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西方近现代设计思潮

西方近现代设计思潮

西方近现代设计思潮
西方近现代设计思潮

设计思潮课程学习要点

一、学习范围

以西方近现代设计运动为主,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工艺美术运动(Arts and Crafts Movement)

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

比利时的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 in Belgium)

法国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 in France)

奥地利维也纳学派和分离派(Viennal School / Secession)

德国青年风格派(Jugendstil)

苏格兰格拉斯哥学派(Glasgow School)

西班牙新艺术运动(Modernisme in Spain)

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北欧)的设计运动(Innovation in Scandinavian Countries) 装饰艺术运动(Art Deco)

法国装饰艺术运动(Art Deco in France)

现代主义运动(Modern Movement)

德国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Modernism in Germany)

俄国构成主义运动(Constructivism)

荷兰风格派运动(De Stijl)

包豪斯(Bauhaus)

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

前卫设计思潮(Avant- garde)

流线型运动(Streamline)

当代主义(Contemporary)

波普艺术(Pop Art)运动

激进设计运动(Radical Design)与反设计(Anti- Design)

新现代主义(Neo- Modernism)

高技术风格(High-Tech)

高情感设计(High- Touch)

后现代主义(Post Modernism)

孟菲斯(Memphis)

极简主义(Minimalism)

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

二、参考书目:

现代家具的美学

20世纪家具

20世纪西方家具设计流变

世界现代家具发展史

100年100位家具设计师

中外家具发展史

European 90's Furniture

functionalist design

Furniture The Western Tradition

Twentieth- century Furniture Design

西方近现代设计思潮

工艺美术运动(Arts and Crafts Movement)

工艺美术运动也称手工艺运动,是19世纪后期在英国出现的设计改革运动。工艺美术运动特点有:1、强调手工艺,明确反对机械化生产。2、在装饰上反对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和其他各种古典、传统的复兴风格。3、提倡哥特风格和其他中世纪风格,讲究简单、朴实,功能良好。4、主张设计的诚实,反对设计上的华而不实趋向。5、装饰上还推崇自然主义,东方装饰和东方艺术的特点。工艺美术运动产生的根源是当时艺术家们无法解决工业化带来的问题,企图逃避现实,退隐到他们理想化了的中世纪、哥特时期。运动否定大工业与机械生产,反对机器美学,导致它没有可能成为领导潮流的主要风格,从意识形态上说这场运动是消极的。但是它的产生去给后来的设计家提供了设计风格参考,提供了不同以往的尝试典范,影响遍及美国和欧洲等地区,对后来的“新艺术”运动具有深远的意义。

工艺美术运动主张设计不要只为少数人服务;提倡用手工艺生产表现自然材料,以改革传统形式;认为艺术应与技术相结合,反对粗制滥造的机器产品。其主要倡导人物有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C·R·拉什比(Charles Robert Ashbee)等,而莫里斯又是这一运动的核心人物。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设计团体有世纪行会(阿瑟?马克穆多1882)、艺术工作者行会(1884)、手工艺行会(查尔斯?阿什比1888)。这些团体的设计宗旨和风格与莫里斯很接近,都反对设计上的权贵主义,反对维多利亚风格,反对机械工业化,吸收东方风格,力图复兴中世纪手工业传统和优雅、统一。

工艺美术运动影响最大的设计项目是家具与室内装饰,代表人物为查尔斯·沃赛(Charles Annesley Voysey)、巴里·斯各特(Baillie Scott)以及美国的古斯塔夫·斯的克利(Gustav Stickley)。他们的共同风格是简洁、质朴,没有太多虚饰结构,并注意材料的选择与搭配。在莫里斯等人的设计中,哥特式的形式特点及其自然纹样都有所表现。19世纪末,工艺美术运动的作品通过展览介绍到欧洲大陆,对产生新的创作思潮与流派起了积极的作用。

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起源于法国,并以法国与比利时两国为中心的一场艺术运动,其创始人是比利时的亨利·凡·德·威尔德(Henry van de Velde)。工艺美术运动是其影响之源,莫里斯等人的风格对它有直接的影响。它们有许多相似处:都是对维多利亚和其他过分装饰风格的反动;都是对工业化风格的反映,都旨在恢复手工艺的重视和热衷;它们也都放弃了传统装饰风格的参照而转向自然的装饰动机;又同时受日本装饰的影响。但二者又存在区别:工艺美术运动重视中世纪的哥特风格,而新艺术运动放弃了任何的传统装饰风格,完全走向自然风格;强调自然中不存在平面和直线,在装饰上突出曲线,有机形态,装饰动机基本来源于自然形态。在意识形态上是一次知识分子在面对工业化和过分装饰风格泛滥双重前提下的一次不成功的改革设计的企图。虽然新艺术运动在各国间有很大区别,但在追求装饰,探索新风格尚是一致的。它为20世纪伊始的设计开创崭新的阶段,一直持续到1910年前后,逐步被现代主义运动和装饰艺术运动取代,是传统设计与现代设计间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

在凡·德·威尔德的倡导下,新艺术运动很快就波及欧洲诸国设计界,并促使形成了多种艺术风格,如德国的“青年风格派”,奥地利的“维也纳学派”和“分离派”,英国的“格拉斯哥学派”,法国称为“新艺术”,西班牙的“现代主义”,意大利的“自由风格”等。

比利时的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 in Belgium)

比利时进入新艺术运动以后逐渐成为欧洲重要的活动中心之一。比利时的设计运动开始于19世纪80年代,具有相当的民主色彩,要求艺术与设计为广大民众服务。从设计上看比利时新艺术运动和法国风格近似,观念吻合。19世纪末一些设计家在毛斯新艺术思想的影响下,组成了二十人小组。通过展览使比利时接触到现代艺术思想,最早将莫里斯的作品介绍到比利时。他们推威尔德为领袖,并逐渐开始从纯美术向实用美术转化。1894年后二十人小组改名为自由美学社,有亨利·凡·德·威尔德、古斯塔夫·博维(Gustave Serrurier-Bovy)和维克多·霍塔(Victor Horta)三个重要领导人。威尔德是比利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杰出的设计家,他的设计理论和实践都使他成为现代设计史的重要奠基人。他在比利时时期主要从事新艺术风格的家具、室内等设计。他支持新技术,肯定机械,提出设计中功能第一的原则,主张艺术与技术结合,反对漠视功能的纯装饰主义和纯艺术主义。他在德国时期,他创立了魏玛工艺美术学校,还参于现代设计运动,是工业同盟的创始人之一。此间他提出达到工业与艺术结合的最高目标的三点原则:设计结构合理;材料运用准确;工作程序明晰,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现代主义设计的思想,对德国设计影响深远。霍塔的设计以曲线为主,装饰上保持了运动的基本风格,很好的平衡了功能与装饰的关系,他也是最早把钢铁与玻璃引入住宅装饰的设计师之一。代表作霍塔旅馆使新艺术运动最杰出的设计之一。博维开办了“日本之家”,其家具设计也具有典型的新艺术特征。比利时新艺术运动于一战后就结束了。威尔德、博维等人在家具设计领域都有经典之作。

法国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 in France)

法国的设计运动早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已在酝酿之中,1900年巴黎博览会正式以“新艺术”的面貌展开,前后发展达二十五年,对法国设计界影响很深。法国新艺术运动在理论与设计实践上与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十分相似,也主张艺术与技术结合,提倡艺术家从事产品设计,并主张从自然界汲取素材,以动植物纹样作设计依据;反对直线,反对机械生产,但从设计方式看,法国新艺术运动大多是由一些组织关系紧密的集团从事设计的,这与英国那种多由个人或松散小团体设计的方式不同。

法国新艺术运动主要集中在家具与室内设计上,形成了以巴黎和南锡市(Nancy)两个中心。在巴黎,新思想传播较快,艺术家较集中,出现了萨穆尔·宾(Samuel Bing)集团、“现代之家”(La Maison Moderne)集团、“六人”(Les Six)集团等几个重要的设计团体。“六人”集团的影响要远比前两者深远。这些团体中著名的家具设计师有有尤金·盖拉德(Eugène Gaillard)、艾贝尔·兰德里(Abel Landry)、保罗·福罗特(Paul Follot)、亚历山大·查佩蒂尔(Alexandre Charpentier)、赫克特·吉马德(Hector Guimard)、乔治·霍恩切尔(George Hoentschel)等。

南锡新艺术运动的发展主要是在设计师艾米尔·盖勒(Emile Gallé)的促进与推动下,大约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开始兴起的。盖勒也遵循新艺术运动的风格,采用大量的动植物纹样,避免直线而采用曲线,受日本和中国家具的影响较大。但他不同于巴黎设计师的是关注于用不同的木料,以达到装饰的目的。盖勒的设计思想具有强烈的自然主义倾向,曾在《装潢艺术》发表《根据自然装饰现代家具》,还是法国新艺术运动中最早提出在设计中必须考虑功能的重要性原则的设计家。受其影响出现了莫卓列里、瓦林等一些设计家,以莫卓列里最为著名。他的作品带有鲜明的南锡新艺术运动风格。使用自然形式较为抽象是其特征,作

品比盖勒更抽象、流畅。

奥地利维也纳学派和分离派(Viennal School / Secession)

19世纪末“新艺术运动”席卷整个欧洲大陆,在奥地利相应出现了以瓦格纳(Otlo Wagner)为核心人物的“维也纳学派”。l895年瓦格纳旗帜鲜明地宣称要抛弃当时欧洲大陆极为流行的“新艺术风格”,并出版一本名为《现代建筑》的书,反对装饰意味仍很浓重并时常转回历史风尚的新艺术风格,在当时的欧洲影响极为强烈。瓦格纳本人拥有庞大的设计事务所,兼及建筑、室内、家具以及许多工业设计方面的内容。瓦格纳的家具设计也同麦金托什一样,主要是为他所设计的建筑室内专门创作的,这其中最为成功也影响最广的当数他1905-1906年为奥地利邮政银行营业厅设计的扶手椅和方凳。其设计手法具有超前的现代感,其铝合金的包饰件用在结构或使用上非常关键的部位,不仅仅有装饰作用,更重要的是保护功能。

在奥地利形成的艺术流派,其创始人是奥布里奇(J·M·Olbrich)和约瑟夫·霍夫曼(J·Hoffmann),主要人物有库尔曼·穆塞尔(Kolman Moser)、阿道夫·路斯(Adolf Loos)等,他们都曾师从瓦格纳,并深受他的思想的影响。分离派宣称要和过去的传统决裂,主张造型简洁与集中装饰,装饰主题采用直线形式。霍夫曼的家具作品数量很多,早期的设计中多能看到瓦格纳手法的影响,尤其金属包饰构件的运用,以后作品中则显出越来越强的个性,并时常表现出善于结合传统的高超技艺。穆塞尔设计的家具最显著的特点是立方体造型的突出运动以及对色彩的限制,这种特征典型地表明了“分离派”的风格,并预示着现代设计运动中几何抽象的形式将要来临。

德国青年风格派(Jugendstil)

