高出数十倍。土层和岩石界面

处的溶蚀强烈,因此,石灰岩溶蚀速度最大值往往出现在土壤与石灰岩接触处。峰丛、峰林和孤峰有何区别?成因上有何联系?

峰丛是碳酸盐层经溶蚀后,形成基座相连高低不一的溶蚀山峰,丛间发育封闭洼地

峰林是高耸林立的石灰岩山峰,分散或成群出现在平地上,远望如林。它是热带喀斯特的典型地貌形态,以华南最为发育

孤峰(残峰)是岩溶区的孤立石灰岩山峰,常分布在岩溶平原或岩溶盆地中,相对高度由数十米至百余米。孤峰是在地壳相对长期稳定条件下,峰林不断溶蚀降低的产物。

他们是喀斯特地貌不同演化时期的产物,都是地表喀斯特。峰林地貌演化为:峰丛洼地到峰林盆地到孤峰平原。

什么是石芽、石林、溶沟、漏斗、盲谷、坡立谷、钙华沉积?

石芽:水的溶蚀和冲蚀,以及植物的作用,使岩石层面和节理出开始形成微小的沟槽,以及加深扩大的沟、小盆、斗和不规则坑等,统称为溶痕。溶痕加深成为沟槽形状,沟槽间的突起称石芽。

石林:一种高大的石芽类型,是热带环境下强烈的地面上下双重剥蚀作用的产物,在低海拔

的古热带气候条件下,以土下溶蚀作用为主,形成土下石林,后经地壳抬升,石林被剥露,岩石表面经溶蚀和侵蚀,使石林发育了剑状喀斯特。

溶沟:水的溶蚀和冲蚀,以及植物的作用,使岩石层面和节理出开始形成微小的沟槽,以及加深扩大的沟、小盆、斗和不规则坑等,统称为溶痕。溶痕加深成为沟槽形状,称溶沟。漏斗:漏斗是岩溶地区的一种中、小型封闭洼地,呈碟形或负锥型,口大底小,平面轮廓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数十米,深十几至数十米。漏斗下部常有管道通往地下,地表水沿此管道下流,如果通道被粘土和碎石堵塞,则可积水成潭。

盲谷:盲谷是喀斯特地区死胡同似的、没有出口的地表河,通常水流消失在河谷末端陡壁下的落水洞中而转为地下河,它多见于封闭洼地或坡立谷中。

坡立谷:岩溶盆地是指岩溶地区具有内部水系的、底部宽广平坦的大型封闭盆地或谷地。钙华沉积:富含Ca2+和HCO3-的地下水(岩溶水)在地表出露,由于CO2分压降低或温度升高而发生的CO2逸出和CaCO3沉淀,统称石灰华(简称灰化或钙华)。

试述我国喀斯特研究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近年来,喀斯特地貌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成为学术研究热点和应用前沿课题:

n 洞穴沉积(石笋)气候记录与过去全球变化研究

n 岩溶过程与全球碳循环

n 喀斯特自然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n 碳酸盐岩溶蚀与文物风化

n 岩溶石山环境可持续发展与石漠化治理

我国喀斯特地貌丰富,同时喀斯特石漠化现象严重,研究喀斯特有助于减缓和防止我国的喀斯特石漠化现象,实现喀斯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冰川地貌

什么叫冰川?冰川的类型有哪些?

在高山和高纬地区,受自身重力作用和冰层压力作用缓慢运动的由多年积雪形成的地面冰体,称为冰川。

分类:A. 按冰川发育气候条件和冰川温度状况:

海洋性冰川,也称暖冰川(warm glacier),位于海洋性气候地区,积累和消融均较多;粒雪线在年降水2000 ~ 3000mm地区附近;冰川的温度较高,

可接近0°C,消融的方式主要是融化;冰川运动速度快,一般为100m/a,

最快达500m/a,冰川尾端常伸入到森林带,冰川作用强。

大陆性冰川,也称冷冰川(cold glacier),大陆性气候,积累和消融都较少;

粒雪线在年降水1000 mm以下的区域;冰川的温度较低,经常保持在

-5 ~-10℃,消融的方式主要是蒸发和升华;冰川运动速度缓慢,约

为30~50 m/a,冰川尾端不会越过森林上限,冰川作用较弱。

B. 按冰川形态、规模和所处的地形条件:

①山岳冰川(冰斗冰川、悬冰川、山谷冰川、山麓冰川、高原冰川)亦称山地冰川。这是发育在高山上的冰川,主要分布于中低纬度地区的高山区。这种冰川雪线高,冰川积累区面积不大,冰川形态受地形限制严格。按形态和成因不同,可分为冰斗冰川、悬冰川、山谷冰川、山麓冰川、平顶冰川等类型。

冰斗冰川是分布在雪线附近或雪线以上的一种冰川,规模大的冰川可达数平方公里,小的不及1 km2。冰斗冰川的三面围壁较陡峭,在下方有一短小的冰川舌流出冰斗,冰斗内常发生频繁的雪崩,这是冰雪补给的一个重要途径。

悬冰川是发育在山坡上的一种短小冰川,或当冰斗冰川的补给量增大,冰雪向冰斗以外的山坡溢出,形成短小的冰舌悬挂在山坡上,称悬冰川。这种冰川的规模很小,面积往往不到1

km2。悬冰川的存在取决于冰斗冰川供给冰量,随气候变化而消长。

山谷冰川有大量冰雪补给,使冰斗冰川迅速扩大,大量冰体从冰斗中溢出进入山谷后形成。以雪线为界,有明显的冰雪积累区(粒雪盆)和消融区(冰舌区),长可由数公里至数十公里,厚数百米。如单独存在的一条冰川,叫单式山谷冰川;由几条冰川汇合的叫复式山谷冰川。当山谷冰川从山地流出,在山麓带扩展或汇合成一片广阔的冰原,叫山麓冰川。山麓冰川是山岳冰川与大陆冰川之间的过渡类型。当山谷冰川从山地流出,在山麓带扩展或汇合成一片广阔的冰原,叫山麓冰川。

平顶冰川:发育在起伏和缓的高地上,冰面平坦形如薄饼的冰川,,又称高原冰川。冰川的周围伸出许多冰舌。如冰川规模很大,覆盖了整个山顶或山区大部分,又称冰帽(ice cap)。

②大陆冰川(冰盾、冰盖) (continental glacier):在两极地区发育的冰川。(冰盾ice dome、冰盖ice sheet),其特征为:1)面积广,厚度大,不受下伏地形影响。2)中部突起,呈盾状,向四周运动,中央为积累区。3)格陵兰冰盖和南极冰盖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冰盖。

什么叫雪线?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全球雪线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雪线:在气候年变化不大的若干年内,每年最热月积雪区的下限大致在同一海拔高度,这一高度的界线称雪线(或粒雪线)。

影响因素:(1)温度:多年积雪的形成首先取决于近地面空气层的温度是否长期保持在0℃以下,气温随高度和纬度升高而逐渐降低。温度越高,雪线越高,温度越低,雪线越低。

(2)降水:一般固态降水越多,雪线越低;固态降水越少,雪线越高。

(3)地形:地形地貌对雪线高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山势、坡向等。在高山地区,积雪的面积和高度随季节变化,冬季积雪区扩大,积雪高度下降;夏季积雪区缩小,积雪高度上升。

全球雪线分布规律见ppt9——地球上雪线高度分布图

冰蚀地貌、冰碛地貌、冰水堆积地貌的概念、类型及成因。

冰蚀地貌:冰川的侵蚀方式可分两种,即拔蚀作用(plucking)和磨蚀作用(abrasion)。(1)拔蚀作用是冰床底部或冰斗后背的基岩,沿节理反复冻融而松动,松动的岩块再与冰川冻结在一起时,冰川向前运动就把岩块拔起带走。冰川拔蚀作用可拔起很大的岩块。(2)磨蚀作用是冰川运动时,冻结在冰川底部的碎石突出冰外,象锉刀一样,不断地对冰川底床进行削磨和刻蚀。

各种冰蚀地貌分布在不同部位。雪线附近及其以上有冰斗、刃脊和角峰;雪线以下形成冰川谷,在冰川谷内或大陆冰川的底部发育羊背石。

①冰斗、刃脊和角峰

②冰川谷(U形谷)

③羊背石、冰川磨光面和冰川擦痕

冰斗(cirque)位于冰川的源头。典型的冰斗是一个围椅状洼地,三面是陡峭的岩壁,底部是磨光的岩石斗底,向下坡有一开口,开口处常有一高起的岩槛。

冰川谷的横剖面形似U形,故称U形谷,也称槽谷。U形谷的两侧有明显的谷肩,谷肩以下的谷壁平直而陡立,冰川谷两侧山嘴被侵蚀削平形成冰蚀三角面。

羊背石是冰床上冰蚀残余的椭圆形岩突,常成群分布,远望犹如匍匐的羊群。特征:①具有两个不对称的斜坡;②羊背石的长轴方向与冰流运动方向一致;③分布在冰川侵蚀区范围内,由当地基岩组成;④可单独出现,也可成群排列。

在羊背石上或冰川槽谷谷壁上以及在大漂砾上常因冰川作用形成磨光面。当冰川搬运物是砂和粉砂时,在比较致密的岩石上,磨光面更为发育。

若冰川搬运物多是碎石,则在谷壁基岩上常刻蚀成条痕或刻槽,称为冰川擦痕。

冰碛地貌:

