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雁门太守行》简答题

《雁门太守行》简答题

《雁门太守行》简答题
《雁门太守行》简答题

《雁门太守行》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赏析简答题:

25《雁门太守行》导学案甘肃省靖远县糜滩中学部编版语文文八年级上册

雁门太守行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知识。 2.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3.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学习重点: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习难点:赏析诗歌,感受作者伟大深沉的忧国忧民情怀。 学习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展示目标 1.导入: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千百年来为世人传诵。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来学习《诗词五首》第三首《雁门太守行》。 2.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作者介绍 李贺(790-816),字长吉,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2.写作背景 《雁门太守行》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诗。 3.朗读指导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4.读通诗意

【雁门太守行】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雁门太守行】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李贺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及注释】 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 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 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 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 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1、黑云:厚厚的乌云。这里指攻城敌军的气势。 2、摧:毁坏。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 3、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 4、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5、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

军中的号角。 6、塞土燕脂凝夜紫:夜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浓艳得近似紫色。 7、燕脂:即胭脂,一种红色化妆品。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胭脂凝成。据说长城附近多半是紫色泥土。 8、临:抵达。 9、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塞上”一作“塞土” 10、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11、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 12、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聘人材、招揽隐士。 13、玉龙:指一种珍贵的宝剑,这里代指剑。 14、君:君王。 【赏析】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后称“乐府诗”。多介绍战争场景。 诗人的语言极力避免平淡而追求峭奇。为了追求奇,他在事物的色彩和情态上着力,用浓辞丽藻大红大绿去表现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构思新奇,形象丰富。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秾艳色彩的

《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诗中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2、掌握重点语句的赏析; 3、熟练而有感情地诵读全诗,并在此基础上背诵默写全诗。 学习重点: 理解诗中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学习难点: 掌握重点语句的赏析。 突破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教师启发引导点拨。 授课时数: 一课时 知识链接: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作家作品: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祖籍陇西,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后世称李长吉、李昌谷。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但家已没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因此被后人称为“诗鬼”。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2、写作背景: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809年(元和四年),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3、【注释】 (1)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后人多用来吟咏边塞征战之事。(2)摧:毁坏。(3)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4)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5)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战场上血迹。(6)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凝,凝聚。(7)临:抵达。(8)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9)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10)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11)黄金台: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台上,以招揽人才。(13)提携:提起(14) 玉龙:指宝剑。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1)搜集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2)结合注释初读诗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导入新课,了解相关文学文化常识: (1)创设情境,引入《雁门太守行》 (2)解题。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

《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 : 篇一:《雁门太守行》中考试题汇编 《雁门太守行》中考试题汇编 (一)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3 -24题。(4分】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23.首句用黑云暗喻敌军,一个“压”字,把敌军的情况,淋漓尽致地 表现出来。(2分) 24.最后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答: 23.(2分)人马众多(来势凶猛或交战双方力量悬殊) 24.(4分)引用典故表达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1、首句用压城的黑云暗喻,一个“压”字把敌军的的情况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3、这首七言古诗,借用乐府就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如归的英雄气概。

4、颔联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的很壮美,其中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5、颈联中“易水”二字,使人联想到战国的刺客荆轲的《易水歌》。 6、尾联中的“黄金台”,相传是战国的燕昭王所筑,引用这个典故,作用是既与战争的地 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7、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是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这里所说的“报君”、 “为君死”跟封建时代臣子的“愚忠”有着本质的区别,“君”这是中央集权的象征,“为 君死”即为维护中央集权战死。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两句也可算得是诗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了。 (三)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这首诗用浓重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勾勒出将士们勇雄形象。 2.关于这首诗的主题有下列三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正确,为什么?() A孤城将破,将士们拼死守城 B孤城将破,但将士们斗志昂扬,并趁夜出击 C孤城将破,远方援兵趁夜而至

