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基础会计学(Word文档)

基础会计学(Word文档)

基础会计学(Word文档)
基础会计学(Word文档)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会计的基本概念

一、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会计是适应生产发展和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要求而产生的。

一般认为从单式记帐法过度到复式记帐法是近代会计形成的标志。

二、会计的职能

会计的职能就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

(一)会计的反映职能

会计反映职能:就是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信息的功能。

反映职能特四个特点:

1. 会计主要是利用货币计量综合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为经营管理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从数量方面反映经济活动可以采用三种量度:实物量度、货币量度和劳动量度。

2. 会计反映不仅是记录已发生的经济业务,还应面向未来为各单位的经营决策和管理控制提供依据。

3. 会计反映应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4. 会计反映会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而进一步演化,逐步改变其表现方式。

(二)会计的监督职能。

监督职能:就是指会计具有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它的特点:

1. 会计监督主要是利用会计反映职能提供的各种价值指标进行的货币监督。

2. 会计监督是在会计反映各项经济活动的同时进行的,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

会计的反映职能和监督职能是不可分隔的,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没有会计监督,会计反映就失去存在的意义;没有会计反映会计监督就失去存在的基础。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

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经济信息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节会计的对象

一、会计对象的一般说明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所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即会计的客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的对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主要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即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中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

二、会计对象的具体表现

会计对象在企业中的具体表现。会计对象在企业中可表现为企业再生产过程中能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也就是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就是一般所说的会计对象要素,或者会计要素,可见会计要素就是对企业会计对象按照其经济特征所作的分类。

第三节会计的任务

会计任务:是指对会计对象反映和监督所要达到的目的。会计的任务取决于会计的职能和经济管理的要求,并受会计对象的特点所制约。

一、就是反映和监督各单位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提供会计信息,加强经济核算,这里强调是提供信息。

二、反映和监督各单位对财经政策、法令、制度的执行情况,维护财经纪律。

三、充分利用会计信息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营决策。

第四节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会计基本前提:是指为了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的内容、X围、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会计核算时,应以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会计主体前提是指会计所反映的是一个特定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它明确了会计工作的空间X围。会计主体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具有一定数量的经济资源;(2)、进行独立的生产经营活动或其它活动;(3)、实行独立核算,提供反映本主体经济情况的会计报表。

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核算应该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企业是否将破产清算。只有在持续经营前提下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才区分为流动的和长期的;企业的资产才以历史成本计价而不以现行成本和清算价格计价;才有必要和可能进行会计分期,并为采用权责发生制奠定基础。

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把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较短的、等距离的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帐目,按期编制会计报表。

会计期间:就是指会计工作中为核算生产经营活动或者预算执行情况所规定的起止日期。我国会计年度是自公历一月一日起到十二月三十一日止,有了会计期间这个前提,才产生本期、非本期的区别,才产生了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才能正确贯彻配比原则。

四、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经营成果,或其它单位的经营活动都通过货币计量予以综合反映,其它计量单位虽然也要使用但是不占主要的地位。《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该以人民币作为记帐本位币。以货币作为统一计量单位包含的币值稳定的假设。

第五节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对会计核算提供信息的基本要求,是处理具体会计业务的基本依据,是在会计核算前提条件制约下,进行会计核算的标准和质量要求。

一、有关总体性要求的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又称真实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提供的信息,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

(二)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是指会计报表在全面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同时,对重要的会计事项应当单独核算、单独反映,而对不重要的会计事项则可以适当简化或者是合并反映,以集中精力抓好关键。

二、有关信息质量要求的原则

(一)有用性原则

有用性原则:又称相关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应该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经营决策,会计提出的信息要同决策相关联。

第二、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处理办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以便在不同企业之间进行横向比较。

(三)一贯性原则

一贯性原则:是指各个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处理会计业务的方法和程序在不同会计期间要保持前后一致,不能随意变更,以便于对前后时期会计资料进行纵向比较。

