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讲座教案

高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讲座教案

高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讲座教案
高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讲座教案

高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讲座教案

江苏省《考试说明》的出台,明确了现代文阅读材料为:论述类、实用类文本和文学作品。又进一步解释“论述类”文本为论文、杂文、评论等;“实用类”文本指新闻、通讯、科技说明文、常用应用文等;“文学作品”包括散文、诗歌、小说、戏剧。也明确了题型和分值:7题31分。其中选择题3题占9分,非选择题4题占22分。选材更为广泛,非选择题的分值加大,为我们的复习和考试增加了难度。通过与专家的座谈,明确《考试说明》的制定是向新课标靠拢,实现这个目标还要有一个平稳的过渡。第一卷中的小阅读基本上是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论文,自然科学类的可能性居多;第二卷的大阅读基本上为文学作品,文学散文的可能性居多。所不同的是小阅读减少一道题,减3分;大阅读取消选择题,增2分。下面就二模考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谈一谈高考散文的阅读,以就教于大家。

一、二模现代文阅读暴露的问题

二模考查的是一篇文学散文《根之魂》,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表现技巧的鉴赏。涉及到文章篇章结构的艺术安排处设题较多,如开头的作用、引用手法的作用等,从答题的情况看,很不理想。暴露出这样一些问题。

1、缺乏起码的文章学知识

如第14题“文章从东山魁夷的名画《根》起笔,有哪些用意?”有的同学答“根是文章的线索”;更有甚者答“揭示主题”“点明文章主旨,深化文章中心”;还有人居然答“承上启下”。所谓线索一定是贯穿全文的,如04年湖北卷《怀表,很老很老了》,全文写了三个层次:修表的经历、表的来历、表的传承。“怀表”可谓文章的线索。散文开篇较少起笔就点明主旨,深化中心更无从说起。承上启下说简直荒唐可笑,启下倒有可能,承上从何而来。一般而言,散文多由实到虚,结构上层层递进,卒章显志。

又如第17题问“引用黄帝驾崩的传说,有什么作用?”,且不谈这一引用突出的内容情感答不出,有人就连引用“赋予文章一定人文色彩”这最起码的一点都回答不出。

2、大而化之,空有一些套话

还是第14题,大多数同学都答到“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却不能答出“引出下文什么的描写”“为下文的什么作铺垫”这种情况更具典型性。这样答的同学从大的方面来说,对于文章开头的作用是有所了解和理解的,但答案内容空洞,只能得1分。这类学生较上面一窍不通还属“孺子可教”,一些基本的知识还具备,好好引导一下,告诉他们不能这样笼而统之,现代文阅读考查的是我们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即有否真正理解文本说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是怎样说的。套话只是某种手法、某种结构形式的一般意义作用,只能起一个引路作用,回答任何一个问题都应结合文本的内容作具体的分析,将问题的答案具体化。

3、审题意识缺乏

如第16题的第2问“联系上下文来看,文章为什么要写老汉的话?”和第17的“文中引用孙中山先生祭陵辞有什么作用?”

前一个问题,有答“老汉是陵园管理者,又是典型的陕北高原农民,是中华民族最真切的的一个代表,最朴实的根基,最能反映中华民族的精神,正是有了这群胼手胝足,辛勤开垦的劳动人民,才有了中华民族,才有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这实际是回答了“文章为什么要写老汉”的问题。

后一个问题有答“照应上文每当国家发生大事,总不忘去祖宗陵前祭祀,祈愿祖宗保佑”

这实际上是回答“文章为什么写孙中山先生祭陵”的问题。这两种答案的错误可以说是缺乏审题意识,没有认真去审读题目,从“话”和“辞”的内容去思考。当然从根本上说,还是属于没有真正读懂文章。

又如,05辽宁卷《切梦刀》第一题:以“理想和人情”为“弼辅”的“梦”,在文中具体指哪些内容?解答此题内容应落在“梦”上,但不少同学不注意审题,则多答“现实”的情形,结果第三条答出来的答案是“祖国没有把幸福还给人民”,和本意恰恰相反。05全国卷A《一日的春光》第16题:请概

括作者深爱海棠的原因。不少学生仅答海棠的色彩红白适宜、绿树掩映之美,不注意问的是“作者

..”深爱海棠的原因。一般而言,喜爱和欣赏必须满足主客观两个方面。

4、信息筛选不全面,整合不准确,表述不讲科学

如第15题“文章多处写到皇帝陵的松柏,这些松柏具有怎样的特点?不超过10个字)”

答案为“树大、根深、历史悠久”。这个答案似乎简单,但回答准确特别是全面的同学很少。学生的答案有:

“蓊郁、苍苍莽莽茫茫”

“漫山遍野的粗犷的巨树”

“阳刚、粗犷、充满生命力”

“庞大的根系深扎于大地”

题干中提到“有多处写到”,那么首先就应该把凡是涉及到皇帝陵松柏的语句找出来。第2段虽写到“走进苍苍莽莽的黄土高原,走进蓊蓊郁郁的松柏林中,走进······”但“苍苍莽莽”的是“黄土高原”,“蓊蓊郁郁”的是“松柏林”。主要在第5、7段。第5段写到“走进大殿的后院,令人震惊的是‘黄帝手植柏’,那简直是世上罕见的巨柏,柏树之王!粗大的躯干瘦节累累,树皮斑斑驳驳,经历五千多年的风霜雨雪,经历了几千个春夏秋冬,依然苍郁蓊然,庞大的树冠遮天蔽日。·······”;第7段写到“漫山遍野是巨大的松柏树,林涛轰鸣,苍苍莽莽茫茫。那树根深扎于大地,树梢直薄云天,庞大的根系支撑着参天巨树。我漫步在陵前的松柏林里,呼吸着古树粗犷的气息。北国是属于树儿而属于花的世界,这里蒸腾着阳刚的氤氲,弥漫着皇天后土的浑厚凝重之气。我想只有这黄土高原才能孕育峨峨巨柏,参天之木;只有这巍巍巨树才能撑起这寥廓的天穹!”

