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读(西厢记)

读(西厢记)

读《西厢记》有感

杨胜萍

内容摘要: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元代王实甫作,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戏剧名著,它叙述了书生张君瑞和相国小姐崔莺莺邂逅相遇、一见钟情,经红娘的帮助,为争取婚姻自主,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而私下结合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对美好爱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这部作品实际上来自于唐代传奇《莺莺传》。《莺莺传》结尾是以悲剧收尾,但《西厢记》王实甫手下,张生和崔莺莺却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在小说中的人物塑造、矛盾冲突等各方面得安排,都值得我们读者去细细的推敲。尤其的文中表现的爱情传奇,时至今日,这一古老的爱情传奇仍被人们传颂,因为,它折服过许多青年男女的心。

关键词:

西厢记爱情矛盾冲突人物

一、故事的起源

元稹的《莺莺传》是《西厢记》故事的最早来源,是唐代元稹(字微之)所作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相传在唐朝晚期,大诗人元稹,出生在河内县清化镇的赵后村,赵后村的邻村是崔庄村,崔庄里有一女崔小迎,两人从小一起玩耍,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元稹八岁时父亲逝世,小迎一家更把他当亲人看待。小迎十岁那年,父亲去烟粉作坊做工,举家搬迁。于是便跟随小迎的父亲一起前往。两人经常在斑竹林里逗耍,过家家,拜天地,称公道婆,并在沁园①内结识了很多文人过客,受其熏陶,学习诗文,15岁就以明两经擢第。小迎也长得如出水芙蓉,美丽超群,两人私定终生。

元贞十七年春,元稹赴考从政,后深受当时太子少保韦夏卿赏识,权势之下与韦夏卿之女韦丛婚配。从此一生再也未见小迎一面,其妻早逝后,曾多次回家寻找,却杳无音讯。

为了纪念元稹与小迎的爱情故事,当地人以青梅竹马之意,将这片斑竹林叫做竹马林,同时也给“西厢记”保留了一块故事的原形地。

元稹的《莺莺传》结尾是以悲剧结尾,而王实甫的《西厢记》结尾却是“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也是《西厢记》区别于《莺莺传》重要特征之一。

二、作者介绍

元代杂剧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不详。

生平和创作王实甫生平事迹资料缺乏。钟嗣成《录鬼簿》将他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周德清《中原音韵》在称赞关汉卿、郑光祖和白朴、马致远“一新制作”的同时,也称赞了《西厢记》的曲文,并说“诸公已矣,后学莫及”。由此可以推知,王实甫活动的年代可能与关汉卿等相去不远。他的主要创作活动当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

《北宫词纪》所收署名王实甫的散曲〔商调·集贤宾〕《退隐》中写道:“想着那红尘黄阁昔年羞,到如今白发青衫此地游”,“人事远,老怀幽,志难酬,知机的王粲;梦无凭,见景的庄周”,“怕狼虎恶图谋,遇事休开口,逢人只点头,见香饵莫吞钩,高抄起经纶大手”,可知王实甫早年曾经为官,宦途不无坎坷,晚年退隐。曲中又有“且喜的身登中寿”,“百年期六分甘到手”,可以推断他至少活到60岁。这首散曲又见于《雍熙乐府》,未署名。因此,学术界对它的作者是谁有不同看法。

《中原音韵》曾把《西厢记》第1本第3折的曲文作为“定格”的范例标举。元末明初贾仲明的〔凌波仙〕吊曲说王实甫“作词章,风韵羡,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明初朱权《太和正音谱》誉王实甫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可见,他的作品在元代和元明之际很为人所推重,《西厢记》其时已被称为杂剧之冠。

王实甫所作杂剧,名目可考者共13种。今存有《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和《四大王歌舞丽春堂》3种。《韩采云丝竹芙蓉亭》和《苏小卿月夜贩茶船》都有佚曲。其余仅存名目而见于《录鬼簿》著录者有《东海郡于公高门》、《孝父母明达卖子》、《曹子建七步成章》、《才子佳人多月亭》、《赵光普进梅谏》、《诗酒丽春园》、《陆绩怀橘》、《双蕖怨》、《娇红记》9种。对王实甫曲目,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或认为《娇红记》非出王手,或认为《诗酒丽春园》亦非王作,还有人认为今存《破窑记》是关汉卿的作品,但都非定论。明清时代还有王实甫作《月明和尚度柳翠》和《襄阳府调狗掉刀》的著录和传闻,均不可靠。此外,自明代开始,出现《西厢记》是王实甫作关汉卿续或关作王续等说法,也都不可信。