(1)冰碛丘陵(moraine hill)

冰川消融后,原来的表碛、内碛和中碛都沉落到冰川谷底,和底碛一起统称基碛。这些冰碛物受冰川谷底地形起伏的影响或受冰面和冰内冰碛物分布的影响,堆积后形成波状起伏的丘陵,称冰碛丘陵或基碛丘陵。大陆冰川区的冰碛丘陵规模较大,高度可达数十米至数百米;山岳冰川也能形成冰碛丘陵,但规模要小得多。

(2)终碛垄(End moraine)

又称尾碛垄、前碛堤。当冰川的补给和消融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时,冰川的末端较长时期地停留在某一位置,这时由冰川上游搬运来的物质,在冰川尾端堆积成弧形的堤,称终碛垄。当冰川处于平衡状态时,冰舌处的大量底碛和内碛沿冰体挤压剪切面被推举到表面形成表碛,另一部分内碛由于表面消融而出露为表碛。这些表碛如滚落到冰川末端边缘堆积下来,待冰川退缩后,就形成弧形的终碛堤。这种成因的终碛堤称冰退终碛堤。

如果冰川的积累大于消融,冰川前进,除一部分冰碛沿冰体剪切面被推举到冰川表面再滚落到冰川末端边缘外,同时冰川以外的谷地中的砂砾或过去的冰碛层也被推挤向前移动,形成终碛堤,称推挤终碛堤。

(3)侧碛堤(Lateral moraine)

侧碛堤是由侧碛和表碛在冰川退缩以后共同堆积而成。它在冰川谷的两侧堆积成堤状,向下游方向常和冰舌前端的终碛堤相连,向上游方向可一直延伸到雪线附近。

(4)鼓丘(Drumlin)

鼓丘是由一个基岩核心和冰砾泥组成的一种小丘。它的平面呈椭圆形,长轴与冰流方向一致,纵剖面呈不对称的上凸形,迎冰面一坡陡,是基岩,背冰面一坡缓,是冰碛物。

鼓丘分布在大陆冰川终碛堤以内的几公里到几十公里范围内,常成群分布。山谷冰川终碛堤堤内也有鼓丘分布,但数量较少。

鼓丘的成因是冰川在接近末端,底碛翻越凸起的基岩时,搬运能力减弱,发生堆积而形成的。

冰水堆积地貌:冰川融水具有一定的侵蚀搬运能力,能将冰碛物再搬运堆积,形成冰水堆积物。在冰川边缘由冰水堆积物组成的各种地貌,称冰水堆积地貌。

根据冰水堆积地貌的分布位置、形态特征和物质结构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冰水扇和外冲平原

冰川底部的冰融水,常形成冰下河道,它可携带大量砂砾从冰川末端排出,在终碛堤的外围堆积成扇形地,叫冰水扇。几个冰水扇相联就形成冰水冲积平原,又名外冲平原。

(2)冰水湖

冰融水流到冰川外围洼地中形成冰水湖泊。

冰水湖的水体和沉积物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冰融水增多,携带大量物质进入湖泊,较粗的砂和粉砂粒级的颗粒很快沉积下来,主要为石英和长石,颜色较浅;秋冬季节,融水减少,一些长期悬浮湖水中的细粒粘土才开始沉积,颜色较深。这样,一年中不同季节在湖泊内就沉积了颜色深浅不同的粗细相间的两层沉积物,叫季候泥,或称纹泥(clay-varve)。

(3)冰砾阜阶地与冰砾阜

在冰川两侧,由于岩壁和侧碛吸热较多,附近冰体融化较快,又由于冰川两侧冰面较中部要低,所以冰融水就汇集在这里,形成冰川两侧的冰面河流或湖泊,并带来大量冰水物质。当冰川全部融化后,这些冰水物质就堆积在冰川谷的两侧,形成冰砾阜阶地。它只发育在山地冰川谷中。

冰砾阜是冰面上小湖或小河的沉积物,在冰川消融后沉落到底床堆积而成。在山谷冰川和大陆冰川中都发育冰砾阜。

(4)锅穴

冰水平原上常有一种圆形洼地,深数米,直径十余米至数十米,称为锅穴。锅穴是埋在砂砾

中的死冰块融化引起的塌陷而成。

(5)蛇形丘

蛇形丘是一种狭长而曲折的垄岗地形,由于它蜿蜒伸展如蛇,故称蛇形丘。蛇形丘的延伸方向大致与冰川的流向一致。

蛇形丘的成因:主要为冰下隧道堆积。

何为冰碛物和冰川漂砾?终碛垄对冰川进退的指示意义?

冰川侵蚀产生的大量松散岩屑和由山坡上崩落下来的碎屑,进入冰川体后,随冰川运动向下游搬运。冰川消融以后,这些被搬运的岩屑堆积下来,叫冰碛物(moraine)冰川搬运能力极强,它不仅能将冰碛物搬运到很远的距离,而且还能将巨大的岩块搬运到很高的部位。这些被搬运到很远或很高地方的巨大冰碛砾石,又称漂砾。(erratic boulder) 终碛垄又称尾碛垄、前碛堤。当冰川的补给和消融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时,冰川的末端较长时期地停留在某一位置,这时由冰川上游搬运来的物质,在冰川尾端堆积成弧形的堤,称终碛垄。当冰川处于平衡状态时,冰舌处的大量底碛和内碛沿冰体挤压剪切面被推举到表面形成表碛,另一部分内碛由于表面消融而出露为表碛。这些表碛如滚落到冰川末端边缘堆积下来,待冰川退缩后,就形成弧形的终碛堤。这种成因的终碛堤称冰退终碛堤。如果冰川的积累大于消融,冰川前进,除一部分冰碛沿冰体剪切面被推举到冰川表面再滚落到冰川末端边缘外,同时冰川以外的谷地中的砂砾或过去的冰碛层也被推挤向前移动,形成终碛堤,称推挤终碛堤。

冰川纹泥(季候泥)是怎样形成的?

冰水湖的水体和沉积物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冰融水增多,携带大量物质进入湖泊,较粗的砂和粉砂粒级的颗粒很快沉积下来,主要为石英和长石,颜色较浅;秋冬季节,融水减少,一些长期悬浮湖水中的细粒粘土才开始沉积,颜色较深。这样,一年中不同季节在湖泊内就沉积了颜色深浅不同的粗细相间的两层沉积物,叫季候泥,或称纹泥(clay-varve)。简述羊背石与鼓丘地貌的特征及其差异性。

羊背石是冰床上冰蚀残余的椭圆形岩突,常成群分布,远望犹如匍匐的羊群。

特征:①具有两个不对称的斜坡;②羊背石的长轴方向与冰流运动方向一致;③分布在冰川侵蚀区范围内,由当地基岩组成;④可单独出现,也可成群排列。

在羊背石上或冰川槽谷谷壁上以及在大漂砾上常因冰川作用形成磨光面。当冰川搬运物是砂和粉砂时,在比较致密的岩石上,磨光面更为发育。

鼓丘是由一个基岩核心和冰砾泥组成的一种小丘。它的平面呈椭圆形,长轴与冰流方向一致,纵剖面呈不对称的上凸形,迎冰面一坡陡,是基岩,背冰面一坡缓,是冰碛物。

特征:1)鼓丘分布在大陆冰川终碛堤以内的几公里到几十公里范围内,常成群分布。山谷冰川终碛堤堤内也有鼓丘分布,但数量较少。2)鼓丘的成因是冰川在接近末端,底碛翻越凸起的基岩时,搬运能力减弱,发生堆积而形成的。

区分:1)羊背石是冰蚀地貌,分布在冰川侵蚀区内,鼓丘是堆积地貌,分布在冰川堆积区内。2)羊背石成分全是基岩,鼓丘的成分是基岩和冰碛物。3)羊背石是迎冰面缓,背冰面陡,鼓丘是迎冰面陡,背冰面缓。陡缓面相反。

冰缘地貌

冰缘地貌与冰缘环境的概念。

冰缘原指冰川边缘地区,现已泛指所有不被冰川覆盖的气候严寒地区,因气候寒冷,地层处于冻结状态,大致与多年冻土分布范围相当。在这样的区域内,地层的冻融过程是寒冷气候条件下特有的地貌过程,由此产生的地貌称为冰缘地貌,也可称为冻土地貌。

土体或岩石因周期性融冻作用发生的破坏、扰动和运移产生的地貌现象称冻土地貌。由于冻融作用多发生在冰川边缘地区,所以冻土地貌也称冰缘地貌(periglacial landforms)

冰缘作用过程有哪些具体表现形式?