(四)及时性原则:是指会计事项的处理,必须在经济业务发生时及时进行,讲求时效,以便与会计信息的及时利用。

(五)清晰原则:是指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

三、有关确认计量要求的原则

(一)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

按照这个原则的要求,凡为取得本期收益而发生的支出也就是支出的收益只与本会计年度相关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为形成生产经营能力,在以后各期取得收益而发生的各种资产支出,即支出的效果与几个会计年度相关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

如果一项收益性支出按资本性支出处理了,那么就会造成少计费用而多计资产价值,出现净收益和资产价值虚增的现象。相反如果一笔资本性资出按收益性支出处理了,则会出现多计费少计资产价值的现象,出现当期净收益降低,甚至亏损以及资产价值偏低的结果。

(二)配比原则

配比原则:是指对一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配合起来进行比较,在同一会计期登记入帐,以便计算本期损益。

(三)权责发生制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企业应按收入的权利和支出的义务是否属于本期来确认收入、费用的入账时间,而不是按款项的收支是否在本期发生。

(四)历史成本原则

历史成本原则:又称实际成本原则或原始成本原则,是指企业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

得时的实际成本记帐,物价变动时,除了国家另有规定外,帐面的历史成本不得任意变动。

历史成本记价的优点:

1. 它是买卖双方通过正常交易确定的金额,或资产够进过程中实际支付的金额。

2. 有原始凭证作证明,随时可以查证。

3. 可以防止企业随意更改

4. 会计核算手续简化,不必经常调整账目。

(五)谨慎原则

谨慎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审慎性原则,是指在处理企业不确定的经济业务时,应该持谨慎的态度。包括过个方面:如存货在物价上涨时期的计价采用后进先出法,对应收账款计提坏帐准备,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等。

第六节会计核算的方法

一、会计方法

会计方法: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会计对象,完成会计任务的手段。

会计方法包括会计核算的方法、会计分析方法和会计预测、决策的方法等等。会计核算是会计的基本环节,会计分析、会计预测和决策都是在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利用会计核算资料进行的。

二、会计核算的方法

会计核算的方法是对会计对象进行完整、连续、系统的反映和监督所应用的方法。

1. 设置会计科目

2. 复式记帐

3. 填制和审核凭证

4. 登记帐簿

5. 成本计算

6. 财产清查

7. 编制会计报表

第二章会计科目和账户

第一节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

一、资产

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并能为企业提供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

资产的确认要具备三个条件:

(一)资产是一种能为企业提供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

(二)资产要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

(三)资产必须是可用货币计量的。

企业的资产可以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它资产。

1.流动资产:指可以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一般包括现金和银行存款、短期投资等等。

2.长期投资:长期投资是指不准备在一年内变现的投资。包括股票投资、债券投资等等。

3.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包括房屋及建筑物、机器、设备等等。

4.无形资产:是指企业长期使用而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包括专利权或者是商誉等等。

5.递延资产:

二、负债

负债:是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还的债务,这就是负债的确认标准。按其流动性可以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流动负债是指将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票据等等。长期负债是指偿还期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包括长期借款或者是应付债券等等。

三、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包括企业投资人对企业的投入资

本,以及形成的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所有者权益的具体内容:

1.投入资本:指投资者实际投入企业经营活动的各种财产物资和货币资金,即实收资本。

2.资本公积金,包括资本溢价,法定财产评估增值、接受捐赠资产的价值等等。

3.盈余公积金:是指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从税后利润当中提取的公积金,或者公益金。

4.未分配利润:是指企业留待以后年度分配的利润。

四、收入

收入:是指企业由于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他人使用本企业的资产,而发生的或即将发生的现金或其等价物的流入,或债务的清偿。包括营业收入、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入。这是广义的收入概念,狭义的收入概念只包括营业收入,营业收入又分为基本业务收入和其它业务收入,基本业务收入又叫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又叫附营业务收入。