19世纪末德国的建筑与工艺设计流派,它得名于1896年在慕尼黑出现的一本名叫《Jugendstil》(青年)的杂志。受到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先驱拉斯金、莫里斯的影响与感召,在其初期也有明显的自然主义色彩。但是后来摆脱了以曲线装饰为中心的“新艺术”运动主流,开始与格拉斯哥四人,特别是与查尔斯·麦金托什的设计探索相似,开始从简单的几何造型,从直线的运用上找寻新的形式发展方向。德国的“青年风格”运动的著名设计师如赫尔曼·奥布里斯特(Hermann Obrist)、奥古斯特·恩德尔(August Endell)等人比起同时代欧洲其它国家新艺术设计师,更具有理想主义的设计目的。他们的设计作品中都表现出较强的动感和生机勃勃的特点,这种新的视觉艺术特色对于当时来自柏林的正统的帝国艺术风格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德国的“青年风格”运动最重要的设计师是彼得·贝伦斯(Peter Behrens)。贝伦斯有“工业设计之父”之称,他还是一位杰出的设计教育家,他的学生包括格罗皮乌斯,米斯和柯布西埃,他们后来都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现代建筑师和设计师。德国的“青年风格”的建筑及其它设计,常常将结构的革新与抽象的自然形式相结合以产生既轻巧又庄重的视觉效果。1907年后,德意志制造联盟在德国占据了领导地位,后又被包豪斯所取代。

苏格兰格拉斯哥学派(Glasgow School)

也即苏格兰的新艺术运动的代表(Glasgow是英国的一座城市的名称)。英国19世纪末由格拉斯哥画家集团(Glasgow Boys)发展形成的,包括家具设计师在内的艺术流派,该学派以标榜新艺术而出名。格拉斯哥画家集团的核心人物是“格拉斯哥四名家”(Glasgow Four),即:麦金托什(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和他的妻子玛格丽特·麦克唐纳(Margaret Macdonald)、姨妹弗朗西斯·麦克唐纳(F·Macdonald)及赫伯特·麦克奈尔(H·McNair)。其设计的探索成为新艺术运动的一个极具特点的插曲。

格拉斯哥学派侧重于形而上学的美学观点,试图将神秘主义的超尘绝俗世界观与“艺术与工艺”的实用主义相结合,认为现代材料永远不能取代石头等,因为现代材料具有不能形成体积量感的重点。格拉斯哥学派常常被归为工艺美术运动(Arts & Crafts Movement),但他们的设计并没有多少本土特色。同时,他们主张直线、主张简单的几何造型,讲究黑白等中性色彩计划,这又和新艺术运动的设计主张相反。这种探索恰为机械化、批量化形式奠定了可能的基础,这种探索在德国青年风格和奥地利分离派中得到进一步发展。1896年“四名家”开始从事多家饰品的设计,尤其是麦金托什设计的家具,以其个性化的、简洁优雅的形式语言,形成新艺术运动时独特的一种风格。

西班牙新艺术运动(Modernisme in Spain)

西班牙从二十世纪初就出现了大批具世界影响的艺术家,如毕加索、达利、米罗等,但在设计方面,仅有一人具有国际声望,他就是安东尼·高迪(Antoni Gaudi)。

西班牙新艺术运动的风格在曲线的追求上更为形式主义化与极端,这也使得西班牙的新艺术显得更具有宗教气氛。高迪的设计风格,是把新艺术运动的艺术与技术结合,加上西班牙的“农民风格”,又加上西班牙传统材料与技法的运用的混合体。在设计改革中高迪由于风格鲜明而引人注目。另外一些人,如建筑家蒙塔尼(L.Domenech Y Montaner)等人,由实质上是在进行现代主义的设计,他们已经具有较为先进的功能主义的趋向了。由于当时受几种思潮的交叉影响,西班牙在设计上出现了一种令人扑朔迷离的风格异化状况。总的来说,由于以高迪为首的一些设计师主张采用曲线从事建筑、家具与其他一切产品的设计,所以被称为“曲线式新艺术风格”(Curvilinear Art Nouveau Style),设计的中心在巴塞罗那。高迪与其他一些人设计的建筑与家具,为了追求曲线,反对直线的运用,所以有强烈的以形式压倒功能的特征,在普遍具有这一特征的新艺术运动风格中,西班牙是最为极端的一个。同时,西班牙的新艺术运动风格也证明了其当时工业的落后状况。

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北欧)的设计运动(Innovation in Scandinavian Countries) 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指丹麦、瑞典、挪威、芬兰、冰岛等北欧五国,内中冰岛在设计上因地理位置偏远而起步较迟,其余四国由在1890年起接受英国工艺美术运动与欧洲新艺术运动的影响,开始了具有自己特点的设计运动。北欧现代设计风格,起步于20世纪初期,形成于二次世界是大战期间,一直发展到今天,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设计风格流派之一。北欧学派有三个主角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分别充当旗舰:瑞典在三四十年代势头最为著名;丹麦五六十年代势头最劲;而芬兰自本世纪崭露头角,实际上在每个时代都有独特的贡献,只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处在前卫的领导地位。人道主义的设计思想、功能主义的设计方法、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宁静自然的北欧现代生活方式,这些都是北欧设计的源泉。“风格即生活”的理念无处不在。北欧家具被普遍认为是有人情味的现代家具。有些家具评论家概括为:“北欧家具表现出对形式和装饰的节制,对传统价值的尊重,对天然材料的偏爱,对形式和功能的统一,对手工品质的推崇。”

北欧的家具设计受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影响较大,但却具有极为鲜明的功能性特征。北欧国家盛产木材,长期以来整个社会较为民主化,所以他们很早就注意到家具设计的大众使用目的及人情味,而且价格较低廉。著名的家具设计师有芬兰的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埃利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丹麦的汉斯·威格纳(Hans J.Wegner)、K·博杰森(Kay Bojesen)、J·罗德(Johan Rohde)、宾德斯波尔(Thorvald Bindesb?ll),瑞典的约瑟夫·弗兰克()、博别格(Ferdinand Boberg)、卡尔·威斯特曼(Crl Westman)等。

装饰艺术运动(Art Deco)

装饰艺术运动是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以法国、美国和英国等为代表的一次风格特殊的设计运动。它发源于法国,主要集中于豪华和奢侈的产品与艺术品的设计上。由于这场运动和现代主义运动几乎同时发生,所受影响很大,两次运动既对立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装饰艺术”之名来自1925年的巴黎装饰主义展览。“装饰艺术”并不仅指一种单纯的设计风格,而是包含广泛(爵士图案)。它是对矫饰的新艺术运动的反动,反对古典主义、自然(特别是有机形态)、手工业倾向,主张机械化的美。在形式上影响装饰艺术运动风格的有:1、埃及等古代装饰风的实践性。埃及图吞哈蒙墓出土器物的装饰动机是继日本风格后又一次重要的外来影响。2、原始艺术。主要是来自非洲和南美的原始部落的影响。3、简单的几何外型。与工业生产相关,时代特征强烈的简单几何外型成为20世纪20年代研究的中心。

4、舞台艺术。俄国芭蕾舞团舞台和服装设计,法国服装设计,美国爵士乐影响。

5、汽车。汽车作为20世纪文明的象征,在设计形式和思想上都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6、独立的色彩体系。具有鲜明强烈的色彩特征,特别重视原色和金属色彩。装饰艺术运动对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的自然装饰、中世纪复古表示反对,而对于单调的工业化风格加以批评,它承认工业化,不同于前两次运动,但在装饰趋向上又有相似之处;又由于强调装饰化,与现代主义存在区别。因此它是新艺术运动和现代主义间的一场衔接。装饰艺术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传统的设计运动,服务对象仍是社会上层。其普及的原因是自身的折衷风格为大批量生产提供了可能,很大程度上只是设计界的探索,很难形成一种统一、流行的风格。

法国装饰艺术运动(Art Deco in France)

法国装饰艺术风格最集中体现在家具设计,此时期家具和室内设计产生了两种不同的风格:1、比较注重东方的、怪异的形式,受俄国芭蕾舞团的舞台、服装设计影响。2、受现代主义影响,注重新材料运用,另外柯布西耶的探索也给此风格带来明显影响。这两种风格创造了一种新的室内与家具设计的美学价值。法国设计贵重的材料、豪华的纹样、特殊的装饰动机体现了为权贵服务的特性,它并没有像德国设计师一样完全摒弃装饰,而是将简练和装饰融为一体,这是法国装饰艺术家具的最大特点。室内设计则创造出一种boudoir style的特殊风格来,强调豪华与夸张,往往采用多种装饰动机以形成鲜明的对比效果,强调舒适感。较有影响的有埃米尔- 贾奎斯·鲁尔曼(Jacques- émile Ruhlmann)、布瓦列特、格雷。鲁尔曼喜用象牙镶嵌,造型趋于简单的几何形,简单明快,对比强烈。布瓦列特奠定了法国时装设计国际地位的大师,他的室内设计采用了东方装饰动机和流行的立体主义风格。格雷把装饰主义运动与国际现代主义运动联系的重要人物。

现代主义运动(Modern Movement)

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是二十世纪初受欧洲社会进步力量和思想意识推动而发起的一场对传统意识形态的革命,并渐渐成为20世纪设计的核心,其源头可追溯到19世纪中期由普金(A.W.N.Pugin)、拉斯金(John Ruskin)及莫里斯(William Morris)设计运动改革的倡导者。

现代主义运动的设计师们为了找寻代表新时代的形式和改变设计现状,开始在设计观念、风格、形式及材料等方面进行探索,而集中在德国(始于工业同盟,包豪斯为高潮)、俄国(构成主义)和荷兰(风格派)进行试验,在30年代中期取得惊人成就。设计上体现的现代主义内容分为:民主主义、精英主义、理想主义和乌托邦主义。现代主义是由小批精英知识分子发动的,对设计长期服务于权贵阶层的一种反动,具有理想主义和乌托邦主义。虽不提倡为精英服务,但提倡精英领导。设计形式包括:1、功能主义特征,强调功能为中心,不再以形式为出发点,讲究效率、科学性。2、提倡非装饰的简单几何造型,受立体主义影响。具体特征表现:A、六面建筑。B、以柱支撑整个建筑的结构特征,结果是幕墙结构的产生。C、标准化原则。D、反装饰主义立场。E、中性色彩计划。3、具体设计上重视

空间,特别是整体设计的考虑。4、重视设计对象的费用和开支。二战期间,欧洲大批设计家流亡美国,从而将欧洲的现代主义与美国丰裕的具体市场需求结合,在战后造成空前的国际主义风格高潮,现代主义逐渐变为了形式化的外壳,走向了形式主义的道路。其局限性在六七十年代受到质疑,垄断的、近乎单调的风格受到挑战而产生了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等。

现代主义的基本理论可以总结为:强调功能第一、形式第二,注意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抛弃传统等三大特点。其理论奠基人是德国的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他也是现代主义最重要的设计大师之一,另两个分别是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和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他们都设计过家具作品,如密斯为1929年巴塞罗那博览会的德国馆设计的Barcelona椅,柯布西耶设计的大安逸椅(Grand Comfort)。现代主义运动还有一位以家具设计见长的设计师——马歇尔·布鲁尔(Marcel Breuer),他对家具设计领域贡献非凡:在瓦西里椅(Wassilly)的设计中第一次使用了弯曲的钢管制作家具;他的拉西奥茶几可能是历史上最简洁的一件家具;作为第一位使用钢管制作家具的设计师,他也是第一个认识到这种材料给人触觉的冷漠,因此从一开始就考虑采用用帆布、皮革或编藤与软木等材料,从而增加人们使用的舒适感。

德国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Modernism in Germany)

