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探讨老年人在汉语阅读中的知觉广度

探讨老年人在汉语阅读中的知觉广度

探讨老年人在汉语阅读中的知觉广度
探讨老年人在汉语阅读中的知觉广度

探讨老年人在汉语阅读中的知觉广度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人在汉语阅读中的知觉广度。方法采用呈现随眼动变化技术,设定的可视窗口分为6个水平(无预视、R1、R2、L1R1、L1R2和整行条件),以双字词组成的句子作为阅读材料,对18名老年人在汉语阅读中的知觉广度进行研究。结果①在确定知觉广度左侧范围的比较中,各眼动指标差异均不显著;②在确定知觉广度右侧范围的比较中,无预视条件与R2条件在阅读时间、注视次数、阅读速度上差异显著,R1与R2条件在各指标上均不显著。结论①老年人汉语阅读知觉广度的范围为注视点及注视点右侧1个词;②老年人汉语阅读知觉广度具有不对称性。

关键词: 老年人;阅读知觉广度;呈现随眼动变化技术

阅读中的老化问题是目前老年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研究表明,老年人与青年人有不同的眼动模式和加工策略。Solan等〔1〕研究表明同青年

人相比,老年人阅读相对较慢,有更多的注视次数和回扫。Munoz等〔2〕研究

表明在简单阅读任务中,老年被试的眼跳潜伏期比青年人更长。同样,Wingfield 等〔3〕比较了青年人与老年人的分割策略、偏好的呈现时间以及他们在阅读任务中加工时间的分配。结果发现,同青年人相比,老年人更喜欢慢速的阅读、更小单元的分割句子。老年人在汉语阅读中一次能够提取多少信息?他们的知觉广度是否也与青年人一样,具有不对称性?这是老年人汉语阅读中的一项重要问题。本研究采用相对简单的双字词组成的句子作为阅读材料,通过呈现随眼动变化技术来研究老年人在汉语阅读中的知觉广度。

1 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

在天津市老年大学随机选取老年人18名(6男,12女),年龄在60~80

岁之间,他们的裸眼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所有参加实验的老年人均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实验设计

为单因素实验设计。自变量为可视窗口的大小,共6个水平。分别为:无预视条件(窗口大小为直接注视的词),R1条件(窗口大小为注视词+注视词右

侧1个词),R2条件(窗口大小为注视词+注视词右侧2个词),L1R1条件(窗口大小为注视词左侧1个词+注视词+注视词右侧1个词),L1R2条件(窗口大小为注视词左侧1个词+注视词+注视词右侧2个词),整行条件(窗口大小为整句的

句长)。见图1。

本研究参考国外的研究文献〔4,5〕,共选择了5个分析指标作为因变量,它们分别是阅读时间、阅读速度、注视次数、向右眼跳次数和向右眼跳幅度(距离)。阅读时间指在阅读句子时从句子呈现到句子消失所用的时间。阅读速度指单位时间内的阅读字数,单位为字/min。注视次数指被试阅读句子时注视点的数量。向右眼跳次数指被试阅读句子时向右眼跳的次数。眼跳幅度(距离)指两个注视点之间的句隔长度(以汉字的个数表示)。

实验材料

材料的编制

实验材料为由双字词构成的句子。例如:哥哥喜欢每天晚上观看爷爷下棋。分为由7个词构成的句子和8个词构成的句子两种类型。在句子编制过程中,我们从小学课本中选取简单易懂的句子,两种类型句子各编制95句,共190个句子。

材料的筛选

材料的筛选包括4个步骤:①学生的评定。我们分别请大学生和小学生对材料进行了评定,大学生的评定目的在于确保句子尽量不带情绪色彩,句间无明显的意义;小学生的评定目的在于让他们挑出不认识的字以及不能读懂的句子,以做修改或删除。②双字词的确定。确保句子中每个双字词能在词典上查到。③句子通顺性的评定。选取40名大学生对句子的通顺性进行7点评定。通过以上3个步骤,筛选出92个句子作为实验材料。其中78句为正式实验材料,14句为练习材料。正式实验句子的通顺性为(其中1代表句子非常不通顺,7代表句子非常通顺)。

掩蔽材料的选择

使用※作为掩蔽材料,这样避免了采用汉字作为掩蔽材料会干扰被试对材料的理解。如:爸爸要求我们记住这个号码。

实验材料的呈现

实验材料使用白底黑字显示,字间没有空格。在正式实验中,6种窗口条件下,每种都有连续的15个句子,前2句为练习句,后13句为正式实验句。实验中句子顺序保持不变,安排窗口条件的呈现顺序,使每种窗口条件在每组句子中都得到应用,产生6种不同的观看顺序,18名被试在每种观看顺序下各有3名。实验中每种长度的句子被平均分配到各组中。在正式实验前,有2个练习句来确保被试熟悉实验过程。这两个练习句的可视窗口分别设定为无预视条件和L1R1条件。实验中有些句子后面附有问题,如有问题出现,则要求被试进行口头报告答案,目的在于监视被试是否认真阅读。实验中每个程序下设有21个问题。

实验仪器

采用SR Research公司EyelinkⅡ型眼动仪,其采样频率为500次/s。显示器屏幕刷新率为120 Hz,屏幕分辨率为1 024×768像素,显示器屏幕距被试的眼睛约75 cm,每个汉字在屏幕上的大小为(30×30)像素,对应约°的视角。

实验程序

个别施测实验过程中使用下颌托以减少实验中被试的头部运动。首先进行校准,成功校准后开始实验。单个句子呈现前,屏幕左边出现一个黑点,其作用是确认眼球记录的正确性。被试盯准黑点,按键后黑点消失,同时句子出现。每个句子呈现的时间由被试自己控制。被试认为已经理解,可主动按键结束。一个句子结束后屏幕中又会出现一个黑点,有问题出现则口头回答,如此循环多次完成实验。实验大约需要20 min。

统计学处理

在数据处理时,首先对无效数据进行剔除。剔除数据的标准:①剔除练习句。②剔除注视点异常少的句子(少于3个)。③剔除有一个眼动轨迹缺失的句子。④剔除数据中的起始词和末尾词。原因在于起始词没有来自副中央窝的预视,而末尾词存在句子结尾效应。18名被试回答判断句的正确率都在80%以上,共删去21个阅读句子,占实验句子总数的%。采用软件进行方差分析。

2 结果

每种窗口条件下各眼动指标的平均值

在阅读时间、阅读速度、注视次数、向右眼跳次数和向右眼跳幅度(距离)5个指标上的平均值见表1。在阅读时间、阅读速度、注视次数、向右眼跳次数4个眼动指标上均存在显著的窗口限制效应,而在向右眼跳幅度指标上没有发现窗口限制差异。阅读时间F(5,85)=,P<;阅读速度F(5,85)=,P<;注视次数F(5,85)=,P<;向右眼跳次数F(5,85)=,P<;向右眼跳幅度F(5,85)=,P>。可以看出随着

可视窗口的增大,被试在句子阅读中阅读时间会随之变短,阅读速度会随之加快,而注视次数和向右眼跳次数会随之减少。而随着窗口的变大,向右眼跳幅度并没有发生变化。

老年人阅读的知觉广度的确定

为了确定老年人汉语阅读的知觉广度,在五个指标上进行了多重比较,根据研究的需要,进行了3类比较。一是将最大窗口条件即L1R2条件和整行条件相比较,以确定本研究所设定的最大窗口是否有效;二是确定知觉广度的左侧范围,即比较L1R2条件和R2条件,以及L1R1条件和R1条件。如果阅读者从注视

