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培智语文课堂的生活化

培智语文课堂的生活化

培智语文课堂的生活化
培智语文课堂的生活化

培智语文课堂的生活化

(2011-12-02 20:18:02)

转载▼

标签:

康复教育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就体现了“以生活为核心”的课程思想,突出了特殊教育课程特色。新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不仅增加了劳动技能和生活适应的教学课时,同时把基础教育课程设置中的语文、数学学科都称之为生活语文、生活数学。这就要求作为培智学校的教师,结合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依据自身的学科特点与智障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在这样的新课改潮流下,培智学校语文教学就要做到根据培智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把抽象的知识与他们的生活实际和现实实际有效的融合起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通过实践操作,在生活中感知知识,了解知识,增强知识的直观性,降低知识理解的难度,在

学中用,用中学,使语文教学生活化,充分体现出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指导思想,培养弱智儿童的生活适应能力,还培智学校语文课堂教学以生活本色。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

教学环境,主要指教室,这里是学生接受知识最主要的地方,教室环境的布置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所以无论是校园环境的规划还是教室的布置,都必须更多地洋溢着温馨的生活气息和浓浓的童真童趣,让学生能够在生活化的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在自然真实或较自然真实的的环境中学习。

比如在日常的教学中,结合我们所要传授的知识,我们可以把教室的一角布置成天气预报台,里面包括年、月、日的更替;几种天气的变化;与气候和天气密切相关的标志性动植物、以及人的衣饰和运动的转变等等。让弱智儿童去观察、认识、再更换或者报道,从而使这些知识在这种生活化环境中不知不觉的浸润到学生的头脑中。

当然根据教材内容,我们还可以把教室布置成舞会、动物园、游乐场等不同的生活化环境和情境。但在这过程中我们应注意真实性,因为弱智儿童只有在真实中才能自如地活动,不太逼真的情景只能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那种身临其境的、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气息,会完全激发起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兴趣,进而乐于去学习和运用。

二、选择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可以说所有的教材内容都是人类生活实践的知识结晶,是对源于生活的知识、规律的高度概括和客观揭示。这样,教学内容更容易生活化,也应该生活化。而弱智儿童教育的目的倾向性也并不在于传授给学生系统的、高深的科学文化知识,而更应致力于培养他们日后自立于社会的生活能力。所以,培智学校的语文教材,把许多学生生长、生活必需的思想道德、知识技能等融合到了一起。它是生活经验的改组和改造。如教材中有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常用字,有生活常识,有教育学生爱父母、爱老师、敬长辈、爱祖国等社会伦理,还有社会风俗、生活习俗等等。

但同时由于弱智儿童教育新课改下的教材目前还没使用,原有教材内容又已严重陈旧,与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脱节,所以,我们除了要将现有课本内容尽可能生活化以外,更需要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也就是教学内容不能完全以教材为内容,我们一定舍弃那些不合时宜的、陈旧的、超出学生理解范围的知识。要在教材的基础上把那些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弱智儿童的认知特点,符合弱智儿童的兴趣和经验,以及他们生活中急需的知识内容增添到教学中来。努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给与弱智儿童以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展示出对生活的理解和认同,激发起学习欲望。归纳一下,主要有下面几种实践模式:(1)、引入学校生活。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一位同学主动帮助小同学的事,某些体育活动、少队活动等等,都可以让学生们去说、去讲。(2)、联系社会生活。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例如:学校组织的一些参观、野炊活动等,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或者写一写你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想等。(3)、结合家庭生活。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从事旅游业的,则可以让他做做校内小导游等等。

三、强化动手,在生活操作中学习语文。

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这就是说明动手操作不仅是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为学习进行思维提供了支柱,且往往让人恍然大悟,产生学习兴趣。不过对他们而言,动手操作能训练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启迪求知欲,补偿智力缺陷,缓解手部功能障碍,加强个性培养,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例如,在教学《洗脸》这一课时,我为学生准备好脸盆和手帕,让学生亲手来操作洗脸,并展开比赛。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学生获得了感性的知识体验,掌握了洗脸的方法。

四、表演生活,在模仿生活中学习语文。

教材内容都是以语言文字的形式表达出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再获得主观感受的,只有将课本中的语言文字用情景剧的形式表演出来,让学生再次模仿生活,在模仿生活的背景下进行学习,就能使学生得到更真切感受。有的课文内容在是生活中的紧急情况,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五、体验生活,在生活体验中学习语文。

生活是教育的源头,语文教学是离不开生活的,当语文教学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浓郁的生活氛围中、在人与人的自然相处中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就可以提高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为将来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打好基础。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语文的教学和学生真实的生活感知联系起来,让学生来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场景中,在丰富的生活体验中,让学生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从而掌握知识与技能。例如:《购物》一课,我带领学生去学校附近的超市进行一次购物体验,通过在超市购物活动的参与体验,使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认识了各种物品,而且学会了在超市购物的流程以及注意的事项,也使语文更加贴近了生活。

当生活与语文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浓郁的生活氛围中、在人与人的自然相处中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就可以提高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为将来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打好基础。

分享:分享到新浪Qing

喜欢

让聋校语文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谈聋校语文教学方式的改变

安徽省阜阳市特殊教育学校胡晓莉

摘要: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倡“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然而,现阶段聋校语文教学仍然存在着不能适应聋生学习需要的现象。作为聋校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我们聋校的语文教育更应该回归到生活世界当中,我们更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引领聋生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和感悟生活,从而使聋校的语文教学活动焕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

关键词:聋校语文教学方式改变

一、现阶段聋校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然而,如今的聋校语文教学模式仍然存在着部分不良的状况,如:低年级反复地枯燥乏味地学词学句,忽略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中、高年级语文教学则是被“灌输──分析──训练”的方式占据了主阵地;一些教师依然“以学科为本”,忽视了教育对象的发展,把聋生当成机器的复制品,在教学流水线上进行打磨,然后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成品验收,这实际上是对孩子最大的不尊重和身心摧残。本应是学习的主人的聋生们一直处于被动、压抑的地位,只有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资格。这样的教学模式根本不能适应聋生的学习需要,也不可能让他们去发现、去创造,更谈不上提高教学效率了。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该怎么办?唯有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把“最大限度地挖掘聋生的潜能,促进聋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改进当前的聋校语文教学方式。

二、要让聋校语文教学回归现实生活

陶行知先生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生活即教育”,认为教育与生活从来是分不开的,“教育是从生活中得来的”。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提倡走近学生,走进生活,在新理念的指引下,我觉得要让我们的教学活动回归到现实生活中,从而加强聋生的语文实践,提高聋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和水平。

正如李吉林老师所说:“从概念到概念,活泼泼的文字变成了僵死的东西,活生生的形象黯然失色。语言文字本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尤其我们的语言,是最讲究神韵的,没有形象的感受,没有对字里行间的情感的体会,没有对语言文字的品尝意会,学生怎么能读好作品,又怎么能写出好文章。”

在聋校教育中,聋生由于听力障碍,主要依靠视觉、肤觉、味觉、嗅觉等其他途径感知外界事物。生活是聋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可见,传统的“讲解、灌输”式课堂教学是不利于聋生的语文学习的。因此,我们的学习活动一定要“以人为本”,把教科书与聋生的生活融合为一体,给聋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让聋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使他们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一定要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回到聋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去激发聋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欲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内化为聋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生命活力的知识。

只有在富有生活特色的课堂上,孩子们才能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原有的情感与生活积累才能被调动、被唤醒,他们的身心才会处于最佳状态,才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也只有这样的学习活动才能陶冶聋生的情操,提高他们自身的语文素养,使聋校语文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三、联系现实生活,加强生活实践

(一)仔细观察,认识生活

聋校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描述比较贴近聋生实际,常常被聋生见到的生活现象,但是由于聋生没有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他们往往容易忽视或知之甚少。因此,教师要在平时注重生活的积累,指导聋生留心去观察,认真写观察笔记。这样聋生才可以通过仔细观察和写观察笔记,去认识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现象和规律,积累生活素材,从而为学习这些描述生活现象的文章打好基础。

在我的要求下,学生曾经留心观察过下雨前一些小动物的活动情况,并对自己观察到的情形仔细做了记录。当学习《要下雨了》一课时,孩子们翻开自己的笔记本给我看,在我的赞扬声中,他们表现得那样满足,体验到了学习的幸福滋味。上课时,他们很轻松地划出了课文中描写小动物们在下雨前活动的句子,还纷纷举手把自己观察到的其他小动物的活动情况讲给大家听。这样,学生不仅在学习课文时显得游刃有余,而且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他们观察和理解的能力。

(二)通过再现,体验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应使学生从中产生发现的惊奇、自豪、满足求知欲的愉快和创造的欢乐等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带着高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使教学成为一种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活动。”对于聋生来说,表演是他们最擅长的,恰好在我们的教材中有一些富有情节性的童话、寓言和故事。我在教学这些课文时,常常让聋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学习活动中注重借助情境的创设,使聋生身临其境,体验课文中的故事情节,便于他们较好地理解课文,收到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效果。

在执教公开课《小壁虎借尾巴》时,我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课堂上,孩子们的精彩表演迎来了观摩老师们的阵阵掌声。在表演中,学生了解了小鱼、黄牛、燕子的尾巴的不同用处和小壁虎尾巴的再生特点,他们还学着用不同的语气进行对话,学会了从语感中体会形象,同时懂得了与人交往时要讲文明、懂礼貌,学生在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提高了理解和交际的能力。

(三)联系实际,感悟生活

教材中有的词句描写的情景和聋生的生活经历似曾相识,教学此类课文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勾勒场景,把课文中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地展现在聋生面前,让他们如置情境之中,联系生活中已经有过的体验去感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我在低年级教学看图学词学句《春天来了》时,我做了充分的课前准备,给聋生展现春天的景象,勾起他们曾经有过的生活记忆。上课前,我组织孩子们走出校园去踏春,郊游时我拍了很多照片,有的是春天郊外的美丽景象,有的记录下孩子们活动的情景,然后把这些图片资料加以整理,制成了多媒体课件。上课时,除了给孩子们展示了“柳树发芽”、“桃树开花”的画面,还让他们观赏了更多的春天美景和他们自己活动的场面,帮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春天来了,春天真美丽”这句话。学生欣赏着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回忆着郊游时的情形,仿佛又回到了那天的活动之中。到了朗读训练时,虽然只是几个词语和短短的一句话,但是他们却读得那样认真,从他们沉醉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感悟到了充满活力的生命世界。通过联系实际生活,让聋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们聋校的语文教育更要走近聋生,走进生活,注重让聋生去感悟、去体验。作为特教战线上的教师,更应该牢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真正把聋生看作是发展中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学习的潜能,在教育中坚持不懈地探索最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领着聋生去发现、去创造,才能对这些有障碍的孩子实施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补偿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缺陷,使他们在德、智、体各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起来,才能让我们的学习活动焕发无限的生命活力!

