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安徽省水资源公报

安徽省水资源公报

安徽省水资源公报
安徽省水资源公报

安徽省水资源公报

(2001年)

综述

2001年全省平均降水量876.2毫米,较多年均值少23.2%,属偏枯年份。年内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省辖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发生特大干旱。江淮丘陵区旱情尤为严重,春、夏、秋三季连旱,造成农业夏秋两季粮食和经济作物减产减收,蚌埠市、淮南市和部分县城供水及农村人畜饮用水发生严重困难,全省干旱程度和旱灾损失大于上年。

全省水资源总量474.27亿立方米,较多年均值少29.8%,其中地表水资源量413.1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32.63亿立方米。

全省入境水量8217.54亿立方米,出境水量8541.56亿立方米。

全省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28.95亿立方米,较上年末减少15.64亿立方米。

全省供水总量214.48亿立方米,较上年增加37.79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供水量193.70亿立方米,地下水供水量20.39亿立方米。用水总量214.48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灌溉用水量139.01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64.8%,较上年增加24.16亿立方米。

全省主要江河水质状况同上年相近,有41%的监测河段属于Ⅴ~劣Ⅴ类水质,淮河流域污染严重,巢湖富营养化依然突出。大型水库和水利风景区、重要的城市供水水源

地水质状况良好。

一、水资源量

(一)降水量

2001年全省平均降水量876.2毫米,折合水量1222.14亿立方米,比上年少22.4%,较多年均值少23.2%,属偏枯年份。

年降水量的区域分布不均匀,南北差异尤为明显,即北部地区年降水量较南部地区偏少较多。且与多年均值相比,各地区年降水量均不同程度偏少,除南部地区局部略偏

少,为平水年份外,全省绝大部分地区偏少较多,为枯水或偏枯水年份。

按行政分区计算,全省各市年降水量及与上年、多年均值相比见下表。

2001年行政分区降水量与2000年及多年平均值比较

单位:毫米

其中,芜湖市、铜陵市、池州市、安庆市属偏枯年份,宣城市、黄山市属平水年份,其余各市为枯水年份。

从行政分区看,省辖各市年降水量分布差异较大。年降水量最小的淮南市不到全省平均年降水量的一半,黄山市的年降水量最大,是全省平均年降水量的1.8倍,而淮南市年降水量仅是黄山市的近1/4。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相比较,其距平值也相差较大,其中宣城市、黄山市与多年均值相近,而淮南市较多年均值少52.0%。

按流域分区计算,省辖各流域分区年降水量及与上年、多年均值比较见下表。

2001年流域分区降水量与2000年及多年平均值比较

单位:毫米

其中,省辖淮河流域属枯水年份,长江流域属偏枯年份,钱塘江流域属平水年份。

从流域分区看,各流域年降水量分布亦不均匀。其中,淮北西部年降水量511.0毫米为最小,比全省平均年降水量876.2毫米少42%,钱塘江流域年降水量1669.6毫米为最大,是全省平均年降水量的近2倍,而钱塘江流域年降水量则是淮北西部地区的3.3倍。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相比较,淮北西部偏少40.1%,钱塘江流域则偏多0.3%。

全省降水量的年内分配,因汛期降水量普遍偏少,而趋于均化,淮河流域西部及江北大部分地区汛期无汛,其各月平均降水量甚至低于年内非汛期各月平均降水量,汛期旱情严重。淮北东部及沿江、江南地区降水量的年内分配均化程度较小,年内分配不均匀,接近多年平均年内分配比例。

年内各时期降水量,与同期多年均值相比:1~4月份,全省除宿州、蚌埠、合肥等市局部地区降水量略偏多外,其它大部分地区均不程度偏少,一般偏少在2成以内,个别地区偏少3~4成。其中1~2月份,全省降水量均偏多:1月份合肥以北地区偏多2~3倍,合肥以南地区偏多1~2倍;2月份全省除皖南山区局部略偏少外,其余地区偏多2成到2倍不等。3月份全省均偏少5~9成不等,4月份,全省除沿江部分地区略偏多外,其余地区均偏少,其中沿淮淮北地区偏少4~6成,其余地区偏少1~3成。

5~9月份,全省各地降水量均偏少,其中阜阳、淮南、六安、巢湖等地偏少7成左右,长江以北其余地区偏少4~6成,沿江一带偏少2~3成,江南大部分地区偏少在2成以内。

10~12月份,全省各地降水量均偏多,其中淮北地区除阜阳偏多近5成,一般偏多在2成以内,江淮之间一般偏多2~4成,沿江江南一般偏多在2成以内。

全省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是:总趋势为自北向南增加,且南北相差较大,山区大于平原,但淮北地区南部小于北部,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区域性分布规律不一致。淮北地区年水量除北部的肖县一带大于700毫米外,其他大都在500~600毫米左右;淮南地区除大别山区一带在1000~1200毫米外,大都在500~900毫米;江北地区年降水量,东部大都在700~900毫米,西部大于东部,一般在1000~1200毫米;江南地区大都在1200~1800毫米;钱塘江流域年降水量为1800~2100毫米以上。全省年降水量的最高区在黄山市南部,年降水量最高达2138毫米,最低区在凤台、潘集、怀远一带,年降水量仅为400毫米。

2001年全省年降水量的距平(即当年降水量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相比较)分布情况是,除芜湖、宣城、宁国、旌德等以东及省辖钱塘江南部等一小部分地区接近或略大于多年均值降水量外,其余地区均不同程度小于多年平均降水量,即距平值为负,且总趋势是自南向北其偏小程度加大。全省距平最高区在广德县砖桥一带,较多年平均降水量偏大10%以上,全省距平最低区在利辛县以南的展沟集,凤台县城附近及淮南的潘集一带,较多年平均降水量偏少50%以上。

(二)地表水资源量

地表水资源量是指降水形成的当地产流量,亦即经用水还原后的天然河川径流量。它是以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来源。

2001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为413.16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296.2毫米,比上年少25.5%,较多年均值少33.0%,属偏枯水年份。全省入境水量8217.54亿立方米,出境水量8541.56亿立方米。

按行政分区计算,省辖各市年地表水资源量及与上年、多年均值相比见下表。

2001年行政分区地表水资源量与2000年及多年平均值比较

行政分区中,淮南市年径流深50.4毫米最小,仅为全省平均径流深的近1/6;黄山市径流深836.4毫米,为全省平均径流深的2.8倍。而黄山市年径流深则为淮南市的16.6倍。

与多年均值相比,全省各市年径流量均不同程度偏少,北方市较南方市偏少程度大。其中淮南市偏少程度最大,偏少达78.7%,宣城市偏少程度最小,偏少6.9%。

按流域分区计算,省辖各流域分区地表水资源量见下表。

2001年流域分区地表水资源量与2000年及多年平均值比较

单位:毫米

流域分区中,淮北地区年径流深60.98毫米最小,仅为全省平均径流深的1/5;新安江区年径流深899.1毫米最大,为全省平均径流深的3倍。而新安江区年径流深则为淮北地区的近15倍。

省辖各流域地表水资源量分布为:淮河流域76.31亿立方米,占全省地表水资源量的18 .5%,流域入境水量56.33亿立方米,出境水量96.77亿立方米;省辖长江流域278.95亿立方米,占全省地表水资源量的67.5%,流域入境水量8161.21亿立方米,出境水量8389.27亿立方米;省辖钱塘江流域57.90亿立方米,占全省地表水资源量的14.0%,流域出境水量55.52亿立方米。