点左侧获得有用信息,那么L1R2条件下阅读应比R2条件下的阅读更顺畅,在

L1R1条件下阅读要比R1条件下阅读更顺畅;三是确定知觉广度的右侧范围。以R2条件为基准,分别与无预视、R1条件相比较,和基准条件相等的最小右侧窗口的大小就是知觉广度的右侧范围。

最大窗口有效性的确定

为了确定所设定的最大窗口条件是否有效,将最大窗口条件即L1R2条件和整行条件相比较。由表2可见,在整行条件的比较中,所有指标上差异

均不显著(P >),这表明在最大窗口下阅读与在整行条件下阅读没有差异,说明设定的最大窗口条件有效。表1 每种窗口条件下各眼动指标(略)表2 在

5个眼动指标上的多重比较结果(略)

知觉广度左侧范围的确定

为确定知觉广度的左侧范围,比较了、。从表2可以看出,在、的所有比较中,在所有指标上均不存在差异。这表明在老年人阅读中注视词左侧提供的信息很少影响阅读活动。

知觉广度右侧范围的确定

为确定知觉广度的右侧范围,比较了无预视和。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阅读时间、注视次数、阅读速度上,无预视条件与R2条件的差异显著,在向右眼跳次数上边缘显著,而在向右眼跳幅度上二者并不存在差异。而在R1

条件与R2条件的比较中,在各指标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3 讨论

老年人知觉广度的范围

阅读的知觉广度是指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每次注视能获取有用信息的范围。它是阅读研究中的基本问题之一,对该问题的研究能够深化对阅读的心理机制的认识,为阅读训练提供理论支持。为了确定老年人汉语阅读的知觉广度,在研究中根据汉语语言的特点,我们以双字词为窗口呈现单位,选取了相对简单的材料,来减少断句困难以及材料难度对老年人阅读的影响。在数据分析中,以阅读时间、阅读速度、注视次数、向右眼跳次数和向右眼跳幅度五个句子加工的整体指标作为分析指标。从确定知觉广度左侧范围的配对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所有的眼动指标比较一致地反映出注视词的左侧提供的信息不影响阅读活动。这似乎与以往研究所探测的青年人知觉广度范围不同。以往Inhoff等人对青年人阅读知觉广度的研究〔5〕结果显示,左侧一个汉字的信息影响阅读活动。Laubrock等人的研究〔6〕证明了老年阅读者存在一个更小更加不对称的知觉广度。我们也注意到Rayner的研究〔7〕发现同熟练阅读者相比,初始阅读者存在一个更小范围的知觉广度,老年人可能与上述研究中的初始阅读者相似。在阅读中受到注视点左侧

的信息影响很少。而从右侧的检验中,阅读时间、阅读速度、注视次数和向右眼跳次数比较一致,支持右侧一个词提供信息。而这里向右眼跳幅度指标在老年人阅读中则并不敏感。因此我们推测,老年人阅读知觉广度的范围大约为注视词及注视词右侧一个词的空间。

老年人阅读知觉广度的老化

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老年人阅读知觉广度呈现出老化趋势。这种趋势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第一,老年人的知觉广度总体范围更小。本研究以双字词为窗口呈现单位,探测的老年人阅读知觉广度的范围约为注视词及注视词右侧一个词的空间。而在此之前Inhoff等〔5〕以字窗口为呈现单位探测到青年人知觉广度范围大约从被注视汉字左侧一个汉字到右侧三个汉字之间。Bai等研究〔8〕

表明汉语阅读的基本单位是词,而不是单个汉字。基于此,词窗口呈现条件下所探测的知觉广度应略大于字窗口条件。而从本研究结果看来,词窗口条件下所探测到的老年人知觉广度仍小于字窗口条件下探测到的青年人的知觉广度。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老年人在阅读中一次注视所提取的信息要少于青年阅读者。第二,随着老年人阅读的老化,他们在信息提取时知觉广度变得更加不对称。老年人更加关注注视点右侧信息。这可能是由于人在衰老过程中大脑的半球化过程更明显的缘故。老年人阅读知觉广度老化也可能与老年人逐渐下降的工作记忆容量有关,MacDonald的研究〔9〕表明,工作记忆容量限制个体对歧义句的理解,老年人

与工作记忆广度较低的读者相似,在对歧义句的理解上存在困难。

等的研究〔10〕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老年人在阅读中容易忽视从句、词组和句子边界。在语言加工任务中,工作记忆在调节信息提取的年老化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尽管老年人阅读知觉广度出现了老化,而老年人仍能保持正常的阅读和理解。实验中老年人对于探测问题回答并未出现困难,正确率均在80%以上,这反应老年人对句子意思的理解不存在问题。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老年人向右眼跳幅度约为个汉字左右的空间,而老年人在汉语阅读中的知觉广度为注视词及注视词右侧一个词的空间,这表明被试在连续注视时注视范围会有小幅度的重叠,这一结果在Inhoff以及熊建平等的研究〔5,11,12〕中也得到了证实。这说明老年人同样需要通过注视而整合语言信息,所不同的是他们每次提取的信息量较少。

通过本实验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老年人汉语阅读知觉广度具有不对称性;②在本研究条件下,老年人知觉广度范围为注视点及注视点右侧1个词。【参考文献】

1 Solan HA,Feldman J,Tujak visual and reading efficiency in older

adults〔J〕.Optom Vis Sci,1995;

2 Munoz DP,Broughton JR,

human subjects on saccadic eye movement tasks〔J〕.Exp Brain Res,1998;121:

3 Wingfield A,Ducharme of age and passage difficulty on

〔J〕.J Gerontol B Psychol Sci Soc Sci,1999;54(3)

.

4 McConkie GW,Rayner span of the effective stimulus during a fixation in reading〔J〕.Perception Psychophysics,1975;17:86.

5 Inhoff AW,Liu perceptual span and oculomotor activity during the reading of Chinese sentences〔J〕.J Exp Psychol Hum Percept Perform,1998; 24:

6 Laubrock J,Kliegl R,Engbert and cognitive aging:empirical and simulation results,new predictions,and a test using the moving window paradigm〔C〕. European Conference on Eye Movements,Bern,Switzerland,20XX,August.

