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政治学名词解释

政治学名词解释

政治学名词解释
政治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行为主义:该方法认为应该将政治科学研究的对象锁定在实际存在的可观察到的政治行为上。行为主义非常重视对政治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并要求在进行价值去除的同时,在现象和数据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的掌握和运用数学、尤其是统计学的定量方法和现代计算机技术得出明晰的结论,从而达到对政治行为的解释、预测、控制。行为主义发展出来的理论形态主要有政治系统论、结构功能主义,政治沟通理论等。

2.政治系统论:代表人物有戴维-伊斯顿、莫顿-卡普兰等,政治系统论运用系统论和控制论的一般原理,不注重使用国家这种模糊的概念,以政治系统作为自己的基本研究对象,从宏观的角度对政治过程,特别是对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中的价值进行研究,其研究过程:首先,确定系统和环境的边界,然后从系统和环境的互动过程来具体分析政治系统的输入、输出和反馈过程。

3.结构功能主义:西方政治学理论及研究方法之一,着重以政治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强调分析结构和功能的相互关系,结构功能主义作为一种分析方法源自社会学,由美国社会学帕森斯在《系统理论的现状和前景》一文中提出。美国政治学阿尔蒙德在《发展中地区的政治》一书中首次将这种研究方法运用于政治学激起西方政治学结构功能主义研究的热潮。一般来说,结构功能主义所谓的政治结构是指政治角色之间固定化关系的形式,即政治行为的模式。所谓的政治功能是指政治结构的活动后果或影响。阿尔蒙德将整个政治体系,从结构上分为政治体系结构,政治过程结构、政治政策结构三个层面。从功能上分为

体系功能,过程功能,政策功能三个类别。

4.政治沟通理论:沟通理论原理是动力工程学的一种理论。美国政治学学家卡尔-多伊奇最先把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于政策制定过程的分析。发表了代表作《政府的神经:政治沟通与控制的模式》形成了系统的政治沟通理论。政治沟通理论是政治系统通过对信息的沟通达到正确的决策。从而有效的适应和控制环境的理论,它也以政治系统为研究对象,特点是把政治系统的运行过程看作是信息的交换和控制过程,集中研究政治系统中的决策活动及信息沟通。

5.政治文化理论:主要研究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各因素中的文化因素。行为主义研究的政治文化并不是对其进行抽象的研究,而是运用行为主义的实证调查的方式来抽查特定政治体系中的文化因素。如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代表人物阿尔蒙德,悉尼-维巴。

6.理性选择理论:理性选择理论的源头是公共选择理论。M-布坎南的公共选择模型,安东尼-唐斯的官僚经济学,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和W.赖克的政治理论等构成了理性选择理论已经发展出诸如联盟理论、交易理论、博弈理论、投票分析和科层决策等一系列理论成果。理性选择理论首先假定一个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个体。然后在各种可能的情景之下来计算和演绎按照利益最大化的个体可能面临的选

择和行动方案,由于理性选择理论运用了形式逻辑的原则、数学语言和经济学概念来分析政治现象,他们所做的政治分析为政治科学的严密性和精确性做了重要的贡献其所提出的理论假设虽然在现实中难以进行严格验证,但在很多分析场合都达到了与现实非常相近的程度。

7.新制度主义:新制度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兴起的一个新的政治学流派作为对制度主义回归。新制度主义重新强调了传统政治科学的制度主义研究途径在制度动态的运动中去探求制度对政治运动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以及制度与行动和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在新制度主义看来,政治科学的任务,在于解放政治行动及其后果。具体而言,新制度主义所包含的两个核心假设是:政治制度创造着秩序和政治行动的可预期下的基本要素,能够被特定人群所理解的例行性的行为过程。一方面将制度结构转化为政治行动,一方面将行动汇集为制度性的稳定和变迁。目前在西方有着较大影响的新制度主义流派主要有三个: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

8.理性选择制度主义:首先产生于美国国会研究,其原因是理性选择在研究政治现象时存在局限性。理性选择主义理论假设个人是完全理性的。在这种情况下,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会导致难以形成一个稳定的多数,但现实中却存在一个稳定的多数,为了解释这种理论和现实的矛盾,人们转向了对制度的研究。从而形成了理性选折制度这一流派。代表人物:D.诺斯。其理论要点:(1)理性经济人假设,“经济人”的自我利益最大化原则和理性全能。(2)制度选择和激励,经济人并非存在于真空之中,而是受到特定制度的约束和激励。(3)政治租金最大化,即在既定制度的约束下实现降低“交易成本”,实现政治租金最大化。

9.历史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致力于分析和解释制度对政治行为的重大影响,因而侧重于分析既定社会的制度对历史发展道路的影响。其基本观点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具有稳定性的制度是推动历史沿着某一条道路前进的重要因素。由于政治制度的路径依赖性要大于经济制度。特定的制度能力和过去的政策选择对当前有着重大影响。有时甚至起到决定性作用。政治研究必须结合政治行动者所处的制度背景制度起点及其历史变迁,制度所处的特定文化背景和制度运行的特定问题等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在历史变迁中的复杂互动过程中去探求政治行动的基本模式。

10.社会学制度主义:科学制度主义扩展了制度的外延,将特定社会的文化结构也看成是既定社会的制度,因而认为个体政治行动的动力不是来自个体的偏好,而是来自既定社会制度的塑造。偏好本身也受到了制度的塑造,特定制度的采纳并不一定是因为它提高了某一组织的运作效率,而在于更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体现了既定文化下的合法性问题。因此,对合法性与社会适应性的研究成了社会制度主义的两个重点。

11 政治社会学:政治社会学既是一种研究方法,也是一个科学领域。作为研究方法,早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开创了西方政治学研究的社会学方法;作为一门学

科,产生于20世纪,确切的说是二战后。代表人物主要有:帕累托,莫斯卡。政治社会学是政治学和社会学结合的产物。它并不等同于社会学政治观,但受其影响较大。它采用社会学的理论、方法乃至词汇来研究述说政治现象;尤其是在二战后受到行为主义政治学研究方法的推动,政治社会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政治社会学坚持“人的社会性和政治的社会性”观点。主要研究的是政治与社会间的互动关系,即在一定的社会中是如何产生政治权威的,产生的政治权威又是如何影响和制约社会的。其主要研究的课题:政治的社会起源,社会结构与政治、社会与政治变革、政治精英与政治体系、政治对社会的反作用等。

12 政治权力: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利益而拥有的对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能力。政治权利本质上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形式上是特定的公共权力,具有制约性、能动性、动态发展性、工具性的特征。

13 大众主义:大众主义的根本观点就是主权在民。大众主义认为,在民主国家中,尽管实行代议制民主,但权利本质上依然属于人民而不属于少数统治者,所以多数人一定要对少数人统治加以控制,一旦政治权力被少数人所垄断,绝对的权力必然导致绝对的腐败。那将给人民造成严重的威胁,尽管古希腊式的直接民主制在现代社会难以有实现的可能,但人民还是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政治权力加以控制。

14 杰斐逊模式:美国总统杰斐逊在晚年提出的“将权力细分到街区”保证人人都可以参与政治,建立一个“人人参与的政府”。这是基于美国立国的经验而提出来的,因为美国立国前提是在殖民地的市政厅会议中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权力又无损于州权,这样在每一层次上,人们都可以相应地参与政治,这一模式的重点是自治和逐级遴选的机制。

15精英主义:精英主义认为,在大规模的现代社会中,参与式的民主是不可能的。因为公共事务太过庞杂、问题太复杂,人民既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去拥有发言权。因此,无论政治权力如何鼓吹“主权在民”实际上都是掌握在一小撮精英人物手中。他们认为,在政治生活中,统治者总是少数人,他们垄断了权力,享受着权力所带来的利益和荣耀,绝大多数群众沦为被统治者,很难去控制政治权力的运作。他们充其量只是统治者的工具,为统治者提供物质生活资料和政治机体存在所必需的手段。但精英主义同时存在着问题:如果从政治精英看来的话,民主与专制也就不存在什么本质区别了,那“主权在民”的意义又何在呢?此外根据很多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组织中寡头统治不可能是纯粹的,相反组织的上下级之间存在着大量的互动,统治者不得不关注组织成员的需求。

16 多元主义:多元主义处于大众主义和精英主义之间,多元主义的前提是人们主权,但是实现民主的路径或曰对政治权力实施大众化控制的途径则是多元主义的,即通过众多的专门的竞争性的集团来控制政治过程。多元主义的把利益集团看作是实现政治民主的关键,在多元主义看来,基于相同利益的人可以组织起来形成政

党、工会组织、行业协会等等社团,通过国会游说等方式向政府施压,迫使其采用有利于自身的政策。当不同的集团都提出自己的诉求,就进入一个讨价还价的过程,最终形成一个均衡,而这个均衡也就是最能反映民意的政策。而其存在问题是,多元主义的前提是集团之间存在平等的竞争,万一集团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利益竞争,或者这种竞争严重不对称,都会有损于多元主义的分析结论。

17寡头统治铁律:由意大利政治学家R.米歇尔斯提出。该原理认为“正是组织使当选者获得了对于选民、被委托者对于委托者、代表对于被代表者的统治地位。组织处处意味着寡头统治”结合19世纪末欧洲特别是德国社会主义政党组织的发展实践,米歇尔斯发现,即使强烈信奉社会主义原则的社会主义政党也难逃走向寡头统治的命运。寡头统治是任何试图实现集体行动的组织的必然结果。是任何有良好愿望的人们无法改变的铁律。寡头统治铁律成为现代政治行为、政党以及代议民主制的主导框架,从而奠定了米氏在社会学和政治学领域内经典作家的稳定地位。

18 传统型合法性:韦伯指出,这种合法性类型建立在一般的相信历来适用的传统的神圣性和由传统授命实施权威的统治者的合法性基础之上。传统型合法性中,风俗习惯、传统惯例具有无上的权威性。只要人生活在这个传统之中,他就得无条件恪守这一传统,统治者的统治地位来自这个传统。从而让人无条件去服从。用比较通俗的话说,就是“我们一直都是这么做的”

19法理型合法性:韦伯指出,这类合法性建立在相信统治者的章程规定的制度和指定权利的合法性基础之上,用比较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我们相信法律是对的”。在这种权力体系中,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由于法律是人们长期以来经过反复的讨价还价磨合而形成的,所以能最大限度体现人们的基本权力与利益。又这一法律所产生的结果,就应该得到无条件的遵从。