1902左右开始有部分人从青年风格运动中分离出来,形成新的现代设计运动的中心,其中较重要的是贝伦斯。他为德国电器公司设计企业形象,奠定了功能主义设计风格的基础,是从早期探索的毕德迈耶风格中的重大进步。而真正的开创者是穆特修斯,他坚决反对青年风格运动,反对任何艺术风格,追求没有风格的所谓明确的实用性,宣传功能主义。1907,穆特修斯、贝伦斯等成立了德国第一个设计组织—德国工业同盟,这个组织旨在提高工业产品的质量,公开追求商业目的,奠定了德国产品重质量的传统,可以说标志着德国现代主义运动的发轫。宗旨由纽曼起草:1、提倡艺术、工业、手工业结合。2、主张通过教育把不同设计综合。3、强调走非官方的路线。4、大力宣传功能主义和承认现代工业。5、坚决反对任何装饰。6、主张标准化、批量化生产。德国现代主义的兴起与贝伦斯的设计实践分不开,他的设计事务所培养了格罗佩斯、凡德洛、科布西耶等现代主义重要人物,为现代主义发展奠定了基础。由格罗佩斯创建的包豪斯集中了20世纪初欧洲各国对于设计的新探索和试验成果,并加以发展成为集欧洲现代主义运动的大成的中心,奠定了现代设计教育的结构基础和工业设计的基本面貌,在现代主义运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俄国构成主义运动(Constructivism)

构成主义主要指俄国艺术、建筑、设计领域的一场运动。在一战之前,俄国的前卫艺术与欧洲的其它国家一样,受立体主义与未来主义的启发较多,但继俄国1917年10月革命成功后,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为了寻求新的艺术表达形式,发起了这场构成主义运动。由于受到斯大林的扼杀而没有达到德国现代主义的影响,俄国构成主义热衷于科学技术,把结构当作建筑设计的起点,以此作为建筑表现的中心,这个立场成为现代主义建筑的基本原则。构成主义强烈提出设计为政治服务。俄国设计家开始探索的最早的建筑方案是塔特林(Vladimir Tatlin)的第三国际塔,它的象征性与实用性很强。1919年马列维奇(Kasimir Malevich)、李西斯基(El Lissitzky)组成了“宇诺维斯”,对荷兰风格派产生了直接的影响。1925年成立的当代建筑家联盟仍是将构成主义观点传播到欧洲的重要前卫设计团体。代表有维斯宁,他设计的人民宫是构成主义最早的设计专题,还有国家电报大楼也极具特点。另外俄国的纪录电影作为构成主义的一部分对西方也影响很大,塑造了不同于好莱坞的风格,代表作品《战舰波将金》。真正变成建筑现实的俄国构成主义建筑还是梅尔尼科夫在巴黎世博会上的新精神宫。后期构成主义基本集中在城市规划上,突出人物有谢门诺夫等,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与

科布西耶的理想主义规划相似,提出了放射性设计规划和线性规划的城市规划方式,作品有共产主义卫星红城等。

荷兰风格派运动(De Stijl)

荷兰风格派运动(De Stijl),主张纯抽象和纯朴,外形上缩减到几何形状,而且颜色只使用黑与白的原色。也被称为新塑造主义(neoplasticism)。荷兰风格派是一些艺术家、设计家组成的松散团体,也是现代主义重要的组成部分。他并不具有完整的结构和宣言,同时也与包豪斯等艺术、设计院校完全两样。风格派正式成立于1917年,其核心人物是蒙德里安和凡·杜斯堡,其他合作者包括画家列克(Bartvan der Leck)、胡札(Vilmos Huszar)、雕塑家万东格洛(Ceorges Vantongerllo)、建筑师欧德(J.J.P.Oud)、里特维尔德(Gerrit Rietveld)等人。显然,风格派作为一个运动,广泛涉及到绘画、雕塑、设计、建筑等诸多领域,其影响是全方位的。风格派努力把设计、艺术、建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强调合作,强调联合基础上的个人发展,强调个人、集体的平衡。通过各部件的联系组成有理想主义意义的结构是风格派的关键。但它实践中矛盾冲突不断,造成了风格派的早期分裂。代表人物有杜斯伯格、蒙德里安、胡扎等。杜斯伯格在1917至1921年期间的新风格特征有:1、剥除传统设计因素,变为基本几何结构单体。2、将几何单体组合成简单的结构,而各单体之间仍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可视性。3、对非对称性的研究与运用。4、反复运用纵横几何结构和基本原色、中性色。

风格派最著名的家具设计师是里特维尔德,他设计的红蓝椅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设计作品。

包豪斯(Bauhaus)

包豪斯是1919年在德国魏玛市成立的“公立包豪斯学校”(Staatliches Bauhaus)的简称,习惯上仍沿称“包豪斯”。包豪斯是德语Bauhaus的译音,由德语Hausbau(房屋建筑)一词倒置而成。它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包豪斯的成立被许多人认为是现代设计运动的真正开端,从包豪斯的理论、实践、规模及其在设计运动史上的影响来看,这是很有道理的。这所由格罗佩斯创建的学院集中了20世纪初欧洲各国对于设计的新探索和试验成果,并加以发展成为集欧洲现代主义运动的大成的中心,奠定了现代设计教育的结构基础和工业设计的基本面貌。包豪斯经历了三个时期:魏玛时期(1919——1924)、德绍时期(1925——1930)和柏林时期(1931——1933),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现代设计先驱的思想过程。格罗皮厄斯、汉尼斯·迈耶和密斯·凡·德·罗,因而形成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包豪斯是集远自莫里斯、近至德国工业同盟与穆特修斯的思想之大成的结晶。它的发展与形成是资本主义生产达到新的高潮时的必然产物。但由于德国法西斯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包豪斯终于被扼杀,其杰出的设计家们许多纷纷逃亡美国,在那里继续着现代主义的运动。

包豪斯提出了三个基本观点:一、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二、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三、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这三点使现代工业设计走上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包豪斯的思想与方法,直到现在仍在设计界得到运用与发扬。包豪斯对于现代设计来说其最重要的贡献是奠定了现代工业设计教育的坚实基础。但包豪斯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为了追求材料的新表现形式,讲究功能的突出,包豪斯利用构成主义理论,接受荷兰风格派的主张,在教学与实践中强调作品要尽量简化为最简单的几何图形,使设计走上了形式主义的道路,甚至为了几何形可以达到忽视功能的地步;在产品设计中不考虑人情味,不考虑和谐,尤其是在德绍时期达到了极端,这也是后现代设计思想批判现代运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

是在现代设计中,将实用作为美学主要内容,将功能作为设计追求目标的一种创作思潮。功能主义代表了20世纪前半叶现代设计的方向,其理论渊源可追溯到古罗马维特鲁威所提出的建筑三要素:坚固、适用、美观。功能主义的正式出现一方面与西方哲学将形式与功能对立的观念有关,另一方面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设计史中无数次出现的注重形式、忽视功能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是与现代社会的生产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不相适应的。代芝加哥建筑师沙利文(L.Sullivan)是功能主义的奠基人。他继承了19世纪英国艺术理论家格林诺斯的实用主义艺术观,即:美是功能所赐,行为是功能的表现,性格是功能的记录。沙利文提出“形式服从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的口号,认为形式是功能的表现,功能不变,形式亦不变。现代主义设计师中许多都以功能主义作为设计的指导思想。柯布西耶的“椅子是坐的机器”的观点即表达了功能主义的主张。密斯·凡·德·罗则认为“形式是设计的结果,而不是设计的目的”。在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现代设计中,功能主义也表现得尤为突出。

功能主义常与国际式风格联系在一起,因为人们认为过分强调功能,削弱了设计作品的地方性与民族性,抑制了形式的表现力。功能主义也常被误认为是理性主义的名词,但事实上,功能主义发展的后期,人的心理需要已被引进设计之中,形式已作为功能的一个要素而予以考虑。设计的重点转到了各种功能之间的协调问题上去了。现代设计流派以此为出发点,向不同方向不断探索创新之路,功能主义于是转化为一个原则而融于各流派的设计理论中去了。

前卫设计思潮(Avant- garde)

法语的Avant- garde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指那些有着超前于既有的、被广泛接受的表现手法及创作思想的建筑师、设计师、艺术家等。也即,这一概念是指一类知识分子群体;其二是作形容词解,即“前卫的”,或“与前卫有关的”意思。

前卫设计师所设计作品的实物形式在历史上只有很少一部分,但它们的影响却十分深远。一般来说,由于媒体的介入,前卫设计的影响会远远超出其事先涉及的层面。由于其作品出现初始时的普及程度有限,20世纪前卫设计师的作品常处于非主流的地位,只有经过多年的历程,人们才开始普遍容忍并接受它们。例如二十世纪20至30年代由布鲁尔(Marcel Lajos Breuer)设计的钢管家具,在当时并没有获得广泛的认可,一直到60、70年代,它们才得到应有的地位。前卫必定是引导潮流的,当人们确实能够得到其思想的启示时,其风格也就会随之而产生。例如战后的有机主义设计(Organic Design),在风格上就影响了50年代的有机形态主义(Biomorphism)。前卫设计作品常被冠以“新”这个形容词(例如新艺术、新潮流等),以表达其超前的特性。

公正地说,二十世纪设计中的大多数理论与实践方面的重大改革,都是前卫艺术家及其观念的直接结果。

流线型运动(Streamline)

美国最早出现“流线”(Streamline)一词是在1867年,当时有个叫萨穆尔·卡斯罗普的人申请专利,要制造出一辆根据流体力学原理设计的火车,他在注册时标明此车为“流线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于罗维、盖茨在火车、轮船、汽车的设计上采用了流线型,使得此风格不胫而走,影响到各种产品的外形设计,也蔓延到家具设计中在设计史上。流线型风格作为一种源于科学研究而非艺术运动的设计风格,曾是一种象征速度和时代精神的的造型语言,这一风格也正是给现代主义的清高以巨大冲击,其实质是一种外在的“样式设计”,

反映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人对设计的态度,即把产品的外观造型作为促进销售的重要手段。它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背景中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解脱,其情感价值超过了功能上的质量。流线型的流行还有其材料与技术上的原因:20世纪30年代,塑料和金属模压成型方法得到广泛应用,并由于较大的曲率半径有利开脱模或成型,这就确定了设计特征必然受其影响。

流线型运动虽曾创造了时尚的神话,但它也导致了设计中功能与形式的脱离,产生了形式第一、功能为次的错误倾向。

当代主义(Contemporary)

当代主义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出现在家具、室内设计等方面的一种设计美学风格,它的基础仍然是功能第一,促成其形成的是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与美国。经过战后十年的复兴,被称为“中产阶级”的新社会阶层日益扩大,成为西方社会消费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生活水平、消费习惯与起居环境都对当代主义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当代主义的本质是提倡室内设计、家庭用品、工作与生活空间等具有一种可移动性,一种弹性特征,它反对传统风格,主张可合可分的组合,轻快的设计风格,强调明快的现代感,主张室内空间的有机分离与联系。

50年代正是现代建筑兴起之时,这一运动对工业设计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当时许多著名的建筑师本身也是重要的工业设计师,如沙里宁、密斯、布鲁尔等人。正是这些人有机地把建筑内部和外部与家具、室内设计等所有因素统一考虑从而进行设计,使50年代出现了当代主义这种全新的设计风格。

当代主义具有里程碑作用的家具设计作品是查尔斯·伊姆斯(Charles Eames)1950年用玻璃纤维板按人体工学原理模压,以钢管作脚的两种椅子,以及他于1958年用金属脚架与发泡海绵作面料设计成的转椅。

