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整理

比较文学绪论

1、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的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的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是:跨越性(跨国、跨文明、跨学科);四大研究领域是: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

3、三大学派及其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和代表观点:

(1)法国学派:影响研究。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

巴尔登斯伯格:《比较文学:名称与实质》,加强实证性,加强科学性,使比较文学研究落到实处,强调用具体材料支持研究。

梵·第根:《比较文学论》,“比较”两个字应该全部摆脱美学含义,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将比较文学研究划分为“物质”和“形态”两类,由此产生“流传学”、“媒介学”和“渊源学”。卡雷:《比较文学评论》,比较文学“精确化”工作,比较文学不是并列的平行比较,而是实证性的关系研究,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

基亚:《比较文学》,坚持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重视不同民族作家之间的精神联系,这种精神联系必需是事实上存在而不是任意猜测。

(2)美国学派:平行研究。代表人物:韦勒克、雷马克、韦斯坦因。

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对法国学派只注重事实联系的研究方式发起攻击,主张进行跨学科和平行研究,把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综合在一起,正视“文学性”问题。

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提出一个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全面而集中地代表了美国学派的主张;批判法国学派“实证主义”保守态度,主张开展“跨学科研究”。

韦斯坦因:《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建立发展以“比较诗学”、“类型学”、“跨学科比较”为主,并拓展原属于影响研究的“主题学”、“文类学”等领域,扩展比较文学研究领域。并未完全否定法国学派,将两者相结合,形成由“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构成的欧美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经典模式。

(3)中国学派:跨文明研究。代表人物:卢康华与孙景尧、陈挺、乐黛云、谢天振等。

卢康华、孙景尧:《比较文学导论》(我国第一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专著,1984年出版)

乐黛云:《中西比较文学教程》(198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比较文学是一门不受语言、民族、国家、学科限制的开放性文学研究学科。在世界文学的背景上,通过比较寻求各民族文学特点和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

陈惇、孙景尧、谢天振主编:《比较文学》,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

4、发生发展历史(略,参考):

(1)德国学者、作家歌德最早提出“世界文学”观念(1827)

·作为一门学科,比较文学兴起于19ct下半叶

·1877年,梅茨尔在匈牙利的克劳森堡创办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世界比较文学报》·1887年德国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比较文学杂志》,被视为德国比较文学的正式开端。·【英】波斯奈特于1886年发表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比较文学理论的专著《比较文学》·1895年,丹麦勃兰兑斯完成《十九世纪文学主流》,成为一部比较文学巨著

(2)作为一门现代学科在中国出现是20C20年代末30年代初

·1931年傅东华从英文转译法洛里哀《比较文学史》,1937年戴望舒翻译梵·第根著作《比

较文学论》

1、流传学: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的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文艺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特征:流传学是“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

研究范围:

(1)接受者国家和作者对作为放送者的外国作者的认识(包括其评价、介绍等)

(2)接受者受到放送者哪些具体作品的影响及对放送者的评价

(3)接受者是否模仿放送者,模仿了哪些方面,如文体、风格、思想、情感、主题、背景等

(4)接受者是直接还是间接接触作品;是直接阅读原文,还是通过译文或评论了解作品;译本在其影响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5)文学界、出版界、读者是怎样接受这些作品的,他们的反应和情感是怎样的

(6)作品的传播情况如何,哪些阶层受影响最广

(7)影响的程度是肤浅的,还是深刻的

(8)影响的时间是短暂的还是长久的

(9)是什么帮助人们接受影响并影响成熟;是什么造成接受者对影响的选择

(10)是什么影响确立了放送者在接受者眼中形象和地位

2、渊源学:又称为源流学或源泉学,属于影响研究范畴。它是指以文学接受者为出发点,去探寻放送者的影响,也就是在比较文学视野中,揭示某一文学现象或作家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语言等外来因素,是一种对跨国影响渊源的实证性追溯和研究。

研究方式:

(1)从影响的方式看,分为印象、口传和笔述

(2)从影响放送者角度,分为孤立的渊源,集体的源流

与流传学区别:其根本区别在于,流传学研究的起点是明确的,它的落脚点在“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而渊源学研究却是站在“接受者”的角度,其终点是明确的,但它所受影响的发送点——或者说影响的源头是不明确的。

3、媒介学是与渊源学相对的一个与影响研究有关的术语,它是影响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外国作品进入本国的方式、途径、手段及其背后的因果规律。

理论和方法:

(1)个体媒介,常常是个体对个体,或个体对群体的影响。如闻一多《剑匣》与丁尼生《艺术的宫殿》

(2)团体媒介,是指外国文学研究者的团体,如沙龙、杂志社等。如周作人、叶圣陶等的“文学研究会”,郭沫若、郁达夫等的“创造社”

(3)文字资料媒介

4、文化过滤是研究跨异质文明下的文学文本事实上的把握与接受方式,它是促成文学文本发生变异的关键。文化过滤指文学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渗透的作用。也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发生影响时,接受方的创造性接受而形成对影响的反作用。

(思考)为什么说文化过滤必然导致文学误读?请结合两种语言互译中的具体实例来说明。

5、译介学是比较文学变异学中研究语言层面的变异的分支科学,它关注的是跨语际翻译过程中发生的种种语言变异现象,并探讨产生这种变异的社会、历史以及文化根源。

“归化法”与“异化法”: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的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韦努蒂将第一种称为“异化法”,将第二种称为“归化法”。

6、形象学:并不完全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形象研究,它是对一部作品、一种文学中异国形

象的研究。

简述形象学中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

(1)“意识形态”化形象:注视者按本社会的模式,完全使用本社会话语重塑的他者形象

(2)“乌托邦”化形象:注视者用离心的、合乎注视者对相异性向往的话语塑造的他者形象

(3)每一种他者形象的生成总是伴随着注视着自我形象的建构,二者相互发现、相互证明、

相互补充。二者之间大致构成狂热、憎恶和亲善三种特异的关系

比较文学的形象与一般意义形象区别(参考):

比较文学形象是作家及集体对作为他者的异国和异民族的想象物,是一个民族对异国看法的

总和。它包含的不仅是人物形象,还有异国肖像、异国地理环境等。它排除了衡量形象真伪

问题,不要求从史实和现实统计资料出发,关注的是作家在其作品中如何理解、描述、阐释

作为他者的异国异族。

7、主题学:研究的是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不同作家对相同主题的不同处理,主题学既属

于实证性影响研究,也是对并无事实联系的不同文学之间的相同主题进行比较研究。它强调

的是不同国家对相同母题、情境、意象、题材的不同处理。

母题与主题区别

母题是具体的,主题是抽象的;母题具有客观性,主题具有主观性;母题是基本叙事句,主

题是复杂句式。(参考书177页)

主题学与一般意义主题研究区别

具体而言,一般的主题研究探求的是某-一部作品或某一个人物典型所表现的思想,重点在

于研究对象的内涵,而主题学研究讨论的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不同作家对同一主题、题

材、情节、人物典型的不同处理,重点在于研究对象的外部——手段和形式。

8、文体学是从跨国、跨文明的角度,研究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如何按照文学自身的特点来

划分文学体裁,研究各种文体的特征及在发展过程中文体的演变和文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比较文学文体学研究对象和文体划分标准时什么?

研究对象:缺类、平行(包括诗歌、戏剧、小说、散文)、影响研究

划分标准:西方:三分法,抒情类、叙事类、戏剧类

中国:四分法,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中国比较文学的先驱,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对西方文化与文学的翻译和提倡,对中外文化文学的比较可视为中西文学比较研究在现代中国的滥觞。

严复的《论世变之亟》一文对中西文化的优劣得失解析得尤为犀利,主要是用西方文化之长来揭本国文化之短。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另一个特殊人物林纾,不仅在翻译上开一代风气之先,而且在其译作序跋中,就中西小说的题材、结构、技巧和作家等方面作了颇有深意的比较。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在比较文学研究上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他的《摩罗诗力说》集中反映了其对西方浪漫主义的关注和对具有反抗品格作家的推崇。

简答一、比较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答:真正意义上的比较文学产生于19世纪末,它的出现与19世纪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1、比较文学的诞生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所相伴的世界主义意识直接相关。资本主义的本质就是要不断开拓世界市场,获得最大利润。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不仅促进了各国之间经济和商业的联系和交往,而且促进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2、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初叶席卷全欧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和世界主义文学的觉醒为比较文学的诞生准备了文学土壤。在浪漫主义运动中,斯达尔夫人的《论文学》和《论德意志》,这两部书既是浪漫主义的理论著作,又是比较文学的开山之作。

3、比较文学的兴起与19世纪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中边缘、交叉、关联学科的出现也有一定关系。

二、比较文学学科建立的标志?

答: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建立有以下几个标志:

1、理论著作的出版。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的专著《比较文学》的出版标志着人们对这门学科的研究已进入自觉阶段,而1899年法国学贝茨编订的《比较文学书目集》则为比较文学的建立提供了资料基础。

2、高校课程和机构的设置。比较文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另一标志是进入大学课堂。1896年法国学者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开设了比较文学讲座,他本人成为第一个比较文学教授。1899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创立了第一个比较文学系,哈佛大学也于1904年设立了比较文学系。

3、国际会议的召开。1900年在巴黎召开的国际性学术会议把“各国文学的比较研究”正式列入议题,表明世界文坛对比较文学的承认。

三、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特点?

答:1、兼收并蓄。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吸收的民族,法国学派所创立的影响研究和美国学派提出的平行研究仍然是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方法的两大支柱,中国比较文学的理论建构主要建立在对法美俄诸国比较文学理论的接受上。

2、跨文化研究。中国的比较文学是在全球化语境下兴盛的,主张多元对话的跨文化研究成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又一鲜明特色。中国比较文学一开始就意识到中西文化的隔绝和差异,采用跨文化的视野研究中外文学关系。

3、双向阐发。“阐发法”作为一种比较文学方法的命名是1976年由台湾学者提出来的,它是一种“援用西方文学理论与方法并加以考验、调整以用之于中国文学的研究”的方法。乐黛云在《中国比较文学的现状与前景》中提出了“双向阐发”的主张,即不仅用西方文学理论阐发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作品,而且也可以用中国的文论阐发西方的文学理论和作品。这种双向阐发更具平等和对话的精神。

(阐发研究:即将不同民族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中的一些具有内在可比性的基本问题加以相互印证,相互发现,相互阐释,并相互运用,以求把握文学的普遍规律。换句话说即在互相参照中找到共同问题,证实共同性,以达到进一步的沟通和理解。阐发研究是比较诗学中的求同研究。)

四、民族文学与比较文学的关联?

答:民族文学:民族文学是指某个民族内具有传统联系的文学,该文学必须具有区别于他种文学的性质。民族文学虽风格各异,但最根本的一点是它们来自同一文化传统。赫尔德被认为是确立民族文学观念的先祖,他认为民族文学应该是民族的,其标志便是独特性。

关联:1、美国学者韦斯坦因指出:“‘民族文学’这一术语应该从比较文学有所关联的角度来界定,因为从本质上说,民族文学指那些形成比较文学基础的基本单元。

2、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看,民族文学是研究一国本身的文学,比较文学则是超越国界的文学研究。《诗经》和《楚辞》的比较,李白与杜甫的比较,虽然用的是比较的方法,但仍属于民族文学的范围。也就是说,民族文学的内部的比较不属于比较文学的范围,比较文学最根本的一点是跨越国界。

3、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民族文学时基本单元,是研究的支撑点,比较文学则是超越民族文学范围的跨国界的文学研究。

五、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的关联?