与多年均值相比,各流域分区年地表水资源量均不同程度偏少,其中淮北地区偏少程度为最大,较多年均值少70.5%,钱塘江流域偏少程度最小,较多年均值少8.3%。

(三)地下水资源量

地下水资源是指源于当地降水和地表水体下渗补给的动态水量。2001年全省地下水资源量132.63亿立方米,比上年少29.7%,较多年均值少20.6%。其中,省辖淮河流域地下水资源量为67.78亿立方米,占全省地下水资源量的51.1%,比上年少45.7%,较多年均值少24.3%;省辖长江流域地下水资源量为58.63亿立方米,占全省地下水资源量的44.2%,比上年多0.8%,较多年值少14.3%;省辖钱塘江流域地下水资源量为6.22亿立方米,占全省地下水资源量的4.7%,比上年多8.2%,较多年均值少31.9%。

全省平原区面积54215平方公里,地下水资源量74.27亿立方米,比上年偏少41.4%,较多年均值少21.3%。其中淮北平原区面积36708平方公里,占全省平原区总面积的67.7%,地下水资源量48.21亿立方米,占全省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的64.9%。全省山丘区面积85261平方公里,地下水资源量60.22亿立方米,比上年少5.7%,较多年均值少21.3%。

(四)水资源总量

水资源总量是指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地下水资源总和,不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重复计算量及过境水量。2001年全省水资源总量为474.27亿立方米,比上年少26.4%,较多年均值少29.8%,产水系数为0.39,产水模数34.00万立方米/平方公里。

由于全省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及下垫面条件的差异,使各地区水资源总量分布不均衡。

按行政分区计算,全省各市水资源总量见下表。

2001年行政分区水资源总量

水量单位:亿立方米

从各市产水系数和产水模数看,其中最小的为滁州市,产水系数为0.23,产水模数为15.68万立方米/平方公里,最大的为黄山市,产水系数为0.53,产水模数为83.69万立方米/平方公里。按流域分区计算,省辖各流域分区水资源总量见下表。

2001年流域分区水资源总量

水量单位:亿立方米

其中,省辖淮河流域水资源总量为129.59亿方米,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27.3%,比上年少56.0%,较多年均值少45.8%。流域产水系数为0.31,产水模数为19.45万立方米/平方公里。

省辖长江流域水资源总量为286.73亿立方米,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60.5%,比上年少4. 7%,较多年均值少23.1%。流域产水系数为0.41,产水模数为43.18万立方米/平方公里。

省辖钱塘江流域水资源总量为57.95亿立方米,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12.2%,比上年多10.3%,较多年均值少8.2%。流域产水系数为0.54,产水模数为89.98万立方米/平方公里。

二、蓄水动态

(一)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

全省现有大型水库11座,中型水库100座,主要集中于江淮之间,其中淮北地区中型水库2座,淮南地区大型水库4座,中型水库53座,江北地区大型水库5座,中型水库35座,长江以南地区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10座。

2001年年末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为28.95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减少15.64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年末蓄水量为23.43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减少9.34亿立方米;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为5.52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6.30亿立方米。佛、梅、响、磨四座大型水库年末蓄水量为6.84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8.17亿立方米。

2001年末流域分区大中型水库蓄水量与2000年末比较

单位:毫米

(二)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动态

2001年省辖淮北平原降水量549.4毫米,比多年均值少35.9%,属枯水年份,由于浅层地下水降水补给不足,使地下水水位全域性下降。与上年末相比,年末地下水水位平均下降1.80米,浅层地下水储量减少27.20亿立方米。其中下降区面积34858平方公里,占全区平原总面积的95.0%,地下水水位平均下降1.88米;相对稳定区面积1850平方公里,占全区平原总面积的5.0%,地下水水位平均下降0.36米。阜阳市、宿州市、淮北市年末地下水位降落漏斗中心水位埋深分别为63.77米、21.50米、49.64米,与上年末相比,阜阳市、淮北市地下水位分别上升12.57米、0.26米,宿州市下降0.27米;地下水位降落漏斗面积阜阳市减少250平方公里,宿州市、淮北市基本持平。

三、供用水量

(一)供水量

2001年全省供水总量214.48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37.79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为193.70亿立方米,占供水总量的90.3%,比上年增加35.89亿立方米;地下水为20.39亿立方米,占供水总量的9.5%;比上年增加1.87亿立方米,在地表水供水量中,蓄水工程供水量90.31亿立方米,占地表水供水量的46.6%,引水工程供水量22.33亿立方

米,占地表水供水量的11.5%,提水工程供水量为81.06亿立方米,占地表水供水量的41.9%。在地下水供水量中,浅层地下水为14.44亿立方米,占地下水供水量的70.8%,深层地下水为5.95亿立方米,占地下水供水量的29.2%。

按行政分区计算,全省各市供水量见行政分区供水量表。其中淮北市、亳州市、宿州市、蚌埠市、阜阳市供水水源中,地下水占一定数量,有的超过地表水供水量,淮南市供水水源有少量地下水,其余各市主要供水水源为地表水。

2001年行政分区供水量

水量单位:亿立方米

按流域分区计算,省辖淮河流域供水量为114.06亿立方米,占全省供水总量的53.2%,比上年增加27.5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为93.75亿立方米,占流域供水总量的82.2%,地下水为20.10亿立方米,占流域供水总量的17.6%,占全省地下水供水总量的98.6%。

省辖长江流域供水量为97.55亿立方米,占全省供水总量的45.5%,比上年增加11.4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为97.13亿立方米,占流域供水总量99.6%,为该流域主要供水水源。

省辖钱塘江流域供水量2.87亿立方米,占全省供水总量的1.3%,比上年减少1.2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为2.82亿立方米,占流域供水总量的98.3%,是该流域主要的供水水源。

2001年流域分区供水量

单位:亿立方米

(二)用水量

2001年全省总用水量为214.48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37.79亿立方米。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 139.01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64.8%,林牧渔用水量6.47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3.0 %,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量34.37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16.0%,规模以下工业用水量17.87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8.3%,城镇生活用水量6.96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3.3%,农村生活用水量9.80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4.6%。

2001年安徽省行政分区用水量

单位:亿立方米

2001年流域分区用水量

单位:亿立方米

(三)耗水量

2001年全省耗水总量为133.25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7.08亿立方米,平均耗水率为62.0%,其中农田灌溉耗水量105.12亿立方米,占耗水总量的78.9%,林牧渔耗水量为4.85亿立方米,占耗水总量的3.6%,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耗水量7.58亿立方米,占耗水总量的5.7 %,规模以下工业耗水量5.21亿立方米,占耗水总量的3.9%,城镇和农村生活耗水量分别为1.47亿立方米和9.02亿立方米,分别占耗水总量的1.1%和6.8%。

(四)水资源利用概况

2001年全省供水总量214.48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37.79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供水量为193.70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35.89亿立方米,地下水供水量20.39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87亿立方米,污水处理回用量为0.39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0.03亿立方米。从流域分区看,省辖淮河流域供水量比上年增加27.57亿立方米,长江流域增加11.43亿立方米,钱塘江流域比上年减少1.21亿立方米。2001年全省农业用水量139.01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24.16亿立方米,其中淮河流域农业用水量73.98亿立方米,较上年增加18.49亿立方米。造成该地区供水量及农业用水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年内干旱少雨。

根据水资源总量和用水计算成果分析,2001年全省水资源利用率自南向北递增。从流域分区看,水资源利用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淮河流域、长江流域、钱塘江流域。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750立方米,亩均水资源占有量749立方米。