波普艺术(Pop Art)运动

20世纪60年代最有代表性的设计风格是波普艺术(Pop Art)。“波普”(Pop)一词,来自于英文词汇“大众化”(Popular),最初由英国评论家劳伦斯·阿洛韦(Lawrence Alloway)使用。直译Pop Art意为“大众化艺术”,这里的“大众化”,指的是工业化,也就是说是工业化文明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社会态度。波普设计师们刻意以一种随便的态度去操作设计,使用各种最廉价的材料,去构思各种反“正统”的造型。这种对“正统”的反抗,伴随着年轻一代设计师对自由思维的追求,对性解放的追求和对所有亮丽色彩的追求,这使波普艺术家和设计师们可以从相当大的范围获取创作灵感,如新艺术风格、艺术装饰风格、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波普艺术(Pop Art)、心理分析学,东方神秘主义以及太空时代等等。波普设计最后因70年代初的石油危机而逐渐消失,并被手工艺复兴和高技派所取代,意大利波普家具设计的最重要作品有两件,一件是1967年由Gionatan De Pas、Donato D'Urbino、Paolo Lomazzi 和Carlascolari共同设计的“吹气椅”它是第一件批量生产的可膨胀式椅子,随即成为60年代大众文化的经典作品之一,它一反传统家具和正统现代家具追求高质量和天长地久的观念,以“用完扔掉,以新代旧”的设计态度表现一个短暂时代的心声。另一件则是1968年由piero Gatti、Cesare Paolini和Franco Teodoro设计的sacco椅,这是一种观念全新的无形软坐垫,可使使用者选择多种不同姿势。

“波普”基本上是一场自发的运动,没有系统的设计理论,也没有找到一种有效的手段来填平个性自由与批量生产之间的鸿沟。波普设计的本质是是形式主义的,它违背了工业生产中的经济法则、功效学原理等,因而很快就销声匿迹了。但其影响是广泛的,特别是在利用色彩和装饰形式方面为设计界带来了一股新风,也刺激了前卫设计的探索。

激进设计运动(Radical Design)与反设计(Anti- Design)

由于受国际上激进的政治运动及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意大利的青年学生运动较为高涨,加之当时英国出现的波普设计运动的刺激,在20世纪60年代末的意大利设计界出现了激进设计运动(Radical Design)与反设计(Anti- Design)这两股前卫设计运动,。这个运动的主要目的是反对意大利的正统设计,特别是针对战后发展起来的、以奥·庞蒂(Gio Ponti)、玛利奥·贝里尼(Mario Bellini)等人为设计师代表的、为高中收入阶层的所谓“优雅设计”(Bel Disegno)。反设计运动特别提出了“坏品味”的口号,激进设计与反设计运动的支持团体对现代设计运动十分反感,在风格上与之唱反调。激进设计把理性主义设计观当作发挥个性风格的障碍而予以抛弃反设计运动具有乌托邦性质,在意大利的家具和室内设计上有所反映,其设计大多与社会实际相脱离,也不符合工业生产的规律,很少能投入生产,只有少数的家具设计因为形式的新鲜感而受到欢迎,最著名的是罗马兹设计组设计的Joe sofa、吹气椅子和盖蒂等人设计的袋椅等作品。激进运动在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中期还停留在设计运动的边缘,无力与意大利的设计主流抗衡。然而到七十年代末期至八十年代,激进设计成功地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更广泛地被人们所接受,并震惊了国际设计界。这样,意大利设计从50年代逐渐登上国际舞台,到60年代逐渐占领国际市场,最终以时尚设计取代了斯堪的纳维亚人道主义设计。

新现代主义(Neo- Modernism)

20世纪60年代后,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一种复兴20世纪20–30年代的现代主义、追求几何形式构图和机器风格的所谓“新现代主义”(Neo-Modernism)。新现代主义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流行的视幻艺术(OP艺术)的影响。视幻艺术是一种利用人们的视错觉来达到某种艺术效果的平面设计艺术,视幻艺术强调黑白的几何形式构图,在20世纪60年代的商标、广告、装饰、印刷等设计领域盛行。在产品设计上,视幻艺术的影响是所谓的“硬边艺术”,多采用圆柱体、立方体等简单的几何形状,选材上广泛应用不锈钢、镀铬金属、玻璃等工业材料,表面处理偏爱材料本身的质感。丹麦设计师雅各布森于1967年设计的“筒系列”不锈钢器皿就是“硬边艺术”的典型。“新现代主义”的兴起是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20世纪60年代商业机构和办公室剧增,对工业设计产品需求量很大,如家具、室内装饰和办公用品等。对这些场合来说,有必要体现出商业界的秩序与效率,因此设计应有冷漠、正规、中性的外观特征。20世纪50年代,当代主义在居家环境中体现出来的非正规化、人情味和轻巧、灵活等特点已不适宜于商业办公的要求,从而促成了新现代主义的兴盛。新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与包豪斯有相似之处,它在家具设计中喜欢采用镀铬钢管,在形态上强调机械化与几何化。在家具设计方面,OMK是新现代主义的典型代表。OMK是于1966年成立的一个由青年设计师组成的事务所,他们在家具和室内设计中广泛使用钢管和其他工业材料,突出体现金属材料的冷漠感。在欧美其他国家,新现代主义也时兴一阵。较为正规、严谨的新现代主义作品不少出于斯堪的纳维亚设计师之手。如丹麦设计师克雅霍尔姆(Poul Kjaerhlom)设计的钢片椅就显得稳重而严谨。1966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成立的设计组织阿基佐姆(Archizoom)也积极推进新现代主义。1969年,阿基佐姆设计了“米斯”椅,以一种幽默的手法来模仿米斯的巴塞罗那椅。“米斯”椅采用了镀铬方钢、橡胶板等工业材料及尖锐的三角形造型,把新现代主义推向了极端。

高技术风格(High-Tech)

与新现代主义平行发展的另一种工业设计风格是所谓的“高技术风格(High-Tech)”。高技术风格不仅在设计中采用高新技术,而且在美学上鼓吹表现新技术。高技术风格源于20世纪20-30年代的机器美学,这种美学直接反映了当时以机械为代表的技术特征。战后

初期,不少电子产品模仿军用通讯机器风格,即所谓“游击队”风格,以图表现战争中发展起来的电子技术。罗维于20世纪40年代末设计的哈里克拉福特收音机就是这一趋势的典型。该机采用了黑白两色的金属外壳、面板上布满各种旋钮、控制键和非常精确的显示仪表,俨然是架科学仪器。20世纪50年代初,罗维又另辟蹊径来表现电子技术,他设计的一台收音机由黑色基座和透明塑料外壳构成,外形为一规整的长方体,所有内部元件都清晰可见。罗维的这些设计预示着后来“高技术”风格的到来。

“高技术”风格在室内设计、家具设计上的主要特征是直接利用那些为工厂、实验室生产的产品或材料来象征高度发达的工业技术。一时间,类似外科医生用的手推车、仓库用的金属支架、矿井用的安全灯、实验室用的橡胶地板等都纷纷进入居家环境之中。由美国纽约莫萨设计小组设计的高架床就是由市售的铝合金管及连接件组合而成的,看上去像建筑工地的脚手架。法国设计师伯提耶(Marc Berthier)设计的儿童手工桌椅,则采用粗壮的钢管结构,并装上了拖拉机用的坐垫,具有高度工业化的特色。20世纪60年代,法国设计师莫尔吉(Olivier Mourgue)为一部著名的科幻电影《2001年,宇宙奥德赛》设计了影片中的布景,他采用金属构架与人造海绵制作了一系列形状古怪的家具和科学实验室场景,影响很大。当时,各种科学幻想连环画和杂志也充满了所谓宇宙时代到处是按钮、仪表的室内设计图片。这些大众传播手段推动了“高技术”风格的普及,连一些厨房也设计成科学实验室的式样,各种橱柜炊具都布满各种开关和指示。

高情感设计(High- Touch)

高情感派(也称高触派)是相对于高技术派的当代设计派别,兴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由纳斯比(Naisbitt.J)所创导。高情感派是对高技术的讽刺与戏谑,具有更多的个性化表现,它以高技术风格为基础,同时对其加以肆意嘲弄或挖苦。高情感派倾向于大胆运用色彩、造型质感、材料,以创造出丰富的视觉效果的作品。高情感派或可视为反设计派的一支,例如他们与反设计派都喜欢用奇奇怪怪的新材料,都很喜欢用彩色透心材。虽然高情感派是与高技术派打对台的派别,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们也起着相互补充的作用,因为高技术派主要的设计领域是建筑设计,而高情感派的主要设计领域却是家具等工业产品设计。

英国设计师雷·阿拉德(Ron Arad)设计的、名为“好脾气”(Well- Tempered)的不锈钢扶手椅,唐尼·拉那设计的玻璃椅等,都是高情感派的家具作品。

后现代主义(Post Modernism)

“后现代主义“(Post Modernism)是5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主要是美国)继现代主义之后出现的前卫美术思潮的总称。它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超越,其概念最早在建筑领域出现,而后扩展到其它艺术领域。后现代主义在现代风格基础上发展新形式的同时,对现代理论加以修正,甚至基本上完全否定。它的特点是注重公众交流与地方性,借鉴历史,以及强调文脉、装饰、表象、隐喻、多元论、折衷主义等等。“后现代”一词最早是由约瑟夫·胡德那特(Joseph Hodnut)在1949年的文章中提出的。1975年,美国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首次正式使用它来描述对“现代”批判性发展的建筑思潮。在其1977年出版的《后现代建筑的语言》一书中,他系统地分析了那些与现代主义理论相悖的建筑,明确提出后现代的概念,为后现代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斯特恩(Robert A.M.Stern)则把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归结为三点:即文脉主义(Contextualism)、引喻主义(Allusionism)和装饰主义(Decorationism)。

后现代主义的设计作品因其特点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由于新材料的开发利用以及设计师们寻求传统造型之外的新方法来表达自己的努力,奇特的、具雕塑特点的新型家

具出现了,这种风格以意大利最具代表性。在该国出现的诸如阿基佐姆集团(Archizoom)、阿契米亚集团(Alchymia)、孟菲斯集团(Memphis)等,都出现了不少著名的后现代主义家具设计大师,如布兰奇(Andrea Branzi)、亚历山大·门蒂尼(Alessandro Mendini)、埃托雷·索特萨斯(Ettore Sottsass),对世界后现代家具设计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后现代主义理论大师、美国建筑师文丘里(Robert Venturi)等人则更注重古典题材的运用,体现出兼容并包的设计胸怀,其作品的外观也不像意大利设计师那样前卫。而以盖里(Frank Gehry)为代表的解构主义设计,则以抽象、简洁的形式和低廉的材料,创造了外观有些波普但却富含哲学意蕴的家具作品

孟菲斯(Memphis)

1981年由原“阿契米亚集团”的设计师索特萨斯成立的意大利激进设计组织,该组织引发了80年代最引人注目的后现代设计活动,使后现代设计运动达到了高潮。孟菲斯的设计准则是所谓的“Kitch”(德语词汇),其含义大致指浅薄、新奇、时髦、灿烂等。孟菲斯是从感性的人文角度出发而不是从科学的理性开始设计,从材料、形态、色彩上都故意打破常规,以乐观、喧闹的态度直面人生,同时其作品又不像看上去那样天真滑稽,许多暗含动物、人形的隐喻。索特萨斯本人的作品看起来有些奇形怪状,例如用塑料贴面、色彩鲜艳的书架,像一个抽象的雕塑作品,几乎不具备书架的功能。他的设计远离现代主义的设计原则,让人完全没有心理准备,至今仍是争议的话题。孟菲斯设计运动不仅为理论家提供了反思现代主义设计的话题,也激发了设计师创造的灵感。自孟菲斯以来,虽然没有出现具有影响的激进设计团体和组织,后现代设计活动也因其不具备实用性、缺乏生存基础而逐渐式微,但新颖独特的设计作品却不断产生,其反现代主义设计的特征也极明显,这些设计作品渐渐被人们所接受,后现代设计观念和美学原则也慢慢地深入到设计者与消费者的头脑之中。

极简主义(Minimalism)