2007-12-11

浅谈聋校语文生活化

浅谈聋校语文生活化

宁阳县特殊教育中心陈玉英

内容提要:语言文字是聋童融入主流社会沟通交流“零障碍”的重要工具

语言文字是聋童融入主流社会沟通交流“零障碍”的重要工具,也是改变弱势群体地位的重要条件;更是聋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存质量的重要条件。聋童没有口语基础

,他们学习语文是“零起点”,是语言文字的启蒙教学。而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起其他学科,语文能力与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联系更紧密。要让聋童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生活“语文化”。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

1、语言文字、语言文字训练“生活化”——源于生活

目前,聋校课程改革内容之一就是要改变语文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聋校的语文教材要以聋童为本,生活性、实用性强,浅显易懂,短小规范,使用频率高,体现语言文字的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的特征,有利于聋童读写借鉴。随着聋童生活经验的发展、语言文字能力的发展、知识的发展而不断开拓、提高。积极开发校本教材,根据当地生活编制了课文《我爱宁阳的大枣》是写当地特产大红圆枣的,结合学生在校生活编写了课文《我的一天》,结合举办的少先队员入队仪式和共青团员入团仪式,编写了《我是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小学)和《我是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员》(中学)等等,并加强了综合实践语文课的开发。

语文教学要找准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课文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与周围的世界息息相通。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通过具体课文的学习,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现实生活和语言的联系。我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尝试,让孩子走入生活,触摸生活。我们在学习各种花草树木的时候,带领学生走进学校的花园,进行给每种植物贴标签的游戏,教师出示一个一个的标签,先读标签上的词语,然后找到对应的植物,最后观察植物,读词语。学生学的不亦乐乎,收获不言而喻。

2、课文讲读“生活化”——联系生活

有位学者这样告诫我们:“学问的要诀,在于活用,不能活用的学问,便等于无学。”课文讲读“生活化”,由于聋童语言基础差,语言理解能力比较薄弱,于是教师在和学生讲读课文时要联系学生生活帮助学生理解、体会课文内容、作者的意图。比如在教师执教《师生情》、《要下雨了》、《荷花》、《我和姐姐争冠军》等等课文时,密切联系生活,使学生把语言文字与现实生活对应起来,画上等号。如在学习《高大的皂荚树》一课时,结合校园里的杨树、梧桐树,要求学生从皂荚树主题: “高大”的外在和内在两个层面,仔细体会皂荚树牺牲自己、甘心默默奉献,为别人带来方便和欢乐的高尚风格,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围绕一个意思写一写校园里的梧桐树、杨树或柳树一年四季给同学们带来的方便和欢乐,使学生读写结合、说写并举,加强了学生学习语文,应用语文的能力。

3、语文思想教育“生活化”——回归生活

课堂是一个社会群体,以其特别活跃的生命力展示人生智慧光彩的场所。这样一个特殊的人际环境,需要宽容与和谐。教师应当以宽容之心,去化解学生的矛盾,感动他们的心灵。如:一位教师正在执教古诗《游园不值》的公开课,上课不久,一位迟到的学生“砰”的猛推教室门径自跑进来,全体学生和好多听课老师都看着这位冒失的孩子。执教老师愣了一下,但没有说什么,还是引领学生讲读诗句。读到“小扣柴扉久不开”这一句时,老师不经意地踱到那个迟到的学生身旁,用手轻轻地摸摸孩子的头,问学生:诗人外出访友,看到门关着,为什么要“小扣”,而不是“重推”呢?学生回答:“小扣就是轻轻敲门,显得有礼貌。”“诗人知书识礼,行为文明,所以,即使在小扣柴扉久不开的情况下,也还是小扣。”教师一面肯定了大家的分析,一面亲切地问那位迟到的孩子:“现在,你懂得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含意了吗?”这一问,使全堂发出了会心的微笑,那位迟到者也红着脸,诚恳地点头。教师以宽容的心待人,巧妙地结合了诗句,精心点化,“润物细无声”,无疑更会使学生深悟教益。

二、学生生活“语文化”

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须臾离不开语文,社会处处皆语文,社会生活处处用语文。语文是人们思想交际的工具,而交际与生活同在,即使是儿童在生活中也一刻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儿童熟悉生活交际,也需要生活交际。语文是最开放的、最容易和社会生活发生联系的学科。要使学生生活“语

文化”,教师要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使其成为一泓活水,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长才干,学做人。

1、日常生活“语文化”——运用语文

聋校语文课文中编写了一些“多功能课文”,使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结合了起来,为生活实践服务。如《蒋小芸洗手帕》、《扫雪》、《拔河比赛》等课文,学生学习了这类课文,既受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培养了道德情操,还学到了言语交际的本领。如课文《扫雪》,学生读了课文,不仅学到了语言文字,又培养了爱心,其收获是多方面的。在日常生活中,让学生说完整的句子,让学生完整的叙说某一件事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独立去做一件事情等等。在学校组织的轮流做纪律检查值日生活动中,值日生必须做好记录,谁做了什么好事,谁没有按时作息,谁和谁吵嘴,自己是怎样劝解的等等。让学生在生活中处处学语文,用语文。

2、社会生活“语文化”——实践语文

社会生活“语文化”,在阅读教学中,一种是将课堂学习所得延伸到生活实践中去,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学习课文《一副画》时,让学生说说爸爸为什么给了我一副秃尾巴大公鸡画,为什么最后爸爸又把尾巴添上了?同学们结合自己在生活中、学习中出现的种种现象,自己是如何做的,今后如何改正,再写下来。在学习了请假条、留言条、写信的格式和如何写读书笔记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一一进行实践、应用,培养学生养成写日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并且每学期举行学生读书笔记评比活动。开展学做家务活动,假期走亲访友活动等等,并一一记录,写出感想、体会。

学生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融入社会,与社会沟通。为锻炼学生,我们进行了在家长陪同下自己出一次远门的社会实践活动。由学生和家长共同制定出行路线,可出门后一切有学生办理,从与售票员交流买票到打听路线,从选择餐馆到付帐---通过这次活动,使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学习语文、用语文,增强了走向社会的信心,同时也体会到了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这些言语训练,既练习了学生语言表达技能,又培养了学生把语言运用于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练习中学会迁移,这对帮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言文字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总之,社会生活“语文化”,就是在说写训练方面,将学生的视线引向校园、社会和家庭,让他们在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的过程中,获取新鲜的写作材料,历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学生生活,这是“根”。语文从生命开始,与生活同行。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与生活是血肉相连的。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动力和参照吧,同时让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去关注生活,获得各色人生经验,品位各色别样人生。让我们的聋童也“展开语文与生活的双翼,自由地飞翔”,在新课程指导下,使语文与生活双赢。

一、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便是老师和学生的终极目标。在这个目标的影响下,学生很少涉猎课本以外的东西,尽管经过许多年语文课堂上的学习,但依然积累浅薄,阅读面狭窄;写文章时言之无物,没有生活;学得很苦却收获很少,对语文课感兴趣的同学越来越少,厌学情绪较浓。

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学中常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有思维,但无智慧;有行动,但无热情。因为老师没有把生活中鲜活的事实引入课堂。表面上看,生活事实不是没有出现在教材、课堂或作业中,遗憾的是,这种生活事实仅仅是以例证的角色出现的。当教师为了说明某个观点、证明某种结论、巩固某一记忆时,事实才临时被拉进了课堂,而此时此刻的生活事实,已经不是那种能给人热情、冲动、直觉、遐想的事实,它是被人制作、化妆过的一个道具或角色。老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却丝毫没有感触,因为这不是他有体会、有想法、有感受的事实,他是被动的、勉强的理解事实,而要让他再写出这种生活来就更是难上加难了。这种僵死的课本,僵死的课堂教学,最终僵死了他们的思想。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要使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突破“应试语文”的束缚而成为“生活化语文”、“语文生活化”。正如于漪老师所言:“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学生。”语文这一门学科是最富内蕴和思想的,是最富有灵气与诗性的,这些特点决定了真正的语文教育决不能只局限于教材,只局限于课堂,而应该使语文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达到“语文生活化”和“生活语文化”的理想境界。

苏轼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活水”指的就是丰富的社会生活。我们的课题“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研究”就是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为了教而教,远离生活远离学生兴趣的现状提出来的。我们认为:从社会的要求、学科的要求、学校的要求、师生的要求几方面来看,我校确定的研究课题是体现社会需求的、符合教学规律的,也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可行的课题,它的研究必将使学生获得最大的利益。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理论思考:

(一)国外

1、国外对于学校的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的研究已有了近百多年的历史,上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首先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提倡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2、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原苏联心理学家提出了活动内化的理论,和皮亚查的知识建构理论都指出学生基本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