7 Rayner movements and the perceptual span in beginning and skilled readers〔J〕.J Exp Child Psychol,

8 Bai X,Yan G,Simon P,et spaced and unspaced Chinese text:evidence from eye movement〔J〕.J Exp Psychol Hum Percept Perform,20XX;34(5):

9 MacDonald M,Just MA,Carpenter memory constraints on the processing of syntactic ambiguity〔J〕.Cogn Psychol,1992;24:

,Loveless MK,Soederberg allocation in

〔J〕.Psychol Aging,

11 熊建萍,闫国利,白学军.高中二年级学生中文阅读知觉广度的眼动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XX;5(1):

12 闫国利,熊建萍,白学军.小学五年级学生汉语阅读知觉广度的眼动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XX;12(1):

论文在线 :s://

注意广度实验报告123

注意广度实验报告 姓名:苏沴学号:32摘要实验通过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试验系统测定了人的注意广度。通过实验,我们得出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有:知觉对象(点子)的个数、环境、注意状态、疲劳效应等。同时实验探究了注意广度是否有性别差异。采用对相关数据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得出男性和女性的注意广度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 关键词注意广度记忆广度影响因素 引言 1871年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一篇关于在白盘子里抛撒黑豆并估计黑豆数目的实验研究。后来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成为注意广度、知觉广度或者领会广度。注意广度实验用来测定对随机分布的目标点的注意广度。 注意广度也叫注意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一个人能够清楚地觉察或认识客体的数量。注意广度也表明知觉的范围。在同一时间内注意广度越大,知觉的对象就越多,注意广度越小,知觉的对象也越少。研究注意广度,由于以很短的时间呈现刺激材料,被试的眼球来不及转动,因此他对这些刺激物的知觉几乎是同时进行的,被试所能知觉的数量就作为他的注意广度。 目前许多研究结果已证实了,在秒的时间内,成人一般能把握8~9个黑色圆点,及其它相关刺激材料。这证明注意广度是有一定限度的。 注意广度在生活实践中有很重要的意义,注意广度的扩大,有助于一个人在同样的时间内输入更多的信息,提高工作效率,使人能够更好地适应周围世界。 这次的实验目的是:通过测试视觉的注意广度,了解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我们即可改善、调节它,使注意广度扩大,并探究实验的缺陷。同时也验证了前人的研究结论。 2 方法 被试 被试来应用心理学专业的2位同学,身体正常,无色盲,色弱的人。 仪器和材料 注意广度:仪器,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试验系统 材料,个数从5~到12个大小相同的红点 实验设计 注意广度的实验设计:给被试呈现80组图片,图片上红点的个数分别为5~12个,呈现时间为250毫秒,间隔时间为1000毫秒,当呈现给被试一张图片后,就让被试做出选择,看到的红点个数,然后再继续呈现下张图片。 试验程序 登录并打开PsyTech心理实验软件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注意广度”。单击呈现实验简介。点击“进入实验”到“操作向导”窗口。实验者可进行参数设置(或使用默认值)。然后点击“开始实验”按钮进入指导语界面。

人教版2020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篇 记叙文阅读 整体感知 新人教版

现代文阅读篇:记叙文阅读——整体感知综合练习 (答题时间:45分钟) 一、阅读《丢牛》一文,完成1~5题。 丢牛 ①天刚刚亮,万三就起来了。像往常一样,他这么早起来是要把牛牵到后山去吃草。但是今天,万三远远地就觉得牛棚有些异样,走近了才发现牛棚的围栏竟然大开着,他的心不由一哆嗦,探头仔细一看:天哪!那头老水牛,不见了! ②万三急忙问老婆玫瑰昨晚放牛回家,是不是忘了关围栏了。 ③玫瑰慌着说,我,我关的啊……可是……又好像没有关…… ④万三那个气啊!恨不得踹老婆一脚。可他哪敢啊,急得在院子里一阵抓耳挠腮,跺跺脚,冲出了家门,玫瑰自知理亏,不敢多说话,红着脸跟上去找牛。他们村里村外,山前山后,到处找,逢人就问有没有见到一头水牛。街坊邻居也纷纷放下手中的活计帮着找。但是大伙儿找了一下午,把高老庄的旮旯胡同翻了个遍也没有发现一点牛的踪迹。 ⑤乡亲们围着万三的牛棚,对沮丧万分的万三夫妇说些宽心的话,详细询问牛丢了的过程,你一言我一语地分析牛的去向。这时候,一个乡亲一拍大腿,说,牛一定是梁庄的毛贼偷了去,听说最近梁庄的牛也丢了好几头呢。万三家离梁庄最近,晚上偷牵了去不过一支烟的功夫。我们不如去梁庄找找吧? ⑥可是梁庄到处是山洞和地窖,贼子牵去藏起来,根本就没法找。提议遭到了否定。玫瑰听着听着就瘫在地上,嚎啕大哭:这头牛还是贷的泗阳县农村合作银行的款买的啊,我们全家还靠这牛吃饭啊,这挨千刀的贼……。万三在一旁一个劲地唉声叹气。 ⑦乡亲们又劝慰了一阵,各自散了。天刚擦黑的时候,就有乡亲三三两两进了万三家。每人都带着一些东西,有的抓着一只鸡,有的挽着一篮子禽蛋,还有的提着一麻袋瓜果蔬菜。 ⑧你们──你们这是干什么?万三感动地说。 ⑨这些都是自家的东西,不值几个钱。赶明儿你拿到城里卖了,换点钱先给玫瑰她娘看病。 ⑩谁能不碰上个倒霉事儿,别太往心里去。 ⑾嗯,乡亲们的情,万三记一辈子。万三已是热泪盈眶。 ○ ⑿次日,万三又起了个大早,玫瑰叫他把乡亲们送来的东西挑到城里卖去。万三刚要出○ 门,就听见牛棚那边有熟悉的声响。他不由纳闷,跑过去一瞧,老水牛正嚼着干草!万三惊呆了,结结巴巴地喊:玫瑰──,玫瑰── ⒀玫瑰一看到牛,只觉眼前一黑,差点摔倒。 ○ ⒁万三说,这下好了,牛自己回来了。我也不用进城了。乡亲们送来的那些东西咱们等○ 会儿还给人家去。 ⒂听到这里,玫瑰眼珠一转,悄声对万三说,东西就不用还了吧? ○ ⒃万三说,那哪儿成,牛不是已经回来了吗? ○ ⒄咱家的牛是回来了,可是……玫瑰眉头紧锁。 ○ ⒅可是什么,别人早晚会知道的呀? ○ ⒆我们先将这牛牵到咱家后院的那个山洞里去。等到明天半夜里,你将牛牵到城里卖了,○ 不就行了吗?玫瑰拍了拍万三的脑门,喜笑颜开 ....。 ⒇万三对玫瑰一向俯首贴耳,也就只好照着她说的做了。他们将牛拉到了后院的山洞里。 ○ 万三还借着月光在洞口垒起了一道石头墙,顶上了门板。 21到了四更左右,夫妇俩就摸着黑起来了。到了山洞口,却吃惊地发现石头墙塌了,牛○ 又不见了。

小学阅读 理解词语和句子含义

阅读方法指导 从书面获得信息的过程叫阅读。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如果你的阅读仅从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出发,那么这样的阅读,将是一种浅层次的阅读。如果你能在阅读时既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又有意识地把自己的感情融入文章,你就能与文章对话,与作者沟通,因为你的阅读不仅是读文字,而是一种思想碰撞。阅读既能扩大知识面、活跃思维。陶冶情操,又能增强听说读写的能力。 词句的阅读 1.理解词义的方法 理解词义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有以下两种: (1)借助字典和词典,联系上下文,弄清词语的意思。如:齐国人怎么这么没出息,干这种事?出息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 中有四个义项:○1指发展前途或志气;○2长进;○3培养 使有出息;○4收益。根据具体语言环境这里的出息选第一 个意思. 结合句子或上下文,在语境中理解词义。 理解词义不能脱离语言环境,孤立的就词解词,应结合句子或联系上下文揣摩词义。如:科技人员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实验、攻关,经过两百多次的失败,世界上第一座大型高原制氧站建立了!” 句子的“废寝忘食”,从字面意思可理解为做事勤奋专心。但这样理解还远远不够,我们还应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这词语。“废寝忘食”