20 克里斯玛型:韦伯指出,克里斯玛型建立在献身于一个人以及有他所默示和创立的制度的神圣性基础之上。统治者除了依靠传统或者法律来求合法性,他还可以凭自己的个人魅力来赢得被统治者的支持。古今中外无数的领袖人物都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或者英雄气概。去吸引他的追随者。通俗的讲就是“我们相信他是对的”

21自由主义国家:自由主义者坚持“有限国家”模式,以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勘定国家权利的范围。反对国家权力和政府职能的扩张,尤其是竭力反对国家对经济事务的过度干预,自由主义者心目中,理想秩序是以早期资本主义国家形态为原型的,坚持充分自由的市场秩序。

自由主义者认为,国家的作用主要勘定在对一般性规则的实施上,即为个人自主选择创造最佳的环境,确保个人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有限国家”模式不仅主张限制行政机构的权力扩张,而且主张限制一切国家权力。

哈耶克认为,民主政府并非是保护自由的充分条件,重要的并不在于政府是否由人民选择,而在于政府的权力是否受到限制。

22 多元主义国家多元主义的早期代表是美国学者本特利和英国学者拉斯基,晚近的代表人物是达尔和林德布洛姆。多元主义主张“国家权力的多元性”,反对传统的一元主义国家观,认为国家不能独占主权,国家从性质上不过是人类社会形式众多的团体之一。国家与其内部其他的团体并无实质性的差别,国家也不能垄断社会的全部权力,政治权力是在政党、社会集团之间和政治结构之间广泛分配的,任何社会团体都只在某些特定的领域中才有决定权,一旦超越这一领域,其权力就失去了意义。

现代社会中,政治权力已经出现了多元化的态势,利益集团占据了国家权力的核心地位。当代国家的多数决策都是国家与各种利益集团协商的结果,而社会利益的多元化在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上的体现,表现为通过议会政治和多党政治实现对国家政权的多头控制,而这种多头控制就是民主制度的实质所在。

林达布罗姆和达尔都认为,民主的程度表现为民众对政治过程的控制程度。林达布罗姆认为,多头政治是以决策权掌握在实业界为前提的,实业家侵蚀政府公共政策的权威,在多头政治过程中担当主要领导,故民主政治一定是与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的,因为只有在这种条件下,民众才有可能通过实业家的多头控制去控制政治。

23 精英主义国家代表人物:莫斯卡、帕累托、米歇尔斯、熊皮特、赖特-米尔斯、托马斯-戴伊、诺德林格等。

精英主义从社会组织的角度出发,其理论前提是任何社会都纯在着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统治者是少数人,他们垄断了政治权力,履行着所有重大政治职能,享受着权力带来的利益。相反,被统治者是绝大多数群众,他们是统治者的工具,为统治者提供物质的生活资料和政治机体存在所必需的基本手段。据此,精英主义者激烈地反对民主理论倡导一种民主精英政治。

代议民主制作为一种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必然会存在一个有极少数政治精英组成的统治阶级,他们总是倾向于运用权力控制各种事务,以便摄取个人利益。因此,代议民主制不过是专制制度的现代翻版。以为为由,精英主义者从根本上修正了民主的定义。熊皮特将民主视为手段而不是目的,认为民主是公民通过竞选而取得科层化和集权化的特征,在性质上具有工具性和自主性的特征。总而言之,现代国家实质上被操纵在少数职业官僚手中,这些职业官僚利用其专门的知识和手段中的政治权力,驾奴了整个国家机器的运作,使后者服务于本阶层的特殊利益,社会上的普通民众则难以控制国家政权。

24 绝对主义国家产生背景,中世纪晚期,战乱使欧洲民众渴望和平与统一,即使是君主的专制统治者也要好于乱局。教会的世俗力量示微,君主开始将自己视为更高更广公共权力的所有者。

所谓的绝对主义国家,是指这些国家之中,君权具有绝对性。君主大权独揽,将立法、行政、司法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一身,而且君主作为主权的化身,凌驾于法律之上,成为一切法律合法性源泉。

25守夜人国家亚当斯密意义上的“守夜人”国家,是资本主义社会早起的民族国家形态,它从法律上确定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界分,形成了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分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市民社会逐渐获得了完整的财产所有权和独立的经济活动权,形成了自由平等的契约关系。所调节的自发秩序,即所谓的私人领域。国家以宪法的形成规定和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这些基本权利构成了对公共领域政治权力的勘定,即公共权力以不侵犯公民基本权利为限度,以保护公民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为目标。

专制君主逐渐成为虚伪君主,或者通过革命的方式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以人民主权为原则的现代代议民主制。与代议民主制相适应的三权分立的政府制度,作为国家政权与社会力量最为重要的联系机制的现代政党逐渐走向成熟。

早期资本主义国家形态一直被视为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理想形态。1870年后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的立国之本,即古典自由主义遭到民族主义的严重挑战,资源争夺和市场掠夺使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政体制面临威胁,两次世界大战及德国极端政体的建立,从根本上摧毁了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由主义理想。

26 福利国家福利国家是二战前的晚期资本主义国家形态。之所以所称之为“晚期”,一方面是相对于“早期”而言,另一方面意味着资本主义文明的有有机化合最终成熟。资本主义国家从早期形态步入晚期形态,尽管保留了原有的宪政体制。但从整个国家政权形态看已发生了根本的转型。

福利国家最初是为了弥补自由市场制度下导致的“有效需求不足”,其根本特征是国家政权全面干预市场社会。在福利国家,早期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截然分界不复存在,不仅公共领域的政治权力全面干预私人领域事务。而且私人领域的个人幸福也成为了公共领域最为关注的问题。相应地,公民权如普选权参政权和公民各项社会经济权力都进一步扩大,由此而使资本主义国家形态从带有浓厚贵族制的代议制转变成为平民大众参与的代议制。

国家政权全面干预市场社会给国家政权带来了一个重要后果,就是政府内部权力关系发生了根本转变,三权分立名存实亡,呈现出行政集权民主制的结构特征。而一向被视为对政府实施大众化控制的重要机制——政党也逐渐呈现相互“政策趋中”的倾向,越来越成为一个为竞争之目的而存在的功能性组织。这种情况下,政党不仅无法控制国家政权,相反成为国家政权的合法工具。

晚期资本主义国家形态是一个高度同质化和有机化的国家政权。资本主义的国家机制已高度完善。但这也意味着走向衰败。福利国家带来的种种问题和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将晚期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面临严重的有效性和合法性危机。

27 威权国家二战以后在亚非拉地区兴起的一些新的民族国家,建立了一种威权主义的国家形态。这些民族国家高举民族主义的旗帜,刚刚摆脱了宗主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政权掌握在少数以革命发家的武装领袖手中,由于他们是新国家的缔造者,也是国家独立的象征。他们的权威是不容挑战的,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国家形成了少数人的威权主义统治。

威权国家独立之时,统治者将殖民地的旧有统治机器不加改造就直接占用,因此,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国家机器对民众的强权统治。同时,他们在宗主国的政治

压力之下被迫模仿宗主国的政治制度,也往往因为不符合国家实际情况而显得有名无实,虽然威权国家具备了西方民主的制度框架,但这些制度却放功能,无法实现运作,真正在威权国家中掌权的是单一的领袖或是少数寡头组成的寡头集团。

28 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形态一般是在专制统治相当成熟的国家中通过革命的方式而建立的,社会力量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建国后都面临着变革既有社会经济结构的任务,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权的作用,从而强化了国家政权和政府的权力。股革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处于国家覆盖社会的状态。随着社会主义国家形态自我改革的推进。社会力量的社会经济结构,政府垄断社会资源的格局逐渐转变为了政府以宏观调控方式管理社会经济的格局,从而形成了全新的国家与社会关系。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国家形态的核心,强调的是基于社会资源分配均质化条件下的经济民主与政治民主的结合。社会主义国家均实行议行合一的共合体,以民主代议机关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政党制度一般是一党制和一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共产主义政党是执政党。

29 二元君主制在二元君主制下君主的权力尽管受到宪法的限制,但仍然握有相当大的权力:君主与议会属于相对独立的两个权力系统。君主才是真正的权力中心。他不仅有权任命内个,而且有权任命议会中的部分议员。其行政不受议会的约束,有权否决议会决议,甚至解散议会;国家宪法有君主钦定。这一政体一般产生资本主义发展较晚,封建势力比较强的国家。如:摩洛哥、约旦、沙特阿拉伯、以及一战前的德国和二战前的日本等国。

30 议会君主制议会君主制的主要特征在于:君主权力受到宪法的严格限制,议会是国家权利的中心,而君主只是礼仪上的象征性元首,政府内阁由议会多党制和政党联盟产生,向议会负责,如果内阁失去了议会的信任,要么集体辞职、要么解散议会,重新组织选举。这种政权组织形式一般都产生于资本主义发展较早,但仍然保留了君主制的某些传统的国家。如:英国、荷兰、西班牙、以及日本、泰国、马来西亚等。

31 总统制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与议会内阁制相对称,指由选民分别选举总统和国会,由总统担任国家元首,其特点是: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要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总统的实际权力非常广泛。总统直接组织和领导政府,政府不会对国会负责,只对总统个人负责,总统有权接受部长的辞职或解除其职务。内阁由总统指定的官员组成,只是总统集团顾问。国家的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完全分立,权力相互制衡,议员和政府官员不得相互兼任,国会无倒阁权。政府也无解散议会的权力,但国会行使立法权受总统的制约。如美国总统对国会通过的法案可行使否决权。但国会再以2/3多数通过,不经总统批准即可成为法律。总统的权力也受到国会的制约。如总统对政府高级官员的任命要得到参议院的认可,总统和政府高级官员如违宪犯法,国会可提弹劾。

32 议会制议会制的主要特征在于: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它由选民选举产生,享有立法权,组织和监督政府或内阁的权力;总统虽然由选举产生但其权力仅限于任命议会中多数党领袖或多党联盟领袖担任政府总理,在礼仪上代表国家,是国家的"虚伪元首",总统如有违宪行为,也会受到弹劾和审批;内阁掌握一切行政大权,是各种内阁外交政策的制定,并向议会负责,如内阁提案遭到议会拒绝或否决,必寻集体辞职或解散议会重新组织选举,目前实行议会制的典型国家包括德国、意大利、以色列等国家。