极简主义出现并流行于20世纪50–60年代,主要表现于绘画领域。极简主义主张把绘画语言削减至仅仅是色与形的关系,主张用极少的色彩和极少的形象去简化画面,摒弃一切干扰主体的不必要的东西。在设计领域,20世纪80年代后期,极简主义从近乎混沌的众多流派中脱颖而出,它较之现代主义表现出更为强烈的感性精神追求。极简主义不仅是一种设计风格,而且是一种生活方式,以物质享受为中心的价值观被抛弃了,物欲被淡化了。极简主义也被称为最低限度艺术、简单抽象派、ABC艺术等,它以简单的任何形作为造型的基本元素。极简主义对二十一世纪的绿色设计思想也有一定的以示意义。在家具设计方面,迪特·舒昌普()设计的组合沙发,采用发泡塑料制成的几何造型组合,可坐、卧、靠、仰,一物多用,充分解决了“少”与“多”的矛盾,而法国设计师菲利浦·斯塔克的家具设计作品,也是极简主义的美学追求中非常成功的设计范例。

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

解构是后结构主义的一种观点,它来自于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Destruktion,具有分解、翻掘和提示的意义。C·詹克斯(C.Jencks)认为解构主义将现代主义者的简洁性和抽象性发展到一个极端,并将已知的图式予以夸大。它是一种非正式的风格,它热衷于不和谐和非永恒、质朴、倔强并作了丰富的尝试,是一种日常的街头生活式的风格。解构主义的创作手法多种多样,如用分解及组合的形式来表现时间的非延续性,把建筑物“碎裂”后重新组合等等。它们通过层次、点线、网格互旋、构成、衍生、增减等手法来表现间离、片断、解散、分离、缺少、不完整、无中心。解构主义建筑师B·屈米(B.Tschumi)提出的三项创作原则是:1、拒绝“综合”观念,改向“分解”观念;2、排斥传统的使用与形式间

的对立,转向两者的叠合(Superposition)或并列(JaxtaPosition);3、强调片断、叠合及组合,使分解的力量突破原限制,提出新的定义。他认为冲突胜过统一,疯狂的游戏胜过谨慎的安排。F.盖里(Frank Gehry)也表示了偏爱草图性、试验性和混乱性,一种“正在进行的样式”,而不是大功告成。他不仅有兴趣于完成作品,也有兴趣于作品看上去未完成。盖里的解构主义思想在其家具作品中也时有体现。

现代艺术思潮 简答 (1)

二简答 1、简述叔本华的主要哲学思想 亚瑟·叔本华(1788—1860)德国着名哲学家。唯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在上,和佛教思想影响,持悲观主义的观点,主张禁欲忘我,是存在主义思潮的重要思想渊源。主要着作《论自然意志》、《叔本华全集》等。 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形成于黑格尔活动时代的后期,他抛弃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传统,力图从非理性方面寻求新的出路。他的哲学是康德思想的继承和发挥,他坚持物自体,认为它可以通过直观而被认识,将其确定为意志。意志独立于时间、空间,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它。人们只有在审美的沉思时逃离其中。叔本华将它着名的极端悲观主义和此学说联系在一起,认为意志的支配最终只能导致虚无和痛苦。他对心灵屈从于器官、欲望和冲动的压抑、扭曲的理解预言了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学。 亨利·柏格森(1859年-1941年)法国哲学家,倡导的生命哲学是对现代科学主义文化思潮的反拨。他提倡直觉,贬低理性,认为科学和理性只能把握相对的运动和实在的表皮,不能把握绝对的运动和是在本身。以“创化论”之说,强调创造与进化并不相斥,因为宇宙是一个“生命冲力”在运作,一切都是有活力的。他反对科学上的机械论,心理学上的决定论与理想主义。 他认为人的生命是在意识之绵延,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成因果关系的小单位。他对道德与宗教的看法,亦主张超越讲话的形式与教条,走向主体的生命活力与普遍之爱。 主要着作《时间与自由意志》、《生命与意识》等。 3、以《布道后的幻想》为例简述高更艺术的意义 高更1888年的作品,描绘农夫们在听完牧师讲解圣经后产生的幻觉。强烈的色彩超出了描绘性色彩的表现范围,由红、蓝、黑和白色组合而成的图案和弯曲起伏的线条,表现了农民式的宗教幻想。这是以色彩和结构表现出的空间。 高更放弃了以光影效果塑造形体的传统手法,也不用融合的互补色,而是以平涂的色块取得形的自由,他把色彩本身当成表现目的,而不是对自然界的某种描绘。强烈的色彩,都是非的,完全是由画家的主观感情所决定,充分显示了高更的综合主义画风。就此而言,它标志着西方绘画时代的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现代美术中心有法国巴黎转向美国纽约,更多地是以注重观念改变为特点。 1950年代兴起抽象表现主义,只重绘画行为过程二不是注重绘画结果的行为绘画,体现了美国人自由创造的活力。出现了大色域绘画、极少主义绘画、硬边派等,这些艺术多以冷静、简单的大色块布置画面,不惨任何感情的表现。 1960年代波普艺术,首先风行美国,它使艺术与现代文明互相渗透,让艺术成为更为普及的交流手段,与现代人的生存息息相关。 1970年代后,现代美术完全进入一个多元化的格局,艺术家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探索艺术和艺术表现,自此以后再无风格流派可寻。 俄国艺术家瓦西里·康定斯基(1866—1944)是最早强调以抽象形式表现情感和内在精神的画家。是现代抽象艺术理论和实践的奠基人。他的抽象艺术理论把艺术活动看做是纯粹精神领域的事情,他认为被感受的东西能唤起和振奋感情。 他认为艺术家的意图,要通过线条和色彩、空间和运动,不要参照可见自然的任何东西,表明一种精神上的反映或决断。任何表现形式都是来自抽象的强烈要求,而不是受客观世界面貌的约束。想象就是对存在关系的一种主观透视,必须寻求一种新的形式象征符号与色彩的和谐,因此有直线、圆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构成抽象作品,并从抽象角度对点、线、面做出全面深刻的元素分析。元素不是形本身,而是活跃在其中的内在张力。 20世纪西方工艺设计中心转移到德国,尤其是被称为“现代设计摇篮”的鲍豪斯,为现代工艺设计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现代工艺设计的特点: 1、确立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强调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 2、打破了传统的“纯艺术”和“实用艺术”的分离;

西方建筑思潮

西方当代建筑思潮与中国当代建筑现象 西方当代建筑思潮 一、多元论思潮 上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现代建筑思潮向多元化发展,在建筑领域中指的是风格与形式的多样化,这种趋向获得了建筑与环境的明显的地区性特征。路易斯。康和柯布西耶是探索多元论建筑的先驱人物。 1、粗野主义:保持建筑的自然本色,混凝土不加粉刷,构件直截了当、生硬。柯布西耶的马赛公寓,史密森夫妇的亨斯特顿学校 马赛公寓 2.,典雅主义:(形式主义、新古典主义)吸取传统建筑的构图手法,比例工整、严谨、偶有装饰、不用柱式,以传神代替传统形式。密斯的西柏林美术馆斯东的美国驻印度大使馆雅马萨齐(山崎实)的纽约世贸中心。 西柏林美术馆

3,隐喻主义:(象征主义)强调艺术造型和象征含义,个性强烈。具体象征,小沙里宁的肯尼迪侯机楼 乌特松的悉尼歌剧院抽象象征,汉斯的柏林爱乐音乐厅林璎美国越站纪念馆 肯尼迪候机楼 4,新乡土主义:建筑构思结合地方特色,适合人们的生活习惯,使人、建筑、环境较好的融为一体,继承了阿尔托的主张,是欧洲最有影响力的建筑主流创作现象。民族的样式和地方的材料,具有历史感和人情化特色。 吉芭欧文化中心

5、光亮式(银色派):大片的玻璃幕墙,国际式的延伸。SOM的纽约利华大厦1952第一座全玻璃幕墙建筑贝聿铭波士顿汉考克大厦 汉考克大厦 6、高技派:建筑造型注重高度工业技术倾向。建筑电讯派是高技派的激进派,电报式建筑语言,设备暴露。罗杰斯、皮亚诺的巴黎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心斯特林的斯图加特美术馆新馆。 斯图加特美术馆新馆

7,探索共享空间与新颖空间:共享空间的七点手法①既有规律又有变化②动态③水④交往空间⑤共享的空间⑥自然⑦照明、色彩、观光电梯波特曼的旧金山海亚特旅馆亚特兰大桃树街广场旅馆贝聿铭的美国国家美术东馆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8、新陈代谢派:插拉式建筑,立交方式,过时建筑随时可以撤换。丹下健三的山梨县文化会馆黑川纪章的中银仓体大楼 山梨县文化会馆

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形成之背景及原因

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形成之背景及原因 摘要:“后现代主义“(Post Modernism)是5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主要是美国)继现代主义之后出现的前卫美术思潮的总称。它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超越,其概念最早在建筑领域出现,而后扩展到文学艺术的其他领域。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艺术设计 “后现代主义”本身是一个含混复杂、矛盾纠合的文化现象,不但中国对其没有具体的定论,就连国外对“后现代”的认识也还处在不断发展阶段。其实,在很多艺术领域“后现代”作品与设计作品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所以总的说来,探究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可以从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谈起。鉴于本人近来对一些有关后现代主义的文字记载及理论、评论文献稍微有所涉猎,加之自己对艺术及艺术设计颇有兴趣,因而决定借此机会谈一点很不成熟的想法。可能当中会有些偏激或不全面的观点,但正如伊娃?赫斯所说:“走极端总要比创造一些普通的、平凡的、标准尺寸的东西有趣得多。”虽敝帚千金,但难免粗陋,权作抛砖引玉之言。https://www.wendangku.net/doc/bc4967404.html, 一 20世纪50~60年代是历史上较为痛苦的时期:残酷的二次世界大战以及苏美霸权和冷战留给世人以难以名状的恐惧,新一轮科学技术革新一方面带来了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另一方面却又给予人们倍受煎熬的心灵以巨大的苦闷、压抑、疯狂和动荡。技术其实已揭开其神秘主义者及恐怖制造专家的面纱,“于是,在一个地面铺满灰尘落叶、空气和水受到污染、资源大大损耗、充满着化学物品、放射性气体和太空碎石的世界上,进步已不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是人类在未来能否生存下去”。①各式各样的哲学和美学思潮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但遗憾的是它们在激活人们思维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混乱。泛滥的运动及主义昙花一现式的各种论调使艺术丧失了所谓的恒定性客观标准。以崇尚理性为特征的现代主义在此间拖着疲惫的步伐缓慢移动着。自印象主义以来,科学的方法论和逻辑的推理形式就已开始在艺术界蔓延开来,现代主义也由此被断言“有光辉的、崭新的和更好的未来”。但到了60年代末及70年代初,现代主义前进步伐嘎然而止,越南战争、种族骚动、暴力冲突、示威游行成为以美国为首现代西方社会挥之不去的鬼魅,如影随形。“绘画不作自然的奴仆”,“绘画摆脱对文学、历史的依赖”,“绘画语言自身的独立价值”,“为艺术而艺术”等观念也由于底气不足而越发软弱无力,好象所有的艺术家都陷于痛苦挣扎之境地,同时彼此心中渴望着另一扇大门的开启,以便使来自不同世界的一缕曙光能早日来临。 直到这时,也就是70年代的十年间,这扇大门终于被一些先知先觉的艺术家打开了——一种新的绘画形式已在德国、意大利、美国的艺术领域悄然兴起,并不失时机地冲击和影响着所谓的主流文化艺术。而它们的名称也不相同:“如德国:‘新表现主义’(Neo-Expressionism e),意大利:‘超前卫’(Trans-Avantgarde),法国:‘新自由形象’(Nouvelle Figu ration Libre),英国:‘新精神’(New Spirit),美国:‘新意象’(New Image)、‘新表现’(New Expression)、‘新具象’(New Figuration)、‘涂鸦艺术’(Graffi ti)、‘图案与装饰’(Pattern-Deccration)等”。②但总的来说用最具概括及折衷色彩的“后现代”(Post-ModernArt)一称来统范这些新绘画则可谓最合适不过的了。 二https://www.wendangku.net/doc/bc4967404.html, 但是,“后现代主义”并不只这么简单!如果说将黑暗的中世纪看作人性的抑制和封闭,以

