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9-2020学年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学案:第9课 管仲列传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学案:第9课 管仲列传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学案:第9课 管仲列传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学案:第9课 管仲列传 Word版含解析

第9课管仲列传

[学生用书P40])

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异母兄长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九年。经过千辛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退避三舍”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自《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

不拘一格降人才

春秋时期,周室衰微,诸侯壮大。在严酷的争霸过程中,各诸侯国国君为了在乱世中求得生存纷纷招揽贤才,因此,一些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方面有才能的人,不论其身份地位的贵贱都得以重用。管仲就是这样的幸运者。在鲍叔牙的举荐下,齐桓公抛弃前嫌,任他为齐相,从此他有了用武之地,其政治才能也得以充分展现。在他的辅佐下,齐桓公终于成就了霸业,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成语中的朋友之交

人不可以没有朋友,孔子曾经说过:“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古人对朋友有许多特殊的称谓:

1.管鲍之交: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2.半面之交、一面之交:指只见过一面的人,形容相交的时间极短。

3.布衣之交:以布衣身份交往的朋友,指贫贱之交,也可指显贵者与没有官职的人的交往。

4.金兰之交、八拜之交:指异姓结拜的兄弟姐妹。

5.莫逆之交:情投意合的朋友。

6.总角之交:童年就很要好的朋友。

7.忘年之交:不拘年岁辈分的差异而结交的朋友。

8.君子之交:从道义上相互支持而结成的朋友。

9.患难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

10.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春秋时期,社会剧烈动荡,周王室以血缘宗法维系的系统出现了崩溃的趋势。一些统治者眼见“礼崩乐坏”的局面不可逆转,便审时度势,开始起用出身低微但具有政治才能的人物,进行各种改革,以取得霸主地位。齐国首先在中原地区称霸,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齐桓公任用了杰出的政治家管仲为相,实行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改革措施。管仲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救邢存卫援燕,率各国诸侯抵抗戎狄侵扰,对保卫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使其免受落后部族的掠夺和蹂躏,做出了有益的贡献。管仲是中国杰出的政治家兼思想家。孔子称之以“仁”,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

一、字音

颍.上(Yǐnɡ) 鲍.叔牙(Bào) 匡.

(kuānɡ) 海滨.(bīn ) 仓廪.(lǐn ) 贾.

(ɡǔ) 柯.(Kē) 齐桓.公(huán) 少姬.

(jī) 二、一词多义

(1)见?????①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介词,表被动②项伯即入见.沛公 动词,拜见③思垂空文以自见. 动词,显露④秦王坐章台见.

相如 动词,召见,接见

(2)知?????①鲍叔知.其贤 动词,知道②其真不知.马也 动词,识别③则知.

明而行无过矣 名词,智慧④孰为汝多知.乎 名词,知识⑤绝宾客之知.

名词,交情,来往 (3)度?????①上服度.则六亲固 名词,礼法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动词,推测,估计③春风不度.玉门关 动词,过④乃曰:“吾忘持度.

。” 名词,尺寸,尺码 (4)为?????①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

福 前一个“为”,动词,执政,处理;后一个“为”,动词,成为②不足为.

外人道也 介词,向③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动词,是④不者,若属皆且为.

所虏 介词,表被动⑤何辞为. 语气词,无实义⑥君为.

我呼入 介词,替 (5)游?????①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动词,交往②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动词,遨游③游.

目骋怀 动词,放纵 三、词类活用

①吾尝三仕.

三见逐于君 名词作动词,做官 ②管仲既任政相.

齐 名词作动词,辅佐,做……的相国 ③齐桓公以霸.

名词作动词,称霸 ④桓公实北.

征山戎 名词作状语,向北 ⑤管仲因而信.

之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守信用 ⑥召忽死.

之 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 ⑦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形容词作名词,好的事情(现象);形容词作名词,不好的事情(现象)

⑧富.国强.

兵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强 ⑨知我不羞.小节而耻.

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⑩贵.

轻重,慎权衡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贵

○11然孔子小.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小,以……为小四、古今异义

①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

古义:困厄,处境艰难。

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②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

古义:没有才能。

今义:品行不好(多用于子弟)。

③通货

..积财,富国强兵

古义:交换货物。

今义: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

④俗之所否,因而

..去之

古义:两个词,“因”指趁机,“而”指就。

今义:连词,表示结果。

⑤吾尝三战三走.

古义:逃跑。

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①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判断句

②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判断句

③管仲囚焉被动句

④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被动句

⑤岂管仲之谓乎宾语前置句

⑥分财利多自与宾语前置句

⑦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判断句

⑧管仲既用被动句

⑨任政于齐状语后置句

⑩不以为言省略句

○11齐桓公以霸省略句

六、成语积累

管鲍之交: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学生用书P42])

1.管仲治国期间采取了怎样的治国思想?具体表现是什么?

思想表现评价

发展

经济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

辱”,强调发展经济的重要作用,

说明管仲充分认识到经济是政治

教化的基础

整体而言,这段文字体现了他的经

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制约的辩

证思想、民本思想和上层统治者应

率先遵法的思想

法制

思想

“上服度则六亲固”,重点强调统

治者守法是国家团结安定的关键

道德

教化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强调思

想道德教化对巩固统治的作用

民本

思想

“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强调国家法令政策要顺应民心,表

现了管仲的民本思想

[明确]

3.从《管仲列传》中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对管仲怎样的态度?

答:

[明确]司马迁详述管仲与鲍叔牙的交游情谊,说明鲍叔牙对管仲的能知能用,以此礼赞朋友相知的深厚情谊,抒发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寂寞感喟。司马迁在为管仲立传时,对于齐桓公的任人唯贤,充满了神往之意。

4.课文最后一段是作者对管仲的直接评述,它至少包含了几层意思?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是怎样表达的?

答:

[明确]两层意思:一层写自己对孔子小视管仲之意的揣摩,另一层写自己对管仲取得成功的原因的推断。

作者对管仲的执政水平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是他自己观点的体现。但是,司马迁不是直接评价,而是巧借他人的话委婉道出,其表达方式十分讲究。《论语》中多次提到管仲,其中虽有批评,但总的来说,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是很高的,但司马迁认为以管仲的才能,应该有更大的作为,因而巧借孔子的评论而加以推测,实际上是对管仲治国才干的高度肯定。管仲任政相齐,其治国方略是司马迁十分赞赏和推崇的,作者引用权威人士的话,对管仲施政的特点进行概括,精到而又耐人寻味。

5.本文所在章节主题是“读其书想见其为人”,那么,管仲的为人怎样?

答:

[明确]第一,达而念旧,富贵不忘本。第二,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第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6.文章在叙事时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

[明确]①叙事笔墨节俭,并与议论抒情融为一体。

《史记》列传,通常是正文叙事,后加论赞,但本文叙事是十分节俭笔墨的,对管鲍之交几句话便概括完毕。二三两段集中体现了本文的特点。先是借管仲之口极力抒发存在于他与鲍叔牙之间的典型的人生知遇之情,一句“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出自真诚,丝毫没有过分夸饰,令人产生共鸣。第三段作者议论带叙述,近于今人所谓的“以论带史”。用作者的评论和管仲自己的言论,带出对管仲相齐成功的原因的补叙。作者这样写,目的主要不在表彰管仲一人,而在于提供有普遍意义的历史经验,供人借鉴。

②运用排比手法,增强气势。

文章在写管仲表达对鲍叔牙知遇之恩的感激时运用了排比手法,重叠连贯地写下来,恻怆悲凉,顿挫摇曳,情韵缅邈,使语言充满气势,感激之情真挚、充沛、浓烈。

③突出主要人物,兼顾次要人物,两者相互补充、相互映衬,使两者形象更加丰满,友情更加深切、浓厚。

管仲“分财”多取,为人“谋事”陷进“穷困”,“三仕”都被逐,作战而退走,这一连串不易为人原谅、为人谅解的行为,鲍叔牙却能原谅,都能理解。这除了表现鲍叔牙的见事之明,知人之深外,也从侧面表现了管仲的政治才能。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管夷吾是颍上人。 ?????

???颍上:今安徽 颍上县一带。 少时常与他年轻时经常与

鲍叔牙 游, 鲍叔知 其 贤。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有才能。 ???????