这些信息筛选出来后,就要从中找出能体现特点的关键词,体

现人、物的特点的词语从词性来说,一定是形容词。这样就可以将筛选出来的分类合并,得出三个方面的特点。至于“粗犷”“阳刚”等不是树本身的特点,而是它给人的一种感受。已经带有了观者的主观色彩,拟人化了。题目要求回答的更多的是松柏树本身的特点。大多数同学能答出“大”和“深”,“历史久”答出的较少。文章实际多处写到这一特点“经历五千多年的风霜雨雪,经历了几千个春夏秋冬”“古树”,只是没有出现“巨大”“根深”这样的现成词。信息筛选一定要全面,既要看出明示信息,也要发现暗含信息。概括既要善于抓住文中的关键词,也要根据具体的表述进行分析概括。否则就不全面。筛选出来的信息还要注意加以分类合并,进行整合,然后从几个方面用最准确的词语表述。有的答“茂密巨大,巍峨参天”,更有的仅将文中某一现成句“漫山遍野的粗犷的树”“庞大的根系深扎于大地”照抄,将10个宝贵的空格全部占满。这种表述极不科学,严格来说,为0分,充其量也就1分。语简面广点多是答这类题的要诀。注意提醒用足字数。

5、理解不准确,回答表面化

如第14题“开头从东山魁夷的名画《根》起笔,有哪些用意”,部分同学回答“画之根象征(寓意)中华民族之根”,这就是理解有误。东山魁夷画中之“根”不是中华民族之根的象征,黄帝陵才是中华民族的人文之初,黄帝、黄土高原、黄土地才是中华民族的根。以东山魁夷的名画《根》起笔,只是为了引出下文对黄帝陵的描写。

如第17题问“文中引用皇帝驾崩的传说有什么作用”,不少同学回答为“引用皇帝驾崩的传说,介绍黄帝陵的由来”或“引出参观黄帝陵这件事”,似也有些道理,因为传说的结尾说“这便是‘天下第一陵’的黄帝陵”,下一段的开头又说“看黄帝陵最好·······”以名画起笔写的用意答成“点题;增添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虽不算错,但都未能答出真正的用意所在。只是停留在表面,失之于浅。

二、一点思考和建议

(一)使学生牢固树立几个意识

1、文本和语境意识

高考现代文阅读采取的是精读能力的考查方式,要求的是客观性理解阅读。即使是在考场要求快速阅读的特定情形下,也必须务求文本的真知。一切立足文本,回答问题更是要因文解题。

现代文阅读主要考查的是理解文章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筛选整合文章的信息,理解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作者的观点;鉴赏文章的表达技巧。也即文章说的什么,为什么这样说,是怎样说的。从词语的含义、文章的内容、作者的观点,都是从具体的文章而来,每一个问题都是针对具体的段落或者全篇,有一定的上下文作为答题的依据。要将题目回归到文本上来。主观性试题客观化。筛选性、概括性试题的答案尽量使用文中关键性的词句,理解性试题的答案一定要把握作者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回答”也要注意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即使是开放性试题的答案在文中也一定查有实据,解答这种试题依然要依据文本本身的内容,不可有主观色彩。

2、信息和要点意识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在现代文阅读测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自身就是大纲所规定的一个考点,另一方面更是答好其他测试题的一个重要前提。因为不少测试题都是着眼于筛选并整合部分语段或全文相关信息而拟定的。信息的筛选要注意全面性。阅卷评分是见点给分,而有的题目还有字数限制的要求。因此,答题时一要全面吸收信息,务求没有遗漏,把涉及到的信息都划出来。二要将所有的信息作一点分类分析,如二模的第15题“松柏树的特点”,稍作一些分析后就可看出是写了三个方面的特点。这种分析有时可按照篇幅先后的不同纵向逐层进行,也可按照内在有机构成的情况横向分类进行。然后在此基础上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用简洁的语言分点概括。不可就其一点绕来绕去。

3、审题意识

作文强调审题,其实语言运用题和阅读题也特别要提醒学生注意审题,在平时和高考的阅卷过程中,我们经常为学生由于审题不清造成的错误扼腕。有的同学粗读一遍之后,题还没看清就迫不及待的依据大致的印象或头脑里固有的概念提笔就答,且检查时也是只看答案,不看题目。不仅要提醒学生认真读题,强化他们的审题意识,而且引导他们对试题本身做些分析,在明确题干含义要求的基础上再来答题。现代文阅读的考查不会出像“这篇文章的特色是什么”这类大而化之的题目。提问一般比较明确,指向性强。如有的试题,就考查什么作了明确的点拨,有的试题规定了答题的具体区间。好好作一些分析不仅不会偏离题意,且还有可能得到某些启发。如05天津卷《看树》第17题“请赏析‘风是最美的问候,把那些曾在往事中褶皱的情感抚摸得平平展展’这句话”“赏析”指欣赏分析,不少同学仅回答这句话本身的意思,未能指出这个句子使用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作用。

以上,用我们蔡老师的话一言以蔽之,就是:读具体的文章、问具体的问题、答具体的答案。

南师大的吴锦老师在座谈中也说:所有的命题都是具体的,所有的题目都要到文章中找答案,一定要从材料出发,生发,具体化。

(二)讲解一点基本的文章学知识,教给学生一点套板语言和模式知识

前面说到学生答题的一大问题就是空话、套话多,内容空洞。但并不意味无须掌握一些基本的套式知识。正确的套话不仅可说,且引导答题上路。语文学习讲求的是厚积薄发、水到渠成,语文学习的功在平时。但临考磨枪,不快也光。从现代文文学作品的选材来看,散文的可能性较大。从近几年的选文看,大多文质兼美,体现人类真挚的情感或智慧的光芒,人文气息浓厚,有时还富有时代性和社会意义。高考散文选材多为抒情类和议论类。江苏卷04、05年的选文就是这两种类型的代表。《波兹曼的诅咒》引导人们思考现实,文选得好,题出得也好。命题的老师认为这样文质兼佳且有题可拟的文章太难选,考查抒情类散文的可能性相对多一些。两篇文章无论是选文本身还是题目的拟定都值得大家好好研究。不妨将课本读本上的散文知识短文作一点介绍。