答:世界文学:“世界文学”一词首次出现于1827年歌德与爱克曼的谈话中。涵义一:指全球文学,即通过对许多国家的文学思潮、流派、运动、作家、作品的评述写出的一部世界文学史。涵义二:指“伟大的”“经典的”作品,或者说世界公认的最好作品,如《神曲》、《浮士德》等,这里世界文学变成了“杰作”的同义词,变成了文学作品选。涵义三:即歌德所倡导的世界文学,即人们冲出民则文学的狭小圈子,放眼时间各国文学的广阔天地,通过文学交流来增进各民族和国家间的互相了解。

关联:1、歌德提倡的“世界文学”概念与比较文学有一定的联系,他主要强调各国文学之间的关系。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比较文学史家将歌德的世界文学构想视为比较文学昌盛的思想渊源之一。

2、与歌德对世界文学的憧憬相比,比较文学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和原则方法,强调从比较的角度去研究。同时比较文学坚持民族文学的个性和差异性,它将通过对本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审视和认识,追求文学和文化上的对话和共处。

六、简要举例说明流传学研究类型?

答:流传学:流传学研究作家作品或一国文学在国外的成就、命运和影响,这种研究是从放送者出发研究接受者的,是一种从源到流的探寻。根据放送者的位置可以列出三种类型:中国文学在国外,外国文学在中国,各国文学之间的交流与影响。

1、中国文学在国外。中国文学在国外是一种专门探讨中国文学在国外的形象、中国文学对外国的影响的研究类型。这种研究对于客观清醒地认识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位置和中国文学对世界的贡献具有重要意义。例,早在17世纪前后,法国耶稣会教士金尼阁就将《诗经》译成了拉丁文。《水浒传》被译成英、法、德、意、俄等12中文字在世界各地发行。

2、外国文学在中国。外国文学在中国是一种研究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和渗透的工作,在这方面我国有较多的成果,如歌德在中国、高尔基在中国、托尔斯泰在中国等。这些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两种文化的交汇、分歧和吸收状况,而且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外来因素是如何丰富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的,从而更好对把握中国文学的发展和变迁。梳理西方文学批评的译介情况,分析其在中国的传播、运用与变异,也是流传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3、各国文学之间的交流与影响。流传学的第三种研究类型主要涉及外国文学之间的关系,如莎士比亚对法国文学的影响,法国文学对俄罗斯文学的影响等。这类研究可以勾勒出各国文学在历史上的渊源关系和发展状况,尤其可以清楚地看到世界各国文学之间的普遍联系。

七、简述流传的方式

答:1、作家作品的国外声誉。考察作家作品的国外声誉是一种围绕个体的传播路线展开的研究,主要研究作为放送者的作家、批评家在国外的流传状况和对外国作家、作品的影响,这是比较文学应用得较多的一种。

2、文学思潮流派的传播。思潮流传主要变现为文学思潮的世界性传播。一种文学思潮一旦出现,就会迅速形成流派,然后向四面八方辐射,造成一个颇具规模的文学运动,覆盖欧洲的很多国家,并持续一个时期乃至一个或几个时代。每一种文学思潮和批评流派的产生都凝聚了各国学者的共同创造。

八、渊源学研究类型?

答:渊源学:渊源学研究文学作品中主题、题材、人物、情节、语言、风格等因素的来源,换句话说,即考察作家作品所吸收和改造的外来因素。这种研究是以影响的接受者为基点探讨放送者的溯源研究,其目的是揭示出一定的因果关系。在西方,这种研究最为成功,出版了大量的调查结果和研究著作,被认为是典型的比较文学研究类型。

1、中国文学中的外来渊源。研究中国文学究竟在历代以来受到外来影响有多少,或其影响是如何样子,将这类研究称为文学研究新途径。我国前辈在考察中国文学的外来因素上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不过主要限于中印文学关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外来因素则更多,在鲁迅、郭沫若、矛盾、巴金、老舍、曹禺等人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众多外国作家作品影响的痕迹。

2、外国文学中的中国渊源。这一类型探讨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意象和情节,也包括外国作家吸收和利用的中国思想。由于中日两国悠久的文化联系,研究日本文学中的中国文学渊源,是比较文学渊源研究的一个常见话题。近代以来,中国文学受到外来文化和文学的冲击较大,因此人们大多研究中国文学中的外来渊源,而对外国所受到的中国影响的探讨相对薄弱。

3、渊源的国际性循环。这一研究超出了两国的界限而进入了国际间的普遍联系。纵观世界文学史,有些作品中的题材、人物、情节等互相借用,辗转流传,仿佛文学因素的国际旅行。

九、什么是误读?

答:误读是文化交流中一个常见名词。

1、何谓误读,是异质文化在交流过程中通过接收、过滤,进而出现的一种必然现象。人们在接受外来文化时,即吸收外来文化本身携带的信息,也有接受者所处文化氛围发出的信息,误读正是在这两种不同文化的抗拒和同化的冲突中产生的。

2、从阐释学的观点看,误读在文化交流中是必然的,其根本原因在于读者的接受期待。

3、误读又可分为不自觉的误读和有意误读。在文化交流中大多数误读是不自觉的,有意误读中则可能有权力和意识形态因素的介入,有时这两种误读交织在一起。

4、尽管人们在接受中存在各种误读,但并不会因噎废食,放弃文化和文学的交流。随着视域的融合,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化,会更加接近对象。在这个意义上,误读又是不断变化的。

十、什么是创造性误读?

答:1、创造性误读:是指主体对于对象的有目的的选择,通过吸收和改造异质文化中的某种因素,创造出一些新的形式。是否产生新的因素是创造性误读与一般误读的根本区别。

2、就文学创作而言,创造性误读是艺术成熟的表现,庞德的意象诗和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就是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学和戏曲的基础上的创造性误读。更多的创造性误读是一种视域融合,即接受者与外来因素的同时改造,是在充分理解外来因素的基础上的贯通,它创造出来的是一种新质。

十一、什么是媒介学?

答:媒介学主要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之产生联系和影响的具体途径和手段。也就是说,它研究的中心是作品在交流中的“中间环节”,即研究一国文学时怎样传播到另一国的。

1、媒介的变迁:

①口头传播,其方式主要有歌谣、传说和神话等形式。

②文字传播,文字和书写代替口头传播的形式,书写流传包括书籍、报纸和杂志等媒介形式。

③视像传播,主要有电视和电影等方式。

④网络传播,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尤其是网络媒介及新兴的移动网络的崛起,是传播媒介上又一次重大

的变革。

2、媒介的承担者:

①个人媒介。指将一国文学介绍、传播到另一国去的个人。人们借助这些人的介说,得以了解他国的文

学状况。可分为接收者国家的个人媒介,放送者国家的个人媒介,第三国的个人媒介。

②团体媒介。文学社团、文学派别和书局,还有民间流传,人们旅行、迁徙的过程旅居他国的侨民。

③环境媒介。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形成的沟通渠道,“丝绸之路”,唐代长安。

3、译介学的研究对象:

①文学翻译史。将文学翻译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发展线索进行史的描述的方式,这种研究可以看出两种

(或数种)文化、文学交流的历史轨迹。

②翻译大家及其译著风格。在对译者的研究中,对译者的生平、知识结构的了解是必要的。此外,参考

译者所写的序跋,对我们了解译者对原著的态度和看法,以及他关注和感兴趣的焦点等也无不裨益。

③译本的文化研究。对同一原著不同译本作比较研究,可以发现接受国文学趣味乃至语言和文化的变化。

4、媒介学的其他传播方式:

①改编。改编是按照一定原则对外国原著的内容和形式加以改写,使之更适合本国国情和读者接受习惯。

②评介。评介是指将一国文学写成评论或介绍文字,通过书报杂志让另一国的人们了解。评介包括对国

外文学的综论、书评等。

③借用与仿效。借用是指作家对业已存在的故事、情节、事件,包括作家对前人的作品的再加工和重新

处理。仿效是指”处于某种艺术目的,作家的风格和内容便显出别的作家、别的作品、甚

或某一时期的风格特征。

十二、什么是主题学?

答:主题学是比较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是在19世纪从德国的民俗学热衷培育出来的一门学问”。主题学研究文学作品中内容的某些基本问题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文学中的表现方式,和不同国家的作家对这些问题的态度和看法。它既可以对某种题材、人物、母题或主题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流传演变作历史的追寻,也可以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中类似的题材、情节、人物、母题、主题作平行研究。

主题的特征:

1、具有抽象性,它是对故事中的人物、情节的抽象。

2、丰富性,文学作品的形象性本身提供了丰富的内涵,这不仅表现在一些篇幅浩大、多线条发展的长篇小说中,也表现在一些具有哲理的短篇小说里。主题的丰富还表现为某种程度的矛盾性。

主题由不同层次的因素构成,与主题学相关的还有母题、题材、意象这些概念。母题是主题最基本的成分,歌德认为母题是“人类过去不断重复,今后还会继续重复的精神现象。”对文学的构成来说,母题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它是主题的最小要素,另一方面母题又具有强大的生成力。即可以利用的整个母题库相对而言是比较小的,但这些母题可以变换出大量的故事。

十三、主题学的研究范围(狭义)?

答:从比较文学方法论入手,将主题学的研究范围分为两大类:题材史与主题学(狭义)。

狭义主题学探讨各国文学间没有联系的相同或相似的内容如主题、题材、人物和环境等因素的异同,属于平行研究。

1、文学中人类永恒的经验。这是对文学作品中主题思想的研究。在世界文学史上,爱情、死亡、追求等这些人类永恒的经验常常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或不同民族的文学里经常出现并且不断被不同的作家所采用。

2、文学所表现的人类与社会、自然的冲突。这是对作品情节的研究,人类与社会、自然的冲突主要包括命运冲突,幻觉与现实的冲突,责任与伦理的冲突等。

命运冲突是古往今来的叙事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之一,主要表现为主人公受到冥冥之中的命运之神的拨弄,出于不可抗拒、无法逃避的境地。责任与伦理的冲突不仅是中国古代戏曲、话本经常出现的主题,也是西方古典悲剧的基本冲突之一。

3、常见的相似人物类型。这是各国作品中人物的比较研究,民族形象、职业形象、社会阶层形象等都属此列。相似人物的比较研究在中国比较文学论文中颇多。

4、自然现象及其所体现的哲理。各国作品中的自然现象如天空、高山、海洋和四季的变化等,经过几千年来诗人的吟颂和作家的描写,已经成为各民族的象征,获得某种特定的含义,因而也成为主题学的研究对象。

十四、主题学研究的价值?

答:了解和运用主题学的理论和方法,无论对于作家作品的研究,还是扩展学术视野,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1、主题学与作家研究。探讨不同作家对同一或相似主题的处理,可以窥视不同作家的创作思想和创作个性,这是研究主题学的价值之一。

2、主题学与作品研究。一国文学往往有一些独特的特征,这些特征放在本民族的文学史中也许不太明显,但借助比较文学的视野,用主题学方法探讨,就会使这些特征辉映得更加鲜明,使我们对各自的特点认识得更加清楚。不仅如此,通过分析不同国家相似主题的作品所呈现的差异,还可以更好地把握不同文本的艺术特征。

3、主题学与文化研究。主题学的研究不仅仅限于文学,它不可避免地走向文化研究。主题学的研究不

仅帮助我们认识人类文化的特征,而且有助于我们从世界范围认识文学的某些普遍规律乃至人类的某些共同性。

归根结底,主题学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各地多姿多彩的文化和人胜,包括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人生的可爱和局限,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生和享受人生。

十五、什么是文类学?