?游:交往。贤:有才能。 管 仲 贫 困, 常 欺 鲍 叔,

管仲家里穷,处境艰难,(经商分利时)常常占鲍叔牙的便宜,

鲍叔 终 善 遇 之, 不 以 为 言。但鲍叔牙始终好好地对待他,不把(这种事)对外说。

已 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后来鲍叔牙侍奉齐国公子小白,而管仲则侍奉公子纠。

及 小 白 立 为 桓 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等到小白登位做了国君(即齐桓公),公子纠被杀死,管仲被囚禁了。

鲍 叔 遂 进管仲。管 仲 既 用,任政于齐,鲍叔牙就向国君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之后,在齐国施政,

齐 桓 公 以 霸,九 合 诸 侯,一 匡齐桓公因他的辅佐而称霸,多次召集诸侯会盟,完全控制了

天下,管仲之谋也。 天下,这全是管仲的谋划。????欺:欺负。这里指管仲少时与鲍叔牙经商分利时常占鲍叔的便宜。不以 ????

为言:不把(这种事)对外说。事:名词作动词,侍奉。进:保举,推荐。霸:称霸。合:会盟。匡:匡正,纠正。 管仲曰:“吾 始 困 时, 尝 与 鲍 叔 贾, 管仲说:“我原先贫困时,曾经同鲍叔牙一同经商,

分 财 利 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 知我

分财分利时多分给自己,他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这是因

贫 也。吾尝 为鲍叔 谋 事 而 更 穷 困,穷困所致。我曾经替鲍叔牙出谋划策,却使他处境更加艰难,

鲍叔不以我为愚, 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

他不认为我愚笨,知道时运会有不利的时候。我曾经多次做官

见逐于君,鲍叔不以 我 为 不 肖, 知我多次被国君贬斥,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能,知道我

不 遭 时 也。吾 尝 三 战 三 走,鲍叔不以这是没有遇到时机。我曾经多次作战多次逃跑,他不认为

我为怯, 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 败,我胆小,知道我是因为家有老母。公子纠争夺君位失败,

召 忽 死 之,吾幽囚受辱, 鲍叔不以我为无 耻,追随他的召忽为此自杀,而我却选择被囚受辱,鲍叔牙不认为我无耻,

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 不 显 于 天 下 也。知道我不因小节而感到羞愧,却以功名不在天下显赫而感到耻辱。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牙。” ?

???贾(ɡǔ):经商,做买卖。穷困:困厄,窘迫。三:泛指多次。仕:做官。走:逃跑。死之:为公子纠而死。死,为动用法,

?

???为……死。羞:意动用法,以……为羞。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管仲既任政相齐, 以区区 之 齐在 海滨,

管仲施政辅助齐桓公后,凭借小小齐国在海边的条件,

通 货 积 财, 富 国 强 兵, 与 俗发展贸易,积累财富,使国家富裕军队强大,使执政者与百姓

同 好 恶。故其称曰:“仓 廪 实 而 知同心同德。他的主张是:“家里财物充足了就会讲究

礼 节, 衣 食 足而知 荣 辱,礼义道德,丰衣足食后就会关注荣辱的取舍,

上服度则六亲固。居于上位者遵循礼法行事则六亲自然和睦而关系稳固。

四 维 不 张, 国乃灭亡。 礼义廉耻如果不能成为社会共识,国家就会灭亡。

下 令 如 流 水 之 原,令 顺 民 心。”下达的政令应该像水从源头流入平原一样,必须能够顺民心、合民意。”

故 论 卑 而 易 行。 俗 之 所 欲,

所以他的主张平易而容易施行。百姓想要的,

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趁机给百姓;百姓认为不好的,趁机去掉。 ?

???相:辅佐。富、强:使动用法,使……富裕,使……强壮。俗:指百姓。其称曰:他的主张是。服:遵循。度:礼法。

?

???

六亲:指父、母、兄、弟、妻、子。四维:指礼、义、廉、耻。维,纲纪。去:废除。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 转 败 而 为 功。

他施政时,善于将灾害转变为好事,把失败转化为成功。

贵 轻 重, 慎 权 衡。 桓公实他十分重视经济的发展,谨慎地对待得失利弊的选择。桓公实际是

怒 少 姬,南 袭 蔡, 管 仲 因 而 伐 楚,因为怨恨少姬,而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却借此机会讨伐楚国,

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桓公 实北征 山 戎,责备楚国不向周王室进贡包茅。桓公实际是向北侵伐山戎,

而 管 仲 因 而 令 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但管仲就趁机敦促燕国恢复召公时的政治。在柯邑的会盟上,

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 仲 因 而 信 之,桓公想背弃与曹沫的约定,管仲却因势利导使桓公履行了自己的承诺,

诸 侯 由 是 归 齐。故曰:“知诸侯因此纷纷归顺齐国。所以说:“知道

与 之 为 取, 政 之 宝 也。”用先给予的方法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是执政的法宝。” ?

???贵:意动用法,以……为贵,可译为“重视”。南:名词作状语,向南。因:趁机。第一个“于”:介词,向。北:名词作状 ?

???语,向北。修:修复,恢复。第二个“于”:介词,在。信:使动用法,使……守信用。与:给予。 太史公曰:管仲 世 所 谓 贤 臣,然 孔子小之。 太史公说:管仲是人们公认的贤臣,但孔子却看不起他。

岂以为周道衰 微, 桓 公 既贤,

这可能是孔子认为在周王朝衰败的年代,桓公如此贤明,

而不勉 之 至 王, 乃 称 霸 哉?

管仲却不能鼓励和辅助他建立新朝代,而只满足于称霸吧?

语曰“将 顺 其 美,匡救其恶, 故俗话说“鼓励并顺应好的事情,纠正并制止坏的事情,这样一来

上下能相 亲 也”。 岂 管 仲 之 谓 乎?统治者和老百姓就能相亲相和了”。这话说的就是管仲吧?

?

??? 小之:轻视他。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小。将:扶持。美:形容词作名词,好的事情。匡救:纠

正,挽救。恶:形容词作名词,坏的事情。上下:指君臣百姓。岂:大概,表推测。之:第一个和第二个为代词,分别

?

???指代管仲和桓公,最后一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学生用书P43])

【课内挖掘】

千古知音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一句话写出了管仲对鲍叔牙的感激和赞美,管鲍之交成为千古美谈。鲍叔牙不以管仲为贪,知其贫也;不以管仲为愚,知其时有利不利也;不以管仲为不肖,知其不遭时也;不以管仲为怯,知其有老母也;不以管仲为无耻,知其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管仲达而念旧,富贵不忘所自。管鲍之交,回肠荡气,透骨入髓,让人钦佩不已。

[激活] 这则材料可用于与“知己”“朋友”“友谊”“真诚”等内容相关的作文中。

【运用范例】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滚滚红尘,芸芸众生,能在同一时空相遇,已是一份机缘,若能相知进而志趣相投,那便是朋友了。从古至今,传诵着多少朋友情谊的佳话:俞伯牙和钟子期、管仲和鲍叔、嵇康和阮籍、李白和杜甫、鲁迅和瞿秋白——友情像一根火柴,光亮虽然微弱,却照亮了你迷茫的道路;友情是救生圈,在你挣扎呛水的时刻套在你的身上;友

情让彼此的心不再寂寞,友情好比冬日里的阳光,无论何时看到都会暖洋洋、亮闪闪。友谊是永不落山的太阳,请伸出你的友谊之手,让我们手牵手、肩并肩,真心体验友谊,真心感受友谊,珍惜友谊,让友谊之花处处盛开。

幸脱当年车槛灾,一匡霸业为齐开

管仲墓位于齐故城南牛山北麓,胶济铁路南,齐陵镇北山庄西。墓高约14米,东西长约34米,南北长约14米。南临巍巍牛山,北眺广袤平原,西邻淄河。墓前立石碑两方:一刻管仲画像;一刻“齐相管夷吾之墓”并在阴侧刻其简历。这两块墓碑都是当代人为纪念管仲所立。在墓碑北侧,气势雄伟的管仲祠正在拔地而起,这是临淄区政府为纪念这位历史文化名人而修建的。

千年飞逝,留在世间的惟有被岁月越啃越小的墓碑和被人们越擦越亮的思想。生于斯,长于斯的后人无时不在凭吊这位曾在中国历史上留下赫赫英名的先人,遥想他辅佐齐桓公成就一代霸业的浩浩雄风。至今,“三月三,赶牛山”庙会,就是当地百姓为祭奠这位先人而遗留下来的习俗。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周边百姓云集牛山脚下,管仲墓前。看社戏,逛庙会,人流如潮,热闹非凡。人们在明媚的阳春三月,在这里,祈求五谷丰登,吉祥安康。