过程:多年冻土区的地貌形成与冻融作用直接相关。

冻融作用是指冻土层中的水在气温周期性的正负变化影响下,不断发生相变和迁移,使土层反复冻结融化,导致土体或岩体的破坏、扰动和移动。

冻融作用是寒冷气候条件下特有的地貌过程(即冰缘作用过程,periglacial process),并能形成各种冻土地貌。

冻融作用过程有雪蚀作用、寒冻风化、冻胀冻裂、冻融分选、冻融蠕流、热融作用等具体表现形式。

1.寒冻风化作用

寒冻风化是因气温正负温频繁交替过程中,岩石节理裂隙中水分冻结膨胀以及岩石中不同矿物颗粒差异膨胀及收缩而导致的岩石机械破碎过程。

形成的冰缘形态有冰缘岩柱、冰缘岩堆、石海、石河、倒石堆、岩屑锥及岩屑裙等。

2.雪蚀作用

雪蚀作用与寒冻风化不同之处,在于有水分参与充分,由节理裂隙中水分冻结体积膨胀而导致岩石崩解破碎的过程要强于温差波动而引起岩石破碎的过程。

雪蚀作用主要发生在雪线附近山坡上的积雪洼地周边。

雪蚀作用往往形成雪蚀洼地,进一步发展可能演化为冰斗。

3.冻融蠕流作用

冻融蠕流作用的产生包括两个过程,其一是冻爬过程,即斜坡土体冻结时隆升,融沉时回落而产生向坡下移动;其二,由于融化期间季节融化层饱水受重力作用影响而顺坡向下的蠕流过程。

形成的冰缘形态有泥流阶地、泥流舌、石冰川、石河等。

冻融蠕流是多年冻土区坡面的主要冰缘过程。

4.冻胀-冻裂作用

在水分的参与下,岩层经过反复冻融作用产生体积膨胀或收缩的过程。

形成的冰缘形态主要有冻胀丘、冰锥、多边形构造土、冰楔、砂楔等。

5.冻融分选作用

季节融冻层在频繁的正负温波动下反复冻结和融化,由于差异冻胀使不同粒度成分的物质产生分异、重新组合的过程。

形成的冰缘形态主要有石环、石网、石条、石带等。

6.热融作用

冻土中地下冰因温度升高产生融化的过程。

形成的冰缘形态主要有热融滑塌、热融洼地、热融湖等。

多边形构造土及石环的成因

多边形构造土(Polygon)

在第四纪松散沉积物的平坦地面上,由冻胀、冻裂作用,使地面形成多边形裂隙,构成网状,称为多边形构造土。

从地表平面看,裂隙组成多边形,从剖面上看,裂隙呈楔形。根据楔子内的填充物的不同,又分为冰楔和砂楔。

冰楔(ice wedge)

在多年冻土区,地表水周期性注入到裂隙中再冻结,使裂隙不断扩大并为冰体填充,剖面成为楔状,称为冰楔。

一般地,冰楔的宽度和寒冻频度成正比,冰楔的深度和寒冷程度成正比。

冰楔的增长速度很慢,根据南极大陆、加拿大和阿拉斯加等地的观测,冰楔增长速度大

约为1 mm/a。

现代活动的冰楔仅在年均温-6~-8°C多年连续冻土区,在不连续多年冻土区不发育或不活动。

冰楔的形成条件:

(1)有深入到永冻层中的裂隙,并为脉冰所填充;

(2)冰楔的围岩具可塑性,水在裂隙中冻结、膨胀,围岩不断受挤压变形,冰楔不断展宽;

(3)需要严寒的气候条件,年平均温度一般为-6~-8℃。

砂楔(sand wedge)

砂楔与冰楔形态相似,但裂隙中填充的不是脉冰,而是松散的砂土,叫砂楔。

砂楔的形成:

(1)砂楔可从冰楔演变而来,当冰楔内的脉冰完全融化后,砂土代替冰体填充于楔内,形成砂楔,所以又把砂楔看成古冰楔。

(2)砂楔也可在地面冻裂过程中,沙土直接填充在裂隙中。

石环(Stone circle)

石环是由较细粒土和碎石为中心,周围由较大砾石为圆边的一种环状冻土地貌。

石环形成在有一定比例细粒土的地区,细粒土一般不少于总体积的25%~35%,且土层中含有充足的水分。

石环的形成:

①垂直分选→使岩块被抬举到表面

石环是冻土中颗粒大小混杂的松散砂砾层,由于饱含水分,经频繁的冻融交替,造成物质分选形成的。

②水平分选→顶面岩块向四周移动,并汇集成环边

水平方向的分选是在活动层上部和地表进行的。

冻胀时,含水较多的细粒砂层冻胀要比含水较少的粗粒碎石大,故形成一个微凸的膨胀中心,分布在表层的砾石从膨胀中心向四周移动。

解冻时,先融化的细粒砂土回到原来的位置,填充融化后的空隙,等到粗砾下部也融化时,粗砾则不能回到原来位置,只好向四周较低部位移动,最后形成以砾石和碎石为边缘的石环。

热融洼地与融冻泥流的成因

融冻泥流

在多年冻土区,当融冰时地表过湿的松散沉积物,沿坡向下缓慢流动,称融冻泥流,融冻泥流的流动物质俗称土溜或融冻土溜,这些流动的土体前端常开形成一陡坎,称土溜阶坎。

成因:多年冻土上部的活动层周期性融化,融水受下部永冻层阻挡无法下渗,使得活动层的松散物质为水浸润,内摩擦减小,在重力作用下缓缓沿坡向下滑动,如遇阻或坡度变缓,流速减慢,前端壅塞成坡坎。

热融洼地

热融洼地是因温度升高,地下冰融化引起地面塌陷所形成的各种洼地。这种塌陷过程类似喀斯特过程,而塌陷原因和温度有关,故称热力喀斯特。

风沙地貌

试述荒漠区的主要自然特征,分布规律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自然特征:

气候极端干燥,温差很大;(物理风化强烈,就地起沙)

沙质地表裸露,植被稀少;(利于风沙移动)

内陆水系往往是输送沙源的主要动力;(间歇性河流,外来沙源)

(有的沙漠原本是厚层河湖相沉积分布区,有被埋藏的地下河,还有已干涸的地表河槽,如塔里木盆地近地表有几十米厚的冲积砂层。)

频繁而强劲的风力是塑造风沙地貌的主要动力。

分布规律

副热带高压带荒漠区——副热带荒漠(15°-35 °)

(选择题)

如撒哈拉、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西部大沙漠、南美阿塔卡马沙漠、印度塔尔沙漠等、南非卡拉哈迪沙漠。

大陆内部荒漠区——温带荒漠(35 °-45 °)

如塔克拉玛干沙漠、中亚沙漠、蒙古沙漠等。

主要原因:

主要由纬度、大气环流和地形条件决定:

回归高压带的影响

气流下沉,空气增温,

相对湿度减少而形成

高山高原地形的影响

地形闭塞,海洋气流不能深入而形成

风蚀残丘(风蚀城堡)与雅丹地貌有何区别?

由基岩组成的地面,经长期风蚀后,原始地面不断缩小,最后残留下来的小块原始地面称为风蚀残丘。

雅丹是风蚀垄沟的概称。浅湖萎缩或河流干涸之后,出露的湖滩地面干裂龟裂,风顺裂隙不断吹蚀,裂隙逐渐扩大形成槽沟,有时其上口比底宽还窄,槽沟之间为鳍形垄脊或垄岗。雅丹地区地面崎岖起伏,风蚀土墩多呈长条形,排列方向与主风向平行。

风蚀残丘外形各不相同,以桌状平顶较多,亦有成尖峰状的,高度一般在10~30m不等。

#注意:雅丹不是发育在基岩上的,而是发育在河湖相的土状堆积物上的。是风蚀土墩和风蚀沟槽的垄槽地貌组合。

试述新月型沙丘的形态特点及性成过程。

形态特征:

新月形沙丘平面形状如新月。高度不等,几米到十几米,最高达30 m。新月形沙丘纵剖面的两坡不对称,迎风坡微凸而平缓,坡度一般在10~20;背风坡(或落沙坡)下凹而较陡,28~33 ,接近沙粒的休止角。

形成过程:

a.饼状沙堆→

b.盾形沙丘→

c.雏形新月形沙丘→

d.新月形沙丘

(对应)

A.沙堆使近地面风速发生变化

B.压力差出现,背风坡产生涡流

C.沙丘增高的同时,背风坡马蹄形洼地也增大

D.形成典型的新月形沙丘

根据荒漠地貌的特征和地表物质组成,干旱区荒漠可分为哪几种主要类型?试述各自的成因及其沉积物的主要特征。

分成岩漠、砾漠、沙漠和泥漠四种类型

岩漠:

特点:①多形成在干旱区的山前地带;②常表现为山麓剥蚀面的形式;③裸露的基岩久经风化破坏和风沙袭击形成各种风蚀形态,其上有一些坚硬岩层构成的残丘----岛山;④山地边缘或盆地四周,分布有洪积扇或洪积裙。

成因:

岩漠地貌的形成,不单纯是风力作用,风化作用和水的作用(暂时性洪流和片流)也起了重要作用。

砾漠:

特点:

风棱石的表面有时有薄薄的一层具有油脂光泽的深褐色铁锰氧化物。

成因:

荒漠中的各种沉积物(洪积物、冲积物和冰积物等)以及基岩风化后的碎屑残积物,在强烈的风力作用下,细粒的沙和粉尘被吹走,留下粗大砾石覆盖着地面,形成砾漠。

沙漠:

成因:

沙漠的沙粒来源于古代或现代的河流、湖泊和洪积扇的沉积物中的细颗粒物质或风化残积物中的细颗粒物质。这里风力作用很强,形成各种风积地貌。

泥漠:

成因:

泥漠常形成于干旱区的低洼地带或封闭盆地中部,是由流向洼地或者湖沼的暂时性洪流所携带的黏土质淤积而成,由于强烈蒸发而干涸,变成泥漠。

特点:

泥漠常有盐渍化现象,形成盐沼泥漠。是由矿化度很高的地下水沿毛细管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盐分沉积。

也有一些湖泊由于长期蒸发,湖水不断浓缩,含盐度增大,成为盐湖。盐湖中盐水达到饱和状态后,即沉淀成为岩盐。

何为风棱石?有何特征?如何形成的?