33委员会制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是委员会,委员会由选举产生,并向议会负责,议会不能对委员会提出不信任案,委员会也无权解散议会。在委员会内部,各委员地位完全平等,国家元首由委员会成员轮流担任,任期一年,不得连任。各委员同时担任政府各部首长,主管所属部门的行政工作,一切政务均由委员会集体讨论决定。瑞士是推行这一制度的典型国家。

34半总统制半总统制起先是法国政治学家迪威尔热针对1962年以来法国第五共和国的政治结构特点提出来的。它是介于内阁制与总统制之间的政权组织形式。其主要特征是:总统由选民选举产生,既是国家元首,又拥有任免总理,主持内阁会议,颁布法律,统帅武装部队等大权。总理是政府首脑,对议会负责,议会可通过不信任案,或拒绝政府提出的施政纲领而迫使政府想总统提出集体辞职;议会无权弹劾总统,总统向选民负责,由于民选总统与立法机关负责的总理和内阁共存,所以常常出现议会多数党支持的总理,和属于另一党派的总统共治现象(简称“左右共治”)

在实践中,半总统制由于实施这一制度的国家的宪法远着。传统和现实情境以及党派关系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模式:(1)有时更接近总统制,如现在的俄罗斯、戴高乐、蓬皮杜、密特朗领导下的法国。(2)有时更接近议会制,如:印度、奥地利、冰岛、爱尔兰(3)或者在总统和总理之间做出明确的权力分化;如:战后的芬兰,总统享有各种行政规章的制定权,在对外政策方面,负有重要责任,而总理和内阁一般负责制定国内政策。

35 民主政体在当代西方学者的政治词汇中,民主已不是古典意义上的“人民的统治”而被认为是一种基于人民的同意的统治,如谢茨施耐德认为,它毋宁是“这样一种竞争性体制,在这种体制中,相互竞争的领袖和组织以各种方式确定公共政策的选择范围,以便使公众能够参与决策过程。”

西方学者往往以英美法等主要发达国家为蓝本判断民主政体,认为,民主政体必须建立在一下原则基础之上:政府的权力源于被统治者的认可,而且公民有权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参与决策过程。与传统民主观念区别开,称这种民主政体为“自由民主政体”。即在个人拥有某种不可侵犯的权利的同时,社会应当确保所有人在影响其生活的决定中有平等的发言权。

一般认为民主政体有如下基本特征:(1)议会制度、选举制度、以及政党制度是民主政体根本的制度保障。(2)立法,行政和司法各权力部门之间的功能分

离(3)国家与公民社会的结构性张力(4)意识形态领域倡导各种价值观念的多元并存,个人权利至上。

36 极权政体极权政体又称全能政体或总体统治。该词是意大利法西斯头目墨索里尼在20世纪20年代使用的一个政治术语。用以涉指法西斯国家对社会各个方面强大的控制能力。战后,西方学者继续沿用这一概念。不过早已去除了其原有的褒义色彩。主要指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些激进的独裁体制。如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和德国的国家社会主义。

布热津维斯基和弗里德里克提出的极权政体特征如下:(1)推行一个无所不包的渗透于个人生活方方面面的官方意识形态(2)只有在某一个领袖统一领导之下,具有严密组织系统的唯一被允许存在的政党。(3)实行有组织的恐怖(4)政府垄断大众传媒(5)实行统制型经济。

这些特点可以进一步简化成为三个方面:一个全能主义的官方意识形态,以一个严密的警察系统为依托的政党,对于社会权力的垄断性控制。

37 威权政体威权政体这一类属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针对亚非拉主要后发展现代化国家提出的,是一种用以涉指那些在性质和特征上处于民主政体和极权政体两极之间的政体形式的一个概念。

J-林茨对这一政体形式作了如下经典性的概括:“我们把各种非民主和非极权的政治体系定义为威权政体。它权力有限,不负责任,政治多元化,缺乏一套特定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除了在特定发展时期,这种政治体系没有广泛而深入的政治动员。在大多数情况下,政治体系的统治权掌握在领袖一个人手中,但偶尔也可能由少数统治集团行使,尽管权力的行使没有明确的界限,但实际上具有很大的可预测性。”

威权政体的基本特征:首先,从对社会的控制程度看,威权政体要明显弱于极权政体。其次,在意识形态方面,由于缺乏较系统的现代思想体系,威权政体下的权力精英往往借助民族主义,同时辅之以本土化的某些资源作为凝聚人心,巩固自身权力正当性的主要手段。最后,威权政体下的经济发展常常采用非市场和超经济的手段。

38 联邦制通常指一个国家内按照地域分配权力的法律和政治结构。作为一种政治形式,联邦制需要存在两个不同层次的政府。不管在法律上还是在政治上两者相互不隶属,联邦和各成员单位都拥有各自的宪法,法律、立法机关和政府。两者之间的权限由联邦宪法规定,各成员单位的公民同时又是联邦的公民。联邦最高立法机构通常有一个院以成员平等选派代表为原则组成。

39 邦联制每个国家均保持独立性的有限国家联盟,一般以全体会议一致的决策机制来保障这种独立性。联邦制中主权权力归属边缘机构,只形成了最松散和分权程度最高的政治联盟。邦联原则最常以“府际主义”形态被实际应用,在北约、联合国、非统、英联邦等国际组织中有所体现。

40复合制与“单一制”相对,国家结构形成的一种,由若干成员单位联合组成的联盟国家或国家联盟。按这种形式组成的国家称复合制国家。各成员单位在一定程度上有独立自主权限。而对整个国家也有一定规范的权利和义务,近代复合制国家有联邦、邦联、君合国、政合国等形式。

41 单一制与“复合制”相对,国家结构形式的一种。由若干行政区域构成单一的主权国家的制度,采取这种制度的国家称为单一制国家。它只有单一的宪法和一个最后国家权力机关,是国家法总的单一主体,其中公民只有一种国籍。

42 司法审查权又称违宪审查权,主要指法院通过司法程序对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制定的法律法令或政府官员的行为是否违宪进行审查和裁决的权力。如果政府机构的法律法令或官员的行为与宪法条文相抵触则宣告无效。甚至要追究法律或政治责任。司法审查权由普通法院或专门的宪法法院履行。一般都以审理具体案件的方式来进行违宪审查。司法审查是法院监督行政机关,遵守法律的有力工具。不仅可以防止侵权行为,保障公民的自由与权利。而且有利于统一法律适用,防止行政机关只注意其职务本身所使用的法律,而忽视其他方面的法律。如今,司法审查已经已经成为现代立宪政体的重要司法制度。司法审查的范围包括地方性的冲突,公民自由,甚至包括对选举制度和选举法的公正监督,以及对政党内部自治管理的协调。

43干部型政党最初意指“显要人物组成的政党”,由很少重视建立群众组织的非正式领导人团体所支配。这类政党无出例外地由选举权受限制时的一会派别或小团体发展而来。如英国的保守党和自由党。美国的联邦大和反联邦党。现在干部型政党主要指那些由具有高度献身精神并接受过专门训练的先锋队党员通过严格的纪律组织起来,对大众进行意识形态灌输的政党,例如:共产党、印度国大党等

44 群众型政党高度重视扩充党员和建立广泛的选民基础。这类政党的关键特征是对人员的录用和组织的重视甚于意识形态和政治信念。尽管这种政党形态常有民主组织,但除了少数活动家外,党员通常很少进行参与,只是一般地赞同党的原则和目标。例如,英国共党和德国社会民主党。

45 全方位政党由奥托-基西海默提出。二战后,在许多西欧国家内,那些战前涌现的大众整合型政党陆续转型成为“全方位型政党”这类政党大幅度减轻其意识形态的包袱。以期吸引尽可能多的选民,使自己在选举中获得尽可能多的胜利。这类政党与典型的群众型政党的区别在于,它们重视领导与团结。降低个体党员的作用。努力建立广泛的支持者联盟,而不只依靠特定的社会阶级和阶层群体。

46 政党制度所谓政党制度,一般是根据一国的法律规定或长期政治实践而固定下来的政党结构模式。政党制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一国的执政参政和党际关系模式,即政党制度的体制模式,二是政党的内部构成和活动规则,即政党的组织结构。

47 两党制一般是指两个势均力敌的大党相互竞争选票或席位而轮流上台执政。这里两党仅仅是轮流执政的政党数目,而并不是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实际只存在着两大政党。事实上,在实行两党制的国家中,除了轮流执政的两大党外,往往还存在着其他若干小党,只是其政治力量弱小而一般不能成为主要的政党单独上台执政,而只能以其他的方式影响国家的政策。两党制起源于英国,目前比较典型的两党制国家有英国、美国和新西兰等。

48一党独大制在一党独大制下,虽然各政党之间仍然存在竞争,但有一党占有绝对优势而长期执政。其他政党虽然也是合法而正当的政党,也可以与大党角逐选票和席位。但是,大党的超强地位使得其他小党很难单独上台执政。也只能以其他方式影响国家的政策。此时,党与党的竞争也就很大程度上变化为党内部各派系之间的竞争。

49 法西斯主义一党制是一种一党独裁制,即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命令禁止法西斯党以外的其他政党存在。在国家的政治活动中明确取消了议会等现代民主制度。以党魁独裁的形式垄断国家政体,并以暴力手段和恐怖方式维持这一体制,典型代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德国、意大利和弗朗哥统治时期的西班牙。

50民族主义一党制大多存在于二战以后民族独立运动新建的国家中。这些国家尽管形成一党制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是大多数国家都试图通过一党制来对国内外事务进行集中领导,以稳定社会秩序并促进经济发展,民族主义一党制的最大特点是,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只有单个政党执政国家政权。但同时又建立了议会等现代民主形式并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公民的民主权利。民族主义一党制主要存在非洲国家,其典型有马里、莫桑比克等。

51 一党领导制一党领导制主要发生在前苏东国家和越南、朝鲜、古巴等国。这种体制下,共产党或工人党是唯一合法存在的政党。国家政权由单独存在的政党来领导。同时,社会内部的各种矛盾,也通过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先的妇女、工人、青年组织等政治性社会团体来加以协调和综合。也就是说,共产党不仅仅是国家政权的领导力量,而且还是各种政治性社团的领导力量。

52 一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一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的典型代表是中国。在这种体制下共产党既是国家政权的领导力量。也是各种社团的领导力量,同时还与多个参政党展开合作,与纯粹的一党令导制有所不同的是,参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也发挥这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作用。