管仲在中国历史上留下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这样描述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东周列国志》也记载管仲“生得相貌魁梧,精神俊爽,博通坟典,

淹贯古今,有经天纬地之才,济世匡时之略”。孔子曾在和学生子贡的谈话中对管仲的影响作了精彩的描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这些都充分肯定了这位政治家的历史地位。

管仲深知成就霸业必须任用贤才,他向齐桓公建议,任用了一大批人才。历史证明这些人在齐国的发展中都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随后,他整顿行政管理,把原来混乱的行政管理体制精心加以改革,形成了严密的等级管理体制,为齐国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管仲又进行军制改革,实行保甲制度和军队组织紧密结合起来的办法,形成寓兵于民的合理布

局。他依照土地的好坏来征农业税,既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又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管仲发展农业,更注重发展副业和手工业,提倡丝织品的加工,提倡染料的生产。后来,管仲又将滨海的鱼盐之业,山区的林业,采矿冶炼业收归国有。管仲在齐国铸造了刀形铜币,“齐刀币”的流通大大促进了当时商业的发展。这些措施的实行,为临淄成为当时最大的商业城市,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为齐国称霸诸侯奠定了坚实、雄厚的基础。

在齐桓公的政治生涯中,每一步战略的成功都离不开管仲的智慧和超群胆略。随着齐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在管仲的建议下,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齐桓公因而也成了诸侯联盟的首领,随后,在“北杏会盟”“召陵会盟”“首止会盟”“洮城会盟”“葵丘会盟”等一系列重大的活动中,管仲都表现出了非凡的政治、外交头脑。自公元前685年管仲拜相,至公元前645年去世为止,四十年的时间里,管仲因势利导,审时度势,用自己的才智辅佐齐桓公创造了齐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他的卓越思想被后人编入《管子》一书,成为中国哲学史上一部伟大的著作。书中记录了管子的政治和经济理论,是研究管仲思想的一部优秀教材。其中他那“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思想,至今还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管仲墓畔,绿树成阴,光辉的历史伟绩被深深掩埋。淄水之边,芳草萋萋,岁月的流水仍在幽幽诉说。一代名相管仲的雄才伟略和他深邃的思想之光,照耀我们成长,这种智慧和文化的恩泽比星辰更值得凝望和赞许。

[学生用书P119(单独成册)]

(时间:45分钟分值:55分)

一、积累运用(25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合:会合

B.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

贾:做买卖

C.管仲贫困,常欺.鲍叔

欺:欺负,占便宜

D.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游:游玩

解析:选D。游:交际,交往。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

B.通货

..积财,富国强兵

C.吾尝三战三走.

D.岂以为周道衰微

..

解析:选D。A.古义:不贤,没有才能;今义:品行不好。B.古义:交换货物;今义: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C.古义:逃跑;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A.富.国强.兵

B.然孔子小.之

C.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D.贵.轻重

解析:选A。A.使动,使……富、使……强;B.意动,以……为小;C.意动,以……为羞、以……为耻;D.意动,以……为贵。

4.与“管仲既用”句式相同的一句是()(3分)

A.吾幽囚受辱

B.岂管仲之谓乎

C.管仲之谋也

D.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

解析:选A。A项与例句均为被动句。B项,宾语前置句;C项,判断句;D项,状语后置句。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二段从经商、谋事、出仕、作战、事君五个方面写鲍叔牙对管仲的深知和理解,突出强调了鲍叔牙的大度和“知己”。

B.管仲执政善于顺应民情,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而且深知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C.在柯地会盟中,桓公背弃了曹沫逼他订立的盟约。而管仲劝他信守盟约,说明管仲能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

D.司马迁认为管仲能够顺势助成君子的美德,纠正挽救他的过错,值得赞颂。这一点与孔子见解不同。

解析:选C。C项,原文是“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只是想法,还没变成现实。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鲍叔终善遇之。(2分)

译文:

(2)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4分)

译文:

(3)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4分)

译文:

答案:(1)鲍叔始终与他友好相处。

(2)知道我是不因小节而感到羞愧,却因为功名不在天下显赫而感到耻辱。

(3)百姓所向往的,他就趁机提倡;百姓认为不好的,他就顺应着革除掉。

二、类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公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公曰:“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鲁君必诺。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杀之。”公曰:“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曰:“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公曰:“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对曰:“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不然,无及也。”

公乃使鲍叔行成。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鲁人为杀公子纠。又曰:“管仲,雠(同‘仇’)也,请受而甘心焉。”鲁君许诺。施伯谓鲁侯曰:“勿予。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

狄得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君何不杀而.

授之其尸?”鲁君曰:“诺。”将杀管仲。鲍叔进曰:“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僇;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

也。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xiá,木笼)以予齐。

(选自《管子·小匡》)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

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君有加.

惠于其臣 加:增加 B .治国不失秉.

秉:同“柄”,权柄 C .君若宥.

而反之 宥:宽恕 D .是君与寡君之贼比.

也 比:并列 解析:选A 。A 项,加:施加。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今乃.用之,可乎精思傅会,十年乃.

成 B.?????其.为君亦犹是也以故其.

后名之曰“褒禅” C.?????彼知其将反于.齐赵尝五战于.

秦 D.?????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卒廷见相如,毕礼而.

归之 解析:选D 。A 项,“乃”的含义分别是“竟然”和“才”的意思,同样是作副词,但是可以透过语境推测出不同的含义。B 项,“其”,第一个“其”用在句首,作主语,应为代词,他,指代管仲;第二句中的“其”也是代词,表示物主,他的。C 项,“于”均作介词,前者表示动作的方向,可解释为“到”,后者可解释为“和”。D 项,“而”均作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以解释为“然后”“接着”“再”等义。

9.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体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的一组是( )(3分)

①夫管仲,民之父母也

②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

③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

④夷吾事君无二心

⑤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

⑥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

A.①③⑤B.①④⑥

C.②③⑥D.②④⑤

解析:选A。②是将任用管仲的依据,是执政的方法;④不是表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而是表现他是国家的忠臣。

10.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鲍叔牙深知管仲才能出众,劝说齐桓公予以任用,并设巧计使管仲回到齐国。

B.鲁国的施伯识破了齐国的计谋,劝鲁侯杀掉管仲,以绝后患,说明施伯很有远见。

C.鲍叔牙认为,如果齐桓公不及时迎回管仲,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

D.本文表现了鲍叔牙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品德,同时也反映了齐桓公重视人才、善于纳谏的品质。

解析:选C。C项,“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在原文中的表述是“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意思是说“如果管仲接受鲁国的任用,就会使齐国的力量削弱”,这是假设的情况,而不是“必将”被鲁国任用。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3分)

译文:

(2)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2分)

译文:

(3)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以予齐。(3分)

译文:

答案:(1)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

(2)他知道我们将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

(3)在这种情况下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于是(把他)活着捆绑起来用木笼装着交给齐国。

参考译文:

齐桓公从莒地回到齐国以后,任命鲍叔牙当宰相,鲍叔辞谢说:“我是您的庸臣。国君

要加惠于我,使我不至于挨饿受冻,就算恩赐了。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我有五个方面不如管夷吾:宽惠爱民,我不如他;治国不失权柄,我不如他;忠信以交好诸侯,我不如他;制定礼仪可以示范于四方,我不如他;披甲击鼓,立于军门,使百姓勇气倍增,我不如他。管仲,好比人民的父母。将欲治理儿子,就不可不用他们的父母。”桓公说:“管夷吾亲自射我,射中了带钩,几乎使我丧命,现在竟要起用他,可以吗?”鲍叔说:“他也是为了自己的君主这样做的。您只要赦免他的罪过而让他回国,他将同样为您效力。”桓公说:“那么应该怎么办呢?”鲍叔说:“您可派人到鲁国去要回他。”桓公说:“施伯是鲁国的谋臣。他知道我们将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鲍叔说:“您教使者这样说:‘我们国君有一个不忠之臣在贵国,需要引渡回来在群臣面前处死。’鲁国的国君必然应允。不过,施伯知道夷吾的才干,一定设法让他在鲁国执政。夷吾如果接受,鲁国就能削弱齐国。夷吾不接受,他估计管仲将要回齐,一定要杀死他。”桓公说:“那么你估计管夷吾会接受吗?”鲍叔说:“不会,夷吾事君,是没有二心的。”桓公说:“他对我也能这样吗?”回答说:“不是为了您,而是为了先君和国家。您若想安定国家,就赶快去要回他,否则,就来不及了。”