砾漠中的单个岩砾经风沙磨蚀后会成为具有棱面的风棱石(Ventifact),俗称猴面石。

风棱石的表面有时有薄薄的一层具有油脂光泽的深褐色铁锰氧化物,称为荒漠岩漆,这是由于砾石中所含水分蒸发时将所溶解的矿物盐类沉淀在砾石表面经风磨蚀而形成的。

何为山麓剥蚀面?它与准平原有何区别?

山麓剥蚀面:

干旱区风化作用强烈,山坡上大量的风化碎屑产物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滚动,聚集于山麓,

一旦暴雨,强大的片状洪流将其迅速搬运到山麓带的边缘,山坡上的基岩又重新暴露再遭

风化。在风化作用、重力作用和片状洪流等共同作用下,山坡不断后退,在山麓带形成缓缓倾斜的基岩剥蚀面,上覆薄层松散堆积物。

区别:山麓剥蚀面是缓缓倾斜的基岩剥蚀面,上层覆盖松散堆积物。(我不确定,自己找一下。)

黄土地貌

什么叫黄土?黄土有哪些特征?

·由风力搬运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大气粉尘沉积物。

·主要特点:

1.颜色:灰黄或棕黄;

2.成分:相对均一性;

3.颗粒的分异性:以粉砂为主,粒径主要在0.005-0.05mm之间;

4.沉积的松散性:多孔隙。

黄土高原地貌沟壑纵横的原因何在?

!黄土的抗蚀能力差(内因)

!现代外营力的侵蚀强烈(外因)

中国黄土地层的划分。

早更新世——午城黄土

中更新世——离石黄土

晚更新世——马兰黄土

全新世——黑垆土

试论述黄土的成因及主要证据。

风成说:

水成说:

风化残积学说:

所谓“风化残积说”,是认为黄土是在干燥气候条件下的风化、成壤过程中形成的,因此黄土是原地形成的,而不是从外地

搬运来的,这是风化残积说与风成、水成说的根本区别。

地貌学课件(全部)word打印版

一、 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目的 ?(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 ?*对几个地理学概念的理解 ?―地表‖:指的是地壳的外表面,即由岩石或土(松散的岩石)组成的地面。 ?―地形‖:地球表面形状,指的就是地壳表面由岩石构成的起伏形态(如平原、高原、山脉、山峰、丘陵、河谷、盆地、悬崖等)。 ?地势:地球表面形状的高低 地貌学的研究对象: 地球表面的形态 ?我国把‖地形‖改为‖地貌‖的原因? ?地貌不仅是地球表面起伏的形态,而且还包括构成这些起伏的地壳和岩石圈物质以及作用于其上的大气和生物过程。----例如:千差万别的地貌有着不同的成因?因此:仅分析地球表面的起伏,高低是不够的,还应注意固体地球较深部位的构成和运动规律,固体地球表面以上的大气圈的运动和气候带展布规律。 ?2、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学科。 ? (二)地貌学的研究内容 ?1、地貌的形态特征及物质组成 ?2、地貌的形成(成因与发育) ?3、地貌的分布 ?1、地貌的形态特征及物质组成 ?(1) 地貌的基本形态与组合形态 ?①基本形态: 由一个或几个地貌几何形态要素组成的形态比较规则的几何体。由一个单一的地貌过程形成的。 ?②组合形态:在成因上相互联系的多个地貌基本形态有规律的组合在一起构成的地貌形态称为地貌的组合形态。 例如 ?基本形态:一个洪积扇(由扇顶,扇缘和扇面组成,其形成于沟口出山口的堆积)?组合形态:一个河谷形态(由河床,河漫滩,谷坡及阶地四个地貌基本形态有规律的排列在河流两侧构成。这四个地貌基本形态在成因上相互联系。现代河床和河漫滩由现代河流作用形成,而阶地是由古代河流作用形成,而谷坡是因河流下切造成的坡地过程形成。) ?根据其规模的大小可将地貌组合形态分为如下几类: ?星体地貌例如,陆地和海洋(占据面积在几十万和几百万km2以上) ?巨地貌例如,山系(占据面积在几万和几十万km2以上) ?大地貌例如,山脉(占据面积在几百和几千km2以上) ?中地貌例如,河谷盆地(占据面积在几十km2) ?小地貌例如,单个洪积扇 ?微地貌例如,沙波纹 (2)地貌的物质组成 ?分析地貌的物质组成特征是研究地貌形成演化的基础。 ?地貌的组成物质要素主要分为两种:基岩物质,沉积物质。

地质地貌学作业整理

第二章地球的基本特征作业 1、名词: 重力异常由于各地海拔高度周围地形以及地下岩石密度不同所测出的实际重力值不同于理论值。 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又称元素丰度。 地质作用所有引起地球的外表形态、内部结构、物质组成发生变化的作用过程都称为地质作用过程,简称地质作用。(地质作用的三重概念:能、营力、作用方式) 2、简答题: 地球外部圈层与内部圈层构造特征分别是什么? 外部圈层 ①大气圈——大气圈是环绕地球最外层的气体圈层,它的密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具有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层,热成层(电离层),外层(逃逸层) ②水圈—水圈是指由地球表层水体所构成的连续圈层,陆地水和海洋水是水圈的两大组成部分 ③生物圈——是指地球表层由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地带所构成的连续圈层,是地球上生物生存和活动的范围,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圈内生物的分布很广但不均匀。受太阳辐射量、气候、地形、地质、大气环境、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阳光、空气和水分充足,温度适宜的地区生物多,反之则少。 内部圈层(根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划分) ①地壳—莫霍面以上的地球表层。其中大陆地区厚度较大,大洋地区厚度较小;其上部密度较小,向下部密度增大。地壳为固态岩石所组成,包括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三大岩类。 ②地幔—地幔是地球的莫霍面以下、古登堡面(深2885km )以上的中间部分。上地幔出现地震波低速带;下地幔经受着强大的地内压力作用,由于压力随深度的增大,物质密度和波速逐渐增加。 ③地核—地核是地球内部古登堡面至地心的部分。外核(横波不能通过,纵波发生大幅度衰减的事实推测其为液态)、过渡层(为液体—固体的过渡状态)内核(横波又重新出现,说明其又变为固态) 地壳主要组成元素有哪些?(查课本) 地质作用类型的划分?

2020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貌4.1常见地貌类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22

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 一、喀斯特地貌 1.形成: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在适当条件下,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2.分布地区: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3.地表喀斯特地貌 (1)溶沟:呈长条状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崎岖难行。 (2)洼地:溶沟进一步发展可形成洼地(坝子),是当地重要的农耕区。 (3)峰丛、峰林、孤峰、残丘 洼地边缘残留的岩体,常常呈锥状耸立,构成峰丛、峰林。峰林可演变为孤峰,以至残丘。 4.地下喀斯特地貌 以溶洞为主,常常成层分布,溶洞顶部常见向下发育的石钟乳、石幔或石帘;底部常见向上发育的石笋。石钟乳和石笋连接起来就形成石柱。 二、河流地貌 1.河流上游的地貌——V形河谷 (1)河谷岸壁较陡,谷底狭窄。 (2)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卵石。 2.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 (1)河流中下游多发育冲积平原。 (2)河谷呈宽而浅的槽形。 3.地势平缓地区——河曲 在地势平缓地区,呈“S”形弯曲的河道称为河曲。洪水泛滥时,河水冲断河曲的颈部,使弯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牛轭湖。

4.河流河口段——三角洲 河流入海或入湖处多形成三角洲 三角洲的形状???? ?鸟嘴状——长江三角洲扇形——黄河三角洲鸟趾状——密西西比河三角洲 三、风沙地貌 1.定义: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风沙地貌。我国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2.风沙地貌类型 (1)风蚀地貌: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等地貌。 (2)风积地貌 新月形沙丘? ????固定沙丘 流动沙丘 3.在多沙的河谷地带、植被稀少的沙质湖岸和海岸,也能看到风沙地貌。 四、海岸地貌 1.定义:海岸在海浪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 2.分类 (1)海岸侵蚀地貌: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等。 (2)海岸堆积地貌:海滩、沙坝等。海滩按照沉积物颗粒大小可分为砾滩、沙滩、泥滩。 一、判断题 1.地表喀斯特地貌演化顺序一般是峰丛→峰林→孤峰→残丘。( ) 2.溶洞的顶部常发育石钟乳、石幔、石帘和石笋。( ) 3.从河流的上游到下游,河谷形状都是由深而陡的V 形河谷变为宽而浅的槽形谷。( ) 4.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有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和沙丘等地貌。( ) 5.海岸堆积地貌主要有海滩、沙坝等。( ) 答案:1.√ 2.× 3.× 4.× 5.√ 二、选择题 6.“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描述的地貌是( ) A .喀斯特地貌 B .河流流水地貌 C .风沙地貌 D .海岸地貌 答案:A