五、费用

费用:是指通过配比方式确定的为取得收入而发生的各种耗费。工业企业的营业费用可以划分为制造成本和期间费用。制造成本包括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和制造费用。期间费用是指与销售产品没有直接关系,属于某一时期耗用的费用,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期间费用不参与成本计算而是直接进入当期损益。

六、利润。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成果,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收入、扣除各种费用后的盈余。

第二节会计等式

会计等式也叫做会计核算的平衡公式,是会计核算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会计等式是根据资产等于权益(负债加所有者权益)的平衡原理建立的,反映了会计基本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和企业产权的归属关系,它是设置会计科目、复式记帐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方法的理论依据。公式来表示为:

资产=权益

资产=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经济业务的发生都会计等是的影响包括四种情况:

1. 经济业务发生引起资产项目之间此增彼减,增减金额相等。

2. 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项目之间此增彼减、增减数额相等。

3. 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资产和负债所有者权益同时增加,双方增加的金额相等。

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同时减少,双方减少金额相等

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收入-费用)

到会计期末企业的收入扣除费用所形成的利润要进行分配,除了要向投资者分配利润要退出企业外,提取的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要归入所有者权益,这时会计等式又恢复为期初的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第三节会计科目

一、设置会计科目的意义

会计科目: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及会计要素进一步分类核算的项目。为了全面系统地反映和监督各项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情况,分门别类地为经济管理提供会计核算资料,就需要设置会计科目。

设置会计科目应当遵循的原则:

1. 全面反映会计对象的内容。

2. 设置会计项目既要满足对外报告的要求又要符合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3. 设置会计科目,既要适应经济业务发展的需要,又要保持相对稳定。

4. 设置会计科目,还要做到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5. 会计科目要简明、适用,并要分类、编号。

二、会计科目的内容和级次

(一)会计科目的内容。

会计科目的内容:是指在制定会计制度时,要规定会计科目反映的经济内容和登记方法。

这些科目按反映的经济内容可以会为五类:

一、资产类。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账款、其它应收款、材料采购、材料、产成品、待摊费用、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待处理财产损益。

二、负债类。包括以下科目: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其它应付款、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交税金、应付利润、预提费用、长期借款。

三、所有者权益类。包括以下科目: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本年利润、利润分配。

四、成本类。包括: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两个科目。

五、损益类。损益类包括的科目有: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成本、产品销售费用、产品销售税金、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所得税。这里既包括收入类科目也包括费用类科目,之所以把这两类科目合并为损益类科目,是因为这两类科目核算的内容都与损益的计算相关。

(二)会计科目的级次。

会计科目的级次要体现会计信息的不同详细程度。

一般情况下:会计科目的级次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总分类科目:这是对会计对象不同经济内容所作的总括分类。

(2)明细分类科目:这是对总分类科目所含内容所作的进一步分类,它是反映核算指标详细、具体情况的科目。

按照我国现行会计制度规定,总分类科目一般由财政部或企业主管部门统一制定。明细分类科目,除了会计制度规定设置的以外,各单位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设置。

第四节账户及其基本结构

一、是设置账户的必要性

账户:是对会计要素进行分类核算的工具。它应该以会计科目作为它的名称并具有一定的格式。会计账户和会计科目是两个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他们的联系是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会计科目就是账户的名称,设置会计科目和开设账户的目的都是为了分类提供会计信息,两者所反映的经济内容是一致的。它们的区别是:会计科目仅是分类核算的项目,而账户既有名称又有具体结构;会计科目是进行分类核算的依据,而账户则是记录经济业务的载体。在实际工作中,会计科目和账户往往作为同义词来理解,互相通用,不加区别。

二、账户的基本结构

账户结构分为两个基本部分,划分为左右两方,以一方登记增加额,另一方登记减少额。

账户要依附于薄记开设,也就是账簿。这样呢,每一个账户只表现为账簿中的某章或某些帐页,它们一般应该包括下列内容:

(一)账户的名称,也就是会计科目。

(二)日期和摘要,就是记录经济业务的日期和概括说明经济业务的内容。

(三)增加和减少的金额及余额。

(四)凭证号数,说明账户记录的依据。

期末余额 = 期初余额 + 本期增加发生额 - 本期减少发生额

第三章复式记账

第一节复式记账原理

一、记账方法的意义和种类

记账方法:是在账户中登记经济业务的方法。经济业务的发生会引起各有关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

曾采用过不同的方法,主要是单式记账和复式记账。

单式记账是指对发生的经济业务只在一个账户中进行记录的记账方法。

复式记账是指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在相互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中进行记录的记账方法。

二、复式记账的特点

(1)对每一项经济业务都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账户中进行记录。

(2)由于每项经济业务发生后,都是以相等的金额在有关账户中进行记录。

第二节借贷记账法

一、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

借贷记账法:是以借贷作为记账符号,反映各项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的一种记账方法,是各种复式记账方法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借贷记账法是一种复式记账法,它的特点,就是以借贷作为记账符号,反映各项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

二、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

在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基本结构是:左方为借方,右方为贷方,但哪一方登记增加,哪一方登记减少,则要根据账户反映的经济内容来决定。账户结构就是指账户的登记方法,具体讲就是借方登记什么、贷方登记什么、期末有没有余额。如果有余额在哪一方,表示什么。

(一)资产、费用的账户结构

它们的增加记借方减少记贷方。期末余额是在借方表示资产。那么,这类账户它的期末余额=期初的借方余额 + 本期借方发生额 - 本期贷方发生额。费用结转后一般没有余额。

(二)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利润类账户。

这类账户的结构是:本期增加记在贷方,减少记在借方,余额在贷方表示负债、所有者权益,期末余额=期初贷方余额+贷方的本期发生额-借方本期发生额。收入、利润结转后一般没有余额。

(三)应借应贷记账发登记经济业务的步骤(略)

三、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

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概括的说就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在借贷记账方法下对任何类型的经济业务都是一律采用“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记账规则的形成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

(一)根据复式记帐的原理,任何一项经济业务都必须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账户中进行登记。

(二)根据借贷记账法账户结构的原理,每一项经济业务都是按借贷相反的方向记录,也就是要求对每一项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借贷相反的方向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账户中进行登记。

(1)账户对应关系。运用借贷记账法记账时,在有关账户之间都会形成“应借应贷”的相互关系。那么这种关系就叫做账户的对应关系。

(2)对应账户。发生对应关系的账户就叫做对应账户。

(3)会计分录。会计分录就是标明某项经济业务的应借应贷账户及其金额的记录。

会计分录有两种:

一、简单的会计分录。是指一个账户的借方只同另一个账户贷方发生对应关系的会计分录,即“一借一贷”的会计分录。

二、复合会计分录。是指一个账户的借方同几个账户贷方发生对应关系,或者相反,一个账户的贷方同几个账户的借方发生对应关系的会计分录,即“一借多贷”或者“多借一贷”的会计分录。还有一种是几个账户的借方同几个账户的贷方发生对应关系的会计分录,也就是“多借多贷”的会计分录,即是说复合会计分录既包括“一借多贷”和“多借一贷”,也包括“多借多贷”的会计分录。

四、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

试算平衡:根据会计等式的平衡原理,按照记账规则的要求,检查账户记录的正确性的一种方法。通常是采用编制总分类账发生额或余额试算平衡表进行的。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总的讲就是按照借贷平衡的原理进行的。

借贷平衡可用公式表达如下:

全部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

全部账户期末借方余额合计=全部账户期末贷方余额合计

借贷记账法的优点:

1. 账户对应关系清楚,可以鲜明地反映各种经济活动的来龙去脉;

2. 账户设置适用性强,账户的基本结构为使用既反映资产,又反映负债的双重性质账户提供了理解的基础,因此,采用借贷记账法不要求对所有账户固定分类;

3. 依据“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记账,无论发生额和余额都保持借贷平衡关系,对日常核算记录的汇总和检查十分简单。