答:文类学:是专门研究文学类型在不同国家的发展历史和理论的分支学科。在比较文学未涉足文类这一领域之前,文类研究主要限于一国文学范围内,通常的做法或按一定的标准对本国文学加以分类,或从历史的角度梳理某种文学类型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特征:1、文类学即探讨文学的类型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渊源流变过程,也研究和比较各种文类在不同民族文学中各自的发展历史及特征。

2、在比较文学中,文类学是最有共同性的领域之一。同时,文类学又是一种具有可见性的研究。

3、文类学侧重于文学文本的研究,主要立足于文本中各因素异同的研究。

十六、文类学的研究类型?

答:1、文类的历史研究。文类的历时比较式从史的角度探讨某一具体文学样式的形成及其在各国流传过程中的变化和增衍,它强调的是“事实联系”。在文类学的历时比较中,还应充分注意到文类在不同国家流传时形式上的变化。

2、文类的共时比较。所谓文类的共时比较,即打破时空界限,研究没有关联的国家之间相同或相似的文学类型,以探寻文学发展的规律和各民族文学的特征。文类的共时比较侧重研究不同国家间相同或相似文类的构成因素,构成形态和表现方式、技巧上的异同。

3、缺类研究。探讨某一文类在某一或某些国家一度存在或盛行,而在其他国家没有出现的现象,叫做缺类研究。换句话说,一些国家的某些文学体裁和样式在另一些国家没有直接对应的形式。缺类演技不可避免地导向文化研究,通过发掘和阐发文类的缺失现象,加深对个民族文化心理、审美特点的理解。

十七、研究文类学的意义?

答:1、建立文类的国际联系。通过文类学的研究,在国际范围内对文学加以必要的综合,以建立文类的国际联系,在此基础上,通过不同国度文类的比较,更好地认识本国文学在世界格局中的位置和特色。

2、了解作家的艺术贡献。文类学可以通过研究文类的演变理解作家,文类学侧重于把握作家的艺术成就和他在创作形式和技巧上的创新。

3、促进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的研究。文类学的意义还在于通过把握文学的发展和变化,进一步促进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研究的深入。一国文学、文类的不断发展一方面是对本国文学传统的继承,另一方面也受到外类文学的影响。通过对本国文类在外来因素渗透下的嬗变和发展的分析,可以拓宽文学史研究的视野。

十八、比较诗学的研究范围?

答:1、文艺理论批评体系的比较研究。文艺理论批评体系的比较研究是一种整体比较,包括不同批评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思维模式、研究方法、理论构架、文学规律和特点的比较研究。

2、理论范畴和批评术语的比较研究。对具体概念范畴的比较研究是比较诗学必须面对的问题。比较诗学中的范畴研究还包括对外来术语的辨认、消化和运用以及接受国对这个术语的理解和改造。

3、理论大师或批评大师的比较研究。在中西文论的发展历史中欧冠,出现了许多杰出的理论家和批评家,对这些理论家批评家的比较研究,无疑将进一步加深对中西文论的认识。不同国家没有直接联系的文论家、批评家的理论观点和批评实践是比较诗学关注的方面之一。探讨某些文艺理论家、批评家对各国文艺理论批评的影响也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研究某一理论家、批评家的思想来源,也是比较诗学的一个方面。

十九、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

文学和艺术遵循三个基本途径:即两者的关系、影响和综合。从研究方法上说,既可以是历史性的因果联系研究,又可采用基于一定框架下的平行研究。

1、文学如何通过借鉴绘画的因素来丰富自身?

答:(1)从绘画中获取技法。由于绘画艺术手段的直观性,小说家有意识地学习绘画中的基本技法,包括色彩、线条、光线和构图等。绘画给文学的启发还表现在对题材的选择上。

(2)借鉴绘画的空间意识。文学作为时间的艺术是与它所运用的媒介——字词联系在一起的,而一些现代诗人和作家在寻找新的表现方式和技巧是越来越注重空间感觉的原理。文学创作和理论上的“视角主义”和“场景描绘”是文学向绘画借鉴空间感的方式。

(3)中国古代文论与画论。中国古代文论是一个具有很强包容性的系统。由于中国古代诗画多有关联,中国古代文论从绘画理论中受惠颇多,画论中的术语和思想常常被运用到诗文理论之中。

2、文学如何通过借鉴音乐的因素来丰富自身?

答:(1)对音乐技巧的吸收。文学对音乐结构和节奏的借鉴表现在叙事文学上。音乐中有一种通过主导动机的反复出现来标明特定情景和壬午以加强结构的方法,文学中也常采用这种主导动机的方式,通过重复使作品的某些意蕴得到加强,或在结构上形成呼应。

(2)对音乐本体性的追求。这种追求首先表现为音响的运用,更重要的是表现为对音乐语言的抽象性、含混性的仰慕。对音乐本体的追求,是音乐成为文学的“理想自我”。

(3)文学理论批评与音乐。两者关系可分为两方面,一是在批评的过程中用听音乐的方式感受作品,形成阅读文学的新模式;二是文学批评本身吸收音乐的理念和方法。

3、文学与影视艺术的关联

答:(1)文学与影视的联姻。影视与作为“母本”的文学有隔不断的联系,其沟通的基础在于它们都需要叙述。文学是影视艺术产生的重要基础,影视使文学作品得到广泛传播。在影视和文学的有效合作中,两者实现了“双赢”。

(2)影视冲击下文学的革新。在以影视为代表的新型艺术的冲击下,文学创作出于不断翻新之中。文学在与影视的互动中不断探索新的表现方式,影视的要求也正在改变着书写文字的语言和结构。

(3)文学的魅力。以直观的形象为特色的影视艺术不可能取代以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的文学。

二十、文学与社会科学

答:文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十分密切,对文学作理性的、思辨的、科学的分析研究的文艺学本身就属于社会科学的范围。

1、文学与宗教的关联?

(1)文学史与宗教。在中外文学发展史上,宗教对文学发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两者之间具有密切复杂的关系。

(2)文学创作与宗教。宗教对文学的影响首先表现在作家身上,其次宗教为文学提供了素材和意象,第三,宗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丰富了文学艺术的表现技巧。

(3)文学批评与宗教。在西方,提到宗教对文学批评的影响,很自然想到阐释学的历史。现代阐释学将传统阐释学方法论性质的研究转变为本体论性质的研究。

2、文学与哲学的关联?

(1)哲学对文学的滋养。哲学对文学的影响往往通过体现作家精神人格象征的文学作品表现出来,因此对作家的研究常常与作品联系起来。同时,更多的体现为一种思潮,并促进文学思潮的出现。

(2)文学理论批评中的哲学思想。任何一种文学理论和批评都有其哲学思想作背景。文学批评中的哲学

思想在批评活动中具有多种作用,首先它具有对研究对象的定向和选择作用,其次一种新的哲学思潮的出现往往会冲击或否定固有的文学观念,从而促使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演变。

(3)文学与哲学的互渗。首先表现为小说的论文化倾向,这类小说在功能和目的上与哲学极为相似,成为探讨人生的手段。其次,对文学作品最相宜的阅读则是用哲学的姿态阅读,梳理其与内在的作为根基的哲学诸对立命题之间的关系。

3、文学与心理学

与文学关系十分密切的两类心理学:一是文学与普通心理学联姻产生的文艺心理学,它主要侧重研究作者和读者的常态心理。二是文学与20世纪异军突起并雄踞心理学批评之首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关系,它将心理学批评的触角直指文学活动中隐秘的心理深处——无意识。

论述

最早出现的比较文学是法国学派,代表人物是巴登斯贝格,梵?第根,卡雷,基亚等。他们认为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的精神联系,研究不同文学的作家之间在作品、灵感甚至生活方面的事实联系。

巴登斯贝格是第一个系统地采用严密的考证方法研究外国文学对法国文学影响的学者。(他治学态度十分认真,总是用充分的实际材料来支持他的结论,从而使他的研究成为法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典范。)梵?第根是第一个从理论上全面阐述法国学派观点的学者。他于1931年出版的《比较文学论》具体论述了比较文学的性质、方法和范围。(他认为“比较文学的对象是本质地研究各国文学作品的相互关系。”就欧洲而言,他认为主要有三类,希腊与拉丁文学之间的关系;中世纪以来近代文学与古代文学的关系;近代各国文学之间的关系。同时,他把考证作为比较文学不可缺少的手段。还十分详尽地设计了比较文学的研究框架,将影响研究的对象分为三种类型,放送者、接受者、传递者。并将比较文学的领域分为两类,一类是“物质”部分,包括“文体学”、“主题学”,另一类是文学文流,包括“誉舆学”、“源流学”、“媒介学”。最后,他还对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的界限作了区分,提出研究两国文学关系的是“比较文学”,而研究两国以上文学关系的是“总体文学”。)

卡雷和基亚继承和发展了梵?第根的理论。基亚把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分为七类:媒介、体裁、主题、作家、渊源、思想动向、国与国之间的固有看法,从而进一步扩大了法国学派的研究范围,发展和完善了法国学派的理论。卡雷对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的精神联系,研究拜伦和普希金,歌德和卡莱尔,司各特和维尼之间的事实联系,研究不同文学的作家之间在作品、灵感甚至生活方面的事实联系。

优点:这个定义代表了法国学派的基本主张和特征。法国学者具有较强的历史意识,不少法国比较文学家同时也是文学史家,他们把比较文学同文学研究结合起来,明确地把比较文学规定为文学史的一支,这是法国学派的一个重要特点。同时,他们致力于描述、记录各国文学之间的实际联系,调查、追溯这种联系,注解、阐释这种联系,判断、确定这种联系。他们正是以这种严谨的治学精神孜孜不倦地、认真地核对、整理、分析、归纳欧洲文学史上种种有关文学联系的事实和材料,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大量的资料,从而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和方法,为比较文学这门学科的发展作了重大的贡献。

不足之处:1.因为他们把眼光放在有直接关系的文学之间,所以他们的研究始终限于西欧文化系统和文化遗产的范围之内;2.同时由于他们过分拘泥于实证主义方法,强调事实联系和考证,因而忽视了对文学作品的美学分析;3.并且他们在考证中常常流露出法国文学优于其他国家文学的民族沙文主义倾向。这种状况已不能适应现代尤其是二战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构成格局和美学思想的变化,从而使比较文学陷入了方法论的危机。

美国学派是在向法国学派的挑战中崛起的,代表人物有韦勒克、雷马克、奥尔德里奇。他们力图摆脱法国学派理论和方法上的束缚,在与法国学派的论争中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主张。

韦勒克:1958年9月,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在美国北卡罗来州教堂山举行第二届年会。美国学者、耶鲁大学教授韦勒克在会上作了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具有轰动效应的发言,对法国学派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指出比较文学的处境岌岌可危,其主要表现是:1.没有确定明确的研究内容和专门的方法。2.机械地把比较文学局限于研究渊源和影响,以致把比较文学降到了附属学科的地位。3.比较文学中的文化民族主义动机,使研究本身失去了应有的客观性,成为本民族“争夺文化声誉的舌战”。4.反对法国学者把总体文学与比较文学分开,呼吁比较文学研究者摒弃毫无生气的事实,去领悟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本质,使文学作品本身成为研究的中心。韦勒克的发言被认为是美国学派的宣言书,它打破了法国学派“一统天下”的局面。

雷马克、奥尔德里奇:1.明确提出了“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主张。2.比较文学除了研究具有直接事实联系的影响与流传、来源之外,还必须研究那些没有直接关系,完全不属于同以时空条件下的文学现象之间的异同,并从中寻求文学的根本规律。3.提倡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领域的关系,从而大大扩展了“比较文学”的范围,使这一学科进入综合性领域。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对比较文学下了定义,确立了“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在比较文学中的地位。

美国学派在比较文学的地位和影响:1.美国学派要求比较文学应注意文学的内部联系,注意文学的美学涵义和文学批评的美学原则,以纠正比较文学界所出现的只考证事实而忽略文学特征的倾向。2.美国学派那无所不包的研究领域似乎与韦勒克所宣称的“文学性”形成鲜明的反讽。美国学派对法国学派批评是有力的,但自身理论建设则不够细密。它扩大了比较文学的范围,但其研究对象过于宽泛,由此可能导致这以学科特殊性的消失。

1、跨国界的文学研究的具体内容?