1、散文的一般常识

散文是相对于诗歌、戏剧、小说的一种文学样式。读本第三册《中国现当代散文欣赏》中有这样一些论说:

“散文是一种最适于抒写作者主观情感、心灵的文学样式。它是一种‘自我’的文学,‘个性’的文学!”因此阅读散文要善于把握文章的个性特质。很多同学就是未能把握文章的个性特征而出现理解错误的。

“散文是一种‘实’‘虚’结合、因‘实’出‘虚’的艺术。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阅读题在高考语文考试中占有重要位置,需要同学们在平时练习语文阅读能力,下面我为大家带来,欢迎考生练习。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原文朱成玉1那时我20岁,却在经历人生的秋天,满... 阅读题在高考语文考试中占有重要位置,需要同学们在平时练习语文阅读能力,下面我为大家带来,欢迎考生练习。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原文 朱成玉1那时我20岁,却在经历人生的秋天,满目落红,遍地枯草,大有"晚景凄凉"的味2他没有退休金,每日里靠捡拾垃圾艰难度日。喝酒算是他一天中唯一的一点乐趣吧。只有在喝点小酒的时候,那院子里才有了点儿活人的气息。那样的时候,我甚至能听到他哼着一些古老而神秘的曲调。3他的院子里堆着的都是捡来的没来得及去卖的破烂,就是这廉价的破烂,竟然也遭遇了盗贼。那盗贼就是我。4高考落榜后,父母让我去工厂做学徒工,我不去,关起门来坚持写作,梦想有一天 可以写出名堂来。苍白无力的青春,空洞的辞藻,自然无法让我写出多么出彩的文章来。消极的我开始变得颓废,抽烟酗酒打架"无恶不作",邻家隔几天就上门来和父母讨说法,父母气急败坏,不再给我零花钱,任凭我"自生自灭"。我要写稿投稿,没钱买稿纸和邮票,只好打了他的主意,因为我注意到,他那些垃圾里,有一些本子,是可以拿来用的。5他并没有太严厉地呵斥,只是对我说:"你不好好读书,来这破烂堆里翻个啥?破

烂就是破烂,还能翻出什么稀罕玩意来?"说完他就往那对破烂里一躺,和那堆破烂融为一体,好像要告诉我,那破烂是他的,也就他把那破烂当有用的东西吧。"嘿嘿,我也是个破烂。你来翻翻,看我口袋里有没有点儿值钱的东西。"6我的脸羞臊得通红,只好和他坦白,说自己看中了他捡来的那些本子。7"不过话说回来,破烂也分两种,一种是完全没有用的,一种是还有一点利用价值的,比如我捡的这种,还是可以换回一点钱的。"那天他喝了酒,心情不错,没有和我发火。借着酒劲儿,还对我进行了一番教诲,"人啊,不管多糟糕,哪怕你狼狈得像个垃圾一样,把自己扔进了不可回收的垃圾箱。"8听着这话,一点不像一个捡破烂的老人说的,反倒像我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给我讲的。9为了"惩罚"我,他说,"去给我把窗玻璃给擦了吧,很久没擦了,都看不到外面的东西了。"我只好乖乖地就去擦玻璃。玻璃擦干净了,晦暗的屋子一下子亮堂了起来。他心情很好,招呼我喝一口。我捏着鼻子喝了一口,辣得不行,直吐舌头,他倒是乐得前仰后合。最后,他在自己的垃圾里仔细挑拣,把那些我能用到的本子都给了我。"该惩罚也惩罚了,不过你既然帮我把玻璃擦得那么干净,也得奖励奖励,这些就奖励给你吧。"我流着泪接过那一摞本子,脏兮兮、皱巴巴已近迟暮的本子,我却坚信自己,可以在那上面写出干干净净,青春靓丽的文字来。一度以为,自己荒废了光阴,不可救药。但这个可敬的老人让我知道,时光还没有被我用旧,只是蒙上了一层灰垢而已。只要用心去擦一擦,那隐匿起来的时光随时都可以亮洁如新。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目 21、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本文所写的事情。(3分)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方法技巧

现代文阅读答题方法技巧汇总 (一)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 1、修辞手法(请参阅《一本通·专题过关》P80) (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点明所用修辞手法。 (2)、明确答题方向。答题时,一定要结合语句内容分析每一种修辞手法的具体作用。 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X;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具体如下: 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性 拟人——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排比——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致。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夸X——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注意和思考 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达鲜明,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强化作用。

济南市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济南市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一、高中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对于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题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以往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构建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 B. 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 C. “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 D. 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构建他人的数字化记忆。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数据十大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 B. 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

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公开课教学案

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公开课教学案 教学目的: 使学生学会文言文归类比较复习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用培根的名言导入,“知识就是力量。”“关于方法的知识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知识。” 二、学习目标: 1、明确中考文言文部分考点; 2、学会文言文归类比较复习的方法。 三、明确文言文阅读中考部分考点 1、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 2、点评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四、实践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 数日,辞去。(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 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 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悉如外人悉:(2)无论魏晋无论:(3)临溪而渔渔: 2.翻译下面句子。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4分) ;□□□□ ,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 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 处。(4分) (二)〔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 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上①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 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②廉肚耳,肤当去奢省费,轻徭③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 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④,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 旅野宿焉。(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不暇〕顾不上。③〔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 无偿劳动。④〔升平〕太平。