3、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提到:“生活,是我们最重要的教育工具,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它。大自然以及它无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是思维的主要源泉,是发展智力才能的主要学校。”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指出“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发现真理。”

(二)国内

1、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就是倡导每一个孩子都公平地享受为生活作准备的教育,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2、《语文新课标》(实验稿)十分强调语文和生活的联系:“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

3、顾黄初先生早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就指出:“要谋求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恐怕很难求得突破性的进展。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他同时强调“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这番话,正为我们指明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4、我国教育家刘国正先生说:“解决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人们都认识到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提出向四十五钟要效益。但年复一年,收效不明显。原因何在?看法不同。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语文教学脱离生活实际,背诵一个又一个的概念和论断,要求一字不改;学习一个又一个的程式和方法,要求如法施行。教学远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变成空洞乏味的东西。学生不能生动活泼地学习,大大减损了学习语文的效果。要改变这种状况,须大力提倡课堂教学与生活相联系,只有这样,学习起来才欲罢不能。”

这些理论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教育的方向和应追求的目标。“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研究”正是想探讨这个问题并付诸于实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运用。

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

“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学生,不用机械训练消磨学生的青春。”于漪老师如是说。小语《新大纲》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起其他学科,语文能力与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联系更紧密。要让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生活“语文化”。

所谓生活化教学,就是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

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语文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教语文、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为此,笔者对小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进行了以下实践探索。

一.回归生活,实现语文“生活化”与生活“语文化”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做:

1 .引导学生回归生活、观察生活,实现生活“语文化”。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

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对此,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笔者在教学《长征》一诗时,学生并不了解红军这一壮举的历史背景以及经过,于是笔者就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红军,这样不仅使学生主动求知,全面了解了红军这一壮举的历史背景以及经过,深刻理解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高尚品质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学起来也兴趣盎然。

再如教学《匆匆》一文,时间的悄然流逝对于学生而言可谓熟视无睹,而这篇课文的文质兼美、语句含义深刻,学生一时半会并不能从课堂的40 分钟得到如何深刻的体会,于是教者事先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变换方式去观察时间是如何地流逝的,从而加深理解层次,在课堂中轻而易举了解“来的尽管来着,去的尽管去了,这来去的中间,又怎样的匆匆呢?”这样的语句,更别说这句:“吃饭时,时间从饭碗旁边流过;洗手时,时间从水盆边流过`````` ”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再如《桂林山水》一文,学生家在桂林,走出家门即可观察山山水水,领略家乡的美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境界不言而喻;还有《火烧云》一文,完全可指导学生去观察晚霞的变化,了解火烧云的姿态万千,变化多端。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 、在教学中加强“说、演、练”、再现生活,实现语文“生活化”。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根据课文开展心得交流会、辩论会,让学生说一说,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升华对课文的理解;或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

对课文的感悟;再者,可以以各种生活化的训练让学生加强的情感体验与实践体验,拓展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思维。

例如,在教学《凡卡》后,笔者曾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主题辩论会——凡卡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吗?”围绕辩题,正反两方的同学各抒己见,辩论得不亦乐乎,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刻地认识到沙皇统治制度的黑暗,从而体会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少年儿童是多么的幸福。再如,《奴隶英雄》的教学的确让不少老师犯难,久远陌生的历史背景、拗口难解的外国语言文学、剧本式的文体结构成了教学“拦路虎”,这时,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充分准备后,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斯巴达克、司令官、贵妇人、奴隶、等角色,有声有色地上演一出中国儿童式的《奴隶英雄》,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奴隶悲惨命运的理解,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发展。学习了《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后,老师可以启发学生根据学到的“围绕一个意思把话说明白”的方法,让他们做“推销员”,将自己家乡最出色的水果介绍给“客户”,看谁说得好。学生们跃跃欲试、争先恐后,他们运用自己学到的方法将草莓、夏橙、桃子、西瓜等水果描绘得可爱极了!这科技能训练的“生活化”使学生既巩固了知识、掌握了技能,又使他们体会到了学习知识的快乐,开发了他们自主创新的潜能。

又如《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小英雄王二小为了保卫后方机关和几千个老乡,将敌人领进八路军的埋伏圈而被敌人用刺刀挑死的英勇场面,加之教师抑扬顿挫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练读,配上精心剪辑的音乐。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来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二小的英雄气概,同时获得情感的陶冶。

有位学者这样告诫我们:“学问的要诀,在于活用,不能活用的学问,便等于无学。”语言文字训练“生活化”,是教师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时着眼于学生的学以致用,所用的训练材料,尽可能来自生活;即使是教材上的练习,也应尽量挖掘其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如指导用“管理”造句,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家长的工作,用上“管理”说一句话。张光鉴先生在他的《相似论》中指出:“人们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而

储存在大脑中的知识单元我们称为相似块,人们对外界的认识过程中常常依赖它的存在。”我们的阅读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要激活已经存储在学生头脑中的那些能与课文相匹配的相似块。一旦这样做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就会自动完成。又如:有位老师执教《她是我的朋友》一课,当学生学到阮恒为小姑娘献血,担心医生会抽掉自己全部的血而救活小姑娘时,教师引导学生体验:“小朋友,你们平时打过针没有,痛不痛?你们怕不怕?”再回到课文中,让学生切身体会当时阮恒的痛苦与担心便容易得多了。有时,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往往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不能进入周转期。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将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能使知识“活”起来,也是对学习效果进行测试的好办法。

3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加强生活体验。

事必躬身亲为才会有所感悟、有所体验,对课文的感悟亦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加强生活体验。通过身临其境或创设教育情境等方式,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随机采用“模仿——创造——迁移”模式,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例如:《走向生活》一文中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劝慰人们要“走向生活、广交朋友”,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不妨让学生制定出“交友方案”,布置学生“走向生活、广交朋友”,一段时间以后再来交流,甚至书写下感受。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篇课文的感悟定会“更上一层楼”。

又如《燕子》一课的教学,在学生充分想像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出一幅和风拂面、桃红柳绿的春景图以及如音符般优雅的燕子的身影,再配以燕子欢快的啼鸣,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春天在哪里》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心中感受的已不只是黑白的文字,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春的世界。在这里,“一个概念”就是“春景”和“春意”,对这一概念的全面理解的过程就是培养语感的过程。“多扇窗户”则体现在:用春景图和燕子的身影,以及燕子的

啼鸣,从视觉、听觉两方面调动空间智能,凭借丰富的想像进入美妙的意境;用优美的乐曲调动音乐智能,打通大脑发展的“天然通道”,使各种信息进入人的潜意识;借助表演,打开运动智能的窗户,使学生更加沉浸于生机盎然的春景之中,陶醉于芬芳醇美的春意之间。

课堂是一个社会群体,以其特别活跃的生命力展示人生智慧光彩的场所。这样一个特殊的人际环境,需要宽容与和谐。《尚书?群陈》云:“必有忍,其乃有济(成功);有容,德乃大。”“犯错误是上帝给孩子的权利”,教师应当以宽容之心,去化解学生的矛盾,感动他们的心灵。如:一位教师正在执教古诗《游园不值》的公开课,上课不久,一位迟到的学生“砰”的猛推教室门径自跑进来,全体学生和好多听课老师都看着这位冒失的孩子。执教老师愣了一下,但没有说什么,还是引领学生讲读诗句。读到“小扣柴扉久不开”这一句时,老师不经意地踱到那个迟到的学生身旁,用手轻轻地摸摸孩子的头,问学生:诗人外出访友,看到门关着,为什么要“小扣”,而不是“重推”呢?学生回答:“小扣就是轻轻敲门,显得有礼貌。”“诗人知书识礼,行为文明,所以,即使在小扣柴扉久不开的情况下,也还是小扣。”教师一面肯定了大家的分析,一面亲切地问那位迟到的孩子:“现在,你懂得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含意了吗?”这一问,使全堂发出了会心的微笑,那位迟到者也红着脸,诚恳地点头。教师以宽容的心待人,巧妙地结合了诗句,精心点化,“润物细无声”,无疑更会使学生深悟教益。

二.挖掘生活中的语文教学教学资源,实现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的和谐统一。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挖掘生活中的语文教学教学资源,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

自我满足。”所以,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1 、以校为本,联系学校生活教学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留心处处皆学问,人懂练达即文章”是成功者的经验之谈,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参与学生生活时,要利用一切机会给他们创造“语文化”的生活情境:班委选举,让学生写自荐书上台演讲;每堂课前请一名学生作“ 2 分钟演讲”,评论班级生活都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开主题队会,让学生写《我设计的主题队会》说明书;鼓励学生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赛,经常接触生活,积极参与集体生活、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参观旅游,甚至交友谈心写日记……这样,在“语文化”的生活中,学生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另者,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名家名篇,要找准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课文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与周围的世界息息相通。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通过具体课文的学习,自然而然地受到灵魂的陶冶和思维的训练。

如于永正老师执教的古诗《草》,教师教学第四句“春风吹又生”时,让学生画“春风吹又生”的情况。

师:请你把画的意思讲给大家听一听。

生:春天来了,春风一吹,小草又长出来了。

师:意思你理解了。不过,大家对这位小朋友的画还有什么意见吗?

生:他画的草太高了。春天来了,草不能一下子长那么高。

师:请你来改一改,好吗?

(学生将草叶擦掉,改为草芽。)

师:说说你画的意思。

生:第二年春天,春风一吹,小草又发芽了。

生:于老师,还有一样东西没画上去。

师:什么东西?

生:春风。

师:你能把春风画下来吗?