53 代表型政党将自己的基本功能定位成是确保在选举中获胜的选票。因此,它们在选举中的主要活动就是尽量地反映民意。在这个意义上,代表型政党有些类似于全方位政党,但是,代表型政党更为强调采用实用主义策略来准确反映民意而获得

选票。如,用民意调查和选举营销等手段来准确的把握民心所向。欧美议会政党多属于此种类型。

54 政党政治通常是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主要表现在:(1)政党以各种方式参与政治活动,就国内外重大政治问题发表意见,对国家政治生活施加影响。(2)政党争取成为执政党,通过领导和掌握国家政权来贯彻本党的纲领和政策,使自己所代表的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这是政党政治的核心。(3)政党处理和协调与国家以及与其他政党;、社会团体和群众的关系。

55政党民主政党民主是一种人民统治的形式,政党作为民主机构而成为其运作的中介机制。关于如何实现政党民主的观点有两种:

(1)党内民主政党由于权力广泛且均匀分配而成为一个民主机构,这意味着在选举领导人和挑选候选人过程中应该广泛参与,政党会议和代表大会应在政策制定中发挥突出作用。

(2)民主要求决策权应该集中在由选举产生并对公众负责的少数成员手中。根据这种观点,政党内部广泛且均匀的权力分布,将导致非选举产生的选区活跃分子的专制。

56 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是特定体制框架内普通公民或公民团体试图影响政府人事构成和政府政策制定各各种行为。它是公民沟通政治意愿,制约政府行为,从而实现公民政治权利的重要手段。而政治参与的有效及其规模、程度也成为人们判断一种政体是否民主的重要指标。

政治参与的基本特征是:1、政治参与的主体是普通公民或由公民组成的团体2、政治参与的目标指向政府活动3、政治参与是一种政治行为4、政治参与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5、政治参与是一种体制内的非暴力行为。

57 公民不服从这是一种根据公民良心自由的原则进行的有理有节的非暴力公共行为,它有别盲目的、情绪化的造反行为和暴动。也有别于彻底推翻现行体制为目标的政治革命。虽然,公民不服从属于非法甚至违法行为,但不服从的额公民对国家体制和法律仍然基本保持承认与尊重态度,并无颠覆一切的企图

58 利益集团所谓利益集团就是指基于共同的利益诉求而联合起来的,为实现这种群体利益而寻求影响政府政策的一种社会团体

利益集团这一概念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核心要素:1、集团利益是利益集团存在的基础2、这种利益是某一集团的特殊利益,因而具有强烈的排他性3、影响政府政策过程是利益集团实现集团利益的重要途径。

59 非政府组织这一概念主要是指处于“政府与私营企业之间的那一块制度空间”它是现代社会结构分化的产物,是一个社会政治制度与其他非政治制度不断趋

向分离过程中所衍生的社会组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政府组织所具备的特征: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公益性

60 政治制度是基于一定规则和程序之上规范个人和团体行为的长期稳定的安排。它体现为各种明确的带有强制性的规则和决策程序,具有正式的和合法的特点,通常被视为国家机器的组成部分,是解决冲突维持政治共同体的基本手段。通过各种规定和规则,使不同的个人和利益团体按照既定的规则行事,避免社会陷入无序状态。

61 政治制度化就是政治活动的组织原则与组织程序不断取得社会认可,并得到大多数社会成员普遍遵守的过程。任何政治系统都试图将系统内的成员的政治能力纳入到一个经常的可预测的制度化渠道。制度化程度低或缺乏制度化政治参与通道的政治系统,必然难以维持自身结构的稳定性

62政治发展广义的政治发展是政治体系向高级形态的变迁过程。例如:从封建国家到绝对主义国家,从分散多元的政治形态到统一民族国家的形式,从资本主义民主到社会主义民主等等。狭义的政治发展指政治体系内部结构、体制、功能和运作的科学化、合理化。例如,从政治,行政合一体制向官僚行政体制的变迁。从全能、集权政府向有限、分权政府的转化等等。

政治学研究的政治发展主要集中在狭义的概念,即政治体系内部的政治发展,尤其是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发展。

63政治革命是以阶级为政治主体旨在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政治权力迅速实现变更,以一个政治体系代替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革命。在这一过程中,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结构、政治统治权力、政治活动以及主要的政治价值和观念都发生迅速的变化,代之以新的政治体制,政治关系和政治秩序,从而推动人类整个政治文明的进步。

64 政治改革是指政治统治阶级中政治领导集团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政治效能,改善政治关系,巩固政治系统,而进行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自我调整和变革,政治改革的实质是统治阶级接团对政治关系的调整。

65 政治民主是一种社会政治形式,以特定的政治系统关系的确定为前提,政治民主以公民权利的自由平等为核心原则,以多数决定为基本准则,通过间接民主过直接民主的形式来实现其价值和内容,在人类历史上,政治民主是确立和巩固阶级统治推动人们广泛参与政治决策,提高人们的政治能力和素质,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制度保证。

66政治文化即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形成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情感,是政治关系在人们精神领域内的投射形式,它是一个民族在其特殊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

成的并对该社会人们的政治行为模式,对政治系统的要求以及法律的反应发挥着重要作用。

就政治文化本身来看,其内涵常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历史继承性、民族性、阶级属性、发展性。

67 政治亚文化指一个政治体系除了政治文化的基本倾向外,各个地方集团、种族集团或社会所持有的特殊的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还构成了政治亚文化,与政治文化相比,亚文化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或地方性,在存在语言差异,阶级,宗教或种姓等级长期分裂的国家里,政治亚文化给其政治制度的运作带来了诸多的隐患和问题。

68 政治心理所谓政治心理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政治社会的各个方面的一种心理反映,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中某一特定方面的认识、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构成了人们政治性格的基本特征。就政治心理的内在过程而言,其主要包括:政治认识、政治情感、政治动机、和政治态度。

69政治思想所谓政治思想就是特定历史时期人们在对政治生活系统化思考的基础上形成的政治观点、政治理论和政治学说、政治思想是人类对政治现象进行理性思辨的结果。它依赖于人们丰富的政治经验和体验,广博的社会政治知识和严密的政治思维能力。

70政治意识形态在任何政治系统中,政治意识形态是一个政治系统试图说服社会成员并取得后者认同和支持过程中的一套特定的权威阐述系统,是一种能够提供政治认同和引导民众政治态度的符号模型,它构成了一个政治系统中社会成员政治社会花的核心内容。

71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社会内政治趋向模式的学习、传播、继承的过程。政治社会化是政治系统基本的政治功能之一,作为政治系统稳定与发展的主观条件的政治文化即产生与政治社会化进程之中,有关政治社会化的研究扩展了人们关于政治文化的形成、传递以及研究方面的知识。

政治社会化的特点:第一、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成为政治人的过程。第二、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的政治文化学习形成过程与政治文化的传习过程统一。第三、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第四、政治社会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72公民文化阿尔蒙德和维巴在《公民文化》一书中提出,所谓政治文化,既不是传统的文化,也不是纯粹理性的现代工业文化,而是一种将传统与现代完全融合的文化。它是“以沟通和说服为基础的多元主义文化,是一致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文化,是允许变革但要渐进性变革的文化”公民文化的特质主要表现在:1、公民具有“民主人”的人格特征2、民主政体下公民均有参与政治的愿望,而且参与政治被视为一种合乎理性的行为3、公民有较强的政治功效意识,自信可以成功的进行

政治决策4、公民有较强的输入功能取向5、由于公民文化是一种将传统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政治文化,所以,公民参与政治的取向不是代表臣属或狭义的地方性政治文化,而是与之并存。

73全球化概括地说,全球化是指世界上各种国际关系行为体、政治团体、个人之间跨越领土、种族、语言等界限,在全球化范围内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全方位多形式的交流和交往活动,从而使全人类向更加密切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和相互融合的方向发展。在政治领域,全球化则意味着国家政治行为体在政治领域内横向联系的扩大和相互作用的加强。其主要标志是,国际政治行为体多元化,国家的地位和作用发生变化。国际政治行为体之间的关系的扩展,决策框架在各个层次上的相互联系以及全球意识的深化等。

74 全球治理其基本特征是:第一、在全球范围内虽然缺乏某种中央权威,但仍然能够实现某些决定的机制。换言之,全球治理的实质是以全球治理机制为基础,而不是以正式的政府权威为基础。第二、全球治理存在一个由不同层次的行为体和运动构成的复杂结构,强调行为者的多元化和多样性,全球治理并不排斥国家政府在全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但它认为国家只是进行全球治理的众多行为体的一部分。各种国际组织、跨国公司、次国家行为体以及社会运动等作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参与者,与国家政府协商合作,从地区到全球层次上解决共同问题。第三,,全球治理的方式是参与、谈判和协调,强调程序是基本原则与实质的基本原则同等重要。、

75文明冲突及其意义亨廷顿1993年在《外交事务》夏季号上发表了《文明的冲突》,正式提出了“文明冲突论”,其后连续发表了《不是文明,又是什么》,《西方文明:独特而非普遍》等文,1996年出版了《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重建》一书系统地提出了“文明冲突论”其主要观点是:第一、在当今世界,文明意识与日俱增,文明是人类历史的主线。第二、文明冲突将取代意识形态和其他形式的冲突,成为未来左右全球政治的最主要的冲突。第三、成功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制度的发展,较容易在同质文明内部产生。第四、文明的冲突是冷战后世界冲突深化的最新阶段“非西化”,将成为未来国际关系发展的重要趋势。第五、儒家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结合将是西方面临的头号威胁。第六、美国国内以欧洲裔白人所代表的主流文化同少数族群间的冲突将是文明冲突的另一个战场。

76民主和平论西方国际关系学理论之一。20世纪80年代兴起。思想渊源可追溯到德国思想家康德提出的“永久和平论”主要代表有美国学者多伊尔、鲁塞特等。认为“民主国家”很少相互打仗。其原因有二:一是自由民主制度的约束。二是相关的规范和文化造成的自律。但“非民主国家”则频繁的发生战争。“民主国家”不能回避与“非民主国家”的战争。主张“民主国家”在继续维护世界民主和平的同时要以战争的方式去帮助那些“非民主国家”重建民主,在此基础上实现和平。该理论对战后以来美国的外交产生了深远影响。

77“三个意象”把国际层次上的因素作为考察国内政治运作,特别是外交政策制定的变革,最有系统的是沃尔兹的“三个意象”,他将以往学者对战争根源于和平条件的不同观点归结为三个层次:个人、国家、国际体系。第一层次试图考察人的本性、来探究战争的原因。第二个层次试图考察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构成,也就“由内及外的方法来研究国际政治”。第三个层次通过考察国际政治结构,也即其本质的无政府状态,来解释国际政治。