第四章账户和借贷记账法的应用

第一节工业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

第二节资金筹集业务的核算

企业筹集资金的渠道是指企业取得资金的来源。

一、实收资本的核算

实收资本是指企业实际收到的投资者投入的资本,它是企业所有者权益中的主要部分。

内容、登记方法、要求:

这个账户是所有者权益类账户,账户的贷方登记所有者投资的增加额,借方登记所有者投资的减少额,期末余额在贷方表示期末所有者投资的实有数额。该账户可以按照投资者设

置明细账,进行明细分类核算。它的贷方是登记收到投资者的投入的资本,借方是登记投入资本的减少,余额在贷方,表示期末投入资本的实有数额。其收到的所有者投资都应该按实际投资数额入账;以货币资金投资的,应该按实际收到的款项作为投资者的投资入账;以实物形式投资的,按双方认可的估价数额作为实际投资额入账。需要指出的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取得的收入和所发生的费用和损失,不得直接增减投入资本。

二、短期借款的核算

短期借款:期限在一年以下的各种借款为短期借款。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各种借款,为长期借款。短期借款的核算包括取得借款、支付借款利息和归还借款三项主要内容。

利息的提取:利息的支付:

借:财务费用:借:预提费用:

贷:预提费用:贷:银行存款:

第三节生产准备业务的核算

一、固定资产购入业务的核算

固定资产:一般是指使用期限比较长、单位价值比较高,能在若干个生产周期中发挥作用,并保持其原有实物形态的劳动资料。

账户的结构:它的借方是登记增加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贷方登记减少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期末余额在借方,表示期末结存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

为了反映和监督企业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和结存情况,应该设置固定资产账户。

固定资产分为:不需安装和需安装两种。不需要安装,即可投入生产使用。对于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在记录固定资产建设是时用“在建工程”,在安装结束后,将其全部转入“固定资产”。在建工程这个账户借方登记购进时支付的价款、包装费、运杂费、安装费等等。

二、材料采购业务的核算

材料采购:设置材料采购账户原因:用来反映和监督企业外部材料的买价和采购费用。计算确定材料采购成本。

不论材料是否运达企业和是否已验收入库,采购材料的实际支出都要记入这个账户的借方,贷方登记已验收材料的实际成本,也就是对已验收入库的外购材料,在确定其采购成本之后,按其成本从“材料采购”的贷方转入“材料”账户的借方。期末“材料采购”账户,如果有余额的话在借方,表示款已付,尚未运达企业,或者已经运达企业,但是还没有验收入库的在途材料的实际成本。在计算出了入库材料采购成本以后,才能结转入库材料的采购成本,这时候才能借材料贷记材料采购账户。

材料:这个账户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企业库存材料,增减变动和结存情况的账户。

应付账款:这个账户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企业因采购材料而与供应单位发生的结算债务的增减变动情况的账户。

应付票据:当企业购买材料,是采用商业汇票,就是商业承兑汇票或者是银行承兑汇票,采用这种结算方式来结算供货单位的货款时,应该相应的开设应付票据的账户,用来反应与供货之间的结算关系的账户。日常核算企业应该设置应付票据备查簿。

预付账款:这个账户的用途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企业向供货单位预付购买材料货款,而与供货单位发生的债权结算业务情况的账户。

应交税金:(增值税率 17%)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企业与税务机关之间有关各种税金的应交和实缴的结算情况的账户。应交税金属于双重性质的账户,期末余额可能在借方,也可能在贷方。

第四节产品生产业务的核算

一、账户设置:

生产成本:这是用来归集和分配产品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费用,正确计算产品生产成本的账户。这个账户如果有余额在借方表示未完工产品的生产成本。生产成本账户按照产品的品种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分类核算,计算出某种产品的生产成本。

生产成本项目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费用包括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直接费用在生产中直接记入产品。间接费用包括制造费用,制造费用按照生产产品的比例分别记入各个产品中。