生:能!(学生走到黑板前,用白粉笔在草的上方画了几条斜线。

师:这就是风!可是风是看不见的呀!想一想,怎么画,能使人感到在刮风。

生:风是看不见的,风从左边吹来,草向右边倾斜。

师:你是位很会动脑筋的小朋友。从你的画中,我看出了春风是从这儿刮向那边的,而且风很轻很轻,像一只温暖的大手,抚摸着小草的脑袋。

教师利用图画让学生画“春风吹又生”,这是一个独特的、意想不到的设计。由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敢于大胆想像,智慧之花竞相开放,教学高潮不时迭起,学生真正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人。

2 、立足家庭,学习语文。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3 .走向社会,联系生活进行语文教学。

《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 XX 啤酒,步步领鲜”、“使用XX 牙膏,让您牙口无炎”等等,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

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如学了《葡萄沟》、《记金华的双龙洞》、《鸟的天堂》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又如让学生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宣传等实践活动等。其次是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如参观访问,与兄弟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等。另外,只要能留心,就会发现校外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如我们家乡桂林的山水、桂海碑林、李宗仁故居、八路军驻桂办事处遗址、红军突破湘江烈士陵园等,就是一个个很好的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又如到街道去出黑板报、帮商家设计广告词等都是一些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是一个开放、自由、灵活、阔大无比的空间,它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

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在语文中理解生活,在生活中去学习语文,又用语文去装扮生活,这就是“语文教学生活化”。

聋校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生活化苏州市吴中区聋哑学校姚里英摘要:聋校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落后,教材陈旧,再加上语文教师观念的落后,聋校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仅仅局限在“一间教室、一套桌椅、一本课本”的框架内,识字成了语文课特有的任务,教识字成了语文教师的专利。这种狭隘的认识,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新课程下“大语文”、“生活语文”的新形势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提倡走近学生,走进生活,我们在聋校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一是创设生活情景,展示生活场面;二是鼓励走出课堂,现场体验生活。生活离不开语文,语文就在生活中。将识字教学于认识校园、家园及周边环境中,于学生的人际交往中,于学生游戏等活动中。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地气氛中获得知识,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关键词:聋校识字教学生活化从目前聋校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来看,在传统陈旧的教学观念及多年来始终未变的聋校教材的制约下,课堂教学仍以课本为主,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严重脱节。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被动,死记硬背,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个性压抑,学习效率低下,学生的学习潜力难以得到发挥,课堂教学失去了生命的活力,素质教育难以深化。因此,聋校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寻求新的改革思路,才能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以学生发展为本,关心学生需要,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落脚点,强调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强调学生充分运用经验潜力进行建构性学习。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因此,关注课堂教学生活化成为改革的基本趋势。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让生活走进语文,让语文回归生活”,反映在操作层面上便是——努力营造生活化的语文课堂。丹纽舍夫斯基说“教聋哑儿童学说话的传统方法,乃是儿童学语的一种障碍——把学生说话和活动局限于课堂教学的范围内,是很不够

的。”语文课与生活结合起来,生活离不开语文,语文就在生活中。生活化识字教学要求寓识字教学于认识校园、家园及周边环境中,于学生的人际交往中,于学生游戏等活动中。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地气氛中获得知识,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何高效进行聋校低段的识字教学呢?一、创设生活情景,展示生活场面1、在课堂中再现生活

2 所谓再现生活,就是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把生活中的片断在课堂逼真再现,引导学生反复观察,深入思考,全面把握。聋校低年级学生由于听力受损,认识事物以简单、直观、具体的方式为主。因此,若想将书本中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提高低年级语文教学质量,现代化教育技术可大显身手。在出示生字时,运用多媒体能很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马、牛、羊、等生字时,我设计了这样的课件:利用多媒体创设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牧民骑着骏马在辽阔的草原上放牛、放羊的的精彩情境;又如学习山、石、舟等生字时,可创设这样的画面:一首轻快的小舟在青山绿水中行驶,把学生引入如诗如画的美景中,小朋友们看得入迷,旁边出示汉字,生字用红色突显出来,当有小朋友读出来时,便一闪一闪的,同学们个个都争先恐后地读生字。学习课文特有兴趣,对于识字学习更是兴趣多多。2、在课堂中表演生活如教学《两只狮子》时,其中第二段讲到:“一只小狮子整天练习滚、扑、撕、咬,非常刻苦。”对于“滚、扑、撕、咬”四字的认识,我让学生在对课文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表演,体会动作,进行识字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带学生到草地上表演“滚、扑、撕、咬”四个动作:在滚动中,学生知道了有前后滚,也有左右滚;在表演扑时,我在学生前面一定距离放了一个玩具让学生作为目标扑上去。开始学生总是双手扑空,多次的练习使学生知道了狮子的本领也需要通过刻苦的练习才能得来;在表演撕、咬时,我让学生撕一张纸,学生从中领悟到了狮子与人类有所不同。我们只要双手一用力就能把纸撕碎,而狮子需要用两只前腿抓住,然后用嘴巴去撕去咬;最后,我带领全班同学一起表演这四个动作。通过表演体会,一个个抽象的书面符号在学生面前活了起来,一一进入了学生的脑海里。一动胜百读,很多字学生都可以在动一动,演一演,做一做中轻松掌握。让他们在兴趣盎然中边玩边学,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识字,并使学生对汉字获得深刻的印象。3、在课堂中实践生活“课堂即生活”,我们不妨把一些

生活实践活动搬上讲台。低年级学生特别好动,根据他的这个特点,在教学“坐”“立”“走”“开”“关”“做”、“扭”、“钻”时让学生做一做这些动作,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字义,更好地记字。二、鼓励走出课堂,现场体验生活1、寓识字教学于各种环境中(1)在校园及周边环境中识字。置身于现代化的校园,那如茵的绿草、参天的大树、婀娜的枝条、竞艳吐芳的花卉,看着令人陶醉。与此相适应,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一定也在润物细无声中熏陶着你。一句句催人奋进的警示名言,一幅幅图文辉映的宣传画,一块块引人注目的物名校牌,都是识字教学可利用的极好资源。教师可尝试当回导游。一边带着同学徜洋于优美的校园,一边认读相应的汉字或语句:“山茶”、“桃树”、“樱花”“栀子”“桂花”……“在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看你能不能战胜它,战胜了,你就是英雄,就是 3 生活的强者。——张海迪(肢残人)”、“环境保护从我身边做起,环境保护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自强不息、努力构建平安聋校、和谐聋校、绿色聋校”“不要问吴中区聋哑学校给了我些什么,而要问我为吴中区聋哑学校增添些什么色彩”……同学们在这样不经意地活动中,了解了校园,亲近了学校,愉快地接触了汉字。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还可把识字范围扩大到校园周边。(2)在家园及周边环境中识字。绝大部分聋生虽然寄宿在学校,但一年中约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家的。他们各自的家园和周边环境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很好的学习资源。他们身边处处有知识。每天父母所采购的物品,周边的广告招牌、商品名字、宣传标语等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特别是那里面有许多学生不认识的字,因此把识字教学延伸到课外,教育学生学会观察。在走路时,看看广告招牌中有没有认识的字,能否读出其中的内容;在买东西时,看看商品的名字和说明,尝试去读懂它,引导学生在课外生活中观察,使学生在观察中了解熟识的字的作用,认识新的字,这样,既能带动学生主动地识字,又能使学生学到许多生活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寓识字教学于人际交往中学生都有强烈的同伴交往愿望,并在交际过程中享受交往的无穷乐趣。如今国家也越来越关心残疾人,但社会上大部分人因与聋生无法沟通,使聋生与健全人之间产生了鸿沟,聋生由此也怕与健全人交谈。为了消除这种心理障碍,学校也常为聋生制造一些与健全人接触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逐渐锻炼他们的交往能力。“手拉手”活动也是为学生提供交往的好机会,同时,吴中区郭巷中心

培智生活语文说课稿范文.doc

2017培智生活语文说课稿范文 语文《爱惜文具》说课稿篇一 一、说教材 《爱惜文具》这篇课文选自全日制培智学校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下第14课。本册教材注重语言理解和说话能力的培养,以常见生活问题为主题进行口语训练、生活技能的学习掌握,旨在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以及生活技能,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本篇课文共有两句话,第一句是讲妈妈给我买了新书包和文具用品,第二句是讲我十分爱惜文具。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懂得文具是学习的工具,必须十分爱惜,从而让学生学会自己整理文具,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我班学生智能障碍程度高低、层次不齐等特点的实际学习情况,我把学生分为ABC三组。不同层次不同要求,根据《课程标准》目标要求和本课的教学目标,制订了以下明确、有侧重和层次性的课堂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特点,我把本课分为三个课时进行教学。下面我就讲下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A组:能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会用连接词和把句子补充完整,练习说话。 B组:能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练习说话。 C组: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物、说话、朗读等方法来掌握本课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懂得文具的重要性。学会自

己整理文具,养成良好的习惯。 4、缺陷补偿与潜能开发: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活动中,树立自信,提高生活常识技能来补偿缺陷。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主学习,用适合每个学生的目标来挖掘他们的潜能。教学重点:能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如何爱惜文具。 三、说教学法 (一)说教学理念 1.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缺陷补偿与潜能开发相结合。 在我的语文教学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依据,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不同的教与学任务,例如A组学生以说出课文句子,培养创造力和理解能力为主,B 组学生以认读课文,培养说话能力为主,C组学生则以动手操作,培养听话能力为主,最终以培养每个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为目的,希望他们能在主流社会中正常、快乐的生活。 2.遵循个别化教育理念。 个别化教学贯穿整个课堂,不同智能障碍程度的学生有符合自身的教学目标,课堂要求。例如要求黄丽云能创造性地说出句子,王春聪能准确地朗读课文,张焕文能对应文具说出正确名称。 3.体现语文课堂生活化。 我没有死板地搬运课文内容,而是通过引导学生自己从生活中提取语文内容,再将其语言化,知识化,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从而将学习生活化,将生活学习化。这也是我这学期一直实验的新教学方式。 (二)说教法