答:跨国界研究:传统的文学研究之限于一国文学的研究,而比较文学则打破时空的界限,研究不同民族、语言、文化之间的文学关系。在比较文学研究中,国际文学关系式其研究的重点。

①研究各国的文学、文化间的联系和交流。

这类研究强调的是不同国度文学之间的联系和借鉴。这类研究包括作家、作品在其诞生地以外的国度的流传、接受和所产生的影响等情况,也包括国际文学运动的起源、传播和演化以及媒介的作用等。最初主要研究欧洲各国之间的文学关系,如今已扩展到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间。

②研究各国文学和文学理论之间的规律和异同。

在相似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不同民族会有相近的发展水平,类似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特征,使不少民族文学之间尽管在相互隔绝的状况下也会出现惊人的类似。我们可以把两种不同传统文学对某个问题的不同处理作对照性观察。

性的条件下,探讨文学与其他学科关系的一种科际性研究,其目的是把文学置于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和学科背景下,通过考察文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作用,使文学的本质内涵得到充分地展示,从而更好地揭示出文学发展的方向。

①探讨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

研究文学与艺术的关系,可为我们提供无数的研究课题,如文学如何吸收其他姊妹艺术的营养等等。这种研究既可以总结出文学之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独特规律,也可以通过了解其他艺术和表现方法对文学的渗透和影响,以寻觅文学发展进化的踪迹。

②探讨文学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

文学本身属于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意识形态的其他部分如政治、宗教、哲学、道德对文学都有着或大或小的影响。有时这些影响还是直接的甚至决定性的。例如文学与哲学的关系一直非常密切,伟大的文学

作品必然在某些方面包含着伟大的哲学思想。正是在这个意义山,法国作家加缪说:“伟大的小说家是一些伟大的思想家。”

③探讨文学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文学与科学的关系不是互相隔绝的,而是互相渗透且错综复杂的。科学的进步,科学精神的提出,更新着文学观念,为文学的创造带来新的天地。文学中的想象力也会给科学的发展带来启发、科幻小说、科幻电影所展示的未来物象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科学家的灵感。此外,科学也会造成对文学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扼杀,乃至对人性的摧残。

影响研究:指以历史方法处理不同民族文学间存在的实际联系的研究,它的根基在于各民族文学的相互接触和交流。影响研究强调实证和事实联系,凡是缺乏事实依据的推测或判断均不属于影响研究的范围。是一种可靠的扎实的具有说服力的方法,也是比较文学领域里出现最早、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法国学派为影响研究的确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影响”是影响研究中的核心概念。通常所说的影响指一种事物对另一种事物发生作用,引起后者的反映和反响。比较文学的“影响”概念强调“外来性”,它关注的是外来因素的进入。正如美国比较文学家奥尔德里奇所说的:“影响系指某一作家倘若不读另一作家先前的作品就不能可存在于他作品中的那先部分。”比较文学的“影响”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外力的作用下的结果。

1、从接受国的角度来考察影响产生的条件?

答:①接受国的社会环境。接受国的社会环境首先指接受国的开放程度,这与当时接受国的政治权利、意识形态有关,统治阶级的对外和对内政策直接影响文学的发展和对外交流。还包括其民族精神和文化心理结构。国民的文化心理结构对外来文化的契合程度是外来思想能否发生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

②接受国的艺术传统、欣赏习惯。影响的产生于接受国的艺术传统又直接关系,若接受国的艺术传统深厚,外来文学进入时阻力就大,反之,阻力就小。接受国民众的欣赏习惯也很重要,没有接受国读者的参与和认同,外来思想和技巧即使进入作家的创作也很难流传开来。影响的产生还取决于接收国文学内部的变化。当接受国的文学传统遭到抨击或者面临解体,社会呼唤新的文学之时,外来的思想和技巧很容易作为新的因素被结构到新的文学中去。

③被影响者个人的内在条件。被影响者在思想、个性、气质等方面与影响者的共鸣则是影响产生的主观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2、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三个子学科如何诞生?

答:根据研究者立足点的不同,可产生三种不同的子学科: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

如果置身在放送者的立场,研究作家作品在国外的命运,包括传播过程中的声誉、成就和变异,这种研究即为“流传学”。如果置身在接受者的立场,探讨作家作品的来源,分析它们所受到的各国文学的影响,这研究成为“渊源学”。如果研究文学传递的路线,即各国文学互相影响的途径和手段,就是通常所说的“媒介学”。

梵?第根在《比较文学论》中描述文学影响的经过路线:中介

起点——————————?终点

放送者传递者接受者

3、影响研究的局限?

答:首先影响研究偏重于实施联系,注重来源与影响的研究,把研究重心放在资料的发掘和考证上。但文学作品毕竟不是各种材料的总和,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影响研究忽略了作品的整体性和作家的创作个性,因此暴露了它的某种局限性。案卷研究与文本阐释的结合将是克服这一局限的有效途径。

其次,由于影响研究强调实证,使其范围受到限制。法国学者主要是研究欧洲各国文学的关系,范围相对狭窄。事实上世界上很多文学现象之间没有直接联系的,如早期的中国文学与欧洲几乎是隔绝的。因此影响研究无法总结文学的普遍规律,即使有些文学现象之间有联系,也可能由于其间事实链条的中断而使

影响研究难以进行下去。

平行研究:平行研究是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对相互间没有直接关联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的研究。与影响研究相比,平行研究的范围很广,它可以从各种角度、各个方面对不同民族的文学加以研究;同时,平行研究注重对象的文学性,注重比较不同民族文学的主题、题材、文体类别、人物形象、风格特点等文本因素。平行研究的提出时美国学派的贡献。

1、阐述平行研究的具体方法?

答:平行研究的具体方法主要有两类:类比和对比。

类比指研究“两部没有必然关联的作品之间在风格、结构、语气或观念上所表现的类同现象”,即考察相互间没有关联的作家作品间的相似之处,以期发现其共同性。就作家而言,我们可以考察作家相似的经历和思想观念等。就作品而言,不同民族文学间在相互隔绝的状况下也会出现惊人的类似。

对比指比较不同文化和文学体系的特点,从而使两者的特征相形突出。这是一种求异研究。这种对比研究应该建立在类似的基础上,而侧重点则是比较其特点。

2、使用平行研究的注意事项?

答:(1)文学之间的异同不是一种简单的、平面的现象,而是呈现出复杂的、多层次、多侧面的形态,有许多深层的东西,涉及文学的内在规律,而且,这种异同现象又往往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2)类比和对比是平行研究的主要方法,就两者的关系而言,类比式比较的前提,而对比是比较的价值所在。在实际运用中,类比和对比这两种方法往往是交叉运用的。准确地指出不同体系或作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它需要全面的综合的知识和机智的头脑,接下来要科学地解释这些类同和差别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在研究中还应该有自己的发现和创造,或发现某些规律性的东西,或提出一个耐人寻思的问题。

3、平行研究的特点和局限分别是什么?

答:特点:(1)平行研究采用哲学的审美的方法研究文学,较影响研究具有更多的理论价值和普遍意义。平行研究所具有的逻辑推理的思辨方法是它最有价值的方面之一。(2)不受“事实联系”的束缚,可以将地球各地的文学现象最大限度地纳入其研究领域。(3)提出了文学与其他艺术,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比较,进一步扩大了比较文学研究空间。(4)平行研究为中西比较文学提供了一个纵横驰骋的疆场。

局限:(1)平行研究在拓宽比较文学的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即研究对象的选择缺乏严格的限定,甚至使其研究范围大得无法为一个学科所容纳。时代与系统是限定平行研究对象的两个重要标准。(2)平行研究的另一难题是如何处理不同民族文学的异质性问题。平行研究的判断和结论应谨慎和尽可能周密。

世界主义:世界主义本是一个政治概念,即要求所有的人都摒弃民族和国家的狭隘观念,视整个人类为自己的同胞,通过直接归属一个单一的联邦国家,摆脱由国境、人种歧视等引起的不必要的战争,达到永久性的和平。世界主义的立场,即通过比较文学的研究,达到文化整合,追求天下大同。

民族主义:“民族主义“一词1844年才出现于社会文本中,其基本含义是:对一个民族的忠诚和奉献,特别是指一种特定的民族意识,即认为自己的民族比其他民族优越,特别强调促进和提高本民族文化和本民族利益,以抵抗其他民族的文化和利益。民族主义立场,即通过比较文学的研究,认识和坚持本民族文化和文学的差异,推动本民族文学的发展。

开放的民族主义:从事比较文学的研究主要是为了本民族文学的发展,但这种发展不是独立发展的,而是与其他民族的协调发展。比较文学最主要的工作不仅仅是证明他国文学、文论与我国文学、文论的相似,而是理解和尊重他国文学与我们的差异,在吸收中发展自己。

特征:1、坚持民族的差异性。坚持民族的差异性是全球化时代民族知识分子的策略。面对西方的现代

化渗透,抵制同质性、单一性,警惕用全球性话语取代地方话语,这是民族知识分子的责任,也是开放的民族主义的重要特征。从事比较文学需要有自己的民族背景,坚持民族的差异性就要立足于本土文化,坚持本民族文化的独特发展。在比较文学研究中,坚持民族的差异性还应该从中国文学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特别是通过研究中国的现实问题去获得当今世界的话语权。

2、有容乃大。在比较文学研究中,在自尊自爱的同时,也要尊重别国人民对其国家和文化的自尊。我们须学会倾听别的民族的声音,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开放的民族主义要求以宽容的精神、多元的价值观、对话的姿态踏踏实实地吸收一切先进文化的精华。

目的、意义:开放的民族主义立场要求在比较文学研究中,超越东西方等级秩序和狭隘的民族情绪,一切从有利于中国文学和文学的发展出发。在世界文坛这个平台上建设21世纪中国的新文化、新文学。比较的目的在于促进中国文化的重组、融合和再生。

变异:文学的流传往往不是直线、等量的过程,无论是外国文学在本国的流传,还是本国文学在外国的流传,与原作精神完全吻合几乎是不可能的,总会出现一些变异,接受者必然会对放送者的作品有所选择、吸收和排斥。从熵的理论来说,接受过程中的中介越多,差异就越大。从某种意义上讲,变异是绝对的。

1、变异的现象的几种表现?