桓公派遣鲍叔去鲁国议和。鲍叔对鲁国说:“公子纠,是亲人,请您替我国杀掉。”鲁国便替齐国杀了公子纠。又说:“管仲是我们的仇人,请交给我国自己处理才甘心。”鲁君答应了。施伯对鲁侯说:“不要交回。齐国不是要杀他,而是要用他为政。管仲是天下的贤人,是大材。楚国用他则楚国得志于天下,晋国用他则晋国得志于天下,狄国用他则狄国得志于天下。现在齐国要是得到他,将来必为鲁国之患。您何不把他杀掉而还之以尸体呢?”鲁君说:“好。”将要杀管仲。鲍叔进言说:“在齐国杀,是杀齐国的犯人;在鲁国杀,是杀鲁国的犯人。我们国君要得到活的,把他处死在齐国,是为教育群臣而行杀;若是得不到活的,就等于您和我们国君的叛贼站在一起了。这不是我们国君所要求的,使臣我不敢从命。”在这种情况下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于是(把他)活着捆绑起来用木笼装着交给齐国。

三、语言表达(10分)

12.仿照下面的句子,再举一组人物的事例,构成排比句。(4分)

鲍叔牙与管仲的交往是一种无私,正是有了这种无私,才有了齐国的政治清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交往是一种真诚正是有了这种真诚才有了伟大的《共

产党宣言》的问世

13.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6分)

在公交车上的“让座风波”层出不穷的背景下,近日,郑州市五六位七八十岁的老人冒雨走上街头,手拿纸牌呼吁:给年轻人让座。据81岁的梁永祥老人介绍,他们是国棉三厂夕阳红老年志愿服务队成员,7年前就开始这一倡议活动。都市生活节奏快,80后、90后生活不易,作为一名老者,平日坐公交出行时,也应当多关爱这些孩子。(《大河报》) 老人站出来呼吁给年轻人让座,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20字左右。

答:

答案:(示例1)老年人站出来呼吁给年轻人让座无疑令人感动,令人赞赏。老人的行为是他们关爱年轻人的表现,能够爱护年轻人才有可能获得年轻人的尊重,尊老爱幼的美德才得以传承下去;再者,老人的行为又是一种换位思考的表现,倘若每个人都能够学会换位思考,多念及对方的感受,那么公交车上的“让座风波”自会平息。当然了,老年人尚且如此,年轻人更应该懂得尊老,诚能如此,我们的社会定会更加和谐美好。

(示例2)老年人呼吁给年轻人让座的做法令人感动但不应该提倡。因为“让座”问题牵涉到的首先是权利问题,其次才是公德品质问题。在公交车上,只要遵循先来后到的原则,买票乘车的“入座”权利就应得到每个人的尊重;在尊重的前提下,“让座”与“不让座”就成了一个双向的公德问题。因此,只有每个人都学会尊重他人的正当权利,多念及对方的感受,公交车上的“让座风波”才可能平息。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高中语文 管仲列传学案

高中语文管仲列传学案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一、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管仲从政成功的原因和管鲍的知遇之交。 二、基础知识 (一)注音 颍.上()鲍.叔牙()桓.公() 不肖.()仓廪.()召.公() 柯.()给.予()好恶.() (二)词语释义 ①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②鲍叔逐进.管仲() ③一匡.天下() ④观众既任.政相.齐() ⑤故其称.曰() ⑥四维.不张.() ⑦故论卑.而易行() ⑧令燕修.召公之政() (三)古今异义 ①管仲贫困 ..,常欺鲍叔 古义: 今义: ②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古义: 今义: ③以区区 ..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

古义:今义: ④贵轻重 ..,慎权衡 古义:今义: ⑤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 古义:今义: (四)此类活用 ①富.国强.兵() ②管仲既任政相.齐() ③管仲因而信.之() ④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 ⑤公子纠败,召忽死.之() ⑥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⑦贵.轻重() ⑧然孔子小.之() (五)文言句式 ①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②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③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④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⑤岂管仲之谓乎() ⑥管仲囚焉() (六)翻译重点句子 ①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译文: ②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译文:

③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 译文: 三、文本探究 1.课文最后一段是作者对管仲的直接评述。它包含了哪两层意思?作者自己的观点是什么?是怎样表达的? 2.从《管仲列传》中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怎样的感情? 《管仲列传》参考答案 二、基础知识(一)注音 (Yǐng)(Bào)(huán)(xiào)(lǐn)(shào)(kē)(jǐ)(wù) (二)词语释义 ①交往②保举,推荐③匡正④掌管/任……为相国⑤称言,主张 ⑥纲纪/发扬提倡⑦平易近人,符合民情⑧恢复 (三)古今异义 ①古义:是两个词,“贫”指生活贫困,“困”指处境艰难。今义:生活困难 ②古义:困厄,不受重用,与“达”相对。今义:贫困

《管仲列传》教案 二课时

《管仲列传》教案 第一课时(共两课时) 教学目标: 1、诵读孔子评价管仲的内容,能简要概括孔子评价管仲的大体内容,了解人物性格的多样性。 2、朗读文章第一至第三段,重点理解下列文言实虚词:游、遇、事、进、以、匡、穷困、见、羞、耻、之、张、服、因、去。 3、能通过管鲍之交的具体内容,说出司马迁重点描写鲍叔牙形象的意义所在。 教学重点:疏通文章1——3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孔子对管仲的评讲)——初识管仲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①,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②,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论语》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论语》 ①塞门:在大门口筑的一道短墙,以别内外,相当于屏风、照壁等。 ②反坫diàn:坫土筑的平台。互相敬酒后把空酒杯放还在坫上为周代诸侯宴会时的一种礼节。 问题:孔子肯定了管仲的哪些方面?否定了管仲的哪些方面?为什么? 肯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否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自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 颍.上______桓.公______一匡.天下______与鲍.叔贾.______自与.______ 不肖.______召.忽______仓廪.______ 三、朗读课文1—3节,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1、少时常与鲍叔牙游._______________ 2、已而 ..管仲事.齐公子小白_______________ 3、鲍叔遂进.管仲_______________ 4、公子纠死,管仲囚.焉_______________ 5、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_______________ 6、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_______________ 7、三仕三见逐于 ...君_______________ 7、三仕三见逐于 ...君_______________ 8、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 ..也

《史记选读》经典篇目复习学案之《管仲列传》

《史记选读》经典篇目复习学案之《管仲列传》一、一词多义(实词) 游少时常与鲍叔游() 二十而南游江淮() 游目骋怀() 欺童叟无欺()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 讽赋欺相如() 善鲍叔终善遇之() 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素善留侯张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尽善尽( ) 王曰:“善!”乃下令。() 善刀而藏之() 事世异则事异() 管仲事公子纠() 进鲍叔遂进管仲() 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 群臣进谏《战国策》() 将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将信将疑() 相管仲既任政相齐() 吕公者,好相人()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杂然相许表示动作()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为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二、一词多义(虚词) 既言未既() 管仲既用() 三军既惑且疑()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与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子非三闾大夫与() 以不以为言() 梁以此奇籍() 齐桓公以霸() 鲍叔不以我为贪()

而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固() 仓廪实而知礼节() 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因因而予之() 善因祸而为福() 因家沛焉() 因张良遂略韩地() 因遗策() 三、古今异义 1、鲍叔不以我为不肖古义:() 今义:()2、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古义:() 今义:()3、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古义:() 今义:()4、贵轻重,慎权衡古义:() 今义:()5、鲍叔不以我为无耻古义:() 今义:()6、以区区之齐在海滨。古义:() 今义:() 四、词类活用 1.名作状 (1)桓公北征山戎() (2)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 2.形作名 (1)将顺其美() (2)匡救其恶() 3.名作动 (1)齐桓公以霸() 4.意动 (1)然孔子小之()