【备考高考】统编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备考高考】统编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一、高中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材料一 到底何为国学?胡适说:“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 显然,胡适的定义外延过于宽泛,内涵不够确定,所以没有被广为采纳。后来大家把国学和我国的固有学术联系起来。钱穆提出:“用意在使学者得识二千年来本国学术思想界流转变迁之大事,以培养其适应启新的机运之能力。”马一浮也指出:“今人以吾国固有的学术名为国学。”这是与胡适不同的国学定义了。长期以来,学界使用的事实上是后一个定义。不难看出,只就这两个定义所涵蕴的范围而言,国学概念的界定,已经历了内涵收缩的过程。一个概念的成立,其涵义不应过宽过泛,否则将造成概念的流失。为此,马一浮又给出了国学新定义。他认为定义国学为固有学术,内涵还失于宽泛笼统,仍不易把握,使人不明白是何种学术。所以他提出:“今揩定国学者,即是六艺之学,用此代表一切固有学术,广大精微,无所不备。”马一浮给出的国学定义,学理意味极深厚,可惜时人未予重视。 (节选自刘梦溪《国学辨义》)材料二: 国学决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表面上它是研究过去的文化的,因此过去有些学者使用“国故”这样一个词。事实上,它既与过去有密切联系,也与现在甚至将来有密切联系。现在不是都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吗?什么叫“特色”?特色表现在什么地方?我觉得,特色最容易表现在精神文化方面,哲学、宗教、文学、艺术、伦理、道德等都属这个范畴。这些东西也是能够交流的,所谓“固有”并不排除交流,这个道理属常识范围。以上这些学问基本上都保留在我们所说的“国学”中。其中有不少东西可以说是中华文化、中华智慧的结晶,直至今日,不但对中国人发挥影响,它的光辉也照到了国外。最近听一位领导说,他在新德里亲耳听到印度总统引用中国《管子》关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话;在巴基斯坦他也听到巴基斯坦总理引用中国古书中的话。这足征中华智慧已深入世界人民之心。这是我们中国人应感到骄傲的。所有这些中国智慧都明白无误地表露了中国特色,它产生于中国的过去,却影响了中国和世界的今天,连将来也会受到影响。 (节选自季美林《谈国学)》)材料三: 究竟何谓国学?国学内容究竟何指?又该如何理解?迄今仍众说纷纭。理解的歧异主要表现在国学内容究竟指何方面。吕思勉说:“国学者,吾国已往之一种学问,包含中国学术之性质与变迁,而并非与外国绝对不同之学问也。....又常有以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等以区别东西洋之文化,实亦不然。”吕思勉对国学并未就学术本身予以界定,只是较为概括地指出国学包含中国学术性质与变迁,尤为强调国学与西学并无绝然不同,而在这方面是有深意的。它表明吕思勉并不认同国学与西学是古今之学,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反击了西化派认为国学与西学绝然对立,不可调和,而必以西学取代国学的观点。虽然就国学本身而言,吕思勉并未讲得分明。

江苏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含解析

(2014)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 (3 分) 【答案】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 2.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3 分) 【答案】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 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5 分) 【答案】第一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友人住处环境,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友人品性的赞颂;第二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 10.(1) (3 分) 【解析】由“九日驱驰一日闲”中的“驱驰”可看出作者是“乘兴而往”;由“寻君不遇又空还”中的“不遇”和“空还”可看出作者是“怅惘不遇”;由“怪来诗思清人骨”中的“诗思清人骨”可看出作者是“欣赏叹慕”。 (2) (3 分) 【解析】由“城郭休过识者稀”可知此人“城里少有人知”;由“哀猿啼处有柴扉”中的“哀猿啼处”可知此人“家住深山”,由“有柴扉”可知此人“居室简陋”;由“沧江白石渔樵路”中的“渔樵路”可知此人“与渔樵为伍”。结合本题分值,答案可调整概括为三点:①城中识者甚少,②居室偏僻简陋,③混迹渔樵行列。 (3) (5 分) 【解析】第一首诗的结句,是前一句的原因,所以应结合前一句进行赏析;第二首诗的结句可有两种理解,既可理解为实写诗人自己,也可理解为续写所访隐者。 【评价】今年诗歌鉴赏题量仍是3道简答题,侧重考查情感和技法,这延续了以前的做法,但分值由10分增加了1分,文本由一首诗改为两首同主题的诗,这些变化还不能说是一种创新,愚以为既然用了两首诗,可设计一道比较阅读题以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 (2015)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唐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馀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1)联系全诗,简要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4分) 答案: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位高雅;宾主志同道合。 (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4分) 答案:选取景物,铺陈描摹;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 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 答案: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 10.

中考现代文阅读教案

中考现代文阅读指导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抓住小说主要情节进行复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体会小说的心理描写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等艺术特色。 3、把握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理解文题的深刻含义。 4、结合生活体验,深层思考课文触及的教育现象,领悟写作意图。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积累字词并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教师的点拨以及拓展训练等方式,让学生体会小说 的心理描写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等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学习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执着的追求,懂得在今后生活中怎样去珍惜亲情、友情,促进健康师生关系的形成。 【教学重点】 分析心理描写,把握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文题的深刻含义。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教材教案、导学案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初入“心声” 课前播放歌曲《小小少年》 同学们,处在青春少年的你们,也有忧愁,有烦恼,有期盼,可是,你们的心声有谁知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小说《心声》,感受李京京的一段心声。 二、自主学习,梳理情节,感知“心声” (1)注音