答:(1)幻景。幻景作为比较文学的术语,指一种虚假影响。法国比较文学家布吕奈尔说,幻景是“神话和海市蜃楼……它唤醒和激起我们不受冷静的理性控制的好感,因为这种诱惑力只不过是我们自己的梦幻和欲望的喷射”。中国人的西方“幻景”在近代以来,国人通过各种传媒了解西方文化和文学时,也带有不同程度的幻觉成分,往往不自觉地将西方特别是美国文化理想化了。

(2)传播“错位”。由于时空的遥隔,作家、作品在其诞生国以外的流传与作家所在国的理解和评价不尽一致,这是流传中的普遍现象。国人对西方自然主义、现实主义的理解、对西方现代性乃至后现代性的认识也都已经脱离了该概念和思潮的时空语境,有些理解可能相距甚远。

(3)各取所需。各取所需,“为我所用”,这是接受者的主动变异。人们在接受异国文学时,往往根据不同时代、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姿态,吸收不同的成分。

2、变异原因初探?

答:首先,从放送者角度看,放送者本身的丰富提供了变异的基础,使其在流传中能够呈现不同面目。如尼采之所以在不同时期对中国现代文学有不同影响,与他本人思想的庞杂有关。

其次,媒介对于流传的变异也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由于受到各种限制,媒体的承担者接触到的作品不是放送国最优秀的,因此未能反映出放送国的文学和理论成就,或者介绍者主观介绍,译者误译作品等,都容易造成文化而和文学交流上的偏差。

第三,接受国在地理、历史、经济、制度、习俗等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上与放松过之间的差异是变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接受者缺乏对对方国家的必备的知识储备,轻信传媒,也是导致盲目性变异的原因。

1、西方渊源研究理论

答:梵?第根在《比较文学论》中将渊源研究分为五种,即笔述渊源、口传渊源、印象渊源、直线渊源、集成渊源。

笔述渊源指见诸于文字记载的因果联系,这是比较容易发现、也是研究得最多的一种。口传渊源,指民间流传或交谈中获知的故事、逸事等等,这类现象主要出现在民间文学和民间故事的流传中,也包括作家通过谈话所获得的异国素材而产生的创作灵感。印象渊源指作家在旅行中所看到和感受到的异国印象,勾起创作的情感和思想,使作品有了异域的色彩、气氛和音响。直线渊源指直接从一部作品中找到另一国文学作品的因素,这些因素可以是题材、思想,也可以是情节或细节。集体渊源是指一个作家不只受到一

个作家或一国文学的影响,而是受到众多外国作家作品的影响,换句话说,是以一个作家为中心点,探讨他所受益的众多外国文学。

2、怎样从事文献的渊源研究?

答:尽可能搜集到与作家创作有关的各种文献,是从事渊源学的基本的也是必要的一步。这种研究需要建一个清单,里面包括作家的全部读物、私人日记、笔记、朋友们的回忆录、家属们的介绍、回忆、书信等。

(1) 列出作家读书书目,这是一种细致并能有效地说明问题的手段,它将有力地证明作家所受到的外来文学的影响。寻找这些书目的方式是多样的,可以查阅作家的引征、注释、参考文献、日记、创作谈等文献资料。

(2) 检索作家日记、创作手记、备忘录,搜集作家谈话及与亲朋知己的信件等,也是有力的佐证。这些第一手的资料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作家在创作中受到的启发和自身的感想等一系列真实的心路历程。作家之间的信件交往也是一个实据。

(3) 作家的国外经历也是研究渊源的依据之一。国外旅游有时会给作家的创作带来某种契机,使他发现新的天地,获得一些新的感受、新的见解,或形成一种新的创作方法。

3、怎样从事文本的渊源研究?

答:文本的渊源研究集中于文本自身的“内在关系“,它是一种从文学内部探讨作品之间关系的研究。文本的渊源研究更具说服力,也是更具文学性的比较研究。

文本的渊源研究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是从作品的主题、题材、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寻找其可见性。二是从作品的艺术技巧上即从作品的语言、叙述技巧、结构、风格等方面寻找其可见性。

媒介学的核心是翻译。

1、翻译是国际间文学影响和交流的最直接最普遍的手段,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发生关系主要是通过翻译来实现的。翻译在比较文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如今翻译已成为一门独立的研究学科,又称“译介学”。

2、翻译的最基本的定义是将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翻译并不单纯是文字和语法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两种文化传统的交流和对抗。

3、在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中,翻译主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是词义的选择,二是语言的表达。翻译实际上是在许多可能的词汇中选择取舍的问题,是一种求近似值的过程。具体到文学翻译,要真正激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还必须了解中西方人在民族心理、情感表达上的差异,在语言表达上不拘泥于原词而采用较灵活的译法,也许能比较准确地表达原作的意蕴。因此,翻译要充分理解文本的深层内涵和文化底蕴,必须考虑语言需符合接受国的文化习惯。

4、翻译可视为原作生命的延续。翻译使原作具有与更广泛的读者进行交流的可能,它使作品置于新的现实之中,同时译者的创造性也使原作得到新的滋润。不仅如此,随着不同时代新的译作的出现,原作的生命不断得到延伸。

5、翻译在文学交流中的良性作用:

①催生新的思潮。新的思潮正是通过翻译进入人们的头脑,从而左右了一代风气。译作给作家提供了新的感受和新的思想理论装备,拓展了新时期文学家的视野,促进了思想的解放。

②产生新的词语。外来文化和文学的引进的另一成果是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更新了我国词汇。

③发展新的技巧与文体。翻译文学促进了现代散文和戏剧的发展。

④翻译与作家。有些作家通过翻译与自己的思想、气质、艺术风格相近的作品,带动自己的创作。

北大中文系比较文学概论笔记

比较文学概论讲义 孙丹 第一章发展论 第一节全球化与比较文学多元化语境 1、广为流行的全球化概念着重描述的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些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和关系在空间上不断扩展,人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力量的作用表现出洲际(或区域之间)的特点。全球化的特征在于其共时性,具体而言就是空间上的世界压缩和地域联结。 2、比较文学将从一种国际的视域研究所有的文学,在研究中有意识地把一切文学创作与经验作为一个整体。在这种观念中,这种文学就与独立于语言学、人种学和政治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完全相等(雷纳·韦勒克)。 3、文化全球化的论题涉及到文化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即全球化与本土化),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等关切到文化自身的讨论。

4、大众文化:特指进入到后工业社会时兴起于城市的,以全球化的现代(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能复制的,以市场消费为导向的,引导大众潜藏的思想意识的当代文化形态。 5、多元文化主义强调的是种族上、文化上有差异的族群的独特品质,其观点的基础是文化相对主义和历史主义。全球地方化:即所有全球范围的思想和产品都必须适应当地环境的方式,而那种洞悉全球与本土的辩证关系的思想遂被称作全球地方主义。 第二节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的渊源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欧洲,其标志是学科理论和方法的逐渐确立,学术团体和一批专业研究队伍的涌现,以及专业学术著作和专业刊物的出版。 线索:古罗马文学模仿古希腊文学——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共同体以及后期各民族文学差异的对比,晚期文艺复兴运动——近代法国启蒙运动使各民族之间的接触更加活跃:伏尔泰、莱辛——格林兄弟(童话、神话)——斯达尔夫人《论德国》——歌德“世界文学”——1866英波斯奈特《比较文学》;1877德科赫《比较文学杂志》;1895法戴克斯特《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1897比较文学常设讲座“文

比较文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5分×3、填空2分×12、简答7分×3、材料分析10分×1、论述15分×2 1.真正最早使Comparative Literature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 1886,他以此为书名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专著。(p5) 2.法国学派的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p10) 3.教堂山会议:1958年,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教堂山举行的国际比较文学协会 第二届年会,(会上韦勒克宣读论文《比较文学的危机》),以韦勒克为代表的一些美国学者对法国学派的“定义”发起了大胆的挑战。韦勒克指出“‘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之间的人为界限应当废除,‘比较’文学已经成为一个确认的术语,指的是超越国别文学局限的文学研究。”(p12) 4.有人认为,是美国学派提出了比较文学的“比较”——平行研究。(p10) 5.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基本特色是跨文明研究。(p20) 6.苏联学者日尔蒙斯基提出了历史类型学的观点与方法。(p27) 7.中国内地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卢康华、孙景尧的《比较文学导论》。(p27) 8.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 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p30) 9.比较文学的可比性(p31-p32) (一)同源性,在法国学派的理论体系里,影响研究的对象是存在着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文学,其理论支柱是媒介学、流传学和渊源学。它的研究目标是通过清理“影响”得以发生的“经过路线”,寻找两种或多种文学间的同源性关系,同源性成为法国学派学科理论体系可比性的基础。在线路的清理中,其源头是相同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就是同源性。 (二)变异性,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鱼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了“他国化” 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变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三)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

新版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经验考研真题考研参考书

备考的时候唯一心愿就是上岸之后也可以写一篇经验贴,来和学弟学妹们分享这一年多的复习经验和教训。 我在去年这个时候也跟大家要一样在网上找着各种各样的复习经验贴,给我的帮助也很多,所以希望我的经验也可以给你们带来一定帮助,但是每个人的学习方法和习惯都不相同,所以大家还是要多借鉴别人的经验,然后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坚持到底! 时间确实很快,痛也快乐着吧。 我准备考研的时间也许不是很长,希望大家不要学我,毕竟考研的竞争压力是越来越大,提前准备还是有优势的,另外就是时间线只针对本人,大家可以结合实际制定自己的考研规划。 在开始的时候我还是要说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就是你要想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考研,想明白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你是靠自我驱动,是有坚定的信心发自内心的想要考上研究生,就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内心煎熬,在复习的过程中知道自己不断的靠近自己的梦想。 好了说了一些鸡汤,下面咱们说一下正经东西吧,本文三大部分:英语+政治+专业课,字数比较多,文末分享了真题和资料,大家可自行下载。 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初试科目为: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723)中外文学(823)比较文学概论或(101)思想政治理论(203)日语 (724)中外文学(823)比较文学概论 参考书目为:

1.外国文学参考书上下两册 2.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 3.陈惇、刘象愚:《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杨乃文、乐黛云:《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5.杨慧林、高旭东:《比较文学实用指南》北京大学出版社 关于英语复习的建议 考研英语复习建议:一定要多做真题,通过对真题的讲解和练习,在不断做题的过程中,对相关知识进行查漏补缺。对于自己不熟练的题型,加强训练,总结做题技巧,达到准确快速解题的目的。 虽然准备的时间早但因为各种事情耽误了很长时间,真正复习是从暑假开始的,暑假学习时间充分,是复习备考的黄金期,一定要充分利用,必须集中学习,要攻克阅读,完形,翻译,新题型!大家一定要在这个时间段猛搞学习。 在这一阶段的英语复习需要背单词,做阅读(每篇阅读最多不超过20分钟),并且要做到超精读。无论你单词背的多么熟,依然要继续背单词,不能停。 真题是木糖英语的真题手译,把阅读真题争取做三遍,做到没有一个词不认识,没有一个句子不懂,能理解文章的主旨,每道题目选项分析透彻。 完型填空的考察重点就是词汇辨析,逻辑关系,固定搭配和语法等。完型一般放在最后一步做,所以时间有限,不需要把文章通读一遍,只要把握首句,即文章的中心大意,不要脱节文章主题意思即可。 做题的时候多联系理解上下文,精读空格所在句,根据前后的已知信息寻找相关的线索去选择合适的单词,所以建议大家练习完形填空要注重思路和寻找文章的线索。另外,要注重固定搭配与常见词组,完型填空常常和搭配有关系,平