制造费用:是用来归集和分配生产车间为组织和管理车间生产活动发生的各项间接生产费用。包括车间一般人员的工资,以及按照这个工资额的14%计算提取的福利费,车间房屋建筑按月提取的折旧费,车间固定资产以及生产工具发生的修理费,车间办公活动支付的办公费、水电费以及机物料消耗等。账户期末一般没有余额,应该按照不同的车间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分类核算。

应付工资:应付工资账户是用来核算企业应付职工工资总额,反映和监督企业与职工工资结算情况的账户。账户的贷方登记本月结算的应付职工工资,同时,对应付的工资额应该作为一项费用,按其经济用途分别计入有关的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账户。(双重性质的账户,期末余额可能在借方,也可能在贷方。)

应付福利费:应付福利费账户是为了反映和监督职工福利费的提取和支用情况而设立的账户。这个账户的贷方登记的是从成本费用中提取的职工福利费。借方登记实际支用的职工福利费。这个账户如果有期末余额应该在贷方,表示已经提取尚未支用的节余的福利费的数额,属于应付未付的费用。

累计折旧:固定资产账户按原始价值反映增减变动和结存情况。

待摊费用:待摊费用账户是指企业已经支出但应由本期和以后各期分别负担的、分摊期在一年以内的各项费用。

预提费用:预提费用是根据受益情况预先分期从成本费用中计提,根据合同或者有关规定,以后某个时间实际支付的费用。预提费用账户的贷方登记预先按一定标准提取、应由本期负担的各项费用,比如说预提修理费,预提借款利息等等。

产成品:产成品就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企业库存产成品实际成本的增减变动及其结存情况的账户。

二、产品生产业务的总分类核算(略)

三、产品生产成本的计算(详见P81~83)

产品生产成本计算的一般程序:

1. 确定成本计算对象

2. 按成本项目分配和归集生产费用

工业企业一般设立以下三个成本项目:原材料、工资及福利费、制造费用。

3. 计算产品生产成本

第五节产品销售业务的核算

一、产品销售收入的核算

(一)产品销售收入的确认

销售收入确认的时间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在销售时确认销售收入。

2. 在销售前确认销售收入。

3. 在销售后确认销售收入。

(二)账户的设置

产品销售收入: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企业销售产品和提供劳务所发生的收入的账户。这个

账户的货方用来登记企业销售产品所取得的收入,借方登记发生销售退回和销售折让时应冲减本期的产品销售收入,以及月末将本期所发生的销售收入转入本年利润账户贷方的全部金额。期末结转后这个账户没有余额,产品销售收入账户应该按照产品品种或者劳务的类别开设明细账,进行明细分类核算。

应收账款: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企业因销售产品向购买单位收取货款的结算情况的账户。如果由于销售产品存在着应收未收货款的业务,就应设置这个账户。应收账款账户的借方登记由于销售产品而发生的应收款项,贷方登记收回的应收款项,期末余额在借方表示尚未收回的应收账款。这个账户应按照不同的购买单位,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分类核算,以便反映和监督各个部门单位和企业结算货款的情况。

应收票据:企业的销售产品的时候,或购买单位采用商业承兑汇票或者银行承兑汇票结算方式结算货款,企业就应设置“应收票据”账户。用来反映监督与购买单位开出的商业汇票的结算情况。企业应该设置“应收票据备查账”逐笔登记每一应收票据的详细资料,收到款后再逐笔注销。

预收账款:预收账款账户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企业预收货款的发生与偿付情况。企业在业务较少的情况下,不设置“预收账款”账户,通过“应收账款”账户来完成核算。记录的方法与“预收账款”方法一样。

(三)产品销售收入的总分类核算(略)

二、产品销售成本费用的核算

(一)账户的设置:

产品销售成本: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企业已经销售产品生产成本的计算和结转的账户。为了便于计算各种产品销售利润,产品销售成本账户按照产品的品种或者劳务的类别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分类核算。