最后得出结论:理解国际政治需要把握三个层次,即国际体系层次因素作为前两个层次得以起作用的背景。也就是说,决定一国外交政策的不是其领导人的偏好、意识形态与个性,也不是其国家体系、社会构成、国民性等因素,而是其在特定国际体系结构中的位置。

78修正结构主义克莱斯勒1985年发表了《结构性冲突:第三世界挑战全球自由主义》一书中,分析了南北关系的方方面面,该书的理论框架就是他所谓的“修正结构主义”。国际体系层次上的结果与国际政治结果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松弛,说明出现了新的自变量。因而,国际制度的概念被引入,他认为全面的分析同时考虑权力结构相关的国际制度与国际政治结果这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他承认,国际制度是以国家权力结构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而且厨卫得到了国际体系中主要大国的支持,国际制度的创建与发展都是不可能的,但制度一旦建立起来,就会形成自己的本体论地位,产生独立的价值判断与利益追求,也会由于惯性作用的缺乏替代方案等原因而长期存在下去。国际制度会作为一个独立的变量,影响国际体系的行为偏好“社会化”。考察国内政治的国际变量,还必须考察国际制度所起作用。

79保守主义保守主义是近代以来重要的政治思想或意识形态,其首要特征是反对“全面的”与“激进的”变革。致力于维护现存的制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保守主义最早出现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它是对大革命前几个世纪社会与政治变革思想批评的产物。保守主义想要说明的主要是:第一,人类理解以及改变世界的能力是有限的。第二、罪恶、痛苦不仅仅是人类生活中暂时的因素,不仅仅产生于不公正的社会组织,而是人生生存中永恒的、不可消除的现象。保守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不完美是内在的,永久的,而不是暂时的。保守主义反对以政治方式寻求社会的根本变革。正如保守主义哲学家奥克肖特概括的那样:保守主义最根本特征是强调政治的有限性“政治或政府行为是一种独特而有限的行为,它制定有关行为的一般规则,这些规则并不是将某种具有实质意义的行为计划强加于人,而是人们追求自己选择的目标提供某些工具。”

80程序正义 1971年美国学者约翰-罗尔斯出版了著名的《正义论》一书,该书中提出并分析了程序正义的三种形态:纯粹的程序正义、完善的程序正义、以及不完善的程序正义,并着重对纯粹的程序正义进行了论述。在罗尔斯看来,如何设计一个社会的基本结构,从而对基本权利和义务作出合理的分配,对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合法期望进行合理的调节。这是正义的主要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按照纯粹的程序正义观念来设计社会系统,“以便它无论是什么结果都是正义的”程序正义是裁判结果的形式建立在正当的法律实施过程基础之上,这有

助与社会形成一种尊重法律程序和法律制度的良好法治秩序,是法律制度等额实施具有较好的社会环境和条件。总之,程序正义是通过法律程序本身而不是其所要产生的结果得到实现价值目标。

81 代议制民主纵观古今中外,民主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前者是指所有公民都参与决策,而后者则指人民选举自己的代表管理国家,又称代议民主。在一些政治体系中,直接民主和代议民主同时并存是民主政体普遍采取的形式,近代代议制民主是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创造的。成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核心。首次系统阐述代议制民主将产生公共利益的是英国的边心和詹姆斯-密尔。在某种程度上,代议民主是西方民主的同义词。在制度层次上,代议制度是西方民主的核心和主要标志。在代议制民主中,人民通过选举出来的代表掌握行使立法和统治权。代议制度的核心是由经普选产生的代表所组成的议会,它是西方民主政体的“中枢和支配力量”,在许多国家也被称作国会。议会议决事项如法案和决议均由议员共同讨论并经过多数通过,议会享有立法权,预算的通过与监督权和行政权。

82第三波民主化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长和科技革命的发展,由南欧的西班牙,葡萄牙和希腊等国家的民主化为开端,一个全球范围的民主化的浪潮正在兴起。对此,西方的一些学者将其称之为近代化以来的第三次民主化浪潮,简称第三波。著名学者亨廷顿在《第三波:20世纪晚期的民主化》一书中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实际上,亨廷顿的所谓“第三次民主化浪潮”是把西方的代议制民主,多党制作为民主的模版,将民主化看作为西方国家趋势和接近西方的“自由民主”。

83第三条道路第三条道路作为重建社会主义民主思潮和发展模式,是战后欧美发达国家,特别是西欧国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变化的产物,是战后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一次新的重大调整和变革尝试,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为适应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新形势而提出的一套治国方略和发展模式。第三条道路的核心是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之间寻求平衡点,其目标是既能保障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又能使广大中下阶层的福利逐步改善。第三条道路是对传统的社会主义民主主义和新右派的新自由主义放任主义之间走一条中间性的治国道路。它既不是放任自流,也不是僵化的国家干涉主义。而是把经济活动中国家干预与市场的作用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力求在国家与市场、安全感与灵活性、社会理性调节与经济自发力量之间寻求某种新的平衡。

84东方主义 1978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爱德华-萨伊德在《东方主义》一书问世,以及80年代起各种不同语言的版本的出现,几乎使“东方主义”成了一个全球化的热门话题。所谓“东方主义”是指西方根据自己的需要想象对东方所进行的认识、解释和界定。萨伊德认为作为话语的东方主义,至少有三重含义:一、欧洲19世纪形成的有关东方的一套知识体系;二、该知识体系生成的将东方异类化的神话或“套话”三、东方主义话语建制的西方对东方的权力关系。东方主义是基于

对东方与西方的区别之上的一种本体论和认识论的思维方式。它是一种西方统治,重新建构和支配东方的话语。东西两极化的讨论仍然是建构在西方中心论之上的,因此,对于东方主义的批判不能简单地按照东西方对立的方式去重复东方主义的逻辑。

85 多数的暴政托克维尔首先提出这个概念,他认为如果多数权威是无限制的,多数的暴政就可能形成,如果没有防范多数暴政的保证措施,民主政体就会蜕变。托克维尔担忧的是由舆论对人的思想实施“统治”和“压制”而形成的民主的“暴政”。政治学的一般分析都认为,如果民主政府只实施简单多数的法则,民主政府也会产生多数的暴政,导致多数人剥削压迫少数人的格局,这样的民主政府实际上就是暴民政府,它与自由的法治的政府相比,更容易滥用权力。因此,现代政府实际上都是自由、法治、民主政府的混合物,它以自由为基础,法治为框架、民主为背景的有限且有效的政府。民主理论相信,多数人的决定至少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正确的。这一信念同时也表明,多数人的决定在有时候不可避免地会犯错误,多数人制定的政策也可能会失败。因此,少数人应有权自由地表达他们的观点。自由地结社和劝说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从而形成新的多数。少数人也有权自由地批评在政府中的代表以及他们行使权力的方式。如果只有多数统治原则,就会形成极端民主政体,少数就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多数,这时民主就损害了自由,这显然有悖与民主理论的初衷。

86电子民主以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民主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前景,它将把人类带入“电子民主时代”。人们认为,新的信息技术为公民广泛深入地参与政治开辟了道路。会有更多的人通过电子论坛参与政治讨论,会有更多样化的政见得以表达,选举或全民公决的投票率会明显提高。然而许多人担心信息技术回事社会出现新形势的两极分化,即社会日益分裂出信息富裕者和信息匮乏者。也有人担心新技术会成为权势集团控制和操纵群众的工具。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权势集团垄断信息的情况并未出现,或至少被新的信息交流工具的积极作用所抵消。新技术有利于大众获得信息,提高了民众的知识水平,促进了信息分布的平等化和平民化。

87 法兰克福学派于934年有西奥多-阿多诺和马克斯-霍克海默创立于德国,后迁往美国。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们主要致力于把马克思当作是一位哲学家来解释。而不是将其作为一位献身革命的思想家来考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是回到青年马克思,并试图挖掘他们认为是他主要贡献的那一部分思想。与此同时,他们又为马克思的思想补充了一些新的要素。如弗洛伊德的升华和压抑理论。马克斯-韦伯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理论等。

88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基础是个人主义。哈耶克指出,真正的个人主义的本质特征是:1、它主要是一种旨在理解那些决定人类社会生活的力量的社会理论。2、它是一套源于珍重社会观的政治行为规范。

政治个人主义的原则包括:1、个人权利的至高无上性。2、政府的目的的在于保护个人的权力和利益。3、政治个人主义的延伸必须基于社会成员的同意,政府权威的合法性来自公民的同意,即民主原则。经济个人主义强调个人追求经济利益的合法性,强调个人通过竞争和市场经济实现个人利益强调政府较少干预经济

89 公共领域对公共领域概念阐述和分析最富有原创性贡献的人是当代德国著名思想家尤根-哈贝马斯,他的经典著作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般来说,公共领域是指私人聚集而形成的一种公共空间,是供市民阶级自由集会、讨论、沟通以形成意见的地方。亦是一种形成民意或共识的社会生活领域。其要件是所有参与者都有同等表达意见的机会。公共领域概念描述的是一个介于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之间的中间地带。它是一个向所有公民开放,由对话组成的旨在形成公共舆论,体现公共理性精神的,以大众传媒为主要运作工具的批判空间。公共领域概念的价值规范集中体现在它对公共性的高扬与彰显,而公共性不仅以批判与开放为特征,更重要的是,它以自由、民主、正义为基石。因此,公共领域既是一个历史性范畴,又是一个规范性价值的概念。需要主义的是,公共领域作为社会生活的额一个场所,并不指称某种特定的公共场所,而是原则上对所有公民开放而形成的场合。这样的场所一经形成,它就能有效地保障人们自由地表达或公开他们的意见,不受任何教条与强制性权力的干预。

90 功利主义又称功用主义,是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为道德标准的伦理学说。是由英国的边沁创立,密尔完善的。其核心观点是把行为的动机归结为快乐和痛苦,把道德标准归结为功利。主张个人利益的满足是保证最大多数的最大幸福的手段。功利主义学派一般都较赞成社会变革,认为收益从夫人转向穷人是增进整个社会富丽达额,而且他们也提供政治权利和个人自由,反对家长或干预,声称这种干预阻碍生产发展。然而,功利主义指关心能获得多少利益,而不介意公正分配、尊重个人美德、保障自由以及个人诚实。功利主义还歪曲了合理的道德判断,只主张利益而忽视义务。这就使它具有利己的性质。