写作一自考复习知识点整合

汉语言专业写作(一)00506复习资料整理 第一章写作活动与写作行为 1、写作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写作是一种以语言文字为媒介的文化交流行为,是人类社会各个领域都不可或缺的信息记录或传播方式。 2、写作活动的主要特征:综合性、实践性、主体性。 3、写作活动的操作过程:准备阶段:素材积累、写作动机触发、选题的形成;构思阶段:聚思(写什么)与立意(主旨)、运思(文章整体设计)与谋篇(剪裁与布局);行文阶段:表达与行文(叙述抒情描写议论说明)、文章修改润色。 4、语体:不同的文类和文体有不同的言说方式和表达特点。 5、文艺语体:注重表现力丰富的修辞手段、注重表达的丰富性和高度的内涵;注重语言艺术自身的美感。 6、科技语体:精确严谨凝练。 7、政论语体:严密的逻辑性、注重说服力、感染力和鼓动性。 8、事务语体:表意明确、直接。 第二章写作主体的修养与写作能力建构 1、优秀的写作者应当具备的素质和修养:首先应当是一个视野开阔、知识准备丰富或在某个学科领域术有专攻的人;一个优秀的写作者应该是一个思想者;应当是一个健康精神价值的坚守者和扞卫者;应当是热爱生活,能体察生命之美的人;应当具有健全的人格。 2、写作者能力构成:对人类情感和心理世界的体察与领悟力;对客观世界和生命现象的感知与想象力;对文本所传达的精神价值与思想哲理的洞察力与批判力;对文本语言形式的感受力、组合力、表现力;对所论对象进行逻辑梳理的判断力、分析力与思辨力。 3、对情感的体察在写作中具有怎样的作用:是阅读和写作的基本功,领悟生命价值、理解人性的起点。 4、为什么说“有责任感的作者应当是一个健康精神价值的坚守者和扞卫者”:最能显示作品境界的是作者融入其中的价值判断。 5、提升自身读写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是什么:在大量的经典阅读中不断汲取和借鉴,留心领略文章的语言技艺。 第三章写作思维与写作实践 1、写作思维及其意义:为写作做准备的阅读与选材,到构思、赋形和成文的全过程。主要关注写作意识的建立。 2、形象思维:基于事物间相似性和关联性的比较而展开的思考,主要形式是联想和想象。 3、抽象思维: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世界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公式和模型。 4、逻辑思维:对于语言表达的指导与规范,运用概念、判断对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概括。(种属关系-分类-重新整理-建立合理秩序)分为演绎和归纳。 5、灵感思维特点:突发性、偶然性、短暂性、亢奋行、突破性。 6、目的思维:明确写作意图,明确建立两个意识:问题意识和读者意识。 7、形式思维:包括文体、结构、修辞。作用:将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纳入形式规范的轨道加以熔铸。 第四章写作素材的积累 1、素材概念:既指为创作需要而收集的原始材料,也指在写作目标出现前,作者生命中的原始事件、事实、表象以及知识、日常经验等。

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流传学: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流传学是站在“放送者”的角度,来对某个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文体,甚至是整个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声誉、反响或影响,进行研究。其研究的重点往往是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 2.渊源学: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渊源学是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等的来源。研究者追根溯源,精心考证,探求它们的放送者,揭示其间的因果关系。 3社会总体想象物:即指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因为想象主体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他们的思想必然受到其所属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他们被其自身所属的文化烙上了强烈的特征。当他们对另一个文化进行审视时,必然带有其社会整体想象的浓厚印记。 4影响研究法国学派所提倡的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最早的研究方法后来成为最早的研究方法之一其理论依据在于各国文学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 “影响研究”。由于各民族的文学之间,在历史上存在着大量的相互交往的联系,因此就出现了如下文学现象:日本的古典小说《源氏物语》中,就运用了不少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能七十二变,就吸收了印度佛经中神猴哈奴曼会三十六变的成分,孙悟空大闹天宫又发展了印度佛经《贤愚经》中顶生王闹天帝宫殿的故事;相传李白首先创作了《菩萨蛮》,但据考证,《菩萨蛮》是古代缅甸的乐调,经云南而传入中原;更早的《楚辞·离骚》,开头就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维庚寅吾以降”。这难以理解的“摄提”、“孟陬”等词,有的专家研究认为,它们是从国外传入的星座译名,极可能是希腊文,也可能是撒马里亚语等。这类研究,由于主要是寻溯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交往联系,研究其渊源、媒介、流传、翻译、接受等等的影响事实,所以就叫它为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 5平行研究对文类的各种问题进行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甚至跨学科的理论整合以寻求不同文类之间的相通性和相异性。(把并无直接关系的不同民族文学的主题、题材、文体、情节、人物形象、风格特点等文学内部的诸多方面实际存在的类同和差异作为研究重点,经过推理分析,然后得出有益的、往往又是具有某种规律性、理论性的结论。是美国学派提倡的重要方法。) 6 渊源学站在“接受者”的角度对某一作家或作品的外来影响即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艺术技巧等的来源进行研究。按其表现形态可以分为三种印象的渊源口头的渊源书面的渊源。 25、笔述渊源:见之于文字的渊源。 26、印象渊源:指风景、艺术品、音乐等在视觉和听觉中的印象,勾起了作家创作的情感和思想 28、集体渊源:指一个作家不是受一部外国作品或一国文学的影响,而是受到许多外国文学的影响

比较文学

1、渊源学 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渊源学是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等的来源。研究者追根溯源,精心考证,探求它们的放送者,揭示其间的因果关系。渊源学主要特点有实证性、溯源性、文本性。主要研究方法有印象溯源、口头溯源、笔述溯源、孤立溯源、集体溯源。 流传学 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流传学是站在“放送者”的角度,来对某个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文体,甚至是整个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声誉、反响或影响,进行研究。其研究的重点往往是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 媒介学 媒介学是指一国文学对另一国文学,一个作家对另一民族、国家文学产生影响这一事实的途径、方法和手段及其因果关系的研究。这些媒介可以是翻译、评论,也可以是人员往来、国际会议等等。媒介的研究,分为对个人媒介、团体与环境媒介以及文字材料媒介的三大类研究。 鲁迅所受外来影响 见讲义

平行研究 所谓“平行研究”,就是要将那些“相似”、“类似”、“卓然可比”,但是并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民族(或几个民族)文学,两个(或多个)不同民族的作家,两部(或多部)属于不同民族文学的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同与异,并导出有益的结论。例如《哈姆雷特》和《雷雨》,两者有相似,有不同。《哈姆雷特》的母题有乱伦、复仇、杀子,《雷雨》的母题有复仇、乱伦、弃妇。情境上来看,两者都是关于父与子之间的斗争,但是《雷雨》主要讲述了两女一男、两男一女的关系。阐发研究 书p126例如:叶维廉《中国古典诗与英美现代诗—语言、美学的汇通》论文中,主要用西方文论来阐发中国古典诗的语言问题;用西方“时空观”阐释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意境; 中外比较研究中的方法论 P143 文类学 对于文学形式的各个种类和类型以及文学风格的比较研究,通过历时的和共识的方法,了解文类发展的历史和基本特征,认识作家的独创和文学的民族传统、民族特征。比较文学的文类学强调各国文学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以及相互反照的关系,打破了文类问题的孤立和封闭局面,它要求研究者在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视域中去考察文类的特征、文类的划分标准、文类的流传演变等问题。文类学研究是伴随着形式主义批评和比较文学中平行研究的崛起而得

2018年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0501)考试科目、参考书目、复习经验---新祥旭考研

2018年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0501)考试科目、参考书目、 复习经验 一、招生信息 所属学院:人文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文学[05]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中国语言文学[0501] 二、研究方向 01(全日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三、考试科目 1、初试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 202俄语或 203日语或 241德语或 242法语 ③613文学基础 ④856中国文学史 2、复试考试科目: 复试时专业综合考试内容: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四、参考书目 《文学理论要略》人民文学出版社童庆炳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 《文学理论要略》人民文学出版社童庆炳 《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郭绍虞 《中国文学史(1-4卷)》袁行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世纪中国文学史(1-2卷)》中山大学出版社黄修已 五、复习指导

一、参考书的阅读方法 (1)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2)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3)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二、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 (1)第一遍学习教材的时候,做笔记主要是归纳主要内容,最好可以整理出知识框架记到笔记本上,同时记下重要知识点,如假设条件,公式,结论,缺陷等。记笔记的过程可以强迫自己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效地加深印象。第一遍学习记笔记的工作量较大可能影响复习进度,但是切记第一遍学习要夯实基础,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第一遍要以稳、细为主,而记笔记能够帮助考生有效地达到以上两个要求。并且在后期逐步脱离教材以后,笔记是一个很方便携带的知识宝典,可以方便随时查阅相关的知识点。 (2)第一遍的学习笔记和书本知识比较相近,且以基本知识点为主。第二遍学习的时候可以结合第一遍的笔记查漏补缺,记下自己生疏的或者是任何觉得重要的知识点。再到后期做题的时候注意记下典型题目和错题。 (3)做笔记要注意分类和编排,便于查询。可以在不同的阶段使用大小合适的不同的笔记本。也可以使用统一的笔记本但是要注意各项内容不要混杂在以前,不利于以后的查阅。同时注意编好页码等序号。另外注意每隔一定时间对于在此期间自己所做的笔记进行相应的复印备份,以防原件丢失。统一的参考书书店可以买到,但是笔记是独一无二的,笔记是整个复习过程的心血所得,一定要好好保管。

鲁迅研究考试复习资料(完整版)