产品销售费用: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企业在产品销售过程中发生的各种销售费用的账户。销售费用是指企业在销售过程中发生的应该由企业负担的产品的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广告费,以及专设销售机构的经费等等。各种销售费用发生时记入产品销售费用的借方,贷方登记期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借方的产品销售费用。结转后这个账户没有余额。

产品销售税金:是用来反映和监督应由销售产品和提供劳务等负担的各种销售税金。比如营业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及附加等等。产品销售税金账户的借方登计按照规定的标准和计算的方法计算出的应负担的产品销售税金。贷方登记期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借方的产品销售税金。结转后这个账户没有余额。

借:产品销售税金:借:应交税金——城建说:

贷:应交税金——城建说:贷:银行存款:

借:产品销售税金:借:其他应交账款——教育费及附加:

贷:其他应交账款——教育费及附加:贷:银行存款:

(二)产品销售成本、费用的总分类核算

第六节财务成果业务的核算

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利润,是由以下几步计算而得:

第一步:产品销售利润=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成本-产品销售费用-产品销售税金。

第二步:营业利润=产品销售利润-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第三步: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第四步: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

企业实现的净利润,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分配,提取盈余公积金,向投资者分配利润,弥补亏损等。

一、利润实现的核算

(一)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的核算

管理费用:是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对组织和管理整个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行政管理各部门人员的工资及按这个工资额的14%提取的福利费、办公费、折旧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业务招待费、坏帐损失、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劳动保险费等。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产品销售费用,因与产品制造没有直接关系,因而不计入产品生产成本,而是作为期间费用直接从当期损益中扣除。管理费用账户的借方主要内容包括:1.支付本月各项管理费用2.结算本月应付各行政管理部门人员工资及提取福利费3.各行政管理部门用固定资产提折旧4.待摊费用的摊销5.报销差旅费6.支付退休人员工资。

财务费用是指企业对筹集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资金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银行利息的净支出,也就是用银行借款利息支出减去银行存款利息收入后的净支出等等。

(二)营业外收支的核算

营业外收支:是指那些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收入和支出。包括营业收入和营业外支出。营业外收入就是指那些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收入。包括:(1)固定资产盘盈和固定资产转让的净收入;(2)由于发生了应付而付不出的款项,转为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是指那些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的支出。包括:(1)固定资产盘亏和固定资产转让的净损失;(2)材料等存货由于自然灾害的原因造成的意外损失;(3)职工

子弟学校和技工学校的经费支出等等。

(三)所得税费用(税率:33%)

所得税:是企业依照国家税法的规定,对企业某一经营年度的所得,按照规定的税率,计算并交纳的税款。计算的基本公式是:

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

(应纳税所得额=利润总额±所得税前利润中予以调整的项目)

分期预交所得税的计算:

当期累计应纳所得税额=当期累计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

当期应纳所得税额=当期累计应纳所得税额-上期累计已纳所得税额。

(四)利润实现的核算

为了反映和监督企业本年实现的利润或发生的亏损,应设置“本年利润”账户。“本年利润”账户贷方登记从各收入账户转入的本期发生的各种收入;借方登记从各费用账户转入的本期发生的各种费用,将收入与费用相抵后,如果收入大于费用,即为“本年利润”账户的贷方余额,表示本期实现的利润。如果费用大于收入,即为“本年利润”账户的借方余额,表示本期发生的亏损。在年度中间,“本年利润”账户的余额保留在本账户,不予转帐,表示从1月1日截止本期本年度累计实现的利润或发生的亏损。年末时,应将“本年利润”余额转入“利润分配”账户,结转后“本年利润”账户在年末应该没有余额。

二、利润分配的核算

企业利润分配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提取盈余公积金。盈余公积金一般按照本年实现净利润的10%提取。