91 古代人的自由和现代人的自由作为一自由注意到的先驱,邦雅曼-贡斯当于1819年的关于《古代人的额自由与现代的自由之比较》的著名演讲。从历史的视角将自由划分古代人的自由和现代人的自由。继而又站在现代人的立场对古代人的自由进行实践性质的审视,从时代精神的高度得出现代人需要的自由截然不同与古代人的自由之结论。

他所描述的个人自由是相对于政治自由而言的。政治自由实质上是指政治上的自治和参与,就是我们今天称之为公民的民主精神。在有德性的政治制度和宪政实践中,每个人都应该享有被尊重和被保护的权利。把个人作为政治思想的逻辑起点和归宿,倡导法律状态下的自由和政治权力保障的自我,仍为现代宪政国家的制度设计核心,其现实意义深刻。

92 历史决定论是一种具有决定论性质的历史理论,它承认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性、规律性、必然性,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存在着不以人意志为

转移的规律,按照波普尔的定义“历史决定论是一种涉及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理论,这种理论把历史作出预言作为它的基本目标,认为通过发现历史中潜在的节奏,模式,规律或趋向,便能够实现这个目标,便能预言历史事件的进程,凡具有这种观点的各种社会哲学,统称历史决定论。”

93 现代化理论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正统的得到美国政府、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组织背书的经济理论。这个理论认为,西方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效应,落后的国家获得经济发展的唯一可行之道,是重复西方国家曾经走过的道路。现代化理论的代表人物罗斯托认为,落后国家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出现一个掌握了现代思想的精英领导阶级,并由这个阶级来掌管国家政权,利用国家的力量,进行文化改造,实行重点投资,推动国家和社会走上西方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

94 亚洲价值观倡导者是新加坡之父李光耀和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亚洲价值观主要内容是:亚洲价值的核心就是安定与和谐高于个人的权力与自由。国家权利绝对由于个人的权利。国家的安定绝对高于各人的尊严。在亚洲价值观中,最重要额不是个人的权利和自由,而是国家的安定。亚洲价值的支持者认为耀州价值的意义在于有利于经济发展,但亚洲价值在经济方面也种下了不少恶果,如官商勾结、金权交易、贪污腐败、操纵市场、垄断经营、与民争利等等,使得腐败几乎成为东亚政治的痼疾。亚洲价值观特别强调生存权和发展权。

95 社群主义社群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政治思潮之一。社群主义的哲学基础是新集体主义。它反对新自由主义以个人和自我作为分析社会政治现象和政治制度的基本变量,认为个人和自我最终是有他所在的社群所决定的。因此,社群才是分析政治的基本变量。在价值观上,社群主义强调集体权利优先原则,倡导公共利益优先,用公益政治学代替权利政治学是社群主义的根本主张。社群主义强调家庭、社区和国家的价值,倡导爱国主义,鼓励公民积极的政治参与。

96 蒲鲁东主义 19世纪40年代产生于法国,50--60年代广泛流行西欧国家并颇具影响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因其创始人蒲鲁东而得名。蒲鲁东主义认为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有弊病,都不合乎理性。以“个人占有”为基础的“互助制”社会是最好的社会模式:主张建立以无息贷款为基础的“人民银行”作为改造资本主义制度,是实现“互助制”社会的根本途径;宣扬阶级调和与和平革命,反对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鼓吹个人绝对自由,反对任何国家和政府,反对一切权威。蒲鲁东的核心是幻想通过和平改良的方法,建立小手工业生产制,实现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97 无知之幕这是罗尔斯在《正义论》中的重要概念。他认为人们的平等地位原则是在一种无知之幕的初始状态中形成的,这种状态相当于社会契约中的自然状态,但又有别于自然状态,而是为了得出“正义”概念而“纯粹假设的状态”处于这种

政治学名词解释

三、名词解释 1、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2、行为主义:是指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3、政治权力:政治权力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4、政治权利:是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 5、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6、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7、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8、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 9、君主制:是指以世袭和终身任职的君主(国王、皇帝、沙皇、大公、苏丹)等为国家元首,并由君主全部或部分、实际或形式地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国家管理形式。 10、二元君主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形式上由君主与议会共同掌握,但实际上较大权力为君主所有,政府也对君主负责,议会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11、共和制: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它是当今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政体。

12、议会共和制:指国家最高权力由议会执掌,通过选举产生的总统一般是权力的象征,而不掌握实际权力,是“虚位”国家元首。政府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联盟组成,并对议会负责,一旦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政府必须辞职或者请求总统解散议会,重新举行大选。 13、总统共和制:在实行这种制度的国家,总统与议会均由选举产生,总统与议会分享实际权力。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直接领导政府,掌管最高行政权。政府成员由总统提名并经议会通过后产生,对总统负责。议会掌握立法权,但不能选举产生总统,也不能对政府表示不信任。同时,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总统与议会之间存在权力制衡关系。 14、国家元首:是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15、两院制:指一个国家内存在两个并立的立法机关,共同行使立法权。 16、利益集团:又称为压力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17、政治社团组织:是指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或价值取向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治事务和政府决策的社会组织或团体,可能包括各种形式的行业协会、商会、工会、俱乐部、兴爱好者协会、利益集团等等。 18、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19、政党: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20、一党制:是指国家政权完全由一个政党单独掌握,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不允许其他竞争性政党存在的制度。 21、两党制:是指由两个主要政党占据统治地位并互相竞取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22、多党制:是指两个以上竞争性政党并立角逐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23、政治秩序: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 24、政治共识:它指的是人们对政治社会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政治制度的一种普遍的认识与看法。 25、政治合法性: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26、政治革命:是指以阶级为政治主体旨在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政治权力迅速实现变更,以一种政治体系代替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

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题答案

三、名词解释: 1、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2、行为主义:是指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3、政治权利:一般指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所享有的权利,主要包括政治自由、政治参与和社会平等三个方面的权利。 4、政治权力: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5、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的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6、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家)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7、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8、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 9、君主制:是指以世袭和终身任职的君主(国王.皇帝.沙皇.大公.苏丹)等为国家元首,并由君主全部或部分,实际或形式地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国家管理形式。 10、二元君主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形式上由君主与议会共同掌握,但实际上较大权力为君主所有,政府也对君主负责,议会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11、共和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它是当今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政体。 12、议会共和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由议会执掌,通过选举产生的总统一般是权力的象征,而不掌握实际权力,是“虚位”国家元首.政府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并对议会负责,一旦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政府必须辞职或者请求总统解散议会,重新举行大选. 13、总统共和制:是指总统与议会均由选举产生,总统与议会分享实际权力。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直接领导政府,掌管最高行政权。政府成员由总统提名并经议会通过后产生,对总统负责。议会掌握立法权,但不能选举产生总统,也不能对政府表示不信任。同时,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总统与议会之间存在权力制衡关系。 14、国家元首:是指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15、两院制:是指在一个国家中存在两个并立的立法机关,共同行使立法权。 16、利益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17、政治社团组织:就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或价值取向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治事务和政府决策的社会组织或团体。 18、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19、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20、一党制:是指国家政权完全由一个政党单独掌握,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不允许其他竞争性政党存在的政党制度。 21、两党制:是指由两个主要政党占据统治地位并互相竞取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22、多党制:是指由两个以上竞争性政党并立角逐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23、政治秩序: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库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库 (电大期末纸质考试必备资料) 说明:1.试卷号码:2208; 2.资料整理于2019年11月5日,涵盖了2008年7月至2019年7月中央电大期末考试的全部试题及答案。 2019年7月试题及答案 17.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18.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19.重叠共识:指的是持不同世界观、社会观和宗教观的人们在根据其各自的学说,在政治基本问题上给予各自的支持,并形成一个重叠的基本相同的政治秩序观念。 2019年1月试题及答案 17.政治监督:又称之为自上而下的监督,它属于政治治理行为范聘,指的是在政治治理过程中,国家有权机关为保证公共权力主体在所担负职权的正当范围内行使公共权力,面对其进行监视.检查、控制、纠偏的各种活动,包括宪法监督、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以及政党监督。 18.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 19.有限政府:指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都受到法律明确规定和社会有效制约的政府。 2018年7月试题及答案 17.绝对多数代表制:又称过半数当选制或二轮选举制,即参加选举的政党或候选人在选区第一轮选举中,必须获得过半数选票才能当选或占有该选区全部应选名额,否则要进行第二轮选举。 18.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19.总统共和制:是指总统与议会均由选举产生,总统与议会分享实际权力。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直接领导政府,掌管最高行政权。政府成员由总统提名并经议会通过后产生,对总统负责。议会掌握立法权,但不能选举产生总统,也不能对政府表示不信任。同时,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总统与议会之间存在权力制衡关系。 2018年1月试题及答案 17.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18.政治文化: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 19.有限政府:指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都受到法律明确规定和社会有效制约的政府。 2017年6月试题及答案 17.国家结构形式:指国家的中央权力机关与地方权力机关、整体与局部之间关系的构成方式,它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关系在国家组织结构形式和原则上的体现。 18.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19.行为主义:是指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2017年1月试题及答案 17.二元君主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形式上由君主与议会共同掌握,但实际上较大权力为君主所有,政府也对君主负责,议会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18.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

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和简答

政治学原理 一、名词解释: 1、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2、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3、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4、总统共和制:是指总统与议会均由选举产生,总统与议会分享实际权力。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直接领导政府,掌管最高行政权。政府成员由总统提名并经议会通过后产生,对总统负责。议会掌握立法权,但不能选举产生总统,也不能对政府表示不信任。同时,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总统与议会之间存在权力制衡关系。 5、国家元首:是指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6、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 7、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8、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9、政治社团组织:就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或价值取向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治事务和政府决策的社会组织或团体。 10、压力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11、治理:是以维持政治秩序为目标,以公共事务为对象的综合性的政治行动。 12、政治共识:它指的是人们对政治社会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政治制度的一种普遍的认识与看法。 13、政治合法: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14、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15、政治监督:指的是在政治治理过程中,国家有权机关为保证公共权力主体在所担负职权的正当范围内行使公共权力,而对其进行监视、检查、控制、纠偏的各种活动,包括宪法监督、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以及政党监督。 16、社会监督:指的是社会团体组织(主要包括政治社团、舆论机构等)和公民个人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广泛政治权利,以批评、建议、检举、申诉、控告等方式对各种政治权力主体进行的监督。 17、绝对多数代表制:又称过半数当选制或二轮选举制,即参加选举的政党或候选人在选区第一轮选举中,必须获得过半数选票才能当选或占有该选区全部应选名额,否则要进行第二轮选举。 18、政治文化: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