地貌学复习资料

地貌学复习资料 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出露地表的岩石,受日光照射,温度变化、水的作用和生物作用等,发生破碎和分解,形成 生物的物理风化作用:1、植物的根系起楔子作用对岩石挤胀而使岩石崩解;2、动物的挖掘和穿凿活动进一步加速岩石破碎。 崩塌与滑坡的区别: 1、运动速度:滑坡运动速度一般比崩塌缓慢。 2、移动形态:崩塌体往往比较破碎,形成倒石堆;滑坡体则保持整体形态不变。 3、发生坡度:坡度较大时才可能发生崩塌;而滑坡在坡度较小的时候也可能发生。 4、有无裂缝:崩塌体表面基本上不见裂缝分布,而滑坡体表面,尤其是新发生的滑坡,其 表面有很多具有一定规律的横纵裂缝。 坡面径流侵蚀。坡面径流侵蚀大小与地形、土壤和植被等因素有关。地形(坡长、坡度、坡形)控制坡面流水冲刷速度和冲刷量。从理论上说,坡长越长,越到下坡水量越多,水流的能量也越强。但是随着坡面的增长,水流携带的泥沙量也随之增多,需要消耗一部份能量,使水流侵蚀能力减小。因此,坡面径流侵蚀能力并不是随坡长增加而加大。坡度加大可使坡面径流速度加快,冲刷加强;坡度加大却又使径流量减小,因为在降雨强度不变的情况下,坡度加大可以使坡面加大,实际上坡面单位面积接受的雨量减少。 不同形状河床的河床断面,形成不同的环流系统,可分为:单向横向环流,底部汇合型横向环流、底部辐散型横向环流、复合型环流 对于一条河流来说,在正常情况下,上游多以侵蚀作用为主,下游以堆积作用为主。 在同一河段,侵蚀、搬运和堆积是同时进行的,例如弯曲河段在凹岸侵蚀,同时在凸岸就发生堆积。 洪水期的洪水波在较狭窄河段传播速度慢,产生壅水,水面比降小,水流搬运能力减弱,发生堆积而形成浅滩;在展宽的河段,洪水波传播快,水面比降大,水流侵蚀搬运能力强,发生侵蚀而形成深槽。 岩槛是基岩河床中较坚硬岩石横于河床底部形成的瀑布或跌水,并构成上游河段的地方侵蚀基准表面。 岩槛形成原因:岩槛形成与构造或岩性有关,有些活动断层可直接形成岩槛,岩槛位置和断层位置一致;有时岩槛位于活动断层上游方一定距离,这是因岩槛向源后退之故。前者表明断层活动期很近,后者说明断层活动已有相当长时期。穿插在基岩中的岩脉,也常形成岩槛。深切曲流发育在山地,根据它下切和侧蚀的情况,又可分为嵌入曲流和内生曲流。 洪水期河漫滩上水流流速较小,环流从河床中带到河漫滩上的物质,主要是细沙和粘土,称为河漫滩相冲积物;下层是由河床侧方移动沉积的粗砂和砾石,称为河床相冲积物。这样就组成了河漫滩的二元沉积物。 河床相冲积物中,靠近下部的物质较粗大,上部的较细小。 绝大部分泥石流均发生于傍晚或深夜,为什么? 答:绝大部分泥石流是降雨和融雪诱发引起的,而一天之中雨势最大、冰雪消融最强烈的时间往往是午后至傍晚这段时间,有时候在傍晚之后这段时间雨势最大,而泥石流的爆发比水源的突然增加要滞后一段时间,故相应推迟到傍晚或深夜发生。 从潮区界到潮流界的河段,称近河口段。

有关地理的读后感_有关地理的读书心得五篇

有关地理的读后感_有关地理的读书心得五篇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它也是一门关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与他所处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综合性基础学科。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 我从小喜欢地理,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就能正确的辨别方向,记住回家的路。也许这是天分。初中、高中时,我的地理成绩都是很好的。会考都是接近满分,拿A的。但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好,我从未花钱买过一本地理方面的书籍或杂志,更是没有旅游过。大学四年,我学的地理专业,通过课本,和老师的讲解,大大开阔了视野,在大学校园里,也多多少少参加了一些《地理学会》(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也有了几次旅游。 毕业后我来到了浙江从事地理教育工作,开始有了自己的收入,前两年虽然还贷款,并没有攒下多少money,但是我还是订阅了一些有关地理的杂志,购买了一些有关地理的图书,想《中国地图册》、《世界地图册》、《中国国家地理》等等,现在都摆在了我的书架之上。特别是《中国国家地理》,我非常喜欢,那一篇篇的主题风景地貌,一遍遍的看过,一次次的感动。因为美好的风景地貌而感动。 中国是国土面积世界第三的国土大国,地貌类型非常齐全,全国各地有不同的美丽风光。名山大川、飞瀑碧湖……美景可谓如云。多少地方值得我们去观光浏览,多少地方值得我们向往。 我突然想提高摄影技术,为了去旅游之时记录下那最美的一幕。 今天,我看了地理中国。这次的故事讲得是自海航建造一来,自古至今都有巨轮葬身于大洋之中,近代,此类事故更是时有发生,甚至会有成百上千人遇难的惨故。经专家研究在正常情况下,造成此类事故发生的原因是洋流和大气情况。 那么,洋流是怎样形成的呢 ?原来,海洋与大气的联系非常紧密,他们都受地球运动的影响。当地球绕它的轴线自转时,也让空气和水旋转形成漩涡和旋风,洋流的运动同样遵循这样。 但是,不同海域的海洋环境又不同,洋流形成运动时,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海洋上空的大气情况,海底地形,海水的温度、盐分等。

地貌学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章绪论 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与性质 地貌学这个名称,在各种语言中虽有不同的拼写方式,如:geomorphology(英语),géomorphologie(法语),地形学(日语),геоморфология(俄语),Geomorphologie(德语),等。但从构词上可看出,它们大都由三个源自希腊语的词根geo(地球),morphe(外表形状、面貌),Logos(论述)所组成,表明这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形状的学科。地球表面(简称“地表”)指的是地壳的外表面,即由岩石或土(松散的岩石)组成的地面。地球表面形状,指的就是地壳表面由岩石构成的起伏形态(如平原、高原、山脉、山峰、丘陵、河谷、盆地、悬崖等),简称为“地形”或“地貌”。因而,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貌或地形(Landforms),即各种规模的地表起伏的总和。地貌学是研究地表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解放前,这门科学在我国被称为“地形学”。1956年后,我国的一些学者倡议,把“地形学”改称为“地貌学”,自此,地貌学这个名称才逐渐得到普遍使用。 地表形态复杂多样,成因各异。主要是内营力外营力相互作用下形成和发展的。以河流地貌为例,假定某一准平原地区,地壳抬升后趋于稳定状态,气候不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地貌将按下列模式发展。首先,河流在被抬升的地面上下切侵蚀,这时河网还很稀疏,河谷之间有宽广平坦的河间地,河流纵比降较大,河谷横剖面多呈“V”字形,谷坡陡峭,崩塌、滑坡等作用较强烈,谷坡与河间地之间有明显的坡折,处于这种情况,称

为河流发育的初期阶段,或称幼年期。随后河道渐渐增多,地面分割加剧,河谷横剖面加宽,河流纵剖面渐渐趋于平缓,谷坡也变缓加长,河间地形呈浑圆状的山岭,,处于这种情况,称为河流地貌发育的中期阶段,或称壮年期。再进一步发展,河流下切侵蚀逐渐减弱而趋于停止,分水岭缓慢降低,河流的侧蚀作用加强,河谷展宽而蜿蜒,这时就称为河流地貌发育的晚期阶段,或称老年期。 地貌学是介于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科学。由于地貌学的这一特性,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地貌学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如美国的地貌学是被归入地质学的范畴;而在西欧,地貌学则被视为自然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实际上,地质学视地貌为地质作用的历史产物,通过地貌去认识地质,故较突出地貌成因的分析与发育历史的重建;而自然地理学,视地貌为一项自然环境要素,注重人类活动受地貌的影响以及对它的利用与改造,故侧重人地关系的研究。在我国,地貌学在地理学界和地质学界都受到一定的重视,也可以说,我国的地貌学是随着地理科学和地质科学的发展成长起来的。 二、地貌学发展简史 人类一开始由于生存上的需要,即频繁地接触地形,识别地形,利用地形,改造地形,不断积累地貌知识。但是,地貌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出现,则是近代的事。回溯这段历史,将会加深我们对地貌学基本性质的理解,认识各主流理论产生的背景及盛衰的因由。 从史前人类的一些聚居点的地貌位置(如我国北京的周口店和西安的半坡)可以看出当时人类对一些有利地形的识别与利用(如洞穴和沿河阶

