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凤凰新学案件 史记选读(教师用书)太史公自序

凤凰新学案件 史记选读(教师用书)太史公自序

凤凰新学案件 史记选读(教师用书)太史公自序
凤凰新学案件 史记选读(教师用书)太史公自序

太史公自序

预读文本

预读要求

《太史公自序》原文与译文对照排列,可指导学生对照译文阅读原文,先理解全文大意;对其中有些段落,可以在回顾《报任安书》中表现出来的作者的品德与人格,以及第5段忍辱著史的决心的基础上加深理解;然后完成“预读积累”练习,并记下自己的疑问。

感知文本

《太史公自序》原由五部分组成,课文节选了前两部分的主要内容和结尾两段,共13个自然段,可分为五个部分,请根据下面的划分,简要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见学生用书第2页“感知文本”)

【分析】因为课文附有对照的译文,学生可以顺利理解文章大意,理清全文脉络并不困难;而理清全文思路脉络,是比较全面具体地了解和认识司马迁其人其事的基础。

第一部分(第1—3段):司马迁自叙家世谱系。

第二部分(第4—6段):司马迁叙述自己年轻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嘱托、立志创作《史记》。

第三部分(第7—10段):司马迁通过与壶遂的对话,曲折而又明确地阐述了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

第四部分(第11段):司马迁叙述自己忍辱写《史记》。

第五部分(第12、13段):写《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规模。

预读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徇.(xùn)朝歌爰.(yuán)及公刘

.(chōu)史记石室金匮.(guì)

封禅.(shàn)牝.(pìn)牡.(mǔ)雌雄

弑.(shì)君三十六泽流罔.(wǎng)极

幽于缧.(léi)绁.(xiè)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

堕先人所言堕同隳,毁坏。

弗敢阙阙同缺,空缺。

其指数千指同旨,要旨。

故长于风风同讽,讽喻。

父子相续纂其职纂同缵,继承。

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罔同网,像网一样;失同佚,散失。

辅拂股肱之臣拂同弼,辅助。

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俶傥同倜傥,卓越潇洒,不拘于俗。

3.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

无泽为汉市长市长古义:管理市场的长官;今义:一个市的最高行政长官。

故发愤且卒发愤古义:抒发愤懑;今义:决心努力。

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终于古义:最后落实到;今义:最后。

以为天下仪表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乐》乐所以立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结果。

《春秋》以道义道义古义:引导人们遵循道义;今义:道德和正义。

余所谓述故事故事古义:历史旧事;今义:一种以写事为主的文学样式。

整齐其世传整齐古义:整理,归纳;今义:有条理。

夫《诗》《书》隐约者隐约古义:隐晦而言辞简约;今义:看起来或听起来模模糊糊。

维我汉继五帝末流末流古义:遗风;今义:最低的等级。

4.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说明活用方法并解释。

其在卫者,相中山相:名词用作动词,做……相。

事武安君白起事:名词用作动词,侍奉。

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坑:名词用作动词,坑埋。

诸侯之相王,王卬于殷王:名词用作动词,封王。

于是迁仕为郎中仕:名词用作动词,做官。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显: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显耀。

学者至今则之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准则。

忠臣死义之士死: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

正《易传》,继《春秋》正:形容词用作动词,辨正。

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善、恶(前):形容词用作动词,奖励,贬斥。善、恶(后):形容词用作名词,好人,坏人。贤(前)、贱: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贤,以……为贱。贤(后)、不肖:形容词用作名词,贤人,不肖(品行不好)之人。

存亡国,继绝世存: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存。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继续下去。

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科条:名词用作动词,按类别条目编写。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

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典:掌管。

蒯聩玄孙卬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徇:夺取,攻占。

耕牧河山之阳.阳:山之南、水之北。

宣周邵之风.风:教化。

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次:按次序编排。

被.之空言而不敢辞被:蒙受,遭受。

《尚书》载之,礼乐作.焉作:兴起。

海外殊俗,重译款.塞款:叩。

退而深惟.曰惟:思考。

6.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于是惠王使错将伐蜀,遂拔,因而守之。

译文:于是秦惠王派司马错为将,攻打蜀国,随即攻下,(司马错)便做了蜀地郡守。

(2)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译文:礼是在坏事发生之前加以防范,法是在坏事发生之后予以惩处;法施行的作用容易看到,而礼禁绝的作用却难以察觉。

(3)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译文:因此可以说,《仪礼》用来节制人的行为,《乐经》用来启发人的和乐之情,《尚书》用来指导政事,《诗经》用来表达情意,《周易》用来阐明变化,《春秋》用来引导人们遵循道义。

(4)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译文:这些人都是内心积聚了忧郁愤懑,不能实现自己的主张,所以才叙述往事,寄希望于后来人。

7.根据自己的积累和阅读填空。

(1)《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此书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中国古代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一十五字。

(2)司马迁自述编撰《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鲁迅先生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金圣叹称《史记》为“才子书”。

(3)《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司马迁为《史记》作的引序,也是司马迁为自己及其史官家世所作的传记。

《太史公自序》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古文观止

《太史公自序》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 【作品介绍】 《太史公自序》历述了太史公世谱家学之本末。从重黎氏到司马氏的千余年家世,其父司马谈重老庄之学术思想,司马迁本人成长经历,继父志为太史公,及其著述《史记》之始末,无不具备于篇中。但作者娓娓道来,错落有致,累如贯珠。叙写司马迁千余年家世,不过数百字,而系次井然。耕牧壮游,磊落奇迈的倜傥少年形象跃然纸上。父子执手流涕,以史相托付,场面又何其凝重。草创未就,横被腐刑,愤懑不平之辞,又使读者不禁掩卷叹息。特别是作者用相当篇幅序写六家的要旨,论道六经的要义,充分而深刻地反映了司马父子的学术思想。对儒、墨、名、法、道及阴阳六家的分析精辟透彻,入木三分,指陈得失,有若案断,虽历百世而无可比拟。 【原文】 太史公自序 出处:《史记》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①:‘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而能绍明世,正《易经》,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②?’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③。” 【注释】 ①先人:指司马谈。②本:以……为本,以……为根据。③让:辞让,推辞。 【原文】 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①:‘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②。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③,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