《管仲列传》公开课教案

《管仲列传》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人物,他是管仲,哪怕吃再大的亏都有人愿意跟他做朋友,是谁?鲍叔。有一个成语就是形容他们之间真挚的友情,叫什么?管鲍之交,比喻知心朋友,形容好朋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诸葛亮躬耕南阳时,无比推崇管仲,自比为管仲、乐毅。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 二、感知文本 到底管仲有什么样的成就?请同学们课文中话来概括。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三、对话管仲 (一)他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能找到几个原因。从这篇传记看,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有: ——1、主观因素:卓越的才能 (1)执政思想:以民为本,“上下相亲”“顺民心”的施政指导思想;(2)经济、军事:发展经济,富国强兵; (3)外交:“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的施政才能。 (4)执政原则: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2、客观因素: (1)鲍叔的相知、推荐:朋友知己之情。 ①重点研读第二段,学生齐读本段,体会管仲对鲍叔的感激之情。 ②管仲一连串不易为人原谅的行为,鲍叔却能谅解,而且还向桓公推荐他作相,为什么? ——鲍叔能够谅解他,可见鲍叔对管仲才能的深度了解,也表现了鲍叔的大度。 ③“知我者鲍子也”,“知”什么? ——知其贤能、理想抱负,这里侧面表现管仲的理想、抱负、才能。 鲍叔之所以对管仲这么好,是建立在对管仲才能深度了解的基础上,而且不以个人利益追求作为交友的原则。自古知己难求,“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为什么?真正的知己是不掺入名利二字的,但世间人与人的关系常常建立在名利的基础上,人们很难抛开名利之心去真正发现、欣赏他人的才能或优点。 ④知己之情难能可贵,所以管仲由衷地感慨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高中语文 管仲列传教学案第2课时

高中语文管仲列传教学案第2课时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教学目标及重点: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并能翻译浅易的句子。 2、体会管仲“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的做人原则。体会作者对管仲的赞美和褒扬。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介绍背景: 1.介绍管仲:管仲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孔子称之以“仁”,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 他的功绩,历史上一直被人们称道。他在齐国进行改革,使齐国日益强大,国力大振,他以“尊王攘夷”相号召,辅佐齐桓公成为出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管仲整顿齐国内政,力行改革,将国家分为五属,设置各级官吏,并实行军事编制,训练士卒。建立选拔人材的制度。主张按土地好坏分等征税。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使齐国富强。管仲辅佐齐桓公励志改革、富国强兵、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的丰功伟业和他的民为邦本、礼法并用、通商惠贾、开放务实的深邃思想,赢得了世人的讴歌和后人的礼赞。他与鲍叔牙的友谊是后人的楷模。2.文章内容:介绍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和深挚友谊,叙述了管仲任政相齐的显著政绩。 二、疏通文章梳理结构: 1疏通文章: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仲

《管仲列传》教案

《管仲列传》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汇、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传记人物的重要活动,概括其个性特征,认识作者对他的评价。 (二)过程与方法 1.加强对话交流,将学生的自学与教师的讲解结合起来,重视学生课前预习。 2.学习作者选取典型材料并用叙议结合的方式,理解和借鉴传记的写法和语言特点,注意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增强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突出“文化”研讨的色彩,重点探讨传主的人格、品质、精神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并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作者对管仲的评价,体会作者的人本主义精神,学习和继承我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 2.了解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客观原因,学习他务本求实、以民为本的为政见解和才能,以及他因势利导、转败为功的政治家风范。 3.使学生体会管鲍之交的真诚可贵。 二、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管鲍之交,并分析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客观原因。 三、教学难点: 明白管仲的主张在今天的借鉴意义,理解司马迁对管仲的看法及创作本传的意图。 四、教学时数:1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大家都有自己的朋友吧?也都有好朋友是吧?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己呢? 古人曾经说过,“人之相知,贵在知心。”这说明朋友之间只有知心才能算是知己。也说过“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士为知己者死。”从这些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知己的可贵,能够拥有一个知己,应该是人生的一大快事。 那么,哪些朋友之间有哪些交往呢? 君子之交莫逆之交生死之交忘年之交金兰之交刎颈之交 其中有些交往就可以称得上是知己之交。 除了这些还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管仲列传》中的管鲍之交。 2.管仲其人: 管仲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他在齐国,凭借海滨的有利条件,发展经济,聚集财物,使国富兵强,国力大振。他善于“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内政、外交功勋卓著。他辅佐桓公一匡天下,使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二、检查预习 下列选项中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高中语文_管仲列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管仲列传 高中语文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探讨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分析管仲形象,了解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 3、分析司马迁的写作意图,探讨并交流管仲的人格。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分析司马迁的写作意图,探讨并交流管仲的人格。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质疑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请同学们将屏幕上的成语补充完整: “()之交” 一、导入 鲁迅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可见知己难得。漫溯历史长河,既有结为刎颈之交的廉颇和蔺相如,又有高山流水谢知音的俞伯牙与钟子期,而春秋时齐国人管仲和鲍叔牙也留下了一段让人津津乐道的佳话,世称“管鲍之交”。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学习《管仲列传》来了解这段友谊。

二、展示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知识 2、解读管仲 3、体会作者情感 (投影课题,并播放音乐《高山流水》) 连接词:一曲《高山流水曲》在耳畔缓缓响起,同学们慢慢闭上眼睛,让我们思绪穿越千年,仿佛听到了伯牙和子期的声声倾诉,在这悠扬的古琴声中,哪位同学愿意带领我们去感悟管鲍之间的深厚情谊?(点名学生读1-2节) (读后请学生点评,是否注意节奏,断句,是否读出情感) 二、疏理课文 (一)管鲍之交(第1、2小节) 1.在××同学朗读的过程中,大家有哪些疑惑之处?可以抖出来,晒一晒。学生提问,一一作答。(找学生回答) 2.同学如果没有问题的话,那我来问问大家吧!投影: 【实词】⑴少时常与鲍叔牙游⑵管仲贫困,常欺鲍叔 ⑶鲍叔遂进管仲⑷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⑸吾尝三战三走 ⑹公子纠败,召忽死之⑺三见逐于君⑻知我不遭时也 ⑼知我者鲍子也 【翻译】(1)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译:桓公因为管仲的辅佐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盟诸候,完全控制了天下。

高中语文读其书想见其为人第9课管仲列传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学案含解析: 第9课管仲列传 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异母兄长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九年。经过千辛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退避三舍”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自《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 不拘一格降人才 春秋时期,周室衰微,诸侯壮大。在严酷的争霸过程中,各诸侯国国君为了在乱世中求得生存纷纷招揽贤才,因此,一些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方面有才能的人,不论其身份地位的贵贱都得以重用。管仲就是这样的幸运者。在鲍叔牙的举荐下,齐桓公抛弃前嫌,任他为齐相,从此他有了用武之地,其政治才能也得以充分展现。在他的辅佐下,齐桓公终于成就了霸业,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成语中的朋友之交 人不可以没有朋友,孔子曾经说过:“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古人对朋友有许多特殊的称谓: 1.管鲍之交: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2.半面之交、一面之交:指只见过一面的人,形容相交的时间极短。 3.布衣之交:以布衣身份交往的朋友,指贫贱之交,也可指显贵者与没有官职的人的交往。

《管仲列传》导学案及答案

学习目标: 1. 学习文中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准确翻译疑难句子; 2. 体会作者运用人物的动作语言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法。 3. 理解作者对管仲的褒扬,学习管仲的政治见解和治国方略。 学习重点难点: 1. 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并能翻译全文; 2. 了解作者的政治见解和社会价值观。 学法建议: 预习诵读、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练习巩固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 管鲍之交 管仲是春秋初期的政治家,他的政绩一直被人们称道。他在齐国进行改革,使齐国日益富强,国力大振,他以“尊王攘夷”相号召,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管仲和鲍叔牙是很要好的朋友,更是知己。管仲辅佐过公子纠,鲍叔牙辅佐过公子小白。公子小白就是齐桓公,他采纳了鲍叔牙的举荐,任用管仲为相,使齐国富强起来。 2. 孔子曾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二、预习要求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仓廪齐桓公匡正柯 2. 指出加点的词语的古今异义 鲍叔不以我为不肖古义:今义: 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古义:今义: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古义:今义: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古义:今义: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古义:今义: 贵轻重,慎权衡古义:今义: 3. 指出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鲍叔事齐公子小白()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管仲既任政相齐() 桓公实北征山戎() 管仲因而信之() 然孔子小之() 匡救齐恶() 三、研习文本,合作探究 1. 课文第二段写得好,请从内容、感情、语言三方面来做分析。 2. 研读课文三、四两段,说说管仲从政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石楼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史记》选读导学案管仲列传(无答案)