四、水质

(一)江河水质

2001年度全省主要江河85个重点监测河段中,符合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Ⅰ—Ⅲ类标准限值的占41%,Ⅳ类占19%,Ⅴ类占19%,劣Ⅴ类占21%。非汛期劣于Ⅲ类水质的河段占57.7%,汛期占60.3%,干流水质要好于支流。按流域分区,污染由重到轻依次为淮河、长江、新安江。

淮河流域 50监测河段中,Ⅲ类和优于Ⅲ类的河段占22 %,Ⅳ类占28%,Ⅴ类和劣Ⅴ类占50%。由于干旱少雨,来水量减少,淮河流域2001年汛期水质劣于非汛期。干流10个监测河段中,大部分为Ⅳ类水质,淮南市和蚌埠市的市区河段水质差,以Ⅴ类为主。干流污染程度总体上与上一年度相当。支流污染状况仍很严重,水质以Ⅴ类和劣Ⅴ类为主。其中颍河、涡河、洪河、泉河、奎河、新濉河、石梁河及淠河六安市区段等污染严重,为劣Ⅴ类水质;沱河、池河、白塔河等为Ⅴ类水质;沣河、东淝河、西淝河、浍河、新汴河、濠河等为Ⅳ类水质;茨淮新河为Ⅲ类水质;史河、淠河总干渠为Ⅱ类水质。淮河流域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

长江流域干流水质良好,各监测河段均为Ⅱ类水质。支流中清流河水质很差,为劣Ⅴ类;滁河水质为Ⅴ类,比上一年度上升一个类别;水阳江宣城市庙埠段,青弋江芜湖大垅坊段为Ⅴ类水质;其他支流水质良好,Ⅱ—Ⅲ类,黄山风景区内的逍遥溪水质优良,为Ⅰ类。裕溪河裕溪闸段为Ⅲ类水质,巢湖市区段非汛期为Ⅲ类水质,汛期为Ⅴ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是氨氮。

新安江干流及练江等支流水质良好,全年平均为Ⅱ类水质,比上一年度有所提高。

(二)巢湖水质

巢湖巢湖湖区水质上半年比下半年要好,28个监测点中,上半年有43%的测点为Ⅴ类—劣Ⅴ类水质,下半年有96%的测点为Ⅴ—劣Ⅴ类,主要为总磷、总氮检出值超标。全湖大部分测点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检出值符合Ⅲ—Ⅳ类水质标准,但在南淝河和十五里河入湖口湖区常为Ⅴ—劣Ⅴ类水质。全湖大部分水域营养状态指数为73,呈重富营养化;局部水域营养状态指数为57—67,呈中~富营养化。南淝河、十五里河、塘西河、派河、长临河、双桥河等入湖口为劣Ⅴ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总磷。白石山河、兆河、柘皋河、杭埠河—丰乐河、桐炀河等入湖口符合Ⅲ类水质标准。

2001年7月5日至30日,引长江水济巢湖,共引水2.11亿m3,中庙水位最高为7月22日的8.59m。引江入巢后,巢湖东半湖尤其是巢湖闸上巢湖市一、二水厂取水口附近水域水质得到改善,西半湖水质变化则不明显。

(三)水利风景区和大型水库水质

太平湖(陈村水库)、万佛湖(龙河口水库)、花亭湖(花凉亭水库)、碧云湖(黄栗树水库)、佛子岭水库、梅山水库等水利风景区及港口湾水库、董铺水库、沙河集水库、响洪甸水库、磨子潭水库等大型水库全年水质状况良好,为Ⅱ类水质。营养状态指数在37~53之间,大多数营养化程度为中营养,少数为中~富营养状态。

(四)重点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质

重点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质状况良好或比较好的有合肥市董铺水库、黄山市新安江、宣城市水阳江、池州市秋浦河、长江干流各城市江段取水口水域、六安市淠河总干渠、滁州市城西水库和沙河集水库等,水质状况一般的有阜阳市茨淮新河插花闸至阚町闸上水域、淮河蚌埠闸上水域和巢湖市巢湖西坝口水域;水质状况差的是合肥市巢湖塘西湖区,水质劣于Ⅳ类。

(五)入河废污水排放量

经水文部门实测计算,2001年全省县级以上城镇入河排污口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为20.52亿吨/年。其中化学需氧量排放32.85万吨/年,氨氮排放量为2.6万吨/年。城镇入河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所占比例大致相当。2001年城镇入河废污水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比2000年减少17.4%和4.5%。

五、重要水事

(一)旱情

2001年全省降水量偏少,是继2000年大旱之后的又一严重干旱之年,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发生特大干旱,江淮丘陵区旱情尤为严重。由于春、夏、秋三季连旱,部分地区河水断流,沟干塘涸,中小型水库库空见底,部分大型水库在死水位下运行,造成农业夏秋两季粮食和经济作物减产减收,蚌埠、淮南二市和部分县城供水及农村人畜饮用水发生严重困难,其干旱程度和旱灾损失大于去年。造成年内严重旱情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梅雨期短,降水量少;二是气温高,蒸发量大;三是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四是干旱持续时间长,危害大,加之上一年旱情对今年旱情有连续迭加影响,也加重了今年旱情灾害。

据统计,全省因旱受灾面积3549千公顷,成灾面积1879千公顷,绝收面积347千公顷,减收粮食41亿公斤,农业经济损失79亿元,有161万人、49万头大牲畜发生饮用水困难。

全省共投入抗旱劳力500万人、抗旱资金7亿元、抗旱设备47万台套,新打各类水井1万多眼,抗旱浇灌面积2014千公顷。通过抗旱挽回粮食损失64亿公斤,经济作物59亿元,直接经济效益128亿元,临时解决161万人、49万头大牲畜饮用水困难。

(二)洪涝灾情

2001年汛期长江水势平缓,淮河水位低枯,没有发生大范围的洪涝灾害,但皖南山区局部发生了较严重的暴雨洪水灾害。6月中下旬,我省大别山区及沿江江南降大到暴雨,降雨强度大,黄山、宣城及池州三市遭受洪水袭击,局部地区成灾,其中黄山市受灾最为严重。

据统计,因洪涝造成15个县(市、区)、171个乡镇、122.5万人受灾,因灾死亡3人,倒塌房屋9323间,农作物受灾面积59千公顷、成灾面积40千公顷,直接经济

损失6亿元。

(三)水污染损害

2001年7月中旬,淮河蚌埠闸以下河段水体出现黑臭,并伴有大量藻类。7月20日后,由于上游有集中降雨,各节制闸相继泄洪,积蓄在颍河、涡河、洪河约1.4亿高浓度劣质水进入淮河干流,形成污水团,给沿岸城市供水水质造成一定的影响。8月份,因抗旱引水,高塘湖引入淮河劣质水后,造成渔业损失。10月20日~24日,天井湖受到污染,造成大面积死鱼,损失较大。

1.3 江淮丘陵区节水灌溉的必要性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各部门对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多,水资源的供需矛

盾日益突出。安徽省是我国农业大省之一,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也是

全国粮食生产和调出大省。而江淮丘陵区由于农业生产总体条件较为优越,则是

安徽省粮油的主要产区。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气候因素,农业生产对水的依

赖性极强,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灌溉的发展,有水才能保证粮食有产

量,有灌溉才能做到粮食的稳定高产。

鉴于水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农业和经济

社会持续发展的制约性因素。由于农业用水效益比较低,工业和城市化的迅猛发

展,工业与农业争水、城市与农村争水、生态环境与生活和生产争水,以及农业

内部之间争水的现象将愈加剧烈,不仅限制了农业灌溉用水量的进一步增加,而

且可能还要让出一部分水资源给效益较高的行业利用,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事实上,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我省的发展实践已经表明,农业灌溉用水比重