雁门太守行赏析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催,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描绘当时的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赏析“黑云压城城欲催,甲光向日金鳞开”两句。 这两句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第二句转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3、三、四两句为写激战营造出一种怎样的气氛?苍凉、悲壮。 4、这首诗与一般描写战争的诗词相比,在词语使用上有何特别之处?试举例说明。 参考:这首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如在“黑云”“夜紫”的背景下,点染以“金鳞”“燕脂”“红旗”等,画面色彩斑斓,显得奇异诡谲。 5、前四句写日落前情景,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最后两句引用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催,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描绘当时的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赏析“黑云压城城欲催,甲光向日金鳞开”两句。 这两句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第二句转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3、三、四两句为写激战营造出一种怎样的气氛?苍凉、悲壮。 4、这首诗与一般描写战争的诗词相比,在词语使用上有何特别之处?试举例说明。 参考:这首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如在“黑云”“夜紫”的背景下,点染以“金鳞”“燕脂”“红旗”等,画面色彩斑斓,显得奇异诡谲。 5、前四句写日落前情景,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最后两句引用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2020-2021年部编本(RJ)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导学案:24.3 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导学案 一、预习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重点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三)预习导学 1.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背景透视 《雁门太守行》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诗。 2.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3.读通诗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探究案 1.首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2.“甲光向日金鳞开”的“开”字有何妙处? 3.第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 4.“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写出了战士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5. 诗的最后两句,你是怎么理解的?你认为诗的主题是什么? 三、课堂小结 战斗在易水边发生,就是今天的河北易县,那里最著名的古迹就是黄金台,相传是战国燕昭王所筑,为了招募人才,放了千金在台上。“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白也说过“感君恩重许君命”,李贺也是一样,战场上的战士们也是一样,为了报效国家,为了知遇的君恩,提携玉龙宝剑去战斗,何惜生命。 这首诗不能归入边塞诗同,但这首诗里有英雄豪情。豪情如画卷,有些墨重,有些墨轻,疏淡与浓郁这间,挥洒出每个人心中的英雄容颜。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这也是李贺诗歌的风格,务求新奇,被人称为“奇才”“鬼才”。 四、拓展延伸 战争历来是残酷的,在很多的诗词歌赋中都有对战争场景的描写,尤其是边塞诗。请同学们看看这些诗人是如何描绘战争场景的? 投影: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北朝民歌?《木兰诗》 参考答案 一、 2. péng xiāo jì yān雁都

雁门太守行中考题

(一) 《雁门太守行》阅读练习及答案(北京市房山区)完成第9—10题。(共6分)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9.这首诗构思奇特,丰想象富。诗的首联作者仅用一个“①”字,便把守军处境艰难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颈联中的“霜重鼓寒”则写出了战争的②;尾联运用“黄金台”的典故,表达了将士们③的情感。(3分) 10.陆游曾评价李贺的诗“五色炫耀,光彩夺目,使人不敢熟视”。请结合诗句内容,说说你对这个评价的理解。(3分) 答: (一)答案: 阅读《雁门太守行》,完成第9—10题。(共6分) 9.答案示例:①压/摧②艰难/悲壮/环境恶劣③誓死报国/爱国 评分:本题共3分,每空1分。第二、三空意思对即可得分。 10. 答案示例:诗中用“黑”字写出了敌军黑压压一片,又用“金”字写出了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的情景,用表色彩的词语写出了敌军的来势凶猛,我军战士严阵以待的场面。 评分:本题共3分。选对表现色彩的词语1分,结合内容1分,分析出表达效果1分。 (二) 《雁门太守行》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湖南省衡阳市中考题)(4分)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巻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9.“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2 分)