在文中指科技人员夜以继日地为攻克世界级难题勤奋工作。 2.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 所谓句子含义,指的是有些句子除了能够表达出字面所具有的意思之外,还在字里行间表达出更深刻的意思。 理解句子含义,主要包括: ○1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这句话所要说明和揭示的道理; ○3它与全文思想内容的关系; 这句话对表现中心思想的作用等。 理解句子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结合时代背景。如:1905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修筑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消息一传出来,全国都轰动了, 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为什么一个中国工程师在 自己国土上修铁路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呢?联系当时的时 代背景,就很容易理解了,当时中国饱受外国人的欺压,这 一次清政府敢于任命自己国家的工程师,而詹天佑敢于接受 这项艰巨的任务这就是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所以全国都轰 动了。 (2)抓关键词语,理解句子含义。 有些句子抓住了关键词语,弄清这些词语的意思,句子的含义也就理解了。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词就是这个意思。如:老师暗示大家先不管他,开始上课。理解时我们抓住“暗示““暂时”

自考认知心理真题

浙江省2008年4月自考认知心理真题 课程代码:0047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皮亚杰认为2~7岁的儿童属于( ) A.感觉运算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2.产生心理的器官是( ) A.神经元 B.人脑 C.灵魂 D.神经系统 3.依据任务在一定时间内把注意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活动上的程度叫注意的( ) A.分配 B.稳定性 C.分心 D.起伏 4.在众多事物中选择人要反映的对象,这是指注意的( ) A.广度 B.指向性 C.集中性 D.意识性 5.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在脑中的反映,这是属于( ) A.感觉 B.再认 C.表象 D.知觉 6.提出“感觉特殊能说”的是( ) A.韦伯 B.斯蒂文斯 C.华生 D.缪勒 7.将对象从背景中挑选出来,这是指知觉的( ) A.整体性 B.选择性 C.恒常性 D.理解性 8.立体与距离知觉又统称为( ) A.空间知觉 B.三维知觉 C.深度知觉 D.运动知觉 9.用信息加工的语言来说,识记就是( ) A.编码 B.接受 C.贮存 D.提取 10.人脑对事物间相互联系和关系的反映,是已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的复活,这是( ) A.回忆 B.再认 C.联想 D.追忆 11.去过天安门广场,之后还能在头脑中浮现出天安门城楼的形象,这是指( ) A.粘合表象 B.运动表象 1

C.记忆表象 D.想象表象 12.鲁迅笔下的“阿Q”的形象是属于( )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幻想 D.一般想象 13.沿着多方向、多角度、多侧面寻找答案的思维过程是( ) A.动作思维 B.聚合思维 C.发散思维 D.具体思维 14.“恍然大悟”、“豁然开朗”之感是指创造性思维活动的( ) A.准备阶段 B.潜伏阶段 C.顿悟阶段 D.验证阶段 15.发生问题的刺激模式称为( ) A.外界环境 B.问题情境 C.问题空间 D.目标状态 16.触类旁通指的是解决问题中的( ) A.下定义 B.概括 C.定势 D.迁移 17.解决问题的最佳动机水平是( ) A.弱 B.中强 C.很强 D.超强 18.按照掌握概念的途径不同将概念分为科学概念与( ) A.单一概念 B.普遍概念 C.日常概念 D.选言概念 19.首次在1920年用实验方法对概念进行研究的学者是( ) A.冯德 B.赫尔 C.比奈 D.斯金纳 20.以下属于影响阅读速度的因素是( ) A.语言表达能力 B.视知觉广度 C.观察细致程度 D.写作能力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下列属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是( ) A.感觉 B.性格 C.记忆 D.思维 E.想象 22.随意后注意是指( ) A.自然而然的 B.有目的的 C.需要意志努力 D.不需要意志努力 E.随心所欲 2

2020中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之整体感知能力训练材料(无答案)

中考现代文阅读之整体感知能力训练 材料一: 《最后一课》一文的要素:时间是,地点是,人物是,事件是。 本课的主要内容: 材料二:成长,有时只是瞬间的事 人们常说“少年不识愁滋味”,然而16岁的我,心中总有挥之不去的忧愁。由于长期疏于学业,我的成绩一直在低处徘徊。尽管在众人面前我总是故作坦然,但心里却有难言的苦涩。我想,我不像其他同学那样聪明! 然而,那一堂极其普通的美术课,却无意中颠覆了我对自己的认识。 那堂美术欣赏课,讲的是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周五,又是下午第一节。很多同学都埋着头,用美术课本遮掩因犯困而迷糊的眼神。夏日的午热混杂着少年的汗味弥漫在教室里;窗外的老柳树似乎懒得再摇曳,蝉儿却很高调地重复着昨天的老歌;远处传来繁忙的市音,隐隐约约,嘈杂杂…… 也许只是为了打破昏昏欲睡的沉闷,年轻的美术老师说:“我请一位同学谈谈对这幅画的感受。这样吧,姚远同学,你来说说。”我没想到,被喊中的人是自己,迟迟疑疑地站起来。周围有窃窃的笑声与私语。 我的心,因为那些轻蔑的话语而猛烈地跳动,手不自觉地攥紧了。我真想冲那些自以为是的同学说一句:住嘴!可是,我什么也说不出来,只是下意识地低头,再低头,想把自己滚烫的脸,埋进深深的臂弯。 我当时的样子,一定很窘迫、很无助。美术老师轻轻地走到我旁边:“姚远同学,是不是不舒服?”老师侧着脸,关切地看着我。我摇摇头,双手很奇怪地卷着书角,然后展开,再卷起,好像一点点铺排着内心的局促、不安……