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安徽省农业用水比重高于全国平均值,达到70%左右。因此,

结合江淮丘陵区具体情况,要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必须首先从农业入手,农业

节水是第一位的,其根本措施和主要途径就是采用节水灌溉,发展节水型高效农

业。

2014安徽省水资源公报

2014年安徽省水资源公报 安徽省水利厅

发布单位: 安徽省水利厅 编制单位: 安徽省水文局 审定: 张效武 复审: 王家先王德胜 初审: 汪俊飞朱岳松 丁峰张广萍 编写:祝丽萍吴春艳张延孟云侠章莹孙璞储挺韩志国姚梅

目录 一、综述 二、水资源量 三、蓄水动态 四、水资源开发利用 五、水质状况 六、重要水事 附:主要指标解释

安徽省水资源计算分区图

2014年安徽省水资源公报 一、综述 安徽省地处中纬度,为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区,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气候特征。受季风气候影响,天气多变,降水年内年际变化大,洪涝旱等自然灾害经常发生。全省辖16个地级市,国土面积139476平方公里,按水系分属淮河、长江及新安江三个流域。 2014年全省生产总值(GDP)20848.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92.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1201.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7252.4亿元。全年工业增加值9581.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530.9亿元。常住人口6082.9万人,城镇化率49.2%。全省有效灌溉面积6497.5万亩,实灌面积5206.5万亩。 1.降水量 2014年全省年降水量1278.5毫米,比2013年多24.9%,较常年值多9.0%,属降水偏丰水年。年内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1~4月、5~9月、10~12月份全省降水量分别为340.5毫米、847.2毫米、156.9毫米,分别占全年降水量的25.3%、63.0%、11.7%。三个流域降水情况是:淮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1013.8毫米,较常年值多7.5%;长江流域1468.3毫米,较常年值多9.2%;新安江流域2060.9毫米,较常年值多15.2%。 2.水资源量 2014年全省水资源总量778.48亿立方米,比2013年多32.9%,较常年值多8.7%。其中地表水资源量712.8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78.91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与地表水资源量不重复量65.62亿立方米。全省人均水资源量为1279.78立方米。全省入境水量8854.88亿立方米,出境水量9427.81亿立方米,比2013年分别多1041.78亿立方米、1191.75亿立方米。 全省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78.65亿立方米,较年初增加25.75亿立方米。 2014年年末与2013年同期比,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储存量增加14.51亿立方米。 3.供用水量

贵州省水资源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贵州省水资源情况数据分析报 告2019版

前言 贵州省水资源情况数据分析报告主要收集权威机构数据如中国国家统计局等,通过整理及清洗,从数据出发解读贵州省水资源情况现状及趋势。 贵州省水资源情况数据分析报告相关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 所有,任何机构及个人引用我方报告,均需要注明出处。 贵州省水资源情况数据分析报告深度解读贵州省水资源情况核心指标从从 水资源总量,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人均水资源量等不同角度分析并对贵州省水资源情况现状及发展态势梳理,相信能为你全面、客观的呈现贵州省水资源情况价值信息,帮助机构和个人提供重要决策参考及借鉴。

目录 第一节贵州省水资源情况现状概况 (1) 第二节贵州省水资源总量指标分析 (3) 一、贵州省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 (3) 二、全国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 (3) 三、贵州省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水资源总量比重统计 (3) 四、贵州省水资源总量(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贵州省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水资源总量(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贵州省水资源总量同全国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贵州省地表水资源量指标分析 (7) 一、贵州省地表水资源量现状统计 (7) 二、全国地表水资源量现状统计分析 (7) 三、贵州省地表水资源量占全国地表水资源量比重统计分析 (7) 四、贵州省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贵州省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 (9)

淮河片水资源公报(2005年度)

综述 淮河片包括淮河流域和山东半岛沿海诸河,总面积约33万km2。其中淮河流域面积约27万km2,地跨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山东五省40市;山东半岛面积约6万km2,全部在山东省境内,范围涉及10个市。在本公报水资源分析计算中,采用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确定的分区和面积,淮河流域分为淮河上游(王家坝以上)、淮河中游(王家坝至洪泽湖出口)、淮河下游(洪泽湖出口以下)、沂沭泗河四个水资源二级区;山东半岛单为一个水资源二级区(见淮河片水资源分区图)。 2005年淮河片平均降水深1030mm,折合降水总量3398亿m3,较多年平均降水量偏多23%。其中,淮河流域平均降水深1087mm,折合降水总量2924亿m3,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偏多24%;山东半岛2005年平均降水深776mm,折合降水总量474亿m3,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相比偏多14%。 2005年全片地表水资源量1111亿m3,水资源总量1400亿m3。其中淮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1010亿m3,水资源总量1266亿m3。 全片入海总水量491亿m3,入江水量438亿m3。 经对310座大中型水库(含洪泽湖等大型湖泊)统计,2005年末蓄水总量200亿m3,比上年末增加21亿m3。其中大型水库(含湖泊)54座,蓄水总量170亿m3,比上年末增加17亿m3。 2005年淮河片各类供水工程总供水量544亿m3,其中当地地表水供水占60.0%,地下水占29.0%,跨流域调水(引江、引黄)占10.8%,污水回用等其他水源供水占0.2%。全片总用水量544亿m3,其中农田灌溉占59.8%,林牧渔畜占8.4%,工业用水19.4%,生活用水占9.8%,城镇公共用水占1.7%,生态环境用水占0.9%。全片用水消耗量335亿m3,占总用水量的62%。人均年用水量265m3,农田灌溉(实际灌溉)亩均用水量为250m3,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取用水量86m3。 据对220个城镇1149个入河排污口实测,2005年淮河片主要城镇入河废污水量58亿t,主要污染物质COD入河排放量122万t。其中淮河流域实测了186个城镇1055个排污口,入河废污水量45亿t,入河COD量98万t。对淮河流域12100km河长进行全年期(平均值)水质评价,水质较好的Ⅰ、Ⅱ类水河长占10.8%,水质尚可的Ⅲ类水河长占22.0%,水质劣于Ⅲ类的受污染河长占67.2%。对山东半岛1757km河长进行全年期(平均值)水质评价,无Ⅰ类水,Ⅱ类水河长占6.1%,Ⅲ类水河长占18.3%,水质劣于Ⅲ类的受污染河长占75.6%,污染较为严重。