石楼中学高二语文史记导学案编号:001 主备人:郑夏婷审核人:备课组长:刘年喜教师评价: 《管仲列传》导学案 班级:小组: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重要文言词语及语法现象,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观及客观原因,体会管鲍之交的真诚可贵。 【相关链接】 一、管仲其人: 管仲,字夷吾,春秋时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齐桓公尊称其为“仲父”。 管仲从政40多年,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齐国国力大振,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的第一个霸主。管仲也被后人尊为一代名相。他与鲍叔牙的友谊(管鲍之交)更为后人称道。 二、背景介绍: 春秋初期,齐国渐渐强大,但是由于发生内乱,齐襄公被杀,而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辅佐下逃奔到菖国,公子纠在管仲的辅佐下逃奔到鲁国,以躲避本国的政治争斗。齐国内部安定后,却一时没有国君,于是两位公子都急于回国做齐国君主。管仲和鲍叔牙是很要好的朋友,但是现在都很想辅佐他们各自的主人夺得齐国国君的位子。双方发生矛盾,管仲率鲁国军队阻拦鲍叔牙和公子小白,暗暗拿出了箭射向小白,只射中了衣带钩。小白假装中箭身亡,扑倒在车上。管仲以为小白死了,立即送信给公子纠。正急匆匆奔向齐都的公子纠听后,觉得没有人再和自己争位了,也就不慌不忙地走着,结果公子小白迅速赶到临淄,当上了国君,就是后来的齐桓公,他立即发兵迎击公子纠,鲁国迫于齐国压力,杀死公子纠,把管仲囚押起来,送回齐国治罪。齐桓公本来恨透了管仲,一定要亲手杀死他才解恨。但鲍叔牙劝他说:“管仲才华横溢,国士无双,您要想称霸诸侯,非管仲不可。如果重用他,他一定能为齐国成就一番大事业。倘若只想把齐国治理好,那么我和国氏、高氏来协助您也就够了。”齐桓公听从了他。管仲在鲁国,听到齐国叫鲁国把他押回去,而没有像公子纠那样被杀,心想大概是鲍叔牙在齐桓公面前推荐了他。果然,刚进齐境,鲍叔牙就来迎接。到了临淄,齐桓公拜他为相国,地位还在鲍叔牙之上。管仲感叹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自主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颍上()鲍叔()桓

《管仲列传》学案(教师)

《管仲列传》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 3、培养同学情谊,使学生懂得同学、朋友之间相处贵在真诚,互相理解。 二、课前自主学习: (一)、相关知识补充 1、背景介绍 关于公子小白与公子纠、管仲与鲍叔牙春秋初期,齐国渐渐强大,但是由于发生内乱,齐襄公被杀,而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辅佐下逃奔到莒国,公子纠在管仲的辅佐下逃奔到鲁国,以躲避本国的政治争斗。齐国内部安定后,却一时没有国君,于是两位公于都急于回国做齐国君主,管仲和鲍叔牙是很要好的朋友,但是现在都很想辅佐他们各自的主人夺得齐国国君的位子。双方发生矛盾,管仲率鲁国军队阻拦鲍叔牙和公子小白,暗暗拿出了箭射向小白,只射中了衣带钩。小白假装中箭身亡,扑倒在车上。管仲以为小白死了,立即送信给公子纠。正急匆匆奔向齐都的公子纠听后,觉得没有人再和自己争位了,也就不慌不忙地走着,结果公子小白迅速赶到临淄.当上国君,就是后来的齐桓公,他立即发兵迎击公子纠,鲁国迫于齐国压力,杀死公于纠,把管仲囚押起来,送回齐国治罪。 齐桓公本来恨透了管仲.一定要亲手杀死他才解恨。但鲍叔牙劝他说:“管仲才华横溢,国士无双,您要想称霸诸侯,非管仲不可。如果重用他,他一定能为齐国成就一番大事业。倘若只想把齐国治理好,那么我和国氏、高氏来协助您也就够了。”齐桓公听从了他。管仲在鲁国,听到齐国叫鲁国把他押回去,而没有象公子纠那样被杀,心想大概是的叔牙在齐桓公面前推荐了他。果然,刚进齐境,鲍叔牙就来迎接。到了临淄,齐桓公拜他为相国,地位还在鲍叔牙之上。管仲感叹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2、管仲其人 管仲是春秋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进行过一系列改革,使齐国数年之内,国富兵强,获得“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春秋首霸地位。他打出“尊王攘夷”旗号,救邢存卫援燕,率各国诸侯抵抗戎狄族侵扰,对保卫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免受落后部族的掠夺和蹂躏,作出了有益的贡献。管仲是继周公之后中国最杰出的政治家兼思想家。孔子称之以“仁”,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二)、通过预习,完成下列内容。 1、给下列字注音(同时做在书上)。 颍.()上鲍.()叔牙仓廪.()少姬.()囚禁.()窘.()境召.()公 2、划分段落,并概括每部分大概意思,注意划分依据。 一(1-2)介绍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和深挚友情。 二(3-4)叙述管仲任政相齐的显著政绩。 三(5)是司马迁的赞词。作者直接评述管仲一生的成就,肯定其“上下相亲”的治国方略。 3、在书上做好注释,并找出文章中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在书上做好标记。 第一课时 课文梳理、字词句答疑。

《管仲列传》教案

《管仲列传》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探讨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分析管仲形象,了解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 3.探讨并交流管仲的人生抉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探讨并交流管仲的人生抉择。 【使用说明】 1.同学们认真预习本课,可以借助《非常学案》及【教材辅助】熟悉本文的内容。 2.认真完成导学案上的题目,做好重点、难点、疑点标记,准备讨论。 3.小组讨论课堂过程中的题目,组长负责,拿出讨论结果,准备展示、点评。 4.及时整理展示、点评结果,完善落实好导学案。 【教材辅助】 1.背景介绍 春秋初期,齐国渐渐强大,但是由于发生内乱,齐襄公被杀,而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辅佐下逃奔到菖国,公子纠在管仲的辅佐下逃奔到鲁国,以躲避本国的政治争斗。齐国内部安定后,却一时没有国君,于是两位公于都急于回国做齐国君主,管仲和鲍叔牙是很要好的朋友,但是现在都很想辅佐他们各自的主人夺得齐国国君的位子。双方发生矛盾,管仲率鲁国军队阻拦鲍叔牙和公子小白,暗暗拿出了箭射向小白,只射中了衣带钩。小白假装中箭身亡,扑倒在车上。管仲以为小白死了,立即送信给公子纠。正急匆匆奔向齐都的公子纠听后,觉得没有人再和自己争位了,也就不慌不忙地走着,结果公子小白迅速赶到临淄.当上国君,就是后来的齐桓公,他立即发兵迎击公子纠,鲁国迫于齐国压力,杀死公于纠,把管仲囚押起来,送回齐国治罪。 齐桓公本来恨透了管仲.一定要亲手杀死他才解恨。但鲍叔牙劝他说:“管仲才华横溢,国士无双,您要想称霸诸侯,非管仲不可。如果重用他,他一定能为齐国成就一番大事业。倘若只想把齐国治理好,那么我和国氏、高氏来协助您也就够了。”齐桓公听从了他。管仲在鲁国,听到齐国叫鲁国把他押回去,而没有象公子纠那样被杀,心想大概是的叔牙在齐桓公面前推荐了他。果然,刚进齐境,鲍叔牙就来迎接。到了临淄,齐桓公拜他为相国,地位还在鲍叔牙之上。管仲感叹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2. “桓公与夫人蔡姬戏船中。蔡姬习水,荡公,公惧,止之,不止,出船,怒,归蔡姬,弗绝。蔡亦怒,嫁其女。桓公闻而怒,兴师往伐。蔡溃,遂伐楚。” ——《史记?齐太公世家》“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左传?僖公四年》(对于楚人“风马牛不相及”的疑惑与责问,管仲以“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为由,达到了齐桓公想借尊王的名义代替周天子来号令诸侯的目的。) 3. 齐桓公二十三年,山戎伐燕,燕告急于齐,齐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燕庄公送桓公入齐境。桓公曰:“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礼于燕。于是分沟割燕君所至与燕,命燕君复修召公之政,纳贡于周,如成康之时。 ——《史记?齐太公世家》