老师帮我把书角展平,指着那幅画说:“你好好看看,感觉到了什么?”是那幅莫的《睡莲》:水波粼粼,睡莲的叶子或聚或散,花朵像暗红的、摇曳的火焰,热烈而又含蓄。看似随意的柔美线条,捕捉住了水面似真似幻的光和影。看着那画,我心里竟有一种隐隐的感动。沉默良久,我听见自己用极不确定的语气说:“画家好像是想表现……温和、平静、美丽的大自然。” 只是几个字而已,美术老师却很欣赏地说:“说得好!莫奈的画,总是善于捕捉大自然的美丽。”她轻轻地按了按我的肩膀:“你挺有悟性的。这幅画,藏于法国奥赛博物馆,希望有一天,你能去亲眼看一看。”我愣住了,确定这句话是专门说给我听的!我定定地看着老师走向讲台的背影,满心的喜悦里夹杂一丝疑虑,“老师说我挺有悟性的!老师真的是这么说的!可老师这是在鼓励后进生吗?也许……” 接下来欣赏的是莫奈的《干草垛》。我凝视着这幅画,用心感受着画意。我敢说,我从未这么专心地上过课!老师先请后排一位同学谈观感,那同学只说画面太单调了。老师微笑地点评:“莫奈画的虽只是干草垛,却巧妙地描绘了光与色带给人的视觉印象。斜射的阳光下,淡橙的天空,橙紫的远山,橙绿的树林,橙黄的干草垛……阳光在跃动,色彩在变幻。画面虽简单,却有一种不同寻常的生命力。”我聚精会神地听着,默默地将老师的讲析与自己的观画印象一一对照。我发现,自己的观画印象竟然与老师的讲析大致吻合,只是我的感受稍显稚嫩。这一发现,让我惊喜万分! 那个周末,烈日流火。我兴冲冲地跑到艺术品商店,买了一幅带画框的《睡莲》。虽只是临摹画,我的喜悦却是那样真实而强烈。 我告诉父亲,这是美术学科的参考资料。C父亲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点点头,什么也没说,只是爬到椅子上,郑重其事地帮着把画挂在我的房间里。 我开始了一个人的战争,和自卑作战,和惰怠作战。我还一遍遍地为自己勾画未来的蓝图。越来越多的人真诚地用“阳光”、“自信”、“上进”这些词来形容我。 终于,我鼓起梦想的翅膀,飞向远方…… 大学时,我主修国际金融,但我对莫奈的画却始终有一种难以名状的亲切感,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常用的理解词语的方法有哪些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常用的理解词语的方法有哪些词语教学是中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深感困难的地方。中段课标中提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上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为此,我们努力探索词语教学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理解词语。 (一)让学生熟练使用工具书,借助字典和词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音序和部首查字法是二年级已经掌握的内容。但是学生往往不愿意使用,将其束之高阁,等着老师现成的答案。 (二)据词定义,即教会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准确择义。 有了字典,查到一个字,这个词应该选择哪个意思呢?这就需要择义。教学时,我首先教会学生读字典,学会看字典里的解释和举例。所查词语如果例子中有相同的,那么这个词的意思肯定是它。如果不一样,那就把这几种意思放入具体的句子里,看谁最恰当。择义学生是感到最困难的。 有些词有好几种意思,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的意思统统也不同,我们可以通过查字典,比较用哪个意思最合适就选哪一条解释。所以,勤查字典是理解词义的最好方法。 (三)在古诗教学中,让学生借助注释来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教给学生常用的理解词语的方法 1、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这是理解词语的重要手段) 或许我们的语文老师经常跟我们说起理解文章的一个注意点: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其实,这里就告诉了我们解释词语的一个方法,那就是理解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有时,我们对于比较陌生的词语,或者只能意会那个词语的意思却说不出来,我们不妨到上下文去找找这个词语的意思。 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语言是从生活中来的,我们在阅读中遇到的词语当然就可以回归到生活中去理解。理解“水泄不通”,我们不妨想想节日里商业街上的情景;理解“体贴入微”,我们不妨想想关心我们的长辈们是如何对待我们的;理解“同心协力”,我们不妨想想班级中的每个同学是怎样为班级荣誉出力的…… 3、通过想象理解词语 4、查找工具书理解词语(工具书包括字典和书下注释) 5、运用动作理解词语(此方法适用于低年级) 6、采用词语说话理解词语 7、通过感情朗读来理解词语(如果学生读出了相应的语气,也就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8、还有找近义词、说反义词、换词语等方法理解词语。 9、分解组合法。先逐个分析词语中每个词素的字义,然后再合起来理解。如“健美”,“健”是“健康”,“美”是“优美”,合起来就是“健康而优美”。 10、以旧带新法。有些新词是以几个旧字组合而成的,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对旧字的理解带出新词的含义。如“无价之宝”,“无价”,没有价钱,“之”是“的”,“宝”是“宝贝”,合起来的意思是“用多少钱也买不到的宝贝”,指极为稀有的珍贵东西。 11联系插图我们小学生的读物,无论是教材还是课外书,总有一些插图。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有时细心看看插图,这个词语的意思或许就想出来了。 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很多。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词语,需充分借助文本,联系

2018心理学考研知识点:言语感知和理解

凯程考研辅导班,中国最权威的考研辅导机构 第 1 页 共 1 页 2018心理学考研知识点:言语感知和理 解 众所周知,考研心理学是一门看起来丰富多彩,实际理论却复杂枯燥的学科,各种原理主义错综复杂,所以我们有必要把其中的知识点做个清晰地整理,有助于大家更好的复习,2016的考生一起来看看吧。 言语感知和理解 1.言语感知 个体在接受他人言语刺激时,对其语音、语调等进行识别、辨认并将其转变为具有符号意义的过程,可以分为听觉阶段、语音阶段和音位阶段。 (1)口头言语感知:①含义:语音是口语的物质外壳或形式,对口头言语的感知效果一般采用言语清晰度和可懂度来测量,研究仪器一般运用语图仪(可以形象地图示言语听觉特征)。②影响因素:语音类似性;语音强度;噪音掩蔽;语境(音位恢复效应:单词音位缺损的情况下,被试根据上下文能将词义猜出的现象);句法与语义的作用。 (2)书面言语感知:①含义:通过视觉系统接受文字材料提供的信息,对字词做出正确判断和分辨,包括单词再认和句子阅读;②影响因素:视知觉广度、知识经验、阅读技能形成等。 2.言语理解 (1)含义:又叫言语领会,指听懂别人说话或看懂文字材料,以正确感知语言为基础,积极主动地建构意义的过程,是一种自上而下加工和自下而上加工相互作用的过程。 (2)种类:①词汇理解:也叫词汇识别或词汇通达,是人们通过感觉接受输入的信息并在大脑中揭示词义的过程。其影响因素有单词的部位信息、正字法规则(文字拼写合乎标准方法)、字母长度或笔画数量、字形结构、字词的使用频率、语音的作用、语境的作用、语义的作用。②句子理解。③语篇理解。 3.句子理解 (1)含义:在字词理解基础上,通过对组成句子各成分的句法和语义分析,获得句子意义的过程。 (2)影响因素:①句子的类型:对否定句的理解难于肯定句,判断句子的时间依次为,真肯定<假肯定<假否定<真否定;②词序;③语境;④句法分析与语义分析;在理解句子的过程中,人们采用一定的句法分析策略来帮助理解,有标准句策略(依据词序)、最小依附策略(在句法分析时会倾向于用最简单的结构来进行理解)和晚终止策略(在可能的情况下,个体会往句子里添加单词,以达到正确的理解)。 4.语篇理解 (1)含义:在理解字、词、句子的基础上,运用推理、整合等方式揭示话语意义;是语言理解的高级水平,又称文本理解。 (2)影响因素:①推理;②语境;③图式和策略、图示的作用有预期、补充信息和对课文信息的选择性加工;④文章标记。 5.影响言语理解的因素 能否正确感知以上语言材料,已有认知结构和各种形式的知识经验。

三年级阅读之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阅读训练:我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阅读方法点拨: 学习语文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其实这里就告诉了我们一个解释词语的一个方法,那就是理解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有时,我们对于比较陌生的词语,或许只能意会那个词语的意思却说不出来,我们不妨到上下文中去找找这个词语的意思。 比如在《翠鸟》一文中,在“鲜艳”这个词下面有这样一段文字: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这段文字本身就已经说明了”鲜艳“的意思。 又如《将相和》乙文中的”负荆请罪“,前文有“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来到蔺相如门上请罪”,从中我们可以直接感知词意,理解词语。 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是理解词语的重要手段。 阅读达标训练 船底鱼 在辽阔的海洋中,生活着种小型的鱼——鱼印。鱼印的体型长得苗条均匀。它行动敏捷,善于游泳,性格活泼,并具有吸附在大型鲨鱼、海龟、鲸的腹部的习惯。所以人们称它为船底鱼。 鱼印吸附在物体上,在周游四海的过程中,遇上了饵料丰富的海区或者见到它的“船主”——大型鲨鱼捕食时剩下来的一些残食,就悄悄地离开自己的“船”,去吃上一顿可口的美餐。然后,在寻找一