2.分配给投资者。

(一)账户的设置

1.“利润分配”账户。企业进行利润分配,意味着企业实现的“利润”这项所有者权益的减少,本应记入“本年利润”的借方,直接冲减本年实现的利润额。年末,企业将全年实现的净利润从本年利润账户的借方结转记入“利润分配”账户的贷方。结转后,“利润分配”账户如果为贷方余额,表示年末未分配的利润数额;如果有借方余额,表示年末未弥补的亏损额。

2.“盈余公积”账户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企业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盈余公积金的增减变动

和结余情况的账户。“盈余公积”账户的贷方登记从税后利润(即净利润)中提取的盈余公积的数额;借方登记盈余公积金的支用数,如转增资本或者弥补亏损等,这个账户的期末余额在贷方,表示期末盈余公积金的结余数额。

3.“应付利润”账户。应付利润: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企业向投资者支付利润情况的账户。“应付利润”账户的贷方登记企业计算出的应支付给投资者的利润数额,借方登记实际支付给投资者的利润数额,期末余额如果在贷方,表示应付而尚未支付的利润额;如果在借方,则表示多支付的利润额。

(二)利润分配的总分类核算(略)

第五章账户的分类

账户可以按不同标准,即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其中最主要的是按照账户的经济内容和用途、结构等分类。

第一节账户按经济内容的分类

账户的经济内容:是指账户反映的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账户之间的最本质差别在于其反映的经济业务内容的不同,因而账户的经济内容是账户分类的基础。账户按其经济内容可以分为五类:即资产类账户、负债类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成本类账户、损益类账户。

一、资产类账户

资产类账户是用来反映企业资产的增减变动及其结存情况的账户。按照资产的流动性,这类账户又可以分为两类:

1.反映流动资产的账户,如“现金”、“银行存款”、“应收帐款”、“材料”、“待摊费用”、“产成品”等等。

2.反映非流动资产的账户,如“长期投资”、“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等账户。

二、负债类账户

负债类账户是用来反映企业负债增减变动及其结存情况的账户。按照负债的流动性,这类账户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反映流动负债的账户,如“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帐款”、“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交税金”、“预提费用”等账户。

2.反映非流动负债的账户,如“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等账户。

三、所有者权益类账户

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是用来反映企业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动及其结存情况的账户。按照所有者权益来源的不同,这类账户又可以分为两类:

1.反映所有者原始投资的账户,如“实收资本”账户。

2.反映所有者投资收益的账户,如“本年利润”、“利润分配”、“盈余公积”等账户。

四、成本类账户

成本类账户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企业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账户。在工业企业,按照生产经营过程的阶段划分,用来归集费用、计算成本的账户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在供应过程,用来归集购入材料价款和采购费用,计算材料采购成本的账户,如“材料采购”账户。

2.在生产过程,用来归集制造产品的生产费用,计算产品生产成本的账户,如“制造费用”和“生产成本”账户。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成本类账户也是资产类账户,分类时,有的账户,如“材料采购”账户,既可以归入资产类账户,也可以归入成本类账户。

五、损益类账户

损益类账户是指那些核算内容与损益的计算确定直接相关的账户。主要是指那些用来反映企业收入和费用的账户。这类账户按其与损益组成的内容的关系,又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用来反映营业损益的账户,如“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成本”、“产品销售费用”、“产品销售税金”、“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账户。这里的收入和费用之间有着直接配比或期间配比的关系。

2.用来反映营业外收支的账户,如“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账户。

3.用来反映所得税的账户,如“所得税”账户。

第二节账户按用途和结构的分类

账户用途:就是指设置和运用账户的目的,即通过账户记录提供什么核算指标。所谓账户的结构,是指在账户中如何登记经济业务,以取得所需要的各种核算指标。即账户的借方登记什么,贷方登记什么,期末账户有没有余额,如果有余额,在账户的哪一方,表示什么。

账户按其用途和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盘存账户、结算账户、所有者投资账户、集合分配账户、跨期摊提账户、成本计算账户、收入账户、费用账户、财务成果账户、调整账户和计价对比账户等十一类账户。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