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几点尝试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几点尝试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几点尝试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几点尝试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几点尝试 (何小珍)

摘要:

评价不仅有甄别和选拔功能,更有激励和促进功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重、难点又是关键。从目前我国课堂教学评价的现状来看,普遍存在着评价观念滞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严重影响评价的功能和作用。本文根据新课程评价的理念,阐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应做到情真意切,发自肺腑,动人心魄,远离虚伪与做作,唤起学生的倾情投入;课堂教学评价应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注重激励,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促进学生人格和谐发展;课堂教学评价应注重针对性,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做到既面向全体,又因人而异,共同提高;课堂教学评价应彰显教师的智慧,用智慧性的语言和内在的魅力感染学生,科学地运用延时评价,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课堂教学评价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激发学生参与学习评价的兴趣,给予学生参与评价的机会,教给评价的方法,形成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评价方式灵活化,以期推进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进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堂评价真情激励发展差异智慧参考文献

1.《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万伟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9 2.《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朱慕菊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9 3.《语文课程标准解读》陆志平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1 4.《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周卫勇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6 5.《“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评价”的实践与研究》h t t p://w w w.t x p x.c o m

发表、获奖

本文在2007年度温州市中小学教育教学评价研究优秀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

原文部分

评价不仅有甄别和选拔功能,更有激励和促进功能。《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重、难点又是关键。从目前我国课堂教学评价的现状来看,普遍存在着评价观念滞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严重影响评价的功能和作用。课堂教学评价能力体现了教师课堂教学调节能力和教学机智,课堂教学评价的目标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语文课堂中的教师评价,既要有激励性的表扬,又要有委婉的引导,更有拨云拔雾般的点拨。可是,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时常是教师“一锤定音”式、“盖棺定论”式评价,常常极大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积极性,导致了教学民主的丧失。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教学目标设计上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的整合,自然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理应既要重视“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又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教师应善于顺学而导,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综合素质,诸如认知基础、学习兴趣、情感体验、人文素养、言语能力、创新意识等诸多方面给予全面的评价,形成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评价方式灵活化,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语文课堂的评价应情真意切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课文是作者“血管深处奔涌出来的生命情思,从骨髓宣泄出来的生之灵泉”,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具有丰厚的人文底蕴,与语文教学相适应的课堂教学评价也应做到情真意切、激情勃发。正如罗素所说的“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同样一个“好”,可以说得平淡如水,让人有勉强之嫌,也可以说得激情满怀,让人感受到是你发自己内心的赞赏。

例如,两年前我在上《说不尽的桥》综合性学习活动课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填空“_____的桥”,有的填“雄伟”,有的填“可爱”……正当我惊叹于学生词汇量丰富时,一名学生站起来说:“快乐的桥”。“快乐”这一与众不同且赋予桥灵性的词,着实让我内心充满惊喜,我不自主地赞叹这位令我惊喜的学生,动情地说:“多么有生命的桥啊!”对学生的特殊评价产生了特殊的结果,其他学生纷纷举手,于是“幸福的桥、伤心的桥、调皮的桥……”纷至沓来。那位学生呢,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原来上课如此美妙!

真情的评价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尊重和赏识,有时也许是一个期待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或亲切地握手,或有力的大拇指,即使无声,那也是胜似有

声。这样的课堂评价发自肺腑,动人心魄,远离虚伪与做作,就能唤起学生的倾情投入。

二、语文课堂的评价应重激励促发展

现代语文教学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水平不断提高,促进学生的不断成长,同时也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学校的发展,使评价的过程真正成为促进、发展与提高的过程。积极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应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不断提高,促进学生人格和谐发展。

课堂中,为了让全体学生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在评价时要竭力睁大眼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这样可以让每一个学生意识到教师在时时关注着他们细微进步,并和他一起分享这种进步带来的快乐。在一次公开教学课上授课教师不经意中叫到一位男同学读课文,这位同学音质悦耳、吐字清晰,抑扬顿挫中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而又声情并茂,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师听完他的朗读后马上走上前去,微笑着和这位男同学握了握手,无比诚挚地说:“你读得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在读这一课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学们还想再听你朗读一遍。”话音未落,听课的老师和同学们顿时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既是送给有精彩表现的学生,更是送给对学生进行真诚激励评价的老师。

当然激励的语言要注意恰到好处,千万不要言过其实,给人带来虚假的感觉,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单调枯燥,总是把一些套话进行机械重复,如“你真棒!”、“好的”、“很好”等。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这么说过:“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老师激发起来的,假如他们是温和的,是循循善诱的,不用粗鲁的办法去使学生疏远他们,而用仁慈的感情与言语去吸引他们;假如他们和善地对待他们的学生,他们就容易得到学生的好感,学生就宁愿进学校而不愿停留在家里了。”由此可见,教师教育学生的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如果教师热爱学生、善待学生,满腔热情地去激励他们,那么就会如同磁石一般,吸引学生、激励着学生去积极思维,用心学习,克服困难,走向成功。很难想象,一个眼里总是看着学生的缺点,对学生没有半点喜爱、平时对学生一味“高压、打击、训斥”惯了的教师,某一天,他突发奇想,想要激励学生会是什么样子。恐怕学生只会把这种激励误认为是一种虚伪、一种讽刺或人格的污辱,更抵触教师、甚至仇视教师,个别的学生也许还会产生过激的言行吧。