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④’。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⑤,下辨人事之纪⑥,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谿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⑧;《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辩是非,故长于治人。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⑨,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失之豪厘⑩,差以千里’。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11)。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12)。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13)。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14),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15),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注释】 ①董生:董仲舒。②壅:阻挠。③是非:褒贬。以是为是,以非为非。二百四十二年:指《春秋》所记历史时间。④引语见《春秋纬》。⑤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⑥纪:法度,准则。⑦经纪:安排,料理。⑧风:风土人情。⑨据清梁玉绳《史记志疑》统计,《春秋》经传载弑君三十七,亡国四十一。⑩豪:通“毫”。(11)贼:杀人者。(12)权:权变,变通。(13)此句意谓被修史者加

太史公自序_2012108104248315

《太史公自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司马迁其人以及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 2.学习司马迁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的人格精神。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疏通字词,将不理解的字词画出来。 ●教学资料 《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史记》的自序,也是是司马迁的自传,人们常称之为司马迁自作之列传。不仅一部《史记》总括于此,而且司马迁一生本末也备见于此,是研究司马迁及其《史记》的重要资料。 原序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历叙世系和家学渊源,并概括了作者前半生的经历; 第二部分利用对话的形式,鲜明地表达了作者撰写《史记》的目的,是为了完成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以《史记》上续孔子的《春秋》,并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评价,来抒发作者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表白他以古人身处逆境、发愤著书的事迹自励,终于在遭受宫刑之后,忍辱负重,完成了《史记》这部巨著; 第三部分是《史记》一百三十篇的各篇小序。全序规模宏大,文气深沉浩瀚,是《史记》全书的纲领。 《自序》历述了太史公世谱家学之本末,作者娓娓道来,错落有致,累如贯珠。叙写司马迁千余年家世,不过数百字,而系次井然。耕牧壮游,磊落奇迈的倜傥少年形象跃然纸上。父子执手流涕,以史相托付,场面极其凝重。史书草创未就,横被腐刑,愤懑不平之辞,强烈地感染着读者。特别是作者用相当篇幅序写六家的要旨,论道六经的要义,充分而深刻地反映了司马父子的学术思想。对儒、墨、名、法、道及阴阳六家的分析精辟透彻,入木三分,指陈得失,有若案断,历经百世而无可比拟。 《自序》明述了作书的本旨,概述了各篇的写作旨趣。一般说来,为书写序有两层含义:第一,序有“绪”的意思,所以能帮助读者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二,序有“次”的意思,所以能帮助读者了解作品的篇次顺序。《自序》可以说就是有这两层含义。推本春秋,考信六艺,这一宗旨要么写在卷末,要么写在篇首,反复述明;又分别标明诸篇的小序,申明为某事作某本纪,为某事作某年表等等,全书纲领体例,《自序》交待得清清楚楚。读者在读《史记》之前,须将《自序》篇熟读,深沉有得,然后可读各篇纪、传、世家;读纪、传、世家如果不得其解,仍须从《自序》中求得解答。这实际上是司马迁在教人读《史记》的方法。其体制如同《周易》的《系辞》,《毛诗》的《小序》,都是关系到一书的体要。清代牛运震曾评价:“《自序》高古庄重,其中精理微者,更奥衍宏深,一部《史记》精神命脉,俱见于此太史公出格文字。”(《史记评注》) 《史记》自《黄帝本纪》起一百三十篇,合起来说,是总的一篇。这部史书的末尾必须收束得尽,承载得起,意理要包括得完,气象更要笼罩得住。《史记》的最后一篇以作者自序世系开始,逐层卸下,中间载有六家、六经两论,气势已经极盛,后又排出一百三十段,行行列列,整整齐齐,最后又总序一百三十篇总目,可以说无往不收,无微不尽。它的文势有如百川汇海,万壑朝宗,令后世的学者赞叹不已。 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先世为周代史官,父亲司马谈任汉武帝太史令。司马迁少时跟从大儒董仲舒、孔安国学习,二十岁后漫游全国。前108年(汉武帝元封三年),得继父职,他博览汉室藏书,参以游历见闻,在其父累积编次的大量史料基础上,于前104年(太初元年)开始从事《史记》的编写。前99年(天汉二年),因替孤军奋战、不得已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处腐刑。在狱中,他仍写作不辍,出狱后,被授以大多由宦官充任的中书令。这使他更加发愤著述,终于在前92年(征和初年)左右,完成了这部巨著。不久即去世,年约六十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写的序言。序言是又称序,通常用以说明编写该书的意图,意义,主要内容,全书重点及特点,有关编写过程及情况,编排及体例等。学习司马迁的这篇自序可以让我们更好得阅读《史记》。

凤凰新学案高中语文 选修《史记》选读(教师用书)