鲁迅研究复习资料(完整版) 【名词解释】(鲁迅自考笔记) 1“匕首”、“投枪”——这是鲁迅对杂文的社会作用的认识,他认为杂文应该针砭时弊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具有独特的战斗性。 2.“过客”——这是鲁迅在散文诗《野草》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他是鲁迅反抗黑暗,反抗绝望的精神象征。 3.“吃人”——这是鲁迅在小说《狂人日记》中对中国历史所作的形象化的总结,其内涵是指封建专制统治对人的精神控制和毒害。 4.真的猛士——这是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所提到的。一种“敢于正视现实、正视人生”的人生态度,也是鲁迅的理想人格的精神象征。 5.《摩罗诗力说》—。这是鲁迅早期撰写的一部介绍外国文化、文学的论文,从中反映了鲁迅对外国文化、文学的基本态度,是研究鲁迅的美学思想、比较文学思想的重要文章。 6.“社会相”是对鲁迅杂文的形象概括。体现出鲁迅杂文是一部活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社会史,更是对社会各种现象洞幽烛微的精辟见解的诠释。 7.精神胜利法“是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主人公阿Q最突出的思想性格特点。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国民劣根性的揭露和批判。 8.“超人”哲学是指鲁迅早期曾接受过的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主张。其理论鼓吹所谓超人是人的生物进化的顶点,一切历史文化都是由他们创造的,而普通群众则是低劣的庸众。 9.“中间物”是鲁迅自己的说法。他在《坟》的后记中说,在进化的链条中,一切都是中间物。这是鲁迅对自己身在传统与现代之中的体验,也是他自我否定意识的体现。 10.“油滑”即“古今杂揉”的手法,鲁迅称之为“油滑”的手法,是直接从中国传统戏剧里借用来的既为作品真实地展现的古代人物、环境、生活所吸引,又因现代语言情节、细节不断插入,提醒而冷静思索作品的现实意义,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作品所描写的一切。从而使小说获得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 11.“媚态的猫”,是鲁迅杂文中社会相的一种。“媚态的猫”实际上是以物喻人,不仅指现代评论派的资产阶级文人,也勾勒了一切反动黑暗势力的共同特征。 12.“民族魂”是对鲁迅的崇高评价。他是我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转折到新民主主义的历史关头,用文学来思考时代的要求,记录时代的步音,参与和鼎助时代发展的旷世巨人。鲁迅是现代中国“民族魂”的代表,也是现代“民族魂”的塑造者之一。 13.“为人生”鲁迅创作的文学主张,而且要改良这人生“的主张,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用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14.“叛逆的猛士”是鲁迅对自己的期望。鲁迅先生作为一个觉醒者,他毅然肩负起了唤醒民众的责任,希望能打破黑暗世界建立光明之中国。 15.《坟》是鲁迅最早的一部杂文集是作者对五四后中国历史国民性的解剖。题目含有埋葬过去开拓未来之意。16.“叭儿狗”是鲁迅杂文中议论形象化的典型,社会相的一种。指中国社会中奴才的嘴脸。17.宴之敖者“是鲁迅的《故事新编》中《铸剑》中的人物。是向残暴的统治者反抗和复仇的形象。寄托着作者的理想。18.“进化论”是鲁迅在南京求学时开始接受的进步思想。他采取批判的继承态度最终在四。一二政变后彻底放弃了此思想。【填空题】 1.鲁迅是中国新文学的伟大(开拓者和先驱者)。 2.阿Q是鲁迅小说(阿Q)中所塑造的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形象。 3.前苏联著名的作家(法捷耶夫)(论鲁迅)一文中,高度赞扬鲁迅是“属于作为人类明灯的作家之列的。……是中国文学的骄傲”。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单项影响:一国文学单方面接受别国文学的影响,而没有或不可能产生反影响的现象就是单项影响。 2.接受研究:接受研究不仅把一个民族的作家、作品对外民族的影响作为研究重点,而且同样把本民族对外民族文学的接受作为研究重点。 3.中国学派:中国开始的以东方文学为基础的中西文学的比较研究和东西文学的比较研究正在形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流派,这就是中国学派。 4.比较文学:比较文学就是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来加以比较—季羡林;“国际文学关系史”—法 5.法国学派:法国是举世公认的比较文学发源地,法国学者认为。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6.民族文学:民族文学指的是在多民族的国家中,那些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语言文学的民族,他们所保留下来的具有本民族特性的书面与口头文学。7.影响:“影响”包容着一种特殊的涵义,美国学者奥尔德里奇认为,“影响”是存在于某一作家作品中的东西如果这个作家没有读过谋个前辈作家的作品,这种东西是不会存在的, 8.流传学:流传学是以放送者为研究起点以接受者为研究终点探求一件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体,一种国别的文学在国外的成就,声誉,反响的学问, 9.总体文学:又称一般文学,指为了找出具有普遍性规律,对所有的文学现象所进行的全面、综合的研究。 10.影响研究:影响研究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包括作品、作家、文学思潮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为研究中心,它是法国学派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11.媒介学:媒介学是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语言文字之间,产生影响这一事

实联系的具体途径方法,手段及其因果规律的学问。 12.主题学:主题学研究同一主题及其相关因素在不同民族或国家文学中表现形式或被处理的方式,并进一步辨析,阐发这所以产生不同点的那些民族或国家的文化背景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异同。 13.正影响:一个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诸方面都较为先进发达,因而其文化、文学有能力远高于其他民族,并给予其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它并未因自己的优势而拒绝接受和吸收其他的民族的文化、文学方面的影响,称为正影响。 14.渊源学:渊源学又称源流学。它是从接受者的角度,去探求放送者即输出影响者,一个作家或一种文学在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语言等方面曾经吸收和改造过的外来的因素。一句话:揭示接受者和放送间的某种因果关系。 15.缺类研究:它研究一种文体为何在这个或这些国家里有,而在其他国家里则没有,或者即使有这种文体形式,而其实质或表现形式却相差甚远。中国有无史诗,悲剧必然成了研究对象。 16.反影响:一国文学希望从反面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外国的影响作用,指那些借批判外国文学从反面支持本国文学的某种趋势与意图。 17.负影响:一国文学在外来影响刺激下所产生的新的文学流派与思潮,往往被用来反对本国的固有传统或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理论和文风,这就是文学中的负影响。18.平行研究:平行研究把并无直接关系的不同民族文学,在主题,题材,文体,情节,人物形象,风格特点等文学内部的诸多方面实际存在的类同和差异作为研究重点,然后得出有益的,往往又具有某种规律性,理论性的结论,它是美国学者提倡的。19.比较诗学:简言之,比较诗学即不同体系的文学理论之间的比较研究。 20.跨学科研究:跨学科研究又称跨类研究,超文学学科研究,科技研究或科际整合,跨学科研究是从文学的外围入手,通过这些外围领域和文学的多种关系以及二者交感区

参考书丨名校文学类考研经验之最全参考用书

参考书丨名校文学类考研经验之最全参考用书 很多人都问我有关文学考研的参考书问题。大多数中文重点院校,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现在都已经没有指定参考书了。不指定参考书可以让学校显得很霸气,你爱考不考,但这不是主要目的,其主要目的是不想因为参考书而限定考生的视野和思维。文学专业不同于其他报考专业,其书目繁杂多样,让人眼花缭乱。真正想要考上的同学,是不能受制于几本参考书目的,而需要结合其他更有学术分量的书籍,通过教材、作品、专著和论文各方面的融合,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法,才有可能最终拔得头筹,金榜题名。虽然不指定参考书,但我们还是可以根据以前的参考书以及最近年考题的变化,来有针对性地研究一些书目,不然复习就太盲目摸不着方向了。一般而言,在学术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书目,都可以成为考研的参考书。针对武大而言,根据专业分类,介绍推荐基本书目。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1、《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钱理群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现代文学三十年,一般名解(时有时无)、简答和论述各一题,分值在40分左右;因此必须充分重视。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撰述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这部近60万字的现代文学史著作,既注意吸收前人关于作家、作品和文体研究的成果,

又克服了以往文学史的叙事模式与狭窄格局,拓宽了研究领域,在“文学现代化”这一命题下,形成了学术品味浓厚的独异的特色。在结构布局上,全书按照1917-1949年的历史分期分为三编,但对各个时期的社会政治形势只作简约的交代,着重阐释各个阶段重要的文学思潮与文学现象,从文学演进过程与历史联系中去分析文学自身的规律与特点。这本书虽然也按文体分类,却注重突出各种文体的性质、走向以及不同流派的特点,并对某些代表艺术高峰的作家作品作专章论述,每章还附录了年表。在对重要作家的评论中,力避对作家生平的罗列和对作品情节冗长的复述,而重视作品的艺术成就和美学价值,尤其注意分析作品产生久远影响的原因。如第二章鲁迅(一),在评论鲁迅小说的结构模式与深邃意蕴时,特意标出“说不尽的鲁迅”一节,综合了近年来学界对“阿Q精神”的人类学内涵的探讨。书中还把沈从文列为专章,表示了对这位构筑“湘西世界”,“充当现代中国文化的批判者角色”的文化人的同情和理解。这些都是过去文学史著作所没有的或所省略的。《现代文学三十年》在80年代首版,当时作为“重写文学史”的代表作,是几个年轻人写成的,但在当时费尽周折才在上某出版社出版,其影响越来越大,后来经修订后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已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九五”教育部重点教材,是现代文学研究的代表著作。2、《中国当代文学概论》(第三版),於可训著,武

【精品】北大中文系比较文学概论笔记

北大中文系比较文学 概论笔记

比较文学概论讲义 孙丹 第一章发展论 第一节全球化与比较文学多元化语境 1、广为流行的全球化概念着重描述的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些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和关系在空间上不断扩展,人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力量的作用表现出洲际(或区域之间)的特点。全球化的特征在于其共时性,具体而言就是空间上的世界压缩和地域联结。 2、比较文学将从一种国际的视域研究所有的文学,在研究中有意识地把一切文学创作与经验作为一个整体。在这种观念中,这种文学就与独立于语言学、人种学和政治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完全相等(雷纳·韦勒克)。

3、文化全球化的论题涉及到文化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即全球化与本土化),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等关切到文化自身的讨论。 4、大众文化:特指进入到后工业社会时兴起于城市的,以全球化的现代(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能复制的,以市场消费为导向的,引导大众潜藏的思想意识的当代文化形态。 5、多元文化主义强调的是种族上、文化上有差异的族群的独特品质,其观点的基础是文化相对主义和历史主义。全球地方化:即所有全球范围的思想和产品都必须适应当地环境的方式,而那种洞悉全球与本土的辩证关系的思想遂被称作全球地方主义。 第二节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的渊源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欧洲,其标志是学科理论和方法的逐渐确立,学术团体和一批专业研究队伍的涌现,以及专业学术著作和专业刊物的出版。

线索:古罗马文学模仿古希腊文学——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共同体以及后期各民族文学差异的对比,晚期文艺复兴运动——近代法国启蒙运动使各民族之间的接触更加活跃:伏尔泰、莱辛——格林兄弟(童话、神话)——斯达尔夫人《论德国》——歌德“世界文学”——1866英波斯奈特《比较文学》;1877德科赫《比较文学杂志》;1895法戴克斯特《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1897比较文学常设讲座“文艺复兴以来法国文学对日耳曼文学的影响”等。 2、学科发展历程:早期,法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比较文学论》)、伽列,注重影响研究。 1954年“国际比较文学协会”(ICIA)诞生。 1955年第一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在威尼斯召开。 1958年第二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在美国教堂山召开。标志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 耶鲁大学教授雷纳·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指出未明确课题与方法。