2020年合肥市高三语文第三次质检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年合肥市高三语文第三次质检试卷 (时间150分钟;满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费孝通早年在《乡土中国》一书中针对中国乡村结构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即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 作为中心,在其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的大小要依着中心势力的厚薄而定。差序格局具有大传统和 小传统的双重属性:前者以克己主义为内核,表达儒家道德理想;后者以自我主义为内核,践行在绝大多 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克己主义的道德理想和自我主义的道德实践,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大小传统。 费孝通提出差序格局的旨趣,与其说是刻画传统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解释中国人的行动逻辑;毋宁 在于以现代西方为他者,映照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并呈现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性之间的深刻紧张。费孝 通理性意识到,西力东侵、西学东渐的世界大势决定了中国再也不可能独立于现代化洪流之外,然而中国 的社会转型既不是西方社会制度的直接转渡,也不仅是传统的平衡受到了干扰而已。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 性,决定了社会变迁决非一个彻底告别传统、辞旧迎新的过程,而是一个建立在社会自身演化的内在逻辑 之上的过程,一个传统与现代相互角力和冲突的过程。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在相容相克中蕴育出深 刻的张力,这种张力决定了中国社会转型既不可能通过移植西方社会制度来完成,也不可能内生出独立的 动力机制。 费孝通终其一生都在探究和追问一个根本问题,即在中国现代转型过程中怎样找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 接榫之处和契洽之点,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保持富有张力的平衡。正是由于这一问题意识,费孝通对中 国文化的理解既没有沦为激进主义,也没有滑向保守主义,而是在探究中国文化的二重性中表达他对充满 曲折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中国社会转型的深切忧思。 近代以来,无论是戊戌年间的维新主义者,抑或五四时代的自由主又者,均将中国的文化传统视为“现代化”的最大敌人。在思想上选择了“往而不返”的激进倾向,且一波比一波更烈。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假 设,即只有破除一分“传统”,才能获得一分“现代化”。在百余年的反传统和现代化过程中,大传统意义上 的差序格局遭到工具理性的解构,而小传统意义上的差序格局在权力与资本的共谋机制中被不断地再生产。 小传统意义上的差序格局深深地嵌入到中国现代性之中。并成为中国现代性的萌发、生成和扩展的资源、 规则和逻辑。大传统与小传统间张力的消弭,在为现代性的生成和扩展开拓空间的同时,也很大程度地刺 激了社会成员的工具理性和自我主义的扩张。个体道德性处于快速衰退的态势,社会秩序也遭遇极大的危 机。 目睹这一情势。“志在富民"的费孝通到了晚年,谈的最多的不再是“富民”问题,而是“富了之后怎么办”的问题。在他看来,前者是“生态”问题,而后者则是“心态”问题。说到底,"心态”问题是人与 人之间道义关系的问题,是利害关系失去道德约束而衍生出来的问题。费孝通认为,道义秩序的重建和“心态”问题的解决只能从儒家文化中寻找精神资源。这一认识,既来自费孝通对西方文明弊病的深刻洞察, 也源于他近一个世纪的现代性体验。费孝通晚年力倡文化自觉,希望在传统与现代、中学与西学之间保持 富有张力的平衡,而不是走向西化或复旧。费孝通的差序格局思想正是其文化自觉的生动实践。 (摘编自陈占江《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二重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费孝通认为中国乡村以每个家庭为中心,依其势力划出大小不同的圈子。 B.差序格局能映照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也有助于解释中国人的行动逻辑。 C.儒家道德理想和日常道德实践蕴育而生的张力,影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D.中国文化大小传统百余年来的不均衡发展,给社会秩序带来巨大的冲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紧扣题意,首先诠释差序格局的概念,然后分析其双重属性的具体内涵。

2003年江苏省水资源公报

2003年水资源公报 概述 江苏省总计算面积10.2万km2。其中淮河流域面积约6.4万km2,长江流域面积约1.9万km2,太湖流域面积1.9万km2。 2003年全省平均降水量1255.8mm,折合降水总量1280.1亿m3,比多年平均偏大26%,属于丰水年。全省水资源总量619.1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499.8亿m3,地下水资源量138.3亿m3,重复计算量19.0亿m3。全省总供水量421.5亿m3,总用水量421.5亿m3,总耗水量207.4亿m3,占总用水量的49%(即耗水率)。河湖库水质比上年略有恶化。2003年全省人均用水量为569m3,万元gdp用水量为330m3,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为399m3,一般工业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94m3,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为151升/日,农村人均生活用水量为80升/日。 一、降水量 2003年全省平均降水量1255.8mm,折合降水总量1280.1亿m3,比多年平均偏大26%,比上年偏大37%,在1956至2003年降水量系列排列中居第2位,属于丰水年。

【时空分布】全年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匀,实测年降水量最大为沂沭泗区刘老涧闸的1767.3mm,最小为太湖流域陈墓站的761.1mm,前者为后者的2.3倍。与多年平均比较,年降水量淮河流域偏大40.6%,长江流域偏大18.4%,太湖流域偏小6.6%。年内降雨分布悬殊,汛期(5-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比值一般在50%到80%之间,平均为68%。 【梅雨】淮河以南地区6月21日入梅,7月12日出梅,梅期长22天,较常年梅期长1天,梅雨量较常年明显增多。梅雨期全省累计面平均降雨量403mm,为常年的1.7倍,沿江苏南地区和江淮之间梅雨量分别为383 mm和473 mm,分别为常年梅雨量的1.6、2.1倍;淮北地区降雨量355mm,为常年的2倍。 二、水资源量 (一)地表水资源量 2003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499.8亿m3,相当于年径流深490.3mm,比上年偏多134%,比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偏大89%,在1956-2003年系列中排第3位。流域分区地表水资源量与多年平均值比较,淮河流域偏大144%,长江流域偏大66%,太湖流域偏小23%。 (二)地下水资源量 2003年全省地下水淡水资源量为138.3亿m3,其中淮河流域101.3亿m3,长江流域21.5亿m3,太湖流域15.4亿m3。依地貌划分,大部分为平原区,其资源量为134.7亿m3,占地下水资源量的97%;山丘区资源量为7.8亿m3 ,仅占3%,重复计算量为4.2亿m3。 (三)水资源总量 2003年全省水资源总量619.1亿m3,比去年增加351.0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499.8亿m3,地下水资源量138.3亿m3,重复计算量19.0亿m3。全省平均产水系数为0.48,产水模数为60.7万m3/km2。 2003年行政分区总水资源量表 水量单位:亿立 方米

山东省水资源公报

山东省水资源公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HANDONG PROVINCIAL WATER RESOURCES BULLETIN 2 0 0 7 山东省水利厅

前言 水资源紧缺是山东省的基本省情,是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为了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为领导决策和有关部门制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特编制《2007年山东省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旨在向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社会公告山东省年度水资源情势,以便通过综合措施,协调水资源供需关系,缓解供需矛盾,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并得以可持续利用。 《公报》是按年度反映水资源情势的综合性年报,内容包括降水量、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蓄水动态、供水量、用水量、耗水量、水质概况等。分别按行政分区和流域分区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计算,提供数据和信息。 《公报》中的来水量和水质分析计算采用了2007年雨量站、水文站、地下水观测井网以及水质监测的实测资料;供用水部分采用当年各市统计资料。 本期公报由山东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编制完成。

一、综述 2007年,全省平均降水量773.0mm,比上年570.1mm偏多35.6%,比多年平均679.5mm偏多13.8%,属偏丰年份。2007年全省水资源总量为387.11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280.19亿m3、地下水资源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06.93亿m3。2007年年末全省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为49.50亿m3,比年初蓄水总量37.64亿m3增加11.86亿m3。2007年年末与年初相比,全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总体上稍有上升,平均上升幅度为0.18m,地下水蓄水变量增加4.91亿m3。2007年末全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漏斗区面积为12658km2,比年初缩小1860km2。 2007年,全省总供水量为219.55亿m3。其中,当地地表水供水量占26.67%、地下水供水量占46.66%、其它水源供水量占0.90%,跨流域引黄供水量占25.77%。海水直接利用量为31.00亿m3。 2007年,全省总用水量为219.55亿m3。其中,农田灌溉用水占65.83%、林牧渔畜用水占9.24%、工业用水占10.99%、城镇公共用水占2.00%、居民生活用水占10.48%、生态环境用水量占1.46%。 根据2007年全省水功能区水质监测年均值资料评价,评价的141个水功能区中,水质达到Ⅰ类标准的水功能区有2个,占 1.4%,水质达到Ⅱ类标准的水功能区有16个,占11.3%,水质达到Ⅲ类标准的水功能区有35个,占24.8%,水质符合Ⅳ类标准的水功能区有25个,占17.7%,水质符合Ⅴ类标准的水功能区有11个,占7.8%,水质为劣Ⅴ类的水功能区有52个,占36.9%。 二、水资源量 (一)降水量