第一专题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司马迁其人其事 专题解说 司马迁和《史记》,凡接触过中学语文教材的师生,谁不知道?传统语文教材中就选有《史记》的经典篇目,高考文言文阅读也常从《史记》中取材。然而,对绝大多数中学师生来说,真正比较深刻地认识了解司马迁,比较全面地学习探究《史记》,恐怕得从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的教学开始。教学《<史记>选读》,当然得从《太史公自序》起始。《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此书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前后跨越三千多年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文学著作。选读《史记》,我们首先要了解作者司马迁其人其事,以及他写作《史记》的目的与经历。本专题只选了一篇《太史公自序》;还有一篇是同学们在必修五学过的《报任安书》,此处列为“存目”。如果说《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的“心灵史”,那么《太史公自序》便是司马迁的“学术史”兼“心灵史”。两文结合起来阅读,便能走近司马迁,了解他的家世谱系,了解他的生活经历,了解他的志向抱负,了解他撰写《史记》的始末,从而比较具体地了解司马迁其人其事。 太史公自序 教学定位 文本概述 司马迁不把《自序》置于卷首,而是将其放在七十列传之末。这是为什么?清人金圣叹说:“此篇于《史记》为序,于太史公便是自己的列传。”金圣叹之言,为我们解读《太史公自序》打开了门。《太史公自序》既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为自己及其史官家世所作的传记。全序规模宏大,文气深沉浩瀚,是《史记》全书的纲领,也是我们这册选修教材的总起,更是我们从整体上认识司马迁和了解《史记》的开始。《太史公自序》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文字艰深,学生学习的困难很大,所以教材为它提供了译文。让学生对照译文读原文,在阅读过程中完成“预读积累”练习,这是学习文言词句知识的主要方法;在复习《报任安书》的基础上,抓住“传”和“序”的特点,先“传”后“序”,寻找出相关语段和相关语句,加以分条理解和分析归纳,从而了解司马迁其人其事,则是学习了解文章内容的主要方法。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文中涉及的重要文言知识,积累常见却又易混淆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了解关于《史记》的一些文学文化常识。 2. 阅读全文,理清全文思路;精读语段,理解重点内容。 3. 通过阅读与探讨,比较清楚地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及其伟大贡献,理解《史记》一书的写作要旨。

高中语文《史记》选读教案全集

《史记选读》教案全集 《太史公自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司马迁其人以及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 2.学习司马迁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的人格精神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疏通字词将不理解的字词画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写的序言序言是又称序通常用以说明编写该书的意图意义主要内容全书重点及特点有关编写过程及情况编排及体例等学习司马迁的这篇自序可以让我们更好得阅读《史记》 二朗读课文正音断句 三疏通课文 说明文章比较长旁边已经有了翻译讲读的时候点重要的字词尽量让学生自己阅读 字词总结 一古今异义词 至于去市长河古文故事往往 二通假字 反阙指罔失承拂

三活用字词 相显则死善恶君臣子闻是非 四一词多义 所以次 四整体感知 这篇自序介绍了哪些内容 1-3自叙家世谱系 4-6叙年轻时候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的嘱托立志创作《史记》 7-10阐述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 11叙自己忍辱写《史记》 12-13《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和规模 五探究谈论 一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1.家族赋予的使命以图表形式显示司马迁的家世司马迁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家世 颛顼时司天地 唐虞时复典 夏商时世序 周时将领典周史 战国秦司马错将伐蜀 司马靳事白起

秦朝司马昌主铁管 汉朝司马无泽市长 司马喜五大夫 司马谈太史公 先祖中有军事家有从事经济工作的而主要的是修史的先祖程伯休甫是周宣王时代将领八世祖司马错六世祖司马靳都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将领不仅战功赫赫而且有军事眼光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大量的战争描写显示了司马迁丰富的军事知识和卓越的战争观这不能不说是受到了先祖的影响四世祖司马昌赫三世祖司马无泽都作过掌管经济的官员这些经验和知识物欲也会作为家传传给后人 司马迁叙家世说明修史是自己祖传的家学创作《史记》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先祖所从事的工作无疑也对司马迁著写《史记》有很大的影响 2.父亲的遗愿时代的要求父亲临终嘱托有几层意思 1写史是祖传的序业修史是孝亲 2写史是以周公孔子为榜样兴礼乐正王道修史有规范社会道德的作用 3汉兴以来有许多值得记载的史实而自己没有论载史记散绝司马迁修史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也是时代的要求3.成一家之言的心愿与壶遂的对话是为了说明了什么 1孔子为什么著《春秋》 著《春秋》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

史记·太史公自序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史記卷一百三十 昔在顓頊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際紹重黎之後使復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後也當周宣王時失其守而爲 司馬氏司馬氏世典周史惠襄之間司馬氏去周適晉晉中軍隨會奔秦而司馬氏入少梁自司馬氏去周適晉分散或在衛或在趙或在秦其在衛者相中山在趙者以傳劒論顯蒯聵其後也在秦者名錯與張儀爭論於是惠王使錯將伐蜀遂拔因而守之錯孫靳事武安君白起而少梁更名曰夏陽靳與武安君阬趙長平軍還而與之俱賜死杜郵葬於華池靳孫昌昌爲秦主鐵官當始皇之時蒯聵玄孫卬爲武信君將而徇朝歌諸侯之相王王卬於殷漢之伐楚卬歸漢以其地爲河內郡昌生無澤無澤爲漢巿長無澤生喜喜爲五大夫卒皆葬高門喜生談談爲太史公太史公學天官於唐都受易於楊何習道論於黃子太史公仕於建元元封之間愍學者之不達其意而師悖乃論六家之要指曰易大傳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塗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爲治者也直所從言之異路有省不省耳嘗竊觀陰陽之術大祥而眾忌諱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儒者博而寡要勞而少功是以其事難盡從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不可易也墨者儉而難遵是以其事不可徧循然其彊本節用不可廢也法家嚴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名家使人儉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實不可不察也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其爲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儒者則不然以爲人主天下之儀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隨如此則主勞而臣逸至於大道之要去健羨絀聰明釋此而任術夫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形神騷動欲與天地長久非所聞也夫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各有教令順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則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弗順則無以爲天下綱紀故曰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夫儒者以六蓺爲法六蓺經傳以千萬數累世不能通其