捻(ni ǎn)噗(pū)蜷(quán)簪(zān) 琅琅(l áng)发窘(ji ǒng)抽噎(yē)恍惚(huǎng hū) 抽泣(qì)棱角分明(l éng)窸窸窣窣(xīs ū)毛毛剌剌(l à) (2)释义 发窘:为难,突然感到难堪的窒息。 棱角分明:棱角分明指在一个正方体上棱和角分辨的很清楚。形容二个事物 分辨的很清楚或是把人物刻画得很清楚,明了。 窸窸窣窣:象声词,形容摩擦等轻微细小的声音。 毛毛剌剌:是指表面有刺,不光滑。课文里形容人的声音沙哑。 (3)复习小说三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典型的环境描写, 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 (4)理清故事情节 假如我们把这个故事拍成一部四集电视连续剧的话,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讨论一下,应该如何对小说进行划分,并概括出每集的内容简介。提示:抓住时间、四个场景来进行概括。 第一集(1—17 ):公开课前李京京想读课文程老师断然拒绝。 第二集(18 —27 ):回家路上李京京偷读课文回忆亲情友情感情真挚。 第三集(28 —44):次日放学后李京京听赵小桢读课文纠正问题遭到误解。 第四集(44 —59 ):公开课上李京京关键时刻勇敢举手终读课文以情感人。 学生复述。讨论整理板书: 公开课前——回家路上———次日放学后———公开课上 (想读课文)(偷读课文)(听读课文)(终读课文) (开端1—17 )(发展18 —44 )(高潮、结局45 —59 )

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试题及答案

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试题及答案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试题及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现代文阅读题在高考语文考试中十分重要,为了帮助同学们练习语文阅读能力,下面我为大家带来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试题,欢迎大家阅读练习。高考现代文阅读原文1.在近十年来围绕陈寅...现代文阅读题在高考语文考试中十分重要,为了帮助同学们练习语文阅读能力,下面我为大家带来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试题,欢迎大家阅读练习。高考现代文阅读原文 1.在近十年来围绕陈寅恪的推崇与传奇当中,他的受业弟子蒋天枢向人们透出一个清矍高瘦、若隐若现的身影。 2.陈寅恪晚年,在病榻编定的著作整理出版全权授与蒋天枢,这被后辈学人视为他一生学问事业的"性命之托"。受托之人蒋天枢,作为陈寅恪早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学生,1949年后,十余年间两人只见过两次面。这十余年间,陈寅恪目睹和经历了太多昔日亲密无间的师友亲朋一夜之间反目为仇的事情,但他信赖晚年只有两面之缘的蒋天枢。 3.蒋天枢值得这种信赖。1958年,他在其《履历表》"主要社会关系" 一栏中写道:"陈寅恪,69岁,师生关系,无党派。生平最敬重之师长,常通信问业。此外,无重大社会关系,朋友很少,多久不通信。" 当年,批判资产阶级史学权威的政治运动正如火如荼,蒋天枢在这种只会带来麻烦而不会有任何好处的"社会关系"中,丝毫不掩饰对陈寅恪的敬重之情,足见其为人之笃忠执着。

4.他也确实没有辜负这份重托。晚年,他放弃了自己学术成果的整理,全力校订编辑陈寅恪遗稿,终于在1981年出版了300余万言的《陈寅恪文集》,基本保持了陈寅恪生前所编定的著作原貌,作为附录还出版了他编撰的《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这大概是"陈寅恪"这个名字在大陆重新浮现之始。 5.当时出版社给他3000元整理费,他一分钱也没有收,全部退还。因为"学生给老师整理遗稿,怎么可以拿钱呢"。后来,陈寅恪突然"走红",很多人出来自称是陈先生的弟子,蒋天枢却从来没有说过一句话,从来没有借陈寅恪以自重。 6.在陈寅恪托付毕生著作的那几日见面中,一天,蒋天枢如约上门,恰好陈夫人不在,没有人招呼他,已目盲的陈寅恪也不在意,径直开始谈话,结果蒋天枢就一直毕恭毕敬地站在老师床边听着,几个钟头始终没有坐下。那年,他已年过花甲。 7.接触过蒋天枢的复旦教师说,"程门立雪"这类传统,在蒋先生心中原是稀松平常之事,一个学生总得有他应该躬行的本分。 8.有人评说,蒋天枢对老师的尊重,出于一种对文化的负载感,而这种负载感正是传自其师门。陈寅恪在《论韩愈》文中就曾说过:"华夏学术最重传授渊源。" 9.编撰陈寅恪"事辑",蒋天枢自己在致友人的信中表示,他的中心意旨是想写出陈先生是"中国历史文化所托命之人"。 10.蒋天枢出身清华国学研究院,与陈寅恪有师生之谊,并且对自己入学前就已自沉的王国维也严执弟子礼。同行或学生"王国维长王国维短",

【备考高考】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含答案)