王实甫还有少量散曲流传:有小令1首,套曲3种(其中有一残套),散见于《中原音韵》、《雍熙乐府》、《北宫词纪》和《九宫大成》等书中。其中,小令〔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较有特色,词采旖旎,情思委婉,与《西厢记》的曲词风格相近。

《西厢记》在王实甫现存的3种杂剧中,5本21折的《西厢记》不仅是他的代表作,而且是元代杂剧创作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三、故事梗概

唐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病逝,夫人郑氏带女儿莺莺、侍女红娘和小童欢郎一行30余人,护相国灵柩回河北博陵安葬。中途道路有阻,在河中府普救寺暂住。此时,河南洛阳书生张珙(字君瑞)赴长安赶考,路过河中府看望同窗好友白马将军,顺便游览普救寺时与莺莺相遇,产生了爱慕之情。张生为了追求莺莺,遂不往京师,在寺中借厢住下。

张生的住所与莺莺所住的西厢只一墙之隔。一天晚上,莺莺同红娘在园中烧香祷告,张生隔墙高声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荫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立即和诗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经过诗歌唱和,彼此更增添了好感。

在为崔相国做超生道场时,张生、莺莺再次相遇,两人默默地相爱了。就在这时,守桥叛将孙飞虎带兵围住寺院,要抢莺莺为妻,崔夫人四处求救无援,因而许愿:“谁有退兵计策,就把莺莺嫁给谁。”张生挺身而出,写信给白马将军杜确。杜确救兵赶到,孙飞虎兵败被擒。

不料崔夫人言而无信,不肯把女儿嫁给张生,只许二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因此致病。红娘为张生出谋,让他月下弹琴,莺莺听后十分感动,便叫红娘前去安慰。张生叫红娘给莺莺带去一信,莺莺回信以“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约张生相会。当晚,张生赴约,由于红娘在场,莺莺只好假装生气,训斥张生不礼貌,张生从此一病不起。红娘前来探望张生,暗示当夜莺莺一定前来相会,张生病即痊愈。深夜,莺莺来到张生书斋,与张生订了终身。此事被崔夫人觉察,她怒气冲天,拷问红娘,红娘拒理相争,巧妙地说服了崔夫人。崔夫人虽答应将莺莺许配给张生,但又逼迫张生立即上京考试,如考不中,仍不把女儿嫁给他。

张生与莺莺惜别,上京应试,中了头名状元。然而崔夫人侄儿郑恒造摇说,张生已做了卫尚书女婿,逼崔夫人把莺莺嫁给他。就在这时,张生回到普救寺,在白马将军的帮助下,揭穿了郑恒的阴谋,与莺莺喜结连理。

四、《西厢记》主要情节的分析

《西厢记》原来是说唱的话本,后来王实甫把这个说唱话本改编成戏文,故事情节,甚至人物性格,基本上同于说唱的话文。

第一本开头的“楔子”是剧本的序幕部分,是跟第一折不可分割地连在一起。简单地交代了喜剧发生的场景,说明了一个相国夫人何以住在和尚寺里,跟着莺莺小姐上场,虽然只有[么篇]几句,但把莺莺所处的规定情境都说出来了。概括了她眼下的心情,最末有一句“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暗示了今后可能发生“偷期”故事。第一折,也是发端部分,男主角上场,落店,游寺,顺流而下,在佛殿上发现了莺莺,惊艳。此后便有借厢、闹斋等故事,引出剧情的大关键——白马解围(寺警)

寺警是整个剧本的大关键,清代的戏曲家李渔在他的《曲话》中说:

一部《西厢》止为张君瑞一人,而张君瑞一人,又止为“白马解围”一事。其余枝节,皆从此一事而生——夫人之许婚,张生之望配,红娘之勇于撮合,莺莺之敢于失身,与郑恒之力争原配而不得,皆由于此。是“白马解围”四字,即作《西厢记》之主脑也。

可见寺警之重要,没有寺警故事就难以开展。而寺警中最中心的东西董每戡先生归纳为“五便三计”及修书求救。通过五便三计及修书求救,作者把老夫人、莺莺、张君瑞三个人的性格对比得鲜明而突出,解决君瑞、莺莺暗地相思的小矛盾,同时又伏下与老夫人相争,而叛逆的大矛盾。

五便是莺莺说的:

不如将我与贼人,其便有五,第一来免摧残老太君;第二来免堂殿作灰烬;第三来诸僧无事得安存;第四来先君灵柩稳;第五来欢郎虽是未成人。

这五便第一计便是牺牲自己依从乱军,这是事理逻辑必然产生的结果,并非由于她具有特别崇高的精神,才有此舍己为人的愿心。有些人抓住五便三计来大

赞莺莺,是不大适宜的。他见第一计不为母亲许可,就只好去走第二计,索性“悬梁自尽”使想吃天鹅肉的癞蛤蟆孙飞虎落空。这也不行后,于是有第三计:不拣何人,建立功勋,杀退贼军,扫荡妖氛,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在《董西厢》中有一二两计后无计可施,张生忽地跳出,像一个卖膏药的江湖佬,夸夸其谈,并且说已修书求救。而王实甫则处理成三计之后,张生出来说我有退兵之策,并且直爽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写信解围,白马将军也清楚他与崔家之约,这也为后来崔、张二人成亲,白马将军作证伏笔。

寺警是戏剧矛盾的端绪,使崔张不合法的感情合法化。接下来的“赖婚”是戏剧矛盾的真正展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老夫人赖婚。如果作者不这么写,请宴之后便是佳期,便索然无味。金圣叹说:“世之愚生每恨于夫人之赖婚,夫使夫人不赖婚,且《西厢记》当止于此矣;今《西厢记》方将自此而起,故知夫人赖婚乃千古妙文,不是当时实事。”红娘、张生、莺莺只道老夫人请宴,要实现自己的承诺,让崔张结婚,了却相思情。没有料到老夫赖婚,叫莺莺与张生以兄妹相称。张生、崔莺莺、红娘三人听到老夫人的话语后反应各不相同:

(末背云)呀,声自不好了也!(旦云)呀,俺娘变了卦也!(红云)这相思又索害也。

几句台词把三人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来。老夫人欲以金帛给张生,但张生说:“既然夫人不与小生,何慕金帛之色,却不道书中有女颜如玉,则今日便索告辞。”不但把张生的好品格表现出来,而且暗示他对莺莺的钟情是纯真的。

赖婚之后,琴心、前候、闹简、赖简构成一个单元。崔莺莺看了张生的简后,忽然大怒,显出了假意,并且把书信掷在地上,叫红娘送去,让张生今后再休如此。而红娘没有料到这是一封约会的诗:“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张生盼到天黑,跳过墙去,那知莺莺又变脸了,把张生狠狠地训了一顿。这里真实地写出了封建社会的大家闺秀内心的矛盾与斗争。他的灵魂里头潜伏着老夫人的“元神”,更突出了封建教养怎样地侵蚀过这位千金的纯洁灵魂。

赖简之后,张生相思病重,莺莺懊悔,痛苦,更加关心起心爱的人的生活,也就出现了“酬韵”。送药方,再次约会,成就佳期。接下来拷艳就是剧情的大关目。

拷艳在董本中平淡无奇,王实甫发挥他的创造性,写出了精彩的一幕。红娘聪明、泼辣的个性,莺莺的胆小,老夫人的自私卑鄙也得到很好的表现。红娘抓住老夫人自私卑鄙的弱点,说:目下老夫若不息其事,一来辱没了相国家谱,二来张生日后名重天下,施恩于人,忍令反受其辱哉,使至官司,夫人亦得治家不严之罪。

认为老夫人失恩、失信、失教、失策,老夫人不得不答应婚事。但明里许,而暗里却仍然不情愿放弃自己的世族观念,逼张生上京赶考,若不中呵,休回来。明许暗赖,与就伏下后来的莺莺怨别离,郑恒争亲,老夫人再赖等场面。

拷艳之后的“哭宴”(长亭送别)是情辞并茂之作。曲辞优美,向为曲家称赏。若论情节结构,则这一折只是过场戏,改编者删掉,只要在前折末捎带一笔,不影响情节的完整。但我国戏曲最长于抒情,剧作家很少愿放弃这样有用武之地的地方。人物感情与景物描写有机地融合。老夫人一边许婚,一边提出条件迫使张生不但不能立刻与莺莺结婚,而且将来也不一定能如愿,产生了新的矛盾。崔张两人心中都极不愿如此,只因被迫无奈而处此,长亭送别的情况就显得凄苦。而眼前的秋景“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萧瑟的秋景与送别的凄苦情景有机融合。酒席上,两人一递一声长吁气。而结尾时: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更是愁情无限。

五、《西厢记》中的主要人物

1、张生

在前面谈到故事的来源的时候,已经说到张生的人物形象的原型是来自唐代元稹,但是又不是元稹形象的完全照搬,作者王实甫对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加工,所以才是有我们今天看到的的张生这一人物形象。那么张生这个的形象到底是怎样的呢?