合肥市2020年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

合肥市2020年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题。 费孝通早年在《乡土中国》一书中针对中国乡村结构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即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为中心,在其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的大小要依着中心势力的厚薄而定。差序格局具有大传统和小传统的双重属性:前者以克已主义为内核,表达儒家道德理想;后者以自我主义为内核,践行在绝大多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克已主义的道德理想和自我主义的道德实践,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大小传统。 费孝通提出差序格局的旨趣,与其说是刻画传统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解释中国人的行动逻辑;毋宁在于以现代西方为他者,映照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并呈现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性之间的深刻紧张。费孝通理性意识到,西力东侵、西学东渐的世界大势决定了中国再也不可能独立于现代化洪流之外,然而中国的社会转型既不是西方社会制度的直接转渡,也不仅是传统的平衡受到了干扰而已。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决定了社会变迁决非一个彻底告别传统辞旧迎新的过程,而是一个建立在社会自身演化的内在逻辑之上的过程,一个传统与现代相互角力和冲突的过程。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在相容相克中蕴育出深刻的张力,这种张力决定了中国社会转型既不可能通过移植西方社会制度来完成,也不可能内生出独立的动力机制。 费孝通终其一生都在探究和追问一个根本问题,即在中国现代转型过程中怎样找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接榫之处和契洽之点,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保持富有张力的平衡。正是由于这一问题意识,费孝通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既没有沦为激进主义,也没有滑向保守主义,而是在探究中国文化的二重性中表达他对充满曲折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中国社会转型的深切忧思。近代以来,无论是戊戌年间的维新主义者,抑或五四时代的自由主义者,均将中国的文化传统视为“现代化”的最大敌人,在思想上选择了“往而不返”的激进倾向,且一波比一波更烈。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假设,即只有破除一分“传统”,才能获得一分“现代化”。在百余年的反传统和现代化过程中,大传统意义上的差序格局遭到工具理性的解构,而小传统意义上的差序格局在权力与资本的共谋机制中被不断地再生产。小传统意义上的差序格局深深地嵌入到中国现代性之中,并成为中国现代性的萌发、生成和扩展的资源、规则和逻辑。大传统与小传统之间张力的消弭,在为现代性的生成和扩展开拓空间的同时,也很大程度地刺激了社会成员的工具理性和自我主义的扩张。个体道德性处于快速衰退的态势,社会秩序也遭遇极大的危机。 目睹这一情势,“志在富民”的费孝通到了晚年,谈的最多的不再是“富民”问题,而是“富了之后怎么办”的问题。在他看来,前者是“生态”问题,而后者则是“心态”问题。说到底,“心态”问题是人与人之间道义关系的问题,是利害关系失去道德约束而衍生出来的问题。费孝通认为,道义秩序的重建和“心态”问题的解决只能从儒家文化中寻找精神资源。这一认识既来自费孝通对西方文明弊病的深刻洞察,也源于他近一个世纪的现代性体验。费孝通晚年力倡文化自觉,希望在传统与现代、中学与西学之间保持富有张力的平衡,而不是走向西化或复旧。费孝通的差序格局思想正是其文化自觉的生动实践。 (摘编自陈占江(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二重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江苏省2002年水资源公报

江苏省2002年水资源公报 2002年水资源公报 一、来水分析计算 (一)降水量 2002年全省平均降水量922.2mm,折合降水总量941.4亿m3,比多年平均(1956 ~2002年系列)偏小7.3%,比2001年偏大6.0%,在1956至2002年降水量系列排列中居第33位,属于偏枯年。 全年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匀,实测年降水量最大为太湖湖西区成章站 1926.4mm,最小为丰沛区徐鲍庄站385.6mm,前者为后者的5.0倍,年降水量等值线变幅在600~1600mm,其中,徐州丰沛和沂北地区雨量较小,在400~600mm之间,淮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在600~1000mm之间,长江干流及太湖东部地区在 1000~1400 mm之间,太湖湖西山区雨量较大,在1600mm以上。与多年平均比较,年降水量淮河流域偏小20.0%,长江下游干流区偏大6.6%,太湖区偏大13.9 %,各行政分区降水量大部分比多年平均偏小,其中,连云港市、徐州市和宿迁市分别偏小30.1%、28.3%和24.3%,而镇江市、苏州市和常州市则比多年平均偏大 17.5%、15.9%和15.1%。 2002年降水量年内分布悬殊,汛期(5~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比值一般在50%到80%之间,平均为63.7%,其中,沂沭泗流域平均为79.1%,淮河中上游为70.5%,淮河下游区为61.7%,长江下游干流为58.5%,太湖流域为58.1%。今年我省淮河以南地区6月19日入梅,7月8日出梅,梅期长19天,较常年梅期短2天。沿江苏南地区梅雨量为173.8mm,比常年梅雨量偏少17%。 (二)地表水资源量

2002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185.72亿m3,相当于年径流深181.9mm,比2001年地表水资源量181.41亿m3多4.31亿m3,比多年平均(1956~2002年系列)地表水资源量253.19亿m3偏小26.6%,在1956~2002年系列中排第31位。流域分区地表水资源量与多年平均值比较,淮河流域偏小62.5%,长江下游干流偏小1.7%,太湖流域偏大33.2%。 年径流深地区分布很不均匀,除洪泽湖和骆马湖等大水体外,北部的丰沛区仅为12.1mm,为我省三级水资源分区中的最小值,最大值出现在太湖流域的湖西区,为464.9mm。从行政分区上看,苏锡常镇地区一般均在420mm以上,而徐连淮宿地区仅在50~80mm左右。年径流的年内分配亦很不均匀。全省产生径流的月份,苏南地区除1、10、11月不产流外,其余月份均有径流产生,而苏北地区则主要在4~8月及12月6月中产生径流,其余月份产流量极少。 2002年全省入境水量(不含长江)为281.75亿m3,其中沂沭泗入境3.71亿 m3,淮河上中游入境235.2亿m3,淮河下游入境2.36亿m3,长江下游干流区入境约7.78亿m3,浙江太湖及浦南入境32.70亿m3。全省出境水量(除入海水量)为太湖区的66.47亿m3、固城石臼湖区的6.77亿m3以及南水北调出省水量0.59亿 m3。 2002年全省入海水量为218.03亿m3,其中,沂沭泗66.42亿m3,淮河下游区124.69亿m3,长江下游干流区26.92亿m3。全省入江水量为158.84亿m3,其中淮河流域76.17亿m3,长江干流24.68亿m3,太湖流域57.99亿m3。全省引江水量为196.99亿m3,其中淮河流域76.97 亿m3,长江干流50.64亿m3,太湖流域69.38亿m3。 2002年长江干流大通站年径流量9926亿m3,洪泽湖出湖水量为185.15亿 m3,骆马湖出湖水量为0.23亿m3。 (三)地下水资源量

2016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6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2016年,全国年平均降水量730.0mm,比多年平均偏多13.6%,比2015年增加10.5%。 地表水资源量2016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31273.9亿m3,折合年径流深330.3mm,比多年平均偏多17.1%,比2015年增加16.3%。2016年,从国境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179.9亿m3,从我国流出国境的水量6083.6亿m3,流入界河的水量1124.6亿m3;全国入海水量20825.5亿m3。 地下水资源量2016年,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矿化度≤2g/L)8854.8亿m3,比多年平均偏多9.8%。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1928.1亿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7252.4亿m3,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重复计算量325.7亿m3。全国平原浅层地下水总补给量2008.8亿m3。 水资源总量2016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32466.4亿m3,比多年平均偏多17.1%,比2015年增加16.1%。其中,地表水资源量31273.9亿m3,地下水资源量8854.8亿m3,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192.5亿m3。全国水资源总量占降水总量47.3%,平均单位面积产水量为34.3万m3/km2。 二、蓄水动态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2016年,对全国639座大型水库和3410座中型水库进行统计,水库年末蓄水总量3953.7亿m3,比年初蓄