【解析】“角声”从声音即听觉;“燕脂凝夜紫”写颜色,从视觉。 10.下面选项中,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 (2分) A.“雁冂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首联“黑云圧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写景也是写事,渲染战前敌军圧境,我军英勇应战的危急、紧张气氛;暗示战斗的残酷,为下文描写战斗的惨烈做铺垫。 C、颈联“半巻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此句中“鼓寒”指的是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的是战士们在这祥沉重的鼓声中无力击鼓,斗志难振。 D.尾联“扱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典故,表达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 【解析】C.诗中“不起”指的是鼓因霜重“声不起”,而战士们依然是斗志昂扬。 (三) 《雁门太守行》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云南省中考题)完成12-13题。(4分)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塞上”又做“塞土”。 12.请简要分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在全诗中的作用。(2分) 答: 13.“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感?(2分) 答: (三)答案: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13题。(4分) 12.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表现了战争形势的紧迫。 示例一: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把敌军比作黑云,既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而且“黑”字突出敌人的猖獗、军情险恶;“城欲摧”表现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巩固欣赏古代诗词的方法,提高欣赏力;发展联想、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体会诗中情,小组讨论理解诗中意,潜心品析发现诗中美,继而发挥想象感受全诗意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审美情趣,激发热爱诗歌的情感。 2学情分析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学生对此题材的诗歌难于把握,通过对诗歌体例和诗歌意象及意境的分析,加深学生对此类诗歌的理解、鉴赏。 3重点难点 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雁门太守行 一、激趣导入: 1.我们知道,边塞诗有怨,有恨,但是豪情终将战胜一切。这就是文人心中不肯凋零的英雄大梦。不仅仅是边塞诗,豪情是整个大唐生命的基色。为什么贺那样纤弱的诗人,都会说“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因为他自已也曾经写下充满奇情的诗篇,比如他写的《雁门太守行》。 2.板书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 1.读注释,弄清古诗容。重点交流“夜紫”“易水”“金鳞”等词意思。 2.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战争场景,请根据诗歌容找出战事的季节、时间、地点以及简要归作战的经过。 明确:季节——秋天 时间——向日、夜紫(傍晚)、霜重(半夜) 地点——塞上、易水

经过——黑云压城(兵临城下)、甲光向日(严阵以待)、半卷红旗(夜袭敌营) 3.提问:除了描写战事的具体容外,诗人还在诗中写了什么容? 明确:环境——角色满天、燕脂夜紫、霜重鼓寒 感受——报君黄金、玉龙为死 4.师生交流后,老师擦去黑板上多余的字。具体如下: 黑云压城、甲光向日、角声满天、燕脂夜紫、半卷红旗、霜重鼓寒、报君黄金、玉龙为死 三、感悟情感: 1.提问:这里的“玉龙为死”,你能体会到什么?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 2.师生交流时,明确: 死——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板书:视死如归) ⑴黑云——运用比喻,写出敌军强大,随时可能牺牲。 ⑵城欲摧——随时城破兵败身启。 ⑶甲光——将士披挂上阵,准备战斗,做好献身的准备。 ⑷角色满天——军情紧,战斗随时打响,暗示战争之残酷。 ⑸易水——用典,像荆轲刺王一样,不打算生还。 ⑹霜重鼓寒——环境描写,北地的秋夜,风疾霜浓,但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⑺报君——用死来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 ⑻秋色、燕脂、夜紫——营造苍凉、悲壮的氛围,暗示战事紧、残酷,随时可能阵亡。 3.指导感情朗读。 四、品味想像,体会主旨 1、引导:贺是一个特别善于使用浓郁色彩的人,他用的色彩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色彩完全不同。很像西方的油画,用得太浓了,下笔太重。短短二十七岁的生命,不用如此浓烈的色彩,不足以和这个世界抗衡。他没有太多的光阴足够从容,他留下的是那样一种与众不同的不朽。

【语文】2016年福建省厦门市语文中考真题(解析版)