太史公自序

《史记选读》巩固提升练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各句中不. 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而子迁适使反 B .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C .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 D .辅拂股肱之臣配焉 解析:选C 。A 项,“反”同“返”;B 项,“无”同“毋”;D 项,“拂”同“弼”。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 .于是惠王使错将伐蜀 B .南略邛、笮、昆明 C .孔子修旧起废 D .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解析:选D 。A 项,“将”,名词活用为动词,率领军队;B 项,“南”,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南;C 项,“旧”“废”,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过去被废弃、破坏的礼乐。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重黎氏世序. 天地 序:顺序 B .守经. 事而不知其宜 经:经过 C .被. 之空言而不敢辞 被:表被动 D .海外殊俗,重译款. 塞 款:叩 解析:选D 。A 项,序:理,主管。B 项,经:常,通常。C 项,被:蒙受,遭受。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汉之.伐楚孔子知言之. 不用 B.?????汝其.念哉察其. 所以 C.?????是故《礼》以.节人以. 天下之大过予之 D.?????乃喟然而.叹曰孙子膑脚,而. 论兵法 解析:选A 。A 项,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 项,表祈使语气/代词,他们;C 项,目的连词,用来/介词,把;D 项,表修饰/表顺承。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完成5~8题。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 邛、笮、

高二语文导学案答案汇编讲解

【基础练习一】 1、C(ān/yīn,hún/hùn,chà/shā。A.chàng/chāng,kuì,hè/xià;B.hé/hài,yè/yì,zhàn;D.gōng,zhuó,bó/pō) 2、B(一挥而就:形容一动笔就写成,指写字、画画、作文很快就完成。A.唇齿相依:比喻关系密切,互相依存。C.格格不入:有抵触,不投入。D.林林总总:形容繁多。以上三项符合语境) 3、D(解析:A.语序不当,把“几个”移到“周边城市”之前。B.语序不当,“每年”应放在“10%”以前。 C.语序不当:“国家的整体形象”与“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对调) 4、⑴泠然善也⑵乘骐骥以驰骋兮⑶星汉灿烂⑷屋舍俨然 ⑸可以知兴替⑹去来江口守空船⑺佛狸祠下⑻独立之精神 专题一:压缩语段 【牛刀小试】 1、吸碳、略施魔法、光合作用。 2、藤球运动是两队使用藤制小球隔网竞赛的运动,它禁止球员用手触球;它流行于东南亚,北京亚运会上首次正式成为亚运比赛项目。 3、“延时评判”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避免影响其他同学的思维而有意暂缓对发言同学的回答做出评判的一种评价方式。 4、五四时期新、旧文学阵营对“新”、“旧”的理解有差异。 5、狱官李离执法守法,以身作则。 6、感悟:不要一味地埋怨环境带给人的诸多不便,其实环境本身是客观存在的,谁处于那个位置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聪明的人会努力去改造罢了。当然同学们可以有其它的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7、许多时尚的创造,往往是那些不起眼的小人物或者干脆就是穷人的无奈之举。 许多时尚的发明,开始并非都是乐事,而往往源于普通人的苦涩经历。 8、王羲之变革了楷书,发展了草书,确立了行书的地位。 9、“红段子”有望在中国手机短信中流行。(关键词:红段子、有望、流行) 10、“高纯度”饮用水缺乏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并将体内原有的微量元素洗出,危害健康。 【更上层楼】 1、2009年全球百万富翁人数普遍缩水,中国富翁人数仍居第四。 2、通货膨胀名义价值实际购买力 3、复旦(大学)(宣布)向全国征集曹姓男子(的)Y染色体,(以期)用DNA技术辨别曹操墓真伪。 4、甲型H1N1流感是人感染猪A型流感病毒后产生的发热、咳嗽、喉咙痛、继发性肺炎及呼吸衰竭甚至是 死亡的急性呼吸道疾病。 5、语文教给学生真善美 【基础练习二】 1、B(shàn、chǎn、dàn、zhān、dān。 A.jī、chái、jì、jǐ、jì;C.zhì、chì、shì、zhì、shí;D.huó、hé、huò、hé、hè) 2、B(判若云泥:比喻差别悬殊就像云彩和泥土的距离那样大。合乎语境,使用恰当。A.等闲视之:把它看成平常事,不加重视。不合语境。C.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盛行,形成风气。感情色彩不当。D.“芸芸众生”与“所有”重复)

【苏教版】2018-2019学年高中数学选修2-1新学案:同步练习(含答案)

滚动训练(一) 一、填空题 1.“△ABC中,若∠C=90°,则∠A,∠B全是锐角”的否命题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四种命题的概念 题点按要求写命题 答案△ABC中,若∠C≠90°,则∠A,∠B不全是锐角 解析若∠C≠90°,则∠A,∠B不全是锐角,此处“全”的否定是“不全”. 2.已知命题“若x=5,则x2-8x+15=0”,那么它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这三个命题中,真命题有________个. 答案 1 解析原命题“若x=5,则x2-8x+15=0”为真命题. 当x2-8x+15=0时,x=3或x=5. 故其逆命题:“若x2-8x+15=0,则x=5”为假命题. 又由四种命题之间的关系知该命题的逆否命题为真命题,否命题为假命题. 3.有下列命题:①mx2+2x-1=0是一元二次方程;②函数y=ax2+2x-1的图象与x轴至少有一个交点;③互相包含的两个集合相等;④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真命题的个数是________. 答案 2 解析①当m=0时,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②方程ax2+2x-1=0(a≠0)的判别式Δ=4+4a,其值不一定大于或等于0,有可能小于0,所以与x轴至少有一个交点不能确定;③④正确. 4.给出下列三个命题: ①“若x2+2x-3≠0,则x≠1”为假命题; ②若p∧q为假命题,则p,q均为假命题; ③命题p:?x∈R,2x>0,则綈p:?x∈R,2x≤0. 其中正确的个数是________. 考点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 题点含一个量词的命题真假判断