管仲列传开课教案

《管仲列传》 教学目标: 1、积累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培养学生自主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司马迁对管仲的评价和借他人故事抒一己幽情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点:同目标一、二 教学难点:同目标二 布置预习:自读课文,要求找出特殊字、词、句(重要的活用字、古今异义词、被动句和宾语前置句) 阅读补充材料: 《管仲列传》补充资料 背景: 春秋初期,齐国渐渐强大,但是由于发生内乱,齐襄公被杀,而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辅佐下逃奔到菖国,公子纠在管仲的辅佐下逃奔到鲁国,以躲避本国的政治争斗。齐国内部安定后,却一时没有国君,于是两位公子都急于回国做齐国君主,管仲和鲍叔牙是很要好的朋友,但是现在都很想辅佐他们各自的主人夺得齐国国君的位置。双方发生矛盾,管仲率鲁国军队阻拦鲍叔牙和公子小白,拿出了箭射向小白,但只射中了衣带钩。小白假装中箭身亡,扑倒在车上。管仲以为小白死了,立即送信给公子纠。正急匆匆奔向齐都的公子纠听后,觉得没有人再和自己争位了,也就不慌不忙地走着,结果公子小白抢先赶到临淄.当上了国君,就是后来的齐桓公。公子小白立即发兵迎击公子纠,鲁国迫于齐国压力,杀死公子纠,把管仲囚押起来,送回齐国治罪。 齐桓公本来恨透了管仲.一定要亲手杀死他才解恨。但鲍叔牙劝他说:“管仲才华横溢,国士无双,您要想称霸诸侯,非管仲不可。如果重用他,他一定能为齐国成就一番大事业。倘若只想把齐国治理好,那么我和国氏、高氏来协助您也就够了。”齐桓公听从了他。管仲在鲁国,听说齐国要求把他押回去,而不是象公子纠那样被杀,心想大概是鲍叔牙在齐桓公面前推荐了他。果然,刚进齐境,鲍叔牙就来迎接。到了临淄,齐桓公拜他为相国,地位还在鲍叔牙之上 补充注释 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实,事实上,实际上。怒少姬,因少姬之事而发怒。少姬,齐桓公的夫人,蔡国人。公元前657年,齐桓公曾与少姬在苑囿的鱼池中乘舟,少姬故意摇晃小舟,齐桓公很害怕,脸色都变了;桓公叫她不要摇,她不听。桓公大怒,就把她送回了蔡国,但没有断绝关系。春秋时期的贵族女子出嫁后,若非父母亡故,就不能回娘家,父母健在回娘家省亲得娘家人迎接,不能擅自回家。蔡穆侯见自己的妹妹无缘无故被送回来,以为桓公要断绝姻亲关系,也很生气,就让少姬改嫁他人。齐桓公十分恼火,就在第二年发兵攻蔡。此事《左传·僖公三年、四年》有记载。因,乘机。包茅,成束的青茅,楚地特产,是周王室祭祀时的必需之物,一向是楚国所贡。管仲利用攻蔡的机会去攻打楚国,而以“包茅不入贡于周室”为理由,是为了表示齐国不是为了少姬之事、而是为了周王室的利益才用兵的(蔡国在今河南省,是楚国的盟国),表现了管仲的智慧。

高中语文_管仲列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管仲列传》评论 音乐《高山流水》,成语“管鲍之交”导入 活动2【讲授】《管仲列传》评论 1、文中哪句话高度概括了管仲的成就? 2、“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其中管仲的“谋”具体有哪些? 3、从文中看,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4、探讨:为什么文中花那么多的笔墨提及鲍叔牙? 学情分析 所带班级大多数同学文言基础较为欠缺,对文言文有一种不自觉的畏惧心理,一方面是由于文言文自身有阅读的文字障碍,另一方面,感觉文言文太枯燥,没有实用价值。而《<史记>选读》中的文章大多数篇幅较长,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倦怠情绪。 但是,学生对课文中的许多内容还是感兴趣的,在司马迁笔下,许多历史人物重现风采,许多历史事件再现生机。比如说鲍叔牙多管仲的“知”,管仲称“生

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学生对此会心生向往。利用好了学生的这个心理,把课文解读放到生动的历史故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是值得期待的。 效果分析 本课所教授的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这些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对他们学习是的指导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授课过程中读课文或者回答问题采用齐读、指名、整体、小组,或者随机等多种形式,人人有话说,生生有事做,参与面较广。运用多种辅助手段以及生动的语言来引导学生,学生积极性高。 通过评测练习和课堂回答问题所见,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个别语句翻译较通顺,但任然存在一些字词翻译不到位的情况。 教材分析 《管仲列传》属于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第四专题“《史记》理想人格”的板块,这个板块的学习,旨在了解“读其书想见其为人”的知人论事理念,了解司马迁对历史人物人本主义的解读。 文章篇幅不长,讲述了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真挚的

《管仲列传》导学案完美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管仲列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文言词汇、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基础知识“五个五”:5 个实词、5 个虚词、5 个句式、5 种特殊用法、5 个句子。) 2、通过朗读、分析,体会管鲍之交的真诚可贵。 3、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了解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观及客观原因。读其书想见其为人:从管仲看司马迁。 【学习重难点】 1、通过朗读、分析,体会管鲍之交的真诚可贵。 2、理解司马迁对管仲的看法及创作本传的意图。 预习感知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管仲 1、管仲其人 管仲,名夷吾,字仲,颖上(今属安徽)人,春秋初齐国政治家。辅佐齐桓公, 成就千秋霸业,司马迁说:“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2、施政策略 内政方面:通货积财,主张“顺民心”,主张发展经济,改革图强,提出“仓 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著名观点。推行兵民合一的军事制度,为后 世创造典范。 外交方面: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号令天下诸侯。伐楚责茅,维护周朝尊严;北征ft戎,平定北方边患。 3、管子著作 一部《管子》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典籍中不多见的经济著作,是研究我国先秦农业和经济状况的珍贵资料。《管子》名言:“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 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 国危。” 4、后人评价 (1)孔子论管仲:“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至于今受其赐。微管仲, 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说,假如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 成为蛮人统治下的老百姓了。 (2)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 学习过程 一、朗读课文,正音断句。 颍()上人也小白立为桓()公一匡()天下 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召()忽死之与俗同好恶()仓廪( )实而知礼节召()公之政曹沫() 之约语()曰 匡救其恶() 二、反复诵读,解词译句。 (一)补充注释 1.关于“召忽死之”:管仲与召忽同为公子纠的辅臣,公子纠与其弟公子小白争 王位而死以后,召忽殉主自杀。(《说苑》载:子路问于孔子曰:“昔者管仲欲 立公子纠而不能,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是无仁也。”孔子曰:“召忽者,人臣 之材。不死则三军之虏也,死之则名,闻于天下矣,何为不死哉?管子者,天子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总结被动句的几种形式。 2. 探讨孔子和司马迁对管仲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3. 探究作者为管仲立传的原因。 4. 体会管鲍之交的真诚和可贵。 重点难点: 1. 文言知识。 2. 作者为管仲立传的原因。 教学方法: 1. 讲解法 2. 讨论法 3. 诵读法 课前准备: 1. 熟读文本,理解大意,复述情节。 2. 自己归纳整理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 3. 找出不理解的词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国演义》中的蜀国名相诸葛亮家喻户晓,他躬耕南阳之时,曾自比管、乐。乐,乐毅燕国名将,扶持微弱之燕,联

合五国,大败齐军,攻占齐国七十余座城池,战功显赫。而管,即管仲,他究竟有何才能,能成为诸葛亮崇拜的偶像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管仲列传》寻找答案。 二.结合课前预习,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并让学生尝试解决,教师点拨。 (一)词类活用 1.齐桓公以霸:霸名词作动词,称霸 2.富国强兵:富使动用法,使……富;强使动用法,使……强 3.管仲既任政相齐:相名词作动词,做宰相 4.公子纠拜,召乎死之:死为动用法,为……死 5.管仲因而信之:使动用法,使……守信用 6.贵轻重,慎权衡:贵形容词作动词,重视 7.然孔子小之:意动用法,以……为小,轻视 8.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羞意动用法,以……为羞 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二)特殊句式 A.判断句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B.状语后置句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C.宾语前置句 岂管仲之谓乎? 分财利多自与。 D.省略句 不以(之)为言。 齐桓公以(之)霸。 E.被动句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管仲囚焉。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让学生联系所学知识,整理被动句的几种情况 (三)难句翻译(学生上黑板) 1、管仲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其为不肖,知其不遭时也。 翻译指点:见逐于君,“见……于”表被动;以其为不肖,以,动词,解释成“认为”。 参考译文:管仲曾多次作官,多次被国君放逐(贬斥),鲍叔不认为他没才能,知道他没有遇到好的时运。 2、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语文《史记选读》重点课文复习学案