人教版培智生活语文上册教案

2017-2018学年生活语文教案 第一部分入学教育 智力障碍儿童不同于正常适学儿童,他们注意力分散,智力、语言发展迟缓滞后,多数学生都伴有先天性的疾病。初入学时,年龄跨度7到10岁不等,虽然年龄同正常孩子相仿甚至更大,但他们的智力年龄普遍不到3岁;他们半数之前没有接受过任何学前教育或家庭启蒙教育,几乎都是在村里面闲养着长大;他们语言能力很差,三分之一的学生除了会叫爸妈不会说别的话,还有一部分学生只会发出啊啊的怪叫;他们生活能力也差,很多学生根本不会独立上厕所,也不会自己穿衣、洗脸、刷牙,个别学生甚至不知道吃饭。陌生的学校、学习、生活环境足以让他们产生恐惧感和排斥感,孩子们总是哭闹不止,不愿意进课堂,随地大小便、大哭怪叫、咬人打人等怪异情绪和异常行为屡见不鲜,因此,入学后直接开展教学活动根本不现实,也正是如此,入学第一个月,针对智力障碍儿童的特殊需要开展一些生活技能培养、生活习惯养成的入学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不可少。通过为期一月的入学教育能使智力障碍儿童更好更快地适应学

校、学习、生活环境,为之后的课堂教学做好准备工作。 1、根据学生的身高排好固定的座位,并且告诉学生这是他们的座位,只要在教室就要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提出室内要求,不能在教师大吵大闹,不能随意离开自己的座位。将每一个学生的姓名,按照座位位置写在黑板上,帮助学生牢记自己的座位。 2、练习点名要答到,老师叫学生的姓名时,学生要说到、或者举手,帮助学生们互相熟悉,教师自我介绍,学生能说出“董老师”,为师生互动做准备。 3、练习上课问好和下课再见,在喊起立时,加上手势的辅导,学生能说出“老师好”和“老师再见”。以上三点为其一周,主要帮助学生能在教室里面坐住,熟悉老师和同学。 4、练习站队,按照学生的身高为他们排好固定顺序的队列。并且要求学生拉住前面同学的衣角,老师带领同学熟悉校园环境,认识厕所,宿舍和餐厅,知道男生女生上不同的厕所,以及如何正确使用厕所。为期一周。 5、学习会话,能说出学校的名字“商洛市特殊教育学校”和“培智一年级”。以及巩固站队。为期一周。

培智学校一年级生活语文教案

培智学校一年级生活语文教案 爸爸妈妈我 教学目标(情感、技能、知识) A 1.说出自己的家人,知道爸爸、妈妈就是家中一员。 2.能够认读字卡“爸爸”、“妈妈”、“我”。 3.知道爸爸、妈妈的性别。 4.知道要爱自己的爸爸妈妈 B 1、在帮助下说出自己的家人,知道爸爸、妈妈就是家中一员。 2、能够认读字卡“爸爸”、“妈妈”、“我”。 3、知道爸爸、妈妈的性别。 4、知道要爱自己的爸爸妈妈 C 1、在帮助下说出自己的家人,知道爸爸、妈妈就是家中一员。 2、能够在帮助下认读字卡“爸爸”、“妈妈”、“我”。 3、了解爸爸、妈妈的性别。 4、能够说“我爱爸爸妈妈” 教学准备: 1、音乐《我爱爸爸妈妈》 2.张雨平同学全家福照片,各人全家福照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今天啊,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音乐,小朋友们要静心地来听,听完后告诉老师,您听到了什么。(欣赏音乐《我爱爸爸妈妈》) 生:说一说听到了什么 师引导出爸爸妈妈家人 二、认识家人: 师:那么今天老师这儿有一张照片,请小朋友们来瞧瞧,这就是谁? 1、出示一个学生的全家福。 2、提问:这就是谁的一家。 3、老师介绍:张雨平家有3个人,张雨平,爸爸,妈妈。

4、您们自己家里有哪些人呢? 说说自己家里有哪些家人。(拿出自己的全家福照片) 5、指着张雨平的父亲,提问:“这就是谁。” 6、您的爸爸就是什么样子的,爸爸就是男的还就是女的。 (A、B学生自己说,C跟说“爸爸就是男的”) 三、认读字卡: 大家说的都非常棒,我们一起来认一认“爸爸”这两个字。 1、出示字卡“爸爸”。 2、老师示范认读。 3、老师带领学生读一读。 4、每个学生轮流练习读一读。 5、分组读一读。 6、生将字卡相对应的贴在爸爸身上。(C贴一贴,A、B评价) 7、老师评价。 四、教学妈妈 1、家中除了爸爸,还有什么家人。 2、出示妈妈照片,提问:“这就是谁?” 3、师:妈妈也就是我们的家人。 4、请指出自己的妈妈。 5、您的妈妈就是什么样子的。 6、妈妈就是男的还就是女的。(A、B学生自己说,C跟说“妈妈就是女的”) 五、读字卡: 那么“妈妈”两个字就是怎么样的呢? 1、出示字卡“妈妈” 2、老师示范认读。 3、老师带领学生读一读。 4、每个学生轮流练习读一读。 5、分组读一读。 6、将字卡相对应的贴在妈妈身上。(C贴一贴,A、B评价)

关于培智生活语文作业设计的教学实践

关于培智生活语文作业设计的教学实践 【摘要】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作业的安排和设计也是检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笔者作为特殊学校启智部的生活语文教师,对培智生活语文的作业设计做了一些教学尝试,包括作业内容生活化、形式多样趣味化、差异性和作业评价的多元化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培智生活语文作业设计教学实践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作业的安排和设计也是检验教育一个重要环节。笔者是特殊学校启智部三年级的语文老师,在从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的三年语文教学中,关于语文作业的设计和布置慢慢的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如何给学生布置符合其能力的作业,如何让作业变得内容丰富有趣,如何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有质量地完成作业,如何让家长也参与到语文教学和作业中来等等问题。针对这些困惑和问题笔者做了一些教学尝试。 1生活语文作业内容生活化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指出:“生活语文要着眼于学生的生活需要,以生活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紧密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目前我校启智部语文教学主要以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辅读学校教材《实用语文》为参考,老师在使用过程中再依据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另外我校也正在开发生活语文的校本教材,该课程的基本思路就是以生为主,以生活为核心。比如笔者目前所教的班级是从一年级一直带到现在的三年级,使用的语文教材一直以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实用语文》为主,教学内容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保护皮肤》、《我的家》等单元,笔者根据这些生活单元主题进行听说读写的教学和训练,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又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并让学生有学习的兴趣。 低年级语文教学基本以识字为主,课文从简单的字词到简单的句子。最初笔者布置的作业A组大部分以重复性的抄写生字为主;B组大部分以跟读字词为主;C组学生由于能力有限主要以认读图片为主。慢慢的笔者发现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不高,家长也反映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不高,因此笔者开始思考改变作业内容。既然教学内容以生活为主,那何不试试让语文作业也生活化,让作业成为沟通语文教学与日常社会生活的桥梁,同时提高学生的兴趣呢?如第五册第二单元《常见的食物》这一主题中,笔者对A组学生布置的作业内容为:①我最爱吃的蔬菜,家长协助带蔬菜回学校。同学间互相介绍自己喜欢的蔬菜,学生不仅认识了这些蔬菜,同时还促进了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②怎样才是正确的饮食习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不能光吃鸡鸭鱼肉,要多吃青菜、萝卜和白菜”。通过与家长的沟通,进一步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后来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上台介绍自己喜欢的蔬菜,自信地告诉其他同学应该怎样吃饭才健康。 2生活语文作业形式趣味化

培智语文第一册教案.doc

教学内容:沪教版培智实用语文第一册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自我,熟悉家庭、学校的环境和人员、认识常见的动植物和自然现象。认识常见的生活用品。 2、学会饮食、穿衣、如厕等基本技能。初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适应学校生活。 4、识读简单字词、会书写简单笔画 重点难点: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进行分层次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总课时: 65 课时 第一单元头手足 教学内容:沪教版培智实用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人》 第二课《耳鼻口目》。 教学目标: 1、知道自己的身体部位并学会指认,了解其作用 2、识读字词、会书写笔画 3、爱护自己的身体 教学重难点:指认自己的身体部位,识读字词 第一课人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P1-P3 教学目标: A组: 1.学习生字:人、头、手、足,会认读,理解意思。 2.能听指令,指出自己身上的头、手、足。 3.学习写基本笔画:点。 B组: 1.学习生字:人、头、手、足,会认读,理解意思。 2.能听指令,指出自己身上的头、手、足。 3.描写基本笔画:点。 C组:能安静的坐在座位上。 重点、难点: 1.学习生字,读准音,理解意。 2.学习写基本笔画:点。 课时: 3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看图认读字词 教具:挂图、字卡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比一比,哪个小朋友坐得最神气!(纠正学生坐姿) 二、发音器官训练 发音儿歌: 《大公鸡》j q 大公鸡,真美丽,红红的鸡冠花花衣,每天清早喔喔啼,它叫我们早早起。

三、新授 看图理解图意 1、出示挂图:人 问:这是什么 师领读,学生齐认读(要求 A 组学生必须认读 B 组学生尽量认读。) 说话:我是人,你是人,我们都是人。 学生齐读 2、出示挂图:头 问:这是人的什么 老师领读,学生齐认读 老师指名读 3、出示挂图:手 问:这是人的什么 老师领读,学生齐认读 老师指名读 4、出示挂图:足 问:这是人的什么 老师领读,学生齐认读 生答师小结:脚又可以叫足。(分清腿和足) 出示字卡:足 再老师领读,学生齐认读,指名读, 纠正学生的错误发音 5、齐读四个生字:人头手足, 老师找个别学生读,纠正错误发音 四、总结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认识了我们的身体部位:头手足,同学们要爱护自己的身体部位,保持清洁,不要受伤。还认识了四个生字,希望同学们以后见到它们能够认读它们。 五、作业 A组同学自己复习书中图片含义 B组同学在帮助下复习书中图片含义 六、板书设计 图 1图2图3图 4 头手足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指认自己身体部位 教具:挂图、字卡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纠正学生坐姿 二、发音器官训练 发音儿歌: 《小白兔》t ai 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 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 三、复习、新授 出示挂图让学生指认