2016年福建省厦门市中考语文真题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满分:36分) 一、语言积累(13分) 1.请根据提示填写相应的古诗文。(13分) (1)长风破浪会有时,。(李白《行路难》)(1分)(2)黑云压城城欲摧,。(李贺《雁门太守行》)(1分)(3),似曾相识燕归。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1分) (4)何处望神州?。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辛弃疾《南乡子》)(2分) (5)虽有嘉肴,弗食,;虽有至道,弗学,。(《礼记·学记》)(2分) (6)醉翁之意不在酒,。山水之乐,。(欧阳修《醉翁亭记》)(2分) (7)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用鸟儿争春描绘初春景象的句子是“, ”。(2分) (8)《爱莲说》中用形容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君子之风的句子是“,”。(2分) 【答案】(1)直挂云帆济沧海(2)甲光向日金鳞开(3)无可奈何花落去(4)满眼风光北固楼不尽长江滚滚流(5)不知其旨也不知其善也(6)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7)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8)(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二、语言运用(23分) 2.根据情境,将下列对话补充完整。(4分) 除夕一早,小新见邻居王阿姨对着一副春联发呆,便热心上前询问:“(1)”王阿姨说:“唉!我分不清上下联,怎么办呢?”小新看了看那副春联(如右图),指着它的末字,笑着解释道:“(2)” 【答案】(1)(2分)要点与评分:有称呼,使用礼貌用语1分,符合情境1分。示例1:

(王)阿姨,您好!请问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吗?示例2:(王)阿姨,您贴春联,需要(我)帮忙吗?(2)(2分)要点与评分:只分出上下联的仅得1分,能根据提示讲清理由的,可得2分。示例:(王阿姨),根据对联的规则,B的末字“绿”字读第四声,所以B是上联;A的末字“红”字读第二声,所以A是下联。 3.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3)小题。 我何其幸运,可以看到美的事物,看到一朵野姜花在湿润的空气里慢慢绽放,看到天空中行走散步的云变幻多姿。我何其幸运,可以听到美的声音,听到鸟雀啼鸣低回宛转,听到蛙虫喧叫热闹欣喜。我何其幸运,。生命是不会有真正的黑暗的。 (1)请将语段中的词语“何其幸运”,用正楷字工整地抄写出。(3分) (2)以下四组词语字音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变幻多姿.hī低回宛.wǎng转B.花团锦簇.cù义愤填膺.yīng C.风尘苦旅.lǔ幽.yoū游自在D.根生蒂.dì固麟次栉.chì比 (3)仿照以上语段中的划线句,将句子补充完整。(3分) 【答案】 (1)(3分)略 (2)(2分)B (3)(3分)要点与评分:能从味觉、触觉、嗅觉等感官体验入手,前后语意连贯,得1分。句式正确,得1分,表达1分。示例1:我何其幸运,可以尝到美的滋味,尝到浓烈酒香里的苦涩甘甜,尝到淡淡的春茶里的一清如水。示例2:我何其幸运,可以触摸到美的事物,触摸一片树叶如此细密的纹理,触摸一片退潮后的沙滩温润柔软。示例3:我何其幸运,可以闻到美的香气,闻到清晨野花沁人心脾,闻到雨后泥土清新四溢。 4.综合性学习。(11分) 2016年4月25日,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幼子、梅派传人梅葆玖先生因病在京去世。为了缅怀梅先生,同学们围绕着“走近梅氏父子,弘扬京剧文化”这一主题开展了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梅氏风华】小华收集到以下有关梅氏家风的资料。请你仔细阅读,说说梅氏家风体现在哪四个方面?(4分) 材料: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的家族文化风格。当时,戏剧界流行子承父业,梅兰芳却认为尊重孩子就像尊重观众一样,应充分尊重孩子的天性。梅葆玖拜师学艺时,梅兰芳言传身教:“吾敬我师是本分”。梅氏父子在艺术上始终致力于继承、弘扬京剧文化;在生活中待人接物谦和大度。

《雁门太守行》原文及译文

《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释】 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 黑云:厚厚的乌云。这里指攻城敌军的气势。 摧:毁坏。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 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塞土燕脂凝夜紫:夜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浓艳得近似紫色。 燕脂:即胭脂,一种红色化妆品。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胭脂凝成。据说长城附近多半是紫色泥土。 临:抵达。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

大清河。“塞上”一作“塞土”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聘人材、招揽隐士。 玉龙:指一种珍贵的宝剑,这里代指剑。 君:君王。 【译文】 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 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 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 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 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赏析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 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地”,勾画出战争的规模。