答案 1 解析①命题“若x=1,则x2+2x-3=0”,是真命题,所以其逆否命题亦为真命题,因此①不正确.②不正确.③根据含量词的命题否定方式,可知命题③正确. 5.不等式(a+x)(1+x)<0成立的一个充分不必要条件是-22. 6.已知命题p:?x∈R,mx2+1≤0,命题q:?x∈R,x2+mx+1>0.若p∧q为真命题,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考点“p∧q”形式命题真假性的判断 题点由“p∧q”形式命题的真假求参数的取值范围 答案(-2,0) 解析由题意可知,若p∧q为真命题,则命题p和命题q均为真命题.命题p为真命题,则m<0.命题q为真命题,则m2-4<0,即-2<m<2.所以命题p和命题q均为真命题时,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2,0). 7.命题“?x∈[0,+∞),x3+x≥0”的否定是________. 考点全称量词的否定 题点全称量词的命题的否定 答案?x∈[0,+∞),x3+x<0 解析全称命题的否定是存在性命题. 全称命题:?x∈[0,+∞),x3+x≥0的否定是存在性命题:?x∈[0,+∞),x3+x<0. 8.已知p:x2+2x-3>0;q:1 3-x >1.若“(綈q)∧p”为真命题,则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点简单逻辑联结词的综合应用 题点由含量词的复合命题的真假求参数的范围 答案(-∞,-3)∪(1,2]∪[3,+∞)

凤凰新学案件 高中语文 史记选读(教师用书)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列传 预读文本 预读要求 指导学生对照文本下注释自主阅读原文,先知其大意,明其主要事件;然后完成“感知文本”与“预读积累”练习,并记下自己的疑问。 感知文本 1.课文共有8段,请你阅读后概括每一段的大意。(见学生用书第110页“感知文本”第1题) 【分析】第1段: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份、“仁而下士”的思想作风及其影响。 第2段:详写信陵君结交侯嬴、亲迎侯嬴的经过。 第3段:略写信陵君结交朱亥的过程。 第4段:交代秦围邯郸,魏王虽派救兵但持观望态度;平原君责怪信陵君,信陵君数请救赵而魏王不听。 第5段:详写侯生献计窃符,计成。 第6段:写朱亥与信陵君俱行。 第7段:写朱亥椎杀晋鄙;信陵君夺军,却秦,存赵;侯生北乡自刭。 第8段:写信陵君归军于魏而自留赵。 2.根据上面各段内容大意,本文可以分为三部分,请划分并概括每一部分大意。(见学生用书第111页“感知文本”第2题) 【分析】第一部分(第1段):概述信陵君的身份、为人和他在当时的威望。突出他“仁而下士”的品质。 第二部分(第2、3段):具体写信陵君亲近侯生和数请朱亥,表现他如何“仁而下士”。详写信陵君与侯嬴的交往过程,略写信陵君与朱亥的交往过程。 第三部分(第4—8段):叙述侯嬴献计及信陵君窃符救赵,表现信陵君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这是他“仁而下士”所获得的成果。 3.全文三部分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见学生用书第111页“感知文本”第3题) 【分析】窃符救赵的过程,是全文的主体。课文的前两部分是第三部分“窃符救赵”的铺垫。第三部分写窃符救赵成功,正是上文所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结交侯嬴”的结果。从人物看,前两部分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品德,第三部分写他“仁而下士”的品德所获取的回报;前两部分侧重写侯嬴的忠诚,第三部分侧重写侯嬴的智慧;前两部分写朱亥的骨气,第三部分写朱亥的义勇。信陵君“下士”是为国家作长远打算的,而他所得的“士”也能不负国家的长远打算。可见,信陵君“下士”的规律:下士(为国求贤)→得士→士为国用。前两部分和第三部分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紧密衔接的。

【宋】 欧阳修 送秘书丞宋君归太学序译文和注释

送秘书丞宋君归太学序 【宋】 欧阳修 【原文】 陋巷之士甘藜藿而修仁义,毁誉不干其守,饥寒不累其心,此众人以为难,而君子以为易。 生于高门,世袭轩冕,而躬布衣韦带之行,其骄荣佚欲之乐,生长于其间而不溺其习,日见于其外而不动乎其中,此虽君子,犹或难之。 学行足以立身而进不止,材能足以高人而志愈下,此虽圣人,亦以为难也。 《书》曰:“不自满假。”又曰:“汝惟不矜不伐。”以舜、禹之明,犹以是为相戒惧,况其下者哉!此诚可谓难也已。 广平宋君,宣献公之子。公以文章为当世宗师,显于朝廷,登于辅弼,清德著于一时,令名垂于后世。君少自立,不以门地骄于人。既长,学问好古为文章。天下贤士大夫皆称慕其为人,而君歉然常若不足于己者。守官太学,甘寂寞以自处,日与寒士往来,而从先生、国子讲论道德,以求其益。 夫生而不溺其习,此盖出其天性。其见焉而不动于中者,由性之明,学之而后至