培智生活语文课《鸡蛋》教学设计

《鸡蛋》教学设计 成都特校彭祖红 一、教学对象:培智三年级 二、课型与教学内容:生活语文识字课《鸡蛋》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材分析:《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方案》在课程设置方案中明确指出:生活语文课程要以生活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紧密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针对智力残疾学生的语言特点,加强听说能力的训练,把传授知识与补偿缺陷有机结合。本课属于自选识字课,选取学生常见的鸡蛋为教学内容,在综合实践课认识超市里的鸡和蛋实物的基础上,认识鸡和蛋图片,并能读、写汉字,利用汉字组词、说句子,并能认读生活实际中的汉字,学习使用简单的菜单,真正将所学应用于他们的生活当中。 五、学情分析:本班共8名学生,其中自闭症1名,唐氏综合症2名,多动症1名,脑瘫1名,发育迟缓3名,语文识字能力差异较大。根据其识字能力发展状况可大致分为三个层次:A层次有5人,能通过教学独立认读简单的汉字,会组简单的词语,说简单的句子;会仿写或描写简单的独体字;B层次1人,能命名图片,通过教学在适当辅助下认识一些简单独体字;无法组词说句子,会仿写独体字;C层次1人,课堂主动参与性较差,需在大量辅助下辨别简单的实物与图片。 六、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A:认识鸡和蛋,能辨别图片;认识两个汉字“鸡”和“蛋”,能独立认读;B:认识鸡和蛋,能命名、辨别图片,在适量辅助下指认、认读两个汉字;C:认识鸡和蛋,能在辅助下指认图片。 2、能力目标:A:会用两个汉字“鸡”和“蛋”组词,在老师引导下说中长句子;B:能仿说词语,能在辅助下仿说简单句子;C:能辨别图片“鸡”"蛋"。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意识到要节约食物不浪费,初步培养在生活实际中使用所学到的汉字宝宝的兴趣和自我效能感。 七、教学重难点:A:能独立认读两个汉字“鸡”和“蛋”,组词,并说中长度的句子。B:能在适量辅助下认读、指认汉字。C:在大量辅助下指认、辨别鸡和蛋的图片。 八、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鸡和蛋的图片、菜单、汉字卡片、吸铁 九、教学过程:

教学资源:培智学校生活适应 我的学校

培智学校生活适应我的学校 单元名称 第一单元学校生活 一周主题 第4课我的学校 总课时 4课时 课名 我的校园·认识学校的教室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课标目标:认识自己的教室及相关的场所,了解其功能。本课目标知识与技能 1.认识学校主要的学习场所及专用室,能说出各场所及专用室的名称。2.初步了解各学习场所及专用室的功能,根据需求能找到相应场所及专用室。过程与方法运用情景观摩、视频演示、游戏活动、实践体验等形式帮助学生认识学校的各类活动场所,并能依据其功能使用这些场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学校各场所的认识与了解,培养对学校的热爱之情。2.愿意在学校的各场所参与活动。本课时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学校里的专用室(教室、音乐室、美工室、家政室、个别辅导室),并了解其功能。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体验,认识学校里的各类专用室,并了解其功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学校场所的多样性,

建立对学校结构的初步认识,表达对学校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认识学校各类专用室,并了解其功能。 教学难点 认识学校各类专用室,并了解其功能。 教学资源 可选资源名称 配套资源 视频:《我是爱学习的好娃娃》《教室》《音乐室》《美工室》《家政室》《个别辅导室》《学画画》;图片:《教室》《音乐室》《美工室》《家政室》《个别辅导室》;文字:《参观学校》《参观教室、音乐室和美工室》《制作教室、音乐室和美工室宣导卡》《参观家政室、个别辅导室》《制作家政室、个别辅导室宣导卡》;学具:教室、音乐室、美工室场景图粘贴板,“教室里不要打闹”“音乐室里不要乱动乐器”“美工室里小心剪刀”的词条;家政室、个别辅导室场景图粘贴板,“家政室要爱惜家居用品,不弄脏弄乱”“个别辅导室要及时收拾教具”的词条;各功能场所的图卡(场所+功能物品)。 自备资源 照相机(摄像机);学校各专用室的照片;教室展示角“我们的学校”。

培智生活语文第四册教案

1、比一比认一认 教学要求: 1、区分形近字,能够组成词语。 2、掌握生字"百、去、米、们、朋"的写法,注意笔画,笔顺。认识新的部首"单人旁",并会写。 3、会读句子"我们是好朋友。","我爱吃米饭和白菜。"。 教学重难点:1、区分形近字,并会组词。 2、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教学课时:4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区分形近字并组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第一课比一比认一认。 二、新授:1、出示生字。白百来米门们月朋 2、认读生字。 3、区分生字。找找不同的地方。 4、给生字组词。 5、指名读一读。教师指导。 6、齐声读。 三、小结。 今天区分了形近字。 四、作业。 拓展:还能组哪些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词。 2、指名读一读。 二、新授: 1、出示田字格里的生字。 2、认读生字。 3、讲解生字的写法。 (1)教师示范书写生字。 (2)学生书空练习。注意笔顺。 (3)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作业,讲评。 三、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 四、作业。生字各写两行。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句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2、 二、新授。 1、出示句子。 (1)教师示范朗读。 (2)一句一句教学生朗读。 (3)学生练习朗读。教师指导。 (4)指名读句子。 (5)齐声读。 2、练习说一说。 我爱吃()。 三、小结:学习了两个句子。 四、作业:读熟句子。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本课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本课内容。 1、复习字词。 2、复习句子:我们是好朋友。 我爱吃米饭和白菜。 3、练习读句子。 二、完成练习。 三、总结。 2、牙刷牙膏 教学目标: 1、看图认读词语:"牙刷"、"牙膏"、"商店"。 2、认识"牙"、"里"、"有",并会在田字格里书写。 3、认识部首"立刀旁",并会书写。 4、会读文中的句子,联系用"什么地方有什么。"说一句话。教学重难点: 1、认读词语:商店、牙刷、牙膏。 2、读熟文中的句子。 教学课时:4

培智学校生活语文第二册《1、眼睛、鼻子》教案-图文

培智学校生活语文第二册《1、眼睛、鼻子》 教案-图文 牌楼培智学校电子备课 课题眼睛、鼻子拟 4课时教学技能会认会读词语“眼睛、鼻子”,能跟读句子;认识并学写笔画“一”;目的练习看图说话。要求情感知道眼睛和鼻子的作用,注意保护好它们。 A组:会认会读词语“眼睛、鼻子”,读句子;认识并学写笔画“一”;练习看图说话。分组 B组:能读词语“眼睛、鼻子”,能跟读句子;认识并描红笔画“一”;看图目标学说话。C组:跟读词语“眼睛、鼻子”和句子;认识笔画“一”。认读词语“眼睛、鼻子”,重点读句子;认识并学写笔画“一”。 教学多媒体课件。饼干、枣核。准备第一课时修改意见 认知认识眼睛、鼻子,知道它们的功能。知道眼睛和鼻子的作用,注意保护好它难点们。一、谈话导入 1、师:老师这儿有饼干,一会儿要奖励给上课认真学习的同学,大家来闻闻饼干是什么味儿。 (生逐一闻饼干) 2、 师:春节期间,你看到放烟花了吗?好看吗?你用什么看到的? 3、生:讨论、回答。 4、

师:刚才你用什么闻到饼干的香味?生答。 5、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眼睛、鼻子二、 (教师出示多媒体图片1)指导观察 1、这是什么?是的,这是眼睛。 2、看看眼睛是什么样子的?眼睛形状像什么?(出示枣核) (出示图2)师指着图简介眼睛:人的眼睛形状像枣核,上下眼牌楼培智学校电子备课 睑(jiǎn),就是我们常说的眼皮包着眼球(眼珠),两个眼眦(zì)就是眼角,靠近鼻子的叫内眦(内眼角),靠近耳朵的叫外眼角,眼睑内有眼球——白眼球、黑眼球、瞳孔。指名A生指一指眼皮、眼珠、眼角指名B生指一指眼珠指名C生指一指 眼睛 3、学习词语:眼睛 1) 出示词卡“眼睛”,并贴在黑板上。 2) 领读,齐读,指名读,师纠正发音。三、 (教师出示多媒体图片3)指导观察 1、这是什么? 2、 3、师简介:鼻梁、鼻翼、鼻尖、鼻孔学习词语:鼻子 1) 出示词卡“鼻子”,并贴在黑板上。 2) 领读,齐读,指名读, 师纠正发音。分层次 B组:指眼珠,读词语。作业 A组:指 出眼皮、眼珠、眼角,读词语。 C组:指眼睛,读词语。眼睛、鼻子眼睛鼻子板书设计第二课时修改意见一、复习 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的词语你还认识吗?牌楼培智学校电 子备课

浅谈培智学校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方法

浅谈培智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方法 我国培智学校的教学计划它强调了对弱智儿童的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以使其能够最大限度的正常化。同时,我们也清楚的认识到,培智学校的学生学会怎样进入社会,怎样与社会其他成员共处、交往,学会怎样用钱购物,要比学会1+1=2、背诵课文等重要得多。由此可见,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必要性。 智障儿童智力水平低下,学习速度慢,注意力集中困难,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差,学习动机低,学习兴趣较少。为使学生更好的接受知识,增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就必须从学生最有直接关系的内容入手,采取最符合其身心发展特征的教学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语文教学更应如此,因为在培智学校中语文课、口语训练课的课时数占的比例最大———33℅,而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交际能力大部分要从语文课上来获得。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若想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应用语文,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就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方能达到这一目的。下面笔者就近年来在语文教学中经常运用到的一些方法作以介绍. 一、情景化教学法 弱智儿童的生活经验特别贫乏,在教学中教师只有以生活为依据,通过学习来丰富学生感性的生活知识,才能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并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教学中只有注意把教学内容和生活情景的创设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把书上所描述的内容变为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生活情景,才能使学生更快更好的理解知识、适应社会生活。如学习