雁门太守行赏析练习题

《雁门太守行》赏析练习题 一、默写 1、“诗鬼”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2、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描写白天戒备森严,无比威严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3、《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4、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5、“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 6.“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7.“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渴望贤才,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诗人借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称颂。

二、选择题。 8.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C.第六句,“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D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三、简答题。 9、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提示: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10、“黑云压城城欲摧”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该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在原文中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现在人们常用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11、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两句诗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雁门太守行》李贺赏析

《雁门太守行》李贺赏析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 【原诗】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译文】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号角声声,响彻秋夜的长空,塞外寒夜中,将士们的鲜血凝结成紫色。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作者】 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背景】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诗中所属之事,难以考证。这不是某一次战争,写意而非写实。当时是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贺当时仅17岁。 【主旨】 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该诗用浓墨重彩描会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意境。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典故的使用,”金鳞“”燕脂“”红旗“”黄金台“”玉龙“的色彩斑斓,用以描绘悲壮惨烈的战争场景。 【名句赏析】

首句于“云”上着“黑”字,已感气氛沉重。而这“黑云”又“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会用以象征我军而是象征敌军。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 “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相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一、二两句写围城与突围,构成一个意义单位。以下八句写乘胜追杀,直至兵临易水,是又一个意义单位。“角”,古代军用乐器。“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正是以虚写实。在读者想象中展现敌退我追的壮阔场景。 “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应第一句中的“日”字,表明从突围至此,已过了较长一段时间,双方互有杀伤。紧承“角声”、“秋色”描绘塞土赤紫,已令人想见战血,于“紫”前加一“凝”字,更强化了这种联想。 由“日”到“夜”,以至夜深“霜重”,追兵已临易水,敌军自然先到易水。诗人运用特殊的艺术手法表现独特的艺术想象,或用象征,或用暗示,或用烘托,或以虚见实、以声显形、以部分代全体,给读者留下了过于广阔的想象空间。 诗人选用“玉龙”和“黄金台”造型设色,创造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诗句,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便宛然在目。其不惜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贤才的美德,都给读者以强烈而美好的感受。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宝应县实验初级中学杨权应 【教学内容】 《雁门太守行》是唐朝诗人李贺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学情分析】 本校位于城乡结合部,大多数学生缺少主动学习的意识,语文能力普遍不强。尤其对诗歌不感兴趣。因此,引导他们认识诗歌的魅力,感受诗歌的丰富内容与情感,激发他们热爱的诗歌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 1.以读激趣,感知内容。 2.以品感悟,领会诗情。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 【教学难点】 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讲述李贺以诗求见韩愈的故事。内容如下: 元和二年深秋的一天,当时的小青年李贺带着一首诗去求韩愈。当时,韩愈刚把客人送走,非常疲倦,准备休息。当他的门人把这首诗送给他时,他一边脱着衣

服,一边很随意地看了送过来的诗歌。可是,当他看到开头两句诗时,便大为震惊,连忙请李贺进来详谈。而这仅以开头两句就打动韩愈的诗,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雁门太守行》 2.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测预习: 1.请两名学生上台默写。 2.在强调字形、读音的基础上,初步读通古诗。 三、整体感知: 1.读注释,弄清古诗内容。重点交流“夜紫”“易水”“金鳞”等词意思。 2.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战争场景,请根据诗歌内容找出战事的季节、时间、地点以及简要归作战的经过。 明确:季节——秋天 时间——向日、夜紫(傍晚)、霜重(半夜) 地点——塞上、易水 经过——黑云压城(兵临城下)、甲光向日(严阵以待)、半卷红旗(夜袭敌营) 3.提问:除了描写战事的具体内容外,诗人还在诗中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环境——角色满天、燕脂夜紫、霜重鼓寒 感受——报君黄金、玉龙为死 4.师生交流后,老师擦去黑板上多余的字。具体如下: 黑云压城、甲光向日、角声满天、燕脂夜紫、半卷红旗、霜重鼓寒、报君黄金、玉龙为死