《西厢记》作为元代四大爱情剧之首的,自问世以来,便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受到了广大观众、读者的欢迎和喜爱。《西厢记》之所以能持久不衰、历久常新,是因为它表达了“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永恒主题,反映了广大人民美好而善良的愿望。在表达这一主题时,张生的功劳的功不可没。

王实甫笔下的张生,也不同于《西厢记诸宫调》的张生.他被去掉在功名利禄面前的庸俗,以及在封建家长面前的怯懦,被突出的则是对爱情执著诚挚的追求.

张生在剧中是一个才华出众、情真意专的志诚种,一见了莺莺,就忘记了求取功名的大事,而且采取了一系列热烈、大胆的方式和真诚的努力,来获取莺莺的爱情。他不管人家是否对他有意,先自报家门:

小生姓张,名珙,本贯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取妻。

他继续问红娘:“敢问小姐常出来么?”如果说前面的自报家门已经很贸然,那么,这一问,就更不得体了。接着在夜吟、请兵、琴挑、甚至身染沉疴的过程中,都展示了他对莺莺的痴心,以及忠贞。作者十分注意突出他“志诚”的一面,他一接到莺莺的诗简,马上喜上眉梢,顾不得细察诗意,也不管是否有诈,半夜逾墙去赴约,结果遭到莺莺的呵斥,约会也砸了锅。在“赖婚”一场,开头张生以为老夫人会将莺莺许配给他,兴高采烈地等着作新郎,没想到老夫人出尔反尔,坚持赖婚,坚决不同意将莺莺许配给他时,他甚至跪在红娘的面前,声称如果得不到莺莺,他就要悬梁自尽。正是他的这种执着和志诚,最终打动了莺莺,两人终于私下结合。正因为如此,张生这一人物的典型性,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后世许多爱情题材的文学创作

2、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崔莺莺是西厢记中的主要人物,也是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她美丽,多才,既深受封建礼教的濡染,又有着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她和张生在佛殿相遇,一见钟情,又经过隔墙联吟,彼此心有灵犀,互相爱慕,但碍于老夫人的拘管,没有更多接近的机会。在孙飞虎围兵普救寺,老夫人许婚,张生下书解围之后,莺莺和张生都满心欢喜,以为可以如愿以偿,成就婚姻。不料老夫人赖婚,这激起了莺莺对母亲的不满。当她听了张生在琴中向她倾诉的心事以后,她更加倾向、爱慕张生。但她毕竟是相国小姐,家庭教育和上层社会的身份,使她难以贸然走出和张生自由结合这一步。于是戏剧出现了这样的冲突:明明是她叫红娘去探望生病的张生,但当红娘带回张生给她的信时,她却责骂红娘带回“这简帖戏弄我”!她要红娘带信给张生,叫他下次休得如此,但是张生打开信一看,喜出望外,原来莺莺寄去的是约会的诗简。当张生果然来约会时,她又以大道理责备了张生一通。作者对莺莺矛盾心理的描写,展示出她既有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又深受封建礼教的浸染的真实心理。这就突出了莺莺最后作出和张生结合的决定是难能可贵的。

3、红娘

红娘在《西厢记》中一个社会地位卑贱,但却光芒四射的人物,她冷眼旁观,看透了夫人的心思,决不允许张生和莺莺的结合,这也是故事的最初她不想帮助张、崔二人的原因。但是随着故事的发展,作为一个下人都被张生的真诚所打动,同时也不满于老夫人的背信弃义,这样才积极地为他们传递书信、出谋划策。她批评张生是“银样蜡枪头”,居然揣摸不透莺莺的心事;她也批评莺莺的心口不一,明明思念张生,在人前却一点也不流露;对老夫人,她更加勇敢机智地进行反击,为崔、张二人辩护,使老夫人理屈辞穷,不得不答应了二人婚事。

所以,红娘是一个侠肝义胆,机智聪明的形象,在《西厢记》中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

注:

①沁园:东汉汉明帝刘庄为其五女刘致建造的园林,现在河南省博

爱县太行博竹苑内。

文献

1、.董解元西厢记.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2、孙小梅:《西厢记》中老妇人赖婚原因的分析[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04期。

3、于汀,《论红娘在剧中的地位{J},惠州学院报,2006年01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