语文复习学案 一、 太史公自序 1.重点词语总结 (1)1-3段: ①命南正重以司天 司:掌管 ②司马氏世典周史 典:掌管 ③其在卫者,相中山 相:当---相 ④以传剑论显 显:显扬 ⑤昌为秦主铁官 主:主管 ⑥王卬於殷 王:使---当王 ⑦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 掌:掌管。 治:治理。 (2)4-6段: ①二十而南游江、淮 南:向南 ②讲业齐、鲁之都 讲业:研讨学问 ③于是迁仕为郎中 仕为----出仕当 ④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 封:封禅 ⑤不得与从事 与:参与。从事:行事 ⑥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所欲论著:所要撰写的论著。 ⑦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 论:阐释。歌:歌颂。 ⑧则学者至今则之 则:把---当作准则。 ⑨史记放绝 史记:史书的通称。 ⑨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 论:编辑。 次:编撰 ⑩史记石室金匮之书 :缀集。石室金匮:国家收藏图 书、档案的地方。 ○ 11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 朔旦:旧历每月初一。 (3)7-10段: ①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 卒:死。 ②小子何敢让焉 让:推辞,辞让。 ③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 何为:为什么。 ④诸侯害之,大夫壅之 害:嫉害。壅:阻塞。 ⑤孔子知言之不用 不用:不被采纳。 ⑥道之不行也 行:实行。 ⑦是非二百四十二年 是非:褒贬。 ⑧以为天下仪表 仪表:标准。 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 贬:贬抑。退:斥责。讨:声讨。 ⑩以达王事而已矣 达:达成。 ○ 11善善恶恶 奖善惩恶。 ○ 12贤贤贱不肖 尊崇贤能,鄙视不才 ○13故长於风 风:讽喻。 ○14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指:要旨。 ○ 15弑君三十六 弑:臣杀君、子杀父 ○ 16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所以:原因。本:根本。 ○17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 故:缘故。渐:渐进。 ○18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 有国者:君王。 ○ 19守经事而不知其宜 宜:合适。 ○ 20遭变事而不知其权 权:权宜。 ○21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被:遭受。空言:指责。辞:辩解。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

【使用时间】 【编者】卫森林【审核】卫森林 【编号】2016G2sjxd·2016.8.23 年级:高一科目:语文主备人:卫森林共2课时 课题《管仲列传》 操作过程自我标注【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总结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观及客观原因,体会管仲“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慎权衡”的做事能力。 3.使学生体会管鲍之交的真诚可贵。 4.品味作者对管仲的赞美和褒扬。 5.理解司马迁对管仲的看法及创作本传的意图。 过程与方法: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梳理本文的文言字词句。加强对话交流,将学生的自学与教师的 讲解结合起来,重视学生的课前学习。 2.学习作者选取典型材料并采取叙议结合的方式,理解和借鉴传记的写法和语言特 点,注意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增强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质疑、讨论、评析作者对管仲的赞美和褒扬。突出“文化”研讨的色彩,探讨管 仲的人格、品质、精神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鼓励学生自主 探究、合作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同学情谊,使学生懂得同学、朋友之间相处贵在真诚,互相理解。 【课文简析】 管仲的政绩历来为人称道,在我国的历史发展中影响深远;他与鲍叔牙之间的友情也 历来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佳话,司马迁在文中更是饱含推崇和赞美之情。学习本文,把握他 的为政之道,体会他与鲍叔牙之间的可贵友情,对于现代学生建立和谐的同学友谊有所启 迪。 【教学设想】 本文篇幅较短,疑难字词较少,因此大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言”的部分,分组合作 交流,立足于在实践中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探究一些问题,着 眼于建构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汇及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观及客观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司马迁对管仲的看法及创作本传的意图。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请学生提前预习并尝试翻译文句。 【课时安排】2课时

《管仲列传》学案

《管仲列传》复习学案 一、复习目标: 1、积累并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了解管仲从政成功的原因和管鲍的知遇之交。 二、复习要点 (一)一词多义 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 吾始困时,常与鲍叔贾烟涛微茫信难求 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是信低眉信手续续弹 咸与维新信而见疑 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余固笑而不信也 岂管仲之谓乎 俗之所欲 之下令如流水之原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辍耕之垄上 (二)指出下列句式特点: 1、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2、管仲既用 3、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4、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5、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6、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7、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8、分财利多自与 9、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鲍子也 (三)解释加点的词语: 齐桓公以霸.召忽死.之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仲既任政相.齐南.袭蔡管仲因而信.之 然孔子小.之少时常与鲍叔牙游.常欺.鲍叔 鲍叔遂进.管仲一匡.天下尝与鲍叔贾.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 上服.度则六亲固俗之所否,因而去.之慎权衡 ..将.顺其美下令如流水之原. 三、课内阅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合:会盟。 B.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贾:做买卖。 C.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多:赞美。 D.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次:排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B.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C.以.区区之齐在海滨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故论卑而.易行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或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而管仲辅佐公子纠,公子纠死后,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尽心竭力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 B.鲍叔牙知道管仲穷困且有年老的母亲需要供养,就经常给他财物接济,鲍叔牙给处在逆境的管仲以理解和支持,管仲亦视鲍叔牙为知己,二人友情,世称“管鲍之交”。 C.管仲相齐,能够顺应民心,利用海滨的有利条件,发展经济,聚集财物,使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取得了突出政绩。 D.管仲通货积财,富可敌国,国人不以为奢侈,这是因为他善于治理国家,在他死后,齐国不改变他的政策:保持了强国地位。 4.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迁一段话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为管仲作传,重在论其轶事,关于管仲辅佐“齐桓公以霸”的具体情形,多见于《史记?齐太公世家》,这是《史记》一书运用互见法的一个实例。 B.管仲辅佐桓公,“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内政、外交功名垂著,使桓公成为春秋时期一代霸主。对此,司马迁对一代名相管仲给予高度评价。 C.“管仲富拟于公室,齐人不以为侈”,然而,孔子轻看管仲其人,主要原因是管仲奢侈浪费,与孔子一贯提倡的节俭精神不相吻合。 D.司马迁认为,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这是治理国家的道理。管仲治国的突出之处在于“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恰当处理了君臣关系。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2)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 四.拓展阅读 耿弇字伯昭,扶风茂陵人也。其先武帝时以吏二千石自巨鹿徙焉。父况,字侠游,以明经为郎,与王莽从弟伋共学《老子》于安丘先生,后为朔调连率。弇少好学,习父业。常见郡尉试骑士,建旗鼓,肄驰射,由是好将帅之事。 及王莽败,更始立,诸将略地者,前后多擅威权,辄改易守、令。况自以莽之所置,怀不自安。时,弇年二十一,乃辞况奉奏诣更始,因赍贡献,以求自固之宜。及至宋子,会王郎诈称成帝子子舆,起兵邯郸,弇从吏孙仓、卫包于道共谋曰:“刘子舆成帝正统,舍此不归,远行安之?”弇按剑曰:“子舆弊贼,卒为降虏耳。我至长安,与国家陈渔阳、上谷兵马之用,还出太原、代郡,反复数十日,归发突骑以辚乌合之众,如摧枯折腐耳。观公等不识去就,族灭不久也!”仓、包不从,遂亡降王郎。 弇道闻光武在卢奴,乃驰北上谒,光武留署门下吏。弇因说护军朱祐,求归发兵,以定邯郸。光武笑曰:“小儿曹乃有大意哉!”因数召见加恩慰。弇因从光武北至蓟。闻邯郸兵方到,光武将欲南归,召官属计议。弇曰:“今兵从南来,不可南行。渔阳太守彭宠,公之邑人;上谷太守,即弇父也。发此两郡,控弦万骑,邯郸不足虑也。”光武官属腹心皆不肯,曰:“死尚南首,奈何北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