《精彩的马戏》一文,在讲解“熊踩木球”一段时,孩子们由于思维再现的局限性大部分对跷跷板不怎么了解,这时老师做了跷跷板的模型,让学生了解跷跷板的特点----它有一个中心点,一边高,一边低。然后再拿做好的木球让玩具熊去踩,让同学们亲眼看到玩具熊踩木球滚过跷跷板中心点的一刹那,那种紧张的心情与动作完成的难度。最后,同学们亲自踩上篮球进行试验,说出自己的感受,从而使同学们对熊当时的紧张心情体会得淋漓尽致。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参与积极性高涨。课后再带学生到游乐场亲自实践一下,更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同学们更好地掌握了知识,还参与了社会活动。 二、游戏法 由于弱智儿童理解能力差,对他们来说,游戏就是生活,游戏就是学习,游戏就是教育,为了帮助他们理解知识、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我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做一些新颖、有趣的游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和质量。如:低年级识字是个难点,为使孩子们很好的记忆,采用“找朋友”、“编儿歌、顺口溜”等方法帮助学生记字。如教“对”字和“灯”字时,我把它们用硬纸片剪成“又”和“寸”、“火”和“丁”,教他们唱找朋友的歌,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又”“寸”“对”,“火”“丁”“灯”,你是我的好朋友,再见。教“告”字时,我教学生念“一口咬掉牛尾巴。”教“亮”时,这个字比较难写,我教学生念“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秃宝盖儿下是个几---亮亮亮”。教“左”、“右”时我教学生读“小朋友,上学、放学回家靠右走,右字下边是个口。小朋友们别忘记,左字下面是个工。”这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智一年级生活语文下学期教案(上)

培智一年级 生活语文第二册 教案 雷卫华 2019年2月

第一单元学校生活 1、问好再见 教材分析:本课为人教版生活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日常在校礼仪。 教学目标: A类 1、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会说“老师好,老师再见”等礼貌用语。 2、能用“xxx好”,“xxx再见”,练习说话,会使用文明用语。 3、乐意参与讲述,做一个文明有礼貌的学生。 B类 1、跟随老师说“老师好,老师再见”等礼貌用语。 2、乐意参与讲述,做一个文明有礼貌的学生。 C类 1、跟随老师说“老师好,再见”等礼貌用语。 2、练习说话,会使用文明用语。 教学重点:在不同的场合正确的使用“xxx好”“再见”礼貌用语。 教学难点:能大胆的参与,大胆的说。 教学方法讲授法、情景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老师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课时老师说:同学们好,同学们应该说什么?对,说老师好 二、讲授新课 1、同学们,我们每天来到学校或教室,会看见谁? 2、我们每天都会看到老师,那我们应该和老师说什么呢? 3、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老师好。” 三、巩固新课 1、教师预设场景,早上学生来到学校,对老师说“老师好。” 2、老师配合学生,学生说老师好,教师回复:你好。

3、上课师生问好练习 四、作业 1、练习句子“老师好。” 2、写“一”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再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见到老师要说什么?复习句子“老师好。” 2、放学后同学要走了,作为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我们应该说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 二、讲授新课 1、教师出示场景,学生放学了,应该和老师怎么说? 2、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再见。” 3、学生和学生放学后应该怎么说? 4、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说“再见。” 三、教学巩固 1、放学了同学要走了,我们应该和他们说什么? 2、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再见。” 四、作业 1、练习词语“再见。” 2、练习写“二”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同学互相问你好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来一个讲礼貌比赛,同学们愿意吗? 二、讲授新课 1、教师出示图片:见到老师说什么? 2、学生回答:老师好。看谁说的快。说的最快的有奖励。

培智生活语文第一册教案

研究领域: 1、评量诊断 2、行为干预 3、教学模式 4、个别教学 5、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回归生活、促进发展、分类分层、学科整合、功能补偿、行为干预教学方法: 活动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5分钟 二、活动体验,生活运用(过程)20分钟 三、分享收获,德育渗透(结束)5分钟 四、个案训练,功能补偿(辅导)10分钟

第1课人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人:一家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男孩、女孩二、新授 认识人体几个部位 出示人体图 1、出示头部 指认、几个头?板书,读:头发…… 2、出示手 指认、几只手?板书,读:手掌…… 3、出示足(脚) 指认、几只足?板书,读:足底…… 三、活动 1、听口令,做动作 点点头,摇摇头。拍拍手,握握手。踢踢脚,跺跺脚。 2、看动作,练说话 例:杨老师点点头。 3、指认 帖 人-------字卡 头-------帖头------字卡

手-------帖手-------字卡 足-------帖足-------字卡 5、儿歌。(手指动作) 十个手指头 一二三,爬上山。四五六,翻跟头。七八九,拍皮球。伸出两只手,十个手指头。 四、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五、德育:保护身体 第2课耳鼻口目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你们想认识吗?他是谁?(喜羊羊)他还知道我们班上一共有十名同学,不信,大家数一数。喜羊羊向大家伸出了大拇指,是给大家来加油鼓励的,他可是一只聪明能干的羊,你们想向他学习吗?(想)那就好好表现吧! 二、感官参与,情感体验 1、口:喝水,说名称,指感官,看图片,读名称,书汉字。 2、耳:听哨子声音,说名称,指感官,看图片,读名称,书汉字。 3、目:看红色粉笔(这是什么?),说名称,指感官,看图片,读名 称,书汉字。 4、鼻:闻大宝气味(什么气味?),说名称,指感官,看图片,读名

培智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探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614070452.html, 培智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探究 作者:李桂芳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35期 摘要:在世界上存在着这样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在某些方面与普通学生不同,但其有着积极向上的心态,渴望获取更多的知识,期望更好地融入到发展的世界里。面对这些特殊孩子的美好心愿,教师要积极地组织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孩子们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发挥其生活经验,感知知识、理解知识。由此,我往往利用生活化的手段组织培智小学语文教学活动。 关键词:培智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教学;教学对策 智力障碍的学生,其智力发展滞后,认知能力较差,在组织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需要立足其次发展特点,采取多样的方式,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获得有价值的致死。基于此,我在组织培智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把握智力障碍学生的特点,采取生活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其回归生活,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发挥有限的生活经验,以此感知、掌握字词,学会阅读。 一、学词识句教学的生活化 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学词识句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尽管智力障碍学生受其先天条件的限制,与普通学生存在差异,但这并不影响他们掌握语言知识,仅仅受到掌握数量的影响。所以,在组织培智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需要立足字词生活性的特点,引导学生回归生活,使其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建立熟悉的印象,以此实现字词掌握。那么,我们要如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词识字呢?一位学者曾经说过:儿童是用颜色、形象和声音等进行学习和思考的。立足于此,在组织小学语文学词识字教学活动的时候,我往往会鼓励孩子们用绘画的方式将一个个汉字书写下来,以此使其在绘画的过程中,既能掌握汉字的形,又能感知汉字的意,为其全面掌握汉字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山”为例,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我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直观地展现了“山”字图片,引导学生观看,鼓励他们说一说,这个图片中是什么。在已有生活经验的驱使下,不少学生说出,这是一座大山。此时,学生在视觉的作用下,建立对对山的直观印象。接着,我鼓励其用手中的笔将这个图片内容画下来。在绘画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大致地勾勒出“山”的形状,以此掌握其结构。如此教学,不仅给予了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还使其在动手、动脑的过程总,建立对此汉字的直观认知,有利于提高识字教学质量。 二、学词识句生活化的情境教学 实现培智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其目的是转变传统的照本宣科为主的教学方式,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基础上,使其发挥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在组织学词识字教学活动的时候,我发现,尽管可以利用绘画该方式引导学生感知汉字的

(完整版)培智学校快乐生活三年级下生活语文《3.口罩》教案

课题 3 口罩拟 3 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认知: 学会2个生字,理解生字词。 技能: 知道什么是口罩,口罩有什么作用,熟练地朗读儿歌。情感: 使学生懂得讲究卫生,及时预防疾病的发生。 分组目标A组: 学会2个生字,理解生字词。知道什么是口罩,口罩有什么作用,熟 练地朗读儿歌。使学生懂得讲究卫生,及时预防疾病的发生。 B组: 学会2个生字,了解生字词,知道什么是口罩,口罩有什么作用,正 确朗读儿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懂得讲究卫生,及时预防疾病 的发生。 C组: 会读2个生字,跟读生字词,使学生懂得讲究卫生,及时预防疾病的发生。 重点学会生字词难点有顺序地观察图片 教学 准备 口罩,课件,视频展台 第一课时修改意见一、导入新课 师:春天到了,杨树柳树都开始发芽生长,随着气温的升高,空气 中也开始漂浮杨絮柳絮之类的,我们应该怎么保护自己呢? 生:可以戴口罩。 师:是的,口罩除了防灰尘,还有什么时候需要戴口罩? 生:生病时、天冷时、雾霾天气…… 板书并齐读课题: 3. 口罩 二、讲授新课 1.仔细听 听老师范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一共有几句话?”(2句) 2.认识句号