条新“船”,继续前进。一旦找不到“船”。它便吸附在附近的礁石及其他固定的物体上,作简短休息。这时,它的细长的尾巴,似海藻随海流飘动,以此引诱鱼类,待有良机,继续吸附上新“船”。鱼印在大海中乘船周游,不仅省力气,而且还靠着船只和鲨鱼等大型海洋动物的威力免受敌害侵袭,真是一举两得的美事! 1、写出下列各词的反义词。 敏捷——()前进——()短暂——()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并解释。 良机: 3、鱼印海中乘船周游,“一举两得”指的是: 4、鱼印乘的“船”指的是:。鱼印离开乘的“船”去吃一顿可口的美餐,这个“美餐”是指: 阅读拓展训练 登山人 三个登山人,第一人刚开始攀登几步,感到山陡难登,就退了下来,他说:“我是()。”第二个人等到半山腰,(),望着上面险恶高峻的山势,摇摇头说:“还是()吧!”于是,也退了下来。只有第三个人,在攀登途中,(),披荆斩刺;勇往直前,几次跌倒,都爬起来再上,无所畏惧,毫不气馁,最后,终于登上了峰顶。 过了几天,三个人又碰面了。

云南专版2019届中考语文第四部分现代文阅读第11讲整体感知把握文意理清思路复习习题20181018386

整体感知、把握文意、理清思路 3考点精练 一、(2018·威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桌面 ①我家书桌的面儿,是一块树的囫囹的横截板,什么也没有染,只刷了一层亮亮的清漆,原木本色的。 ②在这张书桌上,我伏案了十年,读了好多文章,又写了好多文章。闲着无事了,就端坐着看起桌面,心里便也感到沉静。因为桌面上是有了一幅画的。 ③画儿就是木的年轮。一个椭圆形,中间是黑黑的一点,然后就一圈白,接着从那白圈的边沿,开始了黑线的缠绕。当然很不规则,线的黑一会儿宽了,一会儿窄了,一会儿又直,一会儿却弯起来;几乎常常中断,又常常派生出新线,但缠绕的局面是一直在形成,最后便嚢括了整个桌面,像是一泓静静的泉,一个午时的或者子夜的泉,一片树叶落下来引起的涟漪。 ④有书这么说:树木,四季之记载也。日月交替一年,树就长出一圈。生命从一点起源,沿一条线的路回旋运动,无数个圈完成了生命的结束,留下来的便是有用之材。 ⑤我很佩服这种解释,于是也就兴趣起这条运动的线了。我细细看着,用米尺度量着一个圈和一个圈之间的距离。这种工作,所得的结果使我吃惊:这生命的线,当它沿着它的方向进行的时候,它是这么的不可自由!日月的阴晴圆缺,四季的寒暑旱涝,顺利时它进行得是那么豁达奔放,困难时进取又是如此艰辛,它从地下长出来,第一是挣脱本身壳的桎梏,第二是冲破地层的束缚,再就是在空间努力,空间充满着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原来是这么坚实严密,树木的生长,心须靠着自己向外扩张才能有自己的存在的立体啊! ⑥我为它们做着记载:哪一年是风调雨顺?哪一年是旱涝交迫?我算出这是一棵三百年的老树。三百年,这老树在风雨的世界里,默默地在走它的生命之路,逢着美好年景,加紧自己的节奏,遇着恶劣的岁月,小心翼翼的,一边走着,一边蓄积着力量,这是多么可怜的生命,又是多么不屈不挠可亲可敬的生命! ⑦我离开了桌面,看见室外的一切。室外是刚刚雨后天晴,天上是一片云彩,地上是一层积水,风在刮着,奇异的现象就发生了:那云彩竟也是一圈一圈的痕纹,那积水也是一圈圈的涟漪。莫非这天这地也是一统的整体,它们将两个截面上下显示着,表明自己的历史和内容吗?我真是有些惶恐:万事万物在茫茫宇宙间或许是有着各自的生命线路,这浩瀚宇宙也或许同样有着自己的生命线路。那我呢?

快速阅读的训练五种方法

快速阅读的训练五种方法 快速浏览的训练5种方法浏览速度是速读能力高低的重要 标志之1。精英特快速浏览记忆训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参训学员的高效浏览能力。我认为,浏览能力包括理解力、记忆力和速度3个方面。在知识量急剧发展、与每一个人的专业有关的书籍急剧增多的现代社会,培养速读能力是不可忽视的。从当前多快好省地提高学员的自学成才能力来讲,培养高效速读能力确是速读训练的重点和当务之急。那末,除平时参加我们训练外,还有些甚么办法可以培养自己的速读能力呢? “速读”就是首先要读得快,在快速浏览中掌握理解和记忆。读得快,要求对所读书籍或文章的理解得快,记得快,讲求看书的“高效力”。否则,1味求快,浮光掠影,没有效果,快了也没用。张志公先生说:“快速浏览的能力包括着快速理解和快速记忆的能力。快,容许略,不容许粗,更不容许错。快速浏览的能力不是1个孤立的能力,理解、记忆、速度3个方面构成浏览能力的整体,因此,我们的速读训练还必须从以下5个方面来增强速读能力: 1、掌握看书扫视法。 要读得快,就要眼睛看得快。小学生开始读书的时候,常常要用手指着书上的字,1个1个念,这样读书固然是慢的。我们要让学生养成以词句为单位的整体性浏览的习惯,学会公道扫视,纠正按“字”浏览、默读时动嘴、眼动没有规律等不良习惯,逐渐扩大学生的“视知觉广度”。“视知觉广度”大,由于眼球注视时间短和中途回视的次数少,其浏览的平均速度就比较快。据我们上万学员的训练体会可以看出“有经验的浏览者每次注视所能浏览的内容最少是 初学浏览者的3倍”。用“扫视法”训练速读的方式是很多。除应用我们的训练软件外,还可以可用卡片、幻灯或个人电脑来展现词组、

新课标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7单元文学类文本阅读第一部分小说阅读第一节整体感知教案新人教

第一节整体感知 对应学生用书p242 (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理水(节选) 鲁迅 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等等。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 “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 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 局里的大厅上发生了扰乱。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耀眼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定睛去看。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 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随员们就分坐在他的左右。 “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胆的属员,膝行而前了一点,恭敬的问。 “你们坐近一点来!”禹不答他的询问,只对大家说。“查的怎么样?” 大员们一面膝行而前,一面面面相觑,列坐在残筵的下面,看见咬过的松皮饼和啃光的牛骨头。非常不自在——却又不敢叫膳夫来收去。 “禀大人,”一位大员终于说。“倒还像个样子——印象甚佳。松皮水草,出产不少;饮