地质地貌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名词解释: 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条痕:是矿物在条痕板上擦划后留下的痕迹的颜色。 解理:矿物晶体在外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结晶方向破裂成一系列光滑平面的性能称为解理 岩石:由一种或多种矿物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集合体,是组成地壳和岩石圈的基本物质。 溶洞:地下水对可溶性岩体各种裂隙溶蚀,侵蚀扩大而成的地下空间。 冻土:是指温度在0℃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土体和岩石。 纹泥:冰川融水携带的细粒物质在冰川前缘湖泊中缓慢地沉积在湖底的具有明显韵律层理的冰川-湖沼沉积物。 化石:凡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都叫化石。 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以粉沙为主,富含碳酸钙和大孔隙,质地均一,无层理,具有垂直解理的未固结的黄色土状堆积物。 地壳运动:是地球内部热能、重力能和地球旋转能等所引起地壳的机械运动,主要表现在地层的变形,产生种种地质构造,同时引起了地表形态的改变。 变质作用:岩石所处的环境与当初岩石形成时的环境有了变化,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往往也要随之变化,以便使岩石和环境之间达到新的平衡关系,这种变化总称为变质作用。(填空) 简答 1、任意举出5种常见矿物并根据晶体化学分类方法归类。 (1)自然元素:如石墨、自然金; (2)硫化物:如方铅矿、黄铁矿、黄铜矿; (3)氧化物及氢氧化物:如磁铁矿、赤铁矿、石英等; (4)含氧盐:可细分为硅酸盐类(如橄榄石、辉石、正长石、斜长石)、碳酸盐类(如方解石)、硫酸盐类(如石膏); (5)卤化物:如萤石。

2、简述三大类岩石间的相互转化。 在地壳—地幔范围内,三类岩石处于不断地循环演化过程中,即: (1)在地下深部,沉积岩和岩浆岩可通过变质作用成为变质岩。 (2)在地球表面,岩浆岩、变质岩可通过风化—搬运—沉积转变成沉积岩。(3)当变质岩、沉积岩进入地下更深处,在一定的温度压力条件下被熔融形成岩浆,再经历冷却结晶作用又可生成岩浆岩。 3、比较岩浆岩与沉积岩在化学成分(或矿物组成)的异同 相同点:沉积岩的化学成分与火成岩基本相似,即皆以SiO2、Al2O3等为主。不同点: (1)沉积岩和岩浆岩中铁的总量大致相同,但沉积岩中Fe2O3的含量高于FeO,而岩浆岩中则FeO略高于Fe2O3,这是由于沉积岩形成于地表有氧的条件下,大部分Fe2+被氧化为Fe3+所致。 (2)沉积岩中K2O>Na2O,而岩浆岩则相反,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岩浆岩风化分解后产生的Na2O常形成易溶性盐溶于海水中。而含钾矿物如白云母在表生条件下较稳定,粘土矿物又易于吸附钾,故母岩中的K2O大部分含在白云母碎屑和粘土吸附物中进入沉积岩。 (3)沉积岩中富含H2O和CO2,这显然是由于沉积岩形成于表生条件下所致。 4、简述冰斗的形成过程 冰斗形成于雪线附近的积雪凹地,其形成的原因是在地势低洼处,剧烈的寒冻风化作用,使基岩迅速冻裂破碎。崩解的岩块随着冰川运动搬走,洼地周围不断后退拓宽,底部被蚀深,并导致凹地不断扩大形成冰斗。 5、黄土的主要特征。 (1)成分 ①粒度成分:质地均一,以粉砂为主。 ②化学成分:富含CaCO3,还有SiO2。 ③矿物成分:包括碎屑矿物和粘土矿物。 2、厚度

人教版必修一4.2 地貌的观察学案设计

4.2 地貌的观察 【学习目标】 1.运用视频、图像,明确地貌观察的顺序。(地理实践力) 2.通过图文资料,理解并运用地貌观察中主要的地貌内容。(综合思维) 3.利用各种图表分析地貌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人地协调观) 【学习重难点】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常见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知识体系导引】 【自主学习】 一、地貌观察的顺序 1、地貌按规模大小分类: (1)大规模的地貌类型:高原、、盆地、丘陵、。 (2)小规模的地貌类型:山岭、河谷、山丘、洼地等。 (3)微规模的地貌:山峰、、等。 2、地貌观察的顺序: (1)位置:选择视野比较的地方。 (2)原则:按照、从面到点的顺序。 (3)顺序:先观察的地貌,如山地、平原等;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如、等;最后描述、等更小的地貌特征。(4)辅助观察:利用地形图、遥感影像等。 二、地貌观察的内容 1、地貌观察的内容: (1)和是地貌观察的重要内容; (2)除了观察高度、坡度、坡向等形态要素,还要注意地貌的、、等。 (3)无论是单一地貌还是区域地貌,还要观察和。

例如,我国西南山区地面起伏较大,地形较为破碎。 2、高度:包括和。 (1)可以通过查找地图或借助仪器获得,是划 分等地貌的主要依据。绝对高度 是指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即海拔。例如,甲 点绝对高度为1500米;乙点绝对高度为500米。 (2)能够反映地面的,指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的绝对高度(海拔)之差。例如,甲、乙两点的相对高度为1000米。 思考(P77):甲、乙两地之间的相对高度是多少?图示区域内最大的相对高度约为多少? 3、坡: 地表的各种形态都是由坡和近似水平的面组成。坡的形态多种多样,主要观察和。 (1)坡度: ①坡度是划分坡的重要标准,坡度大小一般用坡度角或者来表示。 ②坡度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巨大,影响农业耕作以及交通建设等。 (2)坡向 观察坡向时应重点关注和、和。不同的坡向,光照、降水等条件存在差异,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 思考:如何判断阳坡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 4.综合观察地貌 高度和坡度的组合,能够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例如,相对高度大、坡度大的地貌,一般比较;高度小、坡度小的地貌,一般比较。 【课堂探究一】坡度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1.坡度对农业耕作的影响 坡度对水文特征的影响表现在坡度大、流速快,从而冲刷能力强,这又导致坡度大的坡地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特别是在坡度大于15°的坡地上种植,一旦遇到暴雨,土壤侵蚀极为严重。我国规定坡度大于25°的坡地不能耕种。 练习1:某山区为了改造低产的山坡地,先是增施肥料,但农作物增产效果微弱。后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增产效果显者。完成下列各题。 (1)增施肥料效果微弱的最主要原因是该地() A.土层薄B.降水变率大C.坡度大D.植被覆盖率低

地貌学教学大纲

《地貌学》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地理科学专业:主干课、专业类基础课。 (二)教学目的 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一门科学。作为地理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地貌学的理论部分所涉及的内容与地理学的各门分支学科均发生密切的关系。地貌学的知识体系也有较为广泛的使用性,如在土地科学、城乡建设规划、水利、交通和港口工程的建设、水土保持等方面,地貌学的知识均可以发挥相应的作用。 地理系本科生《地貌学》的教学的主要目的和基本要求是,通过课堂教学和野外实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地貌学的基本理论和主要工作方法。学会在野外识别主要的地貌类型,判断各种地貌类型的成因、分布规律,一般掌握利用地貌形态判断环境演变的基本原理。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大量的图片、幻灯片,向学生展示祖国各地的自然面貌,如青藏高原的现代冰川、冰缘地貌形态,干旱地区的风成沙丘和黄土堆积,各种气候条件下的岩溶地貌形态、以及我国主要河流不同河段的河床及冲积平原形态。在进行科学知识传授的同时,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注重反映现代地貌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体系,讲授内容以目前地貌学理论和技术进行组织与安排。课程从不同时空尺度深入地研究各种地貌的特征、形成过程、发展趋势与演变规律,总体框架分为地貌学基本理论、各种地貌的特征与成因以及中国大陆地貌格局的形成演化三部分内容。具体包括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及其意义、地貌学史和基本理论、全球大地构造地貌、坡地发育与重力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冰川地貌、冻土地貌、风沙地貌、黄土地貌、海岸地貌与气候地貌,最后讨论中国构造、气候地貌的形成以及青藏高原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化。 (四)教学时数 总计38学时。 (五)教学方式 该课程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注重能力培养,采用课堂讲授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通过课堂讲授来完成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原理的系统学习,通过具体的野外实习,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获得提高,达到对地貌学较深的理解和掌握。根据地貌学插图多、内容杂的特点,课堂讲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授课结合的方式。

地貌学第一章

第一节地貌学的研究内容 1.什么叫地貌学? 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地表形态有不同规模和各种特征。最大规模的地表形态是陆地和海洋,陆地面积为1495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总面积的29%,海洋面积为36106万平方公里,占地球总面积的71%。 2.什么叫地貌? 地貌是内营力和外营力共同作用于地表的结果。 3.地貌的变化发展受几个因素的影响? 地貌的变化发展受构造运动,外营力作用和时间三个因素的影响。 4.地貌发育有几个阶段(几个期)? 地貌发育有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等三个期。 5.地貌结构类型? 按地貌形成的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可划分为切割型,叠置型,切割-叠置型和叠置-切割型等四种地貌结构类型。 6.四种类型地貌的分布规律? 以内营力作用为主的地貌来说,地貌的分布与大地构造单元,地壳运动方向以及构造线的走向都有一定的联系。 以外营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则有呈纬度水平分布和沿山地垂直分布的规律。这种分布与气候条件有联系,决定气候条件的主要要素(温度和降水)的分布是有一定格局的。 7.地貌学的研究对象? 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特征,地貌的成因,地貌的演化过程,地貌的内部结构和地貌的空间分布规律等各个方面。 第二节地貌学的学科分类 1.地貌学是介于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科学,地貌学主要是从19世界中叶以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由于地貌学的这一特点,各个国家的地貌学分属于不同的科学,地貌有坡地地貌,河流地貌,岩熔地貌,冰川地貌,冻土地貌,荒漠地貌,黄土地貌,海岸地貌,大地构造地貌,褶曲构造地貌,断层构造地貌,火山熔岩地貌和人类活动形成的地貌等13种类型。 2.气候地貌学和构造地貌学是地貌中的两大分支。 气候地貌学是研究地球上不同气候区的地貌形成演变规律和地貌组合特征。 构造地貌学一是研究地质构造受外力剥蚀后形成的地貌,称为静态构造地貌,或称次生构造地貌。 另一是研究地壳构造运动形成的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分布与地壳构造运动的作用方向,受力方式有关,称为动态构造地貌,或称活动构造地貌。 3.从地貌形成作用来讲,有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 4.应用地貌学分为工程地貌学砂矿地貌学,石油天然气地貌学和农业地貌学等。 除了上述地貌学的各个分支外,还有地貌年代学,遥感地貌学和地貌制图学。