三、语文课堂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差异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每学生的性格特点都是不

同的,都是有个性差异的独立个体。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儿童,应当严格的地方便须严格;应当放任的地方,便须放任。……太放任了虽是富于自由,不免溢出范围;太严格了,虽是谨守规则,却有些枯干气味,都不是应当有的现象。”因此,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做到因人而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注重评价的针对性和差异性,让优生有“劲头”,中等生有“想头”,后进生有“奔头”,让不同的人在课堂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堂评价还应关注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关注全体学生,让评价为全体学生服务,既使个体乐于接受,又使群体又所收获;关注争先,评价谁发现,谁先思考,谁先完成,谁先进步,打破课堂上尖子生唱“独角戏”、后进生当观众的的场面,给每一个学生展示个性、发展个性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意识到追求是无止境的,从而主动学习而不畏困难;同时评价尽量做到模糊,因为语文的朗读表达习作等评价难以精确,模糊性、建设性评价,更符合现代化语文教学的特点。

对学习有困难、基本知识及技能掌握得一般、学习缺乏主动性的学生来说,教师更应根据情况作出期待的评价。对一个刚入学的孩子来说,任何体验都是全新的,任何一次学习过程的经历也都是全新的,正因为是全新的,出错是难免的,教师要有信心,要充满期待,帮助他,引导他。如我班的一位口吃的女孩子,上课很少举手,注意力也很难集中。有一次,她破天荒地举起了手,我马上以极大的热情让她发表自己的见解,可是她站起来什么说不出一个字,我不停地给她鼓气:“别急,慢慢说,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说得好的。”她憋红了脸,在我的不断鼓励与提示下,终于断断续续地说了一句话,全班同学为他鼓起了掌。

在学习《荒岛余生》时,我让学生展开想象,畅谈鲁滨逊在孤岛的生存办法。学生思维异常活跃,奇思妙想,异彩纷呈:鲁滨逊可以种植玉米、大豆等粮食;鲁滨逊可以去捕鱼;鲁滨逊可以利用荒岛上可以利用的资源……我充分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很有创意,同时告诉他们,展开想象并不是胡思乱想,要考虑办法的可行性,进而讨论哪些方法最可取,逐步训练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给学生以正确的导向。

四、语文课堂评价应注重彰显智慧

语文课堂教师评价语言应不拘一格,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教师应用智慧性的语言和自己内在的魅力感染学生,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使教学达到理想的艺术境界。

教师在课堂上讲课,除了运用有声语言外,还需借助于一些表情、手势、动作等无声语言的表达来补充有声语言的不足,传递特定的信息,以加深印象。这种用表情、动作或体态来交流思想的体态语,也是教师智慧的表现。

在教学过程中,体态语与有声语言同样重要。体态语直接作用于人们的视觉器官,所以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会被学生密切注视。体态语是表露人的内心、寄予人的感情的语言,体现特定的情感,会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教师是学生的向导和引路人,无论是传授知识或是培养道德情操,都需要教师作出表率。所以,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恰当的体态语,会使学生从中得到肯定、理解、鼓励、信任。当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独立作业时,我会告诉学生“哪个同学学得认真,老师会轻轻地抚摸一下你们的头。”我悄悄地巡视,时不时温柔地抚模一下孩子们的头。当哪个同学精彩的回答出乎老师的意料之外时,我会情不自禁地与他握手,为他竖起大拇指;当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回答不够正确,不够完整,并随时改正时,老师轻轻地点点头,报以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眼神……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都点燃了孩子们学习的火花,使学生品尝到学习的愉悦,师生之间产生了一种心心相印的情绪体验。

我在教学《珍珠鸟》一课时,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读得很好,而此时贴在黑板上的珍珠鸟图片正巧掉了下来,于是我借题发挥,说:“你读得真精彩,看珍珠鸟都被你打动了,也下来祝贺你了,就让珍珠鸟飞到你的身边吧”就把图片递给那位学生,这位学生非常激动,其他学生也对他羡慕不已。于是大家都积极发言,力争得到老师别具匠心的奖赏。这种根据特定内容随机引发的机智的评价,不仅对学生有很大的激励作用,而且渗透了思想教育,这样,对学生的评价也成为语文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教师评价的智慧性有时还表现在必要的延时评价。一位教师在执教《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请一学生声情并茂朗读“念无与乐者……相与步于中庭”后,掌声四起,师生赞叹,教师抓住时机问:“我不明白这样一句简单的记叙句,你们为什么为他的朗读喝彩?”很多同学都举手想回答,其中一位同学首先说:“因为他读出了一种孤零零的感觉,特别是那个“寻”字,他读出了苏轼内心的孤独与彷徨。”这位教师一听,答案完全正确,心情非常激动,情不自禁地说:“啊,非常正确。这位同学真是能读!和老师想得一模一样。其他同学呢?”本以为这么一鼓励,肯定会有更多的同学举手发言,哪知道刚才举起的许多小手都“唰”地不见了!顿时,这位教师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其实,道理很简单。课堂上,教师过早地对一个可能有着多种答案问题的回答给予终结性的评价,自然就扼制了其他学生创新与发散思维的火花。试想,有哪个学生还会去思考和回答一个已有“非常正确”答案的问题呢?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还是《记承天寺夜游》这一课,老师提出同一个问题。