现代文整体感知类题目答题技巧

现代文整体感知类题目答题技巧 玉州区九中语文科 阅读一直是中考的“重头戏”,其中现代文阅读所占分值大、主观性强,乃“重中之重”。但从历年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情况来看,无论试题难易,学生们的得分普遍不高,成为失分“重灾区”。学生普遍存在着审题不严、扣题不紧、词不达意甚至无从下手等问题。 我们分析,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有三:首先是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会逐字逐句地品读;其次是学生读不懂文本,找不准答案;再次就是学生找不到答题的切入口,答非所问。 如何改善这一尴尬局面?我们建议学生要学会“从容阅读”,即分层次有步骤地进行逐句、逐段阅读,在这个基础上把握文本的特色、主旨。只要读懂文章,就会知道题目是从何而来,就能够找到答题对象。也许有的学生会觉得逐句阅读浪费时间,但只要坚持这样训练,阅读速度就会随之提升。 备考时,我们发现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和阅读考查都有较多的陈述,如“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要从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等,这些都应看作是中考“阅读”考查选材和拟题的原则。 备考中,我们觉得现代文阅读主观性强,学生答题时要将主观题客观化,即要在文中找到客观依据。备考中,不鼓励“题海战术”,阅读的质量才是最重要的。学生们应多关注叙事性强的短篇小说和记叙文,更要关注带有议论性、哲理性、抒情意味浓厚的文章,这类文章阅读有一定难度,是中考现代文阅读惯常选用的材料。 另外,现代文阅读要求同学答题前,都要默想一下现代文阅读之口诀。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一篇文章看开头和结尾,一个段落看第一句和结尾句。 具体考点详解 一、阐述题目的作用与含义 1、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引起读者兴趣,以……为线索,体 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了……(或反映……)的主题(情感) 2、含义 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不写这一点。

现代文阅读词语含义题型专题

现代文阅读词语含义题型专题 词句理解题型展示: 1 .加点词、画线的句子(段)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 2 .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3 .如何理解加点词、画线的句子(段)? 4 .请你对加点、画线的句子(段)进行赏析。 答题指导: 1.关键词含义的答题技巧: (1)结合特色语言环境,落实到文章所指;(2)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 (3)注意修辞手法,区分词的本义、比喻义、引申义;(4)注意词的言外之意,区分一词多义。表述格式:关键词含义= 字面义+ 语境义+ 扣主题 2.“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类试题的答题技巧: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实战演练·课内经典文段阅读】 (一)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 妈妈给我说过:海. 哦,山那边是海吗? 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 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 一一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边诗句中加点的词语(括号里的问题可作参考)

1 . 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 .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写山的颜色吗?) (二)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仔细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你能说出“偷偷地”和“钻”这些词语好在哪里吗?“嫩嫩的、绿绿的”本该放在小草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 2.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为什么用“闹”,而不用“叫”?) 1.词语的含义 一个美丽的错误 上一个论坛,读到网友发的一个帖子,感动莫名。 那帖子的大概内容是:一次数学考试,毛毛有一道题做错了,老师在旁边扣了1分。还有一道连线题,左边竖列的是“一车土”“一块砖”“一张纸”,右边竖列的是“1吨”“2公斤”“3克”。毛毛在“一块砖”和“3克”之间连了道线。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试卷上要求学生写一段话,这段话是不计分的。毛毛的那段话里有这样的句子:“我爸爸是个挑砖工。我希望所有的砖头不要太重,每块砖只有3克就好了。我爸爸太累了。我爸爸太辛苦了。我爱我的爸爸!”老师用红笔在旁边加了1分,还写了一段话:“爱心加1分。你得了满分——爱心满分。祝贺你!” 爱心满分!这句话,深深打动了我。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这个毛毛呢?天真,孝顺,联想丰富……一个多么可

大学生知觉广度研究

目的:研究汉语阅读者在阅读第二语言——英语时知觉广度的范围被试:天津师范大学随机选取的21名大学生,其裸视或矫正视力正常 方法:使用EYELINK-2000型眼动仪,采用经典的“呈现随眼东变化”技术,记录和分析被试在不同窗口条件下阅读的眼动指标,来考察知觉广度。 过程:实验前准备:选取实验要用的句子,长度控制在7到8个单词,并另外找22名大学生(不参与后面的实验),对句子进行5点量表评定。进行评定后将实验材料编码进眼动仪,设定窗口(窗口随着呈现单词的增加而扩大,分为5;11;17;23;29五个水平,注视点左右对称),最后设计一个窗口条件为控制条件,即总共有6个不同的窗口,以便进行后面的实验: 正式实验:先让被试阅读4个练习句以适应实验程序,练习句的窗口设计为5;17;23;整行四种大小。正式实验时每个窗口条件下都会呈现8个句子,顺序是固定的,采用拉丁方设计安排6个窗口的呈现顺序,产生六种不同的观看顺序。 实验后:删除练习句;无注视点和注视点混乱的句子,删除错误率过高和眼动轨迹过于间断的3名被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分析的指标是参考了国内外的研究后定下的,共5个,分别是平均注视时间,注视次数,总注视时间,阅读速度和向右方向的眼跳幅度。在实验数据处理这方面,首先对所有的指标进行了被试内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随后进行了配对比较(1.29字符和整行的比较,以确

定在最大窗口是阅读无障碍;2.确定大学生英语阅读的广度。) 讨论: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可视窗口的大小对阅读者的眼动活动有明显的窗口限制效应;说明了副中央窝预视效应在阅读活动中的作用。进一步的配对比较显示,当窗口大小为17个字符时,平均注视时间,注视次数,总注视时间,阅读速度四个指标上的结果基本一致,眼动达到基准水平,由此推测,大学生英语阅读的右侧广度为注视点右侧8个字符空间。而如果看向右方向的眼跳幅度这一指标的话,结果显示右侧广度不止8个字符,综合之后,得出了右侧广度在8个字符左右的结论。 结论:1.大学生英语阅读的知觉广度为右侧8个字符空间; 2.向右的眼跳幅度似乎支持更大的知觉广度空间。 感想:这个实验有一点非常好的地方在于你的实验材料是经过筛选的,随机抽取了22名大学生对居住进行了难度评定,删去了难得和偏僻的,这就能够说使得大学生英语水平这一被试本身的差异尽量的降低了,还有就是采用了拉丁方设计,减少了排列顺序的影响。但是没有对实验结论并不那么确定时,即向右的眼跳幅度似乎支持更大的知觉广度空间,没做进一步的讨论和验证。