【备考高考】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含答案) 一、高中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老校长的雨靴 庞余亮 一个人的身份与穿着绝对有关系,比如我们校长曾经到村里的裁缝店做过一套西装。瘦瘦的校长穿起来就不伦不类,反倒是他穿上蓝卡其的中山装好看些。不过他到乡里开会到城里办事还是穿上了他的宝贝西装,又穿上了他的老皮鞋——怕有很多年了,有一只已经歪斜了。看得出他穿上西装的感觉并不好,可是他说有什么办法呢,上次进城,人家都以为他是个老古董,还是穿西装好些,穿西装人家的目光就少了,走路就轻松些,城里人就喜欢穿西装。 穿西装也就穿西装吧,可是一到下雨天,穿上西装的他偏偏又蹬上了一双中帮雨靴,这就更加不伦不类了,怎么看怎么别扭。每当他穿上这件衣服,学生们就在背后叫他“德国鬼子”。但乡下土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一走路就是一脚的烂泥,想甩都甩不掉,真是固执的坏脾气。如果还想“甩”的话——用校长的话说就是想要派头的话皮鞋一会儿就变成了小泥船,所以雨靴还是更适合于土路。看来校长穿雨靴还是穿得理直气壮的既然穿着理直气壮,别人怎么看也就无所谓了。他心安理得地穿着后摆有点吊的西装和粘着烂泥的雨靴到乡里或进城办事。回来时他乐呵呵的,他似乎没少了什么,实际上雨靴上已少了许多烂泥,而原先黑色的泥渍变成了白色的泥斑,像踩了一脚的雪。 本来我早已不用雨靴了,过去在上师范前下雨赤脚;上师范时下雨也无所谓,到处都是水泥路。可是到我们学校就行不通了,烂泥似乎见皮鞋见得不多,反而亲昵得大过分了,开始我还“甩”,下雨穿皮鞋,后来再也不行了,我心疼。乡里经费紧,工资不仅发得迟还总打折,我不能死要面子活受罪,所以我托穿雨靴的校长到乡供销社买回了一双雨靴。 新雨靴锃亮锃亮的,亮得能照见人的脸,雨珠滴在上面一会儿就滚走了。我走路时觉得有人在看我的脚。不过雨靴老得很快,不出几个雨天,雨靴就老得和校长脚上的雨靴差不多。似乎只有老了的雨靴才更和泥土亲近些,老了的雨靴更协调些。每年开学前我们学校里的老师都要乘船到城里新华书店一趟。我们在城里往船上搬书,搬完书后一起去一家馄饨店吃馄饨——校长说这是城里最好吃的馄饨。吃馄饨时还可以在碗里多撂一些辣椒,那个香啊,那个辣啊,吃得鼻子上都冒汗。吃完了我们一身轻松,校长还脱掉了西装,露出两种不同颜色织的毛衣然后我们再一起乘船回去。有一次开学前去城里,正好早晨下雨,我们都穿了雨靴,然后又一起穿着雨靴上了船。上了船校长还指挥我们在船帮上把雨靴上的泥洗掉,用校长的话说,要让城里人认为我们穿的是马靴,而不是雨靴。亏他想得出来!到了城里,太阳升上来了,城里的水泥路不像乡下的泥路,乡下泥路要晒两个晴天才能晒干,而城里的水泥路只要一个钟头就干了。穿着雨靴的我们几个好像是“德国鬼子进城”,雨靴底在水泥路上总是要沉闷地发牢骚,天不热,我身上全是虚汗,到了新华书店,上楼梯时营业员都哧哧地发笑。如果这还不算尴尬的话,我在回船的路上居然遇到了我城里的同学。同学笑眯眯的,目光却朝下,他看到了我的雨靴,我们的雨靴。后来好不容易同学走了,我觉得满街上的人都在看我。我躲到校长他们中间走,他们走路声居然那么

2020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模板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模板 感知能力。即对文章阅读后一种基本的感觉、知晓能力。新课程特别重视现代文阅读的整体感知能力,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基本写法或表达技巧,从整体上理解文中人物的特点等等。1、如阅读记人的记叙文,就要看记了什么人的什么事,表现了人物怎样思想感情或性格特点; 2、阅读记事的记叙文,就要看记了什么事,涉及哪些人,通过事件反映了什么主题; 3、阅读写景状物的记叙文,就要看写了什么景,状了什么物,这些景或物有什么特点,寄托了作者什么情感; 4、阅读说明文,就要看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或作用等等。 概括提炼能力是语文阅读中最重要的,能够考查你是否读懂和对文章的准确体会和感想。即对全文、段落进行整体概括,对文章的要点,文章的写法进行概括的能力。如对全文、段落的中心、大意的概括,对文章思路的提炼,对文章的层意、段意的概括,对文中人物形象的概括等等。平时阅读中要多练习归纳段意和文意,培养善于概括的能力和习惯。 词语和句子理解词语含义,还是理解句子含意或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都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具体的文章去理解。善于捕捉那些含义深刻的重要词语和含意深刻的重要句子,结合上下文去寻找、揣摩和体味它的含意,千万不要抛开具体的文章语境去就词语理解词语,就句子理解句子。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包括对文章的各种表达手法与写作技巧的辨识、理解、分析、欣赏。如表现手法中的正面侧面、对比烘托、详写略写、伏笔照应等等。新课标要求我们:“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位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表达方式语文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写作手法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 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课外阅读指课本(教材)之外的阅读内容,不管是课内读的还是课外读的内容。 感悟多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 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内容角度);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一般是三个字)。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 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讲座

专题讲座 2011年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 王漫(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我们对2011年版课标的解读,既要关注到与2001年实验稿的变化,捕捉十年课改实践之经验教训在国家课程文件中的体现,也要关注两份文件中没有变化、十年来一以贯之的东西。 关于初中阅读教学的解读,主要集中在“课程目标”与“实施建议”部分。在研读这两部分对第四学段(初中)阅读教学相关论述的同时,适当勾连其他部分、其他学段的文字,便于更好地理解初中阅读教学的要求。 一、从“课程性质”与“课程理念”的高度把握阅读教学 语文教学,“读”占鳌头。语文课程的许多重要理念,要靠阅读教学来落实;阅读教学的实施,又要时刻关注课程理念的指导。因此,讨论阅读教学,不能不涉及到“课程性质”与“课程理念”等关键问题。 1.深刻理解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 2011年版课标在“前言”部分,对“课程性质”做出了新的阐述。第2页开宗明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