句号用在一句话的结尾处,表示这句话讲完了,用“。”表示找找课文中一共有几个“。”用铅笔标出来 3.跟我读 (1)跟读词语 出示词语,跟老师反复读词,注意把字读准确。 口罩被子灰尘 细菌健康卫士 跟读、齐读、分组读、指名读 (2)跟读课文 出示课文,跟老师反复读课文,注意把字读准确。 小口罩,白又白, 盖嘴巴,遮鼻子, 好像一床小被子。 小灰尘,小细菌, 要入侵,它把门, 它是健康小卫士。 跟读、齐读、分组读、男生读、女生读 三、巩固小结 和爸爸妈妈一起读读词语 请把你的小口罩明天带到学校来,和小伙伴一起相互交流。 分层次作业AB组:读词语10遍,试读课文C组:试读词语5遍

培智一年级生活语文下学期教案

培智一年级 生活语文第二册教案 雷卫华 2019年2月

第一单元学校生活 1、问好再见 教材分析:本课为人教版生活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日常在校礼仪。 教学目标: A类 1、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会说“老师好,老师再见”等礼貌用语。 2、能用“xxx好”,“xxx再见”,练习说话,会使用文明用语。 3、乐意参与讲述,做一个文明有礼貌的学生。 B类 1、跟随老师说“老师好,老师再见”等礼貌用语。 2、乐意参与讲述,做一个文明有礼貌的学生。 C类 1、跟随老师说“老师好,再见”等礼貌用语。 2、练习说话,会使用文明用语。 教学重点:在不同的场合正确的使用“xxx好”“再见”礼貌用语。 教学难点:能大胆的参与,大胆的说。 教学方法讲授法、情景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老师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课时老师说:同学们好,同学们应该说什么?对,说老师好 二、讲授新课 1、同学们,我们每天来到学校或教室,会看见谁? 2、我们每天都会看到老师,那我们应该和老师说什么呢? 3、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老师好。” 三、巩固新课 1、教师预设场景,早上学生来到学校,对老师说“老师好。” 、老师配合学生,学生说老师好,教师回复:你好。2. 3、上课师生问好练习 四、作业 1、练习句子“老师好。” 2、写“一”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再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见到老师要说什么?复习句子“老师好。” 2、放学后同学要走了,作为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我们应该说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 二、讲授新课 1、教师出示场景,学生放学了,应该和老师怎么说? 2、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再见。” 3、学生和学生放学后应该怎么说? 4、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说“再见。” 三、教学巩固 1、放学了同学要走了,我们应该和他们说什么? 2、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再见。” 四、作业 1、练习词语“再见。” 2、练习写“二”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同学互相问你好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来一个讲礼貌比赛,同学们愿意吗? 二、讲授新课 1、教师出示图片:见到老师说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好。看谁说的快。说的最快的有奖励。2. 3、见到同学应该说什么? 4、学生回答:你好。 5、教师带领学生读“你好”这个词语。 三、教学巩固 1、我们见到不同的人,都要有礼貌。见到老师要说“老师好。”见到同学要说“你好。”如果见到其他人应该怎么说? 2、教师分别将本班学生叫到前面来,请学生说出他们的名字,并说出“xxx你好。” 四、作业 1、练习词语:你好。 2、写“三”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正确的阅读姿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出示“老师好”、“再见”词语,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2、学生自读,教师巡回指导。 二、讲授新课 1、学习正确的阅读姿势。 2、教师出示学生近视,驼背的图片,问学生。他们怎么了? 3、教师告诉学生,图片中的小朋友是因为没有用正确的学习姿势学习,才会近

培智生活语文第二册教(学)案

培智一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 第1课一二 一、复习导入:1、出示字卡“一”, “二 二认识汉字:“三” (1) 、出示小朋友图片,一个一个出示,边出示边让学生数。 (2) 、出示3个小朋友,问:凹在有多少个小朋友了? (3) 对了,二, 一 ? _ ■ 生尝试读,烦正- (mfc 的图遍)— 3、 丿跟老师读。+ 一一丄丄十 一二三,向刖走,一一一一摆摆手。 1) 范读 2) 领读,反复领读 3) 师名读读 4、 书写"一 (1)你们读的很好,我们一起来写“ 笔,第一笔短的横写在写的方向和在田字二笔写在横中完讲薦三笔写有三 横中线的下面。三横一 1" (3) [伸出小手和老… (4) 指名到黑板刖来写,边写边指导,写对的同学回到位子上,用小手在 桌子上练习 、、 、、 (5) 在作业本上写,先把红字描完再写,师巡视指导。表扬写得好的学生。 三、课堂小结 一 根据学生书写情况进行小结。 」”学生认读。 (2)、 示3』小朋友,问:现在有多少 个小朋友了? ,现在有三个小朋友了。出示字卡二”” 这就是三。 开火车读一一举手认读 '――找词语(P4第二题,听老师读找出词语) 词语:读三 上在田字理写在横中线完井解第三笔有三 平起书空。 第2课楼梯 教学目标: 1、 能认读出:楼 梯楼梯; 2、 能根据听到的内容找出对应的图片; 3、 认识笔画:撇点 竖折折钩 横折钩 4、 会读儿歌《学好样》 教具准备:字卡、PPT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播放图片(楼梯的各种类型、各种场所的楼梯) 1、 “楼 梯楼梯”分别集体读3遍 2、 找字卡:听老师读拿出相应的字卡

(二)新授 1、认识笔画:撇点 < 竖折折钩横折钩J 尝试认一认矫正教读个别认读 集体、分组赛读 画一画:在桌子上画一画笔画的形状 2、听一听,找一找 (1)听老师读词语,找图片 窗床电梯 (2)听老师读,用“"”划出听到的词语 楼梯(")门()窗() 3、读儿歌《学好样》 (1)试读(T根据情况进行引导和提示) 上周布置大家预习了这首儿歌,老师想看看哪些小朋友自学了的,请他来给大家先读一读。 (2)集体教读 (3)个人或分组展示 (三)课堂小结 1、笔画回顾:撇点< 竖折折钩横折钩J 2、作业:认真读儿歌《学好样》,书写笔画 3、一分钟安全提示:上下楼梯靠右慢行,教室内玩耍要小心桌椅,不在楼道上奔跑 第3课上下楼梯 学习目标 1、理解下楼的意思,建立音、形、意之间联系,并进行正确地发音 2、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说句“谁在下楼。” 3、教育学生上下楼梯靠右走,注意安全。 教学过程

培智教学中生活语文的“生活化”教学

培智教学中生活语文的“生活化”教学 发表时间:2017-02-15T13:50:28.91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7年2月总第219期作者:胡辉洲[导读] 2016版《培智课程标准》就体现了“以生活为核心”的课程思想,突出了特殊教育课程特色。 甘肃省会宁县特殊教育学校730700 2016版《培智课程标准》就体现了“以生活为核心”的课程思想,突出了特殊教育课程特色。新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不仅增加了劳动技能和生活适应的教学课时,同时把基础教育课程设置中的语文、数学学科都称之为生活语文、生活数学。在这样的新课改潮流下,培智学校语文教学就要做到根据培智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把抽象的知识与他们的生活实际和现实实际有效地融合起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通过实践操作,在生活中感知知识、了解知识,增强知识的直观性,降低知识理解的难度,在学中用,在用中学,使语文教学生活化,充分体现出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指导思想,培养弱智儿童的生活适应能力。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比如在日常的教学中,结合我们所要传授的知识,我们可以把教室的一角布置成天气预报台,里面包括年、月、日的更替,几种天气的变化,与气候和天气密切相关的标志性动植物,以及人的衣饰和运动的转变等等。让弱智儿童去观察、认识,再更换或者报道,从而使这些知识在这种生活化环境中不知不觉地浸润到学生的头脑中。当然,根据教材内容,我们还可以把教室布置成舞会、动物园、游乐场等不同的生活化环境和情境。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注意真实性,因为弱智儿童只有在真实中才能自如地活动,不太逼真的情境只能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那种身临其境、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气息,会完全激发起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兴趣,进而乐于学习和运用。 二、选择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可以说所有的教材内容都是人类生活实践的知识结晶,是对源于生活的知识、规律的高度概括和客观揭示。这样,教学内容更容易生活化,也应该生活化。而弱智儿童教育的目的倾向性也并不在于传授给学生系统的、高深的科学文化知识,而更应致力于培养他们日后自立于社会的生活能力。所以,培智学校的语文教材把许多学生生长、生活必需的思想道德、知识技能等融合到了一起,它是生活经验的改组和改造。如教材中有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常用字,有生活常识,有教育学生爱父母、爱老师、敬长辈、爱祖国等社会伦理,还有社会风俗、生活习俗等等。我们要在教材的基础上把那些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弱智儿童的认知特点,符合弱智儿童的兴趣和经验,以及他们生活中急需的知识内容增添到教学中来,努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给予弱智儿童以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展示出对生活的理解和认同,激发起学习欲望。 归纳一下,主要有下面几种实践模式: 1.引入学校生活。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一位同学主动帮助小同学的事,某些体育活动、少先队活动等等,都可以让学生们去说、去讲。 2.联系社会生活。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的一片天地。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例如:学校组织的一些参观、野炊活动等,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或者写一写你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想等。 3.结合家庭生活。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 4.在生活操作中学习语文。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这就是说明动手操作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为学生进行思维提供了支柱,且往往让人恍然大悟,产生学习兴趣。不过对他们而言,动手操作能训练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启迪求知欲,补偿智力缺陷,缓解手部功能障碍,加强个性培养,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表演生活,在模仿生活中学习语文。 让学生在模仿生活的背景下进行学习,就能使学生得到更真切的感受。有的课文内容是生活中的紧急情况,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四、体验生活,在生活体验中学习语文。 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语文教学和学生真实的生活感知联系起来,让学生来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场景中,在丰富的生活体验中,让学生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从而掌握知识与技能。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发《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试行),1994年。 [2]马晓燕《培智学校课程生活化的思考》.《现代特殊教育》,2001年第9期。 [3]肖非刘全礼《智力落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华夏出版社,1996年版。 [4]自理训练.《松乐》,第十一期。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016年版《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