记叙文阅读一、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整体感知文章,就是着眼于全文,通过自己的主观认知,综合运用学过的各种语文知识,对文章进行全面而仔细的通读、理解,经过反复研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基本上能够达到对全文有一个整体地了解。整体感知的内容是全方位的,可以是文章的文化背景、写作意图、题目含义、中心思想,也可以是文章的结构特征、思路线索、感情基调等。 对于文章的感知,一般分为两个阶段: 前一阶段是感性认知,就是粗略地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大体上的了解,不必理会没有弄懂的问题,只要对全文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即可。可采取以下方法:①了解背景,明确用意;②把握感情基调,体会精神面貌;③理清思路,掌握线索。 后一个阶段为理性认知,这是在感性认知基础上的思维方式的层进,它要求对全文进行更加细致深入地挖掘,它的内容往往要几经反复细加琢磨之后才能确定。可采取以下步骤:①分析题目,揣摩中心;②把握文意,了解意图;③理清结构,归纳中心。 一、记叙文的六要素 (1)时间:即记叙内容所发生的具体时间。可以明确说明是某年、某月、某日,甚至某个时刻;也可以大体交代若干年前,或"我小时候""很久以前"之类的表达。时间表达具体到什么程度,这要看记叙内容而定,基本的要求是能让读者准确理解记叙内容,不会引起歧义。 (2)地点:即事情发生的地方。随着事情的发展变化,地点可能会有变化。写记叙文,就要把变化了的地点交代清楚;读记叙文,也要认真分析,把握地点变化的情况及其线索。 要从大范围答到小范围。 (3)人物,即文章记叙的人物对象。写记叙文,必须明确要写的是什么人;读记叙文,也必须清楚作者写的是什么人。 A、如果问写了哪些人物,无论是正面出场,还是侧面表现的主次人物都列出来。 B、如果问所要表现的主要人物(主人公、中心人物),看全文写的事为了表现谁,文章的中心靠谁来表现,议论、抒情围绕谁。 (4)事情,即要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包括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一般是对一件具体的事情来说的。 A、怎样分析哪些内容是起因,哪是经过,哪是结果呢? 一般起因是交待人在什么情况下,遇到什么矛盾、难题,包括主观的和客观的;经过是写人物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做了什么; 结果是写这难题、矛盾解决了,经过这个事人们怎么样了。 B、对起因、经过、结果的概括表述,一般都用“谁怎么样”、“谁干什么”这样的语言形式。 这几个方面都交代了,记叙的事情才完整;读记叙文,也要把这些都弄清楚了,才算读懂了文章。 二、记叙的顺序

2018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整体感知能力教学简案

《现代文阅读之整体感知能力》教学 简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中考对现代文阅读概括能力的要求及命题方向。 2、复习和强化现代文阅读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重点训练现代文阅读的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 现代文阅读概括能力训练的一般方法和技巧 教学方法: 教师举例点拨为辅,学生自主训练为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出示中考要求及分值 三、出示主要考点 四、讲授过程 (一)请同学们回忆并说出记叙文六要素,思考并完成材料一:《最后一课》的要素。 《最后一课》一文的要素:时间是:,地点是:,人物是,事件是:。 生回答,补充,师明确:找出文中的记叙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就是文章主要内容。概括这四要素可得出主要内容:普法战争期间,法国阿尔萨斯省一个乡村学校里,小弗朗士在韩麦尔先生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上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板书:要素归纳法 材料二:《成长,有时只是瞬间的事》 1.通读全文后,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本文的故事。

生说出自己划出的语句并思考完成题目,归纳方法,师明确。 材料三:《一桩奇特的诉讼案》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本文主要内容。 生思考说出要素并完成题目,归纳方法,师明确。 再给同学们一个方法,这个方法也容易记住。就是5W. “5W”:Who-人物 What-事情 Where-地点 When--时间 Why- 为什么。 (二)每篇文章都有标题,有的文章的标题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把标题适当补充一下,让它更完整,请同学补补看。 师明确 板书:标题扩展法。 材料四:《为梦想拼尽全力》 1.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2分) 生挖掘标题,看短文内容,完成问题。 (三)材料五《痛苦聚积力量》 1.本文阐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 2. 用一句话概括文中所列举的事例。 答: 生思考完成题目。 师明确:找中心句(摘录句段法)。抓段落中心句。一般来说,文章段意是通过中心句来表现的。中心句的位置往往在一个文段的开头(表提领作用),或在结尾(起总结作用),偶尔也在中间。 板书:摘录句段法 除了以上四种方法外还有一些其它的方法,比如概括整篇文章内容时,可以先分层分段分别概括再进行组合(段意合并法)。 (五)材料六:真题演练(2017.济宁) 生命是棵长满可能的树 刘根生 14.从全文来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分) 五、小结

阅读理解之词语解释

第13课:阅读理解之词语解释 教学目标:掌握阅读理解中解释词语题型的三种做法。 难点:将方法学以致用 重点:联系上下文解释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放松一下。在我的手上,有两个脑筋急转弯,我现在来考考大家。第一个:丹丹是老虎的名字还是小狗的名字?答案)、:老虎。因为虎视眈眈(虎是丹丹)。第二个:4+4+4+4,猜一种水果。答案:石榴(16) 看家大家脸上的笑容,老师真的很开心。大家有没有发现,不管是脑筋急转弯还是猜谜语,我们只要抓住其中关键的词语,答案就呼之欲出了。做阅读题的时候也是一样,只要抓住了句子的关键词语,答案就在我们的眼前了。那怎样去理解词语呢?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解决大家阅读中的老大难大哥:解释词语。 二、新授 每次考试都会考解释词语这方面的题,分数在2—4分之间。很多同学在这里会丢分,其实解释词语只要有了方法,就一点也不难了。解释词语的方法有七八种,今天我们主要介绍三种方法。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这是最重要的一种理解词语的方法。首先要在短文中找到这个词语,再看看它的上面和下面的文句,对它的意思就能有效把握了。 例:他警惕地注视着前方,膝盖磕破了也毫不在意。有人叫他下来休息一下,他说:“一点小伤,不用放在心上。如何来理解“毫不在意”? 看看上文,说他的膝盖磕破了,受伤了,本来应该去包扎一下伤口的。再看看下文,别人叫他休息,他却说一点小伤不用放在心上。“毫不在意”在短文中的意思就是:自己受伤了,但是一点也不放在心上。

练习: ① 《新阅读训练营》28页第1题: ②我读《水浒传》从来就是囫囵吞枣,只图完成读书的任务,没有认真分析过,那些好汉的个性和事迹,一样也记不牢。 囫囵吞枣:指的是看得非常粗略,只为完成任务。 ③《新阅读训练营》24页第2题:它们的天地已缩小,洁白的翅膀形同虚设,再也不是白云的一部分了。 形同虚设:本来有的东西如同没有一样。 (2)、用近义词来理解 有些词语可以用它的近义词来帮助我们理解它的意思,这也是一种好方法。但是写出它的意思的时候,不能够只写出这个近义词,而是应该写出和这个近义词差不多的意思。要尽量地写具体,太简单了容易失分。 例:《新阅读训练营》中72页的《光阴》里有这样一句话:当枯黄的树叶在寒风中飘飘坠落时,当垂危的老人以留恋的目光扫视周围的大地时,他还沉着而漠然地走开,叹息也不能使它停步。如何理解这个“漠然”呢?它和“淡漠”这个词是近义词,因此,“漠然”的意思就是:不关心、不在意的意思。 练习: ①《新阅读训练营》中72页2题:珍重 ②《新阅读训练营》中54页2题:不忍释手 ③《新阅读训练营》中32页2题:喧闹 3、用日常生活中的体会和经验来解释词语 例:听了妈妈的批评,我惭愧极了,一张脸红得像关公一样。如何理解“惭愧”这个词语?上文和下文都没有可以引用的句子,那就用我们平常生活中的经验呀! 平时,我们惭愧的时候是什么感受?是觉得自己做错了事,心里不安。于是你就可以把这个意思写下来作为你的词语解释了。意思是:因为自己做错了事而觉得不安。 练习 ①《新阅读训练营》中28页1题:善解人意 ②《新阅读训练营》中28页1题:气喘吁吁 ③《新阅读训练营》中28页1题:人赃俱获 三、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教了大家哪几种解释词语的方法呢?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