也。学而不止,高而愈下。予自其幼见其长,行而不倦,久而愈笃,可知其将无所不至焉也。孟子所谓“孰能御之”者欤! 予,陋巷之士也,遭时奋身,窃位于朝,守其贫贱之节,其临利害祸福之际,常恐其夺也。以予行君子之所易者犹若是,知君行圣贤之所难者为难能也。 岁之三月,来自京师,拜其舅氏。予得延之南斋,听其论议而慕其为人,虽与之终身久处而不厌也。留之数日而去。于其去也,不能忘言,遂为之序。 庐陵欧阳修述。 【参考译文】 住在简陋小巷子里的贫寒之人,安于贫穷,吃着粗劣的饭菜,却做着修身仁爱正直之事,别人说好说坏都不影响他的操守,饥饿寒冷不能动摇他的心志。这是一般人认为很难做到的,而人格高尚的人却认为容易。 出生于名门,世代沿袭着显贵的官位和爵禄,却身穿贫民的服装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使自己不陷于骄傲自满,贪图安乐,嗜欲无节的奢乐之中。生长在这种家族环境中,心志却不沉溺显贵家族中多见的不良生活习惯,每天在外面也都能看到那些生活陋习,心中却仍然不被触动,这就是人格高尚的人,也还是很难做到的。 良好的学习行为足以立身处世,而且不停地积极进取;才干和能力足够比别人高,而心志却更加谦卑,这就是圣人,也会认为是很难做到的。 《尚书》上说:“不自满,不自大。”又说:“你应该不骄傲,不自夸。”以舜、禹

凤凰新学案 输入 必修2

而产生的加速度为g,则g/(g0)为 ( ) A.1 B.1/9 C.1/4 D.1/16 4.有两颗质量相同的人造卫星 A、B,其轨道半径分别为 RA、RB,RA∶RB =1∶4,那么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有 ( ) A.它们的运行周期之比 TA∶TB=1∶4 B.它们的运行线速度之比 vA∶vB=4∶1 C.它们所受的向心力之比 FA∶FB =4∶1 D.它们的运行角速度之比ωA∶ωB=8∶1 5. 我国正在建设中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由5颗地球同步卫星和30颗非同步卫星组成。已知有两颗同步轨道卫星A、B分别定点于赤道上东经80°和140°的上空,轨道半径为r。则关于A、B两颗卫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卫星内的物体都处于平衡状态 B.两卫星运动的线速度相同 C.这两颗卫星的信号可覆盖整个地球表面 D.两卫星的间距是固定的,大小为r 6.“嫦娥二号”已于2010年10月1日发射,其环月飞行的高度距离月球表面100km,所探测到的有关月球的数据将比环月飞行高度为200km的“嫦娥一号”更加翔实.若两颗卫星环月的运行均可视为匀速圆周运动,运行轨道如图所示.则() A.“嫦娥二号”环月运行的周期比“嫦娥一号”更小 B.“嫦娥二号”环月运行时的线速度比“嫦娥一号”更小 C.“嫦娥二号”环月运行时的角速度比“嫦娥一号”更小 D.“嫦娥二号”环月运行时的向心加速度比“嫦娥一号”更小 7. 2012年2月25日我国成功地将第十一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 预定轨道—地球静止轨道,使之成为地球同步卫星。关于该卫星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相对于地面静止,离地面高度为在R~4R(R为地球半径)之间的任意值 B.运行速度大于7.9km/s C.角速度大于静止在地球赤道上物体的角速度 D.向心加速度大于静止在地球赤道上物体的向心加速度 8.已知地球的质量约为月球质量的81倍,地球半径约为月球半径的4倍,在地球上发射近地卫星的环绕速度为7.9km/s,周期为84min,那么在月球上发射一颗近地卫星的环绕速度是多大?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力”这个最抽象的概念,是物理学中最重要、意义最深远的概念 B、“能量”这个最抽象的概念,是物理学中最重要、意义最深远的概念 C、“力”是牛顿没有留给我们的少数力学概念之一 D、“能量”是牛顿没有留给我们的少数力学概念之一

《太史公自序》教案

高二语文《太史公自序》讲学稿 编制人:周新媛审核人:李辉班姓名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司马迁其人其事以及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 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究学习司马迁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的人格精神。 3、积累文言知识。 二、学习重点、难点: 1、了解他的家世谱系,了解他的生活经历,了解他的志向抱负,了解他著《史记》的始末。 2、分析司马迁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为以后的专题学习做好铺垫。 三、课前预习 一、文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颛顼 ..()唐虞.( ) 绍.( ) 蒯.( )聩.( ) 卬.( ) 徇.( )朝歌沅.( ) 汶.( ) 峄.( ) 鄱.( )阳湖邛.( ) 笮.( ) 爰.( )及 篡.( ) 弑后稷.( ) 紬.( ) 牝.( )牡.( ) 缧绁 ..()篡.( ) 弑纂.()俟.() 封禅.()於戏 ..()三十辐.()一毂.() 会稽 ..()司马靳.()羑.()里厥.()有国语 壅.()石室金匮.()股肱 ..﹙﹚ 2、梳理思路:这篇自序介绍了以下内容: ①(1—3)自叙家世谱系。 ②(4—6)叙述年轻时候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的嘱托,立志创作《史记》。 ③(7—10)阐述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 ④(11)叙述自己忍辱写《史记》。 ⑤(12—13)《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规模。 四、导学过程 1、诵读1—3段:根据文本,仿照①,完善有关司马迁先人、家世的内容。 ①颛顼时: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 ②唐虞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夏商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周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战国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秦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汉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文中所述的先人的事迹,均为无从推究的传说,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目的何在? 提示: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先祖中有军事家,有从事经济工作的,而主要的是修史的:除了世典历史的史官外,司马迁祖先的军事家有《自序》中提到的周宣王时代的程伯休甫,他是一位杰出的将领;其八世祖司马错、六世祖司马靳也都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将领,不仅战功显赫,而且很有军事战略眼光。《史记》中有大量的战争描写,不仅文辞优美,而且角度把握准确,叙述有序,显示出了作者丰富的军事知识和卓越的战争观,这不能不说是受到了作为军事家的那些先祖的影响,因此,司马迁在《自序》中提到他们,是有用意的。另外,《自序》还说到司马迁的四世祖司马昌河三世祖司马泽,他们都做过掌管经济的官员,他们的经验和知识无疑也会作为家学传给后人。《史记》中有两篇涉及经济问题的文章——《货殖列传》和《平淮书》,钱钟书先生赞扬说:“于新史学不啻乎辟鸿蒙矣。”司马迁能写出这样的篇章,应该说与祖先的经济工作实践也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们知道了:司马迁叙家世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由诵读4—6段: ①阅读第四段:司马迁叙述了自己年轻时的哪些生活经历?这些经历日后起了什么作用? 司马迁年轻时的经历主要是三件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少年时的学习经历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十岁的第一次壮游,给了司马迁实地寻访文化遗迹、收集历史资料的机会,开阔了他的眼界,培育了他的历史观。奉使巡视汉朝新开辟的西南地区,是司马迁深感荣耀与自豪的一件事,在这次出使过程中,司马迁考察了西南少数民族的历史、民俗以及当地的山川物产,后来也写入了《史记》,这就是《西南夷列传》。 ②阅读第五段:司马谈“执迁手而泣曰”的临终嘱托说了哪三层意思? 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说明,司马迁修史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也是时代的要求。 3、诵读7—10段:成一家之言的心愿——与壶遂的对话是为了说明了什么? ①孔子为什么著《春秋》? 著《春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举《诗》《书》《礼》《易》《乐》的作用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强调《春秋》是天下人之“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_”,“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③壶遂认为孔子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下作《春秋》的。司马迁同意他的看法吗? 司马迁不同意/同意他的看法,他认为孔子作《春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司马迁为什么要提及孔子著《春秋》的事?从与壶遂的辩论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