水总量减少40.7亿m3。 湖泊蓄水动态2016年,对29个水面面积在100km2及以上的湖泊进行统计,湖泊年末蓄水总量1301.1亿m3,比年初蓄水总量增加11.0亿m3。其中,青海湖、南四湖、洪泽湖分别增加14.5亿m3、8.0亿m3和7.6亿m3;鄱阳湖和太湖分别减少17.3亿m3和3.0亿m3。 地下水动态2016年,北方16个省级行政区对74万km2平原地下水开采区进行了统计分析,年末与年初相比,浅层地下水蓄变量67.0亿m3。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 供水量2016年,全国供水总量6040.2亿m3,占当年水资源总量的18.6%。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4912.4亿m3,占供水总量的81.3%;地下水源供水量1057.0亿m3,占供水总量的17.5%;其他水源供水量70.8亿m3,占供水总量的1.2%。与2015年相比,地表水源供水量减少57.1亿m3,地下水源供水量减少12.2亿m3,其他水源供水量增加6.3亿m3。 全国海水直接利用量887.1亿m3,主要作为火(核)电的冷却用水。海水直接利用量较多的为广东、浙江、福建、辽宁、山东和江苏,分别为317.0亿m3、189.6亿m3、127.1亿m3、71.7亿m3、59.6亿m3和52.2亿m3,其余沿海省份大都也有一定数量的海水直接利用量。 用水量2016年,全国用水总量6040.2亿m3。其中,生活用水821.6亿m3,占用水总量的13.6%;工业用水1308.0亿m3,占用水总量的21.6%;农业用水3768.0亿m3,占用水总量的62.4%;

山东省济宁市地表水资源量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山东省济宁市地表水资源量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序言 本报告针对济宁市地表水资源量进行深度分析,并对地表水资源量主要指标即水资源总量,地表水资源量等进行了总结分析。 借助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的了解济宁市地表水资源量整体状况,从全面立体的角度了解济宁市地表水资源量现状,把握行业前景。 本报告借助权威多维度数据分析,客观反映当前济宁市地表水资源量趋势、规律以及发展脉络,相信对了解济宁市地表水资源量现状具有极高的参考使用价值,亦对商业决策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济宁市地表水资源量分析报告中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等权威部门,数据公正、客观。

目录 第一节济宁市地表水资源量现状 (1) 第二节济宁市水资源总量指标分析 (3) 一、济宁市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 (3) 二、全省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 (3) 三、济宁市水资源总量占全省水资源总量比重统计 (3) 四、济宁市水资源总量(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济宁市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省水资源总量(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省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济宁市水资源总量同全省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济宁市地表水资源量指标分析 (7) 一、济宁市地表水资源量现状统计 (7) 二、全省地表水资源量现状统计分析 (7) 三、济宁市地表水资源量占全省地表水资源量比重统计分析 (7) 四、济宁市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济宁市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省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 (9)

江苏省人大会常委会公告(2003)第 25 号 江苏省水资源管理条例

江苏省水资源管理条例 江苏省人大会常委会公告(2003)第25号 《江苏省水资源管理条例》已由江苏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于2003年8月15日修订,现将修订后的《江苏省水资源管理条例》公布,自2003年10月1日起施行。 2003年8月15日 江苏省水资源管理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水资源,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第三条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应当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协调好生活、生产经营和生态环境用水。 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工作,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增加财政投入,加强水工程建设,促进水环境改善。 第五条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市、县(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有关工作。 第六条单位和个人依法取得的水资源使用权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单位和个人有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义务。 在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水资源等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地方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二章水资源开发利用 第七条水资源规划是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的基本依据,应当按照流域、区域统一制定。 编制水资源规划应当在对水资源科学考察、调查评价和分析的基础上,按照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合理安排生活、生产经营和生态环境用水。

中国水利年鉴2017_附录-2016年全国水利发展统计公报(摘录)-一、水利固定资产投资

80%及以上的水源地有694个,占评价总数的80.0%。与2015年相比,全年水质合格率在80%及以上的水源地比例上升1.6个百分点。 (七)浅层地下水水质 2016年,流域地下水水质监测井主要分布于松辽平原、黄淮海平原、山西及西北地区盆地和平原、江汉平原重点区域,基本涵盖了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较大、污染较严重的地区。监测对象以浅层地下水为主,易受地表或土壤水污染下渗影响,水质评价结果总体较差。2104个测站监测数据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水质优良的测站比例为2.9%,良好的测站比例为21.1%,无较好测站,较差的测站比例为56.2%,极差的测站比例为19.8%。主要污染指标除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锰、铁和氟化物可能由于水文地质化学背景值偏高外,“三氮”污染情况较重,部分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的重金属和有毒有机物污染。 2016年全国水利发展统计公报(摘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一、水利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水利建设完成投资6099.6亿元,较上年增加647.4亿元,增加11.9%。其中:建筑工程完成投资4422.0亿元,较2015年增加6.5%;安装工程完成投资254.5亿元,较2015年增加11.2%;机电设备及工器具购置完成投资172.8亿元,较2015年减少13.0%;其他完成投资(包括移民征地补偿等) 1250.3亿元,较2015年增加43.1%。 在全年完成投资中,防洪工程建设完成投资2077.0亿元,水资源工程建设完成投资2585.2亿元,水土保持及生态工程完成投资403.7亿元,水电、机构能力建设等专项工程完成投资1033.7亿元。七大江河流域完成投资4761.5亿元,东南诸河、西北诸河以及西南诸河等其他流域完成投资1338.1亿元;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完成投资分别为2358.4亿元、1163.4亿元、2234.9亿元和342.9亿元,占全部完成投资的比例分别为38.7%、19.1%、36.6和5.6%。 在全年完成投资中,中央项目完成投资88.7亿元,地方项目完成投资6010.9亿元。大中型项目完成投资1080.0亿元,小型及其他项目完成投资5019.6亿元。各类新建工程完成投资4775.7亿元,扩建、改建等项目完成投资1323.9亿元。 全年水利建设新增固定资产4046.7亿元。截至2016年年底,在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4174.3亿元,投资完成率为60.1%;累计新增固定资产9115.7亿元,固定资产形成率为64.3%,比2015年增加2.8个百分点。 当年施工的水利建设项目26331个,在建项目投资总规模21629.1亿元,较2015年减少4.2%。其中:有中央投资的水利建设项目16479个,较2015年减少23.1%;在建投资规模12121.3%亿元,较2015年减少19.8%。新开工项目18410个,较2015年增加10.2%,新增投资规模6914.8亿元,比2015年增加28.3%。 全年水利建设完成土方、石方和混凝土方分别为39.8亿m3、7.0亿m3、0.9亿m3。截至2016年年底,在建项目计划实物工程量完成率分别为:土方 84.0%、石方91.8%、混凝土方60.5%。 二、重点水利建设 江河湖泊治理。全年在建江河治理工程5606处,其中:堤防建设527处,大江大河及重要支流治理593处,中小河流治理3530处,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及其他项目956处。截至2016年年底,在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791.0亿元,投资完成率60.0%。东北三江、洞庭湖、鄱阳湖治理加快实施;进一步治淮工程建设加快推进,38项工程已开工25项,其中6项全面完成或基本完成,洪泽湖大堤除险加固工程率先通过竣工验收;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深入实施,走马塘延伸拓浚等8项工程已完工。 水库及枢纽工程建设。全年在建水库及枢纽工程369座,截至2016年年底,在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939.7亿元,项目投资完成率59.8%。黑河黄藏寺水利枢纽,浙江朱溪水库,安徽洪巷水库,福建罗源霍口水库,湖南毛俊水库,广西驮项水库及灌区,贵州黄家湾水库,四川土溪口水库、李家岩水库、黄石盘水库,云南阿岗水库,甘肃红崖山水库加高扩建等工程开工;西江大藤峡水利枢纽、淮河出山店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加快实施;河南前坪水库、西藏拉洛水利枢纽、新疆阿尔塔什水利枢纽、重庆观景口水利枢纽、贵州马岭水利枢纽、云南德厚水库、青海蓄集峡水利枢纽等工程实现截流;湖南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下闸蓄水;右江百色水利枢纽、湖南皂市水利枢纽工程通过竣工验收。 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全年水资源配置工程在建投资规模4648.1亿元,累计完成投资2590.6亿元,项目投资完成率55.7%。引江济淮、舟山大陆引水三期、平潭及闽江口水资源配置、云南柴石滩水库灌区、四川武引蓬船灌区、江西廖坊水利枢纽灌区二期、青海引大济湟西干渠灌区等工程开工,陕西引汉济渭、湖北鄂北水资源配置、甘肃引洮供水二期、贵州夹岩水利枢纽及黔西北供水主体工程全面实施。 农村水利建设。全年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完成投资240.0亿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30.0亿元,受益人口3900多万,其中涉及国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00万。截至2016年年底,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9%。当年安排中央投资用于灌溉建设与节水改造161.5亿元(含已列入重大水利工程154.5亿元), 425附录