[浅谈,当代中国,建筑]浅谈当代中国建筑思潮中的时代精神建筑表达思潮

浅谈当代中国建筑思潮中的时代精神建筑表达思潮 摘要:通过考察梳理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的产生背景及影响因素,审视了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的发展历程和丰富内容,具体就时代精神的建筑表达思潮予以了深入论述,最终提出了中国当代建筑思潮中值得反思的内容和问题。 关键词:建筑思潮实践设计倾向发展历程时代精神 建筑思潮的演变史贯穿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的发展历程和丰富内容,正确认识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的产生背景,审视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的发展历程和丰富内容,通过批判的总结和理性反思,从总体上把握当代中国建筑思潮发展的轨迹,为正确总结当代中国建筑的经验和教训提供参考,为二十一世纪中国建筑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无疑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 建筑是什么?建筑学是什么?什么是好的建筑,优秀的建筑评价标准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关心和解答,其实从未停止过。换句话说,人们认识建筑、理解建筑、评价建筑、设计建筑所秉持的态度多年来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或者说人们对于建筑本性不断地变化着的审思正式我们所要考察的这种并不显扬却无法回避的建筑思潮–基于本体的建筑探索,正是它的涌动变化才牵引出中国半个世纪各种建筑思潮的纷纷出场。 当代中国建筑思潮发展的历程 1.11979-1986年初期震荡 开放后中国建筑论坛是从“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的讨论开始的。开放以后,中国最早引进的仍然是20世纪20年代和50年代两次进入中国却中途夭折的现代建筑,现代建筑的引进所产生的震荡仍然是强烈的。一方面市觉察到中国建筑落后而产生的紧迫感,另一方面是对西方建筑文化所产生的民族意识。学术界,一方面是强调建筑的现代化,另一方面有试图赋予“民族形式”以新生、 文化反思的主题之一,就是对外来建筑文化引进的思考,包含本着“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思想对以后现代建筑理论为代表的国外理论和经验的介绍,也有对引进国外建筑理论的教训和反思。文化反思的主题之二,是对继承传统建筑文化的反思,其中既有对“民族形式”话题的延续,也有超越简单的要不要“民族形式”的争论,向文化机制的深层次的反思,还包括了对民居建筑的考察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地方智慧的关注。文化反思的主题之三,是中外建筑文化的比较。文化反思主题之四,是关于中国建筑出路的思考。 1.31990年-1994年多元探索 多元探索阶段,中国建筑界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建筑学术界关心的话题范围明显扩展,尤其是对设计方法层面的文章明显增多,表明建筑界开始超越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争论和思考,而是关心如何做的问题。对外来文化的引进,也不再局限在风格、流派,而是更关系设计方法论的介绍。

西方后现代主义建筑艺术特征

西方后现代主义建筑艺术特征 后现代主义的根源: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和1929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时期,物质生活匮乏,人们对现代化充满渴望。建筑事业同科学技术紧密相联, 建筑师仍持有浓厚的理性主义观点。这是建筑中的现代主义思潮与文学艺术等 门类中的现代主义流派不同的地方。60--7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高度发展,物质丰富了,房荒问题相对解决了。然而,人们感受到工业高度发展带 来的负面效果。环境危机资源危机生态危机社会危机信仰危机等,反倒使人们 在物质丰裕时期产生了新的危机感,社会文化心理随之发生新的重大转变。在 建筑艺术方面,人们的精神要求和审美观念自然和50年代大不相同。此外, 经过70年代的能源危机,许多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并不比传统建筑经济实惠,需要改变对传统建筑的态度。也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反映产业革命和工业化时期 的要求,而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越过那个时期,因而现代主义不再适合新的情况了。持上述观点的人寄希望于后现代主义。这是后现代主义建筑产生的社会根 源和思想根源。 出现和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西欧出现的反对或修正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世界许多地区占主 导地位的建筑潮流。但是在现代主义建筑阵营内部很快就出现了分歧,一些人对现代主义的建筑观点和风格提出怀疑和批评。 1966年,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中,提出了一套与现代主义建筑针锋相对的建筑理论和主张,在建筑界特别是年轻的建筑 师和建筑系学生中,引起了震动和响应。到二十世纪70年代,建筑界中反对 和背离现代主义的倾向更加强烈。对于这种倾向,曾经有过不同的称呼,如“反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之后”和“后现代主义”,以后者用得较广。 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勒·柯布西耶 如果说1923年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经典著作,那么美国建筑师文丘里于1966年出版的著作《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便是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宣

西方艺术思潮

简论西方艺术中的唯美主义思潮 学生:张子鑫学号:0743002032 1.唯美主义运动内容 唯美主义运动(Aesthetic movement)是于19世纪后期出现在英国艺术和文学领域中的一场组织松散的反社会的运动,发生于维多利亚时代晚期,大致从1868年延续至1901年,通常学术界认为唯美主义运动的结束以奥斯卡·王尔德被捕为标志。 西方唯美主义思潮以“为艺术而艺术”为口号。以“追求建议性而非陈述性、追求感观享受、对象征手法的大量应用,追求事物之间的关联感应——即探求语汇、色彩和音乐之间内在的联系”为特征。代表人物有济慈、雪莱、戈蒂埃、王尔德、比亚兹莱,而王尔德是其灵魂人物。范围波及欧洲及远东地区,领域波及文学、戏剧、装饰、美术。 通常,人们认为唯美主义和彼时发生在法国的象征主义或颓废主义运动同属一脉,是这场国际性文艺运动在英国的分支。这场运动是反维多利亚风格风潮的一部分,具有后浪漫主义的特征。它发生于维多利亚时代晚期,大致从1868年延续至1901年,通常学术界认为唯美主义运动的结束以奥斯卡-王尔德被捕为标志。英国的颓废派作家们受瓦尔特·佩特的影响非常大。佩特在1867年至1868年之间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主张人们应该热情的拥抱生活,追求生活的艺术化。颓废主义者们接受了这一观点。法国哲学家维克多-库辛和奥菲尔·戈蒂埃在法国推广了这一观念,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并声称艺术与道德之间没有关联。 唯美主义运动中的作家和艺术家认为:艺术的使命在于为人类提供感观上的愉悦,而非传递某种道德或情感上的信息。因此,唯美主义者们拒绝接受约翰·罗斯金和马修·阿诺德提出的“艺术是承载道德的实用之物”的功利主义观点。相反,唯美主义者认为艺术不应具有任何说教的因素,而是追求单纯的美感。他们如痴如醉的追求艺术的“美”,认为“美”才是艺术的本质,并且主张生活应该模仿艺术。 2. 唯美主义的形成过程 唯美主义思潮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英国的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是唯美主义运动的先驱。他说:“美的东西就是永久的欢乐。”法国作家戈蒂埃是由浪漫主义向唯美主义过渡的作家。他反对艺术的功利主义,主张纯艺术,追求形式美,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戈蒂埃成了唯美主义运动的倡导者。 十九世纪末的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形成,具有两大要素:一是比德(1839-1894)的快乐主义的批评;二是莫理思(1834-1896)的生活艺术化的思想。比德认为,文艺批评家的职责不在于掌握知识,罗列材料,以满足正确的美的定义,而应该具有一种特殊气质,善于感受美的对象的能力,将自己同书本中的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从中探讨得到的快感和乐趣,这才是审美批评的根本。莫理思认为,改造社会的目的是自由地伸展,就非使日常生活艺术化不可。任何文明社会,假如不能对它的成员提供这种环境,那么世界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比德和莫理思的上述观点,奠定了唯美主义的理论基础。再加上英国诗坛中拉斐尔前派的主

当代建筑的主要思潮和流派

当代建筑的主要思潮和流派 当代建筑的主要思潮和流派作者:佚名 时间:2008-7-14 浏览量: 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是20世纪诸多建筑思潮中最重要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思潮。 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化思想领域发生了大动荡。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德法两国成了当时激进建筑思潮最活跃的地方。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三人是主张全面改革建筑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1919年格罗皮乌斯创立新型的设计学校包豪斯,在20年代成为建筑和工艺美术的改革中心。1923年勒·柯布西耶发表《走向新建筑》提出激进的改革建筑设计的主张和理论。1927年在密斯主持下,于德国斯图加特市举办展示新型住宅设计的建筑展览会。1928年各国新派建筑师成立国际现代建筑会议的组织。到20年代末,经过许多人的积极探索,一种旨在符合工业化社会建筑需要与条件的建筑理论渐渐形成了,这就是所谓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本身包括多种流派,各家的侧重点并不一致,创作各有特色。但从20年代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等人发表的言论和作品中可见以下一些基本的特征: 一、强调建筑随时代发展变化,现代建筑应同工业时代相适应 二、强调建筑师应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与经济问题 三、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革新 四、主张坚决摆脱历史上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建筑 五、发展建筑美学,创造新的建筑风格 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在50~60年代达到高潮。同时,怀疑、批评、责难也开始增多。1966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发表着作:《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这本书明确地提出了种种同现代主义建筑原则相反的论点和创作主张。如果说1923年出版的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一部经典性着作,那么《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可以说是后现化主义建筑思潮的一部最重要的纲领性文献。 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出现有着比单纯的喜新厌旧更深刻的原因。20世纪是各方面变化迅速的时代。相隔50年左右,70~80年代的西方社会同20~30年代的情况相比,变化巨大。文丘里的建筑观点反映着这一改变,他说出了许多人想说未说,或说不清楚的建筑艺术观念,他把事情挑明了,从而推动了20世纪后期建筑思潮的又一次重大转变。