《太史公自序》教案设计

《太史公自序》教案设计 《太史公自序》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了解司马迁其人以及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 2.学习司马迁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的人格精神。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疏通字词,将不理解的字词画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写的序言。序言是又称序,通常用以说明编写该书的意图,意义,主要内容,全书重点及特点,有关编写过程及情况,编排及体例等。学习司马迁的这篇自序可以让我们更好得阅读《史记》。 二、朗读课文。正音,断句。 三、疏通课文。 (说明文章比较长,旁边已经有了翻译,讲读的时候,点重要的字词,尽量让学生自己阅读) 字词总结: (一)古今异义词 至于去市长河古文故事往往 (二)通假字 反阙指罔失承拂

(三)活用字词 相显则死善恶君臣子闻是非 (四)一词多义 所以次 四、整体感知。 这篇自序介绍了哪些内容? 1-3自叙家世谱系。 4-6叙年轻时候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的嘱托,立志创作《史记》。 7-10阐述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 11叙自己忍辱写《史记》。 12-13《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和规模。 五、探究谈论 (一)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1.家族赋予的使命——以图表形式显示司马迁的家世,司马迁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家世? 颛顼时司天地 唐虞时复典 夏商时世序 周时将领典周史 战国秦司马错将伐蜀 司马靳事白起 秦朝司马昌主铁管 汉朝司马无泽市长

司马喜五大夫 司马谈太史公 先祖中有军事家,有从事经济工作的,而主要的是修史的。先祖程伯休甫是周宣王时代将领,八世祖司马错、六世祖司马靳都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将领,不仅战功赫赫,而且有军事眼光;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大量的战争描写,显示了司马迁丰富的军事知识和卓越的战争观,这不能不说是受到了先祖的影响。四世祖司马昌赫三世祖司马无泽都作过掌管经济的官员,这些经验和知识物欲也会作为家传传给后人。 司马迁叙家世说明修史是自己祖传的家学,创作《史记》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先祖所从事的工作无疑也对司马迁著写《史记》有很大的影响。2.父亲的遗愿、时代的要求——父亲临终嘱托有几层意思? (1)写史是祖传的序业,修史是孝亲。 (2)写史是以周公孔子为榜样,兴礼乐,正王道,修史有规范社会道德的作用。 (3)汉兴以来有许多值得记载的史实,而自己没有论载。(史记散绝) 司马迁修史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也是时代的要求。 3.成一家之言的心愿——与壶遂的对话是为了说明了什么? (1)孔子为什么著《春秋》? 著《春秋》“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成王事”。 (2)举《诗》《书》《礼》《易》《乐》的作用目的是什么?