学案19 河流地貌的发育

学案19 河流地貌的发育 [目标定位] 1.理解河流的三种侵蚀作用及其对河流地貌的影响。2.掌握河流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3.理解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 1.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1)河流对聚落形成的作用 a .提供充足的⑥________________。 b .方便对外联系和⑦______。 c .提供丰富的⑧__________。 (2)河流对聚落规模的影响 ? ?? ?? 耕地破碎地区:乡村的规模⑨ 耕地连片地区:乡村⑩ (3)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a .平原低地区:聚落一般?__________状分布。 b .山区河谷中:聚落一般分布在?__________向?______过渡的地带。

【问题思考】 1.峡谷、急流、瀑布为什么一般分布在河流的上游? 2.想一想:冲积扇和洪积扇的形成有何不同? 3.议一议:黄河在入海口形成三角洲,其重要条件有哪些? 4.讨论:河流自上游至下游,堆积物颗粒总是由粗到细吗? 探究点一河流地貌的发育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所示的区域位于20°N附近,河流两岸的地质条件相似,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河口三角洲更容易和e岸相连() ②a、b、c三处最适合兴建水电站的是c处() ③a河段沉积物的颗粒直径一般小于b河段() ④c河段外力作用以搬运作用为主() (2)a处河谷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其成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段河流以________(外力)作用为主。 (3)c处河谷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其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处的外力作用以___ _____作用为主。 (4)c处河流往往在______岸侵蚀作用明显,在________________岸堆积作用明显。河流

喀斯特、丹霞、雅丹地貌区别与分析

读书笔记 ---关于喀斯特地貌、雅丹地貌、丹霞地貌的比较与总结暑假在阅读《中国国家地理》时,在该杂志期刊简要的介绍了这三种地貌,在这本书的介绍上主要是以图片的形式体现,没有能够系统的对这三种地貌进行比较,以及对这三种地貌的形成过程进行阐述。加之自己在对这三种地貌的了解甚少,同时看到这本杂志上的唯美图片,于是想深入了解一下这三种地貌的形成过程,形成的时间等方面的知识。虽然这三种地貌在大一的《自然地理学》上就有过介绍,但是自己觉得还是不够深入,在自然地理学上主要是对喀斯特地貌作了详细的介绍,但是对另外两种地貌就没有详细的阐述,在这我想通过自己的仅有的知识和能力以及自己的其的理解进行区分。帮助自己更好的理解这三地貌的特点。 一.喀斯特地貌 1.1喀斯特地貌的定义: 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1.2喀斯特地貌的起源: “喀斯特”是斯洛文尼亚伊斯特拉半岛的一个地区。(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这里在中生代形成了分布广泛的厚实的石灰岩层。经过长时间的水流侵蚀,形成了可能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之一。故而地质学家们将这种石灰岩层所特有的地形冠名以“喀斯特”。 1.3化学原理 : 喀斯特地形的形成通常是温带气候地区pH值较低的酸性雨和石灰岩层所造成的。随着地表下的岩石不断与水反应,将不溶的碳酸盐在与二氧化碳的共同作用下不断生成可溶但不稳定的碳酸氢盐,在排水较好的地下岩层就能形成一个大的溶洞。溶洞中的水在流动时,其溶解的碳酸氢盐就可能分解,再度形成不溶的碳酸盐沉降在地面。溶洞中从高处落下这样的水滴就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将碳酸盐沉降在溶洞顶部,而另一部分则会在地面沉降。上部的碳酸盐沉降往往形成一 1.4喀斯特地形分类 : (1) 按其发育演化 1.4.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 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 1.4.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m深后形成落水洞。 1.4.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 1.4.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 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 1.4.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 1.4.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 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继续进行。 (2)按出露条件 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 (3)按气候带 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 (4)按岩性

地质地貌学复习提纲概论

地质地貌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地质学是研究地球(主要是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运动、变化和发展以及古生物、古气候演化历史的一门学科。 研究对象:地球(主要是岩石圈) 内容:物质组成---矿物、岩石 变化发展: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 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时间悠久性、地区差异性、变化的复杂性 (1)地质思想萌芽时期(公元前---18世纪中叶) 2、地质学的发展阶段(2)近代(经典)地质学时期(18世纪中叶---20世纪初) (3)现代地质学时期(20世纪初---现在) 3、地貌:地球表面有各种高低起伏的形体,如山地、丘陵、平原、盆地、河谷、冲沟等等,这些形体总称为地貌(或地形)。 4、地貌学就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和结构特征及其成因机制、分布和发展规律科学,所以地貌学也叫地表形态学。研究对象:地形。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地貌的形态、结构、组合及空间分布特征,形成地貌的各种动力地质过程,地貌的发育和演化规律以及地貌与人类生存环境、人类活动、经济建设的关系。 5、地质地貌学研究对象特点:(1)时空的无限性(2)变动的复杂性(3)地质作用的不可逆性。 6、地质学的研究程序一般包括资料收集;野外考察;分析化验与模拟试验;将今论古综合解释。 7、地貌形成的动力 (1)内(营)力作用 主要是指由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引起的地壳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活动等。 (2)外(营)力作用 主要是指起源于太阳能、重力能和潮汐力影响而产生的冰川、水流、海浪、风和生物等的作用。 (3)内、外(营)力作用的关系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同时出现,彼此消长,互相影响,不能将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发展视为某种单一的动力作用的结果。 在地貌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只是在某一时期的某一地区,可能某种动力作用占据主导地位,而另一种动力作用占据次要地位。 从地貌的长期发展来看,内力作用主要是形成地表的基本起伏、塑造地表的大型地貌骨架,作用结果趋向于增强地形差异;外力作用则是削高填低,其作用结果趋向于减弱或消除地表起伏的差异。 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是内、外力作用在特定的地质地理条件下共同产生的结果。这种内、外力的相互作用贯穿于地球形成以来的整个地史演化过程中。 8、地质地貌学实践意义 (1)在农业方面:合理利用土地,农业规划,农田水利工程,防止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土壤调查与土壤改良,防风固沙,找寻地下水源等。 (2)在工程建设方面:水库及坝址、开凿运河,河道、河口、三角洲的整治和开发利用,

河曲地貌学案

河曲地貌导学案 【学习目标】 复习旧知,探究新知,构建知识网络,展开综合分析,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 【复习旧知】 1.牛轭湖为河曲发展过程中天然裁弯取直而形成的河道遗迹湖。下图为江汉平原牛轭湖自然演化的三个不 同阶段,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 近于环形的弯曲河段被称为河曲或蛇曲,通常形成于地势相对平坦,河流落差不大的草原、湿地等区域。图为长江上游通天河,该河穿行于山脉之间,仿佛嵌入岩石深处,如游龙一般蜿蜒曲折,被称为嵌入式蛇曲,展现了另类的蛇曲之美。目前通天河已经规划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调水枢纽——侧方水库,该水库位于青海省称多县境内的通天河干流上。 2.据材料推测“立体蛇曲”的形成过程顺序是() ①冰川侵蚀②地壳隆起③侧蚀④断裂下陷⑤下切侵蚀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③②⑤ 3.河曲的形成过程 地势平坦,坡度和缓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增强抗冲刷能力弱的一侧河岸在河水侵蚀作用下坍塌顺直的河岸就会变得弯曲凹陷;对岸堆积,形成凸岸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弯道环流发育自由河曲①河水冲刷与侵蚀最弯曲的河岸,河流截弯取直(牛轭湖) ②地壳不断隆起抬升,落差增大,河水向下侵蚀切割基岩形成嵌入式河曲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河曲分布示意图”。 1.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简述比尔卡班巴河曲发展变化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 2.读“我国某农业主产区水系分布示意图”,分析该河段河曲对当地种植业的影响。