践性课程。”同时,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一句放在这段话的末尾。中间一句话,则是对“基本特点”的具体解释(“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种改动,把2001年实验稿中含糊其辞的地方明确化、清晰化了。2001实验稿说的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句话的问题,一是把“语文”与“语文课程”混淆在一起论述,二是仍然把“工具性与人文性”作为习惯性的标签来给语文课程定性,却又不好明说这就是语文课程的性质(因为这种说法在学术界早就遭到了质疑)。而2011年版课标的处理,明确告诉我们: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综合性、实践性”;今后讨论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时,要告别“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套路,要从“综合性、实践性”的角度来认识和分析语文课程教学的得失。 那么,所谓“综合性、实践性”的具体内涵又是什么呢? 在第3页最后一段,课标指出:“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接着说:“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从这段话的前一句,可以归纳出语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含答案)50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含答案)50 一、高中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篇文章的优劣,取决于能否映射现实、有无社会观照。倘若文风浮夸自大,标题一晾一乍,事实似是而非,这不仅唐突了读者,也丧失了传播价值,污染了舆论生态。 最近在网上,“美国害怕了”“日本吓傻了”“欧洲后悔了”之类的文章,总能赚取不少莫名点击。然而,纵观这些所谓“爆款”文章,其实却了无新意,一味夸大,文风堪忧。比如,有的任意拔高、以偏概全,高喊《在这些领域,中国创下多个“世界第一”!无人表示不服》;有的自我安慰、贻人口实,鼓吹《别怕,我国科技实力超越美国,居世界第一》;有的内容一厢情愿、断章取义,将国外的只言片语,放大成“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中心位置…中国现在是全球第一经济体”等声音。 这些“雄文”的共性,一无事实骨架,二无内容血肉,三无思想含量,徒有浮躁外壳,经不起一点风吹日晒。要知道,文章不会因为浮夸而增色,国家也不会因为自大而变强。挑动极端情绪、肆意传播偏见,容易造成公众走进夜郎自大、自吹自擂的狂妄误区,导致社会陷入信息碎片化、思维程序化的认知闭环。 新闻学有一种观点认为,“最好的编辑一定是个营销专家”。而某些媒体,其浮夸自大的文风,无异于“吸晴涨粉”的气球,一触即破。这类文章的始作俑者,把标题当作一枚带着诱饵的鱼钩,诸如“全球首款”“世界第一”的标题党,给标题大加“刺激”的猛料,以博人眼球,吊人胃口。然而,新闻不是爽文。如果只讲营销不讲营养,只要眼球不讲责任,即使一时流量爆棚,也是在误导大众。 有网友感慨,进入了自媒体时代,新闻越来越多,离真相却越来越远。的确,浮夸自大的文风套路,看似抄了“10万+”的近路,实则误入新闻生产的歧路。据统计,去年新媒体运营行业人数超过300万,各类机构对内容创业者的投资金额超过50亿元,可谓既有前途,又有“钱途”。然而,面对如此大好的形势,自媒体要想创作自如,就更需恪守自律。倘若毫无底线蹭热点,肆无恩障造噱头,结果只能是漫出道德水位,偏离法治轨道,消解媒体公信力。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有人疑惑,是文章不会写了吗?并不是。还记得,南海仲裁闹剧群情激愤,“中国一点都不能少”的新闻作品却产生共鸣。针锋相对却有礼有节,气贯长虹而又言之有物,这样的文风文气,怎能不引发舆论场同声同气?全媒体时代,真实客观理性的新闻准绳没有变,新鲜有趣优质的价值取向没有变,平实求实务实的文风导向也没有变。只有创作者自律自觉,将文风与世风勾连,给流量和情绪松绑,方能写出真正从容自信的作品。 好的舆论可以成为发展的“推进器”、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黏合剂”、道德的“风向标”,不好的舆论可以成为民众的“迷魂汤”、社会的“分离器”、杀人的“软刀子”、动乱的“催化剂”。新闻讲事实,讲真相,讲正道,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浮夸,那些热衷于耍噱头、故弄玄虚、哗众取宠的路数可以休矣。 石羚在《表达当守正,修辞立其诚》中写道:曾经,读者反感“裹脚布”式的八股文章和“板着脸说话”的态度。现在,一些网络媒体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的热衷故弄玄虚,语

2020年高考模拟复习知识点试卷试题之山东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II(现代诗歌)-练习

期末语文备考指导与新题型适应性练习 现代文阅读II——现代诗歌 现代文阅读II(共4小题,共16分)是考查小说、散文、现代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现代文阅读题。两道选择题中,第6题侧重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第7题侧重考查对文章艺术技巧的分析鉴赏。两道简答题会涉及到鉴赏人物形象、分析艺术技巧、赏析文章构思、探究类试题等问题,命题更加多样化、随机化。由于本次期末抽测明确提出考 查现代诗歌,故下文暂不涉及其它文学体裁。 (山东省济宁市2020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题。 故园①别(节选) 流沙河 别了太阳照不到的园庭 这里消磨我十二年的光阴 我熟悉园墙上的每一条裂缝 就像熟悉自己的掌纹 我熟悉庭上的每一个凹坑 就像熟悉自己的面影 在这里早晚忙于挑水、劈柴、洗衣、煮饭 在这里悄悄的结了婚 在这里歌在这里哭 在这里第一回当了父亲 在这里做过愚蠢的书生梦 在这里偷看着天上的风云 现在我要回城去了 眼泪滴着恋栈之情 别了我的小母鸡 感谢你天天为我下蛋 别了我的老公鹅 感谢你夜夜为我们守门 纸窗不须糊了让它去破 柴灶不须烧了让它去冷 菜园不须种了让它明年野草青青 让蝼蛄来弹琴 让蟋蟀来吹笙 奏一支思乡曲飞入我的梦境

【注】:①故园指诗人流沙河3岁到16岁(1935~1947),36岁到48岁(1966~1979)曾居住过的余家老宅。 1.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三到六行,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对园庭的每个地方都十分的熟悉。 B.“在这里早晚忙于挑水、劈柴、洗衣、煮饭”,用日常生活中的典型活动来写园庭生活。 C.“让蝼蛄来弹琴/让蟋蟀来吹笙”,以拟人手法写出了蝼蛄、蟋蟀在“我”离开后的喜悦。 D.“奏一支思乡曲飞入我的梦境”,思乡曲入梦,写出了故园牵绊着“我”,感情真挚感人。 2.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别了/太阳照不到的园庭”,既照应了诗歌的题目,点出告别的对象,又交代了故园的特点。 B.“这里消磨我十二年的光阴”,由“消磨”一词可以看出“我”认为在这园庭生活是在虚度时光。 C.“在这里歌/在这里哭”,园庭生活有喜悦也有悲伤,园庭是“我”这十二年人生经历的见证者。 D.“纸窗不须糊了/让它去破”三句,写出了“我”要回城因时间仓促而决绝,无暇顾及窗纸、柴灶、菜园。 3.“眼泪滴着恋栈之情”中的“恋栈之情”如何理解?(4分) 4.诗歌选择小母鸡、老公鹅作为告别的对象,有何用意? 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曲一线2020山东新高考模拟一线名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5~8题。 高翔远举 [法]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 飞过池塘,飞过峡谷,飞过高山, 飞过森林,飞过云霞,飞过大海, 飞到太阳之外,飞到九霄之外, 越过了群星灿烂的天宇边缘, 我的精神啊,你活动轻灵矫健, 仿佛弄潮儿在浪里荡魄销魂, 你在深邃浩瀚中快乐地耕耘, 怀这无法言说的雄健的快感。 远远地飞离那些致病的腐恶,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模板