高中语文 魏公子列传课文全译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魏公子列传课文全译苏教版选修《<史记 >选读》 " 译注 【说明】魏公子即信陵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他名冠诸侯,声震天下,其才德远远超过齐之孟尝、赵之平原、楚之春申,《魏公子列传》便是司马迁倾注了高度热情为信陵君所立的一篇专传。 传中详细地叙述了信陵君从保存魏国的目的出发,屈尊求贤,不耻下交的一系列活动,如驾车虚左亲自迎接门役侯嬴于大庭广众之中,多次卑身拜访屠夫朱亥以及秘密结交赌徒毛公、卖浆者薛公等;着重记写了他在这些“岩穴隐者”的鼎立相助下,不顾个人安危,不谋一己之利,挺身而出完成“窃符救赵”和“却秦存魏”的历史大业。从而,歌颂了信陵君心系魏国,礼贤下士,救人于危难之中的思想品质。这也是本传的主旨所在。诚如《太史公自序》所言,“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唯信陵君为能行之”。值得注意的是,传中以大量笔墨描写了下层社会的几个人物(也可以看作是附传),特别是门役侯嬴,他身处市井心怀魏国,才智远非那般王侯公卿所能比。如果说,信陵君在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幕“窃符救赵”的壮举而为人们所称颂的话;那么,门役侯嬴则是这幕壮举的总导演,他更令人敬佩、景仰。这反映了司马迁重视人民群众力量的进步历史观。信陵君的结局是不幸的,他才高遭嫉,竟被魏王废黜,以致沉湎酒色,终因“病酒”而死。这既真实地揭示了信陵君思想性格的弱点,更重要的是揭露了最高统治者嫉贤妒能,打击忠良的丑恶行径,可以说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某种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这是一篇出色的传记文学作品。叙事精于选材,信陵君门客三千,才干非凡,一生的活动千头万绪,作者着眼于突出传旨,选择了“窃符救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作为叙事的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组织材料,从而将其一生诸多方面的活动凝聚起来,既突出了信陵君的主要思想性格,又反映了历史的真实面貌,使人们在人物的活动中看到历史,在历史的发展中了解人物,把人物、历史都写活了。刻画人物性格,手法多样,如刻画信陵君礼贤下士的品格,有对人物言行心理的直接描绘,也有借助周围人物的对比烘托。细节描写也相当成功,如写晋鄙合符验证后的怀疑心理时用“举手视公子”几个字加以刻画,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便把一位嚄宿将当时当地惊奇、自信、决不轻易交出兵权的神态活灵活现的呈现在读者面前,可谓神来之笔。 通篇洋溢着作者对信陵君的敬慕、赞叹和惋惜的感情,不独篇名直呼“公子”,就是文中称“公子”即有一百四十七次,所谓“无限唱叹,无限低徊”。茅坤说:“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故本传亦太史公得意文。”(《史记钞》)可算是知言了。 魏公子叫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釐王的异母弟弟。昭王去世后,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当时范睢从魏国逃出到秦国任秦相,因为怨恨魏相魏齐屈打自己几乎致死的缘故,就派秦军围攻大梁,击败了魏国驻扎在华阳的部队,使魏将芒卯战败而逃。魏王和公子对这件事十分焦虑。 公子的为人仁爱宽厚礼贤下士,士人无论有无才能或才能大小,他都谦恭有礼地同他们交往,从来不敢因为自己富贵而轻慢士人。因此方圆几千里的士人都争相归附于他,招徕食客三千人。当时,诸侯各国因公子贤德,宾客众多,连续十几年不敢动兵谋犯魏国。 有一次,公子跟魏王正在下棋,不想北边边境传来警报,说“赵国发兵进犯,将进入边境。”魏王立即放下棋子,就要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公子劝阻魏王说:“是赵王打猎罢了,不是进犯边境。”又接着跟魏王下棋如同没发生什么事一样。可是魏王惊恐,心思全没放在下棋上。过了一会儿,又从北边传来消息说:“是赵王打猎罢了,不是进犯边境。”魏王听后大感惊诧,问道:“公子是怎么知道的?”公子回答说:“我的食客中有个人能深入底里探到赵王的秘密,赵王有什么行动,他就会立即报告我,我因此知道这件事。”从此以后,魏王畏惧公子贤能,不敢任用公子处理国家大事。 魏国有个隐士叫侯嬴,已经七十岁了,家境贫寒,是大梁城东门的看门人。公子听说了这个人,就派人去拜见,并想送给他一份厚礼。但是侯嬴不肯接受,说:“我几十年来修养品德,坚持操守,终究不能因我

太史公自序正文及翻译

太史公自序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太史公说:“先人有过这样地话:‘从周公死后五百年而诞生了孔子,孔子死后至今也有五百年了,有谁能继承圣明时代地事业而订正《易传》,续写《春秋》,探求《诗》,《书》、《礼》、《乐》之间地渊源呢?’他地意思是完成这一事业当在此时吗?当在此时吗?我怎么敢推辞呢.”b5E2R。 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谿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辩是非,故长于治人.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p1Ean。 上大夫壶遂说:“当初孔子为什么写《春秋》呢?”太史公说:“我听董仲舒先生说:‘周朝地政治衰落废弛,孔子做鲁国地司寇,诸侯陷害他,大夫们掩蔽他地贤能.孔子知道他地话不被人采纳,政治主张无法推行,便通过褒贬二百四十二年之间地大事,作为天下人行动地标准,讥评天子,斥责诸侯,声讨大夫,以此来通达和阐明王道罢了.”孔子说:‘我想与其将我地褒贬态度作为空话而记载下来,不如表现在具体事件中更为深刻切理,鲜明晓畅.’《春秋》,上则阐明三王地道理,下则分辨人世各种事体地准则.辨别疑惑难明地事物,弄清是非地界限,确定犹豫不决地问题,表扬良善,批评邪恶,尊重贤才,鄙薄不肖,恢复已经灭亡地国家,延续已经断绝地世系,补救弊端,振兴荒废地事业,这些都是王道中地重要内容.《易》是显示天地、阴阳、四时、五行地,所以长于变化;《礼》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地关系地,所以长于引导人们地行为;《书》是记载先王事迹地,所以长于指导政事;《诗》记述山川、豁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所以长于教化;《乐》是音乐地依据,所以长于调和人们性情;《春秋》明辩是非,所以长于治理百姓.因此,《礼》用来节制人们言行,《乐》用来激发和乐地情感,《书》是用来指导政事,《诗》用来表达情意,《易》用来说明变化,《春秋》用来解释义理.拨正乱世,使它归于正轨,没有比《春秋》更为切近了.《春秋》地文字有几万,所要说明地意旨有几千条,万物地分离与聚合,都在《春秋》里面.《春秋》之中,记载臣下杀死君主地有三十六起,国家被消灭地有五十二个,诸侯四出奔逃而不能保住自己封国地不计其数.考察他们之所以这样地原委,都是因为丢掉了根本啊.”DXDiT。 “故《易》曰‘失之豪厘,差以千里.’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