雁门太守行

2、李贺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报国的精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5. 描绘“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展示的画面。 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迎击。 6.“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磷开.”一句中“压”和“开”字用的好,历来被人们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何处。 “压”是“逼迫”的意思,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 “开”依次排开的意思,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以

“塞上”泛指我国北边地区或长城附近。“燕脂”,即胭脂,形容边塞土地的颜色。“夜紫”指紫色的晚霞。塞上的泥土在晚霞的映衬下凝成胭脂色。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9、“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中,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营造苍凉悲壮的气氛的? 试作简要分析。 用呜咽的“角声”,肃杀悲凉的“秋色”营造了悲凉的气氛。 10、“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画面描述: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11.“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临易水”的作用:“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无所畏惧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壮怀激烈的豪 13、“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易县,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筑,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诗人引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人才和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的称颂。 14.“易水”“黄金台”各是什么典故?表现了将士什么样的精神风貌? “易水”二字使人联想到战国时刺客荆轲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部编本初二语文《雁门太守行》诗词赏析中考试题汇编

部编本初二语文《雁门太守行》诗词赏析中考试题汇编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思想内容】全诗用奇丽的色彩点染战斗的环境气氛,表现了危城守将誓死报国的决心,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名句赏析】①“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用“黑云压城”极力渲染了兵临城下的紧急形势,用“城欲摧”极言大军 压境的紧张气氛。甲光,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孤城被蜂拥而来的敌人团团围住。敌人兵临城下,大军压境,有如乌云重重压下要把城墙摧垮。这样构思较新颖, ②“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这两句分别从听觉 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两句写两军激战的惨烈。这两句中的“燕脂”,“夜紫”还暗指战场血迹。战斗异常残酷,战死者的鲜血把泥土染成紫色。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晚霞映 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

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③“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写守将曾受皇帝厚遇,临危时誓死相报,英勇赴战的决心。 【五年试题汇编】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①全诗采用了的手法,把战斗的气氛渲染得凝重而惨烈。(1分) ②这是一首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突出了将士的高昂士气和。(1分) 【答案】 ①夸张 ②爱国热情评分说明:(1)一(5)题共8分,每空1分。错别字、漏字、添字则该空不得分。(6)题(2分)每小题各1分,第②小题只要有“爱国”字样,即可得分。

雁门太守行中考试题大全

雁门太守行中考试题大全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雁门太守行》中考试题汇编 (一)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3 -24题。(4分】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23.首句用黑云暗喻敌军,一个“压”字,把敌军的情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2分) 24.最后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答: 23.(2分)人马众多(来势凶猛或交战双方力量悬殊) 24.(4分)引用典故表达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1、首句用压城的黑云暗喻,一个“压”字把敌军的的情况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2、阅读全诗,试从表现手法和内容两方面谈谈你对这首诗歌的理解。 3、这首七言古诗,借用乐府就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4、颔联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的很壮美,其中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5、颈联中“易水”二字,使人联想到战国的刺客荆轲的《易水歌》。 6、尾联中的“黄金台”,相传是战国的燕昭王所筑,引用这个典故,作用是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7、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是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这里所说的“报君”、“为君死”跟封建时代臣子的“愚忠”有着本质的区别,“君”这是中央集权的象征,“为君死”即为维护中央集权战死。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两句也可算得是诗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了。 (三)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1.这首诗用浓重的笔墨描绘了一幅的战斗场面,勾勒出将士们的勇雄形象。 2.关于这首诗的主题有下列三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正确,为什么()A孤城将破,将士们拼死守城 B孤城将破,但将士们斗志昂扬,并趁夜出击 C孤城将破,远方援兵趁夜而至

《雁门太守行(唐)李贺》诗歌鉴赏答案及译文

《雁门太守行(唐)李贺》诗歌鉴赏答案及译文《雁门太守行李贺》诗歌鉴赏答案及译文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敌军似乌云压近,危城似乎要被摧垮。 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夜色中,塞上泥土中鲜血浓艳得如紫色。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 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作者简介 李贺,唐代著名诗人,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作品鉴赏首联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甲光向日金鳞开”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 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颔联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颈联写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 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典故,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