自考英语本科英美文学选读教你投机取巧过英美文学整理加强版

美文学这门科目庞大之极,堪称英本自考之最。自己一个人看那么厚的一本书,不用说能不能看下来,能记住多少实在不好说! 我在复习的时候,总结了一些规律,与大家分享,望对你有用,帮你顺利通过! 1.题型分析: 一般来讲,肯定是这种类型:a.单项选择题(40道,40分) b.引文简析(无非就是问问作者是谁,出自哪个作品,主题意象什么的,4道,16分)c.简答题(4道,24分)d.论述题(无非就是分析加读后感,20分) 经验:你应该可以看出来了,重点当然是单选了,分数大,又好得分,实在不行还可以蒙。建议尽可能把书看一遍,但不要看作者生平,那肯定不会考。有个印象就可以了,不用去背,如果你汉语文学功底好,可以省去不少时间。 2.比例分析 据本人统计,历年来英美文学的国考试卷中英国文学占52%,美国文学占48%。(2003年4月例外,其中英国部分58%)其中,可以看出 单选题:前22题肯定为英国部分,其余为美国部分。 大题部分:基本上是一人一半,各占50% 经验:书上共652页,英国411页,美国241页。英国作家共38位,美国15位。其中,美国部分中,诗歌作品也比较少,比较好确认。结论:死学美国,顺带英国。 3.内容分析 历年命题的趋势逐渐由课文内容向选读作品转移,选读的比重越来越大。 经验:课文内容作到大体了解,但要特别重视作家艺术特色。选读部分加大力度,多注意书上的注释及选文大意和某些细节,尽量作到能用英语复述。实在不行,也至少作到能用汉语复述。 4.真题解析及预测 自学考试的一大特点就是重复率高,所以历年试题是必惫的复习材料,不可缺少。有人说:“一套真题等于3套模拟题!”这话绝对没错。所以要花大力气在上面。记得我考那回就有一道10分大题和前一年的一模一样。 注: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的分析在2000~2002年中,连续考了三次。 经验:注意历年真题,尤其是去年的。去年的10分大题大致如下: a.《傲慢与偏见》中的三种婚姻 b.《白鲸》选文作品复述几分析象征意义。 ================================================ 4月14日]投机取巧教你过英美文学[压题篇] 本文是投机取巧过英美文学的最后一篇,收录北京市2004年4月10日英美文学考试的试题(除选择题外),是我在北京自考论坛处网友处所得,特此对提供帮助的朋友表示感谢。 二、1、Thomas Gray:Elegy in the Country Churchyard的第一段 2、Yeats的Down by the sallen garden,考的是他俩站在河边,那个女孩*在他肩头,他觉得自己年轻懵懂,而且泪流满面。 3、Emyly Bronte的Whuthering Heights里面Hethcliff在他lover临死之前的那段表现,还问了narrator 是谁 4、Emlily Dikinson的I Heard a Fly Buzz--When I died,问那个blue Buzz是什么意思

比较文学概论作业答案

08春本科《比较文学概论作业答案(选修课) 通知1、本材料为作业参考答案,学员可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删减,不必完全照抄;没有作业册的科目学员自备16k横格本抄写作业,并写清你的姓名、学号、专业和年级等信息 2、交作业时间11月30日前; 3、辅导和交作业期间交学费,具体如下: ⑴08春汉文本科交第三年学费1500元⑶08秋小教交第二次学费及考试费1100元,订书者教书费300元。 ⑵09春汉文本科交第二次学费1500元、书费350元;09春汉文专科交第二次学费1000元、书费300元。 ★各年级学员欠学费请一并交上! 作业一 一、解释下列名词(每个5分,共20分) 1、意象 2、翻译 3、管锥篇 4、文化割据主义 二、简答题(每个10分,共40分) 1、简述比较文学的功能。 2、概述美国比较文学发展历史。 3、鲁迅、田汉、郭沫若在接受西方浪漫主义思潮方面分别表现出哪些不同特点。 4、“八体”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以孟姜女哭长城为例,谈谈比较文学中主题和题材的流变。 2、为什么说接受和影响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如何理解这一双向过程。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20分) 1、意象: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象征:是以外在的、少见的事物,暗示一种抽象的普遍性的意义。 2、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作品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创造性劳动。 3、管锥篇:作者钱钟书。写于“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之间,出版于1979.8全书七百八十一则,围绕《周易正义》《毛诗正义》等古籍十种,引用八百多位外国学者的一千几百种著作,结合中外作家三千多人,阐发自己读书心得体会。《管锥篇》是中国比较文学复兴的标志之一。 4、文化割据主义:是指有些人深恐受到外来影响,极力鼓吹“纯而又纯”的本土文化排斥一切外来文化,拒绝交往,拒绝改变甚至为此镇压内部改革求新的势力。 二、简答题(每个10分,共40分) 1、(1)、互识;比较文学的根本价值就在于它为文学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层面。当文学被封闭在某一个别民族文化体系之中时,它就不可能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来接受新鲜事物。只有认识了他人,才能更好的认识自己。 (2)、互证:就是要在互相参证中找到共同问题,证实其共同性,同时反证其不同性就,以达到进一步的沟通和理解。(3)、互补:比较文学工作者一方面深入了解他种文化的文学,一方面又从与他种文学的比照中进一步了解自己的特色,并在这个过程中,按照自己的需要,从他者吸收营养,某求新的发展。 2、美国的比较文学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1871年,沙克福在康奈尔大学作了“总体文学还是比较文学”的学术报告,(第一位涉足比较文学)。 1877——1889年间,盖利曾在密执安大学开设以“文学批评的比较”为内容的专题讲座。(先驱) 1890——1891年间,哈佛大学开设比较文学讲座 1903年,美国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创刊 1899年,美国第一个比较文学系创立于歌伦比亚大学。 1910年,萧菲尔创办《哈佛比较文学研究》杂志 1942年,哥伦比亚大学比较文学教授克里斯蒂,倡导下产生了“比较文学委员会”,创办《比较文学通讯》 1952年,《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年鉴》问世 1953年,韦勒克发表《比较文学概念》 1962年,雷马克发表《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 1969年,艾德礼发表《比较文学论文选集》提出“平行研究”的主张。 3、鲁迅极力突出的是浪漫主义中的革命与反抗精神,“忤万众不慑”的战斗勇气。 田汉更接近经典的浪漫派,热烈乐观,对人生意义的追求,浪漫人道主义的同情心,使命感以及对自然的热爱和崇拜,对爱的力量的膜拜,都闪耀着浪漫主义的光彩。 郭沫若则是典型的浪漫主义,他有“天狗吞宇宙”式的自我肯定与夸张,有横溢的激情,乐于从历史和神话中吸取灵感并且创造新的神话和新的理想世界。 4、刘勰把文学中复杂多样的风格归纳简约为“八体”,即: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又可以分为相对的四组: (1)典雅和新奇。典雅指引经据典,风雅蕴藉;新奇指“槟古竞今”,标新立异。这是以继承传统和创新的程度为标准来划分的。 (2)壮丽和轻靡。壮丽指立论卓越,体制宏伟,文采辉煌;轻靡指“浮文弱植,飘渺附俗”,也就是文辞浮华,飘忽无根。这是从内容与表达方式的结合来考虑分类。 (3)远奥和显附。远奥指文章深沉不露,内容玄思深奥;显附指情理浅显,易于接受。这也是从内容和表达方式的结合来考虑分类的。 (4)繁缛和精约。繁缛指喻众辞多,文采华丽;精约指“核字省句,剖析毫厘”。这一组着重于形式,但“博喻”“剖析”仍与内容有关。 三、论述题:(40分) 1、答案要点:主题和题材的流变既牵涉到“传统继承”也牵涉到“引进”,应是构成文学史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这项研究可以纵向地考察某一主题或题材的历史发展。也要以横向把考察某一主题和题材如何被他种文化体系引进,或如何接受了他种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及问答

一、名词解释 卡雷“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卡雷在基亚《比较文学》一书的序言中,阐释了比较文学的归属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的研究对象与范围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和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它的研究方法是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这一定义确定了比较文学的特殊研究领域,超越了以往文学研究只限于民族(国家)文学的范围,确定了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基础和价值。 歌德“世界文学”:洞悉到“跨文化交流”的趋势,歌德于《歌德谈话录》中最早提出“世界文学”的概念。世界文学是超越民族文学的文学研究,更多指涉本国文学之外的世界其他民族文学。歌德广泛的学术阅读、文本翻译了解世界上各种文化的观点,倡导宽容地对待、平静接受或忽略这些观点,强调研究需具有世界主义和平等主义视角。 教堂山会议:1958年,国际比较文学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所在地教堂山举行第二届大会。韦勒克宣读了《比较文学的危机》,“美国学派”以此为标志成立。论文对“法国学派”提出全面尖锐的批判,指出比较文学应运用新的研究方法或研究模式,研究文学的本质即文学性,探讨文学的文学性特征。《比较文学的危机》被认为是“美国学派”的宣言书,引起两派长达十年的论战。 套话:主要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以描绘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组,是注视者对他者定义的载体,是陈述一个集体想象的他者形象的最小单位。套话背后往往凝聚着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意蕴以及历史根源,往往还与一个民族对另一民族的陈见、偏见甚至误识有关,是形象学中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问答题 1、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观点的差异。 一、法国学派——影响研究 ①归属:“国际文学关系”,是“文学史的一支”,偏重于从文学史的角度给比较文学下定义。 ②研究对象与范围: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和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 ③研究方法: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 在实证主义哲学的渗透下,他们往往从渊源借代、模仿、改编等方面去考察作家、作品的联系,并力图用实际材料证明这种关系是确实存在的事实联系。 ④优点:1)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重大贡献。2)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立了严密的方法体系。 ⑤局限性:1)研究视阈小:研究范围局限在欧洲文学内部:没有渊源关系的作家作品被排除在学者们的考察范围之外。2)拒绝把美学作为方法论带入比较文学研究,有时会陷入繁琐考证的泥淖。 二、美国学派——影响研究 ①归属:文学研究,指向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 ②研究对象与范围: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把比较文学研究的界限延展到其他相关的学科去,提出跨学科的研究。(与法最大不同:跨学科) ③研究方法:用大规模综合比较和审美批评的方法,进行无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的研究。 ④优点:开启了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先河,强调的是没有明确的渊源关系的

2021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考研的过程永生铭记,我整理了下考研经验和参考书,下面分享给你们。 英语从开始考研准备之时就要着手,前期背单词,中期背单词加练习阅读,后期背单词加分析真题。我认为这是最正确的三步走法则。 可以看到,背单词贯穿始终,可见单词认不认识决定了英语考不考的好。背单词每天80-160个(视个人能力与情况而定),值得一提的是,考研单词不像高考背单词,必须知道单词的各个意思,特别是生词癖义,往往就成了阅读的核心,单词不仅要背,更要学会拿背好的单词组句,这样同时可以训练写作,单词不仅要背,短语也要背,搭配的好,作文就漂亮。推荐《一本单词》,里面不光有单词还有长句,把单词放到句子里背诵效果很不错。 关于真题,请一定要珍惜,数量不多,所有真题不准留有不认识的单词、短语、长难句(一个也不行),据分析,第二年卷面出现前一年相同单词的概率是百分之八十,真题我用的《木糖英语真题手译版》。 真题刷完2遍,有时间可以看看蛋核英语的课程,把各模块都强化一下,像木糖英语、蛋核英语公众号里的文章都可以关注关注。 政治主攻时间在九月十月左右,跟着李凡老师就可以了,我只用了《政治新时器》一套。还有其他注意事项告诉大家: ⑴选择题五十分,这是政治的妈。按照国情,妈决定一切。不是我吹,选择题事关大唐江山。提高的方法,也真的没有方法。跟学佛一样,你得悟,找感觉,去理解,去思考选项与题目之间的联系,去思索问题设置的出发点,更重要的是掌握基础知识,应万变于不变。这块把《政治新时器》里的题目多刷几遍把。 选择题的考察范围遍布包括马原、时政、毛中特、思修、近代史纲。分值分布和排序有规律,视频课有讲,我忘了,只记得时政16分,不知道是选择题还是占全部的总分,反正不少,时政你猜不到的放弃吧。 ⑵分析题五十分,把《政治新时器》里大题都背一遍吧,压题很准。政治分析题答题时没有横线,需要字迹工整(好看),需要条理清晰,架构清楚,层层深入。 专业课: 首先大致浏览一遍课本,自己做一个大纲出来,大标题小标题小小标题这样,第一遍可以不细看,但要有个印象,知道书大概讲的是什么,分几章,每章又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