若尔盖草原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因海拔高度在3300米至3600米之间,被称为松潘高原,又因地处雪山环抱之中,成为高原上的一个盆地。气候比较寒冷,年平均气温约为0℃-2℃,年降水量约为600-700毫米。这里沼泽和湿地多样且分布面积大,是亚洲最好的牧场之一,黄河在这里留连忘返,驻步不前,河曲(或蛇曲)景观让人叹服,但近十年来大量游牧民族迁移到该地,生态环境恶化,河曲景观发生大幅度变化。 草场类型 日平均气温(℃)最高温度 (℃) 最低温度 (℃)0m -5m -10m -15m -20m 原生湿地15.6 11.8 11.6 10.1 10.0 34.5 2.9 严重干扰草场18.2 15.1 14.5 13.1 12.5 45.9 4.3 砂化地草地23.9 15.3 15.5 13.6 13.0 55.6 1.3 1.简述目前当地地理环境的变化对河曲演化过程产生什么作用。 罗讷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冰川,在法国境内的流域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94%,历史上曾是一条“野性”河流,经常洪水泛滥。19世纪以来,法国对罗讷河进行多次整治,并于l931年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作为罗讷河综合整治和开发的唯—授权机构。 阶段时间主要措施主要治理和开发目标 第一阶段19世纪40年代——20世纪20年代整治河道,裁弯取直,消除河道分汊改善航运条件,防洪 第二阶段20世纪20——80年代进行梯级开发,整理河谷滩地等发电、改善航运条件、土地开发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恢复河流生态 2.说明“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对恢复河流生态的作用。

地貌学知识点归纳教学提纲

第一章:绪论 1)地貌学 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和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2)地球内营力:地球表面以下的作用力。例如地壳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等 3)地球外营力:地球表面以上的作用力,例如流水、波浪、冰川、风等 4)戴维斯“侵蚀轮回”学说: 第二章坡地地貌 1)风化作用:露地表的岩石,受到日光照射、温度变化、水的作用和生物作用等,发生破 碎和分解,形成大小不等的岩屑、沙粒和黏土,这种作用被称为风化作用 2)崩塌及形成条件:斜坡上的岩屑或块体,,在重力的作用下,快速向下坡移动,称为崩 塌,条件:地形条件:坡度和高度;地质条件:岩石中的节理、断层、地层产状和岩性都对崩塌有直接影响;气候条件:温差大,降雨季节;地震因素;人为因素:开挖 3)倒石堆的发育示意图(形成过程): 4)滑坡及影响因素:斜坡上的大块岩(土)体,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 下,沿着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称为滑坡,条件:地下水、地表水、斜坡岩石结构和岩性、地震、人为因素 5)滑坡的作用力: 6)坡积裙:大气降雨或冰雪融化后,在斜坡的坡地上,形成片(面)状水流,在这种水流 作用下,地面物质被侵蚀搬运使坡面降低,称为坡面水流侵蚀。被侵蚀的物质堆积在坡脚外,被称为坡积物,它们围绕坡地边缘分布,形似衣裙,称为坡积裙 第三章河流地貌 1)横向环流和漩涡流 横向环流:在弯曲河道中,从凸案由睡眠流向凹岸的水流(表流)由河底流向凸岸的水流(底流)构成一个连续的螺旋形向前移动的水流,称横向环流 漩涡流:当水流绕过障碍物,如沙坡的脊部、河床基岩岩槛以及各种人工建筑物时,都会产生旋涡流 2)溯源侵蚀:从源头、河口或瀑布向上游侵蚀,称为溯源侵蚀 3)侵蚀基准面:河流下切到接近这一基准面后即失去侵蚀能力,不能再向下侵蚀,这一基 准面称为侵蚀基准面 4)影响河床纵剖面发展的因素:水文状况的改变、构造运动、岩性的差异、气候变化、 5)河漫滩的形成与发展: 6)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地质、地形、气象、水文、经济活动 7)洪积扇的结构:洪积扇的结构多事砂砾互层和砾石层中夹砂透镜体或砂层中夹砾石透镜 体 8)三角洲与三角湾: 三角洲:在潮流作用很强和河流挟沙很少的河口,涨潮时潮流一很快的速度溯河而上,形成强烈侵蚀,退潮时积蓄的河水和潮流一起沿河而下,加强了退潮流的力量,强烈冲刷河道,形成喇叭形的河口叫三角湾 9)河流阶地的成因:具有较宽的谷底和河流下切侵蚀 10)分水岭:是指分隔相邻两个水系的高地 11)断头河:河流袭夺后,夺水的河流称袭夺河,被夺水的河流称被夺河,被夺河的下游因 上游改道而源头截断,称为断头河

地理读后感(共3篇)

地理读后感(共3篇) 篇:地理读后感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地理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地理读后感(一) 我从小喜欢地理,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就能正确的辨别方向,记住回家的路。也许这是天分。初中、高中时,我的地理成绩都是很好的。会考都是接近满分,拿A的。但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好,我从未花钱买过一本地理方面的书籍或杂志,更是没有旅游过。大学四年,我学的地理专业,通过课本,和老师的讲解,大大开阔了视野,在大学校园里,也多多少少参加了一些《地理学会》(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也有了几次旅游。 毕业后我来到了浙江从事地理教育工作,开始有了自己的收入,前两年虽然还贷款,并没有攒下多少money,但是我还是订阅了一些有关地理的杂志,购买了一些有关地理的图书,想《中国地图册》、《世界地图册》、《中国国家地理》等等,现在都摆在了我的书架之上。特别是《中国国家地理》,我非常喜欢,那一篇篇的主题风景地貌,一遍遍的看过,一次次的感动。因为美好的风景地貌而感动。 中国是国土面积世界第三的国土大国,地貌类型非常齐全,全国各地有不同的美丽风光。名山大川、飞瀑碧湖……美景可谓如云。多少地方值得我们去观光浏览,多少地方值得我们向往。 我突然想提高摄影技术,为了去旅游之时记录下那最美的一幕。地理读后感(二)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今天,我看了地理中国。这次的故事讲得是自海航建造一来,自

古至今都有巨轮葬身于大洋之中,近代,此类事故更是时有发生,甚至会有成百上千人遇难的惨故。经专家研究在正常情况下,造成此类事故发生的原因是洋流和大气情况。 那么,洋流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海洋与大气的联系非常紧密,他们都受地球运动的影响。当地球绕它的轴线自转时,也让空气和水旋转形成漩涡和旋风,洋流的运动同样遵循这样。 但是,不同海域的海洋环境又不同,洋流形成运动时,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海洋上空的大气情况,海底地形,海水的温度、盐分等。 看!这样的节目可以让我们增加很多知识,让我意识到﹕自然的力量是无穷的,与其相比,人类的力量是那么渺小,纵然科技的力量是伟大的,但我们不能违背大自然的规律,而是要造福自然界,与自然和谐相处。地理读后感(三) 我读了两本书,它们的名字就叫《左手历史右手地理之中国上下》。 这两本书从盘古开天辟地起,一直讲到了辛亥革命。几千年辉煌的历史,深深地打动着我的心。在这里,我仿佛听到了屈原沉江时那悲愤的哭声。在这里,我仿佛看到了苏武牧羊时那掉光了毛的旌节,还有精忠报国的岳飞、宁死不屈的文天祥、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在书中,这些人物被描写得活灵活现。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我爱这两本书,我爱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 ,希望能帮助您! 第2篇:地理读后感 地理读后感——中国的版图因何“竖”了起来? 中国的国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世界排名第三,因此在地图上我国的面积也是颇为可观的。巨大的国土面积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但也产生了许多意识问题。地图的显示方式就是其中的一点。 我国的地图是横版图。这种图会将陆地面积完整的展现出来但却

地质地貌学实习报告范本

三一文库(https://www.wendangku.net/doc/b812485503.html,)/实习报告 地质地貌学实习报告范本 一.实习目的 1、通过野外实习和实地地貌及水文观察,理论结合实践,掌握各种地貌类型的基本形态、基本特征、物质组成、发育过程和演化历史。 2、了解不同水文条件下,河流地貌的演化规律,小流域地貌的发育,空间组合规律。 3、培养野外观察、动手和分析等技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 二.实习地区地貌概况简介 地点:浙江省富阳、杭州、富春江流域地区 时间:20XX年8月27日—20XX年9月2日 杭州处于浙西山地与长江三角洲平原的衔接地带。地势西高东低,绝大部分为构造剥蚀地貌,游客费为三个地形单元:外围

峰丝,主要由泥盆系砂岩组成,高度300-400米;内圈山体,如玉皇山,由石炭-二叠系石灰岩组成,高度200米左右,岩溶地貌发育;北部孤山、葛蛉、宝石山由侏罗系火山碎屑岩组成,高度在35-125米之间。杭州市平原部分由第四系组成,其分布或近西湖、或滨湖面呈椭圆形,南北伸长3.3公里,东西2.8公里,周长为15公里,水面面积月5.6平方公里。 钱塘江呈“之”字形流经杭州市城区的东南侧。 杭州地区大地构造处于扬子准地台钱塘台褶带,杭州西湖地区一篇低山丘陵是西湖复向斜内中生代断块隆起区,包括市区在内的杭州市东北地区的平原是中生代断陷盆地。中元古代以后,地层发育齐全,岩浆作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较好。近期由于现代构造运动趋向缓和,地震活动显得微弱,地壳相当稳定。区内地层出露和岩石种类组成较齐全,地质构造复杂而地貌类型多样,有火山熔岩地貌、构造地貌、岩溶地貌、流水地貌等等,地表起伏变化大,山、丘、岗、沟和平原组合构成了杭州地区独特的地域综合体。 三.实习内容 20XX年8月30日九溪十八涧途中 九溪十八涧源头在龙井村一带,形成了一个面积巨大的漏斗状盆地。该盆地的四周山岭基本上由砂岩组成,只在东北角靠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