第六章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第六章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第一节从现代到后现代 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中,建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出现了明显不同于在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形成的、并在战后得到广泛传播的现代建筑的思想和实践。在开始的十余年里,西方有学者将建筑领域这种新的思潮叫做后现代主义。进入20世纪80年代,一般学术界仍将它们作为后现代时期的建筑现象进行考察与认识,也有将其统称做“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 建筑中后现代概念的提出是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进入后工业时代关于社会文化问题的讨论密不可分的。后现代不是建筑领域的专有名词,其在不同的领域内涵不尽相同,但这个名词已被用来描述20世纪后半叶涉及人类政治、经济、社会、艺术以及思想与知识领域观念转变的共同特性。后现代思考开始于西方世界对自身建立的工业文明与现代化模式的全面反思。 建筑思想的转变总是折射出一个时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领域的变迁,但就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的种种现象来看,建筑的发展也表现出了自身的特有形式。建筑中的后现代在开始时往往被理解成为一种新的建筑风格现象,而在以后的十几年里,随着新的建筑思潮与建筑实践的不断涌现,其内涵也不断变化。随着弗兰普敦、柯尔弘等人为代表的西方学者的一系列著作的发表,一些在整体上对这一时期建筑转变的学术研究开始形成。建筑的多元化是这个时期的最大特征。 西方的现代建筑运动在二次大战之间达到高潮。以现代派建筑大师的思想与时间为代表所推动发展的现代建筑派,在相当一段时期里被人认为是抛弃旧世界、建立新秩序的发展必然。当时先锋派建筑师们关注大量住宅需求的设计实验、强调建筑的功能作用以及对建筑中新技术、新材料的创造性运用,都是19世纪以来持续探索的工业化时代建筑发展方式的决定性成果。在20世纪30 、40 年代中叶,先锋派门倡导的现代性被变异成一种特殊的、被称作“新传统”的纪念性风格。基甸、佩夫斯纳和希契科克等理论家的书已被公认为最重要的现代建筑的历史与理论著作。 20世纪50、60年代现代建筑成为西方世界众多城市更新与振兴的重要策略。同时,这种顺应时代发展与技术进步而形成的现代化模式,又继续向西方以外的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延伸,并且,现代派所创建的美学形势也同时从边缘走向主流。 现代派建筑师们普遍强调设计与建造技术以及使用功能之间的逻辑关系,这种理性精神也是他们之所以能引领这个时代建筑发展的关键所在。 现代派建筑的重要代表人物密斯·范·德·罗及其战后的实践活动表现出一种技术至上的典型趋向。这典型地反映出这样一个事实,战前先锋派的理想探索在战后迅疾发展的经济浪潮中不可避免地转化成一种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力量。他设计的芝加哥湖滨公寓和纽约西格拉姆大厦,不仅是新时代的技术纪念碑,也是现代都市摩天楼的商业形象和资本主义权利的表征建立了最重要的范本。密斯以一种精密的建筑美学与工业技术的最佳利用的高度结合,创造了特有的建筑文化。20世纪70年代建成的纽约世贸中心双塔以及芝加哥西尔斯大厦成为这个时代技术与资本的最强有力的象征。 战后,技术至上的意识形态还演绎出新的未来主义。一方面是战后西方世界技术持续强劲发展的激励,另一方面,以英国的班纳姆等人为代表的理论家也为这些畅想推波助澜。60年代最引人注目的是高级派代,其代表是英国的阿基格拉姆集团和日本的新陈代谢派。 现代建筑派在主张建筑形式是从使用功能以及建造技术的逻辑关系中获得的同时,又极力推崇建筑师作为形式创造者的直觉与才能。20世纪60年代初,建筑设计已经明显地体现出对现代主义理解的分化状态,“重理”或“偏情”两种倾向的出现似乎已经说明了这点。

西方建筑思潮

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Modernism)是20世纪诸多建筑思潮中最重要和影响最深远的建 筑思潮。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化思想领域发生了大动荡。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德法两国成了当时激进建筑思潮最活跃的地方。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三人是主张全面改革建筑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1919年格罗皮乌斯创立新型的设计学校包豪斯,在20年代成为建筑和工艺美术的改革中心。1923年勒。柯布西耶发表《走向新建筑》提出激进的改革建筑设计的主张和理论。1927年在密斯主持下,于德国斯图加特市举办展示新型住宅设计的建筑展览会。1928年各国新派建筑师成立国际现代建筑会议的组织。到20年代末,经过许多人的积极探索,一种旨在符合工业化社会建筑需要与条件的建筑理论渐渐形成了,这就是所谓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本身包括多种流派,各家的侧重点并不一致,创作各有特色。但从20年代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等人发表的言论和作品中可见以下一些基本的特征: 一、强调建筑随时代发展变化,现代建筑应同工业时代相适应 二、强调建筑师应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与经济问题 三、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革新 四、主张坚决摆脱历史上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建筑 五、发展建筑美学,创造新的建筑风格 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在50~60年代达到高潮。同时,怀疑、批评、责难也开始增多。1966美国建筑师文丘里(R.Venturi)发表著作:《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这本书明确地提出了种种同现代主义建筑原则相反的论点和创作主张。如果说1923年出版的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一部经典性著作,那么《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可以说是后现化主义建筑思潮的一部最重要的纲领性文献。 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出现有着比单纯的喜新厌旧更深刻的原因。20世纪是各方面变化迅速的时代。相隔50年左右,70~80年代的西方社会同20~30年代的情况相比,变化巨大。文丘里的建筑观点反映着这一改变,他说出了许多人想说未说,或说不清楚的建筑艺术观念,他把事情挑明了,从而推动了20世纪后期建筑思潮的又一次重大转变。 新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建筑思潮源远流长,建筑领域的新古典主义也是频仍出现的思潮,人们甚至创造出新新古典主义之类的名称,以示不同时期的新古典主义建筑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差别。在20世纪,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新古典主义建筑仍大量出现,即在现代主义建筑极盛时期,各国各地区形形色色的新古典主义建筑仍是不绝如缕。

西方当代艺术观念对当代建筑思潮的影响

西方当代艺术观念对当代建筑思潮的影响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衍生出的其他的艺术形式,尽管形式各有不同,但它们却是相通的,互相渗透,互相表达,经过被艺术家整合归纳,又共同服务于为人类的生活增添更多的色彩,而当代建筑思潮又深刻地受到西方当代艺术观念的影响,本文主要通过介绍波普艺术、极少主义与观念主义三个西方重要的艺术流派,分析这三种艺术思潮在发展过程中带给当代建筑设计思潮的启发和发展,分析当代建筑思潮的特点,寻求当代建筑设计的完善和创新,努力建构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设计理论体系。 随着当代艺术不断发展,各种艺术形式蓬勃出现,建筑设计这一庞大的分支更是深受艺术观念的影响,社会上流行的各种艺术形式都会影响着建筑思潮的走向,建筑师在进行建筑的设计时都会借鉴当时艺术的主要形式,但是有些建筑师却走不出流行艺术的桎梏,简单模仿,没有创新,没有融合,而丢失了自己独特的地方,本文将论述当代艺术观念带给当代建筑思潮的思考和借鉴,希望可以给本民族的建筑师以启发,帮助建筑师更好的实现建筑设计与当代艺术、民族特色完美的结合。 当代艺术的重要流派 1.波普艺术 波普艺术,又被称为新达达主义,因其延续达达主义的艺术追求,大多数作品体现的是一种拼合组织艺术。波普艺术产生于商业文化背景下,是一种更贴近大众,因此更为大众喜欢的艺术形式,它们都努力尝试去推翻抽象艺术,将其转化为表现强烈的符号、商标等。其灵感是来自我国的特色画种“锦灰堆”,即一种层层叠叠看似杂乱无章,其蕴含高深文化内涵的组合艺术,对当代艺术发展和建筑设计

影响深远。 2.极少主义艺术 极少主义,顾名思义是一种追求简约的艺术流派。它表现在绘画方面,用极少的色彩和形象去画画来表现色与形的关系,简化一切与表现主体无关的东西,它高度概括事物的本质,简约大方的设计手法却可以保证本质完全的贯彻,因此,建筑设计运用极简主义,可以形成一种简单明快的视觉感觉,给人以整体感,几乎全部的设计师都会受到极简主义的影响,而建筑师的意识形态,又会表现在建筑设计上,作用到建筑的形式感上。 3.观念艺术 观念艺术,即思想艺术,是一种出现在西方美术界的艺术风格,具有写意性的特点,其创作灵感和意图可以清楚的反映出社会上一个时期人民的生活发展状况。观念艺术表现手段多样,主要是决定于艺术家自己的看法,即只要作者认为自己表现出的是艺术,他便会陈列出自己的作品,因此观念艺术家们摒弃艺术创作所需要的实体物质,而直接使用照片或者语言等其他方法来表现人的观念和精神状态。 当代建筑的艺术思潮 当代建筑艺术曾倒退到旧时代风格,那是因为法西斯主义控制欧洲时,热衷复古造成的,这一时期使得建筑设计难以突破复古倒退的方向,但由于对艺术的热爱,视艺术为生命的艺术家们还是坚持追求进步,按照先进的审美标准去进行自己的艺术创作,他们特别注意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且经常与其他领域的艺术家进行密切的交流,广泛对比思考不同的设计思维,精确的设计建筑物。 建筑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还注意多元化的设计,融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结合吸收当地的风俗习惯,紧密结合民族独有的文化,深入了解挖掘当代的特色,了解人们的需要,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和人们的思想、情感需求等多方位的需求,

现代主义景观设计思潮

1.现代主义景观的概念: 1..1“现代主义景观”是一种风格的特指术语,主要是指20世纪现代主义思潮对景观产生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具有现代主义诸多特征的景观形式。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主义景观应该是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景观。 1.2现代主义景观是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自我四种关系上表现出来的尖锐矛盾,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延伸过程的现代景观,其包含一部分悲观绝望的情绪和虚无主义思想。 2.创作手法: 现代主义景观最重要的创作手法之一是自由联想。现代主义景观始终是现代景观的主流,代表了现代景观的形式和风格。 景观从现代主义艺术和现代主义建筑中吸取了大量的现代主义思想,并形成了与传统园林截然不同的现代主义园林风格。 1 3.现代主义景观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3.1现代艺术的发展 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以绘画为主导的艺术领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以莫奈为代表的印象派艺术率先反对学院派艺术,与随后涌现出的野兽派、立体主义、抽象主义等构成了西方现代派艺术。 3.2现代主义建筑的影响 包豪斯的理论 空间理论的影响 建筑形式的直接影响 4.现代主义景观发展历程 5.现代主义景观的设计思想 1.与古典分离 现代主义建筑兴起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新材料的运用和大工业生产的出现。但景观却受到土地、水、植物的限制,无法在材料上找到变革。在席卷一切批判传统、力求变革的历史大潮中,景观设计师在现代主义者对传统中的对称、轴线和附加装饰的攻击中找到了变革的方向。同现代主义建筑师一样,他们宣扬功能作为设计起点的理念。艾克勃曾今说过:“现在的景观设计如果仍只考虑美观的话,那么,其就是内在社会合理性的奢侈品。”从这一点出发,在现代主义建筑和立体主义艺术对自由空间的探索下,现代景观设计运动也追求不同于传统的空间.同现代主义建筑革命一样,空间感觉与品质的转变也成为现主义景观设计变革的重要方向。 2.现代主义景观的空间转变 西方古典主义园林设计认为自然中的空间只有得到清晰的界定才能被感知。凡尔赛宫的园林就是一典型代表。在这样的古典园林中,空间是通过一系列轴线组织起来的序列,再由中心焦点和围合要素所界定的闭合体。但在现代主义景观设计者来看,空间是自由而活生生地呼吸着的事物,正如哈普林(lawrence Halprin) 所认为的:“空间是相互流动没有边界。”设