生:因为他读出了一种孤零零的感觉,特别是那个“寻”字,他读出了苏轼内心的孤独与彷徨。

师:嗯,这是你的答案,老师听得很清楚。让我们一起再听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好不好?(没有马上评价,只是向学生表明他正在认真听,更向其他同学发出一种心理暗示,你们还有什么更好的答案吗?老师非常想听。)生:我最欣赏他读“相与”两字,流露出一丝丝欣慰,读出了苏轼当时不是彻底的绝望,是他还有一个朋友“相与”。

师:“同是天涯沦落人”,沦落至此,还能有这样一个知己一起赏月,真是幸运。

生:因为读出了苏轼迷醉于这样的夜色,他把忧伤忘了,是一个洒脱的人。

师:你们越来越读懂苏轼的心了。

生:读出苏轼人生际遇太多了,也许麻木了,或者这温柔的夜景让他的伤口暂时舒畅。…………

师:这么多的同学都谈了自己的想法,有的甚至是老师都没有想到的,你们可真了不起。

正是因为这位教师智慧地运用了“延时评价”原则,才让更多的同学有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其实,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新颖、独特的见解常常会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顿悟”和“灵感”。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发言,不能过早地给予评价,以免对其他学生的思维形成定势,而应该灵活地运用“延时评价”原则,留出充裕的时间,还学生一个自由思考的空间,以获得更多更美好的创新的灵感,使个性思维得到充分发展,这也是教师评价的智慧。

五、语文课堂评价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是把评价的权利交还给学生,是把学生看作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的潜力发展,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上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们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正是给学生提供了发现、研究、探索的空间,为学生有所发展、有所创造创设条件。要引导让学生掌握评价的方法,如(1)比较评价,即当问题的答案出现两种不同意见时,让学生进行比较,意在培养学生辨析能力;(2)补充评价,即在听取别人的发言后,在赞同的同时,补充自己的意见,这主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完整性;(3)争议性评价,即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异议,据理力争,主要是培养学生大胆发表独特见解,培养创新精神;(4)赞赏性评价,即赞同别人的意见,并说明自己赞同的理由,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评价,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就必须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保证学生有自主表现和发展的空间,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就要激发学生参与学习评价的兴趣。

一次,笔者听一位老师上课,课上教师叫一位学生读完课文后,让大家说说该生读得怎么样。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可站起来评价的学生基本上都是一个调:“读得没感情。”读的那位学生当然很沮丧,垂头丧气地坐下去了,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未置可否,又继续喊其他学生读。这样容易使学生形成一种挑剔、看不到别人优点和不尊重别人的坏习惯。这样的评价方式非常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所以,要让学生参与评价,教师就必须发挥“引导”的作用,帮助学生掌握评价的方向,点拨他们评价的方法和要领。笔者主要从学生自评、互评两方面进行引导。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组成部分,是个人能力结构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自我评价能够消除被评者本身的对立情绪和疑虑,调动他们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一个学生读完《纸船》中一个片断后,我引导说:“你自己觉得读得怎么样?”他腼腆地笑了一下,说:“读得比较流利,只是声音较小。”“能不能再试一次?”他又试读了一遍,我又问:“你觉得这次读得好吗?”“比前一次要好,只是没有感情。老师,我能再试一次吗?”这次,他读得声情并茂,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学会自评有利于学生对自己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在这里尤其要注重发挥同学之间的互评作用,事实证明,来自同伴之间的激励作用是巨大的。美国一位名叫海伦的教师,在教育后进生效果不佳时,想了一条“妙计”:让每个学生用纸写下其他同学的优点,然后海伦再把每个学生的优点集中起来,抄在一张张小卡片上,分发给每一个学生。学生们看到“优点单”上写的自己的优点,一个个惊喜万分,这张并不起眼的小卡片,让优秀学生的优点更加突出,使他们更加自信,同时也使那些有这样或那样缺点的后进生看到了自己的优点,增加了自信。海伦的学生中有位叫迈克的青年军人──—这个当年因上课捣蛋而被老师用胶带封住嘴巴的学生,后来还把这张卡片带到了越南战场上。他阵亡后,人们从他的衣袋里发现了那张因折叠、磨损而破旧的、有的地方还被粘贴过的卡片,那就是由同学们评述而由老师亲手抄写的迈克最好品行的卡片!由此可见,同伴间的激励,更能使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产生强大的动力,增强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勇气。

总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以评价促发展,是语文课堂评价的目的。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合理发挥教师和学生不同评价主体的互动作用,显示评价魅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语文课堂评价更好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关爱学生的生命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