山东省淄博市地表水资源量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山东省淄博市地表水资源量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序言 本报告针对淄博市地表水资源量进行深度分析,并对地表水资源量主要指标即水资源总量,地表水资源量等进行了总结分析。 借助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的了解淄博市地表水资源量整体状况,从全面立体的角度了解淄博市地表水资源量现状,把握行业前景。 本报告借助权威多维度数据分析,客观反映当前淄博市地表水资源量趋势、规律以及发展脉络,相信对了解淄博市地表水资源量现状具有极高的参考使用价值,亦对商业决策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淄博市地表水资源量分析报告中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等权威部门,数据公正、客观。

目录 第一节淄博市地表水资源量现状 (1) 第二节淄博市水资源总量指标分析 (3) 一、淄博市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 (3) 二、全省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 (3) 三、淄博市水资源总量占全省水资源总量比重统计 (3) 四、淄博市水资源总量(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淄博市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省水资源总量(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省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淄博市水资源总量同全省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淄博市地表水资源量指标分析 (7) 一、淄博市地表水资源量现状统计 (7) 二、全省地表水资源量现状统计分析 (7) 三、淄博市地表水资源量占全省地表水资源量比重统计分析 (7) 四、淄博市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淄博市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省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 (9)

2011年亳州市水资源公报资料

综述 2011年底,亳州市户籍人口604.22万人,常住人口486.32万人。年生产总值62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9%,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60.9亿元,增长25%。其中:第一产业164.04亿元,比上年增长5.0%;第二产业248.4亿元,比上年增长23.9%;第三产业214.21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全年粮食总产量468.5万吨,比上年增加6.51万吨。 亳州市地处皖西北边陲,黄淮平原南端,位于东经115°53′~116°49′、北纬32°51′~35°05′。西部、北部与河南省接壤,西南部于阜阳市毗邻,东部与淮北市、蚌埠市相倚,东南部与淮南市为邻。辖谯城区和涡阳、蒙城、利辛三县,国土面积8374平方公里。 亳州市分属淮河、涡河、洪泽湖三大水系。主要河流有涡河、西淝河、茨淮新河、阜蒙新河、芡河、北淝河等。涡河为亳州市的重要水源,涡河的主要支流左岸自上而下有:惠济河、小洪河、亳宋河、武杨河、武家河、五道沟、青阳沟;右岸自上而下有:宋汤河、赵王河、油河、界洪河、涡楚河、北凤沟、阜蒙新河等。涡阳河自市境西北向东南流经涡阳县至蒙城县东南入怀远县,境内长173公里,流域面积4039平方公里:西淝河源于谯城区淝河镇,向东南流经涡阳县、利辛县,在利辛县展沟镇出境入凤台县界,境内长125公里,流域面积2267平方公里,茨淮新河自利辛县大李集镇入境,向东流经利辛县境南部,至蒙城县邹楼出境入怀远县,境内长66公里,流域面积1401平方公里。亳州市大型闸坝有亳县闸(大寺闸)、涡阳闸、蒙城闸、阚疃闸共4座,中型闸坝有包河闸、高阁闸、贾集闸、油河闸、洺河闸、铁佛寺闸、十河闸、百尺河闸、朱楼闸、武家河闸、五道沟闸、朱集闸、四星陈闸、芮集闸等共30余座。根据对亳州市区地质

2020届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第七次联考地理试题.pdf

2020届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第七次联考 地理试卷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考试范围:高考范围。 2、试题卷启封下发后,如果试题卷有缺页、漏印、重印、损坏或者个别字句印刷模糊不 清等情况,应当立马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3、答题卡启封下发后,如果发现答题卡上出现字迹模糊、行列歪斜或缺印等现象,应当 马上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4、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 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5、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主观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 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 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7、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8、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据中新经纬客户端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3月16日发稿时,已有广东、山东等24省份发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各地常住人口数据相继公布。下表是部分省区常住 人口统计表。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018年常住人口 省份 2017年常住人口(万)增加数(万)增长率 (万) 广东省11346 11169 177 158% 山东省10047. 24 10005.83 41. 44 0.41% 浙江省5737 5657 80 1.41% 辽宁省4359.3 4374.63 —15.33 —0.35%

2018年常州市水资源公报-发布版1210

常州市水资源公报C H A N G Z H O U W A T E R R E S O U R C E S B U L L E T I N 2018 常州市水利局 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常州分局

目录 一、综述 (1) 二、水资源量 (1) 三、蓄水动态 (3) 四、水资源利用 (5) 五、水资源质量 (6)

一、综述 2018年,全市年降水量1240.0mm,折合降水总量53.57亿m3。 全市水资源总量20.52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7.24亿m3,地下水资源量3.28亿m3。 全市总用水量25.76亿m3;总耗水量11.65亿m3,占总用水量的45.2%(即耗水率)。 全市125个水功能区,76个达标,达标率为60.8%,其中河流水功能区达标率53.8%,湖库水功能区达标率100%。59个考核水功能区,48个达标,达标率为81.4%,比2017年上升5.1个百分点。 二、水资源量 (一)降水量 全市年降水量1240.0mm,折合降水量53.57亿m3,比2017年偏少2.7%,比多年平均偏多8.1%。 各行政分区中,常武地区、金坛区、溧阳市年降水量均较多年平均偏多,分别较多年平均值偏多5.6%、8.3%、13.4%。各行政分区年降水量见表1,各行政分区年降水量与上年、多年平均比较见图1,全市年降水量等值线图见图2。 表1 全市年降水量表

图1 各行政分区年降水量与上年、多年平均比较 图2 全市年降水量等值线图 (二)地表水资源量 全市地表水资源量17.24亿m3,相当于年径流深399.1mm,比2017年地表水资源量减少19.5%,比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增加6.7%。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