政治学名词解释

政治学名词解释部分 031、政治关系 2、国家 3、社会公共权力4、政治行为5、政治沟通6、政治表达041、政治 2、政治行为3、政党 4、政治社团 5、政治社会化6、群体政治心理051、压力集团 2、政治行为 3、政治斗争4、政治参与5、政治社会化6、政治思想061、政治文化 2、利益矛盾 3、政治斗争4、个体政治心理5、政治改革6、政治领导071、政治体系 2、压力集团3、政治权利4、政治社会化5、政党政治6、政治行为081、政治权力 2、国家机构3、利益矛盾4、政治参与5、政治认知6、政治制度 091、政治2、政治革命 3、政治思想4、政治表达5、政治文化6、政治民主 1、政治(04名)(06名) 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基础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与保障其权力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包含三个基本点;①它强调政治就是一种社会关系,通过社会公共权力而形成的,力图概括一切政治现象的特征。②强调一切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与保障的权力与利益要求才具有政治性,否则不具有政治性,从而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③政治的本质就是政治关系,包括利益、政治权力、政治权力三种基本关系统。 2、政治学 政治就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与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政治学就就是研究这种特定社会关系即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政治学这一定义表明:政治学以政治关系作为研究对象;政治学以探求政治关系的发展规律作为自己的目标与任务;政治学就是一门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政治学与哲学、经济学、法学、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学等学科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3、政治关系(03名)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基于社会利益要求与利益关系而形成的,以政治的强制力量与政治权利分配伟特征的社会关系,政治关系就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般本质内容,其她政治现象则就是政治现象则就是政治关系的外化与具体形态表现,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也必然表现为人类政治的发展变化。包括利益关系、政治权利关系、政治权力关系三个方面。 4、利益 利益就是指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与特性的需要,它的形成就是一个从人的需要到人的劳动再到社会关系的逻辑过程。利益的构成因素包括:第一,利益的心理基础就是人的需要。第二,利益反映着一定阶段上人们的生产能力与生产水平。第三,利益反映着特定历史阶段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5、利益关系 利益关系指的就是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的社会联系。包括利益主体之间纵横两个方向上的利益联系。在纵向上,包括个人与群体、不同层次的社会群体之间以及个人、群体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在横向上,它包括个人与个人之间、同一层次的社会群体之间乃至社会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利益基本矛盾既实现要求的主体性与实现途径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作用与运动促成了利益关系的形成。 6、共同利益 共同利益首先就是同一社会关系,尤其就是经济关系与经济地位基础上形成的,就是处于同一社会关系与社会地位中的人们的各自利益的相同部分。在社会生活中,共同利益表现为集体利益、集团利益阶层利益、阶级利益、民族利益及社会利益等。其特点包括公共性、非市场实现性、单一性、相对独立支配性、多重价值复合性。 7、利益矛盾(06名)

2002.10-2016.10月00312自考政治学概论历年名词解释汇总

00312自考《政治学概论》历年名词解释题 1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和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是国家活动的总方向、基本使命、基本目的,是指全部国家机器的基本职责和整体功能。任何国家的活动都表现为两种基本职能: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P57 2.多党制:就是在一个国家中,多党并立,各党单独或联合竞选和执政的政党制度。P258 3.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处理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的基本模式,也就是一个国家的各个部分以什么形式和方式整合为国家的问题。P163 4.共和制:通常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P152 5.国家权力:亦称政治权力,或称公共权力,是统治阶级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其意志的能力。国家权力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的代表,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P54 6.契约论:契约论认为国家的产生是人们相互之间或人民同统治者之间相互订立契约的结果,即国家是共同协议的产物。P45 7.政体:政体即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是统治阶级根据自身需要对国家政权结构的设计,是最高政权机关内部权力分配的形式。P147 8.一党制:一党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权完全掌握在单一的一个政党手中,法律上和事实上不允许其他政党存在或与之争夺政权。P261 9.国家主权: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具有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的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是国家的根本属性,亦即国家主权是对内的最高权力和对外的独立权力。P380 10.政治文化:所谓政治文化,就是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P286 11.政治: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利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P6 12.国家: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P50 13.国家形式:是指统治阶级为实现本阶级的统治而组织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和结构形式,是组织、管理和控制国家机器的制度和体制的总和。P142 14.政治体制:就是指一个国家为了行使政治权力而设置的政权组织、政治组织(包括政党、政治性的团体组织等)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制度。P339 15.两党制:两党制是指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中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通过竞选取得议会多数席位,或赢得总统选举胜利,而轮流执掌政权的一种政党制度。P252 16.君主制:是以一名君主作为实际或名义上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政权组织形式。P149 17.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P202 18.综合国力:是一个主权国家的物质力量、制度力量、精神力量的有机总和。P369 19.政治发展途径:是指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手段来实现政治发展的目标问题。一般来说有两个途径:一是政治革命,二是政治改革。P332 20.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即负责拟定和执行法律、制定和执行国家政策、管理国家对内对外事务的机关。P179 21.单一制:是将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单位,具有统一主权的国家结构形式。单一制又可分为中央集权型和地方分权型两种。P164 22.马基雅维里:近代意大利现实主义政治思想家,权术政治论的代表人物。著有《君主论》

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填空题和选择题及名词解释

一、填空题: 1.中国儒家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 2.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政权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 3.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 4.直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才给“政治”一个较为准确而深刻的定义。 5.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6.亚里士多德把国家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7.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一个“理想国”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 8.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分析方法内含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它将社会划分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三大结构。 9.政治权力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 10.西方现代政治学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把政治生活中的个人看作是;理性经济人,他们遵循着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政治活动。 11.理想主义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12.马基雅维利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 13.政治研究的科学化进程遇到的三个难题是数据问题、隐性价值问题、价值中立问题。 14.伦理与政治不分是儒家思想的特色。 15.自秦汉到晚清,中国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延续2000多年。 16.儒家政治学说的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 17.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霸道。 18.墨子的政治学说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19.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20.行为主义就是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21.公民权利指的是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享有参与公共社会生活的权利。 22.公共权力具有权威性和至高无上性,公民权利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 23.经验事实表明,权力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 24.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25.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出人民主权学说。 26.在我国,制度化的政治接触渠道是信访。 27.政府的作用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在形式上或者实质上把自己的主张、制度、规则和政策等上升为对普遍的公共利益的诉求。 28.政治权力是一种支配力量,掌握了政治权力,也就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也就意味着在社会价值和利益分配中处于优势地位。 29.公共权力的来源和基础是公共利益。 3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合作的主要场所。 31.国家的三要素说,认为具有人民、土地、主权者即为国家。 32.马克斯?;韦伯根据政治权威的建立和运行依据,把国家划分为传统型权威国家、个人魅力型权威国家和法理型权威国家。 33.封建地主阶级在进行政治统治时,在统治形式上采取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 34.政府以法律制度为基础,以暴力手段为后盾,具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普遍强制力。 35.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 36.权力制约原则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分权原则。 37.专制君主制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 38.从社会政治发展史来看,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主要有三类,即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议行合一原则。 39.政府的权威性是国家的强制性和合法性的有机结合和集中体现。 40.分权制衡原则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 41.政治学所研究的问题错综复杂,但归根结底,就是个人社会、国家三者的关系问题。 42.从中国的历史演变来看,国家与社会的高度一体化以及国家权力至高无上是中国政治结构的主要特点。 43.中国当前最重要的政治社团是工会、青年组织和妇女组织。 44.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45.美国政治舞台一直由民主党和共和党所把持。 46.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竞取政府职位而赢得政府权力。 47.政党的产生是现代议会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 48.政治社团提供信息的功能在我国共青团、妇联、工会的作用中发挥得最为突出。 49.一元主义和全能主义国家被视为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模式。 50.在权威主义和极权主义国家,政府官僚集团和军人集团往往是政府的重要支持力量。

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政治学原理 三、名词解释 D 多党制:是指两个以上竞争性政党并立角逐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多数代表制:又称多数当选制,即在一个选区内得票最多的政党独占这个选区的全部议席,其他得票较少的政党则没有当选的机会。 F 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 G 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公开性:指每一个公民都有权获得与自己的利益相关的政府政策的信息,这些政治信息必须能够及时通过各种传媒为公民所知,以便公民能够有效地参与公共决策过程,并且对公共管理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 共和制: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它是当今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政体。 国家元首:是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H 公民监督:主要是指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 寡头铁律:即认为组织从来就是寡头的组织,任何社会都由组织(政党)来实施统治,而组织又是由少数领袖(寡头)来实施统治。即使民主政党也是如此。 J 君主制:是指以世袭和终身任职的君主(国王、皇帝、沙皇、大公、苏丹)等为国家元首,并由君主全部或部分、实际或形式地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国家管理形式。 监督:是国家有权机关以及社会公众依照一定的法律和制度规范对政治权力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督察、监控和制约的社会活动。 L 利益集团:又称为压力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两院制:指一个国家内存在两个并立的立法机关,共同行使立法权。 两党制:是指由两个主要政党占据统治地位并互相竞取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M 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 民主化:是指社会政治体系摆脱传统特性,以民主核心价值为基础,建立和推行现代民主宪政的过程。 Q 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