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模板 感知能力。即对文章阅读后一种基本的感觉、知晓能力。新课程特别重视现代文阅读的整体感知能力,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基本写法或表达技巧,从整体上理解文中人物的特点等等。1、如阅读记人的记叙文,就要看记了什么人的什么事,表现了人物怎样思想感情或性格特点; 2、阅读记事的记叙文,就要看记了什么事,涉及哪些人,通过事件反映了什么主题; 3、阅读写景状物的记叙文,就要看写了什么景,状了什么物,这些景或物有什么特点,寄托了作者什么情感; 4、阅读说明文,就要看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或作用等等。 概括提炼能力是语文阅读中最重要的,能够考查你是否读懂和对文章的准确体会和感想。即对全文、段落进行整体概括,对文章的要点,文章的写法进行概括的能力。如对全文、段落的中心、大意的概括,对文章思路的提炼,对文章的层意、段意的概括,对文中人物形象的概括等等。平时阅读中要多练习归纳段意和文意,培养善于概括的能力和习惯。 词语和句子理解词语含义,还是理解句子含意或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都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具体的文章去理解。善于捕捉那些含义深刻的重要词语和含意深刻的重要句子,结合上下文去寻找、揣摩和体味它的含意,千万不要抛开具体的文章语境去就词语理解词语,就句子理解句子。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包括对文章的各种表达手法与写作技巧的辨识、理解、分析、欣赏。如表现手法中的正面侧面、对比烘托、详写略写、伏笔照应等等。新课标要求我们:“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位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表达方式语文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写作手法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 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课外阅读指课本(教材)之外的阅读内容,不管是课内读的还是课外读的内容。 感悟多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 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内容角度);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一般是三个字)。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 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论证方法中学要求掌握的的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廖法。 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 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 有何作用回答文中某一内容的作用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公开课教案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公开课教案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eaching plan of open class on ju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modern reading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公开课教案 授课教师:游东华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掌握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提高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技巧和能力。 教学重点: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的指导 教学难点: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能力的提高 教学时数:1—2课时 教学方法:归纳法、讲练结合法(以练为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强调现代文阅读的重要性(占总分20%) 二、讲授新课 (一)现代文阅读试题考查内容与形式 中学考试中的现代文阅读篇目一般选自课外,记叙类文章是初一阶段的重点,也是中考的重点,命题侧重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积累运用、感知理解、揣摩体味等方面。 (二)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 1、基本要领:整体把握,顺藤摘瓜

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 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宜快] 第二遍: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深入理解文章, 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宜慢,并回读检查] (三)掌握常见题的解题技巧和注意事项: ①“积累运用”部分一般考查字词的注音、解释,成语和名言警句的背记运用,此类题目要求平时要多积累字词和点滴知识,对于确实未见过的陌生词语可结合语境(上下文)揣摩分析。 ②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③问语句、语段的作用:(要从两方面考虑) 一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 二从内容上,常有A开篇点题,B设伏笔、C作铺垫、D 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④问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 注意总分式(A总分、B分总、C总分总);层进式;并列式。 ⑤问文章线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

《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 班级:对口专业二班时间:2016年10月27日执教者:田然 教学目的: (1)理清作品论证思路,体会本文的逻辑力量。 (2)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结合现代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已的认识。 (3)学习本文的表达的技巧,了解杂文的文体特点。 (4)学习作者幽默犀利的语言,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及比喻论证方法的运用,领会比喻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点:学习鲁迅的论证艺术,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把握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一、导入新课:大家对鲁迅先生应该并不陌生吧。最早的的有《从百草堂到三味书屋》。你们学完了有谁在桌子上刻了早字?这可是破坏公物哦,当然也是对自己的一个警醒,提醒自己要:时时早,事事早。从这里也可见到,鲁迅先生不仅影响了当时社会文化,还深深地影响了我们。之后呢?我们还学过《社戏》、《藤野先生》、《孔乙己》,这里面的一个个人物仿佛也还历历在目,性格鲜明的生活在我们的脑海里。那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是先生的一篇杂文《拿来主义》。 二、作者简介:鲁迅(l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参任《新青年》编辑,并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等。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对民主革命和现代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终因积劳成疾于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病逝。一生著译近千万字,现有《鲁迅译文集》10 卷、《鲁迅全集》16卷。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 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影响广泛。 三、写作背景简介。 文为时而作。 本文写于上世纪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30年代,国民党反动政府在政治上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在文化政策及其活动上,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在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先生以马列主义学说为指导,凭借自己丰富的知识和建设新文化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回答了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遗产(也包括民族文化遗产)的立场、态度和方法问题,并富有创新意义地命名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后来成为中国无产阶级对待文化遗产的代名词,普遍采用至今。 四、研读课文,理清思路。 (一)、生字词 礼尚往来(shàng;崇尚,重视。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 自诩(xǔ;夸耀,说大话;自我夸耀。) 残羹(gēng)冷炙(zhì):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冠冕(guān miǎn)古代帝王、高官的礼帽,引申为体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