西方建筑风格发展及对中国建筑影响任廷凯

西方建筑风格发展及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摘要:现代主义建筑思想是世界建筑发展的主流建筑思潮,对正逐步融入世界建筑发展潮流的中国建筑界产生过或正在产生巨大的影响。中国的建筑思潮不仅仅受此的影响,在中国现代建筑"无限广阔的创造范围里",还包括了中国国内所固有的建筑传统思想的制约和世界上其它建筑思潮如后现代主义、新现代主义的影响,因而表现出更具特色和多样性。 关键词: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新现代主义中国建筑设计技术 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新现代主义是先后影响建筑发展的主流思潮,为了把握这些思潮发展的大致脉络,本文先对其进行归纳和简化分析,再对比国内近几十年来的发展情况,简浅地谈淡西方建筑风格对中国现代建筑的影响。 一.现代主义建筑 1、现代主义建筑产生历史回顾 早在19世纪就已经有现代主义思潮的荫芽,体现在许多文化领域中,建筑艺术领域中真正有较大影响的则是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维也纳学派、德意志制造联盟、芝加哥学派等。现代主义建筑的出现是一个随着艺术、技术的发展,不断简化装饰,强调功能和技术的过程。 a.装饰的简化:“工艺美术运动”主张设计的真实诚挚、形式与功能的统一,设计装饰上从自然形态吸取营养。它促使欧洲的另外一场设计运动——“新艺术运动”的产生,直接影响了建筑形式的改变。新艺术运动反对历史的样式,想创造一种能适应工业时代精神的简化装饰。其主题是模仿自然生长的草木曲线,是现代建筑简化与净化过程中的步骤之一。在其影响下的代表是维也纳学派,指出新结构、新材料必导致新形式的出现。另一位建筑师鲁斯提出“装饰就是罪恶”,认为“建筑不是依靠装饰而是以形体自身之美为美”。 b.功能的重视:美国的芝加哥学派代表之一沙利文是现代建筑的重要先驱,提出“形势追随功能”的口号,其功能的含义包括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本身的表现、建筑形式的象征性功能等。 c.现代工业为背景:德意志制造联盟以贝伦斯为代表,主张在建筑设计上创新,使功能、技术与艺术有机结合,并满足当时社会要求;大力宣传功能主义和承认现代工业。 d.现代主义建筑确立和传播:在之前的现代建筑思想影响下,新一代的建筑家开始成熟,出现了真正有影响力的大师——格罗庇乌斯、密斯、勒?柯布西耶和阿尔托,加上美国的赖特,他们组成了世界上最强大的设计和设计教育力量,通过建筑实践和教育实践,冲破了禁锢人们思想数千年的传统建筑、设计和美术教育体系,建立了崭新的体系,新建筑思想、新原则、教育体系得到确立。他们使现代主义成为国际建筑的标准风格,影响了整个世界20世纪的建筑面貌。 2、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具体内容 沙利文是现代主义建筑的先驱,主张在传统继承上的发展和变化,为新时代设计新建筑。 美国建筑家赖特现代义建筑重要奠基人之一,将沙利文的现代建筑方法和思想发扬光大,提出了自己的有机建筑理论(organic architecture)、提出现代建筑与自然形式应该具有内在的关联,在自己的设计中强调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形式和功能的协调性。他将沙利文的“from follow function”发展为“from and function are one”,认为功能与形式在设计中根本无法分开。建筑的结构、材料、建筑的方法融为一体,合成一个为人类服务的有机整体。他的“有机设计”就是指这个综合性、功能主义的含义。 德意志制造联盟认为现代设计应是一个科学的、技术的、可量化的过程,因此必须采用标准化作为整个活动指导中心,而非一个自由发挥过程。这使德国,乃至欧洲的建筑设计因

设计思潮课件

主讲:邹伟华 绪论 设计思潮:设计思想的潮流。 设计:“设”就是“设想”,“计”就是“计划”。即做事,造物之前的设想计划。 设计思想:设计的价值、目的、设计理论要点和设计的指导思想。(社会学的特征)(1-1) 第一章设计艺术的源泉 ????第一节设计的起源 一.“生存说” 二.“巫术说” 三.“游戏说” 第二节古代设计(简介) 、中国古代的设计 建筑设计 手工艺设计 二、世界古代的设计 古代埃及的设计 古代希腊的设计 欧洲中世纪的设计 文艺复兴之后的设计 第三节现代设计艺术的早期发展 一.英国工艺美术运动(拉斯金、莫里斯) 运动的根源: 工业产品的粗糙; 手工业者为权贵服务; 社会矛盾对中世纪、哥特的向往。 拉斯金的主张: 美术与技术结合; 向自然学习; 人工创造的原则,强烈的乌托邦思想。 拉斯金的反对:反对工业化;反对非实用艺术。 二.新艺术运动(高蒂、威尔德、马金托什) 运动的根源: 工业化来势凶猛; 过份装饰的贵族风格泛滥; 工艺美术运动的影响。 运动的主张: 完全放弃传统装饰风格; 完全向自然学习; 各国运动的根源相似,但风格都是各不相同。 运动的反对:反对工业化;反对非实用艺术。 三、装饰艺术运动(为少数人服务) 运动的主张: 主张机械化的美。

运动的反对: 反对古典主义的、手工艺的趋向。 运动的意义: 装饰艺术运动是新艺术与现代主义之间的一场衔接,双方的特征都兼而有之,但不是简单的重复和再现。其装饰特点,在后现代主义风格中再次受到重视。 第二章西方设计艺术思想的发展 ???? 从实用艺术转向纯艺术,从纯艺术转向实用美术; 从审美观念创造形成转向纯艺术或美的艺术,从美的艺 术转向实用美术或美术的大众化,体现着人类审美的历 程。 第一节古希腊的设计思想 古希腊艺术是一种艺术的混合体,艺术在一定程度上 技艺,体现着劳动与技术的结合。 毕哥拉斯学派的思想; 苏格拉底的思想; 柏拉图的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第二节工业革命时期的设计思想 莱布尼次的理性主义美学思想(德国); 休谟的“美的效用说”(英国); 拉斯金、莫里斯的思想; 功能主义的设计思想。 第三章中国设计艺术思想的发展 礼乐文化对设计艺术的影响 “天人合一”的设计艺术思想 中国设计艺术中的“技艺性” 第四章中西设计艺术比较 人文背景差异对设计艺术的影响 宗教信仰差异导致设计形式风格的不同 美学思想理论差异决定设计艺术的差异 第五章现代设计艺术的十大思想 第一节现代主义设计思潮 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工业和科技发展到一定水平,大众市场已经健全,同时艺术上的改变了人们的审美趣味,现代建筑的兴起更是为艺术设计上的现代主义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先前分散的各种设计改革思潮终于逐渐融汇到一起,形成了现代主义设计思潮。 主张: 科学性取代艺术性,称为“机械化时代的美学”; 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口号是“形式追随功能”; 发展新形式,反对传统样式和附加装饰。 现代主义设计声称是第一个从根本上实现民主原则的设计运动,具有为大众服务的乌托邦式的社会改造理想色彩。 5.1.1 包豪斯(Bauhaus)与功能主义 1919年由Gropius发起成立的一所设计学校。试图解决一个问题:怎样使艺

西方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

西方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纪元法分类) 以及各个阶段主要的建筑现象与理论 0. 公元前8世纪 - 公元前二世纪:古希腊时期 雅典卫城总平面、帕提农神庙、三种柱式(注意与古罗马柱式的区别) 特点:一、:平面构成为1:1.618或1:2的矩形,中央是厅堂,大殿,周围是柱子,可统称为环柱式建筑。这样的造型结构,使得古希腊建筑更具艺术感。 二:柱式的定型。共有四种柱式:1. 陶立克柱式,2. 爱奥尼克柱式,3. 科林斯式柱式,4. 女郎雕像柱式。三:建筑的双面披坡屋顶形成了建筑前后的山花墙装饰的特定的手法。古希腊建筑中有圆雕,高浮雕,浅浮雕等装饰手法,创造了独特的装饰艺术。 四:由平民进步的艺术趣味而产生的崇尚人体美与数的和谐。 五:建筑与装饰均雕刻化。希腊的建筑与希腊雕刻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 1、4-15世纪:古罗马时期(拜占庭) 特点,一、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 二、整体造型中心突出。在一般的拜占庭建筑中,建筑构图的中心,往往十分突出,那体量既高又大的圆穹顶,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围绕这一中心部件,周围又常常有序地设置一些与之协调的小部件。 三、它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其典型作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仿佛一个完整的穹顶在四边被发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个券承担,从而使内部空间获得了极大的自由。 四、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意变化,又注意统一,使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立面显得灿烂夺目。 代表:圣索非亚大教堂、罗马万神庙(巴西利卡形式、柱式、帆拱技术、拜占庭建筑特点) 2、10-12世纪:罗马式建筑为代表 (罗马风建筑、罗曼建筑、似罗马建筑):欧洲基督教流行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是10世纪晚期到12世纪初欧洲的建筑风格,因采用古罗马式的券、拱而得名。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给人以雄浑庄重的印象。对后来的哥特式建筑影响很大。罗马式建筑承袭初期基督教建筑,采用古罗马建筑的一些传统做法如半圆拱、十字拱等,有时也用简化的古典柱式和细部装饰。经过长期的演变,逐渐用拱顶取代了初期基督教堂的木结构屋顶,对罗马的拱券技术不断进行试验和发展,采用扶壁以平衡沉重拱顶的横椎力,后来又逐渐用骨架券代替厚拱顶。平面仍为拉丁十字。出于向圣像、圣物膜拜的需要,在东端增设若干小礼拜室,平面形式渐趋复杂。 典型特征是:墙体巨大而厚实,墙面用连列小券,门宙洞口用同心多层小圆券,以减少沉重感。西面有一、二座钟楼,有时拉丁十字交点和横厅上也有钟楼。中厅大小柱有韵律地交替布置。窗口窄小,在较大的内部空间造成阴暗神秘气氛。朴素的中厅与华丽的圣坛形成对比,中厅与侧廊较大的空间变化打破了古典建筑的均衡感。 代表:德国沃尔姆斯大教堂、意大利比萨主教堂建筑群

设计思潮

规划设计思潮之 ——现代极简主义景观思潮“极简主义”是把视觉经验的对象减少到最低程度,力求以简化的、符号的形式表现深刻而丰富的内容,通过精炼集中的形式和易于理解的秩序传达预想的意义。极简主义在空间造型中注重光线的处理,空间的渗透,讲求概括的线条、单纯的色块和简洁的形式,强调各相关元素间的相互关系和合理布局。 一、极简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极简主义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60年代所兴起的一个艺术派系,又可称为“Minimal Art”。它产生于美国的20 世纪60 年代,在当时,西方社会尤其是美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能源危机”,社会变得日益动荡不安,这种社会的急剧变化相应的引起了人们思想上的变化,人们从各方面进行严肃认真的反思。科技和人的异化,社会、信仰和文化的危机的推动下,各种新兴的艺术类型,肩负着反映社会各阶层现实状况的使命出现在历史舞台上,这其中就包括极简主义。 二、极简主义形成发展过程 极简主义,又称最低限度艺术,它是在早期的结构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艺术门类。最初,它主要通过一些绘画和雕塑作品得以表现。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19世纪后半叶、20 世纪初。那时, 塞尚、毕加索和马蒂斯等艺术家的探索, 使得古典或传统艺术彻底解体。在相当短暂的历史时期内, 艺术创作的主流

发生了由具象到抽象的巨大转变。另外, 现代大都会中人们所遭遇的冷漠孤独、因文化熏陶而化为的冷峻孤傲所造成的那种明显的对传统艺术的批判意识, 对社会现实横眉冷对, 也是极简主义艺术作为艺术家对生活和社会秩序的渴望和追求而出现的不可回避的原因之一。很快,极简主义艺术就被彼得·沃克、玛萨·舒瓦茨等先锋园林设计师运用到他们的设计作品中去,并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和争议。如今,随着时间的推移,极简主义园林已经日益为人们了解和认可。 三、极简主义景观设计的特征 3.1非表现和非参照 极简主义景观设计追求的不仅是抽象,而且是绝对作品,摆脱与外界的联系,不表现或反映除本身以外的任何东西,不参照也不意指任何属于自然的内容或形象,以独特新颖的形式建立属于自己的欣赏环境,强调观者所见即为作品的真实存在。构成主义艺术家塔特林的名言“真实空间中的真实材料”,极简主义景观大师推崇的真实就是客观存在。譬如景观设计师舒瓦茨的作品大胆前卫,形式独特。1998年建成的明尼阿波利斯市联邦法院大楼前广场,将建筑立面上有代表性的竖向线条延伸至广场的平面中来,在入口通道的两侧,一批与线条成30 o夹角的不同高度和大小的水滴形绿色草丘从广场中隆起。平行于草丘的一批粗壮原木,被分成几段,作为坐凳。该广场具有明显的极简主义和大地艺术的特征,在明尼阿波利斯市以直线、方格为特征的城市环境中,它的景观极具个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