自考政治学概论论述题

4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特征。答:社会主义国家作为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具有如下特征:①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②社会主义国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政权;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构成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特征;③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职能在于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④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为其思想特征;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43.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基本原则的依据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即民族平等和民族联合;依据有三: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即对世界上各民族在人类历史上作用的总的观点和看法;②人类社会发展在民族问题上的两个历史趋向;③基本原则反映了工人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根本利益; 42.论述无产阶级政党的主要特征。答:①它是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产物;②它由工人阶级中的先进分子组成,其任务是提高整个工人阶级的觉悟;③具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是按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④它是工人阶级一切组织的最高形式;⑤具有独特的思想原则和工作作风,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 43.结合实际,说明政治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答:政治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从纵向上看,政治发展的性质是依社会发展的性质而转移的;从横向上看,政治要素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与其他社会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社会的整体发展; 42.论述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的实质和含义的理解。答:①政治的根源是经济;②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③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 力;④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43.分析国家对外政策是如何为 国内政治服务的。答:一国对外政 策对外活动服务于国内政治的 战略目标,即以服务于国内政治 需要为归宿为目的;表现为三个 方面:①服从国内政治需求,以国 内政治为依据和出发点,遵从国 内政治的要求,以国内政治战略 目标的转移为转移;②服务于国 内政治,即为国内政治制造有利 的外部条件和机遇,既适时地、顺 应外部的挑战,又适时地把握机 遇,其政策和活动成果应为国内 政治有效地利用;③对外政策对 外活动的实际效果和作用,最终 要以国内政治为标准尺度进行 检验、测量和评估,确定其功过利 弊,是非和失,在当代,这个标准和 尺度,主要就是维护国家主权和 国家安全; 42.如何理解国体与政体的关 系?答:①国体是关于社会各阶 级在国家中的地位,特别是哪一 个阶级掌握政权的问题;国体表 征着一个国家的阶级性质;②政 体是指政权的构成形式,是统治 阶级实施阶级统治和国家管理 所采用的方式;它表征的是阶级 统治的形式和政权组织的程度; ③国体和政体的关系是内容和 形式的关系,一定的国体要求一 定的政体与之相配合,政体必须 适应国体的需要;国体具有相对 稳定性而政体是相对变化的;④ 政体同国体相比较具有复杂性 和多样性的特征; 43.分析我国对外政策是如何为 国内政治服务的。答:一国对外政 策、对外活动服务于国内政治的 战略目标,即以服务于国内政治 需要为归宿、为目的;表现为三个 方面:①服从国内政治需求,以国 内政治为依据和出发点,遵从国 内政治的要求,以国内政治战略 目标的转移为转移;②服务于国 内政治,即为国内政治创造有利 的外部条件和机遇,既适时地顺 应外部的挑战,又适时地把握住 机遇,其政策和活动成果应为国 内政治有效地利用;③对外政策、 对外活动的实际效果和作用,最 终要以国内政治为标准尺度进 行检验、测量和评估,确定其功过 利弊,是非得失 4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经 济基础对国家发展的意义。答: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 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基础 对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具有重要 意义。①在社会生产关系中占主 体地位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 立,第一次消除了自阶级社会以 来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 状况,实现了两者的直接结合。这 也消除了国家与社会对立的经 济根源,为国家向社会回归和融 合创造了条件。②多种经济成分 的并存,标志着社会主义国家生 产力发展的长期性,决定了社会 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 的阶段性。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从 生产力和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 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制定多项方 针政策,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43.结合我国实际,说明维护国家 利益在国际政治关系中的意义。 答:国家利益是国际政治中最重 要的利益,国家利益关系是国际 政治中影响和制约其他利益关 系的最重要利益关系。一方面, 国家利益决定着国家政治的基 本利益分布的状况,确定国际政 治的基本内容,支配着国际政治 的根本走向、走势。另一方面, 它影响国际政治中其他利益关 系的形成和发展变化,不同程度 地渗透、体现在其他利益关系的 性质和内容中,并制约着其他利 益关系的发展。 42.论述民族问题在当代国际政 治中的地位。答:①民族冲突导致 地区政局不稳,引起社会动荡,严 重影响该地区有关各民族人民 和社会生活;②民族冲突又使国 际政治问题的解决方式出现重 大变化;③民族冲突又对国际关 系格局及相关国家的政治和外 交关系产生重要影响;④霸权主 义及其大国的干预和操纵仍然 影响着地区民族冲突并使民族 冲突问题进一步复杂化; 43.结合我国国情,说明如何进一 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答: ①在根本政治制度不变的前提 下,完善人代会运行机制,不断发 展扩大和完善民主制度,集中人 民群众的智慧,发挥人民当家作 主的积极性;②完善人大及其常 委会的各项职能,加强立法工作 和法律监督;③进一步密切各级 人大与群众的联系;④加强人大 特别是常委会的组织建设,逐步 实现委员会的专职化;⑤完善全 国人大常委会和各专门委员会 的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加强制 度建设; 4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特 征。答:社会主义国家作为社会主 义的上层建筑,具有如下特征:① 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在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鼓励非公 有制经济的发展;②社会主义国 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 盟为基础的政权;无产阶级政党 的领导,构成社会主义国家的政 治特征;③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 职能在于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 社会全面进步,以满足人民群众 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④社 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的指 导地位为其思想特征;邓小平理 论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 指导思想; 43.论述中国政治文化建设的原 则。答:①以马克思主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指导和党 的基本路线为指针的原则;②时 代精神原则;体现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建设的水平,要有时代特征; ③有利于政治制度不断完善的 原则;促进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 与政治制度的完善相配套;④有 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原 则;为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为经 济建设服务,要与社会主义新型 政治、社会生活相适应;⑤兼政并 蓄、批判借鉴原则;弘扬民族传统 政治文明,吸收世界优秀政治文 化成果,在批判借鉴基础上兼收 并蓄,为构建中国新型政治文化 服务; 42.论述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的 实质和含义的理解。答:①政治的

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

电大期复习——《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问答) 三、名词解释: 1.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 2.权力: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3.政治权力:政治权力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4.重叠共识:重叠共识:指的是持不同世界观、社会观和宗教观的人们在根据其各自的学说,在政治基本问题上给予各自的支持,并形成一个重叠的基本相同的政治秩序观念。5.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6.比例代表制:比例代表制:又称比例选举制,即根据参加竞选的各政党得票多少,按比例分配议席的制度 7.民主: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 8.共和制:共和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它是当今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政体。 9.国家元首:国家元首是指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10.利益集团:压力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11.宪政:宪政主要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12.市民社会: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13.政党: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14.有限政府:有限政府指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都受到法律明确规定和社会有效制约的政府。 15.政治改革: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化,也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统治权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系的改进,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的过程。 16.政治共识:政治共识它指的是人们对政治社会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政治制度的一种普遍的认识与看法。 17.政治合法性:政治合法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18.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19.选举:选举是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权威职务的一种政治过程。 20.政治监督:政治监督,又称之为自上而下的监督,它属于政治治理行为范畴,指的是在政治治理过程中,国家有权机关为保证公共权力主体在所担负职权的正当范围内行使公共

政治学概论名词解释汇总

政治学概论名词解释汇总 1. 政治:所谓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2.氏族:所谓氏族是具有血缘关系、同族内部禁止结婚的人们的集团;是国家产生以前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组织形式。 3.国家:所谓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阶级的机器。(这个定义是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阐述的国家观点的全面的 4.政体:所谓政体是指政权构成形式,一定的社会阶级取何种形式去组织那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 5.民族:所谓民族就是由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体制联结起来的人们的稳定的社会共同体。 6.政党:所谓政党是阶级组织,它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由其中一部分最积极的分子组成,有共同的政治主张(理论和纲领),采取共同的行动,为夺取和巩固政权而联合起来的有组织、有纪律的政治组织。 7.革命:所谓革命是指一定的阶级或集团通过阶级斗争,以暴力或和平方式推翻旧的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起新的社会和政治制度,从而实现社会形态和政治形态的变化的一种政治行动。 8.改革:所谓改革,就是指一定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通过和平的方式,有步骤、有计划地调整政治关系和社会关系,从而达到政治和社会制度完善的一种过程。 9.政治学:所谓政治学是指研究人类政治活动的规律性的科学,是一种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的学说。 10.君主制:所谓君主制是最高国家权力事实或在象征意义上集中于君主一人,君主是没有任期限制的,一般是世袭的。11. 11.共和制:所谓共和制是无论象征最高国家权力的机关还是实际行使国家权力机关都是通过某种形式的选举产生的,并且有严格的任期限制。 12.单一制:所谓单一制是将国土案地域划分若干行政单位,具有统一主权的国家形式。 13.分离权:所谓分离权是指分离的自由,分离的可能性,而不是指必须分离,这就不是分离权利而是分离义务了。 14.两党制:所谓两党制,是指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中,由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通过竞选取得议会多数席位,或者赢得总统选举的胜利而轮流执掌政权的政党制度。是指一国内两大政党轮流执政的政治制度,并不是说实行两党制的国家内只存在两个知政党。15. 多党制:所谓多党制,是指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中,多党并立,各政党都可以依法或联合其他政党竞选和执政的政党制度,16.一党制:所谓一党制,是指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只有一个政党掌握政权,而在法律上不准许其他政党存在或不允许其他政党与之争夺政权的一种政治制度。

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完整版).

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完整版) 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完整版)【政治】政治是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围绕国家权力而结成的社会关系和进行的社会活动。 【政治学】广义上的政治学是指作为一种社会科学重要学科的政治学学科体系,它的外延及其广泛,内容十分丰富。狭义上的政治学就是政治学基本原理。政治学基本原理是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理论体系的入门课程,是在宏观上把握政治现象的科学。 【政治科学】属于经验研究和实证研究的范畴,主要从事于描述某一个政治系统,解释或叙述某一政治现象的理论活动。 【政治人】是指具有政治意识和政治行为能力,并且实际参与政治过程的人。 【政治家】通常指专职从事政治活动、担任政治机关领导人或政党、社团等政治组织的领袖,对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起过重大作用和有一定影响的政治人。 【政治关系】是指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各种政治主体在政治活动中基于特定的利益,围绕政治权力而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总称。 【权力】是人们根据自己的意志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是一种影响和支配的力量。其本质特征就在于社会主体之间支配与被支配的互动关系。

【政治权力】是指在政治生活中形成的权力现象,即政治主体基于特定的利益关系或其他因素对特定社会客体形成的制约关系。 【国家权力】是指由国家机器掌握和行使的、对全体社会成员均有制约作用的政治力量。 【主权】是指在一定地域之内的不受限制的绝对的政治统治权。 【社会公共权力】是以社会共同体或其代表的名义行使的权力。指行为者(个人、群体或组织)在公共事务方面控制社会资源、从事社会活动、实现预期目标、影响相关行为者的能力,即公共行为主体对公共行为客体的制约能力。 【权利】是指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社会成员为获得或保持某种利益,在群体生活中拥有的可以作某种行为或要求他人作或不作某种行为的特定资格。这种资格是与义务联系在一起的,与义务构成统一关系。权利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利益的分配关系。 【政治权利】是指社会成员拥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参与国家和社会组织、管理等政治生活的特定资格。 【合法性权利】是指权力主体的权力产生的合法性以及权力客体的自愿服从。合法性权力的获得将大大减少统治成本。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